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走出教改实验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误区

走出教改实验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误区

走出教改实验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误区

走出教改实验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误区

南阳中心小学马有信

2009年10月宝鸡市教育局教研室提出“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全面开展学习韩立福教授的“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我县教研室结合实际提出了“问题引起,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逐步过渡到“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新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就我们南阳中心小学实施新的教改实验两年多时间以来,我们通过认真的实践与调研,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研究课堂教学,发现当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比如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积极性、“数学味”与“生活味”、小组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数学活动教学等等。下面列举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个误区,分别加以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调动积极性是教学目的吗?

以前,数学课总是和抽象、枯燥、单调、沉闷联系在一起。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活起来,想了很多办法,可结果常常是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为所动,或者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起来。如今,我们发现这样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课堂常常是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时候整堂课学生都处在异常兴奋的状态,甚至搞得教师招架不住、无法应对。下面列举许多教师经常采用的一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一是过多廉价表扬。

有的老师上课时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或做一次习题后都要集体表扬,如“你真棒”“夸夸你,了不起”等用的太多,反而激励作用不是很大。我认为表扬应该抓住时机,恰到好处,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是不会评价学生。

实施新课改以后,许多教师为了上课激发学生积极发言,一味的进行鼓励,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简单的给予“好”、“不错”等之类的肯定,很少针对具体问题的回答进行评价。

三是大搞物质刺激。

有的老师上课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给回答问题的学生奖励“小红花”“小红旗”之类的奖品,这种做法很好,但是不能太多,要针对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回答进行奖励,否则就失去了奖励的意义。

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课堂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自由的、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诚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哪些数学知识,受到什么启发,获得哪些发展,而不应该仅仅获得浅层次的满足。调动积极性并不是教学目的,只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

二、“生活味”>“数学味”

曾经的数学课,计算教学总是那样单调、枯燥(复习示例模仿训练),应用题教学则是人为编造、纸上谈兵,计量单位和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也常常是只动口不动手,只计算不应用,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大多成了游离于生活之外的空壳。

如今的数学课,“生活味”渐渐浓了起来,有时甚至超过了“数学味”。一位教师上三年级“找规律”一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寻找搭配的规律,进行了如下的组织。引入——周一的菜谱(肉丸子、白菜、冬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搭配起来,使学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义。

展开——周三的菜谱(排骨、鱼、青菜、豆腐、油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自由

地搭配,在搭配的过程中体验有序搭配的必要性与价值,从而使学生产生有序搭配的内在心理要求。巩固——周五的菜谱(肉丸子、虾、白菜、豆腐、冬瓜)让孩子们说一说,按一荤一素有哪几种搭配方法,并想一想怎样搭配不容易重复和遗漏。应用——超市购物(出示超市食品柜台,自由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乍看上去,这节课可谓是具有浓浓的“生活味”,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学数学。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学生为了在纸上写出这些菜名,教师为了把学生的搭配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其实教学时完全可以用符号来替代荤菜和素菜);整堂课黑板上写满了菜名,大家说的也全是菜名。而且当学生汇报时,很容易把荤菜和素菜搞混淆,学生看到或听到这些菜名时都先要想一想是荤菜还是素菜,再想办法搭配。人为设置了不必要的障碍,更不用说学生看到这些美味所引起的条件反射了。尽管孩子们在挑选和搭配时显得极其的可爱,教室里也不时有一阵阵笑声,但数学的力量与价值在这种有点异化或泛化的“生活化”中,显得苍白与无力。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味”,需要让孩子在生活场景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我们常说,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不能只“烧中段”,而应该“烧全鱼”。这里的“鱼头”,应该是产生数学问题的情境;“鱼中段”应该是数学的抽象过程以及数学符号的变换,包括数量计算、逻辑演绎、经验归纳以及空间联想等;“鱼尾”应该是数学的应用。所以,“生活化”应与“数学化”结合起来。而且“生活化”情境也应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数学问题”──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数学模型之后,不应过早地让学生去面对复杂的生活情境,过早地去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应该首先让学生解决一些相应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相应技能,然后再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正如郑毓信教授指出的,“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由‘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的简单‘回归’,而应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

二、合作交流=小组学习吗?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现在,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几乎都是小组学习形式,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教学中。

小组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组学习只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而且国外早就有专家研究指出,最适合进行小组学习的班级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25人。我国的教育现实是:绝大多数班级学生人数是超过25人的,有相当多的班级学生人数超过50人。再从数学知识的特点来看,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小组学习,也不是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合作。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因此,合作与交流首先应该是作为一种意识来激发,其次是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在数学课堂进程中适合采用小组学习的时机一般有:个体操作条件不充分需要帮忙时,独立探索有困难需要相互启发时,形成不同意见有分歧需要交换时,学生争着发言教师不能满足其表现欲时,等等。

