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推行“1 n”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新模式铸就教学改革新成果

推行“1 n”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新模式铸就教学改革新成果

推行“1 n”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新模式铸就教学改革新成果
推行“1 n”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新模式铸就教学改革新成果

推行“1+n”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新模式

铸就教学改革新成果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内容导图

一、实施背景

自2011年,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应用为切入点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传统的纸质资源、单一的面授式

教学等都已不切合当前高职院校教学需求,基于普通网站开发立体、多元化的课程,需要专业团队,投入较大而教学应用率也不高的现状,为解决课程教学吸引力不够、教学效率与效益待提升、教学过程管理不足、教学评价不全面等教学问题。学院坚持一切为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原则,紧紧围绕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精神与态度”的培养需求,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借助信息技术元素,有效改造和优化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构建并推行了“1+n”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应用模式(“1”是指基于信息技术,“n”是项目化、任务驱动式、案例式、问题导向等基于行动导向的多元教学方法,见图1),取得了显著教学改革成效并予以了推广应用。学院为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学校、创新应用示范校,信息化教学创新经验荣获“第五届华夏高科技产业创新奖”,参加全国性成果展4次,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50余次,在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组织高峰论坛等省级以上会议推介12场次,湖南工业大学、浙江机电等20余所省内外院校来校交流,项目组成员分别到湘潭大学等15所兄弟院校进行信息化教学培训指导近30场次。

图1 “1+n”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应用新模式示意图

二、模式创新及其成效

(一)信息化模式创新

以项目导向,在系统设计和推进从“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制定与完善→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实施”四个层面教学改革中,基于“学、做、养”一体教学实施路径,将信息技术应用深度融入课程教学改革全过程,探索和实践信息化教学新模式。

1.从试点到常态推进信息化教学方法创新应用

一是开发与应用多元、立体化课程资源。组织一线骨干教师基于云平台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开发与应用精细化、情境化的空间课程和MOOC/MOOT(即慕课与立体化教材)与社区课程,即建即用,开放共享,增强课前课后学习指导的针对性和师生交互便捷性,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翻转;针对性开发与应用微课,激活课堂,化解教学难点、增强课堂吸引力并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需求;系统开发单元测试题库,促进课程学习中“学、练”结合和随时随机检测,促进质量诊断与改进;打造基于云空间的化工仿真教学平台,创建集化工文化、知识推广与专业教学于一体的化工数字博物馆,解决化工现场实训难问题,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开放训练。

二是全面推行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学院从2014年始分专业遴选28门课程进行试点,采取课程团队协同创新模式,开展以基于云平台和“五分钟”课程(微课)等碎片化资源建设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应用探索。并将巧用信息技术作为每年一度的“十佳优质课堂”评选及日常评教的课堂评价重要指标之一(见图2),从点到面推进信

息化教学方法应用的课程改革,形成了“基于云空间的思政‘教学做养’混合式教学”、“基于云平台的项目化教学”、“多维立体化教学”等12种特色化教学方法和“1+n”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新模式。

图2 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从试点走向常态

2.实施流程再造式教学管理助力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

依据高职教育规律,坚持实用、优化、特色三种原则,针对教师考核评价不科学、顶岗实习管理难等现实问题,自2012年下半年始,创建“教务管理”、“教学督导”、“德馨园”等教育教学主题空间,推行基于云空间的教师教学资料审核、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管理,通过开发小插件实现对教师临时调课等教务工作进行流程再造管理;自2013年上半年始,推行文化选修和自修课基于空间教学与课程考核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行“线上线下”、“现场讲座与在线指导”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2014年,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教学方式逐步推行到部分必修课程和订单培养班教学。2016年,开始探索校内和校际间学分(课分)互认机制。按照四个流程再造基本步骤(见图3),结合各个

岗位工作特色,实施基于云平台的教务流程再造管理,加强教学过程监控与考核。

图3 流程再造教学管理实施基本范式

3.构建四项长效机制促进信息化教学应用持续推进

按照“宣传动员,培训推进”的工作思路,将信息化教学理念培训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让每一位专任教师和每届新生每年都有且必须参加培训;采取“应用导向,项目驱动”的工作机制,每年系统设计、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展开信息化教学项目与竞赛活动,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与日常教学改革融合;依据“系统设计、分步指导、由试点到常态化”的工作策略,不断修订和完善学院各项信息化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推行了《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标准》(见图4);将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信息化教学竞赛与项目建设列入职称评定、评优评选指标体系,形成“培训促进、项目驱动、考核激励、标准引领”的长效机制,确保了“1+n”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应用模式持续推进。

图4 学院印发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测试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

(二)信息化支撑的新模式体现出的成效

学院推行“1+n”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应用模式,主要产生了以下成效:

一是催生了一批优质资源。开发与应用院级空间课程233门、社区课程23门、单元测试题库92门、微课1000余个;建设省级网络名师课堂17门和创新应用示范空间12个及中职教师线上培训《信息化教学设计》系列微课17个;创建基于空间的化工仿真教学平台和化工数字博物馆。

二是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抽样分析统计,学生年平均到课率提升8%,课程考核合格与优良率提升10~15%;麦可思调查显示,2013-2015届毕业生对母校核心课程培养效果满足度和教学工作整体满意度分别提升11%和4%;近两年,学生获竞赛国家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省级二等奖以上12项,省专业技能抽查成绩优异。

三是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院90%的教师能利用云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近五年来,院级教学督导随机听课评课的

优秀课评率从11.2%增至36.6%。教师参加省级以上信息化教学大赛、微课比赛获奖82项,获奖率98%,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省级一等奖15项;省级团体一等奖2项;刘小忠、李菡、肖爱武等15位一线教师成为信息化教学培训师。

四是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近年来,学院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出版专著2部,参编2部(见图5),公开发表论文120余篇,主持省级以上相关课题30余项。

图5 学校教师编著或参编理论著作和期刊专栏样图

三、经验与反思

1.主要经验

一是基于教师实践应用探索构建新模式。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发贴近学习者职业能力发展需求的微课视频等多元化资源,通过信息化技术,化繁为简,将学习内容直观化、生动化、趣味化,改造和优化项目化、案例式、问题导向等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形成了“1+n”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新模式。

二是标准引领助推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提升。学院基于培训

促进、项目驱动、考核激励三项机制,开发了包含信息技术素养、信息化教学水平、信息化研究能力和学习与发展能力四个维度的校级《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标准》(见图6),并在率先全面推行,引导激励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

图6 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标准构成要素截图

2.反思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1+n”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应用模式对高职一线教师具有较强实用和推广价值。但是仍然需进一步深化研究在互联网+背景下,构筑可普遍适用、能科学评价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量化指标体系,系统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生态化教学新模式。

专家点评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1+n”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模式对高职一线教师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和应用。

1、构建了“1+n”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模式: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借助信息技术元素,有效改造和优化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构建了“1+n”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模式,“1”指基于信息技术,“n”是项目化、任务驱动式、案例式、问题导向等基于行动导向的多元教学方法。

2、开发与应用多元、立体化课程资源:自主开发与应用精细化、情境化的空间课程和MOOC/MOOT(即慕课与立体化教材)与社区课程;开发与应用微课激活课堂,化解教学难点,增强课堂吸引力并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需求;系统开发单元测试题库,促进课程学习中“学、练”结合和随时随机检测,促进质量诊断与改进;打造基于云空间的化工仿真教学平台,创建集化工文化、知识推广与专业教学于一体的化工数字博物馆,解决化工现场实训难问题。

3、推行“1+n”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应用模式,产生成效:

(1)开发了一批优质资源,院级空间课程233门、社区课程23门、单元测试题库92门、微课1000余个;建设省级网络名师课堂17门和创新应用示范空间12个及中职教师线上培训《信息化教学设计》系列微课17个;创建基于空间的化工仿真教学平台和化工数字博物馆。

(2)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抽样分析,学生年平均到课率提升8%,课程考核合格与优良率提升10~15%;麦可思调查2013-2015届毕业

生对母校核心课程培养效果满足度和教学工作整体满意度分别提升11%和4%;学生获多项国家级竞赛奖。

(3)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院90%的教师能利用云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活动,院级教学督导随机听课评课的优秀课评率从11.2%增至36.6%。教师参加省级以上信息化教学大赛、微课比赛获奖82项,获奖率98%。

(4)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出版信息化教学实践专著2部,参编2部,公开发表论文120余篇,主持省级以上相关课题30余项。

《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单位:阳谷县李台中学 课题组成员:杨留杰王洪光孙正一朱美静李文辉 摘要: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提高课堂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研究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最优化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特定目标。课题通过多种方法,运用多种形式,辐射多种学科,构建了一批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建立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的实施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学生基础较差,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学校周围的环境复杂,学校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进行教育思想、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在调研考试和一些家长片面追求高分数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老师们不得不实施灌输式、填鸭式、题海战术等短期有效的强化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违背了素质教育和课程目标的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足发展都造成了较大的妨碍。近几年,教育教学领域不断进行着更新和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育评价方式向多元化转变。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是课程改革的

集中反映。所以,我们需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逐步转变和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学校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的课题,在全校范围内展开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价值 在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教学策略理论,为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在实践上,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表现在: 1、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的目标。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3、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学策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师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优化和改善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信息化给教学带来的变革(1)

信息化教育给教学带来的变革 单位: 姓名:

摘要: 进入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明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教育变革师生关系转型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了空前提高,从近些年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到教育部推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到各地蓬勃发展、如火如荼的教育信息化热潮,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因此“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又存在这怎样的关系?教育信息化会对教学带来怎样的变革?……”这些都是我们中国教育者应该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下面我们来依次看看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教改成果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作为验证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本套教材的编写是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为依据。 本套教材的编写力争在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科学化方面有所突破,即充分吸收有关语文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力争使教材的各方面内容都建立在科学实验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例如,针对小学低年级的特点,我们特别邀请了以下专家参与编写工作,体现出了他们所主持的相关研究成果。他们是王宁教授的《汉字构形学》、舒华教授的《小学语文教材等级字表的研制》、伍新春教授的《小学低年级儿童阅读兴趣研究》、王泉根教授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研究》、张大成教授的《汉语拼音教学问题研究》等。 本套教材的指导思想如下: 注重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针对目前语文教育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所存在的极其严重的问题,本套教材从内容到呈现方式都注重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不仅选文注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而且选文的活动设计和呈现方式也富有引起学生与其对话的魅力。 注重学习策略,学会学习。改变目前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单一、僵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不断体会和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富有个性化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态度、习惯与方法,逐步学会独立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整体推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改变目前语文教材过分追求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序列化、精确化,以及听说读写的机械割裂现象,加强语文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以及能力、策略等各方面的整合,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注重积累,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积累包括语言、篇章样式、人生体验、思想感情等方面,这种积累必须是反刍式而不是灌输式的。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作品的各方面内容,语言积累不是要学死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学习现实生活中大众的、古人的、外国的活的语言。篇章积累不是要背写作知识,而是从古今中外文化精品中感受丰富多彩的文章样式与创造力。学习语文就是学习做人,因为学习语文的过程既是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他人的过程,也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在语文实践中,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在教材中创造一切机会和条件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充分肯定、鼓励学生不同的想法与认识,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与答案,确实错误的要巧妙引导,切切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思维的积极性,要充分地鼓励与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特别注意在教学中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以培养学生健康个性与创造性为根本宗旨。 构建开放、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本套教材教学过程全程开放,让语文课本、语文课堂、语文教 学向社会、向其它学科、向学生的生活、兴趣与需要开放。语文学习内容覆盖着人类生活各个方面, 而生活里又处处有语文。学好语文才能学好其它学科,而学好其它学科又能有助于学好语文。另外, 本套教材富有弹性,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可以对教学内容、课本篇章与安排做增删调整。

课改成果汇报

五环教学模式,打造卓越课堂 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卓越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力度、深度,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我校根据上级要求和实际,提出了以“五环教学模式打造卓越课堂”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现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作简要汇报,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阶段工作回顾 (一)五环模式,引领课改 为实现课堂结构的变革,我们精心构建教学模式,打造课堂流程,帮助教师明确改革的目标追求、重点难点、方式方法,把新的理念转化为教师在常态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入格”,并引领教师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我校的课改模式为“五环教学”,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预习检测——明确目标——分组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测评。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把教学过程看作动态发展的、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激发者和引导者。 (二)培训学习转变观念 我们多次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进行再宣传再动员再部署。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多媒体的使用,word文档的编辑以及课件的制作,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我们利用三月初两周时间,组织教师每天下午进行一小时的理论学习,内容包括新的课程标准,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编写等。四月,我校组织教师观摩大庙小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且观看“卓越课堂”优秀课例视频资料。

之后开展“课堂教学行为自我反思”活动,对已往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深刻的自查自纠。五月,我校又组织教师到走在课改前沿的庆隆小学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 (三)狠抓落实,推进课改 课改工作成效的好坏,关键在于使课改真正溶入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之中,并产生积极效果。我们从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方面对全体教师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课堂上要求教师努力实现用简短的话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于学生易混、易错、易漏的问题必须讲,而且要讲透;坚决删除一些表演性、虚假性、无关教学效益与质量的环节,提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提出不同的见解。为了使课改工作顺利推进,不断解决“五环教学模式”中遇到的新问题。课改领导小组组织教师分语、数两个教研组,结合教学进度,单周确定课题,按照“五环”教学模式要求集体备课并形成优质教案,双周指定教师对单周形成的优质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呈现,同时组内成员做好听课记录、写好评课稿,及时将教师上课时遇到的问题进行组内交流讨论。同备课组的老师也在“得”与“失”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努力打造卓越课堂,为全面实施“五环教学模式”做了良好的铺垫,从而推动“五环教学模式”在全校范围内更好地开展。 二、课改带给我们的体验与收获 (一)教师教学行为变了。 教师们从台上走到了台下,由主演变成了主导,把课堂还给了学

