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吡格列酮抑制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及可能机制

吡格列酮抑制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及可能机制

吡格列酮抑制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及可能机制
吡格列酮抑制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及可能机制

[文章编号] 100723949(2008)1620320197204

?实验研究?

吡格列酮抑制载脂蛋白E 基因敲除小鼠

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及可能机制

达娃次仁1

, 赵 锋1

, 齐永芬2

, 霍 勇

1

(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北京市100034;2.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研究所,北京市100083)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载脂蛋白E 基因敲除小鼠; 动脉粥样硬化; 脂联素; 吡格列酮

[摘 要]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高脂饲料喂养的载脂蛋白E 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其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影响,以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取9只17周龄雄性C57BL Π6J 小鼠普通饲料喂养4周为对照组;另取31只同周龄雄性载脂蛋白E 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成三组给予高脂

饲料喂养4周,其中模型组(n =10)单用高脂饲料喂养,低剂量治疗组(n =10)经胃管给予吡格列酮10mg Π(kg ?d ),

高剂量治疗组(n =11)经胃管给予吡格列酮20mg Π(kg ?d )。所有试验小鼠均观察其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血脂、血

浆脂联素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所有载脂蛋白E 基因敲除小鼠血脂水平显著升高并伴有主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及内膜下粥样斑块形成;与对照组(18.96±4.89μg ΠL )比,模型组血浆脂联素水平(12.41±3.84μg ΠL )显著下降,而两治疗组脂联素水平(18.78±7.24和24.00±4.71μg ΠL )比模型组显著升高,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却减轻,且这种变化在高剂量治疗组更明显。结论 吡格列酮抑制载脂蛋白E 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可能与其提高血浆脂联素水平有关。[中图分类号] R363[文献标识码] A

Anti 2atherosclerotic E ffects and Possible Mechanism of Pioglitazone on Apolipoprotein E K nockout Mice

DA Wa 2Ci 2Ren 1

,ZH AO Feng 1

,QI Y ong 2Fen 2

,and H UO Y ong

1

(1.Department o f Cardiology ,First Hospital o f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4;2.Institute o f Cardiology ,Peking University H ealth Science Center ,Beijing 100083)

[KE Y WOR DS ] Apolipoprotein E K nockout Mice ; Atheroslcerosis ; Adiponectin ; Piogitazone [ABSTRACT ] Aim T 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of aortic atherosclerosis and plasma adiponectin of apolipoprotein E knockout

(ApoE -Π-)m ouse treated with piogitazone. Methods 9male mice of C57BL ,17weeks aged ,were fed with comm on food

for 4weeks as simple control group. In addition ,31same age male mice of ApoE -Π-were fed with high fatty food for setting up atherosclerosis animal m odels ,and these mice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t random including :m odel group only receiving high

fatty food for 4weeks ,low 2dose treated group receiving piogitazone administered via gastric tube at 10mg Π(kg ?d )for consecutive

4weeks ,high 2dose treated group receiving piogitazone administered via gastric tube at 20mg Π(kg ?d )for consecutive 4weeks. 

The change of aortic atherosclerosis and levels of plasma adiponectin ,plasma lipids of all mice were analyzed. R esults The

plasma levels of total cholesterol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in all ApoE -Π-mic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 <0.01);The plasma adiponectin level in m ode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but the plasma adiponectin was elevated and the lesions of aortic atherosclerosis were inhibit 2ed in tw o treated groups ,m oreover ,these change were m ore significant in high 2dose treated group (P <0.05). Conclusions

 Pioglitazone inhibits aortic atherosclerosis in ApoE -Π-mice ,and these effects may be related to plasma adiponectin level in 2creasing.

[收稿日期] 2007212213 [修回日期] 2008203206[作者简介] 达娃次仁,博士研究生,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与基础研究,e 2mail 为dwcrtz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17442461.html, 。通讯作者赵锋,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与基础研究。霍勇,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冠心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及介入治疗。齐永芬,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

脂联素是近年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特异性分泌的蛋白质[1]

,在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2]

和高血压病等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 )相关疾病的人群中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而且低脂

联素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

。因此,脂联

素可能是As 的保护因子

[4]

。提高血浆脂联素水平

对As 可能起到防治作用。噻唑烷二酮类(Thiazo 2lidinediones ,TZ D )药物是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eroxis ome proliferator 2activated receptor 2

γ,PPAR 2γ)激动剂,用于治疗伴有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但TZ D 抗As 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通过观察载脂蛋白E 基因敲除(apoli 2poprotein E knockout ,ApoE

-Π-

)小鼠经吡格列酮处理

后其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变化,以探讨TZ D药物的抗As作用及可能的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

实验所用载脂蛋白E-Π-小鼠及C57BLΠ6J小鼠均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公司;高脂饲料(1%胆固醇、10%猪油、10%蛋黄粉和0.35%胆盐)由北京维通利华公司配制;血脂测定试剂盒购自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放射免疫法脂联素试剂盒购自美国LincoResearch;实验所用药物(盐酸吡格列酮片)由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2 动物模型复制与分组

取9只17周龄雄性C57BLΠ6J小鼠用普通饲料喂养,设为对照组;另取31只同周龄雄性载脂蛋白E-Π-小鼠随机分成三组:模型组(n=10)单用高脂饲料喂养,复制As模型;而两个治疗组用高脂饲料喂养的同时参照文献[5]分为高、低两个剂量组,低剂量治疗组(n=10)经灌胃针灌注盐酸吡格列酮10 mgΠ(kg?d);高剂量治疗组(n=11)经灌胃针灌注盐酸吡格列酮20mgΠ(kg?d)。所有实验小鼠均为清洁级别,到达动物室后在同样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下适应3天,进食进水正常,体重稳定后开始进入试验程序。所有小鼠自由进食饮水,每日测体重一次并记录,实验用药磨成粉状溶于生理盐水配成不同浓度的两瓶混悬液,根据当日动物体重用1m L 注射器抽取药液并用生理盐水统一定容至0.5m L,然后经灌胃针灌胃;模型组与对照组无论体重多少,均给予生理盐水0.5m L灌胃。所有实验小鼠按上述不同要求喂养4周。

1.3 实验取材

小鼠禁食过夜(不禁水),称体重。5%戊巴比妥钠(40mgΠkg)腹腔注射后迅速开腹经腹主动脉取动脉血约0.5~0.8m L,离心分离血清,-20℃冰箱保存用于测定血脂及脂联素水平;剪取主动脉根部靠近主动脉瓣环处约0.5cm用OCT组织固定液包埋固定,液氮速冻后置于-20℃冰箱保存,行冰冻切片及油红O染色观察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

1.4 油红O染色观察主动脉根部病理改变

将OCT包埋固定的血管组织行冰冻切片,每个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完整的血管结构后继续切片10~16张,然后进行油红O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血管壁脂质沉积、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等病理改变。1.5 血脂及血清脂联素测定

用比浊法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 D LC)。用Friedewald公式法推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 LC)(TG<4.5mm olΠL 时,LD LC=TC-H D LC-TGΠ2.2。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每份标本测两次取平均值。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x±s表示,各组数据分别进行独立性检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两组间比较用非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ONE W AY ANO2 VA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 D2t检验(方差齐时)或T amhane’s T2检验(方差不齐时)。所有统计学处理均使用SPSS13.0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体重变化及血脂水平

各组小鼠在实验结束时体重均有一定增加,但体重增加值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载脂蛋白E-/-小鼠TC、LD LC和H D LC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TG水平在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在载脂蛋白E-/-小鼠中从模型组到低剂量治疗组和高剂量治疗组TC、LD LC和H D LC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血清脂联素水平

