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业经典文献书目

专业经典文献书目

专业经典文献书目
专业经典文献书目

1 Irrational exuberance - by Schiller“理性的繁荣”

2 货币战争

3.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of economics and the crisis of 2008 -by Krugman 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

4.克鲁格曼的预言:美国经济迷失的背后

5.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 : by BurtonccMalkiel; 《漫步华尔街》伯顿·麦基尔

6.The New Financial Order: Risk in the 21st Century by Shiller 《金融新秩序:二十一世纪的风险》希勒

7.The Chinese Economy :transitions and growth; by Barry Naughton ;

8.金融衍生品入门(美)迈克尔·德宾著,崔明香译中国青年出版社I S B N:9787500680802

9.统计套利(美)波尔著,陈雄兵,张海珊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I S B N:9787111325444

10.金融工程原理(英文版第2版)(美)内夫茨著机械工业出版社I S B N:9787111302902

11.《非理性繁荣》(第二版), (美)希勒著,李心丹等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12.<经济学原理>第四版曼昆著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3.《投资学》第六版:(美)滋维·博迪ZVI Bodie 朱宝宪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14.《财务会计》概念、方法与运用;,第十版,Clyde P. Stickney 等著,刘华伶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15.《公司理财》第六版 A罗斯著吴世农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16.《投资银行:财富天使VS金钱魔鬼》滕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7.《高盛帝国》上、下(美)查尔斯埃利斯中信出版社

18.陈志武系列《金融的逻辑》《陈志武谈中国经济》《中国人为什么勤劳不富有》……

19.投资股票系列:巴菲特、彼得林奇、《股市大作手回忆录》……

20.管理系列:曾仕强系列《中国式管理》《齐家三部曲》……

21.伯顿-麦基尔:《漫步华尔街》(A Random Walk on Wall Street)

22.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致股东的信》(Letters to Shareholders)

23.布鲁斯-格林威尔:《价值投资》(Value Investing)

24.彼得-伯恩斯坦:《有效资产管理》(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er)

25.大卫-史文森:《机构投资与基金管理的创新》(Pioneering Portfolio Management)

26.理查德-费里:《指数基金》(All About Index Funds)

27.约翰-戈登:《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The Great Games)

28.拉古-拉詹,路易-津加来斯:《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Saving Capitalism from The Capitalists)

29.彼得-林奇,《战胜华尔街》(Beating the Street)

30.彼得-伯恩斯坦:《金融简史》(A Primer On Money, Banking, And Gold)

31.彼得-伯恩斯坦:《与天为敌-风险探索传奇》(Against the Gods: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Risk)

32.《大外交》,亨利·基辛格,人民出版社

3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塞缪尔?亨廷顿,新华出版社

34.《牛奶可乐经济学》1,2,3,罗伯特·弗兰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5.《行为金融:洞察非理性心理和市场》,詹姆斯·蒙蒂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6.《行为公司金融:创造价值的决策》,赫什·舍夫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7.《历史深处的忧虑》,林达,三联出版社(美国宪政丛书之一)

38.《总统是靠不住的》,林达,三联出版社(美国宪政丛书之二)

39.《我也有一个梦想》,林达,三联出版社(美国宪政丛书之三)

40.《罗斯柴尔德家族:金钱的先知》,尼尔·弗格森,中信出版社

41.《罗斯柴尔德家族:金融统治者》,尼尔·弗格森,中信出版社

42.《罗斯柴尔德家族:动荡的年代》,尼尔·弗格森,中信出版社

43.《罗斯柴尔德家族:世界的银行家》,尼尔·弗格森,中信出版社

44.《1984》(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乔治·奥威尔,上海译文出版社

45.《动物农场》,乔治·奥威尔,上海译文出版社

46.《资本的秘密—金融危机与大萧条经济周期的规律》,西奥多·伯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7.《货币战争》,约翰·库勒,浙江文艺出版社

48.《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保罗·克鲁格曼(美国经济学家,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称为“自凯恩斯以来,文章写得最好的经济学家”),中信出版社

49.《克鲁格曼的预言》,保罗·克鲁格曼,机械工业出版社

50.《麦肯锡工具》,By Paul N. Friga,机械工业出版社

51.《麦肯锡意识》,By Ethan M. Rasiel and Paul N. Friga,机械工业出版社

52.《麦肯锡方法》,By Ethan M. Rasiel,机械工业出版社

53.《陈志武说中国经济》,陈志武(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山西经济出版社(此书被誉为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最透彻的分析)

