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温病读书心得

温病读书心得

温病读书心得
温病读书心得

略论“温病”学说对于《伤寒论》的发展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顾钧青

温病学起源于《内经》时代,伤寒与温病的名称都来源于《内经》,《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论》中亦有“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条文。在唐宋以前,温病基本隶属于伤寒的范畴,唐宋以后,随着江南地区城市的不断发展,人口的逐渐增多,外感热病和流行感染的情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长期治疗热病的临床实践中,历代医家逐渐发展并突破了《伤寒论》的理论框架。时至明清,以明代汪石山、吴又可和清代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四大家为代表的一批医家不断在临床上探索总结,发展创新,逐步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从而形成了温病学自己的理论体系。应当说,温病学确实源于《伤寒论》,但温病学又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伤寒论》,绝不是《伤寒论》一书所能完全概括的。

首先,在辩证体系方面,《伤寒论》首创的六经辨证体系综合概括了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极大。而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辩证亦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阶段辩证方法,且辩证过程和思路更为直观详实。六经辨证对寒邪发病的病变论述较详,太阳病几乎占了一半的条文,阳明病的条文相对较简,而与之相对应,卫气营血辩证中的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等,辩证的证型和相应的治法要细致很多。此外,单纯分阶段和层次的辩证论治体系还不足以满足临床的要求,故而,温病学更提出了三焦辩证,以三焦来归纳临床错综复杂的辨证表现。凡心肺之病属上焦、脾胃之病属中焦,肝肾之病属下焦。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互为经纬,共同构建了温病学的辨证理论体系。

此外,《伤寒论》首创的方证辩证体系以六经为纲,共有112方,对后世医家的影响也极大。《温病条辨》将温病分为9种,列238法,处方198首,直接引用《伤寒论》原方和化裁原方有83首,其余为引用其他前代医家的方子和自创,由此可见,温病的方证辩证体系在《伤寒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对温病的辩证治疗也更细致完备。

第二,在病因学诊断方面,《金匮要略》提出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说,系统而明确地将疾病病因分类,对后世医家的影响极大。但在温病病因上,将温病归于伤寒的一类,对温病病因并未提出实质性的认识。温病学突破了传统的“六淫”致病学说,吴又可在《素问》“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疠气”致病学说,“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后的温病学家又对于暑温、伏暑、湿温、秋燥以及各种瘟疫、温毒包括大头瘟、烂喉痧、麻疹、天花等常见传染病的病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这些都是发前人之未发,是对于中医病因学的重大贡献。其对外邪的认识,较之前代医家的认识,更接近于疾病的本质。

第三,在诊断方法方面,《伤寒论》重视脉象,其腹诊也很有特色,但在舌诊方面很少涉及,而温病学以叶天士为代表,重视脉象之余,更重视辨舌验齿的诊断方法,对于斑疹白痘的诊断也很重视。例如热病病人开始表现为黄苔,热毒

炽盛,当舌质绛时,热入营血,将要出现败血症。温病学非常重视舌质的颜色,舌苔的颜色、厚薄、润燥等等对于疾病的鉴别、治疗方法的指导和疾病预后判断的重要意义,更有“以手扪舌”的临床诊断方法。较之脉诊,舌诊更为直观,也较更易掌握,舌脉互参,对于当代医生的临床也更有指导意义。

第四,在治法上和具体方药上,与《伤寒论》相比,温病学在治法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丰富和补充了《伤寒论》在治疗温病(包括温热、湿热)方面用方用药的不足。《伤寒论》确实提到风温,却没有提出治疗方药,而且在火逆病中也未见治法,《温病条辩》第一章就针对风温根据卫气营血的辩证方法,由轻至重地分为4种证型,开出14张方子对应治疗。

温病学很重视祛邪和存津液的治则,“客邪贵乎早逐”,“邪不去则病不愈”,“存一份津液,便存一份生机”。尤其是卫气营血辩证中的“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疗大法和三焦辩证中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治疗原则,更是被后世医家奉为圭皋。具体治法上的发展如下:

(1)在解表方面,温病学以“治上焦如羽”,以辛凉解表为治则,在麻杏石甘汤基础上,创立了化秽解表的辛凉平剂银翘散、宣肺止咳的辛凉轻剂桑菊饮和清气保津的辛凉重剂白虎汤以治上焦病变, 颇有“举一反三”之妙用,大大地补充了《伤寒论》解表法的不足。

