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韩愈道统

韩愈道统

韩愈道统
韩愈道统

150

韩愈道统意识的建构的相关文化研究

韩愈道统意识的建构思想是从他与其他人掀起的古文运动中体现出来的。唐朝的古文运动是在唐代中叶时期韩愈等人提出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唐代的古文运动的目的就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所谓学习“古文”,就是学习先秦与汉朝时期的不受拘束的形式自由的散文,摒弃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等华而不实、内容空虚、形式僵化的骈文文体。直至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等人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文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后来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在文化方面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这样提倡学古文习古道并且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其中就显现了韩愈的道统意识。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韩愈的《原道》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这是中国儒家的教授谱系,历史性地叙述道统之传承关系。孟子之后不传,他有接续道统之愿,“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与孟尚书书》)。韩愈的弟子张籍使得韩愈的道统思想道统意识展现出来。由这些典籍可以看出韩愈的道统意识更为强调其在政治、社会层面的功用,一个逐渐抽象化的道统已经呼之欲出了。虽然直到宋朝时期朱熹明确了道统的概念。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韩愈的表述主要是他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韩愈提出的道统的建构是通过“传道式谱系”来表现的。韩愈的《师说》里面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很明显地看出韩愈系统地提出了师道理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疑,吾未见其明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则说明道统的传承是由这些师者的传道而非在先秦等时期的授受式传道,传道的主动权在弟子手里。说到“授受式“传道就不得不提在中国的思想史上,时间较早且较为系统地传授着经典。儒家经典的传授当属首位。在先秦以及两汉期间,我们是靠“授受式谱系”来传道的。《汉书·儒林传》中有这么一段:“自鲁商传授瞿子木受《易经》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汉兴,田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中,雒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同授淄川杨何,字叔元,元光中征为太中大夫。齐即墨城,至城阳相。广川孟但,为太子门大夫。鲁周霸、莒衡胡、临淄主父偃,皆以《易》至大官。要言《易》者本之田何。”在这里得以窥见先秦及两汉时期经典的传承是由每一次的授受来完成的而非韩愈此时的传道。当然那时儒家经典的传授也不例外。

而在韩愈所处的唐朝中叶,教授关系已然不是这样的“授受”了,而是“传道”。最起码,韩愈本身出身较低,少孤,幼年与兄嫂相依为命,家道贫寒,更不用提投身名师受教了,所以他只能通过阅读古代圣贤的著作来领会其意,领会“道”之深意,所以他认为他得的道就是孔孟之道,有《新唐书·韩愈列传》中的“今吾之得吾志、失吾志未可知,则俟五十、六十为之,未失也。天不欲使兹人有知乎,则吾之命不可期;如使兹人有知乎,非我其谁哉!其行道,其为书,其化今,其传后,必有在矣。吾子其何遽戚戚于吾所为哉?前书谓吾与人论不能下气,若好胜者。虽诚有之,抑非好己胜也,好己之道胜也。非好己之道胜也,己之

道乃夫子、孟轲、杨雄之道。传者若不胜,则无所为道,吾岂敢避是名哉!”为证。至于说传何道,从韩愈的弟子张籍的给韩愈的信里“愿执事绝博赛之好,弃无实之谈,宏广以接天下士,嗣孟子,辨杨墨老释之说,使圣人之道复见于唐,岂不尚哉!”这说明了张籍韩愈认为的“道”乃孔孟之道,而非释老之异说。韩愈认为儒学有一个始终一贯的“道”,并非佛家老子之道,因为“斯吾所谓道也,非向之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出自《原道》)。比之韩愈所处的年代,朝廷内外皇帝大臣都在唯佛是从,而韩愈认为迎佛劳民伤财、祸国殃民,这从《论佛骨表》中得以窥见,所以韩愈的道一定不是“佛道”。

所以韩愈等人掀起的古文运动很明显是为复兴儒学,儒家道统的建构就很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至于当时儒者强调道统的用意尚不明朗。但既然韩愈已经有了道统意识,那么既有道统就要有传道,所以有“传道式谱系”也不足为奇。而韩愈本人道统意识的建构上文已经给出了相关研究。

