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

土壤质地:土壤机械成分的组合的不同百分比。

基因型: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等位基因:决定一个性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组合。

基因库:在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合。

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叫基因型频率。

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

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获得数据编制的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记作 rm。邻接效应: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自疏现象: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阿里规律: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因而种群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产生抑制性的影响。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生态元:从基因到生物圈所有的生物组织层次均是具有一定生态学结构和功能的单元称为生态元。

生态位宽度:在现有的资源谱中,一个生态元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的幅度。生态位重叠:指不同生态元的生态位之间相重合的程度。竞争排斥原理:在环境资源上需求接近的两个种类是不能在

同一地区生活的。如果在同一地区生活,往往在栖息地、食

性、活动时间等方面有所不同。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

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

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

零增长线:一种生物利用某种必需营养元素时该种生物能存

活和增殖的边界线。

种群平衡:指种群较长时间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

现象叫种群平衡。

种群大爆发: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往

往造成不利影响。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

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

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

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

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渐变群: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的连续变化,导致基因频率

或表现型的渐变,形成一个具有变异梯度的群体。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

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

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

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

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

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

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

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

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

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

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

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的水平,这种

类型称作K-对策。

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一定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

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

植物种称优势种。

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

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

要作用。

偶见种或罕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

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

相对密度:某物种的个体数与全部物种个体数的比值。

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

比。

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相对重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物种的重量占全部物种总

重量的百分比。

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

复杂性。

生活型谱:指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

列成的一个系列。

生态等值种:在不同地理位置但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地区由于

趋同进化而具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称为生态等值种。

层间植物:群落除了自养、独立支撑的植物所形成的层次以

外,还有一些如藤本植物、寄生、腐生植物,它们并不独立

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

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

取代的过程。

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

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

伴随种:不固定在某一定的植物群丛内的植物种。

植被型: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

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

落联合为植被型组。

群系群: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

物群落。

食物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

结构。

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的网状结构。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

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同资源种团: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链结构中,

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

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

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

之十定律。

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

的量。

总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

掉的有机物质在内的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

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群落净生产力: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被消耗者消耗后,

积累的有机物质的量。

生物学的放大作用:又叫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在生物体内,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

断升高的现象。

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

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

同化效率: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

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

生态演替:指在一个自然群落中,物种的组成连续的、单方

向的、有顺序的变化过程。稳态:有机体在可变动的

外部环境中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称为稳态。

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

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

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适合度:是指个体生产能存活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

的能力的指标。

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沉水的适应性反应。

气候循环: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沉水的生理适应性反

应。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地、温度适宜、相对湿度

高、大气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富养化:由于直接向湖泊排污或农用化肥随地表径流输入湖

中,使很多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转变成以蓝绿藻占优

势的湖泊,这个过程叫富养化。

矿化: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中,无机的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

放出来的过程。

异化: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进

而成为矿物成分的过程。

再循环:进入分解者亚系统的有机物质也通过营养级而传递,

但未利用物质﹑排出物和一些次级产物,又可以成为营养级

的输入再次被利用。

自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来源中,日光能的输入量大于

有机物质的输入量则属于自养生态系统。

异养生态系统:现成有机物质的输入构成该系统能量的主流

则是异养生态系统。

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个位置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四、问答题

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

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

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

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

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

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

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

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3、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

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

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

世纪60年代至现在)。

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

析和模型三种类型。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

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原地实

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

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

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

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

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

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5、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1)

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

(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和迁出率。出生和

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

(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6、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

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

生命表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3)动

态生命表是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

资料编制而成。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动态生命

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

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静态生

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

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

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

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

还是有价值的。

7、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

dN/dt:rN(1-N/K)=rN(K-N/K)式中:N表示种群大

小;t表示时间;dN/dt表示种群变化率;r表示瞬时增长

率;K表示环境容量。或写该方程的积分式:Nt=K/l+ea-rt

式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8、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 (

1)季节消长(2)不规则波动(3)周期性波动(4)

种群爆发或大发生(5)种群平衡(6)种群的衰落与灭

亡(7)生态入侵

9、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

领域性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空间,并

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

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

驱赶入侵者等的行为。决定领域面积的几条规律:(1)

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2)食肉性种

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大,并且体重越大,

这种差别也越大。(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周期

性变化,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例如,鸟类一般在营巢期

中领域行为表现最强烈,面积也大。

10、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

种群出生率是描述任何生物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或速率。

出生率还可分为下列几种:(1)绝对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

新个体增加的数目。(2)专有出生率是指每个个体的绝对出

生率。(3)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无任何

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的出生率。4)

实际出生率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的出生率,亦称生

态出生率。死亡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表示;

也可以用死亡的个体数与开始时种群个体数之比来表示。死

亡率亦可区分为以下几种:(1)最低死亡率是指

在最适环境条件下测得的死亡率,种群中的个体都是由于活

到了生理寿命才死亡的。(2)实际死亡率是在某特定

条件下的死亡率,它随种群状况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亦称生态死亡率。

11、生物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1)偏利(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4)中性作用(5)

竞争(6)偏害(7)寄生(8)捕食

1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

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13、自然选择的类型有哪些?

以选择结果分三类:(1)稳定选择(2)定向选择(3)分裂

选择以生物学单位分四类:(1)配子选择(2)亲属选择

(3)群体选择(4)性选择

14、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

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

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

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

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

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

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

15、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有效积温法则的含义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

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

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

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全年的农作物茬口必须根据当地

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

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在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中,也

要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以及某害虫的有效总积温进行预测预

报。

16、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哪些因素?

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待分解者的质量,分解者的生

物种类和分解时的理化环境条件。三方面的组合决定分解过

程每一阶段的速率。

17、顶极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主要特征有:(1)

生物量高;(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3)净生产量低;

(4)群落结构和食物链(网)复杂;(5)物种多样性和生化

多样性高;(6)群落稳定性高。

18、引起种群波动的原因有那些?

①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存在于密度变化及其对种群

大小的影响之间。②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③环境的随机变

19、怎样估计次级生产量?

(1)按同化量和呼吸量估计生产量,即P=A﹣R;按摄食量

和扣除粪尿量估计同化量,即A=C﹣FU(2)利用种群个体生

长和出生的资料来计算动物的净生产量。(3)净生产量=生物

量变化+死亡损失

20、动物集群的代价有那些?

①增加对食物的竞争②对于捕食者增加显眼性③增加感

染疾病的风险

21、食草动物对植物群落的作用有那些?

①许多食草动物的取食是有选择性的,影响群落中物种多度

②啃食抑制了竞争物种的生长,从而加速和维持了低竞争物种的多样性

22、种群密度制约有哪几种形式?简单解释一下这几种形式。

①过度补偿②补偿不足③准确补偿

23、在高度富养化的湖泊中蓝绿藻能成为优势浮游植物的原因?

(1)浮游动物和鱼类宁可吃其他藻类也不愿意以绿藻为食;(2)很多蓝绿藻都能固定大气中的氮,因此当氮短缺时它们就处于有利竞争地位。

24、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1)收获量测定法;(2)氧气测定法;(3)二氧化碳测定法;(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5)叶绿素测定法

26、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6)限制性作用。

27、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1)水生植物有三类:①沉水植物;②浮水植物;③挺水植物。(2)陆生植物有三类:①湿生植物;②中生植物;③旱生植物。

28、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4)具有一定的结构;(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7)具有边界特征。

29、生态平衡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1)系统结构的优化与稳定;(2)系统的能流、物流收支平衡;(3)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功能的保持。

30、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31、环境的类型都有哪些?

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类;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或称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32、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33、协同进化所包含的内容?

(1)竞争与协同进化;(2)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协同进化;(3)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4)寄生物与宿主的协同进化。

34、简述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35、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Shelford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

36、简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太阳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37、简述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的反应不一样,形成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两个生态类型。

38、简述光质的生态作用。

(1)太阳光由红外光、可见光区和紫外光三部分构成,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2)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39、简述日照长度的生态作用与光周期现象。

太阳光在地球上一天完成一次昼夜交替,而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津。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40、简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

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

长发育。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

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

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

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

41、简述植物温周期现象。

自然界温度有规律的昼夜变化,使许多生物适应了变温环境,

多数生物在变温下比恒温下生长得更好。植物生长与昼夜温

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形成温周期现象。其主要表在:(1)

大多数植物在变温下发芽较好;(2)植物的生长往往要求温

度因子有规律的昼夜变化的配合。 42、简述物候节律及其意

义。

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

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植物的物候变化非常明显;

动物对不同季节食物条件的变化以及对热能、水分和气体代

谢的适应,导致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周期性变化。物候研究观

测的结果,可应用于确定农时、确定牧场利用时间、了解群

落的动态等,特别是,对确定不同植物的适宜区域及指导植

物引种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43、简述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

称为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

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

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

44、简述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

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如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

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还可破坏植

物的水分平衡。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

行为3个方面。

45、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很大不同的特

征: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

要。二是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

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

46、简述土壤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的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紧实的粘土和松

散的沙土都不如壤土能有效的调节土壤水和保持良好的肥力

状况。土壤结构可分为团粒结构、块状结构、片状结构和柱

状结构等类型。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土

壤的质地和结构决定着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而

土壤水分、空气和温度及其配合状况又对植物和土壤动物的

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47、简述土壤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它对土壤肥力、

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各种营养元

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

布都有着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虽然含量少,但对土壤物理、

化学、生物学性质影响很大,同时它又是植物和微生物生命

活动所需的养分和能量的源泉。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

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

48、简述土壤母质对生物的影响。

母质是指最终能形成土壤的松散物质,这些松散物质来自于

母岩的破碎和风化(残积母质)或外来输送物(运移母质)。

土壤的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质地深受母质的影响。基性岩

母质多形成土层深厚的粘质土壤,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营养元

素,呈碱性或中性反应。冲积物母质质地较好,营养丰富,

土壤肥力水平高。

49、空气主要组成成分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氮是一切生命结构的原料。大气成分中氮气的含量非常丰富,

但绿色植物一般不能够直接利用,必须通过固氮作用才能为

大部分生物所利用,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固氮的途径一是高

能固氮;二是工业固氮;三是生物固氮。氧气是动植物呼吸

作用所必需的物质,绝大多数动物没有氧气就不能生存。二

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

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增加。对于动物来说,空

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影响动物的呼吸代谢。

50、简述生物对风的适应。

风是许多树种的花粉和种子的传播者,风媒植物特有的花形

和开花时间均是风媒植物对风的适应。在多风、大风的环境

中,能直立的植物,往往会变得低矮、平展,并具有类似旱

生植物的结构特征。“旗形树”也可以说是树木对盛行强风的

适应。

51、简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的生存和发展是

极为重要的,它不仅影响每个生物的生存,而且还把各个生

物连接为复杂的生命之网,决定着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生物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产生了协同进化。植物

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寄生作用、偏利作用、偏害作用、

竞争作用、他感作用等方面。动物和动物之间,除了互相产

生不利的竞争和捕食关系之外,还有偏害、寄生、互利等相

互作用方式。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除了植食作用以外,还

表现有原始合作、偏利作用和互利共生作用等。微生物与动

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52、简述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

温度因子和光因子一样存在昼夜之间及季节之间温度差异的

周期性变化,称节律性变温。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

生长发育、迁移、集群活动等有重要影响。(1)昼夜变温

对许多动物的发育有促进作用;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

关系更为密切,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形

成植物的温周期现象。(2)变温对于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

和积累具有良好的作用。(3)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

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

候。

53、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种类组成特征;(2)外貌和结构特征;(3)动态特征。

54、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1)多度和密度;(2)频度;(3)盖度;(4)优势度;(5)

重要值。

55、简述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1)水平结构:①镶嵌性;②复合性;③群落交错区(2)

垂直结构(3)年龄结构

56、生态位有哪些特征?

