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重庆市酸雨的危害及治理措施一稿

浅析重庆市酸雨的危害及治理措施一稿

目录

一、前言 (1)

二、重庆市酸雨污染的概况 (2)

三、重庆市酸雨的特征 (2)

1、重庆市酸雨频发率高 (3)

2、重庆市酸雨酸性强 (4)

3、重庆市酸雨季节性明显 (4)

4、重庆市酸雨危害程度加剧 (4)

四、酸雨对重庆所造成的危害 (5)

1、酸雨对环境生态的危害 (6)

2、酸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7)

3、酸雨对人身健康的危害 (7)

五、重庆酸雨形成的原因 (8)

1、能源结构 (8)

2、自然因素 (8)

3、其他因素 (9)

六、重庆酸雨污染问题的治理措施 (9)

七、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2)

浅析重庆市酸雨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重庆工商大学公共事业管理 2008级一班李江

指导老师:吴国锋

摘要: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剧增,化石燃料能源如煤和石油等的消耗量日益增加。化石燃料能源的使用,使得大气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浓度增高,经过化学反应形成酸,最终通过雨、雪等形式降落形成酸雨。中国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重庆市地处全国第二大酸雨区即西南酸雨区的中心地带,是国家酸雨重点控制区。酸雨,不仅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造成危害,还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控制酸雨是科学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而本文通过对重庆的酸雨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剖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进一步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从而减轻酸雨对重庆所造成的环境危害。

关键词:酸雨科学发展环境危害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dramastic increasing of the city’s population,fossil fuel,such as coal and oil,consumed more than ever before.The concentration of sulfur oxidation and nitrogen oxidation is increasing due to the consuming the fossil

fuel.They can be changed in to acid by chemical action,resulting in acid rain China, is one of the three widest Acid rain areas,and Chongqing, which located in the country's second largest acid rain area, is the heartland of area of acid rain. Acid rain, not only damag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but also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Therefore, the control of acid rain is one of the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outlook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While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acid rain in Chongqing, analyzes its reason, and further propose some practical solutions, so as to reduce acid rain in Chongqing which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hazards.

Key words: Acid rai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damage

一、前言

由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燃烧的煤炭所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后,经过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反应,以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和雹等形式沉降到地面,从而形成酸性沉降(简称酸雨)。重庆是西南地

区的工业重镇,其酸雨问题十分突出。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我国的四川重庆市早被中外专家列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早在1993年,重庆市的环境监测结果表明,这里的酸雨频率已高达80%,全年酸雨的PH值平均为4.38,最低值为2.8。在酸雨的危害下,整个城市建筑灰暗脏旧,汽车公共设施锈迹斑斑,土壤酸化、农作物质产、病虫害加剧,树木成片死亡。因此与北欧、北美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酸雨污染区”。我国国务院早在1998年1月将重庆市划入“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进行污染治理,以控制酸雨的污染。然而面对未来发展的挑战,酸雨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二、重庆市酸雨污染的概况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燃煤时排放的二氧化硫是由煤炭的含硫组分在燃烧时被氧化而成。煤炭的含硫量随煤质而异,我国的煤炭平均含硫量为1.72%,从而形成了酸雨PH值低、离子浓度高的化学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酸雨污染呈加速发展的趋势。在80年代,中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和贵阳等高硫煤使用地区,酸雨区面积约为170万平方千米。因酸雨引起的经济损失巨大,严重制约地方经济发展。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之间,重庆是中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由于重庆是我国较早开展酸雨监测的城市之一,根据监测数据得知:从1981年至1994年,重庆降水(含雨、雪)PH值(年度雨量加权平均)范围在4.09~4.70之间,酸雨发生频率在70%以上。20世纪90年代至2003年,由于国务院将重庆划入“酸雨控制区”,使得重庆酸雨有所缓和,但仍然维持较严重的水平。根据资料显示,1995年至2003年,酸雨PH 值(年度雨量加权平均)范围在4.29~4.84之间,酸雨频率从70%下降至52.9%。虽然重庆市酸雨的酸性强度减弱及酸雨发生频率降低,但是重庆市酸雨污染的面积却不断在扩大,其地域分布则以城区为中心,向郊区四周蔓延扩散。进入新世纪以来,重庆的酸雨变化不稳定,总体呈逐渐加重趋势。