模型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个治疗组血清脂联素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且高剂量治疗组比低剂量治疗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3 主动脉根部病理改变

油红O染色可见,对照组内膜光滑,仅在血管外膜见到红染脂质浸润;模型组血管切片中不仅可以看到红染脂质浸润,而且可以看到内膜增厚,并在多个血管切片上出现较大斑块形成,该组有5处斑块,个别有血栓形成;低剂量治疗组血管切片可看到明显内膜增厚,但斑块数量较模型组减少,该组可见2处斑块,1处有血栓脱落到管腔中;而高剂量治疗组内膜仍有增厚,但较低剂量治疗组减轻,有1处较小斑块形成(图1)。

表1.各组体重变化值及血脂、血清脂联素水平

分 组体重增加(g )

TC (mm ol ΠL )TG (mm ol ΠL )LD LC (mm ol ΠL )H D LC (mm ol ΠL )脂联素(μg ΠL )

对照组 2.42±1.87 2.74±0.71 1.22±0.550.84±0.47 1.38±0.2918.96±4.89模型组 2.32±1.8021.98±4.20b 1.36±0.6215.59±6.64b 3.37±1.32b 12.41±3.84a 低剂量治疗组 3.00±1.5223.61±7.18b 1.36±0.4916.82±9.43b 4.15±0.29b 18.78±7.24c 高剂量治疗组

1.68±1.42

25.58±5.70b

1.83±0.57

20.32±5.25b

4.33±0.91b

24.00±4.71acd

a 为P <0.05,

b 为P <0.01,与对照组比;

c 为P <0.05,与模型组比;

d 为P <0.05,

与低剂量治疗组比。

图1.各组小鼠主动脉根部横断面油红O 染色病理切片(×4) A 为对照组,B 为模型组,C 为低剂量治疗组,D 为高剂量治疗组。

3 讨论

载脂蛋白E -/-

小鼠被认为是研究人类As 可靠

的动物模型

[6]

。本研究发现,与野生C57BL Π6J 小鼠

比较,所有载脂蛋白E

-/-

小鼠高脂饲料喂养4周

后,主动脉根部病理切片均可见到不同程度的脂质沉积、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载脂蛋白E

-/-

小鼠通

过高脂饲料喂养后可在短期内建立As 动物模型。

脂联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特异性分泌的蛋白质,人体血浆脂联素水平稳定

[7]

。研究发

现血浆脂联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不同临床类型相关联,认为低脂联素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3,8,9]

。本研究发现,模型组小鼠血浆脂联素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5),进一步证实了低脂联素血症与As 之间存在相关性。大量研究表明脂联素可能从抑制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抑制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抑制巨噬细胞功能、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和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等多个方面来发挥抗As 作用[10216]

。TZ D 用

于伴有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近来

有文献指出TZ D 具有抗As 作用

[17]

。本研究中不同剂量吡格列酮治疗组载脂蛋白E

-/-

小鼠的主动脉

根部As 病变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并主要表现在斑块

数目及面积的减少,这种变化在高剂量治疗组更明

显。而关于TZ D 对血脂的影响,文献[18]报道罗格列酮或吡格列酮与安慰剂对比TG 水平下降、LD LC 及H D LC 升高,其中吡格列酮对LD LC 的升高作用弱于罗格列酮,而吡格列酮对H D LC 的升高作用强于罗格列酮,提示吡格列酮对血脂调节发挥更有利的作用。也有文献报道,所有TZ D 均有升高LD LC 的

作用[19]

,但主要升高致As 作用较弱的大颗粒

LD L [20]

。本研究发现与野生C57BL Π6J 小鼠比较,所

有载脂蛋白E -/-小鼠TC 、LD LC 和H D LC 均有显著升高,而吡格列酮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TC 、LD LC 和H D LC 虽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G 变化不大。说明TZ D 抑制As 作用较难用改善血脂代谢来解释。本研究发现,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吡格列酮治疗可显著提高血浆脂联素水平,并且大剂量组更明显,这与As 病变减轻程度相一致。提示

TZ D 抑制载脂蛋白E -/-小鼠As 病变可能与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相关。

大量研究证实脂联素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

As 作用;TZ D 作为PPAR

γ激动剂除了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血糖作用外,还有抑制As 的作用,而这种抗As 作用可能与其升高血浆脂联素水平相关。

[参考文献]

[1] Arita Y,K ihara S,Ouchi N,et al. Parad oxical decrease of an adipose2specific

protein,adiponectin,in obesity[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9, 257:79283.

[2] 卢慧玲,王宏伟,张木勋,等.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联素和抵抗素水

平的测定及意义[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4,12(3):3362338. [3] Pisch on T,G irman C J,H otamisligil G S,et al. Plasma adiponectin levels and

risk of my ocardial in farction in men[J]. JAMA,2004,291(14):1730. [4] K ad owaki T,Y amauchi T. Adiponectin and adiponectin receptors[J]. En2

docr Rev,2005,26(3):4392451.

[5] K ub ota N. Pioglitaz one ameliorates insulin resistance and diabetes by b oth adi2

ponectin2dependent and2independent path ways[J]. J Biol Chem,2006, 281:87482755.

[6] Plum pas S J,S mith JD,Hayek T,et al. Severe hy perch olesterolemia and ather2

osclerosis in apolipoprotein E2deficient mice created by h om olog ous recombination in ES cells[J]. Cell,1992,71(10):3432353.

[7] Scherer PE,Williams S,F oglian o M,et al. A n ovel serum protein similar to

C1q,produced exclusively in adipocytes[J]. J Biol Chem,1995,270(45): 267462749.

[8] Janss on P A,Pellme F,Hammarstedt A,et al. A n ovel cellular marker of insu2

lin resistance and early atherosclerosis in humans is related to im paired fat cell dif2 ferentiation and low adiponectin[J]. F ASE B2J,2003,17(11):14342440.

[9] Nakamura Y,Shimada K,Fukuda D,et al. I m plications of plasma concentra2

tion of adiponectin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H eart,2004, 90(5):528.

[10] 李长江,张梅,孙惠文,等. 血管局部转染脂联素基因的抗动脉粥样

硬化作用[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7,15(7):549.

[11] Ouchi NK S,Arita Y,Okam oto Y,et al. Adiponectin:an adipocyte2derived

plasma protein,inhibits end othelial NF2B signaling through a cAMP2dependent

path way[J]. Circulation,2000,102:12962301.

[12] Ouchi NK S,Arita Y,Maeda K,et al. N ovel m odulator for end othelial adhe2

sion m olecules:adipocyte2derived plasma protein adiponectin[J]. Circula2 tion,1999,100:24732476.

[13] Ouchi NK S,Arita Y,Nishida M,et al. Adipocyte2derived plasma protein,

adiponectin,suppresses lipid accumulation and class A scavenger receptor ex2 pression in human m on ocyte2derived macrophages[J]. Circulation,2001, 103:10572063.

[14] K obayashi H ON,K ihara S,Walsh K,et al. Selective suppression of end othe2

lial cell apoptosis by the high m olecular weight form of adiponectin[J]. Circ Res,2004,94:e272e31.

[15] Matsuda MSI,Sata M,Arita Y,et al. R ole of adiponectin in preventing vas2

cular sten osis:the missing link of adipovascular axis[J]. J Biol Chem, 2002,277(40):4872491.

[16] M otoshima H WX,Mahadev K,G oldstein B J. Adiponectin suppresses prolifer2

ation and superoxide generation and enhances eNOS activity in end othelial cells treated with oxidized LD L[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4,315: 2642271.

