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大柴胡汤方证要义及临床应用-刘敏

谈大柴胡汤方证要义及临床应用-刘敏

谈大柴胡汤方证要义及临床应用-刘敏
谈大柴胡汤方证要义及临床应用-刘敏

150

第18卷 第9期 2016 年 9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8 No. 9 Sep .,2016

大柴胡汤来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是柴胡剂群的重要方剂之一,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等8味药物组成,主治少阳病未解、邪入阳明经化热之证。方中重用柴胡、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酸苦涌泄,能于土中伐木,平肝胆之气逆;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大黄配枳实,行气消痞,犹如半个承气汤,以泻阳明之实热。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全方以和解为主而兼泻下并用,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表里同治,使少阳、阳明之邪得以双解,故而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兹将大柴胡汤的方证要义、配伍要点及笔者使用大柴胡汤的临床治验记录如下,以求同道不吝赐教。

1

方证要义

大柴胡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均有记

载,分别见于《伤寒论》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

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以及《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云:“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本方功能和解少阳、兼泻里热,是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方中柴胡专入少阳、疏邪透表为君药,黄芩擅清少阳之郁热,与柴胡同用,能和解少阳,是为少阳病未解、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而设;少用大黄泻热通腑,枳实行气破结,二者相配,可内泻热结,是为“热结在里”之心下痞满硬痛、大便不解、呕不止、郁郁微烦而设;芍药缓急止痛,配大黄可治腹中实痛,伍枳实能调和气血,协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以防木乘中土;半夏和胃降

谈大柴胡汤方证要义及临床应用

刘敏,闫军堂,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摘 要:

大柴胡汤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功效为和解少阳、通下阳明,主治少阳病未解,邪入阳明经化热之证。该文对大柴胡汤的方证特点、配伍规律及核心药对进行了精当阐释,并选录了笔者临证中使用大柴胡汤治疗三叉神经痛、胆汁反流性胃炎、急性胃炎、慢性前列腺炎、急性阑尾炎等5个病案的治验实录。在临床实践中,大柴胡汤不仅可用治多种急性胆道疾患或其他消化道疾病,凡是病机属于肝胆肠胃不和、气血凝结不利者,均可考虑使用,疗效卓著。

关键词:大柴胡汤;方证要义;配伍要点;验案举例

中图分类号:R28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 09- 0150- 04

收稿日期:2015-12-07

基金项目:《伤寒论》国家级精品课程项目(10870100519);北京市精品课程项目(0101175)作者简介:刘敏(1978-),女,山西霍州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经方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经方治 疗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研究。通讯作者:王庆国(1952-),男,河北沧州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方作用机理及配伍规律研究,经方防治常见 病、疑难病研究,基于经方的中药新药开发研究,中医证候规范及其生物学基础研究。E-mail:wangqg8558@https://www.wendangku.net/doc/577454222.html,。

Core Symptoms and Clinical Usage of Dachaihu Decoction LIU Min,YAN Juntang,WANG Qingguo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Dachaihu Decoction comes from“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and“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 ”.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formula is harmonizing Shaoyang and clearing Yangming. The indication of the formula is Shaoyang disease unsolved with evil heat in Yangming.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focusing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symptoms of Dachaihu Decoction,compatibility regulation and the core of couple of herbs,and presenting selected clinical usage of Dachaihu Decoction in 5 medical records,such as trigeminal neuralgia,bile reflux gastritis,acute gastritis,chronic prostatitis and acute appendicitis. In this article we conclude that Dachaihu Decoction not only can cure a variety of acute biliary tract disease and other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but also have remarkable efficacy in those disease related to the imbalance of liver,gallbladder and stomach,and disadvantaged blood coagulation.

Keywords:Dachaihu Decoction;core symptoms of formula;main points of compatibility;clinical records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6.09.046

18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逆,生姜重用则止呕之功更著,以治呕逆不止;大枣和中益气,合芍药酸甘化阴,既可防热邪入里伤阴之虞,又能缓和枳实、大黄泻下伤阴之弊。总之,本方配伍体现了和解及攻下两法的结合运用,但以和解少阳为主、泻下之力较缓,正如《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所言:“柴胡证在,又复在里,故立少阳两解之法。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也;少加大黄,所以泻结热也;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本方证是以少阳病而“热结在里”为主要病机的病证,症见:往来寒热、心下痞硬急迫而拒按、呕不止、郁郁微烦、或发热汗出。据统计,本证还可见到口干、不欲饮食、胁腹满痛拒按、烦躁、便秘、黄疸、头痛等症,舌象多见舌红、苔黄腻、黄厚、黄燥,脉象多见弦数、弦滑等。

2 配伍要点

药对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配伍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单位,其组成虽然简单,但是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点,故为复方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药对与方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均由单味药配伍组成,皆在一定的治则治法指导下应用。从组成方式来看,药对由两味中药组成;而方剂则可以由一味至多味中药组成。药对以“七情和合”为组合的理论基础,有自己特定的组成、作用与应用规律;方剂则以“君、臣、佐、使”为组方原则,并且应有特定的剂型、剂量和用法。从某种程度上讲,药对着重阐述两药之间配伍关系,是方剂的一种特殊方式。方剂则按一定的组成原则构成,其组成药物之间存在主从、层次关系。大柴胡汤组织严谨,方义明确,疗效确实,其中包含若干组核心药对以组合成方,以下简述之。

2.1柴胡与黄芩

柴胡味苦性寒,轻清升散,长于疏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又能疏肝解郁、开气分之结、解表和里且善升举阳气。黄芩味苦性寒,善清肝胆气分之热,使半里之邪内撤,又可燥湿泻火解毒。二药配对,一升清阳,一降浊阴;一疏透和解,一清解而降,从而升不助热、降不郁遏,疏透中有清泄,相辅相成,而能调肝胆之枢机,理肝胆之阴阳,升阳达表、退热和解。大柴胡汤中二药相配,是为用治少阳病未解、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

2.2大黄与枳实

大黄与枳实皆苦寒之类,苦降寒清。大黄苦寒,功在荡涤泻火,擅下胃肠结热有形积滞。枳实下气消痞,主泄胃肠结气之无形气痞。热结胃肠则气滞难行,气结于中则肠垢难下,只有二药配伍,才能有泻热除积、利气消痞之功。临床应用时可酌情改变二者的主次关系,若见热势较甚、大便秘结之症,则以大黄为主,少佐枳实;若见胃肠食积化热、腹满疼痛之症,则以枳实为主,少用大黄。大柴胡汤中二药配伍,犹如半个承气汤,以泻阳明之实热,独具卓功。

2.3枳实与芍药

枳实与芍药相配,即为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用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盖枳实性温,主入气分,能够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其行气力强,走而不守;芍药酸温,主入血分,能够养血敛阴、缓急止痛,守而不走。二者配伍,一气一血,一动一静,能走能守。枳实得芍药,行气破气而不伤血;芍药得枳实,养血益阴而不腻滞。枳实行气,可治气滞之胀痛;芍药酸缓,可治虚性之腹痛,二药配伍可用于气血郁滞成实之腹痛证。总之,调和是二药配伍的突出特点。

