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由神曲看但丁宗教观的复杂性

由神曲看但丁宗教观的复杂性

由神曲看但丁宗教观的复杂性
由神曲看但丁宗教观的复杂性

由《神曲》看但丁的宗教观的复杂性

【摘要】:但丁处于思想上由封建神学向人文主义过度的初期,其宗教观亦表现出了这一鲜明的时代特色。而其宗教观主要体现在《神曲》中。此文通过对《神曲》内容的研读及当时相关的社会背景的考察来详细解读但丁具有“基督教人文主义”特色的宗教观。

【关键词】:《神曲》、二重性、人文主义

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作为文艺复兴的开创人之一,但丁的宗教观是当时时代潮流的体现,透露出资本主义萌芽的思想特点。而《神曲》是体现但丁思想尤其是其关于宗教的思想的主要作品。总之,但丁的宗教观承前继后,体现着其所处时代的鲜明特色。

一、写作背景及其宗教观形成的原因

但丁生活在14世纪的意大利(但是当时的意大利还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由很多小邦国、公国、候国还有教皇国等组成的),那个时候还是中世纪(所谓中世纪就是指的欧洲从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的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的萌芽),意大利因为地处于地中海,交通便利,所以海运经济特别发达,因此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思想,即“文艺复兴”。

当时佛罗伦萨政界分为两派,一派是效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齐伯林派,另一派是效忠教皇的盖尔非派,1266年后,由于教皇势力强盛,盖尔非派取得胜利,将齐伯林派放逐。盖尔非派掌权后1294年当选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想控制佛罗伦萨,一部分富裕市民希望城市的独立,不愿意受制于教皇,分化成“白党”,另一部分没落户,希望借助教皇的势力翻身,成为“黑党”。两派重新争斗,但丁的家族原来属于盖尔非派,但丁热烈主张独立自由,因此成为白党的中坚,并被选为最高权利机关执行委员会的六位委员之一。

1301年教皇特派法国国王的兄弟瓦鲁瓦的卡罗(Carlo di Valois)去佛罗伦萨“调节和平”,白党怀疑此行另有目的,派出以但丁为团长的代表团去说服教皇收回成命,但没有结果,果然卡罗到佛罗伦萨后立即组织黑党屠杀反对派,控制佛罗伦萨,并宣布放逐但丁,一但他回城,任何佛罗伦萨士兵都可以处决烧死他,从此但丁再也没有能回到家乡。

《神曲》便是但丁在流亡期间所作。《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剧》。起名

《喜剧》是因为作品从悲衰的地狱开始,到光明的天堂结束.由于当时的人们习惯把叙事诗称为“喜剧”和“悲剧”,而这个故事有一个比较完满的结局,所以称为“喜剧”。

由但丁生平及基本观念可将其宗教观基本概括为具有理性色彩的宗教信仰。他并不怀疑神和造物主的存在,甚至虔诚地信仰着基督教,但他反对教皇束缚渴望独立自由的政治主张以及其渴望自由与真理、维护声誉的个人追求则流露出人文主义的理性色彩。这亦可能是但丁被称为“新时期的第一位诗人,旧时期的最后一位诗人”的原因所在。

但丁宗教观的形成原因则可以从一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从客观上讲,任何一种宗教思想的具体内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宗教观念也要发生变革。”但丁与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前夜创造了《神曲》,受到资本主义萌芽及早期资本家宗教观的影响,也体现了新旧宗教思想的交替。

但同时但丁的《神曲》是西欧中世纪晚期文化向近代过渡期思想的结合,不免带有中世纪神学的烙印,向人们展示了一条宗教意义下的人类追求自由和光明,到终极幸福的道路。

2、从主观方面讲,但丁年轻时确实是个性解放的倡导者。早年,他熟读维吉尔、奥维德、阿拉斯等古代名家的作品,系统学习过诗学、修辞学、神学、算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这当然是他萌生人文主义思想的种子。

二、由《神曲》看但丁宗教观

《神曲》自创作之初就受到广泛的关注,这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分不开的,可以说,《神曲》是一部应世之作,它契合了人们在宗教观念上的新的要求。

在由封建神学向人文主义过度的初始期,一些新兴的资本家的事功心态与纵欲心态也开始逐渐挣脱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等,并对教皇教会的权利和沟通人神作用提出怀疑。另外,当时长达四十年的西方教会大分裂扰乱了传统的等级秩序,也使得教会的威信递减,加剧了意大利的社会紊乱的局面。但丁于是就要通过自己的作品加以拨乱反正。解答人们此时宗教观上的一些疑惑。简言之,但丁期望用善和爱心(善和爱心:如对贝阿特丽采的爱、对弗朗西斯卡与保罗的爱的同情、由地狱至炼狱再至天堂逐渐接近爱与善等)的文化来拯救人们无处安放的灵魂,拯救黑暗腐朽的国度。这也是但丁之所以作《神曲》的最主要原因了。

作为一个过渡性的人物,但丁自有他对圣经和基督教的背离和超越之出。

《神曲》中表现了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观的明显烙印,包含着不少神学和烦琐哲学的知识,神秘色彩浓厚。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构思是以基督教的禁欲、苦修为内容的世界观为基础的。甚至可以说《神曲》本身就是关于基督教的作品。但实际描写中又表现出对现实生活斗争的强烈兴趣、主张在生活与斗争中遵循理性的教导,强调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反对蒙昧主义,提倡追求真理,赞美人的才能与智慧,肯定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这一切都是同教会教

义相悖的新人文主义的思想的萌芽。所以,有的论文中根据但丁这一宗教观的特点将其命名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这看似矛盾的宗教观实际上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总结起来,但丁的宗教观具有二重性,这也是其宗教观最为显著的特点。

在《神曲》中,这种具有“二重性”宗教观的体现则更为具体化:

1、基督信仰与人文主义

第一章中朝圣者在深林中邂逅了“豹、狮、狼”三种分别象征着淫欲、强暴、贪婪的动物,它们给朝圣者带来恐惧,同时又是人前行的阻碍。这里体现的是基督教对负面自由意志的束缚。

在地狱的第二至第五圈分别是惩罚贪色者、贪食者、奢靡者、易怒者等犯下不能节制的罪的灵魂;在第六圈迪斯城有因在背叛上帝的战斗中失败而被打入地狱的天使们以及异教徒们。在地狱第七圈中,施暴于他人、自身、上帝及自然者分别被浸在沸腾的血沟中,变成会流血的树、被火雨或者炽热的沙子折磨。第八圈即马勒勃尔治分为十谷,分别对诈骗的拉皮条者和诱奸者、阿谀奉承者、买卖圣职者、占卜者、贪官污吏、伪善者、窃贼、狡诈的谋士、挑拨离间者、伪造者进行惩罚。第九圈的四环分别是:该隐环——弑亲者;安特诺尔环——卖国者;托勒密环——暗杀宾客者;犹大环——背恩者。

维吉尔、荷马、贺拉斯、奥维德、卢甘等高贵可敬的人因为生活在基督教之前,不能以适当的方式尊崇上帝而进入地狱的第一圈——林勃中接受着“没有希望却生活在希望中”的惩罚。甚至没有机会信仰基督的人都是有罪的,可见其虔诚至深至诚。除此之外,还有灵魂永恒说:火、气和岩石这些食物虽然也是造物,却并非是直接的造物总有衰败的一刻。人的肉体是由父母而生,总有一天会死去。但灵魂不同,它是造物主直接吹入体内的,因此得以永生。即基督教教义中的灵魂永恒说。

以上无不体现了深深植根于但丁思想中的基督教观念。

在地狱的第一层林勃中那些出生并且成名于基督教产生之前的高贵的人们进入地狱,却能够保存他们的尊严从而使他们与其余人分开。此时,很难使人联想到地狱中的丑恶与晦暗。此处便表现了在基督教基础上对知识的美好向往与尊敬。

在地狱的第二圈,但丁因对弗兰西斯卡和保罗的爱情的怜悯甚至像被死亡击倒般昏厥。体现了其对自由的爱情的向往及人文主义精神。

2、人的自由意志在信仰与救赎中的作用

人怎样朝至善的方向发展呢?这是集一生之思考于一炉的《神曲》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诗开篇象征人生或者意大利民族的迷误的“黑暗的森林”以及象征野心、淫邪和贪欲的狮、豹、狼以隐喻的方式告诉人们,野心、淫邪、贪欲与嫉妒四种丑恶的情欲是人们走向光明的阻碍,也是造成但丁所处时代意大利和弗罗伦萨人欲横流、恶行遍地的原因。

