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总统与媒介关系

美国总统与媒介关系

美国总统与媒介关系
美国总统与媒介关系

论美国政府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大众传媒从产生之日起就在政治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公器,它对政府起着监督权利、揭露权利腐败的作用,被誉为“第四权力”,正如张巨岩在《权力的声音一一美国的媒体与战争》说的,“无论偏向与否,新闻与电子媒介在我们的政治文化体制中始终具有影响力量。传播媒介的巨大能量能与政府三大部门分庭抗礼”,大众传媒的力量不可小觑。但它在监督政府的同时也在被政府利用。对于政府来说,它既是政治宣传的一种工具和手段,也是实现政治抱负、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途径。甚至媒体间的斗争演变为政治斗争,成为展示政治主张和政治实力的重要舞台,演变为政治本身。美国政府与大众传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众传媒发达的美国更是如此,美国政府与大众传媒更是关系非同一般。

美国政府无疑是世界上所有政府中最会与大众传媒打交道的政府。在与我国完全不同的体制和制度下,再加上几百年来经验的积累和发展,美国大众传媒已经拥有非常成熟的新闻理念与操作水平。所以更加难以“驾驭”。历届美国政府有过许多因大众传媒的揭露报道而面临困局的时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尼克松总统因为水门事件而被迫辞职。也有与媒介关系和谐的政府,比如罗斯福政府、奥巴马政府。政府如何处理与大众传媒的关系直接关系影响到政府的形象以及相关利益。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大众传媒、与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政府与媒介打交道的关键问题。

美国政府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先后经历了政党报刊时期大众报刊时期,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这种变

化以便士报的出现为转折点,即在政党报刊向大众报刊过渡转变时最为迅速和明显。也是从那时起美国政府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开始变得复杂,开始由单向变为双向——从政党报刊时期的报刊沦为政府的工具喉舌,只为政府服务,只是政党之间互相攻击谩骂竞争的工具,所传播的内容是受众面窄真实客观性大打折扣,到后来大众报刊时期报刊的社会公器职能监督职能不断凸显,大众媒介开始了对政府的监督,向社会公众传播他们想要知道和了解的信息。从那时起美国政府就不得不正视大众传媒的力量,开始探索最大限度的利用大众传媒,与大众传媒保持友好关系。任何一个政府都不能不借助大众传媒这一舆论工具,与群众加强沟通并利用媒体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

美国政府与大众传媒的关系与美国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大众传媒极大地影响着美国的国内政治,甚至传媒报道可以影响到美国总统的选举和作出决策。基于大众传媒巨大的政治影响,美国政府在制定各项政策的时候,大众传媒都成了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受到了历届政府的重视。报业大王普利策曾说:“我永远当不了总统,因为我是一个外国人。不过,有一天,我要自己挑选一作为世俗化的政治人物,出于政治目的总统不可避免地要与媒体打交道,通过媒体来树立自己和政府的形象或者是达到某种效果。罗斯福是第一位利用媒介有效的激发公众支持的总统,他很好的利用了那时候的新技术广播,使他能够迅速地触及全国的观众获得支持,罗斯福的总统班子还创造了总统举办记者招待会的制度;其后的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总统都保留了定期举办总统新闻发布会的制度,杜鲁门时期开始在总统发布会上用麦克风,并批准将录音带用于新闻广播,使得新闻发布会更加正规,虽

然他努力和新闻界保持一种亲切的个人关系,但他时常遭到新闻界尖锐的批评;艾森豪威尔总统不仅延续了开招待会的传统,而且最先最早利用电视竞选成功。在大众传媒中,电视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政治。约翰?肯尼迪总统被称为利用电视的高手,他先是利用电视公开演说和尼克松辩论,出奇制胜的独占鳌头,后来又把电视实况转播引进了记者招待会,并主动和记者做朋友,利用电视来塑造自我形象,宣传政策。他的一系列做法被后来的总统所借鉴。这些总统的选举上台和日常的一些活动都与媒体进行合作让媒体参与见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广播功效”。最能表现大众传媒与美国政府的是李普曼在世期间,当总统作重大决定是都要征求李普曼意见,美国政府对大众传媒的依赖之深可见一斑。

美国政府利用大众传媒的同时,也在接受大众传媒的监督。美国大众传媒对政府的监督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对美国民主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史上最有名的例子便是水门事件。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但在随后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宪法危机,最后尼克松被迫辞职。在水门事件中,《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对整个事件进行了的一系列的跟踪报道起到了关键作用,报道揭露了白宫与水门事件之

间的联系,促使了尼克松的辞职。在水门事件之后,美国的新闻监督力度越来越大。大众传媒的监督,提高了美国政府使用权利的透明度,促进了美国民主进程的发展。

互联网时期美国政府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更是值得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迅速发展,传播主题向多元化多极化方向不断发展,媒介角色也开始多元化,媒介力量因此逐步强化,传媒与政治问题之间也变得复杂,媒介权力、影响力、所有权、控制权、公民权利等问题更加突出。从美国前任副总统戈尔开始,美国的政府与总统就与互联网结下了不解之缘,默多克帮助戈尔总统建立DIY个人视频网站,小布什利用互联网博客进行政治营销,2008年奥巴马竞选总统时,互联网的作用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奥巴马政府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在官方网站利用大众传媒工具互联网对候选人及团队的详细介绍、施政纲领的宣传、重要议题上的立场、官方blog、在线捐款和在线商店、媒体报道和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奥巴马建立网络博客为自己鲜明地树立起清新、年轻、锐意进取的候选人形象。拉近了选民与自己的距离,更具亲和力更有竞争力。无论是希拉里还是奥巴马,都生动演绎了博客在总统竞选广告战中的重要性。这是需要对大众传媒与政府的关系有深入理解才能加以利用的。

