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罗科菲耶夫与他的钢琴奏鸣曲

普罗科菲耶夫与他的钢琴奏鸣曲

普罗科菲耶夫与他的钢琴奏鸣曲
普罗科菲耶夫与他的钢琴奏鸣曲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serger prokofiev,1891—1953),是20世纪俄国最优秀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之一。在柴可夫斯基等前辈之后,普罗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将俄国的音乐带进现代艺术的殿堂。他们以自己杰出的作品,再次证明他们在音乐上的创作才华和与时俱进的发展潜能。普罗科菲耶夫更以怪异繁杂的风格,具体呈现了俄国音乐从古典、浪漫走向现代主义的变化过程。普罗科菲耶夫于1891年4月11日出生在乌克兰的小镇松佐夫卡,自幼随母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虽然是一首仅有九小节的简单写作,但已显露出难得的音乐天赋。他13岁考入彼得堡音乐学院时,已写了四部歌剧、两首奏鸣曲、一首交响曲和许多钢琴曲。在音乐学院,他师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在作曲和钢琴两个领域表现出色,并以优异成绩赢得鲁宾斯坦大奖。1918—1932年间,普罗科菲耶夫侨居国外,在欧美旅居多年,作为独奏钢琴家,他的巡回演出大获成功,并应邀作曲。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融合了古典传统与富于个性的创造,两者之间平衡协调。他最显著的特点是抒情性,他晚年的作品显得尤为深情动人。普罗科菲耶夫是一位独立于各派之外的音乐创作者,因为他的作品很难加以分类或定义,而且他本身从不隶属任何流派或创立任何乐派。他曾经对自己的风格加以分析,自认为他的作品中最重要的是“古典的因素”。当时除了“新古典主义”作曲家的某些作品外,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古典化倾向最明显,尤其在奏鸣曲和协奏曲中,更表现出新古典的表征或模仿18世纪的古典风格倾向。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很有特色,如突然的转调、大胆的和声、强烈的节奏以及迷人的旋律等。这些特色从他的钢琴曲中清楚地反映出来,钢琴从一开始就是他创作时不可缺少的工具,他以钢琴来思考音乐形象。他是现代作曲家中以钢琴为表现媒体,且成果最为丰硕的作曲家之一。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曲不但继承了19世纪的钢琴音乐传统,还在钢琴这种乐器上,加上粗犷而有魄力的表现,缔造了一个新的钢琴音乐时代。继德彪西之后,在钢琴这个领域中,最引人注目、最具成果的要数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作品。同时,普罗科菲耶夫还是一位杰出的钢琴演奏家,具有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据说,他能轻易地弹出任何作曲家所写的困难乐句。他在钢琴演奏上的重要创新之处,是将钢琴视为打击乐器来使用。他在钢琴上寻求尖锐、犹如金属声般而又富于活力的颗粒性音色。弹琴时,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有钢铁般的手指,钢铁般的手腕,钢铁般的二头肌与三头肌。”他独到的现代钢琴演奏风格,为20世纪新古典主义钢琴演奏开辟了新的探索之路。普罗科菲耶夫一生写有百余首各种体裁的钢琴作品,其中九首钢琴奏鸣曲是他钢琴曲中最具代表性、最优秀的作品,聆听这些乐曲便能了解普罗科菲耶夫整个创作生涯的风格变迁。《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1)是他1907年18岁之作。最初有三个乐章,后来进行了改写,1909年仅正式出版修改后的第一乐章,使之成为单乐章奏鸣曲。从原曲的写作年代来看,这首奏鸣曲很少有普罗科菲耶夫个性的要素,许多地方有拉赫马尼诺夫和斯克里亚宾的影响,令人有浪漫派风格之感。曲中充沛的魄力与弱奏的效果,虽已显示出他晚年的风貌,但仍属于初期的习作。《d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14)写于1912年,是一首由四个乐章构成的奏鸣曲,作者独特的个性化要素开始在这部作品中萌芽,比如,大量使用切分音型的轻快节奏和崭新的和声处理法,其中第一乐章与第二乐章的旋律要素中,亦有浪漫派的气息。1917年对普罗科菲耶夫来说是一个丰产年,那时他一个人住在彼得格勒的近郊,利用这个自我营造的宁静世界,他创作出许多作品。其中《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28)与《c小调第四钢琴奏鸣曲》(op.29)就是这个时期完成的作品。这两首奏鸣曲最初创作于1907年,因而在两首作品的标题下,均附有“出自旧笔记”的副题。为旧作修改润饰,是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中遵循的一种特有的方式。(op.28)是一首单乐章结构的奏鸣曲式,由于小巧精美且富于戏剧性,而成为钢琴音乐会的珍品。(op.29)则严守古典形式,由三个乐章构成,在内容上富于浪漫趣味,洋溢着冥想的气氛与抒情意绪,与前一首形成对比。乐谱上附有“为纪念m.a.史密特霍夫而作”的献辞,可能是为悼念这位英年早逝的人物而作的修订,乐曲之所以充满冥想的气氛与抒情意绪,大概也与此有关。

1918年普罗科菲耶夫离开祖国,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生活。为了在演奏与作曲这两种活动之间获得满意的平衡,他在西方呆了15年,度过了成功与失败交织的日子,作为演奏家他大获好评,受到欢迎,作为作曲家他却受到攻击,这种状况直到1922年以后才得到逐步改变。1923年他在巴黎写作的《c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op.38)是一首意义深长,真正显示普罗科菲耶夫实力的作品。曲中充满他独有的奇特效果与技巧。比如,第一乐章中,乐曲开始时不论是曲调或技巧都很平易近人,但逐渐出现一些临时记号,因而产生出无比新鲜的音响。普罗科菲耶夫在逝世之年又把这首作品进行了修改。这五首钢琴奏鸣曲都有着他晚年平易、明晰而抒情的作风。在完成第五钢琴奏鸣曲之后,他有整整17年的时间不再写作钢琴奏鸣曲。1932年普罗科菲耶夫毅然回国定居。1933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授课,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被希特勒大军入侵的俄国疆土,他一连创作了三首被称为《战争奏鸣曲》的钢琴曲。这三首奏鸣曲把前五首奏鸣曲的风格表现得更为彻底,更加率真,更加雄伟,可视为普罗科菲耶夫钢琴音乐中的代表性杰作。这些奏鸣曲于1939年开始写作,但完成的时间却不相同,其中《a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op.82)完成于1940年,这是真正显示普罗科菲耶夫创作奏鸣曲实力的大型作品,全曲由完整的四个乐章构成,作品中有着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和异常丰富的内容以及在古典结构中展示出来的俄国式的抒情性。

