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滘总体规划 总规 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 2006

北滘总体规划 总规 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 2006

北滘总体规划 总规 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 2006
北滘总体规划 总规 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 2006

第二篇:说明书与基础资料

目录

第一部分规划说明书篇

第一章规划背景及指导思想 (1)

第二章北滘镇现状概况 (3)

第三章城镇性质、发展目标、发展战略 (6)

第四章镇域人口与用地规模 (8)

第五章城镇用地布局规划 (11)

第六章城镇道路交通规划 (14)

第七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24)

第八章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25)

第九章绿地系统与城镇景观规划 (27)

第十章环境保护规划 (30)

第十一章城镇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2)

第十二章城镇防灾减灾系统规划 (38)

第十三章旧城改造规划 (40)

第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 (41)

第十五章城镇规划实施与管理................................ 42第二部分基础资料汇篇

一、规划背景简介 (43)

二、现状概述 (44)

三、社会经济发展 (45)

四、土地利用与村镇建设 (51)

五、公共服务设施 (54)

六、综合交通 (58)

七、园林绿化 (60)

八、环境保护 (61)

九、市政设施 (62)

第一部分

规划说明书篇

第一章规划背景及指导思想

1.1 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回顾

1.1.1 城镇规划建设

1984年4月,成立北滘区乡镇建设委员会,北滘地区统一建设指挥部,建设规划进行统一管理,并着手编制粗线条建设规划,起了初步进行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的作用,1987年编制了北滘镇区建设规划,对镇区的建设有了初步的发展计划,1990年镇域总体规划提出城乡一体的原则,“一个中心,三个片区”的结构模式,1992年,顺德市撤县建市,实行机构改革,在镇原有基础上建设国土管理办公室,1995年,成立了(建设国土办)城乡规划科、保建科、征地测绘科、城管科、土地检查科、房地产交易科、物业管理科、财务科和办公室,配备51人,先后编制了《北滘镇区总体规划(1995—2010年)》,《北滘镇总体规划(1998—2030年)》,《北滘镇区总体规划(2001—2020年)》,并出台了《北滘镇农村建房用地管理的若干规定》、《新城区规划管理的若干规定》、《北滘镇城区环境卫生暂行规定》等31个规定和管理细则,城镇建设走上规范化、程序化轨道。投资500万元已经使用的广教隧道、正在施工的林港路和105国道的交叉立交将解决105国道带来的镇区分割的问题,扫除了城镇建设发展的桎梏。

1.1.2 近两轮城市规划评析

1998年编制的北滘镇总体规划(1998—2030年),按照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规划连接各行政村与中心城区的便捷道路系统,体现出“主、副”中心相互配合、同步发展、城乡融合的经济特色。形成一个中心,三个副中心“的村镇体系格局。为北滘经济的全局发展奠定拉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001年编制的北滘镇总体规划(2001—2020),按照村镇分开的规划思想,镇域形成“一主一次”双环状组团式的总体布局。该规划在镇域范围研究、规划城镇,其发展定位清晰准确,发展方向明确,规划结构、功能布局和道路网络合理,为北滘镇建设用地布局的总体框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问题是受规划编制时现实条件的限制,规划仍按常规村镇体系规划的思路来研究布局本镇。对城镇发展用地估计不足,给镇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1.2 规划背景

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在我国现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之下,发展小城镇是推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在区域城市整体参与的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沿海城市地带在重点抓产业升级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掀起了建设区域性大型基础设施提升投资环境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高潮。在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和泛珠江三角洲协同发展概念的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城镇群正在整合、构筑由“两环六横十二纵”的高速公路网、“三横五纵”的干线铁路网、“两横四纵”的城际轨道网、“三横三纵”的干线航道网以及由五大机场、四大深水枢纽港等共同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中的珠二环、珠三环、广州新火车站、广珠高速公路等项目,将佛山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的其他城市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优势与劣势更加突显,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借助这些外部的有利资源和态势,如何利用区位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进一步完善自身在空间、资源和产业等全面地调整和重组,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是佛山市和珠江三角洲各城镇正在努力的方向。

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以后,北滘镇成为中心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禅城区和南海桂城的联系更加紧密:紧邻中心组团核心区的优势使北滘镇可能发展成为佛山市中心区的配套居住服务地;同时北滘镇与中心组团南片(乐从镇和陈村镇)的互动、联系也将更加频繁;规划的佛山一环路、广珠西线高速公路将从镇域穿过,必将对开发建设起到一定带动作用。行政区划调整、区位条件的改善和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影响了北滘镇的城镇发展方向、空间布局、道路网络和产业布局。因此,规划调整势在必行。

1.3 规划思想

“顺德模式”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进典范和推广经验。顺德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

务实作风更是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巨大成果和收获。北滘镇是广东省的中心镇,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家电制造业基地,以美的集团为代表的乡镇工业成为推动城镇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集约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初见成效,北滘镇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在此次总体规划调整中,必须特别注意尊重顺德区和北滘镇的历史和现实,在上层次规划的基本框架下,应充分考虑北滘镇的现状实情和城市建设的延续性与独立性,充分考虑其自身经济发展要求和城市发展的各种需要。在整合的大目标下,协调将始终是本次规划的首要手段。

本着“东西合璧,联动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北滘镇将形成“一心两翼”的结构模式。继续强化中心区作用,积极推动碧江片区和莘村片区的城市化进程。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和其它各项用地布局,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配套建设、综合开发,将北滘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流转顺畅、协调发展、环境优美、具有时代气息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镇。

1.4 规划编制重点

本次规划编制的重点内容包括:

(1)结合区域背景和北滘镇的实际情况,确定北滘的城市性质,对北滘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预测;

(2)对规划期内的人口规模进行预测,并确定相应的用地规模;

(3)科学配置土地资源,寻求良好的物质空间形态支持社会、经济发展;

(4)纳入中心组团后,将北滘镇按照省中心镇要求对自身城市发展战略进行准确调整,并对用地布局和产业布局进行整合与优化。

(5)协调北滘镇自身经济发展要求与佛山市“5+2”组团城市空间新格局之间的矛盾。

(6)通过规划处理好北滘镇在对外交通、主要基础设施等方面与中心组团和周边各镇的衔接与协调。

(7)利用整合与协调的契机,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形象的塑造、地方特色的培育以及城镇个性与文化内涵的发掘、维护。

1.5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

(5)《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6)《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9)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11);

(10)《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11)《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划规范》(GB 50220—95);

(12)广东省建设厅《村镇规划指引(CDPD--002,试行)(1999年)》(13)广东省建设厅《中心镇规划指引(CDPD--005,试行)(2003年)》(14)广东省建设厅《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15)《顺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16)《顺德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17)《北滘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18)《顺德市北滘镇总体规划(1998-2030)》

(19)《北滘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0-2010)》

(20)《北滘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05)》

(21)《北滘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10)》

(21)《北滘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1-2020)》

(22)《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23)《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24)国家、广东省、佛山市相关规划文件

1.6 规划原则

(1)区域协调发展原则

(2)合理配置北滘资源、整体优化原则

(3)以人为本发展原则

(4)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

(5)可持续发展原则

(6)可操作性原则

1.7 规划期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有关城市规划期限的条款规定和建设部1995年颁《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结合考虑佛山市、顺德区和北滘镇的具体情况,确定本次规划的期限为:

近期:2005~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1.8 规划区范围

根据建设部《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建制镇规划区是指镇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因建设及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建制镇规划区的具体范围,在建制镇总体规划中划定。”据此规定,结合考虑北滘镇的现状条件和未来发展需要,确定北滘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北滘镇规划区范围如下:

北滘镇规划区范围:以镇域行政界限为界,总用地92.21km2。

第二章北滘镇现状概况

2.1 地理区位

北滘镇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位于顺德区东北部,东和东北毗邻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钟村镇。西与乐从镇接壤,北与陈村镇交界。北距广州市区24km,西北距佛山15km,西靠顺德区广大地区,南与伦教镇隔北江(顺德水道)相望,距顺德区中心大良区11km,距中山50km、珠海95km,东距番禺区中心15km、距深圳145km。国道广珠公路(G105)贯穿南北,广珠高速公路纵穿北滘东部,新建中的佛一环纵穿北滘西部,省道三乐公路(S1971)横贯东西,北滘镇南邻北江干流,北依潭洲水道,东有陈村水道流过,北滘港至香港72海里。

水陆交通便捷,发达的外部交通条件,构成了北滘镇优越的区位条件。2.2 历史沿革

“滘”为“河流的转弯处”之意,北滘原为“百滘”,因河汊众多而得名。秦末已有居民点分布于北滘镇域内,五代南汉时(917-971年)曾是咸宁县城。顺德建县时列入西淋都,明清时分属西附部的都粘堡、桂洲堡、龙头堡,民国十二年(1923年)划分为顺德第三、四、五区。1924年属第三指导区,抗日战争时期,乡一级政权机构变更为各乡联保,1950年仍分属三、四、五区,1958年7月起分属陈村人民公社和沙滘人民公社,1959年从陈村、乐从划出部分大队成立北滘人民公社,1961年5月改称北滘区,下辖北滘、碧江、莘村、西海公社。1963年1月撤区,四个公社合并为北滘人民公社。1981年1月起,恢复北滘区建制。1987年改为县辖镇,称北滘镇。1992年顺德撤县建市,称顺德市北滘镇。2003年顺德市并入大佛山改为顺德区,遂称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

2.3 自然条件

北滘镇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潮湿,夏长冬短,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常年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1.9℃左右,极端最低气温1.1℃,极端最高气温为37.3℃。年平均降水量1648.8mm,年平均湿度81%,低温阴雨天多在二、三月份。台风活动季节多在七至九月份,间有十二级以上强台风。常年主导风向冬季为北风和东北风,夏季为南风和东南风。

全镇地形东西长、南北短,属海湾冲积平原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镇域东北部的都宁、西海、碧江、三桂有少量海岸残丘,其余为冲积平原,其中有大量基塘平原区。北滘处于珠江三角洲平原水网地带,河涌交织,镇域总面积中,水面面积占23.2%,平原陆地面积占76.8%,镇域范围内河流密布,主要有北江(顺德水道)、潭洲水道、陈村水道。大部分地区海拔为0.2~2.0m。每年洪水期水位一般在2.5m~3.5 m(珠基),历史最高水位4.68m(珠基,1994年)。

