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案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案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案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案

第一章环境经济学的产生

第一节环境经济学的建立

在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上,自然资源的公共性、外部性、本身的无价值性,使得自然资源出现了“市场失灵”。

1.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能源使用方式的革命,把自然界中许多高品位的物质和能量,变成了低品位存在的形式。

2. 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产生了一些新的合成物质。

3.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公众已经开始向往和追求一个清洁、安全和舒适的环境。

第二节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1.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2.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

3.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5.国际环境问题

第三节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愈加严重,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多种组织研究机构、环境学家、经济学家的重视。1982年,Goldsmit分析了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评估方法困难和对此缺乏足够的关注。1983年,Weiller认为环境核算的范围包括三个方面:(1)自然资源的枯竭;(2)环境自然状态的保护;(3)污染及其控制;他没有提出如何对自然资源枯竭进行核算和估价,但从资源经济角度阐述了自然资源枯竭问题的重要性,以及自然资源枯竭对经济的影响。

基于环境价值进入GDP帐户的可能性,Alexander通过假定一个在全球拥有所有生态系统的独占者,测算其在生态系统市场突然建立后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以此来评价未来有可能包含在GDP帐户中的生态系统环境功能的逻辑价值。

在对生态与资源环境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外学者还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1991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委员会组织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专门讨论了如何进行生物多样性的定量研究,这次会议促使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成为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1997年Daily及Constanza et al.的工作,将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研究推向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并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从目前国际国内上的研究来看,国际上对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研究十分重视,生态学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家及其它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共同合作,从生态系统过程、生态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等多个方面开展综合研究,不断充实与丰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探索其评价技术及生态经济价值的评估方法,分析与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已基本建立起自然资源经济进展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框架。

第二章环境资源价值与环境评价方法

一、环境资源价值二、人类行为决策规则三、环境评价方法四、环境经济评价方法

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范式)

主流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与现象的理论分析框架,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

?视角(perspective),即出发点,

三项基本假设: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

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mark)

理解现实的标尺:如科斯定理

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各种图象模型和数学模型。(钱颖一: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

环境经济学框架

视角:生态经济系统观——人与环境的关系

参照系:物质平衡理论、三种生产理论、

经济效率理论、外部性理论、

公共物品理论

方法:环境资源价值与环境评价方法

政策: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污染防治手段

一、环境资源价值

要评估某项社会经济活动的费用与效益,特别是环境费用与环境效益,首先必须了解环境资源价值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给予充分的评价。

环境经济学家是如何看待环境资源的价值的?

环境资源的总经济价值分为三部分:

(1)使用价值(use value)或有用性价值(instrumental value)

current personal active direct or indirect use

(2)选择价值(option value)

potential future use

(3)非使用价值(non-use value)或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

non-personal passive use

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当某一物品被使用或消费时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或偏好的能力。

直接使用价值是环境资源直接满足人们生产和消费需要的价值,由环境资源对目前的生产或消费的直接贡献来决定的。以森林为例,木材、药品、休闲娱乐、植物基因、教育和人类住区等都是其直接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易于理解,但并不一定在经济上易于衡量,如森林产品的产量可以根据市场或调查数据进行估算,但药用植物的价值却难以衡量。

间接使用价值包括从环境所提供的用来支持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各种功能中间接获得的效益。间接使用价值类似于生态学中的生态服务功能。营养循环、水域保护、小气候调节、减少空气污染等都属于森林的间接使用价值范畴,虽然不直接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却为生产和消费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必要条件(基础)。

以上两种价值都是传统经济学一致认定的经济价值。

(2)选择价值

环境经济学家把人们对环境资源使用的选择考虑进来,称为选择价值。

选择价值又称期权价值,任何一种环境资源都可能会具有选择价值。我们在利用环境资源时,并不希望其功能很快消耗殆尽,也许会设想在未来的某一天,该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会更大,或者由于不确定性的原因,如果现在利用了这一资源,那么将来就不可能获得

该资源,因此我们要对其作出选择,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会具有保护环境资源的愿望。

选择价值同人们愿意为保护环境资源以备未来之用的支付意愿的数值有关,包括未来的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被保护的栖息地等)。

选择价值取决于环境资源供应与需求的不确定性的存在,并且依赖于消费者对风险的态度,因此,选择价值相当于消费者为一项未利用的资产所愿意支付的保险金,仅仅是为了避免在将来失去它的风险。

(3)非使用价值

非使用价值则相当于生态学家所认为的某种物品的内在属性,与人们是否使用它没有关系。

对于内在价值到底应该如何界定以及应该包括什么,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有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存在价值是非使用价值的一种最主要形式。

存在价值是指从仅仅知道这种资产存在中获得的满足,尽管并没有要使用它的意图。

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价值是人们对环境资源价值的一种道德上的评判,包括人类对其他生物的同情和关注。例如,如果人们相信所有的生物都有权继续生存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话,人类就必须保护这些生物,即使看起来它们既没有使用价值,也没有选择价值。由于绝大多数人对环境资源的存在(如野生生物和环境的服务功能等)具有支付意愿,所以,环境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对环境资源存在意义的支付意愿就是存在价值的基础。

(4)环境资源具有存在价值的原因

人们之所以认为资源或环境具有存在价值,是因为人们具有三种动机:

1、遗赠动机:人们愿意把某种资源保留下来遗赠给后代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同该资源的使用有关,因为人们认为,把资产留给后人,是为了让后人在使用它们时获得满足,因此,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应该纳入到使用价值范围内;

2、礼物动机:同遗赠动机类似,但更象是留给同代人;

3、同情动机:人类对其他生物的同情与存在价值的关联性较大。

二、人类行为决策规则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包括政策和开发项目都会对环境及自然资源配置造成影响,应当对这些影响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应该颁布或执行某项政策,是否应该开发和建设某个项目。

人类行为决策规则:权衡一项活动的利弊得失,如果利大于弊,就可以支持这项活动。“三思而后行”。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如果一项活动的收益大于成本,或者说,净收益大于零,该项活动就是可行的。

从效率标准来看,净收益不仅要大于零,而且要达到最大化,也就是说,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种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就是最优的资源配置,——静态效率。

动态效率标准:净收益的现值最大化。

现值计算:

n年后所获得的净收益Bn的现值是,

Bn

PV[Bn] = ————

(1+r)n

在时期n年内,净收益流{B0,B1,…,Bn}的现值是,

n Bi

PV[B0,B1,…,Bn] = ————

i=0 (1+r)i

计算现值的过程,称为贴现,其中,r称为贴现率,它等于资本的社会机会成本,相当于利率。

三、环境评价方法

根据信息的可得性,有三种环境评价方法:1、费用效益分析2、费用效果分析3、影响分析

1、费用效益分析

费用效益分析是经济学家用来评价项目合理性的最普通的方法,也是评估项目的环境影响的主要的评价技术。

费用效益分析通过对环境影响进行价值评估,把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纳入到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研究中。

在经济学中,项目评估与费用效益分析是两个可以相互替代的概念。费用效益分析有时又称为成本效益分析、效益费用分析、经济分析、国民经济分析或国民经济评价。

大多数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都采用费用效益分析作为主要的项目评估方法。

经济分析:评价项目对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包括对就业、收入分配、外汇及环境等方面的社会影响。

狭义的费用效益分析只对直接的资源投入和产出效益进行评估;

