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退出壁垒案例分析

退出壁垒案例分析

退出壁垒案例分析
退出壁垒案例分析

退出壁垒案例分析

案例内容:

我国有着悠久的纺织工业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纺织品的生产和贸易大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1978-1996年,纺织业累计创汇2800亿美元,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4左右,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产业;18年累计实现利税3700亿元,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与此同时,国有纺织工业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1)困难持续时间长,亏损额不断扩大。纺织工业从1993年开始,已连续5年亏损,全行业国有企业净亏损最初为19亿元,而1996年已达106亿元;(2)困难涉及面广。1996年国有纺织工业亏损面达42%,比全国国有工业的平均水平高出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职工约占国有纺织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一半,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国有纺织工业都出现了全行业亏损;(3)国有纺织工业已经成为全国国有工业中困难最为严重的行业。1996年,国有大中型纺织亏损企业数占全国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总数的18%,亏损额占19%,涉及职工人数180万人,占全国大中型企业亏损人数的20%,均居全行业第一位。在纺织业全行业长时间效益低下的情况下,其生产能力并未见缩减,现仍有1000万锭,即约1/4的生产能力过剩,纺织工业靠自身力量进行结构性调整举步维艰。

为了使纺织工业在改革和解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确定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其中援助退出政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1)为搞好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工作,每压1万锭给予300万元补贴,提供贴息贷款200万元,补贴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各承担一半,贴息由地方财政承担。(2)1998年国家核销银行呆账坏账准备金将重点向纺织业倾斜,各地在安排1998年计划时,纺织核销规模应不低于1997年水平,新增的100亿元规模,主要用于解决棉纺织企业的压锭重组项目。(3)妥善安排下岗职工。下岗职工要进入在就业服务中心,保证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养老、医疗保险的支付。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政府对纺织行业的退出援助,是基于大量亏损的国有纺织工业企业无法克服高退出壁垒这一背景作出的政策安排。、

1、我国国有纺织企业的制度性退出壁垒有哪些?

2.造成我国国有纺织企业制度性退出壁垒的因素是什么?

案例分析

产业组织理论中关于退出的定义是指某个企业停止作为卖方的行为从那个市场撤退,退出主要有停产、转产、倒闭这三种形式。退出是决定资源在产业间分配的重要因素之一,适时的退出和进入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在现实的企业运行中往往存在一些障碍,使得一些企业无法从原行业中退出,这些障碍构成退出壁垒。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产业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准备退出该产业,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阻碍,资源难以转移出去,这些阻碍现有企业退出

产业的因素,就构成退出壁垒。

具体来说,退出壁垒主要有以下四类:

(1)沉淀成本构成退出壁垒。许多资产具有专用性,用以生产特定的产品,当企业退出时,就会产生沉淀成本。企业要退出原有产业,很难将这些资产转为它用,生产其它产品,也难以将这些资产以公平的价格卖给其它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这就构成企业的沉淀成本。沉淀成本越大,企业就越想维持原来的生产,努力收回未得到补偿的投资,这意味着企业退出该产业的壁垒越高。

(2)因违约成本和企业信誉损失而产生的退出壁垒。如果企业退出原有产业,就不能履行原先签订的购销合同,企业就必须承担违约成本。同时,企业退出产业往往被视为竞争能力不足,这会造成企业信誉损失。

(3)行政法规方面的退出壁垒。在电力、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基础设施产业中,由于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时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政府不允许企业随意退出产业。

(4)市场发育不完善而造成的退出壁垒。企业退出原有产业通常需要生产要素转卖和产权交易,但是缺乏生产要素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正常运行机制的情况下,企业难以寻找生产要素和产权交易伙伴以实现交易,从而阻止企业退出产业。1[2][2]

在产权明晰的条件下,出资者作为决策主体,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退出行为的发生主要是与企业经营业绩、产业成长状况相联系的。当企业经营业绩不佳或企业所在的产业处于衰退的状态,同时,出资者预期的退出的机会成本小于进入收益时,就会诱导企业退出。这时,若不存在法律或行政上的制约,则形成退出壁垒的因素主要是经济性的,如资产专用性所引致的埋没费用、劳动者解雇和改行所带来的费用及结合生产的损失等。若企业能跨越这些障碍,则退出行为就会自发发生。

从经济性退出壁垒看,纺织业具有资产专用性强的特点。在棉纺织业中,机器设备的专用性很强,没有通用性,若改变原来生产的产品,则原有的设备或变得毫无用处,或要经过成本高昂的改造才能用于生产新产品。例如纺锭、织机只能用于纺织纱布,无法转产。另外,纺织企业的技术能力和操作工人技能的专用性也很强,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开发的其它行业的产品数量少。由于沉没资本比例较大,使纺织企业只要价格处于停止营业点之上,就可以继续生产。我国的国有纺织企业由于债权软化,流动资金主要从银行获得,一般能够维持必要的现金流,因此一部分国有企业长期在亏损的状况下仍然继续生产,而退出难以发生。另外,传统的纺织业尤其是初级加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雇佣着大量工人,若企业退出,则劳动者解雇和改行的费用也是高昂的。因此,纺织业所具有的行业特点造成了纺织企业经济性退出成本是比较高的。

但耐人寻味的是,从1991年开始,我国政府就对纺织业的退出进行了资助,这一政策措施旨在降低纺织企业的退出壁垒。但是,令人不解的是,退出援助措施的实施并没有使得生产能力的适度缩减。这恐怕不是经济性因素所能解释的。另一方面,我国国有纺织企业似乎缺乏自发退出的动力和能力,在某些企业,已出现长时间的全面亏损,但它们仍不能退出,其原因除了产业内在特点外,更多地来自于制度性的因素。这种制度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国有企业创办的多元化目标

和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因素。2[3][3]

1.国有企业开办的多元化目标,使得企业在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追求自身特殊利益(如企业利润和职工福利最大化等)的同时,还必须与所有者的各种目标相符合,实现企业效用最大化。国有纺织企业实现的多元化目标主要体现在企业承担的社会性负担和实现的财政性目标上。

(1)国有纺织企业承担的社会性负担。建国后的几十年里,我国执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形成了使用更多的资本而相对排斥劳动力的重型产业结构,相应降低了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增加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这种发展战略及其形成的产业结构与我国当时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情发生尖锐的矛盾。尽管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隔断了城乡劳动力流通通道,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工业部门吸收就业的压力,但城镇劳动力本身就业问题则不可回避。因此,超过企业实际需要而保证城镇劳动力的全面就业,就成为传统国有企业就业制度中的一个重要且不可忽略的目标,这个企业目标执行的结果,就导致了国有企业劳动力过度吸收格局的形成。

传统的纺织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解决了大量劳动就业问题。但是随着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的需求逐步下降,企业劳动力过度吸收的格局更为加剧,根据1994年统计的数据,纺织行业的职工人数占全国工人人数的14.4%,总数庞大,而人均劳动生产率按工业增加值计算仅有11756元,用功量过多。保持职工就业稳定和维持职工基本生活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在社会化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之前,国有企业无疑要为国家分忧,承受着安置剩余劳动力的沉重负担。

另一方面,国有纺织企业还承担着职工的社会保障职能。纺织行业离退休人员较多,离退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60%。如上海龙头股份有限公司,退休金和职工医疗开支1年高达2000万元,而投资收益和其它业务利润仅940万元,主营业务严重收不抵支。根据河北省纺织行业的调查,石家庄市每年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工资、医疗费高达亿元。邯郸发达纺织集团1996年末离退休人员达10588人,当年支付工资5608万元,医疗费610万元,其下属企业都办有学校和职工医院,仅4所子弟学校每年就支出450万元,职工大学和医院支出更多。实际上,这部分费用的形成是国家对国有企业职工的体制性欠款。长期以来,国有企业职工以低工资、低福利的待遇,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利润,国家并没有对国有企业职工相应地补偿,而是将这部分收益用来铺设新的摊子,形成新的国有资产,从而导致国有企业不得不以挤占企业经营性生产性资金的方式,建立了各种非经营性的事业,承担起政府和社会职能。要解决这些欠款,所需资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因此,单靠国家资金投入来解决这一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当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尚未进行到能够将其从国有企业内部职能转变为社会分工的相应部门或政府的职能时,国有企业就不能不继续执行这些职能,从而形成国有产权流动受阻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2)纺织业所实现的财政性目标。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纺织业成为计划垄断性很强的产业之一。棉花等主要原料实行统一收购、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纱布等主要产品由商业统购、包销;纺织品成为短缺商品,全部纺织品对居民实行限量凭证供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纺织业得到很快发展,其主要原因一是30多年来纺织品的短缺积聚了旺盛的需求,同时纺织品在欠发达国家属于高收