(2)在清里方面,温病学不仅沿用了《伤寒论》“承气汤”、“白虎汤”等方剂, 并对下法方证也作了许多补充。如兼小肠热盛、小便赤痛的导赤承气汤, 兼热闭心包的牛黄承气汤, 兼肺热喘促的宣白承气汤。还有津液枯竭,肠燥便秘者,补充了增液汤;正虚邪实,病情危笃,补充了新加黄龙汤;对于湿热积滞肠道,补充了枳实导滞丸等等。另外《伤寒论》对神昏谵语和动风痉厥等证, 均归之为阳明热甚而用承气汤, 而对营分证、血分证等临床表现《伤寒论》虽有描述,但并未提出有效的治疗方药,而温病学却创制了清营、凉血、开窍、息风等治法治之,并创立了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羚角钩藤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等一系列临床上确有疗效的方剂,极大地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3)在和解方面,《伤寒论》以小柴胡汤为主方,专用柴胡剂治疗,温病学则一般不用柴胡剂,常用蒿芩清胆汤、达原饮、温胆汤等方治疗,以清热利湿为大法,用于治疗湿热阻遏少阳之证,进一步发展了和解法。

(4)在化湿方面,温病学除沿用了《伤寒论》的五苓散、茵陈蒿汤等方外, 还创制很多治湿方剂,如湿郁三焦的五个加减正气散, 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的三仁汤、以芳香化浊为主的藿朴夏苓汤、清热利湿,辛开苦降并用的甘露消毒丹等等, 均成为后世医者治疗湿温的准绳。

(5)在养阴方面,温病学极为重视此法之应用, 在沿用《伤寒论》中清热生津的白虎汤, 泻南补北的黄连阿胶汤, 益气生津、养阴清热的竹叶石膏汤的同时, 特别强调甘寒生津、咸寒养液的治法,更创造性地拟定了沙参麦冬汤、益胃汤等方,为养阴的方法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

(6)在固脱方面,《伤寒论》对温病亡阳之证,论述甚详,创造了四逆汤、附子汤、参附汤、回阳急救汤等回阳救逆方药,但对亡阴则有所忽视。温病学派对于温病虚脱之证,除了继续回阳救逆治法外,还补充了亡阴的治法,运用生脉散、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治疗,全面地论述了

温病虚脱的诊治,而且还补充了闭、脱并见的证候,提出了固脱开窍并用的治法,见地独到,符合实践。

综上所述,后世的温病学派确实源于《伤寒论》,两者存在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伤寒论》治疗温病已经有了一定成就,但不成熟、不系统,存在着用药峻猛,不够轻灵;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滋阴等法虽已具备,但对应的方法方药太少等局限性,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

温病学在《伤寒论》的基础上,无论是在辩证体系,病因学说,辨舌验齿和具体的治法方药上,均有实质性的突破和发展。就其治疗温病而言,无论是病因学说、辩证理论还是具体治法,温病学都比《伤寒论》显得更系统,更成熟,临床治疗也更有效。

温病学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贡献是巨大的,其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

《温病学》学习体会 1、要明确伤寒与温病学的联系与不同: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 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2、要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 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3、明确温病学的任务以及意义: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研讨防治方法。 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二、学习温病学的几点疑惑 1、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角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 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

中小学预防春季传染病主题班会教案(2)

中小学预防春季传染病主题班会教案(2) 中小学预防春季传染病主题班会教案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2、避免与患儿接触,幼托机构发现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 3、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 4、调理脾胃,及早治疗食积。 5、流行时,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6、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7、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活动目标: 三、讨论下列行为好不好: 1、咳嗽没用手捂住嘴; 2、打疫苗害怕,就不打了; 3、平时不注意锻炼; 4、不洗手就吃饭(东西)。 四、学生交流如何预防传染病: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病能力。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3、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 4、搞好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蚊、蝇、鼠、蟑螂等害虫。

5、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6、传染病人接触过的用品及居室均严格消毒。 五、向全班同学提出要求: 预防传染病其实并不难,我们每个人只要做到以下要求,就会远离传染病: 1、头发:头发整洁无异味;男生不留长发。 2、脸:洁净无污垢。 3、颈:脖颈、耳根干净无污垢。 4、手:手干净无污物;不留长指甲,指甲缝内无污垢。 5、衣服:衣服整洁,勤换洗;衣领、衣袖无污垢; 6、鞋袜:鞋子整洁,上学穿袜子,不拖鞋带 7、书包:书包干净整洁,书本摆放整齐。桌兜:整洁无杂物。 六、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班会课,我们不仅对传染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如何去做才能更好的预防传染病,并且,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又进一步加深了印象,那么,希望我们同学能够从今天做起,从我做起,人人都做讲卫生的好孩子,远离各种传染病,愿我们都能够健康成长。