[17] 赵全明,颜东,宋爱丽,等. 罗格列酮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

样硬化的影响[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5):3992404. [18] Y ki2Jarvinen H. Thiaz olidinediones[J]. N Engl J Med,2004,351(11):

11062118.

[19] Flork owski C M. Management of co2existing diabetes mellitus and dyslipidemia:

defining the role of thiaz olidinediones[J]. Am J Cardiovasc Drugs,2002,2: 15221.

[20] F onseca VA. Manage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Am J Cardiol,2003,92:50J260J.

(此文编辑 许雪梅)

?读者?作者?编者?

我刊报道的疾病和诊治方法

1 肥胖症

2 小儿肥胖病

3 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

4 高脂血症

5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

6 早老症

6.1 弥散性动脉粥样硬化

6.2 冠状动脉栓塞

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7.1 原发性心跳骤停

7.2 心绞痛

7.3 心肌梗死

7.4 冠状动脉性心力衰竭

7.5 缺血性心律失常

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9 动脉硬化症

9.1 颈动脉硬化症

9.2 肾动脉硬化

9.3 动脉硬化性主动脉瘤9.4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9.5 动脉硬化性周围动脉缺血

10 高血压病

11 周围血管疾病

11.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1.2 雷诺综合症

11.3 手足紫绀症

11.4 急性动脉栓塞

11.5 肢端动脉痉挛病

12 伯格氏病

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3.1 黑目蒙

13.2 视野异常

14 脑梗死

14.1 脑血栓形成

14.2 脑血管栓塞

14.3 腔隙性脑梗死

14.4 多发梗死性痴呆

15 脑动脉硬化症

16 动脉硬化性精神病

17 其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18 粥样栓塞性肾病

19 肾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

20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

20.1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

20.2 糖尿病性心肌梗死

20.3 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

21 代谢综合征

22 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23 血管疾病的手术疗法

23.1 动脉旁路移植术

23.2 动脉内膜切除术

23.3 激光心肌内血管重建术

23.4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23.5 其它血管手术

24 血管疾病的基因疗法

(胡必利编写)

尿蛋白的五项检查是什么

尿蛋白的五项检查 尿蛋白与尿酶:早期肾损伤标志 1.微量白蛋白尿(MAU): 作为全身血管内皮损伤标志,MAU是预测和早期诊断肾病、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血管损伤的敏感指标,而且对疾病进展、预测及治疗效果评价等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 尿低分子蛋白检测 低分子量蛋白尿也称肾小管性蛋白尿,多用于早期小管损伤标志。 ⑴β2微球蛋白(β2-MG) ⑵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⑶α1微球蛋白(α1-MG) ⑷尿蛋白-1 ⑸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 Cystatin C体内生成量恒定,不受性别、肌肉容积等因素影响,血浓度检测已成为评估肾小球滤过率的敏感指标。 沈阳国济检查报告: 尿蛋白五项: 1:尿转铁蛋白:肾小球滤过膜早期损伤的标志之一。 2:尿α1微球蛋白:肾小球滤过膜和肾小管重吸收损伤。 3:尿免疫球蛋白G: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越严重,值也高。 4:尿微量白蛋白:固有细胞损伤,是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的早期指标。 5:尿β2微球蛋白:早期肾小管损伤的指标。 案例分析:尿蛋白3+ 其含义是:正常尿液里不含或只含微量蛋白质,检查结果呈阴性(-),当尿液里的蛋白质含量上升到一定量是检查结果就呈阳性(+)。尿蛋白3+(+++、三个加号)是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的结果。同时还可以表述为尿蛋白三个加号、尿蛋白+3,几种表述都是一个意思。尿蛋白三个加号的意思是1L尿液里含有蛋白质2.0—4.0g,即2.0—4.0g/L。

如果出现了上述的症状,我们的检查就要按照上文中的项目进行,不然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危害一、引起的小管细胞生物学波动:出现尿蛋白的许多肾脏病都存在着细胞过度增生,代表着一种非适应性反应,导致肾衰。蛋白质可直接调节小管细胞功能,改变其生长特性及其细胞因子和基质蛋白表型表达,可导致小管基底侧释放PDGF、FN和MCP-1,诱导纤维化过程。 二、引起小管间质缺氧加重:尿蛋白重吸收各消化多量蛋白质需额外能量,可造成小管细胞缺氧,以致引起小管细胞损伤。 三、系膜毒性:在肾衰模型中,可以观察到血清蛋白在肾小球系膜中的蓄积,那些大分子物质在系膜区的聚集可引起系膜细胞损伤、增生各系膜基质合成增多,从而产生肾小球硬化。尿蛋白肾病模型中,肾小球中有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载脂蛋白B以及载脂蛋白A沉积那些聚集最终也可导致肾小球硬化。 四、尿蛋白3+的原因主要是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伤导致通透性增加造成的,肾小球的滤过膜通透性增强意味着启动了肾脏的纤维化,如果不及时的治疗,病情的进一步蔓延,肾脏固有细胞表型会发生转化,生成不易被降解的胶原纤维蛋白,沉积在肾脏,逐渐取代健康的肾单位,最终会发展成终末期肾衰竭--尿毒症。

尿检微量白蛋白高是怎么回事呢-

尿检微量白蛋白高是怎么回事呢? 一般来说,当人体感觉到不适且去医院接受检查的时候,通常会对尿液进行检测,如果尿液中蛋白的含量比较高,就说明身体状况出现了问题,因为正常尿液中蛋白的含量很少,基本上没有,只有肾功能出现问题时,才会让蛋白有机会渗透到尿液中,那么尿检微量白蛋白高是怎么回事呢? 微量白蛋白是指在人体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白蛋白是一种血液中的正常蛋白质,但在生理条件下尿液中仅出现极少量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则反映人体肾脏异常渗漏蛋白质。 一般情况下来说,人体代谢症状,尿中基本没有蛋白,具体到每升尿白蛋白不超过20mg(<20mg/L),所以叫微量白蛋白。如果在体检后发现尿中的微量白蛋白在20mg/L-200mg/L范围内,就属于微量白蛋白尿。尿微量白蛋白高证明肾病患者已有大量白蛋白漏出,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要及早进行规范治疗。

造成微量蛋白过量的原因可能是:1.体位性蛋白尿,2.组织性蛋白尿,3.肾小管性蛋白尿,4.肾小球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可能是生理性的,当然要排除病理性,才能认为是生理性的。组织性蛋白尿内见肾自身分泌蛋白。肾小球能滤过蛋白,正常情况下只能滤过小分子蛋白,病理时通过的蛋白分子变大,量多。 肾小管能重吸收肾小球滤过蛋白,一般只能重吸收小分子蛋白。你是微量蛋白过量,如果大分子蛋白不过量,那可以认为肾小球滤过功能正常,而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出现问题。建议:查肾脏B超,肾功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常规,必要时肾穿刺。当出现尿微量白蛋白偏高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确诊。判断是微量白蛋白后,应抓紧时间治疗。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尿检微量白蛋白高是怎么回事也都很清楚了,其实在做尿检的时候还有很多的指标也是需要参考一下的,这样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对自身的病情和健康状况有更清楚深入的了解,也就可以放心防治了。

