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洪特堡《语言论》英文导读本

洪特堡《语言论》英文导读本

洪特堡《语言论》英文导读本
洪特堡《语言论》英文导读本

姚小平:洪堡特《论语言》英文本导读(2010-05-13 00:20:37)转载标签:洪堡特论语言教育分类:语言研究

“第一部阐述普通语言学的巨作,是威廉·冯·洪堡特所撰的一本关于人类语言多样性的论著,出版于1836年。”——布龙菲尔德《语言论》(1933)第一章

本书译自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的遗著über die Verschiedenheit des menschlichen Sprachbaues und ihren Einfluss auf die geistige Entwicklung des Menschengeschlechts(《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译本1997年第一版,商务印书馆,下简称《论语言》),原为其三卷本《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1836—1840)的导论部分。洪堡特在世时,亲自编成第一卷并送交排印,但未及见书便因病辞世,后由其弟亚历山大·冯·洪堡特(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委托友人编辑、梓行全书,至1840年出齐三卷。亚历山大在前言中详述了成书的经过,并且代其兄长向多位学界朋友致谢。《论语言》这一长篇导论含于1836年发表的第一卷,因其内容相对完整,同年又另作一册单独出版。后来此书便多以单卷本行世,包括俄、法、英、日、汉诸语译本。彼得·希思所译的英文本首版于1988年,为《德国哲学系列丛书》之一种;现在读者看到的是1999年新版,收入《剑桥哲学史丛书》。

洪堡特的这本书,是怎样性质的一部作品呢?若按今天的学科划分法或者图书分类法,我们不易判定它的归属。剑桥出版社两度把它编入哲学书系,或许是考虑到洪堡特与同时代德意志精神哲学的联系:他像康德、费希特、黑格尔一样喜好思辨,行文表达往往也像他们一样倾向于抽象而晦涩。不过,洪堡特本人很难说是一个通常意义的哲学家。他非常看重具体材料工作,对现象惯于作细致入微的剖析,而不是仅仅停留于纯理思辨的层面。最多,我们可以把他看作一个语言哲学家,如海德格尔评说的那样,《论语言》一书“在一片赞扬和反对声中……或显或隐地规定了直到今天为止的整个语言科学和语言哲学”。而现代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文化史家读毕此书,很可能也会把它列入各自领域的必读书目。或者如英译本的编辑者所说,此书不但值得现代哲学家一读,而且与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也都有一定的关系。当然,要是这些学科、乃至众多其它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者也会被洪堡特的这本书所吸引,那是因为书中探讨的对象正是他们共同关心的。这个对象就是语言。

语言是本书的主题。英文本将“语言”一词单提出来,置于书名之首,更加突出了这一主题。译者是同一人,但两个版本的书名在措辞上略有不同,似乎不是无谓的更改:1988年本:On Language. 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Struc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Mankind.

1999年本:On Language. On 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 Constru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pecies.

看来译者颇费了一番斟酌,以寻求原语与目的语的意义匹配和背景对应。首先,以Construction(建筑、构造)替换Structure(结构),大概是嫌后者的意思过于抽象,与洪堡特所用的Bau(建筑)一词似有出入;而且Structure 这个概念有些超越时代,不像是洪堡特所在年代流行的学术概念,会使人联想到一个世纪以后兴起的结构主义。其次,以Human Species 取代Mankind,兴许是因为觉得前者是复数形式,更能体现洪堡特关于人类及其语言呈具多样性、其差异趋于无穷的观点。

洪堡特早年从政,35岁起长期出使罗马、维也纳、伦敦。1814—1817年间,他以内阁大臣身份代表普鲁士两次出席巴黎和会,以及维也纳会议、德意志邦联会议等。在国内事务方面,洪堡特最为史家称许的一项业绩,是在短短一年的内政部文教署长任上,策动教育改革,于1810年创建了柏林大学。这是一座新型的高等学府,奉完美人性的培育为办学宗旨,以教学与科研并进为立校之本,延聘一流学者任教并建设相应的学科,日后成为欧洲各国大学教育效法的范式。1819年,洪堡特出任普鲁士日常事务部长,因建言革新宪政、保障公民权益而遭到保守派围攻。失宠次年,他便退隐归乡,从此与书为伴,潜心治学。

青年洪堡特与席勒、歌德交好,对两位文豪崇尚至极,因而立志探究古典文学和文艺美学,此外如伦理、政治、法学、历史等也兼有涉猎。他在这些领域留下的著作,就总量而言远远超过他的语言学作品,其中的大部分还有待今人译解、阐释和评价。我们在此不妨略过这些,只来说一说语言学家洪堡特。在一篇草拟于1795年的短稿《论思维和说话》中,洪堡特初次显露出研究语言的兴趣。1799年,旧世纪行将结束的那一年,洪堡特兄弟分道奔赴异国,开拓各自领域的疆土:弟弟去了美洲,五年后满载地理、物理、生物、气象诸学的成果而归;哥哥去了比利牛斯山区,考察巴斯克民族及其语言状况。两年后,他又再度前往该地区,写成长篇学术游记《巴斯克人》,其中述及巴斯克语的语法和词汇。洪堡特的这项考察,属于“田野勘探”,在现代人类语言学家或民族语言学家眼里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但是,洪堡特更想创立的是一门“普通语言学”,把人类语言的生存环境、内部构造、相互关系等等都涵盖起来。在《普通语言学论纲》一文中,他就如何建立这门学科提出了一些设想:一方面,要构筑一个理论框架,以求把握人类语言的总体特征和根本属性;另一方面,要探察各种民族语言的殊性,尽可能穷尽所有的差异。在生涯有限的研究者个人,这两个方面势必会起冲突,不易两相兼顾,放眼宏观会失之粗泛,深究细节则有可能错过全体。洪堡特说,这就好比观察一朵云彩——

“漂浮在山顶的云朵,只有从远处眺望才有确定的形状,而一旦我们走进其中,便化为一片灰蒙的雾气;与此相仿,各种语言的作用和特性虽然整个说来可以清晰地认识,可是一旦我们着手考察与其特性有关的具体细节,我们的对象便仿佛会从手中溜脱。”

身为语言学家,洪堡特在宏观理论的建设和微观两个方面都做了努力。今天的读者无不欣赏他的那些深刻而辨证的宏观话语,涉及语言的本质、语言参与认识活动的作用、语言与民族的关系等等,却未必了解他如何下力探索各种类型的具体语言,考察其间可能的亲缘关系,分析比较它们的语法结构。而洪堡特研究语言,九成的精力便耗费在后一方面。

1820年退出政坛后,洪堡特得以倾注全力于语言研究,先后撰成:

(1)《论与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关的比较语言研究》,1820年;

(2)《论不同语言的性质及其对文学和精神教养的影响》,1821年;

(3)《论语法形式的产生及其对观念发展的影响),1822年;

(4)《论语言的民族性),约1823年;

(5)《论拼音文字及其与语言结构的联系》,1824年;

(6)《普遍语言型式的基本特征》,约1825年;

(7)《论汉语的语法结构》,1826年;

(8)《致阿贝尔·雷慕沙:论语法形式的通性以及汉语精神的特性》,1826年;

(9)《论双数》,1827年;

(10)《论南太平洋诸岛屿上的语言》,1828年;

(11)《论确认东方语言亲属关系的最佳手段》,1828年;

(12)《论某些语言中方位副词与代词的联系》,1829年;

(13)《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1827—1829年。

这些作品大都着眼于语言的历史比较和类型比较。前一种比较研究发展迅速,不久便独立为“历史语言学”;后一种比较研究则要等到一个世纪之后,才成长为“语言类型学”。在这两个领域,洪堡特都是先行者。(7)和(8)在近代西方汉语研究史上是两篇重要的文献。对于中国语言文字,洪堡特所学其实很有限。他并没有接触母语者的机会,只能从汉学家那里展转获得一些语料,然而他对汉语结构特性的认识和描述却远胜过一般的汉学家。最后,(13)是一篇长文,不但标题与读者现在看到的这本《论语言》相像,而且类似的段落、同样的表述也很多。这篇长文是洪堡特撰写《论语言》的基础,他的普通语言学理论至此已经定型,此后他只是继续扩大考察和比较的范围。例如在本书中,他从马来诸语言、美洲印第安语言、欧洲古典及近现代语言、巴斯克语、梵语和巴利语等等,一直谈到蒙古语、满语、汉语、缅甸语。人类语言如此丰富多样、各具特质,要想探明其构造上的差异,就只有踏踏实实地去深究每一种语言。“惟有不断地立足经验,并且不断地返回经验,才能最终实现上述目标。但如果我们不能全面地搜集和筛选所有现存的语言材料,并予以系统的归整和比较,经验便难免会导致偏见误识。”在实际语言研究中,洪堡特的经验主义取向是很显见的,然而这种取向并不妨碍他超越感性材料,依靠推理和演绎、沉思与顿悟,而达到一种关于人类语言通性的深邃认识。

