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英译汉

第一章国际传播学总论

①国际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即国际媒体)并以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

②国际传播的历史:

一、初步形成时期

二、通讯社—电报时期《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罗伯特·福特纳1835年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哈瓦斯通讯社

1849年德国沃尔夫通讯社

1851年英国路透社

特点:1.现代国际传播的理念初步形成并逐步得以确立。国际传播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开始引起当时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视。2.世界各国之间虽然有摩擦,但更多是国际间的合作和协调。国际传播日益显现其重要性。

三、国际广播时期

1920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在匹兹堡建立KDKA电台是世界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开始,是世界上第一家办理正式执照的广播电台,并通过电波向听众广播固定的节目。

福特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对国际传播的信息控制手段:1.电台干扰,故意干扰传进来的广播信号。2.收缴收听设备,通过法律禁止收听外国广播3.黑客播音,即侵入敌方的新闻节目中插播虚假的声明或新闻4.破译密码,交战各方通过监听和分析广播节目来获取敌对国军用和民用的情报。

宣传的黑与白:英国的对外广播被称为白色宣传,主要传播真实的新闻事实;而德国的广播被称为黑色宣传,实际上是一种误导信息的形式,指在广播中策略性地运用谎言或选择性地播放新闻。这两种宣传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争取人心,打赢战争,但它们选择的方式却截然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白色宣传比德国黑色宣传更有效。

特点:1.对然国际广播被政治化,但是应该承认国际广播作为国际传播的一种方式在二战中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开办国际广播的国际越来越多,各国国家广播的实力也得到加强,语种不断增加,对象地区不断扩大。2.与上一个时期相比,国际传播的主流媒体发生变化,过去是以电报和无线电为主,而这一时期主要以国际广播为主;过去的国际传播是突出信息传播为主要目的,而这一时期则非常突出政治性。

四、冷战时期

20世纪60年代末,莫斯科电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广播电台。

美国对外广播:VOA、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

英国对外广播:BBC

五、多元化时期

③国际媒体的发展现状

通讯社:美联社、合众社、路透社、法新社、俄罗斯塔斯社、中国新华社

国际广播

电视: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980年成立,并且24小时连续播出电视新闻节目

④国际传播的特征

1.国际传播目的的多元化

2.国际传播范围的扩大化

3.国际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4.国际传播主题的多元化5国际传播功能的增强。

⑤国际传播的两大要素

1.硬性要素:技术和资本

2.软性要素:语言和文化

第二章国际传播研究范式(主要考查定义和主要观点)

①国际媒体体系范式

1.施拉姆等的四种理论《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中心议题是: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媒体是否受到政府的控制

集权主义报刊

自由主义报刊:核心观念:一是任何人都无权垄断真理和信息,真理必须在争论的过程中产生;二是民主国家的公民有权参加政治讨论,并最终决定接受何种形式的真理。

社会责任报刊:1、每天的事件,在其有意义的语境中提供一个真实、全面、理性的描述,即传媒必须进行正确报道,不能发布虚假新闻,必须区分新闻事实和言论。2、成为一个交流意见和批评的论坛,就是说媒体机构,尤其是大型媒体,应该发表所有意见,允许反对意见有发表的机会,而不放弃自己的意见。3、应该全面反映每个社会群体的“典型形象”,尊重每个群体的宗教和信仰。4、通过言论版,陈述和阐明各种社会目标和价值,尊重已有的社会准则。5、让公众每天获取充分的新闻和意见。

苏联共产主义报刊

Aim of the book 写作的目的

why does it apparently serve different purposes and appear in widely different for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①the differences reflect the ability of a country to pay for its press, the mechanical ingenuity and resources that can be put behind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relative degree of urbanization which makes the circulation of mass media at once easier and more necessary

②the differences in the pres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reflect simply what people do in different places and what their experience leads them to want to read about.

Basic reason

the press always takes on the form and coloration of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ctures within which it operates

American press VS Soviet press

Both use words like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to describe what they are doing

1 American press tries to contribute to search for truth

Soviet press tries to convey pre-established Marxist-Leninist-Stalinist truth

2 American press think of the audience of the press as “rational men”, able to choose between truth and falsehood.

Soviet press thinks of their as needing careful guidance from caretakers, and to this end the Soviet states set up the most complete possible safeguards against competing information

3 American press bend over backward to make sure that information and ideas will compete

Soviet press bend over backward to make sure that only the line decided upon will flow through the Soviet channels.

American press say their press is not free, Soviet press say that American press is not responsible.

2威廉·哈克坦的五个理念

《世界新闻多棱镜》The World News Prism

1、极权主义理念

2、西方理念

3、共产主义理念

4、革命理念

5、发展理念

3赫伯特·阿特休尔的三个世界

《权力的媒介》Agents of Power 三个体系中媒体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中介力量,即教育人民,使他们在社会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4卡尔·诺登斯特伦的五种范式理论、根源、应用

1、自由-多元主义范式(liberal-pluralist)

2、社会责任范式(social-responsibility)

3、批判范式(critical paradigm)

4、行政管理范式(administration paradigm)

5、文化协商范式(cultural negotiation

②国际传播功能范式

一、宣传模式论

二、现代化理论

《传统社会的消逝》The Passing of Tradition Society

1、to spread and ease the long, slow social transformation required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to speed and smooth the task of modernizing human recourses behind the national effort.

