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辛弃疾逸事

辛弃疾逸事

辛弃疾逸事
辛弃疾逸事

“镇江女婿”辛弃疾轶事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曾担任过短短一年的镇江知府,其间为北伐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在镇江北固山上写下了两首词,成为800多年来一直传诵的爱国主义名篇。鲜为人知的是,辛弃疾还是镇江的女婿哩。记者日前来到镇江北固山,寻访那段历史往事。

北固山头怀古

北固山位于镇江市区东北面的长江边,是一座高58米、长约200米的小山。山岭逶迤突兀,远望如一条昂首翘尾的巨龙雄踞在长江之滨。北固山分前、中、后三峰,后峰为主峰,北临长江,三面悬崖,直插江中,形似半岛,峭壁如刀斧劈斫,地势险峻,景色壮美。

北固山虽不高大,但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这里曾是三国时期孙权创业江东霸业的要塞,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甘露寺、祭江亭、溜马涧、狠石、刘备试剑石、太史慈墓等。欧阳修、苏轼、米芾、辛弃疾、陆游等都曾在此留下许多著名诗作。

位于主峰顶上的多景楼和祭江亭,可以说是北固山风景的最佳处。多景楼为一座二层的画梁飞檐小楼,楼名取自唐李德裕诗句“多景悬窗牖”,也曾被称作“北固楼”,为古代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米芾所书“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匾额高悬于楼额。宋元以来,历代文人名士曾在此诗酒唱和。

北固楼最初建于东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后屡遭兵火,现在的楼是近代复建的。多景楼北面对着大江,登楼凭栏远眺,长江就在眼底,滔滔江流宛如玉带横在眼前。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飞翔之感。紧邻多景楼东侧有一处四角飞檐的亭子,此为“北固亭”,传说刘夫人孙尚香在听到刘备去世的消息后,在此遥祭后投江殉情,故后来又被称作“祭江亭”。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那两首词,就是在此触景生情写下的。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调任镇江知府

上述两首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当时,辛弃疾刚刚就任镇江知府不久。

辛弃疾(1140-1207),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他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自己还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压制,曾长期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1203年,权臣韩侂胄任南宋王朝宰相,欲借抗金以巩固其权位,便起用已60多岁的辛弃疾为浙东安抚使。他对韩决心北伐积极响应,但反对韩急躁冒进的伐金主张。他根据敌我双方实际情况,提出了北伐大计成功的三原则:“无欲速”、“审先后”、“能任败”。他指出,那种“言和者欲终世而讳兵”、“论战者欲明日而亟斗”,都是办不成事情的。韩侂胄知道辛弃疾的主战决心和过人才干,但顾忌他个性倔强,不易驾驭,就在宋宁宗面前说辛弃疾年事已高,不宜放在前线带兵作战,不如坐镇京口,使前方作战无后顾之忧。次年,1204年3月,64岁高龄的辛弃疾被调任镇江知府。

其实辛弃疾与镇江早有很深的渊源。归宋之初,辛弃疾寓居镇江,娶了爱国官吏范邦彦之女为妻。范本是金国蔡州新息县令,在辛弃疾南归前一年以全县归宋,家住镇江。辛弃疾与妻兄范如山十分投合,范如山的儿子范炎后来又娶了辛弃疾的女儿为妻。两代姻缘,关系非同寻常。因此辛弃疾早年曾经多次到过镇江,并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镇江友人。

镇江,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为淮河)。

积极备战北伐

就任镇江知府后,辛弃疾很振奋,想借此实现多年抗金宿愿。据史料记载,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曾提出详细而有远见的抗金北伐备战计划。同时做了大量细致的抗金北伐准备工作,厉兵秣马进行备战。他一边派遣谍报人员渗透到敌人后方,侦察敌方的兵马屯戍、仓库位置以及将帅姓名等军事情报,一面派人分头在江淮一带加紧招募了一万多名有较强作战能力的士兵,又赶制了一万套军服,加紧训练兵士。经常亲往沿江一带观测地形,做好据守与进攻的具体部署。