《营养学概论》-动脉粥样硬化

营养学概论—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古老的疾病,500年前埃及木乃伊的动脉中就已发现粥样硬化性病变。而人类认识动脉粥样是一种疾病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相关研究也有100余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感染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不断减少,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导致的死亡迅速增多,目前已成为全球人口死亡的首位原因。血管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解剖学管道,而是有着复杂功能的器官。早在100年前,Virchow等就认识到血管内皮细胞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增生性疾病,而Rokitanshy等学者认为粥样斑块是血栓吸收和修复的结果。后来人们用髙脂饮食喂养动物诱发出动脉粥样硬化,并认识到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近来人们发现有诸多炎症因子参与其疾病过程,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实质上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认识上的进步可能带来防治上的突破。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病的共同基础。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上有几个重要学说,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基础。 1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1.1 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浸润学说 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浸润学说的提出是因为研究者看到斑块中的脂质沉积,认为这是血液中脂质水平增高而渗透到血管壁内所致。其包含以下3个过程: ①脉内皮下脂质颗粒的蓄积与修饰 动物实验显示,给与富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动脉内皮下很快就会出现以LDL为主的脂质颗粒的蓄积,这些脂质颗粒与内膜下蛋白多糖结合并有聚集的倾向,易发生脂质颗粒蓄积的部位与随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是一致的。许多因素可导致内皮损伤而使其对脂质颗粒的通透性增加,可明显加快LDL颗粒的沉积速度。 ②单核细胞的粘附与迁移 正常的内皮细胞有抑制血液细胞粘附的能力。但LDL颗粒蓄积部位的内皮细胞却需要吸引血液中巨噬细胞迁移至病灶部位吞噬和清除沉积的LDL。病变部位的内皮细胞等表达P-选择素等促使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贴近血管壁以跳跃和滚动的形式行进,随后被内皮细胞等表达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 1 )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等固定在病变部位的内皮细胞上。固定在内皮细胞的单核细胞需要接受新的信号以便准确迁移至病灶部位。 ③泡沫细胞的形成 迁移至内皮下的单核细胞随后分化为巨噬细胞,修饰的LDL颗粒在该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病变部位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3以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诱导巨噬细胞增殖,以加快 LDL颗粒的清除。巨噬细胞吞噬的胆固醇可通过HDL转运至内皮外,使巨噬细胞能够继续吞噬脂质颗粒,并最终完成清除工作。HDL有抑制泡沫细胞形成的作用并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如果LDL沉积过多超过HDL转运能力,则巨噬细胞吞噬的脂质不断增多最终必然形成泡沫细胞直至死亡。大量的泡沫细胞沉积在动脉内皮下临床上可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脂纹期。 1.2 损伤-反应学说 损伤-反应学说针对的是斑块的增生及平滑肌细胞表形的改变,提出的根据是发现了血小板生长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逐年上升,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落后国家。 动脉硬化一般是指一组动脉的硬化性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危害较大:动脉中层钙化,老年人常见,危害较小;细动脉硬化,见于高血压病。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1.高脂血症(hyperlipemia):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正相关。高甘油三酯亦是本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反,高密度脂蛋白(HDL)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高血压: 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或)功能障碍,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另一方面,高血压时有脂质和胰岛素代谢异常,这些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3.吸烟: 大量吸烟可使血液中LDL易于氧化;烟内含有一种糖蛋白,可引起SMC增生;吸烟可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儿苯酚胺浓度升高,但使不饱和脂肪酸及HDL水平下降,这些均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4.性别: 女性的血浆HDL水平高于男性,而LDL水平却较男性为低,这是由于雌激素可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的缘故。 5.糖尿病及高胰岛素血症: 糖尿病患者血液中HDL水平较低,且高血糖可致LDL糖基化。高胰岛素血症可促进SMC 增生,而且胰岛素水平与血HDL含量呈负相关。 6.遗传因素: 冠心病的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因素是本病的危险因素。遗传性高脂蛋白性疾病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学说: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主要学说有: 1. 脂源性学说: 高脂血症可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脱落,管壁透性增高,脂蛋白进入内膜引起巨噬C反应,SMC增生并形成斑块。 2. 致突变学说: 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平滑肌细胞为单克隆性,即由一个突变的SMC子代细胞迁入内膜,分裂增殖形成斑块,犹如平滑肌瘤一般。 3. 损伤应答学说: 各种原因引起内皮损伤,使之分泌生长因子,吸引单核C附着于内皮,并移入内膜下刺激SMC增生,并分泌各种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纤维斑块。 4.受体缺失学说: 若血浆中LDL受体数目过少,则导致细胞从循环血中清除LDL减少,从而使血浆LDL升高。 三、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年龄的关系十分密切,动脉杈、分支开口,血管弯曲的凸面为病变的发生部位。病变过程由轻至重,分为四期: 1.脂纹(fatty streak):

尿蛋白+-

尿蛋白+-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到医院检查身体,一看到报告单里有尿蛋白+-的字样,就不是很理解,其实,大家在平时多了解一些这些常规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今天,我们请到了京东誉美肾病医院的专家来给大家做出讲解,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借鉴。 正常尿液里不含或只含微量蛋白质,检查结果呈阴性(-),当尿液里的蛋白质含量上升到一定量时检查结果就呈阳性(+)。尿蛋白1+(一个加号)是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的结果。同时还可以表述为尿蛋白一个加号、尿蛋白+1,几种表述都是一个意思。尿蛋白一个加号的意思是1L尿液里含有蛋白质0.2—1.0g,即0.2—1.0g/L。 尿蛋白更多加号表述 尿蛋白2+和3+的意思分别又是尿蛋白为1.0~2.0g/L:++、尿蛋白为2.0—4.0g/L:+++。尿蛋白四个加号:尿蛋白>4.0g/L:++++;阴性或中性的情况:尿蛋白<0.1g/L:-;尿蛋白为0.1—0.2g/L:±。 尿蛋白+-是什么意思?通过上述专家的讲解,大家对于尿蛋白应该有了很好的了解了吧 蛋白尿阳性怎么办?蛋白尿患者可能都不太了解自己的病情,由于身体的不适,出现了好多的病变,那么,如果您的身体正是蛋白尿阳性,您了解吗?好多的蛋白尿患者对这比较关注,面对大家的困惑,我们的肾病专家给大家做出详细的阐述。

誉美肾病专家指出,蛋白尿阳性是能够反应出肾脏功能有无损伤。尿蛋白持续阳性往往代表肾脏出现了病变。蛋白尿阳性的多少反映了肾脏的病变程度,临床可据蛋白尿阳性作为肾病治疗效果的观察指标。 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肾病患者当其肾脏病变到了晚期,由于大量肾单位废损,使蛋白滤出减少,尿蛋白检查反而减少或消失,但这并不代表肾脏病变程度有所减轻。另外,健康人在有些情况下,尿常规检查也可以检测出蛋白尿阳性现象。这种蛋白尿阳性称为暂时性蛋白尿,或是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妊娠、长时间处于高温或严寒环境中以及服用氨基水杨酸、阿司匹林、巴比妥盐、碘剂、青霉素之类药物。因此,对于出现蛋白尿阳性情况的人群,一定要及时就医,找到发生蛋白尿阳性的真正原因所在。对于确诊为肾病者,更应该及早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防止肾病向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的方向恶化进展。 蛋白尿阳性检查结果是通过尿蛋白定性试验检查得出的。各种类型的肾病都有发生蛋白尿阳性的可能。当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均可出现蛋白尿阳性;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亦可出现蛋白尿阳性;非感染性疾病,如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以及休克、严