普罗科菲耶夫《魔鬼的诱惑》创作技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28772581.html, 普罗科菲耶夫《魔鬼的诱惑》创作技法 作者:袁丽婕 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11期 摘要:《魔鬼的诱惑》是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的其中一首,从创作技法的角度而言, 有对传统创作的沿袭,也有自我勇敢的创新,形成普罗科菲耶夫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本文通过其这一首《魔鬼的诱惑》的研究,从曲式,和声,复调,调性,节奏等方面,旨在揭示普罗科菲耶夫在其这首《魔鬼的诱惑》中所应用的创作技法,从而对我们以后的创作能做出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和声;复调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是二十世纪苏俄最伟大最优秀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之一。他即传承又广泛吸收了二十世纪音乐中的创新因素,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与风格。普罗科菲耶夫一生中创作了一百三十多部作品,他的钢琴小品之一《魔鬼的诱惑》是一颗璀璨的星,以丰富的音响效果和鲜明的音乐形象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一、主题特征与曲式结构 在普罗科菲耶夫的这首《魔鬼的诱惑》中,主题的应用呈现出非常自由的状态,伸展和收缩非常自如。全曲是由一个主题呈现出动机的形态,通过模进,主题的节奏紧缩与扩张,调性的频繁转换等创作手法来进行谱曲,尤其是左手九度音程的使用和作曲家自行编写的一个音阶和右手上划音应用之后将乐曲推向高潮。 整个乐曲呈现出三部性结构,以一个动机作为主题进行变化发展。开始时主调在C大调上发展,而后乐曲引入下属方向的F大调上发展。引子部分分为了两个部分进行主题的模进阐述,不同于其他一个结构就可以陈述完整的曲子。引子里边包含了曲子的主要动机。一小节的空拍连接后进入了第一大部分。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个段落,在此模进手法将短小的材料体现的淋漓尽致。中间部采用同样的动机进行发展,使音乐的色彩感更加分明,期间更是插入了对主题的展开性材料的使用进而推动音乐的发展。最后的一部分为减缩再现的部分,同样对其主部主题进行阐述,C大调的主持续音引领乐曲结束。 二、和声 (一)二度音程进行 整篇大量采用二度叠置进行,给人以尖锐,既不协和的听觉效果。并且大篇幅的小二度,左右手交替弹奏,来回波动的弹奏,达到新颖的效果。

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五年级曲目讲解完整版

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五年级曲目讲解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三项内容是复调性乐曲一共有三首,自选一首。 第一首《二部创意曲》()巴赫曲 这首二部创意曲在原来的考级中也有,因为它非常经典,所以,在这次的新版本教材中还是选用了。 首先,巴赫作品的处理还是要跟大家强调一下,由于这些作品的原谱上是很少有什么(除音符以外)标记的,所以,这个版本中的标记仅供大家参考,不限制各位教师和考生的音乐理解和个性发挥,只要是符合巴赫风格的处理,都是允许的。 这首作品,我们选用了一种很有精神、生动的处理,以做参考。主题是跳音和连音组合,而且,每次主题出现的时候都要保持相同的很精神、生动的性质。 根据乐谱上的标记,八分音符是断奏,要弹得干净利落;十六分音符相对来说连一些,手指积极主动,但不能弹得很连很粘,其实,是一种很颗粒的非连奏。对主题的处理,大家要特别注意处理最高音位置的八分音符“F”,不能和后面的十六分音符连着弹,而是要分开。这在后面主题多次出现的地方也要统一处理好。 第4到7小节这种音型弹奏的时候要强调节奏的点,每四个音把第一个音稍加强调。第5和6小节两只手同时的地方,要靠这个节奏点把两只手对齐,不能四个音都重。 这首曲子有一些很难的句子,要独拿出来仔细练习。比如,第10小节,右手的位置比较开张弹奏的时候手臂要用转动的动作,手掌和手指不能松懈,要有架子感,手掌像跷跷板一样左右转动。 类似的还有第19至20小节,右手又与第15小节类同。 大家还可以看到,这些部分十六分音符的地方有的加了跳音记号。但是,这种跳音不是要跳起来,而是要弹得干脆、颗粒、不拖泥带水,而且音点很清楚,就已达到跳的效果了,不能因为弹奏跳音把手抬得很高,那样的话不但弹不出好的声音,还会因为离键过高而没有把握性。这种跳音如果弹得明亮、干净,会显出其中的旋律性,是很好听的。 这首作品作为二个声部的创意曲,大家一定要按照上面的原则先分手弹奏得很熟练,很清楚,节奏很统一了,再两只手合起来弹。 第二首《前奏曲》凯列尔曲 这是巴洛克时期的一首前奏曲,复调性很强,有着类似建筑物的那种结构形式感。 这首作品的主题性质是挺拔、神气的。一开始,右手、左手的主题隔两拍相继出现,交叉在一起,像建筑一样,有一种很平衡的感觉,两只手合在一起形式感很强。另外,交叉在一起的主题还出现了两遍,第一遍是mf,第二遍是mp,所以,均衡的感觉和明暗的对比就更加明显了。 大家可以想象建筑的话,是高低错落、有明有暗的,这首作品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对比,所以大家要仔细地做出来。尤其是强弱对比的地方,要弹奏出“阶梯力度”的层次与对比,巴罗克时期,有两排键盘的古钢琴,在一排上弹出了mf,另一排上弹出mp. 像第6小节的地方也可以做出一个强、一个弱。 在第10小节右手的第一拍,从前面的一拍四个音的十六分音符,变为一拍六个音的三连音,大家弹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持节奏和速度的统一性。 下面具体对装饰音进行一下说明。

十大钢琴家简介及唱片选粹

十大钢琴家简介及唱片选粹 1.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1887-1982) 生于波兰罗兹,5岁即在华沙举行演奏会,后至柏林接受音乐训练。10岁时由约阿希姆指挥演奏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此后在欧洲各地演出,名声日增,1937年起定居美国。鲁宾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尤其在演奏肖邦作品方面,有着不朽的地位。 唱片选粹: RCA 0902661443-2 贝多芬:四首奏鸣曲--悲怆、月光、热情、告别 RCA RCD 1-7156 肖邦:四首谐谑曲、四首叙事曲 RCA 5612-2-RC 肖邦:七首波罗乃兹 RCA 5614-2-RC 肖邦:五十一首马祖卡 RCA RCD 1-5492 肖邦:十四首圆舞曲 RCA 09026-61262-2 格里格:钢琴协奏曲(管弦乐团/华伦斯坦) RCA RCD 1-4934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狂想曲(芝加哥交响乐团/莱纳) RCA 5666-2-RC 圣?桑:第二钢琴协奏曲/法雅:西班牙花园之夜(费城管弦乐团/奥曼第) 2.肯普夫(Wilhelm Kempff,1895-1995) 生于德国的特博格,师从H?巴尔特和R?卡恩,1916年,21岁的肯普夫便已初享钢琴大师声望,20年代曾担任斯图加特高等音乐学校校长。肯普夫正好活到一百岁,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贝多芬和舒伯特钢琴音乐的演奏者之一。 唱片选粹: DG 巴赫:众赞歌前奏曲等 DG 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柏林爱乐乐团) DG 贝多芬:奏鸣曲全集 DG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 DG 贝多芬:鬼魂三重奏、大公三重奏 DG 舒伯特:最后五首奏鸣曲 DG 舒曼:钢琴协奏曲、童年情景、狂欢节(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3.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4-1989)