不过,但丁的观点与基督教的“原罪论”不同,在他看来,恶丑的情欲并非人之本性。

人的天然的本能欲望并不等于“恶”。他在《帝制论》中,曾经说过,有生命的人本能地具有自然之爱欲(即本能欲望),与动物相比,人在这种自然之爱欲之外还有理性能力,“唯具有理解力的知觉,乃是人的特性”这种自然之爱欲一端联系着美,另一端联系着恶,因此有可能演变为丑恶的情欲,也可能成为真正的爱。这就提升了人的自由意志在人性中的作用。

中世纪教会宣称,人生来就有罪性,人若想得到拯救,必须借助于教会。但是在神曲中就表现出了人既有自然欲望,又有理性能力,还有自由意志,善恶是人选择的结果。人可以理智看护和引导本能欲望最终走向善,这就为排除教会在个人提升和得救中的中介作用打下了基础。

弗罗伦萨人和意大利人纵情享乐并导致你争我斗的现实,近乎是对人文主义生活原则的极端表演。“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戒律与教会制度自然应该破除,然而摒弃一切规范、个性主义的极度膨胀也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何况,基督教对人的原欲的制约,原本也是合乎人的生存与发展之需要的;宗教的伦理原则是有其人文性成分的,不应弃之一干二净。遭受人世磨难后的但丁,是在否定之否定的沉思后开始探索人类灵魂的拯救之路的,此时,他的文化选择之侧重点是在基督教而非人文主义,但人文主义依然是他对基督教文化选择的“过滤器”,而这“过滤器”的过滤原则是:有助于人朝善的方向提升。

3、教权与皇权

在教权与皇权的关系上,但丁反对教权干预世俗政权。这一点首先在其亲身经历中有所体现。但丁是渴望城市独立而不愿受制于教皇的“白党”一派的中坚并后来在一次任务中被黑党人放逐。其次,神学家曾牵强附会地创造出“日月说”,即以《圣经》中上帝创世时先创出太阳,后造月亮为依据,把教会比作太阳,把皇权比作月亮。而但丁则在《神曲·炼狱》第十六篇中这样写道:“一向有两个太阳,照明两条途径:一是尘世的,一是上帝的。”虽然,,这直接针对着中世纪科学中的“日月说”。他虽然没有象路德那样贬低教权,仍然承认教权是“太阳”,但他并不承认皇权是“月亮”,把皇权抬高到与教权平起平坐的另一个太阳的地位。

另外就是但丁对资本主义萌芽状态下对当前教皇教会颓靡腐败现象的不满。如在地狱的第四圈,挥霍过度的教士和主教甚至教皇受到不断滚重物以及相互咒骂的惩罚;地狱第八圈中第三谷教皇尼古拉三世为了家族利益出卖圣职而被填入石洞,脚掌燃着火焰接受惩罚。从而揭露教会的腐朽内幕,表达对教皇教会的不满和批判。

4、善与爱

《神曲》中作为圣母的贝阿特丽采象征的是上帝之爱,但她的本体毕竟是但丁的世俗情人。作为世俗情人的贝阿特丽采则代表着人的自然之爱。

但丁认为自然之爱是无所谓美丑的,关键在于人智的引导。但丁对贝阿特丽采的爱由最开始的纯情朦胧的少男少女之爱到成年之后贝阿特丽采去世之后的精神之爱,不管怎么说都是一种世俗男女之爱。从基督教的观点看,这种世俗情欲是邪恶的和应该禁止的。但丁却让其生华为圣母之爱,而且,还让贝阿特丽采引导诗人游历天堂。这里,尽管这种世俗的情爱已蒙上了宗教的神圣面纱,但显然标志着诗人对这种世俗情爱的肯定。

弗兰西斯卡向他倾诉了她和保罗的爱情故事后,他竟然“因怜悯而昏晕,似乎我将濒于死亡,我倒下,如同一个尸首一样。”这表明诗人对世俗爱情的矛盾性。他肯定爱的合理性,但又反对放纵爱欲。对贝阿特丽采的自然之爱是低层次的,因此诗人必须在理性引导下,把对这种低层次的自然之爱圣母贝阿特丽采的上帝之爱,才能使灵魂抵达至善的境界,于是,世俗的爱情也就升华为神圣的上帝之爱。

这里,一方面,希腊式的爱欲得以向信仰的神圣境界升华,另一方面,基督教式的理性高压又被自然之爱所缓解。但世俗的自然之爱最终指归于神圣的上帝之爱。

5、禁欲主义

但丁反对封建基督教传统的禁欲主义,但并未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他也反对放任无度的纵欲主义,这在《神曲》中有较多体现。

最值得一谈的还是弗兰西斯卡和保罗的爱情故事,他们放纵爱欲,因此灵魂被置于地狱中。诗人因同情而昏厥表明其对禁欲主义的不满与无奈。

按基督教教义,亚当与夏娃受蛇之诱惑,然后偷食禁果,生出了欲望,这“禁果”指的是性。但是,诗人认为,并非由于亚当与夏娃产生欲望而犯罪,而是由于欲望控制失度而犯罪。亚当对诗人曾说:“使上帝大怒的真实原因……并非那果子的美味引起这样的放逐,而是因为我超过了界限罢了。”

在《神曲》中,但丁按照宗教的观点把犯有“奸淫罪”和好色者的人安置在地狱第二层里,任其灵魂在阴冷的雨雪中飘来飘去。其中有荒淫的尼尼微帝国王后塞拉密斯;有违背为丈夫守节的诺言而爱上伊尼斯亚的古希腊的狄多;有埃及女皇克丽奥芭德拉;有帕里斯、海伦和阿喀琉斯等,诗人将其安置在地狱中,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他认为他们在爱的问题上是失度的,但内心又给与了深深的同情,表示出一种无奈,最终他认为要让理性守护爱欲。

6、现世行为与来世命运的衡量

《神曲》中三界:地狱、炼狱和天堂都是虚构的。这种虚构的内在原则和依据就是基督教的神学原理。《神曲》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就其写作来讲整个三界都是来世生活。来世生活的内容实际上是但丁将现世的生活通过圣经或者说自己的宗教思想艺术化的结果。

《神曲》中来世的不同命运不是由生前的职位所决定的,而是由生前的行为所决定的。

就其衡量标准而言,主要体现在《圣经》中的教义同时体现了现实中人尤其是但丁自己的价值标准。他按照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理论,把违背教义的行为分为不能节制的、强暴的和欺诈的之类,不论是谁,只要违背了教义,便按罪行轻重在地狱中对号入座。如地狱第八层受罪的是淫媒和诱奸者、阿谀者、贪官污吏和诬告者以及罗马教皇等。第九层受罪的是谋杀族亲、卖主求荣、背信弃义、叛党叛国的一切叛徒,这里是永久的冰湖,受到最严厉的惩罚。他对罪恶的理解未能跳出中世纪神学特别是禁欲主义的圈子,但毕竟表现了一种在“教义”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这较之与宣扬教会永不会犯错误,教职人员高于普通信徒的思想,显然有不容抹杀的进步性。

《神曲》将那些现实中曾经或者正在作恶的人下到为普通人所恐惧的地狱,实际上体现了现实中人的价值评判标准。这种由现世衡量来世命运的方式是但丁本人善恶观的体现。《神曲》之所以为当时人和后人所高度评价,说明但丁的价值评判代表了人类的正义与善。因此,《神曲》从构架到基本精神,无疑是基督教观念的体现,现在置入了但丁自己的新的文化观念之后,就成了一个与现实人生有亲和感与精神联系的新体系。

三、但丁宗教观的深刻影响与意义

综合看来,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影响的但丁,在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度的新时期,在其伟大的作品《神曲》中向人们展示了一条宗教意义下的人类追求自由和光明,到终极幸福的道路。通过其作品隐喻现实,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自由意志、价值和尊严,重视道德和信仰的双重结合,在其生活的时代,打开了人文主义的第一枪,让人们听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脚步声。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但丁反对禁欲主义、原罪论、大胆怀疑教皇与教会的作用,但处于宗教思想观上的相对真空期或者说是紊乱器,但丁《神曲》中一系列具有创新性与超越性的宗教思想从正面或者侧面回答了如禁欲主义的存留等令人疑惑的问题,理论上更加稳固了基督教思想的地位与稳定。