三、活动越多越好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所指的“数学活动”应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实践和思维活动。很多教师把这句话片面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甚至有教师以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有时教师安排的活动为非数学活动,有的在活动时偏离了数学思维的轨道,有的活动安排过于饱和,过于追求表面热闹,从而把数学活动引向了歧路。

我曾听过一节二年级“时、分的认识”。由于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本课的知识点繁多而杂碎,执教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

(1)引入新课,猜谜语。(2)认识钟面,观察小组内自带的各式钟表。(3)巩固钟面知识,让学生画钟面。

(4)认识1分,通过静坐、测脉搏、数数、跳绳等活动体验1分。(5)认识1时,通过上课、课间休息等多媒体画面体验1时。

(6)认识几时几分,让两个学生说自己是怎样看出几时几分的。(这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师只叫了两个优生口答一带而过。)

(7)学生拨学具钟。(教师说时间学生拨,同桌说时间互相拨。)

(8)比赛修钟表(把标明时间但缺少时针或分针的钟面添上指针,看谁修得准修得快。)(9)排序──合理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

(10)讲故事“时光教人来做客”。

我以为,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产生情感,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可将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事实上,如果学生始终停留于实际操作的层面,而未能在头脑中实现必要的重构或认知结构的重组,则就根本不可能发展起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要避免将数学课都变成单纯的活动课。因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很难想像,一个手舞足蹈的人如何有效地进行缜密的数学思维?

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注意:首先应明确目标。数学活动要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即通过活动达到“数学化”的目的。其次应明确内容。数学活动主要是围绕数量关系、空间与图形、数据与可能性等方面展开,即在活动中发现和思考数学问题。第三应明确方式。多采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实践和思维活动,即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经历过程、体验数学、探索数学。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控,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多和活动的形式热闹,而应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文章,就像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所说的“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综上所知数学的重要特点是抽象、简洁、明确。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理解和掌握具有统一性的正确结论,重过程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结果。重过程、轻结果的教学只会使问题悬而未决,降低课堂教学效率,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不能只关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不能对学生的低效甚至是错误的结果不置可否,更不能“无果而终”。结果与过程有机结合才能体现数学的整体内涵和思想。数学教学只有结果与过程并重,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肉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知识结构。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烟台十二中衣美青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自去年以来,我市初三的学生要考10门课程,而且在同一学期还有四门会考课程,课程的增多直接导致每一门课程学时的减少。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每一门课程,确实给我们这些老师以极大的挑战。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对教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结合平时教学,我归纳了以下几点做法,与大家探讨。 一、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最实在的内动力,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就会乐此不疲,也就是说:“乐学之下无负担”。我们班的陈晓同学,对数学科目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上课思维敏捷,积极回答问题,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他的数学课后作业基本上都在当天中午完成,下午拿来让我批阅。真正做到当天任务当天完成,为此我在班上大力表扬他的学习积极性。在他的带动下,我们班的崔露潇、唐湛博、刘丛阳、周露、李鸿运等同学也都尽快做完,提前让我批阅,从而在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人人争先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的设置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不同。但是如果从他们自已的切身体验出发去研究新知识,那么任何问题都会令人感兴趣,都有一种去探究出最后结果的欲望。学习目标的设置应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而定。一般来说,目标越具体,兴趣越浓厚,合适的学习目标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的经验能使学生建立信心,提高兴趣。当然学习目标的设置还应该稍高于已有的学习水平,使他们产生适当的内部紧张状态,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目标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师生换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我在课堂上敢于放手,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数学是学科技术必要的基础知识。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并“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本文就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浅谈如下几点看法: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

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二、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这就要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反思与体会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反思与体会 建华镇初级中学王东鸿 作为教师,课后与同事交流时经常有这种感觉:许多学生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够热烈,启而不发,呼而不答,这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在这里,我就结合本次课题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谈一些自己反思与体会。 一、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提出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尤其这种情况出现在开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惶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下去,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 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针对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提问毫无意义。 (2)教师的问题表述不清楚,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否则,一问下来,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结果只能是时间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费掉。 (3)教师提问的用语不当,学生不愿回答。 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非常的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理所应当,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更不会,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一些尖子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困生回答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而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困生就不愿思考了,反正我答不上来;尖子生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轻言:“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或是

