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5、用亚氏的闲暇理论分析当心行走文学的兴盛

5、用亚氏的闲暇理论分析当心行走文学的兴盛

5、用亚氏的闲暇理论分析当心行走文学的兴盛
5、用亚氏的闲暇理论分析当心行走文学的兴盛

用亚氏的闲暇理论分析当今“行走文学”的兴盛

上世纪末,我国文坛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创作期,“轰动效应”层出不穷,其中,“用脚写作”是当前文坛的新景观,也被称为“行走文学”。1998年,“行走文学”的“始作俑者”云南人民出版社及其“走进西藏”丛书组织的文化考察活动开创了“行走文学”的先河。“行走文学”从兴起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它不断兴盛繁荣,其创作主体由团体走向个人,由组织走向自发,由精英走向大众,其创作内容和形式随着“行走”的多样化和扩大化呈现出更为丰富的面貌,其读者和接受方式途径也更加丰广。更为重要的是“行走文学”的文学性不断提高,继余秋雨推出的《千年一叹》和《千禧之旅》之后,好作品层出不穷,例如现今放弃华尔街高薪投行工作环球旅行一年的美女作家傅真的行记作品《最好金龟换酒》和《泛若不系之舟》,就值得细细品味。

“行走文学”作为当今文坛一支“异军突起”的“新秀”,它的兴起和流行繁盛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闲暇理论中找到理论根基,从而更好地发展“行走文学”。

被称为“闲暇之父”的亚里士多德没有对“闲暇”作直接的界定。从目的论出发, 他认为任何事物、任何行为和技艺都是为着共同的目的——善而进行的。对于城邦和个人来说, 不仅是为生活而存在而且应当为好的生活而存在。这里, 亚里士多德把生活得好称为幸福, 而“生活得好”一定是包括闲暇的, “幸福存在于闲暇”。培育人们的德性与善行是我们达到幸福的方法,而知识才能引导人们进行符合德性的选择和行为, 支配我们对于闲暇的安排, 引出了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知识的获得与智慧、公正等德性的培养需要闲暇,尤其与哲学的、审美的闲暇活动有关。所以闲暇很重要,它是人的本性所谋求的东西, 正是闲暇而不是劳作构成人类的幸福和人性的完美。

在古希腊文化中被称为是闲暇的活动是极其有限的: 比如政治、哲学、教养活动、学问、美术、宗教活动以及奥林匹克运动会等等。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好的闲暇应是把人类特有的智性发挥出来, 进行思考、去追求智慧, 过一种理性的生活。其中沉思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理想的闲暇活动,在沉思中, 我们寻求对存在的万物的理解, 我们也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本性里什么是最神圣的东西。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我们劳作, 是为了得到闲暇, 享受和消遣并不是闲暇,而充实我们闲暇的最好方式就是哲学沉思。在亚里士多德的闲暇理论中,从闲暇与幸福、闲暇与节制、闲暇与财富、闲暇与教育、闲暇与消遣等多重关系出发,我们可以看出“行走文学”不失为当今一种较好的闲暇方式,在“行走文学”中所蕴含的闲暇思想可是说它得以在当今立足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条件。其中他闲暇理论中的“沉思”观更好地论述了“行走”和“文学”之间的张力。

一、从闲暇与幸福的关系看“行走文学”

亚氏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指出“幸福还似乎包含着闲暇”,而最幸福的活动是沉思,沉思活动是终极的和自足的活动,又是一种闲暇的活动,因为“它在自身之外别无目的可求,有着本己的快乐,有着人可能有的自足、闲暇和孜孜不倦。如若一个人能终生都这样生活,这就是人所能得到的完满幸福”。因此,闲暇是存在于沉思中的自由活动,人们能从中能获得最大的幸福。“行走文学”正是在作者身心最自由的状态下创作的,无所顾忌地沉思所见所闻并形成文字。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人自然而然地加入了“行走文学”行列,直面世界,展现真正的自我,创作出最纯粹的文学作品。

二、从闲暇与劳作的关系看“行走文学”

亚里士多德把人的一生分为劳作和闲暇、战争与和平两个极端, 劳作与闲暇的关系就像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一样。战争的目的则是为了获得和平, 忙碌、劳作的目的则是为了获得闲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旅游成为一种需求和时尚,很多人在工作之余会选择旅行放松自我,这是“行走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同时,亚氏认为虽然劳作与闲暇都是必