广义的费用效益分析还要考虑对自然系统和环境资源造成的直接后果以及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间接影响。

传统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在进行项目经济分析时,主要关心项目的回报或项目的盈利和损失,对于环境影响最多只是定性描述,环境影响无论重要与否都没有价值计量,因此也就难以纳入常规的项目经济分析,从而对项目可行性决策产生不良影响。

环境经济学认为,项目可行性研究在进行经济分析时,不仅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还要考虑环境的可持续性,以便于更全面地了解项目的实际价值,预见项目的经济后果和环境后果,避免实施使自然环境退化的项目。

对环境影响进行价值计量,即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把环境影响纳入项目经济分析,是项目经济分析的必备部分和项目可行性决策的重要依据。

费用效益分析的概念与步骤

费用效益分析通过对比所评估项目(规划、政策)的费用和效益,对项目可行与否进行决策,根据净效益的大小对不同项目进行排序,实现对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

费用效益分析的三个步骤:

(1)识别项目的费用与效益;

(2)把发生在未来的费用与效益贴现为现值;

(3)对经过贴现的费用与效益进行对比。

为了评估项目的环境费用与效益,必须进行以下分析。

(1)确定分析范围,识别主要的环境影响;

(2)分析和确定重要环境影响的物理效果;

(3)通过价值评估技术对上述物理效果进行货币估值。

2、费用效果分析

当难以用货币形式(定量化地)计算环境效益时,可以不考虑福利,只计算成本,也就是先确定目标,然后分析达到这一目标的不同方法及其成本,选择成本最小的方法。

在标准的经济学分析中,只有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净效益才能最大化。在效益(福利)难以计量时,只能以成本为标准,选择成本最小的方案。

3、影响分析

当缺乏进行费用效益分析或费用效果分析所需要的信息时,要进行影响分析,不管是经济影响,还是环境影响。

影响分析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各种后果进行量化,但并不转换为一种具有可比性的量化指标,也不一定进行优化。

四、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

1、环境损害与效益

环境损害与效益,二者密切相关。当环境质量恶化或环境退化发生时,我们称之为环境损害(或发生了环境费用或环境成本);如果人们采用了某些措施,使环境质量得以改善,并避免环境损害,那么避免了的环境损害就是这种改善环境行为的效益。

前面几讲指出,由于环境物品或服务的公共物品特征以及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市场失灵,造成市场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甚至完全忽略了环境物品和服务的价值,导致环境物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低价甚至是无价的状况。其主要原因,一是缺乏为这些物品或服务而存在的市场;二是现有的市场不能准确地反映这些物品或服务的生产与消费的全部社会成本。

对环境损害和效益进行价值评估为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提供了技术基础,是将环境问题的经济影响纳入到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

2、环境经济评价

环境损害(费用)与效益的价值评估,又称为环境经济评价,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环境资产(包括组成环境的要素、环境质量)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进行定量评估,通常以货币的形式表征出来。

环境经济实际上就是要衡量人们对环境物品或服务的偏好程度。物品或服务的经济价值是通过社会上许多单个人的支付意愿的总和来衡量的,或者说支付意愿反映了个人对该物品或服务的偏好。

对环境物品或服务进行货币化评估,为环境物品或服务赋予货币价值。通过货币的形式,能够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费用和效益进行测度。根据赋予环境物品或服务以货币价值的一整套理论、原则与方法,可以把环境同其他具有货币价值的商品一样,纳入到社会经济活动的费用与效益分析中。

货币是表征人们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所表示出的偏好的单位,通过交换过程,货币表示了人们支付意愿的实现过程及其结果。

3、环境经济评价方法

基本假设:人类对于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偏好对资源配置产生重要影响。

环境经济评价的基础是人们对于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或者是忍受环境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强调反映个人的经济偏好。因此,环境经济评价方法多从估计人们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着手。

获得人们的偏好和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的途径主要有三种,所以有三类环境经济评价方法:

(1)直接市场评价法

利用直接受到影响的物品的相关市场信息,如环境污染或环境质量下降会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根据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就可以估算出环境污染对该种作物造成的影响大小,并以此作为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评估。

主要方法有:剂量-反应法、损害函数法、生产率变动法、生产函数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重置成本法等

(2)揭示偏好法(替代市场法)

利用其他事物中所蕴含的有关信息,从与环境质量相关的其他商品市场所蕴含人信息,或者说从人们的实际市场行为中推断消费者的偏好和支付意愿,如人们购买住房时,通

常会把周围空气质量等环境因素作为考虑因素之一,再根据房产市场的价格决定是否购买。

主要方法有:内涵财产定价法、旅行费用法、劳动补贴法、防护支出法等。

(3)陈述偏好法(假想市场法)

直接调查个人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通过调查等方式,让消费者直接表述出其对环境物品或服务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或者对其价值进行判断。

主要方法是:意愿评价法、意愿评级法。

4、生命价值评估

许多政府计划,如控制车间里或饮用水中有毒污染物、改进核电站的安全性等,都是为了减少疾病才挽救人的生命。可是,向这些计划分配资源的多少,取决于人的生命价值的大小。那么,如何评估生命的价值?

最简单的答案是,生命是无价的,但这对于资源的分配问题毫无助益。由于防止生命损失的资源是稀缺的,必须作出选择。

由于减少环境风险而挽救的生命的价值,可以由计算死亡可能性的变化并对这一变化赋以货币价值来求得。因而,并不是对生命本身的价值进行评估,而是对死亡可能性的减少的价值进行评估。

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生命价值可经解释为“生命的隐含价值”。所有人为某一种死亡可能性的减少的支付意愿之和除以这一减少的死亡可能性,就可以得出“生命的隐含价值”。

例如,假设有100百万人受到某种有毒物质的污染损害,政府为此制定了一项降低这种污染物浓度的政策;再假设实施这种政策的结果,是使死亡可能性从10万分之一下降为15万分之一,这意味着死亡人数将由10人减少为6.67人。如果每一个人都愿意为这一死亡可能性的下降支付5美元(总计500万美元),那么生命的隐含价值大约是150万美元(500美元/3.33)。

在美国,大量调查研究表明,降低生命危险的生命隐含价值为300到700万美元,而最合适的生命价值估计约为500万美元,也就是说,从费用效益分析的角度看,政府降低死亡危险的计划只有在小于500万美元/人时,才是合理的。

实际上,美国政府的许多有关健康、安全和环境的管理条例降低死亡风险的成本都在700万美元/人以上。如玻璃厂砷安全标准隐含的生命价值为1920万美元/人,而甲醛的安全标准的成本是720亿美元/人。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分类

为了研究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根据自然资源依靠自然力的再生性质,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两大类。

为了研究和制定自然资源的管理政策,根据财产权是否明确,可更新资源可以分为可更新商品性资源和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根据能否重复利用,可耗竭资源又可分为可回收的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根据资源部有无替代关系,可以分为可替代资源与不可替代资源。

(一)不可更新资源——可耗竭资源

在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质量保持不变,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称为可耗竭资源,或不可再生资源。耗竭既可看作一个过程,也可看作一种状态。可耗竭资源

的持续开采过程也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资源蕴藏量为零时,就达到了资源的耗竭状态。

