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重型颅脑损伤

重型颅脑损伤

Company

LOGO

重型颅脑损伤

急诊科孙荣

方凤平

前言

流行病学

颅脑损伤发生率3‰,次于四肢伤居第二位,其死亡率(4%~5%)和致残率高,居第一位。多见于交通,常与身体其他部位的合并损伤同时存在。

我国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创伤,其中有一半死于致命的颅脑创伤。而且颅脑创伤的致残率也非常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而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高达30%~50%。对预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脑损伤的程度及其处理效果。因此,重型颅脑创伤的救治是神经外科医师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目录

一.颅脑损伤概念、病因及机制

二.颅脑损伤的分类

三.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及其特点

四. 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处理和急诊救治原则

五.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治疗原则及其要点

六.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其护理措施

颅脑损伤

是头颅和脑组织遭受暴力打击所造

成的伤害。

概念

(1) 挥鞭样损伤

(2) 传递性损伤

(3) 胸性部挤压伤:

力直接暴力间接暴力(1) 加速性损伤

(2) 减速性损伤

(3) 挤压性损伤运动的物体撞击于静止的

头部(打击伤)

运动的头部撞击于静止的

物体(跌伤)

头部两侧同时挤压所致脑损伤。

如婴儿的产伤,头颅变形引起

颅内出血。

头部运动落后于躯干所致

的脑损伤

如坠落时双足或臀部着地,暴力沿脊柱传导作用于头部,

引起颅颈交界处损伤,重者当场毙命。

创伤窒息胸内压↑→

静脉压↑→脑损伤

重型: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及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

1)昏迷,昏迷在12小时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

2)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3)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有明显改变。

特重型:指重型中更急更重者。

1)脑原发伤重,伤后2h内深昏迷,有去大脑强直;

2)已有晚期脑疝,包括双瞳散大,生命体征严重紊乱或呼吸已近停止。

Glasgow昏迷评分法

Company

LOGO

Glasgow(GCS)昏迷评分-国际通用的评价标准:13-15分为轻型,9-12分为中型,

3-8分为重型。

2、瞳孔(1)正常瞳孔(2)异常瞳孔

缩小

散大

单侧缩小

不等大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护理进展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护理进展 摘要: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其特点是病情重且复杂多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近年来为了提高颅脑损伤病人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临床护理工作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现将近年来有关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综述如下。 关键词:颅脑损伤; 护理进展 1病情观察 1.1意识 意识的变化标志着病情的好转或恶化,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通过对话、呼吸、给痛觉刺激以及是否睁眼来判断病人的意识障碍程度、精神状况及辩识力、记忆力、计算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1],由于神经外科手术绝大多数采用全身麻醉,术后常应用冬眠疗法[2]。因此,要正确区别全麻未醒、冬眠状态及意识障碍。护士记录时应作动态分析,如躁动者突然安静、昏睡,应怀疑病情恶化或排除是否用过镇静剂;深昏迷病人对各种刺激出现反应(瞳孔对光、睫毛、吞咽、咳嗽等反射),提示病情好转。 1.2瞳孔 瞳孔是反映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一侧瞳孔进行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且伴有呼吸深大。脉搏慢而有力,血压升高,提示可能发生脑疝,应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可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等圆。但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