(1)生态位的重叠;(2)生态位分离;(3)生态位宽度。

57、简述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

(1)演替的方向性:①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②物种组成

由多到少;③种间关系由不平衡到平衡;④稳定性由不稳定

到稳定。2)演替速度:先锋阶段极其缓慢,中期速度较快,

后期(顶极期)停止演替。(3)演替效应:前期的生物和

群落创造了适应后期生物和群落生存的条件,但对自己反而

不利,最终导致群落的替代。

58、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

部环境的改变;(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环境条

件的变化;(5)人类活动。

59、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

(1)位置上:位于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2)生态环境:较

复杂多样。(3)种类多样性高,某些种的密度大。

61、简述群落成层现象。

(1)植物的地上成层现象,主要原因光照(2)植物的地下

成层现象,主要原因矿物质、养分、水;(3)动物的成层现

象,主要原因食物;(4)水生群落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光、

食物、温度。

62、层片具有哪些特征?

(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生活型相同,并具有相当地个体数

目,而且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2)在群落中具有一定的

小环境;(3)在群落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63、简述生物群落的发生过程。

(1)物种迁移: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迁移;(2)定

居:生物在新地区能正常生长繁殖;(3)竞争:生物密集,

种间产生竞争,竞争成功者留下,失败者退出,竞争成功者

各自占有独特生态位,群落形成。

64、简述生物群落的发育过程。

(1)发育初期:①种类组成不稳定;②群落结构未定型;③

内环境无特点。(2)发育盛期:①种类组成稳定;②群落

结构已定型;③内环境有特点。(3)发育末期:①老物种,

尤其建群种生长渐弱;②新物种不断进入,进入新老交替。

65、生物群落的演替有哪些类型?

(1)按演替延续时间:①世纪演替;②长期演替;③快速演

替。(2)按演替起始条件:①原生演替;②次生演替。(3)

按基质性质:①水生演替;②旱生演替。(4)按控制演替

的主导因素:①内因性演替;②外因性演替。

66、简述以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过程。

(1)地衣群落阶段(2)苔藓群落阶段(3)草本群落阶段(4)

灌木群落阶段(5)森林群落阶段。

67、简述以湖泊开始的水生演替过程。

(1)浮游生物群落阶段;(2)沉水生物群落阶段;(3)浮叶

根生生物群落阶段;(4)挺水生物群落阶段;(5)湿生草本

生物群落阶段;(6)森林生物群落阶段。

68、简述云杉砍伐迹地上的次生演替系列。

(1)采伐迹地阶段(杂草群落阶段);(2)先锋树种阶段(阔

叶树种阶段);(3)阴性树种定居阶段(云杉定居阶段)(云

杉、阔叶混交林);(4)阴性树种恢复阶段(云杉恢复阶段)。

69、顶级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主要特征有:(1)生

物量高;(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3)净生产量低;(4)

群落结构和食物链(网)复杂;(5)物种多样性和生化多样

性高;(6)群落稳定性高。

70、陆地生物群落有哪些分布规律?

(1)纬度地带性;(2)经度地带性;(3)垂直地带性

76、主要顶极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各是什么?

(1)单顶极:同一气候区内,无论其他生态条件如何,只有

一个气候顶极群落。(2)多顶极:同一气候区内除气候顶

极外,还有土壤、地形等顶极群落。(3)顶极-格局:同

一气候区内,可有多个顶极,但各顶极呈连续变化格局。

77、简述热带雨林群落的分布、生境和群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赤道及其两侧湿润地区。(2)生境:终年高温

多雨。(3)群落特征:①种群组成较为丰富;②群落结构

极其复杂;③乔木具有板状根、裸芽、茎花等特征;④无明

显季相变化。

78、简述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中国东南部为世界

面积最大、最典型。(2)生境:亚热带季风季候,夏热冬

温,无太明显干燥季节。(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丰富

(不及热带雨林);②群落结构复杂(不及雨林);③板根、

茎花等现象几乎不见;④优势植物为樟科、壳斗科、山茶科

和木兰科;⑤无明显季相变化。

79、简述落叶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北美大西洋沿岸,西、中欧、亚洲东部。(2)

生境:欧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北美为温带季风季候,

共性是四季分明,冬季较干冷。(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

成较丰富;②优势树种为壳斗科、槭树科、桦树科、杨柳科;

③群落结构简单;④季相明显。 80、简述北方针叶林的分布、

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北半球寒温带,贯通欧亚、北美大陆。(2)生

境:气候寒冷、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和,终年湿润。(3)

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较贫乏;②乔木以松属、云杉属、冷

杉属和落叶松属组成;③群落结构简单;④不同树种的森林

外貌和季相不同。

81、简述热带草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热带森林与热带荒漠之间。(2)生境:终年高

温,降水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3)群落特征:①有星

散分布的耐旱乔木;②喜热禾本科植物占优势;③季相明显;

④大型草食动物和大型肉食动物丰富。

82、简述温带草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温带大陆内部,荒漠与森林之间。(2)生境:

半干旱、半湿润气温,低温。(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

贫乏;②以耐低温、旱生禾本科,豆科为主;③草本具典型

旱生特征;④季相明显而华丽;⑤群落结构简单,仅草本层。

83、简述荒漠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极端干旱地副热高压带和大陆中心。(2)生境:

极端干旱。(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极其贫乏;②优势

植物是超旱生灌木,肉质旱生植物和短命植物;③群落结构

极其简单,许多地方连一个层次都没有;④生物量和生产力

极低。

84、简述苔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北冰洋沿岸。(2)生境:冬季酷寒且漫长,夏

季凉而短促,土壤具永冻层。(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

贫乏;②优势植物是苔藓、地衣和极耐寒小灌木;③植株低

矮;④生长极其缓慢;⑤多年生地面芽为主。

86、分析比较远洋生态系统表层和深层的特征。

表层:光照充足、生产者多、生物种类和个体数量多、生产

力高。深层:光线微弱、几乎无生产者、生物种类和个体数

量少、生产力低。

87、为什么说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类非独立性的生态系统?

(1)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的依赖性大。(2)人

类的生活和生产资料靠其他生态系统输入。(3)人类的

生活和生产废弃物要运到其他生态系统去。

88、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况。

(1)先由绿色植物把太阳光能变成植物体内的生物能(化学

能)。(2)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食物网把能量逐级

传递下去。(3)能量在每一营养级都有呼吸消耗,而

且,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也不可能全部转化到下一营养级中,

因此,能流越来越细。

89、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小循环)和地球化学循环(大

循环)的特点。

小循环:必须有生物参与,范围小、流速快、周期短。大循

环:可以无生物参与,范围大、流速慢、周期长。小循环寓

于大循环之中,没有大循环就没有小循环。小循环对大循环

也有影响,自从生物界诞生以后,许多物质的大循环都有了

生物的参与。 90、简述生态系统

的碳循环途径。

(1)陆地:大气二氧化碳经陆生植物光合作用进人生物体内,

经过食物网内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

大气。另有一部分固定在生物体内的碳经燃烧重新返回大气。

(2)水域: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经水生植物光合作用进入

食物网,经过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

水体。(3)水体中二氧化碳和大气中二氧化碳通过扩散而相

互交换,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参与生态系统碳

循环,生物残体也可沉入海底或湖底而离开生态系统碳循环。

91、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标志。

概念: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

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

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标志: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

平衡,生物种类和数目相对稳定,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生产

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营养结构相互协调。

92、简述生态失调的概念及标志。

概念: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

扰超越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阈限而使其丧失自我调节

能力时,谓之生态失调。标志:物种数量减少,环境质量降低,生产力衰退,生物量下降。

93、简述当前世界不可更新资源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

趋势:日益枯竭。原因:全球储量有限,地域分布不均,过量开采和消耗,不能更新。 94、简述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区别。

生物量是指生态系统在某一特定时刻单位面积上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量,单位是:干重g/m2或J/m2。而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生产的有机物质量,表示的是速率,单位是:干重g/m2·a或J/m2·a。

95、简述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后果。

(1)出现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升高。(2)导致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速度加快、海水受热膨胀,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受到海水的侵袭。(3)改变了全球水热分布格局,部分湿润地区可能变得干燥,而部分干燥地区可能变得湿润。(4)改变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一部分生物可能不适应环境的改变而濒危或灭绝。

96、请简述生态因子的几个特点?

1)综合性: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它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2)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个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常引起许多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其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4)限定性: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97、请简述层片的特征是什么?

(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但同一生活型的植物种只有其个体数量相当多,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时才能组成层片。(2)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3)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4)在群落中,每一个层片都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而且可以按其作用和功能的不同划分为优势层片、伴生层片、偶见层片等。

98、二十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著名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

英美学派:英国坦斯列,美国克莱门茨研究重点:植物群落的演替。法瑞派:法国布朗-布兰柯,瑞士卢贝尔研究重点:特征种和区别种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并且建立了一套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北欧学派:德日兹研究重点:对群落进行分析,研究了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的关系。前苏联学派:苏卡切夫研究重点:以欧亚大陆寒温带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着重于草原利用、沼泽开发,北极的资源评价。

99、生物体对低温和高温的适应有哪些?