勃拉姆斯的钢琴音乐风格

勃拉姆斯的钢琴音乐风格 摘要:勃拉姆斯(1833年-1897年),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交响乐、室内乐、艺术歌曲、钢琴曲等体裁方面都有代表作。但他一生从未尝试写作歌剧及标题音乐,创作力图忠于古典原则,其作品缜密细腻、深奥复杂。 关键词:勃拉姆斯;创作特征;音乐风格 在浪漫主义的19世纪,勃拉姆斯是其一个特例,他用当时人们并不接受的回归古典的技法与浪漫的音乐内容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音乐道路。在那个思维还算保守的时代,勃拉姆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历史的长河在源源不断地流淌着,正如勃拉姆斯的音乐一样,至今还在流传。其音乐中严谨、恢宏、质朴而又不失浪漫的情感也始终打动着无数的听众。 1 勃拉姆斯的生平 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出生于德国汉堡市,其父是低音提琴手,母亲出自良好的家庭,有教养,喜欢文学。在这样一种有着较好氛围的家庭里,也熏陶出了勃拉姆斯刚强、洁身自好的性格。 勃拉姆斯自小就流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8岁时,师从科赛尔学习音乐理论与钢琴。1843年,勃拉姆斯跟随了他第二个老师马克森,在同马克森教授学习的过程中,勃拉姆斯日益完善了自己的钢琴技术,这对他后来的钢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作用。1848年,勃拉姆斯开始了他的音乐职业生涯,在同大师李斯特的会面中,产生了一些波折,但却有幸被大音乐家舒曼看中。1853年10月28日,舒曼在《新音乐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大肆赞扬了勃拉姆斯的音乐才能,认为其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让音乐界都认识了这个有着极高音乐造诣的年轻人。 1859年,勃拉姆斯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在莱比锡排演受挫,于是他返回到汉堡居住。在汉堡组织起了一个女子合唱队,勃拉姆斯竭力为其排练,并引导其成为专业的合唱队。在这段时间内,他申请汉堡乐团指挥未果,于是更加投入到创作之中。并完成了《第一交响曲》、《德意志安魂曲》和两首钢琴四重奏。这些作品使得他声名大噪。1862年,在约阿希姆的劝说下,勃拉姆斯起身前往维也纳散心,之后,一直定居在维也纳。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离开了人世,享年64岁。 勃拉姆斯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同巴赫、贝多芬一样,都是德国的荣誉,因为他们名字的开头都是B,所以后世也称他们为“三B”,来嘉奖他们在音乐史上的伟大功绩。

普罗科菲耶夫与他的钢琴改编曲

普罗科菲耶夫与他的钢琴改编曲 一、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阶段 谢尔盖.谢尔盖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y Sergeyevich Prokofiev),20世纪伟大的前苏联作曲家、钢琴家。年幼时考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大师学习。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求学时期(1907-1918)、侨居国外时期(1918-1934)、苏联时期(1934-1953)。 普罗科菲耶夫在求学时期寻求新的表现手法,更多的去接触现代音乐。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表现出乐观的情绪。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第一钢琴协奏曲》《古典交响曲》等。 1918年普罗科夫耶夫侨居国外进入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当时的西方社会处于一战后的萧条期,人们对音乐的需求发生变化,浪漫主义与印象主义已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音乐家们渐渐走上复兴古典的道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舞剧《浪子》《钢之舞蹈》《在第涅伯河上》;钢琴小品四首《老祖母的故事》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Op.33》(1919)、《火天使Op.33》(1919-1927)。 在回苏联的二十年中,他达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写下许多作品。这一时期普罗科菲耶夫成为爱好古典形式却有浪漫主义倾向的作曲家。这个时期的作品旋律优美,通俗易懂,有精湛的作曲技巧,和声语言富有表现力,作品中蕴含着独特的意境。作品: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Op.64》(1935-1936)、《灰姑娘Op.87》(1940-1944)、《宝石花的故事Op.118》(1948-1950)、交响童话《彼得与狼Op.67》(1936)、歌剧《战争与和平》(Op.91 1941-1952)、《第五交响曲》(1944)、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9)。 二、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改编曲代表作鉴赏 (一)《浪子》——6首小品six pieceOP52 浪子作于1931年,是一组以自身的作品为素材而作的钢琴曲。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九级下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九级(下) 周铭孙 第二首《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K494)莫扎特曲 首先要解释一下选用这首奏鸣曲的原因。在第三级至第七级中,复调性乐曲是作为单独的一个项目出现的,而从第八级开始,复调性乐曲不再是单独的一项,而是放在了“巴洛克古典风格乐曲中了。复调性乐曲在钢琴演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巴赫平均律的赋格中有的声乐达到了五年声部之多,这在其他乐器中是难以做到的,所以钢琴演奏中练习复调思维和技能是很重要的,我们在考虑巴洛克时期作品的安排中也必须要考虑到复调乐曲的练习和比重。这首奏鸣曲复调性很强,是一首较特殊的奏鸣曲,其中运用了大量卡农式的手法,两只手错综交叉,模仿、问答、呼应,要弹清楚必须有复调思维,所以在第九级中选用了这首奏鸣曲既做复调又是大型乐曲,兼而有之。 要弹好这首奏鸣曲,有几个问题需要处理好。 首先是结构。到了九级的程度,对奏鸣曲式(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等结构的划分)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清楚了,在此就不再赘述。 其次前面说到了这首奏鸣曲运用了复调性和卡农的手法,就应该把运用卡农手法——好像你一句我一句,两只手互相模仿、互相呼应的地方找出来,以便在练习的时候头脑能更加清楚,两只手弹得很均等。比如,在第28小节左手的第二拍开始和第29小节右手的第二拍开始,以及第30小节左手的第二拍开始和第31小节的右手第二拍开始等等,都是模仿和卡农的作法。类似的地方在乐谱中还有很多,到了这个级别大家要能够有很好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不是简单把音符弹出来就可以的。 再次,在乐曲中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地方不容易弹好。比如第83小节的右手,上行的音要颗粒性清楚而有动力感,不能拖泥带水弹成连奏了,第84小节的下行的音又要连贯一些,稍微舒缓一点的感觉。类似的第85小节至第88小节的地方也是一样的,要弹出区别来。 从第90小节开始的音流要注意把轮廓的音弹得很清楚,一般来说,每三个音的第一个音要弹出一点音头的感觉来,让呈示部动力性地结束。 最后,莫扎特的快板要不急不慌,因为并不是非常快。在曲首有速度标记二分音符: =80---84.速度方面需大家可按照提示来弹,弹奏出稳当潇洒并流畅优美的感觉。 第三首《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10,)贝多芬曲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第五首的第一乐章。 C小调是贝多芬表现英雄主义的一种调性,比如他很多有名的作品——《“命运”交响曲》、《“悲怆”交响曲》、最后一首奏鸣曲(第三十二首奏鸣曲,作品111)都是c小调的,非常英雄主义的作品。这首奏鸣曲同样表现了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不过,这首曲子是贝多芬二十多岁、比较年轻的时候写的,所以,表现出一种非常朝气蓬勃、奋勇向上的精神。 乐章开始的第一主题就是非常有活力、向上的。要想让音乐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来的话,和弦就要很有力。在开始的这个和弦中,除了要协调用力以外,还必须要有一个爆发力。紧接着的附点音型要从弱到强,声音干脆直率,不要加踏板。这里的附点节奏不管是在弱的时候还是强的时候都要弹得非常有棱角。手的架子很牢靠。弹奏的关键是:附点音符要强调并站稳,一定要弹够时值才行,十六分音符不要太强,只是经过即可。渐强要一气呵成,最强的降e音是非常亮的。第3小节的第三拍弱下来,是一种抒发性的对比,第4小节双手的小连线有点叹息的语气,第5小节又突然的再爆发,到第7小节的第三拍开始又是弱奏对比,和前面一句子相同的处理。 第9小节开始是一个新的句子,前面是P的力度,这里延续下来,没有改变,还是p。第9至10小节和第11至12小节是两次一样的语气,先渐强再渐弱。这个语气经常出现,