为了延长可耗竭资源的经济生命,可以储藏可耗竭资源。

1、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资源产品的效用丧失后,大部分物质还能够回收利用的可耗竭资源,称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主要指金属等矿产资源。资源的可回收利用程度是由经济条件决定的,只有当回收利用资源的成本低于新开采资源时,回收利用才成为可能。资源的开采储量能够通过一些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增加。这些经济条件的变化使得以前不具开采价值的资源变得有开采价值,如资源的市场价格上升,会刺激生产者去勘探潜在的资源,或者开采低品位的资源,此外,还会刺激技术进步,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或者发现可替代资源。

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最终仍会耗竭。耗竭速率取决于需求、资源产品的耐用性和回收利用该产品的程度。除了需求缺乏弹性的情况外,一般来说,价格增高使需求量减少。资源产品的使用寿命越长,对资源的需求就越少。回收利用可以通过提高产品重复使用率,或者通过重新利用废弃产品,减少对资源的需求。

但是,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不可能100%地循环利用,无限的内循环是不可能的,每次内循环都要产生某些损失或退化,资源存量最后一定全降低到零。

2、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称为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一旦被使用,就被消耗掉了。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利用和获得能源的能力,决定了其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当代社会对能源迅速增加的巨大需求,加剧了这种资源的耗竭速率。经济条件的变化同样可以刺激这类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是,其作用相对来说是有限的。核能的利用前景仍不明确,目前商业运行的裂变型核电站尚不具备可持续性,铀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一种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减缓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的耗竭速率的重要措施。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的使用机会只有一次,如果得不到充分利用,就会造成重大浪费,并产生大量对环境有害的废弃物。

(二)可更新/再生资源

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不断增加流量的自然资源,称为可更新/再生资源。有些可更新资源的持续性和流量受人类利用方式的影响,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情况下,资源可以恢复、更新、再生产以至不断增长;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条件下,其可更新性就会

受阻,使存量不断减少,以至耗竭。另一些可更新资源的存量和持续性不受人类影响,如太阳能,当代人消费的数量不会使后代人消费的数量减少。

一些可更新资源能够储存。资源的可储存性为在不同时间范围内配置资源提供了可能性,保证不同时期的供求平衡。

1、可更新商品性资源

可更新商品性资源是指财产权可以明确规定,能够被私人所有和享用,并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可更新资源。

这些可更新资源主要有以下特点:

完全明确的财产权,对这些资源所有者的各项权利、权利的限制以破坏这些权利的处罚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专有性,由拥有这些资源带来的所有效益和费用都直接给予资源的所有者,而且只有通过所有者才可转卖资源使用权;

可转让性,所有资源产权可以在双方自愿的条件下,从一个所有者转移到另一个所有者,从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可实施性,资源产权可保证免于他人的侵犯和非自愿的获取,使破坏权利者得到的惩罚大于破坏权利可能得到的最大好好处或期望的非法收入。

2、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

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是指不为任何特定的个人所拥有,却能为任何人所享用的可更新资源。

这类可更新资源至少具有下列特征之一:

供给的普遍性/消费的不可分性或非竞争性、非减少性,是指某人对某物品的消费完全不会减少或干扰他人对同一物品的消费;

消费的非排他性/自由获取、开放使用,是指不能阻止任何人免费消费该物品。

属于公共物品的可更新资源是非专有的,非专有性是财产权的一种减弱,将导致低效率,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既不能在使用者之间对分配和利用资源起调节作用,也不能为生产或保护资源提供刺激作用,这种可更新资源配置的结果是可更新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在管理、保护和提高生产能力方面的投资不足。

二、自然资源的存量与流量

自然资源的存量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被利用的资源储量。在某一固定的时间点上,自然资源存量是一个确定的数值。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已探明的资源不断被利用,新的资源不断被发现,在一个动态的时间

范围内,资源的存量又是不断变化的。

自然资源的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资源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如可更新资源的再生量和可耗竭资源的开采量。影响资源流量的因素包括自然的新陈代谢和人为的干预。

资源流入量包括新发现量、生长量、补充量、重估增值量等;资源流出量包括开采量、各种损失量、重估减值量等。在一定时期内,资源流入量减去资源流出量,就等于资源净流量,可以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

期初存量+ 期内净流量= 期末存量

#资源储量分析

资源蕴藏量等于已探明储与未探明储量之和,是指地球上所有资源储量的总和,代表着地球上所有有用资源的最高极限。蕴藏量是一个物质概念,而非经济概念,其大小与资源价格无关。对于可耗竭资源来说,蕴藏量是绝对减少的;对于可更新资源来说,蕴藏量是一个可变量。

已探明储量是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资源位置、数量和质量得到明确证实的资源储量。已探明储量可分为:可开采储量——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有开采价值的资源;待开采储量——储量虽已探明,但由于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尚不具备开采价值的资源。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待开采储量转变为可开采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这些资源的支付意愿。

未探明储量是指目前尚未探明,但可以根据科学理论推测其存在或应当存在的资源未探明储量可分为:推测存在的储量——可以根据现有科学理论推测其存在的资源;应当在的储量——今后由于科学的发展可以推测其存在的资源。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取决于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随着开采成本的提高和技术难度的增加,资源利用的可能性逐渐降低。这两个方面都包含有时间的概念,但没有表示时间的尺度,因为不同类别的资源在不同时间的开发利用形式会有所不同。

了解上面三个概念的区别非常重要,否则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有以下两个方面。(1)如果把已探明储量当作资源蕴藏量, 再根据目前的资源消费水平估算地球上的资源还能利用的时间,就会得出悲观的结论。例如,1934年有人估计铜的蕴藏量(实际是已探明储量)只够开采40年,而1974年铜的已探明储量被证实还能开采57年。罗马俱乐部1972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也犯有类似的错误。

实际上,这种计算方法只有在以下两个条件下才可能是正确的:资源消费量递增或保持不变,直到资源耗竭;即使外界条件发生变化,已探明储量也不会增加。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不现实的,需求会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或向其他可更新与不可更新资源转换替代,储量也可能随着勘探发现与利用技术进步而增加。

(2)另一个错误是认为全部资源蕴藏量都是可利用的, 即把所有资源都看成是同质的,认为

人们愿意为最后一个单位的资源付钱。如果价格是无限增长的,那么最后一单位的资源蕴藏量也有可能被开采,然而价格不可能无限增长,总有一些资源由于开采成本过高,最终不会被利用。

因此,资源的最大可利用量是小于资源蕴藏量的。更确切地说,可能被利用的最大资源储量是不能以某一具体数字来表示的。

三、可耗竭资源的最优耗竭

对于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含义不同。

可耗竭资源由于其不可再生/更新性, 其可持续利用问题实际上是最优耗竭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如何在不同时期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使用可更新资源替代可耗竭资源。

对于可更新资源来说,主要是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可耗竭资源在不同时期合理配置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高效率的资源配置,高效率的资源配置的社会目标是使资源利用的净效益的现值最大化。对于可耗竭资源而言,需要合理分配不同时期的资源使用量。

下面首先分析一种资源在两个时期的配置模型,然后将其推广到更长的时期和更复

(二)n个时期的资源配置

假设前面的需求曲线和边际开采成本曲线仍然保持不变,时间由两个时期延长到n 个时期,资源的供给量也相应增加到40个单位。

对于稀缺的可耗竭资源,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不但要考虑边际开采成本,而且要考虑边际使用者成本,即由于资源稀缺产生的额外的边际成本,也就是边际机会成本(增加一单位的当期资源使用而失去的在将来某时期使用该单位资源的边际净收益)的现值。由于可耗竭资源的供给是固定的、有限的,今天多使用一个单位的资源,就意味着明天少使用一个单位的该资源,今天决定多使用一定数量的资源,就意味放弃将来使用该资源的净效益。