2、to encourage both personal and national aspirations, rouse people from

fatalism and a fear of change

特点:

1、top-down approach

one-way flow of information

2、the definition of “development”

3、media as a neutral force

4、modern and traditional lifestyles were mutually exclusive.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NCs), most based in the North, exercise control, with the support of their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s, over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by setting the terms for global trade --- dominating markets, resources, production and labor. Development for these countries was shaped in a way to strengthen the dominance of the developed nations and the maintain the …peripheral? nations in a position of dependence.

四、文化帝国主义

定义:the sum of the processes by which a society is brought into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and how its dominating stratum is attracted, pressured, forced, and

sometimes bribed into shaping social institutions to correspond to, or even to promote, the values and structures of the dominant centre of the system

核心观点:

in pursuit of commercial interests, huge U.S.-based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often in league with Western (predominantly U.S.) military and political interests, were undermining the cultural autonomy of the countries of the South and creating a dependency on both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of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批评与反驳:VS 文化研究

1、缺少明确的定义,没有相关的经验、量化调查用以支持论断

2、没有考虑媒介内容与形式,忽略了受众扮演的角色

3、只摆出美国文化产品世界流通的总量,没能进行效果研究

五、结构帝国主义

定义:a sophisticated type of dominance relation which cuts across nations basing itself on a bridgehead which the centre of the centre nation establishes in the centre of the periphery nation for the joint benefit of both

五个方面:economic political military communication cultural

六、公共领域理论

an arena, independent of government (even if in receipt of state funds) and also enjoying autonomy from partisan economic forces, which is dedicated to rational debate (i.e. to debate and discussion which is not …interests?, …disguised? or …manipulated?) and which is both accessible to entry and open to inspection by the citizenry. It is here, in this public sphere, that public opinion is formed.

论中国文化传播与发展

论中国文化传播与发展

论中国文化传播与发展 胡林峰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每个民族,或者说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有文化就会有文化的影响力,也就是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这里不可不提到影响当代文化的西方世界。 我的外教,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一天他发给我们一张卡片然后告诉我们卡片上的英文代表的是今年NCAA(美国大学生篮球职业联赛)的参赛队伍。等到赛季结束便会产生一个总冠军球队,球队名字就是这些卡片中的一个,然后这个卡片的持有人会得到一份奖品。大家听了都兴奋起来,一些从来不关注篮球的同学也开始打听着NCAA。自然便了解了美国篮球文化。这样很巧妙的一个文化迁移,很好地帮美国篮球扩大了影响。这些都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公民所做的事情,可能这就是美国文化为什么会对世界有如此大的影响的原因之一。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文化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呢?虽然在海外也是遍地播种,但是终究没开出几朵美丽的花朵来。就中国内地而言,看着好莱坞电影,听着韩文歌曲,捧着日本漫画的中国人比比皆是,原因何在?不是国人主动去寻求这些舶来品,而是国内本身无法提供一个给人们学习,了解本国文化的高质量的平台,简而言之,就是能让现代人所接受的本土文化物质享受以及精神熏陶的东西少。所以才会出现“崇洋”的现象,直接点说就是内地的文化教育不够,不足,以及不合理。“不合理”在中学教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说:‘中华文化是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优秀文化’诸如此类,在教材中随处可见。但这并不就代表了文化教育的成功,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并不能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就更别说让人么去传播和发展了。 所以中国文化要想在本土得到一个新时期的跨越就势必要提升文化教育的水平,以及更合理的教育方式。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对外发展的形势,在我看来文化发展与传播有着不可或缺的三要素:1.文化的本质 2.文化的传播性 3.文化的融合性。 1.文化的本质,一种文化以及文化的传统思想要跨越其生长的土地,让陌生人能够接受,首先归结于文化的本质是否和陌生人从小说接受的传统教育,以及陌生人的道德观念相抵触,同时也要取决去此文化的根本