新闻媒介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新闻媒介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的十七大报告也进一步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在反复强调民主政治建设的今天,新闻媒介作为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和监督阵地,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新闻媒介与民主政治之间有何关系呢?文章将作简单论述。 【关键词】:新闻媒介;新闻舆论监督;民主政治 新闻媒介的重要功能之一便是舆论监督,它是指公民通过新闻媒介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是对社会权力(包括权力机构和个人)、公共政策进行评价与监督。它既是监督公共权利、遏制权力腐败的“利剑”,又是保障公民权利免受侵犯的“盾牌”。运用舆论监督权力是现代社会弘扬的一种民主政治理念,同时也是现代法制国家推崇的一种宪政信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任务之一,也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最重要的政治保证和制度保证。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后,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十七大报告在第六部分论述政治体制改革时,不仅重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而且直接将该部分的标题定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有这些不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的重视和推进民主政治的决心,而且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认识。民主不仅是党的生命,也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过程中新闻舆论监督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闻媒介宣传对增强人民的民主意识起到了宣传促进作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和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阵地,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舆论工具,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5年底,我国广播、电视的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4.48%和95.81%,今年,这个数字显然继续增加。作为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阵地,在民主政治理论的宣传上,新闻媒介当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道:“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一切所指向的,还是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人民行使民主权利,人民对党和政府工作进行监督。所以,民主政治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便是广大人民能够树立民主的理念,正确、积极的行使自己的权利,那么,作为宣传舆论阵地的新闻媒介,将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说,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新闻媒介对民主政治有舆论监督功能。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

媒介伦理与法规名词解释

权利的相互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一是指有些诉讼...权利平等的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一是靠民事诉讼立法的科学机制,二是靠法院在审判活动中的维护,三是靠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加人的相互尊重。 内参制度: 道德困境: 伦理:就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 隐性采访: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诱惑侦查:刑事诉讼中的一种特殊侦查手段,通常分为“机会提供型”和“犯意诱发型”,而后者即为常说的“警察圈套”,在西方形成“陷阱之法理”作为被告人免责事由。 陷阱取证:刑事诉讼中的概念,是指在特殊的刑事案件的侦查中,侦查人员为了获取犯罪嫌疑人犯罪的证据或线索,抓获犯罪嫌疑人而采取诱使被侦查对象实施犯罪行为的一种特殊侦查手段或方法。简言之,是指采取诱惑他人犯罪的方式收集证据。“陷阱取证”包括犯意诱发型和机会提供型两种类型。 犯意诱发: 机会提供: 知情同意:指在与当事人确立咨询关系之前,咨询师有责任向当事人说明自己的专业资格、理论取向、工作经验、咨询或治疗过程、治疗的潜在风险、目标及技术的运用以及保密原则与咨询收费等,以利于当事人自由决定是否接受咨询或治疗。 意识自治: 隐性歧视:区别于显性歧视 有偿新闻:新闻采编者将具有或不具新闻价值的信息,按照出资人某些宣传意图撰写的新闻。有偿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有偿新闻还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 消息性新闻:报道所采用的声音、图像均来自新闻现场或与报道主题相关的新闻采编活动,而非个人编造或拼接。不允许要求采访对象再现新闻事件的过程。 专题性新闻:允许人为地再现新闻事件某些场景(片段性场景),只要再现行为未改变原生态事件的基本要素。 事实逻辑: 意念逻辑: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保持并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它是人格权的一种。这些被维护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 人格权:生命、健康、贞操、隐私、肖像、身体、信用、名誉、荣誉、姓名权。 新闻侵权:新闻单位或个人以传递新闻信息的名义通过新闻媒介向公众传播不真实情况或捏造事实或情况真实但新闻获取违背他人意愿,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事实从而侵害公民或法人的人格尊严,造成精神损害或物质损失。 二审终审制:侵权行为发生地或结果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但作为一种策略,有相当高比例的新闻诉讼官司的被告提出管辖权异议,要求移送侵权行为发生地的行为发生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文艺批评:又称文艺评论。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运用一定的观点,对文艺家、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文艺运动等文艺现象所做的探讨、分析和评价。 反诉:指在一个已经开始的民事诉讼(称为本诉)程序中,本诉的被告以本诉原告为被告,向受理诉讼的法院提出的与本诉有关联的相反的民事权益要求,以达到抵消、动摇或吞