同时但丁的宗教观对于历史思想观以及思想观下的经济、社会状况与政治与宗教上的研究也有一定意义。

但丁神曲读后感三篇

但丁神曲读后感三篇 你知道吗,《神曲》原名《喜剧》,薄伽丘在《但丁传》中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给这部作品冠以“神圣的”称谓。后来的版本便以《神圣的喜剧》为书名。我们来看看读者们的读后感,了解一下他们的感受吧。 篇一恩格斯曾这样说:“封建的中世纪终结和古代新纪元的开始,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记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诗人但丁。” 《神曲》是但丁最巨大的作品,但丁毕生的教训包含恋情、政治、人生观、宗教观、宇宙观均反应其中。《神曲》的外壳固然是宗教的,但诗中所写的见闻,大都以事实为题材。诗人与亡灵念叨的是国度的兴衰,听他们倾诉本人的悲苦哀怨,揭穿他们的丑行劣俗。 《神曲》共分三篇:地狱、净界、天堂,每一部分由33章组成,加上最前面的序章,全书共100章。基础情节架构看似简略:一天,但丁在森林中迷路,危急之际,罗马诗人维其略受贝亚德之拜托,率领但丁穿过地狱、净界。这段旅程中,但丁看到了有些功臣在地狱因生前不同之罪过而遭遇不同的处分,另一些罪人则在净界里尽力洗除自己的罪孽,后来贝亚德呈现,接替维其略的向导位置,在迫使但丁对自

己的差错作一番告白后,亲身领导但丁游历天国,但丁最后终于见到上帝。 在但丁的笔下,《神曲》中的地狱是意大利现实情形的映射,天堂是人类幻想到达的净界,炼狱则是人类从现实走向净界时所必需阅历的苦难。但丁盼望人能意识本身的罪行,改过自新,去达到感性天堂的净界。 和很多中古文学作品一样,《神曲》除了字面的意思外,还有寓言的意。“从字面说,《神曲》的主题是逝世后灵魂的状态;从寓言上说,主题就是人凭自在意志去行善行恶,理当受到公平的赏罚。”然而但丁自己也提到“全诗和其中各局部不是为思辨而设的,而是为可能的行动而设的;假如某些章节的探讨方式是思维的方法,目标不在思辨,而在实际行为”这里断定了他写《神曲》是为了影响人的实际举动,就由于如斯因此存在强烈的政治偏向。在〈地狱〉、〈净界〉、〈天堂〉三篇中,诗人在作品中普遍地、深入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他一方面感慨意大利的决裂和局面凌乱,悲叹“意大利是奴隶”、“是苦难的旅舍”、“不再是各省的女主,而是一个倡寮”、“意大利各城市充斥了暴君”;他也严格谴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卢道夫一世和阿尔伯特一世只愿在德国裁减权势,竟不来意大利行使天子的权力,“放任帝国的花园荒凉”;尤其对教会的揭露跟批评尤其尖利。他震怒地叱责教皇贩卖圣职的罪恶,“你们的贪心使世界陷入悲惨的地步,把

《神曲》新解·炼狱篇 但丁神曲读后感

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作品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并被多次收入世界优秀小说选集。主要作品有《五香街》《灵魂的城堡》等。第九歌这一歌描述了庄严的灵魂拷问,美德和爆发的生命力之间的关系,自由的内幕,以及美的历程。 在那个时辰,将近破晓的时候, 燕子说不定想起她以往的悲痛, 正在凄凄切切地开始她的啁啾; 我做了一个梦,仿佛看到一只鹰 生着金色的羽毛,停在空中不动, 张开了双翼,准备猛扑下来。 燕子的歌是灵魂的哀歌,永远是苦难,永远是悲哀。悲哀的灵魂需要飞翔的力量,所以梦里总是有一只鹰。人必须通过梦想来摆脱肉体,那种严厉的审判的梦想。法律高悬于天庭,无人能逃脱鹰的惩罚。死神降临一般的惩罚对于描述者来说意味着审判的开始。一切进入到程序里头,炼狱的法律开始起作用,描述者于是在生与死之间挣扎,经历那炼狱之火的洗礼。灵魂就在这恐怖的洗礼之后重生了。 随后描述者的眼睛转向生命和自由之海,浮吉尔告诉他说他已经到达炼狱。现在是时候了,描述者必须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生命力。浮吉尔还告诉描述者说,他是在梦中由代表美德的仙女琉喜霞将他送到这儿来的。这意味着他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因为美德就是整个炼狱机制的基础,人只能通过美德来发挥生命力。鹰就是仙女,她迫使灵魂产生裂变的力量,展现出严酷之美——既同死亡接轨,又达到生命力的极限。这种灵魂运动升华的层次越高,人获得的自我意识就越强。这便是自由的内幕。琉喜霞将“我”推上了自由旅程。自由的大门前有三级阶梯。 我们就往那里走去,踏上了第一级, 那是一块光可鉴人的白云石, 我一走上去它就映出我的身影。 第二级的颜色比蓝灰深一些, 也是石头,高低不平,烧成石灰, 它的横里和它的直里都已坼裂。 那横在上面的一大块是第三级;

【最新】但丁神曲读后感(二)

【最新】但丁神曲读后感(二) >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他把这三部诗歌的内容描写的好似中国民间相传的十八层地狱一样.但丁将自己做为主人公,积聚幻想地编译了>的故事情节. 读过>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悲哀,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活着的悲哀.我开始矛盾,如果有地狱就会有天堂,即然要人在死掉之后去阴间为活着所做的错事受罚,为什么天使神仙们不在他活着的时候给予明示呢?错,应该是女娲的错,她在造人的时候就不应该让人类有思维,不应该让人类有痛觉跟七情六欲.错的应该是宙斯,他应该在人类知道善.恶.美.丑的时候就将人类灭绝,这样也省着他在后来的日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里生气. 我不明白为什么但丁要以>来为此书命名,名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和内容的差别太大了.但丁将自己描写成迷路在昏暗森林中,想前往天堂的人.他要经历〈地狱〉的每一层,而〈地狱〉的每一层都像一个刑场,正在受刑的人的灵魂在为活在世间时犯的错受刑.精神上的.肉体上的人活在世上怎么能没做错过事呢!如果神灵们的职责就是对死去的人施刑,那神灵也是有罪的,为什么对人类不能宽恕些呢? 然后是〈炬狱〉,这里的灵魂们也有错,只是程度较劲或是已经悔晤,然后在这里忏悔.洗过.当洗过罪刑之后,上升到天堂.在天堂里有上帝,有天使和善良的人的灵魂. 诗中说,天堂天九层,也就是西文神话中的九重天吧!我很想知道上帝在干什么!在看人类在地球上与病魔斗争吗?!还是在戏曰:人类之间的战争是场电动游戏?

但丁出身贵族家庭,我想这种悲观的想法是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造成的吧!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将人们区分出等级和阶级,而资本的积叠过程又将人们划分等级的过程变得更加赤裸更加恶毒. 也许但丁当初想借用>中赎罪的地狱来告戒人们应多行善事吧!可惜的是它没有改变当时的人的心,也没有感动上帝.人类的剥削在继续,社会的堕落在继续.因果报应依然改变不了人本性中的欲望与贪婪