高校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009年5月下?总第 37期? 摘要: 过分析得出结论: 关键词: 作者简介: 黄祥军(1969-) 所谓高校教改立项课题成果的推广应用,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高校教改立项课题成果进行传播,使之为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决策层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经理解、内化、改造,转化为教育决策或教育实践,获得教育效益的过程。迄今为止,我国高等学校已取得了大量的教改立项课题成果,但 ‘鉴定成果’而被束之高阁”

2009年5月下?总第 37期? 研究成果真正能够解决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此,他们凭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挖掘、提炼研究课题。这些从教学实践中发现提炼的研究课题,其成果切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对于解决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这样的教 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机遇期,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决策层科学决策意识日益增强,愈来愈重视教改立项课题成果的推广应用。他们正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应用教改立项课题成果进行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育人,指导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一些省份已将高校教改立项课题成果的推广应用研究列入了高校教改立项课题指南,期待广大高校教师及教育科研人员对高校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予以深入研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的新机制与新模式、新措施与新方法,为高校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提供方法论指导。同时广大高校教师及教育科研人员也对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研究极为关注,并正对如何推广应用教改立项课题成果进行着深入研究。可以预料,随着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决策层科学决策意识的不断增强和高校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高校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必将迈入全新的发展轨道,进一步推动我国高

教学改革成果

技工类中职中专学院 学校课程体系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近年来,我校一直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决贯彻和执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在不断加强管理,扩大办学规模的基础上,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全校范围内推进课程改革。以改革促质量,以质量求发展,努力形成优势,办出特色,树立“品牌”,提高“品位”,力求在“做优”的基础上,把学校“做大”、“做强”。将我校几年来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培训,更新了观念建立了机构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我校把培训工作放到课改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始终。(1)加强校本培训,确保课程改革理念的更新校本培训是学校全员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为加强校本培训工作,学校有计划地组

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帮助教师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首先,我们坚持每周业务学习的制度,采用集体学习的方式。邀请有关专家为全体老师做有关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拓宽教师的视野。其次以教科研活动为载体,通过开设示范研讨课,让教师切实感受课程改革带来的效果,增进对课程改革的感性认识。(2)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教师技能的提高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是狠抓学历达标活动。要求任课教师的学历必须是本科,学历不达标的责成参加进修。目前我校任课老师学历达标率95%,已达标的教师我们鼓励参加硕士研究生学习。 二、是开展长短培训,到施工现场锻炼,狠抓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要求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现场、到公司广泛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了解本专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同时拿到较高的等级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3)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确保课改的有效运行。面对课程改革的全新要求,建立了

关于促进教改成果转化,切实提升教学质量的思考

关于促进教改成果转化,切实提升教学质量的思考摘?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转化可以有效促进教学软硬件、过程和结果的结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分析了教改成果必须向大学教育教学力转化的四个原因,并提出了相应措施,旨在加速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转化。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转化;教学质量 在高校扩招以前,大学毕业生供不应求,因此大学教学质量的问题并不突出。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加大,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化,大批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问题逐渐从大学象牙塔走进社会大众的视野。 在众多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制度和措施中,有的是单一地强调软件(如师资)建设,有的则侧重硬件(如教学条件、设施设备)投入;有的强调过程管理(如课堂教学评估),有的侧重结果评价(如就业率统计)。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是我国较早实施的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制度之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是能真正将软硬件、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一种非常好的措施。但是几十年来,教改项目立项无数、结项无数,而其成果除少部分被教育行政部门采纳进行推广应用外,绝大部分项目成果仅限于理论发表阶段,因而对高教改革的促进、对高教质量的提升作用非常有限。笔者认为,其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们很多的教改成果没有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力。