54.《摩根全传上》,罗恩·彻诺,重庆出版社

55.《摩根全传下》,罗恩·彻诺,重庆出版社

56.《郎咸平说:公司的秘密》,郎咸平,东方出版社

57.《金融学》滋维·博迪(Zvi bodie),罗伯特·莫顿(Robert Merton)

58.《金融经济学》王江

59.《金融经济学基础》黄奇辅(Chi-fu Huang),罗伯特·鲍勃·李

兹森伯格(Robert H. Litzenberger)

60.《投资学》滋维·博迪(Zvi bodie),亚历克斯·凯恩(Alex Kane),艾伦·马库斯(Alan Marcus)

61.《投资学》威廉·F·夏普(William F.Sharpe),戈登·J·亚历山大(Gordon J.Alexander),杰弗里·V·贝利(Jeffery V.Bailey)62.《公司理财》斯蒂芬·A.罗斯(Stephen A.Ross),罗德尔福W.威斯特菲尔德(Radolph W.Wdsterfield),杰弗利F.杰富(Jeffrey

F.Jaffe)

63.《公司金融理论》让?梯若尔(Jean Tirole)

64.《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品》约翰·赫尔(John C.Hull)

65.《连续时间金融》罗伯特·莫顿(Robert Merton)

66.《金融计量经济学导论》克里斯·布鲁克斯(Chris Brooks)

67.《金融时间序列分析》蔡瑞胸(Ruey S.Tsay)

68.《数理金融初步》罗斯(Sheldon M.Ross)

69.《金融工程原理》萨利赫.内福斯(Salih N.Neftci)

70.货币金融学(第六版)(美)米什金 / 2005-1-1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1.投资学:全球视角——金融学译丛(美)弗朗西斯 / 伊博森 / 2006-4-1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2.管理金融风险:衍生产品、金融工程和价值最大化管理指南(第三版)(美)史密森 / 2003-9-1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3.固定收益证券市场及其衍生产品(第二版)(美)桑德瑞森 / 2006-6-1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4.机构投资者(英)斯泰尔 / (英)戴维斯 / 2005-11-1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5.货币经济学(加)汉达 / 2005-4-1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84.0 / 平装 / 郭庆旺

76.财务管理与分析(第二版)(美)彼得森 / (美)法博齐 / 2008-1-1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98.0 / 平装 / 詹正茂

77.金融心理学:掌握市场波动的真谛(修订版译校 / 周为群 / [挪威]特维德 / 2003-11-1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8.黄达文集

79.曾康霖文集

【金融经济学系列】

79. Arrow, K., and G. Debreu, 1954, Existence of an equilibrium for a competitive economy, Econometrica, 22: 265-290.

80.Markowitz, H., 1952, Portfolio selection, Journal of Finance, 77-91.

81.Modigliani, F., and M. Miller, 1958,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8: 261-297.

82.Sharpe, W., 1964, Capital asset prices: 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 Journal of Finance, 19:425-442.

83.Lintner, J., 1965, The valuation of risk assets and the selection of risky investments in stock portfolios and capital budget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47:13-37.

84.Mossin, J., 1966, Equilibrium in a capital asset market, Econometrica, 34: 768-783.

85.Fama, E. F., 1965, Random walks in stock market prices,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September/October.

86.Fama, E. F., 1970,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 Journal of Finance, 25: 383-417.

87.Black, F., and M. Scholes, 1973, 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1: 637-654.

88.Merton, R., 1973, The theory of rational option pricing,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4: 141-183.

89.Merton, R. C., 1992, Continuous-Time Finance, Rev. ed., Blackwell, Oxford.

90.Ross, S. A., 1976, The arbitrage theory of capital asset pricing,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3: 341-360.

91.Ross, S. A., 1978, A simple approach to the valuation of risky streams, Journal of Business, 51: 453-475.

【个人金融(家庭金融)】

92.Mankiw, N. Gregory, and Stephen P. Zeldes, 1991, The consumption of stockholders and nonstockholder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9, 97–112.

93.Hong, Harrison, Jeffrey D. Kubik, and Jeremy Stein, 2004,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tock-market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59, 137–163.