笔者以及老师以为在中国的思想史上,道统的建构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老师所讲,正因为有了道统,中国的知识分子才有了一份与正统相抗衡的力量,尽管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被皇权所凌辱,但是他们依靠着道统建构了一个属于知识分子的空间,这个空间在秦汉被迫关闭后由建构的道统再次开启并延续至今,这使得中国的历史色彩斑斓。试想如果没有这么一群知识分子,那么中国的历史仅仅是男人与男人。女人与女人之间的争斗,那是何等的索然无味!历史的丰富性是由道统确定的而不是正统。道统的存在使得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波澜壮阔。道统意识的建构者韩愈为整个民族带来的精神财富璀璨明耀熠熠生辉。

13124525

徐俊楠

通信院

《晚春》赏析

《晚春》赏析 晚 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不唯在散文创作上颇有建树,其诗歌创作亦有斐然成就。究其原因,在于韩愈自强不息,勤学上进,勇于探索。韩愈自幼勤学,“读书为文,日记数千万言”,后遂通“诸史百子”,学问精进。其诗歌创作追求新奇,甚至不避险怪。他大力扶持后学,曾极力褒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鼓励其探索诗歌创作艺术。此二人奇僻、瘦硬的诗风成为当时诗坛的别调,自有韩愈怕提携、勉励之功。本诗一作《游城南晚春》。“城南”指长安城南韦曲、杜曲一带。由诗题可知诗中所写乃郊游即目所见。作者作此诗时,已年近半百,见晚春景物而别有会心,寄慨遥深,自在情理之中。 本诗以两幅形象化的画面描绘“晚春”景物,极有艺术感染力。草树“百般红紫斗芳菲”乃是百花千红万紫,争奇斗妍。“斗”即竞胜、比赛。“斗”的内容是指各种草树斗艳(红紫)争芳(芳菲)。杨花榆荚“漫天作雪飞”乃是柳絮随风飘荡,漫天飞舞,与白雪竞胜比美。诗人在形象化地描绘草树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柳絮榆荚不甘寂寞,化作洁白的雪片随风飘飞的灵动奔放画面的同时,精细准确地揣摩出“草树”与“杨花榆荚”的敏感鲜活的心灵。“草树”是因为“知春不久归”,想要留住这即将逝去的春天,才如此多情,争奇斗妍,尽现娇容丽姿,妩媚迷人。“杨花榆荚”自知“无才思”,缺少色泽香味,不能与鲜艳美丽的百花相比,但依然化作洁白的雪片漫天飞舞。她们不藏拙,不畏讥,愿作“红紫”缤纷的晚春图生动的陪衬。诗人如此这般精细揣摩出“草树”与“杨花榆荚”敏感鲜活的心灵,乃是其内心自有万千情思,无限感慨。原来,诗人郊游即目所见的晚春之景已深深拨动了他的心弦。他由草树“红紫斗芳菲”想到了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岁月匆匆,弹指一挥间便到了垂暮之年,因此,应该珍惜光阴,及时努力,在有限的生存时间里,发挥自己最大的活力,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他由杨花榆荚“漫天作雪飞”想到了一个人难免有各种缺陷,关键在于要有自知之明,善于扬长避短,勇于展示自己的个性,有如“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清·曹雪芹《红楼梦》黛玉葬花词),不自我菲薄,而是乐观自信,昂扬进取,积极发挥自身潜能,有所作为,在人生的舞台上亮出自己的风采。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描绘景物、抒发感慨,给人诙谐轻松的效果,并非一脸的严肃。诗人在描绘杨花漫天化作雪片飘飞之景象时,用“惟解”一词来揭示杨花的心态,揶揄之中含有怜惜之意,诙谐的调侃之中不乏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索。这种轻松自适的语言增添了诗作活泼幽默的情趣。 诗人见景生感,绘景以寄慨,所绘之景灵动奔放,所寄之慨真挚深沉。年近半百的诗人回首自己的人生旅程,感慨时光流逝之无情,自勉要惜时勤学,以免皓首无成。诗人出于对文坛永葆青春活力的美好愿望,寄予孟郊、贾岛一班年轻人勇于探索、创新的厚望。正由于诗中绘景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诗人缘景而生的感慨炽热而浓烈,因此,这首自勉兼励人的诗作更具有催人奋进的强劲力量。

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一)

