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山水画之章法微探

中国山水画之章法微探

中国山水画之章法微探
中国山水画之章法微探

中国山水画之章法微探

摘要:我们今天说的构图古人称作经营位置或者章法、布局。先秦时期,没有谈绘画章法的文字。东晋画家顾恺之评画说“置陈布势”讲的就是章法;其后谢赫在“六法”中提出“经营位置”这个一直沿用至今的范畴,但是“经营位置”在“六法”中放在了第五位;到了唐代,张彦远论“六法”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视构图有统辖气韵生动以下各法的作用,象形、用笔、设色为体现构图的组织工作而服务,最后达到气韵生动。由此可见,画家把章法在绘画中的运用放在越来越突出的位置。由于现在各类的中国画中,艺术家为了增强画面效果,将画面呈现出更多的物象,对于中国画特有的章法不再考究,导致艺术作品失去了原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山水画;章法;探讨

一、引言

真正独立的山水画,当始于东晋,戴逵有《吴中溪山邑居图》,其子戴勃有《九州名山图》,顾恺之有《庐山图》《雪霁望五老峰图》《荡舟图》。随着山水画创作的渐盛,山水画论亦随之产生[1]209。盛唐时,出现了画法工致、赋色浓丽

和笔迹豪放、水墨简淡等不同流派,由此,山水画形成中国

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自唐代王维以诗入画创“破墨”山水,文人画逐渐兴起,画家运用水墨传情达意更加浓重,对于作品所流露出的气韵也要求更高,至此,画之章法在作品中的运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六法”,其中经营位置就是所谈的绘画中的章法,再到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由此可见,章法在绘画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当然它更是历朝历代直至今天艺术家们一直在研究和学习的问题。基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所依据的是老庄哲学思想,所以有其自身的面貌和理论体系,我们不难发现每个朝代的代表艺术家都有其自身特点和绘画风格,但是究其背后的文化根源体现的还是“道”家思想。所以说,山水画无论是章法、笔法、墨法都与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紧密相连,由格物而致知,最后上升为“道”。

二、“知白守黑”是章法运用的必要基础

《老子?第二十八章》中云:“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其实本句原意是指知阳守阴,知刚守柔,则可为天下楷模,这不是说的艺术,而是老子一贯知雄守雌的生活状态。其实,运用到绘画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不同的墨色在一张白纸上呈现出物象的形态时,没有被墨色染到的地方就形成“自己”的物象,白色的纸与黑色的墨相互生发而成的巧妙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阴阳、虚实关系。考虑到画面的整体,

我们不仅把心思放在有形的“黑”的物象上,还要同时考虑到空白的部分,这样形成的画面才会完整、有气韵。因此,我们从山水画中体会到的黑白、阴阳、虚实等关系正是其精髓所在,无不体现着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说,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由此可见,“道”是浑然的,没有固定形体。“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体,虽然超越了我们感觉知觉的作用,但它却并非空无所有,也正是这种无形,让我们感到虚空,而这虚空却是万物的源泉,万物的根本,生生不已的创造力。万象皆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所以纸上的空白看似是虚空的,其实则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正如山水画中人物的表现,不知是人物在空间还是空间因人而显,人物与空间融成一片,俱是无尽的气韵生动。山水人物的自然形成,使我们觉得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并不因为留白太多而显得空旷,因为中国画底的空白在画的整个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是宇宙的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

知其白方能守其黑,对于整幅画的章法而言这是从宏观角度去思考。无论纸的尺寸大小还是其物象的形态,画家对每一笔墨的运用,每一个物象的形成,都要考虑其章法。怎样置陈布势、怎样安排物象的位置及形态都离不开“知白守黑”这一思想,这也是指导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思想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山水画所表达出的思想境界是与老子的哲学思

想紧密相连的。所以,艺术家必须了解到支撑山水画创作背后的文化,才能创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作品。另外,画家平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必须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绘画体系,在有感而发的同时头脑也要保持清晰,创作时要做到胸中有象,对于画面最后呈现出什么样的效果必须有一个大致的把握。然绘画过程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变化,这就需要画家根据画面随时进行调整,以期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所谓“大胆落笔,精心收拾”也正是如此。

三、“大象无形”是章法运用的最高呈现

老子在《第四十一章》里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在强调真正的乐声听起来反倒没有声音,真正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踪迹。王昱《东庄论画》云:“尝闻夫子有云: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不在有形处,而在无形处。余于四语获益最深,后学正须从此参悟。”[2]106由此可见,象外的无形所承载的东西更多。正如艺术家们在创作的时候,因为胸中有象,融入画家对其的情感,通过对其艺术的升华,所以笔落纸时,纸的白与墨的黑发生了巧妙关系,成为作品墨迹之外的无象之象,无形之形,无语之声,从而达到意境之美。有时言不能尽其意,所以立象以尽意,“象”是“意”的升华,成为传情达意的手段,成为绘画灵魂的代言物。也正是因为白与黑墨迹生发的巧妙关系形成的象外之“象”,这种“象”便是无穷无尽之意的“象”,超越了象本身的局

限,达到了“大象无形”的妙境,也是整幅作品的精髓,这才应是艺术作品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如要作品达到“大象无形”的高度,艺术家们就必须对画面的布势、章法进行缜密思考,对于象外之象的呈现要赋予更多的内涵和思考空间,要让纸的白对于画面本身的效果起到妙不可言的作用。由此,就整幅作品而言呈现出的“大象无形”是对章法运用的最好的诠释,也是最高表现。

四、自然万象对章法的启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第二十五章》讲的,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道以自然

为归;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然’这一观念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3]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当然离不开向自然学习,

拜自然为师。唐代画家张?b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其中“外师造化”就是要我们向自然学习,这也是历代山水名家所推崇的。山川河流、草石树木是大自然给我们舞出的一幅妙不可言的水墨画,当我们流连于名川大山之时,就仿佛是在画中行走。所以说,大自然安排的山石的走向、草木的生长会给我们在创作上带来启发。有时,自然中物象的生长、走势并不适合在画面中直观地表现,这时候对于自然,我们也只是进行参照,至于落在纸上是什么样的布局面貌就需要画家自己在胸中进行思考,为的是创作出更“美”的艺术作品。作画时,对万物生长的客观规律是要遵循的,但是

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内容、意境一定是美的。对于画面的整体布局,山石树木的走向,人物水口的安排必须要恰到好处,这就需要艺术家多年的学识修养以及经验积累来实现。