北滘镇域地质构造复杂,地耐力低,北滘镇属地震七度设防地区,民用建筑结构须按七度抗震设防。

2.4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4.1 经济发展过程

建国后,北滘的农业取得了比较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桑基鱼塘”。

改革开放以来,北滘人民凭着其地缘、人文环境的优势,经济结构逐步由过去的以农业为

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工业产品销售从以国内市场为主逐步转向开拓国际市场,产业类型也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逐步转向以低能耗、轻污染、资金密集或者技术密集型为主,现代工业和高新科技产业日益发展和强大。农业已从过去的种植业为主转变为种植业、养殖业并举。房地产业在碧桂园的带领之下,也开辟出了成功的发展道路。

以工业经济和生活服务业经济为支撑的城市型经济逐步完善,形成特色,并带来区域性影响。使北滘镇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新型工业城镇。

2.4.2 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总量

北滘镇近年来经济总量持续稳步增长,20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0亿元(当年价,下同),是2000年38.36亿元的1.82倍,年均增长率为16.23%。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47.7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273.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60%。

劳动就业稳定增长,2004年末全镇劳动力57698人,占总人口的31.38%,2004年职工年平均工资12183元,农民人均收入5636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额72亿元。

(2)经济结构

在“工业立镇”的经济指导方针下,北滘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了以家用电器为主导,食品加工、家具、饲料、皮革制品、石油气具、包装材料、机械等几十个行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工业体系,拥有了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高的骨干企业,如美的集团、蚬华集团、华星集团、惠而浦家电公司等全国知名的企业。2004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265.7亿元。

农业逐步形成以水产业为主,种植业、畜禽业为骨干产业的农业经济结构,随着水产、畜禽、花卉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并建立了初步的农业服务体系,体现了较高的农业调控能力,且机械化程度较高。2004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7.3亿元。

以碧桂园领头的房地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具有国际标准的君兰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吸引珠三角众多高尔夫爱好者,北滘初步形成了以房地产开发、高尔夫项目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近几年,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2003年第三产业产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7.9%。但是总体而言,到目前为止,全镇的商业和娱乐业的发展还相对薄弱。2003年第一、二、三产业产值的比例为1:21.15:4.84。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因为历史基础、行政区划和交通条件的影响,北滘镇的经济发展呈现了以北滘镇区为龙头、碧江为次、各村发展不平衡的空间格局。国道广珠公路(G105)和省道三乐公路(S1971)成为主要的经济发展纽带,因此形成了北滘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以下特点:北滘镇区是全镇的经济中心,尤其北滘工业园已具备一定的规模效应,集约程度较高;东翼的碧江片区是镇域的次级中心;西翼为广大的农村地区。各村均分布有一定的村办工业,其中西滘-高村的工业组团比较集中。第三产业主要分布于北滘镇区和碧江片区,且在空间上,北滘主要建成区和陈村之间逐渐靠近,联系日益紧密。

沿105国道和三乐公路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高于对外联系较弱的村。如三乐路是主要的工业发展轴线,因此沿线的黄龙、莘村都呈明显的发展态势,且居住有较多的外来人口;碧桂路的一侧也分布有较多的工业用地,且依托于碧江工业区,西海、桃村的经济发展也较快。佛以缓和广珠轻轨的建成将为北滘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娱乐商贸业带来发展机遇。

2.5 人口现状概况

近年来全镇人口持续增长,全镇总人口由2000年的133047人(常住人口95602人,暂住人口37445人)增长到2004年的183897万人(常住人口104773人,暂住人口79124人),年均增长率达到8.43%。主要动力为外来人口的增长。2004年全镇人口密度1994人/km2,北滘、碧江、林头、三洪奇四个居委会和西海、西滘、莘村三个村委会人口密度在5000人以上。

2.5.1 常住人口

五年来全镇常住人口持续增长,全镇常住人口由2000年的95602万人增长到2004年的104773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32%。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常住人口中自然增长率有下降趋势,但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人口机械增长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2003年大佛山的城镇户籍改革,全镇农业人口均转为非农业人口,实现人口整体城镇化。

表2-2:2000-2004年北滘镇常住人口变动统计表

注:表中资料来自北滘镇派出所

表2—3:2004年北滘镇常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注:表中资料来自北滘镇派出所

2.5.2 外来暂住人口

外来暂住人口由2000年的37445人增长到2004年的79124人,年均增长率为20.57%。

注:表中资料来自北滘镇派出所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几年暂住人口变化幅度较大,一方面,是本镇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进入,主要从事工业、建筑业、餐饮业、服务业等;另一方面,外来人口在统计详细程度上有出入。

第三章城镇性质、发展目标、发展战略

3.1 城镇性质

3.1.1 确定城镇性质的依据

(1)城镇区域因素:该城镇在所处区域的地位与所担负的职能。

(2)城镇自身具备条件: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及现状基础条件等。

(3)发展变化因素:如城镇水源、电力、交通运输等城镇建设条件的发展变化。

3.1.2 城镇区域因素分析

(1)区域范围的确定

北滘位于南海、番禺之间,同时受到广州、佛山的辐射影响。因此,应以广佛大都市区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北滘在珠江三角洲的地位。

(2)区域基本状况

广佛大都市区城镇体系结构比较完善,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53%,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其中,广州、佛山、南海、顺德属于珠三角核轴带,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北滘属于广佛大都市区的第四圈层,是珠江三角洲新兴工业轴的起点。

(3)北滘在区域内的职能定位

值此城市发展大变动和规划大调整的历史时刻,《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佛山市的城市性质是: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具有岭南风貌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滘镇作为佛山市顺德区北部功能比较完善的工业重镇,必须以工业为主,工商并举;充分发挥内河港口的优势,配套完善服务设施,发展成为顺德区内第二大江海直达的对外贸易货运港口。

3.1.3 城镇自身具备条件分析

(1)交通条件

北滘镇具有发达、便捷的外部交通条件。

北滘镇对外公路交通的现有基本骨架由三条公路组成,即“二纵一横”:南北向的有国道广珠公路(G105)、碧桂路(X520);东西向的有省道三乐路(S1971)。105国道为镇域目前最重要的交通干道。碧桂路已准备改建为高速公路,并与碧江处建互通式立交与105国道互通。三乐路从北滘港西行至乐从镇,并在乐从与广湛公路相交,可南通湛江市。规划的佛山一环路、广珠西线高速公路将从镇域穿过。

北滘镇河网密布,有良好的港湾条件,顺德水道可通过300t以下的船只,潭洲水道可通行20t以下的船只。货运船只可从北滘港出发,到达广东第三大内河港口容奇港,也可直通香港。

(2)经济基础及产业基础

北滘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地理位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北滘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已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家电制造业重镇。房地产业也发展势态良好,拥有顺德碧桂园、君兰高尔夫、美的海岸花园等高尚住宅区

3.1.4 发展变化因素分析

(1)交通发展趋势

广珠高速公路、广州外环路及碧江互通式立交的建成不仅使北滘与广州取得了直接的联系,而且可通过广州外环与更广阔的地区取得便利的交通联系。

(2)产业发展趋势

顺德区“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顺德建设成为中国的“家电之都”、世界的“家电名城”,继续保持家电制造业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作为北滘支柱产业的家电业正需要进行二次创业,向国际化、专业化发展。

3.1.5 城镇性质的确定

依据新的区域因素,结合北滘现有的优势特色,北滘镇的城镇性质确定为:

北滘镇是广佛大都市区的新型工商业重镇,岭南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文明和谐共生,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

3.2 城镇发展目标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健康发展,并保持社会稳定,采取组团式发展模式,调整北滘镇城镇空间结构,完善城镇功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并保持社会稳定和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

3.3 战略重点

●科学配置土地资源,寻求良好的物质空间形态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

●依据北滘镇自身经济发展要求,对用地布局和产业布局进行整合与优化。

●处理好北滘镇区域交通设施与镇域交通的衔接关系。

●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强化地方特色的培育以及城镇个性

与文化内涵的发掘、维护。

3.4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面向世界,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改革为动力,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推动城乡一体化向城市化的战略转移,加大中心城区集约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使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相适应,形成完善的、具有强大应变能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局,人民生活质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完善城区功能,规划期内率先实现现代化。

3.5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经济发展策略:推进以工业的升级转型为中心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一、二、三产之间的关联度,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两个转变,继续做好制度创新文章;开辟多种筹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率;加大融资力度,吸纳社会资本,壮大资本经营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集中度,形成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实力强的联合企业和规模企业,

(2)社会发展策略: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建设科技强镇;培育现代都市文化;依法治镇、提倡公平诚信。

(3)环境发展策略:严格控制全镇各类污染源,全面整治净化河涌水系,强化镇区建设,集约利用土地,有效控制新的土地开发,切实加强大气、水土和以碧江历史建筑群为代表的文物古迹的保护。

第四章镇域人口与用地规模

4.1 镇域人口预测

4.1.1 镇域人口规模预测

根据历年人口增长实际情况看,2000年——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在 2.35‰~7.39‰之间,机械增长率在11.07‰~25.45‰之间。

4.1.2 综合平衡法

规划期内镇域人口预测包括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两部分,采用综合平衡法进行预测。以城镇现状户籍人口为基数,综合各项因素取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率的概括值,来推算规划期内人口。

其公式为:p=p。(1+x)n

(其中,p为规划期末户籍人口;p。为现状户籍人口;X为户籍人口综合增长率;n 为规划年限)

4.1.3 户籍人口预测

北滘镇2000年至2004年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为4.62‰,由于历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根据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对人口规模发展的总体构想,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家仍将采取积极控制人口的方针。预测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上仍呈下降趋势。但由于第二次生育高峰的到来,2004年为7.39‰。近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水平。预测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2006年~2010年为7‰;2011年~2020年为5.5‰。

由于北滘拥有良好的交通条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集约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北滘镇机械增长率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首先,北滘镇经济的持续发展将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来此地就业和生活;其次,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外来暂住人口将逐步转为户籍人口;而且,机械增长的人口迁入后,将按前述的自然增长率增长。结合近年来北滘的机械增长率综合来考虑,预测2006年~2010人口机械增长率为27‰,2011年~2020年为34.5‰。