论儒家道统及宋代理学的道统之争(一) "道统"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说以来,儒家学者在思考儒家与佛、道两家的关系时,道统一直起着明确自我归属的作用。在儒家内部,道统则起着划分学术与学派界线的作用。道统思想是儒学发展的一个内部动力,同时又对儒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本文试图以对道统的哲学内涵的分析为基础,来解读宋代理学中道学与心学两派的道统之争。 一、道统的哲学内涵 "道统"一词是由朱子首先提出的,他曾说过:"子贡虽未得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与陆子静·六》,《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若只谓"言忠信,行笃敬"便可,则自汉唐以来,岂是无此等人,因其道统之传却不曾得?亦可见矣。"(《朱子语类》卷十九)"《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序》)朱子虽然最早将"道"与"统"合在一起讲"道统"二字,但道统说的创造人却并非朱子,而是千百年来众所公认的唐代的儒家学者韩愈。 韩愈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佛老的"道"。他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原道》,《韩昌黎全集》卷十一)。他所说的儒者之道,即是"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同上)"道",概括地说,也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千百年来,传承儒家此道者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同上)这个传承系列类似于佛教所说的"法统",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也就是朱子所说的"道统"。 自从韩愈提出道统说以来,历来解说道统者都未能超出韩愈道统说的框架,即从"道"与"统"两个方面来理解道统。前者是逻辑的,后者是历史的。甚至可以说,直到现代,人们对于道统的理解也并未超出韩愈的水平。韩愈以及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道统,其哲学上的内涵究竟为何,或者说当儒者强调道统之时其用意如何,这些都尚有待于作出说明。 对儒家道统说进行哲学的分析,可以把儒家的道统归结为三个方面: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弘道意识。 首先说认同意识。当一个儒者谈及道统之时,表明了儒者本人对于儒家思想的认同。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论语·子张》)这表明孔子以及整个孔门认同的是"文、武之道"。孟子也有两句颇具代表性的话。他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在这里表明了自己是"仲尼之徒"、"圣人之徒",自己所认同的是圣人之道。认同意识也即是鲜明的立场意识。当韩愈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这表明韩愈认同的是儒者之道,他的学术立场站在儒家的立场上,而不是佛老的立场上。认同意识对于道统来说是最基本的,没有对于古圣先贤的思想认同,也就无从谈及道统。儒者对于儒家道统的认同,往往是自觉与自愿的。自觉是从理智上对于儒家学说以及价值理想的认同,自愿则是从情感上对于古圣先贤的尊敬与崇奉。 其次说正统意识。正统意识的发生是由于儒家内部多个学派或学术分支并立的情况下,具有

韩愈《马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韩愈《马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 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曰: “天 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 ①骈( )死于槽枥之间 ②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 ③执策而临( )之 ④才美不外见( ) 2.以下各组加粗词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B.以君之力 策之不以其道 C.虽有千里之能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句子 。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两马并驾 ②等同,一样 ③面对

④通“现”表现 2.D 3.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 ②鞭策它,不按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自己的才 能。 4.这句话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有了能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千里马才能被 发现。在封建社会人才主要靠圣明的君主;当今社会,人才的脱颖而出主要靠自 己的真才实学,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意思对即可)

《晚春》唐.韩愈.拼音版

晚w ǎn 春ch ūn 【唐t án ɡ】韩h án 愈y ù 草c ǎo 树sh ù知zh ī春ch ūn 不b ù久ji ǔ归ɡu ī,百b ǎi 般b ān 红h ón ɡ紫z ǐ斗d òu 芳f ān ɡ菲f ēi 。 杨y án ɡ花hu ā榆y ú荚ji á无w ú才c ái 思s ī,惟w éi 解ji ě漫m àn 天ti ān 作zu ò雪xu ě飞f ēi 。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 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

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解:知道。 【白话译文】 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道随风飘洒,好似片片雪花。 【鉴赏】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课外阅读】韩愈思想

【课外阅读】韩愈思想 韩愈提出的"业精于勤”,"提要钩去”,"含英咀华”,"由统要中”,"师素不师辞"以及"闳中肆外"等教学与学习方法,是一些符合教学与学习规律的正确见解,但是他的"崇儒卫道"则是封建糟粕。 (一)对教师问题的见解 1、教师的任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谓"传道"是指传儒家道统;所谓受业,是指使学生受到文化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所谓解惑,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解答学生们的疑惑。以传道为首,以授业为次。韩愈强调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为恢复儒道的传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而且还包含了寓德育于智育的思想。 2、教师的标准 无论社会地位是高或是低,无论年龄是长或是少,谁掌握了道,谁就是教师。衡量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3、师生关系 他认为谁先值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教师。"由于对"道”:的某方面的造诣不同,由于对"业"的某方面的专攻不同,也许学生不一定不如教师,教师也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这破除了对教师的盲目迷信;而且还反映了闻“道"在先,以"先觉觉后觉",攻有专"业",以"知"教"不知。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师与生之间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 提倡人们要向德行高尚、学有专长的人学习,提倡互相为师,"教学相长"的含义。他的这一思想有利于扩大师资的来源,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教师的职责,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德育与智育、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 (二)关于识别和培养人才的思想 1.只有善于鉴别而又培养得当,人才才会大量涌现出来。 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里子"尚贤"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 (三)关干教学与学习的思想 1、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 2、在博的基础上求精