走出当前数学课堂教学误区

走出当前数学课堂教学误区 发表时间:2015-02-02T10:51:48.95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4期供稿作者:吴建[导读] 在公开课,汇报课,展示课,教研课,优质课中,你若没有使用多媒体就很难或甭想拿奖或有好的结果。山东省莱芜市高庄中学吴建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到底应该怎么上?到底怎样的课才算是一节好课呢?对此做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我常常感到很困惑,有时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也有偏失,课堂教学进入了一种新的模式化,走入了误区令人担忧,发人深省!误区之一:打开电脑,关闭人脑。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它以图问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以及数学的内涵,良好地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与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小黑板的常规教学手段相比,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实有它独特的优势,可是,一旦惟其不可、缺其不行,那也必将走入一个新的误区。 1.流于形式,课件替代小黑板。 时下,动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俨然成了“时尚”,大有让教学不用多媒体的教师羞愧难当之势。在公开课,汇报课,展示课,教研课,优质课中,你若没有使用多媒体就很难或甭想拿奖或有好的结果。有的学校为体现现代化教学技术水平,还强行规定教师每节课必须全部使用计算机教学,不允许使用粉笔和黑板,整节课教师只需动动鼠标,把必要的讲解变成计算机的播放。由于自制课件或商品课件的设计粗糙,类似于“课本搬家”,计算机只是起到了代替板书的功能,教师成了“鼠标”,塑造着“点击”者的角色,而忽略了“点拨”者的真正角色。 2.小题大做,杀鸡用了宰牛刀。 计算机具有较强的多媒体功能,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多媒体的优越性而费尽苦心,动用一切力量。例如,笔者听过七年级下数学“生活中的轴对称”一节课,教师为了用电脑演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制做了动画模型,用电脑演示。其实,只需学生用一张纸实践操作一下就可以了,直观形象,学生更容易理解。像这样的设计,给人一种小题大做,杀鸡用了宰牛刀的感觉。 3.制作哗众取宠,不讲实效。 课堂教学决不等同于演电影电视,需要气势磅礴,场面壮观。而不少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却走入了这一误区,过于追求多媒体的画面美。五彩缤纷的画面。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如上面那一节“生活中的轴对称”,施教者一开头便引入了城市中的许多美景、名胜古迹、漂亮的建筑,然后叫学生回答这些景观古迹,建筑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但许多同学答非所问,课后对学生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当时把注意力放在观察哪些建筑物上,而忽略了观察数学问题的本质。误区二:让课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动”起来. 《数学课堂标准》倡导学生应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且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使用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都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于是,教师恐有“穿新鞋走老路的嫌疑,都十分希望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情“,让课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地”动“起来。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诸多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上,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忙得不亦乐乎;上课教师俨然像节目主持人的角色,陶醉于自己创造出的”活跃“的课堂气氛里,在这咱轰轰烈烈的外表下,往往忽略了教学本质的追索。[中国#教~^@育%出版网] 孟子曰:教亦多术也!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就应该有一定的评价标准;而用为一门艺术,贵在创新,就不不应该有唯的一评价标准。无论如何,数学课堂教学也应该崇尚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流畅而非任何流于形式的”作秀“;应该给予学生以广阔的自由纯真的空间而非人为的非自然的设置;更应该还给数学以其理性自然的真面目而非过于矫作的人文渗透。因此,走出课堂教学的误区,就意味着数学教学更接近成功。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数学课程是为了让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怎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八大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的落实离不开课堂教学,为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和实现数学课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合理创设情境,深入浅出 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有效奖励,激发学习积极主动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面对新课程,设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高效的数学课堂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孤立地以学生考试成绩高低评价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会产生高分低能的情况。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探究充满创造性的课堂 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

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在互联网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都有了科技与产业相融合的主观意识,在教育领域这种意识尤为强烈,微课理论与实践便由此应运而生,解决了很多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基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优势与应用理想,从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及知识强化几个角度,对微课的应用问题进行简要说明。 关键词:微课;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应用微课在课堂上的重要目标是带领学生突破知识盲区与误区,是对问题的解决,而不是替代教师授课。它的应用时间较短,较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固化模式。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优势 对于一种新鲜事物来讲,既然认可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它必然有着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特之处,微课自然也不例外。它之所以能够受到当今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领域的普遍关注,正在于其独特的优势。 其一,教学的优化。利用微课形式进行数学教学,初中教师能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基本原理认知、公式推导尝试等机会,让学生处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之内,保证学生心理特点得到应有的尊重,同时不仅有益于建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而且也是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学习、知识强化等多个环节在内的教学过程的优化保障。 其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之中,初中数学教师充分利用微课,能够使学生有机会积累丰富的数学理论知识,使其知识面得到无形拓展,特别是可帮助学生利用声像、画面等,刺激其学习自主性,发展其综合实践能力,为其未来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的应用理想 一是着眼宏观,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需要以教学的整体作为着眼点,即教师要从宏观视角对初中阶段数学教材里面的前后各项知识内容进行充分联系,从而对微课活动进行更为合理化的安排,以保证学生循序渐进地接触各项内容,逐步消化理解数学知识,让微课教学的优势得到发挥。 二是师生一体,协同发展。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者角色没有发生改变,在以微课融入教学时,教师同样要侧重自身指导责任的落实,以师生一体、协同发展为实施理念,让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之下,享受到更多的思考与表达机会,以此更好地达到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在微课视域下的通力协作,为建设优质课堂服务。 三、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第一,预习应用。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之中,微课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作用。众所周知,所有事情的发展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学生的学习同样如此,因而教师应当充分关注数学教学课前预习环节对学生听课效率的促进作用。正因如此,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微课和课前预习相结合,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例如,在正式教学“轴对称”知识之前,出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能力的考虑,也出于使学生对轴对称产生初步印象的考虑,教师在预习环节便可以利用微课向学生简单介绍与轴对称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同时鼓励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使其回忆平时所遇到的、具有对称特点的物体,如文具、家具、建筑物等,在头脑中率先形成对“对称”内涵的认知。接下来,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提供的案例基础上,给大家播放同物体对称有关的微视频,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了解“对称”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告诉大家“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而生动的表现,其背后都有基本数学原理的支持。类似形式的生动而直观的视频展示,一方面可以达到微课情境创设的效果,避免学生无目的、过于随意复习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对本次课堂教学的重点知识内容产生整体的印象。 第二,教学应用。微课不仅可在预习环节应用,其在正式课堂教学时同样具有较大的应

