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马原教学要点

2018马原教学要点

教学要点

一、如何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关系:

对于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有关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唯物主义:

相对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相对于一切旧哲学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都是历史唯心主义,其中包括旧唯物主义哲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领域才是唯物主义,当它一触及社会历史领域,就重归唯心主义。

总之,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它不但在自然领域,而且在历史领域都是唯物主义的。

唯物主义又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五行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孤立静止、片面)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点陈述。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王阳明、孟子、陆九渊)、客观唯心主义(朱熹、黑格尔)。

二、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

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人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A、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在能形成正确的行动。

B、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C、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辩证关系具体表现:

为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关系。社会历史趋向指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主体选择指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规定了人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与此同时,又不能否定人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而人则需要确定自己对待他们的态度并作出选择。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检验。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发展道路要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能脱离基本国情,这是社会历史趋向;发展道路不能违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不能脱离各国的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这是主体选择。实践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社会历史趋向的正确的主体选择。

2、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性: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所以我们必须遵从客观规律。

3、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意义: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以及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1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三、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用。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十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相互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②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又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二章

1、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

“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就知识的本源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事都必须去直接经验,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个人的多数知识还是来自于间接经验,是从书本和传授中得来的。

然而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潜心实践。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恩格斯说: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古代水利工程、建筑、航海、战争等的需要,催生了古代的天文学、数学和力学等自然科学;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推动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此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表现为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打破认识上的旧框框,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引起认识上的新飞飞跃,从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不是自封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如何理解真理的检验标准?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实践作为主客观联系的桥梁,满足充当真理检验标准的要求。

(2)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依据。

第三章

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产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晚地发生着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并非消极地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①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如何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马恩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

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基本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运动本质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

就内容看,这一规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着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3意义a。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地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3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指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四章

1、如何理解xx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1)内容:1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

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了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2、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内容: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2)价值是使用价值的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

①对立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②统一性:

作为商品,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3、如何理解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着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4)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从市场、供求、竞争三方面展开)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5)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

第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第二,导致收入两极分化第三,阻碍技术的进步。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意义?

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