但丁《神曲》读后感范文

但丁《神曲》读后感范文 恩格斯曾这样说:“封建的中世纪终结和古代新纪元的开始,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记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诗人但丁。” 子夜,黑夜与凌晨的交界。处在这一时期的所有事物,都面临着黑暗与光明的选择。 而那时中华大地,列强鞑虏,内贼患打碎了千年的安息沉寂,也在那时失去了习惯常规的 中华大地陷入了无尽的迷惘。黑暗贪婪的侵吞着一切,包括那就在眼前的光明。 《神曲》是但丁最巨大的作品,但丁毕生的教训包含恋情、政治、人生观、宗教观、 宇宙观均反应其中。《神曲》的外壳固然是宗教的,但诗中所写的见闻,大都以事实为题材。诗人与亡灵念叨的是国度的兴衰,听他们倾诉本人的悲苦哀怨,揭穿他们的丑行劣俗。 《神曲》中种种惊心动魄和神奇的景象,地狱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如吞噬幽灵的三 个头的恶犬猞拜罗,飞翔于自杀者树林之上的人面妖鸟,长着三副不同颜色的面孔、三对 庞大无比的翅膀的地狱王,满身污血、头上盘着青蛇的复仇女神,在但丁的笔下,寥寥几笑,便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他们不只是高度写实的艺术形象,而且出色地 烘托了地狱各个特定环境的氛围。 在但丁的笔下,《神曲》中的地狱是意大利现实情形的映射,天堂是人类幻想到达的 净界,炼狱则是人类从现实走向净界时所必需阅历的苦难。但丁盼望人能意识本身的罪行,改过自新,去达到感性天堂的净界。 和很多中古文学作品一样,《神曲》除了字面的意思外,还有寓言的意。“从字面说,《神曲》的主题是逝世后灵魂的状态;从寓言上说,主题就是人凭自在意志去行善行恶, 理当受到公平的赏罚。”然而但丁自己也提到“全诗和其中各局部不是为思辨而设的,而 是为可能的行动而设的;假如某些章节的探讨方式是思维的方法,目标不在思辨,而在实 际行为”这里断定了他写《神曲》是为了影响人的实际举动,就由于如斯因此存在强烈的 政治偏向。在〈地狱〉、〈净界〉、〈天堂〉三篇中,诗人在作品中普遍地、深入地揭露 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 他一方面感慨意大利的决裂和局面凌乱,悲叹“意大利是奴隶”、“是苦难的旅舍”、“不再是各省的女主,而是一个倡寮”、“意大利各城市充斥了暴君”;他也严格谴责神 圣罗马帝国皇帝卢道夫一世和阿尔伯特一世只愿在德国裁减权势,竟不来意大利行使天子 的权力,“放任帝国的花园荒凉”;尤其对教会的揭露跟批评尤其尖利。他震怒地叱责教 皇贩卖圣职的罪恶,“你们的贪心使世界陷入悲惨的地步,把好人踩在脚下,把坏人选拔 起来。”其代表人物就是庞尼菲斯八世,因而但丁多处揭露他的罪行,并借犯贩卖圣帜罪 的教皇尼古拉三世的灵魂之口,当庞尼菲斯八世还在世时,就发布他必定要入地狱。 《简爱》读后感范文一

(完整word版)从神曲看但丁思想的双重性

摘要: 作为承前启后的但丁, 思想是矛盾的、复杂的, 他思想的复杂性体现在《神曲》之中,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神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去透视但丁的思想性格。关键词: 神秘色彩象征总结政治倾向 凡读过《神曲》的人都知道, 但丁·阿利盖里是意大利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他的文学创作标志着中世纪文学向近代文学的过渡。但丁自幼聪明好学, 在18岁时就开始写诗, 他的作品《神曲》是其一生中写作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部杰作。他竭尽全力、呕心沥血, 直到逝世前才完成。该作品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 也是整个中世纪欧洲文学的总结性作品。但丁出生在佛罗伦萨的一个没落的骑士家庭, 他对绘画、音乐、哲学、历史、天文、地理、政治等各门学科都很有研究, 是他那个时代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学者。他9岁时, 被小姑娘贝阿特丽采的美丽所倾倒, 他将贝阿特丽采看作是拯救他灵魂的天使, 所以在《神曲》中, 但丁将象征着神学和信仰的贝阿特丽采比喻为圣女, 拯救迷途中的但丁, 使但丁能幸福地进入天堂见到上帝。但丁曾因为是白党被判终身流放, 长期的流放生活使但丁广泛地接触到意大利社会, 扩大了视野, 丰富了人生阅历, 熟悉了社会的各阶层, 加深了对社会政治问题的认识, 看到各城邦之间的纠纷给意大利所带来的灾难, 看到了罗马教廷的黑暗和腐败, 他认识到只有团结和统一才是意大利的出路。流放生活给他创作《神曲》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翻开《神曲》, 认真阅读后不难发现, 《神曲》运用了中世纪梦幻文学的表现形式, 在构思和内容方面都受基督教的影响。诗中有许多繁琐的经院哲学的知识和难解的隐喻和象征, 具有神秘色彩, 这些都是它作为一部中世纪的作品所具有的特征。但我们又不能把其视之为一部宗教文学, 它是但丁从政治、哲学和道德的角度探索意大利和全人类出路的寓言性的总结, 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两重性, 存在着新与旧的矛盾。如何从《神曲》看但丁思想的双重性? 我们可以从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两方面去分析。一、从思想内容看但丁思想的双重性 1.《神曲》在走向天堂的神学框架中包含的主题是为了给人类指出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 也是意图为意大利人民寻找一条摆脱苦难的道路。但丁生前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过写作《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 把他们引领到幸福的境地”。整部诗篇是一个寓言: 人生中途迷路, 游历地 狱、炼狱、天堂后最终见到上帝的过程, 象征着人类经过迷惘和错误, 经过苦难和考验, 最终走向光明与至善的历程。在寻求人类精神发展道路的探索过程中, 虽然但丁认为神学和信仰高于理性的哲学, 并强调了苦修、节欲和道德净化等基督教观念, 但他追求的理想却是现实的。而且, 对这种理想的追求, 逐渐由狭隘走向广阔, 由最初寻求城邦的统一到意大利的统一, 直至对整个人类未来道路的探索。在真理的追索过程中, 他又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长诗光明的结局表现了诗人对意大利和人类的未来的美好祝愿。2.《神曲》以梦幻故事的形式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生活, 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神曲》以梦游三界的形式,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佛罗伦萨陷入党争的痛恨, 他指责了两派纷争、同室操戈给人民带来的无尽痛苦。诗中大部分描写是来自现实生活的所见所闻, 抨击了党争、贪官污吏、高利贷者、宗教迫害等, 极其广泛地反映了中世纪晚期意大利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地狱》篇, 描写灵魂在地狱里煎熬, 反映的其实是人世间的生活。在《神曲》这首长诗中, 但丁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政治倾向。对于各时代的人, 但丁都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 对他们作出评价。他厌恶在政治斗争中态度暧昧的骑墙派, 在地狱的第一层里, 他就将骑墙派的灵魂放在那里, 并让他们受着风吹和大黄蜂的刺蜇。他渴望意大利的统一, 即使在地狱里, 他也没忘记和鬼魂讨论祖国统一的问题。对那些热心于党派纷争的人, 他痛加斥责。而对为国家和民族作过好事或维护国家统一的人则予以赞扬。基柏林党的法利那太生前是但丁的政敌, 但由于他曾使佛罗伦萨免除了一次浩劫, 但丁称他为“高贵的灵魂”。但丁充满同情地描写了乌哥利诺祖孙被活活饿死的悲惨情景, 令人不忍卒读。这些描写揭示了党争的残酷。但丁主张政教分离, 反对教皇干涉世俗的政治斗争, 对教皇破坏意大利统一深恶痛绝。他对那

《神曲》读后感范文三篇

《神曲》读后感范文三篇 《神曲》读后感范文篇一 我用整整一周的时间读了但丁的《神曲》,但是现在我发现,一周时间读《神曲》确实太短了一些。我不得不借助简介来更深入的了解这部巨著。 《神曲》讲了主人公迷失在黑暗森林,遇见三头犬,在维吉尔的带领下,游历地狱和炼狱,又在贝阿特丽切的带领下游历了炼狱和天堂的故事。说是故事,但是其中带有大量的隐喻,给阅读者,尤其是像我们这些海外读者带来了不小的阅读困难。所以说要想读懂它,首先要了解这篇文章的背景,以及其中的隐喻。 但丁生活的时期,已不是物质经济生活极度匮乏,社会发展相当缓慢,基督教垄断人民意识形态的时期了。当时意大利的一些地区通过发展工商业,成为了欧洲最富庶的区域。早期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起来。虽然此时资本主义还不足以和封建主义相匹敌,但是资本主义的思潮对欧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而但丁在政治倾向上,也是与资本主义相一致的。当时的意大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国家,而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地区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意大利”仅仅对这些小城邦聚合体的一个统称。当时,统领意大利的主要是两个势力,一个是教会,一个是王族。教会和王族争权夺利,使得意大利很不安宁。但丁在这个环境之下,既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又未完全摆脱基督教文化。于是,在这个背景的影响下,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但丁,写出了这部伟大的著作,《神曲》。 《神曲》中充分显示了他的思想特点。一开篇,但丁便遇到了自己崇拜的诗人维吉尔。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讲,这是一个品德高尚,知识丰富的伟人。但是,他仅仅因为出生在基督教创立之前而信奉无神论,就被判进入地狱。就连荷马等伟人,也被置于了地狱之中。这充

