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走近孔子 提纲

走近孔子 提纲

走近孔子  提纲
走近孔子  提纲

走近孔子

在历史的潮起潮落中,人们对孔子及其《论语》其书的认识也在起起伏伏。孔子一方面被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等等,受到过极其隆重的皇家祭祀以及公祭,另一方面也曾被叫做孔老二,被认为是历史的罪人。他的儒学也曾被称为“孔家店”、文化的“黑店”;《论语》也被称为要“铲除”的大毒草。孔子其人其书其学曾经遭到不断地批判、打倒、唾弃。看来,孔子究竟是怎样的人,我们需要细细地来端详他;《论语》究竟是怎样的书,我们需要细细地来研读他。

孔子无疑是非常伟大的人物,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核心,所以他是圣人;同时他又是一个凡人,他有人的喜怒哀乐,有人的七情六欲。既然这样,我们看孔子的时候需要带着两颗心:一方面带着“恭敬心”去看孔子的伟大,然后发现他的可敬;另一方面带着平常心,去看孔子的平凡,然后感受他的可爱。

一、孔子的形象

司马迁写作《史记》因循的是“实录”原则,为写好孔子的传记曾亲自来到曲阜实地考察,最后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的形象有四个特征:

一是,其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顶”。

二是,孔子身材魁梧,“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三是,孔子的各个身体部位也颇具特征。“其颡sǎng似尧,其项类皋陶gāo yáo,其肩类子产,然自要(同“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四是,孔子与当时的一个人长相相似,即阳货,还因此发生过戏剧性的故事。

二、孔子的家世

孔子的先祖是殷商时期的王室成员,有着高贵的血统。孔子曾言:“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孔子的家世要追溯到的是微子启,这是孔氏家族辉煌的源头。

周武王灭商以后,商有很多的遗民和贵族,不能都杀掉。所以周武王立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做这些人的首领,给他一块封地,让他祭祀自己的祖先,并且还派了自己的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把他们也封在武庚的附近,让他们监视武庚。可是,后来武庚参与了叛乱,周公旦攻灭了这场叛乱,并且把武庚处死了。当时有一种观念就是“兴灭国,继绝世”,因此周成王、周公旦选择了微子启奉祭商人的先祀,因为微子在当时是十分有威望的人。同时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封给他管理,称为宋国,建都商丘,也就是今天河南商丘的南面。

微子启之后,到了宋缗公一代,宋缗公本有长子弗父何、次子鲋f祀,但他去世后却传位于弟弟,即宋炀公。鲋祀不服,将叔父宋炀公杀害,把国位给了长兄弗父何,弗父何不受,鲋祀于是自己为国君,弗父何就做了卿。孔子的先祖即由诸侯之家转变为公卿之家。所以弗父何是孔氏家族地位由诸侯之家降为公卿之家的转折人物。

而弗父何的曾孙正考父是孔氏家族历史上典范式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个很有修养的政治家,而且在文化上也有贡献。根据《国语·鲁语》等文献记载,他看到当时礼崩乐坏,曾经校理《诗》(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始称为《诗经》)的《商颂》12篇,献给周的太师。由此我想,孔子晚年孜孜不倦、卓有成效地校订整理文献,比如整理《诗》等,某种程度上是否有要与先祖的这种功德遥相承继的驱动力在起作用呢。

孔子的先祖孔父嘉是孔氏家族历史上又一个转折人物。孔父嘉,曾任大司马,掌管宋国的军事,是个要职。但是当时发生的一件事改写了孔氏家族的历史。当时的太宰华父督杀了孔父嘉。孔父嘉死后,家道中衰。孔父嘉的后代“畏华氏之逼而奔鲁”(《孔子家语·本姓解》),孔子的先祖从弗父何到孔父嘉已经经历了五世,在古代,凡历五世就可以另外立一个世系,孔氏就这样确立了,并用孔父嘉的字为氏,“孔”姓也就由此而来了,孔氏家族也于此正式形成。从此在鲁国定居下来。孔氏家族的地位,就此又下降到了士人的地位。