此时,韩侂胄急于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急着要立即北伐。辛弃疾认为,准备不充分就轻率举兵必将导致失败。但韩侂胄一意孤行,不听辛弃疾劝阻。双方观点分歧,矛盾日益激化。饱经宦海浮沉的辛弃疾预感到时局艰危,忧郁袭上心头。一天,他登上北固山,俯视滚滚东去的长江,心潮起伏,满怀忧国悲愤写下了上述两首词。词中借对孙权、刘裕两位英雄的向往,统一全国大业,并引用元嘉的愿望仓促北伐而失败的教训,提醒韩侂胄不能轻举妄动。

大呼“杀贼”离世

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仅短短1年,并未得到韩侂胄的真正重用,而韩侂胄已在琢磨着要把他从镇江撤走。碰巧,辛弃疾荐举的一个小官犯法,韩侂胄便抓住这个把柄,以荐举不当为由,把辛弃疾由镇江改派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还没有上任,又编造理由弹劾,把知隆兴府的任命也撤消了,只留下一个提举冲佑观的虚衔。辛弃疾在镇江的一切设想、安排,连同他的理想和希望都付诸东流了。他在接到免去镇江知府令时,写了一首《瑞鹧鸪》:“随缘道理应须会,过分功名莫强求。先自一身愁不了,那堪愁上更添愁。”

1205年7月,北伐壮志再次落空的辛弃疾,怀着满腔悲愤郁郁离开了镇江,回到江西铅山。1206年,韩侂胄仓促北伐,很快大败。1207年秋,辛弃疾大呼数声“杀贼”,忧愤而终,享年68岁。他的爱国情怀,留在了他的词中,激励着后世的人们,成为爱国主义不竭的精神力量。

记者在北固山采访时,遇到了多位来寻访、感怀这段历史往事的游人。一位来自香港的李先生说:“800多年过去了,在北固山上,我仍能感受到辛弃疾在这里留下的心跳和脉动。”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二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 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南朝梁武帝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榭:高台上的建筑物。风流:这里指英雄的业绩?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生长在京口农家,后做了东晋的将领,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 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亲北伐中原的气慨和成就。 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封:古代在山上筑坛 祭天的仪式。这里指“封山”。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洽区西北郊。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赢得:剩得,落得。仓皇北顾,在仓皇败退牛,回头北望追兵,宋文帝有“北顾涕交流”诗句记此次失败,本想建立战功,结果却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惶失措。 ⑦四十三年:此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守京口时,上距词人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已四十三年。扬州路:指 今江苏扬州一带。这三句是说:四十三年后的今天,登亭遥望扬州一带,当年抗金烽火,记忆犹新。 ⑧可堪:犹“岂堪”、“那堪”,即怎能忍受得了。堪,忍受。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击王玄谟,驻军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东南)在山上修建一座行宫,后称佛狸祠白佛狸即拓跋焘的小名。神鸦:飞来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社日祭神的鼓乐声,旧俗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这三句是说,人们忘记了过去的历史,竟在佛狸祠下迎神赛社,一片太平景象,真有不堪回首之感。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木将,善用兵,晚年被人陷害而出奔魏国,后秦攻赵,赵王想再

最美十首婉约词,诉尽人间未了情

最美十首婉约词,诉尽人间未了情最美十首婉约词,诉尽人间未了情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世间的情爱,一生的守护,对于时间长河,不过是沧海一粟。唯有真纯意远,才是爱情真谛。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在你离开后的日子里,哪怕风景再美,不过是过眼浮华。想要忘却的却深深刻在心里,耳畔只有风轻轻吹过......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悠悠长江水,承载了我对你的万般情思,是我们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两相挚爱的心灵却一脉遥通。 《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惟有阑干,伴人一霎”,当时光模糊了人事,当现世冲散了因缘,也许那时,就只有一个人的绿水青山,一个人的沧海桑田。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夕阳纵然美好,但毕竟要西下,历史便在这种新旧交替之中默默向前延伸,就如人生,一去便永无回归之日。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历史人物评析之辛弃疾