入弹性商品,其收入弹性高达 2.12,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纺织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大,在加之国际需求增长,纺织品的需求迅速提高。二是传统纺织业装备系数低,长期投资少,投资回收期短,资金周转速度快,市场风险小,资金效益高,成为在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进行经济建设的先导性产业之一。据统计自建国以来,纺织业创利税达4394亿元,再加上偿还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以及提取和上缴的折旧费,数倍于全行业的固定资产。纺织业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创汇产业,1994年纺织业出口创汇额为355亿元,份额为29.6%。

纺织业因其具有较高的创利创汇能力和吸纳就业的能力,在其迅速发展的80年代,成为各地竞相投资的项目,在全国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规模,为各地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积累,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随着纺织品供求结构和数量状况的变化,纺织行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暴露。主要是:初级加工多,传统技术多,大路产品多,小型企业多。这些现象说明,纺织业的发展仍为跳出追求数量、追求产值的粗放型的老路子。造成总量上失衡、地区间重复、生产技术的低水平延伸,产业出现了过度竞争的状态。从1992年开始,政府就对纺织工业着手进行压锭改造,计划压缩500万棉纺锭,1994年又制定了到1998年末全部淘汰1000万陈旧落后棉纺锭的规划。但这些压锭计划在实际运行中受到扭曲。因为从整个行业看,虽然纺织业出现了困境,但其出口创汇和上缴利税能力仍然是可观的,部分企业的退出,意味着留存企业的竞争状况可能将得到改善,原来亏损的企业可能因此而获利,所以部分地区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对压锭采取观望态度,消极对待,甚至新增了部分生产能力,或为获取压锭补贴而采取假压锭等不正当手段,致使全国棉纺锭总量没有得到有效压缩。1992-1996年,全行业实际压缩465万锭,同时又新上了444万锭,5年中只净减了21万锭。纺织业的结构未能得到有效调整,仍有许多亏损企业滞留其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多元化效用,一方面是适应于国家或地区政治性、财政性、经济性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执行着政府赋予的职能,形成了政企不分制度的根源,从而在企业和国家之间,造成一种非经济的责任关系,于是企业经营绩效的优劣往往被政策性的盈利或政策性亏损所掩盖,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不能通过考察利润率掌握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监督,而企业则由于政策性限制存在,为其提供了软预算约束,为其留存拓展了广阔的空间,缺乏主动退出的内在动力,因此,留存企业的多元化目标,随之伴生的往往是高退出壁垒。

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是纺织企业具有高制度性退出壁垒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纺织业应该是典型的市场竞争型行业,其经营成果由市场检验。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出资者具有很强的产权约束力,企业经营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企业的退出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获得收益,所以企业不可能在长期亏损的情况下“耗下去”,而是迅速作出调整。例如,当80年代中期棉纺织品市场销售不旺时,乡镇棉纺织企业的生产能力一年就减少37%。

与民营棉纺织企业不同,国有纺织企业产权模糊,企业的退出决策成为在所有者缺位情况下的公共选择,其参与决策者有政府、经营者、企业职工等,在现行的体制下,它们往往具有一票否决权。政府官员出于政绩考虑,需要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另外,维持地方安定也是其重要职责,而企业一旦退出,在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职工再就业立即成为其工作压力之一,所以,它们

对企业的退出可能会作出严加干预的反应。企业经营者由于企业产权约束软化,企业经营不善并不对其产生人力资本的损失,而企业的存在正是实现其自身效用的最佳途径,因此,往往也具有反退出的倾向。企业职工长期受到计划体制就业观念的影响,不愿意面对再就业的选择,因此,也往往阻挠企业退出。可见,企业退出决策为非所有者的公共选择,企业是否盈利不再成为决定是否退出的唯一因素,企业的退出难以发生,这是棉纺织行业国有企业长期比例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有纺织企业高退出壁垒的形成有其经济性因素,但经济性壁垒在因政府提供资助而降低的情况下,并不可能长时间地阻碍企业的退出,因此,国有纺织企业的退出主要遭遇的是制度性壁垒。这些高退出壁垒与纺织行业在发展进程中自发产生的结构要求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竞争规律不再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大量低效益的企业不能退出,而部分原本有效益、有市场的企业遭受过度竞争的打击,使整个行业陷入低效益运转的困境之中,严重地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进入与退出壁垒的福利效应

案例内容:

武汉晨报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长虹13日在汉大幅下调,引来意料中的彩电大战。昨日一大早,武商、徐东平价、中南等各大家电卖场就传来一股火药味。从昨起,19款29英寸康佳超平彩电全线下调,最高降幅达到1400元,一般降幅都在400元—500元。康佳武汉分公司市场部经理栗波介绍,因康佳已无多少库存旧机型,只得忍痛拿出2000型超平彩电投放市场。TCL彩电一负责人说,尽管TCL不主张降价,可长虹降价对TCL有相当冲击,TCL近日也将会采取相应对策。武商家电城有关人士则称,高路华、创维、厦华等多家彩电已频频与商场接触,大有出击势头。从各大卖场传来的消息是,长虹降价以来销售一路飙升,已对其他品牌形成强烈冲击。长虹降价3天来,中商集团下属的各大卖场长虹销售已突破2000台,武商家电城一个卖场就卖出了250多台。康佳首日降价,效果立现,武商、徐东平价等卖场围满了消费者,一扫两天来的冷清场面。在这场彩电大战中,武汉已成了各大品牌抢驻的“要点”。据可靠消息,4月22日和5月1日,康佳、长虹将分别会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来汉,为彩电大战“助兴”。可以预见的是,长虹、康佳、TCL一线品牌的大幅下调,势必会带来一场全行业的价格大战。业内人士担心:去年彩电行业全面亏损,如这次价格大战持续下去,对二三线品牌来说,不啻是一场血光之灾。待到秋后算账之时,难免哀鸿遍野。

1.我国彩电行业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主要有哪些?

2.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彩电行业成本结构、产品品质的趋同性?

3.你觉得应该如何解决“彩电价格大战”问题?

1.我国彩电行业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主要有哪些?

2.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彩电行业成本结构、产品品质的趋同性?

3.你觉得应该如何解决“彩电价格大战”问题?

案例评析: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的彩电行业价格大战是我国众多行业价格竞争的典型代表,它是伴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提高、政府经济职能转变、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复杂背景下发生的,不仅具有价格大战的一般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与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相对称的特殊性。根据价格大战的策动动机以及对产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学者郭斌把我国彩电价格大战发展历程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0年以前。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1990年,我国彩电产量和销售量都获得了较大的增长。彩电产量和市场销售量分别从1985年的435.3万台和378.6万台分别增加到1990年的1033万台和980万台。随着国内彩电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经济因素逐渐发挥作用,一些在成本结构上具有优势的企业(比如四川长虹等)为了更好地扩张规模,开始运用降低卖价的价格竞争手段来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这一时期的价格战为行业领先企业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提供了基础。不过这一阶段的价格竞争对业内企业的冲击被日益膨胀的市场容量和挤占国外彩电品牌的市场份额这两个因素大大缓解。因此,行业内厂商之间的直接竞争程度相对还比较缓和。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1997年前后。通过第一阶段领先企业的降价竞争,彩电工业的产业集中度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价格竞争乃至价格战开始已经成为行业领先企业获取市场份额的一种手段。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价格战常常会导致产业结构出现变动,产业集中度迅速提高,但一般不会在领先企业之间造成价格上的直接冲突,相反地,它们甚至会形成类似于“默契协议”的共识,利用价格竞争手段实现产业的优胜劣汰。

第三阶段是1997年之后。随着产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彩电产业已经逐步形成了类似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这一阶段的价格战频率大幅上升,并且其波及面也相当大,常常导致行业领先厂商之间出现直接的竞争冲突,行业利润率大幅度下降。产业内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供大于求的趋势,过剩的生产能力也很难通过产业内重组得到优化配置,甚至未能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顺利地退出,一些领先厂商在生产能力上也出现了相对过剩的情况。