1、低温植物:(1)形态上:落叶,芽具有鳞片,油脂,植物体表面有绒毛和蜡粉,植株矮化;(2)生理上:细胞中水分减少,细胞液浓度上升,导致糖类、脂肪积累,束缚水保存好,自由水失去,降低冰点,使植物在冰点以下不结冰。动物:(1)降低热传导(最直接方式);(2)增加产热;(3)局部异温性;(4)降低体内温度;(5)行为调节;(6)耐受冻结;(7)超冷。

2、高温植物:(1)形态上:叶变小,其排列发生变化,叶变态,密生绒毛;(2)生理上:细胞汁液浓度增加,通过旺盛的蒸腾带走大量热量。动物:(1)通过皮肤血流量来散热;(2)改善身体外部环境;(3)蒸发散热,如出汗、呼吸等。

100、变温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1、植物:(1)促进种子萌发;(2)促进植物生长;(3)提高植物产品的品质;(4)促进植物开花结实。

2、动物(1)加快发育速度;(2)增加昆虫的产卵数。

101、火的来源、分类及火的生态作用。

火来源于天然的火山喷发、闪电、陨石下落等。火分为树冠火、地面火、地下火等。火的生态作用是:(1)焚烧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压力作用:火烧掉老枝,利于新枝条生长;(3)火在物种竞争中起重要作用;(4)灾害作用:引起物种绝灭。

102、土壤生物性质的生态作用。

(1)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和还原者,它们能分解有机物,释放养分。(2)微生物的分泌物和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可以直接分解。(3)微生物产生一些生长激素和维生素类物质对植物的生长有具体作用。(4)某些微生物与某些植物形成共生体。 103、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1、生物因素(1)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2)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2、干扰(1)自然干扰(2)人为干扰

3、空间异质性

4、岛屿效应

104、简述生态系统的特点?

(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上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更新的能力。(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功能。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有限。(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105、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年龄锥体图表示,包括哪三种类

型,各个类型各代表什么含义?年龄锥体图是以不同宽

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不同

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按锥体形状,

年龄锥体可划分为3个基本类型:(1)增长型种群:锥体

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

而老年个体较小,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

种群。(2)稳定型种群:锥体形状和老、中、幼比例介于

增长型和下降型种群之间。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平衡,种

群稳定。(3)下降型种群: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

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

于出生率。

108、生物群落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具有一定的外貌(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3)具有

一定的群落结构(4)形成群落环境(5)不同物种之间的

相互影响(6)一定的动态特征(7)一定的分布范围(8)

群落的边界特征

109、生态规划的含义是什么,其理论基础有哪些,具有哪些

特点?

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

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别、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

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

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

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生态规划的理论是:(1)整

体优化理论;(2)趋适开拓原理;(3)协调共生原理;(4)

区域分异理论;(5)生态平衡原理;(6)高效和谐原理;(7)

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规划具有以下特点和科学内涵:(1)

以人为本;(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3)系统开放、

优势互补;(4)高效、和谐、可持续。

110、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

(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

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当今科

学界,全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

(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

的多样性和变异性。(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

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

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是80年代后期较年轻的交叉学科。

近年来,日益成为生态学一个新兴研究热点。

111、简要回答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

根据生态农业的定义,它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点:

(1)整体性;(2)可调控性;(3)地域性;(4)高效性;(5)

持久性;(6)稳定性;

112、生态系统的动态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解

释。

生态系统的动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进化和生态

系统演替。生态系统进化是长期的地质、气候等外部变化与

生态系统生物组分活动结果所引起的内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

果。早期的生态系统应该是水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演替就

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改变。演替有原生演替和

次生演替之分,也有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的区

论述题

1、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是什么?

(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

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

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剖

学结合。(2)研究范围的扩展。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

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

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

展。(3)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

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

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

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4)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

增强。

2、试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

(1)整体观和综合观。生物的不同层次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的、

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生态整体;组

成生态整体的各个要素总是综合地发挥作用。整体性观点是

生态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观点,他要求始终把不同层次

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态整体来对待,注意其整体的生态特

征。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由整体到部分的还原方法和从

部分到整体的综合方法这两者的结合,但由于长期以来,存

在着还原有余而综合不足的倾向,尤其是要解决目前全人类

面临的能源、环境等生存危机,所以生态学特别强调整体性

和综合性的研究,该观点的意义还在于,尽管人类文明取得

了巨大的科技进步,但人类仍然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仍然是世界生态系统这一整体的一部分。(2)层次结构理

论。层次结构理论是整体观和综合观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客

观世界的结构都是有层次的,而且这种层次在宏观和微观上

都是无限的。组成客观世界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

和功能,对任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都不能代替对另一层次的

研究和认识。(3)新生特性原则。当低层次的单元结合在

一起组成一个较高层次的功能性整体时,总会有一些在低层

次从未有过的新生特性产生。

3、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

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

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

化及其反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

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

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

生变化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

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

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4)阶段性作用。生态

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

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

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

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6)生态因子限

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

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4、生态学研究更加注重生物的生境与小环境,为什么?

生态学研究更加重视生物的小环境。显然,研究生活在地表

凋落物层的甲虫,是没有必要了解树林20米高度以上的温度

情况的。此外,即使生物是处于同一地区、同一季节和同一

天气类型之中,但由于小环境的不同,它们实际上是受到彼

此不同的小气候影响而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例如,

在严寒季节,即使雪被上的气温是零下60-70度,雪被下土

壤表面的气温仍维持在10-20度;雪上生活的动物忍受着低

温,而雪下生活的动物,实际上是生活在类似南方的小气候

中,它们是因为有了适宜的雪下小环境,才能在冬季寒冷的

地区生活下来。植被个体表面不同部位也存在着不同的小环

境。

5、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

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

于太阳光。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

影响。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

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

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

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3)

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

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

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

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

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

十分明显的影响。

6、论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

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

长发育。一般说来,生物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温度

的升高而加快,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缓。当环境温度高于或

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

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

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

的影响。温度对生物的生态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

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如引起湿度、降水、风、氧在水

中的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他生物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这是

温度对生物的间接影响。

7、试述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1)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生物新陈代

谢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水是生命现

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活动。此外,水有较大的比

热,当环境中温度剧烈变动时,它可以发挥缓和、调节体温

的作用。2)水对生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水量对植物的生

长也有最高、最适和最低3个基点。低于最低点,植物萎蔫,

生长停止;高于最高点,根系缺氧、窒息、烂根;只有处于

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

的生长条件。在水分不足时,可以引起动物的滞育或休眠。3)

水对生物的分布的影响。水分状况作为一种主要的环境因素

通常是以降水、空气湿度和生物体内外水环境三种方式对生

物施加影响,这三种方式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

育和空间分布。降水是决定地球上水分状况的一种重要因素,

因此,降水量的多少与温度状况成为生物分布的主要限制因

子。我国从东南至西北,可以分为3个等雨量区,因而植被

类型也可分为3个区,即湿润森林区、半干旱草原区及干旱

荒漠区。

8、试述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根据植物与水分的关系,陆生植物又可分为湿生植物、旱生

植物和中生植物3种类型。(1)湿生植物还可分为阴性湿生

植物和阳性湿生植物两个亚类。阴性湿生植物根系不发达,

叶片极薄,海绵组织发达,栅栏组织和机械组织不发达,防

止蒸腾、调节水分平衡的能力差。阳性湿生植物一方面叶片

有角质层等防止蒸腾的各种适应,另一方面为适应潮湿土壤

而根系不发达,没有根毛,根部有通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

织相连,以保证根部取得氧气。2)旱生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

特征,一方面是增加水分摄取,如发达的根系;另一方面是

减少水分丢失:如植物叶面积很小,成刺状、针状或鳞片状

等。有的旱生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还有一类植物是从

生理上去适应。(3)中生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介于

旱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之间,具有一套完整的保持水分平衡的

结构和功能。

9、试述土壤微生物对生物的影响。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或还原者,它们分解有机物质,

释放出养分,促透±壤肥力的形成。微生物直接参与使土壤

有机体中营养元素释放的有机质矿质化过程和形成腐殖质的

过程。在形成土壤团粒结构方面,微生物也起着直接的和间

接的作用。土壤中某些菌类还能与某些高等植物的根系形成

共生体,如菌根、根瘤,它们有的能增加土壤中氮素的来源,

有的能形成维生素、生长素等物质,利于植物种子发芽和根

系生长。还有一些特殊的微生物,能使土壤环境得到改善而

促使植物生长。

10、试述风的生态作用。

(1)风对区域环境的影响。风带来的空气流动,产生大气中

热量、水分等物质与能量的输送,影响和制约着不同地区的

天气和气候。风还对区域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的净化产生重

要影响。(2)风对生物的影响。风力大小不同,其生态意

义也不同。风对植物的直接影响有风媒(藉助风力传送花粉)、

传播种子、风折和风倒等,并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量、形态

与结构。风的有害影响主要表现在,当风达到一定程度会降

低植物的生长量,使植物矮化、变形,严重的引起风倒、风

折等危害。风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物的生命过程及其行为、

数量和分布。

11、试述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

地形因子对生物只是起间接的作用,但它可以通过控制光、

水、气候、土壤及生物因素发挥其影响。陆地表面复杂的地

形,为生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境。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表

现在四个方面,即坡向、坡度、坡位和海拔高度。(1)坡

向主要影响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并引起温度、水分和土壤

条件的变化。南坡植物多为喜光的阳性植物,并表现出一定

程度的旱生特征;北坡植物多为喜湿、耐阴的种类。(2)

坡度的陡缓,控制着水分的运动,控制着物质的淋溶、侵蚀

的强弱以及土壤的厚度、颗粒大小、养分的多少,并影响着

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形态。(3)坡位不同,其阳

光、水分和土壤状况也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讲,从山脊到坡

角,整个生境朝着阴暗、湿润的方向发展。(4)随着海拔

高度的变化山地的光照强度、气候、土壤按一定规律发生变

化,并对生物的类型和分布产生相应的影响。山体越高,相

对高差越大,垂直地带谱越复杂、越完整,其中包括的动植

物类型也越多。 12、逻

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逻辑斯谛增长是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无密度

效应的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1)有一个环境容纳量;(2)

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按此两点假

设,种群增长将不再是“J”字型,而是“S”型。“S”

型曲线有两个特点:(1)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2)

曲线上升是平滑的。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

(1)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

长缓慢;2)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3)

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

长最快;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

变慢;(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13、论述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

物种的性状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的进化现象称协同进

化。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捕食

者通常具锐利的爪,撕裂用的牙,毒腺等或其他武器,以提

高捕食效率,猎物常具保护色、警戒色、假死、拟态等适应

特征,以逃避被捕食。蝙蝠能发放超声波,根据回声反射来

确定猎物的位置;而一些蛾类能根据其腹基部“双耳”感受

的声纳逃避蝙蝠的捕食。不仅如此,某些灯蛾科(Arctidae)

种类能发放超声波对付蝙蝠的超声波,并使其堵塞或失灵。

更有趣的是,为了对付蛾类这种“先进”的防卫系统,蝙蝠

还能通过改变频率,避免发放蛾类最易接受的频率,或者停

止回声探测而直接接受蛾所产生的声音以发现猎物。捕食者

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进化过程中的一场真实的“军备竞赛”。

在捕食者与猎物相互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常常是有害的“负

作用”倾向于减弱。捕食者如有更好的捕食能力,它就更易

得到后裔,因此自然选择有利于更有效的捕食。但过分有效

的捕食可能把猎物种群消灭,然后捕食者也因饥饿而死亡,

因此“精明”的捕食者不能对猎物过捕。

14、论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1)他感作用使一些农作物不宜连作;(2)他感作用