英国议会和美国国会区别中英文

What are the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S parliament and the UK parliament? 1.First, although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and the British Parliament both are bicameral systems, they are different in composition. The US Congress is divided into the Senate and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The most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nate and the house is their size. There are 435 members in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but the number of senators is 100. The British Parliament is divided into the house of Lords and the house of Commons. Members of the house of Lords are usually British nobles and members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are civilians. 首先,美国国会和英国议会虽然都是两院制,但是两院的组成不同。美国国会分为参议院和众议院。参议院和众议院最明显的差别是它们的大小。众议院中有各州众议院议员435名,而参议员来自50个州,为数100名。英国议会分为上议院和下议院。上议院成员都是英国贵族,下议院成员都是平民。 2.There are more than 1000 members of the British Parliament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has only 535 members. No matter the number of people in the two chambers or the total number, they are much less than in Britain. 英国上下院共一千多人,美国国会共535人,不论各院人数还是总人数,都比英国要少的多。 3.The meeting time of the British Parliament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The British Parliament has a regular meeting time of two meetings each year. The first session begins at the end of 3 and ends in early August. The second session begins at the end of October and ends before Christmas in December. But the time and dur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are not fixed. 英国议会和美国国会的开会时间不同。英国议会开会时间较为规律,每年开会两次,第一会期从3月末开始,到8月初结束,第二会期从10月底开始,到12月圣诞节前结束。而美国国会开会时间和长短并不固定。 4.The British government consists of political parties with a majority of seats in parliament, which is responsible to Parliament and answers questions from parliamentary. Any motion proposed by the government may face a non-confidence motion from parliament, which would force the prime minister to resign, or dissolve the parliament for a general election. The US government is appointed by the president. It is responsible to the president, but not accountable to Congress. The president has the power to elect heads of al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s well as hundreds of other senior federal officials. 英国政府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对议会负责,回答议会质询。政府提出的任何议案如果未获议会通过,就将可能面临议会的不信任动议,而这项不信任投票一旦通过则将迫使首相或宣布辞职,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美国政府部门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不对国会负责。总统有权选任所有行政部门的机关首长,以及其它数百名联邦政府高级官员。 5.The way to form the parliament is somewhat different. In UK, members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are formulated by general election, but members of the house of Lords are formed by the appointment of the King or the Queen. In America, both the senate and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are formed by general election. 组建议会的方式有所不同。在英国,下议院成员是由普选产生的,但上议院成员是由国王或女王任命的。在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都是由普选产生的。

媒体和媒介有何区别

1、媒体和媒介有何区别?信息和资讯有哪些联系? 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物体,二是指储存、呈现、处理、传递信息的实体。 提问者采纳 媒介是一个基本称谓,指的是信息源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中介,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可以传递信息的物体,比如小纸条:) 区别:媒介和媒体就是两个互相联系名词,媒体是一个主题,媒介是媒体利用某个方式才传递信息或者获取信息的。简单点说就是电视台是一个媒体,然后网络,记者采访的途径属于媒介,属于采集信息。电视也属于媒介,传输信息。 信息就是消息。一切存在都有信息。对人类而言,人的五官生来就是为了感受信息的,它们是信息的接收器,它们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信息。 资讯是用户因为及时地获得它并利用它而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给自己带来价值的信息,资讯有时效性和地域性,它必须被消费者利用;并且“提供-使用(阅读或利用)-反馈”之间能够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CS链,具有这些特点才可以称之为资讯。 联系:资讯是信息的一种。 2、教学媒体与新闻媒介有何联系?什么是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 教学媒体是指直接加入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传输信息的手段。 新闻媒介是指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New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联系:教学媒体也可当做新闻媒介传递信息。 信息素养是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学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 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

权力的媒介

《权力的媒介》读后感 《权力的媒介》,美国传播学者阿特休尔教授所著。此书对自由主义理论与社会责任学说的主要区别作了评断。即:自由主义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而社会责任论则认识到不受限制的自由会带来危险。 新闻媒介是民主制度的基本前提,因为它能够为民众提供一个基本完整的信息环境,而这一与现实基本相符的信息环境则是人民进行政治选择与判断的前提。没有新闻自由,便不可能出现一个健康的民主制度。 第一个断言出版自由具有商业现实性的正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他提出了“真理的价格”问题,虽然他的措辞并不十分贴切,但他对触及资本主义新闻媒介中存在的根本的两难困境这一问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是资本主义新闻体系中的“主要症结”。也就是说,一方面,它有一个被歌颂了两个多世纪的神话般的理想,其主要目标是新闻媒介为人类和自由社会的幸福美满提供新闻,充当信号灯、瞭望塔,把各种邪恶行径和权力弊端亮之于光天化日之下,以期快速达到最终目的。但另一方面,它又是自由市场的商业世界私人为之盈利的动力。对于后者来说,追求真理,揭露邪恶要服从赚钱图利的需求。前者带有大量宗教象征的意味,后者显然没有。 事实上,我们能够很有把握地指出,美国老百姓特有的基本假设之一,就是认为民主制度之所以繁荣兴旺,某种程度上归结于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 这种假设可以概括如下:在一个民主政体中,人民实现统治。在选举投票站里,倾听到的是人民的呼声。人民依据他们获得的各种消息作出投票决定,而那些消息则主要是由新闻媒介提供的。因此,新闻媒介对于民主制的生存必不可缺。进一步推断:民主制度是一个自由的社会。实际上,这种政府才能使公民获得自由。因此,对一个自由社会而言,公民的新闻流通必然来自于自身也是自由的新闻媒介。 摇摆于政治和经济之间似乎是媒体不可跳脱的宿命,从政党报向便士报的转变,只是由受制于政治力量转变为受制于经济力量,媒介的独立性在其经济独立之前是无法实现的,这也就像文中所言的“主要症结”。而要解决这个症结,似乎除了分清商业媒体和公共媒体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分工以外没有更好的方法。 在苏联的信仰体系中,卡尔?马克思开创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成为新闻媒介