英文本On Language分作25章。有些章篇幅很短,只两三页,有些章则长至数十页;从各章所涵括的内容来看,分断也不尽合理。这类章节划分以及相应的标题未必都是洪堡特原著就有的,而多半是后人重新编次的结果。又因所据版本不一,世传《论语言》一书及其译本的分章也就会有不同。以下简述各章内容时,为便读者参考比较,将附注中译本相应章节的起始页码。

第1章

叙述马来诸民族或部族的历史发源、地理分布、文化状况及语言关联。马来人分布极广,其中心地带在菲律宾、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婆罗洲,属于狭义马来语区;然后经锡兰(今斯里兰卡)而西至马达加斯加,南抵新西兰,向东远达塔希提、复活节诸岛,印度、太平两大洋上凡有岛国,无处不现马来人的踪迹。其民大都尚在化外,善于航海,没有自创的文字,但有自己的社会建制、宗教规矩、口头文学。其语言则明显相近,有些可以互通。无论文化或语言,均以来自印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如马达加斯加、巴布亚等地的语言中就有与梵语相似的词语。爪哇的卡维语则是印度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融混的产物。这些方面的描述,如今可以称为人类语言学考察,在洪堡特是要为阐明人类精神力量的创造活动服务:“人类划分为民族和部族,人类具有多种多样的语言和方言土语,这两个方面不但直接关联,而且还关系到并且依赖于第三种更高层次的现象,那就是人类精神力量不断更新、频繁升华的创造。……在语言差异和民族划分这两种现象相互可说明的范围内,考察它们与人类精神力量的创造活动的联系,便是我撰写这部绪论的目的。”

第2、3章

综观人类发展史,提出:历史的进程独立于人类意志,个体或群体的人与植物仿佛没有

区别,在大地各处无意识地散布繁衍。然而,逐渐完善的“人化”或文明推进的过程也呈现出某种规律性甚或目的性,例如,倘若某个地方不够开化,其他较发达的人们就会迁往那里,播下自身文明的种子。不过,洪堡特无意用目的论来解释人类历史的演进,因为“杰出的个性在个人和群众当中的出现,是无法用任何明确的历史渊源关系来说明的,他们会一再不可预料地突然产生出来,闯入那一明显可见的因果关系的链锁”。洪堡特的历史创造观与他的语言创造观不无联系,在本章中已对语言的创造性作了说明:“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应把语言看作一种严格意义的产品,或把它看作各个民族所造就的作品。语言具有一种能为我们觉察到,但本质上却难以索解的独立性,就此看来,语言不是活动的产品,而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

第4章

承上所述,强调精神力量决定着人类演进的历程,认为:“某些进步的取得完全是由于一种非同寻常的力量出乎意料地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一切精神运动的完成都有赖于内在的力量,所以,精神运动的原因始终是隐蔽的,而由于这一原因是自主、独立的,所以它又具有不可索解性。”由此可知,洪堡特的思想体系有其神秘主义的一面。但我们似乎又很难不赞同洪堡特的辨证说法:“一方面是人类精神可预见的、逐渐的演进,另一方面是人类精神不可估测的、直接创造的进步,如果忽略了我们在这里所作的这一严格区分,就无异于完全否认世界史进程中天才的作用:在具体的时刻,天才不论在民族内部还是在个人身上都会得到显示。”同样,各种语言好比个人,是不同的“有机体”,具有从内部进行创造的能力。如梵语和汉语截然有别,并无相互生成的渊源关系,其二者的特质何以形成,须到各自的民族精神中去寻找。在此洪堡特提醒道,语言是否完善与文明文化是否发达没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有些未开化的土著部落,其语言可能比现代文明民族的语言还要完善。当然他对何谓“完善”有自己的理解,一般说来是指词形屈折多变,且有严整的规则可循。这种或多或少带有褒贬意味的语言评判标准为现代语言学所不取。不过他的另一个论断却相当中肯:“根据一个民族的语词总汇来推断该民族在某个确定时期所掌握的概念的范围,这种做法是很不可靠的。”因为任何一种语言,哪怕是很“原始”的,也有能力表达一切事物和概念。

第5、6章

探讨语言活动中个人与民族的关系。“语言无时无刻不具备民族的形式,民族才是语言真正的、直接的创造者”;同时,语言也是“个人的自我创造,因为,一方面,语言的创造只有在每一具体个人的身上才能进行,而另一方面,个人只有在求得所有的人理解,并且所有的人都满足了他的这一要求的情况下,才能创造出语言。”当然,谈论语言既是民族的又是个人的创造,都必须有一前提,即一个先存的语言系统。但这一系统本身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对此洪堡特无力解答,只能将之归诸史前时期的某种神秘的创造行为:“事实上,语言和智力特性是从不可企及的心灵深处相互协调地一同产生出来的。这样的语言创造,我们凭经验是无法了解的,因为不论在什么地方,我们都见不到与之类似的现象。”

第7章

类似的论述也见于本章首段:“语言和精神力量并非先后发生、相互隔绝,相反,二者完全是智能的同一不可分割的活动。”一旦回到人类语言创造或发生的原点,民族与个人的区分便失去了意义,因为唯一的创造源泉是人类精神力量,民族和语言都是其作用的结果。接下来一个论断非常经典,一再为后人引用:“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也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人类语言的结构之所以会有种种差异,是因为各民族的精神特性本身有所不同。”洪堡特指

示了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然而直到今天,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也只能含糊地说,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之间的确存在某种相关关系,至于其相关的程度究竟如何,始终难以确证。

第8章

欲定义语言的“形式”。洪堡特反复说,语言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创造活动或生成过程,而非业已完成的结果或已然定型的产品;每一次说出的话语,写下的文字,都是语言的具体产品;即使有可能把所有的话语和文字作品汇总起来,仍只是语言的产品。他从希腊语里借取了一对概念——Energeia“能”、Ergon“功”,来表达活动与结果、创造与产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普遍而泛在的,也表现在其它领域,例如一位艺术家,其源源不绝的创作活动是一种“能”,大大小小的作品则是“功”。语言是活生生的精神劳动,除此无法想象它还会有别的存在方式,但为了研究方便,有必要从语言中抽象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在把分节音转化为思想表达的精神劳动中,存在着某种恒定不变的、同形的元素,而正是这种元素,就其全部的关系和整个系统而言,构成了语言的形式。”不过,洪堡特所说的“形式”不止是科学的抽象,也不限于指语法形式。广义而言,形式对立于质料:各种语言所用的质料,如语音及其表达的内容,没有太多区别,使得它们成其为不同语言的是各自独特的形式。形式甚至不应该被理解为某种固化的样式、构造或规则系统,“事实上,语言的形式反映了一种极为独特的追求,一个民族正是通过这种追求,才能够在语言中实现其思维和感知活动。只是由于我们无法完整地观察到这种追求的全貌,而只能看到它的每一具体表现,才不得不把它的一统作用归纳为一个僵硬的、一般化的概念。就其本身来说,这种追求是统一的,富有生命力的。”

第9章

阐述语言的一般性质,尤其着重于语音特性。“语言是构成思想的器官”,其外在表现则需要借助声音。洪堡特经常于不经意间流露出文学情愫,写出一些富含诗意的语句,例如:“正如最合乎人性的思维在黑暗中渴慕着光明,于囹圄中向往着无限的自由那样,声音也从胸腔的深底向外冲出,在空气这种最精微、最易于流动的元素中觅得一种极其合适的媒质……。”本章真正值得留意的论述有两处。一处指出:“儿童并不是机械地学习语言,而是发展起语言能力”;“处在极不同条件下的所有儿童,差不多都在同一伸缩性很小的年龄期学会讲话和理解”,——即儿童学语的创造性和临界期之说,为现代心理语言学所认同。另一处提出:“人从自身中造出语言,而通过同一种行为,他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樊篱,一个人只有跨过另一种语言的樊篱进入其内,才有可能摆脱母语樊篱的约束”,——也即所谓语言世界观的假说,日后引发了很多讨论。洪堡特本人倒不认为,语言世界观的障碍是不可逾越的。很简单,只须学得外语就能跨越母语的樊篱,“在业已形成的世界观的领域里赢得新的立足点”。