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误区

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误区 思想品德新课程在国家级实验区实施将近一年半,在全国各地铺开实施将近半年。在这段时间里,听了校内思想品德课、优质课和教学观摩等。在听课中,我为一幕幕精彩的课堂片断而喝彩,也为一个个遗憾的课堂瞬间而惋惜。我不断地思索,不断地体验,不断地感悟,在反思中我发现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重视课堂上的形动,而忽视了“神动”。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但在听课中,我发现,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了,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有的课,教师创设情境,提问不断,学生异口同声,对答如流,互动可谓“完美”,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究其原因,有的是问题过于简单,有的是内容空乏,有的形式单调等。 互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我们不能过分追求形式上的互动,更要追求“神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应该是新课改中教师的共同价值取向。有思才有得,没有激发学生思考的互动,是无效的活动。所以,组织活动应该考虑学生能获得什么,能获得多少对他们有用的知识及其方法。 误区二: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但轻视“双基”。 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的功能,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新的课程观将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如情感,不仅体现为学生兴趣、学习爱好和学习热情,更体现为情感本身的体验与内心世界的丰富;态度,在表现为学习追求、学习责任的同时,更表现在对生活的乐观、进取、向上的态度;价值观,既反映在个人价值方面,同时更反映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自然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其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人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这三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要素现已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但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并非轻视“双基”。在处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落实“双基”目标的关系上,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听课中,我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很多情境,开展了许多活动,提出了不少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情境活动、问题谈看法,谈体会,提建议等,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活动氛围中受到了情感的体验,深刻的启迪和生活的教育,而对基础知识则一带而过,缺乏挖掘和总结。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小结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好的总结,可以使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浓缩成"板块",得以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理解;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还可以诱 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 丰硕质佳的认识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可以说,总结是课堂教学 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导入新课"已被越来越多的同志所注重,但课堂结束时的总结很少有人重视。好的总结,可以使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浓缩成"板块",得以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理解;可以使课 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 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丰硕质佳的认识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可以说,总结是课 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 那么,如何进行课堂结尾的总结呢? 一、画龙点睛概括性总结 这是一种常用的总结方式,它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 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 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 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 二、融为一体--串联性总结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注意将知识概括、总结,还要不失时机地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系统中,形成良好的整体知识结构。 三、妙趣横生--趣味性总结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总结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能使学生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 四、埋下伏笔--悬念性总结 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可引人入胜,激发情趣。数学课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可考虑设置悬念。 五、循循善诱--启发性总结 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然,数学课的总结还远远不止以上这些方法。有时可在讲授结束时,出几道紧扣讲课内容,答案简明的题目让学生自解,这种"检验性总结",能使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另外,以上几种总结的方法也不是孤立地单独去使用,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总之,数学课堂总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数学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周密思考,精心设计,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对学生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如何对学生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数学教学评价就是对数学教学效果进行价值上的估量和评判。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数学教学评价包括教与学两方面的评价,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又是至关重要的。 有一个同学对其他同学这样说:“数学是我所有的学科中较差的一门,不过我现在比较喜欢数学了,有老师的关爱和鼓励,我对数学开始感兴趣;以前遇到数学考试,我会手脚冰凉,头脑一片空白,好象没有一次及格过。现在可就不同了——原来制定的学期目标是70分,现在不达到80分,我誓不罢休;甚至遇到挫折困难时也学会了客观分析,虽然考得不理想,但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我已经进步了。所以这也是一次小小的成功,所以我会继续努力的,因为老师也说在艰难的道路上会有很多人为我加油的!” 如何评价才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和“提高”呢?我 认为,有效的、合理的、恰当的评价,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能够使学生建立自尊、自信和自我,使学生有发展的感觉,并感觉到发展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动力,拓宽其继续发展的渠道,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也就是说,好的教学评价,应力图使学生持续发展,最终达到全面发展。我在平时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尝试做了以下几点: 一、把握两个原则