新闻媒介的性质

新闻媒介的性质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第七章新闻媒介的性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学生把握新闻事业的共性、个性和特性,尤其要重点掌握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以加深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性质和特点的认识。 内容提要: 本章涉及新闻事业的共性、个性、特性,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基本属性,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基本属性、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难点是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 有关提示: 共性、个性与特性。双重属性所产生的要求。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 主要设计: 由一般事物的共性、个性导入对新闻事业的共性、个性和特性的讲述。 提问:中国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带来了什么变化。 为何要强调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中社会效应第一,经济效应第二,最好是两者统一。 讲稿内容: 注意关于共性、特性、个性的说法。从一般到个别。 共性指整个新闻事业的所共有的基本特点;特性指一类新闻媒介较之另一类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个性指一家新闻媒介较之其他家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旅游新报>案例 《旅游新报》是在重庆市政府主导下,重庆出版集团、重庆旅游文化传媒集团共同出资打造的重庆市唯一专业旅游报媒,被誉为重庆旅游“十个一”工程重点项目之一,和重庆旅游“5+1”宣传推广平台之一,《旅游新报》每一期都会送达市级领导,以及各区县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手中,是全市各级旅游主管部门了解重庆旅游发展最直接最重要的媒体。2008年5月,因用汶川地震做噱头刊登违背社会公德的内容而停刊。 严重违背社会公德《旅游新报》被停刊整顿 重庆日报5月20日报道 5月19日出版的第60期《旅游新报》在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刊发了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报道,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昨日,市新闻出版局根据有关规定,决定给予《旅游新报》停刊整顿的行政处罚。 与此同时,《旅游新报》的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公司对《旅游新报》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决定免去该报社社长职务,撤销该报总编辑和副总编辑职务,并对相关直接责任人予以除名。 据悉,旅游新报社已通过网络发表致歉信表示,尽管该期周刊系提前编印,但报道严重违背社会公德,亵渎了神圣的民族尊严,伤害了崇高的民族情感,在全社会造

各种媒体的优缺点分析()

各种广告媒体的优缺点分析 一、报纸 在传统四大媒体中,报纸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报纸广告几乎是伴随着报纸的创刊而诞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式更灵活,印刷更精美,报纸广告的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报纸与读者的距离也更接近了。报纸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体。报纸的主要特点有: 1、传播速度较快,信息传递及时 对于大多数综合性日报或晚报来说,出版周期短,信息传递较为及时。有些报纸甚至一天要出早、中、晚等好几个版,报道新闻就更快了。一些时效性强的产品广告,如新产品和有新闻性的产品,就可利用报纸,及时地将信息传播给消费者。 2、信息量大,说明性强 报纸作为综合性内容的媒介,以文字符号为主,图片为辅来传递信息,其容量较大。由于以文字为主,因此说明性很强,可以详尽地描述,对于一些关心度较高的产品来说,利用报纸的说明性可详细告知消费者有关产品的特点。 3、易保存、可重复 由于报纸的特殊的材质及规格,相对于电视、广播等其他媒体,报纸具有较好的保存性,而且易折易放,携带十分方便。一些人在阅读报纸过程中还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根据各自所需分门别类地收集、剪裁信息。这样,无形中又强化了报纸信息的保存性及重复阅读率。 4、阅读主动性 报纸把许多信息同时呈现在读者眼前,增加了读者的认知主动性。读者可以自由地选择阅读或放弃哪些部分;哪些地方先读,哪些地方后读;阅读一遍,还是阅读多遍;采用浏览、快速阅读或详细阅读。读者也可以决定自己的认知程度,如仅有一点印象即可,还是将信息记住、记牢;记住某些内容,还是记住全部内容。此外,读者还可以在必要时将所需要的内容记录下来。 5、权威性 消息准确可靠,是报纸获得信誉的重要条件。大多数报纸历史长久,且由党政机关部门主办,在群众中素有影响和威信。因此,在报纸上刊登的广告往往使消费者产生信任感。 6、高认知卷入 报纸广告多数以文字符号为主,要了解广告内容,要求读者在阅读时集中精力,排除其它干扰。一般而言,除非广告信息与读者有密切的关系,否则读者在主观上是不会为阅读广告花费很多精力的。读者的这种惰性心理往往会减少他们详细阅读广告文案内容的可能性。换句话说,报纸读者的广告阅读程度一般是比较低的。不过当读者愿意阅读时,他们对广告内容的了解就会比较全面、彻底。 7、注意度不高 在一份报纸中,有很多栏目,也有很多广告,它们竞相吸引读者的注意。这样,只有当你的广告格外醒目时,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否则,读者可能视而不见。 8、印刷难以完美,表现形式单一 报纸的印刷技术最近几年在高新科技的支持下,不断得到突破与完善。但到目前为止,报纸仍是印刷成本最低的媒体。受材质与技术的影响,报纸的印刷品质不如专业杂志、直邮广告、招贴海报等媒体的效果。报纸仍需以文字为主要传达元素,表现形式相对于电视的立体、其他印刷媒体的斑斓丰富,显然要单调得多。 二、杂志 杂志也是一种印刷平面广告媒体,尽管与报纸广告相比,它明显地缺乏时效性,而且覆盖面有限,但由于它精美的印刷,具有光彩夺目的视觉效果,故深受特定受众的喜爱。由于杂志种类繁多,雅俗均有,而且出刊周期短的杂志种类最多,影响颇大,因此,它成为现代广告四大媒体之一。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思维的进步,以往的单纯平面设计模式不断被打破,新的设计形式不断出现,这都体现着杂志广告的广阔前景。杂志的主要特点有: 1、读者阶层和对象明确 杂志的读者不象报纸广大,但分类较细,专业性较强,这便于选择特定阶层的广告非常方便,更能做到有的放矢。同类杂志的读者,在质的方面大体相同,因此,广告文案的制作也容易得多,反过来说,每一类杂志都拥有其基本的读者群,那么就可以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选择不同的杂志。所以,为了更好地利用杂志媒体,应该根据广告目标对象的。要求对能利用

