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

论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

论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
论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晋中分校太谷辅导站

本汉语言专业

师范类方向题目论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

发表日期2009 年12 月20 日

撰写日期2009 年12 月22 日开始

2010 年4 月25 日结束答辩日期年月日

学生姓名魏晓智学号081080852

指导教师白润仙职称中一

目录

论文提纲……………………………………… 3-6页内容摘要、关键字(中、英文) …………………… 7-8页正文…………………………………………… 9-17页参考文献…………………………………………… 18页

论文提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议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一序论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作为大自然最美丽,最可爱,最撩人情怀的物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的最多的意象之一。她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的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意象在苏轼词中反复出现,成为鉴赏苏词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二本论

岷江水流的流动不息与峨嵋山峰的峥嵘含蕴,融入了苏轼的血液,造就了他既稳重又洒脱,既执着又旷达的气质,母亲程氏的教育深深的影响了他,家庭的熏陶和先贤的榜样激发了他,使他少时便有“奋力有当世志”的理想,这一理想贯穿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因此成人后的苏轼,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宏大志向,开始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但是现实很不如意,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认为有很多弊端,结果被一贬再贬,“乌台诗案”如晴天霹雳加害于苏轼,使他险些丧命,大难后的苏轼感到了现实的无情和幻想的破灭,促使他从儒家思想走向道与禅寻求安慰和寄托,面对这么多的不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月亮这一意象是作者寻求出路的一条道路。

一通过把月亮人间化,人格化的描写,来张显词人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

首先,词人拉近天上事,使之人间化,借此传达词人的人生理想。以《水调

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这种“天上事人间化”的写法显得极富情趣,由于他那特有的词人气质及超凡的想象,才使得他的词带上浓郁的潇洒飘逸的神韵。

其次,苏轼不但能把天上事写成人间化,而且能把月亮人格化。他赋予明月以生命,并能与之进行感情交流,从而达到天上人间的精神默契。

月亮: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词人用月亮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使其词表现出一种人格魅力。明月意象寄托了词人太多的理想追求,折射出词人心中的品格追求——高洁。

二通过月亮意象传达词人的万般情愁。

苏轼凭自己独有的气质写词,随着自己的情感写词,多才、多性情也注定了词人难以超脱多愁的品性。他生性洒脱不羁,潇洒飘逸,但在他的心灵世界里,依然潜藏着一股浓烈的情愁。他的宣泄情感不是直露的,而大都是以委婉含蓄,深厚细腻的笔触,对一些客观事物进行渲染,月亮这一意象无疑成了词人首选的对象,一轮亘古不变的明月,唱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万种情愁:

(一)、借明月寄相思。

借明月寄相思是中国月亮文学的永远的主题。月亮可以用来寄托我们的许多飞天的想象和逃脱的情怀。以《江城子》,《水调歌头》为例。

(二)、借明月写孤独。

思念与孤独往往象孪生的姐妹,在东西方月亮文学中有着较多的孤独成分。苏轼的诗词也不例外。以《水调歌头》,《永遇乐》为例。

(三)、借明月诉无奈。

苏轼的经历是崎岖坎坷,起起落落的,因此他诉说的事物具有很丰富的意象,咏史、吊古、感怀、纪游、悼念、送别、思念……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词曲概》),他完美了月亮在文人心中的内蕴。以

《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四)、借明月言欢乐。

在苏轼的月亮意象中,除前面提到的几种以外,还有一种便是“快乐”的意象,其中洋溢着喜悦的成分。以《中秋月》为例。

(五)、借明月表友情。

以《玉楼春·次欧公西湖韵》为例。

(六)、借明月抒情怀。

以《西江月》,《念奴娇·中秋》,《临江仙》为例。

三通过月亮这一意象,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在哲学层面上的思考与升华。

在苏轼的词里,宇宙间这轮明月引起词人在博大空明中对宇宙万物及生命的质疑与追问,我们在他的词中可看到浩瀚的宇宙意识的流露。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词人利用哲学层面上的思考来化解自己内心的不平衡,从而寻找解脱的方法。

