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老师给的重点

教育学老师给的重点

填空10X2、单项选择10*1、简答题5*6、论述题1*20、案例分析题1*20

一、人物和著作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第一篇独立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构建了教育学的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本

内容;主张以自然秩序为教育的主导原则;提倡教育对象的普及化;构建了阶段分明、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内容观;系统的总结了确切性、便易性、彻底性、简明性、迅速性等教与学的原则;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初步设想。

2.洛克:《教育漫话》。教育目的是培养体健德高资产阶级事业家;对德智体进行了明确的却分;强调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3.卢梭:《爱弥尔》。教育要适应自然;儿童中心的观念;在活动中学习的观念;实用主义的观念;发现的观念。

4.康德:最早讲授教育学,并号召建立一种学业的教育学。

5.特拉普: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著作《教育学探讨》。

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构建了严密的教育学的逻辑体系,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教学方法论;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提出了具有启示意义的教育过程的四个基本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7.梅伊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的代表性人物。反对赫尔巴特思辨的教育学;提倡应用试验心理学的成果和方法来研究教育学,促进教育学的科学化;主张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8.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育的未来生活准备说”。

9.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注重从历史和系统的角度对教育学时间进行批判和解释;认为

人时文化的存在,必须运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来研究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人格,其主要途径是陶冶和唤醒,并主张建立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

10.经验教育学:反对实验情景的不真实性,主张以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开展教育的经验的-实证研究,迪尔凯姆(涂尔干)、菲舍尔。

1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做中学;儿童中心;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区分。

12.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潮,其理论基础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主张:强调认知能力的发展;重视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从发现中学习。(2)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

13.我国古代“教”和“育”是分开的,孟子在《尽心上》中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了一起。

14.(1)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孔德、迪尔凯姆(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

(2)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爱伦·凯

15. 我国的《学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论著。

16. 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99条建议》。集体主义教育思想,集体主义德育观。

17.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判断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8分):(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快乐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道德定向阶段;第四阶段: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民主的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根据所谓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伦理准则去行事。

18.古罗马的昆体良所著的《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二、教育起源说

1.生物起源论:19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生物学家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提出了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这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此外,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也持这种观点。

2.心理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提出了教育学的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苏联的一些教育学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阐明教育起源的过程中提出的观点,其基本逻辑是:

劳动创造了人,因为也创造了包括教育在内的人的一切。

三、课程与教学

1.程序教学设计的原则包括: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即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地错误率原则。

2.课程的类型: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2、理想课程、官方课程、校方课程、所教课程、所学课程、所得课程3、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整合课程4、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5、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6、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悬空课程;课程资源的类型: ㈠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㈡文字性课程资源和非文字性课程资源; ㈢教授化课程资源和学习化课程资源.

3. 课程研制的主要阶段:1、课程规划2、课程实施3、课程评价

4.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5.教学的概念: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引导学的人为着特定教育目的,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上,教学专指学校中为着特定教学目标,以课程为载体,张扬学习价值,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经验、促进身心发展的专门活动。

6.教学的作用:1、授受基本知识2、形成基本技能3、发展基本能力4、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7. 教学过程的阶段; ㈠历史上对教学过程阶段的探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过程由六个阶段构成: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学生的发展过程是寓于其中、持续推进的过程.(二)教学过程的环节:1明确教学目标2、激发学习动机3、感知教学材料4、理解教学材料5、巩固知识经验6、运用知识经验7、教学效果检查、测量与评价

8. 教学设计的取向:1、教师中心取向2、学生中心取向3、学科中心取向

9.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6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7理解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8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10.教学方法的分类:讲授—提示型教学方法、探究—自主型教学方法、合作—任务型教学方法。

11.教学的组织形式:一、基本的组织形式:1、全班上课2、班内分组教学3、班内个别教学;二、辅助的组织形式:1、课外教学2、现场教学

12. 教学评价的分类:1、他评价与自评价2、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个体内差异性评价3、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13. 教师提问要力求做到: ⑴提问要明白、清晰和准确; ⑵提问应是学生能够理解的,而且要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思考;

⑶不要过多使用回答为二选一的提问,因其教学价值很有限; ⑷寻求定义的提问应审慎应用,它需要抽象能力和复杂思维; ⑸应避免重复连锁式的提问; ⑹提问与回答之间要有适宜的时间间隔.

14.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3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4课外辅导5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

四、教师与学生

1.1989 年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了青少年儿童作为社会权利主体的地位,也成为现代教育思想的根本理念之一。

2.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为维护教师的社会地位提供了基的法律保障。

3.1995年年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4.教师专业化是指加强教师专业化的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

5.教师专业特征集中体现在专业知识和专业道德两个方面。

6.师生关系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关系、伦理关系、情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一对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学校文化和教育质量。

7.教师的地位包括政治地位、经济地位、职业声望

8.一、学生的法定权利:1、生存的权利2、受教育的权利3、受尊重的权利4、安全的权利;二、学生的话语权利:1倾听学生话语2、学生作为研究合作者3、学生参与管理

9.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和事件产生了较为实

质性的影响.大体构成了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完整发展,即人的最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2.和谐发展,即人的最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3.多方面发展,即人的各素质要素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的多样化发展;4.自由发展,即人的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10.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个人的先天性素质、社会环境、个体活动

11.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中华人名共和国教师法》二章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以下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育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业务水平。

12.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教师专业特征:1专业知识特征,2专业道德特征;二.教师专业素养:1.高尚的师德修养和博大的人文情怀,2渊博的学科知识和宽厚的文化底蕴,3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超的教育能力.