媒介融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当前,传媒领域正在发生着一场重大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技术的逐渐革新,尤其是现时网络化技术的推动,让媒介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化,媒介融合、发展与交互已经不可避免,我们已经迎来了媒介融合时代。 1什么是媒介融合 “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最先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所提出的,原本的意义指的是各种类型的媒介表现出集多功能于一身的发展动向。它的概念包含着狭义与广义两层意义,狭义上指的是将各种类型的媒介形态“融合”起来,以实现“质变”,进而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包括了:数字杂志、博客新闻等;而就广义而言,“媒介融合”其范围更为广泛,当中包含了所有的媒介及其相关要素的结合以及融合,其不但包含了媒介形态的融合,同时更包含了媒介作用、传播方式、所有权以及组织结构等不同要素之间的融合。 2媒介融合下的现状与问题 2.1虚假新闻泛滥新媒体的涌现,媒体形态的丰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等都有了不同水准的飞跃。但是,在其拥有积极意义之时,也存有着各种问题,有部分媒体总喜欢从“网友曝”当中“找新闻”,这也是导致假新闻产生的一个原因,一样是不容忽视的。比如2014年出现的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香蕉得艾滋病濒临灭绝等假新闻,便是某些网络媒体相互转发而发酵起来的。像上述的假新闻,没有进行深入调查便已经被进行发布,容易导致严重的影响,更严重者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繁荣。 2.2新闻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媒介的融合,虽然能够在一定水准上给予了人与人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与空间,不过同样会存有着不足,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包括其侵害了一般人的私隐,直到最后不得不走司法

论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权利与义务

论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权利与义务 唐光怀 摘 要: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是舆论监督法律关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主体,其权利义务的划分直接关系到舆论监督法治化的成败。知情权、采访权、报道权和人格权是其主要权利。保守国家秘密、尊重司法独立,尊重公民、法人人格权、维护社会和谐是其主要义务。 关键词:新闻媒体;新闻记者;知情权;采访权;国家秘密;司法独立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43-1027/F(2007)6-123-03 作 者:邵阳学院;湖南,邵阳,422000 舆论监督主要通过新闻媒介进行。任何一位公民提出的批评和建议,即使完全正确也只是个别人的意见,是不能称为舆论的;只有经过传播,取得众多人的关注和认同,成为众多人的共识(社会集合意识),才能形成舆论,产生精神上、道义上的力量。在形成舆论的过程中,新闻媒介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是舆论监督法律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主体,其权利义务的划分直接关系到舆论监督法治化的成败。 一、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的权利 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开展的舆论监督,担负着守望环境、制约权力、保护民主的历史重任。因此,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在舆论监督法律关系中,享有与其职责相称的神圣的权利。这些权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知情权 知情权一词作为特指一种权利主张的法学概念,是由美国新闻编辑肯特!库泊在1945年首次提出的。1984年?世界人权宣言#确定其为基本人权之一。所谓知情权,又称知悉权、了解权,是指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包括对国家事务、社会信息和其他事务的了解。它包括知政权、社会信息知情权、个人信息知情权、法人信息知情权与法定知情权等内容。 一个民主国家应当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权利,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公民有权知道他们应当知道的信息,而这种信息在现代社会则通常是来源于新闻媒体的传播。 新闻媒体是公众知情权的维护者和体现者,公众的知情权主要通过媒体而得到体现。但是,记者知道,是为了让公众知道,所以记者有权知道的,也就是公众应当知道的,公众不应当知道的,记者也无权知道,记者不应有比公众更多的特权。 值得注意的是,知情权对于所有媒体和所有记者都是平等的,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本地媒体与外地媒体,党报党刊党台与一般的报刊电视台、电台,平面媒体与立体媒体,都同等地享有知情权。任何单位与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厚此薄彼。 知情权作为公民的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是公民行使选举权、监督权和表达自由权等其他民主权利的手段性权利。公民没有充分的知情权,其他民主权利都将因缺少必要的基础和前提而落空。 给予政治权利而不赋予对政治情况的知悉权,无疑又等于收回了政治权。就像说那个孤岛是你的,但又不许你乘任何交通工具登上它一样。因此,在现代社会,对新闻记者知情权的保障有异乎寻常的意义。列宁曾讲过: 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且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一个国家在发展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而受众对知情权的享受,可以比较有效地发现这些问题并提供纠错、纠偏的积极建议和对策,防止出现更大的失误。受众要享受知情权,首先应保证新闻记者享受知情权,在资讯时代,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逻辑。所以,政府及相关社会组织应努力维护新闻记者的知情权,从而有效地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2 采访权 采访,就是采集(信息)和访问。采集信息包括观察、聆听、体验、记录、查阅、写生以及使用一定工具的如摄影、录音、录像等手段。访问就是同他人交谈、询问。按人们普遍认知、接受的语义,采访是新闻记者采集、访查新闻事实的活动。因此,采访权是新闻记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选择采访对象和采访方式进行自主调查,以获取新闻事实材料的职业权利。采访权来源于言论自由,是知情权的具体化。 在资讯十分发达的现代社会,受众要享受好公众知情权,就必须确保新闻采访权,因为新闻采访权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了公众知情权得以享受的前提,一旦新闻采访权受到限制,公众知情权也就很难得到保障。采访是一切新闻活动的基础,采访自由是新闻工作者实现全部新闻自由的基本条件。国家应当保障新闻工作者接近新闻信息源,向新闻事件当事人和知情者访问调查和收集有关材料的自由权利,应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和国内外新近发生变动的各种事件和现象,以便迅速向公众作准确、充分的报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法律以外的权力妨碍、限制和干涉新闻工作者的新闻采访活动。 作为一种政治权利,采访权不是一般的私权利,不是个人的权利,而是一种社会的权利,因而是公权利,是政治权利性质的权利。记者的采访权是一般公民实现宪法保护的公民言论自由 123 综 合/