完美的辛弃疾 辛弃疾,不仅仅是伟大的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军事家,他有抱负,有战略眼光,有很强的军事才干,还是一个心胸朗阔的男子汉。在《休闲读品·天下》这本杂志里,作者将辛弃疾为我们做了完美的解读。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可能是小时候身体不好,大人为祈盼他的健康而起的名字),42岁时,为表达自己对农业劳动的重视,自号稼轩。 他是山东济南历城人,南宋时,这里沦为金人统治区。 少年辛弃疾,常跟随祖父辛赞,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哪是古战场,哪里可成为用兵之凭借。学问上,师从刘瞻,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最终,辛弃疾率众起义,归宋抗金,而党怀英则留而事金,成为金朝的官员、文人领袖、书法大家。 1161年,22岁的辛弃疾,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人生。他率2000余众起义抗金,并投归耿京领导的山东最大的一支义军队伍,成为“掌书记”(类似于文字、机要秘书,或者参谋之类。) 听从辛弃疾劝告、同时投归耿京的一个义端和尚,被敌人收买,从营中逃脱,而且还盗走了耿京的“节度使”大印。人是辛弃疾领来的,印是从辛弃疾这里偷走的,耿京欲杀辛弃疾,辛弃疾则告:给我3天,若不手擒义端,我甘愿就死。果然辛弃疾逮住了义端,义端央求免死,辛弃疾则手起刀落,提人头报耿京。此事让耿京更为器重辛弃疾,因为他确实是“下马能够草檄,上马能够杀贼”的文武全才。在辛弃疾的力劝下,耿京决定归附南宋,受朝廷节制,一旦北方无法立足,即可全军调往宋境,成为南宋的正规军。辛弃疾起草章表,并与副统帅贾瑞一起潜入建康,得到赵构皇帝的“接见”,并立刻授予官衔,让他们速回山东传旨。 不想,在返回义军的路上,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耿京的副帅张安国被金人收买,杀害了耿京,投降了金国。已行至宋金边界的辛弃疾如为个人安危计,可以折返朝廷,做个小官。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只带了50人的亲兵卫队,纵马直入有5万人防守的金军大营,活擒了叛徒张安国,并招集了数千名不愿做叛徒的义军将士,慷然南渡,昼夜兼行,将叛徒张安国交付朝廷,明正刑典,斩首正法。 当是时,辛弃疾年仅23岁,真个是:气吞万里如虎。 为此,他再度受到高宗皇帝的接见,在朝堂之上,他力陈北伐收复失地的决心,同时代人洪迈记载:“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奋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此后,辛弃疾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仕宦生涯,先后做过地方签判、知州、安抚使、提刑以及京城的大理寺副卿等官,按现在的标准说,是从县长、市长、省长直到中央政府的副部长,都干过。为官任上,辛弃疾在各个岗位上干得都还不错,显示了出色的政治才干,其出色政绩略举如下:

辛弃疾词全集

辛弃疾词全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花向今朝粉面匀,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于尘。 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 专业班级:汉语言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著有《稼轩词》。他继苏轼“以诗为词”之后,大胆革新,“以文为词”,开创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他的词才气纵横、笔力超拔、题材广泛、表现力极强。其传世之作有620多首,在现存两宋词人的作品当中,是数量最多的一家。本文研究之咏史词采取比较宽泛意义上的界定,既有广义的咏史词定义,即除了那种以直接写古人古事,以抒发怀抱之外,也有对历史兴亡的哲理思考、或借古咏怀,或化用前任诗句表达历史议论,或不见具体史事,只是抒发了物是人非,古今如梦之感,都划归咏史词的范畴,这些不同的类别主要是历史兴亡之感的触发物不同而导致的分别。而他们共同点都在于以古代历史人物,时间等作为生命情绪的寄托。 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但是身为归正人,他屡遭排挤打击,长期被迫赋闲,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寄之于词,表现出对国事的关切,激愤,对个人功业的渴望、无奈等感情都可以从他的咏史词中体会到。他的咏史词有33首,是两宋词人中创作咏史词最多的一位,通过这些咏史词我们可以看他他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和政治家的眼光。 通过整个关于咏史词的研究发展来看,辛弃疾的咏史词研究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虽然在综合论述咏史词的文章中有提到,但是很浅显,不够全面,很零散,而且也只把目光放在他的名篇上,没有很系统地深入地总结,只是很表面的写这首咏史词的写作背景或者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情感,尽管他的咏史词有些是婉约词有些是爱国词,在婉约和爱国的论文中也被提到,但那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可以说他的咏史词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在找到的关于咏史词板块里只是着眼于那几篇名篇的零散赏析,因此在这33首咏史词中我想在内容上把它们分门归类,有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侧重从辛弃疾与苏轼、周邦彦等人咏史词作比较,主要从咏史词发展的线路及其典型

