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产业集聚度的测算

产业集聚度的测算

产业集聚度的测算
产业集聚度的测算

一 产业集聚度概念和测度方法

产业集中度的概念:产业集中度也叫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上的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大多数情况下用销售额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

1、 集中度(Concentrion ration of industry )

行业集中度是用规模最大的几个地区有关数值(销售额、就业人数、生产额等) 占整个行业的份额来度量。计算公式为:

11n i i n N i i X CR X

===∑∑

其中n CR 代表X 产业的集聚度,

1n i i X =∑代表规模最大几个地区X 产业的销售额或者生产

额、就业人数等,1N i i X

=∑代表全部地区X 产业的销售额或者生产额、就业人数等。

优点:计算方法简单,采用最常用的指标,能够形象的反应产业集聚水平。 缺点:一是集聚度的测算季节容易受到n 值选取的影响,二是忽略了规模最大地区之外其它地区的规模分布情况, 三是不能反映规模最大地区内部之间产业结构与分布的差别。

2、 区位熵(Entropy index )

所谓熵, 就是比率的比率,它由哈盖特(P ·Haggett )首先提出并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 又称专门化率,用以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在产业结构研究中,通常用于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计算公式为:

11E /i i ij n n i i i i q Q q Q ===

∑∑ 其中E ij 表示某区域i 部门对于高层次区域的区域熵;i q 为某区域部门的有关指标(通常可用产值、产量、生产能力、就业人数等指标);i Q 为高层次区域部门的有关指标;

n 为某类产业的部门数量。E ij 值越大,表示产业的集聚程度越高。

优点:计算操作简单方便,指标选取目标明确。

缺点:不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某产业区位熵最大的地区不一定是该产业集聚水平最高的地区。

3、 赫芬达尔- 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 )

该指数是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重要指标,最初由A. Hirschman 提出,后经哥伦比亚大学O. Hirschman 加以改进,该指数产生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贝恩(Bain) 的“结构——行为——绩效” ( SCP) 理论。计算公式为:

2

211(/)(1,2,3...,)N N

j

j j j H Z X X j n =====∑∑ 其中, X 代表产业市场总规模(就业或产值), j X 代表j 企业的规模,j Z = /j X X 代表第j 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N 代表该产业内部的企业数。在实际分析中,经常运用H 指数的倒数作为产业多样化的测度。

优点:第一是能够准确反映产业或企业市场集中度,因为它考虑了企业总数和企业规模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二是能够反映市场垄断与竞争程度的变化; 第三是对产业内企业的合并与分解反映灵敏且计算方法相对容易。

缺点:直观性比较差。

4、 空间基尼系数(Space Gini coefficient )

洛伦茨(Lorenz) 在研究居民收入分配时,创造了解释社会分配平均程度的洛伦茨曲线。基尼( Gini )依据洛伦茨曲线, 提出了计算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统计指标——基尼系数。Krugman 等利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的原理和方法,构造了测定行业在空间分布均衡程度的空间基尼系数。Krugman ( 1991) 等在研究美国制造业集聚程度测量时定义了空间基尼系 数,计算公式为:

2

()i i i G S x =-∑

其中,G 为空间基尼系数,i S 是i 地区某产业占全国该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i x 是该地区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G = 0时,产业在空间分布是均匀的,G (最大值为

1) 越大,表明地区产业的集聚程度越高。

优点:相对而言比较简便直观,可以很方便地把基尼系数转化成非常直观的图形。 缺点:基尼系数大于零并不表明有集聚现象存在, 因为它没有考虑到企业的规模差异。空间基尼系数没有考虑到具体的产业组织状况及区域差异,因此在表示产业集聚程度时往往含有虚假的成分。

5、 EG 指数( EG index )

为解决基尼系数失真问题,Ellision 和Glaeser (1997)提出了新的集聚指数来测定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假定某一经济体(国家或地区) 的某一产业内有N 个企业,且将该经济体

划分为M 个地理区域,这N 个企业分布于M 个区域之中。Ellision 和Glaeser 建立的产业空间集聚指数计算公式为:

22221

112221()(1)(1)1(1)(1)M M N i i i j i i j i i N i i i j i j s x x Z G x H x H x Z γ====-----==---∑∑∑∑∑∑∑()(1-)

其中, i s 表示i 区域某产业就业人数占该产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i x 表示i 区域全部就业人数占经济体就业总人数的比重。赫芬达尔指数(Herf indah lIndex) 21N j j H Z

==∑N 表示该产业

中以就业人数为标准计算的企业分布。

优点:充分考虑了企业规模及区域差异带来的影响,弥补了空间基尼系数的缺陷, 使能够进行跨产业、跨时间、甚至跨国的比较。

缺点:该方法没有对其中的H 给出合理的解释。

6、 DO 指数(DO index )

Duranton 和Overman (2005)则采用了无参数回归模型分析方法,构造了新的产业集聚测度指数,计算公式为:

,,111()1(),()A B A B n n i j A i j j n n d d k d f p h h ==≠-=∑∑、B

其中, h 是窗宽,,f 是核函数,A 、B 是总企业地点S 的两个子集。,()A B n n p 是不同企业

双边距离的总数,其中每个企业属于一个子集。如果A 、B 是相同的集合,则

,()A B n n p = ,(1)2A A n n -;如果A, B 属于不相交的集合,则,()A B n n p =.A B n n 。

优点:与前面几种方法相比, 这种方法能够评价偏离随即性的统计显著性,避免了与规模和边界有关的问题。

缺点:由于这种计算是基于企业层面的数据且与企业间的距离有关,因此该方法的可操作性比较差。

二 实例解析

EG 指数测算实例: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中融合了空间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优点,也是目前国内用于测算产业集聚度的常用指标,具有普遍性。

下面是一个测算高技术产业集聚度的例子,采用的评价指标是EG 指数,测算了1995~2005 年我国高技术企业的集聚变动趋势,同时,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交通便利,并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时间较早,技术成熟,拥有良好的供应链和技术链环境,从而引发了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企业向东部靠拢,所以东部地区的地理集中程度会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若仅把全国当成一个经济体来测算高技术企业的地理集中度,所得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偏差,体现不出分地区的集聚状况,因此有必要按传统的方法把全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