一、推动高教教改项目成果向大学教育教学力转化的理论依据(1)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目的是要改革大学教育教学中陈旧的观念、方式、方法和内容等,而只有将教改成果进行实际操作和运用,才能真正把教改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教学力,才能真正惠及学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成果向大学教育教学力的转化过程也是学生参与、了解项目及成果的过程,贯穿项目试验的好观念、好方式、好方法、好内容等都会潜移默化地被他们所熟悉和吸收。参与教改的学生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东西,而这正是我们所说的教育教学力提高的体现,也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个正面回应。 (2)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试验地只能是大学校园,而且大学有较高的办学自主权,所以我们可以也只能在大学的日常教育教学中进行就地试验而不能寄希望于别人去实践自己的改革想法。而且改革项目的方案可不可行,需不需要进行中途改进和怎样改进等,也必须根据教改成果转化的试验情况来进行判断和选择。 (3)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成果的效果究竟如何,值不值得推广应用,能否真正实现对大学教育教学某个方面的改进和革命,国家对教改项目的投入是否值得等,都必须由实践,即教改成果的实际试验效果来证明。只有当教改成果实际转化为了教育教学力,惠及了学生,推广效果好,国家对教改项目的资金投入也才算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情况汇报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大家好!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始于2012年初,我们的主要做法就是学习外地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取众家之长,全力打造符合本校实际的高效课堂。下面把我校实施高效课堂改革的情况分四个方面做以汇报。 一、为什么要打造高效课堂 1、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课堂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被动接受,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课堂在“低效高耗”中前行,课堂效益不高,课后学生负担繁重,不会学,学不会和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2、落实新课改培养目标的需要 新课改特别强调以下培养目标: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显然要实现新课改的培养目标,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的。 要实现新课改的培养目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欣赏者;学生也要转变学习方式,由原来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来体验学习过程,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 3、外地高效课堂改革的触动 学校领导、老师多次到西峡、杜朗口、衡水等地考察学习。通过观摩这些学校的课堂教学,给我们带来的触动很大。我们看到:高效课堂发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下求知,在学习过程中领悟技巧与方法,在学习中得到尊重,收获着成功。 4、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需要 检验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就是高考。高考命题要求:具体知识能力化,学科问题综合化,实际问题学科化,考查学生的是对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高效课堂恰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挖掘出学生的最大潜能。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打造高效课堂是真正完成新课改的任务、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最佳出路。

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平台的研究

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平台的研究 摘要:笔者从本校智慧校园建设出发,针对信息化教学改革方面,对搭建信息 化教改平台中的技术参数和关键性技术进行研究,打造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 习环境的“移动数字化课堂”,深刻改变学校教与学的方式。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改革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指出了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要求深入落实《教育信息 化“十三五”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施好教育信息化“奋进之笔”,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促进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 的学习能力。” 伴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字终端设备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逐 步深入,新型教学应用信息化形式,为实现学生“减负”、助力教师改革教学模式、推动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式,利用信息化促进教学改革已成为 我国教育界全行业关注的热点。 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是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工作重点 是教学方式的信息化变革,需要对教学方式整体设计,是软硬件、资源与教学过 程的重新整合。随着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与应用尝试,承载应用的方式逐 渐从笨重的PC和笔记本电脑演变到轻巧便携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数字化教学改革相关应用的内容也从硬件采购、网络建设为主,变成了将数 字终端、软件、资源、平台等集成为一体的整体性解决方案的全面部署。信息化 教学改革平台建设应遵循如下思路: 一、信息化教学改革平台结构体系 数字化教学改革平台现阶段由多个应用系统和两项服务构成: “服务系统”是整个数字化教学改革平台的基础部分,也是整个平台的核心部分,平台运行涉及到的学校、院系、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信息、报表等要 素都在服务系统中才能建立、编辑或删除,其他应用系统的信息和业务处理,都 要通过“服务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数据存储和统计查询。 “课程开发系统”和“教学系统” 是用数字化手段承载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教材 准备、备课、授课、作业管理等日常教学工作的应用部分,是改变教学模式的有 益探索,是引导教师“易教乐教”的现代化工具,是落实教改任务中“教”这方面工 作的重要系统模块。 “学习系统”和“移动学习系统”是用新颖的数字化手段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转变学习习惯的应用部分,是引导学生“易学乐学”“终生学习”的现代化工具,是落实教改任务中“学”这方面工作的重要系统模块。 “能力测试系统”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重要载体,通过在多终端上使用随 堂快测、网络练习、网络考试等功能,有效地检验授课与学习的效果,提升教师 授课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习跟踪系统”用于管理学生实习环节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全面掌握学生 的实习过程,了解学生的动态,掌握学生实习作业和实习日志等情况;学生可以 随时汇报实习情况,及时完成实习作业,按要求填写实习日志,便于学校对实习

课堂教学改革初步成果汇报材料

课堂教学改革初步成果汇报材料 启动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思想上高度重视,理念上切实转变,行动上深入研究,作风上求真务实。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打造个性化课堂教学,在全校形成浓厚的课改氛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开学初,我校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召开了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针对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了专题研究,对过去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梳理,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了新学期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工作思路、工作目标与工作措施等,提出了“352”的智慧课堂教学。现将我们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综合部署 为了进一步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推行新的教学模式,我校通过校务会研究决定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名单及负责工作如下: 1、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张东平(全盘负责各项工作) 副组长:李金平(直接负责各项工作,领导教研组长全面开展此项工作) 组员:邹金兰包爱红颜爱军高峰青杜芸芸王宗霞徐博(积极配合,全面工作) 2、备课组 语文组:组长:杜芸芸