辛弃疾生平简介及重要作品分析

人物评传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

辛弃疾的诗词全集

辛弃疾的诗词全集 辛弃疾,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词人。他的很多诗都入选了中小学课本。下面小编带你了解一下辛弃疾的生平及诗词全集。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出生时 山东已为金人所占,二十一岁时即参加抗金义军。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将领。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1辛弃疾的诗词全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花向今朝粉面匀,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于尘。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 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顽皮),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检校

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试论辛弃疾对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试论辛弃疾对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词自产生以来,似乎就掉入了脂粉堆里:专事刻红雕翠,描眉画目。言辞华艳浮靡,香软浓腻。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呈现出慷慨悲凉的格调,成为豪放词的先驱。至苏轼以诗入词,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意境,使词走出了闺情和旅思的樊笼,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意概》)的境地,词从花间樽前步入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苏轼之后,铁板铜钯,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的代表人物当首推稼轩。辛弃疾词的风格源于苏轼,但由于时代的剧变,使稼轩的词走上了雄奇跌宕,豪迈奔放的道路而具有另一种风格,入词的题材也更加广泛,表现了词人匠心独运,卓尔不群的高人才华和创作方法、写作技巧,驾御语言方面的独到之处。 稼轩的词获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与他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的。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而是具有雄才伟略,可以出将入相的人物。23岁时,即“壮岁锦旗拥万夫,锦谵突骑渡江初”,仅带数十骑,突入五万人的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率军南归而被委任为江阴签判。但此后,或赋闲散居,或沦为下僚,天生英才却无处可用,只好将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寄托于吞吐八荒,独立浩茫,“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刘克庄《辛稼轩集序》)的诗词中,从而将苏东坡创立的豪放词,进一步发扬光大。 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豪放派的基石。他用词来抒发政治报负,塑造英雄人物,描写祖国的万里江山,并以诗入词,打破了缘情与言志的界限,使词发展成为即可言情,又可言志,亦庄亦谐,庄媚兼有的文体,提高了词的品格。苏轼的词诚如李清照在《词论》中所说,具有“句读不葺之诗”的特点,但“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陆游《老学庵笔记》)。这种做法,突破了词律的束缚,使词更具有表现力,更加灵活。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又将豪放词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成了宋代词坛豪放与婉约两派分流和双峰并峙的局面,且影响深远,直贯元明清。辛词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是与辛弃疾对豪放词的巨大贡献密不可分的。 在词的表现内容上,辛弃疾继承发展了苏词的传统,并超越了苏词。苏词突破了爱情,离别和羁旅的樊笼,以词来书写报国的豪情壮志,农村恬淡的生活和贬居的无限感慨。辛弃疾则更加自觉地开拓创作视野,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特别是集中突出地表现了抗金斗争,并以此作为词的主体。在词中,作者高呼“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高唱“马革裹尸当自誓,娥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江水东流”),作者在词中,贯注了对国事的热忱和对抗金的关注。这在词史上,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如果说苏词抒写的爱国情感,只是涓涓细流,那么辛词抒发的爱国热情,则如汪洋大海一般,汹涌澎湃。 从词的意象上看,苏轼把前人不入词的形象入词。吊古伤时,咏怀送别,过去常用诗歌来表达的情感,他也常常用词来表达,抒发他旷达落拓的胸怀。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从这些词里,我们可以感触到作者的感情,如长江大河一般,不可阻挡,形成了他的词特有的旷达奔放的特点。辛弃疾的词意象更加雄伟,气韵更加壮阔,景象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旺盛的战斗性,有更加浓郁的主观色彩。