根据EG 指数计算公式:

22221

112221()(1)(1)1(1)(1)M M N i i i j i i j i i N i i i j i j s x x Z G x H x H x Z γ====-----==---∑∑∑∑∑∑∑()(1-)

将γ的大小分成三个区间:当0.02γ<时,表示该产业没有地方化的现象;0.020.05γ≤≤ 时,表示该产业在区域上分布较为均衡;当0.05γ> 时,表明产业在地区上的分布聚集程度较高。

计算出95、97、99、01、02、03、04、05年的EG 指数如下表所示:

表一 我国各地区不同年份的EG 指数

从表1可以清楚的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地理集中指数始终保持着增长的态势。就全国范围内来看,在1995~2001 年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分布还是较为均衡的,但在2002 年以后,全国的地理集中指数γ 就超过了0.05(γ=0.0542),并且还有进一步集中的趋势。 这一结论可以从前五省市的市场集中度CR5 得到进一步的验证①,全国前五省市的市场集中度CR5 显示了在1995~1999 年间,全国前五省市的市场占有率增加了3.09%,平均每年增加0.773%,而在1999~2005 年,全国前五省市的市场占有率增加了8.31%,平均每年增

1.38%,所以,我国高技术企业的地理集中度指数的变化趋势与前五省市的市场占有率的变动方向相吻合。

再从分地区来看,当我们把东部地区视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区内高技术企业的集聚指数

时,可以发现在1995年东部地区的地理集中指数已经超过了0.05,说明此时该地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企业聚集现象。从1995 年东部地区前五省市的市场占有率排名上看,高技术企业主要聚集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首都北京,这五省市的高技术企业总产值达2675.4 亿,占东部地区企业生产总值的74.78%,占全国总产值的56.77%。可以说此时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高技术产业带和以首都北京为中心的高技术产业区已经初见端倪。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进,东部的地理集中指数增长越来越快,从1995~1997 年两年增长7.56%,到时2002~2003 年增长率为21.02%,2003~2005 年增长率为32.20%,这说明我国东部地区的高技术企业的集聚程度还在进一步加强,出现了所谓的“集聚导致集聚”的现象。这一结论还可以从前五省市的市场占有率中得到时进一步的印证,因为2005年前五省市的市场占有率已从1995 年的56.77%上升到71.91%,占东部地区的比例已从1995 年的74.78%是升

80.31%。

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集聚现象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地理集中指数明显的不如东部,但中部地区的地理集中指数也在逐年增大,在2002 年前,中部地区所有年份的γ值均小于0.02,说明在2002 年以前中部地区的高技术企业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地方化现象,但到2003 年中部地区的γ值已经超过0.02(γ=0.0272)。在2005 年γ值已经达到0.04133,这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高技术产业已经形成自东向西扩散的产业格局。同时从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表格中可以看出,中部地区的高技术企业主要集聚在湖北省的周围,这与湖北拥有诸多著名的高等学府是分不开的。

西部地区是我国高技术企业集聚程度最低的地区,2005 年西部地区的地理集中指数仅为0.02459,不过该地区的地理集中指数的年平均增长率最高,从1995~2005 年西部地区的高技术企业地理集中指数年平均增长率为79.065%。从西部地区前五省市的市场占有率中

看出,西部的高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和陕西省。

区位熵和产业集中度测算实例:下面分析的行业仅限于居工业中心地位的

制造业,研究时段为1998—2006年,样本数据均来自于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由于2004版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开始采用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 GB /T4754 -2002)对行业进行分类,而不再使用旧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GB /T4754 - 94),故本文选择了制造业的20个行业作为研究样本,这20个行业的分类标准在新的国民经济分类体系中基本未作改变,都属于比较典型的制造业。首先计算得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1998至2006年每一年的区位商。然后,从中选出区位商每一年或大多数年份都大于1 的地区,缩小研究的范围,进一步计算产业集中度。