《武汉晨报》所报到的武汉各大商场所出现的彩电价格大战其实只是处于第三阶段的近年来我国彩电行业价格战的一个极其普通的版本而已。长期以来,我国彩电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趋同问题。产品差异程度低、产品结构的同质性、厂商在成本结构上的趋同性,导致了产业内企业之间竞争手段的单一化,价格竞争是彩电生产厂商之间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竞争手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彩电产业引入了113条生产线,彩电的产能迅速扩大。这也被认为是造成此后彩电行业过度竞争问题的重要初始原因。也就是盲目的重复建设导致市场供求的脱节为后来的价格大战埋下的隐患。虽然如此,但是透过现象探究本质,事情本身并没有那么简单。根据产业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如果彩电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不存在外部干扰和阻碍而完全由市场机制来调节的话,成本大大高于行业平均成本的厂商以及过剩的生产能力将会依据市场信号逐步退出,或者被高效率的厂商进行合并与重组。也就是说,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某个产业会出现激烈的价格大战,但随着边际厂商的退出,价格大战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我国彩电行业持续多年的价格大战明显有违经济学的一般原理。

我国彩电行业近年来频繁发生大规模产业价格战的重要深层次原因在于

3[4][4],一方面产业进入壁垒较低。如果说早期彩电生产线的进口是计划经济下政府的利益驱动行为所致,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本追逐利润”是其不二法则,自然会导致大量企业涌入该领域。在进入壁垒较低的情况下,产品的加成定价做法引致的高额利润使得在1997年之前吸引了相当的生产能力进入行业之中,加剧了价格大战的潜在可能性;另一方面产业资源由于政府干预而缺乏合理的退出途径,这使得产业资源无法通过兼并重组等市场手段来完成合理配置。

1.彩电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产业组织理论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行业进入壁垒,一是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的生产成本,二是新企业比老企业必须多承受的不利因素。不论从那个角度,简单地说,进入壁垒就是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所面临的一系列壁垒。综合国内外产业经济学家对于进入壁垒的经典论述,我们可以把进入壁垒进行具体化和分类。一般来说,进入壁垒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经济性壁垒和非经济性壁垒。经济性壁垒通常分为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对特有的经济资源的占有等。非经济性进入壁垒一般包括政策法律制度、阻止进入的策略性行为等。

首先分析彩电行业的经济性壁垒。

(1)彩电业进入的资金障碍较小。1994年,一条彩电装配线的进口价格只要150万到700万美元之间。虽然这个数字也许对于“小而散”的中国企业还是显得比较大,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要筹集到这个数量的资本却并不困难。因为企业可以通过政府的干预向银行贷款从而迅速完成初始资本的筹集。由于我国银行信贷制度改革滞后,银行贷款受到地方政府干预较强,只要在当地政府干预下,大笔的银行贷款就轻而易举地进入了彩电产业,为彩电生产企业的筹建铺平道路。这样在原本并不很高的资金壁垒实际上被显著地降低。

(2)技术障碍较低。由于彩电整机生产企业主要是完成电子元器件的组装,工艺和生产技术较为简单。同时彩电产业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潜在的国外技术供应商众多,不存在国外供应商进行技术封锁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彩电行业的对外开放,国内生产厂商能够很容易地从国外彩电厂家得到相关的生产技术、产品设计,我国绝大多数彩电生产企业只是一个彩电组装企业而已,根本没有什么研究开发的能力。同时,国外的知名彩电企业为了把产品打入我国市场也非常乐意转让生产技术和专利。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彩电生产技术的可获得性,削弱了该行业在研发能力方面的进入壁垒。以技术引进替代技术研发和创新,将会导致进入壁垒失效。我国大多数彩电生产企业缺乏技术开发和创新的动力和机制,企业的研发费用不足。大多数企业没有掌握本行业先进的“核心技术”,基本上依赖引进成套设备组装产品。“核心技术”是一种重要的进入壁垒,而大量引进成套设备这种简单的“复制”过程使进入壁垒顿然消失。

(3)彩电行业成本结构和产品品质具有趋同性。由于我国的彩电行业是借助引进国外生产装配线和国外生产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彩电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产品品质和成本的趋同问题,具有产品差异程度低、产品结构同质性的特征,同时,生产厂商在成本结构上也具有趋同性。尤其是到了1997年以后,彩电行业竞争步入了几乎只是在生产能力较大的生产厂商之间展开的第三阶段。虽然此时的大厂商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塑造,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它们生产的彩电由于技术的趋同性和稳定性,各种品牌的彩电几乎不存在足以令消费者为之一振的差异性。行业内产品差异化

程度越低,替代性就越强,在加剧竞争的同时,也降低了潜在企业进入或原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壁垒。因此,只要还有一点利润空间,任何一个品牌的彩电厂商都会存在一种机会主义倾向,通过各种手段把更多的生产资源导入彩电行业以扩大生产规模,同时降低自己的产品价格,力求做到薄利多销。而当大家都这么做的时候,整个彩电行业的价格大战在所难免。

接下来分析非经济进入壁垒。从政策法律制度角度看,彩电行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放松进入管制、实行市场化较早的行业之一,况且产业准入政策是由政府掌握的,所以只要有地方政府干预,要进入这一行业并不困难。所以,不存在政府在政策法律上和产业准入方面的进入壁垒。再看阻止进入的策略性行为,2000年6月9日我国彩电业九大巨头康佳、海信、创维、厦华、乐华、金星、熊猫、西湖、TCL、王牌在深圳宣布成立“中国彩电企业峰会”,并公布了最具实质性的举措:销售最低现价,其后又推出大幅度削减内销产量计划,减幅要达到15%-20%,约减产200万台。但是,这个类似于寡头市场上大厂商之间形成的价格联盟非常短命,仅仅维持了一个多月。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彩电行业目前还不可能通过串谋来实施大厂商之间的阻止进入的策略性行为。因此,彩电行业的非经济性壁垒也是极其有限的。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其产业特征和我国处于转轨时期所特有经济条件,我国彩电行业呈现出低进入壁垒的特性。

2.政府行为作为企业的退出障碍表现明显。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产业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准备退出该产业,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阻碍,资源难以转移出去,这些阻碍现有企业退出产业的因素,就构成退出壁垒。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退出壁垒主要包括沉淀成本、违约成本、信誉损失、行政法规方面的退出壁垒、市场发育不完善而造成的退出壁垒。

彩电生产线很容易转产VCD、电脑、手机等其它种类的电子产品,故总的来看,彩电生产企业的资产专用性并不很强。所以退出彩电生产后,固定成本转化为沉淀成本的比例相对来说比较低。我国也重来没有制定过限制彩电生产企业退出的行政法规。因此,行业的退出壁垒主要集中在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而造成的退出壁垒。其一,地方政府出于就业、财政等方面的压力不仅阻止亏损彩电企业的有效退出,而且千方百计通过税收、投资、银行信贷等方面给予亏损企业的优惠待遇来保护它们的继续生存。如徐州电视机厂和无线电三厂是徐州市的骨干企业,在价格战中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市政府决定采取优惠措施,分别向两家企业注入1000万元和1500万元的新贷款。另一方面,对于在国内竞争处于劣势的企业,地方政府鼓励其与外国公司合作,借助外方的资金和品牌优势,生产国外品牌产品,当前在模拟式彩电生产技术上,国内企业已经与国外水平持平。虽然国内生产能力已经过剩,彩电业不应再鼓励合资项目,但近几年仍然建立了大量的合资企业4[5][5]。其二,国内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滞后,堵塞了彩电行业资本的退出通道。在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企业退出时无法有效地利用现代资本运作手段来实现或转移企业资产。我国多数彩电生产厂家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国有企业所固有的缺陷也增加了产业转型的难度。