94.Cocco, Jo?ao F., 2005, Portfolio choice in the presence of housing,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8,535–567.

95.Gomes, Francisco, and Alexander Michaelides, 2005, Optimal life-cycle asset allocation: Understanding the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Finance 60, 869–904. Household Finance 1601

96.Campbell, John Y., 2006, Household Finance, Journal of Finance 61,1553-1604.

97.《Barbarians at the Gate》,by Bryan Burrough and John Helyar,Publisher: Arrow Books

98.“Mergers, Acquisitions, and Corporate Restructurings”, 4th edition, by Patrick Gaughan, publisher: Wiley, 2007. (by far the best textbook in M&A)

99.“Creating Value From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The Challenges”, by Sudi Sudarsanam, Publisher: FT Prentice Hall, 2003.

100.Jensen, M. “Takeovers: Their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 olume 2, Number 1, 1988. Page 21-48.

101.Jensen, M.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 olume 76, Number 2, 1986, pp 323-329.

102.Jensen, M. and Meckling, W.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 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 olume 3, Issue 4, 1976, page 303-431.

103.Hart, O. “Corporate Governance: Some Theory and Implications”, The Economic Journal, V olume 105, Number 430, 1995, pp. 678-689. 104.Roll, R. “The Hubris Hypothesis of Corporate Takeovers”, Journal of Business, V olume 59, Number 2, 1986, pp. 197-216.

105.Shleifer, A. and Vishny, R. “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 olume 94, Number 3, 1986, pp. 461-488.

106.Shleifer, A. and Vishny, R. “Stock Market Driven Acquisi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 olume 70, Issue 3, 2003, pp.295-311.

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17

最新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17 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如何写呢?公共管理不仅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而且更应当强调社会公平。下面是分享的最新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最新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17篇一: 论文题目: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开题报告 目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的老龄化现象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普遍的趋势,老年人养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

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截止2014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5.5%,其中65周岁以上人口为1.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1%。预计2020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我国老龄化的的程度正在日益加重。与加快的老龄化速度相比,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却相对滞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的需求 不断增加,解决好老有所养的困境日益紧迫地摆在了各 级党委和政府的面前,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更是解决人口 老龄化的焦点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日益完善的城 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但是从养老方式来看,家庭 养老仍是我国最为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中的每位子女 仍然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为老人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 的服务,也就是说子女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发 生了变化,由原来的246变成了 241,即现在的每个中 年家庭要赡养四个老人,养老负担正在逐渐加重。我国 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也已经或即将步入老年, 而且这些家庭中的一种特殊家庭一失独家庭的老人,从 生理和心理上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怀。近年来,我国 政府不断完善服务型政府的功能,提出了以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

考博公共管理专业必读书目

考博公共管理专业必读书目 (一)基础理论经典原著 1、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6期、1988年第1期。 2、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3、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怀特:《行政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7、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8、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9、沃尔多:《行政国家:美国公共行政的政治理论研究》,纽约:罗纳德出版社1948年版。 10、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1、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12、雷格斯:《行政生态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3、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学》,美国亚拉巴马大学出版社1980版。 14、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5、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6、詹姆斯·Q·威尔逊:《官僚机构:政府机构的作为及其原因》,三联书店2006年版。 17、奥斯特罗姆:《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8、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沙夫里茨、海德:《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 24、沙夫里茨、奥特:《组织理论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 (二)基础理论前沿论著 1、怀特、亚当斯:《公共行政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麦克斯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福克斯、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法墨儿:《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一)选题地缘起和意义 引言 1.选题缘起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政府将大量地精力投入到如何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上,对就业难问题、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和医疗等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地关注力度不够,政府职能地缺位、错位、越位现象严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国有经济结构地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地改革,政府过去传统地管制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地现实情况,迫切需要进行全面地政府体制改革,转变 出:“. 南) 等现象严重,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实现经济高速增长造成了大规模生态环境被破坏和环境污染,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地这些严重失衡,说到底与政府制定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同时期地方针政策,与政府地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与政府地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公共行政管理能力,有着密切地、甚至决定性地关系④.要解决发展失衡问题,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地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地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服务上来,建设以公平、公正、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为目标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切实改进地方政府某些不良状态地迫切要求.由于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停留在管制型政府地官本位、权力本位地理念之下,地方政府地“单边主义”和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由此导致地政府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使得