全面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探析

全面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探析 信息传播能力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是社会共同体实现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军事进步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条件。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增强国际传播能力需要强调中国立场与全球视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进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发展和管理工作,促进我国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影响力,让世界了解一个丰富、真实和发展中的中国。一、解析国际传播 马特拉在1992年初出版的《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是一本重点阐述国际传播的发展脉络的专著,围绕着传播学的理论发展和国际关系中的传播应用问题,包括近现代以来世界历史的施动者的网络和战略的历史。作者向我们勾画出传播学发展过程中连续出现的思想、理论和学说的历史以便让我们理解传播的国际维度是如何形成、衍生并在技术和资本的推动下逐步扩散到全世界的。 第一是战争。远距离传播技术的发明一开始就源于军事的需求。其次,传播的角逐并不仅仅只限于地理政治,也存在于争夺世界-空间的经济较量中,越来越具有份量的是地理经济或者说是经济战争。第三点是信息和传播对世界经济的驱动作用提出了一个反复萦绕的问题,即传播与世界在一起是否宣告一种整齐均匀的“世界文化”的来临,抑或是全球文化处于碎片化的前奏。 二、中国的国际传播活动 1.第一阶段: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正式成立,下设新华通讯社、广播事业管理局和国际新闻局。 2.第二阶段:1983年,我国一些政府部门和人民团体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3.第三阶段:电视对外传播迅速发展的时期。 4.第四阶段: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上海赢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 中央确定了首批5批重点扶持的网站:人民日报社的人民网、新华社的新华网、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的中国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CRI在线和中国日报网站——它们是中国对外新闻传播的“国家队”。 2003年,非典,建立从上到下,全面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现有中文简体版、中文繁体版和英文版。 从“宣传中国”向“说明中国”转变;不断改进具体运作方式,践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借《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东风推进新闻立法,同时促建“透明政府”;在新形势下利用新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多种形式向世界说明中国,借此适应时代潮流转变国际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三、任然存在的弱点和不足及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首先是国际舆论话语权不强,其次是国际舆论影响力不强,第三是国际信息传播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我们,第一,积极转变对外传播观念和方法;第二,加强人才培养;第三,既要让中国主流媒体在公共外交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又要大力发展地方媒体,打造地方传媒品牌。 积极转变对外传播观念和方法,适应国际传播战略的新变化。首先就是要增加信息开放度,使更多的人能够更加充分地接受到我们传播的信息。其次是要提高信息时效性,任何信息的传播应该及时准确的到达受众的身边。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信息多样性,单一风格的信息将很难再满足受重的需求。最后,要加速信息的流动。只有加速信息流动,才能不断的跟上

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

佳木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考试卷 专业班级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科目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 班级学号姓名 ……………………………………………………………………………………………………………………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 A.1967年B.1989年C.1995年 D .1945年 2.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是() A.超国家一体化组织 B .关税同盟C.自由贸易区D.地区经济论坛 3.下列国际组织中,以协助成员国稳定汇率.平衡外汇收支为主要宗旨的是() A.世界贸易组织B.国际清算银行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世界银行 4.当今世界发展问题的核心是() A.西方国家的发展B.发达国家的发展C..北方国家的发展D..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5.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著名原则是() A.和平共处B.求同存异C.不干涉内政D.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6.七十七国集团的活动方式是() A..在联合国大会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B.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C..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召开会议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D.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7.造成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根源是() A.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矛盾与冲突B.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C.发达国家拥有的科计优势不断扩大D.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资源枯竭 8.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经济危机始于() A.马来西亚B.印度尼西亚洲C.泰国D.菲律宾 9.苏联东欧剧变后初期,东欧中亚国家对外政策的普遍特点是实行了() A.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政策”B.“亲西方一边倒”外交政策 C.全方位外交政策 D. “亲东方一边倒”外交政策 10.俄罗斯.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建立的政体形式是() A.总统制B.议会制C.集权制D.君主立宪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1.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点在() A .争夺人才B.发展核武器 C .维护经济安全D.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 E.进行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的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 12.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 A.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B.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量D.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E.贸易自由化取代了贸易保护主义 13.2001年10月在中国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的《领导人宣言》指出,亚太经合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 A.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B.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的原则 C.“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原则D.灵活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E.循序渐进的原则立场 14.下列选项中,反映冷战后南北关系新变化的有() A.南北关系中政治问题日益突出B.环保问题成为南北关系中的新问题 C.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日趋一致D.区域集团内部的南北关系已经取代全球性南北关系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遭遇的现代困境 在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文治教化、礼乐典章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也一直强调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到了近现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救亡图存”的危机感使对中华文明的守护更多地体现在对家国的捍卫上,文化的发展也因社会的动荡一度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好平台,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中国文化承前启后地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相较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的古国文明,现代中国文化的渗透力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就显得比较薄弱和有限了。除了文化的发展与推广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不可一蹴而就外,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文化的片面认知与刻板印象。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取,不但反映了编纂国对于异国历史与文化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该国人民的历史视野与文化胸襟。西方国家业已成为全球文化传播领域的主导者,其传媒“霸权”地位导致一旦他们对于中国文化进行非公正、不客观的宣传,就会使受众形成带有偏见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推广。就拿法国来说。很多法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神秘”是他们谈起这个文明古国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而谈到中国历史,不少人对于儒家思想与汉唐文化印象模糊,但提起毛泽东、邓小平以及“文化大革命”却都能说上几句。究其原因,大多数法国人对于中国的认识仅仅源自学生时代的教科书,而法国初高中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中,涉及中国的内容非常的少。用该国一位教师的话说就是,在初中部分的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完全成为一个“被遗忘的国度”。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尽管单独有一章用来介绍中国,但其所论内容十分有限,介绍与评点非常片面,尤其是对我国“民主”与“人权”状况的横加批评,更是导致法国民众至今对中国存在偏见与歧视的重