三、重庆市酸雨的特征

同样是在1998年被国务院划入“两控区”的江苏省南京市,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因有色金属冶炼发达,导致酸雨污染日益严重。由于降水PH 值和酸雨频率是衡量酸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因而通过比较分析近六年的重庆市与南京市的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充分得出重庆市酸雨具有酸雨频发率高和酸雨酸性强的结论。另外,根据2005年整个重庆地区31个观测站的降水PH值和近六年重庆城区与

52.90%52.10%66.90%78%72.70%70.70%40.40%39.50%43.80%31.50%39.70%44.50%0.00%20.00%40.00%60.00%80.00%100.00%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频率重庆酸雨频率南京酸雨频率 4.53 4.53 4.53 4.454.98

5.02 5.02 5.12

4.99 4.894.69

4.7244.2

4.4

4.6

4.85

5.22005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P H 值重庆酸雨PH值南京酸雨PH值郊区的酸雨数据得出重庆市酸雨季节变化明显且危害程度不断加剧。

1、重庆市酸雨频率高

图1-1 重庆市酸雨频率与南京市酸雨频率

图1-1显示了2005年至2010年重庆市与南京市近六年的酸雨频率。从图1-1可以

看出,2005年至2007年重庆市酸雨频率从52.9%迅速上升到66.9% ,而南京市酸雨频率一直稳中有降保持在40%上下浮动。到了2008年,重庆酸雨频率达到最大值78%,是南京市酸雨频率(31.5%)的2.48倍。从2008年至2010年,南京市酸雨频率有所上升,其酸雨频率在2010年达到近六年的最大值44.5%;而重庆市酸雨频率则下降至70.7%,但仍然比南京市酸雨频率高出了26.2%。从以上数据可以分析出:2005年至2010年重庆市酸雨频率比南京市酸雨频率高,而且近三年来重庆市酸雨频率保持在70%以上,并具有上升的趋势,可以看出重庆市酸雨频率高的特点。

2、重庆市酸雨酸性强

图1-2重庆市酸雨PH 值与南京市酸雨PH 值

4.6 4.7 4.3 4.44.1

4.2

4.3

4.4

4.54.64.74.8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P H 值010203040506070酸性降水频率PH值4.5≤PH<5.6PH<4.5图1-2表示2005年至2010年重庆市与南京市近六年的酸雨PH 值。从图1-2可以

看出,2005年至2007年,重庆市酸雨PH 值从4.72下降到4.53;而南京市酸雨PH 值则从4.98缓慢上升到5.02。到了2008年,重庆市酸雨PH 值(4.53)与南京市酸雨PH 值(5.12)之差达到最大值。2009年重庆市酸雨PH 值与南京市PH 值分别为4.53和4.99。到了2010年,重庆市酸雨PH 值继续下降至4.45,而南京市酸雨PH 值为4.89.可见近六年来,重庆市酸雨PH 值比南京市酸雨PH 值要低,并且重庆市酸雨PH 值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其酸雨酸性程度不断增强。与南京市酸雨相比,重庆市酸雨具有酸性强的特点。

3、重庆市酸雨季节性明显

图1-3重庆地区2005年各个季节不同程度酸性降水的频率及PH 值

图1-3表示了2005年重庆地区各个季节不同程度酸性降水的频率及PH 值。从图1-3

可以看出,每个季节发生强酸性降水(PH<4.5)的频率均大于弱酸性降水(4.5≤PH<5.6)的频率;强酸性降水在暖季(春、夏)出现频率较低,在冷季(秋、冬)相对较高;而弱酸性降水频率则相反。另外,2005年重庆的酸雨降水PH 值,春季平均4.6,夏季为

4.7,秋季为4.3,冬季为4.4。可见重庆降水酸性在冷季(秋、冬)强,暖季(春、夏)弱。因此可以说,秋季强酸性降水频率增加是导致其降水酸性最强的主要原因,而夏季虽然弱酸性降水频率不低,但强酸性降水频率最低,故总体看来其降水酸性最弱。综上所述,重庆市酸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4、重庆市酸雨危害程度加剧