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

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他感作用是影响植物群落演替重要的因素之一。

15、论述物种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方式。

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1)地理隔离;(2)

独立进化;(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物种形成的方式,一般

分为三类:(1)异域性物种形成;(2)领域性物种形成;

(3)同域性物种形成

16、试述捕食对种群数量和质量的调节作用。

捕食者于猎物的关系,往往在调节猎物种群的数量和质量上

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1)捕食者对猎物的种群数量起着

重要的调节作用。(2)捕食者对猎物的种群质量起着重要

的调节作用。(3)在自然环境中,捕食者于猎物的关系是

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往往是多种捕食者和多种猎物交叉着发

生联系。

17、论述顶极群落的特征。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比较,顶极生物群落具有一下特征:(1)

生物量最高;(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约为1;(3)总生产量/生物量小;(4)群落净生产量低;(5)食物链(网)复杂多样;(6)群落结构复杂;(7)物种多样性最高;(8)生化多样性最高;(9)生物与环境物质交换速度慢;(10)矿质养分循环封闭;(11)生物的生活周期长而复杂,生物体积大;(12)群落稳定性高、熵低、信息多。

18、论述陆地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并举例。

陆地生物群落地带性分布规律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又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如亚洲大陆东岸从赤道向北极依次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苔原。(2)经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如亚洲温带大陆东岸,由沿海向内陆依次是森林-草原-荒漠。(3)垂直地带性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降水依次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替,如马来西亚的基那巴卢山,从下向上依次是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高山灌丛。

19、举例说明山地的垂直地带性。

(1)山地随海拔高度升高,群落类型依次更替。(2)山地带谱的基带就是当地的水平地带性群落。(3)湿润地区山地带谱类似于当地向高纬的纬度地带性群落系列,如(略)。(4)干旱地区山地带谱由基带干旱类型向上逐渐过渡为湿润类型,但超过一定高度后,又向寒冷类型变化,如(略)。20、论述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1)水平结构:水平结构是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主要表现在镶嵌性、复合体和群落交错区。①镶嵌性是指群落内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现象。②复合体是指不同群落的小地段相互间隔的现象。③群落交错区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群落的过渡地带,其生境复杂多样,物种多样性高,某些种群密度大。(2)垂直结构:①分层现象:A.地上成层现象;B.地下成层现象;C.动物种群的分层现象;D.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②层片,也是群落的结构部分,它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环境。(3)年龄结构。

21、论述生物群落的外貌。

生物群落的外貌特征包括生活型,叶性质和季相三项内容:(1)生活型:植物的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的适应特征。(2)叶性质:包括叶级,叶质,叶型等,群落不同,叶性质不一样。(3)季相:是外貌的动态变化随季节更替而变,季节越明显地区,群落季相救明显。22、论述生态位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1)空间生态位;(2)营养生态位;(3)n维超体积;(4)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5)生态位的重叠;(6)生态位分离;(7)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压缩,生态位释放。

23、论述中国植物群落分布的原则、系统和单位。

(1)分类原则:群落学-生态学原则(2)分类依据:①种类组成;②外貌和结构;③地理分布;④动态特征;⑤生态环境。(3)分类系统: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丛-亚群丛。(4)主要分类单位:①群丛(基本单位);②群系(中级单位);③植被型(高级单位)。

24、论述英美学派和法瑞学派群落分类体系及其二者间的区别。

(1)英美学派①代表人物:F.ECLements和TansleyA.G ②分类原则:群落动态发生演替③基本观点:把成熟与未成熟群落分开,建成两个平行的分类系统,高级单位以动态特征为依据,群丛及其以下以优势种为依据。(2)法瑞学派①代表人物:J.Braun-Blanquet ②分类原则:植物区系③基本观点:以植物区系为基础,所有分类单位都以种类成分为依据,具体分类时以特征种和区别种为标准。(3)二者区别①分类原则不同:英美动态原则,法瑞区系原则。②对群丛理解不同:英美以优势种为依据,法瑞以特有种为依据。③分类系统不同:英美两个相同,法瑞一个相同。④群丛命名不同

25、论述单元顶极、多元顶极和顶极格局三种理论,并找出三者间的异同点。

(1)单元顶极①代表人物:Clements②主要观点:在同一气候区域内,无论演替初期条件如何,经演替最终都停止在一个最适应大气候的群落上,只要气候不变,人为或其他因素不干扰,此群落一致存在,一个气候区只有一个气候顶极群落,区域内其他生境给以充分的时间,最终都会演替到气候顶极。(2)多元顶极①代表人物:Tansley ②主要观点:一个气候区内除有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顶极,定型顶极等多个顶极。(3)顶极-格局①代表人物:Whittaker②主要观点:赞成多顶极论,但认为各种顶极不呈离散状态而呈连续变化,形成一个以气候顶极为中心的顶极群落连续变化格局。(4)共性和区别①共性:A.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 B.都承认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和时间相适应的。②区别:A.单元论认为,只有气候顶极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外,其他因素也可以成为演替决定因素。 B.单元论认为,一个气候区最终只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地形等顶极。

26、说明演替的基本类型。

1)按演替的延续时间:①世纪演替:以地质年代计算时间;②长期演替:几十年~几百年;③快速演替:几年~十几年。

2)按演替的起始条件:①原生演替:起始于原生裸地;②次

生演替:起始于次生裸地。3)按基质的性质:①水生演替:

始于水生环境;②旱生演替:始于陆地干旱缺水的基质。4)

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①内因性演替:由于群落本身形成

的特有生境导致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而有利于新群落的替代;

②外因性演替: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演替。5)按群

落代谢特征:①自养性演替:光合作用导致群落生物量越来

越高;②异养性演替:有机污染的水体重,演替过程,因微

生物的分解而使有机物越来越少。 27、论述影响演替的主要

因素。

(1)生物的迁移和定居:迁移能力强,定居能力强者可成为

群落中一员,反之不能占领环境。(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

化:先期的群落创造了群落内环境,为后继的群落进入铺平

道路,但自己由于不适应而逐渐退出。(3)种内和种间关

系的改变:群落随生物密度增大而竞争变得激烈,导致竞争

处于劣势者空间缩小,甚至退出群落,强者留下。(4)外

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气候、地貌、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导

致群落演替发生相应的变化。(5)人类活动:人类生产和

生活过程(砍伐、垦荒、火烧等)。

28、论述生物群落的发育过程。

(1)发育初期特点:①建群种明显;②种类组成不稳定;③

每个物种个体数量不稳定;④群落结构尚未定型,层次不明

显;⑤群落内部特有小环境正在形成中。(2)发育盛期特

点:①种类组成稳定;②群落结构已定型,层次分化良好;

③群落内特有小环境有较典型的特点;④通常建群种生长和

更新正常。(3)发育末期特点:①群落不断改造,群落内

小环境导致原物种生存不利,尤其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

力下降;②新物种不断迁入、定居并与原来生物竞争并处于

竞争优势;③种类组成开始混杂;④原来的群落结构和内部

环境特点逐渐发生变化。

29、论述以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系列。

(1)裸岩:生境恶劣,无水无土壤,光照强烈,温差大。(2)

地衣群落阶段:地衣可忍耐裸岩生境,并以代谢酸和腐殖酸

及有机质加速岩石风化为土壤。(3)苔藓群落阶段:地衣

所创造的生境迎来了苔藓植物,同时苔藓通过竞争又排挤了

地衣,苔藓进一步风化岩石,并产生有机质,使土壤更加深

厚,肥沃。(4)草本群落阶段:由于苔藓对环境的进一步

改造作用,使得草本植物开始进入,并逐渐占据优势,草本

植物对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仍进行着改造作用。(5)灌木

群落阶段:当草本群落把环境改造的更好时,需要更优越生

境的灌木进入,与草本竞争并逐渐占据优势。(6)森林群

落阶段:灌木群落继续改造环境,使土壤更加深厚,群落内

湿度、温度、光照,变得越来越有利于乔木生长,导致森林

群落出现,由于森林群落于当地大气候最为适应、协调,所

以演替停止。以上每个阶段都有相关的动物参与群落形成,

每个群落在为下一群落创造适宜环境的同时,越为不利本身

的生存和发展。 30、论述水生演替系列。

(1)浮游生物群落阶段:由于湖水较深,湖底光照弱,故以

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主。浮游生物不断死亡形成有机物沉

底,流水携带泥沙沉积,使湖底上升,为下一群落创造条件。

(2)沉水群落阶段:沉水群落的生物死亡形成有机物沉入水

底,水中泥沙不断沉积使湖底继续上升,湖水变浅,为浅水

环境的生物创造了条件。(3)浮叶根生群落阶段:湖水浅

时,浮叶根生植物竞争处于优势并排挤了沉水植物,随着浮

叶根生植物不断死亡形成的有机物和泥沙的沉积,湖水进一

步变浅,导致浮叶根生植物生长越来越不利。(4)挺水植

物群落阶段:挺水植物适应更浅的水环境,它们不断死亡,

不断形成有机质,逐渐使湖底露出水面。(5)湿生草本群

落阶段:此阶段由于土壤蒸发和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壤向

中生环境转化,并伴随着中生草本的不断进入。(6)森林

群落阶段:由于地下水位较深及土壤趋向于中生,木本植物

不断进入,开始灌木为主,以后以乔木代替灌木,最终形成

森林。以上每个阶段都伴随相关的动物与植物共同形成群落。

每个阶段的生物群落为下一群落创造了适宜环境的同时,却

越来越不利本身的生存和发展。

31、论述次生演替系列。

(1)采伐基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乔木层消失,形成强

光环境,阴生植物消失,阳生草本植物为主。(2)先锋树

种阶段(阔叶树种阶段):云杉幼苗怕强光、霜冻,故喜光阔

叶树首先进入草本群落,并很快成林。阔叶林的密闭造成林

下弱光环境,不利本身幼苗生长,却为云杉幼苗生长创造了

条件。(3)阴性树种定居阶段(云杉定居阶段,或针阔叶

混交林阶段)云杉幼苗在阔叶林的荫蔽下逐渐长大与原阔叶

树种形成混交状态。(4)阴性树种恢复阶段(云杉恢复阶

段):当云杉高度超过阔叶树种后,由于阔叶树种不适应弱光

环境,便逐渐退出,最终云杉林恢复。

32、论述演替过程中群落特征的变化趋势。

(1)生物量:由低到高;(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P/R):

由高到低;(3)总生产量/生物量(P/B):由高到低;(4)

