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不同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不同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不同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不同

苏轼

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

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辛弃疾

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

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

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比较

宋词风格,多有豪放、婉约两派之说,而豪放派则以把苏轼和辛弃疾为主。并称「苏辛」。辛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或以奔走流动的气势取胜;或以清新秀美的画面见称;有时则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那么他们的词作品在风格上有哪些异同呢?

一.苏、辛词风的相同点

苏、辛词中有大量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其内容之冲实丰富,情感之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苏、辛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如苏词中《江神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事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作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词的下阕用冯唐故事,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历史人物和身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如辛词中《虞美人·赋琵琶》列举了“昭君出塞”、“贺老定场”许多有关的典故,且所用典故中情事都与词人内心的情感和生活经历有关,与当时时代特点有关,故典故虽多,却不为事所累,且抒情气氛浓郁。辛词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苏、辛词大量运用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苏、辛词风大抵皆气势清雄,神彩俊迈,纵横挥洒,跌宕昭彰。苏、辛两人皆摆脱音律之束缚,畅所欲言,不以曲害意,扩充词之领域。苏、辛的词作都可以遵守词的规律,但也能跳脱。例如东坡词作的断句,以词的句式断或者是依据文义断有不同的味道。苏、辛两人皆突破诗、词界线,援诗入词;亦即俾「词体诗化」也。所谓「以词为词」是指将作诗时使用的体裁、句法也用于作词,使词体诗化,突破了诗词的界线。东坡所作的词全面性的诗体他,以诗入词,内容、形式皆是诗的味道。任何文学最早都是起于民间,如词的原始风貌是质朴的,写风俗民情的,与文人化后词不同。

二.苏、辛词风的不同点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的重要作家,但他们的词风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同为“豪放”的风格,苏词之放,表现为超逸放旷;辛词之放,则表现为悲壮激昂,同样是抒发政治失意的情怀,苏词的结尾,以“人间如梦,一尊还

酹江月”的老庄消极思想自解,显出颓废为自适的倾向;辛词则金刚怒目,感愤终篇,仍大呼“枉了冲冠发”,毫无出世之意。东坡词倾向于从痛苦中求超拔、求解脱,跨越现实的黑暗去追寻理想的光明;而稼轩词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于现实的苦恨执着和挣扎奋斗,表现了悲愤的呼喊和火一样燃烧的激情。不同点表现如下:

1.苏、辛词中展现的个性不同。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苏轼是文人,辛弃疾是文人+英雄(偏重于英雄气)。文人气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多愁善感和英雄豪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万丈豪情均表露无遗。苏轼把如画的江山和气字轩昂的英雄叠加在一起,以景衬人,山水壮丽,英雄俊朗。辛弃疾历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诸多英雄好汉的成败旧事,写出了自己对国事的关注和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但是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老先生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权者。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2.苏词诗化,辛词文化。苏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呈“大江东去”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以及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这种渗透人生感悟的情愫,从激越的冲动终归于深沉的平静。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佛老思想,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辛词散文化的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慷慨纵横是其情绪的主流。以炽热的政治情感与崇高的政治理想来拥抱人生。豪爽的英雄本色常常企图与历史上的众英雄相认同。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

概言之,北宋苏轼创立了豪放词派,南宋辛弃疾将它发扬光大,并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了繁盛的豪放词派,无论东坡词之旷达,还是稼轩词之悲愤,在宋代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崇高的地位。

在宋代文学史中,苏轼、辛弃疾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豪迈旷达,激情飞越,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成为高山仰止、泽被后学的楷模。但是,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虽同以豪迈奔放为主,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本文试从二人的生平创作、词风、社会经历、思想艺术等方面入手作浅显的比较。

苏轼在文学几个主要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名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新风气,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一扫当时绮艳柔靡的词风,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对后世文学影响极深。在书法上,苏轼也被列入宋朝四大书法家。辛弃疾为南宋的伟大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主要创作也是词,共词作600 余首,其词风气势磅礴、悲凉感愤,成为南宋词的高峰。苏轼、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其词作都是纵横捭阖,气势恢宏的。语言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如岩浆般倾涌而出。以下分别举例析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①。这首词是1082 年苏轼45 岁时所作,借追忆赤壁之战来抒写自己的怀抱。开始从描写赤壁自然环境的雄奇景色起,再写赤壁之战的指挥者周瑜的英雄形象,儒将气质,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壮丽的战争画卷。虽然末尾流露出被贬官黄州,抱负无法施展,只能以酒浇愁的慨叹,却没有悲观厌世的感觉,只是借周瑜在赤壁大战建立大功的往事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全词语言豪迈,不加修饰,也并不严格遵照言律安排句子,读起来却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感到作者是一气呵成的。笔力遒劲,高唱入云,有“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气象,充分表现了苏轼豪放旷达的性格和词风。

再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②?