尿液白蛋白偏高是怎么回事-

尿液白蛋白偏高是怎么回事?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各种健康隐患随处可见,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体的健康与安全,在接受检查的时候,也会发现很多的指标异常,比方说尿液中蛋白的含量增多,导致白蛋白偏高现象的出现,就是需要提高警惕的,这说明人体健康已经受到了威胁,那么尿液白蛋白偏高是怎么回事? 正常情况下,人体尿液里不含蛋白质或只含有微量蛋白质,但当肾脏发生病变时,随血液循环流动的蛋白质流经肾脏时,因为肾脏滤过功能的降低而使蛋白质“漏网”。蛋白质漏进尿液从尿道排出来形成了蛋白尿。尿蛋白越高说明肾脏滤过功能越差,这是衡量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 衡量尿蛋白指标的高低需要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结果出现减号-表示呈阴性,是正常情况;出来加号+表示呈阳性,加号越多说明尿蛋白越高。具体表示如下:尿蛋白<0.1g/L:-;尿蛋白为0.1—0.2g/L:±;尿蛋白为0.2—1.0g/L:+;尿蛋白为1.0~2.0g/L:++;尿蛋白为2.0—4.0g/L: +++;尿蛋白

>4.0g/L: ++++。g/L表示每升(L)尿液里含有多少克(g)蛋白质。 尿液白蛋白偏高原因: 患者出现尿蛋白偏高,尿蛋白偏高的原因考虑最多的应该是肾病,因为肾病最容易导致尿蛋白。正常的情况下,蛋白都会回吸收的,如果肾脏出现损伤的情况下,根据肾脏纤维化发展原则即肾脏纤维化开始启动,肾脏出现回吸收的功能下降,就会漏出一些蛋白,从而导致尿蛋白的产生,出现尿蛋白偏高。 血尿、蛋白尿虽然是判断肾脏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重要指标,但是肾病患者不能一叶障目。数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病情能得到真正好转。只要病情得到控制,潜血、尿蛋白数值自然会降下来。所以要想真正恢复健康,治病于本是最重要的。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尿液白蛋白偏高是怎么回事也都很

治疗尿蛋白的药物有哪些

治疗尿蛋白的药物有哪些 一些人发生了自己的身体不适现象的时候通常会到医院选 择做尿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中可以查出来很多疾病,很多疾病发生后尿液也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比如说有蛋白尿的话,也是可以通过尿常规查出来的,发现有尿蛋白的现象就必须要及时的治疗,但是很多人对这样的尿蛋白表示陌生,那么治疗尿蛋白的药物有哪些? 很多人在治疗疾病的时候,都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这就需要对疾病进行很好的了解,使得能够对症下药,那蛋白尿的治疗方法如何选择呢? 蛋白尿的治疗方法: 坚持治疗原发疾病例如肾病等,严格控制饮食,合理摄入优质蛋白。 疾病预后 出现蛋白尿在排除其他如生理性因素、体位性因素等原因外,

通过其他肾脏B超检查、肾功能检查、尿常规检查等,基本上可以判断是肾脏受损而导致的临床症状。 蛋白尿的临床意义非常复杂。临床上见到持续性蛋白尿往往意味着肾脏的实质性损害。当蛋白尿由多变少时,既可反映肾脏病变有所改善,也可能是由于大部分肾小球纤维化,滤过的蛋白质减少,肾功能日趋恶化,病情加重的表现。因此判断肾脏疾病损害的轻重,不能只凭蛋白尿来衡量,要综合尿蛋白的量和持续时间来全面考虑,还要结合全身情况及肾功能检查来确定。 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肾病综合症和持续性蛋白尿患者预后不良。在局灶性肾小球硬化,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IGA 肾病,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移植排异反应中,蛋白尿是肾脏病进展和病死率增加的显著独特的决定因素。事实上这些疾病的缓解,尿蛋白质排泄的减少,不论是自发的还是通过积极治疗所致,都可改善存活率。 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健康人尿中蛋白质(多指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的含量很少(每日排出 量小于150 mg),蛋白质定性检查时,呈阴性反应。当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普通尿常规检查即可测出,称蛋白尿。如果尿蛋白含量≥3.5g/24h,则称为大量蛋白尿。1、出现尿蛋白最先考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感染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不断减少,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导致的死亡迅速增多,目前已成为全球人口死亡的首位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病的共同基础。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推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浸润学说,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浸润学说的提出是因为研究者看到斑块中的脂质沉积,认为这是血液中脂质水平增高而渗透到血管壁内所致。其包含以下3个过程: ①脉内皮下脂质颗粒的蓄积与修饰: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步骤目前还存在争议。 动物实验显示,给与富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动脉内皮下很快就会出现以LDL为主的脂质颗粒的蓄积,这些脂质颗粒与内膜下蛋白多糖结合并有聚集的倾向,易发生脂质颗粒蓄积的部位与随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是一致的。许多因素可导致内皮损伤而使其对脂质颗粒的通透性增加,可明显加LDL 颗粒的沉积速度。而影响LDL颗粒沉积速度更重要的因素是血浆LDL的浓度,浓度越高沉积速度越快,就越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动物实验显示如LDL-C <80mg/mL,则较难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动脉内皮下LDL等脂质颗粒蓄积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必备条件。 过多沉积的LDL等脂质颗粒需要依赖巨噬细胞的吞噬而清除,内皮下LDL首先需要进行化学修饰以区别于血液中正常运行的LDL,方便巨噬细胞的识别。脂质颗粒与蛋白多糖的结合使其更容易被氧化或其它化学修饰,而LDL的氧化修饰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步骤。早期内皮细胞产生的还原型辅酶II 氧化酶等参与LDL的氧化,随病变进展迁移至内膜下的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产生的脂质加氧酶(LOs)、髓过氧化物酶(MPO)等也参与脂质颗粒的氧化。

尿蛋白红细胞高的原因

尿蛋白红细胞高的原因 红细胞也是我们体内的一种细胞,这个红细胞在我们体内有着很大的功效,当我们的身体健康的时候红细胞也不会出现什么异常的现象,如果红细胞过低或者过高,对我们的影响都是很大的,而我们一天做尿常规检查的时候发现尿蛋白里面的红细胞过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后果就严重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尿蛋白红细胞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体的尿液中是不可能呈现红色的,除非是尿液中含有血,尿液中的血通常使由各种炎症或者疾病导致红细胞外渗,进入到输尿管中,再由尿液排出,这说明在泌尿系统中是有一定的问题存在的,比如泌尿系结石等,很多方面的疾病都会引起出血的现象,应该早点去治疗,在配合医生的情况下治愈的时间更快,吃一些药物也能够慢慢调节,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就会发现尿液中的血液会慢慢的变少直至消失。 这种情况,考虑是因为尿路感染所引起的,这段时间可能要选择使用一些抗生素来进行治疗,在你的这段时间饮食上要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平时的时候千万不能够暴饮暴食,这样不仅那个伤你的胃,而且对你的治疗也没有什么好处,你可以过段时间继续去医院做一个肛肠各方面的检查,平时的时候需要多注意

调理,治疗期间还是不能够吃一些刺激性的食物。 1、引起红细胞相对性增多的原因 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液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红细胞相对增多。 一般常见于连续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另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 进等。 2、引起红细胞继发性增多的原因 由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绝对值增多,多与机体循环及组织缺氧有关。继发性增多又可以分为生理性增多和病理性增多。 (1)生理性增多:由于环境含氧量不足或某些特殊原因,使 机体出现组织缺氧而引起红细胞增多。多见于胎儿和新生儿、长期处于氧含量不足环境中的人,如高原地区。此外,饮水过少或出汗过多,排除水分过多等也会导致红细胞偏高。 (2)病理性增多:一般由于肺换气不足引起,使机体处于缺

动脉粥样硬化(内科学第八版)