如果资源不是稀缺的,资源价格(总边际成本)就等于边际开采成本;如果资源是稀缺的,资源价格(总边际成本)就等于边际开采成本加上边际使用者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主要受贴现率的影响,贴现率的大小反映了人们对边际使用者成本和资源在代际之间配置的评价,贴现率越大,边际使用者成本就越小,当代人获得的资源就越多,后代人获得的资源就越少。

却高于可耗竭资源,也就是说,替代发生后,资源的边际开采成本固定在更高的水平上。

在有效的资源配置中,可耗竭资源向可更新资源平滑过渡。可耗竭资源的开采量随着边际使用者成本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直到替代资源出现并最终替代它。但是,由于出现可更新的替代资源,加速了可耗竭资源的开采,耗竭更快。

可更新资源的使用开始于转折点(对应于时期6),此时,可耗竭资源的总边际成本等于替代资源的边际成本,在此之前,只使用可耗竭资源,在此之后,在时期7之前,两种资源都被使用,直到可耗竭资源用尽,在时期7之后,只使用可更新资源。

从历史上看,随着时间推移,可耗竭资源的储量和消费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其主要原因就是资源勘探和技术进步。

当地理位置优越、高品位的资源开采殆尽时,边际勘探成本随着时间延伸而增加。当一种资源的总边际成本不断增加时,社会就会积极勘探新的资源。如果新发现的资源储量的边际开采成本足够低,就会降低至少延缓总边际成本的提高速度。新储量的发现,会鼓励资源消费。

技术进步的影响是使某一时期的边际开采成本持续下降。尽管对低品位的资源的依赖增加了,但边际开采成本还是下降了,资源的总边际成本在时间上才有可能真正降低。但是,由于可耗竭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其总边际成本的下降只能是暂时的,最终必然上升。因此,技术进步只是延长了可耗竭资源被替代的时间。

下图是渔业资源的生物学模型,表示鱼类存量与增长之间的关系,横轴代表存量,纵轴代表存量的增长。Smin至S*表现为种群数量增加造成增长率增加,S*至Smax表现为种群数量增加导致增长率下降。Smin称为最小可变种群量(最低可生存存量),在这一点上,种群数量是不稳定的,该点左侧种群增长率为负,种群数量将会减少直到灭绝,任何力量也不能使种群数量恢复到可变水平;该点右侧种群增长率为正,种群数量可以实现正增长,直到可以持续存在的最大群体数量Smax,称为自然均衡点,这是一种稳定状态,如果种群数量暂时超过,即超出了承载能力,死亡率和迁出率就会增加,使种群数量又回到承载力范围之内。

Smin A Smax是一条可持续捕捞线,在该线上任何一点表示与某一存量相对应的产量(即存量的增量),该产量将不会减少资源存量,因而是可持续的,这一产量(捕捞量)称为可持续捕捞量,只要捕捞量不变,种群数量和增长量就不会发生变化。S*称为最大可持续捕捞量存量(种群),此时最大可持续捕捞量等于最大增长量。只要捕捞量等于增长量,种群规模就保持不变。过度捕捞在短期内虽然是可能的,却是不可持续的,造成种群数量减少。

静态有效的可持续捕捞量如图所示,可持续总收益TR=P·H,总成本TC=W·E。图中,横轴上的任意一点代表一种捕捞活动水平,捕捞活动量的增加将减少鱼类存量,因而从右向左鱼类种群数量增加。当捕捞活动量不断提高时,可持续捕捞量和总收益也不断增加,直到Em点达到最大,如果捕捞活动量继续增加,可持续捕捞量和总效益就会降低,Em点为取得最大可持续捕捞量和总收益的捕捞活动水平。

那么Em点是否是取得最大净收益的捕捞活动水平呢?

净收益表现为效益与成本之差,由总收益与总成本曲线的垂直距离表示。净收益在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第四版) 教师:刘伟

·微观经济学· 教学目的 《微观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能够运用简单的数学工具来分析说明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具备基本的“经济学”思维,掌握几种简单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和思路。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西方经济学》上、下册人大版; 《经济学说史》人大版; 《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

第一部分 理论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讲 序论 一、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一)经济 (二)经济学 1、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最优配置问题的一门科学 2、经济学就是研究目标和手段之间的统一关系 3、经济学是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事物的一门学科 4、经济学就是研究——投入产出关系 (三)西方经济学 二、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一)重商主义 (二)古典经济学时期 ? ????李嘉图大卫斯密 亚当.2.1 (三)庸俗经济学 (四)庸俗经济学后 三、概述 (一)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 ?在现实经济中 在意识形态上.2.1 (二)应持有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 (四)特点

南开大学初级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初级微观经济学复习大纲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指( D ) A、世界上大多数物品都是缺乏的; B、世界上的资源终将被人类消耗光; C、利用资源必须考虑下一代; D、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考核知识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参见P3 2、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以的点表示( C ) A、生产达到最优技术水平; B、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和技术水平降低; C、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D、资源浪费。 3、下列那一项最可能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B )p6 A、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减少; B、有用性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 C、通货膨胀; D、失业。 4、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或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的研究方法是( D ) A. 均衡分析 B.实证分析 C.静态分析 D. 规分析 5、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的研究方法是( B ) A.规分析 B.实证分析 C.静态分析 D.均衡分析 6、下列哪一项属于规分析( C ) A、加大财政开支可以提升国民收入; B、从去年开始,持续下降的物价开始回升; C、人所得税征收起点太低,不利于公平原则; D、厂商不会在盈亏平衡点以下进行生产。 7、以下哪种原因不会造成需求水平的移动( A )?p29-30 A、价格短期调整; B、消费偏好改变; C、居民收入增加; D、替代产品增加。 8、如果商品A和B是替代性商品,则A 的价格下降将造成( D ) A、B的价格上升; B、B的消费量上升; C、B的价格下降; D、B的消费量下降。 9、已知商品X的价格为3元,商品Y的价格为2元,如果消费者从这两种商品的消费中得到最大效用的时候,商品X的边际效用是30,那么商品Y的边际效用应该是( A ) A.20 B.30 C.50 D.60

《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方案.doc

《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方案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科。从本质上讲,微观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理论,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规律探索和实践总结。就研究内容而言,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是以单个经济单位,即个人及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探讨与分析了生产者行为和消费者行为。 目前,在我院微观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学好微观经济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是,微观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包含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以及经济学的特有概念,这些理论往往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因此,需要运用合理、形象、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这些抽象的理论以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目前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现象严重 目前,教授《微观经济学》时仍然奉行传统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这种“教师中心”观把讲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在教学过程中不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缺乏课堂交流,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这样即使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也容易把知识看成绝对真理,把学习简单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轻视学习者心理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使师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尤其对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其理解难度较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按本宣科,那么,即使你把有关理论解释得再细致,也会使学生感觉你的课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 2、不能充分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微观经济学涉及的内容覆盖面广,而且比较抽象,与学生中学阶段所掌握的知识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该课程会感到比较新鲜,但是随着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他们由于受到自身生活阅历、观察与思考能力的限制,就会感觉到接受起来难度较大。微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内容比较贴近现实,比如供求定理、价格理论等,会让学生感觉好理解一些,而