因此规划期内,近期镇域户籍人口综合增长率为34‰,远期为40‰。规划期内,近期镇与户籍人口为:2006~2010年12.80万人,2011年~2020年为18.95万人。

4.1.4 暂住人口预测

根据历年来北滘镇外来人口的增长情况,外来暂住人口由2000年的37445人增长到2004年的79124人,年均增长率为20.57%,年均增长10420。

随着中国加入WTO,北滘镇的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仍将大量存在,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而且,北滘镇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外来人口的支持。因此,北滘镇外来人口的总量在近期规划内仍表现为高速增长,远期规划逐年减少。

预测近、远期暂住人口增长分别为:2006年~2010年均增长1.2万人,2011年~2020年均增长1.1万人。据此计算规划期内近期镇域暂住人口为:14.01万人、远期为26.41万人。

4.1.5土地环境承载力法

当前,全社会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的历史时期。城镇的发展已不能再依靠原来粗放型以牺牲环境为发展代价的方式。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城镇规模的确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经济发展的预测,而应综合考虑包括自然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基础对城镇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寻找发展“门槛”。

城镇的发展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存在一个“合理规模”的问题,这一“合理规模”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环境等要素综合确定的。城市发展的“门槛”是确定这一合理规模的上限的关键因素。一旦城市规模的扩张超出这一上限,就有可能打破城镇发展的动态平衡,给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根本性的影响。

综合而言,北滘城镇发展的关键性“门槛”是土地。尽管北滘在顺德区中人口毛密度不算高,但除去大面积的基本农田之后,其城镇发展可利用的土地不是很多。据统计,被滘镇不可建设用地约为36.43km2,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约为16.47km2。同时除去依据城镇发展要求而必须控制出来的生态廊道,北滘镇发展上限用地约为56km2,依照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20m2计算,北滘上限人口规模为:P MAX=S总/S人均,约为47万人。

4.1.6 镇域总人口规模

镇域总人口为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之和。根据以上预测结果,规划期内镇域总人口分

别为:

近期2010年27万人

远期2020年46万人

4.2 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标准

根据《顺德市北滘镇总体规划(1998——2030年)》,北滘镇镇区由北滘、林头、广教、三洪奇组成。2005年初北滘镇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为40.04km2,总人口18.4万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80m2(除去碧桂园4.53km2和君兰高尔夫2.37km2)。

规划参照国标(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结合北滘镇城市发展性质和用地实际情况,拟定北滘镇用地规模为:

近期:2010年建成区用地规模为48.21km2,扣除碧桂园503ha,君兰高尔夫237ha,则建设用地面积为40.81ha,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51m2;近期主要是重点发展中心片区,对土地进行集约化利用开发,控制优化其他片区用地,为今后城镇的建设预留发展空间。

远期:2020年建成区用地规模为55.78km2,扣除碧桂园503ha,君兰高尔夫237ha,则建设用地面积为48.38ha,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05m2;远期主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控制工业用地的发展,鼓励第三产业用地发展。在近期强化中心区建设的基础上,扶持优化东西片区的发展,最终达到全局发展的目的。

注:近期,非建设用地4399.51ha;建设用地4821.49ha,去除碧桂园503ha,君兰高尔夫237ha,则建设用地面积为40.81ha;人口27万人,人均建设用地151m2

表4-2 现状用地与远期建设用地平衡比较表

注:远期,非建设用地3656.34ha,建设用地5577.66ha,去除碧桂园503ha,君兰高尔夫237ha,则建设用地面积为48.38ha;人口46万人,人均建设用地105m2。

4.3 “三区六线”控制范围

根据广东省建设厅《广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提出:“将中心镇总体规划与建设规划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基本按照城市的标准编制中心镇规划,通过总体规划对全镇建设布局进行统筹安排,并实施“三区”、“六线”的规划控制体系。”根据指引要求,结合北滘自身条件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及创造和谐社会的要求,科学合理的划定“三区六线”的控制范围。

4.3.1 不准建设区

不准建设区(区域绿地)包括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湿地、山地、农田、重要的防护绿地以及在重要交通干道和市政设施走廊两侧划定的禁止建设的控制区等。根据北滘镇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天然山体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控制范围等相关因素,划定北滘镇不准建设区范围如下:

北滘镇不准建设区范围:总占地面积2953.33ha,约占规划区总面积的32%。

4.3.2 非农建设区

非农建设区(城镇建设区)包括镇中心区、工业区、乡村居民点等全部非农建设用地范围。根据中心镇规划用地总量控制要求和用地安排需要,结合未来发展需要确定北滘镇非农建设区范围如下:

北滘镇非农建设区范围:总占地面积5577.67ha。

4.3.3 控制发展区

镇域范围内除不准建设区和非农建设区以外,规划期内原则上不用于非农建设的地域为控制发展区,一般为中心镇远景发展建设用地。根据北滘镇域内用地使用和发展情况确定北滘镇控制发展区范围如下:

北滘镇控制发展区范围:总占地面积690.00ha。

4.3.4 城镇拓展区规划控制黄线

“城镇拓展区规划控制黄线”是用于界定城镇新区、工业区等新增非农建设用地范围的控制线。

4.3.5 道路交通设施规划控制红线

“道路交通设施规划控制红线”是用于界定城镇主、次干道及重要交通设施用地范围的控制线。

4.3.6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控制黑线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控制黑线”是用于界定各类市政公用设施、地面输送廊道用地范围的控制线。

4.3.7 水域岸线规划控制蓝线

“水域岸线规划控制蓝线”是用于界定较大面积的水域、水系、湿地及其岸线保护范围的控制线。

4.3.8 生态绿地规划控制绿线

“生态绿地规划控制绿线”是用于界定城镇公共绿地和开敞空间范围的控制线。城镇建设区以外的区域绿地、环城绿带等必须同样进行严格控制和保护,应一并纳入“绿线”控制范围。

4.3.9 历史文物保护规划控制紫线

“历史文物保护规划控制紫线”是用于界定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及其它重要历史地段保护范围的控制线。

第五章城镇用地布局规划

5.1 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5.1.1 用地布局规划依据

(1)用地规模的确定本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严格按照国家城市建设用地标准,有效控制各类用地的开发规模,集约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在中心区指标取值方面适当放宽和对中心区以外的土地实行有效的管理控制,意图在于首先强化中心区建设,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化发展,其次为城市建设的不可预见因素预留发展空间,保持外部环境改变时在土地供应上的战略优势。

(2)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确保对各类土地的有效供应,以满足规划期限内城市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需要。其中,优先安排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及公园绿化等政府提供的综合配套设施用地。

(3)确保土地利用的有序发展。在严格土地规划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工业用地、各类居住用地相对集中配置以及分期建设等措施,实现对土地的集约和有序利用。同时,增加土地利用政策的弹性,对近期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土地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和长远规划目标的规划管理措施,纳入有序的管理。

5.1.2 北滘镇建设用地规划结构

北滘镇被潭洲水道和新建的佛一环分为中、东、西三部分,这种格局为城镇的建设带来了障碍,但依据这种现状结合北滘的发展方向,确定为:“一心担两翼,两带通九区”的结构发展格局。

一心——即中部组团主要指佛一环以东、潭洲水道以西之间的地段。

两翼——指东西两个组团。西部组团是指佛一环以西的地段,东部组团是指潭洲水道以东所有北滘的区域。

两带——指广碧路与林上路和林港路组成的生活发展带和沿三乐路的工业发展带。

九区——中部组团的五个区和东西组团的四个区5.1.3 中心区建设用地规划

中心区包括:原有的老镇区、林头居委会、广教居委会、槎涌居委会、三洪奇居委会、高村和西滘村委会、区级工业园以及黄龙村委会部分地段。该区是北滘镇区的行政、文化、娱乐和商业中心。中心区北部主要为居住、商业、行政区,南部以区级工业园为主形成北滘镇集约化工业区。中心区根据道路分割和行政划分现将中心区分为五个小片区。高村和西滘合并为高滘区,正在建设的镇区作为新区,105国道和林西路以西的老镇区和三洪奇、槎涌成为城西区,105国道移动的林头和广教规划为城东区,区级工业园单独作为一个区。

5.1.3.1 新区

新区位于105国道以北、林西路以东、潭洲水道以西之间。该区是北滘镇区的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区内规划一条从现状百福公园到君兰高尔夫的轴线,在此轴线上从东北到西南依次布置新行政中心、行政广场和中心公园。在此轴线东西两侧则是商业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各个功能分区之间注意以绿化和水系相联系,形成环境优美的北滘新中心的形象。在该区西北布置居住区,按照“小区—组团”的结构形式发展成为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居住区。

5.1.3.2 城东区

城东区是 国道东南、三乐路以北、潭洲水道以西的区域。该区以广教和林头居委会居住用地为主,形成两个居住小区,着重发展与工业园配套的员工住宅,鼓励和引导建设经济实用的外来工住宅,完善生活服务设施。在两个居住小区之间,即林港路以东、北滘河以南形成该区域的商业文化中心;在三乐路以北和广碧路以南依托北郊区级工业园布置本区的工业用地,和区级工业园一起形成更大的集约化工业区;在工业用地和居住区之间设置不少于 的防护绿带;在该区内的规划三乐路 国道互通立交东北设物流仓储用地,位于镇内工业的中心地段,接近货源,且靠近海关、报关公司等。在 国道以南,林港路以西布置镇级对外商贸市场。

5.1.3.3 城西区

城西区是镇区内105国道以西、林西路西南的建成区部分,可沿细海河分为南北两片。其南片居住用地分为南河以北居住小区和三乐路以南居住小区。在南河以北、北滘河以西、环城路以东置换出现有工业用地,建设一个居住小区;在三乐路以南的滨江面水的地段安排一部分一类居住用地,在三洪奇和槎涌结合旧村改造规划建设二类居住用地,主要为本区内的工业企业的就业人口服务。本区内的工业用地集中在现已成型的蓬莱工业园和在建的陈大滘工业小区,并向西部有所扩大,主要安排是家电及其配套产品。