爱因斯坦说:“对于大自然所呈现的智慧,连最微末的部分,都只是虚心地尝试理解而已。”[4]要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真正艺术的创作形成离不开艺术家对自然的深入观察和了解,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深得其理、融会贯通。《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定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5]650至此,自然对艺术家的创作而言无疑是具有指导作用,自然中的置陈布势无疑是对艺术家章法运用提供的最好的参考。

五、以倪瓒山水画章法为例进行探讨

作为“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绘画风格独特、造诣极高,其山水画风格以萧疏清简见长。我们不难发现,倪瓒早期和晚年的山水画所呈现出的面貌是有所不同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境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其艺术风格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进而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面貌也会有所不同。而倪瓒晚年的作品最能反映其心境,欣赏倪瓒的山水画,首先就能看到其构图的独特之处――“三段式”是倪氏特有的,近景、中景、远景在其画面上皆有表现。“近景一脉土坡,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

以示淼淼湖波、朗朗天宇,远处山脉隐隐,简之不能再简的清水淡墨结构出一个静穆萧疏的境象。”[6]品其作品我们才能感受到什么是返璞归真。就整幅作品而言,其以山水画“三远”中的平远为主要表现手法,给人以开阔旷达之感,这其实也是他内心的写照。这样的构图形式即章法离不开他长期定居的生活环境给他带来的启示。太湖、松江三泖的山川河流已经深入其心,加上倪瓒本人对自然的独特领悟,他将自己融到自然之中。所以,其山水画自成一家,艺术作品呈现独特面貌。方薰在《山静居论画》中写道:“古人不作,手迹犹存。当想其未画时,如何胸次廖廓;欲画时,如何解衣磅礴;既画时,如何经营惨淡,如何纵横挥洒,如何泼墨设色。”[7]84倪瓒无疑是将这些“如何”放于心中和自己融为一体,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

倪瓒晚年作品最能反映出其心境,正如董其昌所评:“古淡天真,米痴后一人而已”。可见他的艺术造诣极高。举个例子,倪瓒作品之《秋亭嘉树图》,也是采用三段式构图,这样的一水两岸图式使整个画面幽淡萧疏,如太湖月色,万籁无声,反映了作者人画俱老、淡泊自守的情怀。当然,此种情怀的体现与独特的倪氏章法是密不可分的。

六、结语

从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艺术表达手法可以看出,“章法”这一术语不仅是对画面形式的描述,也暗含了中国画特有的

思维方式。从“知白守黑”到“大象无形”其实都没离开画面整体的章法,从自然万象对山水画章法的启发,艺术家们可以找到山水画独特的构图和表达形式。中国山水画讲究章法其实也就是讲究画面各形象元素间的相互生发、互为因果的关系。“具体说,形象的变化遵从宾主、开合、虚实、藏露、简繁、正侧、纵横等对应关系,采用水口、云烟、道路等多种具体形象的布置,将整个画面贯穿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又使这个整体处于‘活’和‘通’的状态,这是章法中的关键。”[8]可以说,画面的气韵生动就是由这些形象元素的相互关联贯通形成的,所以研究中国画的章法就是要抓住其深层实质,才能凸显出中国画画法的特质。在山水画中,章法的成败就在于它是否能创造出气象,达到“大象无形”的妙境。通过倪瓒的山水画作品,我们能够看出其画面各形象之间气脉贯通,各方照应有度,就整幅作品而言,达到了大象无形、气韵生动的境界。一幅作品就章法来说,需要艺术家对画面,或者说对万事万物阴阳互动关系有深刻的认识与把握,阴阳互动,就会产生“气”,而气脉贯通,就会产生生动的效果。因此说,符合了阴阳法则,明白了知白守黑,懂得了师法自然,自然就会达到“气韵生动”“大象无形”的至高境界,这也正是章法的运用所要追求的。

注释:

①引自《老子》第二十八章。

②引自《老子》第四十一章。

③引自《老子》第二十五章。

参考文献:

[1][2]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3]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

[4]木心讲述.文学回忆录[M].陈丹青笔录,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释[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7.

[6]倪瓒山水[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7]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8]龙瑞.国画章法六人谈[J].美术观察,2003,(08).

[9]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0]薛永年,罗世平.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栾蕾,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山水画历程 摘要:山水画的艺术发展历程人们自古以来就有着亲近自然、追逐山水的欲望。“高山流水,小桥人家”是古代人们所追逐的,便出现的山水诗;古人描绘山水,便出现了山水画;古人创造山水,便出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两者的创作一脉相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 一.起源(石器时代、殷、周、秦汉) 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特有的画种之一,说到中国山水画起源得先从中国绘画说起。早在旧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出现使得绘画在陶器的装饰上得以表现;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装饰图案代表新石器时代绘画的最高水平;原始岩画是中国绘画最早的遗存,原始岩画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和本性,反映了原始先民的朴素理想、信仰和生活;而到了秦汉,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宫殿壁画的大量涌现,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这时虽未出现山水画,但出现了表现山水的图画,如东汉时期的山系平陆早园汉墓壁画《山水图》。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是“台”。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型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在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囿台主要是满足上层社会阶级,他们用囿台狩猎、游玩、观察天象和气候以及祭祀。而在秦汉园林则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离宫别馆与山水环境结合,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阿房宫”,它首先在苑囿中建立朝宫,实现了皇家园林里的游赏、居住、朝政等活动的兼容,促使了具有宫苑式的“园”的形成。中国园林从汉起称“苑”。其中以上林苑最为著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同时在汉文帝时期还出现了私家园林,《西京杂记》就记述了这个时期茂陵富人袁广汉所筑私园情况:“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绵数里。”以山水为建筑要素亦在私家园林中建设。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人文精神