《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微观经济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课程代码:H0207934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标准学时:56 课程类型:理论课 《微观经济学》就是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有市场经济学之称,是一门以市场经济为制度背景,研究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微观经济管理方法的学科。它是国家教育部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的学位必修课程,也是不同程度上构成许多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理论基础,其中与基础理论关系较大的学科和课程有市场营销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政、证券投资学、货币银行学等等。 本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反映了本课程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贯彻了教学互动教学法,体现出能力与知识并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和会计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运用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完全不同的理论逻辑和数学模型推导,揭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

律,以及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居民实现满足极大化,社会福利达到均衡、市场失灵措施等。比较计划经济的运行,分析它的长短优劣与局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本课程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更具体化,为了更好的掌握这门课,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应该注意完成一定的课后习题,这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导论、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完全竞争市场、分配理论以及相关的微观经济政策;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试行“案例教学法”,培养成本控制能力 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组深入探索高教教育规律,通过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实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重要性,牢固地树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理论教学中,我们积极试行“案例教学法”,即围绕现实经济案例和自身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身临实景,在实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3.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留意观察生活中的见到的各种经济关系,鼓励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模型,对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供求关系进行验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便增强学生对宏、微观经济基本性质、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练习、单项实训、综合实训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实际分析技能。通过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并积极调动音像、互联网等各类

微观经济学 教案 第2章 第二节 需求曲线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第二节需求曲线 大家上午好!这节课要讲的内容是: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第二节的内容,就是需求曲线。 前面给大家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的经济单位,具体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的生产者也就是企业或者叫厂商,以及单个市场。它要研究的是这些经济个体如何做出特定的经济决策,以及经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 我们从上一节对“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左边作为消费者的“居民户”和右边作为生产者的“企业”,它们的经济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的上半部分,左边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与右边厂商对于产品的供给,综合地反应在产品市场,那么由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就决定了每一种产品市场的均衡价格水平和数量。同样,在图的下半部分,左边消费者对于生产要素比如劳动、土地的供给,与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综合地反应在生产要素市场,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就决定了每一种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正是这种市场上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商品的均衡价格。那么,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因此,作为微观经济学分析的起点,从这一节开始将介绍竞争性市场环境中的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模型。 的市场上有很多买者和卖者,任何一个买者和卖者的行为都不可能对整个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竞争市场上的价格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制定者。他们没有能力去操纵市场、垄断价格。 一、需求函数(第一个问题讲一下什么是需求函数?) 1 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这个定义:(1)首先它有一个时间的限定,需求量是指某一时间段内的需求量,比如每个人每天需要喝八杯水,一个星期就是56杯水,一个月呢就是再乘以4,一年就是再乘以12。如果没有时间的限定的话,我们就无法说出特定的需求量是多少。 (2)第二一点就是从内涵上来讲,它包括两层含义:需求必须是指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需求,这叫有效需求。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只有购买的欲望而没有购买的能力,这就不能算作有效需求。比如说,我们同学逛商场,看到一件高档的漂亮的皮衣,非常有购买的欲望,但价格昂贵,如果我们只有购买的欲望而没有购买的能力,这就不能算作有效需求。或者反过来,具备购买能力但没有购买欲望就不能算作有效需求。

南开20秋《初级微观经济学》(1609、1703)在线作业(参考答案)

1.当一个完全竞争行业实现长期均衡时,每个企业()。 A.都实现了正常利润 B.经济利润都为零 C.行业中没有任何厂商再进出 D.以上说法都对 答案:D 2.住房价格上涨时,以下哪种是政府有效的调控手段?() A.严格控制土地供应 B.放松土地供应的控制 C.对房产交易增税 D.劝说市民不要买房 答案:B 3.对完全垄断厂商来说,()。 A.提高价格一定能够增加收益 B.降低价格一定会减少收益 C.提高价格未必能增加收益,降低价格未必减少收益 D.以上都不对 答案:C 4.假定生产某种产品的原料价格下降了,则这种产品的()。 A.需求曲线左移 B.需求曲线右移 C.供给曲线左移 D.供给曲线右移 答案:C 5.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点表示()。 A.生产达到最优技术水平 B.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和技术水平降低 C.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D.资源浪费

答案:C 6.上策均衡和纳什均衡的关系是()。 A.上策均衡包含纳什均衡 B.纳什均衡包含上策均衡 C.上策均衡优于纳什均衡 D.上策均衡不劣于纳什均衡 答案:B 7.如果一个企业经历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则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 A.上升的 B.下降的 C.垂直的 D.水平的 答案:D 8.按照产量和经济效率的大小排序,四种市场结构依次为()。 A.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 B.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 C.完全竞争、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完全垄断 D.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 答案:B 9.厂商获取最大利润的条件是()。 A.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差额达到最大值 B.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C.价格高于平均成本的差额达到最大值 D.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 答案:B 10.以下关于无差异曲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B.无差异曲线通常都凸向原点

微观经济学试卷(4)讲课教案

单选题 1、在得出某棉花种植农户的供给曲线时,下列(D)外均保持常数。 A、土壤的肥沃程度 B、技术水平 C、棉花的种植面积 D、棉花的价格 2、在某一时期内彩色电视机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的原因可以是(C)。 A、彩色电视机的价格上升 B、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的预期价格上升 C、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的预期价格下降 D、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 3、某月内,X商品的替代品的价格上升和互补品的价格上升,分别引起X商品的需求变动量为50单位和80单位,则在它们共同作用下该月X商品需求数量(B)。 A、增加30单位 B、减少30单位 C、增加130单位 D、减少130单位 4、假定玉米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玉米的产量等于销售量且等于需求量,恶劣的气候条件使玉米产量下降20%,在这种情况下,(C)。 A、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为玉米产量下降20% B、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价格上升低于20% C、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价格上升超过20% D、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需求上升超过20% 5、若市场成交数量增加而市场价格并无变化,则下列哪一条件是必要的(C)。 A、供求曲线均为线性 B、供求量等幅增加 C、供求等幅增加 D、上述条件都不必要 6、当总效用增加时,边际效用应该(B)。 A、为正值,且不断增加 B、为正值,但不断减少 C、为负值,且不断减少 D、为负值,且不断增加 7、正常物品价格上升导致需求量减少的原因在于(C)。 A、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减少 B、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增加 C、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减少,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减少 D、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减少,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增加 8、当吉芬物品的价格上升时,应该有(D)。 A、替代效应为正值,收入效应为负值,且前者的作用小于后者 B、替代效应为正值,收入效应为负值,且前者的作用大于后者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案(1)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案(4)