2.4柴胡与大黄

在《神农本草经》的记载中,能够推陈致新的药物仅有3味,柴胡与大黄是其中的两味,另一味则是芒硝。大柴胡汤方中,柴胡主升,主入少阳,为和解少阳之主药;大黄主降,主入阳明,为阳明腑实证之主药。二药同用,体现了少阳阳明合病的特点,此二药的配伍作用重大,有待深入挖掘。

2.5半夏与生姜

半夏、生姜性味相同,辛温燥散,均具降逆止呕、和胃化痰之功。二药配伍,协同为用,半夏降逆止呕为主,生姜行水止呕为辅,且又具温中化饮之功,以见“佐”效;半夏降气化痰,“使”意显见,各身兼双职,药半功倍,堪称配伍一绝。另外,半夏为有毒之品,生姜可制半夏之毒,自属相畏配对,制其所短,展其所功,更好地发挥和胃降逆的作用。大柴胡汤中配用生姜尤具妙用[1],因其既能和胃止呕,又能以其辛散上行之性牵制大黄峻猛速下之力,所以具有载药上行以和胃气的作用。

3 病案举例

3.1三叉神经痛案

高某,女,34岁,2013年6月12号就诊。自述近日来由于家事不顺后上火,牙痛、头痛、面颊疼痛烧灼难忍,口不苦,口干、口渴欲饮水,气短,彻夜难眠,大便干,数日一行,舌红苔黄腻而干,脉弦滑,已经服用清火泻火类中药汤剂数日而未见减轻。辨其为少阳阳明合病,气火交郁,治宜和解少阳、通下阳明。

处方:柴胡20 g,黄芩12 g,天花粉20 g,枳实20 g,生白芍30 g,大黄(后下)10 g,全瓜蒌15 g,怀牛膝15 g,郁李仁10 g,当归9 g。服药1剂,患者疼痛即显著减轻,睡眠改善,大便得通,后续服3剂而愈。

按本案中头痛起于头面部,与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部位的关系至为密切。《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部,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本案病起于气恼,肝胆风火,胃经火邪,上窜少阳、阳明经脉,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气郁血滞,故发为头面部疼痛。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可疏肝胆气滞,又可通过大黄、枳实荡涤肠胃实热,枳实与生白芍相伍即为枳实芍药散,既治气分,又治血分,白芍重用至30 g以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当归并助芍药养血柔肝之力,患者口干口渴,故依仲景之法去半夏之燥而易以天花粉之润,加全瓜蒌通便泄热,开结止痛,配怀牛膝以引血下行,郁李仁通便与解郁双管齐下。由此可知,凡是少阳阳明不和、气血凝结不利的病证用大柴胡汤加减,皆能药到病除。

3.2胆汁反流性胃炎案

阮某,女,53岁,2013年6月14号就诊。患者胆

151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8卷

囊切除术后7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4年。近日胃脘胀满、不疼,时有反酸,心下急,无口苦,大便时溏,体瘦,恶寒,面色黑,手足逆冷,胃镜检查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整个胃底部呈绿色。舌苔黄厚腻、舌体小,右寸脉显,右脉沉而伏滑,两关尺沉。处方以大柴胡汤加减,药用:柴胡18 g,枳实10 g,黄芩10 g,法半夏12 g,厚朴15 g,赤、白芍各10 g,大腹皮10 g,大黄(后下)6 g,乌枣10 g,苍术5 g,吴茱萸5 g,黄连3 g,焦三仙各8 g。4剂。

2012年6月18日二诊:患者服药后症状明显改善,胃脘胀满减轻,大便次数增多,舌苔退,仍偏厚腻,脉沉细而左尺脉滑。方药对证,效不更方,原方继进7剂,患者症状继减而渐趋稳定。

按胆汁反流性胃炎也称碱性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手术等原因造成含有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在胃酸作用下破坏胃黏膜屏障而导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胃脘部饱胀不适,中上腹持续性烧灼感,可伴有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肠鸣、排便不畅、食欲减退以及消瘦等症,服用碱性药物非但不缓解反而加重。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有医家认为应从胆胃不和、气机不降立论[2]。本病由于胃排空障碍,呕吐一般发生在晚间或半夜,夜半子时恰为少阳胆气主时,亦可印证本病胆胃不和的病机实质。《长沙药解》云:“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传于戊土,则胃腑生热。”木喜条达而主疏泄,若忧思恼怒致气机阻滞,木失疏泄,以甲木而克戊土,横逆克土,胃无下降之路,则气逆而作呕吐、胃脘胀满,故成此病。本案即为典型的胆胃不和,胃胀、吐酸、脉沉弦滑即为其辨证眼目,故方用大柴胡汤疏利肝胆气机,荡涤胃肠实热,加焦三仙、厚朴、大腹皮消食行气消胀,吴茱萸与黄连相配以疏肝和胃、制酸止痛,稍用苍术5 g燥湿健脾助运,而奏佳效。

3.3急性胃炎案

任某,女,4岁,2011年11月9号就诊。感冒后发烧,家长给服感冒清热胶囊后胃脘疼痛,家长代述病情时,患者即频繁发出啊啊叫声,痛苦莫可名状,舌苔厚腻水滑,有剥脱,脉沉滑。

处方:柴胡3 g,炒黄芩3 g,法半夏3 g,炒枳壳3 g,茯苓8 g,丹皮6 g,桃仁3 g,生大黄1 g,桂枝2 g,赤芍3 g,高良姜3 g,香附3 g,生、炒麦芽各6 g。

服药1剂后,患儿大便通下,胃脘疼痛减轻,当晚安然入睡,后服3剂而愈。

按胃脘当心而痛,责之于木乘土也。本案患者年幼,并未见有明显的气郁表现,但却并不影响少阳胆木横克胃土的病机推断。关于经方的临床应用思路,当代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曾提出“抓主证”的学术观点[3],盖主证是指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刘老指出:主证是纲,纲举则目张,临床辨证要先抓主证,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伤寒论》第103条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心下急”即胃脘部或胀满之极、或疼痛之极、或拘急紧张之极而不可耐之谓,本案患者频繁发出啊啊叫声,即可以视为“心下急”的典型表现,此为阳明胃热结

聚,少阳胆木横克之兆,故虽未见有明显的气郁之征,仍可按照“抓主证”的思路辨证立法,方选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下阳明,合桂枝茯苓丸行血分之滞以助气分之行,高良姜与香附配伍,疏肝气而止胃痛,麦芽生用条达肝气,炒用则消食化积。

3.4慢性前列腺炎案

苏某,男,44岁,2013年5月18号就诊。症见:尿频、起夜多、腰部酸痛、性功能减退,患者诉已经服用过多种补肾药,但疗效欠佳。伴有口苦口臭,胃纳旺,大便偏黏,血压150/110 mmHg,舌苔腻腐,边有泡沫,脉沉滑,关脉弱、尺脉沉。