须的, 但闲暇优越于劳作, 因为劳作不适于人的优秀才能的发挥。这样看来,参与“行走”活动大多是劳作有余的人,他们是才能优秀的人,灵魂更自由的人,他们可以根据所观所感写出更好的作品。

三、闲暇与节制的关系看“行走文学”

他认为“牟利的生活是一种约束的生活”。也就说,摆脱物质的束缚是闲暇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如果一个人整天为了生存而奔波劳碌,我们很难说他有闲暇可言。或者如果一个人整日围着一大堆的物质进行享用的话,那么他也将无法从这些东西中摆脱出来,我们也很难说这样的人有闲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不断提高,公共交通等公共设施更加便捷,再加上穷游、背包客、沙发客和青年旅舍等廉价旅行方式的兴起,使得当今作家在行走途中最大限度摆脱了物质的束缚,更好地进行沉思,也使更多的人乐于行走。

四、闲暇与教育的关系看“行走文学”

在《政治学》中,亚里土多德谈到了教育与闲暇的关系,他认为一个人通过教育和训练而使自己能够为闲暇做出准备。知识使得我们进行“自由选择”成为可能,也使得我们拥抱闲暇成为可能。而知识的获得离不开教育,教育的目标一直是使得人们得到知识从而得到自由,所以说,教育准备对于一种得体的闲暇行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如今我国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权,除了劳作我们还有时间获得知识和经验,有时间进行学习和沉思,这点不仅仅是“行走文学”,也是怎个文学作品诞生的隐性条件之一,因为任何文学都离不开作者的沉思和良好的语言能力。

五、闲暇与消遣的关系看“行走文学”

幸福包含闲暇,但“幸福不在于消遣”,消遣只是一种目的,是人沉溺于肉体享受,并且与严肃的工作完全对立;闲暇也不是空闲,不是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闲暇更不是忙碌,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忙碌是为了获得闲暇”。闲暇只存在于最高等、最完善的实现活动———沉思中。只有沉思才有自足的闲暇,沉思、诗歌创作等才是闲暇的精髓。而现今的“行走文学”便是在沉思中完成的。要写出一部好作品,必须在毫无功力心的状态下,有所闻有所感才能有所思考,在自由的“行走”中进行自由的思考。“行走文学”便是把世界、自我、读者和谐统一与一体的一种新的文学创作类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民主进程的推进,人们享有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闲暇价值受到高度重视,不仅在于量的增多,而且在于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人们已经认识到,闲暇时间具有自由性、自主性,是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可以直接用于发展个人非直接生存目的的诸种潜在本质力量。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人们受教育水平和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将越来越重视闲暇的价值,人们也将越来越希望通过有益的闲暇活动来获得自我完善和精神生活的满足。正是这些条件和需求,“行走文学”呼之欲出,并在现代社会里产生巨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相信没有认真去思考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以及他主张的人们应该转向追求心灵的、精神的活动的闲暇观, 对于简化人们心中过多的欲望, 转向发现真正的幸福———闲暇里最幸福的, 莫过于精神的松弛, 莫过于思想的自由飞翔, 更莫过于舍弃了尘世间琐事烦恼,“行走文学”正向这个幸福的彼岸慢慢靠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中国文学界的兴起及发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中国文学界的兴起及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以来的精神解放和对西方文艺参照系的迫切渴求,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和哲学思潮纷纷涌入中国。这些现代化思潮在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对中国文学与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这一时期,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有两种途径.一种方式是我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作为一种新思潮向国内引进,偏重其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价值。 早在1914年5月一日出版的《东方杂志》十卷十一号上刊载的钱智修《梦之研究》一文中提及:“梦的问题,其首先研究者为福留特博士,Dr.Sigmund Freud”,“福留特氏,为吾人所不愿遇见之者,乃为吾人所欲为所欲得者,当于梦中实现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自此开始传入。 1919年,在美国攻读心理学和生物学的汪敬熙在《新潮》第2卷第4期撰文介绍了1919年7月英国伦敦大学的六位心理学家关于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无意识理论的大辩论。接着在新潮第2卷第5期发表了《心理学之最近的趋势》上发表文章介绍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无意识理论,指出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有着重大影响。