表1-1是2005年至2010年重庆城区与郊区的酸雨频率及PH 值。从表1-1可以看

出,从2005年至2007年,与郊区酸雨的PH 值和发生频率相比,城区酸雨的危害程度并不严重。甚至在2007年,城区酸雨危害程度还没郊区严重:城区酸雨PH 值为4.69,

酸雨频率为48.1%;而郊区的酸雨PH 值为4.57,酸雨频率为56.6%。但从2008年开始至2010年,重庆城区酸雨危害程度迅速加剧,降水酸性程度加强,且发生频率快速上升;而郊区酸雨危害程度有所缓和,特别是降水酸性程度逐渐减弱。我国对酸雨区的定义:年均降水PH 值高于5.6,酸雨率是0~20%,为非酸雨区;年均降水PH 值在5.3~

5.6之间,酸雨率是10%~40%,为轻度酸雨区;年均降水PH 值在5.0~5.3之间,酸雨率是30%~60%,为中度酸雨区;年均降水PH 值在4.7~5.0之间,酸雨率是50%~80%,为较重酸雨区;年均降水PH 值小于4.7,酸雨率是70%~100%,为重度酸雨区。根据此酸雨区的定义,可以看出近三年来重庆城区属于最严重的重度酸雨区,而郊区属于较重酸雨区。可见,重庆市酸雨危害程度不断加剧,并形成以重庆城区为中心,向郊区四周污染扩散的趋势。

表1-1重庆市城区与郊区酸雨数据

四、酸雨对重庆所造成的危害

据有关统计,目前酸雨污染每年给我国造成的损失超过1100亿元。整个大气污染所

造成的损失大约占中国每年的GDP 的2%~3%。而且,许多损失是用金钱无法挽回的。 随着工业发展和燃料消耗的增多,酸雨已成为当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的控制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80年代我国酸雨污染呈加速发展趋势,污染范围已从西南局部扩大到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并进一步向西北蔓延,在一些地区,酸雨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重庆

年份

城区酸雨数据 郊区酸雨数据 PH 值 频率 PH 值 频率 2005年

4.72 51.9% 4.79 52.6% 2006年

4.69 56.8% 4.7 59.8% 2007年

4.69 48.1% 4.57 56.6% 2008年

4.53 78% 4.67 59.2% 2009年

4.53 72.7% 4.77 53.2% 2010年

4.45 70.7% 4.79 56.5%

(1)对水生环境的危害。由于重庆酸雨发生额频率高、酸度大、分布广,对区域地下水影响强烈,是导致地下变异的主要因素。酸雨长期补给地下水,逐渐引起了含水层的酸碱条件变化,最终含水层向酸性环境变化,加剧了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使地下水水质类型改变。地下水变异的结果,使水质变差,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大幅度降低。酸雨还会导致湖泊酸化,破坏水体的平衡。根据研究调查显示,重庆市郊(缙云山、南山)已发现酸化水体和酸敏感水体。酸化对各营养级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生物多样性和水体生产力造成危害。湖水pH在6.5~9.0之间的中性范围时,对鱼类无害;在5.0~6.5之间的弱酸性时,鱼卵难以孵化,鱼苗数量减少;当湖水pH低于5.0时,大多数鱼类不能生存。因此,湖泊酸化会引起鱼类死亡。相对于忍耐湖水酸化的能力而言,虾类比鱼类更差,在已酸化的湖泊中,虾类要比鱼类提前灭绝。由于水体酸化而改变了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增强某些金属元素(如铝)的生物毒性,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降低生物多样性和水体生产力,最终给渔业与水源的开发利用带来难以逆转的危害。

(2)对森林和土壤的危害。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态铝化合物。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释放出来,并随着雨水被淋溶掉。所以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被淋失,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严重不足,从而使土壤变得贫瘠,而土壤中活性铝的增加能严重地抑制林木的生长。此外,酸雨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均会明显受到酸雨的抑制。酸雨可对森林植物产生很大危害。根据国内对 105 种木本植物影响的模拟实验,当降水 pH 值小于 3.0 时,可对植物叶片造成直接的损害,使叶片失绿变黄并开始脱落。叶片与酸雨接触的时间越长,受到的损害越严重。野外调查表明,在降水 PH 值小于 4.5 的地区,马尾松林、华山松和冷杉林等出现大量黄叶并脱落,森林成片地衰亡。例如重庆奉节县的降水 PH 值小于 4.3 的地段,20 年生马尾松林的年平均高生长量降低 50%以及重庆南山的马尾松成片死亡的症状都是由于酸雨所造成的。由此可见,酸雨对森林危害造成的损失是极其巨大的。

