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一、2003年山东淄博市

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6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

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

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解释加点的字。(3分)

①衡.()于虑②而后喻.()③以光.()先帝遗德

13.(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3分)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

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3分)

(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惟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

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

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6.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17.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19.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材料链接:2008 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藏独”、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堆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沦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衬,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注】邦:国家。

17、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12.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21.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15.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

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层的层意是列举了6为历史名人的事迹,第二层的层意是,第三层的层意是从正反两反面论证磨炼的益处,第四层的层意是。

5、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一个人要担当大任就要先经受艰苦的磨炼,具体来说,磨炼就是要在精神上要,在生活上要,在经济上要,在做事上要。(用原文语句回答)

6、孟子认为,磨炼对一个人的好处是。

7、文章先从正面论述,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有从反面论述,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从而顺理成章的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8、孟子认为国家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灭亡?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举例说明。

5、唐代诗人杜牧在《泊秦淮》一诗中写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晚唐正是在这些耽于享乐的人手中亡国的,这正是“”。杜牧的这句诗是批判、谴责的,如果从正面告诫这些人应该用“

”这句话。

6、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这与本文表达的观点相类

似。

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额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用课文词语回

答)

8、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9、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10、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11、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12、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13、

14、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15、

16、

17、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8、2、“得道”“天下顺之”

19、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0、4、(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1、(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22、(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23、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24、家和万事兴。

25、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26、众人拾柴火焰高

27、团结就是力量

28、人心齐,泰山移。

2、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4、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5、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文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4、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5、“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6、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7、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8、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家和万事兴。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内容理解]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章讲的是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

道理。

3、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4.本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类比论证。

[思路结构]

本文先接连举事例,再讲道理,最后明确观点,全文4节,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列举历史上圣贤们大苦大难的遭遇,论述担负大任并有所成就的人,必须先经历一番苦难的磨练。

第二段(3):论述人常处于困境之中才能振作奋发,国家没有忧惧则要灭亡的道理。

第三段(4):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