1920年的《东方杂志》十七卷二十二期上又刊登科学消息《佛洛特新心理学之一斑》,简明扼要却较早地介绍了弗氏学说。 1920 年,《时事新报》主编张东荪在《民铎》杂志的二卷五号上发表《论精神分析》,简要地介绍了弗洛伊德的生平,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本能”、“发泄”、“里比多”、“自我”、“情结”、“压抑”等概念。 1921 年, 朱光潜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福鲁德的隐意识与心理分析》(18卷14号)一文,最早涉及弗洛伊德的文艺美学思想,高度赞扬“福鲁德的学说,一方面创造了心理分析一个独立科学,使神经病治疗学和变态心理学受莫大贡献;一方面放些光彩到文艺、宗教、教育、伦理上去”。 章士钊自1923年接触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兴味大起,觉得“反复诵之,词气骤难尽晓,故中途执卷未释”(《孤桐杂记》,1927)。后又全译了弗洛伊德在1925年撰写的《自传》,并与弗洛伊德建立了通信联系。章士钊翻译的《茀罗乙德叙传》,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高觉敷在20 世纪20 年代中期翻译了弗洛伊德1909 年在国克拉克大学的演讲《精神分析的起源与发展》, 连载于《教育杂志》第17 卷。他还在《教育杂志》《学生杂志》《中学生》等刊物上, 撰文介绍精神分析学说。30 年代, 他翻译出版了弗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

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用精神分析理论解读《沉沦》

用精神分析理论解读《沉沦》 ---再现“灵与肉”的纠葛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创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同样很热,其中最为狂热的时期分别是20年代,也就是“五四”时期,另一个70年代改革开放后至今。可以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中国“五四”新思想地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直接地表现就是作家的作品。郁达夫的《沉沦》写于1921年的日本,相对中国来说,此时的日本接受西方新思想的进程是要快于中国的,所以说,《沉沦》这部反映“灵与肉”纠葛的小说或多或少都受着精神分析等新思想地影响。 《沉沦》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以郁达夫自身为原型,通过对日本三年的游学经历所见所闻地感受而写成的,在当时,作为中国人无疑是令人歧视的,尤其是身处于日本,郁达夫在日本的游学生涯中并不快乐,没有知心的朋友,完全是只身一人,这也决定了《沉沦》悲凉的感情基调,在对《沉沦》众多的解读中,爱国无疑也成了小说最要表现的主题,小说的最后三段、也是最后三句中,郁达夫这样呼吁道“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就整个小说而言,“复仇”这个词也在小说中出现了四次之多,这些都表露出了郁达夫对日本之恨,对祖国之爱。 《沉沦》悲凉的感情基调除了是对不强大的祖国地控诉,还包括对自己地控诉。文中就这样写道“他切齿的痛哭自己,畜生!狗贼!卑怯的人!”,显而易见,20岁左右的郁达夫正值对情爱的渴求期,然而,孤单又备受歧视的他在日本是很少博得他人芳心的,“灵与肉”的纠葛构成了他内心的痛苦,对爱的渴求越强烈,内心的痛苦就越深,对自己精神的打击也就更重。爱生痛苦,痛苦摧残他心,也就导致了他变态的心理,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他的忧郁症一天比一天严重,也就使得了《沉沦》这部小说中存在了大量关于性的描写。下面将重点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剖《沉沦》中郁达夫“灵与肉”情爱。 郁达夫在日本游学了三年之久,除每逢佳节倍思亲外,更多的就是对性的渴求,但祖国的弱小以及郁达夫本身的志向追求问题为他交友带来了许多的负面阴影,尤其和女生交往时更显得尴尬与胆小。文中这样描述道:回旅馆的路途中,偶遇两个穿红裙的女学生,同行的三个日本学生和她们都聊得想当happy,但此时卑怯、害羞的郁达夫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互送秋波,火热的脸颊上伴着几颗冰冷的眼泪,心顿时伤心到了极点。在这里,社会的压抑战胜了内心的情感,导致了悲剧生活开始。其实小说中更有大量的直接描述,如郁达夫这样写道“苍天呀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名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你若能赐我一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4)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13秋学前教育专科课程作业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学校:津南分校 姓名: 学号:131200145 任课:吴学清