表二各地区各年份的区位商系数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平均值

北京 1. 87 1. 98 1. 97 1. 87 1. 87 1. 69 0. 78 0. 78 0. 74 0. 71 1. 426

天津 2. 70 2. 77 2. 78 2. 87 2. 78 2. 66 1. 50 1. 49 1. 47 1. 46 2. 248

河北 1. 36 1. 50 1. 51 1. 52 1. 52 1. 51 0. 92 0. 89 0. 85 0. 84 1. 242

山西0. 58 1. 34 1. 35 1. 36 0. 11 1. 30 0. 78 0. 74 0. 70 0. 69 0. 895

内蒙古0. 82 0. 81 0. 81 0. 79 0. 77 0. 71 0. 67 0. 64 0. 64 0. 61 0. 727

辽宁 1. 84 1. 66 1. 63 1. 59 1. 50 1. 42 1. 10 1. 07 1. 06 1. 01 1. 388

吉林 1. 22 1. 09 1. 07 1. 02 0. 98 0. 89 0. 92 0. 83 0. 80 0. 78 0. 960

黑龙江2. 52 1. 01 1. 05 1. 01 1. 00 0. 97 0. 81 0. 79 0. 75 0. 71 1. 062

上海0. 06 3. 27 3. 41 3. 33 3. 25 3. 20 1. 38 1. 32 1. 26 0. 89 2. 137

江苏 1. 73 3. 63 1. 85 1. 86 1. 89 1. 88 1. 35 1. 38 1. 42 1. 50 1. 849

浙江0. 18 2. 00 2. 07 2. 20 2. 33 2. 44 1. 05 1. 24 1. 37 1. 42 1. 630

安徽0. 75 0. 76 0. 77 0. 78 0. 79 0. 81 0. 82 0. 76 0. 73 0. 71 0. 768

福建 1. 26 1. 43 1. 49 1. 56 1. 63 1. 68 1. 64 1. 76 1. 79 1. 79 1. 603

江西0. 89 0. 87 3. 10 0. 82 0. 82 0. 88 0. 83 0. 84 0. 82 0. 84 1. 061

山东 1. 15 1. 25 1. 29 1. 33 1. 35 1. 38 1. 28 1. 28 1. 34 1. 34 1. 299

河南0. 88 0. 57 0. 91 0. 92 0. 94 0. 94 0. 83 0. 79 0. 78 0. 77 0. 833

湖北 1. 14 1. 13 1. 13 1. 06 1. 05 1. 02 1. 09 1. 06 0. 92 1. 02 1. 062

湖南0. 81 0. 81 0. 09 0. 83 0. 81 0. 83 0. 73 0. 73 0. 72 0. 69 0. 705

广东 1. 44 1. 62 1. 65 1. 70 1. 81 1. 74 1. 33 1. 38 1. 41 1. 42 1. 550

广西0. 47 0. 52 0. 51 0. 50 0. 50 0. 49 0. 78 0. 75 . 71 0. 70 0. 593

海南0. 44 0. 42 0. 41 0. 42 0. 42 0. 41 0. 34 0. 34 0. 33 0. 31 0. 384

重庆0. 78 0. 74 0. 74 0. 73 0. 70 0. 74 0. 95 0. 89 0. 88 0. 83 0. 798

四川0. 65 0. 67 0. 67 0. 67 0. 66 0. 68 0. 87 0. 84 0. 82 0. 80 0. 733

贵州0. 48 0. 51 0. 53 0. 51 0. 52 0. 51 0. 79 0. 76 0. 70 0. 68 0. 599

云南0. 42 0. 46 0. 46 0. 46 0. 45 0. 43 0. 68 0. 67 0. 64 0. 62 0. 529

西藏0. 16 0. 21 0. 18 0. 19 0. 21 0. 19 0. 17 0. 16 0. 16 0. 16 0. 179

陕西0. 90 0. 85 0. 88 0. 85 0. 85 0. 80 0. 98 0. 93 0. 91 0. 88 0. 883

甘肃0. 74 0. 73 0. 72 0. 68 0. 65 0. 62 0. 90 0. 88 0. 80 0. 77 0. 749

青海0. 76 0. 77 0. 68 0. 63 0. 61 0. 62 0. 59 0. 57 0. 55 0. 53 0. 631

宁夏0. 07 0. 76 0. 07 0. 81 0. 81 0. 81 0. 71 0. 72 0. 67 0. 66 0. 609

新疆0. 67 0. 69 0. 66 0. 63 0. 62 0. 59 0. 40 0. 38 0. 35 0. 71 0. 570

表三区位商大于1的10个省、市的行业集中指数

地区1998年2000年2003年2005年

北京0. 016 0. 030 0. 047 0. 120

天津0. 004 0. 008 0. 015 0. 025

辽宁0. 009 0. 016 0. 022 0. 054

上海0. 007 0. 010 0. 009 0. 120

江苏0. 004 0. 046 0. 052 0. 052

浙江0. 004 0. 004 0. 007 0. 035

福建0. 014 0. 015 0. 016 0. 087

山东0. 028 0. 031 0. 033 0. 075

湖北0. 016 0. 018 0. 020 0. 053

广东0. 129 0. 138 0. 150 0. 120

对表二和表三进行综合分析,可得到一下几点:

第一,在全国所有省市的区位商系数中,有10个地区十年来大部分年份的区位商值都超过1,并且可以看到,系数是呈增长状态,可见集聚程度是由低到高。从h值的测量来看,江苏、浙江、广东和山东的上榜次数明显多于其他地区,说明这些地区的集聚程度相对较高。第二,从表二的“平均值”一栏中可知,天津为2. 248,排第一位。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天津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在产业集聚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而在表三中,天津的上榜率并不高,但这并不矛盾,只是说明天津市的产业集聚程度比较明显,但具体到某个行业,其集聚程度又不如其他地区,说明其他地区在这些产业上的发展有

它们更优势的地方。比较另外两个直辖市———上海和北京,其值分别为2. 137和1. 239,排第二位和第七位。北京和上海分别作为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具有相似的区域经济地位。上海主要是以园区为载体,给上海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与上海相比,北京的劣势在于没有形成发达的区域产业体系。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上海、无锡、苏州等地所形成的成熟的产业集群带相比,北京所处的环渤海区的产业集群程度不足,未能充分体现北京的竞争力优势。再比较广东、江苏和浙江几个产业集聚大省。广东作为我国较早的经济开发区,凭借珠三角的地理位置优势,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产业相对集中的基地和市场。广东省95%以上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集中在毗邻香港的7个城市,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浙江省以“块状经济”为代表的产业集群众多,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专业化产业区”。江苏以沪宁线为主干,两侧外延50公里、长约300公里左右的区域内,形成了宁沪信息产业带,该省八成以上的信息产业产值、15%的工业总产值均出于此。

第三,观察20个制造行业的地域分布,江苏、广东、山东、浙江的制造业集聚是最强的。这些沿海省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这表明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正相关性。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比较严重,从技术含量较高的几个行业来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等都集中在广东和江苏等地,在其他地方分布较少,从表三的行业集中度指数也可以看到,这两个地区的行业集中度指数的值也是最大的。

应用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r\n 内容摘要:本文从实证出发,通过计算得出直接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一系列产业关联指标,分析出 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产业结构的关联程度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低、现代服务业 缓慢的特征,揭示了保持机械制造业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核心地位的重要性,并通过生产性服务高度化,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来推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机械制造业投入产出产业关联 服务业从性质和组成来看,主要包括金融、 、房地产、咨询、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 培训等行业。也有人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八类行业:批发零售业、餐饮旅馆业、交通仓储业、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公共及个人服务业、其他服务业。 服务业从作用来看,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那些为满足中间需求、向外部企业和其他 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性投入服务,用于商业运作和更进一步的生产而非用于满足最终消费和个人需要的行业。消费性服务业指用于满足最终消费和个人需要的服务业。若从服务业出现的时间顺序来看,服务业可分为传统的服务业和新兴的服务业。 一般来说,传统服务业包括运输、邮电、仓储、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等服务行业;现代服务业通常提供的服务属于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服务,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广告、市场调查、会展、 事务,律师事务和 咨询等服务行业。论及服务业与机械制造业的关系,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二者是紧密 的,总体表现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关系。 产业关联分析 (一)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公式 感应度是指产业部门的前向关联度,它主要由感应度系数来反映。感应度系数是指当国民 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个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它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用公式表示:。式中,b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第j列之值。感应度系数反映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对某一个产业部门产品的需求与依赖程度,也反映了该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链中所居的地位。 影响力是指产业部门的后向关联度,它主要由影响力系数来反映。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b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j列之值。影响力系数反映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某一个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需求的波及程度,也反映了该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链中所居的地位。显然,影响力系数Fj越大,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因此,影响力系数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可能产生的带动作用太小。 本文选取六个部门,他们分别是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根据这些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表计算得到这六个部门在1997、2000、2002年三个年份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见表1。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 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 (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 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