浅谈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山水画绘制的主题是山水,但其意义却和西方绘制山水不同,中国的山水画之中总是寄托着一种人文精神。 首先,中国山水画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发展的,在其之前,山水只是人物花鸟的背景。“魏”为三国时期的“曹魏”,“晋”为之后司马氏的西晋和东晋二朝。我们知道,魏晋是一个政权动乱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魏晋两朝的名士们以竹林七贤为代表,聚于林中喝酒纵歌、风流倜傥、向往清静无为。甚至有词形容其为——魏晋风流。这种风流有没有促成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诞生呢?有没有化成山水画之中的人文精神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山水画发展只是初期,笔法技巧等等都还不够成熟,但技巧是慢慢成熟起来的,而山水画常常会有的寄情山水、远离官场的思想是与魏晋名士普遍崇尚的纵情山水这样的生活方式相符合的。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第一幅山水画是宋朝时期的《游春图》。而也是在此画之后,山水画终于不再仅仅是花鸟的陪衬,也不再仅仅是用色古艳的装饰,山水画走出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列植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自此始开青绿山水之源”。 在之后一千六百多年的发展之中,山水画渐渐自成一派,蕴含着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蕴含着中国一些古代文人愿远离官场,纵情于山水之间的传统精神。 中国古代的画家一开始便执着于觉察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从而在阴阳、疏密、远近的质地范畴描写上,有力依据笔墨对衬关系将“远映”效果达于极致。山水画在解决了形似后又开始与形保持距离,甚至尽量摆脱形的约束。我想这也是在寄托一种意境,画家寄托着一种人文的精神,有一种情感在其中,无论画的是崎岖的山,还是柔软的水,都要寄托些情绪,寄托些观感在里面。 中国很多的文人流传下来的画作都能看出他们一生的志趣所在。一生清贫的吴镇,喜“天人性命之学”,以释僧为友,故在《渔父图》中力求平实,追慕与世无争的精神乐园,笔墨出处呈相了一种气韵奇古、清淡孤洁的精神。被后人称为元画极致的倪瓒,善以禅、道之理入画,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美学观。聊写胸中逸气虽是倪瓒提出的,

2015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之美术学科—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2015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之美术学科—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 展 中国画自古就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当时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在隋唐时期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接下来中公资深讲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梳理一下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宫殿壁画的大量涌现,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这时虽未出现山水画,但出现了表现山水的图画,如东汉时期的山西平陆枣园汉墓壁画《山水图》。 二、起兴——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乱战,社会动荡不安,使得社会普遍流行着消极悲观的情绪,名士们纷纷寄情山水以逃避现实,大量的山水诗、田园画的出现促使山水画的生成。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他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卷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表现,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此时的山水画理论也已经基本成熟,而且讨论了空间的表现,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他的《画云台山记》可算山水画论的开山之作。 在南北朝后期山水画逐渐发展成独立画科,并出现了戴逵、宗炳、萧绎等以山水画著名的画家。宗炳所著《画山水序》,是最早的山水画理论文章。 三、全盛——隋唐 隋唐结束了战乱状态,进入中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山水画在南北朝时所显现的独立趋势,入隋以后渐渐明朗。初、盛唐之际,山水画已脱离人物故事而成独立的画科,到盛唐时,出现了画法工致、赋色浓丽和笔迹豪放、水墨减淡等不同流派,山水画由此启立门户,形成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 山水画的发展,首先表现在隋唐兴建的大量宫廷和台阁上,他们在设计依山傍水的建筑时,先要绘画大量山水背景,从而促使了山水画的进步。这时期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一大批山水画大师。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品,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精神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精神 【摘要】本文着重探析了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精神内涵,从中发现古代山水画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明显特征,表现技法上的形象性、严谨性,思维方式的逻辑性、主观意味上的物象表达,从而产生出单纯而优雅的形象。着重体现对写生的表达和对生活情趣的体验。这种体验丰富了画家们的眼界的开阔、手头动笔的能力、大脑思考的角度、心灵上对情趣的感悟,以己之生命写山水之生命,以己之精神写山水之精神,再以山水之精神憾动着人的精神,所以一次又一次地推动着理念与技术上的革新与变化,扩展着审美领域,是一个自我完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 【关键词】笔墨意味生活体验智慧情感表现 早期中国山水卷轴画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不仅创作了山水画作品,而且写出了精辟的山水画理论著作。到了隋代,山水画形成了独立画科,这一时期对真实山水的观察角度、表现方式、审美心理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对真山真水准确度的把握,有了新的面貌。而唐、五代、两宋时期有了对山水画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入描绘,使山水画从观察方式、理解方式、表现方式与审美角度都更进一步,史称为“又一变也”。这“更进一步”和“又一变也”的基础都是人和真实山水的存在,是真实山水的授予和人的发现,换言之,是当时山水画家们都不同程度的体验到真实山水的内在生命和精神指向。这种体验包含着画家们的眼见、手写、脑思、心灵感悟,以己之生命写山水之生命,以己之精神写山水之精神,再以山水之精神憾动着人的精神,所以一次又一次地推动着技法的革新与变化,扩展着审美领域。 探析中国古代山水画史,我们会发现其古代山水画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明显特征。表现技法上的严谨性,思维方式、主观情趣上的味象之变,产生出单纯而优雅、注重外形“塑造”、体验生活。感悟与体验笔墨,感知本质。石涛称:“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而无墨也。”可见“感悟”与“笔墨”,“笔墨”与“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相互作用。凝聚了创作者全部的审美体验与文化修养,包含了人对自然的多重认知,由此引发的相关思考可概略归集为智、情、理、法、意、趣六个层面的感悟。 一、智 在大自然当中,有着无数个未探索的领域,通过“智慧”的启示,是可以逐渐被认知的。登高不是为了显示自己,而是为了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开启“智慧”的领域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要靠“心”,靠“心”去悟,而不能光靠耳朵。任何技能的掌握都会有练习者与感悟者的差别,感悟者不可能不练习,而练习者有可能终身不感悟,其差别不在东西南北,也不在先后,而是在于是否从深层次开掘智慧的

山水画经典题跋精选

山水画经典题跋精选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唐)元缜《离思》之四 暮从碧山下,山岳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薇。相携及田家,山月随人归。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夜酒》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李白《峨眉山月歌》 楚色三江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唐)王维《汉江临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子可留。 ——(唐)王维《山居秋溟》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雾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唐)王维《过香积寺》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叶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君同。——(唐)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音便拟归。纵使清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唐)张旭《山中留客》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船风雨看潮生。——(唐)苏禹钦《淮中晚泊犊头》