处方:柴胡20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枳实15 g,生白芍30 g,生大黄10 g,天花粉15 g,丹皮10 g,元胡10 g,炒川楝子8 g,夏枯草15 g,栀子10 g,豆豉10 g,生鸡内金10 g,垂盆草10 g,神曲10 g。7剂。

患者服药7剂后,口苦明显减轻,腰痛好转,尿频改善,大便通畅,但性功能改善不显,续用前方7剂,尿频诸症继续好转,后改用补肾疏肝、清利湿热之法治疗其性功能减退,终获痊愈。

按前列腺炎是男科常见疾病,属于中医学“淋症”“精浊”“白浊”等病证范畴,其典型症状是尿道口滴白,尿后余沥不尽,尿频、尿急、尿痛、腰骶酸痛、会阴部坠胀不适,伴有头晕、阳痿、早泄、遗精等[4]。肝胆湿热是其重要的病机类型,盖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绕阴器,前列腺属肝经循行部位。湿热之邪可由外侵,亦可由内生。若嗜食肥甘酒酪、辛辣炙煿,积湿生热,下注膀胱,或情志不遂,喜怒不节,肝失疏泄,皆可导致湿热内蕴,相火久遏不泄、经脉受阻而致精道气血瘀滞。本案处以大柴胡汤加减,方中柴胡、黄芩、夏枯草、垂盆草疏利肝胆、清解湿热;法半夏降逆开结;大黄、枳实、白芍通下阳明;元胡、川楝子相配即为金铃子散,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栀子、豆豉相合为栀子豉汤,清宣郁热;丹皮凉泄血分之热;天花粉泻火解毒;鸡内金消积化滞;神曲消食和中,以防苦寒伤正。诸药相合,共奏疏利清宣、通腑降浊之功,以使湿热得除,疾病向愈。

3.5急性阑尾炎案

陈某,男,24岁,2009年12月7号就诊。患者腹痛、腹泻3 d,发烧,曾在某西医院诊为:疑似阑尾炎?注射抗生素未效,刻诊症见:口苦,面色黑黄,舌苔腻腐、有剥脱,脉弦滑。处方:柴胡10 g,黄芩10 g,法半夏9 g,枳壳10 g,赤、白芍各10 g,大黄(后下)10 g,生姜4片,当归10 g,薏苡仁15 g,马齿苋10 g,败酱草10 g,丹皮10 g,茯苓15 g。服药1剂,患者大便解下秽物甚多,7剂后,腹痛即明显减轻,面色污垢除,有光泽,效不更方,原方加减续服7剂,病情趋于稳定。

按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属中医学“肠痈”范畴,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辨证多属里、实、热证。本病乃因各种原因导致肠道运化失职,气滞血瘀,里热壅盛,血败肉腐而成。因此,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治疗肠痈之常法。然阑尾炎本在右少腹,病变位置正是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所循行之处,故从少阳论治

152

153

第18卷 第9期 2016 年 9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8 No. 9 Sep .,2016

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的有机整体,

与自然环境具有高度的统一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素问·宝命全形论》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之说,从“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角度论支气管哮喘昼夜发病节律

曹宪姣1,张伟2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1;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1)

摘 要:

哮喘多在夜间发病或加重,符合《内经》中“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规律,根据阴阳学说和营卫气血流注理论并结合现代研究对哮喘昼夜发病节律进行分析,能够更全面地把握该病的中医病机,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为哮喘的时间治疗学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阴阳;营卫气血;昼夜节律

中图分类号:R562.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 09- 0153- 03

收稿日期:2015-12-07

基金项目:“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ts20110819)作者简介:曹宪姣(1990-),女,河南济源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诊疗及基础理论研究。通讯作者:张伟(1963-),男,山东济南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诊疗及基础理 论研究。

Discuss of Diurnal Rhythm of Asthma from the Point of “Feeling Comfortable in

the Morning,Being at Ease in the Daytime,Getting Worse at Dust and Night”

CAO Xianjiao 1,ZHANG Wei 2

(1.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11,Shandong,China;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11,Shandong,China)Abstract:The occurrence and exacerbation of asthma mainly present at night,which accords with the law of“feeling comfortable in the morning,being at ease in the daytime,getting worse at dust and night”in 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 . Combining with modern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ircadian rhythm of asthma based on Yinyang theory and the circulation of Ying,Wei,Qi and blood,leaving good opportunities for grasping the TCM pathogenesis of asthma more fully. That is helpful not only in guiding clinical medication but also in providing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chonotherapeutics of asthma.

Keywords:asthma;Yinyang;Ying,Wei,Qi and blood;diurnal rhythm 也应成为本病重要的辨治特色[5]。况且本案患者心烦口苦,一派气郁化火之候,故独治阳明恐难奏功,法宜少阳、阳明并治,用大柴胡汤加减以和解少阳、通下阳明。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枳壳、赤白芍、大黄通因通用;当归养血活血;丹皮凉血泄热;茯苓利水渗湿;薏苡仁、马齿苋、败酱草活血解毒、清利湿热,诸药相合,祛除湿热瘀血,肠道得清。处方正与本证相切,故收捷效。本案患者以下列为主症,与上述前几例患者的大便不通不同。但《伤寒论》第165条言:“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少阳气郁,枢机不利导致心中痞鞕,迫使胃气上逆则呕吐频作,肝胆气火下迫肠胃则可导致下利,其下利黏秽而不爽。大柴胡汤本为和而兼下之剂,本条下利而反用下法,实为“通因通下”的反治之法。盖下利属少阳气火内迫阳明所致,用大柴胡汤疏利肝胆之郁热、通泄阳明凝滞之邪,使肠内浊邪腐毒有所出路,胃肠之气一利,则下利等症自止。临证时,切不可囿于大便不通而失去使用大柴胡汤治疗下利病证

的机会。

4

结语

综上可知,大柴胡汤既可疏利肝胆气滞,又可荡涤胃肠实热,既治气分,又治血分。以上5则病案虽然病种不同,但病机趋于一致,故均可从少阳、阳明合病论治,使用大柴胡汤均取得了理想疗效,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特色。在临床实际中,大柴胡汤不仅可用治多种急性胆道疾患及消化系统疾病,凡是辨证属于肝胆肠胃不和、气血凝结不利,病机与本方证相符者,均可考虑使用,疗效确实,读者可放心用之。◆

参考文献

[ 1 ]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0.[ 2 ] 王玉芬.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述评[ J ] .北京中医药大

学学报,1998,21 ( 1 ):9-13.

[ 3 ]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172-181.

[ 4 ] 吕建林.前列腺炎的中医辨治思路[ J ] .时珍国医国药,2003,

14 ( 12 ):766-767.