13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1、示范性2、创造性3、系统性4、学习性

14.教师的基本素质:1、专业精神2、师德修养3、业务素质。教师的前瞻性素质:1、教育家的意识2、创新精神

和改革意识3、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4、健康的心理素质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6、法律意识

15. 班集体的培训: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2、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规范3、确立班级群体的共同目标4、

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5、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16.学生评价及其发展趋向:1、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2、注重质性评价甚至量性评价3、重视过程评价甚于结果评价

4、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5、强调多元评价

6、鼓励评价中的合作行为

17.你认为一个比较理想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答:1.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进取创新和积极奉献的风范和精神。专业精神既是教师进取创新的动力性素质,也是教师形象的重要特征,没有专业精神的教师将流同与一般职业雇员,很难有效地行驶专业的权利和职责。

2.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它是调节教师活动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等各方面关系的准则。教师的职业道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教师个人道德修养的反映,教师必须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而职业道德的提高又有利于个人道德修养的升华。

3.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教师教学工作所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它是教师履行职责的前提条件和取得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业务素质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丰富的、超越所教学科

范围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扎实的学科知识;三是相关的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智慧与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和经验。

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第三版,P204-212)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大致为: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试验区开始实验;2004年,全国有90%的县(区)的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2005年,除个别地方外,在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全面使用新课程。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2007年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到2010年高中新课程将在全国全面推行,要求未进入实验的省份做好高中新课程实施规划和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主要目标:

第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第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恰当与合理的比重。

第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第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即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第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教育的功能:一.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2.教育原则:一.人道性原则(1.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而合理的需要,2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3营造旨在培育学生人

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4有意思地培育学生的人道精神,5向学生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二.个性原则(1.端正对个性的认识,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3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4培养学生的特长)、三.创造性原则(1正确认识创新素质培养的可能性,2呵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3重过程而淡化结果,4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四.活动性原则(1联系日常生活并通过实际生活实施教育,2开展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深层内在的教育活动,3多让学生自主活动,4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碰撞)、五.民主性原则(1不断增加教育机会,2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3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4提倡启发式教育)

3. 教育的人的制约性:一.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二.人的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三.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四.人的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五.人的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六.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4. 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理念:现代学校制度的总体理念是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包括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1法治理念,2民主理念,3公正平等理念,4人本理念,5拒绝市场化理念)

5.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①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②学教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③学校教育具有

较强的选择性④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⑤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6.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

要手段2、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③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3、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能够传承文化②教育能够改造文化③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4、教育诸社会功能的联系与特点:①教育诸社会功能的联系1)教育诸社会功能的整体性2)教育诸社会功能

的矛盾性;②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1)间接性2)隐含性3)潜在性4)迟效性5)超前性

7.教育的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

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二、合作-任务型教学方法

合作-任务型教学方法的主体是师生共同体,重点在师生互动上,是指一种基于学生分组、借由师生对话与生生讨论的互动,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组合。

具体做法:(1)确定合理的小组规模;(2)进行小组合作;(3)分配相适宜的任务;(4)进行必要的角色分配;(5)提供支持和奖励。

三、学校德育的时代挑战(1)物质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挑战;(2)科技进步和网络时代的挑战;(3)价值多元化的冲击;(4)家庭的教育功能趋于弱化。请思考,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1如何应对物质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挑战: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经济的最本质特征是一切资源由市场来配置,而隐藏在其身后的是利益驱动。利益的驱动也使一些人私欲膨胀,带来了“一切向钱看”等诸多消极负面的东西。因此,面对物质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时代挑战,学校德育要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树立社会的共同理想,积极探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制止个人主义的膨胀。

2如何应对科学进步和网络时代的挑战:科技和工商业的进步,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加速,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网络技术也变得的发达,信息的来源、传播渠道和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在为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和娱乐开辟新渠道的同时,更是增加了学校德育的复杂性,增加了学校德育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从人的生活意义和人类的终极意义上重视对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技术,趋利避害,为我所用,使青少年既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又有筛选、鉴别、抵制有害信息的能力。塑造出对于人类有更高道德责任感、集体主义观念、协作精神和自律意识的年青一代。

3.如何应对价值多元化的冲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产业的兴起,使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乃至政治交往日益频繁、普遍,全球化、国际化正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面对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挑战,学校德育必须突破以塑造、灌输、强加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德育模式的局限,在吸取传统德育智慧的同时,注重学校德育为现代化、民主化、多元化的社会发展需求服务,通过客观、民主、协商的方式方法,把价值引导和自主选择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出真正具有自主、自律精神的现代公民

4如何应对家庭的教育功能趋于弱化:随着家庭规模缩小、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儿童交往时空发生巨变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复杂化、多元化、多样化,家庭的教育功能日渐减弱。今天,学校作为专门的育人机构,不仅要对儿童青少年直接进行教育,而且需要尽可能履行家庭的部分育人功能,着力指导家长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并通过多方协同努力和力量整合,不断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