第10章

论语音系统。论述偏于哲学阐发,音理分析不多。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1)分节音的属性。分节音既不同于动物发声,也不同于音乐,为人类语言所特有。

2)语音与概念的结合。这方面应该有一些规律,例如:摹声;语音象征;近义概念常以相似的音来表达,等等。

3)语法关系的表达,如以重复音节来表示集合意义或复数。

4)语音形式,尤指音节构造。举汉语为例,其词形不变的原因在于“语音结构已经固化,严格地把音节相互区别开来,阻止音节发生形变和组合”;然而又称,这主要是因为“汉民族没有努力去使语音变得丰富多样,去造就能够促进语音和谐一致的交替变化”。这是一

种先入之见,从18世纪起就流行于欧洲学界,以为印欧语式的屈折形变最适合表达思维关系,没有这类形变就意味着语言有缺陷。

第11、12章

阐述“内在语言形式”(一译“内部语言形式”)。洪堡特的定义不甚清晰,大抵指一种语言用以表达概念及其联系的特殊方式。“语言从不指称事物本身,而是指称事物的概念,这种概念是由精神在语言创造过程中独立自主地构成的”,例如在梵语里,以“两次饮水的”(先用鼻再用嘴)、“双齿的”、“用单手(鼻子)做事的”等不同概念来表示同一事物大象。这类表达事物的概念往往因语言而异,或倾向于感性直观,或更具理性成分。至于概念之间联系的表达,即词语的接合方式或句法,各种语言的差异也很大。

第13章

接续上两章,详析语言表达思维对象的方法。“语言面对着一个无边无际的领域,即一切可思维对象的总和,因此,语言必须无限地运用有限的手段……。”类似的说法也见于第10章:“语言只确定句子和言语的规则及形式,允许讲话者自由地构筑具体的句子和言语。”这类表述为现代形式主义语言学者所偏爱。但我们须留心,洪堡特所说的语言创造活动除了可以用规则解释的一面,还包括不为任何规则所限的一面。归根到底,创造是一种生命原则,而生命必然包孕有无可限量的生机。“语言和生命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进行再创造。”

第14、15章

从词的构造入手,探讨语言的类型特征:孤立(汉语),粘着(未举例),屈折(梵语),复综(墨西哥语)。试图说明,各种语言怎样保持“词的统一性”,是经由“有机”的内部音变,还是通过“附生”的词缀,或利用“机械”的粘附形式,以及韵律、停顿、重音之类。洪堡特认为,“附生”或“增生”(Zuwachs / Anbildung,英译均作accretion)也是一种屈折形变,其结果是产生了后缀:“借助附生而发生屈折变化的词,如同盛开的花朵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语言中的这种变化具有地地道道的有机性质。”这类表达连同术语多取自生物学。洪堡特深信,屈折是一种语言的最佳选择:“对言语来说,最合适的要素首先便是屈折形式,因为屈折形式的特点恰恰在于,它始终同时从外在的关系和内在的关系两个方面来处理概念。通过这种合乎规律的途径,屈折形式促进了思维的发展。自由驰骋的思想是无边无垠的,言语借助屈折要素,就可以对丰富的思想进行无限的组合。”对屈折形式的称颂在洪堡特笔下反复出现,如后面又说:“语言的完善性标准要求,每一个词都应带有某个确定词类的标记,并具有一些特定的属性”,所以,“语言的完善性是以屈折变化为前提的。”这是一种印欧中心的语言价值观,18世纪颇为流行,洪堡特也未能摆脱这一旧时代思想桎梏的局限。他明显偏好梵语,对其内部音变的描述至为详密。

第16章

本章提出,音节通常包括三种语音属性:音值、节拍、重音。前二者是音节本身的固有特性,“重音则取决于讲话者的自由意志”。尤其论及英语的词重音,认为是“一种与英格兰民族性相维系的智力潜能在起着作用”,使得英语造出“从重音和发音上看奇妙无比的词的结构”。

第17章

以上说的是构词层面。由词到句子,大抵有三种组构方式:

(1)用区别细微的语法标志来表示词与词的联系;

(2)用词汇、语序等间接地表示这类联系;

(3)把所有成分紧密地融合成一个句子,如同一个长长的词串,可以一下子完整地说出。

换用现在的说法,(1)是综合手段,(2)是分析手段,(3)是复综或多式综合手段。一般说来,大多数语言都同时使用这三种方式,但在有些语言里,其中的一种方式会占据绝对优势,例如梵语最能代表(1),汉语最能代表(2),墨西哥语则是(3)的典范。本章着重分析墨西哥语,这种语言的句子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认识方式”,“句子并非构建的结果,不是一步步地构筑起来,而是作为一个完整统一的形式一举生成的。”

第18章

回到一个根本的问题上来:“一个民族的精神,会怎样构想一种完善的语言结构所需的最简要素,即,怎样借助屈折变化使一个词获得某个词类特征?”由于语言的起源无法探明,民族精神的这种初始的努力也已无可寻索,但可以肯定,起初发挥创造作用的是一种“生动具体的、感性的世界观”,比如从每天所见的鸟儿的飞翔中得出某个一般概念,以表示所有一掠而过的瞬时行为。

第19章

语言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是精神的抑或物质的?本章开首明确地说:“语言始终只是人们头脑和精神中的一种理想的实存,即或镌刻于金石,语言也从不具有物质的存在。”索绪尔后来视语言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与洪堡特的认识相近。这一章里,洪堡特又把创造语言的精神力量称为“语言直觉”或“语言本能”,认为各种语言起初都会自然而然地按照精神力量所引导的路线演进,向屈折形变发展,只是有些语言逐渐偏离了方向,以至结构失衡、畸形成长。但在这种情况下,语言仍能自动地加以补偿,于是便形成了一些具体的优点,例如汉语:“没有人能否认,古典语体的汉语具有独到的长处,那就是把重要的概念相互直接系接起来;这种语言在简朴之中包含着伟大,因为它仿佛摒弃了所有多余的次要关系,力图直接反映纯粹的思想。”这种看法源出于早期来华的传教士,他们接触中国文献,第一印象就是文言的高度凝练,不过也常抱怨,这种文体过于精简,以至语义有失含混。本章近末尾处的一段浪漫文字,很可玩味:“语言好比是一道河床,精神可以放心地沿着它驾起波涛向前奔流,因为对精神来说,语言的源泉是永远不会枯竭的。”索绪尔撰著《普通语言学教程》,至尾声写了一句与洪堡特相呼应的话:“设想一个种族或民族集团的‘精神’会不断地把语言引到某些确定的道路上来,我们毫不迟疑地仍然愿意把语言看成另一意义上的有机体。”

第20章

洪堡特用过很多比喻,有些源于生活,有些来自科学。本章中,他把语言的发生和形成比作物理上的结晶现象:“这种过程虽说是逐渐发生的,但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当这种结晶化的过程告成后,语言也就成型了。”一旦语言的结构固化成型,说话者个人就势必为其束缚。但在同一语言集团中,个人受制的程度不一,对语言的贡献也因人而异。有两类人的劳动特别有益于语言的提升:一类是优秀的诗人作家,他们是塑造语言的大师;另一类是语法家,他们仿佛是语言的“立法者”,把纷繁复杂的屈折变化梳理清楚,“使讲话者意识到变格变位的存在”。不过,这两类人终究是少数,经过他们加工处理的语言,可能会与民众的语言形成对立,导致出现双重的语体。为避免文学语言和通俗语言走向分裂,“语言一方面需要保持通俗性,另一方面又应具有发达的教养内涵,为此语言必须有规律地从民众流向作

家和语法家,再从他们手中返回民众,如此循环反复,永不歇止。”通过这样来消解对峙、相互补充,一种语言就能永远保持纯洁,充满活力。语言既属于集体,又属于个人,“除了外在有机体所赋予的特性之外,语言还应当具有独特的个性,一种语言的使命就在于充当极不同个性的工具”。个人在隶从语言系统和言语规约的大前提下,可以灵活运用表达手段,形成独特的个人语言。本章后一部分的十余页,题为“诗歌与散文”,是洪堡特早年喜谈的话题。因内容相对独立,这一部分常单设一章。

第21章

本章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一种语言具有比其它语言更强有力和更丰富多样的、能够从自身内部进行创造的生命原则?”洪堡特的解答着眼于两个方面,语系本身的特性和语言结构的属性。同前面一样,他谈到“梵语系”即印欧语系的优点,尤其是通过综合行为,使内在形式同语音紧密结合。所谓“综合”,指的是动词的语法功能,例如用“是/存在”(being)把谓语和主语联系起来。除梵语、罗曼诸语、马来语外,对墨西哥、密西特加、雅鲁拉、玛雅等印第安语言的动词“是”作了大量分析和比较。此外还论及连词、介词、关系代词等。