数学组:组长:颜爱军 英语组:组长:王宗霞 综合组:组长:徐博 主要职责:落实备课;审核、审批教案;指导备课。 3、年级组 一年级:组长:包爱红 二年级:组长:邹金兰 三年级:组长:徐博 四年级:组长:李金平 五年级:组长:颜爱军 六年级:组长:张东平 主要职责:本年级各项工作指导;召开研讨会等。 4、督察组 组长:张东平 副组长:邹金兰 组员:原莲梅刘雪娟韩立军包小兰曾彩云高峰青 职责:督查备课、上课、听课、作业、研讨等;总结课堂教学改革的阶段性工作。 二、模式汇报 (一)“352”模式 高效课堂“三五二模式”指的是:“三”指教学设计分三步,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和课后辅导;“五”课堂设计五环节,预习导学,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杜须录 单位:市汝州市第三初级中学 课题组成员:董晓晖、杰、红军 摘要: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提高课堂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研究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容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最优化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特定目标。课题通过多种方法,运用多种形式,辐射多种学科,构建了一批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建立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的实施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县属初中,位于城区西部,学生基础较差,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学校周围的环境复杂,学校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进行教育思想、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在调研考试和一些家长片面追求高分数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老师们不得不实施灌输式、填鸭式、题海战术等短期有效的强化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违背了素质教育和课程目标的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足发展都造成了较大的妨碍。近几年,教育教学领域不断进行着更新和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育评价方式向多元化转变。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是课

程改革的集中反映。所以,我们需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逐步转变和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学校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的课题,在全校围展开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价值 在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教学策略理论,为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在实践上,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表现在: 1、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的目标。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新课程主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3、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学策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师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优化和改善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及应用

辛业与科妆iM云2019年第18卷第5期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及应用□刘辉周艳玲李浪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信息通信技术与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思维应运而生,传统行业融入互联网创造出新的经济生态,充分优化和集中社会资源配置,社会创新力和生产力得到有效提高,"互联网+”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教育结合“互联网+”是时代发展趋势,在线课程符合“互联网+”教育,笔者通过实地调查以及访谈了解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发展现状,分析高校信息化改革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策略,以期帮助高等院校充分利用在线课程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帮助高校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湘教通[2018]436号No:538)和2017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编号:201701048037,201702071007)与衡阳师范,学院优质课程立项建设项目(编号:校教字[2017]41号)及2017年度南华大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编号:2017XYB19)和2018年度南华大学校辅导员工作研究项目 (编号:2018XSZ0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辉(1980~),男,湖南长沙人;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信息技术周艳玲,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李浪,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一、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现状 (一)在线课程对传统课堂教学造成一定冲击。"互联网+”教育时代,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课堂教学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在线课程教学的高校数量不多。大部分高校没有组建专门的线上课程开发团队,线上课程建设资金不足,开发线上课程人力资源有限。就目前高校的教育现状来看,建设开展在线课程会对传统教学造成一定冲击,存在学生更喜欢线上课程学习,不重视传统教学,导致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时学习态度散漫,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不符合在线课程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大部分高校仅开设了部分公共选修课试水线上课程,高校需要一定时间对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深化在线课程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助力信息化教学改革。 (二)高校现行管理制度不适用于在线课程。在线课程与传统教学考核方式差异巨大,高校传统教学以学分制作为课程学习考核方式,学生学习必须从头开始直至全部完成学习课程才能得到相应学分,在线课程可随时加入,如遇突发情况需要退出课程学习不会对学生造成实质性损失。传统教学的考核与管理模式不适用于线上课程与传统课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线上课程考核主要以线上课堂作业和开放性习题为主,教师与学生互动有限。现行教育管理制度下,如何处理学生线上课程学习产生的学习数据成为亟待解决问题。高校需要获得企业资金和渠道上的支持,合作开发线上课程,教育企业开发课程趋于形式化,缺乏实际教学经验,以营利为主的商业化课程开发模式不能有效结合高校实际教学情况,不利于高校开展个性化特色教学,实际应用效果不佳,对信息化教学改革收效甚微。 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策略 (一)引进资源同时注重自主开发线上课程。高校在线上课程建设初期,自身线上课程开发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首先应大量甄选引入优秀的线上教育资源,教师对较为成熟的线上课程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分析课程结构,探索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混合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高校应积极组建线上课程开发团队,结合已有线上课程资源开发符合本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特色线上课程。不同高校之间应积极交流合作,共同发起线上课程项目。协同开发线上课程,有利于院校在合作实践中发现本身线上课程开发存在的不足,深化线上课程开发理论,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为奠定校园网上在线课程的建设基础与技术,可实现校企合作,由企业与学校共同针对人才培养计划,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在线网络课程,企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根据高校教师设计的在线网络课程设置计划,进行技术重组与设备配置,共同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减轻学校资金与技术负担的同时,深化校企合作,也为企业提供线上员工培训途径。 (二)建设与应用并重,促进信息化教学应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公选课程以及课外拓展课程等,都是以共享、开放、协作为主,在线开放课程设置中要拓展协作渠道,除却一般的师生交流的论坛、在线答疑等,还要加入测试以及作业互评等环节。根据高校教育教学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优化拓展线上课程的建设功能与教学环节,注重引入现代化教育理念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建线上线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利用在线开放课程产生的海量数据,用大数据技术挖掘信息价值,以此构建课程反馈体系,持续促进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模式优化以及教学管理方式革新。 三、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促进信息化改革的途径 (一)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形成教学管理新格局。在建设与应用过程中,需依据在线开放课程的操作与课程资源挖掘等,注重强化教师的信息素养,通过在线网络培训以及信息技术考核等,依托于系统化的培训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使得教师能够在信息化环境下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教师强化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同时,学校倡导双主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 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2019(18)5-183?