本的减少。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 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在现代产业集群里对于创新的理解更为透彻,认为创新是产业集聚获得的看不见的巨大利益,是产业集群的核心与竞争优势获取的源泉。 二、产业集群的类型 (一)马歇尔产业区 马歇尔产业区是产业集聚初期的理论,主要针对的中小企业的集聚。这些中小企业的聚集虽然能获得规模经济但其收益甚少,且相互之间只是地缘上的临近却将一部分交易内部化从而节约成本,但在企业之间的网络构建上却鲜有形成。

产业集聚度的测算.doc

一 产业集聚度概念和测度方法 产业集中度的概念:产业集中度也叫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上的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大多数情况下用销售额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 1、 集中度(Concentrion ration of industry ) 行业集中度是用规模最大的几个地区有关数值(销售额、就业人数、生产额等) 占整个行业的份额来度量。计算公式为: 11n i i n N i i X CR X ===∑∑ 其中n CR 代表X 产业的集聚度,1n i i X =∑代表规模最大几个地区X 产业的销售额 或者生产额、就业人数等,1N i i X =∑代表全部地区X 产业的销售额或者生产额、 就业人数等。 优点:计算方法简单,采用最常用的指标,能够形象的反应产业集聚水平。 缺点:一是集聚度的测算季节容易受到n 值选取的影响,二是忽略了规模最大地区之外其它地区的规模分布情况, 三是不能反映规模最大地区内部之间产业结构与分布的差别。 2、 区位熵(Entropy index ) 所谓熵, 就是比率的比率,它由哈盖特(P ·Haggett )首先提出并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 又称专门化率,用以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在产业结构研究中,通常用于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计算公式为: 11E /i i ij n n i i i i q Q q Q === ∑∑ 其中 E ij 表示某区域i 部门对于高层次区域的区域熵;i q 为某区域部门的有关

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二

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二 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十六大提出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 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子”。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率的 新型工业化道需要研究具体的产业发展形态。其中产业集聚是一个需要引起足 够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下面我想结合前一段时间对珠江三角洲和浙江省杭州湾地区的 调研就产业集聚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概念和现象 所谓产业集聚简单地说就是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 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

集在一起。与此相对应的英文是cluster也有叫产业集群的含义大体相同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产业集聚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产业集聚区内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很大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大份额。产 销量往往以“亿”为单位令人惊异。比如浙江诸暨大唐镇的袜业市场年量达 60亿双;嵊县的领带市场年量达到2.5亿条;绍兴的一个新建的织布 年产量达上亿米布。在浙江这类产业集聚被称为“块状经济”。据统计浙江有5 2个“块状经济”的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0%以上;在全国532种主要 工业产品中浙江有56种以“块状经济”方式形成的产品居全国第一。在珠江三角 洲彩电、计算机等产品的产量也占到全国的较大份额。例如目前全国最大的四家 彩电企业的生产基地、最大的几家计算机企业的生产基地都设在珠江三角洲。 二是产业集聚使专业化分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获得了空前发展。

通常以“大而全 ”、“小而全”的方式存在于一个企业内部的生产环节在这里大量地分布在不同企 业之间每个企业只做一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的某个环节。企业分工的特点是对 技术含量较高、零部件较多、价值量较大的产品如彩电、复印机等不是一个主机 (总装)而是几个在同一区域为其配套的零部件商也不是一家而是若干家。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样一个零部件可以同时给多个主机配 套容易到达规模经济要求从而降低成本;而对主机来说有多个货商可选 择有利于通过货商的竞争改进质量、降低成本。对技术含量和价值量不高的产品 如袜子、领带等则有大量成品生产企业集聚在一起。在其前道生产环节也有细致 的分工。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配套体系 是这些产业集聚区最重要的优势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IT、家电等产业的聚集已经形成。在这一地区

产业聚集基本知识

产业聚集基本知识 一、产业聚集的概念释义及理论简介 产业集聚(Industry Cluster)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产业集聚理论有较大发展并出现了许多流派,比较有影响的有:韦伯的区位集聚论、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E·M·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与钻石模型等。 二、产业聚集的形成模式 1、市场创造模式:区域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最后使产业聚集地点也聚集在市场的附近。 2、资本转移模式: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当某一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在生产区位上做出重新选择时,有可能引发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朝新悬着区域汇聚。这种缘于资本迁移和流动而形成的产业集聚现象,称作资本迁移模式。我部主导的台湾项目所含属的太平湾产业聚集区项目就类属于资本转移模式的产业聚集模式。 三、产业聚集形成分类 1、指向性集聚:是指充分利用地区的某种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群体,通常是在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原材料集中地、市场集中区或交通枢纽节点。这些区位优势因素作为某种重要指向,吸引并形成产业集聚体。 2、经济联系集聚: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纵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是指一个企业的投入是另一个企业的产出;另一种是横向经济联系形成的产业集聚,是指围绕着地区主导产业形成的产业集群体之间的关系。 四、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的关系 区别: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重庆打造亿台级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就是这方面的例子;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按照其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同,产业转移大体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三种。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并不矛盾,而是互动的关系。 首先,我们从产业集聚形成的过程来看,产业聚集必然牵动起产业转移。伴随着区域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受规模经济内在要求的驱动,必然会导致不同等级规模的企业生产同质性竞争产品,或生产其上、下游产业产品的企业集中连片布局,通过产业关联集聚成群。这里的产业集群也包涵了产业转移的概念,在一定范围内,生产同质性竞争产品的企业,或生产其配套产业的企业,在外在规模经济的驱动力下,为提