细海河以北是现状旧城区,该片除了近年来建设了少量商住组团(小区)之外,基本上仍然是按照农村建设模式建造的独院式自建住宅,住宅形象单调,建筑密度较大,普遍缺乏完善的支路系统和绿地。该片以逐步调整、改造、完善、提高为原则,继续调整完善以跃进路南源路为骨架的传统商贸中心,充分利用现有公建服务设施以及中小学,配合旧城改造,迁出现有与居住混杂的工业企业,按照规划要求完善市政配套,增加组团绿地,调整路网,以改善居住环境为重点。

5.1.3.4 区级工业园

根据顺德区的统一部署,三乐路以南、潭洲水道以西、105国道以东的工业园约260ha 用地与顺德水道以南的伦教部分工业用地统一组建一个区级工业园,作为吸引高科技含量的新型企业的基地。现已过两期规划,已经发展成集约化高新技术工业区。

区级工业园区是北滘近年来发展的低能耗、污染少、以外向型一类工业为主的工业区,位于三洪奇大桥以东、顺德水道以北、三乐路以南、潭洲水道以西。主要的工业企业有蚬华集团、华星饲料、浦项镀锌板厂、金型制钢厂等,现已初具规模。规划期内,工业园区要依托港口,利用三乐路的交通优势,在第二期建设的基础上适度发展,并在东南部配套建设26.94ha的仓储用地。

5.1.3.5 高滘区

高村和西滘合称为高滘区,和老镇区和新镇区相连,又处在林西路的发展轴上,优越的位置为该区发展创造了机遇。在临近新镇区的部分发展居住服务区,和新镇区的居住用地合成一个高档的居住服务区。近期对现状工业进行整合,集中在林荫路西边,形成规模优势,关闭污染工业,引进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远期宜逐步改造并置换为商住用地,提升片区的景观环境,发挥土地的内在潜力。

5.1.4 东部组团建设用地规划

东部组团包括碧江居委会和桃村、西海村委会。广珠高速和新建的轻轨从该区穿过,碧桂大桥通往顺德区,便捷的交通条件为该区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5.1.4.1 碧江片区

碧江片区作为相对独立的发展片,靠近105国道和碧桂路两侧(广珠西线高速公路)的碧江互通立交,通过碧江大桥与大良容桂联系,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规划将碧江片区作为镇的次级中心,在原碧江中心地带东南结合历史风貌区形成碧江片区的商业、文化、娱乐中心,主要服务于碧江片区并辐射及周边各村。

为保护碧江历史文化景观金楼及其周边古建筑,规划文物古迹用地9.6ha,并划定历史风貌区。在以金楼为核心的历史风貌地段及其附近的风貌协调区内,原有居住建筑的改造修缮应本着“修旧如故、维持风貌、内部更新”的原则进行,并结合历史风貌区规划部分文化娱乐用地。其余居住用地以现状碧江居委会范围内的旧村改造为主,并适当向南延伸。规划在坤州大道碧江中学以北相对集中布置该片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

该片区的工业用地集中于碧江工业园,规划对现状105国道以北的碧江工业小区和三乐路以南的桃村西海工业区填平补齐,对碧桂路(广珠西线高速公路)西侧的工业带进行整合改在,发展低能耗、污染少的一类工业。在碧江互通立交用地以南规划碧江工业园配套的仓储用地8.16ha。

5.1.4.2 西海桃村片区

西海桃村片区位于广珠高速和潭洲水道之间,近邻区级工业园和北滘工业园的优越条件,主要在西部和南部地段设置工业用地,在西海西边新设125ha的集约工业区,承接区级工业区发展高科技、高效益、资金密集的一类工业,对南边的小工业基地进行整合,发展污染较少的二类工业,并在群发路、三乐路、碧桂路形成的三角地带设置12.28ha的仓储用地。在原来西海和桃村的居住的基础上发展员工住宅,为工业区提供居住服务。穿越该区的轻轨线路在此设立站点,在站点附近设置适当的物流商贸发展用地。

5.1.5 西部组团

西部组团是指佛一环以西,包括莘村、上撩、马龙、水口、黄龙五个村委会组成。依据大佛山对佛一环控制地段的要求,远期要发展为大佛山市的居住服务用地。近期主要任务是控制工业用地整合居住服务用地,远期工业用地转换为居住地,并适当扩大居住用地规模,形成以居住、娱乐为主的西部新片区。

5.1.5.1 莘村片区

莘村片区有莘村、马龙和黄龙村委会部分村组成。近期主要是控制、整合居住和工业建设用地,以莘村为中心形成居住、商业、文化、娱乐中心。远期依托大佛山新城区的建设,发展为大佛山市的居住服务用地,将近期的工业用地转换为居住地,并适当扩大居住用地规模。

5.1.5.2 水口上撩片区

水口上撩片区主要有上撩、水口村委会组成。近期依托佛山新城区的建设整合居住服

务用地,建设发展部分高档居住服务用地,远期扩大建设配套高档居住服务用地,逐步发展成为服务配套完备的商住区。

5.2 居住用地规划

5.2.1 居住用地规划原则

(1)在符合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前提下,根据人口发展规模和人口分布原则合理安排居住用地。

(2)在旧城区实行分散化,以住宅组团为主,在其他片区实现居住区规模化,集中建设几个生活片区。

(3)在保证安全、卫生、效率的前提下,尽量实现居住与就业的就近平衡。

(4)旧城区以改造调整为主,居住人口应逐渐向外疏散,以此降低旧城区居住用地比例,提高人均居住用地标准。

(5)对规划区内原有的农村住宅建设应严格控制,并以集约用地和提高居住环境为目标,适时进行统一改建。

5.2.2 居住用地规划

居住用地布局:依据九大片区的结构分布,结合道路绿地的现状形成分片但又相互联系的居住布局形态。

居住用地目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层住宅为主。规划远期居住用地共14.30km2,占建设用地的25.63%。

(1)改造城西区中老城镇的居住条件,对原有的低层高密度的老房子逐步拆除,增加绿地面积,建设以多层低密度为主的二类居住。

(2)新城区主要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具有岭南特色、体现北滘新型居住观念的居住新区。通过新区的建设加强中部组团的人口集聚作用。

(3)西部组团依托佛山新城的建设和开发,整合原有居住用地,改变居住形式,规划建设成为以居住配套服务为主的高中档二类居住用地。东部组团中的碧江片区以碧桂园高档居住区为基础,发展成为以一类和二类结合的高档居住社区,服务广佛都市圈的人群。(4)城东区南部以三洪奇为主的居住区、城东区的广教林头居住区、高滘居住区、西海桃村居住区主要规划建设以职工住宅为主的二类居住。5.3 工业和仓储用地规划

北滘镇工业在空间布局上应逐步向镇区工业园区聚集,形成规模经营,促进工业布局有序化。规划远期工业用地共15.23km2,占建设用地的27.30%;仓储用地共0.63km2,占建设用地的1.12%。

●北滘工业园区

根据顺德区的统一部署,三乐路以南、潭洲水道以西、105国道以东的工业园约208ha 用地与顺德水道以南的伦教部分工业用地统一组建一个区级工业园,作为吸引高科技含量的新型企业的基地。规划发展成低能耗、污染少、以外向型一类工业为主集约化高新技术工业区。

主要的工业企业有蚬华集团、华星饲料、浦项金型制钢厂等,现已初具规模。规划期内,工业园区要依托港口,利用三乐路的交通优势,在第二期建设的基础上适度发展。

●城西工业区

现状蓬莱路工业区已初具规模,分布的主要企业有美的集团公司、蚬华电器厂、惠而浦等。规划期内将利用蓬莱路原有工业区,结合美的微波炉二期用地,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改善,形成一个占地180ha,以一类工业为主的工业区。

●陈大滘工业小区:依托蓬莱工业小区向西扩建,占地83ha。城东区的工业用地分为广教以西和林头以南两片,主要发展无污染的一类工业,总面积210ha。

●城东工业区

三乐路和广碧路之间,依托北滘区级工业园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发展低能耗、污染少、以高新技术为主的集约化工业区,总面积211ha。

●群立围工业区

规划重点对三乐路以北的桃村、西海工业区填平补齐,对碧桂路(广珠西线高速公路)西侧的工业带进行整合改造,发展高科技、高效益、资金密集的一类工业。

●高滘工业区

原有工业区是沿林上路两侧发展,规划近期内对现有工业进行整合改造,并集中向林上路南侧发展,规划远期则通过土地功能的置换逐步发展商业居住等,促进北滘镇第三产业发展。

表4—1:北滘镇区工业和仓储用地规划表

第六章城镇道路交通规划

6.1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6.1.1 指导思想

1995年11月8日至10日,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在北京联合主办了“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讨会”,通过广泛的研讨形成纲领性的文件“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简称《北京宣言》),提出了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五项原则和衡量城市交通规划和政策的四项标准,确定了城市交通行业应采取的八项行动。可以说,《北京宣言》已经成为指导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因此,在制定北滘镇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时,也应当以《北京宣言》作为指导,并结合北滘城市特色和要求。

北滘作为以工业为主的区域性中心城镇、交通枢纽以及山水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化、机动化、市场化等城市交通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的交通需求将向更为舒适、方便、快捷的层次上转化。北滘城市交通应以宏观政策作为引导,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方向,在加强环境意识的同时,首先解决好私人交通与大众交通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促进公众参与。

国内外许多城市的交通发展规律表明,片面地以加快硬件建设、扩大供给来满足交通需求是一条不可取的道路。对于镇域内过境交通较多,城市发展又受潭洲水道以及周边山体制约的北滘,更不可能通过大量的道路建设来满足交通需求。