意识障碍[2],应加以区分,不能混淆。 1.3生命体征 血压升高、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浅慢(二慢一高)常提示颅内压升高,血压下降常提示循环功能不良,尤其是中枢受损;体温升高则提示有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或感染。 2颅内压的监护 长期以来,临床上把颅内压(ICP)作为一项重要的观察长期以来,临床上把颅内压(ICP)作为一项重要的观察指标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测定。1891年Quincke首创用腰穿来直接测量颅内压,直到1960年Lund2berg创用了持续ICP记录,目前颅内压监测应用微型压力传感器,将颅内压用记录器描记下来,对颅内压力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正常成人平卧时ICP(20cmH20(1cmH20=叭098kPa)出现ICP增高时应引起高度重视[3]。特别在颅脑手术后,结合病人生命体征、意识可以预测术后出血或脑水肿,颅脑术后出血易发生在术后24h内;脑水肿一般在术后48—72h达高峰。因此,术后3d内监测颅内压极具临床意义[2]。李珍兰等[4]主张伤后或术后连续监护ICP的同时监测脑灌注压(CPP),认为同时监测ICP和CPP,不但能了解颅内压,同时还能了解脑的血流量和脑组织的含氧量。监护一般约1周左右。在ICP、CPP的监护下采取有效的降颅压措施,可避免滥用脱水剂而引起的并发症。通过观察ICP、CPP发现,ICP<20cm H20、CPP>95cm H20的病人预后良好;ICP>82cmH20、CPP<68cmH20者预后较差。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 发表时间:2015-03-25T14:34:05.7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1期供稿作者:高小华陈焕新杨雄[导读] 颅脑损伤是指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的头部所导致的颅脑组织损伤。高小华陈焕新杨雄(甘肃省徽县人民医院 742300)【摘要】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和护理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护理要点,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21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急救后,有147例接受手术治疗,63例转入病房继续观察治疗,无1例死亡,急救过程中,有64例出现并发症,占30.5%,经必要的护理干预后均好转。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病 急,病情严重,正确的急救措施和并发症处理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障。【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安全转运【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1-0035-01 颅脑损伤是指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的头部所导致的颅脑组织损伤[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昏迷计分法,患者昏迷6h以上或者清醒后再次昏迷的为重型颅脑损伤[2]。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原则为紧急抢救、清创、抗感染以及手术治疗。为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7例,女73例,年龄在21-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4±4.8)岁;初步抢救时间为30-125min,平均抢救时间为(52.1±22.7)min;受伤原因,车祸致伤89例,高处坠落摔伤71例,重物撞击致伤24例,其他原因致伤26例;颅脑损伤类型,硬膜下血肿67例,硬膜外血肿51例,脑挫伤32例,脑干损伤31例,脑疝29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昏迷计分法,本组210例患者的昏迷评分为3-9分,平均分为(5.3±2.8)分。 1.2诊断标准 患者深度昏迷,且连续昏迷6h以上或清醒后再次昏迷,伴随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1.3方法 本组210例患者在转运手术室或后续治疗之前均经急诊初步抢救。 1.3.1院前急救准备根据120预警终端系统提示的患者性别、年龄、主要症状等基本信息,通知急诊医生准备好监护仪、气管插管盘、呼吸机等相关的急救器械。 1.3.2院内急救措施患者进入抢救室之后,首先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顺畅通气,避免出现严重脑缺氧情况,及时清除患者口、鼻内的分泌物,予以吸氧支持,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呼吸幅度,如果出现呼吸衰竭的征象,需要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治疗和器械辅助通气。迅速了解患者受伤的原因,观察有无内出血状况,及时清创包扎出血伤口,对骨折部位予以固定。待患者病情初步稳定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通过声音、疼痛等多种刺激方式,观察患者的反应能力,判断是否出现意识障碍。通过观察患者的意识变化过程初步判断患者的脑损伤类型,若出现昏迷-清醒-再昏迷的情况,常为硬膜外血肿,若昏迷程度持续性加深,常为急性颅内压升高或脑疝,若患者虽深度昏迷,但对外界刺激有轻微反应迹象,常提示患者病情出现好转。 1.3.3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患者可能会出现休克、颅内高压、中枢性高热、应激性溃疡等症状,因此,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判断属于哪种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重型颅脑损伤由于损伤范围大,出血过多,会直接干扰其呼吸系统的正常循环,严重者会发生休克。为发现休克的早期迹象,需要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和意识状态,如患者出现心率加快、焦虑不安、尿量减少等症状,则提示有休克的可能,应当及时对症处理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如果患者已出现休克的明显体征,需要迅速开放静脉通路给予扩容,采用代血浆进行输血治疗。针对颅内高压症状,对血压稳定者给予脱水剂及利尿剂治疗。为预防中枢性高热,避免脑血管的扩张增加脑部代谢,需要做好脑温监测工作,及时采取必要的高热治疗措施。部分患者伴随应激性溃疡症状,多为上消化道黏膜病变所致,其致死率高达50%,因此,针对应激性溃疡的高发期(伤后3-7d),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观察有无恶心、腹胀、喉痒、肠鸣音增强等迹象,一旦确诊,需要立即采用止血药物和制酸药物治疗。 1.3.4安全转运 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尽早行CT头颅扫描,观察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和出血部位。转运过程中,要带好急救器械和药品,搬运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头部,防止颠簸,如患者出现呕吐,应立即将其头部偏向一次,防止窒息。对烦躁无法配合CT检查者,可遵医嘱静脉注射安定,待患者镇静后再行检查。经CT检查后,一旦确定手术方案,应立即通知手术室做好准备,同时做好术前备血、皮试等准备工作,携带必要的急救物品,将患者送往手术室,与手术室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工作。 1.4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在急救过程中有无并发症和后续治疗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急救情况本组210例重型颅脑损伤经急救后,有147例接受手术治疗,63例转入病房继续观察治疗,无1例死亡;急救过程中,有64例出现并发症,占30.5%,其中休克32例,颅内高压19例,中枢性高热10例,应激性溃疡3例,经必要的护理干预后,32例患者均好转。结果见表1。 表1 急救情况(n,%)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1.1 气道的护理由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深昏迷,缺少咳嗽反应,容易因痰液等造成呼吸道阻 塞或窒息,轻者引起缺氧而加重脑组织的损害,重者可致死。急救时应清除口腔或鼻咽部的 分泌物、血液(块)、呕吐物或异物,患者置侧卧位,放入通气道,或气管内插管或尽早做气 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提高动脉的血氧分压,有利于脑水肿消退,降 低颅内压。对有舌后坠者应经常检查通气道是否通畅,做好吸痰前后的评估。定时吸痰,以 防止干扰正常呼吸功能和颅内压突然增高。每次吸痰时间≤15s,并避免剧咳。对痰液黏稠者,应给予持续湿化。严格无菌操作。酌情每2h一次翻身、拍背。同时应做好口腔护理,经口 插管要管理好牙垫,每12h更换一次位置,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决定拔管前要充分清 除上呼吸道的痰液。 1.2 脱水药物的应用脑水肿可导致一系列的恶性结果,为了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必须 采用脱水疗法。静脉输入或口服各种高渗液体,提高血液渗透压,造成血液与脑组织和脑脊 液的渗透压差,使脑组织内的水分向血循环内转移;并通过在近端肾小管中造成高渗透压, 而产生利尿作用;同时因血液的高渗透压,抑制脉络丛分泌,减少脑脊液的产生,从而达到 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的目的。紧急情况下应选用作用快、功效强的药物,如甘露醇、呋 塞米等。 (1)渗透性脱水:20%的甘露醇,剂量为1.5~2.0g/kg静脉滴注。甘露醇要在15~20min内 静脉点滴完毕,必要时加压推注,注意勿外渗。在注射后的10~20min即有降压作用,一般 持续4~6h。与呋塞米合用,可提高脱水作用。 (2)葡萄糖:常用10%、25%和50%葡萄糖溶液,可静脉滴注,其脱水效果不如甘露醇,但 有营养和改善脑细胞代谢的作用。 (3)利尿性脱水药:通过增加肾小球过滤,减少肾小管对钠离子、钾离子等的重吸收而产生利尿作用,使脑组织和全身脱水,降低颅内压。脱水效果不如渗透性脱水剂,且易引起水及电 解质平衡紊乱。 1.3 亚低温的护理应用冬眠药物和物理降温的综合措施,使体温控制在肛温为32~34℃,可 以降低脑组织代谢,减少耗氧量,减轻脑组织对创伤的反应。使用冰袋、冰帽做局部降温时,注意使用衬垫保护皮肤。冬眠期间翻身轻,防止体位性休克,配合冬眠低温使用肌肉松弛剂 和镇静剂时应观察呼吸。冬眠低温因角膜反射减弱,保护性分泌物减少,应注意眼的保护。 复温时可以用电热毯及提高室温等方法,忌用热水袋,以免烫伤。复温速度每小时不超过 0.1℃。 1.4 过度通气目前建议将PaCO2维持在30~35mmHg,是控制颅内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机 制是通过脑小动脉收缩,来降低脑血流及脑血容量。一般为间断使用,不当的过度通气,会 引起脑缺血而加重病情。因此治疗性过度通气需行气管插管,必须要有临床经验的医师来进 行操作。 1.5 颅内压监护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常因颅内压增高而导致死亡,故应对重症外伤后昏迷患 者进行持续性的颅内压监护。颅内压15~20mmHg即为异常。若颅内压>40mmHg为严重高 颅压。监护期间要采取措施防止测压管脱落。伤口有脑积液外渗、监护仪显示高颅压报警、 患者意识出现变化等,都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2 手术后的护理 2.1 体位和气管插管的护理 1)体位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护理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2月~ 2011年10月收治的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资料。结果88例患者,10例患者死亡,56例患者好转,22例患者治愈,术后患者的恢复状态良好,褥疮和感染的几率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精心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标签:颅脑损伤;开颅术;术后护理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创伤,占全身损伤的10%~20%,但其死亡率居各类损伤之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病情危急且多变,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极高,需要认真细致的临床护理观察,熟悉其护理特点,发现异常变化及时抢救,其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现将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有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中,重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需立即手术者88例,男76例,女12例,年龄32~82岁,平均(56.6±8.2)岁。重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需立即手术者按Glasgow昏迷评分法均在3~8分,由CT扫描定位,其中硬膜下血肿29例,硬膜外血肿27例,脑挫裂伤32例。 1.2病情观察 1.2.1生命体征观察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血氧饱和度(第5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每15~30分钟检查1次,并做好详细记录。一旦出现指征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急救措施。 1.2.2意识状态及瞳孔观察意识的变化标志着病情的好转或恶化。临床上常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GCS):根据患者睁眼、语言及运动所得的GCS评分来进行评定,用总分表示意识障碍程度,最高分15分,表示意识清醒;13~15分为轻度意识障碍,9~12分为中度意识障碍;8分以下为昏迷,分值越低意识障碍越重[2]。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见表1。 瞳孔的改变可以作为脑病情变化的可靠依据,尤其对已昏迷的患者,注意观察瞳孔的大小以及对光反射的敏感性,若患者双瞳出现大小不等,一侧进行性散大,对光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则表示患者脑组织受到压迫或者脑疝,应立即采取紧急降颅压处理或者进行手术治疗,若患者出