CANGSANG 文学艺术 透过但丁的 神曲 解析电影 七宗罪 中

··2009· 6一、电影《七宗罪》 美国著名导演大卫·芬奇执导的电影《七宗罪》在1995年9 月刚上映便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电影,不但获得各大电影节的提名,捧回数项大奖,更成为美国电影史上数一数二的犯罪心理学经典电影之一。故事发生在一个整天下雨的不知名城市,本片从一宗看似普通的杀人案开始,一个大胖子在用餐时死去,脑袋埋在意大利面条里,乍看似心脏病发作,被面条窒息而死。但是,警察很快发现他曾双手双脚被绳索捆绑,头部有被枪抵过的痕迹,解剖后证实死于胃壁破裂,显然是被人强迫不停进食而撑死的。凶手动机不明。办案经验丰富的黑人老警探萨默塞特却预感到案件的不寻常,预测这将是一宗连环凶杀案。很快老警察的这一推测就得到了证实。就在案件发生后的第二天,人们发现当地的一个著名律师死在他的办公室,现场留着鲜血抹写的大字:Greed (贪婪)。萨默塞特重返大胖子遇害的饭厅,办案细心的他很快发现发现凶手故意留在冰箱后面的一张写着“路途漫长而 艰苦,一出地狱即光明”的纸条,以及用油脂写的大字: Gluttony (饕餮)。经验丰富的萨默塞特意识到两件案子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联想到了天主教的宗教七宗罪(骄横、嫉妒、愤怒、懒惰、贪婪、贪食、贪色),而现在似乎已经应了其中的两项罪,他认为接下来还有五宗案件发生分别是骄横、嫉妒、愤怒、懒惰和贪色。敏感的老警察前往图书馆查阅了《神曲·炼狱篇》《坎特博雷故事集》等与案件相关的书籍,而接下来发生的另一宗案件更是再一次证实了萨默塞特的推测,从律师行找到的指纹把老警察和另外一个名叫米尔斯的年轻警察带到了一个有着精神病纪录,出身信教家庭,曾因贩毒、强奸等罪入狱名叫维克多的人的住处,当他们到达时见到的却只是床上躺着的一个皮包骨的“死人”。当警探俯身查看尸体时,“死人”却突然动了一下。原来维克多被凶手困在床上已长达一年之久,且左手已被人砍掉。在维克多床头的墙上,赫然留着“Sloth (懒惰)”字样。原来这又是一宗经过凶手精心策划的案件,在律师行找到的指纹只不过是凶手为了跟警察玩“游戏”而故意留下的。米尔斯觉得所有的一切都在被凶手牵着鼻子走。萨默塞特则认为,罪犯是个狂热的教徒,深谙《圣经》《神曲》等典故,认为自己正在以“上帝使者”的身份,行使“审判权”,以“救赎”自己的灵魂。他猜想凶手必定会在图书馆留下借阅的痕迹,经仔细排查,一个叫杜·约翰的疑点最大。于是两人一同来到了此人的住处,果然不出所料,此人就是整个案件的策划者,在他的住处运用的宗教色彩最为浓重。十字架,红色、金色、黑色,赋有神秘的色彩,多方面为其在世间的传道者的身份做了暗示。 此外,在房间里找到的作案工具,书籍和日志也都证实了这一点。很快某夜总会一妓女被杀,现场留下的字迹“Lust (贪色)”,凶手再一次向他们挑战。紧接着,意想不到的案件又发生了:一个模特儿被割鼻毁容,现场留下了“Pride (骄横)”的字样。就在米尔斯和萨默塞特通宵达旦疲于奔命之时,一个浑身血淋淋的男子一早前来投案自首。此人正是连环凶手案的策划者杜·约翰!影片结尾更是出人意料之外,按照凶手的计划,凶手因为envy (嫉妒)杀了米尔斯的妻子,并以此引起米尔斯的wrath (愤怒)射杀凶手。“七宗罪”映射的七宗案件全部完成,在这部片子里,一个连环杀手充当了人性原罪的审判者,最终诱使一个执法的警察圆满完成了他的“罪与罚”。 二、基督教影响下的《神曲》 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1265~1321)的代表作《神曲》宛如中 世纪的一盏明灯,这是一部以诗歌形式出现的作品,《神曲》采用中世纪文学特有的幻游形式,诗人以自己为主人公,假想他作为 一名活人对冥府—— —死人的王国进行了一次游历。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地狱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共9层。第一层是候判所,生于基督之前,未能接受洗礼的古代异教徒,在这里等候上帝的审判。在其余8层,罪人的灵魂按生前所犯的罪孽(贪色、饕餮、贪婪、愤怒、信奉邪教、强暴、欺诈、背叛),分别接受不同的严酷刑罚。炼狱(又称净界)共7级,加上净界山和地上乐园,共9层。生前犯有罪过,但程度较轻,已经悔悟的灵魂,按人类7大罪过(骄横、嫉妒、愤怒、懒惰、贪婪、贪食、贪色),分别在这里修炼洗过,而后一层层升向光明和天堂。在净界山顶的地上乐园,维吉尔隐退,雅特里奇出现。贝贝雅特里奇责备但丁迷误在罪恶的森林,希望他忏悔,并让他观看表示教堂种种腐败的幻景,饮用忘川水,以遗忘过去的过失,获取新生。随后,贝雅特里奇引导但丁游历天堂九重天。这里是幸福的灵魂的归宿;他们是行善者、虔诚的教士、立功德者、哲学家和神学家、殉教者、正直的君主、修道者、基督和众天使。在九重天之上的天府,但丁得见上帝之面,但上帝的形象如电光之一闪,迅即消失,于是幻象和《神曲》也戛然而止。 《神曲》从思想内容到组织结构都和基督教息息相关。神游者遍游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这本来就是宗教文学常用的格式。全部《神曲》表明,为善者升天堂过幸福生活;作恶者入地狱受罪永世不得翻身;回头是岸者到净界洗涤错误才能得到救赎,这就是典型的宗教思想。精通神学并深受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6~1274))影响的但丁,借助基督教救赎观念和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神学教义来结构全诗,作为虔诚的 透过但丁的《神曲》解析电影《七宗罪》中凶手的杀人动机 李孟端 摘要电影《七宗罪》自1995年9月在美国上映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的作品《神曲》,来对电影中凶手的杀人动机进行新的诠释。 关键词《七宗罪》杀人动机基督教《神曲》 235--

神曲读后感800字5篇

神曲读后感800字5篇 《神曲》是一部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的作品,但丁把这三部诗歌的内容描写的好似中国民间相传的十八层地狱一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神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神曲读后感1 《神曲》是西方中世纪文学的开山之作,因其年代久远而显得颇有生涩之感。但是专心读下去,依然能够清晰地感觉到《神曲》中交织的人神共鸣之曲。下如此结论之前,我暗暗的把我刚释卷的《神曲》回想一遍,从《地狱》到《净界》再到《天堂》,默然发现者这种分法本身就隐含着一种神学的思想。 我们知道,中世纪的欧洲的的天下,然而不仅是,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的长久的宗教,都总会影射着人的前世今生以及现实报应这种神学思想,这已几乎是全人类思想的共同点。但丁在《神曲》中,依据《圣经》和《福音书》以及自我的想象,把这种宗教思想细化成这三个部分,并且在每个部分都细心地安排了一些或是古代名人或是“当代”名人在里面,不无有为宣扬这种神学思想的目的。再者,这种按现世作为分类,按人头分类的做法在中世纪宗教盛行的欧洲,其可信度可就大大增加。因此,不管是宗教的教会亦或是中世纪的普通人民,都不可能有理由去发对