⑴对学生抱有期望,给以激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不相信孩子,认为孩子将一事无成,在学校不会有所作为,那么,他不仅会使孩子们痛苦,而且自己也会终身都感到苦恼”。心理学上有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经由激励性的教导和评价促进学生认知和学业提升的“魔力”,这是不争的事实,我在此不多重复。 ⑵师师、师生、生生有效沟通,相互理解。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往,尊重学生,形成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的能力,为着共同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学生亲历亲为,合作交流,教师及时反馈回应,团结协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大大提高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二、发展情感与态度 课改要求我们:把数学教学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者统一起来。我就发展情感和态度,做了很多努力,收到了一些效果。我曾让所任教的初一(6)班的每一位学生都制定了适合自己的学期目标(有少数学困生可分阶段设立目标,有些学生允许经过一段时间后在教师指导下调整),以此激励学生一步一步努力朝目标迈进,达到目标的学生给以表扬。特别对学习程度偏下的学生,不轻言放弃,课堂上照顾,课外作业面批,个别辅导,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当然,目标的设立要与

初中新教材数学课堂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初中新教材数学课堂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彻底变革,其关键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能否体现新课标理念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尺。在两年半来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笔者在基层教育工作中了解到,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一些误区,现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谈谈初中新教材数学课堂教学的误区,并对这些误区的对策作些粗浅的探讨。 误区一:以“教材”代替“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编写新教材的依据,教材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教学资源,而我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把教材当成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他们在进行教学时,按照教材的教学顺序将知识点讲的面面俱到,不敢将教材内容进行删减或添加,对教材的处理力度很小。所以在遇到某节课的内容过多过难或过少过易时,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对策一:依据“标准”选择教学内容 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熟悉“标准”,明确“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将“标准”中的具体要求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反复对照,形成“标准”要求与知识点的一一对应,对“标准”中有的而教

材中没有的要作适当补充,对教材中理论性过强而“标准”中又没作要求的要敢于删掉,对教材中顺序处理不妥的要敢于适当调整,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适当调整章节的教学内容。总之,要依据“标准”来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以教材的教学来体现“标准”的要求,力争在教学中既要达到“标准”的要求,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误区二: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只看《教学用书》,唯《教学用书》是从,不钻研“标准”和教材,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无针对性,以致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 对策二:精心设计教案为主,《教师教学用书》为辅 事实上,《教师教学用书》与备课笔记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视之。《教学用书》只是用来帮助教师分析教材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提供处理教材的方法,是指导性参考用书。而每个学生、每个班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因此,《教学用书》是教学的宏观指导,备课教案是教学的微观落实,只有把宏观指导与微观落实统一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三: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普及,大部分教师已领悟到了新课改

课堂教学中应走出的几个误区

课堂教学应走出的几个误区 [内容提要]:数学新课改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背后,也隐约着“相爱简单,相处太难”的尴尬.尤其由于:①新课标本身部分观点提法仍存在较大争议有待进一步探讨而传媒舆论却是呈现出“一边倒”的不良倾向。②教材编写的体系创新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如结构松散、跳跃性过大、练习配备不合理等)并且由于强调“生活化”而走向“去数学化”。另外,城市定位与广大农村实际反差强烈,特别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求与广大农村教学手段仍处于“冷兵器时代”格格不入。③课改对师资水平的高期望与师资水平现状之间存在较大落差,而相应的本该“务求实效”的师资培训却又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被异化为“收费盖章”。④课改进程“分步到位,滚动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敌人们“争先恐后,跨越发展”的主观愿望。 ⑤一线教师所渴望的专家式的“下水指导”往往却被鹦鹉学舌的“岸上吆喝”所取代。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致部分教师从观念到思路,从思路到操作都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惑。尤其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步入了舍本趋末矫枉过正的误区。笔者认为当前课堂教学应走出如下误区:1、情境创设“去数学化”;2、情境创设“去数学化”;3、探究发现似是而非; 4、合作交流形而上学 5、多媒教学竟成制度; 6、尊重学生是非不分 关键词:课堂教学走出误区