(1)对建筑物的危害。重庆市因长期遭受酸雨腐蚀,金属构件的桥梁、车辆外壳、建筑铁架等维修保养间隔周期比非酸雨区的城市短。例如:重庆嘉陵江大桥,其腐蚀速度为每年0.16mm,市政府每年用于钢结构的维护费用达20万元以上。

表1-2重庆地区与正常降雨地区常用金属材料腐蚀率比较

降雨类别PH值腐蚀率桥梁钢碳素钢镀锌件镀铬件

正常降雨 5.6 Mg/cm2

相对值0.318

1.0

0.305

1.0

0.282

1.0

0.001

1.0

重庆酸雨 4.12 Mg/cm2

相对值0.754

2.4

0.455

1.5

1.268

4.5

0.072

6.6

表1-2列出了正常降雨时金属材料的腐蚀速度值和重庆酸雨条件下金属材料腐蚀速度的相对值。由表1-2可以看出,重庆地区金属材料的腐蚀速度大约为非酸雨的2~4倍。可见酸雨对金属材料的危害程度。另外从表中可以看出镀铬件耐蚀性能最优,镀锌件最差;桥梁钢在酸雨中的腐蚀速度明显比碳素钢快。可见,重庆酸雨对建筑物的危害是难以估计的。

(2)对农业经济作物的危害。一般来说,不同PH值的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不同,酸雨的PH值越低,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也就越大。在同一PH值的条件下,不同作物对酸雨的反应不一样。据有关资料报道,不同品种蔬菜对酸雨的敏感程度不同,在PH值为3.5的高酸性环境中,对酸敏感的番茄、芹菜、黄瓜产量下降20%;中等敏感的生菜、四季豆和辣椒产量下降10%~20%;抗酸性较强的青椒、小白菜、菠菜和胡萝卜产量下降低于10%。酸雨还能引起熟菜叶面黄斑,使作物生长不良,抗病能力下降,产量下降。另外,酸雨还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 13% 至 34%。可见,酸雨对抗酸性弱农业作物的产量影响非常大。

3、酸雨对人身健康的危害

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直接危害:酸雨通过它的形成物质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直接刺激皮肤,眼角膜和呼吸道粘膜对酸类十分敏感,酸雨或酸雾对这些器官有明显刺激作用,会引起呼吸方面的疾病,导致红眼病和支气管炎,咳嗽不止,尚可诱发肺病,它的微粒还可以侵入肺的深层组织,引起肺水肿、肺硬化甚至癌变,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因酸雨死于肺癌的人(肺癌不分年龄)占90%,据我国一项15年的跟踪研究显示,重庆市中心肺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位居全国几个特大城市之首,这其中,

尤以老人和儿童受害最大。原因之一是重庆是酸雨密集。另外,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等发病率增加,同时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二是间接危害:酸雨会使农田土壤酸化,使本来固定在土壤矿化物中的有害重金属,如Hg、Cd、Pb等再溶出,继而被粮食、蔬菜等吸收和富集,人类摄取后,便会中毒、得病。这是酸雨对人体健康的间接影响。

五、重庆酸雨形成的原因

1、能源结构

重庆市酸雨污染与能源结构关系密切。重庆市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 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直以煤炭为主,煤炭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65%左右。根据重庆市统计年鉴的数据,1997年建立直辖市时,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为2030.13吨标准煤,而其中煤的使用量为1383.98吨标准煤,煤炭所占能源消费结构比重65.30%,而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优质能源仅占34.7%左右。2010年,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为7117.41吨标准煤,而其中煤的使用量为4857.64吨标准煤,煤炭所占能源消费结构比重68.25%,而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优质能源仅占31.75%左右。而重庆地区煤炭含硫量普遍偏高,91%以上为含硫量超过3%的高硫煤,本地煤年产量3000万吨,约占全国产量30%,是全国高硫煤的主要产区。而以燃煤为主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 在大气颗粒物中Fe、Cu、Mg等成酸反应催化剂的作用下, 通过气相或液相氧化反应生成硫酸或亚硫酸及其盐类,是重庆酸雨污染的主要物质。