动脉粥样硬化 【病因和发病情况】2 【发病机制】3 【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4 【诊断和鉴别诊断】8 【预后】8 【防治】9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组称为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各种动脉硬化的共同特点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受累动脉的病变从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形成斑块,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继发性病变尚有斑块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称为粥样硬化一血栓形成,atherosclerosis-thrombosis)。现代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具有巨噬细胞游移、平滑肌细胞增生;大量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基质形成;以及细胞、外脂质积聚的特点。由于在动脉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其他常见的动脉硬化类型还有小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和动脉中层硬化(Monckeberg arteriosclerosis)。前者是小型动脉弥漫性增生性病变,主要发生在高血压患者。后者多累及中型动脉,常见于四肢动脉,尤其是下肢动脉,在管壁中层有广泛钙沉积,除非合并粥样硬化,多不产生明显症状,其临床意义不大。 鉴于动脉粥样硬化虽仅是动脉硬化的一种类型,但因临床上多见且意义重大,因此习惯上简称之“动脉硬化”多指动脉粥样硬化。

【病因和发病情况】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确定,对常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表明,本病是多病因的疾病,即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主要的危险因素为: (一)年龄、性别 本病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但在一些青壮年人甚至儿童的尸检中,也曾发现他们的动脉有早期的粥样硬化病变,提示这时病变已开始。近年来,临床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男性与女性相比,女性发病率较低,但在更年期后发病率增加。年龄和性别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二)血脂异常 脂质代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特别是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增高,相应的载脂蛋白B(ApoB)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减低,载脂蛋白A(apoprotein A,ApoA)降低都被认为是危险因素。此外脂蛋白(a)[Lp(a)]增高也可能是独立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实践中,以TC及LDL增高最受关注。 (三)高血压 血压增高与本病关系密切。60%~7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患本病较血压正常者高3~4倍。收缩压和舒压增高都与本病密切相关。 (四)吸烟 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支

尿蛋白高注意什么,患者须知

尿蛋白高注意什么,患者须知 如果一段时间经常感觉四肢无力,而且走一段路就要停下来歇一歇,感觉脚好像挪不动似的,有的时候还感觉腰酸背疼的,就必须要去医院进行检测了,很有可能是尿蛋白有点高,回去多注意饮食,那么尿蛋白高需要注意什么呢? 1、人体尿液里不含蛋白质或只含有微量蛋白质,但当肾脏发生病变时,随血液循环流动的蛋白质流经肾脏时,因为肾脏滤过功能的降低而使蛋白质“漏网”。蛋白质漏进尿液从尿道排出来形成了蛋白尿。尿蛋白越高说明肾脏滤过功能越差,这是衡量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 2、指导意见:一般而言,患者的饮食一定要坚持优质低蛋白,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原则。关键蛋白的摄入量,完全低蛋白饮食满足不了患者的营养和机体需要,所以,患者也要摄取一定的优质蛋白。植物蛋白,豆制品不在此范围中,因此,肾病患者一定要限制豆制品的摄入量,少吃或者不吃。而蛋白含量高的食物,依次为:肉、蛋、奶。肉以脂肪量少的为佳。猪肉、牛肉等四条腿的脂肪含量比鸡、鸭等两条腿的动物脂肪含量高,而鱼

肉(没腿的)又比鸡、鸭等动物脂肪含量低,故鱼肉的蛋白质是最好的。 3、低盐、低蛋白饮食,不宜吃蛋、香焦、辣椒和含挥发油多的蔬菜(如韭菜、茴香等),在人体代谢过程中,其辛辣成分常常要通过肾脏排泄,而这些辛辣成分对肾脏实质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严重时会影响到肾脏功能。 4、指导意见:除了饮食注意,还要选择适合患者的药物治疗。慢性肾炎引起的蛋白尿用西药需要做肾穿活检才能确定用什么药适合,因此不要盲目使用慢性肾炎西药,用中成药目前临床用的比较多,在众多的慢性肾炎中成药中,肝肾阴虚型慢性肾炎中成药是慢性肾炎中药里面适应人群最广泛相对安全的慢性肾炎药物。

蛋白尿验方

蛋白尿验方 蛋白尿验方 □ 牛凤景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中医院 药物组成:生地黄12克,怀山药20克,知母12克,黄柏3克,猪苓12克,梓实20克,砂仁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一个月为1疗程。经检查尿蛋白减少了,间隔1周可续服。 主治:慢性肾小球肾炎,尿蛋白,血尿。伴随水肿、高血压,久治不愈。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我通过多年临床验证,只要舌脉症状符合肾阴虚证,用本方治疗,效果不错。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单味梓实控制蛋白尿疗效可靠,这是笔者舅祖父(当地已故著名老中医李春生)传授的经验。 中医治疗蛋白尿小验方 蛋白尿是泌尿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祖国医学认为,蛋白尿的出现,是人体精微物质外泄的一种表现。人体的精微物质,主要依赖睥进行生化与统摄,并通过肾来封藏与固摄。劳累、伤食、服药、妊娠等因素,部可引起脾肾两虚。如果再有湿热内蕴,水湿不化的情况,就容易产生蛋白尿,其治疗也颇为棘手。笔者在临床上尝试采用补肾固精、益气摄血治疗肾

炎蛋白尿,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处方生黄芪60克,太子参15克,焦白术10克,云茯苓10克,煨葛根15克,白茅根30克,干荷叶10克,旱莲草10克,金樱子20克,菟丝子10克,蝉衣6克,丹皮lo克,甘草3克。 加味尿中蛋白较多,或久治不愈者,可加玉米须20克、桑螵蛸15克;尿中红细胞多者可加仙鹤草15克、茜草根15克;尿中白细胞多者加石苇15 克、鱼腥草15克;尿中有管型者加丹参15克、通草10克;纳食差者加陈皮6克、薏苡仁12克;伴高血压者加杜仲15克;阴虚者加生地15克;阳虚者加仙灵脾10克、巴戟天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早晚分暇。一般服药1~2个月,尿蛋白可减少或消失。 注意事项尿蛋自属于体内精微物质,宜藏不宜泻。因此在处方选药时,必须重视补泻两个方面的动态平衡。方中黄芪、太子参、白术补气健脾,金樱子、菟丝子益肾摄精,茅根、茯苓清热除湿,葛根、荷叶升提举陷,丹皮、旱莲凉血摄血,蝉衣可消蛋白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补而不滞,固摄不留邪,除湿不伤阴,清热不苦寒,凉血不留瘀,消除蛋白尿有良效。 蛋白尿方