温病学考试重点

温病学重点 (括号内内容看一下作为了解) 上篇 第一章绪论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二、成长阶段 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三、形成阶段 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 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 3.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4.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 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 6.王孟英——《湿热经纬》。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 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 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戴天章——《广温热论》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第一节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第二节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

预防传染病主题班会总结(一)

预防传染病主题班会总结 总结一 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预防春季传染病的意识,增长学生的卫生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x月xx日,上午,淮上区梅桥镇蓝天小学开展了《春季传染病预防》主题班会。 各班班会课上,主持人同学利用互动和竞答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介绍春季常见的传染病:流感、流脑、腮腺炎、手足口病的病症及其危害,班主任对“什么是春季传染病”、“春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方法”等知识进行讲解,向同学们传达了预防疾病15字诀:“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常通风、晒衣被”,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好卫生值日,保持环境清洁,经常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 通过班会,学生们对春季传染病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为预防传染病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了很好的指导。 总结二 根据教育局、卫生局、疾病控制中心对春季预防传染疾病的要求,学校高度重视,明确制度,责任到人,加强了管理措施: 一、学校领导班子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杜绝隐患。

学校预防传染病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传达上级教育和卫生部门文件精神,布置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形成管理网络。在教师和学生中广泛宣传,并通过小报、板报、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进行防控传染病有关知识。 二、规范制度,严格遵守要求,注重过程预防。 学校加强了每天的晨检制度,认真填写晨检记录,及时统计班级因病、因事缺课情况。 定期开展消毒、通风制度,对厕所、微机室、食堂、班级教师、办公室等场所进行细致消毒与通风。 严格执行学生复课制度,按制度办事,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把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为学校大师来抓,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控制传染源,提高防范意识。 猪流感、手足口病、麻疹、风诊、水痘、腮腺炎等传染病是由空气和飞沫传播给儿童和青少年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人群聚集场所蔓延。特别是墨西哥猪流感爆发以来,举世瞩目,国家高度重视。因此,预防控制传染病是广大家长、学生和学校共同的责任。 为此,建议同学们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洗澡,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暴晒,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热透后再食用,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饮食卫生习惯。保持居室和教室通风换气,

《温病条辨》学习心得

《温病条辨》学习心得 《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这书问世迄今已经200多年,因为对温病的辨证论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被广大医家所称誉、效法,至今被看作是学习和研究温病学的重要参考文献。吴鞠通之所以能著成《温病条辨》这部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除了他本人的勤奋努力之外,与他所生活的时代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社会环境来看,吴氏生活在清代中期的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出于清朝的鼎盛时期,即所谓“康乾盛世”。这个时期,清帝国的政权相对稳定,比较重视发展文化,人民的生活也较为安定,这就为文人、学者读书学习,致力于研究工作和著书立说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卷帙浩繁的丛书相继问世。吴鞠通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机会“来邀京师,检校《四库全书》",能够从中看到历代医家的著述。从学术氛围来看,在中医学的学术上,自金、元、明代直至清初,经过刘完素、王履、吴又可、叶天士等医学家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倡导,温病学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已经逐步脱离《伤寒论》,的束缚而自成体系的趋势。特别是叶天士的《温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的问世,对《温病条辨》的成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温病条辨》一书的主要内容在三焦篇。在三焦篇中,吴鞠通把各种温病按病变性质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别,分别论述它们的辨证论治。 1、XX温热病纵观三焦篇有关温热病的全部内容虽然上、中、下三焦的证候类型繁多,治疗方药有异,但自始至终以温热邪气损伤阴津为主要特点。因此,治疗上始终以泄热存阴为目的。《温病条辨》三焦篇中所讲述的温热病,沿上、中、下三焦传变,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由浅入深发展,在传变发展过程中,始终体现着温热伤阴这一特点。在治疗上,上焦用清法,清热以保津;中焦无形热盛仍然用清法,有型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以滋阴法为主。三焦温热病的治疗,都以泄热存阴为原则。可以说,温热伤阴与泄热存阴,是吴鞠通对温热病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的核心。 2、湿热病在三焦篇中,吴鞠通把暑温、伏暑中属于暑湿病 的证候与湿温病一同归入湿热病范畴。因为其病因是湿热邪气,湿热熏蒸,弥漫表里,初起卫分与气分的界限并不明显,在湿热未化燥的阶段,一般又不入营分、血分,往往始终留连气分,所以用卫气营血辨证很难标示湿热病的传变发展规律。而湿是重浊之邪,有自上流下的特性,三焦辨证恰恰能清楚的标明湿热邪气由上至下的传变途径,所以书中论述湿热病很少用卫气营血辨证,而是以三焦辨证为纲领。综观三焦篇中湿热的内容,始终突