传播学专业 各方向介绍

传播学专业(050302) 1.理论传播与传播史方向 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本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学术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该学术体系的基础理论。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在从传播历史发展入手研究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代表传播发展方向的,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主体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传播学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多元。宏观上,本方向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握传播活动的过程、机理和效果等的基本规律,从新的学术角度,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开拓传统学术领域;微观上,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传播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业、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实践,研究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传播的手段、受众、改革等重大问题。 本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级各类传播媒体、政府相关机构、企事业宣传或公关部门等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学生理论、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将形成宽厚的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全面掌握传播学原理、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具备对传播现象、媒介实践的批判及反思能力,成为具有现代传播理论素养、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以及媒介研究、教育领域实际需要的专业化的应用人才。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开设了传播全球化研究、基础统计学、传播学理论研究文化与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方法等重要的传播学基础课程,同时也为学生世界政治与中国外交、文化外交研究、新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规律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但加强了传播理论课程的比重,也更加有效提高了课程之间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2.应用传播学方向 本研究方向为应用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宏观层面的媒介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制的研究、媒介发展战略研究,中微观层面的媒介策划、媒介品牌、媒介营销等研究。本方向研究依托传媒大学的综合学科交叉平台,如与传媒经济研究、受众研究、媒介市场调查研究、广告学研究等的有机结合,依托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种强势媒介的有效关联,使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具有学科延展性、专业贴近性和内容实用性的优势。

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

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 陆地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中国的对外传播成本高昂,效果不彰。究其因,主要是沿袭了对外宣传的老路。本文从分析信息产品的四种价值入手,解析了中国对外传播作品存在的通病及其原因,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对外传播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哪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国家的传播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作者通过对比分析后认为,中国的对外传播还停留在对外宣传的理念上,基本不谙国际传播的规律。而实际上,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传播活动。只有搞清楚不同事物的差别,才能充分发挥不同事物的功用。 关键词:对外宣传、对外传播、国际传播 Abstract: For quite a long time, the cost of the Chines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is very high, but the effect is not evident. The crucial reason is we have followed the old routine of the external propaganda .The authors of the article begin with the four values of the information products, analyze the common failing of the Chines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works and the causes for that , then point out sharply that the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works should not be imputed to anybody , but to our communication ideas .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the analysis, the authors of this article draw a conclusion: The Chines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remains at the level of the external propaganda ideas; on the whole, we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law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external propaganda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re two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distinct in natures. Only when we are clear about the difference of the varying things, can we give full scope to them. Keywords: external propaganda 、external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媒介市场的地位也在不断加强。但是,也毋庸讳言,中国的媒体,无论是电子媒体还是平面媒体,在世界上的影响都与中国的大国身份不相称。在很多时候,要么扮演国内宣传放大器的角色,要么充当西方媒体“传声筒”的工具,唯独缺乏的就是自己的声音。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是,最重要的一种就是信息营销错位,即只有对外宣传,没有国际传播,而国际市场需要的是后者。 一、对外传播优秀作品的基本特征 应当说,不管是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都是信息的传播活动。如果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传播实际上就是对具有某种价值的信息产品的营销。价值的大小不同,营销的效果或者说传播的效果自然也不同。就一件信息产品而言,其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宣传价值、新闻价值和国际传播价值等四个层次。 使用价值是指信息具有满足某些消费者商业需要或其他特殊要求的功能或效用。 宣传价值是指信息具有满足某些政治或经济集团的特殊利益的功能或效用。 新闻价值是指信息具有满足社会大众新闻需求的功能或效应。 国际传播价值是指信息具有满足国际受众新闻需求和传播主体宣传诉求的功能或效应。 在上述四个价值中,最容易混淆的是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这就需要对宣传和新闻的特

国际政治与经济

(一)国际关系基本概念P3 A.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国家力量 (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P5 A.理想主义,新自由主义 (三)近代国际关系P8 A.雅尔塔体系 (四)战后两极格局P10 A.国际政治格局含义,两极格局形成,当今国际政治格局 二、国际经济体系 (一)世界经济形成P17 A.国际分工 (二)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P28 A.战后科技革命影响 (三)当代世界经济格局P31 A.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四)经济全球化P38 A.经济全球化内涵,对世界经济影响,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三、主要国际经济组织 (一)世界贸易组织P47 A.《技术贸易壁垒协议》《反倾销协议》P50 B.《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P56