第22章

本章先是一个小结,重申了两大论点。

(1)人类语言的统一性和差异性,都是真实的存在。“语言的自然禀赋是人所共有的,每一个人都携有打开所有语言的了解之门的钥匙,因此不言而喻,各种语言的形式(die Form)就其本质而言是相同的,这一形式要达到的目的也是统一的。只不过在达到目的的程度和所用的手段上,各种语言才有所不同。”看来,洪堡特相信人类具有普遍的生物语言能力以及某种共同的底层语言形式,据此也许可以认为他是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论的思想源头。然而洪堡特又强调,各种语言谋求形式的方向、途径、力度都有显著差异,他真正关心的恰是这类差异,而不是普遍形式。况且他所说的普遍形式,其实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理念,或一种对理想、完善的语言形式的不懈追求。

(2)没有一种语言能够达到十足完善的语言形式,但迄今为止,以印欧语言最接近这一目标,“正是在梵语型语言的基础之上,人类精神文明得到了最成功、最持久的发展。因此,在比较所有其它语言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一类语言看作固定的标尺。”问题是,在人类文明史的任一时期,印欧民族都最为成功么?假如有一天,非屈折语系的民族超过了印欧民族,那么评判语言的标准是否也应改换呢?洪堡特很担心被指种族歧视,辩解道:“语言不那么完善,首先只是说明一个民族对如何利用语音不太重视,而并不意味着这个民族因此就缺乏其它智力优点”;并且声明:“我比任何人都反对贬轻一种语言,哪怕是最不开化的野蛮部落的语言”,“贬轻一种语言不仅意味着辱没了最独特的人类本性,而且也与每一种通过深思熟虑和语言实践而形成的正确的认识观格格不入。”虽经深思熟虑而仍不免失误,得出在今人看来近乎轻率的结论,可见时代对于学者思维取向的影响之大。

本章接下来的部分,以及下述三章,讨论的都是“偏离规律形式的语言”,尤指非屈折语言。

第23章

分析闪含语言,如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印第安语言,如德拉瓦热语(特拉华语)。

第24章

分析汉语,兼及缅甸语、暹罗语、安南语等。表达语法关系,汉语用1)语助词,2)词序,3)语境和意义联系。“汉语将动词置于句子的中心,即主语和宾语之间,这样,动词

就控制了全句,成为整个言语组织的灵魂”;“汉语所具备的外在的语法越少,它的内在的语法也就越多”。等等。关于洪堡特的汉语语法观,详见他于1826年发表的两篇相关作品。

第25章

通过剖析汉语、他加禄语、梵语、闪米特语等多种语言的根词,试图弄清单音节语言与多音节语言之间的差别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多音节的构造是否由单音节的语根发展而来。这一章也反复谈到汉语,有些观察比较准确,例如指出:“近代汉语已经拥有一批由两个要素合成的词,其数量相当可观。,…..添加上去的第二个概念没有带来任何新的意义,而只是比照确有意义时的运用,成为一种习惯用法。”这指的是“木头”、“肚子”一类构造。从后几章页脚洪堡特本人所作的几处注释可知,他对18世纪以来汉学界的中文研究相当熟悉,马若瑟(J. H. de Prémare)、儒莲(Saint Julien)、雷慕沙(J. P. Abel Rémusat)、克拉普罗特(H. J. Klaproth)、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等人都在被征引之列。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这部英译《论语言》的导言,执笔人罗松斯基(Michael Losonsky)也是本书的编辑者。文章先叙洪堡特生平,再述他的语言观,并分析其思想的两大来源——法兰西启蒙哲学和德意志精神哲学;末了探讨洪堡特对当代学术的影响,着重讲乔姆斯基对洪堡特的理解是否恰当,从洪堡特那里究竟继承了多少。特别是在德国,很多学者指责乔姆斯基误解了洪堡特。批评意见大致有四条:

1)生成语法视语言为可解析、可验证的物理机制,而在洪堡特看来,能够观察到并予以科学分析的只是言语产品,而非语言本身;

2)乔姆斯基忽略了洪堡特赋予语言创造的美学因素;

3)生成语法是一个有限规则系统,以生成无限的句子,而在洪堡特,真正无限的是语言所要表达的思维和现实;

4)生成语法与洪堡特的语言形式并不等同,前者是固化的,后者则随历史而演进,与环境相互作用。

尽管有种种误解,导言著者认为,从洪堡特思想到生成语法的确有一定的连续性,例如关于语言“无限地运用有限的手段”这一著名论断。只是还须注意,洪堡特实际上很少涉及句子,《论语言》谈的主要是词和构词的问题,换言之,他是把词当作分析的基本单位,而乔姆斯基的着眼点则是句子。

本书1988年旧版也带一篇导言,作者是美国资深语言学史家阿斯莱夫(Hans Aarsleff)。在谈到洪堡特与同时代学人的关系时,提及两位美国学者,皮克林(John Pickering)和杜邦索(Peter Duponceau)。他们对洪堡特把美洲印第安语言归入不完善的语言一类感到不快,批评他持有种族主义立场。所以洪堡特才不得不严肃地声明,自己“比任何人都反对贬轻一种语言”云云。阿斯莱夫甚至断定,洪堡特岂止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印欧语言中心论者,他简直就是一个潜伏的种族主义者。说洪堡特有或者没有种族主义倾向,本是评论家的看法问题,出现分歧在所难免,但在一篇导言中企图说服读者相信著者是种族主义者,这件事终归让人觉得不妥。本书新版决定弃置原有导言,主要原因或许就在这里。

一代人有一代的思维。我们阅读前代人的作品,最难做到的是不以自己的思维取代著者的思维。

(2007年岁暮于北外)

契诃夫小说风格

契诃夫的作品风格 安东·巴甫诺维奇·契诃夫是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卓有成就的戏剧家,在俄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也是一位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契诃夫的小说总的说来是短小精悍,自然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清新,语言简洁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且寓意深刻,可谓喜笑怒骂皆在简洁清新的描写中。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然后通过幽默讽刺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契诃夫的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开设食品杂货铺。他少年时期清贫孤苦的生活,使他饱尝人间的饥饿、寒冷、疲乏、忧患等困顿,这也给了他广泛接触小市民阶层的机会,他深深感受到“小市民”的庸俗自私和冷酷无情等坏习惯,为日后的小说创作提供了真实的素材。从契诃夫小说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来看,幽默和讽刺自始至终贯穿于他创作和生命的全过程,即使是后期的创作风格转化为严肃和冷峻,也不乏幽默的笔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要坚持向妻子讲述幽默的故事。契诃夫的现实主义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讽刺和幽默始终是契诃夫作品的一个基调,既有明快的、又有忧伤的,悲喜交加。在他的很多小说和戏剧作品中都表现了这种忧郁和幽默共存并溶为一体的状况,这使他的作品变得更深沉,更富抒情和哲理的韵味。各具特色的幽默便在其作品中逐一表露出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含泪的笑”。这使他的作品变得更深沉,更富抒情和哲理的韵味。 因为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反动的书刊检查制度空前严格,庸俗无聊的幽默刊物风靡一时,因此在 80 年代中叶前,他以“安多沙·契洪特”为笔名写下大量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但很多是无甚价值的笑料和趣事,这是由于他当时自己也被迫于生计的压力,不过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统,针砭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 契诃夫的处女作《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表在幽默杂志《蜻蜓》1880年底10期上。这是一篇包含着讽刺的幽默小说,嘲讽一个自以为很有学问其实头脑空空的土地主。除《蜻蜓》外,契诃夫还给另外一家更为有名的幽默刊物《花絮》撰稿。《花絮》的主持人列依金给他提出明确的约稿要求。一是简短,每篇不得超过100句;二要幽默,每篇都得让读者解颐微笑。这就是一个在客观上造就了契诃夫早期创作简介而幽默的风格的原因。但在契诃夫的幽默背后,分明就站着一个冷眼观察世界、揭露社会病象的智者契诃夫,一个拥抱世界、充满人道精神的哲人契诃夫。他早期的短篇于幽默中带有讥讽意味,他善于截取日常生活片段为素材,从中发掘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在平淡无奇的故事中透视生活的真理,在平凡琐事中揭示出某些重大的社会弊病,作品像生活一样真实而自然,平淡之中充满幽默和讽刺。1883年创作的《在钉子上》,描写了不敢得罪到自己家造访的上司而忍着饥饿躲避的一群小官吏,等上司走后又津津有味地嚼食着上司吃过的残羹剩饭,契诃夫刻画了这些小官吏对上司巴结又诚惶诚恐的可笑奴才相,写出小官吏身上的自然本性。同年创作的《小公务员之死》,塑造了下等官吏切尔维亚科夫因一个喷嚏至死的荒唐故事,看似不合逻辑,引人发笑,但笑声的背后却蕴含着专制制度的恐怖,切尔维亚科夫的死是专制制度长期摧残的结果,于滑稽幽默中直接指向生活现实,有可感的艺术真实性。1884 年创作的《变色龙》充分体现契诃夫朴素自然的幽默艺术,文中警官奥楚蔑洛夫随着人们猜