韩愈《马说》教案设计

韩愈《马说》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习托物言志的构思方法 3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 1 课时:通读课文 ,翻译课文, 第 2、课时: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理解文章 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 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材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 逢时。人材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相信同 学们会从中会找到答案。 一、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可叙述,可描写,可 说明, 也可议论, 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 谈的是人才问题,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

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 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 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 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 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 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读课文 (一).注意读准字音 (二).注意划分节奏 (三).注意语气语调 四.学生朗读,要求: (一).读准字音(先正音释词,再自由朗读) (二).读懂句意(先逐节翻译,再抽读评议) (三).读出语气(找出相关语句,学生齐读) 1、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之情 2、千里马的遭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慨诘问 3、食马者的言行(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讽刺嘲笑 五.作业 (一).翻译全文 (二).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及翻译 二.合作讨论: (一).概括每节大意并思考: (二).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四).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人才。 伯乐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五)..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 (六).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抒发作者怎样的思考感情? 三、链接拓展. (一).如今,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打算怎样施展你的“日行千里”才能呢? (二).写出几个含有“马”字的成语或谚语歇后语

韩愈的伟大教育思想

韩愈的伟大教育思想 关于识别和培养人才的思想韩愈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他在《杂说四·说马》一文里,用识马的道理表明识别人才的重要。他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说明识马者难得。有识马者然后才会发现千里马。不识马,虽有千里马也被埋没了。“虽有名马”,而“不以干里称也”。由于不识马就不能饲养马。“马也虽有干里之能”,但待遇不公,不能满足它起码的生活要求,因而不能发挥它的才能,“食不饱,力不足,材美不外见”,要同常马一样尚且难办到,怎么要求它能行千里呢?他嘲笑那种不识人才的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策、饲养都不得法,听马鸣也不能了解其意愿,反"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表现出不识马者懵然无知、熟视无睹而又傲然自得的神态。"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世上不是没有良马,而是识马者“不常有”。他认为只有善于鉴别而又培养得当,人才才会大量涌现出来。 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里子“尚贤”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浪费人才、摧残践踏人才是十分严重的。韩愈四试于礼部,三试于吏部,十年犹布衣,他才高受屈,又几经贬谪,对于人才问题是有其真切地感受。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八《说马》就是他结合自己早期不得志的遭遇

而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及一切有才能的人所作的不平之鸣”。这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也是有价值的。 关干教学与学习的思想 1、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为人行事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而败毁在于因循苟且。他所说的“勤”,表现为口勤(多吟诵),手勤(多翻阅),脑勤(多思考、多体会),日以继夜地学习。他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不绝口地吟诵佰家六经文章,不停手地翻阅诸子百家的篇籍,燃上灯来接续日光,勤奋以学,长年不懈。这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自已多年治学和教学的宝贵经验的结晶。 2、在博的基础上求精 韩愈在教学实践中领悟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韩愈一方面强调博学,提出"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吉,待用无遗”。无满足地追求,而又力图有所收获,重大的细微的都不放过,待用而全不遗漏。另一方面,韩愈又要求精约,提出"提其要”、