幼儿文学作品赏析 长期以来,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大多以知识性、教育性为主,忽视了儿童的纯真天性。这既和我们长期形成的教育体制有关,也暴露了我们的作者常常以成人的视角来观察儿童的内心世界,致使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缺失。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以儿童本位思想作为创作宗旨,题材应具有多元化和多元故事结构,而且应勾勒符合儿童价值取向的典型人物和群体肖像。下面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以了解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 1.儿歌《小小的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其所著儿歌《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儿歌的语言清新优美,其意境也很美,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话般的仙境,在这个仙境里有“弯弯的月儿”,有“闪闪的星星”,有“蓝蓝的天”,这些事物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让人陶醉其间。 2.童话《大林与小林》 《大林与小林》是中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作家、儿童文学家张天翼所著。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童话精品,奇特的构思,夸张的手法,大胆的想象,曲折的情节,让人爱不释手,很容易被它深深

吸引。 大林和小林是一对双胞胎。大林好吃懒做,变成了一个寄生虫,最后饿死在金子堆里。小林勇敢正直,成长为一个有出息的好孩子。这个故事揭露了旧社会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耻和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同时写了劳动人民为了追求光明而顽强不屈的斗争。虽然这是一个写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童话,但是现在的孩子读来,却一点都不感到有距离,书中的各种人物,大林、小林、鳄鱼小姐、狐狸平平、绅士狗皮皮、蔷薇公主、四四格等形象呼之欲出,是一本值得每个孩子放进书架的书。这部童话主要说明两点,即知足者常乐和金钱不是万能的思想。 3.严文井的《严文井童话》 创作了《南南和胡子伯伯》《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小溪流的歌》等著名童话的严文井,与陈伯吹并称为我国两大儿童文学界泰斗级人物,他第一次写童话是1938年到达延安两年后,觉得“我们现在的斗争和工作正是为着未来的孩子们”,便用童话记下了自己“朦胧而幼稚的幻想和爱憎”,一口气写成9篇,后集成《南南和胡子伯伯》一书。他在延安时期还写了《大雁和鸭子》《皇帝说的话》《希望和奴隶们》等童话。1949年创作的《丁丁的一次奇怪的旅行》以及1950年出版的《蚯蚓和蜜蜂的故事》,向孩子们讲述劳动在生命形成和进化中的重要作用,获得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1957年出版的中篇童话《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影响广泛,译本曾在英、苏、朝鲜等国出版,并被拍摄成电影。这一时期,严文井还陆续发表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导论(1--2 章)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2、文学活动:由文学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 者四个要素。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作理性的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 5、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 6、文学哲学:用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原理、认识论、方法论来指导研究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关 系、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性质、机制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7、文学心理学:文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文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作者心理、读者心理不断转 换过程,采用心理学的视角(精神分析学、投射理论)如研究文学活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8、文学符号学: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的研究原理,对文学文本进行信息译码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9、文学社会学:把文学活动作为子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研究,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道德、 伦理、宗教等多重角度,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点是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对应关 系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0、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活动中的文化价值的形成、转移、增值、变化的过程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1、文学文化学:把文学活动研究的各种理论、视角、方法综合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文学理论 的发展历史存在一个倾向,由古老的文学文化学,到后来的各种形态的兴起分化,到现在又向文学文化学回归。 12、文学信息学: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负载传播信息,由编码到译码,是一个信息的生成与 转换过程,由这种研究方法构成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涵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 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3、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活动的特性。人的劳动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在 劳动之前就有了蓝图,人按照预先的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工改造对象,使对象打上主体的烙印,