中国水墨山水画

中国水墨山水画 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皴法 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皴法,在绘画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我国土地广大,地质也因地域而不同。以描线为基本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凹凸)的方法比较多。不过,主要的方法可分为下面六种,其概要说明如下: 斧劈皴——表现火成岩山岩崩溃的部分与突出的部分的主要方法,往往和披麻皴一起使用。 披麻皴——表现土山外观的主要方法,多用来画我国南方的山水。 卷云皴——表现古老山脉的圆形山顶的主要方法,能表现出苍劲的感觉。 雨点皴——表现被烟雾所笼罩的山岳的主要方法。 荷叶皴——表现水成岩所形成的山和岩的主要方法。 折带皴——表现水成岩所形的山岳,特别是崩塌的斜面和堤防的主要方法。 以上各种皴法的应用,须视地质构成的关系而定,必要时可将两种方法混合或折衷使用。 皴法 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其皴法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为以线条勾勒轮廓,之后敷色。随着绘画的发展,为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 阴阳、凹凸、向背,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专用名词“皴法”。其基本方法是以点线为基础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凸凹),因地质构造的不同,表现在山石的形貌亦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各类型的皴擦方法与名称,一般称为披麻皴、乱麻皴、芝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卷云皴(云头皴)、雨点皴(雨雪

皴)、弹涡皴、荷叶皴、矾头皴、骷髅皴、鬼皮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马牙皴、斫皴、点错皴、豆瓣皴、刺梨皴(豆瓣皴之变)、破网皴、折带皴、泥里拔钉皴、拖泥带水皴、金碧皴、没骨皴、直擦皴、横擦皴等。清?郑绩将它列为十六家皴法。《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古人写山水皴分十六家。曰披麻,曰云头,曰芝麻,曰乱麻,曰折带,曰马牙,曰斧劈,曰雨点,曰弹涡,曰骷髅,曰矾头,曰荷叶,曰牛毛,曰解素,曰鬼皮,曰乱柴,此十六家皴法,即十六家山石名目,并非杜撰。”表现树身表皮的,则有鳞皴、绳皴、横皴等。历代画论中论皴法的尚有《珊瑚网?皴石法》、《绘事微言?皴法》、《石涛画语录?皴法章》、《山静居论画》等。 中国画技法名。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其皴法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清?郑绩将它列为十六家皴法。《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古人写山水皴分十六家。曰披麻,曰云头,曰芝麻,曰乱麻,曰折带,曰马牙,曰斧劈,曰雨点,曰弹涡,曰骷髅,曰矾头,曰荷叶,曰牛毛,曰解素,曰鬼皮,曰乱柴,此十六家皴法,即十六家山石名目,并非杜撰。”表现树身表皮的,则有鳞皴、绳皴、横皴等。 中国画的分类很复杂 从画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卉画、禽鸟走兽虫鱼画、界画等。人物画是我国传统的画科之一,内容以描绘人物为主。因绘画侧重不同,又可分为人物肖像画和人物故事、风俗画。据记载,人物画在春秋时期已经达到很高水准。从出土的战国楚墓帛画,可以看到当时人物画的成就。人物画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最主要的画科。 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画科之一。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绘画。在魏晋六朝,逐渐发展,但仍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独立的

中国青绿山水画

纵观中国青绿山水发展 ——《名画百篇赏析》第一章第一节 一、教学设计思路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名画百篇赏析》教材的着眼点是提高人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从地位作用看:本课是课本的第一章,是整本书是否吸引学生的关键。因此教学上要重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为培养创意思维的素养打下基础。从教学内容看:本课教材共分2节,分别介绍了人物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特点。从学情分析看:职业学校学生总体对反传统作品在审美上较难认同。因此要创设有趣的情景,通过问题、讨论、赏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及其特征。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青绿山水画与表达内心的体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习惯,拓展视觉感受的范围,增强 探索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青绿山水画不同时期的特点,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 2.难点:对于不同时期青绿山水画发展阶段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的掌握。如果不能理解,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幅画的用意与情感,导致无法正确欣赏作品。便会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1)情景教学法,(2)引导探究法。 2.学法 (1)自主体验法,(2)合作讨论法。 五、课时分配和教具准备 1. 课时:2课时

2.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比较式导入 屏幕出示《采薇图》与《游春图》。 问题一:两幅画有什么相通之处?又有那些区别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山水画是又人物画逐渐演变过来的。最早人物画就是一个孤立的人物。后来为了表现复杂的思想情感,增加了人物活动的背景,在人物活动的背景中包含了山水。山水为了表现人物,山水仅仅是人物轰动的背景,就叫人物画;如是为了表现山水,山水诗人物的思想境界,就叫做山水画。 教师板书:人物画山水画 图1:导入图示 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人物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人物画的开端。 (二)纵观中古青绿山水发展,沿着青绿山水画发展的“产生”和“高潮”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1.“产生” (1)观赏:展子虔《游春图》。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 作者简介:展子虔,约活动于6世纪后半叶,历经北齐、北周,至隋为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展子虔工于绘画,创作范围较广,善画佛道、人物、鞍马、车舆、宫苑、楼阁、翎毛、历史故实,尤长于山水。他曾辗转于大江南北,在洛阳、西安、扬州及浙江等地的寺观中

2019-2020-阅读答案:中国的山水画……(含答案解析)-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阅读答案:中国的山水画……(含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文人对自己生存环境——大自然的观照,深深的打上了意识 形态的烙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山水画虽然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但在中国山水画的水墨写意中,两度(平面)空间、多点透视及线的表现特点 又不是客观真实的再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以形媚道”和“天人合一”的两大特征。西方人一直对中国画家早就能够完整地表现出山水百思不解。山 水画的出现的前提包括非拟人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的地中海地区,洛克利歇 斯的《神圣的自然》就是这一哲学的最基本的文字表述。那时的古希腊地中海 地区出现了一种有创见的、有发展前途的西方山水艺术。它远远先于远东地区 的山水画,但后来的基督教改变了这一切。西方山水画艺术被扼杀、中断了, 直到文化复兴运动后,一些思想家和艺术家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山水画才得 以重新发展。然而在中国,自然哲学一直把人和自然看作是无法分割的整体, 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察自然的方式,为山水画提供了创作前提。中国山水画 在“以形媚道”的创作思想指导下,以似与不似、虚虚实实的创作方法把自然 和人格之美结合起来,通过对自然界的山川、草木、宇宙、大地的赞美来表现 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 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渗透在中国人 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同样影响着历代画家的审美世界观。在山水画史上,许多 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 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老庄理论认为,最高的智慧不是站在客体之外去认识把握客观规律,而是需要 尽可能地融入客体之内去体会、理解,使主、客体完全融合。道家的这种哲学 精神,转化成了中国艺术的主要精神。作画时,不局限于同一时空的写实,而 是凭记忆按照心想去表现景物,力求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 欲行”的自由境界,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对道的感悟、体验、转述、传达与表现。这种以道为本体存在,在空间意识上建构一个永恒的“质有而趣灵”的空间艺 术表现,惟有山水画特殊的散点透视法才可以表达。道家对自然的直观一直是 中国山水画家的神秘的一面,直至后来披上了禅宗的外衣。 禅宗是佛教中惟一推动山水画发展的部分。禅的实质是“释迦其表,老庄其实”;但是禅对人生及宇宙的直觉体验,“顿悟”其中的奥妙玄机,比道家略 高一筹。禅的神秘的哲学精神是将儒、道、佛、印度教的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