韩愈的道统哲学思想

韩愈的道统哲学思想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一个对宋明理学有着重大影响的哲学家。韩愈年幼时生活在新禅学学说浓厚的环境中,深受其影响,韩愈为了抵御、压倒佛道两派,继承和发展了前贤的人性论学说,提出了自己的性三品论并建立自己的一套‘道统’理论体系。 一、以仁义为核心内容的道统传承谱系 韩愈道统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原道》一文中,“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他的道统思想是以仁义为核心内容的,脱离了仁义而宣扬的道和德则是小人之德,“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韩愈的思想继承了孔孟等先秦儒学家的“仁义”思想,他指出,儒家的仁义思想是天下大爱,是合乎理义的行动,区别于其他学派所讲的仁义之说。 韩愈的道统论区别于前人所创道统思想之处,关键在于韩愈提出了完整的道统传承谱系,“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因此,从韩愈的说辞,我们不难看出,道统思想起之远古圣神,传之于孔孟,孔孟之后再无真正意义上的儒学家继承孔孟的道统思想,直到韩愈的出现。 韩愈的道统论时以仁义为核心内容的道统传承谱系,继承孔孟的儒家思想,在中唐统治者信佛、尊佛、崇佛的环境中,志于宣传儒家思想,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同时用儒家思想指导自身的行为,这是韩愈穷其一生所做的事。 二、批佛排佛,传扬儒家思想 韩愈尊崇道统学说,宣扬儒家思想,在现实和行动中积极地排佛、批佛。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从凤翔迎接佛骨到京师,京师之内上至王公贵族,下达黎民百姓、僧尼信徒,奔走相告,一时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景象。韩愈对这一社会现象非常的反感,向朝廷敬呈《论佛骨表》一文,这该文中指出了国家大肆佞佛的危害,这一行为也同样触怒了对佛教具有高涨热情的宪宗,韩愈至此被贬为潮州刺史。 在《论佛骨表》一文中,韩愈列举事实,指出了佛教未入中原之前,中原的统治者以仁义道德治理天下,“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自佛教传入以后,汉明帝崇信佛教,“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指出了佛教祸国殃民的证据。

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

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 导语: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下面是为大家的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欢迎阅读。 一、人物生平 韩愈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是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韩愈3岁丧父,后随兄韩会贬官到广东潮州。兄死后,随嫂郑氏辗转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并关心政治,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从政开始。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 贞元十八年(802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着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此时构思并开始着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着“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其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改真博士。 元和四年(809年),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韩愈的教育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66220060.html, 韩愈的教育思想 作者:薛梦缘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1期 摘要:韩愈是一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名非常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后世的教育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之为伟大的教育学家。 本文分析了韩愈的教育思想,找出韩愈对教师的见解,为以后现代化的教育提供了一些有用的经验和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韩愈;教育思想;教师;教学;人才 前言 韩愈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他的一生都是以天下为已任,始终奉行“达则兼济天下”的原则。当他被贬为连州山阳令和到潮州做刺史的时候,也没有失去报国之志,仍然关注人民的疾苦,注重国家的教育事业。韩愈一生为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体现出超出常人的勇气,他还敢于为天下先,敢于言常人不能所之苦;敢于为师立说,为师正名;敢于以身作则,兴办州学,投身于实际的教育中;他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和行为,为后人赞颂。他在教育上的思想是具有先进性的,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也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讨。 《师说》是韩愈论师道的重要教育论著,贞元十八年(802年)写成并公开发表。韩愈从贞元十二年(796年)在汴州任观察推官开始接受学生,到贞元十八年任四门博士接受更多学生,其教育活动前后六年。这些教育活动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有部分人积极赞成从师学道,而更多的人则激烈反对有师与弟子的名义,焦点集中在师道问题上。为了让世人重视尊重老师,尊重教育,就需要解决教育思想这个关键问题。 一、论师 (一)关于教师的见解是教育思想史中宝贵遗产 韩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师道”的具体论述。《师说》提出的新观点,对当时士大夫的旧思想是一次极大的冲击。《师说》这是他从“卫道”的角度去出发,这种精神与其在古文运动中的“文以载道”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二)教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于崇尚儒学的韩愈来说,社会的进步向上是理想,要实现这样的理想就要靠人人的进步,而人人的进步离不开教师。教师的职责和意义是在于传道、授业和进行解惑。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韩愈《晚春》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韩愈《晚春》原文、译文及赏析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作品原文 晚春⑴ 草树知春不久归⑵,百般红紫斗芳菲⑶。 杨花榆荚无才思⑷,惟解漫天作雪飞⑸。[1] 词句注释 ⑴晚春:春季的最后一段时间。 ⑵不久归:这里指春天很快就要过去了。 ⑶百般红紫:即万紫千红,色彩缤纷的春花。斗芳菲:争芳斗艳。 ⑷杨花:指柳絮。北周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榆荚(jiá):榆树的果实。初春时先于叶而生,联缀成串,形似铜钱,俗呼榆钱。《太平御览》卷九五六引汉崔寔《四民月令》:“二月榆荚成者,收乾以为酱。”才思:才

气和思致。《后汉书?文苑传》:“(刘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 ⑸惟解:只知道。漫天:满天。宋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之九:“长恨漫天柳絮轻,只将飞舞占清明。[2][3] 白话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2] 创作背景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4]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