因此,我们看辛词如徒步入山川,只感觉千回百转,姿态飞动,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如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音,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声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主要是写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用以勉励陈亮,同时也砥砺自己。全词由醉到梦,又梦到醒,三层意思环环相生,。现实的痛苦使他醉酒,而梦从醉中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概述 南宋中期 辛弃疾的出现,标志着宋词的创作又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完成了爱国豪放词思想与艺术的双重开拓和完美结合,开创了婉约词与豪放词并驰、长期共存的新格局。 与陈亮、刘过等联手进行创作,并影响到以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作家,文学史上称之为辛派词人。 姜夔是与辛弃疾双峰并峙的另一词坛领袖,他进一步深化词艺,增强了传统词体的思想意蕴与艺术表现力,使词坛走向新变,在他的影响下,格律词派应运而生。 南宋后期 基本上沿着辛弃疾和姜夔所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形成了两大创作阵营: 一派是辛词的继承人刘克庄、刘辰翁、文天祥等,内容多感时伤世,情调则沉痛悲郁; 另一派是姜词的追随者吴文英、张炎、周密、王沂孙等,内容上多抒发凄凉怨情,情调上追求高雅脱俗。 吴文英在艺术上有较大突破、刘克庄在题材上有一定拓展外,南宋后期词坛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进展。 第一节辛弃疾p129、p175 一、辛弃疾的生平、创作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 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1.(1140-1162)为率众起义,擒贼南归时期。 绍兴3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 22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 率领50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江阴签判。 开始了词的创作,可惜并没有流传下来。 2.(1162-1181)为辗转任职,筹措恢复时期。 《美芹十论》、《九议》,指陈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的大计,切实详明。 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 “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预备江西上饶隐居。 淳熙八年(1181)冬,42岁,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 豪放风格的初成,此期的词作反映了他重整河山的豪情壮志,格调昂扬激奋,雄豪悲壮。《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水龙吟》等。 3.(1182-1203)为长期闲居,一度起用时期。 20年间,两年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一面赏玩山水田园风光,一面心灵深处不停为理想所激动。 辛词创作的高峰、高产阶段。此期词作的题材内容不断拓新,表现手法日渐成熟老辣,艺术风格多种多样。 4.(1203-1207)为晚年再起,参与北伐时期。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 爱国词人辛弃疾和陆游的同时出现,标志着南宋文学爱国主义的主流在诗词创作 方面所达到的新的高度。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初期的济南,北方人民的灾难在 他童年生活中就留下深刻的印记。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下侵宋,济南 农民耿京聚众二十多万起义,青年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参加,并在军中掌书记。完颜亮南侵失败后,辛弃疾劝耿京和南宋王朝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行动,进一步反击 敌人,并代表起义军到建康去见宋高宗。在他从南宋北归时,叛徒张安国已谋害了耿京,并劫持了部分起义军投降金人。辛弃疾得到这消息,和部下五十人驰骑直入张安 国五万人的大营,缚张安国置马上,当场又号召了上万的士兵反正,长驱渡淮,奔向 南宋。 辛弃疾南归的第二年,张浚出兵北伐,败于符离,南宋王朝又倾向对金和议。辛 弃疾这时不顾自身官职的低微,写成《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 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 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也都提出一些具体的 规划。后来虞允文作宰相,他又写了《九议》献给他。《九议》除包括《美芹十论》 里一些重要论点外,更根据刘邦、项羽率吴楚子弟北上灭秦的史实,驳斥存在于士大 夫间的“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谬论。他一面认为“胜败兵家之常事”,不能因 一次的失败而丧失胜利的信心,用以驳斥那些借口符离之败“欲终世而讳兵”的妥协投 降派;一面又认为“欲速则不达”,要求国家作长期的准备,而反对那些轻举妄动,“欲明 日而亟斗”的速战派。辛弃疾这些意见虽没有为南宋王朝所采纳,仍可以看出他对形势 认识的清楚和对统一祖国事业的关心。这和他词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息息相通的。 辛弃疾南归之后不久,宋金对峙的局面渐趋稳定,主张对金妥协投降的一派长期 在南宋王朝当权。他们任用辛弃疾作地方官,只是利用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才能,应 付地方事变,镇压农民起义,便利他们肆无忌惮地剥削人民。可是辛弃疾是带了北中 国人民要求恢复的愿望南归的,为了准备力量,统一祖国,在他任地方官时必然要排 击豪强,淘汰贪吏,和南宋王朝的一些特权人物发生矛盾。他在《论盗贼札子》里说