尿蛋白1个加号严重吗

【国际权威专家团队惠及百姓】 .*济*南*肾*病*医*院*.聘请多位名医齐聚济南,以肾病诊疗科研为主体,积极开展肾病诊疗工作,专业医疗队伍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将中西医药物治疗、高科技物理治疗、无痛胃镜下治疗心理指导支持治疗融为一体,成功地探索出一系列治疗肾疾病症的特色疗法.临床上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本着"专方、专药、专病、专治"的原则,因人因病科学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给众多的肾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尿蛋白1个加号严重吗专家指出,而含有蛋白的尿液中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尿液中也出现泡沫,但这些泡沫很均匀且比较小,长时间都不会散去。如果患者还出现尿频、尿痛、水肿等现象时,应该到医院仔细检查,确定是否表现出真性蛋白尿,以防耽误病情。尿蛋白高的症状表现是什么,自己鉴别的方法是,将尿液放入一个小的容器中,震荡几次,如果尿液中出现细小、很长时间不会消失的泡沫也许就是蛋白尿,患者应该去医院做更多的检查。 在此专家表示,当出现尿蛋白高的症状时,请及早治疗,因为尿蛋白的危害很大,长期下去会引起肾脏衰竭。目前市场上有很多降低蛋白尿的药物,但是这些药物只是可以起到暂时缓解症状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旦停药就会再次病情复发,但是如果长期使用就会引起肾脏逐渐失去功能。建议患者要选择正规医院进行科学治疗。 尿蛋白1个加号严重吗呢?尿蛋白高的原因很多,一般是因为患有了肾病所引起的。下文为您具体介绍引起尿蛋白高的原因,以便患者更好的预防与治疗。 一:肾小管对滤过蛋白的回收障碍所致 常见疾病:肾小管间质病变、肾盂肾炎、先天性肾小管病、低钾肾病等。 此类蛋白尿的特点为尿蛋白总量通常较少,一般 1g/d;且仅含少量白蛋白,并以低分子量的溶菌酶、β2-微球蛋白、轻链蛋白、维生素A结合蛋白等为主。 二: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降低所致 常见疾病:原发或继发肾小球肾炎 这类原因导致的蛋白尿漏出简称肾小球性蛋白尿,是临床多见的类型之一。它是由于缺血、中毒、免疫病理损伤破坏了滤过膜的完整性;或由于滤过膜电荷屏障作用减弱而致。肾小球性蛋白尿的特点之一是蛋白量常较大,排出范围1~30g/d;二是其成分以白蛋白为主,或是以白蛋白及比其分子量更大的蛋白为主。 三:分泌性及组织性蛋白尿 常见疾病:如由髓袢升支分泌的Tamm-Horsfall蛋白、肾及尿路感染时的IgA、某些肾炎时尿中的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补体成分、肾小球基底膜成分等可由尿中排出而致蛋白尿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动脉疾病,可引起冠心病和脑梗塞。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了解,进展仍然较慢。其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复杂,病变发展缓慢且在早期无症状。故研究中所能得到的人体数据多是横断面的,难以肯定其因果关系;多种动物模型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又都是“速成”的。尽管近年来有了遗传性高脂血兔的模型,但在动物模型中,仍难观察到类似人的多年来自然形成病变时那种细微而重要的变化。近年来,虽然很多实验室用了细胞培养等技术,但也与在体的情况有一定差距。临床和流行病学多年来随访观察所用的指标为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发生率,这类指标的影响因素极为复杂,不易确切地推测到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目前尚缺乏无创地、能比较准确地重复测量动脉壁(特别是冠状动脉及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可靠方法,因而对诸多危险因子的确定也是根据其并发病的症状或体征,而不是根据粥样硬化的程度。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中,过去多是对危险因子(特别是高脂血症、高血压)、人体尸检材料或动物模型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以及生物化学等进行研究,后来才逐渐转向对动脉壁的有关细胞成分(皮、平滑肌及单核/巨噬细胞)和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 为便于理解,下面简要复习一下正常动脉壁的基本结构、功能、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类,然后简述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学说和病变形成的机制。 一、正常动脉壁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正常动脉 (肌型和弹力型)壁从形态上可清楚地分为三层,即膜、中膜及外膜。 (一)膜 膜位于动脉腔面,包括一连续的单层皮细胞(EC)与其下一层断续的弹力纤维称弹力膜。在皮与弹力膜之间,有结缔组织(胶原、弹性蛋白、细胞外基质)和平滑肌细胞(SMC,小儿偶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基质和SMC渐增,膜变厚。膜并非仅为循环血液与动脉壁之间的屏障。EC的代十分活跃,它参与血液-血管壁的许多重要生理功能,包括凝血、纤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白细胞粘附和迁移,以及通过其合成与分泌的多肽、糖蛋白或直接的细胞间信息交流,调控动脉壁平滑肌细胞的功能(如增殖,舒和收缩)。现将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有关者简述如下。 1.在动脉腔面形成“非血栓表面”。已知主要由于膜上的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和前列环素(PGI 2 )能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前者还能加速抗凝血酶Ⅲ对凝血酶的灭活作用以及EC表面的thrombospondin与凝血酶结合后,激活C蛋白;后者再与EC合成的S蛋白,形成复合物,灭活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从而防止血小板、单核细胞等在血管腔面粘附和血栓的形成; 2.合成和分泌与凝血有关的因子。如Ⅷ因子复合物,介导血小板粘附于膜损伤处,参与止血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机制安徽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李枫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古老的疾病,500年前埃及木乃伊的动脉中就已发现粥样硬化性病变。而人类认识动脉粥样是一种疾病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相关研究也有100余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感染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不断减少,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导致的死亡迅速增多,目前已成为全球人口死亡的首位原因。 血管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解剖学管道,而是有着复杂功能的器官。早在100年 前,Virchow等就认识到血管内皮细胞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认为动脉粥 样硬化是一种增生性疾病,而Rokitanshy等学者认为粥样斑块是血栓吸收和修复的结果。后来人们用髙脂饮食喂养动物诱发出动脉粥样硬化,并认识到胆固醇尤其 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近来人们发现有诸多炎症因子参与其疾病过程,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实质上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认识上的进步可能带来防治上的突破。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病的共同基础。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上有几个重要学说,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基础。 1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1.1 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浸润学说 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浸润学说的提出是因为研究者看到斑块中的脂质沉积,认为 这是血液中脂质水平增高而渗透到血管壁内所致。其包含以下3个过程: ①动脉内皮下脂质颗粒的蓄积与修饰 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步骤目前还存在争议。动物实验显示,给与富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动脉内皮下很快就会出现以LDL为主的脂质颗粒的蓄积,这些 脂质颗粒与内膜下蛋白多糖结合并有聚集的倾向,易发生脂质颗粒蓄积的部位与随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是一致的。许多因素可导致内皮损伤而使其对脂质颗粒的通透性增加,可明显加快LDL颗粒的沉积速度。而影响LDL颗粒沉积速度更重要的因素是血浆LDL 的浓度,浓度越高沉积速度越快,就越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动物实验显示如果LDL-C v 80mg/mL则较难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动脉内皮下LDL等脂质颗粒的蓄积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必备条件。 过多沉积的LDL等脂质颗粒需要依赖巨噬细胞的吞噬而清除,内皮下LDL首先需 要进行化学修饰以区别于血液中正常运行的LDL方便巨噬细胞的识别。脂质颗粒 与蛋白多糖的结合使其更容易被氧化或其它化学修饰,而LDL的氧化修饰被认为是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步骤。早期内皮细胞产生的还原型辅酶II氧化酶 (NADPH oxidases)等参与LDL的氧化,随病变进展迁移至内膜下的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产生的脂质加氧酶(LOs)、髓过氧化物酶(MPO)等也参与脂质颗粒的氧化。 ②单核细胞的粘附与迁移 正常的内皮细胞有抑制血液细胞粘附的能力。但LDL颗粒蓄积部位的内皮细胞 却需要吸引血液中巨噬细胞迁移至病灶部位吞噬和清除沉积的LDL^ 病变部位的内皮细胞等表达P-选择素等促使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贴近血管壁以跳跃和滚动的形式行进,随后被内皮细胞等表达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VCAM- 1 ) 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 (ICAM-1)等固定在病变部位的内皮细胞上。固定在内皮细胞的单核细胞需要接受新的信号以便准确迁移至病灶部位。研究显示,内皮细胞在 氧化LDL等刺激因素的作用下可产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 MCP-1,而MCP-1能够选择性吸引单核细胞穿越内皮细胞间隙进入内皮下并游至病灶部位。干扰素诱导 蛋白10 (IP-10 )等则参与T-淋巴细胞向病灶部位的趋化和迁移。 ③泡沫细胞的形成 迁移至内皮下的单核细胞随后分化为巨噬细胞,修饰的LDL颗粒在该过程中起