甚至批判这部书。再者,作者的这种安排实则上隐含了一种“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意味。我们都知道,《地狱》是一个人过大于功的象征,而《净界》则是一个无功无过的象征,到了《天堂》,就是功大于过的意思了。作者本人从《地狱》升到《净界》再升到《天堂》,完成了一个从过到功,从罪到德的过程。而相同的,普通市民,甚者是整个国家,如若能有所顿悟,这种上升也是在神的神恩之内的。所以《神曲》看似批判佛罗伦萨,实则在内部也隐含了作者对佛罗伦萨的无限热忱和希望。 《神曲》的创造并不仅仅是为了影射某些宗教人生的问题,它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挽救沉沦中的佛罗伦萨。作者在书中的不同部分对此都有隐喻。比如在《地狱》这折里,作者精心挑选的灵魂代言人很大成分上都是来自佛罗伦萨,从教职人员到普通的骄、贪、色等人员都给予了不同的惩罚。作者通过众多灵魂的嘴道出了当世的佛罗伦萨的黑暗,也通过地狱中的魔鬼给出了评判。而在《净界》和《天堂》里,作者则通过对佛罗伦萨的评判上升到一个整体的层面,通过神人之口委婉道出。这其中包含着作者对自我成长、生活的土地的深厚情感。读之,大有“怒其不争”的意味。 以上是从大的方面对《神曲》大意的一点自我见解。而从小的方面看,《神曲》诚然是一曲中世纪拙朴的史诗。在《神曲》里,随处可见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的影响。英雄主义、正

但丁《神曲》感悟

①你对中世纪末期的欧洲有什么了解并谈谈但丁的生平及思想(政治生活、爱情经历、哲学思想等)。 由于中世纪战争的肆虐、疾病的流行,中世纪时期的庄园经济渐渐衰落,地主对雇佣者的限制逐渐减弱。独自经商的人变多,私人财富的流动性变大,资产阶级产生并得到兴起,商品市场开始形成,原有的封建城堡式经济体制被打破。这样的社会改变带动了,中世纪长期停滞的经济重新复苏并发展,自由的商人变多,商品交换的频繁使城市兴起,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这样的改变让中世纪的人们逐渐改变了在黑暗时期对生活的悲观态度,开始追求世间的乐趣,和世俗的快乐。我觉得这是文艺复兴的序曲,由于中世纪这样的变化,才有了文艺复兴的可能。 读读但丁的一生,实话讲我感到有些心疼。他来自一个支持教会的没落贵族家庭,在中世纪晚期的社会背景下一定生活的不轻松。加上幼年丧母,但丁本身就十分缺乏母爱,在社会或是家庭中对感情保有一丝的自卑,就像他长大后对待他珍爱一生的女人一样,没有交流,没有表达自己的爱意,只是默默看着,在心里悄悄的幸福。但丁在书中提到35岁是他人生的分水岭,当时他担任为六大行政长官之一。当时佛罗伦萨的政界分为两党,分别是支持教会的“黑党”和支持民众自由的“白党”,但丁不顾家庭背景,毅然站在白党的行列并作为领袖,与势力雄厚的教皇和贵族做着不懈的斗争。但是,由于但丁过于年轻没有执政的经验,过于直接的执政方法让黑党势力十分不快。不料,不久后贵族势力重新掌权,迫使法庭对他判罪,判其终生流放,不得回到家乡,否则将处以重刑。不久后,因为但丁写信告诉亨利七世如何侵入佛罗伦萨城,白党势力也开始痛恨但丁,但丁开始了痛苦且孤独的流亡生活。 《神曲》的创作,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的伟大意义,而对于但丁来说,可能仅仅是他向纸张倾诉内心时留下的痕迹。政治生涯开始之时,他不顾家庭的期待毅然选择站在他认为正义的,支持人民自由的一方,却最终遭到放逐,就连当初的同党,也开始痛恨他。少年时一见钟情的女子,多年后的重遇还是擦肩而过,他只是默默看着这个他深爱一生,却从未相识的女子,心中对爱的缺失,在这段故事中化为对爱情的自卑。他没有父亲母亲,没有爱人陪伴在身边,甚至一个可供倾诉的挚友都没有,他流浪他乡,他只有一支笔,他对爱情的一切憧憬,对佛罗伦萨人的一切仇恨,都通过这支笔书写。他没有破口大骂,没有仰面痛哭,他把他所仇恨的人一个个安排在地狱中的不同位置,用他深邃的想象力和思想描述了他由地狱走向天堂的故事,见到他一生唯一爱的人。他用写作来救赎自己不幸的命运,他播下的痛苦种子,却收获了是人的桂冠。但丁,的确是一个从痛苦中生出的伟人啊。

但丁《神曲·地狱篇》象征性解读知识讲解

但丁《神曲·地狱篇》象征性解读

但丁《神曲·地狱篇》象征性解读 作者:富聪 来源:《速读·上旬》2018年第04期 在与康·格朗德的信中,但丁阐释了文字的多义性所包含的范畴,即字面义、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宗教)四种。 为了阐明我们要说的话,则须知晓这部作品的意义不是单一的,相反它可以说是多义的,即含有不止一种意义。因为第一种意义是望文生义,另一种意义却是借文字所提示的事物而得;前一种称之为字面义;后一种则称之为为寓言义或神秘义①。 朱光潜将《神曲》多义性所体现出的美学特征统称为象征性。象征性包含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对中世纪文学作品影响深远;但迫于篇幅所限,《西方美学史》②并未对象征手法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历来学者均着眼于《神曲·天堂篇》中宗教神秘主义的象征性,忽视了历史意蕴深刻的《地狱篇》,导致读者无法深入理解后者表现出的象征性及其文学价值。 一、《地狱篇》中象征(寓言)手法的运用 从寓言义层面分析,地狱篇对伪君子的描写充分体现了文字的象征性: 他们披着一口钟,帽子盖到眼睛,和克吕尼的僧装差不多。他们的衣帽,外面涂着金,光辉夺目;但内质是铅的,十分笨重,腓特烈所造的拿来比较,那么他的是草做的一般了③。 但丁采取隐喻的修辞手法,将伪君子虚伪华丽的外表比作镀金的钟,里面却隐藏着笨重而暗淡的铅,恰当地揭露出这类人外强中干的本质。作者以巧妙的构思描述自己的审判,即将虚伪的外表变成束缚他们灵魂的沉重劳役,寓言的深义与金和铅的物质属性十分贴切。 从道德义的角度分析,但丁以戏谑的口吻讽刺了仇敌腓特烈二世。这位道貌岸然的统治者内心贪婪而残忍,不仅肆意剥削意大利贫苦百姓,还将政治反对者套入铅衣,再置入火中慢慢加热融化。作者借助反讽的手法,表面否认腓特烈二世“人钟”酷刑的沉重,实则将他同地狱里施刑的魔鬼并列,痛斥他衣冠禽兽的嘴脸,否定华丽外表下丧失人性的本质。 地狱篇对伪造者的描写简洁精悍,仅一句便涵盖了前三重意义: 你的惩罚是口干得舌头坼裂,污水使你的肚子膨胀到遮住你的眼睛! 从寓言义层面分析,污水象征了充满造假者内心肮脏而丑陋的伎俩;从道德角度分析,污水又可以理解为对金钱不择手段的追求与人性中不断膨胀的贪婪。这一段中污水、膨胀、遮住眼睛这三个义项,词性不同,象征义也并不唯一,却都生动贴切地比喻了被财富遮蔽双眼,迷失了人生道路的罪人形象。 二、维吉尔形象象征义分析 纵观《神曲·地狱篇》中的诸多意象,维吉尔最具象征性。

但丁读后感

但丁读后感 但丁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生于1265年,出生日期不清,按他自己在诗中的说法“生在双子座下”,应该是5月下旬或6月上旬。5岁时生母去世,父亲续弦,后母为他生了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但丁一生著作甚丰,其中最有价值的无疑是《神曲》。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国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但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除《神曲》外,但丁还写了《新生》、《论俗语》、《飨宴》及《诗集》等著作。《新生》中包括三十一首抒情诗,主要抒发对贝雅特丽齐的眷恋之情,质朴清丽,优美动人,在“温柔的新体”这一诗派的诗歌中,它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13世纪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前夜,佛罗伦萨诞生了位伟大的诗人,这就是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阿利盖利·但丁(1265—1321)。 《神曲》代表了中世纪文学和最高成就,这样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得以产生,是与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状况、诗人所具