论辛弃疾词的侠义之气

论辛弃疾词的侠义之气 谭世浩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9级重庆万州404100) 摘要: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作为南宋词人的辛弃疾,词风刚健豪放,词中充盈着一股浓郁的侠义之气。这与他富有传奇般的经历,渴望国家统一的宏伟志向,壮志未酬的悲愤情绪有着重要关系。他的词,是发自英雄心灵深处最真切的呐喊。本文将从辛弃疾词的“酒”意象和爱国之情入手,分析这位英雄的侠义情怀。 关键词:侠义之气,英雄,爱国 正文: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位大侠。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值得一提的是辛弃疾身上具备的燕赵侠气,类似于曹植《白马篇》中的幽并游侠儿,敢爱敢恨,侠肝义胆。才有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的壮举。 辛弃疾嗜酒,看看下面这些词句,便知道辛弃疾是如何看待酒的了。 富贵浮云,我评轩冕,不如杯酒。待从公,痛饮八千余岁,伴庄椿寿(沁园春)。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满江红)。 为公饮,须一日,三百杯(水调歌头)。 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念奴娇)。 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洞歌仙)。 且华堂,通宵一醉,待从今、更数八千秋(八声甘州)。 我饮不须劝,正怕酒尊空(水调歌头)。 三万六千排日醉,鬓毛只恁青青地(渔家傲)。 若解尊前痛饮,精神便是神仙(清平乐)。 无穷身外事,百年能几,一醉都休(满庭芳)。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两首词作,能够背诵课文内容并默写;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感受形象,咀嚼涵咏,体会作品的丰富意 蕴。 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学生的人格,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操。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用典 四.教学媒体投影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2 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 2、关于《水龙吟》 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12年,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三、诵读感知 1、播放朗读带

试论辛弃疾的爱国情感

试论辛弃疾的爱国情感 苏武乡中心学校赵星 〔内容提示〕 靖康之难,北宋灭亡,赵勾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建立南宋政权。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在金兵铁蹄的蹂躏下,不得不迁都偏安于江南半壁江山的临安,并连年向金称臣,纳币进贡,割地求和,沉溺于苟且偷安的豪奢生活。恢复中原,人心所向,民族的屈辱,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促使一大批以辛弃疾为主的辛派词人为救亡图泰而呐喊呼号。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以“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才情将略和“醉里挑灯看剑”的军人豪情壮志,谱写了一曲曲不朽的爱国篇章,鼓舞着一批批仁人志士的爱国斗志。本文拟从战斗经历、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等方面浅论贯穿于辛弃疾一生的爱国情感,以使人们更进一步地了解辛弃疾,学习辛弃疾,振奋民族精神,操守民族气节。 〔关键词〕 战斗经历政治生涯文学创作爱国情感 〔正文〕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赵勾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建立南宋政权。金兵继续南侵,南宋小朝廷节节败退,最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向金政权纳币称臣,偏安于江南半壁江山。形势的遽变导致民族矛盾迅速上升,统治阶层内部的政治斗争也由党派之争转化为和战之争。南宋朝廷中高宗、秦桧这些统治者,执行妥协投降政策,主张抗战的将相受到排斥,甚至遭到杀身之祸。但这时的广大人民,特别是沦陷区的人民,反对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抗战活动则轰轰烈烈,士大夫中的抗敌救国呼声也日益高涨。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南宋时期的词风很快就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表现爱国思想的词大量出现,形成了影响很大的爱国词派,涌现出了大量的爱国词人,如李清照、张元干、张孝祥、陈亮、刘过、刘克庄、辛弃疾等,而尤以辛弃疾最为著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他生在南宋中叶,正是宋金对峙,民族矛

宋词-辛弃疾9首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主要词作】 贺新郎(老大那堪说)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 永遇乐(千古江山) 摸鱼儿(更能消) 祝英台近(宝钗分) 清平乐(茅檐低小)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贺新郎 【宋】辛弃疾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 记当年、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简析】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自浙江东阳来江西上饶北郊带湖访问作者。作者和陈亮纵谈天下大事,议论抗金复国,极为投契。陈亮在带湖住了十天,又同游鹅湖(山名,在江西铅山县东北)。后来,陈亮因朱熹失约未来紫溪(地名,在江西铅山县南),匆匆别去。辛弃疾思念陈亮.曾先写《贺新郎》一首寄给陈亮。陈亮很快就和了一首《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辛弃疾见到陈亮的和词以后,再次回忆他们相会时的情景而写下了这首词。从时间上看,这首词可能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春天。 上片写友情。前四句以陈登、陈遵作比,说明作者与陈亮思想一致、情投意合的深厚友谊。中三句写他们旷达的胸怀与不慕富贵荣华的高尚情操。后四句写他们为国事担忧而发的恢宏议论以及因无人响应而产生的牢骚。下片论国事。前四句从抗战派与投降派的尖锐矛盾出发,提出了为什么祖国遭受分裂这一严重问题。实际上是?quot;南北分裂,已成定势"这一投降主义谬论的批判。中四句,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摆出了人材不得重用却又高喊搜罗人材以致堵塞了收复中原的通路这一严酷现实,揭露了投降派坚持屈辱求和打击抗战派的反动政策。最后四句,通过"男儿 到死心如铁"和"补天裂"这样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他们争取祖国统一的决心。 这首词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和陈亮在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所结成的战斗友谊,抒发了他们坚持抗战,志在统一的壮志豪情。 这是一首唱和词,但与一般酬答往来的庸俗之作大不相同,它写得感情饱满,痛快淋漓,内容丰富,形象鲜明。值得提出的是,这首词始终注意描绘和歌颂陈亮这一胸怀大志的人物形象。就全词来看,作者的笔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历史人物来赞美陈亮的宽阔胸怀与远大理想;二是通过对时政的抨击和对" 富贵"的蔑视来突出陈亮的高尚品格;三是通过陈亮的言论"男儿到死心如铁"来歌