产业地理集中的衡量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产业地理集中的衡量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首先,对一些符号含义进行说明。本文研究范围为制造业,用m 代表一个国家的地区个数,i 代表其中的一个地区,则有:i=1,2,…,m 。用n 代表一个国家制造业所包括的行业个数,k 代表其中一个行业,则有k=1,2,…,n 。 产业地理集中是以区域为自变量来考察具体产业在地理空间的分布状况,衡量指标有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之分,常用指标如下: (一)绝对指标 1. 产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n of industry ) 产业集中度指某产业规模最大的前几个地区总产值(或者增加值,就业人数)占整个产业总产值(或者增加值,就业人数)的份额之和,其公式为: ∑== N i k i n CR 1 s 其中,CR n 代表前N 个地区的产业集中度,k i s 为k 产业i 地区的总产值占全 国k 产业总产值的比重,N 为前几个地区的数目。 产业集中度是最简单、最常用的绝对指标,可以衡量某一产业的竞争程度。但存在局限性:产业集中度指标主要受地区个数和地区市场分布两个因素影响,该指标仅考虑前几个地区的情况,比较片面;选取地区的数目是人为主观确定的,可以选择前3个、前5个、或前8个等,导致指标结果随机波动。 2. 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irschman -Herfindahl index ,简称 H 指数) H 指数最初由赫希曼(A.Hirschman )提出,后经哥伦比亚大学的赫芬达尔(O.Herfindahl )进一步发展,成为产业组织理论中衡量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常用指标。H 指数是一个产业中所有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近年来经济地理学家用该指标来衡量特定行业的空间集聚程度时,其计算公式为: 2 1 2 11∑∑∑==== ???? ? ??=m i k i m i m i k i k i s X X H 其中,k i X 代表k 产业在i 地区的就业人数(或产值),∑=m i k i X 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k 产业在一国范围内的总就业人数,k i s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表示k 产业在i 地区就业人数(或者产值)占全国的份额。 H 指数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数值越大,表明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当值等于1时,表明k产业完全集聚在一个地区,当值等于1/m 时,则表明该产业平均分布于每一个地区。

关联度分析

21.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法 对两个系统或两个因素之间关联性大小的量度,称为关联度。它描述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也就是变化大小、方向及速度等指标的相对性。如果两者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相对变化基本一致,则认为两者关联度大;反之,两者关联度就小。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与数理统计学的相关分析是不同的,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一,它们的理论基础不同。关联度分析基于灰色系统的灰色过程,而相关分析则基于概率论的随机过程;第二,分析方法不同。关联分析是进行因素间时间序列的比较,而相关分析是因素间数组的比较;第三,数据量要求不同。关联分析不要求数据太多,而相关分析则需有足够的数据量;第四,研究重点不同。关联度分析主要研究动态过程,而相关分析则以静态研究为主。 因此,关联度分析适应性更广,在用于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应用更有其独到之处。 21.1原理与方法简介 关联度分析一般包括下列计算和步骤:(1) 原始数据变换;(2) 计算关联系数;(3) 求关联度;(3) 排关联序;(4) 列关联矩阵。在应用中是否进行所有步骤,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设有m 个时间序列 亦即 {{{1(0)2(0)m (0)X t X t X t ()},()},,()} (t =1, 2, …, N ) N 为各序列的长度即数据个数,这m 个序列代表m 个因素(变量)。另设定时间序列: {X 0(0)(t )} (t =1, 2, …, N )

该时间序列称为母序列, 而上述m 个时间序列称为子序列。关联度是两个序列关联性大小的度量。根据这一观点,可给关联度一个量化模型,其计算方法与步骤具体叙述如下: 1均值化变换。先分别求出各个序列的平均值,再用平均值去除对应序列中的各个原始数据,所得到新的数据列。 2指标差值处理。在均值化变换后得到的新数据列 中,用第一列的数据分别与其他列数据相减取绝对值 3 计算关联系数 经数据变换的母数列记为{X 0 (t )},子数列记为{X i (t )},则在t =k 时母序列{X 0 (k )}与子序列{X i (k )}的关联系数L 0i (k )可由下式计算,式中?0i (k )表示k 时刻两比较序列的绝对差, 即 ?0i (k )=∣x 0 (k )-x i (k )∣ (1 ≤ i ≤ m ); ?max 和?min 分别表示所有比较序列各个时刻绝对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因为比较序列相交,故一般取?min =0;ρ称为分辨系数,其意义是削弱最大绝对差数值太大引起的失真,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ρ∈(0, 1),一般情况下可取0.1~0.5。本文取0.5。 分析结果 不难看出,关联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1) 母序列X 0不同,则关联度不同; 2) 子序列X i 不同,则关联度不同; 3) 参考点0 (或数据变换)不同,关联度不同; 4) 数据序列长度N 不同,关联度不同; 5) 分辨系数ρ不同,关联度不同。 L k k i i 0 0 ( ) ( ) min max max = + + ? ρ? ? ρ?