文学理论简答题

文学理论简答题 第一章 一、唯物史观对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设有什么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①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引起了革命,它不仅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而且为历史学、哲学、伦理学、美学、文艺学等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的基础。 ②唯物史观的创立,为文学活动发生学的研究开拓了新思路,提出了新问题,指明了新方向。 二、列宁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1、文学发展的新方向: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即列宁,他提出文学“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 党对文学事业的领导与创作自由:①党对文学事业的领导,必须尊重文学艺术事业发展 的特点和规律。②要把作家团结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③要努力改造旧的文学乃至整个文化出版事业④只要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每个人都有自由写他愿意写的一切”。接近工农群众与创造新生活建设者的典型形象:①列宁认为艺术典型的首要特征在于反 映社会生活的本质。②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4、批判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①列宁尖锐地批评了“无产阶级文化派的观点”,发表了《青年团的任务》《论无产阶级文化》②在继承人类的文化遗产问题上,列宁提出了“两种民族文化”的观点。③列宁关于批判地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文学理论。 5、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美学的、历史的文学批评传统,并结合俄国文学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于对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批评中,为我们开展文学批评树立了榜样,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 第二章 一、为什么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应当如何理解文艺与人民的关系? 1、①邓小平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 ②人民群众给予文艺家以精神的哺育。人民群众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伟大的客观物质力。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这种历史地位就决定了他们的立场、态度,他们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的趋向。不间断的劳动、斗争和创造也铸造和培养了他们种种优美的品质和丰富的智慧。 ④因此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接受他们精神的哺育,使人民群众的立场、态度成为自己的立场、态度,。 2、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突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建立的丰功伟业,强调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是文艺创造的丰厚土壤好和源头活水,人民是检验文艺作品的最终仲裁者。 ②坚持文艺反映人民生活,为人民群众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贯主张。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录 中文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words (2) 一、关于白日梦 (2) 1.白日梦产省的条件 (3) 2. 在张爱玲小说中白日梦经历的不同时期 (3) 二、性本能与道德文明的冲突 (4) 1.性心理的剖析 (4) 2.道德文明对性本能的压制 (4) 3.性本能被压抑所导致的变态心理 (5) 三、本我、自我、超我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体现 (5) 参考文献 (7)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文学院2010级03班盛佳 摘要:本文通过对张爱玲的小说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作品的分析,从白日梦、性心理、三步人格结构三个方面,探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关键词:白日梦;性心理;三步人格结构;潜意识 On the influenc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Zhang Ailing SHENG Jia Abstract: Based on the Zhang Ailing's novel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and Freud's analysis of the works, from daydreaming, sexual psychology, personality structure three-step, explore the impact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her novels. Keywords:daydreaming; psychological; three steps personality structure; subconscious.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滩名噪一时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普遍带有苍凉、悲伤地意味,对于心理刻画是极其细腻、不惜笔墨的。在她笔下生出许多身份地位不同、境遇不同、个性不同的人物形象,然而张爱玲全然不是简单的勾勒出各式各样的人物,而是将它们的身份、家境、所经历的事、所遇见的人融合在一起,进行精妙的分析,探究其个性形成的根源和转变的原因,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历史。因此,在小说中许多心理不健全的、病态的人物,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茉莉香片》的聂传庆,《心经》中的许小寒等等,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被理解的行为,通过她的心理分析,都能够得到读者的理解。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法的开创者,对于心理学的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有关精神分析的种种观点不仅对心理界,甚至对文学界也是影响深远,在小说创作中许多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心理世界的剖析,意识的描绘都受其影响。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的小说也受到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影响,其中张爱玲是极其彻底的一个,关于弗洛伊德的“三步人格结构”、“性本能”、“潜意识”、“白日梦”、“变态心理”等理论在小说中都有体现。 张爱玲可以如此精准的把握人物的心理,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

文学理论入门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入门》总结 第一章理论是什么? 要称得上是一种理论,它必须是一种不显而易见的解释. 它鼓励你怀疑那些被认为是自然的,是先天给定的事物。 一个理论必须不仅仅是一种推测:它不能一望即知;在诸多因素中,它涉及一种系统的错综关系;而且要证实或推翻它都不是件容易事. 1. 理论是跨学科的 -- 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2.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 -- 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些什么。 3.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 -- 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4. 理论具有自反性 -- 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h 理论的主要效果是批驳“常识”,即对于意义、作品、文学、经验的常识. 第二章文学是什么?它有关系吗? “文学是什么”不重要,对“文学性”的理解才是关键. 文学是一种可以引发某种关注的言语行为,或者叫文本的活动.它与其它种类的言语行为不同。大多数情况下是那种可以把一些文字定义为文学的语境使读者把这些文字看作文学的. 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理解成为某种属性或者某种特点的语言.我们也可以把文学看作程式的创造,或者某种关注的结果.哪一种视角也无法成功地把另一种全部包含进去.所以必须在二者之间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位置. 不同理论下文学的本质: 1.文学是语言的“突出”.(语言形式) 文学是一种把语言本身置于“突出地位”的语言. 2.文学是语言的综合.(语言结构) 文学是把文本中各种要素和成分都组合在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的语言. 3.文学是虚构.(表现对象) 文学的虚构性使其语言区别于其他语境中的语言,并且使作品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成为一个留待解读的问题。 4.文学是美学对象.(表达方式) 5.文学是互文性的或者叫自反性的建构.(表达内容) 作品是由其他作品塑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先前的作品使它们的存在成为可能,它们重复先前的作品,对它们进行质疑或改造。 文学的功能: ?文学由于其虚构产生了一种普遍性,提供普遍性和面对能够读懂这种语言的人,二者合一便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民族性的作用。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汉师1班韦剑虹200842306112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三部分:强调潜意识作用的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学说和梦的学说。 (1)心理结构学说;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其中潜意识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意识是指凡是自己能够觉察的心理活动,属于心理结构的表层。前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潜意识的中介机制,即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回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虽然它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侧重于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潜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收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因此又称为无意识)。它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合社会理性,被压抑着,但是并没有被消灭。它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欲望,被认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是人的心灵的核心。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后来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被表述为超我、自我和本我。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动。中间一层是自我,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因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办事。本我引诱诱使自我满足它的愿望,超我约束自我压抑本我的欲望。因此,自我要调节本我,知觉现实,寻找一种能够满足需要的适当客体。 晚年,弗洛伊德又把本我修正为两类,即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这两种本能一同构成人类行为的内驱力。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