词人深受儒佛道思想影响,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作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天人合一”在词中的表现就是将客体的自然与主观的人内在精神融为一体,在他的咏月词中就是词人和自然界中的“月”合为一体。

三结论

通过月亮这一意象,词人开辟了别开生面的意境。

苏轼在词中非常善于塑造月之气魄——宁静。在词中,他通过对月的宁静的气氛来塑造和渲染,勾起人们潜意识的惆怅,而又让人们于这种潜意识的崛起中生出一种新的享受。以《水调歌头》,〈〈念奴娇〉〉(中秋)为例,分析和探讨苏轼词歌中的月亮意象及意韵,对于全面认识和理解词人创作的多样化艺术风

格和鲜明个性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他词艺术烟波浩淼中,月之意象像一束光线指引着我们走向诗人的艺术殿堂,领略到了矗立在那殿堂里的一尊尊神圣的神灵;月之意象像一把钥匙,穿越了民族文化内核,开启了诗人心灵的大门,读懂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和审美情趣。

内容摘要: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

摘要:月亮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是情有独钟的,好多文人在作品中都用到了这一意象。北宋文坛领袖人物苏轼也不例外。在他的咏月词中,月亮意象包含了丰富的意蕴。他通过月亮意象传达出他的万般情愁,给我们营造了别开生面的意境,通过月亮意象也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在哲学层面上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

月亮意象张显个性情感人生思考

Contents summary:

The moon image of Sushi’s literary

ABSTRACT: The moon has only one in mind regarding the Chinese writer, many writers all used this image in the work.Northern Song Dynasty literary arena leader character Su Shi is not exceptional.Chants in the moon literary of him, the moon image has contained the rich implication.He transmits his all kinds sentiment through the moon image to worry that, has built the entirely new ideal condition for us, also displays his unique personality charm through the moon image as well as he in philosophy stratification plane some ponders.

Keyword:

Moon Image Personality Feeling Philosophy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作为大自然最美丽,最可爱,最撩人情怀的物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的最多的意象之一。北宋文坛领袖人物苏轼当然也不例外,在他的咏月词中,月亮意象具有丰富的意韵,他熔铸了词人自己的人格和情感,体现了词人自己的个性特征。

苏轼共写词二百四十九首,其中提到“月亮”意象的便有九十四首,在他的作品中占到了很大比例。意象,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成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苏轼笔下的月亮形象千变万化,有湖中月,新月,微月,明月,缺月,璧月,满月,双溪月,江月,隙月,流月,淡月,三夜月,波底月,斜月,皓月,颦月,高楼月,弯弯月,风月,天星月等。这些无不渗透着词人的个性色彩,本文就此谈谈我的拙见:一、张显个性,表现魅力

词人通过把月亮人间化,人格化的描写,来张显他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

家庭的熏陶和先贤的榜样,使他少时便有“奋励有当世志”的理想。这一理想贯穿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因此成人后的苏轼,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宏大志向,开始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苏轼的少年英才轰动了京师,使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十分激赏和器重,然而在轰动热潮过后,名列第二的苏轼由于不支持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而并没有跻身于朝廷,被委以要任,施展抱负,而是被闲置在一边,这时他的理想和愿望受到了冲击,所以他不得不沉游于宦游之中,辗转于凤翔等地。在这期间,他能以深刻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苏轼才华横溢,雄心勃勃,一心想做补天的巨石,大展宏图,但他不满于受利用控制,他以诗歌抨击新法对百姓的盘剥掠夺,毫无顾及的指陈其弊,触怒了当朝权贵。由于这多种因素,于是“乌台诗案”如晴天霹雳加害于苏轼,使他险些丧命,大难后的苏轼感到了现实的无情和幻想的破灭,促使他从儒家思想走向道与禅寻求安慰和寄托。正因为有了这些经历,词人形成了飘逸不群的个性,并且具有了高洁的人格品质。从他的咏月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词人独特的个性气质和文字的艺术魅力。月之意象折射出词人的内心世界。