[ 5 ] 盛生宽,盛全成.重剂量经方治疗急性阑尾炎体会[ J ] .辽宁

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 ( 11 ):39-40.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6.09.047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转)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一)少阳病的特点: 病位:手足少阳经脉 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 b.邪由它经传来,太阳→少阳 厥阴→少阴 无阳明传少阳。∵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生理(三个角度) ⑴经络循行部位见症: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a.胆: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 精汁排放贮藏有度阳明可降(胃肠);太阴可升(脾) 相火(《内经》称一阳)见下述阳气 里气调和 主疏泄、决断→正常情志调畅否则默默不欲饮食… 全身气机的调畅 b.三焦: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焦:燔之近炭也。《内经》: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柯韵伯: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 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 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 少阳病的证候特点: ⑴经腑同病(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 ⑵易化火,易气郁(治要) ⑶易生水,生痰,生饮(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 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 (二)小柴胡汤的方义 1.组成柴胡:解经邪针对解郁针对 经腑同病易气郁化火 黄芩:清胆热清火 辛散助柴胡以解郁 生姜化痰消饮去水针对证候特点⑶ 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针对证候特点⑷ 人参半个助少阳正气以祛邪 甘草理中小阳抗邪不力, 大枣 /四君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 2.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 考据煮: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如:麻黄升麻汤作分。铢(分)两钱厘。

大柴胡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大柴胡汤临床运用-曾荣修 大柴胡汤出于《伤寒论》辨少阳脉证并治全篇,及《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此方是为少阳证合并阳明腑实证而设,其病机由于少阳病不解,邪热内传阳明或阳明本燥与少阳之热相合,内外之热太盛,故形成胃实与少阳兼病。立大柴胡即是表里双解之方。 方药:柴胡25g,半夏10g,黄芩10g,枳实10g,白芍10g,大黄6g,大枣10g,生姜10g。 方义: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大黄、枳实以泻阳明腑实,半夏、生姜和胃止呕,白芍、大枣缓急止痛,全方合用表解里和,诸证自愈。 临证中凡有少阳阳明合并证的范畴,而变证各异的证侯,俱以大柴胡汤加减治之,疗效满意,举案如下: 一、精神分裂症 白某某,女,20 住华西大西园宿舍

1975年8月23日,初诊:其母伴随,耳语告知:患精神分裂症,曾住院二次,医药从未间断,并患有肝炎,目前肝区痛,胃脘胀,大便秘结。常服番泻叶,胃酸呃逆欲呕,烦燥、失眠、停经五月,有颜面痤疮,有慢性咽炎、痰多、恶热、汗多。脉弦滑偏数,苔黄腻。 证属:少阳阳明 治宜:双解二阳 方义:银翘马勃散加味 方二:柴胡25g,半夏10g,黄芩10g,枳实10g,白芍10g,生大黄6g,大枣10g,生姜10g,三付。 1975年9月2日,二诊,服药后每日泻三、四次,矢气多,汗仍多,但减少些恶热,思凉饮,睡眠好转,但仍服安眠药,小便灼热,脉弦滑偏数,苔黄减,原方加桃仁10g、红花10g、滑石20g,三付 1975年9月8日,三诊,最近大便一直通利,溲已不灼热,颜面痤疮愈,肝区仍痛,腹胀痰多不爽,烦燥,汗仍多,苔白微腻,脉弦滑偏数,原方去滑石,加瓜蒌15g,三付。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 大柴胡汤是柴胡剂群的重要方剂之一, 亦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方。是由柴胡、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生姜、大枣等八味药组成。方中用柴胡、黄芩之苦寒,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大黄、枳实行气通便,以泻阳明之实热;半夏、生姜之辛苦,以和降胃气;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泄,于土中伐木,平肝胆之气逆;生姜、大枣以和胃气。诸药配伍,既可疏利肝胆之气滞,又可荡涤肠胃之实热。本方在《伤寒论》原文中多是用以治疗少阳阳明并病者,即是小柴胡汤与大承气汤的合方。但是,本方与小柴胡汤相比,重用生姜至五两,重在和胃降逆、开结散饮。与大承气汤相比,大黄仅用二两,且无芒硝之配,而次于攻下,故虽属两治少阳、阳明,但重在和解少阳。诚如医宗金鉴》所云:" 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减表之功捷;枳实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也。"临床凡属肝胆胃肠不和、气血凝聚不通所引起的病证,均可使用本方治疗,故其应用范围极广。 1 心血管系统的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 冠心病 冠心病多由气滞、血瘀、痰阻所致,活血化痰宣痹通阳,芳香开窍为中医治疗冠心病的常法,但也有症见胸痛连及胁肋,心烦易怒,口苦,一派气郁化火之症候,而呕恶痞满,乃胃逆浊阻之凿据,证涉肝胃,按常规治法难以奏效,治宜肝胃兼治。大柴胡汤方中柴胡、芍药、枳实、黄芩疏肝解郁泻火;半夏、生姜、大黄和胃降浊导滞,大枣补益脾胃,酌加元胡,郁金等理气活血止痛药物,药证相符,见效亦快。 张某,男,62岁,教师。1999年8月15日就诊。主诉胸前区闷痛一年余,2月前曾在县区院诊为冠心病,服用潘生丁、冠心苏合香丸、复方丹参滴丸等药收效甚徽。今来我院就诊,诊见胸前区闷痛连及胁肋,伴心烦易怒,晨起恶心,口苦,心下痞满,得吸则舒,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肝郁化火,胃逆痰阻.治宜解郁泻火,和胃降浊。方用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杭芍药、枳实、延胡索、川楝子、郁金各12g,法半夏、黄芩、生姜各l0g,大黄、甘草各6g, 3剂,水煎服,日1剂。二诊:服药后。胸痛著减,心烦口苦诸症亦明显减轻,继以上方继服10剂,诸证悉除,病痊愈。(沈东钊、张树安.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陕西中医.2003年第24卷第2期:171-172) 2.生殖系统的阳痿等 阳痿一证,医家多从肾论治,或补其阳或益其阴,或阴阳俱补。但阳痿也有非肾虚所为,乃肝气郁而化热所致者,不可盖以肾虚论之,妄用温补。肝经“入毛中,过阳器”,肝主宗筋,前阴为“宗筋之所会”,故郁热阻则宗筋失养发生阳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1]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刘渡舟教授(1917-2001年)是我国已故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刘老临证喜用经方,擅用经方,对小柴胡汤的应用尤为得心应手,并加减出了一系列柴胡类方和“古今接轨方” 1 尊经旨阐“升降出入”广“推陈致新” 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是治疗少阳病之主方,具有和解少阳的作用。后世发挥其用,广泛施治于临床各科,究其原因,不外乎本方具有解郁功能。刘老认为,《伤寒论》治郁之法甚多,如栀子鼓汤治疗火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水郁;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郁;瓜蒂散治疗痰郁等。然而,以上治郁之法皆就事论事而比较局限,故其使用较隘。惟小柴胡汤之治气郁,纵横捭开,升降出入,无所不包。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天地相召的“生化”之气,主宰着物质的运动,在人与动物,则为生长壮老已,在植物,则为生长化收藏。物质运动的目的,用现代语言讲,就叫做“新陈代谢”,生化正常,则气机的升降出入有序,新陈代谢旺盛,人体就健康,若病亦易于恢复;反之,人体即发生疾病。 对于柴胡的功能,《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了其具有“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的作用。刘渡舟教授认为,研究仲景《伤寒论》,论其药性时当以《神农本草经》为准,不可以后世本草之论强释仲景之方。后世虽然认定柴胡有和解少阳、升举阳气和疏肝解郁三大作用,然《本经》明言“推陈致新”,其实际意义也就是能够推动人体的新陈代谢。基于以上两经之论,刘老提出了柴胡治疗疾病的三大特点:第一,它能开郁畅气,疏利肝胆,通利六腑,推陈致新,调整气机的出入升降;第二,对木郁则能达之,火郁而能发之;第三,独具清热退烧的特殊功能。所以,柴胡治疗疾病,既适用于外感,又能治疗多种内伤杂病。既能治疗肝胆疾病,也广泛适用于它脏之恙,此亦《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之内涵所在,也是刘渡舟教授临床喜用柴胡类方的原因所在。 2 临证时主但见一证擅灵活加减 刘老喜用柴胡,擅用柴胡,充分体现了其为医上溯岐黄之经,精通神农之药,中合长沙之论,下逮诸家之说,并有自己数10年之临床体会。对于小柴胡汤的应用,外感病重其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内外之功;内伤杂病则倡其开郁调气,以利气机升降出入之枢。临证之时,主张“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处方时,以原方为多,但也提倡灵活加减,并创系列柴胡类“古今接轨方”,使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为经方治疗现代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值得后人借鉴。 在应用小柴胡汤时,刘渡舟教授仅仅抓住本方是少阳病主方之特点,只要见到“口苦”一证,必用柴胡类方,此笔者侍诊3年之心得。问之,先生则曰“小柴胡汤,少阳病主方也。少阳诸证,以口苦为第一证。”思之,此刘老从少阳病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悟而得之。又阅读《伤寒论十四讲》,在书中第三讲“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一文中,刘老写道:“少阳病的提纲证,而以口苦在前,咽干,目眩在后,反映了口苦在辨证中的重要性。《内经》说:‘火之味苦’。然它经之火,甚少口苦,唯肝胆有火,则多见口