这首诗是辛弃疾晚年在京口任知府时作的,其时金王朝统治北方,势力日益强大,南宋政权随时都有颠覆的危险。作者在北固亭远望敌战区,抚今追昔,引起无限感慨,于是写下这首充满爱国热情的作品。

作者在北固亭远望思潮翻滚,首先想到的是当年曾在此建都并抗击曹操南下军队取得胜利的孙权,但是对照今天,南宋王朝日渐衰微,无力北伐,偏安一隅,“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正是此时的凄凉景象;再想到南朝宋武帝刘裕曾经“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先后灭掉南燕和后秦两个异族建立了政权,可到了文帝国势衰落,“仓皇北顾”;联系当前的国势,于是怀念汉代名将霍去病抗击匈奴封山而还的功绩;又回忆起自己当年冲过金兵防区率领义军南下投奔宋室,那时江北的扬州地区战火正炽,这番往事到如今已有四十三年了。现在隔江的后魏太武帝佛狸祠前,群鸦乱飞,鼓声可闻,当地人民正在金人的暴政统治之下过着痛苦的生活,南宋王朝根本不作收复失地的打算。最后由廉颇老当益壮想到自己已是暮年,虽有驱逐金人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可没有用武之地,只好把满腔悲愤寄托在这首词中。辛弃疾这首词气势磅礴,情绪激昂,表达了作者主张抗敌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从艺术表现来看,全首词结构严谨,语言精警,音韵铿锵有力,虽连用数典却不觉得生涩,是豪放派词中的代表性作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读东波、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意思是苏辛二人词都是堂堂正正,高风亮节的,人格高尚德性弥满,真情郁勃,有如柳下惠似的正人君子。说明苏、辛同为豪放派代表,正是因为人性的内在美,其词才雅量高致,充满正气、激情,这是很好

的概括。

通过阅读苏、辛的词作和分析可以发现,虽同为豪放派领导人物,但二人的词风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旷达与豪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东波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这里的“旷”即“旷达”,“豪”即“豪宕”。以下试分析之:

苏轼的词风旷达,指其面对茫茫宇宙,虽多人生感叹,并抒发事业曲折,功名难就的哀伤(如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却又将此种种不快化为登高向远之志,尽酒行歌,超脱现世,而没有沉迷、颓废于人生的失意之中。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中秋)③。

辛弃疾的词豪宕,指其面对人生种种坎坷,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眼看着国家衰微,山河沦落,因入世甚深,好生眷恋,所激起的是一腔忠愤,驱风策浪,慷慨悲壮。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其报国无门,

连流泪也是流的英雄泪。语调悲愤、激昂,倾吐胸中抑郁不舒的闷气。

苏词是豪与逸的结合,乃成旷,辛词是豪与执的结合,还是豪。从苏词发展到辛词,是由雄放自然,超逸清旷而成沉郁顿挫,苍凉悲壮。苏词有陶渊明的神韵,辛词有杜甫的风范,苏辛之词不可学,实乃他们的性情不可学,胸襟不可学。

(二)、哲人之词与英雄之词

苏轼的词是在自然山川的怀抱中写成的人生大感叹,充满对人生、世界、生死、命运的拷问和思索。

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④。

通过生活中一次淋雨的小事,以曲笔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豪迈开朗的个性和履险如夷的人生态度,好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不仅指苏轼对待自然的风风雨雨能处之泰然,也表现了他对政治上阴晴无定,升沉难测的情况听任自然的超脱气度和不畏挫折的坚毅精神,语意双关隽永,且富有理趣,充满哲理和智慧,没有豁达博大的胸怀是写不出这样的词的。

辛弃疾的词是在金戈铁马两军对垒的军营中写成的人生大感叹,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有豪气英风。

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从眼望滚滚长江水不断向东流逝,回忆起年轻时金戈铁马,以恢复中原为已任,抗击金兵的辉煌往事。而如今,为国建功的理想无法实现,收复失地的抱负不被朝廷理解,联系到在东吴建立政权,形成三国鼎立的孙权(字仲谋),不由得以孙权自许,是实实在在的英雄之词。

(三)、缠绵清婉与清新朴素

苏轼、辛弃疾都是文学史上的重量级人物,其风格并非单一的。苏词在豪放以外,一些名作写得非常的缠绵清婉。

如《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⑤。

此词为苏轼悼念亡妻之作,苏轼为人情至深义至重,于人生宇宙万物,感受极敏锐而见解极深透,加之才气过人,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感喟中,至死不渝的真情,让人体会极深。

又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籍咏杨花言情,将杨花的精魂与思妇的形象处理得不即不离,若即若离,表现其缠绵悱恻的情思,达到物与神游的境界。

辛弃疾描绘田园风光的农村词和体物言情的咏春词、艳情词,形成另一种清新朴素的词风。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此词用白描的手法写农村的田园风光,有着一种清新自然的气息,语调自然平淡,远离了作者念念不忘的国仇家恨、金戈铁马的生活,远离了滚滚红尘的喧闹和繁扰,反映了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寻觅到的闲情乐趣,及其知足达观的恬淡心情。

三、词风差异原因

苏轼、辛弃疾的词为什么在豪放一路的前提下会出现词风的差异呢?文学艺术源于生活、社会、实践,但又高于生活和社会实践。因此,首先要把词人的词风放到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去分析。本人认为,苏、辛词风差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原因:

苏轼父苏洵、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其父乃散文家,具有浓厚的儒家、道家思想,苏轼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具有深厚的底蕴。贬谪黄州后,苏轼尽管还以儒家的忠义思想自励,胸存浩然正气,但已渗透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因此,苏轼能以儒家积极人世之精神融合佛、道清旷达观之襟怀,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执着人生又善处人生,无论穷通都能在精神领域保持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所以苏词能形成豪放旷逸的词风。

辛弃疾自幼丧父,由祖父抚养长大,他出生时济南已在女真政权的统治下过了十二年,从小目睹金人践踏、民生疾苦,自幼就萌生为民族复仇,收复失地的宏大志向,二十二岁更率兵抗金,突入敌营生擒叛徒。而后相继任过一些地方官,都未得到重用,其为国建功立业,光复失地的夙愿终成泡影。因此,辛词中除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之外,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郁闷和悲愤也体现在词作之中。