因此,必须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一方面加强城市交通的设施建设,提高交通系统运输效率,另一方面加强城市交通的需求管理,减少低效率、不合理的出行需求,促进中心城区交通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综合以上分析,确定北滘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体现城市特色和符合时代要求为基点,坚持协调发展原则,处理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交通发展之间、城市交通体系内部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发展关系,建设与城市总体发展相适应的城市交通体系,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促进交通需求在空间上分布的合理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北滘镇山水独具特色的城市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适应社会人口老龄化和闲暇时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一、区域环境资料 1、城镇化资料 (1)现状村镇的数量,各村镇的常住人口数以及各村镇的非农业人口数; (2)城镇化水平历年变化情况; (3)农村各行业劳动力总数,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和发展可能; (4)农村耕地的总量及历年的变化情况;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流动方向以及不同流动方向上的流量; (6)城市建设投入奖金、建设奖金来源及人口规模扩大所需的城市建设投资增加的数量等。 2、村镇体系资料 (1)村镇在县域城镇体系、经济区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2)镇域范围的资源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 (3)全镇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 (4)镇域范围内的交通条件,包括铁路、航运、公路等的规模等级、容量、利用率等; (5)镇域各村镇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其中包括各村镇的性质、规模及其腹地的范围,各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占潜力,各村镇的经济结构与主导产业,各村镇县有区际意义的企业及其产品,各村镇间经济、社会联系的程度; (6)镇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状况 二、历史环境资料 1、自然环境的特色,如地形、地貌、河道的形态及城市的关系; 2、文物古迹,如革命史迹、风景名胜、人文资料等; 3、城镇格局的特色; 4、城镇轮廓景观,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5、建筑风格; 6、期货物质和精神环境的特色,如民俗、土产、特产、风情等; 7、城镇的历史成因、发展沿革、沿袭名称、区划变迁。 三、自然环境资料 1、地理环境资料 地理位置:经纬度、时区、气候区; 地形地貌:坡态、坡度、坡向、标高、地貌; 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震、地基承载力、地一矿藏; 水文和水文地质:江河流量、流速、流向、水位(常年水位、最高水位)、水质、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水位、湖泊和水库的容量以及洪水淹没范围。 2、自然气象资料 风象:盛行风向、风向频率、风速(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静风频率; 气温:年和月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气温、昼夜平均温差、霜期、冰冻期及最大冻土深度; 降雨:包括降雨量、暴雨及降雨(雪、雹)强度、掌握暴雨量公式; 日照:日照时数、太阳高度与日照方位的关系。 3、自然生态资料 镇域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植被、城镇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四、社会环境资料 1、镇域的人口资料:全镇总人口、总户数、非农业户数、非农业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园头村村庄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附:村庄基础资料汇编 一、区位概况 区位一:莆田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北依省会福州市,南靠闽南“金三角”,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全市东起东经119°2’的莆田县南日群岛,西至东经118°27’的仙游县度尾镇境内,南自北纬25°2’的湄洲群岛,北到北纬25°46’的莆田县大洋乡境内。东西长122.4公里,南北宽80.5公里,面积3800平方公里。东北与福清市交界,西北与永泰县、德化县毗邻,西南与永春县、南安市、惠安县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从东至南有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大海湾,湾内有南日岛、乌土丘岛、湄洲岛等诸多岛屿,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距台中港仅70多海里。 区位二:华亭镇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西南部,东邻新度镇,西毗仙游县,南接灵川镇,北靠常太镇。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山地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71%。辖1个社区、34个行政村。324国道过境,横贯境内15.6公里,濑榜公路过境7.5公里,区位二:园头村位于华亭镇西部,莆田与仙游交界处,东临万坂村,西靠南湖村,南依仰天山,北伴木兰溪,距镇区仅4公里。 二、历史沿革 园头村古属闽中郡,名为“云庄”,也叫“王仓”,中晚唐期间划归清源(今仙游县)唐末后隶属莆田县文赋里管辖(含金西湖、后山村),现属城厢华亭镇管治。园头村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几百年来,境内聚集其他各姓氏如陈黄曾许张林卢杨詹等组合成的大村庄。清同治三年(1852)木兰溪上游山洪爆发,特大洪水把仙游石码桥冲毁,洪水把盖尾白湖村劈开成南北二个村(白湖村和高峰村)波涛涌入园头时,被溪心小山峦鲎山挡住,湍流涌入后山村又冲成一道新溪流,直到下游,分而又合,造化了木兰溪两岸唯一的溪心小岛,成为现在园头村。 三、自然环境与资源 1、地形地貌 园头村地形特点为南部山体,中部北部为冲积小平原。依山地势整体由南、北向中间木兰溪倾斜。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下,低山丘陵和河流谷地貌为主。 2、气象气候 园头村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夏不酷热,冬无严寒,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冬短夏长,霜期短暂,冰雪罕见,全年平均气温16-20℃,无霜期为346.4天,全年降水量在1300mm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996小时,年平均风速2.4米/秒,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夏末秋初间有台风或带有暴雨,并有可能成灾。 3、水文条件 过境园头村的主要是莆田市的母亲河——木兰溪,木兰溪全长105公里,自仙游汇流后流入华亭,横贯华亭镇内18个行政村,镇域内流程15.2公里,年产水量为5.59亿方。木兰溪水文历年最大和最小水量、最高和最低水位相差悬殊,水位最高日期和流量最大日期大部分出现在每年的6-9月份,尤在6-7月出现最多。解放以来发生过三次大洪水,其中七三年洪水最大,木兰溪流量濑溪水文站最高达3710平方米/秒,水位达15.77米。 4、自然资源 人工果园果林:根据实地调查,人工果园果林是园头现状生态基线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现状用地及其周边,包括广大的山前地带、山包台地、片区平地坡地、溪河沟渠沿岸、以及村庄房前屋后等均有大面积、或成片或成带的茂密人工果园果林分布。现状果园果林类型,主要有龙眼林、枇杷园、以及上述果树混交等类型。 5、人文景观资源 园头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或人文景观资源,根据本次实地调查及资料调研和不完全的统计,主要包括已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6处,尚未列入4处,古民居8处,还有3处古井,因此又有“文化村”美誉。 古建筑统计一览表

铜鼓镇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铜鼓镇基础资料汇编 1.1 镇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铜鼓镇位于东经105°25′39″——105°30′36″,北纬29°34′06″——29°39′09″,距荣昌县城北34公里,北接大足、铁山、季家,东连河包镇、南抵观胜镇;西面吴家镇接壤,辖区幅员面积38.80平方公里,全镇辖3个村,一个街道社区,共5238户,17198人,农业人口为16517,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 1.1.2历史沿革 铜鼓镇始建于五十年代初,政府所在地地名为万福桥,一九九三年撤并建,以原铜鼓乡为基础,将高坝乡的金华村,柏树村并入铜鼓乡成立为铜鼓镇。 1.1.3行政区划 全镇共辖3个行政村、一个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33个社。共5238户,171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农业人口为16517人。 1.1.4道路交通 铜鼓镇交通通讯便捷,目前境内有“铜观”“铜季”“铜吴”等干线公路,镇政府辐射各村、社、道路里程达65公里,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村村都通乡村公路,社社有通院石板大路。 1.1.5气候气象 本镇气候属东亚环流控制的范围,为中亚热带湿润东南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最低气温—3.4℃,最高气温40℃,年平均日照1282小时,无霜期为327天,年降雨量为1111.8毫米。本镇日平均气温全年通过0℃,其年总积温为6482℃,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为3月4日,终止日为11月27日,间隔天数为268天,积温为5633℃,适应农作物及果木林生长发育。 1.1.6自然资源 ◆地质、地貌 本镇出露于地表的地层主要是侏罗系遂宁组棕红色泥岩夹细砂岩、粉砂岩,普遍含有碳酸钙(石灰岩)间夹石膏;东部及其它区域为方山中丘中谷——窄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侏罗系沙溪庙组基岩风化而成的沙壤土为主,兼有大夹泥土。 铜鼓镇地表呈现西低东高,一般海拔高程在350—450米之间,最高高程铜鼓山海拔587米,西北部低丘中谷,丘体呈馒头状或连岗状地貌。 铜鼓镇东面铜鼓山脉连贯龙家冲村、高山村,山脉呈南北走向。 全镇土地12514亩耕地,人均耕地0.73亩,38511亩农用地,17001亩林地 ◆矿藏 铜鼓镇域内目前没有矿藏资源。 ◆水资源 实际供需 农业灌溉用水现有电力提灌站4处,210千万。总蓄、引、提有效水量395万立方米,电力提灌渠道6.1公里,有效灌面6140亩(其中田5500亩)。 由于镇域内工业不成体系,工业也不多,镇区没有工业,只有几个小规模的养殖业,用水也主要为堰塘水,无法统计。 城镇人口用水51.4万立方米 农村人口用水300万立方米 大牲畜(猪、牛、羊)用水:以 20万头计,每头每日20升/头天,年需水400万立方米。 存在的问题 铜鼓镇场镇生活用水由宝积寺水库取水,宝积寺水库为观胜和铜鼓镇共同拥有,取水点和水质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善取水点周围水质。场镇管网系80-90年代建设的,现在已经老化和在布局上存在部分不合理性,且已不能满足场建设发展的要求,有必要重新布局建设。虽在境域有一条季节性河流通过在,水量不十分丰富,况且其污染严重,不宜作为饮用水源。本镇现有小(一)型水库两座,山坪塘177座,石河堰9座,电力提灌站4处,总蓄水量700万立方米。总的来说铜鼓镇存在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 ◆植物 主产水稻、玉米、红苕等。有桃树、梨树、李子树、枇杷树、桂圆树等果树,有黄果树、小叶榕树、白杨树、栾树、尾巨桉树等。 ◆畜牧业资源 养殖业以蛋鸡、生猪、种蛋鸭、土鸡等为主。。 ◆地质灾害 据铜鼓镇气象资料,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阴雨、洪涝、冰雹、大风、雷暴、寒潮、连晴高温等。 1.1.7人口及社会事业现状 ◆人口现状 (1)总人口:17198人 (2)人□出生和死亡:出生135人。死亡98人。,自然增长率为2.15‰。 (3)人口分布 黄檀村1-5:2985人,海月村1-3:1718人,经堂村1-4:2587人,转龙社区6-8:1676人。农业人口43147人,非农业人口:2211人. (4)家庭户人口:3.2人. (5)性别构成:男:女=105:100 (6)年龄构成

仙桃市张沟镇城镇总体规划文本

. 仙桃市张沟镇城镇总体规划(2009—2030年) 文本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仙桃市人民政府 仙桃市科学发展规划合作领导小组 张沟镇人民政府