群落净生产量:由高到低;(5)食物链(网):由简单到复

杂;(6)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7)物种多样性:

由低到高;(8)生化多样性:由低到高;(9)生物与环

境物质交换速率:由快到慢;(10)矿质养分循环:由开放

到封闭;(11)群落稳定性(抗干扰能力):由低到高;(12)

熵:由低到高;(13)信息:由少到多。

34、用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过程。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的是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

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热力学第二定律指的当能量

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时候,转化率并非百分之百,

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消散于环境中。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于

太阳发出的光能,被绿色植物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经

食物链再转化为消费者和分解者体内的化学能。在能流过程

中,一部分化学能转变为供生物取食和运动的机械能并进一

步以热能形式散失于环境中。由于能量的转化率不是百分之

百,在上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转化过程中,能量逐级

减少,因此,各营养级所能维持的生物量也逐级减少,营养

级的个数一般不超过4~5级。

35、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由自然生态

系统中的普通成员转变为能够任意改变自然的主宰者。人类

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危害到了人类的自身生存。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

的地位,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学观点指导生产,规

范人们的行为,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控制人口

数量,可为其他生物留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能减少对自然资

源的消耗。在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时候,要保持生态系

统的平衡状态,避免生态失衡带来的危害。在取用自然资源

的时候,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并使可更新资源能持续利用,

使不可更新资源能长久利用。要彻底摒弃自然资源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错误观点。

36、论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1)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

境四部分组成。组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通过能流、物流和

信息流,彼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体系。(2)生态系统的

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形态结构即群落结构,功能

结构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构

成的网络结构或营养位级。(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

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37、论述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纷

繁复杂的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工业生

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

如农药、化肥、重金属、二氧化硫等造成的污染;另一类是

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如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地面沉降等。资源问题是指

自然资源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类过度开发利

用导致的自然资源枯竭,包括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

源和土地资源。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

题。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大了对自

然环境的压力,世界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农业等一系列重

大问题,都与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关;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

济带来沉重负担,延缓经济增长速度,因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国家必须加大社会福利、救济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投入,

以保护老年人的利益。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对策是:控制人

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提高全

人类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与利

用程度,实现持续发展;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保护环

境和资源;发展科学技术,用科技力量解决全球生态问题。

38、论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及反馈调控。

(1)稳态机制: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常

常趋向于达到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使系统内的所有成分彼

此相互协调。这种平衡状态是通过自我调节过程来实现的,

借助于这种自我调节过程,各个成分都能使自己适应于物质

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任何变化。例如,某一生境中的动物数

量决定于这个生境中的食物数量,最终这两种成分(动物数

量和食物数量)将会达到一种平衡。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如

雨量减少)使食物产量下降,只能维持比较少的动物生存,

那么这两种成分之间的平衡就被打破了,这时动物种群就不

得不借助于饥饿和迁移加以调整,以便使自身适应于食物数

量下降的状况,直到调整到使两者达到新的平衡为止。(2)

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

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

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

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

馈和正反馈。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

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

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例如,如果草

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

食而减少,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数量。

另一种反馈叫正反馈,正反馈是比较少见的,它的作用刚好

与负反馈相反,即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

一系列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

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

状态或稳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正反馈的实例不多,下面我

们举出一个加以说明:如果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

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

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

越来越重,鱼类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从这个例子中我们

可以看出,正反馈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它常常是

爆发性的,所经历的时间也很短。从长远看,生态系统中的

负反馈和自我调节将起主要作用。

39、论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1)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

境四部分组成。组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通过能流、物流和

信息流,彼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体系。(2)生态系统

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形态结构即群落结构,功

能结构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

构成的网络结构或营养位级。(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

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是生态系统运转、做功的动力,没有能量的流动,就没有生

命,就没有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是绿色植物的

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太阳能被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

在细胞代谢中又转化为机械能和热能。生态系统的物质,主

要指生物生命所必须的各种营养元素。生态系统中流动着的

物质具有双重作用。首先,物质是储存化学能的运载工具,

如果没有能够截取和运载能量的物质,能量就不能沿着食物

链逐级流动。其次,物质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进行的生物

化学过程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

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

在生态系统中,除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还有有机体之间

的信息传递。

40、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

(1)整体观和综合观。生态学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强调整

体性和综合性。整体性观点是生态学区别于其他许多学科的

基本观点。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由整体到部分的还原方

法和从部分到整体的综合方法这两者的结合,但由于长期以

来,存在着还原有余而综合不足的倾向,尤其是要解决目前

全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等生存危机,所以生态学特别强调

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该观点的意义还在于,尽管人类文

明取得了巨大的科技进步,但人仍然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依

赖,仍然是世界生态系统这一整体的一部分。 2)层次结构

理论。层次结构理论是综合观和整体观的基础。该理论认为

客观世界的结构都是有层次的,而且这种层次在宏观和微观

上都是无限的。组成客观世界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特定的结

构和功能,对任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都不能代替对另一层次

的研究和认识。(3)新生特性原则。当低层次的单元结合

在一起组成一个较高层次的功能性整体时,总会有一些在低

层次从未有过的新生特性产生。

41、在生态系统发育的各阶段中,初级生产主要能量参数,

即生物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量和净初级生产量是如何变化

的?

生态系统发育的早期,生物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量和净

初级生产量都低。随着生态系统的发育,各能量参数都逐渐

增加,到了生态系统的青壮年期,生物量继续增加,总初级

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达到最大。当生态系统成熟或演替达

到顶级时,生物量最大,呼吸量也最大,总初级生产量和净

初级生产量反而最小。随着生态系统的衰老,各能量参数都

逐渐减小。 42、概括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两个特点及其

意义。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方

向和不可逆的;②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渐减少,因为在每一

个营养级生物的新陈代谢的活动都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

些能量最终都将以热的形式消散到周围空间中去。意义:任

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

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如果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断绝对一

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灭亡。

43、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占总入射日光能的

比率都不高,那么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有哪些?分析水域和

陆地生态系统限制因素的差异。

影响初级生产量的因素除了日光外,还有三个重要的物质因

素(水﹑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和两个重要的环境调节因素

(温度和氧气)。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的是水,

各地区降水量与初级生产量有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干旱

地区,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几乎与降水量有线形关系。其次是

光和温度。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光和二氧化碳,

对于水域生态系统来说水总是过剩的,而光强度随水深度而

减弱,二氧化碳在水中的含量也比陆地少,从而限制水生生

物的呼吸。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水中叶绿素含量,营养物质(如

N﹑P)也是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当代文学2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 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它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是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题材的作品。因为长期存在的弊端和不能忍受的落后状况,使人们在反思的同时迫切要求实行改革。所以改革文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继出现的文学现象。 元小说“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叙事行为或者虚构性的小说。由于马原的小说 而引起注意。 全景式报告文学是在中长篇报告文学或系列报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犹如某一专题的小型百科全书,以其视野开阔、信息量大、现象剖析渗透等特点引起读者重视。以钱刚、李延国的作品为代表 文化散文源于贾平凹在1992年首次提出的大散文。这类散文多以对历史文化 的反思和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求索为主要内容。以文化氛围的宏大和思想意蕴的恣肆为特征。呈现出深邃、阳刚、博大、沉雄的气概。以余秋雨、马丽华为代表。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与作者作家自发的写 作,明确提出来自1989年《钟山》杂志的卷首语。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代表作家有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等。 新历史小说最早可追溯到80年代中后期,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 文学形式。是先锋小说或新写实小说中诸多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观念在关于历史的文学叙述中的投射。代表作家苏童、刘震云、叶兆言 朦胧诗派又称“新诗潮”诗歌。因其在艺术形式上采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 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江河、食指、芒克、多多等为代表。朦胧诗孕育于文革中的地下文学,1980年前后,朦胧诗迅速成为一股诗歌潮流,产生巨大影响 新潮小说又称先锋小说,出现于80年代前期。其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

语文课程论 名词解释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 一、古代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 原始社会没有严格意义的课程,但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已经存在。 奴隶社会有专门的学校和课程:六艺 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基本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再学“五经”“四书”,传道明理; 以文选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蒙学教材: 1、综合类:《史籀篇》、《仓颉篇》、《急就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2、伦理类: 程端蒙的《性理字训》“天理流行,赋予万物,是之为命。人所禀受,莫非至善,是之谓性。” 清代李毓秀《弟子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信,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学教材: 《昭明文选》,宋代谢仿得《文章规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孙洙《唐诗三百首》等。 3、历史类: 宋代王令《十七史蒙求》;胡寅《续千字文》;朱熹《小学》 4、诗歌类:《千家诗》 5、名物常识类:《幼学琼林》,《龙文鞭影》 6、工具类:《字学举隅》,《文字蒙求》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经验 (一)识字教学(二)阅读教学(三)写作教学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1、熟读、精思、博览1、注重基本功的培养 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2、注重方法习惯的培养:评点法、出入法2、多读、多写、多改 3、注重思想伦理道德的教育3、从模仿入手 4、联系日常生活4、先放后收 5、激发儿童的兴趣 科举制度: 起于隋朝的人才选拔和官吏任用制度。 唐朝科举分两类: 常科: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每年定期举行。 制科:皇帝主持,根据需要临时下令举行。 唐朝进士极盛时每年不超过50人,平常10到20人。进士及第还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授官。 宋代极盛时每年有四五百人,平时也有上百人,进士及第就可授官。 考试内容和方式: 唐朝到宋朝初年:口试、贴经、墨义、策问、诗赋。宋以后主要考经义。 经义:以五经中的文句为题,作文阐明义理。到了元代,则从四书中出题,答案需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不得任意发挥。明代中期以后要求文章必须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字数和格式有严格的规定。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550字、650字后改为700字。 第二节近现代语文教育 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兴起时期——语文单独设科(1901——1910) 1904年癸卯学制,标志语文学科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语文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演进,也标志着现代语文教学的兴起。 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体系的形成时期——国语、国文课程标准纲要的制定(1911——1926)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废止小学读经科,将各类学校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并且明确了国文课的教学目标:“国文的要旨在于通解普通的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德志。”为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将小学、初中的“国文”改为“国语”,废止旧的国文教科书,采用语体文教科书,自此,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现代白话文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开始占领语文教科书的阵地。第三节当代语文教育 一、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 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这不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题第一章: 绪论 1.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2.语言: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形式),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3.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化的语 言。 4.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 代xx著作为语法规范。 5.方言: 方言俗称地方话,它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区的 人民使用的语言。 6.基础方言: 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就叫做基础方言。 第二章: 语音