绿色壁垒案例

绿色壁垒案例 1、最近,在美国,西欧主要国家以及日本之间,又展开了建立汽车贸易壁垒的新较量,这标志 着世界汽车三大市场之间的贸易摩擦又将升级。由于日本轿车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上长期受到顾客的欢迎,日本轿车在美欧市场的份额是美欧企业在日本市场份额的几倍。欧盟试图通过制订和实施新的汽车排放标准来限制日本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增长。新的环境保护际推要求,到2008年。欧洲市场销售的所有轿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1995年下降25%,这无疑是冲着日本和韩国企业而来的。对此,韩国的汽车企业认为“在技术上难以达到”而反对;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则表示“与欧洲企业共同努力”。但是不明确表示保证届时达标。欧盟准备在各成员国一致通过新的排放标准之前,先拿日本和韩国企业开刀,即首先强制要求日韩企业先达标,否则不能向欧洲市场出口。据分析,由于在欧洲市场上,从日本进口的轿车以高级休闲车和大型轿车为主,其平均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比欧洲当地生产的车要高出近10%。若要达标,日本车就要平均减少31%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日本政府也不示弱,在1999年3月19日,日本政府与欧盟就汽车废气排放标准谈判破裂后,日本立即采取了针锋相对的策略:实施“歧视性”的《节能修正法》新法案。在1999年4月1日实施的该法案规定,到2010年,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不同质量和用途的汽车,必须达到相应的节能标准,以减少汽车的废气排放。具体规定是:两人(按110千克计)乘坐时总质量在1000千克以下的汽油轿车,到2010年要比1995年的相当车型节能17.7%;同期 1000-1249千克的轿车,要节能25.7%;1250-1499千克的轿车要实现30%以上的节能;1500-1749千克以上的轿车,到2010年要比1995年分别实现节能24%和9.7%。由于美国和欧洲生产的轿车在日本市场有近90%属于1250千克以上的范围,即几乎所有的美欧轿车都要在日本市场上受到更加严格的节能要求;而日本车在国内市场由于主要是轻型和微型车,因此受此修正法案的影响就没有外国企业那样大。美国政府今年3月向世贸组织提交了一份意见书,该意见书指出,日本单方面提高汽车节能标准是直接阻碍国外汽车进口的不正当行为。 要求世贸组织正式调查。 2、为保护环境,不少发达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来限制或禁止某些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经济合作 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已禁止了多种化工产品的生产和进出口贸易,其中包括DDT和六六六等农药。由于食品受到污染,许多国家提出了很高的卫生要求。1991年有32个国家和地区对427种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量订有法定的限量标准;不少国家对食品中农药残留污染、重金属含量、化肥使用、微生物污染、动物饲料及添加剂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对食品包装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有的国家以保护野

2020技术贸易壁垒案例

2020技术贸易壁垒案例 技术性贸易壁垒蜂蜜贸易 案例: 蜂业是我国的传统特色产业,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于一体,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蜂产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20xx年蜂蜜产量达到30万t以上,出口量超过8万t,同年的世界蜂蜜贸易量是35万t左右,我国占世界蜂产品贸易量的20%以上。我国在蜂蜜生产方面虽然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但出口不畅,原因之一是在世界贸易趋向全球化的今天,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大行其道。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对进口商品制定严格甚至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安全标准、检验包装、标签等规定,达到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因其特有的灵活多变性、隐蔽性和技术性,对出口方尤为不利。我国的蜂蜜产品在出口过程中屡屡因化学残留超标而受阻,严重损害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利益。 欧盟是我国蜂蜜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但出口量很不稳定。早在20世纪90年代,对中国产蜂蜜的大量进口,引起了欧盟各国相关产业的高度重视。出于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欧盟宣布、从1999年1月1日起,对蜂蜜产品实施卫生监控计划,要求出口蜂蜜到欧盟各成员国的第三国,都必须在此之前提交对蜂蜜中残留物质进行监控的保证计划,否则欧盟将禁止该国蜂蜜进口。德国

从2000年起对蜂蜜的药物残留实行更加严格的限制,将链霉素残留量标准由原来的/kg降低到/kg,检验门槛提高了9倍n该标准现已成为欧盟各成员国的控制标准。2002年初,欧盟调查组做出对华残留监控体系的考察报告、认为中国的监控体系薄弱,1月25日即做出暂停进口包括蜂蜜在内的中国动物源产品的决议。我国政府强烈抗议有关国家对中国商品采取不公正贸易行为,后来经过协商,欧盟提出, 蜂蜜中氯霉素检出量不得超过μg/kg,才能出口到欧盟,这个标准比原先严格了100倍。据专家介绍,欧盟制定的抗生素含量标准是苛刻的,甚至于大气粉尘中氯霉素的含量也要超过这一标准,这明显是针对中国蜂蜜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全文结束》》年10月,欧盟宣布解除针对中国部分动物源性食品的进口禁令。虽然这对我国的蜂业是个好消息,但蜂蜜产品对欧盟的出口并不会马上全面恢复,欧盟还会派代表来我国考察和检查蜂蜜药残问题,蜂蜜生产过程药物控制和使用情况。由于近年来德国、法国等国的蜂农组织不间断对我蜂蜜搀杂使假的夸大性宣传,对我国蜂蜜的销售造成极坏的影响。在开放市场的同时,欧盟又提出了链霉素、杀虫脒、磺胺、苯酚、甘油、酵母菌、花粉率、淀粉率、成熟度等检测项目,增加了我蜂蜜出口欧洲的难度。 欧盟于xx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特别要求进口食品必须符合新食品安全法的标准,否

专业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及案例汇总

技术性贸易壁垒目录: 一、定义 二、壁垒形式 三、原因 四、我国受国外技术壁垒影响现状 五、对策 附录:案例

一、定义 1、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出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出口产品制定过分严格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 2、它是目前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人为设置贸易壁垒,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最有效手段。 3、WTO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文件有两个,分别是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和“实施卫生与动 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于1995年1月1日WTO 正式成立起开始执行。 二、壁垒形式 1、严格繁杂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 利用技术标准作为贸易壁垒具有非对等性和隐蔽性。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常常是国际标准的制定者。他们凭借着在世界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和技术优势,率先制定游戏规则,强制推行根据其技术水平定出的技术标准,使广大经济落后国家的出口厂商望尘莫及。而且这些技术标 准、技术法规常常变化,有的地方政府还有自己的 特殊规定,使发展中国家的厂商要么无从知晓、无 所适从,要么为了迎合其标准付出较高的成本,削 弱产品的竞争力。 2、复杂的合格评定程序 在贸易自由化渐成潮流的形势下,质量认证和 合格评定对于出口竞争能力的提高和进口市场的

保护作用愈益突出。目前,世界上广泛采用的质量认定标准是ISO9000系列标准。此外,美、日、欧盟等还有各自的技术标准体系。 3、严格的包装、标签规则 为防止包装及其废弃物可能对生态环境、人类及动植物的安全构成威胁,许多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包装和标签方面的法律和法规,以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生态环境。从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来看,包装制度确有积极作用,但它增加了出口商的成本,且技术要求各国不一、变化无常,往往迫使外国出口商不断变换包装,失去不少贸易机会。 三、我国产品遭遇技术性壁垒的原因 (一)外因 1、维护该国的利益是一切国际关系的根本目的。虽然为了推进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各国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承诺进一步降低关税和在保持现状下逐步消除各种非关税壁垒。但现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为了维护该国的贸易利益,在逐步取消明显有违WTO精神的一些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的同时又不断推出更为隐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而且名目繁多,要求越来越苛刻。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都存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只是由于在技术水平上,发展中国家远低于发达国家,所以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更大。 2、《WTO协定》中的许多例外条文和漏洞,也为技术性壁垒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如《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中规定:“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范围内可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环境,只要这些措施不致认为在具有同等条件的国家之间造成任何不合理的歧视,或成为对国际贸易产生隐蔽限制的一种手段。”又如《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规定:“缔约方有权采纳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生命或健康的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而且只要缔约方确认其的措施有科学依据和保护水平是适当的就“可以实施或维持高于国际标准、指南和建议的措施”。这意味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建立具有很大的合法性。 3、各国和国际性环保组织的地位在不断地提高,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所以各国政府在实行有关政策时,不得不考虑他们的声音,在有关方面做