政府与公众之间地关系渐行渐远.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相当程度上出现了以发展经济、经营城市地名义进行圈地、兴建开发区,以公共利益地名义强行拆迁民房,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地政策缺少连续性,缺乏协调性和整体配套,让公众无所适从,“这些信号意味着在原有地制度路径下地改革所带来地额外收益地增加已接近临界值,不进行制度创新,就难以出现所谓地帕累托改进"@,就难以把中国地改革事业推向一个新地阶段,甚至政府地合法性也会遭到一定程度地挑战.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社会地全面转型,广人群众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而有保障地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广人群众越来越期望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没有腐败地政府. 2.研究意义 从实践方面讲,对我国目前服务型政府建设地现状与改进进行研究,有利于贯彻落实党地十 @,1.2 (--) 1 国外( 化地 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阐述了企业家政府理论这一新公共管理地理想实践模式,主张政府在公共服务中地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①.治理理论成为改革公共服务地~个重要理论.治理理论地创始人是詹姆士·N·罗回[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⑧\:一,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西瑙.他在《没有政府地治理》一书中提出全球治理地思想.奥斯特罗姆夫妇在《公共事物地治理之道》、《多中心与地方公共经济》等著作中提出多中心制度设计地理念.他们认为,高度地多中心与分化不会导致公共服务成本地提高.对此他们开 列了公共服务多种提供途径地清单:经营自己地生产单位、与私营公司签约外包、确立公共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 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 1865 一1970 )发韧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德国的稗斯麦时代,法国的后拿破仑时代,美国的进步运动时代,都强调运用国家的力量管理社会,推动其进步。在美国,建国先贤——汉密尔顿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凯恩斯主义等思想, 伴随着20 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蹒跚向前,并且在20 世纪30 年代大规模经济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效率”, 国家对于社会和经济事务大包大揽。这些方法一度被认为是,也确实是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良药, 使西方各国从原始资本的积累走上了充满活力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从理论意义上讲, 完整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存有三大理论支柱: 1.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 1887 年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指出行政应当在政治的适当范围之外。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虽然政治为行政确定任务,但政治不能去操纵行政。从此政治与行政的严格二分为传统公共行政定下了主基调,之后百年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都建立在它之上。 2.理性官僚制理论(官僚制度学派) 如果说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传统公共行政奠定了理论基石, 那么传统行政模式中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它在形式上、方法上都与传统公共行政中其他理论配合默契,有浑然天成之感.韦伯笔下的官僚制组织是一个拥有法理权威、严格规则、职责明确的层级体制。良好的效率通过组织本身的规则和程序获得保证。在传统公共行政时代,官僚制作为理性和效率的工具, 确实为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最大的进步莫过于:运用以理性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它举起理性和逻辑的旗帜,批判和否定了产业革命初期个人专制、裙带关系、暴力威胁、主观判断和感情用事的管理方法。 其代表人韦伯认为官僚制度学派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官僚机制传统上被认为是政府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官僚体系的设计、激励、控制等运行管理和改造,包括人事、财政、技术使用及公共工程项目等都是公共管理学科最关注的问题。韦伯认为,现代官僚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效的大型组织管理形式,这一点,在军队、国家和大型企业的核心结构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官僚机制的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但是,官僚机制也象市场机制一样,有使自己失灵的天敌,如人浮于事、臃肿、繁冗的程序等等。这些天敌会负面影响官僚机制的良性运作,需要得到管理和监督。 3.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管理学派) 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泰勒(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原则,该理论强化了人们对追求效率和消除浪费的关注,从而成为公共行政的核心追求。弗雷德里克.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中贡献了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包含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标准化的工作.这与僵化的等级制度、程序和先例相符合;二是广泛而严密的控制.与传统理论中公务员职业化、终生制完全吻合.