完全替代完全互补 四、等成本线 1、等成本线的含义 又称为企业的预算线,是在企业成本和生产要素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的各种组合点轨迹。公式表达为: C=w*L+r*K C=P(L).L+P(K).K 等成本的斜率为:-w/r 2、等成本线的移动 (1)成本不变时,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也导致等成本线的移动。 工资(w)变化使等成本线以A点为轴心旋转。 利率(r)变化使等成本线以B点为轴心旋转。 (2)要素相对价格不变,成本变化时,等成本线平行移动。 成本增加时,等成本线平行向外移动。 成本减少时,等成本线平行向内移动。 3、等成本线的斜率 从成本方程C=w*L+r*K中可以得等成本线的斜率为-w/r,即为两种生产要素价格之比的负值 五、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1、生产者均衡的条件 要素的最优组合是在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之点上的组合,在该点上两线斜率相等 MRTS LK=w/r 2、既定成本下最大产量的要素最佳组合 给定成本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由等成本线与能够达到的最高等产量线的切点R决定的,分别为L1数量劳动投入和K1资本投入。 达到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是:MRTS LK=w/r 3、既定产量下最小成本的要素最佳组合 给定产量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由等产量线与最低的等成本线的切点S决定,分别为L1数量劳动投入和K1资本投入。 达到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是:MRTS LK=w/r

4、均衡点的特征 (1)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的切点。 (2)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与等成本曲线的斜率相等。 (3)这时:,即两种投入品的边际产量比率等于它们的价格比率。 ? (4)或者:,即两种投入品的边际产量与其价格比率相等。 ? ?即 六、扩展线 定义: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函数和其它条件不变时,不同成本水平下最适生产要素组合的连线。 扩展线表示生产者扩大生产的最优途径。扩展线上任何一点都可以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在扩展线上的所有的生产均衡点上边际技术替代率都是相等的(扩展线方程)。 第五节规模报酬 一、规模报酬的含义 所谓规模报酬或规模经济又叫规模节约,是指企业因生产规模扩大,企业的收益递增,成本递减,从而实现了节约,增加了利润。 规模报酬通常是就实物形态来说的,而规模经济则是就货币形态来说的。 二、规模报酬与产量之间变的关系 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三种情况: ?(1)规模报酬递增,即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规模经济。 ?(2)规模报酬不变,即产量增加的比率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相同。 K L K L P P MP MP = K K L L P MP P MP = K L K L K L P P MP MP L K MRST= = - = ?△ △ K L K L K L P P MP MP MRST= = ?

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集

微观经济学 教学案例集 西男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0年3月 案例一 睡帽和汽车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商人为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而欣喜若狂。当时英国棉纺织业中心曼彻斯特的商人估计,中国有4亿人,假如有1亿人晚上戴睡帽,每人每年仅用两顶,整个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日夜加班也不够,何况还要做衣服呢!于是他们把大量洋布运到中国。结果与他们的梦想相反,中国人没有戴睡帽的习惯,衣服也用自产的丝绸或土布,洋布根本卖不出去。 1999年6月的上海车展是在上海少有的漫长雨季中进行的,参观者人头攒动,但看的多,买的少。在私有汽车最大的市场北京,作为晴雨表的北方汽车交易市场,该年上半年的销售量只相当于上一年同期的1/3。尽管当年全国轿车产量可达75万辆,但一季度销售量不过11.7万辆。面对这种局面,汽车厂商一片哀鸣。 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经济问题? ★理论提示:需求的定义 案例二

石油与天然气 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很多美国东海岸的学校都采购了昂贵的设备,准备用来使学校能迅速地从以油为热源转而使用天然气,以避免遭受油价突然上升的打击,就像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曾遭受过的那样。 在1990年秋天,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油价飞涨,而那些学校已由烧油改为烧天然气。估计能源费将有很大节省的学校主管们却受到了一个打击:他们根本没有节省多少。当他们收到来自当地公共事业公司的账单时,他们发现天然气的价格就像油价一样也显着上涨。许多主管在公共事业公司愤怒地抱怨和谴责公司的价格欺诈。他们的理由是,伊拉克侵占科威特,根本没有影响到天然气的供应,所以天然气的价格没有理由也上升。这些学校的主管们正确吗?这是公共事业公司乘国际危机之机,为增加自己的利润而搞价格欺诈的一个例子吗? 试用供给和需求理论回答这样两个问题:(1)为什么伊拉克侵占科威特造成了油价的上升?(2)为什么天然气的价格也上升? ★理论提示:均衡价格模型 案例三 轻轨列车的票价 2002年,大连至金石滩的轻型轨道列车一期工程通车。过去,人们乘小客车从大连到开发区需要1小时,现在乘轻轨只需不到30分钟。而且轻轨内部环境好,运行过程也安全。但是轻轨运行一段时

初级微观经济学

初级微观经济学复习大纲 一、单项选择题 ★考核知识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考核知识点: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技术 ★考核知识点: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技术 ★考核知识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考核知识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考核知识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考核知识点:需求曲线 ★考核知识点:需求曲线 ★考核知识点:消费者均衡的原则 3.1.3(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消费者均衡的原则,x y P P y x MU MU ★考核知识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考核知识点:恩格尔定律 ★考核知识点:无差异曲线 ★考核知识点:等产量线 ★考核知识点:生产要素

★考核知识点:可变成本固定成本 ★考核知识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考核知识点:划分不同市场结构的标准 ★考核知识点: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 ★考核知识点: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 ★考核知识点: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考核知识点: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考核知识点:价格歧视的程度 ★考核知识点:帕累托标准 ★考核知识点:道德风险 ★考核知识点:道德风险 ★考核知识点:外部经济 ★考核知识点:外部不经济和外部性的防治 二、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都可以在教材或者课件上找到相应的答案) ★考核知识点:边际技术替代率 4.3.3(考核知识点解释) 所谓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当产量水平保持不变时,两种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或者更具体地说,为保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不变,由于增加1单位要素x 的使用而必须放弃的要素y 的数量,就是要素x 替代要素y 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用公式表示就是:x MRTS y y x ?=-?。 ★考核知识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1.2(考核知识点解释)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其他商品的消费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的增加,其边际效用终将趋向下降。 ★考核知识点:互补品 2.1.4(考核知识点解释) 如果一种商品价格的提高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的减少,其需求的交叉价格

微观经济学教案(8)

微观经济学教案(8) 经济学教研室安晓云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教学目的:本章论证对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厂商对要素需求的原则及要素需求曲线,说明边际生产力理论是要素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要能够掌握边际生产力的有关重要概念,如边际收益产品、边际产品价值及其与边际产量的区别,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与厂商对要素需求曲线的关系,厂商要素需求曲线与市场要素需求曲线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引致需求,VMP = MFC 原则,厂商要素需求曲线。 课堂教学设计:结合前边已讲过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利润最大化原则,并结合企业管理中的分配问题,分析厂商如何决定对要素需求数量的多少,为何这样确定,这对提高企业效益有何意义,引导学生把理论分析同企业实际管理结合思考。 教案内容: 生产要素的定价理论是经济学中分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生产要素的价格理论之外,分配理论还包括了各生产要素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收入差异及其原因、国家对收入的调节等内容。生产要素的价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收入,对于生产者来说是生产成本,因而要素价格直接影响消费者行为和厂商的行为,要素市场直接与产品市场相联系,所以本章的内容要与前面所讲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和厂商理论及市场理论结合起来学习。本章主要从生产要素的需求入手,来分析生产要素需求的特性、需求原则和需求曲线。 第一节分配理论概述 一什么是生产要素 要进行生产活动,就要投入各种经济资源。为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叫做生产要素。我们通常将生产要素分为两大类:中间生产要素(或者叫中间产品)和原始生产要素。 原始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是消费者,消费者提供要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在经济学中原始生产要素包括以下四种: 1. 劳动:人类在生产活动着所付出的体力或智力的活动,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能动的因素。劳动者是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基本所有者。 2. 资本:人类生产出来又用于生产中的经济货物,包括机器、厂房、工具等生产资料。从企业的角度看,既包括有形的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如商标、信誉和专利权等。通常货币资本并不计入生产要素中去。 3. 土地:包括土地、河流、森林、矿藏、野生生物等一切的自然资源,它们得自于大自然的恩赐,是最稀缺的经济资源。 4. 企业家才能:综和运用其它生产要素进行生产、革新、从事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的能力,以及创新和冒险精神。 中间生产要素是指厂商生产出来又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的产品,这类要素的所有者是厂商,厂商提供中间生产要素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对某一个企业来说是中间产品的东西,对另一个企业来讲可能就是产品。比如,钢铁对于汽车厂来讲是中间产品,但它对于钢铁厂来讲就是产品,而对于产品的供求及价格决定问题,我们在厂商理论的各章中已经讲过。所以本章主要研究原始生产要素的供求问题,而对中间产品的问题不予论述,如不特别指明的话,我们所说的生产要素指的都是原始生产要素。