中国山水画的点景人物

附,浅析中国山水画的点景人物 点景人物是游离于山水画和人物画的一个特殊的表现形式,它虽然表现的是人物,但却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形式而存在,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附属物。点景人物更是作为一种情感传达的载体以其独特的意匠经营、多样化的表现技巧赋予中国山水画巧妙的构思及情感,反映画家某种情感寄托及追求,同时亦呈现出画家各自不同的嗜好、个人修养、政治态度以及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更好的表达了山水画“外师造化”及“内得心源”的物我统一的艺术意象。点景人物常是中国山水画中必不可少的点缀之笔,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区别于一般的人物、花鸟画,这与画家情感的追求及个性的向往、审美内涵及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同时点景人物尤其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一种特殊笔墨符号流露出画家作品的象征倾向和审美概念。 中国山水画的人物点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从题材内容上看有社会风俗、历史题材及传说故事等内容。从反映画家的主观思想方面有渔读耕樵、文人雅集、踏雪寻梅等隐逸题材。其中以隐逸题材最为反映文人画家的隐逸情结,因此常被普遍应用为山水点景的素材。点景人物在山水画当中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写意的、兼工带写的、没骨勾画的等等,并常伴以楼台亭阁、庭院屋宇、河边郊野、车船驴马、桥梁曲径等做背景,借以反映画家的主观情思。画中点景人物关系到全画的立意,虽小至寸余,但大多刻画精细,笔笔不苟,形神毕肖,呼之欲出,对作品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画面表现常有通俗而精致、超俗而平淡、曲高而和寡等不同绘画风格及欣赏品味。 二 中国的山水画,出现于战国以前,滋育于东晋,确立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从汉魏时期的壁画中,山水画还是人物的背景,但到了晋代,山水画逐渐在此时期成为独立的画科,而人物作为山水的点缀也从这时开始。从奴隶社会一直到封建社会早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绘画作为生存手段的迫切性远大于其他的存在方式,统治阶级对于绘画创作的政治要求使一系列的表现统治阶级的生活场景、物质需求、神灵祈愿的内容大量出现在宫廷墓室的壁画当中,这就决定了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绘画现状。而到了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格局的相对稳定导致了士大夫阶层的兴起以及生活的日益富足,使人们更多地关注于山水形胜与逸致雅兴的内在联系。因此这一时期的绘画逐渐把人的自身活动置于自然的景象之中,以追求山水为理想的隐逸境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化的纯净和超越的高度。点景人物将造化与心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其后上千年文人画家不断延续和反复追求的精神境界。由于早期山水画常作为人物的背景而存在,因而其在晋代形成独立的画科之后所呈现的面貌是略显稚拙的,而人物成为丰富画面内容与构成的一个重要手段,且人物的数量也较多,这也是山水曾作为人物画背景的惯性使然,这种惯性一直延续到隋唐山水画。从魏晋到隋唐

皴法是什么的技法

皴法是什么的技法? 山水名画的各种皴法如果说中国画的线法(十八描)是人物画的核心要素,墨(色)法是花鸟画的核心要素的话,那么,山水画的皴法可谓山水画的核心要素,所以历代山水画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山水画的皴擦法是山水画独有的用笔技法和绘画语言,可以说,不懂皴法就不懂山水画。皴法是指用不同的运笔方法或点或染、或勾或刷、或皱或擦皱擦出山石、树木的纹理皱折。古今皴法有几十种之多,现在还在创造发展不同的皴法,大体可分为四大类,点皴、线皴、面皴和染皴。一.长短披麻皴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照片比对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照片比对巨然《万壑松风图》局部照片比对明沈周《京江送别图卷》局部照片比对二、大斧劈皴马远《踏歌图》局部照片比对三、小斧劈皴宋松峰《楼观》局部照片比对宋松峰《楼观》局部照片比对明倪端《聘庞图》照片对比四、雨点皴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照片对比《溪山行旅图》图局二照片对比五、刮铁皴照片对比六、钉头皴照片对比七、豆瓣皴范宽《雪景寒林图》局部照片对比《雪景寒林图》局部照片对比照片对比八、折带皴元倪瓒《枫落吴江图》局部照片对比倪瓒《幽河寒松图》照片对比九、卷云皴北宋郭熙《早春图》局部照片对比《早春图》局部二照片对比北宋王诜《渔村小雪图》局部照片对

比十、解索皴元王蒙《青卞隐居图》局部照片对比元王蒙《青卞隐居图》局部照片对比明沈周《庐山高图》局部照片对比十一、米点皴宋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局部照片对比吴湖帆先生米点照片对比十二、荷叶皴清兰孟《仿松雪山水图》局部照片对比清石涛游华阳山图照片对比十三、乱柴皴近代贺天健《兰江山水》局部照片对比古代山水画家在长期创作和自然观察中,在儒道潜意识的影响下,创造了有别西方纯客观的(人体感官感受到的光影)。但有人文理念和自然交融的几种经典画法,下面以图分别说明。但先强调一点,绘画是对自然景色的升华艺术,高于生活,美化自然,大家看时应从整体感觉,色彩的调子和冷暖去感受。1.拖泥带水法.任何皴法画到洒脱时,往往会大块落墨,纵笔横扫,墨韵生动,浑厚 华滋,所渭皴法似有非有者,当为此法.宋箫照《秋山红树图》局部照片对比近代写意山水较多此法.明李在《阔渚睛峰图》局部照片对比2.没骨法.此法花鸟中多用,山水较少见.宋人佚名《雪景山水图》照片对比吴湖帆山水扇面局部照片对比3.浅绛法典型中国意识画法王时敏仿古山水图册照片对比清 髡残《苍翠凌天图》局部照片对比4.小青绿法.明仇英《归汾图卷》局部照片对比吴湖帆浮峦暖翠图卷局部照片对比5.大青绿法.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照片对比6.泼墨法.刘海粟《七度弄云烟》照片对比7.泼彩法张大千《泼彩山水》照片对比