(二)、个人经历的原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波居士,四川眉山人,出生于北宋一个寒族地主家庭,其父苏洵乃宋朝散文大家,弟苏辙以欧阳修为学习楷模,也是散文学家。苏轼20 岁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颐宁初年,苏轼因为改革思想与时任丞相的王安石变法主张多有不同,被派任杭州通判。后来又任过密州、徐州、湖州的知府。在此期间,苏轼因写诗对新法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弊端进行讥讽和劝谏,遭到新党中小人的陷害,引发“乌台诗案”,坐了四个月的监狱后,于1079 年12 月贬任黄州团练副使,他带领家人到了黄州,在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为东坡居士。1086 年,苏轼因旧党得势,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但他并不一概否定新法的成效,这使得苏轼处于新旧两党的矛盾之中,在朝中难以立足,1094 年苏轼被流放到岭南,1097 年再贬琼州,1100 年宋徽宗即位大赦,苏轼北归一年就病逝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人,他出生时,济南在女真族政权的统治下已有十二年。二十二岁时起兵抗金,二十三岁渡江南归后有接近二十年一直做地方小官,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四十二岁时被免职,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了十年。1203 年朝廷筹措北伐,辛弃疾终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充满了老当益壮的抗金激情,希望干番大事业,两年后又被免职,黯然回乡。1206 年再被宋禧宗起用,到任不久因病回

家,次年就含愤去世了。正因为苏轼、辛弃疾个人经历的截然不同,对其词风也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

(三)、社会环境原因:

苏轼所生活的北宋时代,朝廷还不很昏庸,甚至还出现了“王安石变法”这样有积极意义的自我变革,国家的国力还可以保持不受外族欺侮,没有战乱之苦。苏轼又是文人,虽多次任过大大小小的地方官,乃至翰林学士知制诰这样的高官,但没有参加过战争。再加上苏轼的儒道佛思想,形成具有哲理风格的文人词。而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金人南侵,国力衰微,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徽钦二帝被掳的“靖康之耻”犹未雪,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辛弃疾又亲自参加过战争,经历了“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战争场面,常常以英雄自许和许人,不被朝廷重用,多次被贬,闲居在家,壮志难酬,激发出一腔英雄气,爱国情,尽付词作中。

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例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又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追缅往事,遥想将来,心潮澎湃。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讽刺苟安求和者,表示了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传达出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词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苏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他的那种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辛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他所创造出来的比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构成了辛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铿锵作响。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妥协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

作为生活丰富、思想复杂、才华卓越,艺术上成熟并孜孜以求的词人,东坡和稼轩的词的艺术风格是多样化的。除了那些抒发个人豪情壮志的作品豪放奔腾的主流之外,也有许多缠绵

潇洒、淡远飘逸之作。苏轼的悼亡词,显得沉痛悲凉;描写农村生活的词,又那样轻快明朗;抒发寂寞情感的词,显得幽冷;描绘复醉三更的词,又那样地飘逸。辛弃疾的词,才兼众体,不拘一格,能刚能柔,纵横如意。他的长调宛转激昂,短调温柔慷慨,或纵横奋厉,或婉丽清畅,他的这种依作品内容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韵致,充分体现了词人卓越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驾御能力,以及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苏辛的词的风格特征的形成,还表现在对作品题材的开拓扩展方面。他们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放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生活内容。苏轼把过去诗家惯用的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用词来加以反映表达,给词的创作带来更为广阔的领域和勃勃气机。辛弃疾进一步地、充分地发挥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功能,融汇诗歌、散文、辞赋的特长,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正是这种大胆的独创,形成了苏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格。

苏辛在驾御语言的能力方面,更见其技艺的高超。前人说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苏轼在语言上一变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有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的诗句的吸收,偶然也运用当时口语,给人以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辛弃疾比之苏轼,他不仅运用古体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和大量的民间口语入词,不论经史,诸子、楚辞、以及杜甫、李白的诗;韩愈、柳宗元的文,往往信手拈来,糅入词中,形成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同样的运用口语,同样的新鲜活泼气息,同样的豪放主调,同样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把两位杰出的词人连在了一起,后人以“苏辛”并称,并推为豪放词风的代表,他们是当之无愧的。

词人不同的人生旅历是造成作品风格不相一致的主要原因之一。与苏轼的出生经历甚不一样,辛弃疾出身行伍,曾经组织、参加过抗金的义军,后从北方回归南宋朝廷,寻求报国之门。辛弃疾"归正人"和北方人的尴尬身份,致使自己不被赵宋王朝所信赖和重用,空怀一腔热血却请缨无路、报国无门,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年少时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的壮志豪情付之东流水,自己一生崇尚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希冀自己能具有孙氏般的雄才伟略,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使词人万分叹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人事皆非。作为一名行伍出身的将才,辛弃疾怀抱的是英雄情结,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慷慨激昂。而事实上不受重用的词人满腹牢骚,只能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的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辛弃疾豪放的胸襟不逊于苏东坡,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对于世故的通透达观,辛弃疾远逊于苏东坡,故较之东坡的能进能退,辛弃疾则陷入欲进不能、欲退不忍的两难境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英雄无用的压抑感和壮怀豪情无人理解的孤独感成为辛弃疾心中无法排解的愁绪,"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只能将苦水往心里头咽,"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这是一个生动的落魄英雄的形象写照。在进退方面来说,苏轼表现出与辛弃疾不一样的旷达。苏轼思想兼备儒、释、道三教,深悟实相,对人间世故练就旷达的通透,"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沁园春孤馆灯青》所以在屡遭贬斥、身处逆境时能够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秉持开怀通彻的胸襟,不至于和辛弃疾一般无从释怀。