仙桃市张沟镇城镇总体规划(2009—2030年)文本 目录 总则 (1) 第一章城镇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 (2) 第二章镇域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规划 (3) 第三章镇区规划布局 (7) 第四章镇区用地布局 (8) 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 (10) 第六章绿地水系景观规划 (11) 第七章镇区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2) 第八章防灾减灾规划 (13) 第九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规划 (14) 第十章环境保护规划 (15)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16)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 (17) 附则 (18)

总则 一、编制背景 第一条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设置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全省区域发展的高度出发,做出的战略决策。为了加快仙洪实验区发展,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提出“按照小城市建设规模,在试验区改造建设一批中心集镇”,并选择了仙桃张沟镇、洪湖峰口镇、监利白螺镇为中心镇建设试点镇。根据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在省建设厅的要求和指导下,制定了《仙桃市张沟镇城镇总体规划(2009—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第二条“十一五”期间,张沟镇的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张沟位于仙洪试验区的“门户”,将承担“先行先试”的发展责任;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特别是武汉至潜江的城际铁路即将建设,将使张沟成为承接和传递武汉经济向外辐射的重要节点区域;仙桃城区实施“南扩战略”,将使张沟融入城区实现“同城化”发展;以“养蟮”为主的特色农业和初具规模的工业、较好的新农村建设基础,将形成工农互动的发展局面,促进张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良好的内、外部条件,为张沟跨越式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第三条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仙洪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机遇,积极对接仙桃城区“南扩战略”,按照仙桃市委市政府建设“市域副中心”的总体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升特色农业,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江南水乡特色的宜居城镇和“荆楚明珠”。 第四条立足张沟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按照“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促进发展、生态优先、集约节约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本次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促进张沟镇与周边区域城镇和仙洪试验区的协调互动优势互补,建立区域基础设施共享共建机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加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3)对接仙桃城区“南扩战略”,突出城镇建设重点和方向,实施“战略空间北移”,合理确定发展规模,优化空间布局,与仙桃城区无缝对接,实现“同城化”发展; (4)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按照“市域副中心”的标准培育小城市功能; (5)坚持“工业兴城”,积极承接城南工业园产业辐射,优化产业布局,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6)按照“现代化小城市”标准,完善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过境交通干扰和环卫、污水处理、燃气等设施不足的问题; (7)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彰显江南水乡的城镇特色,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三、规划依据、期限与规划区范围 第五条本次总体规划的主要依据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 第一章镇域概况 崔庙镇位于郑州市西南25公里处、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256个自然村。总户数14731户,总人口50859人。古往今来,一直是荥阳市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方圆百里内农村与城市农产品和工业流通的经济重镇。崔庙镇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崔庙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地处荥阳、巩义、新密三市交汇处,属城市空档地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心型城镇,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北依国道310线,豫S232省道纵贯镇区西侧徐庄工业区,须刘公路从镇域中心横穿而过,是省道、县道公路交汇中心,纵横交织的公路贯通全镇各村,形成了连南贯北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崔庙镇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旧石器时代有中华第二洞之称的织机洞记载着人类先祖活动的痕迹。宋代千尺塔屹立大周山顶。位于万山顶端,原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长城”遗迹位于群山峰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佐证了崔庙浑厚的文化底蕴。 崔庙镇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达,发展后劲充足。国家勘探资料表明:崔庙镇民用及工业用煤储量在3.6亿吨以上,煤层气16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万立方米左右。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依据资源、区位优势,狠抓优势产业,实施优势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材开发、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格局,拥有工业企业近300家,从业人数12500多人。其中煤矿企业10家,年产原煤近200万吨,石材企业120家,年产量达600万吨。 崔庙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门类齐全。经过20年的建设,镇区三横四纵道路全部高标准改建完成。四条环镇柏油公路依区而过,2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工商、税务、农行、信用社、邮政、网通、移动、联通等服务网络遍布全镇。电力丰裕,通讯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昌盛,镇容镇貌整洁美观,环境卫生清新宜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体育、教育设施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正常。 2007年,与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20亿元,建设日产2X1.2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4亿元,税金1.8亿元。该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日产1.2万吨的水泥孰料生产线,并配套年产400万吨的水泥生产设施和一个18MW的低温发电机组。该项目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利税2.2亿元,税金超亿元,并可安排600多人就业。同时可直接拉动区域内运输、电力及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繁荣,壮大经济实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第二章历史沿革 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设乡建制,为敦义乡,隶属郑州荥阳县。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为曹固堡,隶属荥阳县。1912年(民国元年)为曹固乡,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先后更名为荥阳县西区、第七区、第三区、第五区;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更名为崔庙镇。1948年解放后,隶属荥阳第三区;建国后,1954年并县,为荥阳县第三区;1956年分为

(完整版)BDJ-党家片区控制性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历史沿革 党家地区的起步建设是在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受“三线”建设项目分散、靠山、隐蔽布置思想的影响,在党家庄设立工业片区而开始的。此时,济南城市开始形成主城区集中成片,具有一定规模,外带王舍人和党家两个工业片区的整体空间结构。 到二十世纪末,随着贤文和大金组团的发展,济南城市布局形态逐渐演变成由集中的主城区和王舍人、贤文、党家、大金四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组团组成的“一城四团”的带状布局结构模式。《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则把党家片区划入主城区。 在这几十年的建设过程中,党家地区一直是作为济南城市的一个工业组团而存在和发展的。 二、行政区划 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党家庄被确定为济南城市的独立工业片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将党家庄和王舍人作为两个工业重点建设地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修订)——确定党家是以汽车制造工业为主的独立工业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工业。 《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将党家组团和大金组团划入主城区,规划党家严禁发展污染工业,可发展绿色食品种植及加工等无污染的工业项目,也可布置一些教育培训基地。 1983年6月10日,国务院以国函字第120号文批复了《八O年规划》。国务院在批复中对实施规划,加强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七点指示。 其中将王舍人庄、党家庄作为工业片区发展,是市区的工业组团。 2000年12月22日,国务院以《国务院关于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0〕134号)正式批复了《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2000年,济南市辖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5区,长清、平阴、济阳、商河4县和章丘市,共设50个街道办事处,68个镇,42个乡和393个居委会、4702个行政村(5478个自然村)。市中区辖经二路、大观园、泺源、四里村、二七新村、经七路、馆驿街、岔路街、魏家庄、七里山、六里山、玉函路、杆石桥、舜玉路、王官庄15个街道办事处和七贤、十六里河、党家庄3个镇,有120个居委会,92个行政村(113个自然村)。 三、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党家片区位于济南市西南部,距济南主城区仅4公里,是济南市西南方向的对外交通主要出入口。范围北至二环南路及铁路联络线,东至马五寨山、围子山一线,南至马鞍山山脊,西至京福高速公路,总用地面积为72.00平方公里,涉及党家镇、七贤办事处及长清部分用地。党家片区总人口4.08万人,

7、通济镇总规基础资料汇编

彭州市通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镇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通济镇位于彭州市西北部,是彭州市北部山区的一个中心场镇,东接丹景山镇,西接小渔洞镇,南接新兴镇,北邻龙门山镇和白鹿镇,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市场贸易吞吐量大,素有“三河七场”商品集散地之称。通济镇是省道彭白公路和小夫公路的交汇点,其分别通往旅游胜地龙门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白鹿森林公园。 (二)行政区划 通济镇总人口2.9万人,幅员面积73.9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小城建设试点镇。全镇18个村,村村通公路,并有12公里村级水泥路面。 随着1992年思文乡的并入,至1993年,通济镇共辖26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街道居民委员会。2005年通济镇对村级区划作了调整,当年全镇辖20个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2006年,因亚东水泥厂矿山项目占地,通济镇村级区划再次调整:将花牌、万福2村合并称“天生桥村”,将雾坪村(迁居至通济场)划入通济场社区,将石羊、白桥2村划入思文场社区。至此,通济镇下辖18个农业行政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详见附表一) (三)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镇域内山、丘、坝地形俱全。通济镇地处龙门山褶断带及青藏高原冰川漂砾层所形成的丘陵、低山带,镇域内地质地貌复杂,湔江、甘溪河、麻柳河、白鹿河,“一江三河”贯穿境内。 2、气候 通济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300毫米,夏无酷暑,秋多阴雨,冬无严寒,主要风向为西北风。 3、自然资源 通济镇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耕种条件好,盛产各种粮食作物,森林资源较丰富,“三木”药材、黄莲、川芎在川内享有盛名,石灰石矿较丰富。(四)资源条件和经济状况 通济镇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平坝主产水稻、小麦、马铃薯、油菜、大蒜等蔬菜作物、山丘以林为主、黄柏、杜仲、厚朴、川芎、黄莲等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禽畜养殖业、菌类栽培已成为本镇一大经济。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以生产石灰矿、石灰精粉加工、煤炭和页岩矸砖为支柱产业。全镇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9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9631万元,第二产业4395万元,第三产业5274万元,一、二、三产业分别占地区生产总量的67%、15%、18%,人均收入4685元。 (五)镇域社会服务设施现状 通济镇历来是彭州市山区文化经济的中心,商品交流的集散地,素有“三河七场”商品集散地之称,社会服务设施以及市政基础设施较为配套。 基础设施:镇境内分别有3座大中小型水电站,并已建成日产2.5万吨的水厂。通讯设施先进完备。现有水泥路面长达22公里,已安装程控电话2821门;有线电视已入户3250户。 道路交能:场镇内有1.2公里长、宽24米的水泥路面成环形状连接各村,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已实现“村村通”。 社会事业:全镇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发达,拥有高中、普中各一所,中心小学两所,卫生院3所,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齐全。 二、镇区概况 (一)基本概况 通济镇在清代属西乡梯云里,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驻地向家场,后因避

江南镇基础资料汇编

目录 1 江南镇概况 (1) 1.1概述 (1) 1.2历史沿革 (1) 1.3自然地理 (1) 1.4旅游资源 (2) 2 经济社会发展 (2) 2.1行政区 (2) 2.2经济发展 (3) 2.3社会事业 (4) 3 人口 (5) 3.1人口 (5) 3.2镇域人口结构 (5) 3.3人口流动情况 (5) 4 建设用地现状 (6) 4.1镇域土地利用现状 (6) 4.2镇区土地利用现状 (6) 4.3各类市场建设情况.................................................................................. 95 道路交通现状 .. (9) 5.1镇域交通 (9) 5.2镇区交通 (9) 6 绿地系统现状 (10) 7 市政基础设施 (10) 7.1给水工程系统 (10) 7.2排水工程系统 (10) 7.3供电工程系统 (11) 7.4通信工程系统 (11) 7.5燃气工程系统 (11) 7.7环卫工程系统 (11) 8 环境保护现状 (11)