童庆炳主编(修订二版)《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答:由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时创立的,因此,这种理论的创立,总是与革命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具有中国特色;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第三章 基本概念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

文学研究与精神分析法

第34卷第5期Vol.34N o.5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4年5月20日 May.202014 16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5.009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内涵深刻。很多文学作品不是简单能说清楚的,因为其中包含各个领域的内容。一篇文章除了故事情节、思想内涵、语言、结构等属于纯文学的内容外,还包含着很多其他内容。因此,要联系文学外部的内容,跨领域研究,以便更透彻地分析一篇文章。很多文章已经被分析得很全面, 各种研究方法可以让研究者们拓宽思路,在旧文章上做出新内容,也给读者启发,让读者面对文章时有多种思考,不仅关注文学表面的东西,还可以与社会生活联系,与其他学科领域联系,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使文学由虚幻缥缈变得真实。 当代很多研究者都开始注重文学的深入研究,探讨文学与外部的关系,不过研究要实事求是,要搜集充分的证据,不能先在脑海中拟定一个联系,再围绕此联系有选择甚至是牵强地组织材料,这样容易先入为主,形成偏见,建立不充分甚至错误的联系。 一、精神分析法 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作品以塑造人物为主,尤其是小说。人物性格是塑造人物的重要因素,而塑造复杂性格是很多作家的共同追求。能经得起时间考验、永不褪色的文学人物大多具有复杂的性格。中国文学从古代开始就注重人物塑造,曾创造出一大批有特色的人物。五四运动之后,新旧思想交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更是充满矛盾性。中国文学界也曾经历过宣传“高 大全”式英雄的错误时代,不过这种错误观念很快得到纠正。人物是读者在阅读文章时最先看到的因素,是作家传达思想的重要媒介,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对象。 人物性格和心理学有一定联系,有些研究者会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作品,这种现象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后变得更多。精神分析学 说传入中国后掀起了一阵波动,文学界出现了很多以此为论点的文章。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西方,弗洛伊德的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而且“自从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学说后,他的影响迅速从病理学扩大到文学、 宗教、哲学等领域”[1] ,他提出了关于潜意识、泛性论、人格结构、本能说以及论梦等一系列理论。有历史学家曾经指出过,“如果弗洛伊德窒死摇篮之中,时代将可能产生出另一个弗洛伊德”,这句话说明“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力量的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而且也暗示着,精神分析理论所阐释的,乃是人类生命内在本质的一个方面,因而它的存在、发展与 流传及其对人类生命实践过程的影响作用,也都将是必然的”[2]。精神分析理论对西方社会、文化及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甚至到1950年,如果还有人没听说过精神分析学说,便会被戏谑地讥讽为“天外来客”。这种学说传入中国后也给中国文学界带来了很大影响,很多研究者据此研究文学作品。 文学研究与精神分析法 李 明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文学不应被局限于一方小天地,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与思想的产物,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要想真正透彻研究文学,就应该打开思路,将文学与其他领域如地域、心理、文化等联系起来。这样利于增加文学 作品内涵,宣扬中国文化,也有利于角度创新,丰富文学研究资源。但是,具体到一部文学作品,不是所有的研究方法都适合,不是和每个领域都能联系起来。因此,要实事求是,选择合适的方法,认真推敲,搜集充分的资料,在论据充分的基础上提出论点。不能先主观臆断一个结论,再牵强地组织材料,那样的结果往往是不准确的。 关键词:文学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4)05-0016-02 收稿日期:2014-05-12 作者简介:李明(1989—),女,河北沧州人,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当代文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外文化。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5章 文学抒情)【圣才出品】