可见重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仍将持续,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仅为30%左右。这也是重庆酸雨形成的根本原因。

2、自然因素

由于重庆的特殊地形和气象动力条件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十分不利,因此自然因素也是重庆酸雨形成的重要条件。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北及大巴山,南及贵州高原,成三面闭合态势。区域内山地面积占59.8%,丘陵30.2%,平坝和台地10.0%主城区位于长江与嘉陵江汇流之处,东西两侧系低山,丘陵河谷占76%,低山24%,是有名的“山城”。重庆主导风为偏北风,特殊的地形条件对风的影响十分突出,常年平均风速界于0.9~2.1m/s,冬季平均风速约为1m/s,夏季1.5m/s左右,低洼地区及盛行风的背面全年平均风速在1m/s以下,全年微静风频率大于50%。重庆地区大气稳定度主要以中性为主,全年频率为67%,冬季达75%。城区出现逆温的频率一般在60~80%,且冬季逆温持续时间平均达10小时,甚

至全天不散。由于逆温层下极易成雾,致使近地面污染物难以向外扩散。

重庆市区地面流场以辐合型为主,局地城市风、山谷风明显。由于城市活动所放的热量较多,造成重庆主城区的温度比周围郊区平均气温高0.5~1.5°C,形成城市风,造成的局部地区气象的异常和大气污染物浓度在城区的增加。此外,重庆地区峰谷相间,盆地丘陵交错,山谷风较为显著,白天谷风与夜间的山风交替,使大气污染物在城区内起伏跌宕,难以向外扩散,加剧了重庆酸雨的污染程度。

综上所述,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等自然因素,影响了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促使酸雨的形成,使重庆成为我国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3.其他因素

汽车尾气的排放加速了酸雨的形成。从1997年重庆市建立直辖市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1360.24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7894.24亿元,增长了5.80倍,同比增长17.1%。排位全国第二,西部第一。如此高的增速推动了重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也促使汽车数量迅猛增加。在2008年,重庆市的机动车保有量超过了157万辆,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五位,并且每天上牌的机动车约500辆,主城区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如此庞大数量的汽车所产生的尾气(包含高浓度的氮氧化物)对酸雨的贡献正逐年上升, 可见机动车排气污染逐渐成为影响重庆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

另外,由于重庆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行业增速过快,而煤炭使用效率较低,导致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加剧了酸雨的污染程度。

六、重庆酸雨污染问题的治理措施

(1)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能源合理开发利用。由于重庆能源消费中优质能源消费比重偏低,燃煤效率低,从而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例如:2010年,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为7117.41吨标准煤,而其中煤的使用量为4857.64吨标准煤,煤炭所占能源消费结构比重68.25%,而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优质能源仅占31.75%左右。而世界上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只占能源消费结构的30%左右。以2005年美国能源消费结构为例,煤炭仅占能接消费结构的23.24%,而其他优质能源如天然气、石油、电力分别占23.3%、40.13%、12.33%。可见,重庆的能源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调整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是势在必行。能源品种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优质能源,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的排放量。广开渠道,积极推广轻质柴油、

液化石油气、电、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替代煤。城区逐步普及天然气。以煤作为能源的项目,必须配套建设高效的脱硫脱硝及除尘处理设施。推进区域集中供热。发展热能的梯级利用技术,提高热能综合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2)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重庆是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高度集中,高耗能重化工业产值比重达55%,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是导致主城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占全市29%)、酸雨污染严重的原因。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对于促进全市节能降耗,降低酸雨危害具有重大意义。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建材、陶瓷、印染、造纸等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建水泥、玻璃、陶瓷等生产企业,限制大气污染重的企业搬迁转移到重庆,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推动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积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如:金融业、旅游业等服务行业。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对于高耗能行业,进一步加强节能监管,启动重点行业能效对标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对比指标改进方案和实施进度计划,通过与各行业国际、国内先进标杆企业的比较,引导重庆市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同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等产业。因此,通过延长产业链条,积极调整工业的内部结构,在推进节能降耗的同时,使得重庆的产业结构变得更加合理。