《马说》(议论文)(韩愈)知识点

《马说》(议论文)(韩愈)知识点 (编写者: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朱在彬) 【第一节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节重点字解释】:常:经常。而:可是,但是,表转折关系。故:所以,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著名的、出名的。只:只是、只能。辱:受屈辱、埋没。奴隶人:马夫,指喂马的人。之:的。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以:用、把;因为。称:著称、称呼;出名。 【第一节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第一节赏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开篇点明中心论点,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所起的决定作用,突出识马的重要性,概括全文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世上少有伯乐现象的愤慨之情。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不能重用人才的社会现象的愤懑不平之情,对被压抑、被埋没人才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杯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志难申的复杂心情。 (3)“辱”“死”,揭示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不幸命运的无限痛惜之情,对封建社会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强烈的愤懑和不平之情。 (4)“不以千里称也”中“也”字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第二节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第二节赏析】 (1)“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进一步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不平之情。(2)“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也”字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怒谴责之情。 【第二节重点字解释】: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尽:吃尽、吃完。粟(sù):本指小米,泛指粮食。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食马者:食,通“饲”,喂、喂养。其:它,指千里马,代词。是:这样,这样的,代词。虽:虽然。能:才干、才能、本领,名词。足:足够。才:才能、本领、才干。美:优点、美好的素质。外见:显现出来,表现在外面。外:在外面,从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且:犹,尚且。欲:想要。常:普通的、平常的。等:等同,一样。可:可以,能够。得:得到,实现,做到。安:怎么,哪里。求:要求。能:能够。千里:日行千里。 【第二节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三节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第三节赏析】 (1)“策之小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采用排比,深刻地再现了“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丑态,斥责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为下文的讽刺作了铺垫。从侧面写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 导读:一、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号称“文人之雄”,曾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时,韩愈又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县)人,生于公元768年,卒于公元824年。其郡望昌黎,故自称韩昌黎。韩愈官至吏部侍郎,故后人也称他韩吏部。 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和书香门第。他三岁而孤由其伯兄抚养,12岁时其兄韩会病故,由其寡嫂养大成人。韩愈从幼年时期便饱尝寄人篱下之苦和长期颠沛流离的艰辛,经历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岁月。这种经历促使他早熟,形成了较强的自我奋斗精神。25岁擢进士第,29岁任节度使观察推官,35岁授四门博士,36岁迁监察御史。后因直言谏上被贬,38岁遇赦,做江陵法曹参军,39岁后历任国子博士、都员外郎、河南令、职方员外郎、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考功和制诰、中书舍人等官职。元和12年,因评淮西吴元济之乱有功,被升迁为刑部侍郎,进入大员之列。后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又内迁为表州刺史。穆宗继位后,召回韩愈任国子祭酒。长庆元年转为兵部侍郎,后一度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又为吏部侍郎,长庆4年病卒,享年57岁。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韩愈的一生,曾从事过不少活动,应该提到的主要有三项: 一是“道济天下之溺”的反佛兴儒活动。这是当时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时期,他一生经历

了代、德、顺、宪、穆宗五个皇帝的执政年代。这个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和藩镇割据的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认识到只有大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政统地位,才能形成适合封建统治阶级要求的意识形态,巩固其统治地位。韩愈自幼学六经百家之书,《旧唐书·韩愈传》记载:“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答李翊书》说:“始者非三代两汉之收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说明韩愈的世界观自幼就是在儒家学说的熏陶下形成的,成为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欧阳修说:“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苏轼谓:韩氏“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浩然而独存”。(《潮州韩文公庙碑》)韩愈自认为在“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复兴儒学方面有“回狂澜于既倒”之功劳。 韩愈的政治观点反映在他的《原道》、《原人》、《谈荀》、《州孔子庙碑》等文章中,文中表达的是他的忠君、清政、兼礼法、重传统的一整套新儒学的思想。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政治理论基础和具体内容。他的反佛斗争中的批判精神,对当时的教育有积极的影响。 二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韩愈提倡古文,是为了“文以载道”。古文运动与复兴儒学的目标是一致的,对我国古代教育是有好的影响的。古文运动在意识形态方面主张儒家思想。古文运动在文体上排队自魏晋以来盛行的淫靡空泛脱离实际的陈词滥调,给古代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了良好的学风。古文运动名为复古实则是革新。 三是与以上两项活动相济相成的教育教学活动。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敢为人师,注重师道,传道授业。提携后生,在我国古代教育中也