从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负载一定意义的声音叫语音。 2.音高: 音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颤动的快慢。 3.音强: 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颤动的幅度的大小有关。 4.音长: 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的颤动的时间的久暂。 5.音色: 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颤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 6.音素: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7.辅音: 辅音是气流在口腔或喉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 8.元音: 元音是气流颤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 9.音节: 音节由音素构成,是交谈时自然感觉到的最小语音单位。 10.声母: 声母,位于音节前段,主要由辅音构成。

韵母,位于音节的后段,由元音或元音加辅音构成。 12.声调: 声调,指的是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13.音位: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14.发音部位: 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位置叫做发音部位。 15.声母的发音方法: 指的是,发音时喉头,口腔和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况。 16.调值: 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 17.相对音高: 相对音高就是用比较的方法确定的同一基调的音高变化形式和幅度。 18.调类: 调类是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19.儿化: “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 20.辅音音位:

儿少分章节重点考试资料缩印版

名词解释 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长(growth):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分乃至全身的大小、长短、重量的增加和身体成分的变化,为量变。 发育(development):指细胞、组织的分化和功能的不断完善,心理智力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获得,为质变。 成熟:指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标志着个体形态、生理功能、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已达到成人水平,具备独立生活和生养下一代的能力。 成熟度:专指某一特定生长发育指标当时达到的水平占成人水平的百分比。 生长发育可塑性:指人体结构、功能为适应环境变化和生活经历而发生改变的能力。 生长发育指标体系:体格发育指标,体能发育指标,心理行为发育指标 儿少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出生后的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年龄范围为0~25岁。重点对象是中小学生群体,在此基础上向学龄前儿童和大学生群体延伸。三个鲜明的发展特征:1.高度重视主要服务对象——中小学生的三大特点:正在旺盛生长发育;生长的同时在接受教育;集体生活在学校这一特殊环境里。2.制定工作目标和提出干预措施时,不仅关注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常见病和伤害防治,而且充分考虑其心理-情绪-行为发展特征和实际需求。3.核心任务是针对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发展过渡性特点和特殊问题,提供良好的教育、保健和医疗服务。 主要研究内容: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心理卫生、教育过程卫生、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卫生监督和学校建筑设备卫生。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2.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阶段性:婴儿0-1,幼儿前期1-3,幼儿期3-6,童年期5-12,青春期10-20 女孩比男孩早1~2年,青年期18-25。3.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整个生长期内个体的生长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是不平衡的。第一突增期:胎儿4个月开始至出生后一年,身长(胎儿中期4-6个月)体重(胎儿后期7-9个月);第二突增期;青春期(女9-11至13-15 男11-13至15-17); (1)突增期意义:1补充适当的营养2保证充足的睡眠3保证足够的锻炼。4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与统一协调性: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组织、器官的生长模式在时间进程上是不同的。(2)程序性:1头尾发展律(胎儿期和婴幼儿期,由上至下、由近而远) 2近侧发展律(瘦的精细动作,近-远,粗-细,简单-复杂)3向心律(童年期和青春期,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3)Scammon生长模式:1一般型:肌肉、骨骼脏器等,两次突增;2神经系统型:发育最早,一次突增,先快后稳;3淋巴系统型:发育最旺盛,一次突增,有升有降;4生殖系统型:发育开始最晚,一次突增,先慢后快。5.子宫型:子宫,肾上腺发育在出生时较大,其后迅速变小,青春期开始前才恢复到出生时的大小;其后迅速增大。(4)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1生长轨迹现象:在外环境五特殊变化的条件下,个体儿童的发育过程比较稳定,呈现一种轨迹现象,其中遗传基因起关键作用;2赶上生长:因某种因素生长发育受阻的儿童,在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克服后表现出的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3生长关键期:生长关键期是器官和组织的快速生长期,此时受到干扰,常导致永久性的缺陷和功能性障碍。 体能:是指人体具备的能胜任日常工作和学习而不感到疲劳,同时有余力能充分享受休闲娱乐生活,又可应付突发紧急状况的能力。(体能发育过程的不均衡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性别特征) 体成分(身体成分):指人体总重量中不同身体成分的构成比例,属化学生长的范畴。(体成分的两成分模型由体脂重和去脂体重) 青春期(adolescence):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的逐渐过渡的时期,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青春期的年龄区间为10~20岁,WHO把青春期定义为这样一个时期:1.是个体从出现第二性征到性成熟的生理发展过程;2.是个体从儿童认知方式发展到成人认知方式的心理过程;3.是个体从社会经济的依赖性到相对独立状态的过渡。女性青春期的时间跨度一般为10~18岁,男孩为12~20岁。 青春期的发育特点:1.体格生长加速,以身高为代表的形态指标出现第二次生长突增;2.各内脏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功能日趋成熟;3.内分泌功能活跃,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分泌明显增加;4.生殖系统功能发育骤然加快,迅速成熟,到青春晚期已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5.男女外生殖器和第二性征迅速发育,使两性的外部形态特征差异更明显;6.青春期心理发展骤然加快,产生相应的心理-行为变化,可能出现一些青春期特有的心理-行为问题。 青春期发育类型:早熟型(盆宽窄肩的矮胖体型,突增维持1年左右)、晚熟型(瘦高,维持2年以上)、一般型(介于二者之间,维持两年左右) 矮身材:身高低于其性别--年龄组正常值的第三百分位P3。垂体性侏儒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症、遗传代谢性疾病、生长迟缓、家族性矮身材、体质性生长迟缓。高身材指个体的身高高于其性别年龄相应标准的第97百分位数以上。按原因分:家族性高身材、体质性生长发育加速、巨人症。 性早熟(sexual preiocity):是一种以性成熟提前为特征的性发育异常,一般指男9岁以前出现睾丸增大,女8岁前出现乳房增大活10岁前出现月经初潮。一般分真性性早熟,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过早启动引起;假性性早熟,多因性腺或肾上腺皮质肿瘤等导致性激素分泌过多,环境污染物种的激素成分,外源性性激素药物,含性激素制剂的不当应用也可引起;部分性早熟,患儿仅有某一方面的单独提前发育现象、不伴随其他异常表现;体质性性早熟,女孩8~8.5岁前出现第二特征指标一项以上发育或10岁前来初潮男孩9~9.5岁前出现睾丸增大或阴毛生长,本质上属健康人群。 青春期性发育障碍(delay puberty):一般指男童14岁未出现睾丸增大,女童13岁未出现乳房发育为判断标准。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有:遗传和环境因素,其中前者决定了生长发育的可能性,即决定了生长发育的潜力。后者决定了生长发育的现实性。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该潜力的正常发挥,决定发育的速度以及最终可达到的程度。①遗传因素:遗传的家族.种族影响:如家族聚集性和种族差异,是遗传影响的具体表现,身高、 性成熟早晚、生长突增模式、月经初潮年龄,都与家 庭遗传有关,种族影响对个体的体型、躯干、和四肢 的长度的比例等作用很大;双生子研究。②环境因素: 1)营养2)体育锻炼3)疾病4)生活作息制度5) 气候和季节6)环境污染7)社会家庭因素。 双生子研究:MZ同卵,DZ异卵 遗传度:是衡量遗传、环境因素各自对表型性状总变 异相对作用大小。越接近1,遗传作用越大。 生长发育调查方法含义以及特点:1)横断面调查; 在某一较短时间和一定地区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 对象对某几种指标的一次性大标本调查。特点:通过 其,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资料。在一个较大地区范 围内通过调查得出某项指标的正常值,建立该地区儿 童少年生长发育的标准;也可将本地区本人群的调查 结果与其他地区人群结果作比较,以了解本地区儿童 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并作为评价本地区儿童少年保 健工作效果依据;对同地区同人群的连续多次调查, 可比较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分析生长长期趋势。调 查规模达时间短,需较多测试人员,调查前应该有详 细的计划严格的人员分工和测试程序,调查项目不宜 过多,根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对所 处的内外环境属性有明确规定2)追踪性调查;是一 种动态观察,通过选择一定数量的对象,在较长一段 时间内进行的定期,连续多次的调查,观察儿童少年 的生长发育动态。制定生长速度正常值,揭示生长发 育规律性,系统深入的观察分析某些内外因素对生长 发育的长期影响。调查对象自始至终是同一组人群, 故反应的生长发育规律较横断面调查更加准确,更能 确切的反映人群或个体的生长速度。费时长,调查中 人员和对象都容易流失,从调查开始即应采取措施保 证其稳定性,最大限度减少样本流失。尽量使用同一 型号的测试器材,技术标准保持一致,使前后结果有 可比性。3)半纵向调查;将横断面和追踪调查两种 方法混合,克服追踪调查所需年限太长,研究样本易 流失的缺点。节约时间和工作量。只具有部分的追踪 性质,获得生长发育速度是近似的,将会出现两组不 同对象的重叠,产生差异,需利用适当的统计方法修 匀。 生长发育的评价的实际意义:1.了解个体、群体的生 长发育现状,处于什么等级、发展趋势如何;2.为评 价遗传--环境影响因素,考察学校卫生工作实效、开 展保健干预提供依据;3.筛查、诊断生长发育障碍。 生长发育评价既针对个体也针对群体,由生长发育水 平、生长速度、发育匀称度(指标间相互关系)和体 质综合评价报告等四类内容组成。 生长发育评价方法:一:等级评价法和离差曲线图法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二:指数法:利用数学公 式,根据身体各部分比例关系,将两项或多项指标相 连,转化成指数进行评价。身高坐高指数:根据人体 躯干与下肢的比例关系,从纵截面角度反映体型,分 为长躯型、中躯型、短躯型(坐高cm/身高cm*100%); 反映生理功能指数:身高肺活量指数和体重肺活量指 数=肺活量/身高或体重;BMI营养状况指数。三:Z 分法:Z标准差法,是一种特殊类型离差法。它不以 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而是以中位数为中心,将资料 从偏态分布大体转换为正态分布,再取+-1Z、+- 2Z、+-3Z为界值点,建立正常值。通过正态转换过 程,实测值即被转换成Z分,由此确定发育等级。四, LMS法:三大优势:1.对百分位数法、Z分法既沿袭 又修正。2.只要使用的样本量达到要求,所制成的正 常值或标准课精确到个位。3.各相邻百分位数值间不 会出现交叉、颠倒或重叠,从而使所定正常值或标准 的精确性显著提高。五:发育年龄评价法:是指用某 些身体形态、生理功能指标和第二性征的发育水平及 其正常变异,制成标准年龄,评价个体发育状况。(四 种:形态年龄,第二性征年龄,齿龄,骨龄) 心理卫生(精神卫生):是研究如何维护和促进人类 心理健康的科学。包括一切旨在改善心理健康的措施, 使人能按自己的身心潜能进行活动。(对儿童来说, 就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健全性格、提高儿童对 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精神方面的各种问题) 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心1.智力发展2.情绪反应 适度 3.心理行为特点与年龄相符。4.行为协调,反 应能力适度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6,个性的稳 定和健全 心理障碍: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偏倚称心理卫 生问题,若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超过相应年龄的允 许范围,称心理障碍。(20%) 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主要有: 1、学业相关问题学习困难、注意力障碍、自控力 差等,多发生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初入学儿童。注意 有些属于学龄前期向学龄期过渡时出现的暂时性适 应不良。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儿童多动症,是以 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冲动、过度活动、学习困难为特 征的综合征。通常起病于7岁之前, LD学习障碍:是指学龄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写、表 达、推理、计算能力等学习过程中存在一种或一种以 上的特殊性障碍,包括阅读障碍、数学障碍、书写障 碍、非特定性学习障碍等。) 2、情绪问题紧张焦虑、孤僻、强迫行为、恐怖。(焦 虑指突如其来出现的、无明显躯体原因的恐惧感,若 经常反复出现,已形成儿童焦虑障碍,是儿童期最常 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强迫行为:指儿童以强迫观念和 强迫动作为主,伴焦虑情绪和适应困难的一类症候群。 恐惧:当参与某项活动或面临某种情景式产生过分强 烈、持续的紧张、恐惧和回避情绪。心境障碍:又称 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经高涨或低落 为主要症状的精神障碍,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 变。) 3、品行问题如偷窃、经常撒谎、攻击性行为。 4、 不良习惯如习惯性抽动、吮指、咬指甲、口吃、遗 尿。5、广泛性发育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也 称自闭症,是由脑发育不良引起的,以社会功能、语 言沟通缺陷为主,伴异常狭窄的兴趣和行为特征的儿 童期发育行为障碍。表现:交流障碍、言语发育障碍、 行为刻板重复、智力落后、感觉异常。 青春期心理咨询:专指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少年(尤 其是那些存在心理问题者),运用心理商谈的技术、 程序和方法,帮助其对自己与环境形成正确的认识, 矫正其心理上的不平衡,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 社会生活产生良好的适应。原则:保密、限时、自愿、 情感自限、延期决定、伦理规范。 生长发育指标:发育水平、营养状况、智力。 生命指标:婴儿死亡率:IMR是指在所给定的年份内 每1000名活产儿在0~1岁期间的死亡人数,反映活 产儿一年内的死亡概率。它是国际公认的衡量一个国 家/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居民健康状况、卫生保健事业 发展的重要标志。 