辛弃疾词研究

我词写我情 ——辛弃疾词探究辛弃疾和苏轼一样,在作词上是个天才,他们的词,不管是婉约或是豪放,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虽然都属豪放派,但辛弃疾的词比起苏轼的还是有很多不同。辛弃疾的词更有生气,苏轼的则显得更儒雅。苏轼的豪放来源于他的气度,而辛弃疾的则是来源于他的真性情。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苏轼的词就像是薛宝钗,圆润流转,各方面都打磨得很好,同时又不失其大家风度,而辛弃疾的词就像是史湘云,有着那么一些缺陷,大大咧咧但是却不失其率真,显得亲切。他的戎马生涯铸造了他的硬骨头,也造就了他的胸襟,祖国沦陷、奸臣当道、壮志难酬又使他愤懑。所以他的词大多是豪放中带着感伤,因而显得悲壮。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抒发他的愤懑的代表作: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排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在景物中融入了自己的“游子”之悲,尤其的那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更是显出辛弃疾的愤懑,下片多用典故,婉转曲折地表达,显得含蓄蕴藉,折射出词人当时愁肠百结的心情。这种壮志难酬的愁绪与辛弃疾的豪放始终交织在一起并贯穿了他的词,这也是他的词的特点。正如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及暇。” 辛弃疾的豪放词不仅显着悲壮,有时候这种豪放也会转化为不羁,词中常常有些戏谑的言语,不拘一格,带着一种粗糙而率真的美。所以我认为,辛弃疾是最有生气的词人。王易在《词曲史》中说到:“故其词激昂排宕,不可一世;而潇洒隽逸,旖旎风光,亦各极其能事。……效之者或得其粗豪,而遗其精密;步其挥洒,而忘其胎息焉。”这样的态度首先表现在他的用词上。辛弃疾词中特别喜欢用“笑”这个字。不管是苦笑、冷笑、嘲笑,这些词都体现了辛弃疾内心的波动,体现他的真情。他笑世间万物,“却笑东风从此”(《汉宫春〃立春日》),“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满江红〃建安史致道留守席上赋》)“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水调歌头〃盟鸥》)。也笑自己,“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 而辛弃疾的一些仿古人的词作也显得幽默别致。如仿汉赋的主客问答体所写的《沁园春·将止酒诫酒杯使勿近》: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以及《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透露出一种清新别致的感觉,能让人感觉到辛弃疾的张扬甚至是狂狷。 另一方面,辛弃疾的这种真性情也使得他写了很大婉约风格的词,并且这些词也有很高的成就。辛弃疾的那些书写愁绪、感伤的词中仍然深深打上了辛弃疾词的豪放的风格特点,因为他的出发点大多也不是因为景物本身引起的,而是融入了他的家国之忧。如《汉宫春·立春日》: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