与苏轼词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辛词里,多出现战争和军事活动的一系列意象。"吴钩""旌旗""锦襜""马上琵琶"等意象群在辛词中频繁出项,创作出一幅幅宏伟壮阔的军事一景象,浸透一股股昂奋豪放的情怀激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剑"、"吹角"、"连营"、"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弓"等军事意象密集组织在一起,构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急凑、跳跃的节奏唱跳出战争的激烈和残酷,洋溢男儿征战沙场、誓死不惧的豪迈。在这里,血性男儿的力度美和崇高美铸就了辛词惯有的阳刚之美、豪放词风。

在创作手法上,东坡主张诗词一体、以诗为词。在词的创作中,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将"诗言志"的特征在也运用在词里,开拓词的境界。苏词里大量地融入词人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次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月的变化想到人世间人与人的种种境遇,从而将对人世无常的思想升华到通透达观的境界,以一种平和的、祈祷的心祝福天下人"千里共婵娟"。辛弃疾更是在"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赋中常用的章法、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到词的创作当中来。《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惟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若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

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采用辞赋的手法,运用比兴,借用惜春、留春、怨春的、凄美景象,层层铺开,逐渐渲染词人悲壮抑郁、愤懑伤怀、"闲愁最苦"的悲思。以文为赋的手法填词,更便于宣泄炽热的情感和诚挚的真情。因

而,辛词"豪放"风格尽显无遗。

词人的创作与其生活和性格紧密联系,词人的生活状况及性格特征无不在词作上留下痕迹;同时,创作的方法和手段也影响了词人情感的彰露和表达。故词风亦不一致。苏、辛两大词人虽被后人同归列入"豪放派",然仔细究察,两人词风实有相异之处,总的来说,则是:

苏词旷达,辛词豪放。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光辉夺目的巨钻,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同唐诗并称双绝。在宋代众多杰出的词人当中,我最喜欢的两位词人便是苏轼和辛弃疾。他们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辛弃疾的平生经历和词作创作背景不同。苏轼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比较缓和的时代,其词的内容没有太多的忧国之亡和愤外族之侵,而是以怀人、念友、际遇、人生感情等题材为多。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如火如荼的南宋时代,烽火连天,哀鸿遍野,他的抗战主张受到阻碍,爱国、救国雄志被扼杀,因而其词作里颇多忧国忧民、反抗侵略、收复失地等题材的作品。 苏辛词都具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但各有特点。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东坡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他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与其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稼轩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和雄奇而沉郁的个性,他所创造出来的比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构成了辛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苏词豪纵旷达,随遇而安,性情古雅;辛词生猛用力,气节悲壮,有为国奔走呼号之概,落拓幽怨之容。因此苏轼之豪放词可用“豪壮”二字概括,而辛弃疾之词须用“悲壮”二字概括,人生观不同,气度故殊。 同为豪放派,苏东坡在胸怀上显得广阔,辛稼轩在气力上显得宏大。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它们分别是苏轼、辛弃疾的“怀古”名篇。虽同是豪放一派,但词中所表现出来的词风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在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不同之处是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的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被后人并称为“苏辛”。但由于两位词人的时代和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的差别,两人表现出的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苏辛豪放词风的相似之处 (一)苏辛都开拓了词的内容。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而自苏轼开始,豪放的感情,豁达的胸怀,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的词风。使传统意义上的恋情之词柔情之词扩展为豪情之词,成为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而辛弃疾也突破了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的内容,还将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是散文,骈文,还是民间口语,他都信手拈来,表达了他的各种情感体验。 (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的风格。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表达了决不投降、坚决抗金的决心。 (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抒发的共同情感。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都是才华横溢,并且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苏轼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庭,他的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家庭的熏陶使苏轼从小就树立大志,他读书很刻苦。1056 年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离开四川到京城应考,一举成名。其文章得到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称赞,称赞苏轼是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自此一举成名,开始了仕途生涯。然而苏轼在仕途上并不如意,由于卷入党派纷争,受到排挤,他一生当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被贬和流放当中度过的。从英州到惠州到儋州,因此在被贬和流放的时间中,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成为苏轼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情感基调。在他的豪放词中这样的情感随处可见。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而是具有雄才伟略,可以出将入相的人物。23 岁时,即“壮岁锦旗拥万夫,锦谵突骑渡江初”,仅带数十骑,突入五万人的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率军南归而被委任为江阴签判。但此后,天生英才却无处可用,或赋闲散居,或沦为下僚,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只能寄托于诗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