钢琴作品赏析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

理性回溯,逆流永生 “一处被雾霭和云翳遮掩着的境界,在那里我们能发现古老教堂的遗迹,它像希腊神殿一样伫立”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在勃拉姆斯去世三年后这样评价他——一个在19世纪下半叶的浪漫主义浪潮中逆流回溯古典的大师。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勃拉姆斯是一个浪漫主义时期的复古者,执着于古典的格式与原则,在人们追逐多变的技法,炫目骇俗的音乐色彩,情感丰富的音乐内容时,在浪漫主义的绮丽缤纷在音乐界不断膨胀时,理性的勃拉姆斯在这激越的波澜面前注定是寂寞的。然而这并未影响他的创作理念,他在内心恪守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循着前人古典主义的步伐在这激烈的浪漫主义浪潮中逆流前行,走向一条更为艰难晦涩的路——继承古典,赋于浪漫,而《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他所创作的颇具代表性的古典与浪漫结合的作品。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勃拉姆斯到意大利旅行后,为当地的风土人情所感而创作的,48岁的勃拉姆斯当时处于创作的巅峰时期,整个作品所展现的情感也是丰富而深刻的。整个作品既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 下面从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给笔者的感受做详细分析。 第一乐章开头由圆号引出一段悠远的旋律并与钢琴配合应答,庄严而肃穆的展开主题,钢琴带动整个乐队的合奏,给人展现一种恢弘的气势,带来厚重而成熟的感觉。仿佛徐徐展开了欧洲古堡与森林的浪漫画卷,吸引着听众走进异国风情。紧接着钢琴一阵强奏,以较快而坚定的旋律和同一旋律的逐渐强奏引进乐队的主题,带有一种进行曲的恢弘和壮大,似是对国家山河景色的俯瞰与总括。继而乐队在弦乐的渐高渐慢的旋律中过渡到某一具体的景色中,乐队在此停下,钢琴对这个地方进行了描述,第一主题重现,钢琴一步步渐进,仿佛走上了一个个台阶,情绪渐渐积累,到了某一能够俯瞰四周景色的高处,再次释放,乐队再次跟随钢琴展开第一主题的变奏。而后乐队的各个乐器与钢琴相互应答,仿佛在细数周围的各个景色,对之做描述。继而音乐仿佛又在诉说对着整个国度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在一步步的向着情绪顶点迈进,由乐队接过这个诉说,厚重的情感再次抒发,一句一句述说着一种对自然与美好的向往与敬畏。 如果说第一乐章表现的是勃拉姆斯的理性与厚重,那么第三章则是他浪漫与