国旗下的讲话稿 讲卫生,预防疾病从我做起

讲卫生预防疾病从我做起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讲卫生,预防疾病,从我做起》 清晨,当每个同学衣着整洁,精神抖擞地走进学校时,这充分展示了我们青少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优美整洁的环境,,健康强壮的身体为我们学习生活创造了愉悦的心境,这其中讲究卫生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是春夏季节,昼夜温差很大,是流行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今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让我们胆战心惊,心有余悸!它传播速度之快,危害之广烈,给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困扰,它使我们原本能早日享受校园学习生活而不得不延迟到现在! 疫情面前,人人都是受威胁者,人人亦是抗击疫情的行动者。为了有效防范和应对可能出现的新冠肺炎,我们必须树立“健康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我们的自我防护。 (一)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勤洗手洗脸,、写完作业之后和就餐之前都要记得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或纸巾擦干。要时刻保持双手的清洁,避免病毒由双手进入我们的口腔。 (二)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要戴口罩,不集会,少聚餐,不去人流量多的地方。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但要注意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合理安排运动量以增强体质。 (三)注意饮食,多喝水,多吃瓜果蔬菜,维持身体营养平衡,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 (四)坚决不吃校外小商小贩的食品。这些食品大多为不法商贩加工而成,他们的健康状况和加工的环境卫生没有经过有关部门的检查,食品也没有合格证,同学们要坚决和这些食品说再见,以防病从口入。 (五)注意环境卫生,保持校园、班级和宿舍整洁和卫生。我们每天都要积极主动的做好室内外清洁,做好消毒工作;及时处理生活垃圾。我们做好保洁工作,不乱丢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管好自己的手和口,我们的教室、宿舍才会变得清洁干净,我们的身体健康才能有保证。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2、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 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 明末吴有性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着一一《温疫论》 4、 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塘(吴鞠通),王土雄 (王孟英) 5、 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 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 《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温热经纬》 (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 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一一温邪 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6、 薛生白蓍 统论述。 7、 吴鞠通蓍 8、 王孟英着 9、 清代喻昌 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 2 、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 4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③伏暑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 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 病势缠绵燥热病邪: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 病变定位。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 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 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 主。(春温,伏暑)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

传染病的心得体会

传染病的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传染病心得体会 学习呼吸道传染病的心得体会呼吸道传染病是历年传染病的防控重点,今年重点学习了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知识。春季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毒、细菌 和支原体等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侵入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具有 传染力强、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常见的呼吸道传染(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传染病的心得体会)性疾病有:结核病、流行性感 冒、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等。这些病都可通过空气(飞沫、尘埃)或接触呼吸道分 泌物等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患 者、过度劳累者、精神高度紧张者等人群容易患病。呼吸道传染病一旦出现会给人们的工作、 学习带来较大影响,为此,嘉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提醒市民应该提高警惕,积极预防。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结核病: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约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450万,其中涂阳肺结核 病人150万。每年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我国是全球

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活动性 肺结核病患者数量居世界第二位,80%的病人在农村,而农民工是结核病的高发群体。近年来, 我市农民工及流动人口肺结核病发病人数上升迅速,而这部分人群对于结核病的防治知识知 之甚少。目前,对于结核病最好的防治措施之一就是发现传染源,及时治疗。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结核菌可侵入人体多种器官,以肺结核常见,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盗汗、低热或胸 痛。一旦得病,只要和医生很好地合作,肺结核病是可以治愈的。目前,市本级对到市一院 结核科就诊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给予免费的痰涂片等检查,并提供免费的抗结核药物。流行性感冒:最近,到医院就诊的人明显增多,也有人被流感击倒。流感正是常见的一 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给其他人。人群 对流感普遍易感,大部分病人能在一星期内痊愈。年老体弱者易发生肺炎型流感,极少数表 现为中毒型,出现高热、血压下降,易发生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可分为