苏轼词的价值与意义

苏 轼 词 的 风 格 姓名:郝星霞 学号:B

苏轼词的风格 作者:郝星霞 摘要:苏轼对词的贡献很突出。苏轼出现前,词的内容受传统念束缚,局 限于旖旎温柔的艳情腻语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吊古伤今、述电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在风格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关于苏轼词的艺术特色,历来争论较多,大致有四类。一曰“豪放”,二曰“韵秀”,三曰“清雄”,四曰“情深、思深、真率”。就“豪放”而言,苏轼一生作词约三百余首,其中早期约六十二首,由于受张子野的影响就很典雅,中、后期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并不豪放。 关键字:豪放派;婉约风格;苏轼词;苏轼;诗语入词。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旷达婉约兼而有之。 苏轼是宋代词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词数量巨大。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果。无论在词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诸多方面,他都有很大的开拓,提高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力。词风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豪放风格 苏轼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提高了词的地位,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词派。南宋胡寅《酒边词序》说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远望,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这段话对苏词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概括得十分准确。南宋末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把诗文可写的内容,也写进了词里,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而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既可以抒情、写景,也可以叙事、说理,的确“如天地奇观。”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苏轼第一个用词来抒发自己慷慨报国的爱国主义激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词中第一首豪放风格显著的词,可以看出是以辛弃疾为代表的南宋爱国词的滥觞。苏轼词的豪放,不仅仅表现在内容方面,还表现为议论纵横、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和《水龙吟》(3)农村词,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因为从小长于金人占领区,所以那刻爱国之心和收复失地,复仇雪耻的民族英雄气概是与生俱来的。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 (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在词这一领域中,苏轼对题材、风格、技巧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与创新,使他的词作与词的传统出现重大的差异,在当时引起了普遍的注意。 辛词有散文化的意境,这种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田园风光所能慰藉的苍凉老境,其温度毕竟还是有限的。典故所能表达的文化底蕴与口语化的鲜活话语所包装的鲜活而又坚持的思想。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

苏轼的人生价值观

东坡诗词中的精神 第一次对苏轼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是通过他的那首家喻户晓的《水调歌头》。当时就被诗中所描写的浪漫朦胧的意境深深打动,我在想,到底是一个有着怎样经历的的人才能拥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怀着这样的好奇心,我一步一步的不断接近这位传奇人物。 虽然对苏轼的诗词学习的有限,但每读一首,我对他的认识就越深一层。他写的对我最有感触的两篇文章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和《赤壁赋》。可以说,从来没有任何的古文带给我如此之大的触动。不知道为什么,当读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后,我潸然泪下。也许是进入了苏轼的角色当中,和他一起回忆与表兄文同交往的点点滴滴,而如今物是人非,只能睹物思人,不禁悲上心头。《赤壁赋》则是苏轼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从最开始的欣赏其中的景物,再到精神上与作者产生的共鸣,那种体会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就仿佛自己和苏轼泛舟游于赤壁之上,把酒赏月,共同享受山间的徐徐清风,听着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他身上具备的那种乐观豁达,对事处之泰然,宠辱偕忘的品质对当代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些品质适应于现代社会当中不同层面的人。作为领导者,要学习他的为官一方,造福一方,清正廉洁;作为普通人,在不同的环境中,要回把持自己,向他学习即使在逆境中都要保持的坚贞气节和人格独立,决不随波逐流。还有对待人生的态度,也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当代社会中有太多的不公平和虚假,如果没有苏轼那种乐观豁达,又怎能生存的游刃有余呢? 喜欢一个人,就会受到他的影响,尤其是思想上的。所以我敢肯定的说我向苏轼习得了他身上的那种乐观豁达的精神。就是从和他泛舟时,听他讲“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那一瞬间领悟的。而这种乐观豁达可以帮助我在任何的困境中重新站起来,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以至于不会大喜大悲。苏轼的人生态度完完全全的影响了我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先用诗词吸引我,打动我,让我有一种想要不断了解他的冲动;然后他又用他的人生经历感染我,让我不得不为他折服。他在我的眼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位诗人了,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文 \ 洪万平 (文学院 2012级汉语言文学1班 120101010030)摘要: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在文学史上并称“苏辛”。但因为两人所处的 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和个人性格的不同,使两人在同为豪放的词风下又突显出各自不同的风格。本文就两人在词风的异同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苏词辛词豪放派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以豪放派的代表屹立于词坛。苏轼从根本上改变了词以婉约为正宗的传统,别开生面地开创了豪放派,而辛词继承苏词豪放,所以豪放是两人词风的相同之处。但辛词在继承苏词豪放的同时,又对豪放词进行了创新,以及两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又导致两人词风在细节上又许多的相异之处。下面将对两人词的异同进行较系统的对比。 一、苏词与辛词的相同之处 由于两人性格的豪放大气,是两人在词风上表现出较高的相似之处,因此后人提到“豪放派”就会联想到两人,因此在词风上有很多共通之处。 两人都有大量的怀古、隐逸和饮酒之作。这与两人在仕途上的几起几落都有莫大的关系,两人都有一腔热忱参与国家政事,却又一贬再贬,政治上的失意,满腔的郁闷无法发泄,于是借酒浇愁、借古讽今甚至有时会产生隐逸的想法,这都是两人在其词中的共同之处。例如:两人都有在怀古中抒发壮志未酬的抑郁失落,这是他们最大的相同之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全词借历史以抒怀抱,赞叹历史风流人物而发人生慨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绪于中可见。【1】而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在词中作者明写登临怀古,暗讽当时朝政。用典自然贴切。全词“魄力雄大,虎视千古”(陈廷焯《云韶集》卷五),充满英雄之气。【2】这样的豪放词作很大程度上都突显出二人的相似之处。 因此,“豪放”——这个主题风格与柳永和李清照的婉约词风是决然不同的,这在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其实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也就是区别于婉约的豪放词风。 二、苏词与辛词的相异之处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苏轼是北宋词坛巨匠,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中国词文化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一页,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作为开启一代新词风的先驱者,苏轼在词坛地位不可动摇。《四库全书总目纲要》中有这样的记载:“词至轼而又一变”。一个“变”字,或许是对苏轼对中国词坛贡献的最好概括。 一、打破“艳科”藩篱,革新奢靡词风 北宋以前,词风多华靡。中晚唐以来骄奢华靡的世风,以及知识分子政治理想的幻灭,最终促使词的委婉言情的文体特征形成。五代十国时期世风的华靡浮艳继续为词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这时期的词词风浮艳,以《花间集》为代表,其中描写恋情相思与男欢女爱的作品占有相当比重。温庭筠作为花间词人的典范,其词长于以密集的意象、华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来描摹事物,艺术风格华美秾艳。温庭筠代表作《菩萨蛮》能集中体现其秾艳的词风:“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宋初词风虽不及前朝华靡浮艳,但朝廷提倡享乐,君臣晏安,词风继承花间一派的婉约绮靡而视为正宗。如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多为流连风月、感伤时序的闲情闲愁,缺乏现实意义。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的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其更具有生命力。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以诗为词”,提高词的地位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他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词中比较成功的表现是用题序和用典。面对“诗庄词媚”的局面,苏轼致力于改变词的题材与境界,使词能兼而能表现阳刚之美。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加以变革。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从整体上看,词的发展进程,是逐渐向诗靠拢的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苏轼外出打猎,满怀豪情地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在词中,作者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至此,“词庄诗媚”的传统被苏轼打破。 三、开拓词境,扩大词的表现功能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 的社会内容。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培训课件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的比较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光辉夺目的巨钻,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同唐诗并称双绝。在宋代众多杰出的词人当中,我最喜欢的两位词人便是苏轼和辛弃疾。他们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辛弃疾的平生经历和词作创作背景不同。苏轼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比较缓和的时代,其词的内容没有太多的忧国之亡和愤外族之侵,而是以怀人、念友、际遇、人生感情等题材为多。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如火如荼的南宋时代,烽火连天,哀鸿遍野,他的抗战主张受到阻碍,爱国、救国雄志被扼杀,因而其词作里颇多忧国忧民、反抗侵略、收复失地等题材的作品。 苏辛词都具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但各有特点。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东坡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他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与其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稼轩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和雄奇而沉郁的个性,他所创造出来的比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构成了辛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苏词豪纵旷达,随遇而安,性情古雅;辛词生猛用力,气节悲壮,有为国奔走呼号之概,落拓幽怨之容。因此苏轼