三仁汤加减临床应用体会(一)

三仁汤加减临床应用体会(一) 【关键词】三仁汤临床应用 三仁汤来源于《温病条辨》,是治疗湿温病的代表方。《温病条辨》明确地记载了三仁汤的主治与证候:“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三仁汤组成为:“杏仁五钱,飞滑石二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其配伍显示了宣上、畅中、渗下相结合三焦同治的特点,这也是临床各科治疗湿浊内阻、湿重于热的根本法则。笔者运用三仁汤加减,灵活运用,辨证施治内科杂症,获益匪浅。 1临床验案 1.1盗汗患者,女,49岁,于2006年10月19日初诊,一个月前,患者因丈夫突然病故,出现夜寐出汗,不寐、烦躁、纳少。曾到过省某医院就诊,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给予己烯雌酚和安定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故前来我院要求中药治疗。症见盗汗,汗后淅淅恶寒,一身困倦,同时伴有心烦、胸闷、口干苦、善太息、大便干结2~3日一行,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数而有力。患者形体偏胖,平素喜食肥甘之物。证属湿热内蒸以致盗汗。治宜清热利湿,宣化气机。方用三仁汤加减:杏仁15g,薏苡仁30g,蔻仁15g,滑石30g,通草10g,厚朴10g,法半夏10g,枳壳10g,竹茹10g,瓜蒌仁10g,黄芩10g,栀子10g,牡蛎50g(先煎)。服用5剂,心烦胸闷均止,盗汗减轻,大

便通顺,舌淡红苔黄微腻,脉略数。又继服3剂,盗汗止,心情愉快,随访1年,盗汗未复发。按: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寐中汗出,醒后即止称之盗汗,多属于阴虚之证。而本案盗汗由湿热所致。病性属实,湿热熏蒸,入于阴分,阴液不得内守,被逼外出所致。因此在治疗上清利湿热。湿化而热无所附,热清而湿无所存。故用三仁汤治之。方中杏仁苦辛,轻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蔻仁芳香苦辛,行气化湿;薏苡仁甘淡渗利湿热;法半夏、厚朴,行气除湿;滑石、通草增强渗利除湿之功。组成轻可去实的方剂,用于湿热盗汗,故奏良效。 1.2自汗患者,男,45岁,于2007年8月27日以“多汗、失眠、腹泻”收入医院干部病房。因住院治疗多日,疗效不佳。目前患者可见一身自汗出,尤以头面、胸背部为甚,动则益甚,一旦吃饭、喝水立即全身自汗出,故心中焦虑,一身酸软,纳少,小便黄而少,大便稀而不成形,少寐,舌红苔腻,脉濡。辨证属湿热阻遏气机,郁而化热,熏蒸津液而致。治宜调理三焦,宣畅气机而解除湿热。方用三仁汤为主,佐以收涩止汗、解郁之品。药用:杏仁15g,白蔻仁15g,薏苡仁30g,滑石30g,厚朴10g,法半夏10g,竹叶6g,白通草6g,龙骨50g,牡蛎50g,郁金15g,酸枣仁25g。同时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服用3剂后腹泻止,自汗及失眠明显改善,舌淡红苔微腻,脉濡。又继服4剂以上诸症皆消失,痊愈出院。按:自汗分为营卫不和、肺气虚衰、心肾气虚、热郁于内等四类证型,并分别主以桂枝汤、玉屏风散、保元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之欧阳光明创编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 欧阳光明(2021.03.07)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 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 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

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 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正邪分手之地,故治少阳病以和解法,使枢机和畅,三焦通利,病邪得除,正气得复,脏腑安和,疾病可愈。外感风寒病的和法是指和解法,重在祛邪,如《伤寒论》上角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内伤杂病永小柴胡汤的适应症:用于肝胆郁热,如胸胁苦满或痛,口苦咽干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角消食导滞之品郁金,鸡内金等,发热重者,重用柴胡。用于肝脾不调之症,如胁腹胀满,含则胀甚,纳谷不香,情志不畅,大便不爽等症,用小柴胡汤去黄芩,肝郁加香附与川芎滋肝。脾虚加白术,茯苓以健脾,中阳不振加干姜。用于肝气郁结的更年期综合症,取小柴胡汤之调和阴阳的作用。更年期综合征,是肾之虚衰。肾属水,肝属木,水不灌木,

大柴胡汤解读

大柴胡汤解读 【方名】大柴胡汤【出处】《金匮要略》【分类】和解剂-和解少阳【组成】柴胡(15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9克)大枣(4枚)大黄(6克)【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用法】水煎2次,去渣,再煎,分两次温服。【禁忌】斟酌。【方解】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因兼阳明腑实,故去补益胃气之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因此,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