三、孔子的父亲

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约生于公元前618年,卒于公元前548年),姓孔,名纥,字叔梁,曾经做过陬邑宰,所以人们又称叔梁纥为陬梁纥、郰叔纥等。

据《左传》记载,叔梁纥力大无比,以勇武果敢著称。他曾经立过两次战功,以勇力闻于诸侯,靠着忠诚和勇敢赢得人们的称赞,很有名气。

四、孔子的“野合”而生之谜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何为“野合”?历代文史学家对此词作了煞费苦心的解谜,主要有这样几种说法:

1、叔梁纥与颜徵在是在野外交合而怀孕,后来生下孔子。

2、孔子生在尼丘山野外。

3、叔梁纥与颜徵在的“野合”,是指不合礼仪的结合。其中又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1)有说是双方年龄相差很大的原因。

2)有说颜徵在属贱民阶级,叔梁纥却是士大夫,迎娶于礼不合,故称“野合”。

3)还有说叔梁纥这时父母已逝去,是自己去求婚,因为既没有父母之命,又没有媒妁之言,故不合礼仪,称为野合。

4)这是圣人感天而生神话的演绎。

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赞成第三种说法,认为“野”是对“文”、“雅”而言,不合礼仪谓之“野”,而之所以称为“野合”可能主要还是年龄相差过大的原因。

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野合”就是“野合”,就是在室外、野外交合的意思。在中国古代,人们相信“天人感应”,这种观念也影响人们的交合行为,存在男女野外交合的现象。总体说来,“野合”应是在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一种为时人认可的,有特定的地点,源于古时人对性的崇拜和上古杂乱婚遗风的社会风俗。

其实,孔子不管出生如何,于其伟大也无损一丝一毫,故不必在文字上做文章,求避讳。

五、孔子的由凡入圣

孔子是个圣人,但是他的由凡入圣之路却是十分曲折的,他是从社会的底层、从贫贱中历炼而成的。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史记·孔子世家》这样描述孔子早年的景况:“孔子贫且贱。”

孔子由一个“贫且贱”的苦孩子经过数十年的历练,终于成为圣人,其中有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不断地刻苦学习。《论语·为政》记载,孔子总结自己一生的历程,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孔子就是从有志于学,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到“每事问”(《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到“学无常师”(《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到“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到“活到老学到老”,以学贯穿一生,收获一生,成就一生。

孔子19岁成婚,20岁生了儿子孔鲤。并开始在大夫季孙氏那里做了“委吏”。后来又做了“司职吏”,也称为“乘田”。在这两个工作中,孔子接触了理财、会计、物流、畜牧业等等,掌握了物流的学问、经济的学问、管理的学问,在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处理方面经受了磨练,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尤为重要的是,他广泛接触了底层民众,了解了民情、世事与社会。这也许正是孔子后来出外为官,一上任就干得十分出色,并且在短时间内多次升迁的原因吧,早年的这段生活给了他很好的磨练。

从37岁一直到51岁,这段时间是他私学蓬勃发展的时期

51岁时,孔子开始出仕,任中都(今山东汶上县西)宰。

52岁时,升任小司空。不久再升为大司寇。再后来还“摄相事”,代理过三个月的相,位列大夫。

孔子55岁时带着弟子们离开了鲁国,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的

生涯。

孔子68岁的时候,才回到鲁国。

孔子一生的活动,主要是教育。而他的贡献主要在两方面。一是他总结并继承了远古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成果,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孟子曾称孔子是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就是说孔子总结了他以前2500年的中国文化成果。我们今天讲的“四书五经”里面的“五经”都是孔子在他晚年集中力量整理而成的。孔子整理古代文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总结古代文化的发展成果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孔子创立了自己的学说。

另一方面,孔子兴办了中国最早的私学。史书上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七十二为贤人是孔子弟子中较有成就的。孔子通过办学,将他平生所学传授给弟子,后来,这些弟子,有的从政,有的办学,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学就成为了显学。汉以后儒家学派又逐步成为两千多年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干部分。所以,可以说孔子是在中国文化发展上承前启后的人。他整理古代的典籍,总结继承了以前的发展成果;他提出了自己的儒学思想,开启了他以后的两千年,儒学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干。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去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