第5章文学抒情 1.华兹华斯的抒情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诗歌抒情理论从诗歌的定义到诗歌的抒情本质再到诗歌的创作题材和语言都有较为全面的论述。 (1)诗的定义 ①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定义。在该定义中,诗人本身是创造诗歌的主要和决定性因素。而且,对诗的判断要以诗人为依据,强调诗人情感表现的“表现说”。 ②这一定义被认为是英国文学批评从“摹仿说”到“表现说”转变的一种标志,是西方抒情理论兴起的标志,被视为英国浪漫主义者关于诗的最有代表性的定义。 (2)抒情理论的主要特征 ①将诗歌作品的本质看成是诗人内心情惑的外化,是诗人强烈情感支配下的产物,诗人的情感是诗歌创造的决定性因素,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是存在于诗人主体对对象的审美关照中。 ②诗取材来自“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但要使这些事件和情节“加上一种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强调心灵的想象力量对外物的“改变”,而这当中最为内在的因素,即是强烈的情感。 ③诗学讨论的中心在于诗人,诗人应具备理想化的浪漫主义气质与心性,并且可以敏捷地表达思想和感情。 (3)诗的题材和语言 特定的情感、题材与语言这三者,在诗中是相互适应的。只要诗人把题材选得恰当,在适当的时候他自然就会有热情,而由热情产生的语言,只要选择得正确和恰当,也必定很高

贵而且丰富多彩,由于隐喻和比喻而充满生气。 ①题材 华兹华斯提出,他的诗要加以表现的题材是:微贱的田园生活,即“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 a.原因 第一,这种生活里,人们心中主要的热情有“更好的土壤”,能够达到成熟,少受拘束,并且有更纯朴和有力的语言; 第二,在这种生活里,我们的各种基本情感共同存在于更单纯的状态下,能让我们更确切地思考,更有力地把它们表达出来; 第三田园生活的各种习俗都从这些基本情感萌芽,并且由于田园工作的必要性,这些习俗更容易为人了解,更能持久; 第四,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 b.思想倾向 华兹华斯的抒情理论,体现了文化上的崇尚自然的倾向。 第一,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的好诗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去表现非自然的题材。换言之,诗既然是诗人的天性的自然流露,那么,就没有比在田园题材中能够找到更好的诗歌写作的素材的。 第二,华兹华斯对大自然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具有种种痼疾的城市颇为厌恶,在这篇文章中,华兹华斯还对城市里产生的千篇一律的生活,以及诞生于城市的生活和习俗趋势之上的病态文学加以批判。 ②语言 华兹华斯认为诗人采用的语言是生活于“微贱的田园生活”的人“所使用的语言”,即