普罗科菲耶夫作品

普罗科菲耶夫音乐 交响曲: d小调第二交响曲op.40(1924),修改版本 op.136。(但作曲家未对原曲作任何修改前便已过世了,因此op.136 严格上只是一首有编号的虚拟作品。) c小调第三交响曲op.44(1928)。 C大调第四交响曲op.47(1930),修改版本 op.112(1947)。 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 op.100(1944)。 降e小调第六交响曲op.111(1945/47)。 升c小调第七交响曲op.131(1951/52)。 A大调小交响曲op. 5(1909,rev. 1914),修改版本 op. 48(1929)。 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音乐CD集锦(2)(20张)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op. 10(1911/12)。 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26(1917-21)。 B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op.53 左手协奏曲(1931)。 G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op.55(1935)。 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op.19(1916/17)。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58(1934-38)。 g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132(1952,由罗斯特罗波维奇和卡巴列夫斯基完成)。 芭蕾: 回头的浪子(1929,巴黎)。 第聂伯河畔(1931,巴黎)。 罗密欧与朱丽叶op.64(1935/36)。 灰姑娘,也作op.97(1945,莫斯科)。 其它管弦乐作品: 斯基台人组曲op.20(1914/15)。 美国序曲op.42(1926,1928年改编为乐队版本)。 彼得与狼op.67(1936)。 管乐作品: F大调抒情进行曲。 B大调进行曲。 降A大调进行曲(1941)。 B大调进行曲op.99(1943/44)。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七级下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七级(下) 第项内容是乐曲一共四首,自选一首 第一首《山娃》张朝曲 这首作品描写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孩子,他们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生活非常自由自在,性格非常活泼开朗。他们光着脚,在山里跑来跑去,感觉非常自如愉快。 乐曲一开始的2个小节就要给人一种在山上远望的旷远意境与感觉。四次延长音的先后出现都要很好地加以想象,才能恰如其分地加以延长,整个人仿佛置身于南方的山林之中。开始两个小节两次的一低一高,营造出很好的音乐空间感,2个小节的一强一弱也很仔细的做出来的话,更会增强其色彩的反差与对比。 紧接着是一句快速的从上向下的跳动句好像孩子们活跃的、欢天喜地的从山上跑下来。这一句听起来很难的,是快速两只手的交叉。但实际上大家只要把两只手的规律找到的话,不但有助于视谱,还有助于准确地弹奏。首先要把左手的减五度(e----降b)找好了,用整体的感觉来弹,再加上右手的a-----g-----e,这个句子就会弹奏得非常顺利了。 第6小节开始进入乐曲的主体部分我们把它当作A段,两个小节的过门要适当地强调每一小节第一个音,并认真地弹好连-----跳------跳-------跳的处理,让人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主题的活泼性质。从乐谱上,大家也可以看到一个渐弱的记号,但是渐弱不能降低连跳处理的棱角,而是作为伴奏必须比右手的活泼曲调轻一点才行。 从第8小节是乐曲的主题出现,这个八小节的主题展现要弹得非常生动活泼,倚音要感觉很调皮的,连,断,保持音等都要弹得很分明。 第16小节开始,主题升高了十一度,音量变为mf,音乐的性质和第一遍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更明亮。 从第24小节开始是B段,曲调明显与A段有了不同,触键可以稍微的温柔和有一些控制的感觉。 接下来的乐句在前一句的下方五度,好像有人响应了前一句,这四个小节的后两小节和前面的第26、27小节比,音的进行是反向的。 下面的8个小节,和前面8个小节基本是一样的,只不过在第32、33、37小节的第一个音上加了一个倚音,音乐比前面8个小节显得更活跃和调皮。 后面是两只手的跳进,要抓住中心音降d并把不同高度的降d要看得很清楚才能弹得准确。 接下来的3个小节又是一个两只手的交叉跑动句,视谱和开头第3至5小节类似,左手要抓住减五度的距离(a---降e)其中加进右手的跑动,位置的感觉才能比较牢靠,只不过这里与曲首不同的是从下面跑到上面此处需做一个渐强引出主题的再现。 这一次主题的再现不仅比第一次主题的出现提高了八度还进行了一些变奏,加了一些倚音、加花、并把第24小节的音乐曲调也运用在第55小节的左手部分,好像更多的人聚在一起,比前面更加热闹,声音也更丰富了。 第63小节到67小节的连接句把减五度放在了右手(第63、65小节的a----降e,第64、66小节的e----降b),后面又是开头引子那样加倚音和延长音的高低音区对比,最后3个小节一次比一次轻,画面好像又渐远去了,大山又恢复了宁静和深远。 这首作品在全国的钢琴比赛中得过一等奖,是一首非常成功的作品。大家在弹奏的时候要把握好音乐表现的情景,好像是一幅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小景,要弹奏得很生动。 第二首《e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H.34)海顿曲 这是一首海顿的非常着名的奏鸣曲,在原来的“跨世纪新版”考级中也先用了。尤其在第一乐章中,有着非常丰富的音乐表现。 乐章的开始是两个形象的交织,两种性格的人物。左手是生动的跳音,右手是温柔的连线,如相像为孩子和母亲的话,孩子非常活泼,母亲则是非常爱护孩子、安慰孩子、的一种对话与互动。 从上面谱例中,大家可以看到,右手的双音应看作两个声部,在弹奏的时候,高声部应该稍微突出一些。练习时,可以先两个声部分别弹奏来体会一下,再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更加清楚声部

《勃拉姆斯钢琴四重奏Op.60》作品剖析

《勃拉姆斯钢琴四重奏Op.60》作品剖析创作历经了二十余年之久的这个作品,可以体现出勃拉姆斯风格以及勃拉姆斯室内乐创作手法上的特点。此作品一共有四个乐章,总结了勃拉姆斯与舒曼及舒曼妻子克拉拉三人之间的情感,也是为自身没有结果的爱情的悲痛而作,因此,这首作品被称为《维特斯四重奏》。(一)第一乐章: 不是很快的快板,C小调,3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 呈示部是主要展现了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第一两句由钢琴的八度和弦与色和不安的弦乐开始引入,“一唱三叹”的形式声明了忧伤而悲切的第一主题,最后的叹息归于钢琴的和弦,有人说这个叹息是在叹息一个音乐家的名字“克拉拉·舒曼”。然后由弦乐的拨奏和一连串的C 和声小调音阶正式迎来这个bE大调的第一个主题(例一),并进行强烈得在钢琴上进行陈述,第一主题的开端犹如开始在内心用力得呐喊着,此时勃拉姆斯在这里给人以突如其来的想法,正式宣告他内心强烈的想法,并情绪一步一步上升,但他更多的是学会控制。 然而由各个声部的十六分音符舒畅自由地交替进行连接到第二主题,第二主题是在C 小调的关系调bE大调上进行,一进入第二主题就能感觉到是似舒曼的浪漫主义风格(例二),是因为勃拉姆斯受舒曼的影响十分之大,使浪漫主义因素融入他的音乐创作中。浪漫主题的一出现,仿佛勃拉姆斯温柔的内心,是对情感的如此呵护与梦幻,小心翼翼又给人贴心,仿佛沉浸在充满巧克力的蜜池中。在这一主题中,勃拉姆斯用主题变奏的手法对其进行了4 次变奏,基本上每8小节为一句话。在此期间,弦乐起着伴奏与迎合的作用。最后弦乐短暂的主题也意味着呈示部的结束。 例一 例二

《勃拉姆斯钢琴四重奏OP.60》作品解析 2、发展部 几个bE的八度在钢琴上开始引出发展部(例三)bE小调上重述第一主题,正式开始了四重奏。在发展部的第一主题是显得如此的静僻而又孤独,但在这一主题中又充满了力量对比(先前的酝酿在143小节B大调上主题浓郁的变奏作出对比)。这一次强烈的呐喊着第一主题让人能深刻得了解他内心的悲观情绪,这或许是他内心无比孤助无缘宣泄,然而又想着通过小提琴的震音这一技术来强烈表达。而后短暂的发展为弦乐与钢琴三连音在e小调上进行对答。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这种对答仿佛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却有着共鸣与各自的思想。在第二次击败后,由最先的B大调重新回到G大调在发展部进行最后一次激烈地叙述,毕竟第一主题还是他最想要众人所知的。而第二主题在发展部的呈示是用对位法在C小调上以模仿的形式进行(犹如轮唱见例四),三次对位处理和四声部齐声在G音上的落起,很明显,勃拉姆斯对于第一主题的叙述偏爱过多,最后由钢琴在产生的动机意外的将bA调转到C小调上。 发展部的半音进行在第一主题中随处可见,这一悲观的主题是发展部的重点,种种情感的起伏都离不开紧张、悲观得抽搐以及背心嘶喊得想要强烈表达的欲望都能在发展部中体现。 例三 例四