分析苏轼诗词的特点

分析苏轼诗词的特点 摘要:苏轼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作家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他的诗词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内容丰富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他兼收并蓄的同时还勇于革新,倡导了词之诗化,开创了豪放词风,反映了乐观旷达和执著超脱的情怀,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诗词;豪放派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坛人才荟萃,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苏轼以其作品的迷人魅力、以为人的爽直情感、以处世的乐观旷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之一。 一、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苏轼是一位关心民众,有志于经世济民的人,他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针砭和嘲讽的态度,在诗词创作中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入仕后勤于政务,又多次遭贬谪,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常常把耳闻目睹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写水灾后江浙人民的艰难,《夜泊牛口》写沿江居民的生活苦痛,《吴中田妇叹》则反映了当时赋税深重,谷贱伤农的境况。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对民众疾苦的关心。苏轼的关心民众疾苦的诗词很多,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对于人民的苦难,他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交织着强烈的爱憎感情。他常常“作诗先自劾”,首先将诗歌作为自我批判的工具,而不是仅仅表达对他人的同情。苏轼一生阅历丰富,诗词取材广泛,其社会政治诗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广度方面,比起前人有着新的开掘和推进,反映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主题。 二、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者们一般认为唐朝以前的诗歌内容较窄,格局较小,明代李东阳说:“赖杜诗一出,乃稍为开扩,庶几可尽天下之情事。韩一衍之,苏再衍之,于是情与事无不可尽”。就创作风格而言,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作或许比苏诗更要突出、鲜明,但若论创作成就,苏轼则是出类拔萃的。在内容的丰富、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情蕴的深厚等方面,苏诗都是独树一帜的。他晚年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颇具特色。“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指出了两者风格的相似。但文学创作毕竟不是简单的重复,所以苏轼的和陶诗虽在用韵、句数、格调等方面与陶诗相近,但内容却不为其所限,举凡自然景物、风土人情以及人世沧桑都被苏轼纳入诗中。其题画诗不仅诗中有画,还善于传达出画中的神韵,进而自由生发,达到了信笔挥洒、自然真率的境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苏轼诗词中美学价值最高的是那些写景抒怀的作品。 苏轼喜欢登山临水,“身行万里半天下”,“行遍天下意未阑”,可以说其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苏轼写山水往往注入自己深厚的情致,如《游金山寺》先由万里征程、半生宦游导人写景,然后写江景之奇丽,并以“望乡国”照应开端,结尾处借江神见怪、自誓归田收束全篇。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曾评论此诗说:“通篇全就望乡归山落想,可作庄子《秋水篇》读。”有些诗则由写景抒怀升华到对社会生活及现象的深刻思辨,使之带有浓厚的哲思意味。《题西林壁》一诗说明拘囿于事物之中就难以看清其庐山真面目,想要认识复杂的事物就必须能从中跳出来,不能因循守旧,局限于条条框框。这样诗词就由纯粹客观的描摹写景变成有主体感情的造景,所以他的山水诗往往物我交融,情与景密不可分。苏轼的这类诗作不在于具有多么鲜明的意象,而在于在日常情景中生发出弦外之音,说出人人心中皆有而笔下却无的道理。苏轼在其词的创作中则更多的是表现自我。他的词或表现“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豪气风发的精神风貌,或流露仕途挫折和复杂的人生感慨;或表现其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或反映人生如梦的怅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一)内容方面 1、题材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苏轼在词中表现出辞气激昂,境界阔大之旷达的气势。 辛词艺术上的独特成就表现在雄奇阔大的意境的创造上。辛弃疾发挥了词在抒情、状物、叙事、议论等各方面的功能,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经传、辞赋等各种文体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对豪放词做了更深的开拓和大力的发展,把词提到了新的高度。例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不思报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写得悲凉慷慨,沉恨塞胸。陈延焯评价说:“把吴钩看了三句,写情事尤不堪,沉恨塞胸,一吐之于纸上,仲宣之赋无此慷慨也。” 2、内心书写方式 苏词对内心痛苦可愤慨的抒写是隐蔽的、含蓄的;苏词种种忧郁的情绪总会在词人超脱和达观的心态中被排除和化解,最终也会表现出坦荡潇洒、乐观的情怀。例如:“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健康开朗的思想情绪。 辛词则不然,其抒写痛苦和愤慨是溢于言表的;读辛词,自有一种热血奔涌、悲壮慷慨、甚而至于潸然涕下的激情。例如:“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神州毕竟,几番离合”。(《贺新郎》)如呜咽悲歌,感慨悲凉。(二)形式方面 苏轼在语言上一变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不受格率限制,字由心生,形成联贯流畅的风格;如《浣溪沙》五首中,作者置身于这种“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的丰收环境中,心中充溢着无限的喜悦。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大量使用散文句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辛词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用典,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一连用了五个典故。 (三)风格方面 苏轼词已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与离情相思,而是以一种超然旷达的乐观精神,抒写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态度、内心的苦闷等等。如《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辛弃疾生活于南宋,当时金兵入侵,朝廷屈膝投降。国破家亡,美丽河山不再。词人承载着更多的是痛彻心扉的亡国之恨,欲将一腔热血洒于抗敌战场,渴望恢复祖国河山的豪情壮志,但却被贬官闲居,不得重任。因而在辛词中形成辛词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独特风格。如《破阵子》