契诃夫作品《万尼亚舅舅》的解读

契诃夫作品《万尼亚舅舅》的解读契诃夫的作品《万尼亚舅舅》中出现了大量的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并且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而整部作品却在一种真实的平淡的描写中进行,就是像日常生活一样自然真实地渐渐展开。在作品中,很少出现人与人的冲突,出现的更多的还是在一种强压的生活环境下人们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在人物刻画方面,还是其他深刻内涵的表现方面,这部作品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作者运用了独特的诗意手法在作品中描绘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一、《万尼亚舅舅》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色 (一)万尼亚舅舅的性格特色 在《万尼亚舅舅》中,塑造出了这样一位万尼亚舅舅,他本身有着一位特殊的偶像,这位偶像几乎称得上是他的人生信仰,而他为了自己的偶像心甘情愿地付出了自己最宝贵的时光,到最后却发现原来这位所谓的偶像也不过是个碌碌无为的普通人,而这位所谓的偶像更是欺骗了他,利用了他的崇拜,夺走了他真爱的人,连他的家产也要被其变卖。受到了如此的打击,万尼亚舅舅心中有着深深的不解、迷茫、不知所措,原来他多年信奉的偶像的真面目居然是这么不堪,他的精神支柱也差点就此垮塌,他的生活好像也就此失去了意义。面对这种种的不幸,作为一个男人,他并没有选择默默地承受,而是做出了意料之中的选择――反抗,但是他的反抗终究还是没有奏效,他没能成功地开枪杀了教授,两枪均未射中,在绝望之中,他选择了最后的道路――自杀,但不知是否是天意使然,他到最后都没能成功,他活了下来。此时,走投无路的万尼亚舅舅不得不继续从前的生活,继续做教授的助手,帮助教授。这种抉择让人抓狂却又无力反抗,他试图重新建立自己的精神信仰,却又无力改变现状,所以每次改变都失败了。但是失去了精神信仰和人生信条

契诃夫原版作品 —— 我的她(中俄语对照)

契诃夫作品——我的她 Она, как авторитетно утверждают мои родители и начальники, родилась раньше меня. 我的父母和领导不容置疑地断言,她比我出生的要早。 Правы они или нет, но я знаю только, что я не помню ни одного дня в моей жизни, когда бы я не принадлежал ей и не чувствовал над собой е? власти. 他们对与不对(我不知道),但我只知道,我不记得我生命中的有哪一天我不属于她,我不记得我生命中的有哪一天我没有感觉到她对我的控制。 Она не покидает меня день и ночь; я тоже не выказываю поползновения удрать от не?,—связь, стало быть, крепкая, прочная... 白天黑夜她都不离开我;我也没说过打算从她身边逃离,那可见这关系是牢固持久的...... Но не завидуйте, юная читательница!.. Эта трогательная связь не приносит мне ничего, кроме несчастий. 但请不要妒忌,年轻的女读者!......这种感人至深的关系除了不幸,什么也没有带给我。 Во-первых, моя ?она?, не отступая от меня день и ночь, не да?т мне заниматься делом. Она мешает мне читать, писать, гулять, наслаждаться природой... 首先,我的“她”,白天黑夜寸步不离开我,不让我做事。她打扰我读书,写作,散步,欣赏大自然...... Я пишу эти строки, а она толкает меня под локоть и ежесекундно, как древняя Клеопатра не менее древнего Антония, манит меня к ложу. 我写这几行字,而她不断地推我的胳膊肘儿,诱惑我上床,这种诱惑,不亚于古代的克里奥佩特拉之对安东尼。 Во-вторых, она разоряет меня, как французская кокотка. За е? привязанность я пожертвовал ей всем: карьерой, славой, комфортом... По е? милости я хожу раздет, живу в деш?вом номере, питаюсь ерундой, пишу бледными чернилами. 其次,她象法国的名妓一样把我给毁了。为了她的依恋我牺牲了一切:仕途,名声,舒适...... 由于她的宠爱我衣不蔽体,身居陋室,饮食粗糙,写作用的也是褪色的墨水。 Вс?, вс? пожирает она, ненасытная! Я ненавижу е?, презираю... Давно бы пора развестись с ней, но не разв?лся я до сих пор не потому, что московские адвокаты берут за развод четыре тысячи... Детей у нас пока нет... Хотите знать е? имя? Извольте... Оно поэтично и напоминает Лилю, Лелю, Нелли...

契诃夫小说读后感

契诃夫小说读后感 契诃夫是世界文坛上一位罕见的艺术家。他的小说经受了百年的时间检验,依然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契诃夫的着眼点总是平凡的人的日常生活,他是个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最平凡事情的现实主义者。但是他从不陷入日常生活的“泥沼”,他对生活素材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选择”,而在创作过程中又进行“推测、组合”,使生活素材形象化,平平常常的似乎是偶然的现象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所以我很喜欢契诃夫的作品。在这本短篇小说选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其中的《变色龙》,《钉子上》和《万卡》。 《变色龙》告诉了我们:在沙皇俄-国将军家中的一条狗比平民百姓还要重要,巡逻官奥楚美洛夫之流在有权势者的家犬前摇尾乞怜,而对老百姓却张牙舞爪,蛮横娇纵。《变色龙》就是契诃夫送给人世的一面镜子,一个警示,在百余年后的今天同样还是有人身上有着“变色龙”的奴性,表里不一;《万卡》可以说是《苦恼》的姐妹篇。都是抒情心理短篇小说。主要写的是:九岁童工的稚真心灵,他的学徒生活的苦楚,他对祖父和家乡的眷恋——这一切在篇幅不大的作品中巧妙地互相穿插和渗透,短短几页字就写出了童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篇小说《钉子上》和《一个文官之死》一样,都展现了但是沙皇俄-国在官场上的丑态:强者霸道、倨傲专横,弱者低头哈腰、不

敢反抗。臭虫般的切尔维亚科夫以及他的奴才们的心理正是这种官场生活的产物。 读了这本小说选后,我更能体会到当时沙皇俄-国官场上的险恶与蛮横,也看清了当时和如今的“变色龙”就是墙头草,哪边是强者就拥护哪边,即使那强者并不是善良的那一方。《契诃夫短篇小说逊给我了很多启迪,让我了解到不少沙皇俄-国的当年! 2.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

契诃夫短篇小说答案

契诃夫短篇小说答案 1、契诃夫是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和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2、他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3、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 4、他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 5、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 6、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 7、他的小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 8、他的作品的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 9、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 10、他被认为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11、他的代表作有《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 12、《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13、《预谋犯》是契诃夫的许多短篇小说中脍炙人口的一篇。本文揭露了沙俄社会对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毁灭。 14、《未婚夫和爸爸》以夸张的手法反映了沙皇俄国时不合理社会制度给人的恐惧。 15、《胖子和瘦子》反映十九世纪末沙皇专制制度下整个俄国社会现实,抨击形式那种世俗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16、《小公务员之死》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个故事既反映了由于当时社会的极端恐怖所造成的人们的精神异化、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与行为荒诞,也表现了一个下等官员可悲的屈从、可鄙的奴性与可怜的结局。 17、《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 18、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是对上诌媚,对下欺压。但他却要装出一副正义、公允的面孔,总想以美遮丑,因此往往丑态百出,令人发笑。契诃夫为了彻底剥下他的假面具,采用对比的方法,对他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19、在契河夫的经典短篇小说《变色龙》里,相对于奥楚蔑洛夫,叶尔德林是个次要角色,他除了端醋栗、帮警官脱大衣、穿大衣三个动作、以及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四句话外,不再有其他描写。 20、《苦闷》写出了沙皇俄国时期社会的死气沉沉和冷漠。 21、《第六病室》这部严峻深沉、震撼人心的小说无疑是作家契诃夫一生所写的最富反抗精神的作品之一,它揭露了沙皇俄国像监狱一般阴森可怕,批判了勿以暴力抗恶的主张。22、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带小狗的女人》叙述一对相爱的男女在充满虚伪的社会中艰辛的情感历程。 23、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 24、。《农民》(1897)极其真实地描述了农民在80、90年代极度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 25、《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揭示出黑暗时代的反动精神特征。