3.2.3.(3)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和总结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与总结 目前高职院校在理论分析和探索实践过程中,常常提及“融‘教学做’为一体”这个关键词,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在内涵层次标准把握以及操作实施方面却显出一定的滞后性,其中最为关注的“融什么”、“怎么融”是重点和难点,应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以及具体操作标准的界定。我们认为,“融‘教学做’为一体”主要内涵应体现在“做中学”与“学中做”两个层面。 做中学。是以为企业一线服务为目标,主动提高院校在市场需求中吸引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企业需求”与“院校服务能力至上”的原则,主动开展各类技能人员的培养培训以及针对企业需求的科技开发服务,所以“做中学”是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重要内涵。 学中做。是以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施为目标,寻求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根据学生学习操作技能实际需要,开展诸如工学交替、现场教学等工学结合形式,首要目标是服务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完成。所以,“学中做”也是当前深层次工学结合的重要表现。 当前,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的方式方法很多,但是何谓深层次

工学结合,同行业者理解很多。我们认为,要实现“做中学”状态下的工学结合,关键是模式化与机制化两个要素: 深层次工学结合运行模式化。基于“做中学”维度下深层次工学结合运行模式化的核心,在于工学结合不单纯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而是一种包括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式课程改革、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与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建设、“双师结构”团队构建、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以及院校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性、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不仅体现在“工”、“学”自身交替上,而且体现在教育教学全方位的内涵建设,这是当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标准不到位的重要方面。 根据教育部在2006年3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集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文件精神,我们组建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课题研究人员都是来自教学和管理一线,熟悉教学情况,积累了丰富的高职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这就为课题研究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发展的方法,既重视实践探索,也不排除思辨研究,做到点面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国内与国际比较相结合,纵向与横向比较相结合。同时我们还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走访了本市的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汇报

xx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汇报 2011年4月,山西省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在长子县召开,提出了区域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2011年9月,xx市推出了“343”新课堂模式,提出了“一校一模式,一县一典型”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小店区提出了“133”区域课改模式。我们xx学校积极响应,小学部以“师生共进,和谐发展”为办学宗旨,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指导思想,自主创新,科学发展,我们将新的理念转化为普适性的教学策略,使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方式,养成了新的课堂行为习惯,建立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新文化。使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的习惯,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事情,让课堂真正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现总结如下: 一、构建模式,引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 为实现课堂结构的变革,我们精心构建教学模式,打造课堂流程,帮助教师明确改革的目标追求、重点难点、方式方法,把新的理念转化为教师在常态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入格”,并引领教师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基本理念和模式为:“126”成长课堂模式,初步形成了一条主线,两个基本点,六个步骤的“126”成长课堂的教学雏形。 一条主线:以师生共成长为主线。课堂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走向共同成长。 两个基本点:合作交流,评价反馈。 合作交流:建立小组合作关系,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围绕合作学习目标,充分利用个体对问题认识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 评价反馈: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课堂上应具体的、描述性的和及时的评价。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主要成果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主要成果 1.教材建设 (1)邱棣华、秦飞、王亲猛、夏雅琴编著的《材料力学学习指导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1月第1版,书号:ISBN 7040130742);(注:邱 棣华教授是刚刚退休的本课程组教授) (2)隋允康、王慕、邱棣华承担的“教育部网络课程试题库”也已正式结题,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过程材料力学习题库(分项目负责),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3-2004; (3)隋允康教授为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的国外著名教材、James Gere英文版的材料力学(Mechanics of Materials)写序,强调教育创新的观点; (4)邱棣华主编、秦飞参编的《材料力学》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立项课题:“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 践”),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书号:ISBN 7040144778)。 2.教学研究 近年来撰写了30多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完成本课程学生小论文集3册,承担了教育部、北京市和北京工业大学的教育教学多项研究课题,其中有 (1)“地方工科院校高等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体系研究”。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计划”立项课题:(B17),隋允康等,2001; (2)“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工程力学”,北京市教委,隋允康等,2003; (3)“基础力学重点课程建设”,北京市教委,隋允康等,2003; (4)“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邱棣华、秦飞,2003-2004; (5)“北工大基础力学重点课程建设”,北京工业大学,隋允康等,2002; (6)“材料力学多媒体教学平台建设”,北京工业大学,隋允康,秦飞,王亲猛,2001. 3.优秀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成果奖 (1)王慕(第4名),仿真应用力学实验,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0; (2)隋允康获“北京力学学会优秀力学教师”称号,2001; (3)“材料力学实验教学的开发与更新”,张亦良,王慕,李晓阳,邱棣华,隋允康,北京市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1;