绿色壁垒案例分析正

绿色壁垒案例分析——宁夏枸杞 专升本2班周泾泾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日益加强,国际贸易额的不断扩大,贸易逐步全球化,许多国家的本国的贸易受到冲击,逐步恶化,集贸易保护和环境保护于一身的绿色壁垒也因此应运而生且发展迅速。我国的大量贸易顺差和诸多问题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也频频遭受来自国外的绿色壁垒障碍,损失重大。所以如何应对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同时构建我们自己合理的绿色壁垒正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中医药品广受欢迎,可是出口常常遭受壁垒,2008年,多种中药材对美出口量大幅下降,党参下降了80%,冬虫夏草下降了67%,沙参下降了48%,田七下降了47%,地黄下降了46%,贝母下降了39%,人参下降了38%。 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枸杞,由2007年的290吨下降到2008年的29吨,降幅达90%。就拿宁夏的枸杞来说,枸杞药性平和,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润肺止咳的功效。枸杞还能增强免疫力,具保肝、抗疲劳、抗衰老等作用,适合抵抗力低、身体虚弱者服用,常服可延缓衰老、强身健体、美肤养颜。枸杞作为宁夏的特色农产品,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认识了解宁夏的一张名片。宁夏是枸杞的原产地,素有世界枸杞在中国,中国枸杞在宁夏,宁夏枸杞在中宁之说,国际市场的开放为宁夏枸杞贸易出口带来了无限商机,但是,宁夏枸杞贸易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水平,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国际竞争力不强,难以突破绿色壁垒。 案例:杞农之困 2011年7月的宁夏中宁县,满眼皆见的是路边晾晒的枸杞。这个时节,正值枸杞盛产,全年一半的产量几乎产自这个时节。中宁,这个位于宁夏中部的小县城是全国著名的枸杞生产基地,枸杞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60%以上。然而,此时,很多枸杞生产商却在犯难。来自瑞士市场生态研究所(IMO)的检查人员检查,不仅新添了检查合同的细则,还增加了网上追踪系统。IMO是全球首批从事有机产品认证的机构之一,同时具备欧盟和美国认证许可。这是出口有机枸杞的第一道门槛,即获得由出口目的地国家认可的有机认证。例行检查每年一次,但是2011年却格外严格。事实上,欧盟和美国几乎已经对中国枸杞关上了“大门”。近年来,枸杞的出口之路可谓一波三折。 2010年,西班牙一度是中国枸杞的第一出口市场,出口额为774万美元。然而2011年以来,受到欧盟更为严格的限量标准,西班牙进口额锐减。来自宁夏林业局的资料显示:2007年1月-2009年3月期间,我国共有24批出口到美国的枸杞产品因为检出农药残留、亚硫酸盐、色素、恶性杂质以及标签、成分未作说明等问题而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拒绝入境。自2007年以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以枸杞干果在美国无明确农残限量标准为由,要求农药残留一律不得检出,一旦检出,就拒绝入境。宁夏有机枸杞也就此基本停止对美出口。有机枸杞,就是不用任何化学农药的枸杞。以欧盟有机食品农产品农残法规要求,枸杞鲜果中的农药——啶虫脒的限制含量为0.01mg/kg,这一含量意味着在生产过程完全不能使用农药。这对于病虫害泛滥、一年至少打药6次以上的枸杞生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但反过来看,绿色贸易壁垒不一定是个坏东西,遭遇“碰壁”也可以把坏事变成好事。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也能有利于改善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向着生态友好型的产业方向不断迈进。这是冲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需要,也是我国生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进入与退出壁垒(产业经济学2个案例)

案例1 案例名称:“氖灯”小巨人的成功之道 案例适用:进入壁垒 案例来源:薛家骥:“氖灯”小巨人和市场进入壁垒——“扬州现象”透视之五, 现代经济探讨,1994年第8期,部分修改后引用。 一颗颗闪烁着红绿光的氖灯,产品虽小,却占领着一个大市场。扬州灯泡集团(原为扬州灯泡厂)的氖灯生产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最初只用于机器设备的配套,随着家电产业的发展,从电饭锅、电烤箱、微波炉等等小家电到大家电,氖灯的需要量越来越大。1988年以后,扬州灯泡集团兴办了一系列合资企业,为氖灯的大发展铺平了道路。从1991年到1993年,产量连续三年翻番,到1993年底,氖灯的产量已达1.5亿只,产值1.2亿元,利润 1111万元。截至2003年,资本收益率已经连续10年达到100%。1993年扬州灯泡集团生产的氖灯,国内市场的覆盖面已达70%,出口也占全国的50%,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氖灯销售的“单打冠军”。目前,扬州灯泡集团拥有引进的氖气自动化生产线39条,年产各型氖灯、荧光辉光灯4.5亿只,占全国总产量的70%。集团的产品畅销国内外,有50%以上直接出口,销往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器设备、电子线路和仪器仪表中作指示用或电路元件用。 扬州灯泡集团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短短几年时间内,氖灯生产规模从小到大,直至取得全国销售量的“单打冠军”实属不易。扬州灯泡集团的做大做强,虽说部分得益于市场容量的迅速膨胀,但更主要的是其在经营过程中所成功构筑的一道行业进入壁垒。灯泡生产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兴产业,技术成熟,工艺稳定,初始投资规模小,少量投入即可新建生产线。氖灯生产与灯泡生产类似。因此,扬州灯泡集团不仅面临着上海、盐城、镇江、日照、黄石、潮州等地原有灯泡生产厂家的强有力竞争,更重要的是它还需顶住新进入企业的步步紧逼。扬州灯泡集团很懂得一哄而起,重复生产、重复引进的厉害。在全国以往的经济发展中,棉纺、毛纺、乳胶手套、灯泡、节能灯、电风扇等等,都曾遇到这种风浪。从其它行业的发展经历和惨痛教训使得扬州灯泡集团深深体会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浪潮会把许多优势产品、优势企业冲得七零八落。它们更加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必要的,但在我国由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滞后、地方保护主义、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等诸多主客观因素作用下,许多产业发展过程中又往往会走向过度竞争,最后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停滞,甚至于毁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扬州灯泡集团学到了许多保护自己的办法,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构筑市场进入壁垒这个武器。它所构筑的这一壁垒,不仅使得扬州灯泡集团在近十年内保住“单打冠军”的头衔,而且也引领着整个氖灯生产行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产业进入壁垒是指阻止外部企业进入并与原有企业进行竞争的各种障碍因素。但这一关于进入壁垒的论述过于笼统。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了进入壁垒。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几个:1.贝恩认为,进入壁垒是“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行业”。2.斯蒂格勒认为:“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在某些或每个产出水平上),这种成本是打算进入这一产业的新厂商必须负担,而已在该产业内厂商无须负担的”。对此,克拉克等经济学家也持相同的观点。显然,在他们看来,进入壁垒就是新厂商比原有厂商多成承担的生产成本。3.我国学者杨治认为,当新企业与原有企业竞争时与原有企业竞争时所遇到的若干不利因素阻碍了新企业进入,则这种障碍新企业进入的因素就叫做进入壁垒,即进入壁垒就是新企业所遇到的若干不利因素。 从以上的讨论可见,无论是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的生产成本,还是更广泛地,新企业比老企业必须多承受的不利因素,都会阻碍新企业进入产业,构成进入壁垒。因此,简单地说,进入壁垒就是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所面临的一系列壁垒。根据上述定义,进入壁垒可以具体化为多种形式。一般来说,进入壁垒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经济性壁垒和非经济性壁垒。 经济性壁垒通常分为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对特有的经济资源的占有等。 根据贝恩的观点,绝对成本优势是指在特定的产量水平上,行业内原有企业比潜在的或新的企业通常具有的低成本

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突破分析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遭退的现象屡有发生,其实是受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阻挡。具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我国因遭遇“绿色壁垒”损失的贸易额达70亿美元只巨! 关键词:绿色壁垒贸易保护 一、诠释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它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起因于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灾难。在初期绿色壁垒的形成主要出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安全的要求;同时,消费者环境意识提高和全球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也促进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 绿色贸易壁垒产生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以后,作为主要贸易壁垒形成的关税逐步降低,同时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也逐步拆除。因此,用传统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的余地已经很小。 于是,贸易与环境这两个原本在贸易史上不相干的问题被一条绿色纽带捆绑在一起,绿色贸易壁垒就出现了。上世纪的最后5年,以1995年世贸组织专门成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为标志,这标志着国际贸易舞台上不再扮演年轻的配角,而使跻身重要脚色行列。1999年11月30日,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贸组织第3届部长会议上,各成员国就环境与贸易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这是环保这道绿色贸易壁垒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关税、绿色市场准入、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环境贸易制裁、推新国内PPM标准及其他标准、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强制性绿色标志、强制要求ISO14000认证、烦琐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购、押金制度等等。 从上世纪最后几年起,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加快,绿色壁垒——这个外贸领域的新名词开始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它涉及的不仅是农副产品,还覆盖到纺织服装、鞋革等多个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在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的前三四年中,我国就至少有价值200亿美元的商品因不符合贸易伙伴的环保要求而惨遭退货。 二、绿色壁垒,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许多国家对我国的产品限制与打击也常常采用关税壁垒的方法。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壁垒逐渐取消一度让国内很多企业和行业非常乐观,特别是一些产品出口大、对外依存度高的行业和企业,天真的认为我们的产品可以长驱直“出”。然而,绿色壁垒的不断出现和扩展,却可能导致我们的产品出口受到很大的限制。环保“软肋”已被集中,我国产品原有优势的发挥就受到很大限制。即便明知有些做法纯属恶意刁难,也徒唤奈何。 中国化工网总裁孙德良说,虽然国内有数百家生产染料的企业,但环保型的