中国产业关联分析 2

中国三次产业关联分析 一、2002年中国三次产业关联分析 通过对投入产出表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系统反映产业间的关联。 在投入产出表的三个组成部分中,中间投入部分是分析产业联系的重要依据,基本方法 是通过中间投入流量计算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里昂惕夫逆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某产业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消耗的各个产业部门提供的原材料等中间产 品的投入。系数矩阵用A表示。 ·完全消耗系数:某一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即完全 消耗)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数量。统计上用完全消耗系数指标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各部门之间 的相互联系。系数矩阵用B表示。 根据2002年投入产出表(42部门)的基本数据,先将其合并简化为三次产业分类的中间使 用矩阵,得到表1如下。 (注:部门的产业分类参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4754—2002)) 表1 2002年中国三次产业的中间使用单位:万元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46368196 101679789 15339368 第二产业50425244 1006127544 234933953 第三产业22689323 241323052 191381781 总产出285787423 1905590585 942927009 由表1分别计算出中国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和里昂惕夫逆系数(请保留小数点后两 位小数) 表2 2002年中国直接消耗系数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0.16 0.05 0.02 第二产业0.18 0.53 0.25 第三产业0.08 0.13 0.20 表3 2002年里昂惕夫逆系数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1.23 0.15 0.08 第二产业0.59 2.40 0.77 第三产业0.22 0.41 1.38 表4 2002年中国完全消耗系数

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区别

产业集聚:是一个产业内的有产业链关系的上下级企业之间的企业在地理位置的集聚 产业集群:的重点则在于不同产业的相互配合,分工协做。 产业集群属于动态的运行过程,而产业集群则是静态结果。产业集群是特定的产业集聚现象,特定产业的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产业集散:通俗的讲如果你是从北京到广州(火车),那就你从家里到火车站是“前往集散中心”,北京出发到广州就是“离开集散中心”。 产业集聚,是各企业为了获得节约交易费用,获得知识外溢等外部性而采取的向某地集中的现象。这种集聚,不一定必然形成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群除了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区域上的集中之外,还需要这些集中在一些的企业,形成所谓能够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竞争力,而基中的每个企业都能从这个整体的竞争力提高中获益。 产业集聚强调同一产业内各企业的集聚,产业集群的重点则在于不同产业的相互配合,分工协作。他们的具体定义如下: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19世纪末,马歇尔在1890年就开始关注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马歇尔之后,产业集聚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比较有影响的有:韦伯的区位集聚论、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E·M·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与钻石模型等。

第三产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我国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 演变趋势及需求机理 张卿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 [摘要]根据对我国1981—2002年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的演变趋势及其需求机理进行的分析表 明,演变趋势呈现各年间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均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且上升更稳定,增长波动 更弱小,投入结构中金融、公用、商务、技术等现代中间服务投入占比不断提高,运输邮电、商业饮食等传统 中间服务投入占比趋于下降。从需求机理来看,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壮大和城市化水平提升是第三产业中间 服务投入率上升的名义需求基础,而市场化水平增进和外置化水平提高是促进名义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 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演变趋势;需求机理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62(2009)02-0023-04 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三次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研究主要“集聚”在制造业上,这与生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的互动关系更为“显性”有关。[1] 关于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问题,研究成果相对较少。Gruble 和Walker 从概念视角解析了中间服务(又称生产性服务)既可被投入实物产品生产过程,也可被投入其他服务产品生产过程,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不是直接用来消费,直接可以产生效用的,它是一种经济中的中间投入,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或服务。”[2]215,①Lee 在研究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区域分工与服务业增长关系时发现,不同地区各服务部门发展水平指数与工业发展水平指数的相关性并不显著,部分地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等服务业的集中与发展是服务业对中间服务需求增加的结果。Se-Hark Park 采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1975年和1985年的投入产出表,对产业间的依赖度进行了时序计量分析。结论显示,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依赖度呈不对称关系,前者对后者的依赖小于后者对前者的依赖,而服务业与生产服务业的依赖度则超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依赖度。Juleff-Tranter ,L.E 对部分发达国家的大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他发现美国哥伦比亚地区商业67%的价值源于服务部门,16%源于制造业和资源部门;芝加哥地区政府部门购买会计、工程咨询等服务产品非常显著;新西兰的奥克兰只有18.3%的生产服务业公司没有服务部门的客户。 [3]由此可见,与制造业相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生产对中间服务投入的需求要更高。 在我国,第三产业研究先行者李江帆在生产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基础上,提出了国民经济生产软化系数逐趋增大的规律,并在2005年度有关课题中明确提出了广义生产服务概念(第一产业生产服务、第二产业生产服务、第三产业生产服务)。程大中采用了投入—产出方法,对我国三次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比重进行了时序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81—2000年间第三产业生产占用中间服务一、相关文献回顾及有关问题提出 经济与经济管理 23··

产业集聚基础知识教材

产业聚集理论 产业聚集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 产业聚集理论概述 产业聚集(Industrial Agglomeration)理论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他们分别从外部经济、产业区位、竞争与合作、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交易成本、报酬递增等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原因与发展机理。由于研究背景及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产业聚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综合起来看,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一、外部经济理论 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1776)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绝对利益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从分工协作的角度,通过产业聚集对聚集经济做了一定的描述,他认为产业聚集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组

成的群体;大卫·李嘉图(1817)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研究了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问题,也指出了产业聚集所形成的聚集经济问题。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存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条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他指出,所谓内部经济是指有赖于从事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而外部经济则是有赖于这类工业产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作者提出了三个导致产业聚集的原因:一是聚集能够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二是企业聚集于一个特定的空间能够提供特定产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从而确保工人较低的失业概率,并降低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可能性;三是产业聚集能够产生溢出效应,使聚集企业的生产函数优于单个企业的生产函数,企业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益。 马歇尔进一步指出,同一产业越多的企业聚集于一个空问,就越有利于企业所需生产要素的聚集,这些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能源、运输以及其它专业化资源等等。而空间内诸如此类的投入品,或者说生产要素的供给越多,就越容易降低整个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而且随着投入品专业化的加深,生产将更加有效率,该空间企业也将更具有竞争力。因此,马歇尔相应提出了工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s)的概念和工业区理论。而关于聚集经济的根源,马歇尔认为来自于生产过程中企业、机构和基础设施在某一空间区域内的联系能够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带来一般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专业化技能的集中,进而促进区域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增加相互作用、共享基础设施以及其它区域外部性。但是,马歇尔(1920)强调因为更大的劳动力“蓄水池”,非贸易投入的可得性和知识外溢带来的外部性会使得一个产业聚集于某地,而其分析只适合于一个产业,无法解释不同产业的聚集。 二、产业区位理论 屠能(1826)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强调区位运输差异的理论,开创了区位理论的先河。在其《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作者寻求解释德国工业化以前某典型城市周围的农业活动的模式,最早用多种要素来解释聚集经济现象,其农业圈模型区位外生市场的假设,是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标准假设完美结合的典范,他更是因此而被称为边际主义的创始人。 而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聚集的概念,并从微观企业区位选址的角度提出了产业区位理论。从企业最小生产成本出发,认为费用最小区位是最好的区位,而聚集能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阐明了企业是否相互靠近取决于聚集的好处与成本的比较。他将聚集经济定义为成本的节约,并不特别关注产生聚集现象的原因,只是将其假定为内部规模经济的外部表现,其模型的目的只是解释为何这样的经济会导致聚集,而不是解释聚集经济本身。他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Regional Factor)和聚集因素(Agglomeration Factor),其中聚集因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聚集优势,这是初级阶段;而第二阶段则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也是高级聚集阶段。 勒施(1940)对产业聚集与城市的形成及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指出,大规模的个别企业的区位,有时也会形成城市,在这种场合,是一种综合生产几方面财货的大规模企业的区