传染病预防知识教案.doc

中学生传染病预防知识教案 第一课青少年主要传染病及其预防(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传染病及其预防。 2、通过师生的双边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为预防 传染病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传染病及其预防 【教学难点】: 三个环节 【教学用具】: 投影,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在上海有过一次人们食用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毛蚶而引起的“甲肝”流行。请问毛蚶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应属哪个环节?为什么? 由复习引入新课,传染病流行时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控制?怎样控制呢?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在传染病流行时,只要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其流行便可终止。 1.控制传染源: 许多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有传染性,而到了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一般我们对传染病人如何护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对病人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对于传染病人要倍加关怀,不可嫌弃,病人有好的心情有利于早日恢复健康。对患传染病的动物,定要及时处理,如患狂犬病的狗,即使它是个可爱的宠物但也不能留。 2.切断传播途径: 有个肝炎病人,在饭店吃过饭后在他的碗下压了一个字条:“我是肝炎病人,请把用过的餐具消毒后再用”。很显然这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的目的就是要切断传播途径。其实饭前便后要洗手,消灭蚊蝇等,也是切断传播途径。讲究个人卫生,消灭媒介生物等,使病原体没有机会感染健康人。 3.保护易感者: 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抗病能力。此外,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在防病中也是很重要的。 不同的传染病预防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主要是要找出它的薄弱环节,要因病制宜。 人类的传染病: 传染病的种类很多,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类: 1.呼吸道传染病: 提供思考提纲,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结合教材进行小结。 (1)你认为哪些疾病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2)呼吸道传染病常发生在什么季节? (3)主要传染源是什么?(注意带菌者虽然本人不发病,没有症状,但也是传染源。) (4)病原体的主要寄生部位在哪里? (5)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6)禁止随地吐痰和保持教室空气流通在防止呼吸道传染病上有何意义?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六元正纪大论》、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1 厉气”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2、晋代《温疫论》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王土雄(王孟英):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4、清代温病四大家辨斑疹白”“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培,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薛生白蓍《湿热病篇》6 辨证论治体系。“三焦”,形成以“卫气营血”和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温热经纬》8、王孟英著详论瘟疫以破大惑》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9、温病的概念第一章 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病——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 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伏暑)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 三焦辨证表

医古文心得体会

扁鹊传 常谨遇之:接待间与语曰:私下不出三日必间:病愈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甚,很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假使高明的人能预先知道隐微的病症,能让高明的医生及早治疗,那么疾病可以痊愈,身体可以存活了。人所担心的事情是担心疾病多;而医生所担心的事情是担心治病的方法少。 华佗传 太尉黄琬辟:征召当引某许:处所,此指部位 病亦应除:立即所患寻瘥:随即 人命所悬,宣含宥之:宽恕何患无疾去药,以待不祥:藏 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华佗告诉吴普说:“人体要得到运用,只是不应当让身体疲惫。运动那么食物能够消化,血脉能够流通,疾病不能产生,譬如门轴(门的枢纽)不腐烂就是这个道理。” 丹溪翁传 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少;能遂辐凑于道:聚集若将浼焉:玷污 又当消息而用之:斟酌 翁教之亹亹(伟伟)志疲:勤奋不倦貌其利溥哉:广大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汉兴,改秦之败:弊病今删其要:选取 朕甚闵焉:忧虑 今其技术晻昧:湮没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於平。 经方这类书,依据药物的寒温特性,估计疾病的轻重,凭借药物的作用,依据四气感应的适宜情况,分辨五脏六腑所适用各种性味的药物,得到各种特性的方剂,用它们疏通闭病解除结症,恢复到正常状态。 《伤寒论》序 崇饰其末,忽弃其本:此指名利荣势;身体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出众企踵权豪:踮起脚跟,形容急切仰望赍(肌)百年之寿命:持志躯徇物:追求身外之物危若冰谷:(履)薄冰,(临)深谷,比喻险境以演其所知:推衍,扩大,扩充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验之事不忒:差误 冰弱龄慕道: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幸遇真经,式为龟镜:用;借鉴岁月既淹:久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嘱):德音,美音;连续承接。属,接续 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解除疾病的缠绕,拜托疾病的痛苦,保全真元通导元气,拯救百姓使他们长寿,救助体弱多病的人使他们获得安康的,不是三圣的理论,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了。 《本草纲目》原序 亦仅仅晨星耳:比喻稀少,此指人才稀少解其装,无长物:多余的东西兹岂仅以医书觏(够)哉:看见,此谓看待 盍锲之:何不