2015-9月ICU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查房

一例关于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5-9-16 地点:ICU病房 参加人员:ICU全体护士主持人:杨传香 病史汇报 患者沈祖明,男,50,籍贯重庆,工人,汉族,因“因被发现呼之不应1+小时”于2015-08-21 14:05入院。入院前约1+小时前患者被人发现躺在电梯井底层,呼之不应,全身多处出血、畸形,伴呕吐胃内容物数次,含少许咖啡色样物质,非喷射状,无抽搐及二便失禁。遂由同事送入我院急诊。与家属商议后收入ICU进一步抢救治疗。患者入科时查体:T;测不出℃,P120次/分,R26次/分,BP100/33mmHg (去甲肾上腺素1.5ug./kg/min),SaO2 94%,经口气管插管,距门齿22cm,呈深昏迷状,左侧瞳孔直径约3mm,右侧瞳孔直径约6mm,对光反射迟钝,右侧颞部可见多处头皮挫裂伤,伴活动性出血,纱布部分侵湿,右侧上眼睑明显肿胀、青紫,双耳可见少许活动性出血,颈软,双肺呼吸音粗、对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20次/分,律齐,腹软,无肌紧张。右侧髂部、大腿肿胀、青紫,扪及波动感,四肢冰凉,可见多处擦挫伤,无明显畸形。既往史:既往体质一般,无传染病史,无外伤史,否认手术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预防接种史,系统回顾无特殊病史。个人史:出生于原籍,常住本地,无粉尘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否认疫区居住史,吸烟史多年,每日20支左右,饮酒史多年,量较少,每次1两左右,否认性病及冶游史。婚姻、生育史:已婚,适龄结婚,育有1儿。家族史:父亲已去世,具体死因不详,母亲健在,子女健康,无病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入院诊断: 一、严重多发伤:1、特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1.1急性脑疝;1.2右侧颞叶巨大脑血肿;1.2.双侧额叶及左侧颞叶脑挫裂伤;1.3蛛网膜下腔出血;1.4.右侧颞骨