安化县江南镇建设规划(2012—2025) 基础资料汇编 1江南镇概况 1.1 概述 江南镇位于安化县中部,雪峰山北麓余脉,东临小淹,南界洞市,西抵田庄,北至龙塘。介于东经111°21′~111°33′,北纬28°21′~28°32′之间,东西宽12.4公里,南北长10.6公里,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全镇共辖31个行政村,1个居民会,总人口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83人。 1.2 历史沿革 江南镇始开发于明朝永乐年间,即公元1420年左右,历经数代艰苦创业,沿河一带修筑房屋,始形成江南镇街道雏形。明末清初,杂性人家入迁,在此安居乐业,江南的集市贸易也开始初具规模,逐步成为洞市乡、陈王乡、龙塘乡、田庄乡的重要商贸集散之地。历经清代和民国三百余载,在人们的苦心经营下,至解放前,江南镇已拥有二十余家黑茶精制加工行和二百余家商店,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 江南镇历来为基层政府机构的所在地,1950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建制镇,辖五街三村,即东胜街、沙坪街、民主街、人字街、日新街、良塘村、李家村和二房村。1952年,江南镇属安化第三区,良塘、李家、二房三村划归赤竹乡,五街并为东胜、解放、日新、光明四街。1957年,撤区并入江南乡,更名重阳镇。1958年改为江南公社重阳大队。1960年恢复重阳镇,后改为江南镇,列为全县九大建制镇之一,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成立革委会,取代镇人民政府。1980年恢复江南镇人民政府,所辖四个居委会即东胜居委、解放居委、日新居委和光明居委。镇政府机关设在现在的江南镇农电站办公楼。1986年,江南乡并入江南镇,辖四个居委和26个行政村,建立镇管村的机制,镇政府机关迁至江南乡乡政府办公址。1995年撤区并乡,又将陈王乡、江南区公所并入江南镇,2008年,洞市并入江南镇。全镇共辖3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1.3 自然地理 1.3.1 地形地貌 江南镇地处安化县中部,地貌类型主要为中低山及山间盆地。镇内土地类型复杂多样,总体上表现为山地多、耕地少、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境内土壤主要为红壤、水稻土。 1.3.2 气候条件 江南镇的气候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冬有短寒,夏有长热,春温多变,秋旱凉爽,光照充盈,水热同季,历年平均降雨量达1687.7毫米,常年平均气温16.2℃,无霜期达280天,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日照为1356小时,相对温度81%,最大积雪深度250毫米。据记载,1974年2月1日,冰冻最长天数为15天,冰冻厚度为50毫米。由于江南地区的气候适合农作物生长,因而物产十分丰富,主要盛产棕片、茶叶、竹木、油茶、花生、红茹、黄豆等。江南镇属寒武系地层,一般地基层承耐力为10~30吨/m2,适宜承建各种建筑物,虽属地震6度烈度区边缘,但历史上无地震记载。 1.3.3 水文资源 江南镇水资源较为丰富,其中资江横通东西,流经镇内。麻溪、思贤溪、渭溪三大水系流经镇境,汇入资江。

环卫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益阳市中心城区现状公共厕所一览表

二、益阳市中心城区现状垃圾收集站一览表

三、城市环境卫生现状 一、现有环卫人员构成 现有环卫工作人员1751人,由在编人员和临时工组成。在编人员421人,临时工1330人。 二、环卫设施设备情况 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厕所142座(含公园、沿江风光带、车站、加油站公厕),其中一类水厕7座、二类水厕37座、三类水厕98座;已建成垃圾中转站42座,其中压缩式30座,行吊式12座;小型垃圾围点(垃圾斗)1398个,果皮箱3472个;环卫车辆149台(含市场化清扫保洁公司作业车辆,未含单位和小区清运车辆),其中洒水车28台,垃圾运输车62台,清扫车16台,装载车6台,其它工作用车37台。 三、管理模式 市设立市环境卫生和渣土管理处,赫山区、资阳区设立赫山、资阳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赫山、资阳两区环境卫生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高新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相对独立,高新区城管办下设城管大队和环卫处。各街道设城管中队。各级市容环境卫生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经费列入市区财政预算。城区主次干道全部实行市场化清扫保洁,背街小巷清扫保洁全部实行了环卫责任承包。 四、垃圾收集处理方式 日清运垃圾约450吨。垃圾收集清运采取1:垃圾从各垃圾产生点由人力收集至中转站或垃圾压缩车收集点,再由清运车辆清运至益阳市白鹤山垃圾处理场。2、手拖收集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3、挂臂式收集清运车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4、垃圾压缩车收集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 垃圾收集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后作卫生填埋的无害化处理。 五、公厕、垃圾中转站分布状况 公厕分布状况:资阳区68座、赫山区64座、高新区16座;垃圾中转站分布状况:资阳区8座、赫山区20座、高新区15座。现有环卫设施主要分布在桥北片和桃花仑片,高新区北片环卫设施配套很少,高新区东片和高新区西片为城市规划新区,几乎没有环卫设施。其中桥北旧城区环卫设施主要是沿五一路、资江路周边区域布置,环卫设施比较陈旧落后,桃花仑片环卫设施分布不均匀,呈北多南少趋势,另外两个工业园区公厕、垃圾中转站数量偏少。 六、现日清扫面积 现日清扫面积716万平方米(含背街小巷150万平方米)。 七、垃圾清运路线 资阳区: 五一路——资江一桥——金山路——花乡路 马良路——资江一桥——金山路——花乡路 赫山区: 滨江路——粮运路——金山路——花乡路 滨江路——大桃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龙洲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秀峰西路——金山路——花乡路 团圆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桃花仑路——大桃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萝溪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潦河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班级:104653 学号:105040650051 姓名:苟武林 指导老师:王丹

目录 潦河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1) 1 镇域基本情况 (1) 1.1地理位置及镇域范围 (1) 1.2自然环境 (1) 1.3历史沿革 (1) 2 现状人口 (1) 2.1现状人口概况 (1) 2.2劳动力状况 (2) 3 镇域经济发展情况 (2) 4 居住现状 (2) 4.1居住概述 (2) 4.2乡镇住宅类别 (3) 4.3住宅配套设施 (3) 5 社会事业 (3) 5.1行政办公事业 (3) 5.2科学、文化与教育事业 (3) 5.3卫生事业 (3) 6 工业和仓储现状 (3) 6.1工业用地 (3) 6.2仓储用地 (5) 7 基础设施建设 (5) 7.1道路交通 (5) 7.2给排水现状 (5) 7.3电力、通信及有线电视 (6) 7.5供热工程规划 (6) 7.6环保现状 (6) 7.7防灾工程规划 (6) 8 绿地系统现状 (6)

1 镇域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及镇域范围 潦河镇位于南阳市境西南部。其辖区东与溧河乡以白河为界,南靠陆营,西与镇平县彭营乡接壤,北与王村乡为邻。总面积76. 25平方公里,辖潦东村、潦西村、王营村、崔营村、闫庄村、张茂庄村、胡庄村、姚营村、元西袁营村、清凉寺村、王陈庄村、西粱庄村、大陈营村、吴集村、刘谢营村、中庄村、上范营村、李庄村、丁奉店村、大周庄村、小周庄村、大官庄村、小官庄村、前宋马营村、后宋马营村、辛店村26个村委会,80个自然村 1997年总人口601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988人。主要为汉族,有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侗族等兄弟民族。 1.2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潦河镇地处丘陵地区,地势东高西低,东有新店岗自北而南延伸,海拔145米,西部海拔110米。 气候特征:潦河地处中原,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侯,季风的进退与四季的替换较为明显。四季气侯特点:冬干冷,雨雪少;夏炎热,雨量充沛;春回暖快,降雨逐渐增多;秋季凉爽,降雨逐渐减少。春秋时间55-70天,夏季110-120天,冬季时间110-135 天。年平均气温14.4-15.7℃,七月平均气温26.9-28.0℃,一月平均气温0.5-2.4℃。年降雨量703.6-1173.4mm,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水文:境内地表水、地下水丰富,且水质良好。白河、段长8公里;潦河,段长10公里;沐垢河,段长12公里 1.3 历史沿革 历史上该镇辖区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新店的毛笔、宋马营的柳编制品、清凉寺的陶器、西梁庄的苇编、上范营的稿荐都久享盛名。现在潦河是辖区的中心集镇,80年代以来,集市贸易繁荣,逢集可上市2万余人,商业、服务业沿南邓公路两侧兴起。新店、于刘营、吴集、新集4个传统集镇的开发建设也取得新的进展。 文物古迹有张茂庄村北汉墓、新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潦西村委会潦河遗址。 2 现状人口 2.1 现状人口概况 根据2009年人口统计结果,林坛镇全镇人口30776人,共7702户。其中镇区人口2464人,共684户。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 第一章镇域概况 崔庙镇位于郑州市西南25公里处、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256个自然村。总户数14731户,总人口50859人。古往今来,一直是荥阳市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方圆百里内农村与城市农产品和工业流通的经济重镇。崔庙镇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崔庙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地处荥阳、巩义、新密三市交汇处,属城市空档地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心型城镇,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北依国道310线,豫S232省道纵贯镇区西侧徐庄工业区,须刘公路从镇域中心横穿而过,是省道、县道公路交汇中心,纵横交织的公路贯通全镇各村,形成了连南贯北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崔庙镇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旧石器时代有中华第二洞之称的织机洞记载着人类先祖活动的痕迹。宋代千尺塔屹立大周山顶。位于万山顶端,原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长城”遗迹位于群山峰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佐证了崔庙浑厚的文化底蕴。 崔庙镇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达,发展后劲充足。国家勘探资料表明:崔庙镇民用及工业用煤储量在3.6亿吨以上,煤层气16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万立方米左右。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依据资源、区位优势,狠抓优势产业,实施优势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材开发、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格局,拥有工业企业近300家,从业人数12500多人。其中煤矿企业10家,年产原煤近200万吨,石材企业120家,年产量达600万吨。 崔庙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门类齐全。经过20年的建设,镇区三横四纵道路全部高标准改建完成。四条环镇柏油公路依区而过,2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工商、税务、农行、信用社、邮政、网通、移动、联通等服务网络遍布全镇。电力丰裕,通讯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昌盛,镇容镇貌整洁美观,环境卫生清新宜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体育、教育设施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正常。 2007年,与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20亿元,建设日产2X1.2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4亿元,税金1.8亿元。该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日产1.2万吨的水泥孰料生产线,并配套年产400万吨的水泥生产设施和一个18MW的低温发电机组。该项目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利税2.2亿元,税金超亿元,并可安排600多人就业。同时可直接拉动区域内运输、电力及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繁荣,壮大经济实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第二章历史沿革 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设乡建制,为敦义乡,隶属郑州荥阳县。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为曹固堡,隶属荥阳县。1912年(民国元年)为曹固乡,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先后更名为荥阳县西区、第七区、第三区、第五区;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更名为崔庙镇。1948年解放后,隶属荥阳第三区;建国后,1954年并县,为荥阳县第三区;1956年分为