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然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名曰“大柴胡汤”。【化裁】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桅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附方】厚朴七物汤(《金匮要略》)【附注】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文献】方论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8:“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

三仁汤临床应用举隅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493-01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43.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方主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以致上焦肺气不宜,中焦脾气不运,下焦肾和膀胱之气化失常之诸证,临证时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所收集到的病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证论治,选方用药,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临床应用举隅如下: 1 干呕 张某,女,55岁,“干呕半月余”就诊,患者半月前进食后出现干呕症状,经多方检查诊断为“胃肠神经官能症”,给予止呕、增加胃排空等对症治疗,症状无缓解且持续加重,来我院要求中医中药诊治,症见:形体偏胖,进食即出现干呕,不思饮食,脘腹胀满,纳呆乏力,舌白而不渴,苔白腻脉濡。辨证为湿阻中焦以化湿理气和胃将逆为治则,方用三仁汤加味:杏仁10 白寇10 生薏米仁30 姜半夏15 厚朴10 通草3 竹叶3 滑石15 苍术30 防风6 藿香10 佩兰10服3剂后干呕症状明显缓解,脘腹胀满情况亦有改善,守方继进,连服1周,上述症状消失,随访半年,以上诸症再未发生。 按:该患者形体偏胖,胖人多痰湿,故脾湿素盛,加之饮食不当,中焦运化司,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中焦失衡,胃失和降,湿阻气逆,故干呕;脾虚不运,湿邪阻滞中焦故脘腹胀满,舌苔厚腻。故以三仁汤化湿理气和胃降逆,加防风取其“风能胜湿”之意,重用苍术既能健脾又能燥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加强了祛湿之功效,使湿去而脾不伤,邪除正安。 2 发热 陈某,男,18岁,因“发热5天”就诊。经西医抗炎、抗病毒、退热对症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停药后体温继续升高,午后明显,测体温最高可达:39.5c°。患者要求中药治疗,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纳呆腹满,胸闷不饥,苔白厚腻,口淡不渴,脉濡数。辨证为湿温发热,以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为治则,方用三仁汤加味,炒杏仁10 白寇10 生薏米仁30 姜半夏10 厚朴10通草6 竹叶3 滑石30生石膏50 地龙15 服3剂后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 按:湿温初起,故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胸闷不饥为湿阻气机之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为卫阳为湿邪阻遏之候,湿为阴邪,湿遏热伏,则午后身热,苔白厚腻,口淡不渴,脉濡数皆为湿热蕴结之象。故用三仁汤宣畅气机,清热利湿,生石膏微寒能解肌透热,地龙清热息风,善治状热,二药合用加强了退热功效。共奏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3 便秘 祁某,男,78岁,因“反复便秘1年,加重伴腹胀1周”就诊。经仔细询问,患者平素有便秘疾患,大便5-7天一次, 1周前进食荤腥后上述症状加重伴腹胀,自服泻药及果蔬调节症状无缓解。患者要求中药治疗。症见:大便秘结,艰涩难下,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濡弱。辨证为脾虚湿阻,以化湿健脾,通腑泄热为治则,方用三仁汤加减,炒杏仁6 白寇10 炒薏米仁30 姜半夏10 厚朴10 通草3 滑石30生白术30枳壳30制大黄6 郁李仁30(捣碎)服3剂后,腹部胀满症状消失,大便三日一次,舌苔变薄,连服五剂,大便一日一次,症状消失。 按:该患者高龄,脾胃亏虚,水谷不化,聚而为湿,湿滞中焦,故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邪停滞,雍塞脾胃,以致脾胃运化无力,传导失司出现大便秘结。故选三仁汤化湿,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3

跟师心得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小柴胡汤的组成: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 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

大柴胡汤的临床运用

大柴胡湯的臨床運用 作者:李 常度 大柴胡湯在《傷寒論》及《金匱要略》篇中均有所論述,原文節錄為:"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的主治證候:胃脘痞滿且痛,胸脅脹痛,寒熱往來,鬱鬱微煩,嘔不止,心下急或痞硬,大便乾結或下痢,小便色深,苔黃少津,脈弦數。常見兼證:發熱,多汗或潮熱,或口苦咽乾,目眩,或發黃證。 證候分析:"按之心下滿痛",其"心下"者,胃之部位也。臨證辨證,此之心下既涉及胸脅,胃脘,又可旁及兩脅,亦延及少腹,故本方證病位高,範圍廣。再從六經辨證分析,心下滿痛者,少陽之經鬱迫陽明之府也,少陽之經由胃口而行兩脅,膽胃上逆,經府鬱塞,故心下滿痛,此為實也。據此,本方證為少陽之經和陽明之腑同病,乃裡有實邪,法 當攻下。 大柴胡湯臨證參考劑量:柴胡6-9克,黃芩6-9克,白芍6克,半夏9克,生薑9克,枳實6克,大棗12枚,大黃6克(後下)。臨床用藥不必拘泥上述劑量,大黃用量可達30克,但非後下,則取其消炎、解毒作用,而瀉下不峻。柴胡用量24-30克,則消炎、清熱、解毒作用明顯。白芍用量20-30克,柔肝解痙,緩急止痛,有西藥阿托品之功效。 功效:外解少陽,內瀉熱結。 方解:本方由小柴胡湯與小承氣湯加減復合而成,方中用黃芩、柴胡以和解少陽;大黃、枳實瀉下熱結以行滯;半夏、生薑和胃止嘔,以降胃氣;白芍、大棗緩急止痛,以解心下痞滿。諸味合之,則表裡雙解,證自可癒。 應用範圍:本方既可疏利肝膽之氣滯,又可蕩滌腸胃之實熱,既治氣分,又治血分,凡屬肝膽胃腸不和,氣血凝結中下焦之病證,均可加減用之,以達和解少陽,通下腑實,疏肝理脾之功。臨床可用於外感或內傷發熱,急腹症,急性肝膽胃腸疾患,及神經,呼吸、泌尿系統疾患,證見表裡同病,裡熱腑實者。 病列介紹: 持續發熱: 劉某,女,32歲。一週前感冒,發熱畏寒,後高熱39-400C持續不退。證見:高熱無汗,午後潮熱尤甚,口苦咽乾,心煩欲嘔,腹滿脹痛,不思飲食,大便四日未解。舌紅苔黃膩而燥,脈弦實有力。辨證:表裡同病、裡熱腑實。處方:柴胡18克,黃芩9克,白芍6克,半夏9克,生薑6克,枳實6克,大棗12枚,大黃12克(先下),大黃6克(後下)。服藥當日 即便通熱退,諸證緩解。