中国家电行业进入和退出壁垒分析

中国家电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来源:全球分析网家电课题组浏览量:132日期:2012-05-18 摘要:我国的中国家电行业总的来说属于进入低门槛行业。首先家电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 较高的行业,政府对其限制不多,加之在上世纪末行业高速发展期,盈利能力强,吸引大 批投资进入;其次,中低档家电产品生产技术比较普及,国家最初对其技术标准的缺失, 导致行业进入技术门槛较低;第三,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中国家电行业属劳动力密集型 产业,因此吸引大批资金进入,尤其是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由近五年中国家电行业企 业数量变化可以看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近一步说明行业进入壁垒较低。 我国的中国家电行业总的来说属于进入低门槛行业。首先家电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政府对其限制不多,加之在上世纪末行业高速发展期,盈利能力强,吸引大批投资进入;其次,中低档家电产品生产技术比较普及,国家最初对其技术标准的缺失,导致行业进入技术门槛较低;第三,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中国家电行业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因此吸引大批资金进入,尤其是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由近五年中国家电行业企业数量变化可以看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近一步说明行业进入壁垒较低。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 图表 1 2005年-2009年中国家电行业企业数量 但是,我国家电业准入门槛呈现上升趋势,首先,家电业竞争日益激烈,规模较小的企业难以与大企业竞争;其次,随着我国家电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各项技术标准日益规范,间接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第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电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原先的中低档家电产品逐渐饱和,企业想要生存,必须要有自主开发的能力,这又客观上提高了行业进入壁垒。就目前来看,小中国家电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而彩电行业进入门槛较

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案例分析、借鉴和对策

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案例分析、借鉴和对策 一、技术贸易壁垒定义: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以下简称TBT)是指一国或区域组织以维护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对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的商品、服务和投资进入该国或该区域市场将造成影响。TBT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TBT主要是指WTO《TBT协议》规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广义的TBT还包括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措施(SPS)、包装和标签及标志要求、绿色壁垒、信息技术壁垒等。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案列: 案例1、浙江某丝绸进出口公司,产品主要销往日本和欧洲。2005年成品出口量为1.2亿美元。但其中有两单业务,一项是5万米的印花丝绸成品,价值10万美元,另一项是4万米已经染色和砂洗的丝绸,价值10万美元,共计20万美元的货品因未考虑禁用染料问题而被迫积压。 案例2、浙江某集团出口日本的一批纺织品被中间商处以16万美元的罚款,而另一批出口欧盟的3万米窗帘布被迫回销,理由都是因为这些纺织品没有达到生态纺织品标准。 以上两个例子,是贸易壁垒对浙江纺织品出口的影响,他们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理由很简单,是中国的纺织品的技术没有达标,在产品创新上面也没有很好的体现,这是对我国纺织技术的一大挑战,因为在进入WTO以后,很多地区,尤其是美国队中国的产品的反侵销日趋严重,他们对质量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他们有些都是按照国际标准来要求进口产品的,有些甚至是超过了国际标准,而中国的纺织品的技术只有国际标准的40%,这显而易见,这是对中国产品的歧视,这样一来,我省的纺织产品必然在国际竞争中因技术门槛提高而出口受阻。而且当美国实行了一些反侵销的战略来对待中国的出口的时候,欧洲一些国家也开始对中国产品的反侵销,他们的条例完全是照搬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条例,这样一来又是对中国的一大打击,基于,中国纺织品的贸易国方向基本是集中在美国、欧洲和日本三个贸易壁垒发源地,大多数的海关检验都是超过了国际标准的,并积极运用了技术贸易壁垒对进口产品进行管理。同时,中国的纺织品产出基本以破坏环境的基础上,这样在纺织产品对环境检验中,没有达到国外的坏境检验标准的,必又要被退回! 这样下来,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品的影响明显,大大的降低了我国的出口率,被退回的产品又不可能再被拿回国内,只能在国外低价买卖,这样我国纺织品的收益也大大的降低,甚至纺织品出口可能就没有收益,在国外亏本。发达国家以各种技术法规与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以及卫生检疫措施等为依据,形成了严格的技术贸易壁垒,无论其主观意图究竟何在,客观上对浙江省的纺织品出口构成了相当大的限制。 案例3、温州打火机事件简介 2001年10月2日,温州打火机协会副会长黄发静先生收到欧洲打火机进口商协会会长克劳斯邱博的一份电函,告知欧盟正在拟订进口打火机的CR法规草案。这是欧盟对1994年美国CR法规的"克隆"。其核心内容即规定为保护儿童开启安全,要求出口价在2欧元以下的打火机必须安装一个5周岁以下儿童难以开启的

案例纺织品服装技术性贸易壁垒案例

案例纺织品服装技术性贸易壁垒案例 【案情】 浙江一家专门从事女装出口的制衣公司将一批成衣按订单要求发往德国时,却被拒之门外。纳闷不已的经营者被告知:不是服装尺寸不对路,而是小小的钮扣出了大问题——不符合环保要求。 浙江绍兴雪尔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国良告诉记者,纺织品出口在欧盟国家的检验中有几项重要的指标就是染料中的偶氮和19种分散染料(染原料的几种有害化学成分)是否超标。入世后,作为纺织大县的绍兴出现了空前的出口好势头,但不少绍兴纺织品在欧洲国家屡屡受挫,多数问题出在染料上。要解决这个问题,光印染企业、服装厂急还不行,而是要从为印染提供染料的化工行业抓起。 中国化工网总裁孙德良说,虽然国内有数百家生产染料的企业,但环保型的活性染料市场有6成以上被德国巴斯夫等国外大公司所控制,其价格相当于国内企业的2倍。由于国内同类染料的性能不够稳定,纺织品出口企业还是忍痛花高价买进口染料。而一用进口染料,我国纺织品的原有价格优势就岌岌可危。绍兴县委宣传部长章长胜认为,虽然我们通过千辛万苦的谈判加入了世贸组织,纺织品的配额问题开始得到解决,但如果在绿色壁垒上不突破的话,我们仍然继续会受制于人,与巨大的商机擦肩而过。 1998年,绍兴钱清镇的永通染织集团有一批价值100万元的纺织品出口到欧洲。结果在检测中出了问题,说是布料里有一种化学成分对人体有害,要退货。这批货又漂洋过海回到了国内,退货中转的各种费用差不多超过布料本身的价格了。100万元莫名其妙地打了水漂,企业上下都感到不可思议:布料是好的,颜色也是对路的,怎么会在染料上出问题? 按照当地其它企业的做法,“一朝遭蛇咬,十年怕草绳”,永通人可能再也不敢冲欧洲市场了。但在广泛调查基础上摸清了原由的永通人发现,绿色环保、对人体无害是一种世界潮流。如果这一关过不了,最后肯定会被世界市场尤其是欧美高档市场淘汰。要抢占国际市场的制高点,必须强化产品的“绿色”意识。 痛定思痛,永通集团积极寻求破解绿色壁垒之法。当初,国内化工行业还没有环保染料,永通就用国外的,尽管在大力开源节流之后,成本还是高了30%,出口几乎无利可图,但是永通人下定决心,要在世界市场上打响这张“绿色”牌。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案例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负面影响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正面临越来越多来自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总体来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市场份额、贸易机会、企业和商品信誉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国外消费者对我国部分产品尤其是农产品食品信心下降,对我国出口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具体地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产品出口的市场范围缩小。我国目前的主要出口方向仍然是日本、美国、东南亚、欧盟、韩国等国家,对它们的出口份额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80%,而这些国家(或地区)多数是环保主义倡导者和拥护者,也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发源地。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销路极易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从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来看,由于我国的出口市场相对单一、固定,一旦目前的市场销路受到影响,出口的增长速度必然有所下降,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专门针对我国的某些商品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情况下,该商品的出口会立即出现停滞,如不及时采取对策,就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 (二)企业的出口成本上升和出口效益下降。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多数是以环境标准和标志的形式出现,要想实现其环境标准、获取其环境标志,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技术改造,改善环境质量;同时还将增加有关的检验、测试、认证和公关等手续以及相关的费用,从而使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价格优势大大削弱,丧失了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出口效益日渐下降。 (三)我国的对外贸易关系摩擦不断。由于遭遇了越来越多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稍有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因此,必须恰当处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冲击。 正面影响 (一)带动我国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在绿色浪潮的冲击下,非绿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小,利润率越来越低。而我国出口产品绝大多数为非绿色产品,在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促使产品