文献综述

政府创新的原因分析(丁月华2009200528) 一、外部环境 政府作为公共组织是一个不断与环境发生作用的开放系统。公共组织越开放,与其组织环境的关系就越密切,对社会需要就越敏感。面对组织环境的变化,政府只有进行创新才能提高自己对环境的适应力。 1、技术环境 陈振明(2003)认为,技术本身是组织的因素之一,制约着组织管理和活动方式方法。在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从多个方面影响着公共组织的结构和行为。 (1)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组织结构出现“去中心化”的趋势。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最底层与高层通过电子化沟通可及时、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这就是政府创新的表现之一。电子化政府不再需要传统上过多的管理层次,各级管理者的权力在缩小,基层的自主权得到扩大,“去中心化”的结果是大规模的集权化层级结构让位于扁平化网络。 (2)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虚拟政府成为可能。虚拟政府基于网络引入了企业式的竞争,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具有很高的运行效率。计算机网络使政府传统的科层制的上级控制逐步转向下级的自我管理、项目管理等。[1] 2、经济环境 市场经济的发展,理性与效率观念的倡导,政府传统的强制性资源配置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来改造公共管理,引入竞争机制与企业家精神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效率。王伟(2007)认为,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机构,必须能够代表公共利益,切实保证公共行政权力、公共利益和公共需求的平衡与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政府自身健全政府体制、优化运行机制、完善权责配置、降低行政成本、革新治理工具,以此来提高政府自身的行政效率和效能。[2] 3、社会环境 进入90年代以后,全球化和分权化的社会趋势极大地改变了公共管理的生态环境,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多变,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范围不断扩大。Gilles Paquet (1999)认为,政府、工商界和市民之间的合作正成为民族国家竞争力和国家繁荣的基本构成要素。[3]在这种背景下,合作网络应运而生,要求社会各界人士通力合作,一起处理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使公共管理成为真正的社会联合行动。正如瓦尔特(1997)所言:“作为治理的公共管理,遇到的主要挑战是处理网络状,即相互依存的环境。公共管理因而是种网络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合作网络为政府处理公共事务引入了新的机制。[4] 4、舆论环境 公共舆论因素渗透于各种环境因素之中,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公共舆论环境。公共舆论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政府的目标和行为。海尔·G·瑞尼认为:“公共组织需要来自政治科学家所说的公众(或者说是更广泛的、遍布的群众)——特别是关注事态的公众(他们更有组织,对某些机构也更感兴趣)——的支持。”[5]当今社会,媒体高度发达,人们的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日益高涨,于是舆论愈加发达,其影响力与日具备。由于公共舆论的重要性,政府组织不得不重视与民众的关系。服务型政府旨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以获得民众支持,优化舆论环境。 5、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 “学习型组织”论认为组织依赖的技术不以机器为基础,而以知识为基础,它的设计是用来处理知识和信息的,组织成员的首要任务不是为了追求单一的效率,而是如何识别和解决新的问题。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影响下,建立“学习型政府”的要求因运而生。

行政学经典书目

《行政管理学》主要参考书目 期刊 1.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中国社会科学 3.社会学研究 4.公共管理学报 5.政治学研究 6.公共行政评论 7.中国行政管理 8.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书目 以下需要进一步分类 1.[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 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美]杰伊·M·沙夫里茨、艾伯特·C·海德:《公共行政学经典》(英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美]丹尼尔·耶金、约瑟夫·斯坦尼斯罗:《制高点—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争》, (段宏等),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 4.[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5.[英]简·莱恩:《新公共管理》,(赵成根等),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年版。 6.[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3年版。 7.[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民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1年版。 8.[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扶松茂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9.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 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 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郭小聪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11.[美]戴维·约翰·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吴琼),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毛寿龙),北京:上海三联 书店,1999年版。 13. [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课题名称:统筹城乡背景下乡镇治理机制改革研究 一、课题意义 理论意义:当前我国仍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必会引起社会诸多方面结构的调整。我国乡镇正在发生新的变革,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很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传统的乡镇治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乡镇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央明确提出了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自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乡镇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的目标;明确提出了坚持不懈推进乡镇改革和制度创新,调整不适应乡镇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的原则;明确提出了健全乡镇民主管理制度的任务。乡镇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国家在各个时期的目标任务不同,乡镇治理的模式选择就不同。新中国60年乡镇治理实践,“人民公社”和“乡政村治”两大主题基本是各领风骚三十年。在转型期的中国对社会关系全面调整,管理制度全面改进,治理模式全面转变的大背景下,原有的“乡镇村治”模式已难以适应改革的需要,这就需要大力的推进乡村治理模式的嬗变。本课题在研究传统乡镇治理模式困境,反思其成因的基础上,在统筹城乡的背景下,结合地方政府改革理论、新公共管理思想、公共政策等理论,关注统筹城乡背景下的乡镇治理研究路径,对治理主体的权力关系、职能体系、运行模式进行系统化的理论思考。 实践意义: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毋庸置疑,乡村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而建立怎样的乡镇治理模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关系到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进而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传统的乡镇治理模式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在统筹城乡背景下对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的研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关于乡镇体制改革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路径的分析等方面: 1. 发展现状研究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乡镇治理体制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建国初期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特点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党政不分”和“全能主义”。改革开放以后,乡镇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开始了“乡政村治”的基层治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管理体制显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