2015-9月ICU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查房

2015-9月ICU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查房

一例关于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查房 时间:2015-9-16 地点:ICU病房 参加人员:ICU全体护士 主持人:杨传香 病史汇报 患者沈祖明,男,50,籍贯重庆,工人,汉族, 因“因被发现呼之不应1+小时”于2015-08-21 14:05入院。入院前约1+小时前患者被人发现躺 在电梯井底层,呼之不应,全身多处出血、畸形, 伴呕吐胃内容物数次,含少许咖啡色样物质,非 喷射状,无抽搐及二便失禁。遂由同事送入我院 急诊。与家属商议后收入ICU进一步抢救治疗。 患者入科时查体:T;测不出℃,P120次/分,R26 次/分,BP100/33mmHg(去甲肾上腺素 1.5ug./kg/min),SaO2 94%,经口气管插管, 距门齿22cm,呈深昏迷状,左侧瞳孔直径约3mm, 右侧瞳孔直径约6mm,对光反射迟钝,右侧颞部

可见多处头皮挫裂伤,伴活动性出血,纱布部分侵湿,右侧上眼睑明显肿胀、青紫,双耳可见少许活动性出血,颈软,双肺呼吸音粗、对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20次/分,律齐,腹软,无肌紧张。右侧髂部、大腿肿胀、青紫,扪及波动感,四肢冰凉,可见多处擦挫伤,无明显畸形。既往史:既往体质一般,无传染病史,无外伤史,否认手术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预防接种史,系统回顾无特殊病史。个人史:出生于原籍,常住本地,无粉尘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否认疫区居住史,吸烟史多年,每日20支左右,饮酒史多年,量较少,每次1两左右,否认性病及冶游史。婚姻、生育史:已婚,适龄结婚,育有1儿。家族史:父亲已去世,具体死因不详,母亲健在,子女健康,无病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入院诊断:

重型颅脑损伤

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原则(一)、对已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的病人,在积极采取各种抢救措施的同时尽快查明是否合并重要脏器损伤,对合并伤积极治疗。 (二)、 1、对有明确手术指征的,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2、无手术指征的及术后治疗原则: (1)注意保持气道通畅,给氧治疗。包括:A、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及呕吐物,注意口、鼻腔伤口处理以止血。B、若有舌后坠可试安放口咽通气管。C、若有严重的颌面骨折渗血影响呼吸,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放置带气囊的气管套管以防渗血误入气管。D、若有胸部情况影响呼吸做相应处理。 (2)脱水降颅压治疗。可选20%甘露醇(1-2g/kg、次),每8小时至6小时静推,同时可合用速尿及白蛋白。应用甘露醇应注意病人心肾功能。 (3)止血药物应用。一般应2-3天,既可针对脑外伤又可治疗应激性溃疡。 (4)抗生素应用。包括:A、全身以静脉点滴抗生素预防感染;B、做雾化吸入以湿化祛痰以防呼吸道感染;C、做膀胱冲洗以防泌尿系感染。 (5)激素应用。A、能稳定细胞膜,减轻脑水肿、降颅压;B、减轻脑实质及脑膜炎症反应;C防止脑室孔道及颅底纤维粘连,防止脑积水发生。一般0.5-1mg/kg,应用3-5天。 (6)预防应激性溃疡的治疗。A、应用制酸剂如洛赛克;B、早期