疾病指标:因病缺课率:以月为单位计算因病缺课的 人时数或人日数占授课总时数的比例。反映学生健康 状况的重要指标。 生命质量指标:包括日常功能指标、心理社会功能评 定、专门性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综合性生活质量评定 量表。 六、视力不良:视力低下,是在采用远视力表站在5m 远处检查时,裸眼视力低于 5.0 。(近视不能仅凭上 述检查而必须通过眼科的散瞳验光才能确诊)。 近视:是指眼睛辨认远方(5米以上)目标的视力低 于正常,但视近正常,它是由于屈光不正所致。严 格定义是在不使用调节功能状态下,远处来的平行光 在视网膜感光层前方聚焦。 预防近视的措施:1.限制近距离用眼时间:预防近视 眼的基本措施是限制过多的长时间近距离视近活动, 每日可3~4次向5m以外的远处眺望,远望时宜选择 固定目标,每次5~10分钟,避免刺眼的强光刺激; 2.重视读写卫生:阅读、书写时坐姿要端正,眼书距 离保持在30~35cm左右,避免在光线过强或过弱的地 方读写;3.开展体育锻炼,增加室外活动,认真做好 眼保健操:活动有助使眼压下降;4.合理饮食,注意 营养:合理营养是预防近视眼的综合措施之一;5.改 善学习环境6.定期检查视力:学校应每年两次进行视 力检查;7.健康教育:开展用眼卫生的健康宣教。8. 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发生。 七、龋齿:龋齿是牙齿在身体内外因素作用下,硬组 织脱矿,有机质溶解,牙组织进行性破坏,导致牙齿 缺损的儿童少年常见病。患牙不能自愈。患龋后不仅 引起疼痛,而且影响食欲、咀嚼和消化功能,对生长 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流行病学特点:1.龋患率:幼儿园儿童高于小学生, 小学生高于中学生;城市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中小 城市。2.龋均(总龋牙数/受检总人数)和患者龋均(总 龋数/患龋总人数)都是反映龋齿患病程度的重要指标, 防龋工作重点在幼儿园儿童和小学生人群上。3.5岁 乳牙无龋率,12岁恒压龋均。4.好发牙和好发部位: 乳龋的好发牙是第1、2乳磨牙(第4、5乳牙),尤 其第2乳磨牙;恒龋的好发牙是第1、2恒磨牙(第6、 7恒牙)尤其第1恒磨牙(俗称“六龄齿”);恒龋的 好发部位相同都以咬合面为主。 四联致病因素论:1、细菌和菌斑,是根本原因。主 要的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可合成葡糖基转移酶,使 蔗糖转化为高分子细胞外多糖,使牙齿内的酸度增加, 有利于菌斑的形成。2、食物因素,是物质基础,碳 水化合物(尤其蔗糖)是致龋的主要食物,不仅可以 酵解产酸,降低菌斑的PH值,而且参与菌斑形成和 作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蔗糖消耗量和龋齿发病率 间存在高度正相关。3、宿主,是重要条件。指牙齿 对龋病的抵抗力或敏感性。。4、时间因素是发生过程。 儿童系统防龋法:1.定期检查、早期诊断。2.控制牙 菌斑。3.讲究饮食卫生,增强宿主抗龋力。4.健全学 校口腔疾病防治网。 八、缺铁性贫血:是由不同程度缺铁引起的以小细胞、 血红蛋白低下为特征一类贫血总述。防治要点:一般 治疗(饮食),病因治疗,铁剂治疗,针对性防治综 合措施,预防铁中毒。 九、肥胖:肥胖是在遗传、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因能 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从而 危害健康的一类慢性代谢性疾病。 肥胖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单纯性肥胖,主要因摄食量 过多、“以静代动”的生活方式、缺乏运动等原因引 起;另一种是继发性肥胖,因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或 代谢性疾病引起。 男女18岁时都分别取BMI值24和28为超重和肥胖 界指点。体脂率男超过20%,女14岁以下超过25% 或14岁以上超过30%为肥胖。肥胖的防治:养成良 好的饮食习惯,纠正偏爱高糖、高脂、高热量饮食的 不良习惯。限制过量进食,对体重定期检测,加强体 育锻炼与户外活动。 体育锻炼的卫生要求?1适合年龄、性别和健康情况 2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3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 基本原则:①循序渐进②全面锻炼③准备和整理运动 ④运动与休息交替 体育课的结构:开始部分2-3min,准备部分6-12min, 基本部分25-30min,结束部分3-5min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决定于课程强度,密度,时间三大 因素 靶心率:达到最大运动强度60%—70%的心率,是判 断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常用指标,是运动时需要达到的 目标心率,是判断有氧运动的主要指标。健康人 130-180。=安静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60% 评价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指标还有脉搏(心率)曲线图、 平均脉搏、脉搏指数(=平均脉搏/安静脉搏)(中学生 1.6~1.8) 学生一天应有至少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注意饭前 饭后一个小时不宜剧烈运动。运动时大量排汗,必须 少量多次饮水,适量补充水分和盐分。在补充水分和 电解质的同时,还应注意适当补充钙等无机盐。 预防运动性创伤方案?1安全防范法2保护帮助法3 量力适应法4准备活动法 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1主观感觉,包括运动时的排 汗量,运动后的心情,睡眠食欲等方面的自我感觉, 其他身体疲劳感觉、睡眠、食欲、运动情绪等2客观 评价:内容包括测试脉搏,监测体重,分析运动成绩 的变化、进行体能和其他形态、功能的测量等。 健康监测体系(三部分):健康体检、检测结果报告、 建立健康档案。 健康教育基本内容: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 心理健康,生长发育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 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特性及卫生意义:1始动调节:大 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在刚开始时,因脑细胞和其他相关 器官、系统的功能尚处于较低水平,需要一定的起动 时间。伴随工作时的能量消耗,工作能力将逐渐提高, 该现象称~。据此,在学日、学周、学期开始时规定 的学习难度、学习强度都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强。2 优势法则:各种脑、体力活动内容,在大脑皮质上各 有其代表区域。皮质能从机体受到的大量刺激中,选 择最符合自身目的和兴趣的一些刺激,在脑皮质引起 强烈的兴奋区域,即优势兴奋性。其兴奋性高于其他 区域,而且能将皮质其他部位的兴奋性吸引过来,加 强自身的兴奋性,又使那些部位处于抑制状态。因此, 优势兴奋性的形成可明显提高学习效率。所以,组织 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该内容的持续时间应适应受 教育者的年龄特点。3动力定型:如果儿童体内外的 条件刺激按一定顺序多次重复后,在大脑上的兴奋、 抑制过程及与此相关的神经环路将相对固定下来,形 成动力定型。因此,有规律的生活作息、良好的学习 态度、健康的行为方式应从小培养。4镶嵌式活动: 伴随学习性质的变化,脑皮层的功能在定位上(兴奋 区与抑制区,工作区与休息区)相互轮换,称为~。 因此,教学安排中应注意课程性质的轮换,脑力与体 力活动交替,以确保脑皮层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旺盛的 工作能力。5保护性抑制:一旦大脑皮层的活动超过 其功能限度,皮层反馈性的进入抑制状态,称为保护 性抑制。~是一种生理状态,也是早期疲劳的表现, 对保护脑皮层免受功能衰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教 育过程中如果能注意到学生的早期疲劳表现,适当组 织休息或安排其他活动,脑皮层功能活性将很快恢复; 如果任其发展,不采取劳逸结合措施,学生的疲劳状 态就会持续下去并逐步加重,甚至发展成病理性的 “过劳”状态。 影响脑力工作能力的因素?年龄;性别;健康状况; 遗传;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生活条件;养育和生活 方式。 疲劳:在过强、过猛的刺激或刺激强度虽不大但持续 长时间的作用下,使大脑皮层细胞的功能消耗超过限 度,所产生的保护性抑制。是一种生理现象,出现早 期疲劳是学习生理负荷达到临界限度的指标。 试述学生学习疲劳的表现和评价学习疲劳的意义。第 一阶段又称早期疲劳。机制是优势兴奋性降低,不能 实行对周围区域的抑制(内抑制障碍)。表现为上课 时坐立不安,小动作多;注意力转移。条件反射实验 出现错误反应增加。有些人的早期疲劳内抑制表现不 明显,主要反应是兴奋过程出现障碍。早期疲劳的重 要特点是:兴奋过程或内抑制过程中的一个方面有障 碍性表现。第二阶段又称显著疲劳。机制是大脑皮层 的保护性抑制加深、扩散,特点是兴奋过程和内抑制 都减弱或发生障碍。具体表现:上课打呵欠和瞌睡; 对条件刺激的错误反应增多,反应量减少,反应时延 长,有时甚至出现后抑制现象。 学校的作息制度符合哪些原则?1、符合皮层的功能 的特点和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使学习活动与休 息的交替安排合理化2、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健康 水平的儿童少年应区别对待,分别制度3、既能满足 学习任务,又要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4、学校 与家庭作息制度相互协调统一5、制度一经确定,不 要轻易改变 一日生活制度:1课业学习:小学1、2年级不超过 4h,3、4年级5h,5、6年级6h,初中7h,高中8h; 2、每节课持续时间:小学40分钟;中学45分钟;大 学50分钟3、课外活动:小学生不少于3-3.5h,中学 生2-2.5h,其中至少有1h体育锻炼时间。中学生每周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宜少于3次,每次45min。4、睡 眠:小学生10h,中学生9h,大学生8h。5、休息: 每节课休息10min,第2、3节课间休息20min。炎热 夏季保证短时间午睡。6、自由活动:每天看电视或 课余上网时间不宜超过1h。7、进餐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 乃至成年期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 行为。特征:1.明显偏离个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 的期望。2.对健康的危害程度各异。3.有个体聚集性 和群体聚集性。4.有鲜明的后天习得性。5.青少年行 为有良好的可塑性。导致的危害:危及健康和生命, 产生潜在危险,引发性传播疾病。分类:易导致非故 意伤害的行为、致故意伤害行为、物质滥用行为、精 神成瘾行为、危险性行为、不良饮食和体重控制行为、 缺乏体力活动行为。 伤害:是由各种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事件和心理 行为因素等导致个体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损伤、残疾 或死亡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分为非故意伤害和故意伤 害。 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有:宿主因素(年龄 性别种族心理行为特征生理缺陷与特征),家庭因素, 社会因素,物理因素(地区因素),其中伤害事故出 现的两个高峰在婴儿期和青春期 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预防控制干预包括教育干预, 技术干预,工程干预,经济干预,称为“四E策略”。 暴力是指蓄意滥用权力或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 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导致身心损伤、死亡、 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一类行为 校园暴力:发生在校园内、上下学途中、其他与学校 活动相关的所有暴力行为。分为躯体暴力、言语/情感 暴力、性暴力三种形式。 教学楼的卫生原则:1.保证教学顺利进行。2.光线好、 通风好。3.方便师生课间休息和户外活动。4.保证师 生安全。 教室内部设计的卫生要求?1 足够的室内面积 2 良 好的采光照明和室内微小气候 3防止噪音干扰 4 便 于学生就座和通行,便于清扫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采光系数:或称自然照度系数,为综合评价教室的采 光状况,指室内某一工作面的天然光照度与同时室外 开阔天空散射光的水平照度的比。一般最低采光系数 不低于2.0% 教室课桌面的平均照度不应低于300lx,黑板面平均 垂直照度不应低于500lx,照度均匀度不低于0.7 教室人工照明的卫生要求:保证课桌面和黑板面上有 足够照度,照度充分均匀;不产生或少产生阴影,没 有或者尽量减少眩光作用;不因人工照明导致室内温 度过高而影响空气的质量和安全性。 桌椅高差:为桌近缘高与椅高之差。1/3坐高+1~2cm 课桌椅尺寸有11个型号,不同身高不同型号,桌椅 配套,同号搭配。 教室自然采光的卫生要求:满足采光标准,课桌面和 黑板上有足够光照;照度分布均匀;单侧采光的光线 应自学生作为左侧射入,双侧采光也应将主要采光窗 设在左侧;避免产生较强的眩光作用,创造愉快、舒 适的学习环境。 玻地面积比不低于1:5 黑板反射系数<20% 投射角不小于20~22°,最小开角不小于5°。 室深系数不小于1:2。 采光方向:南北向双侧,左侧 学校卫生监督:是指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 政策和学校卫生标准,对学校建筑设备、学校生活环 境、学生用品、学校卫生服务工作等进行监督检查的 系列性执法活动。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出席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学术界的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完成了文艺工作者、作家的组织化。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伟大开端。 2.1958年“两结合”创作方法: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应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评。”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方法之一,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式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4.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郭沫若。会议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会议代表。第二次文代会对建国四年来的文艺工作做出了总结;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未来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准则。 5.百花文学: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类似于当时苏联文学的那种"解冻",在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各地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得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文学界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之为“百花文学”。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郭小川《一个和八个》、《在桥梁工地上》等 6.《红豆》:《红豆》通过写1949年某教会大学的大学生江玫与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讲述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的知识分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故事,表现了知识分子在人生十字路口进行选择的艰难和选择成功的欢乐。思想和艺术贡献:知识分子的主题;人物塑造没有观念化的痕迹;诗意化的意境和散文化的笔法;倒叙的手法。 7.历史剧: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的戏剧。不论何种戏剧形式或剧种,都可以运用历史人物和事件来展示情节,创作故事。在历史剧的创作中,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强调历史的真实性,要求言必有据,事皆可证,这样就容易妨碍作者的创造性,戏剧效果不强;一种是只取一点历史因由,随意创造,这样又缺乏历史真实感。五六十年代历史剧的创作,涉及话剧、京剧、昆曲等多种戏剧样式。以话剧而言,数量约在20部之间。它们的作者主要是老一代的剧作家,如郭沫若、田汉、曹禺等。这些作家在处理他们所不熟悉的现实生活题材时,往往生硬而捉襟见肘;比较而言,“历史”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