C.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P59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P61 A.组织机构,主要业务 (三)世界银行P71 A.发展历程(特殊使命),组织构架,主要业务 四、主要区域经济组织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P75 A.含义及形式 B.对世界经济格局影响P81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P89 A.形成原因,主要内容 (三)亚太区域经济合作P94 A.亚太经合,中国—东盟自贸区 五、美国政治经济分析 (一)美国政治P103 A.美国政治传统与模式:基本文件、基本原则、政治制度 (二)冷战后外交战略与目标P109 (三)美国经济P114 六、日本政治经济分析 (一)日本政治P123

(二)日本经济P132 七、俄罗斯政治经济分析(一)俄罗斯政治P145 (一)欧盟政治P153 (二)欧盟经济P160 十、国际投资政治经济分析 (一)国际投资理论P197 A.对外直接投资 B.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解释 (二)跨国公司P207 A.定义 B.特征 C.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三)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A.出口方式 B.投资方式 C.契约方式

英语学习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英语学习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摘要:英语学习与中国文化的传播看似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两个概念。但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语学习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不例外。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持续着经久不衰的英语学习热潮,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有哪些影响呢?本文即从利与弊两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斧正。 关键词:英语学习中国文化传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越来越融入到世界的大家庭中,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英语学习在中国有了越来越普及的趋势,上至八十老翁,下到童稚幼儿,每个人的嘴里都能说出一两句英语,英语学习已成为大多数人升学、评级乃至有更大的发展的关键,也是社会对个人能力的重要评价标准。中国文化受到英语文化的强势冲击,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国学更是首当其冲。这样的英语学习的热潮,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发展和传播,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英语是当今世界的通用语,其伴随现代西方文明的发展而确立了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强势地位。在英语中,希腊语和拉丁语词汇构成了词汇基础,其他的欧洲语种对英语的形成也都产生过影响,可以说英语也是在吸收其他语系精华的基础上才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完备体系。这样一种强势的语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的影响,不可谓之不大。总的说来,其影响有利也有弊。下面就做一些具体的分析: 一、英语学习对中国文化的传播的有利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讲,学习英语与中国的文化传播并不矛盾,学好英语不仅使文明能够了解西方文化,学习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能够促进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一)借助英语在西方国家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整日浸润其中的中国人都不一定能说的清楚,道得明白,更何况那些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尤其对中国文化的精髓——古代文化,由于对文言文的理解困难,导致英语无法翻译或者言不及义、文不对题的状况屡屡发生。也正是因为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神秘性,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透彻,致使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出现了很多误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必须要让世界认识一个正确的中国,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必须要学好英语,以便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全世界的人民都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古老的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通过英语学习西方文化,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国文化一直讲究“融会贯通、兼收并蓄”,西方文化包括美国文化也是有很多长处的,对于西方优秀的科技、管理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先进成果,我们中国人一百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学习和借鉴。通过学习英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从而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之处,相互融合,丰富中国文化的内容,同时可以找到东西方文化的相同点和切入点,更好地向世界人民传播中国文化。

国际传播论文

实现传统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之我见 在传统文化领域中国独领风骚,在其长达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中国积累起来的灿若星斗的文化遗产在大江南北大放异彩。在全球化的时代趋势下,改变我国传统文化在小区域传播的闭塞现状,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步伐,使更多中国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文化的深层结构在全世界范围内能够形成潜移默化和长远、持久的影响,同时使传统中国文化的灿烂成果在其他国家能够得到全面和深入的接受,这是成功实现经济神话后,中国在文化领域的又一个重拳出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非数载之功不可学也。如此深奥的文化在国际社会传播会有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所以实现文化国际传播的最佳效果,教与学的双方都应该为此作出努力。 笔者认为,实现文化跨区域传播并且能更容易的为当地人接受,最为可行的途径就是将外来文化本土化,用符合当地人思维习惯的表达方式将外国人看来晦涩难懂的中国文化以一种通俗的易懂的方式灌输给他们。太极拳的国际传播即是如此。前几日看BBC的纪录片,画面上一名白发苍苍的中国老者在教非洲的儿童打太极拳。据古书记载,太极始于无极,有两仪、三才、四象、八卦之分。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当地人要完全理解以及接受来自异域的传统文化太极拳,需要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这位老者将太极拳24式一招一式演给他们看,并配以当地语言的讲解,吸收融入本地文化,以他们很容易接受的方式教给他们,就轻松容易了很多。 在这一点上,近年来跨国公司“全球本土化”的营销模式,给我们更多的思考。跨国公司在海外谋求发展,不能完全走异域风情路线,虽然这条路线满足受众对外来文化新鲜好奇的劲头,也为公司迎来第一批客户。新鲜感过后,受众开始追求文化认同感,跨国公司不得不在员工本土化上大做文章。大量熟悉当地风