探讨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探讨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 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一共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分别给予一般常规和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方法。结果给予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后,研究组患者在空腹血糖以及餐后两小时下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治疗方法,患者空腹血糖以及餐后两小时血糖指标改善显著。 标签:大柴胡汤加味;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 2型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它是由多种病因来引起的[1]。患上该疾病后,会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降低日常生活质量,需要接受终身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经常会出现高胰岛血症,进而导致胰岛素释放延迟,当体内血糖的高峰值过后血液中依然存在有较多的胰岛素,最后导致低血糖的发生[2]。本文探讨了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内,我院一共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分别给予一般常规和大柴胡汤加味联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方法。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2例和18例,对照组中,年龄范围为44~71岁,平均年龄为45.3岁。研究组中,年龄范围为42~75岁,平均年龄为45.6岁。对于参加本次调查研究者均意识清晰,且自愿参加。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指导科学饮食,严格控制糖量摄入,服用降糖药物,对照组仅接受二甲双胍肠溶胶囊治疗方法:0.25 g/次,3次/d,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可适当增加剂量至0.5 g/次,3次/d。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研究组患者添加大柴胡汤加味治疗,处方为:白芍15 g,柴胡12 g;法半夏、积实、黄芬、泽泻、白术各10 g;黄茂30 g;山檀20 g;大黄6 g;所有药物用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用。 1.3效果评价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变化,详细记录有关数据。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我已经写过不少东西了,但今天还有话说。 每次我讲到大柴胡汤的时候,都要提到那位可敬的现代经方家胡希恕先生,特别是要提到刘渡舟先生为《中国百年百名中医学家——胡希恕》一书写的序言中的一段话:“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这到底是说的是哪一件往事?今年7月11日在兰州举行的甘肃经方论坛上,冯世纶先生告诉我,那是当年会诊单玉堂老先生的事。我上网查到单老儿子单志华先生的一段回忆录: “1982年,单玉堂先生患肺心病住院,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态度非常果断。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 那么,到底用得什么方?冯世纶先生告诉我,胡老用的方是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他说,这是单老第二次住院,第一次住院时,单老肺部感染发热,也是胡老开的方,用的是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生石膏甘草。后来还给我寄来了当年的病案。 大柴胡汤是胡希恕先生的最爱。他不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疗肺炎,也用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治疗哮喘,治疗单老肺心病多脏器功能衰竭,则用大柴胡汤加桃核承气汤。这是胡老的智慧!大柴胡汤本是张仲景用来治疗宿食病的方,但不限于宿食病,伤寒发热,张仲景就用大柴胡汤,后世也是这样用法。其着眼点是方证,即“按之心下满痛”。而且,从方证相应出发,大柴胡汤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日本和田东郭(1744-1803)在《蕉窗杂话》书中提到:“长病之喘,喘

刘渡舟:大柴胡汤应用病例解析

摘要:大柴胡汤既能开肝胆之郁,又能下阳明之实,既治气分,又调血分。临床上属于肝胆胃肠不和,气血凝滞不利的病症比较多见,因此,本方常用来治疗多种急腹症及一些其他消化道病变,如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溃疡病穿孔、急性阑尾炎或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等,只要脉证相符,功效卓著。临床经验证明,凡属气火交郁的实性病变,其腹胀或腹痛往往都比较急迫剧烈,此时就可用大柴胡汤治疗,尤其是疼痛偏于胁腹两侧者,效果更佳。 PS:回复“大柴胡汤”查看胡希恕、刘渡舟、黄煌谈大柴胡汤的三篇文章。 大柴胡汤的应用病例及解析 (1)高热案 王某,男,57岁。外感后续发高热40℃,持续2天而退。此后每隔十余日必发一次,很有规律性。发热时两目昏糊,不恶寒,伴心胸痞结,大便干燥,小便色黄,舌苔黄腻。此邪热伏于少阳募原,为“瘅疟”之证。 柴胡9克,黄芩9克,大黄9克,枳实9克,半夏9克,生姜12克,白芍9克,草果3克,槟榔3克,丹皮9克。 服一剂后,大便畅行3次,热退。改方为柴胡、黄芩、厚朴、知母各9克,大黄、草果、青皮各6克,槟榔3克,又服三剂后,余证全消,后追访三个月病证未发。 (2)自汗案 潘某,男,48岁。外感病后,遗下自汗一证,久治不愈,尤其以深秋季节更为严重。汗出多时,浸透衣被,换衣不迭。伴见胸闷,头目眩晕且胀等。舌质绛红苔腻,脉弦。 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9克,枳实9克,大黄9克,白芍9克,生石膏9克。 服药二剂后汗出减半,头胀眩晕亦减。改方为:柴胡12克,生石膏24克,丹皮、白芍各12克,知母、栀子各9克,炙甘草6克,又服二剂,遂汗止而安。 【解说】汗出一证,有阴虚阳虚之分,有在表在里之别。阳虚汗出必伴心悸气短,形寒畏冷;阴虚汗出多伴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若属表邪,营卫失和而汗出,则有恶风,头痛等证;若属里热,阳明之热外蒸而汗出,则有恶热,蒸蒸发热之苦。唯此少阳病汗出,一般不大引人注意。从此大柴胡汤治自汗案可见,汗出证属于邪在少阳者亦不少见。因此,临床上应多留心于此,方能不废柴胡汤治自汗、盗汗之法。 (3)惊狂案 李某,女,20岁。新产后20天,因与邻居争吵,气恼之余而发神志之病。精神失常,骂人摔物,或瞋目握拳,口中念念有词,时或叫唱,烦躁不安,已有七个昼夜目不交睫。曾服“冬眠灵”等药亦未能奏效。来诊时双目发直,两手躁动无休止。询知大便数日未解,左侧腹痛拒按,恶露亦停。唇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有力。此气火交郁,兼有瘀滞,肝胃皆实之证。 柴胡12克,大黄9克,枳实9克,半夏9克,生姜9克,桃仁12克,赤芍10克,丹皮12克,山栀12克,郁金10克,菖蒲10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竹茹10克。 服药仅一剂,则泻下黏腻黑色粪便甚多,当夜即能入睡,呼之不醒。逾一昼夜而寤,神志恢复正常,恶露又下。