无庸讳言,数学新课改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背后,也隐约着“相爱简单,相处太难”的尴尬.尤其由于:①新课标本身部分观点提法仍存在较大争议有待进一步探讨而传媒舆论却是呈现出“一边倒”的不良倾向。②教材编写的体系创新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如结构松散、跳跃性过大、练习配备不合理等)并且由于强调“生活化”而走向“去数学化”。另外,城市定位与广大农村实际反差强烈,特别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求与广大农村教学手段仍处于“冷兵器时代”格格不入。③课改对师资水平的高期望与师资水平现状之间存在较大落差,而相应的本该“务求实效”的师资培训却又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被异化为“收费盖章”。④课改进程“分步到位,滚动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敌人们“争先恐后,跨越发展”的主观愿望。⑤一线教师所渴望的专家式的“下水指导”往往却被鹦鹉学舌的“岸上吆喝”所取代。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致部分教师从观念到思路,从思路到操作都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惑。尤其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步入了舍本趋末矫枉过正的误区,具体主要表现如下: 1、情境创设“去数学化” 新课标强调教学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因此,情境创设问题引起了一线教师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凡新课引入都要卖下关子。但是由于教师本身对创设情境的本质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教材的误导(湖南师大匡继昌教授:一个学期的教材,竟达200多页,零碎的数学知识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使情境创设步入了“去数学化”的误区。一是取材上独沽生活之流而远离数学之源,二是内容组织上“口水多过茶”非数学任务冲淡数学主题。 比如:有位老师为了讲乘方的概念,先举课本中的细胞分裂的例子后,又举“一传十十传百”的谣言传播例子,足足花了15分钟,乘方的概念“千呼万唤始出来”。 事实上,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有很多是有深刻的生产生活或相关学科的背景,但更多的却是数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其实,乘方的概念应是乘法概念的延伸发展,完全可以类比乘法的概念引出乘方的概念并且可以较好地在认知的源头澄清二者的区别。张奠宙先生一直呼吁:数学教学要反璞归真以数学本原问题驱动展现数学本质。因此,笔者认为,传统教学所提倡的“以旧引新”不但不应废弃而且还很有发扬光大的必要。 又如:一位老师在“补角和余角”这节课中是这样引入的:问学生是否知道比萨斜塔?然后介绍物理学家伽利略曾于1590年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上将两个重量不等的球自塔顶垂直自由落下,结果两球同时着地,比萨斜塔因此闻名。然后画出图形,从而引出互为补角的概念。在引出互为余角的概念时设问:如果把斜塔扶直…… 情境创设的本质目的是对知识产生发展背景的艺术再现,为学生提供数学认知的“抓手”,让学生“思有来龙,想有去脉”,化“冰冷的美丽”为“火热的思考”。情境过于芜杂“王顾左右而言他”,易引起学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的保护性抑制。游离数学知识内涵的花花哨哨的情境,所诱发的其他冲突远远大于数学认知冲突,学生往往会流连于“花花世界”,难于进入我们所期望的数学世界。 2、探究发现似是而非 新课标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背景,并试图回归数学的实验归纳性这一面,因此,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于是部分教师误以为数学教学采用讲授法就犯了弥天大错,至少也是不合时宜的,不分青红皂白对所有的数学真理都试图让学生探究发现出来。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由于教材本身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剪拼”、“量度”来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于是绝大部分教师是“大媳妇做鞋小媳妇看样”,一节课剪来拼去、量来度去,最终“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试问:假如教材没有写出这条定理来,我们的学生还能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走出数学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走出数学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发表时间:2011-08-08T12:00:16.17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45期供稿作者:倪敏红[导读] 从2002年秋季实施数学(北师大版)新课程以来,我们边学边教,边教边思. 贵州安顺西秀区虹轴学校倪敏红 从2002年秋季实施数学(北师大版)新课程以来,我们边学边教,边教边思.不断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理念、思维方式、教学行为、教学风格等都在发生着悄然而深刻的变化.教学研究活动深入开展,有价值的研究课不断涌现,使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和鼓舞,但是,我们在听过许多课(省内外)或看过录像课(全国)之后.发现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误区一:教学设计“牵强附会” 现象之一:穿新鞋,走老路 有一节大面积推广的录像课《摸到红球的概率》一开始,执教老师就是放心不下学生,先自己讲解一番,然后手端放有红、白乒乓球的盒子,摇来摇去.