《疾病预防,从我做起》初一(2)班主题班会

《疾病预防,从我做起》 主 题 班 会 教 案 班级:初一(2)班 班主任:李卫华 副班主任:吕凯 导师:赵鸿斌

《疾病预防,从我做起》主题班会教案 主讲:赵鸿斌总结:李卫华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学生常见病的种类。 2、掌握常见病的预防措施及防治方法。 教学重难点: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也是人生中最健康的阶段,但由于日常生活中不良习惯及饮食还有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也难免会有些常见病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健康,因此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中学生常见疾病的防治”。 二、中学生不传染的常见病有哪些呢? 近视眼、龋齿、单纯性肥胖、营养不良、贫血、蛔虫感染、脊柱弯曲异常。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谈谈它们防治方法。 1、近视 (1)近视是青少年的一种常见病,是指看远看不清,看近清晰的屈光异常。青少年近视多数是假性近视。其主要原因是平时不注意用眼卫生,使睫状体过度紧张而逐渐形成近视眼。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真性近视。它的发生和发展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2)防治方法:

a.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自觉做到“五要”、“五不要”。 五要是:光线要充足,姿式要端正(一拳一尺一寸),劳逸要结合,字迹要清楚,要认真做眼保健操。 五不要是:不要在光线太强、太弱和阳光照射下看书、写字;不要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写字;不要躺着或歪着看书;不要连续长时期看书、写字;不要近距离看书、写字。 b.药物治疗和配戴眼镜。 2、龋齿 (1)龋病及牙周疾病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和生长发育最常见的口腔疾病。我国学生的龋齿患病情况严重,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学生牙周病患病尤为突出。因此,我们要从学生口腔健康教育入手,提高学生口腔健康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龋齿是口腔中的食物残渣附着在牙齿上经过发酵产生酸形成牙菌斑。可将龋齿分为三度即浅龋、中龋和深龋。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 (2)那么如何预防龋齿呢? a.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 b.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既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咬合面来回刷。 c.推广使用保健牙刷及含氟牙膏。 d.少吃甜食,加强锻炼合理营养。 e.定期检查。

温病 温病学考试复习

表证证治叶天士吴鞠通的原文 1、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在卫汗之可也”的温病表证治疗原则,并进一步

3.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弥漫全身:内外湿合(湿热病邪+饮食内伤),往往阻碍了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临床多见脘痞胸闷、呕恶不食,便溏或秘。湿邪弥漫,湿热合邪,上下表里同时受邪,在上—-首如裹。在下---小便不利,大便溏或秘。在表---周身重痛,白pei出现。在里---脾胃运化失调的症状。 4.病程中多见矛盾性症状:湿温病初起以湿为主,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此临床常见矛盾性症状。身热不扬:发热初按皮肤不灼手。发热:脉反濡缓,面色不红反淡黄。口干:不欲饮。神志不烦躁:反呆痴淡漠。大便秘:下之大便反而不燥结。 养阴法的分类、治法(《温病条辨》) 1.甘寒生津法 此法主要适用于温病初、中期,邪在上、中焦阶段,肺胃津液耗伤之证。常用药物如沙参、麦门冬、生地黄、梨汁等甘寒之品,代表方如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益胃汤等。此类方药,清养肺胃之阴,但又不碍胃,从而获得热减阴复的效果。 2.咸寒甘润法 邪热深入肝肾,真阴亏耗,需用咸寒滋填之品,如玄参、阿胶、熟地黄、龟甲等,代表方如加减复脉汤。青蒿鳖甲汤入阴搜邪,透热外达,治疗温病后期热伏阴分,故宜于此方,临床上治虚热广为应用。 3.酸甘化阴法 以酸敛药物,收敛肺气,起到保阴作用。常用于温病特别是暑温津气耗伤之证。主要方剂是生脉散。如连梅汤,此方为酸甘化阴兼酸苦泄热法,用于暑邪深入厥、少二阴,水亏火旺之证。 4.苦甘合化法 将苦寒药与甘寒之品配合运用,取苦甘之性以化阴气,苦寒又能邪热。冬地三黄汤为代表方。热病小便不利,阴气又伤,此方确为对证之治,又春温内陷下痢,阴精欲脱,立法以救阴为主。育阴坚阴为救阴之两大法门,故吴氏化裁仲景之黄连阿胶汤而成加减黄连阿胶汤,以黄连、黄芩苦寒坚阴泄热;阿胶、生地黄、白芍甘寒育阴,而救厥脱。 湿困中焦的治法,代表方 一、治法: 湿重热轻——以芳香化浊为主,佐以淡渗分消——代表方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温病学讲稿-讲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条辨》