贸易壁垒 案例分析

技术性贸易壁垒——蜂蜜贸易 案例: 蜂业是我国的传统特色产业,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于一体,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蜂产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2004年蜂蜜产量达到30万t以上,出口量超过8万t,同年的世界蜂蜜贸易量是35万t左右,我国占世界蜂产品贸易量的20%以上。我国在蜂蜜生产方面虽然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但出口不畅,原因之一是在世界贸易趋向全球化的今天,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大行其道。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对进口商品制定严格甚至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安全标准、检验包装、标签等规定,达到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因其特有的灵活多变性、隐蔽性和技术性,对出口方尤为不利。我国的蜂蜜产品在出口过程中屡屡因化学残留超标而受阻,严重损害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利益。 欧盟是我国蜂蜜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但出口量很不稳定。早在20世纪90年代,对中国产蜂蜜的大量进口,引起了欧盟各国相关产业的高度重视。出于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欧盟宣布.从1999年1月1日起,对蜂蜜产品实施卫生监控计划,要求出口蜂蜜到欧盟各成员国的第三国,都必须在此之前提交对蜂蜜中残留物质进行监控的保证计划,否则欧盟将禁止该国蜂蜜进口。德国从2000年起对蜂蜜的药物残留实行更加严格的限制,将链霉素残留量标准由原来的0.2mg/kg降低到o.02mg/kg,检验门槛提高了9倍n该标准现已成为欧盟各成员国的控制标准。2002年初,欧盟调查组做出对华残留监控体系的考察报告.认为中国的监控体系薄弱,1月25日即做出暂停进口包括蜂蜜在内的中国动物源产品的决议。我国政府强烈抗议有关国家对中国商品采取不公正贸易行为,后来经过协商,欧盟提出,

第四章 进入退出壁垒

第四章进入退出壁垒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介绍了进入和退出壁垒这两个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进入障碍和退出障碍的含义,掌握进入障碍的类型和退出障碍的因素,以及进退无障碍理论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进入壁垒和退出障碍的构成因素、退出壁垒的度量指标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节进入壁垒 一、进入壁垒的含义 进入壁垒是指阻止外部企业进入并与原有的企业进行竞争的各种障碍因素。产业经济学理论中对进入壁垒含义的理解存在分歧,许多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贝恩认为,进入壁垒是“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产业”。 施蒂格勒(G.stigler)认为?°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在某些或每个产出水平上),这种成本是打算进入这一产业的新厂商必须负担,而已在该产业内的厂商无须负担的。?±换句话说,是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成本。 简单地说,进入壁垒就是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或市场)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 进入壁垒的高低,既反映了市场内已有企业优势的大小,也反映了新进入企业所遇障碍的大小。进入壁垒的高低是影响该行业市场垄断和竞争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对市场结构的直观反映。 二、进入壁垒的种类 (一)结构性进入壁垒 结构性进入壁垒又称经济性进入壁垒,通常分为: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对必要的资本量等。 1.绝对成本优势 根据贝恩的观点,绝对成本优势是指在特定的产量水平上,行业内原有企业(established firm)比潜在的或新进入的企业(Prospective entrant)通常具有的低成本生产能力。 斯蒂格勒认为,绝对成本优势壁垒按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现有企业通过专利申请,而垄断工艺技术或产业标准。第二,原有企业拥有高级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具有的人力资本优势。第三,原有企业通过与供应商订立长期原材料等要素供应而具有的优势。 专利技术是产生绝对成本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专利限制了新企业取得最新技术的机会,专利保护的有效性,决定了新企业进入产业或市场的难易程度。 2.规模经济 根据产业内企业规模经济要求,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必须具有与原有企业一样的规模经济产量或市场销售份额,才能与原有企业竞争,才能在进入后在行业中立足。而对新进入的企业而言,一般受市场容量和筹资规模的限制,在生产开始时很难使自己的规模达到原有企业的规模,从而使新企业与老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3.产品差别化 产品差别化的存在使原有企业在市场中树立良好形象和声誉,他们只要维持和发展即可,该厂商具有”先动优势”.但新企业要从头开始,付出较大代价使顾客相信自己产品优于老企业.这势必增加新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成本,这样现有厂商的存在提高了新厂商进入的成本。但当新企业拥有独有的先进技术时,产品差别化有利于进入,并可能使新企业得以发展。 4.必要的资本量 必要的资本量是指进入某一市场所必需的资本投资。不同行业必要资本量不同,必要资本量越大,筹资越困难,进入也越困难,这就是必要资本量进入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与规模经济壁垒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筹资难易,后者强调厂商可能获得的市场份额与降低成本之间的矛盾。

浅谈我国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评析及应对

浅谈我国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评析及应对 殷维 摘要随着各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体系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绿色贸易成为了当今国际贸易的新特点。为了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手段,维护国内市场的利益,发达国家纷纷以绿色环保为借口,实施新的贸易保护主义,这些便导致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中国作为最大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绿色贸易壁垒是我国在加入WTO之后在对外贸易中面临的一个较大的贸易障碍,也使得我国的许多行业遭受了重大的损失。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绿色壁垒制度的负面影响,也应该看到它对我国贸易的积极方面。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我国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以及合理利用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和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绿色壁垒现状评析对外贸易 一、我国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 (一)我国遭受绿色壁垒的消极方面 美国曾利用SPS措施限制中国的蜂蜜和水产品进口,对中国的蘑菇罐头实施以及其他的中国产品进口,使得这些产品的出口日益困难。1998年9月,美国农业部签署一个法令,要求来自中国的木包装必须有检验和检疫标志,否则不能出口到美国。如果违规,整批产品不准进入美国,或者在美国监视下销毁,一切损失由中国负责。这一条将影响中国对外贸易近180亿美元。前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官员、联合国粮农组织顾问鲁宾透露:2000年8月到2001年1月,仅数月间,美国FDA扣留了634批从中国进口的食品,主要原因是农药残留、食物添加剂和杂质的含量过高;欧盟也通过规定不合理的残留限量标准和检验方法来限制外国农产品和食品的进口,中国的茶叶由于检验超标现象,结果导致茶叶出口陷入困境。2002年初,欧盟以中国出口的禽肉、龙虾制品中农残、药残及微生物超标为由,宣布全面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性食品,直接影响了中国6.23亿美元的产品出口欧洲。欧盟的《关于在电气电子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llS)要求2006年7月1日以后投放欧盟市场的电气和电子设备和产品中不得含有铅、汞、镉等六种有害物质,据我国商务部统计,我国的家电产品受该指令的影响,出口量大幅下降;2002年1月至7月,因日本的绿色壁垒影响,中国出口日本的活鳗比上年同期下降23%,出口冻鸡下降41%,出口保鲜蔬菜下降20%,出口鸭肉由2002年的4668吨降为2003年的零吨。日本自2003年起,推行的农产品“身份认证”,要求市场上销售的蔬菜大米都必须标明品种、原产国、生产企业名称和认证号码等,加上日本媒体对中国农产品药残量超标的宣传,误导消费者,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日本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我国的农产品、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等产业因绿色贸易壁垒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了损失。 (二)我国遭受绿色壁垒的积极方面 上海ABB跃进机电有限公司努力获取ISO14000质量认证,一律按照国际标准来搞技术创新,如今该公司的机电产品已经广销欧亚美等大洲。20世纪80年代上海的毛绒玩具生产厂以及上海钻石厂等企业,寻找应对方略、改进生产技术,经过几年的努力,达到了外国的技术标准及产品检验,扭转了出口量下降的局面,不仅出口量大幅度回升,也提高了外汇收入;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是ABB集团在亚太地区最大的中压开关制造和研究基地,公司成立于1992年9月,是ABB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公司恪守“客户中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率先在中国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21环境标志产品验证,推行清洁生产;在2004年12月,国际权威认证机构BSI(英国标准协会)在华为宣布:经过该机构资深专家的现场审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各方面实施效