苏轼词的意象浅析

苏轼词的典型意象浅析 09中文一班 唐淳 摘要:苏轼是我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词人之一,他的词风格多变,有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词,也有清新的田园词,更有清丽婉转的婉约词。作为一位风格多样的北宋的代表词人,他的词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词中的艺术手法,典故,意象都达到了词作中的最高水准。意象是诗词中作者情感的载体,而本文则旨在通过苏轼词中的几个典型意象来分析苏轼的内心状态和人格理想 关键词:苏轼词、意象、明月、孤鸿、风雨 一、 引言 诗词最重要的在于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词中,作者一般都不会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中间就需要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就是诗词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意象。所谓意象,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南朝梁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① 此为意象一词最早出现。诗词的创作是无法离开意象的,而苏轼的诗词中,则有大量的意象,这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也有很大的关系,下面就选几个苏轼词中最为典型的意象来分析。 二、明月意象:思念、追求与理想、人生波折中的憾恨悲愁。 明月意象是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在历代的诗词曲赋中,写明月的篇章不计其数。“好诗多在明月中”② 清代文学家黄宗羲一语道破了这期中的奥秘。苏轼作为词作大家,其咏月词也是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苏轼对月的意象的描写大多出现在因“乌台诗案”遭贬谪后的词作中。苏轼的词作在“乌台诗案”前后有着一个风格的变化,由前期的豪放超逸,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感悟。在这些词作中,苏轼通过“月”的意象来描写自己一生中所经历的宦海风波,人生旅途中的退与进,沉与浮,荣与辱,苦与乐。“月”这一意象在苏轼词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而这些“月”意象的使用,也使得苏轼的词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婉约的审美色彩

浅谈苏轼词中的意象

浅谈苏轼词中的意象 孙利兰 【摘要】本论文以苏轼的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词作中常见的明月、孤鸿、风雨三种意象展开分析研究。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本文正是通过苏轼贬谪时期词作中的几个意象来探索其贬谪心态。通过对这几个意象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词人身处贬谪时期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理想。 关键词:苏轼词意象贬谪心态 一、引言 诗词是侧重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但感情并不是诗,从感情到诗,这中间有一个具体外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意象来发挥作用。一首诗词有无诗味,说到底是看这首诗有没有优美巧妙的意象。诗词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不同于物象,它注入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意象把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中的多种物象相交相融,相契相合,在勾画出整个诗篇脉络的同时,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词的艺术境界。在苏轼的词中存在着大量的意象,下面就其中三个意象展开研究。 二、苏轼词中的意象研究 (一)明月意象:广漠时空下的人生诘问和苦难排解 明月意象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历代的诗词曲赋中,明月意象“大放异彩”,让文人百写不厌。清代黄宗羲一语道破:“好诗多在月明中。”在苏轼的词中,有大量的月意象,他一生咏月、赏月、问月,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有很好体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正是他仕途上不如意的时期,由于当时变法派当政,他的改革意见不被采纳,且感觉朝内政治争斗激烈,受到外放冷遇,于是他在丙辰(熙宁九年)中秋之夜欢饮达旦,大醉。作者在全词一开篇就问“明月几时有?”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问话?在词人心中,月亮是光明、高洁的象征,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不同

苏轼 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 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辛弃疾 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 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 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比较 宋词风格,多有豪放、婉约两派之说,而豪放派则以把苏轼和辛弃疾为主。并称「苏辛」。辛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论文素材)