第二节中国儿童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分析

第二节中国儿童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分析 1、叶圣陶《稻草人》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主编《小说月报》。作品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稻草人》是中国第一本为儿童写的童话集,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造的路。”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童话现实主义精神的开篇之作。 2、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 张天翼,现代著名小说家,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短篇小说《包氏父子》,儿童文学作品《大林和小林》《罗应文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秃秃大王》《金鸭帝国》《大灰狼》。 3、冰心《寄小读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品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被誉为《美文》的代表。 4、洪讯涛《神笔马良》 洪讯涛,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神笔马良”之父。他与叶圣陶、张天翼齐名,是中国“童话十家”之一。 5、柯岩《帽子的秘密》 柯岩,作品诗集《“小迷糊”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报告文学《船长》《奇异的书简》《癌症﹟死亡》《永恒的魅力——一个诗人眼中的宋庆龄》,戏剧集《相亲记》《双双和姥姥》,长篇小说及同名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他乡明月》《妈妈不知道的事情》《红蜻蜓》《CA俱乐部》。 6、金波《推开窗子看见你》 金波,作品《林中的鸟声》《饮一杯月光》《听海》《又见榴花如花》。 7、林焕彰《妹妹的红雨鞋》 林焕彰,作品《牧云初集》《斑鸠与陷阱》《童年的梦》《小河有一首诗》《妹妹的红雨鞋》。《林焕彰儿童诗选》。 8、董宏猷《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 著有《董宏猷文集》,长篇小说《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小说集《长江的童话》,诗集《帆影》,散文集《白壁赋》。 9、高洪波《我喜欢你,狐狸》 高洪波,笔名向川。作品儿童诗集《大象法官》《吃石头的鳄鱼》《鹅鹅鹅》《喊泉的秘密》《飞龙与神鸽》《我喜欢你,狐狸》,散文集《捕鼠记》《悄悄话》,品论集《鹅背驮着的童话——中外儿童文学管窥》《说给缚斯的情话》《我想》。 10、沈石溪《狼王梦》 沈石溪,原名沈一鸣。 11、周锐《拿苍蝇拍的红桃王子》 周锐,作品《拿苍蝇拍的红桃王子》《鸡毛鸭》《哼哈二将》《周锐童话集》《大个子老鼠和小个子猫》《书包里的老师》《小西游记》《涂涂改改的梦》《水浒怪转》《爸爸的红门》。 12、秦文君《男生贾里》 秦文君,作品《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十六岁少女》《孤女俱乐部》。 13、黄蓓佳《我要做好孩子》 黄蓓佳,作品儿童长篇小说《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 第三节外国儿童重要作家作品分析 1、《伊索寓言》 伊索,古希腊寓言家。

文学概论 第二章

第二章文学与作家 前一章介绍了与作品相关的基本知识,这一章介绍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没有作家就没有创作,作家的创作是整个文学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作家的体验、心理、个性和修养等主观因素,对文学创作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一定时代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语境,以及文学传统、文学体制等外在条件,也会直接或间接制约、影响作家的创作活动。 本章的作家论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创作主体、创作意识、创作过程、创作思维。 第一节创作主体 在文学理论中,关于创作主体的认识有两大基本观点:第一,以作家作为文学创作的中心,突出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中国古代文论的感物说关注主体心灵对外在之“物”的“感受”或“感悟”。与此相关的创作理论有“养气说”、“虚静说”;“才、胆、识、力”说,“胸有成竹”等观点。西方象征主义则认为文学创作是意识与潜意识交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主义认为是表现人的直觉的过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创作的动力是潜意识、幻想、梦和性欲;荣格的精神分析则要求表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第二,以文本作为文学创作的中心。受西方的语言学转向和接受美学的影响,出现了突出“文本”作用的各种理论。还有如“作者之死”、“自动写作”等理论思潮。 本节分别介绍作者中心说、文本中心说以及作者地位变化的原因。 一、作者中心说 作者中心说认为,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作者的创作动机、价值判断、情感经历等个人因素被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中国文论关于作者中心说的基本观点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从作者的角度来思考文艺的本质,主要包括言志说和缘情说两种观点。言志说认为文艺是心志的表现,缘情说认为文艺是情感的表现。

《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朱自清将这段话称之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1。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2诗,是用来表现情致的,当多种心里因素在心里处于激活状态时就是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和唤起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就是艺术,语言不足以表达情致时,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情致时,就会引声长歌,引声长歌还不足以表达情致,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以尽兴。 情感说侧重从人的心理意识层面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情感表现的需要,情感通过声音、语言、形式等载体表现出来时,就产生了音乐、文学、舞蹈等艺术。“诗缘情”则出自陆机的《文赋》。刘勰《文心雕龙》提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的看法,意即文学创作是作家的内心有所活动,然后才表现在作品之中。 扬雄认为:“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也。”3他提出了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的观点,由“声画形”君子小人之高下人格判然有别。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应该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在的心灵世界。他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4该诗通过强烈的对比,热情地歌颂了真情倾诉的陶渊明,毫不客气的批评了西晋诗人潘岳“心画心声总失真”的写作缺陷。叶燮在《原诗》中,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以在我者四,衡在物者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5“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此心之神明。”6这是从创作主体出发,分别讲述的审美判断力、审美表现力、主体的自信力、作品的生命力。袁枚提倡“性灵”说:“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7性情是“性灵”的主要内涵。“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 1朱自清:《诗言志辨》,《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90页。 2《毛诗序》。 3扬雄:《法言·问神》。 4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5叶燮:《原诗》。 6叶燮:《原诗·内篇下》。 7袁枚:《随园诗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