首先,词人拉近天上事,使之人间化,借此传达词人的人生理想。从他的“我醉拍手欢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念奴娇·中秋》),“对酒卷帘邀明

月,风露透窗纱”(《少年游》)中,把明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这种“天上事人间化”的写法显得极富情趣,由于他那特有的词人气质及超凡的想象,才使得他的词带上浓郁的潇洒飘逸的神韵。

在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几乎包含了月意象的全部成员,“明月”“月宫”“琼楼玉宇”“高空寒冷”“圆月”“晴月”“阴月”“缺月”“月影”“月光”,这些意象都是传统意象,都具有公认性的隐喻意义,或者说是象征意义:“明月”是光明的象征,“月宫”是带有虚幻色彩的理想的象征,“琼楼玉宇”有理想富丽堂皇的意味,“不胜寒”有风险大、令人畏惧的意味,“圆月”是圆满和团圆的象征,“缺月”是残破的象征,“晴月”是人生畅达的象征,“阴月”是人生困厄的象征,“月影”有相伴、娱乐的意味,“月光”有共享、柔情的意味。他把月亮的全部成员都象征为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让人佩服,词人一心想为朝廷做出自己的贡献,希望有用武之地,可是事与愿违,面对这些,他只能洒脱的对待人间事,虽然不得志,但还是能够寻求到解脱的方法。

其次,苏轼不但能把天上事写成人间化,而且能把月亮人格化。他赋予明月以生命,并能与之进行感情交流,从而达到天上人间的精神默契。

“这个多情种子的苏东坡,他知月,访月,赏月,咏月......月亮在这个‘文化昆仑’的笔下永远是一个清明,澄澈,团圆,高雅,纯真的美好形象,寄予着人间一切真善美的良好祝愿,他将月亮诗化了,月亮成了他的诗魂,在他笔下,月亮完全被人格化了,月亮是词人美好心灵的投影,而那美好的明月又净化了词人的心灵,明月写我心,是我心之物象化;而明月照我心,又是物象之心灵化,这两个方面的双向互动,是苏轼与明月合二为一的完整释义。”①“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虞美人·又》)“明月多情来照户”(《渔家傲》)“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小人”(《虞美人》)“一点明月窥人”(《洞仙歌》)“与谁同坐。明月情风我”(《点绛唇》)“美人如月”(《三部乐》)我们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到词人把月亮人格化的写法。苏轼之所以选择明月作为自己感情交流的对象,源于他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他渴望功名,却仕途坎坷,他追求自由,却倍受压抑,但是词人所形成的高昂豪迈,自由进取的开放气质又使得他不能在孤独的海洋中沉没,他追求解脱的方法,便是“欲乘风归去”,与明月交游,创造一个“人月相得”的神话。作者的豪放飘逸之情无形中已透漏给我们。

月亮: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词人用月亮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使其词表现出一种人格魅力。明月意象寄托了词人太多的理想追求,折射出词人心中的

品格追求——高洁。他不受世俗束缚,做一位真正的自己,堪称是豪杰,作者那“一蓑烟雨任凭生”的态度令我们钦佩。

二、传达情感,营造意境

通过“月亮”意象传达出词人的万般情愁,同时给我们营造了别开生面的意境。

苏轼虽生性洒脱不羁,潇洒飘逸,但在他的心灵世界里,依然潜藏着一股浓烈的情愁。自古以来,多才、多情、多愁是紧密相联的,它是中国诗人共同的个性特征。然而他的宣泄情感不是直露的,而大都是以委婉含蓄,深厚细腻的笔触,对一些客观事物进行渲染,“月亮”这一意象无疑成了词人首选的对象,一轮亘古不变的明月,唱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万种情愁:

(一)、借明月写相思

这是中国月亮文学的永远的主题。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现代歌曲所唱到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我们可看出文人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生性洒脱的苏轼当然也不会排除在外。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首感情真挚的悼亡词,为追念他已经逝去十年的亡妻王弗而作。“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里的“月“给人一种凄清、凄凉、凄苦的感觉,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悲情的境界。“对酒卷帘明月,风露透窗纱。”(《少年游》)表现了词中的思妇无时无刻不在惦念行役的丈夫,着重刻画思妇的寂寞心情,她本欲对酒邀明月做伴,可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队的燕子,而不顾怜她这空闺独守之,这便使她由羡慕双燕而嫉妒双燕,因而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在他心中是最纯洁的,不可以玷污的。他赋月亮最真挚的情感,以表达怀念之情。

(二)、借明月写孤独

思念与孤独像孪生的姐妹,相互伴随。我们知道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篇都以月亮作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更写出了他自己由于政治处境的失意,而造成的内心的孤独。“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此词可谓千古孤独凄凉第一词”②词中所展现的清空幽绝的境界,正是苏轼谪居时愁闷孤独,悲慨难遣的心境的生动体现,词境与心境相一致,词人在艺术上达到了精妙的境界。“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一江清澈碧波辉映和浩渺清幽的画面,反衬出人去楼空的怅惘和孤寂。“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情景无限”(《永遇乐》)不仅写出了词人当时夜宿燕子楼中的清夜无尘、月光如银的景色环境,而且使读者联

想到作者三五之夜独住燕子楼的凄婉情景。

(三)、借明月写友情

我们知道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为“柳”谐音“留”是“留别”之意。在苏轼的词中我们很少能看到这个意象,他更多的是用“月亮”这个意象来表现送别之情以及他与友人的深厚友谊。如“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月落花飞絮。”(《昭君怨》)此词为送别柳子玉而作;“凤萧声断月明中,举手谢,诗人欲去。”(《鹊桥仙》)为送陈令举而作;“酒罢月随人,泪湿花如雾”(《生查子》)送苏伯固而作;“门外月华如水,彩舟横”(《南歌子》)也是为送友人而作,还有很多送别诗中提到了这一意象。在苏轼抒写与他人的友情时,月亮是一个见证两心交融的不可或缺的意象。“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见月如见我,知我如知月也。

词人在怀念友人时也用到了“月”意象,如“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行香子》)为怀念词人与杭州知事陈述古的交往而作;“月满苕溪照夜堂,五星一老斗光芒,十五年间真梦里,何事?长庚配月独凄凉。”(《定风波》)也是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落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蝶恋花》)运用“月”这经典意象,拟想“我思君处君思我”把二人的感情渲染的淋漓尽致。

(四)、借明月写对历史的感叹,自己的无奈之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借怀古以抒怀抱,通过对祖国的壮丽山川的出色描绘,传达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无限倾慕和向往,充满了作者指点江山,品评人物的豪迈之情。而联想到自己的政治处境,吊古伤今,又流露出一种远大的抱负不得实现的深沉苦闷,这里的词境廓大了。“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思想,又隐含不安现状的愤慨之情。

“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浣溪沙》)“璧月琼枝”指美好的时光,而“菊花人貌”以菊后的凋零喻人貌的衰老。此词表现了生命的空寞感和深沉的悲剧意识,也表现了词人的无奈之情。

(五)、借明月写对现实的不满态度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破琼瑶”(《西江月》)“可惜”犹言可爱,“风月”指清风月明之美。兰溪月景,无处不佳、无处不美,作者惟恐踏破这“琼瑶”之景,这里反衬了他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险恶仕途的厌倦。“我醉拍手欢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念奴娇·中秋》)作者通过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作知心的朋友,一起欢乐。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