开放胃肠道,鼻饲饮食。 (7)改善脑部微循环及解除血管痉挛治疗。包括:A、用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B、由于创伤后高血粘状态,早期可应用活血药物治疗,但注意血凝机制及出血情况;C、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能有效提高血氧含量,提高脑组织和脑脊液的氧分压,改善脑缺氧,促使患者尽快苏醒。患者吞咽和咳嗽反应恢复快。只要没有禁忌尽早可开始治疗。 (8)降低代谢亚低温疗法。应及时早期,体温33-35度,头部30度,减少氧耗,减少代谢,为组织安全度过水肿期和后续治疗提供时间。保护作用:A、可显著降低脑耗氧量,减少乳酸堆积;B、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C、可抑制内源性毒性物质的产生,减轻内源性毒素对脑组织细胞的损害;D、可减轻脑细胞结构蛋白的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修复。 (9)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整。注意血离子、血糖、尿素氮、肌酐及血常规监测,及时调整血浆渗透压使之处于正常范围。 (10)催醒疗法。包括:A、营养脑细胞药物应用;B、预防各种并发症,这是长期昏迷患者苏醒的基本条件;C、适时停用苯妥英钠、巴比妥类药物,以防加重脑损害,加深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延迟或阻碍患者意识恢复;D、音乐疗法;E、高压氧治疗,通常30d-90d;F、出现交通性脑积水应手术治疗;G、针灸和外周神经电刺激。 (11)镇静止抽治疗。严重躁动不安,可以冬眠1号半量肌注(只有镇静无抗癫痫作用);苯巴比妥具有镇静和保护脑细胞作用,同时具有良好抑制癫痫作用。但深昏迷者不用苯巴比妥钠,因其有抑制呼吸、加重意识障碍;安定是控制癫痫发作的首选药物。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 月我科收治10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实验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的临床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综合的临床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 效果。结果:经过综合的临床护理,实验组53例患者中,50例治愈,治愈率为94.3%,对 照组53例患者中,38例治愈,治愈率为71.6%,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接受系统的综合性护理,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护理效果,能够巩固临床治疗效果,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护理;影响因素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一种临床常见的创伤,随着交通道路及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占全身 部位损伤总数的20%,死残率则居全身第一位,约30%-50%[1]。中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中神 经科常见的危重症,此类患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因此对其治疗的重视程度一直极高[2]。重型颅脑损伤是格拉斯评分在3-8分的病人,主要包括脑挫裂伤、颅骨骨折、脑干损伤、颅内血肿等病人[3]。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病重情急、重、复杂且昏迷时间长、发病率高、 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治疗困难、护理复杂等特点,因此细致、及时而准确的综合临床护理 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治和恢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科收治106例患者,采取早期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05例,其中男72例,女29例。年龄2-14岁的患者6例,15-40岁的患者69例,40岁以上的患者30例。共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应激性溃疡的患者4例,死亡1例;肺部感染2例,死亡1例;并发肠道感染的患者1例,并发褥疮、泌尿系感染及其它的患者 3例,死亡1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都给予吸氧、心电监测、外伤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降低颅内压的药物、抗休克等常规治疗,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变化,时刻注意患者意识的改变及瞳孔变化,发现异 常及时处理。 2 护理措施 2.1 严密观察病情 根据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时动态的抓住病情变化,科学的分析病情,制定正确 的治疗方法,挽救患者生命提供可靠的依据是十分重要的。 2.11 监测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是颅内继发伤的反应,以呼吸变化最为多变和敏感。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必要时监护仪连续监护。 2.12 意识状态 意识分为清醒、嗜睡、朦胧、浅昏迷和深昏迷。意识状态是反映颅脑损伤病情的最客观 的指标之一。意识障碍的程度常代表颅脑损伤严重程度[4]。在护理中借助答话情况,呼吸反应,对疼痛的刺激反应,咳嗽反射,吞咽反射来了解病人的障碍程度。对出现躁动不安的患 者应,加强观察,躁动不安是一种急性期常见表现,首先考虑因素是脑水肿。其次是颅外因 素如呼吸道不通畅引起的缺氧,尿潴留引起的膀胱过度充盈等。护理中应仔细检查躁动原因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综合康复治疗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综合康复治疗 发表时间:2012-08-01T08:36:13.7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5期供稿作者:樊迎春陈秋洁 [导读] 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综合康复治疗能明显降低颅脑损伤致残、有效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 樊迎春陈秋洁 (湖北省大冶市中医医院 435100) 【摘要】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223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术后即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包括高压氧、心理康复、肢体功能锻炼、针灸、理疗)。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残疾分级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疗效。结果治疗30天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小,日常生活能力(ADL)明显提高,康复组改变尤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综合康复治疗能明显降低颅脑损伤致残、有效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 【关键词】颅脑损伤术后综合康复治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近年来,颅脑外伤的发病明显上升,文献报道重型脑外伤患者约97%有精神或躯体方面缺陷,其中1/3有身体方面残疾,2/3有认知障碍[1]。我们对118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行综合康复治疗,并105例常规治疗患者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筛选223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⑴术后Glasgow 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⑵排除以往有颅脑外伤或脑血管意外史或其他颅内占位病变伴有肢体功能障碍;⑶以往无明显语言及认知功能障碍。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其中康复组118例:男性67例,女性51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31.3岁;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49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39例,硬膜外血肿21例,开放性颅脑损伤9例;受伤至入院最长时间11小时,术后昏迷时间0.3~47天,平均7天。对照组105例:男性59例,女性46例,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29.8岁;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43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37例,硬膜外血肿19例,开放性颅脑损伤6例;受伤至入院最长时间10小时,术后昏迷时间0.5~43天,平均8天。两组患者术后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术后均采取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康复组术后在此基础上即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高压氧、心理康复、光电刺激、肢体功能锻炼、针灸、理疗等。⑴早期:进行心理康复(亲人呼唤、声乐刺激)、保持患者卧位的姿势及肢体位置的正确摆放,预防肺部感染、褥疮、尿路感染、关节挛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⑵康复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即行高压氧治疗,同时进行感觉、神经电刺激法,长期心理康复治疗,针灸按摩治疗,理疗及功能锻炼治疗。治疗过程循序渐进,除调动患者参加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对亲属及陪护进行必要康复知识及护理技术的教育。 1.3 评定方法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定采用修订的ADL评定表。术后患者分别于治疗30天后评分,未清醒的按0分计。根据评分分为:优:≥80分;良:≥60~79分;一般:≥40~59分;差:<40分。 1.4 统计分析应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X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ADL评分结果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见下表。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虽然经过积极手术及药物治疗,由于脑组织受到损害必然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治疗目的是促进患者早日清醒,减轻脑损伤的残疾程度,减少和预防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我们通过对22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使我们认识到通过高压氧、心理康复、肢体功能锻炼、针灸、理疗等综合康复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本组研究资料显示,术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ADL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一月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明显减轻,ADL明显提高。康复组比对照组效果更明显(P<0.01) 高压氧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作用得到广泛认识。(1)高压氧能快速提高血、细胞间液、淋巴液的氧分压和氧含量,纠正脑组织因低氧或无氧代谢所致的酸中毒,从而稳定脑内环境,促进脑细胞更快恢复。(2)高压氧能增加氧弥散半径并提高组织氧储量。(3)高压氧可增加网状激活系统和脑干等部位的氧分压,有助于改善觉醒状态。高压氧能使神经轴索发生新的侧枝,建立新的突触联系,从而加速脑电活动,改善生命功能活动[2]。通过118例康复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行高压氧治疗表明,高压氧治疗能控制脑水肿发展,改善脑细胞代谢,减少自由基产生,避免脑细胞遭受再次打击。促进患者早日苏醒及生命功能活动恢复。 心理康复的目的在于防止身心残疾,培养病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有资料证明90%神经系统的功能恢复可出现在3个月内。颅脑外伤病人常见心理反应包括:焦虑、否认、烦躁、抑郁、依赖等。为使病人克服不良心理反应,必须进行有计划的心理康复[3]。我们运用患者熟悉的一些日常生活自然而简单的动作:如亲人的呼唤、抚摸,熟悉的音乐、故事,喜爱的花、图、灯光色彩等。乐声、光电及各种感觉刺激等有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降低患者醒觉阈值,从而提高大脑皮层网状系统不正常的抑制状态、改善意识障碍,保护正常脑细胞和脑干功能。使患者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得到迅速康复[4]。同时要及时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治疗,包括支持疗法,精神分析