试论辛弃疾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之影响

试论辛弃疾生平经历对辛词词境开拓之影响 钟祥电大学号:041100076 张洪洋 [摘要]辛弃疾是活跃在12世纪下半叶词坛的词作大家,是“豪放”派的代表人 物之一。由于生长于金人占领区,他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并将此作为毕生事业。然而“归正人”的身份,使他不被信任;主战的主张又与南宋当局格格不入,这使他又深受排挤、忌恨,不为朝廷重用。政治上的起落使他在功业在没有大的建树和作为,但他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建立了词史上的丰碑。独特的经历,内心的苦闷,使辛弃疾对词境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他在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词中意象、对社会的批判、以词展示内心世界、描绘田园风光表现田园情趣等各方面均有丰富的拓展。辛弃疾大大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功能,这种成就的取得与他的生平经历和对生命、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验和感悟是分不开的,是他独特的生平经历成就了他对词境的开拓。 [关键词]辛弃疾生平经历意象词境影响 12世纪下半叶,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以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等词坛主将把词的创作推到高峰,其中尤以辛弃疾成绩最为卓著,以他为中心形成了“辛派”。辛派词人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而且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从此,词作与社会现实生活、词人的命运和人格风貌更紧密相连,词人的艺术个性日益鲜明突出。辛弃疾作为“辛派”的代表,他的词更是独具特色。其词作的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浑雅健,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1]而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词与时代、社会、命运、思想情怀的紧密联系的创作方式,更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为历代词人所效仿,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而他在词作上的杰出成就与他的生平经历是分不开的。 一、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主张 1、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时年22岁的辛弃疾,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队伍投奔义军首领耿京部下,坚持抗金,充分显示出非凡的胆略勇气。辛弃疾不但勇武而且深谋远虑,智略超群。他年轻时就向南宋皇帝进献《美芹十论》和《九议》,指陈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的大计。时人比之为“隆中诸葛”。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其雄才将略,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年)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2]更受到朝庭的歧视、排挤不被信任。他23岁南归

辛弃疾词的主题研究(三稿)

内江师范学院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本科毕业论文 三稿 题目:辛弃疾词的主题研究 姓名:孙建华 学号: 20100141298 院别: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10级3班 指导教师:曹奎

目录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2) 前言 (3) 1爱国词 (3) 1.1抗击金人侵略,收复祖国河山 (3) 1.2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 (5) 1.3 对统治阶级的腐朽与懦弱进行无情的批判 (7) 2农村词 (8) 2.1热爱秀美的农村风光 (8) 2.2赞扬朴实的农民形象 (8) 3 送别词 (9) 3.1在悲情和激昂中隐含着对家国的思念 (9) 3.2表达怀才不遇的压抑感 (9) 4婉约词 (10) 4.1以女性为中心 (10) 4.2咏物词 (11)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后记 (13)

摘要: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是中国文坛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其次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财富。辛弃疾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多达六百余首词。他的词形式风格多样,主题鲜明,贴近生活创作,其中以豪放词最具代表性。辛弃疾是一位忠君爱国的志士,是词坛领袖更是军中将才,却一生怀才不遇,他的词抒写抗击金人侵略,收复祖国河山的热情,忠君报国,收复失地是他一生的使命。也有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之作。对当权者的苟安求和不思进取也进行了无情的讽刺。还写下不少送别词。他的送别词往往离别时的愁情和思绪为主题,但并不仅仅沉浸在这种愁情中。晚年闲居时也写下不少名篇。如歌颂农村风光的,赞美秀丽风景的农村田园风光词。还有其柔婉含蓄的婉约词,意境含蓄蕴藉。刻画婉转柔美,有伤感怀时的少女形象,也有托物言志的咏物词。 关键词:辛弃疾;爱国;豪放;怀才不遇;送别;农村风光;婉约 Abstract:xin qiji is a great patriotic poet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is a bright pearl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is, second left a huge wealth for later generations.Life, xin qiji was a prolific writer, producing up to six hundred more than the first word.His words form style diversity, theme and bright, close to the creation of life, of which most representative bold words., xin qiji was a loyal patriot who is luxuriousness leader is the army generalship, talent is his life, his golden words express the fight against aggression, to recover the motherland rivers, passion and loyal to re-create its lost his life's mission.Have all ambition resentment and anguish.The authority of the summation adventurous also the relentless irony is certainly.Also write down some farewell words.In his later years also wrote many elegant recluse.Praises such as rural scenery, admire the beautiful scenery.Its graceful and restrained word also painted meticulous chic, full of euphemism.Also at the literature of the high altitude. Keywords:xin qiji;Patriotic;Bold; His talent.Farewell; View of the countryside; Graceful and restrained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