保定高中化学知识点跟踪训练3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含解析

课时跟踪训练(三) [基础巩固] 1.在1s、2p x、2p y、2p z轨道中,具有球对称性的是( ) A.1s B.2p x C.2p y D.2p z [解析]s轨道为球形对称结构,2p x、2p y、2p z轨道为纺锤形,所以A选项正确。 [答案] A 2.(双选)根据下列电子排布,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是( ) A.1s22s22p6B.1s22s23s1 C.1s22s14d1D.1s22s22p63s1 [解析]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符合能量最低原理,A、D项为基态,B、C项为激发态,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其基态分别为1s22s22p1、1s22s2。 [答案]BC 3.Cl-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共有( ) A.3种B.5种 C.17种D.18种 [解析]每个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都不相同,因此核外电子有几个就有几种运动状态。 [答案] D 4.下列轨道表示式所表示的元素原子中,其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的是( ) [解析]A项原子处于激发态;B项违背洪特规则;C项原子也处于激发态;D项原子处于基态,其能量处于最低状态,故选D。 [答案] D 5.(双选)以下电子排布式不是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的是( )

A.1s12s1B.1s22s12p1 C.1s22s22p63s2D.1s22s22p63s1 [解析]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是能量最低的。 [答案]AB 6.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 ) A.Na+1s22s22p6B.F 1s22s22p5 C.Cl-1s22s22p63s23p5D.Ar 1s22s22p63s23p6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构造原理及各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s能级最多容纳2个电子,p能级有3个轨道,最多可容纳6个电子,电子总是从能量低的电子层、原子轨道排列,Cl -应是Cl原子得一个电子形成的稳定结构,所以Cl-的电子排布式应为1s22s22p63s23p6。 [答案] C 7.观察1s轨道电子云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小黑点表示1个自由运动的电子 B.1s轨道的电子云形状为圆形的面 C.电子在1s轨道上运动像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D.1s轨道电子云的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在某一位置出现机会的多少 [解析]尽管人们不能确定某一时刻原子中电子的精确位置,但能够统计出电子在什么地方出现的概率大,在什么地方出现的概率小。为了形象地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分布状况,人们常用小黑点的疏密程度来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概率的大小。点密集的地方,表示电子在那里出现的概率大;点稀疏的地方,表示电子在那里出现的概率小。由图可知,处于1s轨道上的电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分布呈球形对称,而且电子在原子核附近出现的概率最大,离核越远,出现的概率越小。图中的小黑点不表示电子,而表示电子曾经出现过的位置。 [答案] D 8.以下电子排布式是激发态原子的电子排布的是( ) A.1s22s1B.1s22s22p1 C.1s22s22p63s2D.1s22s22p63p1 [解析]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符合能量最低原理。A、B、C均为基态,D项1s22s22p63p1为激发态,其基态应为1s22s22p63s1。 [答案] D 9.(双选)A、B属于短周期中不同主族的元素,A、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成对电子和

《契诃夫小说两篇》

《契诃夫小说两篇》 《小职员之死》 【自学指导】 .体会多种描写方式,特别是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思想的作用,把握人物形象。 .了解讽刺艺术,培养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精神实质的能力。 .理解切尔维亚科夫之死的主要原因,认识社会不平等造成人们极端恐惧的心理。 【课文提示】 .契诃夫是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莫泊桑、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代表作品有《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职员之死》、《变色龙》、《万卡》等。 .本文写小职员切尔维亚科夫看轻歌剧时打喷嚏,他担心喷嚏溅着布里扎洛夫将军,再三向将军道歉,担惊受怕,终日惶惶不安,最后一命呜呼的故事。 【正音正字】 喷嚏pēntì 嗫嚅nièrú步履bùlǚ 懵懂ěngdǒng

【积累词语】 达官贵人在所难免心慌意乱惶惶不安大喝一声懵懵懂懂步履艰难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思维训练】 .小说开头描写小职员是在“美好的晚上”,带着“美好的心情”,欣赏着“感到无比幸福的”歌剧,用意是什么? 以此反衬后面小职员在忧郁和恐惧中死去的悲惨,加强小说的感染力。 .切尔维亚科夫向布里扎洛夫将军道歉了几次?每次道歉前后小职员的心理如何? 5次。 小职员道歉前后的心理变化:一点也不慌——心慌了——感觉不到心旷神怡、惶惶不安——脸色煞白——肚子里似乎有个什么东西碎了。 .面对切尔维亚科夫的道歉,将军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每次态度的变化给小职员带来怎样的影响? 将军面对道歉之时的态度变化: “没关系,没关系……”“哎,您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很客气、冷漠 “我已经忘了,您却说个没完!”——不耐烦

第3课时电子云、原子轨道与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课时3 电子云、原子轨道与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1.图1和图2分别是1s电子的概率概率分布图和原子轨道图。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A.图1中的每个小黑点表示1个电子 B.图2表示1s电子只能在球体内出现 C.图2表明1s轨道呈圆形,有无数对称轴 D.图1中的小黑点表示某一时刻,电子在核外所处的位置 2.“各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该能级原子轨道数的二倍”,支 撑这一结论的理论是() A.构造原理B.泡利原理C.洪特规则D.能量最低原理3.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时,总是() A.优先单独占据不同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B.优先单独占据不同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反 C.自由配对,优先占据同一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D.自由配对,优先占据同一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反 4.基态原子的4s能级中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共有() A.1种B.2种C.3种D.8种 5.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基态硅原子的是() A B C D 6.人们常将在同一原子轨道上运动的,自旋方向相反的2个电子,称为“电子对”;将在同一原子轨道上运动的单个电子,称为“未成对电子”。以下有关主族元素原子的“未成对电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核外电子数为奇数的基态原子,其原子轨道中一定含有“未成对电子” B.核外电子数为偶数的基态原子,其原子轨道中一定不含“未成对电子” C.核外电子数为偶数的基态原子,其原子轨道中可能含有“未成对电子” D.核外电子数为奇数的基态原子,其原子轨道中可能不含“未成对电子” 7.当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由转变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碳原子由基态变为激发态B.碳原子由激发态变为基态 C.碳原子要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能量D.碳原子要向外界环境释放能量 8.化合物YX2、ZX2中,X、Y、Z的核电荷数小于18;X原子最外能层的p能级中有一个轨道充填了2个电子,Y原子的最外层中p能级的电子数等于前一能层电子总数,且X和Y具有相同的电子层;Z与X在周期表中位于同一主族。回答下列问题: (1)X的电子排布式为,Y的轨道表示式为; (2)ZX2的分子式是,YX2电子式是; (3)Y与Z形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式是_______,该化合物中化学键的种类是________。9.下面是s能级p能级的原子轨道图,试回答问题: ⑴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 形,每个s能级有个 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