重型颅脑损伤108例临床分析

重型颅脑损伤108例临床分析【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108 急性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急症,据国内文献统计,占创伤性疾病的第2位。其中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占35%左右[1]。如何提高颅脑损伤的救治水平,仍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我院近6年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8例,治疗效果满意,现结合临床资料及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08例,男79例,女29例。年龄3~76岁,平均38岁。受伤方式:车祸伤77例,坠落伤24例,打击伤7例。受伤至入院时间:小于3h者25例,3~24h者67例,1~3d者12例,大于3d者4例。 1.2 损伤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97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1例。颅内血肿62例,脑挫裂伤48例,原发性脑干损伤13例,弥漫性轴索损伤6例。 1.3 临床表现 GCS评分:3~5分33例,6~8分75例。瞳孔改变: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12例,单侧瞳孔散大32例,双侧瞳

孔多变17例。生命体征改变:呼吸障碍15例,血压下降13例,高热7例。体征:偏瘫14例,去大脑强直16例,锥体束征阳性48例。症状:伤后均昏迷、呕吐86例,脑脊液耳鼻漏者10例。颅外多发伤42例。四肢骨折10例,胸部伤24例,休克者4例。并发症:肺部感染13例,消化道出血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

2 治疗及结果 手术治疗72例,其中包括颅内血肿清除,严重脑挫裂伤清除术,开放性颅脑损伤清创术,去骨瓣减压术。36例生命体征平稳者,行非手术治疗,采用脱水降颅压,神经营养药物,营养支持,长期昏迷者及气管切开术,防治并发症,动态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电解质、血气、肾功能等。根据GCS评分标准:死亡32例,植物生存3例,重残17例,轻残14例,恢复良好42例。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临床经过复杂,且易复合颅外其它组织器官损伤,并发症多而重,致残率、死亡率高。我科近几年来收治的10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颅外多发伤42例,占38.9%,严重并发症23例,占21.3%,死亡32例,占29.6%,重残20例,占18.5%(含植物生存者3例),通过本组病例,笔者体会到在治疗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及时解除脑受压重型颅脑损伤受伤原因复杂,各种原发和继发损伤均可导致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及脑内血肿,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脑组织水肿、肿胀,产生急性颅内高压,脑疝形成,可发生严重的恶性循环,从而导致病情进一步加剧,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对有手术指征的颅内血肿和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一、定义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所有颅内血肿,广泛脑挫裂伤,颅脑外伤后昏迷12小时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再次出现昏迷,伴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及生命体征变化。它具有病情急、危、重,病情变化快,护理复杂病程长,死亡率高的特点。 二、护理措施 (一)常规护理 (1)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 意识是判断患者病情轻重及脑功能状态的可靠指标之一。观察患者意识状态,不仅要了解有无意识障碍,还应注意意识障碍的程度及变化。瞳孔是判断颅脑损伤后病情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观察瞳孔的大小、形状、对光反应的灵敏度及两侧是否对称、边缘是否整齐。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合称为生命体征,是护理人员最常收集的也是最重要的资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护士应遵循医嘱随时观察并做好记录。观察过程中发现异常,如:出现瞳孔进行性散大,伴有严重意识障碍和生命体征变化,提示脑疝的可能,血压下降,呼吸深慢,脉搏缓慢常示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护士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配合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2)呼吸道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丧失,不能自行排除口咽及气道分泌物。 护士应做到以下几点: (1)对没有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患者:使其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配合翻身叩背或放置口咽通气道,以利于痰液、呕吐物、口咽分泌物排出以防误吸; (2)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定时湿化气道,及时吸痰,痰液粘稠者可配合雾化吸入及翻身叩背,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做好气管切开护理工作,严格无菌技术及吸痰操作技术规程,保证患者舒适。 (3)卧位 抬高床头15°-30°,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头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饮食护理 遵医嘱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给予鼻饲流质,严格执行鼻饲护理技术,以防并发症的发生。 (5)口腔及眼部护理 口腔护理每日两次,观察患者口腔情况正确选择口腔护理溶液,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使患者舒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做好眼部护理:眼睑无法闭合或闭合不全的患者遵医嘱给予眼药水滴眼和眼药膏涂擦或凡士林纱布覆盖。 (6)泌尿系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远期迟发性脑内出血1例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远期迟发性脑内出血 1 例 何吉洪1,练湘红2,3 【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年(卷),期】2019(014)011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脑挫伤;进展性出血;分子机制;凝血功能 ·个案报道· 何吉洪,练湘红.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远期迟发性脑内出血 1 例[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9,14(11):593-594. 颅脑外伤后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由原发性损伤决定,由撞击时所传递的动能 引起,再加上大量的继发性损伤反应,几乎不可避免地加重原发性损伤。当头 部外伤导致脑挫伤时,出血性病变通常在撞击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内进展,或扩 大或发展为新的、非连续的出血性病变,这种现象称为挫伤出血性进展( hemorrhagic progression of contusion ,HPC )[1] 。由于出血性挫伤标志着挫伤脑组织基本完全丧失功能,而且血液是大脑可接触到的毒性最强的物质之一,因此HPC 是创伤性脑损伤(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后最严重的继发性损伤类型之一。国外一次大规模创伤性脑实质内出血试验( trau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TICH )表明,进行早期手术可能是治疗TICH 宝贵的工具,特别是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 ,GCS)9 ~12 分时[2] 。早期的研究显示,原发性脑损伤时,脑微血管破裂导致持续出血是HPC 的重要原因,于是产生持续出血可能是由于显性或隐性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观点,促使人们尝试用重组因子Ⅶa 等药物使凝血功能正常化[3,4] 。最近,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李秋烨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李秋烨 发表时间:2017-12-26T10:45:26.09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3期作者:李秋烨[导读] 还要帮助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诸多方面,最大程度地恢复其身心健康,才是我们真正想达到的护理效果。