反复示范进行摸球的过程,学生亲自实践,体验“做概率”的过程完全被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压缩和支解得无影无踪,教学设计中的新思想和新理念荡然无存. 现象之二:前后矛盾,违反逻辑 有一节《探索三解形全等的条件》一上课,老师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要学生画一个与其全等的三角形,老师的想法是创设问题情境,岂不知.画的过程正要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但如果能把“画(三角形)”改成“剪(三角形)”情形就会大不相同,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现象之三:随意拔高教学要求 许多老师上课时把严格要求变成了随意拔高教学要求,例如七年级《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中.只要一遇到说理的地方,教师就会(也会要求学生)把进行严格论证的符号用上去.完全违背了教材的意图和本节教学的具体要求.分析与对策: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所以,教学设计既不能偏离了这根主线,又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切人点,使教学过程和教学组织更好地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服务,使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新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实现,为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正确的理解新课标的精神,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教师自身和他人经验的积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师生在互动中对知识的建构. 误区二、问题情境“生搬硬套” 数学新教材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顺序展开,而且“生活化”、“情境化”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于是,许多老师在引入新课时,势必要使用相关的问题,着力寻找生活的原型,以期教学过程的精彩.现象:有一位老师在教《台球桌面上的角》时,先问学生是否知道比萨斜塔?紧接着又讲“伽利略……l590年……比萨斜塔闻名……画图……”等等.这才引出互为补角的概念,教师这样给出的问题情境等于在给学生讲故事,由于太多无关因素的刺激和干扰,反倒冲淡了本节课教学的主题和重点:有的为了课堂的活动精彩、别致,把提供问题情境变成堆砌许多事例:有的问题情境层次太低。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的则超越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过于理想化,学生无法感知,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教“乘方”时.要同学们把一张纸对折多少次,估计有多高……这样的问题情境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既无法操作,也估计不出结果,倒让学生更加困惑,觉得莫名其妙,下面只能听任老师的摆布. 分析:上述种种做法,都是“问题情境”使用不当的结果,原因是把问题情境曲解为“与实践、生活有关的事情或问题”这样就大大缩小了问题情境的外延.也曲解了问题情境的内涵. 对策:所谓问题情境是指能够激起学生懒隋感体验的一种问题背景,是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心理困境,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提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卷入”数学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必须指出:问题情境对整个教学过程或学生的学生过程来说只是一个“拐杖”,是为了改变表达方式,从而使教和学的过程更加生动、自然,教学效果更好;教科书是许多专家、学者汇集几代人智慧的结晶,是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所以,教师对教科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必须认真研究其教学价值,不要轻易舍弃;同时,又要在教科书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改造或提炼生活实际,使“问题情境”发挥应有的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板桥初级中学张彦龙 高效课堂的试点推广,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做到:在四十分钟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创设活跃有趣的情境是一堂课有效进行的前提。它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探究的兴趣,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例如,在讲解《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盈亏问题》时,我是这样创设情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的。这样既紧扣教学目标,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教学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案例《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盈亏问题》 师:大家经常去商店买东西,有没有想过,人家为什么开商店呢? 生:为了赚钱。 师:他们是怎么赚钱的呢? 生:低价进货,然后加一部分钱后再卖出。