微观经济学教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精品课程微观经济学教案 经济学组编著

《微观经济学》第一讲课程设计

《微观经济学》第一讲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通过幻灯片展示经济问题的内容,告诉学生经济问题形成原因及产生的根源,为下一节做铺垫。 二、经济学的含义(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1.谈话导入 提问:如果你有一笔钱如何去分配,消费、投资、储蓄? 目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回答出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是研究配置和利用的学科。 2.讲解经济学的定义 出示幻灯片:给你一笔钱,如何分配 目的:引导学生对资源配置的理解 3.深入分析如何配置及利用资源,导出经济学的含义 经济学是一门配置和利用的选择科学,那么经济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导入新课】 1.讲故事:经济学有研究个体行为理论的还有研究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 2.提问:你如何分析厂商利润最大和一国通货膨胀问题的。 目的:通过回顾前面学的内容引出经济学的组成 三、西方经济学的组成(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一)经济学的组成 1.依据提问内容讲解 画图: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体和一个国家 提问:厂商利润最大属于微观还是宏观 出示幻灯片: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目的:让学生生动有趣地理解宏观及微观的研究领域 (二)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1.回顾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政治中学过)

提问:一只看不见的手? 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给出第一个明确的特点 2.回顾前面厂商利润最大化 提问:研究厂商利润最大化是个量分析还是总量分析? 出示幻灯片: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方法 3.回顾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提问: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导出微观的研究对象 (三)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回顾凯恩斯“一只看得见的手”(政治中学过) 提问:一只看得见的手? 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给出第一个明确的特点 3.回顾前面通货膨胀的问题 提问:研究通货膨胀是个量分析还是总量分析? 出示幻灯片: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方法 3.回顾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提问: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导出宏观的研究对象 四、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提问:我们讲了微观与宏观有其各自的特点,那么他们有何联系呢出示幻灯片: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五、本单元重点、难点总结 1.经济学的组成 2.微观与宏观的区别 六、布置作业并告知下次课主要讲述内容,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板书】

如何学习微观经济学

小生才疏学浅,不敢讨论什么高深话题,只愿一并和大家努力,振兴微观版面,同时也希望讨论问题的帖子更多一些,毕竟资源只是资源,若不能为我所用,it still means nothing. 现在进入正题,在凯恩斯革命之前,经济学基本上就是指微观经济学,马歇尔大人的《经济学原理》基本也是在讨论如今所谓的“微观”范畴,到新古典时代,即便是比较“标准”的宏观经济学家,也在为其宏观模型寻找坚实的微观基础,足见微观经济学之于整个经济学殿堂的重要性,大部分本科生进入大学之后也是按照先微观后宏观的顺序学习经济学的与宏观经济学迥异。而且从某种层面讲,微观经济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很多内容已经被大部分主流经济学家们认可,因而体现在教科书上就是大部分书籍无论从体例还是编排逐渐趋向一致.可以这么说,一本好的经济学教科书可一整整影响一代经济学人,当年由高老翻译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是这样,科尔纳的《短缺经济学》也是这样(顺便给个书讯,07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很不错的书,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计划经济时期的政治经济学),当然从今天的角度看,经济学已成显学,教材更是有百家争鸣之势,鄙人由于专业缘故,在本科这几年读了基本微观的教材,所以斗胆在这里给一些浅显的评注,欢迎大家讨论。 一.初级教材。其实大家区分教材是初级中级还是高级,一般是依照教材对阅读者数学基础的要求而言的,我也基本同意这种分法,但显然有很多“教科书”公式虽不多,但思想足够深刻,难度远在初级之上,这些“教材”我在后文专门讨论。 打头阵的自然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Mankiw是少数几位愿意花心思给本科生写书的经济学大家,作为新凯的领军人物之一,Mankiw无论在政界还是学术界都是蛮有地位的,所以他的书自然也是值得一看,再加上出身Harvard这样的“名门”,自然又有了很强的广告效应,我上大一的时候就已经出版了第四版了,是梁小民老师翻译的,翻译的不错,宏微两册分开,微观显然比宏观要厚很多,但是强烈推荐大家看宏观分册(跑题了&……),宏观分册秉承了mankiw那本中宏简洁流畅体系完整的特点,看完之后对凯恩斯经济学就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越跑越远…… 其次是帕金的《微观经济学原理》,人大不少老师一直拿着本书做大一新生的教材,英文版封面好像是个拿着枪的战士,有点攻占硫磺岛的意思……帕金的书我只看过这一本,说实话,写的很好,很多模型介绍的很到位,而且人民邮电的纸张要比北大的好。 康桑阿米达……music…… 现在隆重推出本编辑重点推荐的初级教材,由鄙人最稀饭的经济学者,康奈尔大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以及现任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联合写就的《微观经济学原理》。这段时间有本经济学科普读物《牛奶可乐经济学》很火,D版都满天飞了,这本书就是由上面这位弗兰克大人写的,读过的人一定觉得很有意思,对,确实很有意思,那么他的这本《经原》也同样很有意思,甚至可以说非常有意思,弗兰克还有出中级教材,叫……呃,这个在下一个帖子说,也非常非常有意思。经济学本身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能把教科书写成这样,我觉得很了不起。这本书主要是例子鲜活,而且秉承了弗兰克教授一贯的“经济自然主义者”这个思维,让你常常掩卷沉思,欲罢不能……郑重声明,本人系在校学生,绝非清华大学出版社邀请的枪手,但是我个人强烈认为这本书要好于北大出的曼昆的教材,当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喜欢这种东西也是因人而异嘛。 接下来就是再版了n多次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了,一本书能从八十年代火到现在,不容易,看外国的教材,只要看它再版的次数,基本可以得知它在国外大学的地位,这本再版了18次的书(现在可能是19ed了),跟马歇尔大人的书有一拼了。萨缪尔森还有《经济分析基础》这样很数理的东西,个人感觉他的这本经济学在某一版之后就基本是他的学生在做