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646000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科收治10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实验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临床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综合的临床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过综合的临床护理,实验组53例患者中,50例治愈,治愈率为94.3%,对照组53例患者中,38例治愈,治愈率为71.6%,重 症颅脑损伤患者接受系统的综合性护理,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护理效果,能够巩固临床治疗效果,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护理;影响因素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一种临床常见的创伤,随着交通道路及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占全身部位损伤总数的20%,死残率则居全身第一位,约30%-50%[1]。中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中神经科常见的危重症,此类患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因此对其治疗的重视程度一直极高[2]。重型颅脑损伤是格拉斯评分在3-8分的病人,主要包括脑挫裂伤、颅骨骨折、脑干损伤、颅内血肿等病人[3]。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病重情急、重、复杂且昏迷时间长、发病率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治疗困难、护理复杂等特点,因此细致、及时而准确的综合临床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治和恢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科收治106例患者,采取早期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05例,其中男72例,女29例。年龄2-14岁的患者6例,15-40岁的患者69例,40岁以上的患者30例。共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应激性溃疡的患者4例,死亡1例;肺部感染2例,死亡1例;并发肠道感染的患者1例,并发褥疮、泌尿系感染及其它的患者3例,死亡1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都给予吸氧、心电监测、外伤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降低颅内压的药物、抗休克等常规治疗,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变化,时刻注意患者意识的改变及瞳孔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 护理措施 2.1 严密观察病情 根据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时动态的抓住病情变化,科学的分析病情,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法,挽救患者生命提供可靠的依据是十分重要的。 2.11 监测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是颅内继发伤的反应,以呼吸变化最为多变和敏感。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必要时监护仪连续监护。 2.12 意识状态 意识分为清醒、嗜睡、朦胧、浅昏迷和深昏迷。意识状态是反映颅脑损伤病情的最客观的指标之一。意识障碍的程度常代表颅脑损伤严重程度[4]。在护理中借助答话情况,呼吸反应,对疼痛的刺激反应,咳嗽反射,吞咽反射来了解病人的障碍程度。对出现躁动不安的患者应,加强观察,躁动不安是一种急性期常见表现,首先考虑因素是脑水肿。其次是颅外因素如呼吸道不通畅引起的缺氧,尿潴留引起的膀胱过度充盈等。护理中应仔细检查躁动原因并逐一解决,切勿轻率给予镇静剂以防影响观察。对躁动不安者尽量少加约束,以免过分挣扎而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消耗能量,加重脑水肿。我们采取床档保护以防坠床,必要时请专人守护,注射时需人相助以防断针。勤剪指甲以免抓伤。 2.13 瞳孔的变化 瞳孔变化也是病情演变的可靠体征之一。通过对瞳孔大小、形态及反射的敏感程度的观察,有助于进一步的病情判断,及时抢救生命。伤后无瞳孔变化,以后一侧瞳孔先缩小继之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伴有意识障碍同时加重,是小脑幕切迹的重要体征[5]。双侧瞳孔不等大,大小多变,对光反应无异常,提示脑干损伤;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等圆,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是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应迟钝或消失,表示同侧颅内血肿形成;双侧瞳孔变大,光反应消失,表示脑疝晚期;瞳孔缩小或忽大忽小表示有出血的可能。因此,当发现瞳孔变化已不是颅内血肿的早期表现,必须给予及时抢救。 2.14 生命体征的观察 T、P、R、BP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也能反应出病情的变化。应0.5-1小时测T、P、R、BP一次。伤后迅速出现生命体征改变常是脑干损伤的征象;T明显升高是下丘脑损伤的症状;早期出现呼吸抑和节律紊乱是后颅窝血肿的表现;颅内压升高时典型的生命体征改变,是二慢二高(脉搏慢、呼吸慢、血压高、体温高),但一般表现为二慢一高(脉搏慢、呼吸慢、血压高),且常以血压高改变较明显。收缩压幅度大且早于舒张压,故脉压差增大[6]。 2.15 颅内压的监护 颅内压(ICP)监测在国外已作为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规监测指标之一,近几年,我国有条件的医院已经开展此项监测项目。由于颅内压持续监测可对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及其动态变化随时显示和记录,所以,具有帮助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等重要意义[7]。有创颅内压监测的方法有脑室内、脑实质内、硬膜下、硬膜外与蛛网膜等几种,以脑室内插管连接外部压力监测装置是最精确、可靠的颅内压监测法,目前作为颅内压监测的金标准,脑室内颅内压监测装置亦可通过脑脊液引流达到降颅内压的目的。颅内高压治疗域值,大宗研究发现颅内压20 mmHg作为颅内压增高的界限,是判断颅脑损伤病人预后的理想阈值,也有定为25 mmHg者。当颅内压高达20—25 mmHg,应予降压处理[8]。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完整版)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支持 重型颅脑损伤后存在明显的代谢变化,如高能量代谢、高分解代谢、高血糖、低蛋白血症等,但是直至几年前神经外科重危病人的营养支持才被纳入治疗方案。此后一些研究报道认为,足够的营养支持和恰当的代谢干预能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1]。为此,在充分评估病人的代谢状况之后,应重视改善脑组织及脑外器官组织的氧供,加强营养支持和实施代谢调理,以早期补充热量和蛋白质及减少负氮平衡,有助于改变代谢反应、改善预后和降低感染发生率。营养支持途径有胃肠外营养(PN)和胃肠内营养(EN)两种方法。 1营养状况的判定 评价机体的营养状况是提供有效营养支持的基础,可以通过病和膳食状况、临床检查、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查4个基本途径进行,主要的评价指标有:1、体重;2、三头肌皮肤皱褶(TSF)厚度;3、上臂中部肌肉厚度;4、肌肝身高指数;5、血浆蛋白测定如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6 氮平衡。 2胃肠外营养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应采用胃肠外营养,以免发生返流误吸、呼吸道窒息和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胃肠道功能障碍或有消化道出血、感染的患者也应采用胃肠外营养。 2.1 PN可通过中心静脉和周围静脉两种途径给予。中心静脉为首选途径,可通过颈外静脉、头静脉、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插管实施,以后两种为常用。对于某些病人,周围静脉营养支持也是适宜的,因其操作简单、危险性小,其适应症为:1、静脉营养支持时间不超过2周;2、中心静脉插管难以实施。以下情况不宜采用周围静脉:长期静脉营养,热卡和蛋白质需求大于周围静脉支持的安全极限,对液体摄入有限制者。周围静脉插管尽可能采用手臂静脉。 2.2 营养需求 每天补充的能量应在头3天内按146.4kJ/(kg·d),继之以121.336kJ/(kg·d),持续至少3周。要纠正负氮平衡,应按0.2~0.3 (kg·d)的水平补给氮。最佳氮源为L-氨基酸,必需氨基酸(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EAA)之比约为1:2。应激状态下可选用支链氨基酸,可以减少蛋白分解,增加氮储留,促进蛋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预案