全媒体时代中国国际传播战略布局反思

全媒体时代中国国际传播战略布局反思 摘要:中国政府实施“走出去”工程,加大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战略布局和实施力度,使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有所提升,但由于依然用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理念进行网络时代的全球传播,重视中国国际媒体传播能力建设而轻视或忽略国内媒体的国际传播作用,重视传统主流媒体国际传播的作用而轻视非官方及网络社会媒体的拓展和利用,重视中国国家媒体对外传播渠道的延伸而轻视境外本土化传播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重视自我宣传式的“灌输”,忽视传播内容与海外受众的关联性和接近性,虽然投入很大,但效果依然有限,值得反思。 关键词:新媒体;中国;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CN61-1487-(2016)05-2-0043-04 近几年,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中国国际传播力成为国家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际传播西强我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近年来,中国政府实施“走出去”工程,加大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战略布局和实施力度,使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日益提升,但应该看到的是,由于对网络时代的传播特点认识不足,依然用传统媒体

时代的传播理念进行网络时代的全球传播,虽然投入很大,但效果依然有限,值得反思。 一、忽视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全球化特点,依然将中国媒体分为国际媒体和国内媒体,重视中国国际媒体传播能力建设而轻视或忽略国内媒体的国际传播作用 中国媒体要产生世界影响力,因素很多,但其中最基础和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扩大中国媒体和国际受众的接触时间 和接触空间。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快媒体的全球布局,就是为了解决国际用户媒体接触这个基本问题。据资料介绍,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信号已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全 球各地落地入户,7个国际频道已在全球171个国家和地区落地。[1]新华电视5个直属卫星台,一个英文台和中文台的节目信号已经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5亿人口,并且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入户。[2]可以看出,由政府主导,以国家主流媒体为主体,以国家级的对外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为战略支点,以空间上的“占领”“覆盖”为目标是中国政府国际传播战略布局的基本思路。但是,中国媒体境外布点这种传统的媒体国际扩张模式,不但投资大,运行和维护费用高,而且容易受到落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互联网技术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为后发国家及传播弱势 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快速便捷的、覆盖全球的国际传播平台,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一、导论 (一)国际政治经学的产生: 1、时间:6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开始跨越国界) 2、地点:欧美(欧洲一体化道路,用经济手段解决安全问题 美国二战后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取得了支配世界的地位,马歇尔计划,援助第三世界,使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3、引入国内的背景: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2)90年代中后期扩大改革开放,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引进国内。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1、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它有多个维系。 从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看 (1)国际政治角度看,国家间政治安全问题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合作。 (2)国内政治角度看,国内政治制度、政策的制定都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从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看 (1)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各种经济因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都能够对国家间政治关系(如国际体系、格局)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都与国内政治局面稳定息息相关。 与其他相近学科相比较: (1)政治经济学,研究国家领土范围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解决经济决定政治,以及如何使政治适应经济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跳出了经济活动的国界限制,经济行为体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与政府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政治与经济的互动。 (2)国际政治学,安全是主题,经济是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安全而非经济,更加关注军事与外交,经济只是一个外在变量。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是同等地位,经济是学科研究的主题和内在变量。 (3)国际经济学,单纯地分析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加注重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国际经济。 2、研究意义 (1)全球层面:有利于理清国际经济体系、秩序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 (2)区域层面: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内政治关系的变革。(例如欧共体)(3)国家层面:有利于使国家在面临全球化大潮的关键时期对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做出正确的决策。 3、思想来源:重商主义《国富论》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中国影视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中国影视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姓名:孔金娣 专业:10级土木四班 学号: 201001553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5000多年而不绝,就是因为悠久的文化从来没出现过断层,代代相传,并不断地继承、发展、完善、进步,文化是从过去千百年来人类总结出的生活经验,如果从出生就脱离了这些文化,重新创造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进程,汽车,手机,电视,带兵打仗的方法,美味的菜肴,或是电脑,楼房,更不用说股票,基金,人类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抵御外敌入侵的隐性力量与精神支柱.所以,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影视中的运用会不会对文化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电影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语言艺术,是各种文化融合的产物.现代电影可以作为本民族文化的载体,一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去向世人表达并达到传播与发扬的目的. 对于传播的对象和受众,被传播的无论是物质形式的还是一种无形的信息概念,都需要以一种乐于且广泛的方式来传播.像文化的传播不是说教般的喋喋不休,而是吸引受众自己自身的去欣赏与体验其中并从中找到共鸣. 就目前的人民生活需要,影视等文化产业就是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很好的途径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越能够得到弘扬,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都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和平。从中,文化也得到弘扬、创新、发展。 中国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个方面. 一、民俗学价值 最常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通过观赏一部影片,阐释其中所反映的某个时代、地区、民族的民风和民俗。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有两个倾向,一是眷恋故乡,对本土文化有特别的亲近感;一是向往远方,对异域文化有特别的新鲜感。愈是民族的也愈是世界的,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影片往往容易得到各方的青睐,这也是中国影片屡获国际大奖的重要原因。而人们喜爱观赏影片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能经常地、直观地接触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了解世界各个民族的不同风情。