05《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四大家之吴鞠通和《温病条辨》 上节课咱们讲了叶天士和薛生白对温病学的贡献,温病学派可以说,自从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问世以后,就正式的形成了。他形成之后又有很大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吴鞠通的著作《温热条辩》作者叫吴瑭,字配珩,号鞠通,他生于1758年到1836年,江苏淮阴人,他的著作比较多,除了《温病条辨》之外,还有《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这些书今年都有再版,都可以看得到,本来吴鞠通,他不是学医的,他是读孔孟之书,考科举的是一个儒者,他为什么学医?他在《温病条辨》自序里面说“瑭19岁时父病年余”,他父亲病了一年多,“至于不起”,最后病故了,“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而不止医,尚复何言立于天地间”,遂“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从此就不考科举了,开始学医,所以说吴鞠通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也是个大家,“又越四载”他叫“犹子”,“犹子”就是侄子,“犹子巧官病温。开始喉痹,外科就给他吹冰硼散,吹完以后呢?喉遂闭,就完全闭住了,然后又遍延诸时医治疗,请了很多医生治疗,一般用药都是双解散,人参败毒散这一类的,最后发黄而死,没治好,所以吴鞠通当时也认为这个方法不好,但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治?因为当时对温病的治法大家都不熟悉,也都不了解。所以更激励他发奋读书。过了

三年,他来到北京,参加了检校四库全书,看到了明末吴又可的温疫论,中医学,温病学这个领域里边,进入四库全书的只有一本温疫论,因为什么呢?在温疫论之前,没有温病的专著,所以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只有温疫论收进去去了,其他温病学著作都没有收进去,所以他就在书海里面博览群书,这个过程,他自己也有说法,我给大家念一下,他在问心堂温病条辨里面说,“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还是讲这个《卒病论》在伤寒论里面已经丢失了。“后世学者,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就是说写的都很好,但是真正实用的没有。“其何以传信于来兹!”怎么能传给后人,“瑭”指他自己,“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所得,”读了十年书,有了心得,“因有志采辑历代明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为《温病条辨》,这本书是这么写的,搜集了历代关于温病的论述,加上了他的心得体会,再加上他自己的临床实践,写了这本书,关于这个学术的渊源,他的继承性,他在《凡例》里边说“晋、唐以来诸名家,其识见学问功夫,未易窥测,瑭岂敢轻率毁谤乎?奈温病一证,诸贤悉未透过此关”就是关于温病历代的人都没有看透。“多所弥缝补就,皆未得其本真,

《温病学》复习试题(1-9套,附答案)

温病学 模拟试卷(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7分) 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 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 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 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 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 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 D.易伤肺胃之阴 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 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 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D.阳 明腑实兼阴亏 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 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 ^ 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其治疗处方是() 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 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 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 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 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 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 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 / A.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13.沈目南认为燥属() A.寒B.次寒C.热D.火 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 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 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身痛有汗B.寒甚热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 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 , A.昏蒙B.脘痞C.痉厥D.舌白 18.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 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地理环境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 平 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 A.肺卫B.卫气C.阳明D.肺 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 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吐血衄血D.舌质红 绛 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 A.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伤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最佳治法是() A.通腑泄热B.导滞通便C.燥湿清热D.清热泻火25.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 A.《黄帝内经》B.《伤寒论》C.《伤暑全书》D.《温病条辨》 26.“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是哪位医家所说() A.薛雪B.叶桂C.吴鞠通D.王孟英27.壮热,口渴,烦躁,头痛,肌肤发斑,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数,此为() ) A.气营两燔B.气血两燔C.卫气同病D.热入血分28.叶天士指出:“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 A.酸寒B.咸寒C.苦寒D.甘寒 29.陈平伯的代表著作是() A.《温热逢源》B.《外感温病篇》C.《疫疹一得》 D.《时病论》