韩愈道统

150 韩愈道统意识的建构的相关文化研究 韩愈道统意识的建构思想是从他与其他人掀起的古文运动中体现出来的。唐朝的古文运动是在唐代中叶时期韩愈等人提出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唐代的古文运动的目的就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所谓学习“古文”,就是学习先秦与汉朝时期的不受拘束的形式自由的散文,摒弃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等华而不实、内容空虚、形式僵化的骈文文体。直至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等人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文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后来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在文化方面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这样提倡学古文习古道并且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其中就显现了韩愈的道统意识。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韩愈的《原道》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这是中国儒家的教授谱系,历史性地叙述道统之传承关系。孟子之后不传,他有接续道统之愿,“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与孟尚书书》)。韩愈的弟子张籍使得韩愈的道统思想道统意识展现出来。由这些典籍可以看出韩愈的道统意识更为强调其在政治、社会层面的功用,一个逐渐抽象化的道统已经呼之欲出了。虽然直到宋朝时期朱熹明确了道统的概念。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韩愈的表述主要是他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韩愈提出的道统的建构是通过“传道式谱系”来表现的。韩愈的《师说》里面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很明显地看出韩愈系统地提出了师道理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疑,吾未见其明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则说明道统的传承是由这些师者的传道而非在先秦等时期的授受式传道,传道的主动权在弟子手里。说到“授受式“传道就不得不提在中国的思想史上,时间较早且较为系统地传授着经典。儒家经典的传授当属首位。在先秦以及两汉期间,我们是靠“授受式谱系”来传道的。《汉书·儒林传》中有这么一段:“自鲁商传授瞿子木受《易经》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汉兴,田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中,雒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同授淄川杨何,字叔元,元光中征为太中大夫。齐即墨城,至城阳相。广川孟但,为太子门大夫。鲁周霸、莒衡胡、临淄主父偃,皆以《易》至大官。要言《易》者本之田何。”在这里得以窥见先秦及两汉时期经典的传承是由每一次的授受来完成的而非韩愈此时的传道。当然那时儒家经典的传授也不例外。 而在韩愈所处的唐朝中叶,教授关系已然不是这样的“授受”了,而是“传道”。最起码,韩愈本身出身较低,少孤,幼年与兄嫂相依为命,家道贫寒,更不用提投身名师受教了,所以他只能通过阅读古代圣贤的著作来领会其意,领会“道”之深意,所以他认为他得的道就是孔孟之道,有《新唐书·韩愈列传》中的“今吾之得吾志、失吾志未可知,则俟五十、六十为之,未失也。天不欲使兹人有知乎,则吾之命不可期;如使兹人有知乎,非我其谁哉!其行道,其为书,其化今,其传后,必有在矣。吾子其何遽戚戚于吾所为哉?前书谓吾与人论不能下气,若好胜者。虽诚有之,抑非好己胜也,好己之道胜也。非好己之道胜也,己之

韩愈《游城南晚春》赏析

【原文】: 《晚春》① 唐·韩愈 草木②知春不久归③, 百般红紫斗④芳菲⑤。 杨花⑥榆荚⑦无才思⑧, 唯解⑨漫天⑩作雪飞[11]。 【注释】: ①晚春:一作《游城南晚春》 ②草木: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现在有的地方修改为草树,也许是认为大家不知道古代木字的意思吧!) ③久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④斗:竞争,比赛 ⑤芳菲:本指花草树木,此指花草的芳香。 ⑥杨花:即杨花柳絮,实际就是杨树、柳树种子承受之后随风飘飞的棉絮一样的东西,如蒲公英的小伞。

⑦榆荚:榆树籽儿,又名榆钱,形状圆而小,象小铜钱。 ⑧无才思:原指人没有才华,写不出美好的诗文。此指杨花榆荚不象百花那样鲜艳美丽。才思(sì),才气,文思,此指花草姿色。 ⑨惟解:只知道。 ⑩漫天:遍布空中。 [11]作雪:装作雪,化作雪的模样。 【翻译】: 翻译一这些花草树木,意识到春天将要离去,纷纷以各种绚丽的色彩,竞相争奇斗艳。 翻译二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俏丽色彩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简析】: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作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韩愈道统思想的政治哲学解析_蒋龙祥