传播学(新)总复习资料

传播学 第一章传播概述 一、“传播”有哪些特性? 1、形态多样性 2、时空遍布性 3、行为伴随性 4、极端重要性(本质) 二、传播的定义 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 3、“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 4、“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三、传播的两种分类 1、二分法:1、亲身传播 2、大众传播 2、四分法:1、自我传播2、人际传播 3、组织(团体)传播 4、大众传播 四、按时间顺序考察“结构(过程)研究”的成果,可分为三类 1、线性模式:a、拉斯韦尔的5W模式b、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 2、控制论模式:a、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b、奥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论模式C、竹内郁郎的“单位传播模式” d、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 3、社会系统模式:a、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b、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五、传播“二功能说” 1、托尔曼的“工具性传播”—为的是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开展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一切行为。 2、斯蒂芬森的“消遣性传播”—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也能间接地有得应对环境。 六、传播“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传承社会文化遗产功能 七、传播“四功能说” 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新闻)、2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宣传)3、传承社会遗产(教育) 赖特提出的娱乐功能,调节身心 八、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正功能:授予地位(派生功能)、促进社会规范的实现(协调功能) 负功能:麻醉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了现代人的大量时间,使他们越来越轻于行动,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 一、传播学的奠基人 1、拉斯韦尔与5W模式 贡献:他领导了宣传研究,他的《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中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断定宣传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他与别人合写了《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两书,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宣传的功能及其社会控制。他在1946年与史密斯合著的《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5W模式:谁(Who)对传播主体的研究“控制分析”; 说什么(Whar)传播的内容“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Which)“媒介分析”; 对谁说(Whom)“受众分析”; 产生什么效果(What)“效果分析” 2、勒温(库尔特。卢因)与“把关人”理论 创立了“把关人”,也称“守门人”;创立了“场论”和“群体动力论” 3、霍夫兰与劝服研究 贡献: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而且侧生于传播效果的研究;把劝服研究和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影响了传播学研究对传播效果的重视。

网络舆情热点话题传播模式研究

网络舆情热点话题传播模式研究 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网民的数量持续攀升,这使得任何事件都可能在网络的作用下成为热点话题,产生网络舆论,进而广泛传播,可能产生正面影响,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此种情况下,研究网络舆情热点话题的传播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以下本文将基于案例,分析热点话题的传播过程,进而研究网络舆情热点话题传播模式。 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3亿,其中手机网络规模达到6.95亿,手机已然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在越来越多网民能够随时随地运用网络来自由发表言论,使得网络舆情具有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不可控制的特点,给社会带来很大影响。基于此,相关学者及业界人士对网络舆情予以高度关注与深入研究,尤其是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及传播过程。本文笔者将基于相关学者及业界人士研究成果,对网络舆情热点话题传播模式予以分析,希望对于网络舆情有更为进一步的了解。 一、热点话题传播过程 网络舆情的产生必然是借助某件事情的发生,随着广大网民对事件的关注,此事件将成为社会热点事件,也会随之产生热点话题,网民参与其中,将会出现各种舆论。那么,热点话题是如何传播的呢?为了具体说明这一问题,笔者在此借助案例来具体阐述。 案例:某幼儿园5岁女童十分钟被打几十个耳光的视频出现在网络上,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与谴责,使得此事件持续发酵,最终演变成社会热点话题。其实,此次虐童案件引爆,主要是突然上传到网络上的女童被虐打的视频被广泛的传播,很多网民看过视频,对当日16时到16时30分,老师幼师狂闪五岁幼童70多个耳光,还在屁股上踢了两脚的行为很是气愤,很快“人肉”涉事幼儿园及虐童者的一些信息,经过进一步了解,确定此类情况频频发生,而发生的原因仅是孩子犯了一点点小小的错误。这些信息在网络上快速流传开来,加之教育部门的介入调查,使得此事件进入公众视野。 正是因為此事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之相关的话题出现在网民的面前。在面临舆论的压力,及事件的恶劣性,当地公安局对涉事人员予以了惩治,对其进行了刑事拘留。相关新闻媒体频道对此做出了一系列的报道。到此,虐童事件应当算是得到了圆满解决,但话题的热度并没有随之消减,因为广大网友对虐童者出发结果展开了热议。对此,教育局领导表态一定要正确对待此次事件,立即进驻该幼儿园,协助管理,维持正常的教育秩序,再加逮捕虐童者行动的实施,才真正让此话题的热度消减下来。 其实,从理论的角度来将,虐童事件作为一个网络热点话题,其传播过程符合热点话题传播规律,即:风暴初成——引爆点——进入公共视野——衍生子议题——司法介入——矛盾激化——出发结果热议——领导参与——实施法律