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集聚度和绩效评价

区域经济学 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集聚度和绩效评价研究 内容提要: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迫切要求加强产业集群的绩效评价和比较的定量研究。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集聚度、合作程度和创新能力是其绩效评价的基础和难点。本文运用关系合约理论、分工理论和投入产出分析法制定了产业集群识别标准,探讨其集聚度、合作程度和创新能力的测度方法,并构筑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此将有利于产业集群的比较、交流与学习,从而促进我国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和区域及至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关键词:产业集群;识别标准;集聚度;绩效评价 一、研究背景及思路 在世界版图上,大量由产业集群成就的呈明显块状、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的财富创造现象,使人们就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和区域发展模式达成了共识。在全球化和跨区域合作过程中,随着理论和实践的深入,世界各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和政策工具。近二十年来,我国各种载体的产业集群迅猛发展,然而数量激增,质量参差不齐,致使当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客观、公正、全面、可行的指标体系评价和比较产业集群的发展绩效,以便找出差距与不足,加强学习与交流,促其健康发展。 产业集群是指依赖并服务于相似市场、具有主导产业的众多企业及相关产业企业和支撑服务机构间通过分工合作于特定区域内结网而成的学习型组织。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提高、无形资产提高是产业集群的优势。这些优势得益于相似及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地理集聚,彼此间的互补与共生,享益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体效应,从而提高产业及区域的竞争力。存在即意味着合理性。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把企业、政府和地方公共机构组织到一起从事有关于产业提升而进行建设性对话的媒介物,为企业和政府合作创造了一种新机制。产业集群的复杂性加大了对其进行量化研究的难度,识别标准的制定是产业集群定量研究的基础,集聚度、合作程度和创新能力是对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源泉的测度。产业集群组织自身效益及其对区域生产力、收入水平、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影响的测度是本文绩效评价的根本目的。 然而关于产业集群的已有研究中,各地有自己的识别标准而未达成统一共识,聚集程度并没有全面体现产业集群的实质,合作程度没有很好的测度方法,创新能力的研究较多却没有体现集群的特色,因而严重影响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也制约了产业集群间的比较、交流与学习。本文运用关系合约理论、分工理论和投入产出理论分别探讨了产业集群识别三个子标准的内涵,整合制定了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继而探讨了其集聚度、合作程度和创新能力的衡量方法,构筑了整套指标体系,以全面体现这种区域性产业组织形式的价值及影响。本研究将有助于丰富产业集群理论,推动我国产业集群定量研究的深入,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和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二、理论基础 产业集群是一种位于特定地理区位的中间组织,由众多企业即集群的成员本着共同的产业目标、默识的规则建立了正式的和非正式约定的群体。集群成员间在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与竞争,不断创新,建立了投入产出的经济技术联系,表现为产业价值链的垂直关系,产业与相关企业、支持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全省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福建日报]2014-01-07字号:T | T 2013年12月23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省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近日由省政府印发实施。昨日,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我省出台《指导意见》的背景、意义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省政府制定《指导意见》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 近年来,我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突出工业支撑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工业经济呈现出增速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运行态势。但是在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加剧、创新能力不足、招商引资缺乏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在局部地方比较突出,以及部分产业全国性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带来企业效益下滑等方面。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对我省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深入研究论证。在起草过程中,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依据国家对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和省领导的多次指示精神,力求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一般竞争性产业,尊重市场规律,引导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对电子信息、新兴战略性等目前尚在培育发展中的产业,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性强和邻避效应突显的产业,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省发展改革委在文件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各设区市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和省直有关部门意见,先后进行7次修改和论证,选择对环保、生产要素具有较高要求的石化、汽车、船舶、冶金、水泥、制浆造纸和印染等七类产业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十大重点区域的重点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布局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充分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对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和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对统筹区 域协调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防止同质竞争,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对促进我省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和邻避效应,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指导意见》对七类产业布局是如何考虑的? 答: 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石化产业:石化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关联度高,产品覆盖面广,对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地发展积极性很高。但石化又是资源依赖性强,环境占用量大,物料互为供需,装置相互关联,布局密不可分,需要合理布局,一体化建设。 按照国家对炼化一体化、装置规模化、产业园区化、生产清洁化和产品高端化的要求,通过石化基地建设促进全国石化产业布局调整,引导石油化工项目在基地或园区集聚发展,以及我省环境承载能力,我省石化产业重点布局建设湄洲湾和古雷石化基地,适度发展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除以上三个区域外,其他地区不再布局新的石油化工中上游项目;同时明确全省新建的化工项目必须进入石化基地或化工园区(专