温岭市石塘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_secret

温岭市石塘镇总体规划 (2001—2020) 基础资料汇编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城科规划设计事务所 2002年6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1 一.区域位置及行政区划 ................................ 1 二.历史沿革................................................... 1 三.自然地理................................................... 1 四.资源状况................................................... 1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 一.经济发展状况 ........................................... 2 二.人口状况................................................... 2 三.附表.......................................................... 2

第一章 基本概况 一. 区域位置及行政区划 新石塘地域范围包括撤扩并前的箬山、钓浜、石塘三镇,位于浙江省南部台州湾南端温岭市东南松(门)石(塘)半岛。东经121°35′北纬28°16′,北临松门镇,离温岭市20公里,东南西三面环海,距上海至福州、广州航道1海里。镇域面积28.47平方公里,总人口76373人,辖60个行政村。 二. 历史沿革 石塘历史悠久,原为东海海滨岛屿,清朝时因水道渐淤,石塘逐渐与大陆相连,形成半岛。宋元时黄岩第六十六都,乾隆六十年归太平县所辖,嘉庆时为石塘庄属五都。民国时称石塘镇,属松门区。1948年曾与箬山合为石箬乡。1951年属石陈区,箬山分离为乡,石塘镇为区政府所在地。1956年石陈区撤消,改属松门区。1958年称石塘营,属松门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石塘镇,1979年11月属石陈区。1992年在撤区扩镇并乡中,把原石塘镇、车关乡和上马乡的金星、盐南、盐北、后沙扩并成新的石塘镇。2001年,温岭市城镇体系调整,原石塘、钓浜、箬山三镇合一,成为目前的石塘镇。 三. 自然地理 1、地质地貌 温岭市地质构造属浙闽地质的东南边缘,位于我国东南部新华夏系第一级构造复式第二隆起带南端的东南侧。燕山期总的属隆起剥蚀区,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石塘东南部的剥蚀平原被抬升,经侵蚀切割成山地,这些山脉直通海洋,经长期风化,侵蚀合海浪冲击,切 割较深,坡芭较陡,土层浅薄。沿海山脚深入海洋、岩石裸露、石芽嶙峋,呈独特的岩坡海 岸。其西滩涂平坦,淤泥松软,泥质肥沃。石塘属沿海丘陵,全镇被山体分隔,山多为荒山 秃岭,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以红壤为主,由近代海积物形成,含盐量较高。 2、气候及水文 石塘镇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四季分明,冬温夏凉,雨量充沛,阳光适宜,早春回温迟,秋季降温慢,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1℃,最热月八月,平均气温28.1℃,极端最高温度36.9℃,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6.3℃,极端最低温度-5.9度。年平均降雨量157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58天,年平均雾日数56天,年日照数1840.5小时常年风向为东北偏北。由于风大,陆地年蒸发量1427.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度600毫米,同时境内山体小,集雨面积少,植被破坏严重,储水条件差,水资源贫缺,生活用水不足。 主要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夏末和秋季的台风,其次为干旱、暴雨。 3、植被 石塘山体多裸露岩皮,植被浅薄稀松,境内缺少成片茂盛的树林。 四. 资源状况 石塘镇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主要有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水产加工、滩涂围垦、海盐生产等,其中海洋捕捞产品中,主要有带鱼、绿鳍马面屯、大黄鱼、中国毛虾、乌贼、鲳鱼、蓝点马鲛等浅海滩涂现养殖有蛏子、泥哈、抟哈、牡蛎、对虾等,浅海岩礁的野生生物品种有50余种,为国家一级渔港,浙江渔业重镇,台州渔业第一镇。 石塘三面环海,旅游资源丰富: 有雷公山、老公头山、狮子山等山石景观;洞下沙滩、三蒜等沙滩景观;有大小蚊虫岛、

(完整版)镇总体规划资料收集清单

镇总体规划收资清 下列的内容是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得出,如有不足,请指正! 相关表格见附表。1、历版总体规划以及其它相关规划的电子版(文字和图纸)2、当地行政区划图(能够显示该城镇在上级区域的地理位置,行政界线明显)3、地方志 ⑴ 气象资料(风玫瑰图)当地主导 风向,风速、日照时数、冰冻深度及 灾害性天气等一些相关记载 ⑵ 水文资料镇域内的河流、湖泊等名称、水位、流量、流速、流向、洪水淹没界线,现有防 洪设施(是否有山洪发生) ⑶ 历史资料主要包括城镇历史沿革、城址变迁、建设区的扩展等资料。 ⑷ 地质资料工程地质:小城镇所在地域的地质构造情况地震地质:小城镇所在地区断裂带 的分布及地震活动情况 4、2013年度政府工作报告5、最近5 年统计年鉴6、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7、城镇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各产业的具体概况,特色产业详细说明) (1)包括经济总量及其增长变化情况、整体的产业结构、三产的比例、工农业总产值及各自的比重等,就当地资源状况而言的优势产业与未来发展状况 (2)一、二、三产业的状况 (3)招商引资项目及优惠政策,企业入驻情况,企业类型、产值状况;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4)当地工业发展情况8、主要资源及利用价值 ⑴ 自然资源主要涉及到城镇及周边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资源、自然植 被、城镇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⑵ 矿产资源:主要矿产种类、储量、品位、开采条件、分布及目前开发利用情况以 及矿产资源分布图。 ⑶ 旅游资源:主要景点的等级及介绍 9、给排水现有自来水、污水、雨水处理设施数量、位置、管道长度、管径。 10、清洁能源(燃气、沼气等)现状用气气源种类、位置、供气量、气化率;输配气管网分布、管径;燃气其它设施位置、规模。 11、环保镇域及镇区内主要污染源的位置、单位名称、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等级及污染范围

长乐市古槐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12.24

第一章概况 一、地理位置 古槐镇位于长乐市域的中南部,即东经119°32′,北纬20°53′,东连文武砂镇三站村,西接玉田镇顶头、马厝村,南与江田镇三溪村接壤,北与鹤上镇青桥村毗邻。全镇总面积51.8平方公里。镇区距长乐市区约10公里,距福州长乐(漳港)国际机场约15公里,距松下港区约20公里。 古槐镇地理位置优越,与长乐市区距离近,紧临福州滨海(两港)工业区。交通条件便捷,市域交通主干线福北线和两港连接线从镇区东部穿越。正在设计的长乐市域主干道营滨路将从本镇西南部通过,对本镇近期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行政区划 古槐镇是福州市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辖区面积面积约5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429.2亩,山林地36042亩。古槐现辖23个行政村,至2009年末,全镇总户数为16247户,总人口约6.8万人。 资料来源:人口数据源于《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年报表(2009)》;村情概况摘自《长乐乡土文化丛书——古槐》。

三、历史沿革 古槐,古称古县,旧统善政乡十一都廉风、建兴二里河十二都敦素、崇贤二里,唐武德六年立新宁县时,县治即选在这里,后因地卑湿而迁至今县城。因该地以种槐为主,故又称“古槐”。 1949年9月后为长乐县第一、二区,1952年底改为八区。1958年成立古槐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1990年正式成立古槐镇至今。 第二章自然条件 一、气候 古槐镇地处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交界处,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温湿多雨,四季温和,夏长无酷暑,冬短少霜雪。镇区年平均气温为16—20℃,年平均降雨量均在1200~1550mm 之间,全年主导风向东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冬季多偏北风。台风多在夏秋两季。全年无霜期高达332天,实际有霜日数累计平均26天,年日照时数累计平均达1837小时。 二、水文地质 古槐镇在地质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上朱罗统南园组,呈北北东—南南西方向斜贯于长乐市西部大象山与峡南之间,岩性为晶屑凝灰熔岩夹凝灰岩,构成诸多大山;二是全统新长乐组,这个组有三种岩性,古槐镇区正好位于由淤泥和细砂构成的海积粘土平原上。 古槐平原地区由于处于海积粘土平原上,承载力较低,一般粘土的承载力为10—15T/M2,由亚粘土和淤泥组成的地区承载力为5——6T/M2,部分地区更低。 整个长乐市在中国地貌区划中属闽浙灿岩中——低山亚区。而古槐西部是山,东部是海积平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西北部的最高峰董奉山海拔577米。古槐处于七度地震设防区,根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百年内,有可能发生5.5—5.75级地震。古槐东部平原河网密布,是本镇腊溪和江田三溪、石门溪的下游河网,是长乐南洋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土地与资源 (一)土地资源 古槐镇土地面积约5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429.2亩,山林地36042亩。目前城乡已建设用地6.8平方公里,城镇未来适宜建设用地约17.8平方公里,较适宜用地约9.4平方公里,两者之和约为27.2平方公里,仍有较适宜发展空间为20.4平方公里,若扣除农保地15.8平方公里,真正可建设用地约4.6平方公里(合6900亩)。 古槐2007 -2020年期间计划土地投放总量为665亩,其中住房建设用地投放量为550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