中国画山水画写生技巧分享

中国画山水画写生技巧分享 中国画山水画写生技巧分享 中国画的"写生",往往是"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 树有怪异,便摸写记之,......"(元·黄公望《写山水诀》)。中国 传统的山水画写生观中,实在是把对自然的深入观照和细微体悟放 在首位,并使自然山水与画家心灵互融神会,最终达到顾恺之所说的"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目的.为达此目的,光是"模写"是远远不够的。遍游名山大川,融汇于胸,然后发于毫端,而至传神。观照与 体悟的功夫是必须到家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神遇而迹化。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写生观,其实是把人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山水即我,我即山水,所以在"物我"之间了无阻碍,既然山水之神已达,必定形神俱足。这一点是目前现代意义的"写生"无法达到的。 但其精神,对现代山水画写生教学,也有其积极作用。 一、现代山水画写生的作用 1.写生的.桥梁作用 中国画的学习,一般均从临摹入手,并且往往始终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作为学习国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临摹,能在短期内高 效率地迅速了解国画的各种基本技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由于国画技法,如山水中的皴法等,经过前人反复锤炼,已成十 分完善的程式,临摹一久,很易被其完善的程式所迷惑而不能自拔。而通过写生,就能使学习者在传统技法下的程式化山水与真山实水 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一方面,以所习技法表述真实山水,另一方面,用大自然中山水的万千姿态,印证传统山水程式,明了这些程 式之由来。 2.写生的记录作用

作为游历山水时的感受的记忆手段,写生也有其重要作用。且不论古代没有相机、摄像机,对不可能长游细察的山水记上一"异"十 分必要,即使在现代,有了相机等现代化记实工具,但当面对真实 山水时所得的感触,同时因地、因气候变化的阴晴明晦、云蒸岚飞,都会有许多变化。这些用写生记录,往往比较切合感觉,而一拍成 照片,往往反而因太"真实"而缺乏感人力量。 3.写生的体微作用 比较山水画的临摹与写生,临摹等于是在求教名师,只要精研细察,必能得莫大收益。但光从临摹上得到体会,毕竟是吃别人嚼过 的馍,"纸上得来终究浅"。如不能把这些临摹所得与自然真山水相 比照,一不小心便会陷入泥古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在这里,直接面 对活生的自然山水,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往往会有自己的独特体会。这些独特体会经过多次强化,并反复去粗存精,就会成为个人 绘画风格面貌确立的起点。 也正是这一点,才是现代山水写生教学向传统山水写生观靠拢的起点。 二、现代山水写生教学的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泥古不化"。过分强调临摹所得的山水画技法,特别是山石皴法等,结果是要么活山水被程式所囿写成死山水,要么是 思路被真山实水所束缚,而找不到表现的方法。 误区之二:"食洋不化"。是以西画速写的方法直接移植入国画山水写生中,把国画写生等同于硬笔明暗速写或线描速写。其直接恶 果是当速写得心应手之后,无论平时随手挥写,或严肃的创作,所 画之作几乎全为一副"速写相"。这些画作,如果光从画面视觉效果看,可能也不错,但却不能称是中国山水画。因直露和肤浅,直接 决定了其品格的低下。 当前,"速写相"现象几乎泛滥了全中国,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已无庸多言。令人担忧的是,在许多学者和教授者,甚至能够左右美术 发展方向的领导者,仍热衷于此类"嫁接"。一些人全不顾东、西方 艺术之间的巨大差别,结果将中国画体系弄得千疮百孔,自断生路。

美术鉴赏论文浅谈中国山水画

浅谈中国山水画 【摘要】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人的性情。 【关键词】山水画中国底蕴文化古典 一、中国山水画的起源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追溯到三国时代,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中所叙述的《云台山图》证实了我国不但有山水画,而且起源于三国。顾恺之,字长康,江苏无锡人,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博学多才,艺术造诣很高,素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他的《论画》极大的促进了隋代以后我国山水画的发展,而后而后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进一步的证实了我国的山水画的由来,且证实了山水画的素材来源于真山真水的写生,绝非人为臆造。

---《洛神赋图》之一,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 二、中国山水画的独立 隋朝的时候,由于政教的关系,因此绘画受到重视。隋朝绘画扔以人物或神仙故事为主,但山水画已发 展成独立的画科。展子 虔与董伯仁齐名,与东 晋顾恺之、南朝陆探微 及南朝梁张僧繇并称 前唐四大画家。展子虔历经北齐、北周与隋朝,曾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后任帐内都督。画过佛教画《法华经变》,风俗画《长安车马人物图》,但均没有传世。其山水画《游春图》,用勾勒刷法,著大青绿。空间透视安排合理,注意远近关系和山树人物的比例,能够于《游春图》-展子虔

咫尺之中,具备千里之趣。这证明了隋朝的山水画已经彻底解决“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空间处理问题,成为卷轴山水画兴起的代表作。 二、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体育、音乐、外交……的发展,山水画教育开始设科,学画的人越来越多,王维、李思训、李明道、吴道子、阎立木、张萱、张燥邓等是最有名望的画家。大诗人王维曾任尚书右承、安史之乱后隐居于陕西蓝田辋川。其材艺双全能诗能画。诗歌以山水见长名扬史册,绘画尤长水墨,他的《雪溪图》、《孟浩然马上吟诗图》、《雪山图》、《辋川图》等。被宋代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后世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李思训出身于唐宗,他不仅是当代最有名的大画家,而且是屡建奇功的右武卫大将军。他受展子虔的影响,从形式上推动了山水画的主体,继承了六朝和隋代的山水画的技法。他的艺术实践使唐代的山水画得到了发展,也感染了许多精专山水画家。其子李昭道就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父子的青绿山水画同水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表现形式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表现形式 句容市第三中学许瑞臻俞晨 中国人关于山水的观念,源于宗教文化,揭示了天体宇宙的无限奥妙。为了表示对山水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人们刻画山水神灵的形象,用于祭祀或瞻仰,神话或神画启发了山水画的独立成形。庄子的出现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界限,人开始与天地精神往来,通过哲学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关于自然的定义,天地人并生,天地人合一,中国的山水画和政治时局离得较远,与自然最为贴近;在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中使人的情感与性灵尽情显露,这种生命情调无不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艺术的深沉情感。山水画的产生更多地反映了人们“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心态;反映了人们心灵深处对自然的深切感受及心中的理想与寄托, 中国山水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笔墨与空间表现是建构中国山水画独特性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基础的两个方面,笔墨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大约出现在宋代之后,由于文人及文人画家的偏爱与推祟,古代画论中关于笔墨的论述,可谓宏富精深;至近现代,学者们谈论中国画的独特性,大多在笔墨上做文章,笔墨因而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大量有关笔墨的论述,让我们忽视了关于空间结构的论述与发现,其实早在唐代张彦远就提出“经营位置”为“画之总要”;对于中国画空间结构问题古人早有论述,只是与相