(3)净化汽车尾气,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由于重庆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机动车的拥有量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不断增加,道路交通配套设施却无法跟进,造成上下班高峰期市区内交通堵塞十分严重,导致交通源的二氧化氮和尘粒排放量也不断增加,而加剧了重庆酸雨污染的程度。汽车安装尾气净化器,实施尾气催化净化,将氮氧化物转化为中性的、无污染的氮气排向大气,从而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降低酸雨污染的危害。提高新车准入门槛,严格执行环保标志管理制度、机动车年检排气检测制度,限制机动车保有量以及完善公交网络等措施,推动机动车尾气联防联治。另外,树木、草地、花卉均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因此,绿化可以大面积、大范围、长时间净化大气。有的树木吸收二氧化硫能力很强,如1立方米的银杉可以吸收60千克二氧化硫;其他强吸收二氧化硫的树种有金橘、红橘、桑树和樟树等;花卉紫薇、菊花、石榴等也对二氧化硫有较强吸收能力。科学家估算过,一棵树龄为50年的树,产生氧气的价值为25万元;吸收有毒气体的价值为50万元;为鸟类及动物提供栖息繁衍的处所,其价值为25万元。此外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形成景观,使人赏心悦目等方面,其价值难以估量。可见,提高植被覆盖率,不仅吸收了二氧化硫,降低酸雨的危害,而且使城市的空气质量得到提升,有益于人体健康。

(4)完善环境法规、加强环境执法监察力度。针对酸雨恶化的趋势,早在1990年12

月,国务院环委会第19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控制酸雨发展》的意见的决议。提出在酸雨监测、酸雨科研攻关、二氧化硫控制工程和征收二氧化硫排污费4个方面开展工作的建议。1992年经过国务院批准在部分省市进行征收工业燃放二氧化硫排污废试点工作。在我国的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也逐步制定了二氧化硫排放限值,对推动酸雨的污染治理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遏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的发展,199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1996年全国人大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若干问题的决定》都明确提出了“两控区”对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重点治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各地的酸雨状况有所不同,重庆市环保局应制订出更详尽的酸雨气体排放标准,有关部门应完善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建立健全相应的环境保护条例法规使得在环境监察中有法可依。而加强环境监察和行政监察工作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有利于督促政府和公务员依法行政,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有利于提高环境执法效能。

(5)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广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是当前受到各国关注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其主要思想就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这种权利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开展排污权交易,有利于实现以市场机制推动污染物减排,推动主要污染物减排,促进环境质量改善;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环境资源的流动,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建立排污企业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加快技术革新步伐,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全社会污染治理成本最小化和生产最大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以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环境成本合理负担机制为核心,改革主要污染物排放权分配和使用方式,加快形成反映环境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体系,引导企业约束排污行为,实现环境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促进污染减排长效机制的建立。

七、结束语

重庆酸雨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出现了不少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但是在治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新的问题,例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酸雨污染严重加剧等。目前,重庆市投资巨额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其中治理的重心之一是解决酸雨污染的问题。政府应从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为重心;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加强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执法力度。这些措施保证了各项政策得到实

施,从而改善环境质量。另外,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使得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发展。相信随着环境问题不断得到有效解决,重庆“绿色”发展之路将会大放溢彩。

参考文献

[1]张双,李阳兵等.重庆酸雨研究进展.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1

[2]何泽能.重庆市酸雨分布特征.气象科技,2008

[3]徐渝.重庆的环境空气质量和酸雨十年回顾.重庆环境科学,1994

[4]巴金,汤洁等.重庆地区近10年酸雨时空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气象,2008

[5]张群,忧晶等.南京市酸雨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

[6]孟小星.重庆酸雨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植被与地表水现状分析.重庆环境科

学,2003

[7]梁仁杰.模拟重庆酸雨对金属材料危害的研究.重庆大学学报,2006

[8]廖正军.重庆市酸雨形成及控制对策.环境保护科学,2005

[9]张永和.论重庆酸雨形成的气象条件.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98

[10]张昭贵.美国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的启示.中国石油企业,2010

[11]魏晓笛.生态危机与对策.济南出版社,2003

[12]伞成立.能源与环境效应。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