师:他们赚得是那些钱呢? 生:是进价和卖价之间的差价。 师:差价怎么算呢? 生:卖价减去进价。 师:差价又叫利润,所以利润=售价-进价。老师有个朋友正在做生意,今天我们就先办他算算他的盈亏情况。 ...... 〔案例分析〕导课是一门艺术,导课的成功与否,有时候关系这一堂课的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因此,创设活跃有趣的情境就显得特别重要。课堂情境创设的好,学生的积极性就高,兴趣就大,课堂讨论、探究就会更深入,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反之,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导课内容,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创设活跃有趣的情境也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在案例里,通过老师设计的问题,学生走进了特定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高效课堂的“高效”,就是指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最高的教学效率。简言之,高效课堂就是教学要讲求效率,讲求效果。面对高效课堂的改革,教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样本

?叶邑镇中课堂教学评价原则 一、评价指引思想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加、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过程。高效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伙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起学生数学思考,勉励学生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数学学习办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种生动活泼、积极和富有个性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评摸索与合伙交流也是学习数学重要方式。学生应有足够时间和空间经历观测、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二、数学课堂评价基本内容 (一)教学目的评价 1.知识与技能 实行素质教诲,对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规定,这就规定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形成过程放在首位,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获得具备生命力、有用知识,掌握具备可迁移、生动活泼知识构造。 (1)“感知、理解新知”评价内容 为呈现新知能提供包罗新知本质属性感知材料;引导与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近来发展区,展开未知摸索;教师点拨与否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碰撞,顺利完毕认知“同化”或“顺应”;教学辅助手段使用与否有助于学生省时有效地发现和理解新知本质。 (2)“抽象、概括新知”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设计有助于学生在摸索新知本质过程中,展开高效分析、判断、推理、概括;并在归 纳总结新知过程中经历一种以详细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解抽象概念详细化认知来回历程; ②学生对已概括新知理解与否全面、进一步;表述与否详细严谨;与否达到了学时教学规定教学 目的; 2.过程与办法 (1)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与否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本上一种积极建构过程。 (2)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与否是布满观测、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数学活动。 (3)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与否富有个性、体现多样化。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值得注意的误区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值得注意的误区 发表时间:2011-10-27T16:22:43.923Z 来源:《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石莹王凯 [导读]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大多数数学知识点的读法是一样的,但有个别知识点我们存在不同的读法。 浙江宁波镇海区蛟川书院石莹 浙江宁波镇海区澥浦中学王凯 在我们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开展了好几个年头了,我们浙江宁波的数学教材从华师大版过渡到浙教版,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删除难,繁,旧,偏等知识点,把整个初中数学分为,分为“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几个教学的误区值得大家去思考和讨论,本文将通过对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来分析,来探寻出错的原因与应对策略,希望能得到各位教师同仁的批评指正. 一、不恰当的读法给学生造成误区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大多数数学知识点的读法是一样的,但有个别知识点我们存在不同的读法,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的读法,我们要选择最佳的读法这样会帮助学生的理解,同时减少我们学生的错误率,如我们在教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时候接触负数,如:—2我们读作:负2,也可以读作:2的相反数,但我们在一般情况下读作负2比较恰当,而不读作2的相反数,但并不是读作负2都是最好的选择,在一次校级公开课上,上课老师上的是浙教版七年级下5.1《同底数幂的乘法(1)》,课件上面打出这样一个题目:计算(—2)11和(—2)12,结果分别为—211和212,但发现学生在读第一个答案的时候读作:负的2的11方,课后我们听课的老师评课时候展开了讨论是读作:负的2的11方还是读作2的11方的相反数更恰当,其实这两种读法应该都对,最关键是学生能够理解的问题,但我认为学生很容易把(—2)11和—211搞混,特别是学生有些学生对本知识点不是理解很透彻的时候,更容易把这类题目的答案张冠李戴. 二、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给学生造成误区 我们很多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只关注课本上面的几个题目或者课本上面的几种方法,更有很多教师自认为自己是老教师了,课本都背得去,所以往往造成上课之前备课不仔细,对教材研究不够深刻,更有老师上课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上到哪里,没有遵循数学知识和思想成螺旋式上升的原则,对知识点也没有考虑深刻,所以上课的时候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考虑不够仔细,造成答案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答案,在今年镇海区的教坛新秀比武的过程中,一个老师上浙教版八年级下5.1《多边形》多媒体出现一个这样的题目:证明任意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有学生证明思路是这样:延长BA与CD交于点E,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来证明四边形ABCD的内角和为360°,但这位老师忽略了一点,任意四边形,如果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延长BA与CD不可能交于一点,所以说,我们教师有时候钻研教材不够深刻,也会在教学中产生误区,甚至会产生误导学生,如果该题老师能够再引导一下学生,我们还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也渗透到教学中去了,那么在这堂课的难点和重点的突破上面起了经典的一笔,何乐而不为呢! 三、教师在编制习题存在歧义给学生造成的误区 我们学生每天都要做一些习题来巩固当天学的知识点,这样加深学生对当天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但如果我们在编制习题的时候,命题的语言叙述、概念、含义、图形清楚明白,不能模棱两可,这是对命题的一个最基本要求.但是许多老师命题时没有再三推敲,使得命题的题意不清,理解困难,甚至无法解题,就会导致学生误解产生误区.如这么一道题:某宾馆底层客房比二楼少5间,某旅游团有48人,若全安排住底层,每间住4人,房间不够;每间住5人,有房间没住满5人.又若全安排住二楼,每间住3人,房间不够;每间住4人,有房间没住满4人.问该宾馆底层有客房多少间?在这个题目中“有房间没住满5人”、“有房间没住满4人”这样的话是不明确的,可以理解成是一间没住满,也可以理解成是多间没住满.所以说我们编题一定要反复推敲,以免误导学生,数学要求的就是严谨性和科学性,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做题而编题,而是要注意编出来的题目科学性和明确性. 四、机械记忆给学生造成的误区 我们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图简单,也没有注意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反正觉得只要学生记住就可以了,学生究竟理解没有和会应用没有,这个就不得而知了.如一次大型的考试有这么一个填空题:用反证法证明题目时应先假设,有答案大致分为这么三种,有假设命题不成立,有假设结论不成立,有假设求证不成立等等,我们改卷的几个教师也在讨论:课本上是写着应该假设命题不成立,假设结论不成立也能表达这个意思,但假设求证不成立有点脱节,至少要写成假设求证内容不成立,所以假设求证不成立的不给分,刚好我们学校有一个班老师统计他们班有一半以上的人写的是假设求证不成立,我们问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给我回答是这样的:“在平时学生用反证法做题的时候,总是有学生会把已知的条件不成立,为了他们好记,我就说假设求证部分不成立,这样学生再也没有出现这样的错误了,而且基本都记住了,但没有想到这次考概念的时候考砸了”.当然这位老师的做法面对具体的题目的时候减少了学生的错误,但学生没有反证法真真的理解才造成这样的结果,所以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盲目追求学生做题时候的正确率,要让每一个学生真真的学到必须的数学,数学是靠理解的,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五、教师的板书随意性给学生造成的误区 板书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我们很多老师上课习惯于徒手画,上课解题也是随便在黑板上写几句,其实这些都是教师教学的不严谨,与数学学科所要求的严谨精准相违背,正是老师的随意性会造成学生解题格式的不规范,作图时随手画线画弧不标准,很多时候学生证明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