本篇是契诃夫的早期作品

本篇是契诃夫的早期作品.发表于1884年.作者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 本篇是契诃夫的早期作品.发表于1884年.作者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当时的俄国进入了最反动的时期.广大工农陷入了极度贫困和大量破产的悲惨境地.资产阶级自由派在沙皇的高压专制统治面前俯首听命.不敢违逆.一些小市民卑微麻木.苟且度日.沉沦于黑暗中--面对社会上诸多的弊端.作者一方面强烈不满.一方面又受世界的限制.不可能作出正确答案.甚至经常陷入深深的苦闷里.因此.在他的作品里.除了抨击反动统治.批判黑暗现实外.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丑恶.以表现当时俄国在黑暗笼罩下的小市民生活.也是他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契诃夫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对于无产阶级和它的伟大历史使命缺乏清醒的认识.不可能开出疗救病态社会的药方.但他立足于现实.以他的优秀作品忠实地记录了那时的俄国社会生活.赫留金和观众形象正是当时社会生活中一般小市民的生动写照.富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启迪意义.作者采取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犀利的笔锋直刺罪恶社会的同时.刻画了赫留金和观众形象.揭露他们猥琐庸俗.顺应时势的痼疾.不仅映衬了沙皇警官的专横和善变.而且展现了小市民的劣根性.促使人们正视严峻的现实.认识这种弊病蔓延发展的严重后果.客观上显示了这种劣根性不改造.社会就无法长进的思想意义.【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面为同学们推荐部分热门搜索同步练习册答案,要查找更多练习册答案请点击访问同步练习册答案专区>> 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长江作业本同步练习册八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名校课堂助教型教辅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 U计划学期系统复习八年级数学湘教版 同步练习册课时练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天净沙·秋思》是元朝马致远创作的一篇著名的散曲。 B.《变色龙》是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的代表作品。 C.李白、白居易,都是唐代大诗人;欧阳修、范仲淹、陶渊明都是宋代诗人。 D.《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左丘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读书笔记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读书笔记 (一) 我们最终无奈地加入到社会大潮中,为了今天的晚餐,明天的衣服没命的奔波者,谁会探索到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想法?谁又能记起我们也曾有过“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纯净梦想? 契诃夫是世界文坛上一位罕见的艺术家。他的小说经受了百年的时间检验,依然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契诃夫的着眼点总是平凡的人的日常生活,他是个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最平凡事情的现实主义者。但是他从不陷入日常生活的“泥沼”,他对生活素材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选择”,而在创作过程中又进行“推测、组合”,使生活素材形象化,平平常常的似乎是偶然的现象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质。所以我很喜欢契诃夫的作品。在这本短篇小说选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其中的《变色龙》,《钉子上》和《万卡》。 《变色龙》告诉了我们:在沙皇俄国将军家中的一条狗比平民百姓还要重要,巡逻官奥楚美洛夫之流在有权势者的家犬前摇尾乞怜,而对老百姓却张牙舞爪,蛮横娇纵。《变色龙》就是契诃夫送给人世的一面镜子,一个警示,在百余年后的今天同样还是有人身上有着“变色龙”的奴性,表里不一;《万卡》可以说是《苦恼》的姐妹篇。都是抒情心理

短篇小说。主要写的是:九岁童工的稚真心灵,他的学徒生活的苦楚,他对祖父和家乡的眷恋——这一切在篇幅不大的作品中巧妙地互相穿插和渗透,短短几页字就写出了童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篇小说《钉子上》和《一个文官之死》一样,都展现了但是沙皇俄国在官场上的丑态:强者霸道、倨傲专横,弱者低头哈腰、不敢反抗。臭虫般的切尔维亚科夫以及他的奴才们的心理正是这种官场生活的产物。 所以我很喜欢契诃夫的作品。在这本短篇小说选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其中的《变色龙》,《钉子上》和《万卡》。 这本书记叙了蜀、吴、魏三国为了争夺天下,计谋、战争频频,可最后却被阴险狡诈的司马懿坐收其成,成为三国最后的主宰的故事。 由于每天都在自己的星球上很无聊,于是小王子有了一个想法,他要环游太阳系上的其他星球。就这样小王子的太阳系之旅开始了。小王子先是参观了许多小行星,他遇到了一个有着强烈控制欲的国王、一个爱慕虚荣的自大狂、一个自相矛盾的酒鬼、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最后小王子来到了地球,在地球上小王子也遇到了许多生物有一条热心的蛇、一朵傲放于沙漠里的三瓣花、一条渴望被收养的狐狸…… 读了这本小说选后,我更能体会到当时沙皇俄国官场上

高三化学 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的区分

泡利原理 在原子中不能容纳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又称泡利原理、不相容原理引。 一个原子中不可能有电子层、电子亚层、电子云伸展方向和自旋方向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如氦原子的两个电子,都在第一层(K 层),电子云形状是球形对称、只有一种完全相同伸展的方向,自旋方向必然相反。每一轨道中只能容纳自旋相反的两个电子,每个电子层中可能容纳轨道数是n2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是2n2个。洪特规则: 在相同能量的原子轨道上,电子的排布将尽可能占据不同的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即为洪特规则,又称为最多轨道原理。 一般:电子总是尽先自旋平行地分占不同轨道。如: 碳原子的轨道表示是:,而不是 特别提醒:等价轨道全空(p0、d0、f0)和全满时(p6、d10、f14)的结构,也具有较低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像铁离子Fe3+(3d5)和亚铁离子Fe2+(3d6)对比看,从3d6→3d5才稳定,这和亚铁离子不稳定易被氧化的事实相符合。根据洪特规则铬的电子排布式应为 1s22s22p63s23p63d54s1。 一、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1、电子运动的特点: ①质量极小,带负电荷;

②运动空间极小(直径约为10-10m); ③高速运动,接近光速(3×1010m/s)。 2、电子云:表示电子在一定时间内在核外空间各处出现机会的模型。 (1)氢原子1s电子云: ①形状:呈球形对称。 ②分布:离核近处,密度大;离核远处,密度小。 ③实质:电子在离核越近处,单位体积空间内电子出现机会多; 电子在离核越远处,单位体积空间内电子出现机会少。(2)电子云轮廓图:表示电子云轮廓形状的图形。 (3)电子云的形状

关于契诃夫的资料

关于契诃夫的资料: 契诃夫,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1876年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但契诃夫只身留在塔甘罗格,靠担任家庭教师以维持生计和继续求学。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反动的书刊检查制度空前严格,庸俗无聊的幽默刊物风靡一时。契诃夫开始创作时常以安东沙·契洪特等笔名向这类杂志(如《蜻蜓》、《断片》)投稿。短篇小说《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1880)和幽默小品《在长篇、中篇等小说中最常见的是什么?》(1880)是他初期发表的作品。80年代中叶前,他写下大量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很多是无甚价值的笑料和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继承俄罗斯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传统,针砭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如写卑欺强节的小官吏(《在钉子上》、《一个官员的死》、《胜利者的胜利》,均1883),凌辱弱者的士绅和老爷(《英国女子》1883),见风使舵的奴才骨(《变色龙》,

1884),专制制度的卫道士(《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但他迫于生计和缺乏经验,在当时主要只求速成和多产。1886年3月,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写信要他尊重自己的才华,他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对待创作。写于1886年的《万卡》、《苦恼》和1888年的《渴睡》,表现了作家对穷苦劳动者的深切同情。1888年问世的著名中篇小说《草原》描绘和歌颂了祖国的大自然,思考农民的命运,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命名日》(1888)和《公爵夫人》(1889)等暴露了伪善、爱慕虚荣和庸俗等习气。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有明显进展。但受小资产阶级环境影响的契诃夫在这时不问政治,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要有“最最绝对的自由”。他从1886年起为反动文人苏沃林发行的《新时报》撰稿,虽经批评家尼·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劝告,仍同它保持关系。1888年10月,契诃夫获“普希金奖金”半数。这时他已是5部短篇小说集的作者(《梅尔波梅尼的故事》,1884;《五颜六色的故事》,1886;《在昏暗中》,1887;《天真的话》,1887;《短篇小说集》,1888)。声誉和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他说:“自觉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可怕的事情。”这种思想形象地表现在中篇小说《没意思的故事》(1889)里。 从这个时期起,契诃夫开始创作戏剧。独幕剧《结婚》(1890)和《论烟草的危害》(1886)、《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

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1.1 原子结构第2课时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洪特规 则 练基础落实 知识点1 关于基态原子和激发态原子 1.以下电子排布式是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的是( ) ①1s12s1②1s22s12p1 ③1s22s22p63s2④1s22s22p63s23p1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当镁原子由1s22s22p63s2→1s22s22p63p2时,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A.镁原子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这一过程中吸收能量 B.镁原子由激发态转化成基态,这一过程中释放能量 C.转化后位于p能级上的两个电子处于同一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D.转化后镁原子与硅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知识点2 电子云、原子轨道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因为p轨道是“8”字形的,所以p电子是“8”字形 B.能层数为3时,有3s、3p、3d、3f四个轨道 C.氢原子中只有一个电子,故氢原子只有一个轨道 D.原子轨道与电子云都是用来形象描述电子运动状态的 4.以下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电子的运动与行星相似,围绕原子核在固定的轨道上高速旋转 B.能量低的电子只能在s轨道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总是在f轨道上运动 C.能层序数越大,s电子云的半径越大 D.在同一能级上运动的电子,其运动状态肯定相同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s电子云是在空间各个方向上伸展程度相同的对称形状 B.p电子云的形状是对顶双球 C.L电子层有d轨道 D.2p轨道有一个未成对电子的基态原子和价电子排布为2s22p5的原子是同种元素的原子