韩愈道统思想的政治哲学解析 蒋龙祥 y (吉林大学,长春 130012) 1摘要2 /道0作为指导政治生活的普遍道德原则,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韩愈继承了儒家孔孟之道提出的道统思想,对道作了普遍化的尝试。他一方面运用抽象逻辑的方式,第一次把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提出来,体现了较高的形上水平;但另一方面韩愈的道统思想依然是不彻底的形而上学,在道与君的关系上也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表现出其独特的政治哲学思想。 1关键词2 韩愈,道统思想,政治哲学,价值,局限 1中图分类号2B21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4-4175(2006)06-0030-03 一、韩愈道统思想的提出 在人类思想史上,思想家能在多大程度上运用形而上的方法,从最一般的层次上来体认世界,是人类思维水平高低、发展与否的重要标志。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政治思想对政治生活的一般把握,最主要体现在历代思想家对道的理解上。韩愈提出了道统思想,使儒家思想对道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境界。 自汉以来,随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到了唐代中后期,由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以及政治斗争等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汉魏以来的传统儒学暴露出明显的不适应性。这种历史和文化背景对儒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提高儒家思想的哲学化程度,来回应佛道的冲击和挑战;另一方面,确立社会政治生活的一般性、普遍性原则,以便在更普遍的层次上来解释和指导社会政治生活。韩愈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反思,针对佛家的/祖统0提出了/道统0,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这种要求。韩愈在继承先秦儒家仁义之道的基础上,从仁义伦理的角度重新规定了道的内涵,并据此认为儒家也有一个一脉相传的道统,这个道从尧舜传下来,一直传到孟子,从而形成了儒家道统的传递谱系,从而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高度的概括。韩愈的道统思想,运用抽象逻辑的方式,第一次把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提出来,表现了很高的形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宋明理学。但由于自身的局限,韩愈的道统思想依然 是不彻底的形而上学,在道与君的关系上也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总之,韩愈的道统思想多半没有展开和系统论述。汉唐儒家思想发展的困惑,在韩愈那里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二、韩愈道统思想的形而上努力及其价值在早期的儒家思想中,道的概念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是把道的内涵重新界定,并把它作为儒家思想一个核心的抽象概念,却是始于韩愈的。唐代以前的儒家缺乏一个核心的概念,孔子提出了道,如/邦有道则仕,无道则卷而怀之0(5论语#卫灵公6)、/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0(5论语#泰伯6),但同时孔子也提出了/仁0和/礼0,并没有指出哪个概念具有更高的价值,占有统摄的地位。孔子一般把它们并列看待,关于贤才的标准,认为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0(5论语#述而6)这显然是几种道德、技能的综合,而缺乏一个统一、至上的核心概念。孟子也讲到道,如/王道0、/霸道0,但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仁0的地位似乎更重要一些。当然,王道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但道与仁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孟子并未做深入的探讨。在荀子的思想中,也有道的概念,如/不为贫穷怠乎道0(5荀子#修身6)、/从道不从君0(5荀子#王制6)等。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更看重礼的价值意义。从以上可以看出,首先,在先秦儒家的思想中,确实存在着道的概念和有关于道的论述,并一直贯穿于历代儒家思 # 30#哲学问题 5理论探索62006年第6期(总第162期) y 1收稿日期22006-07-25 1作者简介2蒋龙祥(1978-),男,江苏徐州人,吉林大学政治学理论博士生。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篇一:古文拼音及解释整理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mǎshuō 马说 hányù 韩愈 shìyǒubólè ránhòuyǒuqiānlǐmǎ qiānlǐmǎchánɡyǒu érbólèbùchánɡyǒu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ɡùsuīyǒumínɡmǎ

zhīrǔyúnú lìrénzhīshǒu piánsǐyúcáolìzhījiān bùyǐqiānlǐ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chēnɡyě 称也。 mǎzhīqiānlǐzhě yìshíhuòjìnsùyìdàn sìmǎzhě bùzhīqínénɡqiānl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érsìyě shìmǎyě suīyǒuqiānlǐzhīnénɡ shíbùbǎo lìbùzú cáiměibúwài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xiàn qiěyùyǔchánɡmǎděnɡbùkědé ānqiúqínénɡqiānlǐ

yě 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èzhībùyǐqídào sìzhībùnénɡjìnqícái mínɡzhīérbùnénɡtōnɡqíy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zhícèérlínzhī yuē tiānxiàwúmǎ wūhū qízhēnwúmǎyé qízhēnbùzhī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 mǎyě 马也! 一、原文译文 二、词句解释 篇二: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