有的深厚学识和独特的个人经历分不开的。 但丁生活的时代,已不同于是世纪前期欧洲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工商业极不发达、基-督教完全垄断意识形态的状况。13世纪时,意大利北部的热那亚、威尼斯、佛罗伦萨、米兰等地,由于海上贸易和工商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 早期资产阶级日益强大,并建立了城邦共和国,取得了自治权。尽管与整个欧洲甚至与意大利其他大部分地区比较而言,这只是资产阶级取得的小小的胜利,但它却对社会现实和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丁在政治倾向上,就是与意大利的资产阶级相一致的。 当时的意大利,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统一国家,而只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地域名称,经济的发展也极不平衡。政治上主宰意大利的,主要有两大势力,一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一为罗马教皇。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是中世纪中期遗留下来的一个历史名称。

但丁《神曲》

但丁《神曲》读后感 但丁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是新旧交替时期的伟大诗人。而他举世闻名的代表作品《神曲》,则被誉为中世纪文学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中世纪文学和最高成就,并且也被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先声之作。 《神曲》全诗共分三部,《地狱》《炼狱》和《天堂》。每部33篇,最前面增加一篇序诗,一共100篇。诗句是三行一段,连锁押韵,各篇长短大致相等。 由于本身对《圣经》,地狱以及一些神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平时也看了不少基于这方面拍摄的犯罪电影,所以我这次选择了但丁的《神曲》,主要是看了地狱篇。初读的时候感觉非常晦涩难懂,其中牵扯涉及到了大量神话、圣经故事以及现实人物。很多人名都没有听说过,所以其所代表象征的意义很难理解。以至于看一篇诗,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查询书中提到的人物或者故事,不然是根本看不懂的。也正是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基督教神学观念,中世纪思想的偏见,世界观的种种矛盾,也在《神曲》中得到表现,充分展现了《神曲》所带有的“百科全书”性质。 抛开人名故事,《神曲》的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对现在的人,包括我来讲,也是不大容易读明白的,一句话通常需要反复斟酌好几遍才能略微领悟意思。不过,耐心地看下来,也获益匪浅,之后衍生出来的很多文学影视作品所引用的内容也比以前知道的详细很多。像是电影《七宗罪》里提到的傲慢、忌妒、愤怒、怠惰、贪财、贪食、贪色,正是但丁《神曲》炼狱篇中对炼狱的描写。甚至我还发现动漫《黑执事》里出现的地狱之犬布鲁托也在地狱篇中提及。 在《神曲》里,罗马诗人维吉尔作为但丁的引导人带领他游览了地狱和炼狱。维吉尔是但丁心中最崇敬的诗人,是罗马最伟大的诗人。然而但丁却依旧把维吉尔放在了地狱里,其原因地狱篇中也有提到。 “而我也同样是万古不朽,与世长存,他们并无罪过;但即使他们有功德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不曾受过洗礼,而洗礼正是你所虔信的那个宗教的入门。因为他们先于基督教而出生,他们无法对上帝做应有的崇敬,我本人呀归属到这些人当中。正因为这些缺陷,而并非由于其他罪孽,我们才遭劫,也仅仅为此而遭惩处。” 从但丁对待维吉尔毕恭毕敬小心谨慎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但丁对维吉尔是极其尊崇的,却因为维吉尔出生于基督教产生之前,不信宗教而把他打入了地狱,可见但丁是一个宗教信仰者,对基督教思想持肯定态度。以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为尺度衡量善与恶的思想。这与但丁所处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高中时期学历史的时候老师就讲过但丁是文艺复兴三杰,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中使用人文主义的方法,并在艺术创作中追寻现实主义和人类的情感。其影响遍及文学、哲学、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知识探索的各个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者并不反对基督教;恰恰相反,这一时期众多的伟大作品都是为宗教而作,而且许多艺术作品得到了教会的赞助。 然而,从文化生活的其他领域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待宗教的方式还是发生了微妙的转变。虽然仍然未摆脱基督教神学的观点,《神曲》也已经初具人文主义思想的因素,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比如但丁虽然把维吉尔,荷马,贺拉斯,奥维德,卢卡努斯,凯撒等伟人归入地狱中,可是却把这些伟人和别人区分对待。一方面但丁正面肯定并赞扬这些伟大人物,一方面使上帝赋予他们特殊的恩泽,将他们置身于光亮中。他们所居住的地方是高贵的城堡,还有美丽的护城小河和嫩绿的草地,明亮而开阔,氛围静谧。 还比如,但丁遇到那些痛苦的正在承受折磨的灵魂总是抱着一种怜悯同情的态度,为他们感到可怜而心痛。在地狱第二环,但丁看见犯了淫欲之罪而在暴风中飞旋的弗良齐斯卡与保罗这对恋人时,心中万分伤心,泪流如注。竟而“蓦地不省人事,如同突然断气”,“晕到

[读书笔记-[神曲]]神曲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神曲]]神曲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神曲》 《神曲》是但丁·阿利吉耶里的人生巨作之一,也是使人广为传颂和赞誉的诗集。书本讲述了但丁在地狱、炼狱和天堂的磨练及冒险。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九层地狱,因为中国民间也有类似的地狱之说,即十八层地狱。但是中国的十八层地狱跟但丁所描述的九层地 狱有所不同。 首先,在层数的说法上有所不同。中国的十八层地狱,数目是对的,但是意义上确有所区别,《十八泥犁经》上说明层的差别,最 主要不在于空间的上下,而是时间和刑法上的不同,尤其是时间上;而《神曲》中的九层地狱是由漏斗形成的巨大深渊中紧贴内壁的一 圈圈圆环构成。每个圆环都比上一个圆环要小,一共九个,即“九 层地狱”。而相同的部分,也是每一地狱比前一地狱,苦难加剧。 其次,设置地狱的意义表面上的意义都是相似的,都是惩罚罪孽甚重的人,但是在深层上的意义却是不同的。《十八泥犁经》是劝 人们在阳间多做善事,多积德。《神曲》则展现的是着宗教外衣的 教皇、教士统治着的社会,他们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人们的生活 悲凉而凄惨,是但丁对暗黑社会的强烈抨击,对人们的深刻同情。 《神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背后深刻的意义,但是我却只对它描述的地狱十分感兴趣,可能是它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以另一 种形式展现了当下社会的丑恶。也可能是未能深深体会到作者的情 感是怎样的,仅感受到文字表面上的魅力。但是从另一种角度看这 本诗集,我更倾向于把它理解为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目标、梦想而进 行的冒险,这一趟冒险困难重重,但是却十分有意思,隐藏着未知 的冒险,考验的是人的勇气和胆量。我在想,但丁不过也是在追求 者天堂,只有他鼓起勇气,勇敢与教皇、教士统治的社会作斗争, 发起反抗,可能就不会有终身未回到佛罗伦萨的命运了,而有可能

但丁神曲读后感800字五篇

但丁神曲读后感800字五篇 但丁神曲读后感一 《神曲》讲了主人公迷失在黑暗森林,遇见三头犬,在维吉尔的带领下,游历地狱和炼狱,又在贝阿特丽切的带领下游历了炼狱和天堂的故事。说是故事,但是其中带有大量的隐喻,给阅读者,尤其是像我们这些海外读者带来了不小的阅读困难。所以说要想读懂它,首先要了解这篇文章的背景,以及其中的隐喻。 但丁生活的时期,已不是物质经济生活极度匮乏,社会发展相当缓慢,教类垄断人民意识形态的时期了。当时意大利的一些地区通过发展工商业,成为了欧洲最富庶的区域。早期的资本主义渐渐发展起来。虽然此时资本主义还不足以和封建主义相匹敌,但是资本主义的思潮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但丁在政治倾向上,也是与资本主义相一致的。当时的意大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国家,而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地区经济发展也极不平衡,“意大利”只是对这些小城邦聚合体的一个统称。当时,统领意大利的主要是两个势力,一个是教会,一个是王族。教会和王族争权夺利,使得意大利很不安宁。但丁在这个环境之下,既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又未完全摆脱教类文化。于是,在这个背景的影响下,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但丁,写出了这部伟大的著 《神曲》中充分显示了他的思想特点。一开篇,但丁便遇到了自己崇拜的诗人维吉尔。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讲,这是一个品德高尚,知识丰富的伟人。但是,他只是因为出生在教类创立之前而信奉无神论,