微观经济学统考课程试卷B

微观经济学统考课程试 卷B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本科□专科□ 课程考试代码 A卷□ B卷√ C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 A、世界上的资源最终会由于人们生产更多的物品而消耗光 B、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资源的绝对数量很少 2、当汽油的价格上升时,小汽车的需求将:( ) A、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B、保持不变 C、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3、均衡价格是:( ) A、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的价格 B、固定不变的价格 C、任何一种市场价格 4、比较下列三种商品中哪一种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最小?( ) A、食盐 B、衣服 C、化妆品 5、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 ) A、是一回事 B、都是由于同一种原因引起的 C、需求的变动由除价格以外的其它因素的变动引起的,而需求量的变动由价格的变动引起 6、在短期内,()是完全竞争厂商的关闭点。 A.SAC曲线与SMC曲线的交点; B.MR曲线与SMC曲线的交点; C.AVC曲线与SMC曲线的交点。

7、在()条件下,厂商的AR曲线、MR曲线和需求曲线d三条线是重叠的。A.完全竞争;B.垄断竞争;C.垄断;D.寡头。 8、已知某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为10元,平均成本为11元,平均可变成本为8元。则该企业在短期内()。 A.停止生产且亏损; B.继续生产且存在利润; C.继续生产但亏损; D.停止生产且不亏损 9、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 A、派生需求 B、联合需求 C、最终产品需求 D、A、B两者 10、洛伦茨曲线用来表示() A、贫困的程度 B、税收体制的效率 C、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如果社会不存在资源的稀缺性,也就不会产生经济学。 A.正确 B.错误 12、如果需求增加,需求量一定增加。 A.正确 B.错误 13、供给的增加将引起均衡价格的上升和均衡数量的减少。 A.正确 B.错误 14、需求的弹性系数是价格变动的绝对量与需求量变动的绝对量的比率。A.正确 B.错误 15、同一条线性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弹性系数一定是不同的。 A.正确 B.错误 16、各种药品(包括营养补品)的需求弹性都是相同的。 A.正确 B.错误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注:上述需求定理是对一般情况和一般商品而言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形,需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如吉芬商品,另外某些表示人们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炫耀性消费品,如珠宝、名贵邮票、古董等珍贵商品,价格越高,越被认为珍贵,越表明是真品,需求量就会越大。再如证券、黄金等这些商品的需求曲线则呈现不规则变化。 六、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 是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的运动。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变动虽然表示需求数量的变化,但是并不表示整个需求情况的变化。因为这些变动的点都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如图所示,由点至点的变动。 图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主要指消费者收入的变动、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消费者的偏好变动、消费者预期。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如果其它因素变化使得需求增加,则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由需求变动所引起的这种需求的曲线位置的移动,表示在每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需求数量都增加或者减少了。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曲线的位置的移动,表示整个需求情况的变化。如图 图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供给理论 一、供给 供给是指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注:根据定义,要形成有效供给,生产者必须既有出售商品的愿望,也要有供给能力。 二、影响供给量的因素 、商品本身的价格 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小。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210164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48 学分:3 开课单位:信管管理学院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先修课程:高中数学 二、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让管理类的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认识这一学科的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实例分析、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初步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基本的经济分析能力,为学习其他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微观经济学在解决资源配置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理解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与经济实践的辩证关系。 (2)掌握经微观济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理论,要素价格决定理论,市场失衡和微观经济政策。 五、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导论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重点分析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学习本章重点掌握经济学定义的三个方面:稀缺性、选择性和机会成本的含义,知道西方经济学及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重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难点:“看不见的手”原理 第一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教学内容: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与需求、供给、市场均衡等相关的概念和理论,正确理解需求量和需求的变动、供给量和供给变动的关系,熟知弹性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具备分析均衡价格形成和变动、运用弹性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重点:需求的基本理论,供给的基本理论,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弹性理论 难点: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弹性理论 第二章消费者选择 教学内容:明确效用理论分析的前提假设,正确理解和把握有关效用的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达及衡量,知道消费者消费的约束条件,能分析说明消费者如何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理解消费者剩余的含义和意义,了解价格、收入变化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重点:边际效用的概念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的原则和表达式,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效用函数 难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第三章企业的生产和成本 教学内容:正确理解和把握生产函数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和总产量的关系,熟知什么是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如何达到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知道不同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的划分标准。熟悉各类成本的概念,重点掌握各类成本的变动规律、原因,短期内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关系,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的关系。 重点:生产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规模报酬的含义,利润最大化原则的确定,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确定原则,各类短期成本变动的基本规律,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长期成本函数曲线 难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完全竞争市场 教学内容:了解市场的划分标准、类别和特点,掌握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成条件、特点,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能分析说明完全竞争厂商在不同条件下的均衡状况,理解厂商的最优决策,推导短期和长期内厂商及行业的供给曲线。 重点:完全竞争的条件、完全竞争下的厂商均衡条件、厂商收益规律 难点:完全竞争的条件的含义 第五章不完全竞争市场 教学内容:明确不同市场的形成条件,知道不同市场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熟练掌握不同市场情况下厂商均衡的条件和厂商的最优市场决策,最后能分析不同市场厂商的资源配置效率。 重点:垄断厂商的收益规律、价格歧视、斯威齐模型、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的比较 难点:垄断厂商的收益规律 第六章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 教学内容:了解完全市场条件下,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原则,主要生产要素供给状况,以及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的衡量。

微观经济学教案(高鸿业三版)

第一章 导言 第一章导言 本章主要内容: (1)经济学的由来、基本问题及定义 (2)经济学的研究工具 (3)经济学的两个层面(微观、宏观) (4)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5)对经济学的认识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稀缺性和经济学的产生 稀缺性:资源或物品相对于欲望或需要的不充分性 –欲望或需要的无限性 多种多样、多层次,由低到高,永无止境 马斯洛的需要(欲望)层次理论: 基本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会需要 尊重感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稀缺性:资源相对于欲望或需要的不充分性(续) –资源或物品的有限性 资源可分为:经济资源与非经济资源(如空气) 物品通常可分为: 经济品(economic goods):如衣服、食品 自由品或免费品(free goods):如阳光 有害品(harmful goods)或废品(waste goods):如噪音、垃圾 资源主要有: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资本资源(capital resources)等 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对任何经济社会,资源或物品总是有限的 选择性:资源物品欲望的满足具有多种选择 –资源物品:如石油,如电力 –物品欲望的满足:如自来水,如充饥 经济学:研究稀缺条件下如何抉择的学科 欲望的无限性 资源的稀缺性 选择的重要性(资源的多用途性) 最优化思维: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以求无限欲望的最大满足 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 由于客观存在着稀缺性,便产生了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欲望的所谓选择问题。这些选择(choose)包括: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Microeconomics) 课程代码:(06110170)学分: 3 总学时数:51理论时数:51实验(实践)时数: 先修课程:无开课对象: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会计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的性质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本科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 2.课程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经济和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3.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基本理论模型和政策主张,了解现代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熟悉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并能够将其运用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经济学十大原理(第一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介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十大原理,并简要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发展脉络,使学生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先有大致的了解,引起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2.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典型问题及提出的相应概念。 [教学内容] 1.1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1.2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 1.3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 十大经济学原理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 2.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第二讲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第2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并掌握经济模型的含义、构建过程和运用方法 2.明确经济学中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够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加以甄别。 [教学内容] 2.1作为经济学家的科学家 2.2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 2.3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构建经济模型的过程和步骤 3.如何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 2.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3.当堂完成第一次作业 第三讲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第4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 2.了解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3.理解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