语文中的名词解释

语文中的名词解释:什么是实词和虚词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二)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着”、“了”、“过”。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三)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四)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五)叹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的词。如:啊、唉、

关于花的成语及名词解释

我们都知道,花是一种的植物,用花来形容女人是一种常用的手法,那关于花这个词的成语还有哪些,请看看86留学网小编跟您的介绍,供您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叶瘦花残比喻女人的衰老。 无可奈何花落去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 五花八门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雾里看花原形容年老视力差,看东西模糊,后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 问官答花谓答非所问。 问柳评花比喻狎妓。 问柳寻花①玩赏春景。②后人以“花”、“柳”比喻妓女,故以“问柳寻花”谓狎妓。 五花大绑先用绳索套住脖子,又绕到背后反剪两臂的绑人方式。 五花杀马毛色凋落的马。比喻年老体衰。 天女散花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昙花一现昙花:即优昙钵花,开放时间很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铁树开花铁树:也叫苏铁,常绿乔木,不常开花。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 天花乱坠传说梁武帝时有个和尚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纷纷落下花来。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铁树花开见“铁树开花”。 头昏眼花头脑昏晕,眼睛发花。 头晕眼花头发昏,眼发花。 团花簇锦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同“花团锦簇”。 生花之笔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生花妙笔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耍花腔用虚假而动听的话骗人。 走花溜水比喻吹牛,说大话。 走马看花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走马观花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沾花惹草犹言沾风惹草。 招花惹草指挑逗、勾引女子。 走花溜冰比喻吹牛,说大话 野草闲花野生的花草。比喻男子在妻子以外所玩弄的女子。 眼花缭乱缭乱:纷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驿寄梅花请邮差寄送梅花。比喻向远方友人表达思念之情。 移花接木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 月下花前本指游乐休息的环境。后多指谈情说爱的处所。 烟花风月指男女情爱之事。 杨花水性柳絮飘扬,水性流动,因以“杨花水性”比喻轻薄女子等用情不专。 杨花心性比喻轻薄浪漫,用情不专。 瑶草奇花指仙境中的花草。 瑶草琪花亦作“瑶草琪葩”。①仙境里的花草。②珍贵奇异的花草。 一花独放一种花独自开放。与“百花齐放”相对,常比喻缺少各种不同形式、风格的艺术作品。 驿路梅花同“驿使梅花”。

儿少卫生学练习题名解+问答

《儿童少年卫生学》预防医学091班 一、名词解释 1、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长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以至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以及身体成分的变化,为量的改变。 3、成熟指生长发育基本结束时,形态、功能方面达到成人水平,各器官、系统功能基本完善,骨骼钙化完成,性器官具有繁殖子代的能力。 4、生长轨迹现象人在生长的过程中,一旦因疾病、营养不良、内分泌障碍等因素影响而出现明显的生长发育延迟时,只要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校正。就会出现向原有生长曲线靠近的倾向。这种倾向称做生长轨迹现象。 5、头尾发展律指在胎儿期和婴儿期,人体的生长发育首先从头部开始,然后逐渐延伸到尾部(下肢)部。胎儿期和婴儿期生长发育遵循此规律。 6、向心律儿童、青春期的形态发育遵循下肢发育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发育的规律变化,称为生长发育的向心律。儿童、青春期生长发育遵循此规律。 7、遗传度是指在群体表型特征两变异中,遗传变异所占的比例。遗传度介于1和0之间,越接近于1,提示遗传的作用越大;越接近0,说明环境的作用越大。 8、矮身材指该儿童的身高低于其年龄相应标准的第3百分位数以下。 9、性早熟指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睾丸增大,女孩在8岁以前出现乳房发育或10岁以前来月经初潮者。 10、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称多动症,指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障碍、冲动、活动过度,并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力低下的一组儿童行为异常症候群。 11、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指“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乃至成年期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 12、始动调节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在工作刚开始时水平较低,经启动过程逐渐提高,这一现象称为始动调节。 13、临界照度室内天然光照度等于标准规定的最低值时的室外照度称为临界照度,也就是需要开启或关闭人工照明时的室外照度极限值。标准规定的的临界照度为5000lx。14、学生健康监测指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确定的监测学校和目标人群进行生长发育、健康状况等长期的动态观察。 15、玻地面积比采光口有效的采光面积与室内地面积之比。 二、简答题 1、近年来,儿少卫生学的发展特征有哪些? (1)高度重视主要服务对象;(2)制定工作目标和提出干预措施时,不仅关注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常见病和伤害防治,而且充分考虑其心理—情绪—行为发展特征和实际需求,通过学校健康教育和开展健康促进学校,为儿童少年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满足教育、教学需求,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3)核心任务:针对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发展过渡性特点和特殊问题,提供良好的教育、保健和医疗服务。 2、请说出儿少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心理卫生、教育过程卫生、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卫生监督和学校建筑设备卫生。 3、以身高为例阐述青春期生长突增现象。 身高生长突增现象的出现,通常提示了男女儿童进入青春期的开始。突增开始的年龄,女性比男性早2年左右。女孩约在9~11岁开始,男孩约为11~13岁。突增的幅度也不一样。男孩每年可增长7~9cm,最多可达10~12cm,在整个青春期身高平均增加28cm;女孩每年约增长5~7cm,最多可达9~10cm,整个青春期约增长25cm。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