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平台的研究

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平台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25T14:52:48.00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1期作者:崔瑛瑞董汉卿[导读] 伴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字终端设备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笔者从本校智慧校园建设出发,针对信息化教学改革方面,对搭建信息化教改平台中的技术参数和关键性技术进行研究,打造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的“移动数字化课堂”,深刻改变学校教与学的方式。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改革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指出了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要求深入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施好教育信息化“奋进之笔”,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促进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伴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字终端设备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新型教学应用信息化形式,为实现学生“减负”、助力教师改革教学模式、推动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式,利用信息化促进教学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全行业关注的热点。 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是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工作重点是教学方式的信息化变革,需要对教学方式整体设计,是软硬件、资源与教学过程的重新整合。随着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与应用尝试,承载应用的方式逐渐从笨重的PC和笔记本电脑演变到轻巧便携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数字化教学改革相关应用的内容也从硬件采购、网络建设为主,变成了将数字终端、软件、资源、平台等集成为一体的整体性解决方案的全面部署。信息化教学改革平台建设应遵循如下思路: 一、信息化教学改革平台结构体系 数字化教学改革平台现阶段由多个应用系统和两项服务构成:“服务系统”是整个数字化教学改革平台的基础部分,也是整个平台的核心部分,平台运行涉及到的学校、院系、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信息、报表等要素都在服务系统中才能建立、编辑或删除,其他应用系统的信息和业务处理,都要通过“服务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数据存储和统计查询。 “课程开发系统”和“教学系统” 是用数字化手段承载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教材准备、备课、授课、作业管理等日常教学工作的应用部分,是改变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是引导教师“易教乐教”的现代化工具,是落实教改任务中“教”这方面工作的重要系统模块。 “学习系统”和“移动学习系统”是用新颖的数字化手段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转变学习习惯的应用部分,是引导学生“易学乐学”“终生学习”的现代化工具,是落实教改任务中“学”这方面工作的重要系统模块。 “能力测试系统”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重要载体,通过在多终端上使用随堂快测、网络练习、网络考试等功能,有效地检验授课与学习的效果,提升教师授课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习跟踪系统”用于管理学生实习环节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实习过程,了解学生的动态,掌握学生实习作业和实习日志等情况;学生可以随时汇报实习情况,及时完成实习作业,按要求填写实习日志,便于学校对实习在外学生的综合管理。 “实训管理系统”可提供实训环节学生安全、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及实习期间学习管理等。 “专业教学资源库”“校企合作系统”及“决策分析支持”为院系建设提供支撑服务。 “数字化课程”和“资源”解决如何将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二、平台设计思路 数字化教学改革平台立足于教学改革趋势,为各级学校教学改革进程服务,因此平台的总体设计思路为:1.单向教学改为互动教学(翻转课堂);2.充分利用资源,使用生动的多媒体课程;3.教、学、做结合的学习过程,强化知识;4.培养学生随时随地、终生学习的习惯;5.涵盖教学、课后、实习、实训、考试等教学全过程管理。 三、平台建设原则 1.简便性。信息化教学改革平台的建设要支持多系统的设计,降低应用门槛,简单易用;支持多种终端,操作简便;界面人性化,课堂和视频教学要稳定、流畅、无延时;支持对教学情况的快速分析。 2.直观性。教师可以将课程、授课计划、备课、随堂测验等结合应用。学生预习、学习、复习可以进行标注,也可以随时修改,跨空间与时间,满足全天候学习需要。 3.实用性。多终端的应用,可以杜绝学生贪玩厌学的问题,提高学生对课业的兴趣,学习时乐在其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测验、练习、考试等日常工作有机结合,避免工作的遗漏,保证教学工作的效果。 四、平台应用优势 1.课程和资源充分融合。利用平台进行教学,可以将知识点按照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虚拟仿真、习题、任务、案例等形成各种资源,通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来实现这些沉淀在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2.覆盖教学全过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涉及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作业提交等全过程的学习环境,达到课下可以随时学习和老师互动交流的学习效果,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业余时间的充分利用。 信息化教学改革平台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条件,将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应用于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对课程相关知识进行不间断的学习,并进一步培养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基本素质,以便于其它课程的学习,以满足现代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