黄培新教授以大柴胡汤加减治疗中枢性发热经验探讨-张燕婷,黄胜平,李颖彬,等

206 第16卷 第8期 2014?年?8?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6 No. 8 Aug ., 2014 中枢性发热是严重脑部疾患常见的一个伴随 症状,常见于重型颅脑损伤、重症脑血管病、颅脑手术后、中枢性神经系统感染及脑肿瘤术后等患者。患者发热多为高热,持续性高热可使脑细胞耗氧量增加,代谢加快,可使原发性脑部疾病加重,影响预 后,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2] 。目前西医治疗效果欠佳,病程较长[3]。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黄培新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脑病的临床工作,在治疗重症脑病患者的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黄教授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中枢性发热取得了独到而有效的的疗效。笔者有幸随师临证,遂将其经验做一总结,以飨同道。 1 病名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中枢性发热的常见于重症脑病患者,目前中医对于中枢性发热尚无统一的认识。该病古代无此病名。但该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各个医家多从“热证”“中风”“外感发热”“温病”“头部内伤”“薄厥”及“厥证”等疾病论治。黄培新教授认为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该病属于内 伤发热,可参照原发病诊断[3] ,可以诊断为“中风发热”“内伤发热”。《黄帝内经·本病论篇·第七十三》有曰:“伏阳在内,烦热生中,心神惊骇,寒热间争,以久成郁,即暴热乃生,赤风气肿翳,化成疫疠,乃化作伏热内烦,痹而生厥,甚则血溢”,其中所述之暴热与中风发热相仿。 2 病因病机 中枢性发热多见于重症脑病,多数患者伴见意 识障碍,为病入脏腑,扰及神明,其病因病机多较为复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元素认为“风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朱丹溪认为“痰湿生热”。黄培新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中枢性发热的病因病机多由于正气虚弱,肝风内动,或外感毒邪,或情志失调,或饮食不节,或房室劳累,导致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脾为生化之源,脾失运化,不能运化水湿,湿停而化痰;加之脾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瘀内停。或患者年老,肝肾亏虚,兼以起居失常,情志失调,或房室劳累,导致肝肾阴亏于下,虚风内生,或七情失调,肝阳暴张,阴虚不能制阳,阳化风动,此风邪易挟痰挟火,横窜经络,经络气血逆乱,血随气逆。此时正邪相争于里,但因正气不足,正邪相争于少阳、阳明,少阳枢机不利,阳明腑实,郁而发热,此谓少阳阳明合病之发热。若痰瘀邪毒直冲犯脑,导致脑脉不通,神明被扰,可伴见神昏。可见,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虚、肝肾亏虚,标实为痰、火、瘀。 3 临床表现 中枢性发热的临床表现可表现为:多为高热,最高体温可达40~41 ℃,患者常常为躯干发热,四肢不热,高热无汗。部分患者反复发热,或为午后 及夜间发热。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4-5] 。患者多伴有神昏,口臭口苦,面色潮红,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胀满,纳差,舌黯红或红绛,舌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数有力。治疗该病使用解热镇痛药物或者 黄培新教授以大柴胡汤加减治疗中枢性发热经验探讨 张燕婷,黄胜平,李颖彬,蔡军,林浩,黎劭学,指导:黄培新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 中枢性发热是重症脑病常见的一个伴随症状,西医治疗效果欠佳,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黄培新教授提出该病的病因病机为少阳阳明合病,提出了和解少阳、通腑泄热的治疗大法,方用大柴胡汤加减,取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中枢性发热,中医药疗法,大柴胡汤 中图分类号:R25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4) 08- 0206- 03收稿日期:2014-02-23作者简介:张燕婷(1976-),女,陕西渭南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Discussion on Professor HUANG Peixin's Experience on Using Dachaihu Decoction for Central Fever ZHANG Yanting,HUANG Shengping,LI Yingbin,CAI Jun,LIN Hao,LI Shaoxue,Advsior:HUANG Peixin (University City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006,Guangdong,China)Abstract:The central fever is a symptom of severe encephalopathy and Western medicine has poor therapeutic effect,directly affecting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Professor HUANG Peixin proposed that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is Shaoyang Yangming disease,and made Tongfu Xiere therapy with Dachaihu Decoction,which has obtained better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central fever;TCM therapy;Dachaihu Decoction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4.08.072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 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 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

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 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正邪分手之地,故治少阳病以和解法,使枢机和畅,三焦通利,病邪得除,正气得复,脏腑安和,疾病可愈。外感风寒病的和法是指和解法,重在祛邪,如《伤寒论》上角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内伤杂病永小柴胡汤的适应症:用于肝胆郁热,如胸胁苦满或痛,口苦咽干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角消食导滞之品郁金,鸡内金等,发热重者,重用柴胡。用于肝脾不调之症,如胁腹胀满,含则胀甚,纳谷不香,情志不畅,大便不爽等症,用小柴胡汤去黄芩,肝郁加香附与川芎滋肝。脾虚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9-04-11T09:55:54.65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2月3期作者:秦勇钟正秀指导老师[导读] 方中柴胡舒达少阳之表邪,疏解气机的壅滞,畅达三焦气机秦勇钟正秀指导老师 (德钦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云南德钦674500)[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3-0252-01 1、小柴胡汤首见于《伤寒论》。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2、小柴胡汤的组方机理 方中柴胡舒达少阳之表邪,疏解气机的壅滞,畅达三焦气机,黄芩清少阳之里热,二药配合,解除寒热往来,口苦咽干,为主药;生姜、半夏和胃降逆,主治心烦喜呕,并助柴胡疏结胸胁郁结苦满;党参、甘草扶正和中,使邪气不得复转入里;大枣配生姜不但能助半夏和胃止呕,更有调和营卫,协助柴胡解表的作用。 3、小柴胡汤的功效 从药物的功用来看,本方除具备清热解表的作用外,还具有和解少阳、疏肝解郁、畅达三焦气机、补中扶正、和胃降逆的功效。故前人誉为“少阳输机不利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4、小柴胡汤的相关条文 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98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第143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和,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第145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5、验案举例 眩晕、耳鸣 农布、男、46岁,2016年8月23日初诊。患者自述眩晕耳鸣一年余,眩晕与天阴呈正相关,每遇阴雨天,头即昏昏沉沉头脑不清醒,耳鸣呈间歇性,伴有口苦、咽干、欲呕餐后加重,全身犯困乏力,纳减,大便可,小便偏黄,无寒热,无汗,舌稍紫暗尖红苔薄白,脉弦略缓。 证候分析:因今年雨水多湿气重,外感湿邪,湿邪内犯胆胃。出现眩晕、耳鸣、口苦、咽干、欲呕等一系列邪犯少阳的症状;身困乏力,眩晕遇阴雨天加重,头昏沉,纳减说明邪犯太阴。诊断:少阳太阴合病 方用:小柴胡汤合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减柴胡15g 黄芩10g 姜半夏15g 党参15g 桂枝15g 泽泻25g 炒白术15g 茯苓15g 藿香15g 石菖蒲20g 炙甘草10g 生姜引 5副,水煎服 每日一副,每次200ml,分三服。 2017年10月5日复诊,症状似前续用前方5副。 顽固性头痛 阿宗,女,46岁,2017年6月15日初诊,患者前额头痛15年余,伴颈项部压迫感,脊背中间痛,为缓解疼痛吃克感敏片已经10年以上,精神差,痛苦面容,口苦咽干目眩目干涩,常欲呕,胃痛,腰痛,舌紫暗边有齿痕,舌中焦及两侧无苔,脉弦涩。证候分析:前额痛、胃痛属阳明,颈项部压迫感,脊背中间痛属太阳,口苦咽干目眩目干涩,常欲呕属少阳,舌紫暗说明有瘀血,舌边有齿痕说明内有水饮,舌中焦无苔说明胃阴不足,目干涩舌两侧无苔说明肝阴不足诊断:三阳合病夹瘀、饮、肝胃阴伤 方用: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柴胡15g 黄芩10g 姜半夏15g 党参10g 生地15g 白芍15g 当归15g 桂枝15g 丹皮15g 川芎15g 桃仁10g 白芷10g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