普罗科菲耶夫作品

普罗科菲耶夫音乐 CD集锦(1)(18张)第一交响曲(古典),op.25(1916/17) d小调第二交响曲 op.40(1924),修改版本 op. 136(但作曲家未对原曲作任何修改前便已过世了,因此 op.136 严格上只是一首有编号的虚拟作品。) c小调第三交响曲 op. 44(1928) C大调第四交响曲 op. 47(1930),修改版本 op. 112(1947) 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 op. 100(1944) 降e小调第六交响曲 op. 111(1945/47) 升c小调第七交响曲 op. 131(1951/52) A大调小交响曲op. 5(1909, rev. 1914),修改版本 op. 48(1929) 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音乐CD集锦(2)(20张)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op. 10(1911/12) 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op. 16(1913, rev. 1923) 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op. 26(1917-21) B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 op. 53 左手协奏曲(1931) G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op. 55(1935) 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op. 19(1916/17) 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op. 63(1934)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op. 58(1934-38) e小调大提琴交响协奏曲 op. 125(1950-52, op. 58的修改版本) g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op. 132(1952,由罗斯特罗波维奇和卡巴列夫斯基完成) 芭蕾 钢铁般的疾驰(1927,巴黎) 回头的浪子(1929,巴黎) 第聂伯河畔(1931,巴黎) 罗密欧与朱丽叶op. 64(1935/36) 灰姑娘,也作 op. 97(1945,莫斯科) 石花童话 op. 118(1954,莫斯科) 其它管弦乐作品 梦 op. 6(1910) 斯基台人组曲 op. 20(1914/15) 美国序曲 op. 42(1926,1928年改编为乐队版本) 基杰少尉,组曲 op. 60(1934)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二级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二级(上) Explanations of the Piano Pieces for the National Grading Test New Edition,Grade 2 第二级共有四项内容 第一项基本练习一共有三组,第一组是D大调,第二组是A大调,第三组都要练熟,进入考场后,由评委老师任抽一组。 二级的这三组不同调性的基本练习,每一组里有三种内容。 第一种是双手弹两个八度的音阶。 首先,大家必须意识到,音阶练习是很重要的。我们每只手只有五个手指,但是钢琴有88个琴键,要想在琴键上跑动顺畅,除了手指均匀度的要求外,还要手指以大指为主导和轴心进行转动。因此,大指左右的动作是非常关键的。在音阶练习中,外向进行时大指从手掌下钻进去的穿指动作和内向进行时2、3、4指从大指上的跨越动作都能得到练习。因此,我们每一级都要练习音阶,大家更要把音阶作为每天的日常练习,来保证基本功的一贯性。不能到考试前几周才开始练习,那是肯定记不住的。 在一级中,我们学习了C大调和一升、一降的三个调性。在二级中,我们的范围扩大到二至四个升号,而且每一个调在形式上是和一级不同的——音阶是两个八度双手一起弹。这和单手弹相比是难了很多。因为一只手弹的时候,以右手为例,上行时主要是1指钻进去的动作,下行时主要是2、3、4指跨越的动作,动作比较单一,所以相对容易掌握。但是,两只手一起弹的话,两只手的动作刚好是相反的,尤其一开始两只手合起来是不太容易的,所以要进行分手的练习,把分手的动作弄清楚以后再合。 二级的音阶没有速度要求,大家可以自己进行选择,根据能力来决定速度。但是,不管快慢,都要弹得很均匀(包括声音上的均匀的速度上的均匀)。因此,在弹奏音阶时,要特别注意手的动作要很平稳。最忌讳的就是大指不做准备,到大指弹的时候猛然一拐,弄出明显的重音。 第二种是四个音一组的短琶音。 在原来“跨世纪新版”的二级中,有两种短琶音供选择,现在我们考虑到考生到了二级,已需要适应一些开张度相对大一些的曲子,所以,我们只保留了一种开张位置的短琶音(四个音一组)。 二级考生一般年龄都比较小,所以在弹张开位置的短琶音时,要注意手腕的左右调解,上行时,每四个音有一个由左到右的手腕动作。不然手小的学生,弹起来就会觉得有些勉强。具体来讲,手腕要帮每个手指达到一个最合适的位置,——直对键盘的位置,使手臂的力量直接通入键盘用力,就会比较舒服,顺畅。

2018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到郊外去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 2、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河北民歌《放风筝》。 3、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认识小节、小节线。 4、学唱歌曲《郊游》,表现郊游的情景。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 2、欣赏《出发》《放风筝》。 3、聆听音乐《出发》、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 4、认识小节线和小节。 5、参与“回音”游戏和多声部节奏组合《春天交响曲》活动。 教材分析: 1、《山谷回音真好听》歌曲简洁、朴实,描绘了孩子们眼中的大自然景象,刻画了孩童的好奇心理,生动模仿了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的自然现象。 2、《出发》 1949年10月,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创作了一套儿童交响组曲《冬天的篝火》,这套乐曲共分八段,以苏联诗人马尔夏克的诗句作为标题,在乐曲间通过朗诵来叙述少先队员假日郊外旅行的生活故事,包括《出发》《窗外的雪花》《冰上圆舞曲》《篝火》《行军》《归来》等。这是普罗科菲耶夫继《儿童音乐》和《彼得和狼》之后,为儿童和青年创作的又一优秀作品。音乐描绘更加具体,更能为儿童所喜爱。 民歌有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放风筝》属小调,也称小曲。这首《放风筝》使用了江南优秀曲牌“码头调”的曲调,来歌唱当地民俗生活,既有南方的秀丽委婉,也有北方的爽朗,内柔外刚、南北交融,与南皮的另一首民歌《茉莉花》一样,是“南歌北唱”的成功范例。歌曲节拍为2/4,在节奏和速度处理上十分多样,抒情优美,适宜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中速演唱。 3、《放牛放到小河边》这是一首流传在江西萍乡一带的民歌,属于民歌体裁形式中的山歌。歌曲表现了在种田之余儿童在河边草地上放牛的情形。歌曲中蓝天、青草、小河、耕牛,与小牧童融为一体。 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 2、随音乐《出发》或《郊游》