美国总统的权力边界

美国总统的权力边界 ——漫谈决定美国经济的制度体系(十三) 陈思进2013/7/1 09:49 (美国总统的权力边界是独立的司法与国会制度;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篇写到,美国总统控制着行政部门,于是人们猜想,总统可以下令政府部门和机构办任何事情,而且他们也会按命令去做。但事实却远非如此。 实际上,政府一天的日常运作,总统不可能盯着每一个政府官员和雇员。总统一般只发出指令给他的下属,希望他的愿望被忠实地执行。但是较低级别的官员为了个人的利益,比如为免于被解雇,可能会服从自己体制内的规范和惯例而做出有悖于总统意愿的事。

例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当苏联总理赫鲁晓夫要求美国拆除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作为交换(苏联将撤走部署在古巴的导弹)时,肯尼迪总统才惊讶地得知,早在一年前他就下令将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撤走,是底下的负责人没有遵循这项指令。 其实,总统在下达指令之前,很大程度上必须说服其他行政部门官员,他考虑的是国家最高利益,必须讨价还价、妥协、并说服别人。因此政治学家诺伊施塔特(Richard Neustadt)称:“总统的权力是说服的力量而非命令的力量。” 当然除了说服以外,总统还可以使用很多方法:任命与他目标一致的高级官员、把白宫观察家的职位放在二级部门,包括洗牌、重组,或者获得国会同意取消不听话的机构等。 然而,总统的这些权力想要获得官僚的默许,仍然是有限的。联邦官僚一部分体现于独立的政府行为,尤其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这包括公众舆论和利益集团在国会的力量。而国会,毕竟是拨付资金的地方,这就限制了总统“为所欲为”,并有助于确保行政部门的力量来回应社会,而不是简单地只服从一个领导人。 事实上,总统和国会也经常会产生分歧。这是美国立国先驱为防止暴政,故意在国会和总统之间创建的一个制衡机制——“以野心对抗野心”。这是美国政治的一个结构性事实。 一些政治学家经过研究后得出结论,总统青睐的法律草案是否由国会制定成法律,是衡量总统成败的标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取决于国会中与总统在意识形态上一致的人数的多寡。当一个政党同时控制着总统宝座和国会的席位,总统更

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异同

传统媒体报道和自行媒体报道的异同 ——以库里出车祸事件为例 近日NBA球星库里发生车祸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为此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新闻直播间,和以自媒体为代表微博等纷纷就此事件发表了新闻。 接下来我们将以央视新闻直播间对此事的报道,和一些微博博主对此事的看法分析当下传统媒体,和自行媒体报道的异同。 在内容的表达上,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两种新闻的传播方式都讲库里车祸的原因、结果表达了出来,都起到了新闻传播的作用。 新闻直播间对此事报道,详细的说明了库里发生车祸的原因和发生车祸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专业术语应用较多,且语言较为官方,多为正式场合用语,而微博中的自媒体人发表言论看法并未着重描写,库里出车祸的原因结果,而更多地是抓住库里车祸竟上央视新闻的点来叙述此事,语言更显风趣幽默,偏向于大众化,以新闻标题举例更为明显,如新闻直播间对此新闻的标题为“库里在遇车祸,幸无大碍”,而在微博对此事标题更多“库里车祸上央视新闻了,一个从CCTV5到CCTV13的男人”。 从这两个新闻标题的对比可以看出,传统媒体显得死板,尤其是在央视新闻这样一个场合,以直观的传达出新闻的要点为主,而像微博这样的自媒体,则更倾向于娱乐化,在传递出新闻核心的同时,还不忘调侃,有娱乐化、大众化的特点。同时像微博这样的自媒体在博主表达看法的同时,其他人也可以参与进来,并与博主形成互动,而在新闻直播间中直播此新闻时采用的电视直播的形式,很难让民众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逻辑构架上,新闻直播间,所播报的新闻有一定的格式要求,新闻稿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写,有标题和导语,而微博,博主发表新闻,则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新闻语言相对自由,新闻内容格式无局限性,可以转发直播间的视频加以论述,也可以抓住其中的某个点展开叙述,发表自己的看法。 综上看出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当下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共存的现状也自由他的道理。两个微妙的结合传播方式满足了不同人的需求。