.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预案 一颅脑损伤的分类 开放性颅脑损伤 闭合性颅脑损伤 (1)头皮损伤:①头皮挫伤②头皮下血肿 (2)颅骨骨折:①颅盖骨折②颅底骨折 (3)脑损伤:①脑震荡②脑挫裂伤③弥漫性脑损伤④颅内血肿 二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深昏迷,昏迷时间在12小时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 有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如偏瘫、失语或四肢瘫。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有显著改变。 此型主要有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 特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脑原发伤重,伤后深昏迷,有去大脑强直或伴有其他部位严重的脏器损伤、休克等。 伤后已有明显脑疝,包括双瞳散大,生命体征严重紊乱或呼吸已近停止。 三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 现场急救的原则:重点了解病情,系统而简要地检查全身情况,立即处理危及生命的病症,迅速脱离现场,转送医院进一步诊治和复苏。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充足给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因意识障碍、频繁呕吐而咳嗽和吞咽反射消失,口腔及呼吸道积存大量食物残渣分泌物和血块,致使呼吸道堵塞或发生误吸而引起窒息。首先清除病人口腔内异物,若病人牙关紧闭,要用开口器或木棍撬开下颌,放置牙垫再清理口腔。病人因昏迷肌肉松弛,舌后坠导致咽后部阻塞时,可用双手放在病人两侧下颌角处将下颌托起,也可改变体位,使其侧卧或侧俯卧位。深昏迷病人可放置口咽通气管,防止舌后坠,也可用舌钳将舌拉出口外,效果更好。情况无改善时,可行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当病人呼吸心跳骤停时,立即行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压。 减少出血,妥善包扎伤口,防止感染。如有血管断裂出血时,可用血管钳夹闭或结扎控制出血。如为大量渗血,可剃掉周围毛发,用碘酒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皮肤,注意勿使酒精流入伤口,不冲洗,不用任何外用药。外露的脑组织周围用纱布卷保护,以防受压,外加干纱布适当包扎。若伤情许可宜将头部抬高以减少出血量。基本止血后均需用消毒敷料覆盖伤口再稍加压包扎。同时应用抗生素及TAT1500u以预防感染。 抗休克。对出现循环障碍、低血压、休克者迅速循环复苏。凡出现休克征象如脉搏细弱,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血压低于80mmHg以下时应协助医生查明有无颅外其他部位的合并伤,如多发性骨折、内脏破裂等。使病人平卧,尽量不搬动病人,保暖,给氧2-4L/min,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可用平衡盐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血液代用品及血液等,使血压升至正常水平,成人收缩压稳定在120mmHg勿低于90mmHg保持平均动脉压在80mmHg以上,才能维持有效脑灌注压。 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病情许可时,抬高床头15-30 o以利静脉回流,若病人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伴有意识障碍或血压升高,脉搏呼吸减慢,即为脑疝的典型表现,立即快速静脉输入脱水降压药20%甘露醇250-400ml 及速尿20-40mg,留置导尿以了解脱水降压效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