对笔墨的研究论述,在数量与深度上都显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在空间表现的处理上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 在多年的山水画教学实践中我观察发现,学生们无论学画时间的长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重视教师示范时的运笔用墨,忽视画面的空间处理,画面中景物不是画的太大就是太小,不是太左就是太右;或者干脆就画一个局部;有的即使画面中景物都有了却给人以堆砌和零碎感、没有层次、远近关系不明确、主题不突出,这样画面意境就难以体现。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大都是受传统绘画理论的影响而形成的习惯定势;同时也有我们在教学时有意无意间对笔墨多有侧重和强调而造成的。 山水画比人物画出现的晚,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空间的认识和表现问题。在古代人物画中大部分是没有背景的,人物本身所占有的空间有限,容易得到合理的安排。山水画则不同,景深万里之遥,如果没有合理的比例去处理山水景物所占有的空间,山水画就无法成绘。物质世界是立体的,空间是立体存在的形式;山水画描绘的是自然景物,自然不能没有立体、不能没有前后和远近,当然画山水画时就不能不加强画面中空间感的表现。空间感的营造是中国山水画构成的诸多要素之一,也是形式表现的诸多技法之一,是人们审美和视觉习惯的基本要求。表现山水画空间感的方法很多,下面我就如何处理山水画空间表现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1 、利用透视法表现画面空间感 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以游动的视点为基础所形成的画面空间,其采用的是散点透视法,散点透视法不同于西方的焦点透视法,这在画面

北宋山水画有哪三大主要流派

北宋山水画有哪三大主要流派 北宋南北两大山水画派中的李成、范宽、董源以不同的画风和卓越的贡献,创立了当时三大主要流派。荆浩虽然开创了北宋北派画派,并著有经典的《笔法记》,对山水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荆浩,包括关仝、李成在内则没有一幅作品传下来。我们从实际的记载中和后人的有关摹本可以了解到,荆、关、李三人中,起决定性的是李成。米芾曾云:“李成真见两本,伪是三百本。”可见李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画的水墨山水,善用淡墨的情韵,体现山水的灵秀,展现的是文秀的一路。米芾又谈到:“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山动。”李成创造了“卷云皴”,他的作品虽没有留下,但从师承李成的郭熙的画中可以看到卷云皴的表现形式。“卷云皴”是最早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山水画皴法之一。北宋另一主要流派山水画家是范宽。范宽与李成虽然是北方流派,但是与李成有很大的不同。他的画体现的是壮武的风采,王诜将他与李成比较,称之为“一文一武。”范宽传世的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他画山水,强调主峰突出,要占三分之二的画面。以一种雄伟峻厚的气势,显示一种咄咄逼人的威严。同时,范宽又十分重视具体景物深入细致的刻画,精心经营山坳深壑中的飞瀑流泉和山峦的顶端密密层层的树木。特别是正面的山体以稠密的小笔,皴出山石巨峰的质与骨。这种皴法便是后人所称的“钉头皴”或“雨点皴”,稍大一点的被称为“豆瓣皴”。与北派两家对峙的便是以董源为代表的江南山水派。董源笔下描绘的是江南景区。米芾对他也有很高的评价:“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在毕宏上。”《夏山图卷》等便是他的代表作。董源最大的成功之一是创造了最能表现江南山石形质的皴法“披麻皴”同时他又十分讲究淡墨的渲染,使湖山增强了湿润的感觉。最后他还用点来丰富表现手法,重重叠叠的点,使江南的湖光山色增添了郁郁葱葱的感觉。董源的继承者有巨然。巨然山水在董源的基础上开创了“长披麻皴”,然后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浓点淡皴,更显得气格秀润,墨彩腾发。由于北宋三大主要流派的争奇斗艳,使中国的水墨山水画,形成耀古开今的局面。

山水画教程

《中国山水画技法教程大 全》具体内容 一、《中国山水画技法大全》(基础篇● 基本山水技法讲解) 第一部分:中国山水画简史详解 第一节:山水画的起源与特点 第二节: 唐、宋、元时期的山水画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山水画 第四节: 现、当代山水画 第二部分:山水画常用工具与材料 一、毛笔 二、墨 三、砚

四、宣纸 五、其他工具 第三部分:山水画的分类 一、工笔画 二、写意画 三、水墨山水画 四、焦墨山水画 五、焦墨烘染山水画 六、青绿山水和绛紫山水画 第四部分:山水画技法之工笔画法第一节:白描画法 第二节: 双钩填彩画法 第三节: 没骨画法 第五部分:山水画构图章法详解第一节:构图在山水画中的地位. 第二节:构图基本方法 一、少而精取势法

二、居中取势法 三、均衡取势法 四、疏密主从取势法 五、分段取势法 六、满幅取势法 七、相互呼应取势法 八、折带形取势法 九、凹型取势法 十、斜角对衬取势法 第六部分:山水画材料技法运用第一节、用色之法 一、松树着色法 二、柏树着色法 三、杨树着色法

四、柳树着色法 五、桃树着色法 六、梨树着色法 七、梅树着色法 八、柞树着色法 九、枫树着色法 十、杂树着色法 十一、山石的着色法 十二、浅绛(绛紫)着色法十三、青绿山水着色法十四、泼绘山水着色法第二节、用笔之法 一、尖锋 二、中锋 三、侧锋 四、顺锋 五、逆锋 六、露锋