知识点3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6.下列电子排布图所表示的元素原子中,其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的是( ) 7.基态原子的第5电子层只有2个电子,则该原子的第四电子层中的电子数肯定为( ) A.8个 B.18个 C.8~18个 D.8~32个 8.下列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最多的是( ) A.C B.O C.N D.Cl 练方法技巧 核外电子排布的应用技巧 9.一定呈+1价的金属元素是( ) A.M层比L层电子数少6个电子的元素 B.质量数为24,中子数为12的元素 C.4s轨道上有1个电子的元素 D.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4s1的原子 10.在原子的第n层电子层中,当它为最外电子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与(n-1)层相同,当它为次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比(n+1)层多容纳10个电子,则此电子层为( ) A.K层 B.L层 C.M层 D.N层 电子排布式与电子排布图的应用技巧 11.下列电子的排布正确的是( ) A. B. C. D. 12.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n s2n p7,它违背了( ) A.泡利原理 B.能量最低原理 C.洪特规则 D.洪特规则特例 练综合拓展

契诃夫短篇小说在线阅读

契诃夫短篇小说在线阅读 契诃夫短篇小说在线阅读 导语:契诃夫坚持现实主义传统,作品真实反映出当时俄罗斯社会的状况。其作品的两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这里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契诃夫短篇小说集在线阅读,希望你们喜欢。 一、《彩票》 伊凡·德米特里奇是个家道小康的人,每年全家要花销一千二百卢布,向来对自己的命运十分满意。一天晚饭后,他往沙发上一坐,开始读起报来。 “今天我忘了看报,”他的妻子收拾着饭桌说,“你看看,那上面有没有开彩的号码?” “阿,有,”伊凡·德米特里奇回答,“难道你的彩票没有抵押出去?” “没有,星期二我还取过利息的。” “多少号?” “9499组,26号。” “好的,太太……让我来查一查……9499-26。”

伊凡·德米特里奇向来不相信彩票能带来好运,换了别的时间说什么也不会去查看开彩的单子,但此刻他闲来无事,再说报纸就在眼前,于是他伸出食指,从上而下逐一查对彩票的组号。像是嘲笑他的没有信心,就在上面数起的第二行,9499号赫然跳入眼帘!他不急着看票号,也没有再核对一遍,立即把报纸往膝头上一放,而且,像有人往他肚子上泼了一瓢冷水,他感到心窝里有一股令人愉悦的凉意:痒酥酥,颤悠悠,甜滋滋! “玛莎,有9499号!”他闷声闷气地说。 妻子瞧着他那张惊愕的脸,明白他不是开玩笑。 “是9499号吗?”她脸色发白,忙问,把叠好的桌布又放到桌上。 “没错,没错……当真有的!” “那么票号呢?” “啊,对了!还有票号。不过,先别忙……等一等。先不看,怎么样?反正我们的组号对上了!反正,你明白……” 伊凡·德米特里奇望着妻子,咧开嘴傻笑着,倒像一个小孩子在看一样闪光的东西。妻子也是笑容满面:看到他只读出组号,却不急于弄清这张带来好运的票号,她跟他一样心里喜滋滋的。抱着能交上好运的希望,惜此折磨并刺激一下自己,那是多么甜美而又惊心动魄! “有我们的组号,”伊凡·德米特里奇沉默很久后才说,“这么

浅析契诃夫作品中的对比手法

浅析契诃夫作品中的对比手法 张家赫 摘要: 关键词:《胖子和瘦子》、《变色龙》、《第六病室》、对比、人物语言、肢体语言 态度变化: 第一次判定(6—8段):弄死狗,罚狗的主人。作出判定的根据—不知是“谁家的狗”。 第二次判定(9—13段):狗是无辜的;原告是“敲竹杠”。作出判定的根据—有人说“这好像”是“将军家的狗”。 第三次判定(14—17段):狗是“下贱胚子”;“原告”是受了害,要教训狗的主人。作出判定的根据—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 第四次判定是(18—20段):称是娇贵的动物,用自己的名义派人把狗送到将军家去;“原告”受斥责。作出判定的根据—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狗!” 第五次判定(21—23段):“这是条野狗”,“弄死算了”。作出判定的根据—将军家的厨师说“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 第六次判定(24—27段):小狗“怪伶俐的”,咬人咬

得好,“好一条小狗”。作出判定的根据—厨师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 奥楚蔑洛夫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经历了五次变化,而对狗的称呼及态度就变了整整六次。善变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作品以善于适应周围物体的颜色,很快地改变肤色的“变色龙”作比喻,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狗主是普通百姓,那么他严惩小狗,株连狗主,中饱私囊;如果狗主是将军或将军哥哥,那么他奉承拍马,邀赏请功,威吓百姓。他的谄媚权贵、欺压百姓的反动本性是永远不变的。因此,当他不断的自我否定时,他都那么自然而迅速,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事!“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已经成为一个代名词。人们经常用“变色龙”这个代名词,来讽刺那些常常在相互对立的观点间变来变去的反动阶级代表人物。对他们说来,毫无信义原则可言。万物皆备于我,一切为我所用。他们这一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吗?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篇小说讽刺艺术的一大特色 (1)警官与巡警的对比。 (2)警官与市民的对比。 (3)警官前后态度反复变化的对比。

契诃夫作品的创作特点

创作特点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 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 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 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艺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契诃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 齐名。欧美许多作家谈到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在 中国,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 就被译介过来。他的剧本《海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 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 成中文。以后,鲁迅艺术学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货》、《求婚》和《纪念日》。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诃夫都有 过论述。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中译本。 契诃夫的作品题材多样:有的反映了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 (《苦闷》、《万卡》等);有的写出了小人物的战战兢兢、卑躬 屈膝的心态和面貌(《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等);有 的激烈地讽刺了见风使舵的奴颜媚骨(《变色龙》等);有的刻画 了沙俄专制制度卫道士的嘴脸(《普里希别叶夫中士》等);有的 揭露了专制制度对社会的压制及其保守和虚弱(《装在套子里的人》等);有的针砭了追求虚荣、庸俗无聊、鼠目寸光的人生哲学,并 对“人变庸人”的过程进行了艺术化的表现(《跳来跳去的女人》、《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姚内奇》等);有的揭示了专制制度下 阴森可怕的俄国社会状况(《六号病房》、《库页岛旅行记》等);有的反映了资本主义在俄国飞速发展后,人民却没有得到幸福,贫 穷也没有被消除(《一个女人的天地》等);有的反映工农阶级的 斗争(《樱桃园》等);还有的以婚外恋为题材,表现了对美好生 活的憧憬和追求,从而唤起人们对浑浑噩噩的生活的讨厌(《邻居》、《带狗的女人》等)。高尔基曾对《变色龙》有过这样的评价:“一个荒唐的时代,一个善变的警察,一条无辜的狗,一群无聊的人。给我们上演了一段可笑而又使人压抑的故事。”高尔基还对契诃夫做过这样的评价:“只需一个词,就能创造一个形象,只需一句话,就可以创造一个短篇故事,而且是绝妙的短篇故事。”

人教版高中化学同步练习 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第2课时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洪特 规则 [目标要求] 1.掌握基态原子、激发态原子、电子云、原子轨道的概念。2.能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熟练掌握1~36号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一、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1.能量最低原理 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____________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________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2.基态和激发态 (1)基态:处于________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 (2)激发态:当基态原子的电子________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________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3)基态、激发态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基态原子吸收能量 释放能量激发态原子 3.光谱和光谱分析 (1)光谱 不同元素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__________,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总称原子光谱。 (2)光谱分析 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____________来鉴定元素,称为光谱分析。 二、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运动的特点 现代量子力学指出,无法确定核外电子在某个时刻处于原子核外空间何处,只能确定在原子核外各处出现的________。用P表示电子在某处出现的________,V表示该处的体积,则P/V称为__________,用ρ表示。 2.电子云 电子云是处于一定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__________分布的形象化描

述,小黑点越密,表示概率密度越大。由于核外电子的__________分布看起来像是一片云雾,因而被形象地称作电子云。 3.原子轨道 (1)定义 ________________称为原子轨道。 (2)原子轨道的形状 s电子原子轨道是________形的,p电子原子轨道是________形的。 三、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 1.泡利原理 在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____个电子,而且它们的自旋状态________,这个原理称为泡利原理。 2.洪特规则 当电子排布在________能级的________轨道时,基态原子中的电子总是优先 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自旋状态________,这个规则称为洪特规则。 四、电子排布图 用方框代表一个原子轨道,用箭头表示一个电子,这样的式子称为电子排布图。 如Na: 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能级中,轨道数为7的是( ) A.s能级 B.p能级 C.d能级 D.f能级 2.下面是一些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其中不是激发态原子的是( ) A.1s22s22p6 B.1s22s13s1 C.1s22s24d1 D.1s22s22p23s1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子云通常是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的多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