贸易壁垒案例

日本是世界最大紫菜消费国,年需求量约100亿张,但日本对紫菜进口多年来只对韩国紫菜发放约2.4亿张的进口配额,我国紫菜产品对日出口一直为零。江苏省紫菜协会于今年年初向商务部提出贸易壁垒调查申请,他们认为,日本政府对紫菜进口维持的配额管理措施违反了WTO相关协定的规定,对中国紫菜进入日本市场造成阻碍,构成贸易壁垒。4月22日, 商务部正式立案对日本紫菜进口管理措施进行贸易壁垒调查。 “这对国内其他行业是一个借鉴”,江苏省紫菜协会秘书长端木怡燕在接受《天下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10月21日,国家商务部已经发布公告,决定中止由该协会提出的对日本紫菜进口管理措施进行的贸易壁垒调查。分析人士认为,在国内部分行业频频遭遇国外贸易壁垒调查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根据企业申请首次对外国政府实施的进口管理措施开展的贸易壁垒调查有望扳回一局,中国紫菜有望明年进入日本市场。 入世后首次对他国贸易壁垒调查 10月21日,商务部发布第65号公告,依据《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行规则》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决定中止对日本紫菜进口管理措施进行的贸易壁垒调查。由此,历时半年的我国“贸易壁垒调查第一案”正式宣告中止。业内人士认为,此案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这是中国加入WTO后,由国内产业提出申请的第一起贸易壁垒调查案。 据端木怡燕介绍,“贸易壁垒调查第一案”的发生,源于商务部于2004年2月25日正式收到的江苏省紫菜协会代表下属107个会员提交的贸易壁垒调查申请。针对日本政府多年来通过进口配额、批准及原产地限制措施,只对韩国紫菜开放市场、不让中国紫菜进入的歧视性做法,江苏省紫菜协会请求对日本关于紫菜进口实施的限制措施进行贸易壁垒调查,并要求在此基础上与日本政府进行磋商,以促使其取消对中国紫菜的进口限制措施。 据了解,日本是世界最大紫菜消费国,年需求量约100亿张,但日本对紫菜进口实施配额管理以来,多年来只对韩国紫菜发放约2.4亿张的进口配额,我国紫菜产品对日出口一直为零。江苏省紫菜协会于今年年初向商务部提出的贸易壁垒调查申请中称,日本政府对紫菜进口维持的配额管理措施违反了WTO相关协定的规定,对中国紫菜进入日本市场造成阻碍,导致中国紫菜产品无法对日出口,引发减产、失业等一系列问题,构成贸易壁垒。4月22日,商务部正式立案对日本紫菜进口管理措施进行贸易壁垒调查。 赴日韩调查考察摸底细 商务部在公告中表示,发布立案公告后,商务部通知了申请人。2004年4月27日,商务部通过日本驻华大使馆向日本政府正式提交了立案公告文本。同日,调查机关通过日本驻华大使馆向日本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了调查问卷。同年5月,调查机关向国内部分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期间,调查机关共收到日本政府、江苏省紫菜协会、宁波市瑾州锦锋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山东丰华食品有限公司提交的答卷。2004年6月,调查机关派出工作人员赴日本进行了调查取证。实地调查期间,调查人员向日本政府有关部门、日本有关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了解了被调查措施,并实地考察了日本千叶县紫菜共同贩卖所,对答卷人提交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了调查。 据江苏省紫菜协会介绍,为了调查了解日本和韩国的紫菜生产现状、产业政策、流通体制、行业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尤其是考察中国紫菜出口日本的可行性,2003年8月20日~9月4日,由江苏省紫菜协会组团,省海洋与渔业局、

第四章__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

第四章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进入壁垒与进入壁垒的基本涵义、形成原因和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 进入壁垒,退出壁垒。 教学难点 进入壁垒的产生原因。 本章主要从新企业进入市场(产业)和原有企业退出市场(产业)角度,对进壁垒和退出壁垒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考察市场经济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复杂的市场竞争行为,揭示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对市场结构与经济绩效的影响。为政府通过提高进入壁垒与降低退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向优质企业和行业集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组织效率提供政策思路。 第一节对进入壁垒的理论分析 一、进入障碍的基本涵义 进入障碍是指阻止外部企业进入并与原有的企业进行竞争的各种障碍因素。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定义进入壁垒,如贝恩认为,进入壁垒是“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产业”。 施蒂格勒(G.stigler)认为“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在某些或每个产出水平上),这种成本是打算进入这一产业的新厂商必须负担,而已在该产业内的厂商无须负担的。”克拉克森等经济学家也持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进入壁垒可定义为“寻求进入某个行业的厂商而不是由已在该行业内的厂商负担的生产成本。”显然,在他们看来,进入壁垒就是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生产成本。 但事实上,除了生产成本外,还必须存在其它影响新企业进入的因素,因此,进入壁垒是新企业比老企业必须多承受的不利因素。 简单地说,进入壁垒就是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或市场)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 课堂提问:请同学们举一个进入壁垒的实例? 二、进入壁垒的种类及其原因 进入壁垒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经济性壁垒和非经济性壁垒。 经济性壁垒具有自发性,它是新企业在对进入产业后的预期收益和竞争对手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进入新市场(产业)的一系列障碍因素。与此同时,经济性壁垒具有平等性,它对所有企业都会产生阻碍,甚至对于行业中已有的企业。 而非经济性壁垒则具有外在强制性,企业只能主动地适应这种壁垒,大部分行政性、法律性和技术性因素导致的进入壁垒往往属于非经济性壁垒。非经济性壁垒一般具有特定范围,而且在这个范围内存在着对不同经济主体的歧视性。 (一)经济性进入壁垒的分类与产生原因 经济性进入壁垒经常分为: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对特有的经济资源的占有等。

绿色壁垒案例

绿色壁垒案例

————————————————————————————————作者:————————————————————————————————日期: ?

绿色壁垒案例 1、最近,在美国,西欧主要国家以及日本之间,又展开了建立汽车贸易壁垒的新较量,这标志着 世界汽车三大市场之间的贸易摩擦又将升级。由于日本轿车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上长期受到顾客的欢迎,日本轿车在美欧市场的份额是美欧企业在日本市场份额的几倍。欧盟试图通过制订和实施新的汽车排放标准来限制日本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增长。新的环境保护际推要求,到2008年。欧洲市场销售的所有轿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1995年下降25%,这无疑是冲着日本和韩国企业而来的。对此,韩国的汽车企业认为“在技术上难以达到”而反对;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则表示“与欧洲企业共同努力”。 但是不明确表示保证届时达标。欧盟准备在各成员国一致通过新的排放标准之前,先拿日本和韩国企业开刀,即首先强制要求日韩企业先达标,否则不能向欧洲市场出口。据分析,由于在欧洲市场上,从日本进口的轿车以高级休闲车和大型轿车为主,其平均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比欧洲当地生产的车要高出近10%。若要达标,日本车就要平均减少31%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日本政府也不示弱,在1999年3月19日,日本政府与欧盟就汽车废气排放标准谈判破裂后,日本立即采取了针锋相对的策略:实施“歧视性”的《节能修正法》新法案。在1999年4月1日实施的该法案规定,到2010年,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不同质量和用途的汽车,必须达到相应的节能标准,以减少汽车的废气排放。具体规定是:两人(按110千克计)乘坐时总质量在1000千克以下的汽油轿车,到2010年要比1995年的相当车型节能17.7%;同期1000-1249千克的轿车,要节能25.7%;1250-1499千克的轿车要实现30%以上的节能;1500-1749千克以上的轿车,到2010年要比1995年分别实现节能24%和9.7%。由于美国和欧洲生产的轿车在日本市场有近90%属于1250千克以上的范围,即几乎所有的美欧轿车都要在日本市场上受到更加严格的节能要求;而日本车在国内市场由于主要是轻型和微型车,因此受此修正法案的影响就没有外国企业那样大。美国政府今年3月向世贸组织提交了一份意见书,该意见书指出,日本单方面提高汽车节能标准是直接阻碍国外汽车进口的不正当行为。要求世贸组织正式调查。 2、为保护环境,不少发达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来限制或禁止某些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经济合作 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已禁止了多种化工产品的生产和进出口贸易,其中包括DDT和六六六等农药。由于食品受到污染,许多国家提出了很高的卫生要求。1991年有32个国家和地区对427种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量订有法定的限量标准;不少国家对食品中农药残留污染、重金属含量、化肥使用、微生物污染、动物饲料及添加剂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对食品包装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有的国家以保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