国际政治与经济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名词解释 1、世界政治格局: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 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2、世界经济协调: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解决涉及当事国各方利益的世界经济领域的问 题与矛盾,通过某种形式的协商,采取共同干预行动的行为。 3、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 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4、利益集团:是由以某种特定利益、政治主张、价值目标所维系的人们所组成的集团。它对 议会和政府施加影响,使其制定出符合自己集团利益和要求的决策。 5、政治体制: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以及有关国家政治活动的制度。 6、国体:国家的性质存在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应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 7、转型国家: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有社会主义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历 史性剧变的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8、经济转型:是这些国家社会制度大变迁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 9、国家利益: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中国的国家利益分为四个 层次,即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 1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 平共处。 二、简答、简述 1、如何认识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57) (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一个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必将进一步加强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局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2)、区域集团化趋势迅速加强。区域集团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产物。 (3)、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在当前世界经济秩序中取得了全面的支配地位。 (4)、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历次科技革命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飞跃,推动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 2、怎样看待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60) (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区域集团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国家质检,在经济联系愈益密切的基础上,为了促使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在一定区域内更加自由的流动和有效配置,相互之间采取比对区域外更为优惠、开放、自由的政策,并在机制上结成联合体以至国家

论当代中国文化传播

论当代中国文化传播 摘要:文化传播的实践活动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19s世纪末才由西方学者发起的。在人类学视域,文化传播经历了从进化论到传播论的论争和演变,曾在欧美学界产生过很大影响。本文主要论述文化传播的含义及其研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传播含义意义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就是他的文化传播方式,也可以说,一个人的文化传播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正如威尔伯·施拉姆所言:“我们既不完全像神,也不完全像动物。我们的传播行为证明我们完全是人。”文化传播总是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交织在一起,成为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必不可少的交往活动。正如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我们也离不开文化传播。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认为,“人在世界上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交流。”当代人对社会生活的阐释,当代人的文化实践活动和文化活动都与传播息息相关。文化传播成了当代人类的主要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我们谈论文化传播,也就是谈论我们的文化和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化传播的时代。20世纪人类社会最大的嬗变,是文化传播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全面渗透。当代文化传播将是21世纪文化研究最重要的主题和中心视界之一。文化传播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表征和特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和工具。文化传播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传播。事实表明,文化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度地卷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同人类朝夕相伴,如影随形,与生俱来,共同绘制出人类历史的壮丽画卷。我们可以说,文化传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样式,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重要、最深层和最复杂的

国际传播

04国际传播 陈卫星、李智、罗青708 811 924 2011 复试参考书 03媒介与女性 刘利群 3.媒介与女性方向

2009 05媒介与女性 06国际传播 05刘利群 2007 女性 媒介与女性研究是媒介研究与性别研究的交叉领域。在媒介传播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性别意识已经成为媒介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媒介与女性研究也逐渐成为跨学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媒介与女性研究以传播学和性别研究为理论基础,既是用性别的角度研究媒介、传播和大众文化,也是通过传播理论和文化研究解读社会性别的发展。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重点包括:本领域学术研究和传媒实践的历史脉络、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从性别角度分析媒介工作者、媒介内容和媒介受众的发展与特点;以及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本领域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等。促进大众传媒生产无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媒介产品,推动大众传媒成为宣传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文明的社会舆论平台;还可以为党和政府、新闻媒体、关注妇女、消除性别歧视现象提供理论支持,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建立有利于妇女争取“平等、进步、发展”的媒介环境。本研究方向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的优势国际平台,研究生可以开展多渠道、多领域的研究、实践工作,推动产学研综合发展。

本研究方向为各级各类传播媒体、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培养具有较强性别意识和丰富传媒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传播学的知识和社会性别研究的视角、方法,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好的媒介实践和思考能力,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实际需要的专业化人才。 4.国际传播方向 国际传播是中国传媒大学根据本校学科基础及其优势而开创的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其特色在于把传播学与国际关系学两者结合,从传播学和政治学的双重透视角度,并结合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与其他人文科学(历史学、人类学和哲学)和社会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的交叉关系来对信息的跨国流动进行整体性研究和案例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在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研究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传播学理论和国际传播理论形态的研究,(2)基于实证方法的政治传播和国际关系的研究,(3)国际传播学理论范式研究;(2)全球传播(传播的全球化)研究;(3)国际传播效果比较研究等。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从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去了解和掌握国际传播的历史进程、行为主体、基本特征及其社会效应,从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和效果等多个维度阐释国际传播现象,并注重运用量化性质的内容分析和受众调查方法以及质化性质的文本考证和田野方法,注重思考传播的主体性问题。 本研究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学生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具备运用国际传播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解决国际传播现实问题的能力,承担起对外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等工作。 本研究方向的师资队伍完备,大多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理论修养高,业界经验丰富。在课程设置上,本研究方向以理论修养为核心,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除了为学生开设国际传播史、国际传播理论以及国际传播方法论等方面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中国政治与外交、文化外交、国际政治传播、奥运传播、视觉传播、社会传播(或INGO传播)、跨国媒介经营与管理、传播全球化、国际政治营销(建设中)等课程,并开展生动活泼的专业实践活动,使学生既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国际传播的总体态势,又能够运用多种理论范式对信息跨国传播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说明,并为国家的对外传播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国际传播 罗青 罗青 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教育背景 2005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