蛋白尿产生的原因及治疗

文章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517442461.html,/ 蛋白尿产生的原因及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健康人群允许有微量蛋白质从尿液中排出,每日蛋白质排出量应少于150mg,这种现象属于正常状况。但是如果人体的肾脏出现问题,发生炎症反应,人体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就会增多,此时尿液就被称作蛋白尿,如果尿蛋白含量≥3.5g/24h,则称为大量蛋白尿。 蛋白尿的产生往往预示着肾脏可能出现了问题,蛋白尿的产生是由于肾脏发生感染炎症、免疫等因素造成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发生病变,使滤过膜孔异常增大或断裂,导致机械屏障受损,血液中的各种蛋白质分子就会无选择的漏出。另外,由于肾脏受损病变,导致滤过膜上的负电荷减少,使静电屏障作用减弱,因此,带负电荷的白蛋白漏出就会增多,漏出的蛋白随尿排出而形成蛋白尿。蛋白尿的反复或长期存在,对肾脏组织有明显的破坏作用。蛋白过多的漏出,可导致肾小球内压力增高,肾小球动脉硬化,肾小球萎缩,同时加重了肾小管缺血、供氧量不足,也导致了肾小管变性、萎缩。长期大量的蛋白丢失,还可使血浆蛋白明显降低,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产生水肿。 蛋白尿在临床上一般可分为两类: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蛋白尿。 生理蛋白尿是指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尿内暂时出现蛋白质,且为一过性,尿蛋白含量不超过0.5g/24h, 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 当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均可出现病理性蛋白尿;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也可出现病理性蛋白尿。在这里我们主要讲解一下病理性蛋白尿的治疗方法。 蛋白尿在临床一般分为西医、中医以及中西医结合三种治疗方式。西医治疗蛋白尿主要是使用强的松(激素),环磷酰胺,雷公藤等有毒药物,采取的是破坏淋巴细胞,降低免疫力,抑制免疫反应的治疗方法。用西医治疗蛋白尿往往治标不治本,虽然暂时控制了尿蛋白,但降低了免疫力,也没有排除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的免疫复合物,所以停药后,激素减量后,容易出现感染并形成新的免疫复合物后,导致病情反弹,甚至加重。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西医特有的效果,西医见效快,能够快速发挥药物效果,暂时抑制病情进展,中医可以治本除根,但是它需要时间才能体现出自身疗效和特点,见效慢。 因此最好的治疗蛋白尿的方式是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我们先应用西药控制病情进展,然后利用西医创造出时间和环境,采取中医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蛋白尿的治疗重点需要追寻病因进行合理施治,蛋白尿的产生是肾脏组织病理损伤的结果,实质就是肾脏纤维化进展所导致,石家庄肾病医院的特色疗法—“微化中药渗透疗法”利用它极强的药物活性,充分发挥传统中药治病于本特点,修复肾脏受损组织,恢复肾脏功能,进而使其蛋白尿逐渐消失,阻止肾脏纤维化进展,临床实践调查发现,有大约90%以上的肾病患者巩固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且蛋白尿复发几率小。

24小时尿蛋白偏高怎么回事

24小时尿蛋白偏高怎么回事[长沙普济医院]这是很多肾病患者 都想询问的问题。尿蛋白偏高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不好的消息。因为这种情况极易诱发严重的肾脏疾病。大家一定知道肾脏对身体的重要性,那么肾脏出现问题,对患者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下面就,24小时尿蛋白偏高怎么回事,看一下详细介绍。 肾病的症状中蛋白尿是典型的。可能很多人在尿常规检查后出现尿蛋白高的现象,不知道尿蛋白高是怎么回事,其实,尿蛋白高就是蛋白尿,详情下文继续了解。 肾病的检查项目中离不开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分析检查,很多人在出现一些肾病症状之后,建议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如果24小时尿蛋白定量偏高,就说明肾脏出现了问题。也就需要尽快的治疗。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只能通过分子量较小的物质。正常人每天尿中蛋白质一般为40-80毫克,这一含量用蛋白质定性试验的方法一般不能检出。 患上肾病时,蛋白质漏出增加,就可被检出尿蛋白阳性。所以尿蛋白定性报告的结果是粗略的,如要精确地测出小便中排出的蛋白量,便需采用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分析检验。才能确诊是否患上肾炎。以便正确的治疗,避免误诊的现象。 另外,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分析是判定肾病有无的可靠指标。糖尿病定期检查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判定患者有无并发肾病。临床上,

判定肾病发生与否,多通过尿常规检查中的,尿蛋白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进行综合判定。 对于尿蛋白定性指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尿蛋白是阴性还是阳性。如果尿蛋白检查结果为阳性,反应肾病的病情程度看其带有几个加好。而尿蛋白定量判定则更能准确的,反应受检者的肾脏功能,常用的诊断指标即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当然,我们偶然一次发生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分析超标,也不能就完全的确诊为肾病,正常人尿常规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范围小于150mg/24小时。如果受检人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标高出了此正常值参考范围,则可认为其存在肾功能损伤情况,说明患者已经发生了肾病。

尿蛋白是怎么回事

尿蛋白是怎么回事? 尿蛋白是怎么回事?许多肾病患者都会出现尿蛋白症状,其实尿蛋白是大多数肾病患者刚发现有肾病的症状表现,很多患者还是很纳闷,尿蛋白是怎么产生的,我怎么会出现蛋白尿这种症状呢?尿蛋白的危害还是相当大的,很多患者不重视这个情况,以至于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期,导致了疾病越来越严重。那尿蛋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来看看誉美肾病就医网专家怎么说的。 讲之前先说一步与尿蛋白产生有关系的两个肾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首先是肾小球。 肾小球是由一组具有特殊功能的毛细血管袢组成;而使毛细血管具备特殊功能的有三种细胞:毛细血管最内层为内皮细胞、最外层为上皮细胞,中间有基底膜;其中占毛细血管腔1/3管壁的还有系膜细胞。该三种细胞均有不同的功能,共同维持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其次是肾小管 在肾小管的组织结构中,仅存在着一种功能细胞,即肾小管上皮细胞,不过在不同的肾小管部位有其不同的功能。肾小管上皮细胞外层仅存在着肾小管基底膜,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同维持着肾小管的形态与重吸收功能。 尿蛋白是怎么回事? 从以上两者的结构和功能看,如果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受损,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就会随之受到影响,会有蛋白漏出,但是这时如果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是正常的话,尿中是不会出现蛋白的。这样看来尿蛋白产生的原因,可分以下两种情况: 1、只有肾小球受损,肾小管正常。肾小球受损程度较重,漏出的蛋白量大,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这时,尿中会出现蛋白。 2、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同样会出现尿蛋白的症状发生。且会伴有夜尿增多的情况出现。 以上两个尿蛋白出现的原因,无论你是属于哪一个类型的病理受伤,都是肾脏的在缺血、缺氧的大环境中形成的。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及时地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对因治疗。可采用的治疗方案,应以中西医结合为主,中药的袪瘀清除功能,对炎症性反应中产生的细胞外基质进行降解;最后,是中药的修复功能,为肾脏提供营养物质,使受损的肾小球、肾小管结构和功能恢复。扩张肾脏及全身处级血管,改善肾脏的缺血、缺氧状态,为肾脏固有细胞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西药抗炎,减少肾脏固有细胞的炎症性反应,防止因病情继续进展; 文章支持:https://www.wendangku.net/doc/517442461.html, 尿蛋白是怎么回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17442461.html,肾病饮食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