就被判进入地狱。就连荷马等伟人,也被置于了地狱之中。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是拥护教类的。而他们虽身处地狱,却住在别墅之中,周围环境十分的美好。从这一方面,但丁又有了新思想的特质。这本巨著以这两种思想为主线,一点点进行了下去。同时,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从古至今(当然“今”是那个时代)伟人的对话,反应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有“百科全书”的性质。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篇故事,同时它反映了整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大部分人都处于地狱这个状态,蒙昧无知,有着各种各样邪恶的欲望,同时又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处罚。另外一部分人虽然也有着邪恶的思想也做过一些邪恶的举动,但他们渴望着解脱,渴望着救赎。希望通过救赎洗清自己的罪过。最后一部分人,他们已经完成了自我救赎,内心已无比纯净,他们在美丽的国度,享受着超凡脱俗的生活。 其实,当我们明白了这部作品的背景及隐喻,它就不那么难懂了。很多人因为这部著作很艰涩而生畏,我认为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文字虽生涩,但其中的内涵却是丰富的。读了这部著作,你会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但丁神曲读后感二 《神曲》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他把这三部诗歌的内容描写的好似中国民间相传的十八层地狱一样。但丁将自己做为主人公,积聚幻想地编译了《神曲》的故事情节。 读过《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悲哀,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活着的悲哀。我开始矛盾,如果有地狱就会有天堂,即然要

但丁神曲幽默读后感

但丁神曲幽默读后感 导读:篇一:但丁神曲幽默读后感 但丁的《神曲》原名《喜剧》,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神曲》是一部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的作品,但丁把这三部诗歌的内容描写的好似中国民间相传的十八层地狱一样。但丁将自己做为主人公,积聚幻想地编译了《神曲》的故事情节。读过《神曲》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悲哀,人类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活着的悲哀。 但丁描写的地狱、炼狱和天堂,受到古典文学尤其是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启示和影响,如维尔斯在《埃涅阿斯记》中关于主人公由神巫引导游历阴间的描写,中世纪作家达·维隆纳的《耶路撒冷天国颂》、《巴比仑地狱诗》和德拉·利瓦的《三卷书》对罪孽的灵魂在地狱接受惩戒,天堂光明、幸福的叙述,都给但丁提供了借鉴。但《神曲》不像中世纪文学作品那样粗糙庸俗、虚无缥缈,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精深的神学、哲学修养和新颖的构思,为三个境界设计了严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他把地狱、炼狱、天堂各分为9层,蕴含着深邃的道德涵义。在描绘不同境界时,他采用不同的色彩。地狱是惩戒罪孽的境界,色调凄幽、阴森;炼狱是悔过和希望的境界,色彩转为恬淡、宁静;天堂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笼罩在一片灿烂、辉煌之中。多层次、多色调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又赋予这些境界以巨大的真实性,奇而不诡,精微致深,使人如身临其境。

《神曲》堪称一座多姿多彩、形象鲜活的人物画廊。作为这部史诗的主人翁,但丁本人苦苦求索的品格和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刻画得最为细微、饱满。维吉尔和贝娅特丽丝这两位向导,虽然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但仍然各具鲜明的个性。维吉尔是导师,在对但丁的关怀和教诲中,显示出父亲般和蔼、慈祥的性格。贝娅特丽丝是恋人,在对诗人的救助和鼓励中,显示出母亲般温柔、庄重的性格。但丁擅长在戏剧性的场面和行动中,以极其准确、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人物外形和性格的特征。在哀怨欲绝的悲剧性氛围中,诗人描写保罗与弗朗齐丝卡这对恋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品格,在阴暗、愤懑的情境中,诗人勾画教皇朋尼法斯八世贪婪、欺诈的性格,无不入木三分。《神曲》中种种惊心动魄和神奇的景象,地狱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如吞噬幽灵的三个头的恶犬猞拜罗,飞翔于自杀者树林之上的人面妖鸟,长着三副不同颜色的面孔、三对庞大无比的翅膀的地狱王,满身污血、头上盘着青蛇的复仇女神,在但丁的笔下,寥寥几笑,便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他们不只是高度写实的艺术形象,而且出色地烘托了地狱各个特定环境的氛围。 但丁在写人绘景时,常常喜欢采用来源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界的极其通俗的比喻,产生极不寻常的艺术效果。例如,地狱里的幽灵遇见陌生来客维吉尔和但丁,惊奇地盯视着他们,好像老眼昏花的裁缝凝视针眼一样。形容枯瘦的幽灵两眼深陷无神,好像一对宝石脱落的戒指。在魔鬼卡隆的鞭打下,幽灵从岸边跳进地狱界河的小船,好像秋

《神曲》新解·炼狱篇但丁神曲读后感.doc

[《神曲》新解·炼狱篇]但丁神曲读后感 第二十五歌这一歌中,展示了两种更为可怕的变形。灵魂的分裂已经到了水火不相融的程度,只有这种剧毒的交合才能让人的灵魂重新整合起来。在以往的地狱颂歌中,理性还是在恶人的体外发生作用,从上一歌开始,重大的转折来到了。艺术的灵魂需要再分裂,逻各斯必须进入体内。于是就采取了蛇的毒汁这种形式。他看看蛇,蛇也看看他;一个从伤口里,另一个从嘴巴里猛喷烟雾,他们的烟雾相接。这两种变形都令人眼花缭乱,它们高度的紧张,它们出人意料的转化,都非常人所能想象。很显然,这是发生在创造的核心区域的情景。人们看到那些谜一般的艺术品,人们读到但丁的谜一般的诗歌,很少有人想象得出这些是如何做出来的。而作为诗人的但丁,也许是最早最完整地将创造过程本身原原本本地描绘出来的人。这该是什么样的奇迹——作品解释着创作的过程。如此高度的自我意识,没有那种自己来当上帝的魄力是很难达到的。他不知不觉地将自己当作一个自然之谜来探索,而自然之谜本身又反过来激发了他。他是社会生活的积极的投入者,真正的自然之子。他的一生就是最高的艺术。他是西方诗人当中最有力量的诗人,这种力量就来自他那热烈的高浓度的生命活动,和对灵魂事物的无穷的好奇心。在难以想象的专注之中,新与旧、兽性与钳制、分裂与统一、死亡与诞生,这一对对矛盾就在惨烈的氛围中转化着。在这种充满了积极性的变形中,容不得任何的懈怠与消沉,因为这是生死攸关的灵魂事务啊!你必须坚忍,你必须在近似虚无中虔诚而强烈地期待。第二十六歌这一歌所描述的是被裹在纯精神火焰里面的痛苦的幽

灵。幽灵们的代表是那位既邪恶又高贵的设计特洛伊木马诡计的人——尤利西斯。尤利西斯遵循心底的欲望去追求伟大的事业,一往无前。但他也做了不少坏事,所以被罚(或自罚)火焰烧身。人的本能冲动总是要导致邪恶,这几乎是一个不变的结构。人所能做的只能是将邪恶的冲动转化为理想的追求。做了很多坏事的尤利西斯终于来到了人生的这个关口:他要活着体验死神境界,他要去进行一次伟大的冲刺。我说道:“弟兄们啊!你们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了西方,现在你们的生命已很短促,你们活着的时间也很有限,所以你们中不要有人不愿意去经历那太阳背后的无人之境。想一想你们的出身;你们不是生来去过野兽的生活,而是要去追求美德和知识的。”他是要体验极境,不是要真的去死。但艺术表演又是表演真理的。于是在知和不知之间,在体内原始之力被发动之际,尤利西斯和他的同伴们驾船向极境冲刺,运用“恶”的手段去达到“善”和“美”这个终极目的。就这样,他们体验到了“死”,大海吞没了一切。当然这只是一次表演,人还活着,活着的人引火烧身,裹在纯净的火焰中一遍又一遍地重演同新生有关的那个故事。因为只有这样的故事,才是他们本质的故事,一切尘世的罪都在这讲述中被洗净。第二十七歌这一歌中的人性比上一歌中的人性分裂得更为极端。火焰中包裹着的是一个兼教士与魔鬼于一身的幽灵。他体现了人的真实的生存处境:人不可能做善人,往往只能做魔鬼,但人必须在心灵深处向善。也许,甚至这种向善的努力也无法体现出来,但人还是不得不尽力去做——如果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话。于是痛苦无法估量,那痛苦化为铜牛刑具,发出非人间的吼声——那是人在一次次杀死生命冲动之际让语言成形。如同那西西里的公牛最先发出的是那个用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