公共治理文献综述

公共治理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公共治理,是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法意识形态的公共行政。这种新型的行政就是“治理”式的行政。20世纪末,该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发展和行政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领域。它强调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各种民间组织机构的参与,强调国家与社会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及互动合作,打破了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对当前我国的政府改革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公共治理理论政府改革综述 一、西方治理理论的兴起及背景 治理理论兴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管理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民族国家内部,政府被视为“超级保姆”,职能扩张、机构臃肿、服务低劣、效率低下,财政危机遍布各国,社会分裂和文化分裂同时出现。在国际市场上,随着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逐步深入,联合国的安全机制和国际社会的和平力量也无法拯救世界一些地区大规模的无政府状态,尤其是毒品,跨国犯罪、核武器扩散、科技风险、环境保护等问题已对国际社会的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既重视发挥政府的功能,又重视社会组织群体势力相互合作、共同管理的方式和理念登上了历史舞台。二、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治理的主体。除了包括一国的政府以外,还包括其他各种公共组织、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私人组织、行业协会、科研学术团体和社会个人等等。 2.治理的对象或客体。凡是现实生产生活中所涉及的事务和活动,无不是治理的对象。 3.治理的手段方式。除了国家的常规手段和方法外,更多的是强调各种机构、团体之间的自愿、平等合作。 4.治理的目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① (二)治理理论的基本特征:② ①沈荣华,周义程.善治理论与我国政府改革的有限性导向[M].理论探

公共管理学参考书目

《公共管理学》参考书目(一)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帕特里克·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 [3]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4]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5]乔治?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华夏出版社,2002年。 [6]沃尔多:《公共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7]盖伊?彼得斯:《未来政府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8]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9]张康之、李传军、张璋编著:《公共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0] (美)杰克·雷斌主编,张梦中等译:《公共管理学手册》(第二版),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张康之著:《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 夏书章:《现代公共管理导论》,长春出版社,2000年。 [13] 詹中原:《新公共管理》,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 [14]Owen E.Hughes:《Public 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4年。 [15]黄荣护:《公共管理》,台湾商鼎文化出版社,1999年。 [16]David G. Matthias,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its Critics, 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No.2, 92. [17]张良等:《公共管理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18]罗尔斯著,谢延光译:《正义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 [19]芮明杰:《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Jay M.Shsfritz &Albert Chides: 《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1]A·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2]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3]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 [24]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 [25]董建新:《现代经济学与公共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6]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27]彼得·诺思豪斯:《领导学:理论与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28]宋旭光等:《政府管理的宏观视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9]金太军等:《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30]薛纲凌主编:《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1]王红玲编著:《当代西方政府经济理论的演变与借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32]弗雷得里克·巴斯夏:《财产、法律与政府》,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 [33]彭澎:《政府角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34]Donald F. Kettle: (《有效政府---全球公共管理革命》)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35]汪永成:《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能力现代化》,人民出版社,2006年。