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五级曲目讲解

第三项内容是复调性乐曲一共有三首,自选一首。 第一首《二部创意曲》()巴赫曲 这首二部创意曲在原来的考级中也有,因为它非常经典,所以,在这次的新版本教材中还是选用了。 首先,巴赫作品的处理还是要跟大家强调一下,由于这些作品的原谱上是很少有什么(除音符以外)标记的,所以,这个版本中的标记仅供大家参考,不限制各位教师和考生的音乐理解和个性发挥,只要是符合巴赫风格的处理,都是允许的。 这首作品,我们选用了一种很有精神、生动的处理,以做参考。主题是跳音和连音组合,而且,每次主题出现的时候都要保持相同的很精神、生动的性质。 根据乐谱上的标记,八分音符是断奏,要弹得干净利落;十六分音符相对来说连一些,手指积极主动,但不能弹得很连很粘,其实,是一种很颗粒的非连奏。对主题的处理,大家要特别注意处理最高音位置的八分音符“F”,不能和后面的十六分音符连着弹,而是要分开。这在后面主题多次出现的地方也要统一处理好。 第4到7小节这种音型弹奏的时候要强调节奏的点,每四个音把第一个音稍加强调。第5和6小节两只手同时的地方,要靠这个节奏点把两只手对齐,不能四个音都重。 这首曲子有一些很难的句子,要独拿出来仔细练习。比如,第10小节,右手的位置比较开张弹奏的时候手臂要用转动的动作,手掌和手指不能松懈,要有架子感,手掌像跷跷板一样左右转动。 类似的还有第19至20小节,右手又与第15小节类同。 大家还可以看到,这些部分十六分音符的地方有的加了跳音记号。但是,这种跳音不是要跳起来,而是要弹得干脆、颗粒、不拖泥带水,而且音点很清楚,就已达到跳的效果了,不能因为弹奏跳音把手抬得很高,那样的话不但弹不出好的声音,还会因为离键过高而没有把握性。这种跳音如果弹得明亮、干净,会显出其中的旋律性,是很好听的。 这首作品作为二个声部的创意曲,大家一定要按照上面的原则先分手弹奏得很熟练,很清楚,节奏很统一了,再两只手合起来弹。 第二首《前奏曲》凯列尔曲 这是巴洛克时期的一首前奏曲,复调性很强,有着类似建筑物的那种结构形式感。 这首作品的主题性质是挺拔、神气的。一开始,右手、左手的主题隔两拍相继出现,交叉在一起,像建筑一样,有一种很平衡的感觉,两只手合在一起形式感很强。另外,交叉在一起的主题还出现了两遍,第一遍是mf,第二遍是mp,所以,均衡的感觉和明暗的对比就更加明显了。 大家可以想象建筑的话,是高低错落、有明有暗的,这首作品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对比,所以大家要仔细地做出来。尤其是强弱对比的地方,要弹奏出“阶梯力度”的层次与对比,巴罗克时期,有两排键盘的古钢琴,在一排上弹出了mf,另一排上弹出mp. 像第6小节的地方也可以做出一个强、一个弱。 在第10小节右手的第一拍,从前面的一拍四个音的十六分音符,变为一拍六个音的三连音,大家弹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持节奏和速度的统一性。 下面具体对装饰音进行一下说明。

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艺术魅力探究

简介: 剧本: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剧本《罗密欧和朱丽叶》 音乐:S-普罗科菲耶夫 编导:L-拉普罗夫斯基 首演:1940年1月11日于列宁格勒 首演舞蹈演员: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芭蕾舞团 剧情简介 破旧的墙垣孤单单地矗立,瓦砾零乱的散落在各处,二战结束后不久的意大利。她,朱丽叶,象征着对挣脱世俗传统观念和规矩的强烈渴望。面对现实世界的矛盾,她不顾一切地想要摆脱束缚,却最终无法逃脱。而罗密欧是一个腼腆、内向、羞怯的青年;因为对爱情的渴望和好奇,他毫无保留的敞开心扉,为这段传奇般的浓烈爱情献出生命。作品对意大利舞蹈戏剧界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它摆脱了其它文献或作品的限制,而是对莎士比亚原作情节进行独立而充满激情的演绎,在情感发展和角色性格中深入挖掘“爆发点”。 故事大纲 凯普莱特和蒙太古是维诺那城内两家世代为仇的名门旺族。有一次,蒙家的儿子(罗密欧)和其朋友(班伏里奥),十分大胆的前往参加凯家所举办的化妆舞会,因此结认了凯家的女儿(朱丽叶)。两人一见钟情,当夜即在凯家的阳台上秘密约会,并且海誓山盟相约终身。三日后,当地的劳伦斯神父在教堂为他们私下主持婚礼,而就在新郎回家的路上,再度和新娘的堂兄(提伯尔特)发生严重的冲突,导致亲王的侄儿(茂丘西奥)被刺身亡,罗密欧为了替好友报仇,被迫举剑杀死提伯尔特,为此他遭到流放出境的惩罚。和此同时,凯普莱特不顾朱丽叶的抵死抗拒,迳行接纳贵族少年(帕里斯)对其女儿的求婚,并且决定即日完婚。朱丽叶乃转向神父求助,毅然接纳神父的建议,于结婚的前夕服下致人昏迷的药水,以假装死亡来逃避这场婚礼。不料,通知罗密欧前来坟墓解救朱丽叶的约翰神父因故被延误,使得远在他乡的罗密欧误以为真,悲痛之余,乃携带剧毒潜返归来。坟墓之前,巧逢前来祭奠的帕里斯,两人拔剑相向,帕里斯不敌被杀,罗密欧终于在爱人面前服毒自尽。未几,朱丽叶醒来,却发现爱人已横尸身旁,于是亦举刀殉情。 剧情介绍 第一幕 第一场市场 黎明时候,蒙太谷的儿子——罗密欧宣布他爱上了美丽的罗莎琳。太阳升起来的 时候,市场上挤满了来自两个世敌家族——凯普莱特和蒙太谷的成员。大家的脾气都很暴躁,争吵不断。维洛那公爵出现了,警告双方如果不能停止对彼此的仇恨,最终会导

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七年级完整版

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七年级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七级(下) 第项内容是乐曲一共四首,自选一首 第一首《山娃》张朝曲 这首作品描写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孩子,他们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生活非常自由自在,性格非常活泼开朗。他们光着脚,在山里跑来跑去,感觉非常自如愉快。 乐曲一开始的2个小节就要给人一种在山上远望的旷远意境与感觉。四次延长音的先后出现都要很好地加以想象,才能恰如其分地加以延长,整个人仿佛置身于南方的山林之中。开始两个小节两次的一低一高,营造出很好的音乐空间感,2个小节的一强一弱也很仔细的做出来的话,更会增强其色彩的反差与对比。 紧接着是一句快速的从上向下的跳动句好像孩子们活跃的、欢天喜地的从山上跑下来。这一句听起来很难的,是快速两只手的交叉。但实际上大家只要把两只手的规律找到的话,不但有助于视谱,还有助于准确地弹奏。首先要把左手的减五度(e----降b)找好了,用整体的感觉来弹,再加上右手的a-----g-----e,这个句子就会弹奏得非常顺利了。 第6小节开始进入乐曲的主体部分我们把它当作A段,两个小节的过门要适当地强调每一小节第一个音,并认真地弹好连-----跳------跳-------跳的处理,让人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主题的活泼性质。从乐谱上,大家也可以看到一个渐弱的记号,但是渐弱不能降低连跳处理的棱角,而是作为伴奏必须比右手的活泼曲调轻一点才行。 从第8小节是乐曲的主题出现,这个八小节的主题展现要弹得非常生动活泼,倚音要感觉很调皮的,连,断,保持音等都要弹得很分明。 第16小节开始,主题升高了十一度,音量变为mf,音乐的性质和第一遍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更明亮。 从第24小节开始是B段,曲调明显与A段有了不同,触键可以稍微的温柔和有一些控制的感觉。 接下来的乐句在前一句的下方五度,好像有人响应了前一句,这四个小节的后两小节和前面的第26、27小节比,音的进行是反向的。 下面的8个小节,和前面8个小节基本是一样的,只不过在第32、33、37小节的第一个音上加了一个倚音,音乐比前面8个小节显得更活跃和调皮。 后面是两只手的跳进,要抓住中心音降d并把不同高度的降d要看得很清楚才能弹得准确。 接下来的3个小节又是一个两只手的交叉跑动句,视谱和开头第3至5小节类似,左手要抓住减五度的距离(a---降e)其中加进右手的跑动,位置的感觉才能比较牢靠,只不过这里与曲首不同的是从下面跑到上面此处需做一个渐强引出主题的再现。 这一次主题的再现不仅比第一次主题的出现提高了八度还进行了一些变奏,加了一些倚音、加花、并把第24小节的音乐曲调也运用在第55小节的左手部分,好像更多的人聚在一起,比前面更加热闹,声音也更丰富了。 第63小节到67小节的连接句把减五度放在了右手(第63、65小节的a----降e,第64、66小节的e----降b),后面又是开头引子那样加倚音和延长音的高低音区对比,最后3个小节一次比一次轻,画面好像又渐远去了,大山又恢复了宁静和深远。