媒体与司法关系

媒体与司法的关系 一、在我国,媒体与司法的关系一直处在一种相互纠葛和冲突之中。我们应当从新闻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一致性、冲突性分析出发,正确平衡新闻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关系。 二、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一致性:媒体对司法的监督是法治国家必备的条件 当今世界,新闻媒体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正在呈不断扩大趋势,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还扮演着与国家机构相抗衡的角色。媒体与司法是一种监赞与被监替的关系,是公民知情权的诉求,是新闻自由的客观需要。媒体不仅可以及时纠正法庭的程序问题,还能使人民参与到案件中,达到提高人民法律素质的效果。 首先,表现在基本价值追求的一致上。媒体通过激发公众内心的道德来判断是非公正, 为了追求道德上的正义;司法则通过依靠公众认可的法律来认定事实, 给社会以公道,为的是追求法律上的正义。两者异曲同工, 都以正义为最高目标,以审判公开,遏制腐败为重要任务,所以说二者的基本价值追求是一致的。舆论监督因根植于公众的权利和利益之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成为诸多监督机制中十分重要的,作用独特的公共权力监督机制。舆论监督通过新闻媒体的作用表达民意,反映民情,彰显良知。 其次,权利与权力互相制约的要求一致性。权利与权力是一对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的概念。只有二者平衡制约的发展,社会的大齿轮才能顺畅运行。司法与媒体正是权力与权利对立又融合的社会实例。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特殊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物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所以,舆论监督也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传媒监督司法的这一主导任务和功能与整个社会抑制、惩治腐败的理念和机制相吻合, 通过传媒监督获知司法的相关信息, 加强执政者对权力腐败和司法腐败行为的监控。 三、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性:媒体对司法的干扰是法治国家需要解决的任务 传媒监督的道德化倾向, 往往使媒体更容易用情感判断, 从而忽视了司法过程中技术化、理性化、程序化的运作方式。在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下,道德意识主宰着我们的行为规范,要做到真正的法治,道德与法治的博弈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媒体对司法具有天然的干扰性。新闻舆论由于其高度的自觉性和组织性,决定了它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成为历代当权者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宣传工具。司法权是独立性权利。司法权除法律以外无其他权源,因而司法权只服从法律。由于司法权是判断性权利,其思维活动最容易受外界干扰,特别是那些能够决定它利益得失的力量。因此,要确保实现司法这种思维判断活动的纯洁和公正,就应该排除非法律性力量的干涉,也就是要实现司法判断的公正和准确,法治国家必须通过独立的体制来保障相对较弱的司法权,使其不受干涉的影响。否则,没有独立地位的司法权从根本上就无法向社会民众提供"正义"。 其次,在具体案件的处理上扮演"媒体审判"破坏司法独立。在我国,媒体一旦对某个问题提前下了定论,司法审判就有可能陷入被媒体牵着走的窘境,法院根据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审判的制度就很容易被打破,从而不利于实体正义的实

中国主要新闻媒体的媒介定位资料

中国主要新闻媒体的媒介定位资料(新概期末加油~)来源:赵勤勤的日志 看到去年的第二题表示很慌乱,因为对新闻媒体都没啥了解,感叹自己知识的匮乏……于是动手凑集了一些资料,希望有用哈~~~欢迎补充! (先发这么多吧,下午有空再整点……) 《环球时报》 办报宗旨 首先,在内容上,《环球时报》开发中国人关心的国际新闻。长期以来,中国媒体上的国际新闻,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西方媒体帮我们选择的。他们的经济强势,造就了传播上的强势。西方的新闻产品像可口可乐、辣鸡翅一样,大量生产,大量推销,其他国家很难抗拒。因此,美国人持续关注的地区,比如中东,已经成为国际新闻报道的传统热点。发达国家的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如高尔夫,也时常出现在中国的媒体上。 《环球时报》一直坚持把新闻的观测点放在中国,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我们重点开发了几个领域。 第一,开发中国周边的新闻。在中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原本中国记者比较少,报道力量不强。《环球时报》试图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在中亚五国、东南亚各国,都培养了自己的特约记者,请他们帮助中国人了解,我们的邻国现在是什么状况,中国人到这些国家可以做什么,应该注意什么。这方面的稿子很多,如《蒙古还想修三条铁路到中国》、《中国人闯荡越南股市》、《中哈公路没有王法》、《尼泊尔有上千人研究中国》、《投资柬埔寨别急于求成》、《中国人到金边炒房地产》等等。 第二,在传统大国开发跟中国有关的新闻。其中包括这些国家的对华政策、华人消息,还有,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大国关系以及地缘政治的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外国元首访华,国内媒体的报道曾经比较单调,但《环球时报》开创了一种新的报道模式,客观谈论这些重大外交的意义。如1998年克林顿来中国,我们在文章中配了一张漫画,漫画上克林顿身上被射了很多箭,说明了当时克林顿对中国的访问是抵住了很大的压力。这种做法在当时的中国媒体中是非同寻常的。 第三,在公共新闻中开发中国人感兴趣的侧面。打个比方,伊拉克有10人被炸死了,如果是美国的媒体,它就会调查被炸死的这10个人的名字、所属的部队,这起事件该由谁来负责等等。而日本人则关心当爆炸发生的时候,日本的军队在哪里,他们是否安全,被炸的1 0个人是被误炸还是有针对性专门选择的。但是这些与中国人关心的都不同,如果《环球时报》上出现了一篇让日本人说好,而中国人看不懂的文章,那这就不是一篇好文章。再如,一个记者到国外采访汽车展,我们要求先看看汽车展上有没有中国车,如果有,放在什么位置。不光是车展,还有航展、艺术展和其他世界性的活动,我们都要求记者主动发掘中国人爱看,对中国有价值的内容。又如,阿尔巴尼亚、刚果(金)发生大骚乱的时候,国内最关心当地中国人的安危。我们把越洋电话拨到当地使馆,开创了从国内采访驻外使馆的先河。