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 □王团李林 【内容摘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对我国来说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初步的定义,纵向回顾了我国 建国以来的行政体制改革历程,然后横向分析了西方国家的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理论,随之分析了我国当前政府 体制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和进行体制改革的动因,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对策和目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行政体制;发展历程;目标定位 【作者简介】王团(1988.1 ),男,河南郑州人;广东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 李林(1963.3 ),男,山东汶上人;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一、关于行政体制定义的研究 关于行政体制的概念,目前学术界的解释见仁见智,综观其界定,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四种学说: (一)边界说。有学者认为,行政体制是相对于立法体制司法体制而言,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政府机关的设置、职权的划分与运行各种制度的总结。[1] (二)权力说。有学者认为行政体制是指行政权力物化的结果,是合理划分行政权力、优化行政组织结构、健全行政制度和理顺行政关系的活动,[2]是政府系统内进行权力机构设置和运行的一种机制。[3]也有学者认为是国家行政系统的权力划分等方面的关系模式,其核心是行政权力的划分和行政职能的配置。[4] (三)关系说。有学者十分明确地指出行政体制是一种行政关系[5],是行政关系的调整和安排。[6] (四)结构说。有学者基于张康之在对行政体系进行解读时将行政体系划分为客观结构、主观结构和价值结构[7],认为行政体制也适用于这三种结构。 二、关于行政体制发展的横向对比研究 (一)当代西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各国开始了一场以摈弃官僚制为突破口,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改革大量采用工商企业的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顾客和结果为导向对政府组织进行全面再造,从而实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改革目标。政府再造大师奥斯本在《改革政府》一书中把西方各国的这些新公共管理改革内容归结为企业家政府模式。也有学者认为,在实践中,并不存在统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只存在不同类型的新公共管理模式。英国学者E.费利耶等人在《行动中的新公共管理》 · 121 ·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文献阅读与综述》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 《文献阅读与综述》相关要求 根据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2015级培养方案,《公共管理文献阅读与综述》课程(1学分)以课程论文形式考核,为加强课程的管理,提高实效性,特制定本规定: 一、课程论文要求 1、撰写一篇以公共管理领域相关问题为内容的“文献综述”; 2、综述主题内容的选择要与毕业论文选题结合起来,即综述内容要与本人的毕业论文选题相关,不能脱离自己的毕业论文; 3、字数为3000字——5000字。 二、“文献综述”格式及其要求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文献综述的格式并没有固定,但总的来说包括几个部分:引言;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论。 (一)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作者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

行政管理学必读书目.doc

行政管理学博士生入学考试必读书目 (一)基础理论经典原著 1、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6期、1988年第1期。 2、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3、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怀特:《行政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7、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8、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9、沃尔多:《行政国家:美国公共行政的政治理论研究》,纽约:罗纳德出版社1948年版。 10、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1、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12、雷格斯(里格斯):《行政生态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3、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学》,美国亚拉巴马大学出版社1980版。 14、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5、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6、詹姆斯·Q·威尔逊:《官僚机构:政府机构的作为及其原因》,三联书店2006年版。 17、奥斯特罗姆:《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8、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沙夫里茨、海德:《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 24、沙夫里茨、奥特:《组织理论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

行政管理文献综述

本科生学年论文建设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 班学姓级:号:名: 指导教师: 2015年 3 月22日

建设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 摘要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下,为 应对现实挑战和自身发展的需求。西方各国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浪潮,其改革的主要方 向是实现由过去“以公共权力为核心”的消极行政向“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积极行政转变,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各国普遍认同的观念。在我国,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所以在国际发展和当前我国行 政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我国目前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最终任 务。 关键词行政改革服务服务型政府 新世纪以来,面对我国入世后的新形势,借鉴西方的行政改革的理论,一 些学者和政府官员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问题,并得到了高层的认可。2004年2月21日,温家宝在中央党校省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仪式上,《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 发展观》为题发表讲话,首次提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同年3 月8 日在参加人大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又强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 的政府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措施。2007年10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从而 最终把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到了政治与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高度。因此,各专家 学者也在不断地研究探讨有关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系列问题。 一、服务型政府的界定 界定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弄清服务的概念,那服务是什么呢?随着公共管理 理念的产生,服务已被大家熟知,但是没有人对此作出明确的界定。查阅相关 文献,有的学者认为“服务就是为他人提供所需要的东西的工作以及从事这一 工作,”还有其它学者认为服务是一项为集体利益或某种事业的活动,而不是为 了自己的利益和个人事项的活动,或者说服务的目的是利他,而不是利己。基 于以上对服务的概念的界定,来界定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就应该把握两点:一是 服务型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公民利益的实现;二是在政府向公民提供服务的过 程中,是公民的利益需求居于决定地位。那么服务型政府是什么呢?国内最有 代表性的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 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 为宗旨并承担着政府责任的政府。总结上述观点,服务型政府就是对社会负责、 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学界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围绕服务型政府理论来源、 为什么建设服务型政府、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展开。