浅析普罗科菲耶夫的早期风格

西方音乐史期末论文 题目:浅析普罗科菲耶夫的早期风格

浅析普罗科菲耶夫的早期风格 ──以D大调《古典交响曲》为例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xxxx级 xxxx 摘要: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上半叶世界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他毕生探索新的艺术途径,其写作却又与传统密切相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他一生创作明显可分为三个时期:青年时期、海外时期、苏维埃时期。本文主要分析普罗科菲耶夫的早期风格,而《古典交响曲》是普罗科菲耶夫早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出普罗科菲耶夫早期风格的特点,其早期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不乏创新、追求个性,充满作曲家乐观自信的态度和青春的活力。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普罗科菲耶夫的早期风格对普罗科菲耶夫晚期的创作产生了的影响。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古典交响曲;早期风格 一、早期风格概述及《古典交响曲》背景简介 普罗科菲耶夫( 1891—1953)是苏联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是20世纪上半叶世界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他毕生探索新的艺术途径,其写作却又与传统密切相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从普罗科菲耶夫的经历来看,他一生创作明显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青年时期(1907--1918),此阶段是作曲家探索、尝试各种风格的时期;第二是海外时期(1918--1932),此阶段作曲家受到了20世纪上半叶各流派的影响,并对戏剧体裁表现了极大的兴趣;第三是苏维埃时期(1933--1953),此阶段作曲家创作了大量有内容、有民族性和能够反映伟大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品。 普罗科菲耶夫早期包括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和苏联十月革命初期。这一时期,普罗科菲耶夫积极探索新的音乐语言,大胆运用不协和音响,同时创作上也与古典传统保持密切的传承关系①,以独特的方式反映了一种乐观主义生活观和卓越的创作才能,他的作品在当时以其青春的活力、热情、乐观、清新而富有魅力著称。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包括《古典交响曲》、《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一些钢琴奏鸣曲等②。其中,《古典交响曲》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作品,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普罗科菲耶夫早期的创作风格。 ①徐德. 百年经典世纪回眸——二十世纪西方主要学派及重要作曲家述评之七寻求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普罗科菲耶夫音乐创作概述[J]. 人民音乐, 2000(6). ②希帕尔戈斯. 普罗科菲耶夫[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9.

勃拉姆斯钢琴作品《C大调第一奏鸣曲》

勃拉姆斯钢琴作品《C大调第一奏鸣曲》 在十九世纪古典主义逐渐衰落,奏鸣曲式日渐甚微,浪漫主义音乐风格逐渐成为主流的时期,来自德国的青年人勃拉姆斯却继承了古典主义的音乐精髓,创作了三首乐思缜密,结构严谨,规模宏大的奏鸣曲,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展示了勃拉姆斯反浪漫主义潮流的思想。本文将以演奏文本为基础,对这首作品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这首奏鸣曲共有四个乐章,下文将分乐章进行逐一分析。 一、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总体音乐风格庄重严肃,主调为C大调,4/4拍,其布局严谨,轮廓清晰。 呈示部(1-81小节)结构严谨清晰,乐曲一开始,主部主题(谱例1)就呈现出了马蹄般的节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1、2小节是主题动机,随后两小节是对动机的模进和发展,到6小节调性发生了变化,由C大调变为G大调,第8小节出现了三连音和十六分音符新的节奏型,用开放式的手法把乐曲引向了下一部分。9小节起,乐曲变为降B大调,其内容基本与前5小节一致,15小节出现了两个连续的切分音(谱例2),预示着高潮的来临.16小节后,乐曲回归到C 大调。 旋律在16小节出现了下八分音符的连续下行级进,迎来了主题部的高潮。主部主题采用的是不规整的平行乐句结构,开放性的调式,采用了单一的动机材料。 连接部分18~38,在C大调开始,18小节低音部分采用了主部主题节奏型,20小节转到B大调,30小节开始节奏逐渐加快,营造紧张的气氛,到34小节速度放慢调式变为E大调,迎接副部主题的到来。 谱例3 副部主题39-58小节(谱例3)音乐织体没有了主部的厚重,旋

律变得轻柔,旋律线条被拉长,使得节奏放缓,其音乐语言的抒情性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39-50小节右手旋律连续使用附点节奏型,在a小调上柔和呈现。而51-58小节出现了新的节奏型,左手伴奏织体以八分音符分解和弦平稳流畅进行,,力度逐渐减弱,相应速度减慢,让心情更加平静,在58小节以a小调属七和弦收尾。副部主题多次进行了转调,并运用了新的音乐材料,是对主题动机的延伸。 结束部59~87小节,除了传统的创作手法外,出现了新的结束部主题(谱例4),其声音飘渺,好像在深思和冥想。其主题在a小调上进行,并多次使用了转调手法,丰富了音乐层次。 展开部88~171小节构成,由引入部和多个中心发展部组成,引入部88~99小节,这一部分采用了副部主题素材,运用了抒情型的表达方式。中心发展部100-171小节。其中100-103小节(谱例5)中右手旋律弹奏主部主题材料,而 左手弹奏副部主题的旋律动机,104~107节左右手旋律形成了互换,这种手法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手法。125小节开始,旋律变得明朗起来,调性也相对稳定,音乐动机是对主部与副部主题的模仿和发展,并有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相融合的音乐材料,情绪也起伏不定,展现了复杂的心理。 再现部172~233小节,结构与呈示部大致相同,是对呈示部的减缩再现但尾声234~269小节,c小调引入,采用了主部主题的动机,在C大调上结束。 二、变奏曲式的第二乐章 变奏曲的音乐材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