传染病知识心得体会.doc

传染病知识心得体会 宣传传染病知识,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院感科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院感知识了培训。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传染病知识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传染病知识心得体会篇1 我院20xx年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按照县卫生局疾控中心的安排,坚持以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传染病防治法》为抓手,以一个确保为重点,以提高全体职工的法律知识为主题,努力实现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保持平稳下降,加强职工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制定年初计划并进行了逐项落实。首先在1月份对全体职工进行了《传染病防治法?及《执行医师法》的培训,培训完成后进行了考试。 3月份对全体职工学习培训了麻醉药品及精神类药品的使用与管理,是全体医务人员更好的了解药品的使用管理,保护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4月份对全体职工进行了霍乱及肠道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培训,使职工能够及时的掌握防治知识有效的控制疫情的发生及蔓延。5月份对全体职工进行了培训;: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历的有关知识,以及甲型H1N1流感的检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要治疗的有力措施。为了使职工全面掌握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

范,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我院组织了 全体职工培训学习,培训学习后进行了考试,将考试计入年度考核中,我院还对职工加强了艾滋病的有关学习,使全体职工都能够全面掌握艾滋病的预防知识,更好的为群众病人做好宣传,让大众明白怎样去预防。通过一年的传染病预防知识培训和学习进行考核考试使全体职工学到不少知识,能够全面掌握卫生法规,今后我院将一如既往加强学习,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传染病知识心得体会篇2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精神,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法的宣教与培训,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我院精心筹划传染病的报告、监测及防治相关的培训内容,于20xx年x月x日开展了对全院医务人员的培训。 全院医务人员共226人,参加培训的226人,培训覆盖率100%。传染病防治知识考试分数统计情况:80分以下16人、80-89分53人、90-99分152人、100分5人,合格率为100%。 通过学习传染病的相关法律、法规、报告制度、流行病学知识及重大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提高医疗护理人员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自身防护的能力、诊断水平及报告处置等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院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治知识有了很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陈明松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m2 L1 |4 G$ C! C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4 b2 N/ e! E' J) m# p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K& l4 C- G: b 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k5 K& _& p7 一是中医治未病。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 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 病 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 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 至于现代科技与中医的关系问题,我觉得仍然是一个如何更好地秉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问题,而不应该成为为创新而创新的问题。科技之于中医的入侵,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是追逐中药的高额利润。$ 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实质上是重在“调理”而非“治病”,是把“养生”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理顺了,养好了,百病自然不生。 三、中医力求和谐之美,中医成就生活方式—B 中医是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样也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这里,似乎有点悬乎,但事实的确如此。 《内经》上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这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要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协调、相统一,说白了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只有适应

国旗下讲话稿讲卫生预防疾病从我做起

国旗下讲话稿讲卫生预防疾 病从我做起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讲卫生预防疾病,从我做起》 清晨,当每个同学衣着整洁,精神抖擞地走进学校时,这充分 展示了我们青少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优美整洁的环境为我们 学习生活创造了愉悦的心境,这其中讲究卫生是不可忽缺的。卫 生是健康的大门。关紧这扇大门,一切病菌、病毒就难以侵入我 们健康的肌肤,把困扰我们的疾患拒之门外,促进我们茁壮成长,全面发展。 冬春季节是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疹、水痘、流感等呼吸 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现已进入冬季,呼吸道传染病不断出现。 怎样预防冬季传染病呢?我们要做到: (一)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勤洗手洗脸,、写完作业之后和就 餐之前都要记得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或纸巾擦干。 (二)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饮食均衡,作息规律,保证充足 的睡眠。眼下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大家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但要注意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 合理安排运动量。每天我们都应积极认真参加大课间活动,增强 体质。

(三)注意饮食,多喝水,多吃瓜果蔬菜,维持身体营养平衡,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 (四)坚决不吃校外小商小贩的食品这些食品大多为不法商贩 加工而成,他们的健康状况和加工的环境卫生没有经过有关部门 的检查,食品也没有合格证,,同学们要坚决和这些食品说再见,以防病从口入。 (五)注意环境卫生,创设整洁的校园环境。校园是我们生活 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卫生的好坏与我们每个同学的身体 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校园环境必须靠大家共同来创造。 因此,每天我们应积极主动的做好室内外清洁,不放过任何一个 卫生死角;及时处理堆积的垃圾,并把垃圾倒入指定的地点。这 样才能阻止细菌的滋生,从源头上防止疾病的发生。更重要的是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好保洁工作,不乱丢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管好自己的手和口,我们的校园才会变得 清洁干净,我们的身体健康才能有保证。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良 好的卫生习惯,疾病自然会远离我们的。 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用实际行动为创建一个整洁、美丽、文明的校园而努力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