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论文素材) 苏轼 一.苏轼,生活在经济政治相对稳定的北宋年间,那时候的大宋,虽然没有盛唐时的开阔豪迈,但在生活上也是比较优越的,当时的东京汴梁,是世界上输得上的“国际化大都市”,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出一些迹象。苏轼生活在这个时代,虽然他的官场总是不得志,后来还受牵于乌台诗案,可他的生活还算过得去。当官也不小,湖州、苏州、黄州、密州……中国的大好河山在他当官期间可没少去。所以,在苏轼的豪放中,经常看到的是对山河的歌咏,对人生的参悟,甚至密州出列,也是“左牵黄,右擎苍”,惬意之极。苏轼的豪放,在乎山水之间,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词写大处,高屋建瓴,有穿越时空之境。写小常于小见大,洞见人性。辛词词守格律,重在性情,写大处气势恢宏广大,写小处精微具体。二人都喜用典,苏更甚之。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 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但是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 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 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 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老先生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 权者.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

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二.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 1.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 (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 .(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 (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2.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

试论苏轼词创作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2005年5月 第3期浙 江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 L OF ZHE J I ANG E DUC ATI ON I NSTIT UTE M ay 2005N o 13 收稿日期:2005-02-28 作者简介:李熙庭(1957-),男,浙江安吉人,安吉县上墅中学一级教师。 试论苏轼词创作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李熙庭 (上墅中学,浙江安吉313302) 摘 要:在内容方面,苏轼以宽广的生活视角拓展了宋词的题材。在风格方面, 他以“豪放”的自觉追求和多元化的风格面貌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樊篱。此外,深厚 的诗文修养和改革词律的努力等都使苏轼成为宋代词史上最重要的词人。 关键词:苏轼;宋词;创新;以诗入词 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74(2005)03-0095-05 谈到苏轼,我们常常冠以“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美称,他于散文、诗词、书法、绘画方面的造诣都非常高,但作为古代大文豪的苏轼,词作才是他的“当行本色”,这正如陈廷焯在《白雨 斋词话》卷七中所言:“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越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于诗文之右”。 ①苏轼对词的改革与创新,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下面,依次从创作内容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来论述苏轼词的创作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在苏轼之前,作词不过是“末流之技”而已。即使像晏殊、欧阳修这些大家作词,也会遭到一些非议。又据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记载:晏几道将自己的词作抄录送给韩维,得到的回复是“得新词盈卷,盖才有余而德不足者,愿郎君捐有余之才,补不足之德”,②教训几道不要因为作词而影响自己的德行名声。造成上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当时的词不能冲破“词为艳科”的范围,而传统的文论一直以“文以载道”为中心,因而作词就难登“大雅之堂”了。 苏轼率先打破了这种僵局,他“以诗入词”(《 后山诗话》),把诗的创作手法融入到词的创作中去,以写诗的宽阔视角来写词。这一手法的引入,使词打破了只写儿女私情、离愁别绪的狭隘范围,大大地拓展了词的创作领域,因而也就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樊笼,提高了词的创作格调。刘熙载《艺概》卷四中就这样说道:“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苏轼的词作,大凡抒情、写景、叙事,都表现出了作者广阔的视野和独特的生活见解,具有很高的欣赏和认识价值。概括起来讲,以下几类词的成就尤为瞩目: 一是抒发怀古之情的词作。此类最著名的莫过于《念奴娇?赤壁怀古》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 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辨

内容提要 词是宋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种文学形式,常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元之曲、明清之小说相媲美的文学瑰宝。在宋词众多的流派中,相对于婉约派而言的豪放派 ,跳出了花间窠臼,超越了晓风残月的境界,冲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突破了传统的婉约词风,以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为词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在豪放派众多的词人中,尤以北宋词人苏轼和南宋词人辛弃疾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赢得了豪放派开山鼻祖的桂冠; 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把豪放派的创作推向了高峰。两人的词在都豪迈雄放,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共同点之外,。又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色。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词风

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辨 词是宋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种文学形式,常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元之曲、明清之小说相媲美的文学瑰宝。在宋词众多的流派中,相对于婉约派而言的豪放派 ,跳出了花间窠臼,超越了晓风残月的境界,冲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突破了传统的婉约词风,以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为词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在豪放派众多的词人中,尤以北宋词人苏轼和南宋词人辛弃疾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赢得了豪放派开山鼻祖的桂冠; 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把豪放派的创作推向了高峰。两人的词在都豪迈雄放,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共同点之外,。又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色。 一、苏辛词风的共同处 (一)、相同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 欲知其词,先知其人,苏轼(1036-1101)生活在北宋中期,当其青年时代初入仕途,北宋已呈现严重的社会危机,范仲淹等的庆历新政已告失败。嘉佑六年(苏26岁),苏轼的应制举表明他是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的继承者。熙宁二年(苏34岁),王安石参加政事实行新法,苏轼予以反对,从此他就卷入了北宋政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 辛弃疾(1140-1207)生活在南宋中期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他生于北方沦陷区,少年时代便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辛22岁),当金主亮大举南侵之时,即“鸠众二千,隶联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次年归南宋,可惜南方人民抗金救国的热潮已在南宋统治阶级的打击压抑下转入低潮。虽然英雄无用武之地,但还是为自己的爱国主义理想而坚持斗争直到晚年尚“屡次谴谍至金,侦察其兵骑之数,屯戌之城,将帅之名等,并欲于沿边招募士丁以应敌。” 正是因为两人身世遭遇的坎坷不幸,使他们有机会较为广泛地接触社会现实,较清醒地认识现实,两人都卷入了强大的现实潮流,他们的词中都表达了各自对现实的强烈感受,体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倾向。虽然他们为之奋斗的政治思想未能实现,但在自己所熟悉、所征服的艺术形式中却唱出了时代的声音,成为时代的歌手。近而使得他们的词都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造就了其相同的词风,那就在是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例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⑴: 大江东去,浪淘尽、数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崖,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少了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捋江月。 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又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⑵: 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