大众传播中公民权利_right_与权力_power_的冲突

大众传播中公民权利(right)与权力(power)的冲突 ■ 张 恒 【内容摘要】 大众传播媒介的言论自由权是源自公民言论自由权的一种委托权。大众传播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利益主体,在多元的利益诉求下的冲突实质是公民权利与权力的冲突。 【关键词】 大众传播;言论自由;媒介权力;公民权利;冲突 有一个概念指导着我们大众传播业从业者的业务实践。这个概念是《宪法》赋予了大众传播媒介言论自由的权力。但是随着法治观念的进步,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与大众传播言论自由的基本理念相冲突。 一、媒介言论自由权力的来源 大众传播媒介有言论自由的权力这个命题,世界几个主要国家的《宪法》都没有如此表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法国《人与公民权利宣言》第十一条规定:“思想和观念的传播是最重要的人权之一,因此,每个公民都享有言论、写作、出版的自由。” 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对言论自由也有类似的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 《俄罗斯联邦宪法》第二章《人与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第二十九条规定:“每个人都应享有言论和思想的自由……”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第五条第一款规定:“每个人都享有通过语言、文字、图片自由表达和传播自己观点,从通常可接近的信息来源自由获知的权利,保障出版自由和通过广播、影视进行新闻报道的自由。禁止审查。” 《日本国宪法》第三章《国民的权利与义务》第二十一条规定:“保障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及所有其他表达的自由。不得设立审查制度,通信秘密不受侵犯。” 我们再参考一下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并发布的《世界人权宣言》。《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九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通过任何媒介以及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与思想的自由。” 这里需要大家注意的是:以上各个国家《宪法》中对于言论、出版自由的表述中,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只是赋予公民的,并没有赋予大众传播媒介,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仅仅是公民而不是大众传播媒介的B irthright(与生俱来)的权力。 那么大众传播媒介的言论自由的权力从何而来呢? 二、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公众的契约 社会公众需要通过新闻媒介了解社会各方面动态,了解政府的活动,反映自己的政治愿望、意见和要求等,以期达到议政、参政的民主目的。因此,在争取言论与新闻出版自由权利这一政治目标上,新闻界与社会公众的要求不谋而合。这种政治目标的一致性,就在新闻媒介与社会公众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契约关系。 大众传播媒介的言论自由权力法理上是公民把自己的言论自由的《宪法》权利委托给大众传播媒介的,大众传播媒介的言论自由权是源自公民言论自由权的一种委托权。 大众传播媒介是一个社会交流的平台,社会各个层面的意见和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汇集到媒介这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充分的交流,再经过大众传播媒介从业人员的梳理,发布给社会公众。社会公众通过媒介这个平台,收集、评价、公布意见和信息,以完成人们之间分享意见和信息的需要(谋求信息、劝说、指导、娱乐;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受影响;告之他人和被他人告之;教别人和受别人教;娱乐他人和享受娱乐。①),来实现自己的《宪法》权利。 与之相应的大众传播的过程就是社会公众需要的意见和信息在大众传播媒介这个平台上流动的过程。这个流动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1意见和信息的采集阶段,21意见和信息的编辑加工阶段,31意见和信息的公布阶段。 大众传播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进行的工作———意见和信息的采集,它是大众传播媒介帮助公民实现言论自由权利的前提。在这个阶段,社会任何个人和机构在法治的前提下不得为公民意见和信息的采集设置障碍,这也就是信息公开的概念。只有公民意见和社会信息采集得全面、客观、正确,才能帮助公民正确辨别和准确判断公共事物,有效、正确地行使社会权力。 大众传播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所进行的工作———意见和信息的编辑加工,它是大众传播媒介帮助公民实现言论自由权利的主观能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大众传播媒介机构和大众传播从业人员,上指导公民意见和社会信息的采集,下控制公民意见和社会信息的发布,尤其是对于发布什么、如何发布、何时发布、发布多少、如何评价,进行大众传播的议程控制。 大众传播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所进行的工作———意见和信息的公布,它是大众传播媒介帮助公民实现言论自由权  新闻学与传播学 张 恒:大众传播中公民权利(right)与权力(power)的冲突 62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7年第3期(总第146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