七、藏锋 八、破锋 第三节、用墨之法 一、彩墨交织法 二、彩墨相破法 三、泼彩泼墨法 第七部分:山的画法 1.山的表现方法 2.山石墨法 3.山坡和路径 第八部分:云的画法详解 一、勾云法 二、染云法 第九部分:石的画法详解 一、画石的基本流程 二、常用皴法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之美术学科—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之美术学科—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中国画自古就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当时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在隋唐时期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接下来中公资深讲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梳理一下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宫殿壁画的大量涌现,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这时虽未出现山水画,但出现了表现山水的图画,如东汉时期的山西平陆枣园汉墓壁画《山水图》。 二、起兴——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乱战,社会动荡不安,使得社会普遍流行着消极悲观的情绪,名士们纷纷寄情山水以逃避现实,大量的山水诗、田园画的出现促使山水画的生成。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他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卷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表现,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此时的山水画理论也已经基本成熟,而且讨论了空间的表现,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他的《画云台山记》可算山水画论的开山之作。 在南北朝后期山水画逐渐发展成独立画科,并出现了戴逵、宗炳、萧绎等以山水画著名的画家。宗炳所著《画山水序》,是最早的山水画理论文章。 三、全盛——隋唐 隋唐结束了战乱状态,进入中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山水画在南北朝时所显现的独立趋势,入隋以后渐渐明朗。初、盛唐之际,山水画已脱离人物故事而成独立的画科,到盛唐时,出现了画法工致、赋色浓丽和笔迹豪放、水墨减淡等不同流派,山水画由此启立门户,形成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 山水画的发展,首先表现在隋唐兴建的大量宫廷和台阁上,他们在设计依山傍水的建筑时,先要绘画大量山水背景,从而促使了山水画的进步。这时期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一大批山水画大师。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品,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开创了青绿山水画的端绪,并且初步探讨了“咫尺千里”的透视观。《游春图》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出朴拙而真切地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展示出山水画已由六朝以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成熟,山水画就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唐代的山水画具有划时代意义,具体表现为青绿和水墨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立。一派是青绿山水,“大小李将军”——以李思训及其儿子李昭道为代表。二李的画法是以墨笔勾勒轮

古风水墨画边框素材图片

古风水墨画边框素材图片 篇一:实景照巧转水墨画美图秀秀大玩中国风 实景照巧转水墨画美图秀秀大玩中国风 2012-04-06 13:27 牛华网 古有“烟花三月下扬州”,在初春烂漫时分登舟游江南,这可是古代才子吟诗作画之源泉。可现在的我们或许心存这份雅兴,却很难表达,吟诗作赋不成句、挥笔推墨难成画,有的只是拿着相机将好看的景色拍下来,然后在欣赏时将其幻想成一幅画。其实,照片变成画也并非难事,今天小编就用“美图秀秀”教你将实景照转成带有浓浓中国风味的水墨画。 快来看看对比效果吧: 好在江南保留的这些古建筑,让我们的水墨画有了原型,是不是很像毛笔在宣纸上描绘的画呀?喜欢的话,赶紧来学习一下吧:STEP1:在“美图秀秀”软件下,打开一张待处理的江南风景画,首先进入“美容”菜单下,用“消除黑眼圈”功能,将照片中一些现代感的高楼去除,只需调节100%的画笔透明度,在远处高楼的周围取色并涂抹高楼,边缘处的处理可以将图片放大。 STEP2:接着进入“美化”菜单下,选择“艺术”分类,添加素描特效,并将特效透明度调至70%,再选择黑白报纸特效,实景就立显水墨效果咯! STEP3:仍在“美化”菜单下,选择“背景虚化”,调节比较低

的虚化力度,让照片整体虚化,使画面更加柔和,让景物的边缘有一些类似毛笔笔触的晕染感,然后点击应用退出编辑框。 STEP4:对图片进行鼠标右键,选择“插入一张图片”,将事先在百度上搜索一些水墨风格的素材图导入进来,调节素材图的大小覆盖后再鼠标右键选择“正片叠底”。 STEP5:然后再鼠标右键将其他一些小的素材图也导入进来,根据需要将墨迹素材的透明度调低一些,然后调好其位置大小。 STEP6:最后再调好文字素材的大小位置后,鼠标右键选择“正片叠底”,注意文字素材的图层应该在墨迹素材图层上面,这就大功告成了! 其实从以上教程来看,只需要结合一定透明度的素描和黑白报纸特效,即可将一张实景照瞬间转成水墨画,但是要成为一幅可供欣赏的画,还需要一些修饰,比如墨迹、毛笔字等。所以大家在动手之前,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些水墨素材做装饰用,喜欢的话,赶紧来试一试吧! 篇二:现代创意水墨画 一、主题名称:现代创意水墨画 二、课程说明 1、设计理念 (1)顺应时势潮流趋势 中国水墨画在世界艺术领域中,是一种独特且自成体系的绘画形式,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仅代表着中国的艺术文化,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与寄托。但在今日快速变迁的时代中,现代艺术新奇多元

中国古代山水画技法

中国古代山水画技法 内江师范学院 张大千美术学院教案设计 题目: 中国古代山水画 姓名: 邱锡超 班级: 2008 级 1 班 学号: 2 0 0 8 0 9 4 1 1 6 7 指导老师: 李臣英 1 课题: 中国古代山水画 课时: 1课时 课型: 综合课 授课对象: 高中一年级上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山水画在本书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绘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个学科。中国古代山水画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变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简介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学好山水画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还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国古老的传统与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基本的笔法和墨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国山水画,了解并尝试山石、树木的画法,体验大胆运用笔墨表现自然景物的乐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了解和喜爱之情,感受民族传统艺术3. 独特的审美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中国画中树、石、云、水的画法。 教学难点:对笔墨的运用和把握。 教学方法: 1、教法:欣赏、讲解和动手绘制相结合。 2、学法:欣赏、体会、绘画。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教材、历代名画列、宣纸、毛笔、墨、盘子…… 学具准备:教材、宣纸、毛笔、墨、盘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以起立的形式进行上下课,并随时监控课堂情况,进行调整。 二:引入新课:(5分钟) 2 1.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画的基本知识,请问同学们:国画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可分为哪些门类,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以笔墨为基本表现语言的造型艺术(主要是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在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与中医学、京剧艺术并称三大国粹。其分类方法多样:从题材内容上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从表现手法上可分为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