产业集聚发展中政府行为模式比较分析

产业集聚发展中政府行为模式比较分析 内容摘要:产业集聚作为一种集聚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根据政府干预产业集聚过程的强弱程度将其分为政府主导型、政府合作型、政府鼓励型三种模式,并通过案例对这三种政府行为模型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提出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政府行为模式政府主导型政府合作型政府鼓励型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产业集聚”,将集聚战略视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所言:在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能明显地看到产业集聚的存在,产业集聚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Porter.M.,2000)。由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以及我国浙江、广东等地区集聚产业的成功,各地方政府也从中得到启示,将“产业集聚”当作促进本地经济的新举措,纷纷想要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来培育本地的产业集聚。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产业集聚政策方面,但大多数的研究中并没有对地方政府与市场机制的互动程度对产业集聚的发展进行分析,且对产业集聚的发展中地方政府干预程度及范围的界定不全面。本文以苏州的IT产业、南京软件园以及温岭市特色镇这三个典型产业集聚产业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地方政府在其产业集聚发展中的干预程度,寻找异同点,为其他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提供参考建议。 产业集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 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个特定产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Porter.M.,2000)。这些企业和机构之间既竞争又合作,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接,交互关联而产生协同效应,出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的“1+1>2”现象(李辉、张旭明,2006)。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市场的自发性。然而,政府在提供制度供给和公共产品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往往能够弥补市场机制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际组织和政府部门开始大力推行基于产业集群的公共政策,致力于通过扶持中小企业集群来提高区域竞争力和繁荣地方经济。例如,世界银行在巴西、埃及和印度指导产业集群计划的实施。 产业集聚的发展所产生的集聚效应增强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促进企业的知识、技术创新,使企业产生较强的竞争力,但是产业集聚的过度发展

产业关联度分析

四川省房地产行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摘要:从产业关联角度,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四川省地产的带动效应和其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而通过投入产出分析表,计算相关系数,揭示四川省房地产对其他产业的定量关系;最后从达到明确并得到四川省也与房地产业相关联的主要产业类型;房地产业的带动效应和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目标出发,提出四川省地产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关联度分析投入产出表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具有融资量大、产业链长、波及面广等特点。虽然房地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关联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各种阐述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适度优先发展房地产业等方面的研究相对都缺少较为专门的、系统的分析。通过研究四川省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可以定量分析四川省房地产行业对国民经济推拉效果;确定四川省与房地产业关联度大的主要产业类型;定量反映成都地区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从产业关联角度分析成都地区房地产业发展问题,给出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理论方法与模型 房地产业界定:以土地和建筑物为经营对象为对象开发经营,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以及维修、装饰与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的综合性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产业关联理论: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表示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投入产出、供给需求的关系,产业关联理论是对产业之机的联系进行量化研究的一种方法理论,揭示产业之间在生产、交换、分配过程中发生的数量比例上的规律性。在国民经济活动中,每个产业的生产都需要其他产业的产品或服务作为本产业的投入要素,其他产业的生产活动同样将产业的产品或服务作为本产业的投入要素。 产业后向关系数:直接消耗系数——a ij=x ij /x j(其中a ij是第j产业对第i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x ij是第j产业对第i产业的直接消耗值; x j是第j产业的总产值。)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某产业对提供要素产业的直接需求越大,产业之间的直接关联度也越大。产业前向关联系数:直接分配系数——r ij=x ij/x i(其中r ij是第i产业对第j产业的直接分配系数; xij是第i产业分配给第j产业作为中间产品的使用的价值量; Xi是第i产业的总产值。)直接分配系数越大,说明i产业对j产业的直接供给推动作用越明显。 2.2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书局来源于四川省统计年鉴,在定量分析过程中计算了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并对关联系数进行排序等。 三.房地产市场规模现状 近几年成都房地产市场投资开发状况如下表所示。 表一四川省几年来房地产开发状况 年份全年房地产开发量商品房销售面积四川生产总值房地产行业生产总值(万m2 )(亿元) (万m2)(亿元)

旅游产业集聚理论

旅游产业集聚理论 1 问题的提出 从经验上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都会试图通过产业集聚来提升区域竞争力。21 世纪以来,世界发达工业国家逐渐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并成为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发达国家(地区)也开始进入以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集聚阶段,典型的如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旅游业作为对外贸易和服务的龙头产业,在 2009 年被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如何通过旅游产业集聚实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以旅游资源为区域经济增长核心的地方经济发展,已经成为部分地区应对后工业化时代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河南省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建立十个重点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工作安排,而福建、浙江、河北、辽宁等省份也不断进行尝试,但由于地域发展条件和经济发展进程的差异,尚未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域竞争优势的有效发挥。与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实践比较,学术界对旅游产业集聚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末。研究发现,旅游业的集聚效应十分明显,是十分适合集群化发展的行业。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产业集聚条件、产业竞争力强度分析[3,4],以及内部竞合关系和联系网络等方面[5,6]。研究方法以立足于州甚至国家的案例分析为主,一般不涉 及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而言,国内关于旅游产业集聚的研究几乎与国外保持同步,但在研究侧重点上存在一定差异。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旅游产业集聚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从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辩证关系上来分析旅游产业集聚的概念与内涵[7,8],并从特征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论述旅游产

产业集聚和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十六大提出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研究具体的产业发展形态。其中,产业集聚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下面我想结合前一段时间对珠江三角洲和省湾地区的调研,就产业集聚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概念和现象 所谓产业集聚,简单地说,就是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围,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与此相对应的英文是cluster 也有叫产业集群的,含义大体相同。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产业集聚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产业集聚区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很大,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大份额。 产销量往往以亿”为单位,令人惊异。比如诸暨大唐镇的袜业市场,年交易量达6 0亿双;嵊县的领带市场,年交易量达到2.5亿条;的一个新建的织布厂,年产量达上亿米布。在,这类产业集聚被称为块状经济”。据统计,有5 2个块状经济”的产品在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 0%以上;在全国5 3 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5 6种以块状经济”方式形成的产品居全国第一。在珠江三角洲,彩电、计算机等产品的产量也占到全国的较大份额。例如,目前全国最大的四家彩电企业的生产基地、最大的几家计算机企业的生产基地都设在珠江三角洲。 二是产业集聚使专业化分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获得了空前发展。 通常以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式存在于一个企业部的生产环节,在这里大量地分布在不同企业之间,每个企业只做一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的某个环节。企业分工的特点是,对技术含量较高、零部件较多、价值量较大的产品,如彩电、复印机等,不是一个主机厂(总装厂),而是几个厂在同一区域,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也不是一家,而是若干家。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样,一个零部件厂可以同时给多个主机厂配套,容易到达规模经济要求,从而降低成本;而对主机厂来说,有多个供货商可供选择,有利于通过供货商的竞争改进质量、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