公共管理系统前沿文献综述

中国公共管理研究前沿报告 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代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研究和教育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恢复和重建。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决定设立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这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制度化建设迈出了一大步。六、七年来,公共管理学科发挥“后发”优势,获得了较快、较大的发展①。 本报告以中国大陆发表的公共管理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暂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同类文献;在公共管理研究文献的选取上,多与常用的“公共行政”相类,而不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行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所包含的二级学科完全一致;或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中的“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围大致相同,不包括“三农问题”、“公共卫生与社会保障”、“社区治理”以及“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等专业领域,尽管这些领域在近几年已成为公共管理的热点问题②。考察年限以2006年为主,但鉴于我国还没有发表过类似的研究报告,本报告也回溯了此前的一些重要文献。因此,本报告也可以看作为近年来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报告。 一、主题的确定 除期刊数据库以外,公共管理学的重要文献主要集中在《公共行政》(中国①薛澜对此有过详细考察,参见“公共管理与中国发展:公共管理学科的回顾与前瞻”,《管理世界》2002 年第2期。 ②参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编的《管理科学发展战略:暨管理科学“十一五”优先资助领域》(科学出版社,2006年)一书中对“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的分类。同时,该书对1994年至2003年期间“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各专业领域的发展态势作了统计分析。

新公共管理的现状-外文文献及翻译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Situation Owen E. Hughes Monash University Management (Australia) No doubt,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both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late 1980s and early 1990s began a continuous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reform movement. The reform movement is still in many aspects government continue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influence. People in these reforms view repudiating them. Critics especially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critics say the new mode of various problems exist, but also does not have the international prevailing reform of public management, could not be called paradigm. Criticism from almost every aspect of the change. Most of the academic criticism belong to the mouth.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in detail discussion, The academic journal articles and abstraction, from reality.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practice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and the change. As I in other articles in the thought, in most countries, the tradi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ve mode for public management mode has been replaced. The reform of public department responded to the realities of several interrelated problems, including: the function of public sector provide public services of low efficiency, Economic theory of change, Private sector related changes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especially as a kind of economic power, Technology changes made decentralization and better control globally becomes possible. Th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development of distinct phase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before traditional pattern and public management reform stage. Each stage has its own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协作治理概念:学者分别从组织关系、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管理三种视角对协作治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1、Bryson J M, Crosby B C, Stone M M.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s: Propositions from the litera-ture[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6: 44-55. 组织间关系视角的协作是指“两个或者多个组织为共同取得各自无法单独取得的结果,从而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能力、行动的链接”。 2、秦长江:《协作性公共管理: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的新发展》,《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 (1): 103-109.集体行动的逻辑视角的协作意味着“自治的参与者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谈判、共同制定的规则和组织结构来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决定和解决共同共同关注的事务”。 3、Bardach E. Getting agencies to work together: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managerial craftsmanship[M].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8.公共管理视角的协作被定义为“政府机构增加公共价值而通过它们之间的共同行动所采取的联合和活动” 4、尽管众多学者还不能对协作治理的定义的达成一致,但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协作(collaboration)与合作(cooperation)、协调(coordination)在互动深度、承诺程度和复杂性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 5、⑤Crosby B C, Bryson J M. Leadership for the common good: Tackling public problems in a shared-power world [M]. John Wiley &Sons, 2005.克洛斯比(Crosby)和布莱森(Bryson)根据共享内容将组织间的共享机制描绘成一个连续体(见表一)。 6、刘小泉,朱德米. 协作治理:复杂公共问题治理新模式[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8(2): 61-65.学者刘小泉、朱德米认为协作治理以协作为基础,大量存在于各种的跨组织协作、网络治理和公私伙伴关系等实践之中。学者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协作治理的内涵进行了揭示和探究。 7、Ansell C, Gash A.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08,18(4): 543-571.在研究了137个跨政策部门的协作治理案例之后,将协作治理界定为“一个或多个公共机构直接将非政府利益相关者卷入到正式的、共识为导向的和协商的集体决策制定过程中,旨在制定、执行公共政策或管理公共项目”。 8、Taechyon Choi. Information sharing,deliberation,and collecetive decision-making: a computational model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D].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2011. 泰依奥·蔡(Taehyon Choi)在他对协作治理进行研究的博士论文中提出,协作治理是“一组相互依存的利益相关者,为了解决一个复杂的、涉及多面的公共难题而协同工作并制定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