色彩,给人一种奇异之感;又真实地展现出他孤独、凄凉的影子。作者之所以“举杯邀月”,正意味着他对当权者的不满。

也有表现抒发词人远大抱负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正面直接的抒发了自己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词人关心国家命运,热切的盼望疆场杀敌,报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感。“不到谢公台,明月清风好在哉?”(《南乡子》)抒发自己仕途坎坷,抱负不得实现的郁闷情绪。

另外,在他词中所刻画的明月,既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又有浪漫的奇思异想。同样一轮明月,在不同情况下与心境中,他都有不同的展示,如春夜里“淡月朦胧,更有微微弄袖风”(《减字木兰花·又》),秋末时“清夜无尘,月色如银”(《行香子·又》),离乡时“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酒兴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少年游》),失意时“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傍晚时分“画檐初挂弯弯月,孤光未满先忧缺”(《菩萨蛮》)等。

我们从他的词句“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减字木兰花》),“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行香子》),“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永遇乐》)“水连芳草月连云”(《浣溪沙》)“送行淡月微云”(《临江仙·送钱穆夫》)“月明多被云妨”(《西江月·中秋和子由》等可以看出词人写月往往以“水”“云”“风”衬之,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水月,云月,风月的复合意象,创造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美学境界。

我们从苏轼的作品中可感受到月亮勾起人们潜意识的惆怅,而又让人们于这种潜意识的崛起中生出一种新的享受,即饱含词人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的审美意境。

在他的《念奴娇》(中秋)中,“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侵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欢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这首词通篇用幻想组成,反映了主人公自求解脱、胸怀开阔的精神面貌。中秋佳节,他凭高遥望那一望无垠的深浸在清冷月色中的秋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幻想自己超越了尘世,升到了月宫。在那个广寒清虚之府,见琼楼玉宇粲然,素娥皓衣乘鸾而来,舞于大桂树下,他俯瞰人间,江山如画,烟树历历,然而那仅是精神之飞升,实际上他却是在风露下醉舞狂歌,举杯邀月,然而他又幻想自己干脆乘风到月宫去,无论是凡间或仙境均写得如此美妙,洒脱,飘逸。

词中的“我醉拍手欢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由李白的《月下独酌》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化来,这里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羽化而登仙”的形象。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无可奈何的孤寂,同时也表达了词人的一种豁达和自宽。苏词的境界却显得意兴超绝,无一点尘埃气,让人真难以想象他当时正经历着尚受贬谪,日以困匮,垦辟荒田的坎坷境遇。

三、人生思考

通过词中的“月亮”意象,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在人生层面上的思考与升华。

我们知道苏轼的思想很杂,词人与天地并存,万物同一的内心沟通了儒佛道,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作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天人合一”在词中的表现就是将客体的自然与主观的人内在精神融为一体,在他的咏月词中就是词人和自然界中的月合为一体。苏轼词中的“月”旷达,高远,孤独,寂寞,实际上是他自己的化身。所以从他的词里可看到宇宙间这轮明月引起词人在博大空明中对宇宙万物及生命的质疑与追问,流露出浩瀚的宇宙意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人在情与理的的矛盾冲突中,清醒的把握住了现实,在承认自然界和人世间存在着永恒的缺憾的同时,由一己离愁的自我选择推向对整个人间的美好祝愿,充分体现了作者感情真挚,胸襟开阔,见解卓越,才气飘逸的一面,词境廓大,深邃,富有哲理情趣。

“明月几时有”起笔突兀奇崛,显出词人的浪漫的性格和超旷的胸怀,这一问,从赏月的喜悦中透露出一位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便有了这样的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一个千古之问,苏轼在这里又提到,明月高悬青天是难以捕捉的,但月又是博大的,月光普照万物,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都能共享一轮皎洁的月光,苏轼把对宇宙万物深沉的哲学思考悄无声息地融进到这首词里了。理性思考后,诗人的目光转向现实中美仑美奂的世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由月亮的阴晴圆缺,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把人生现象与自然规律沟通起来,并且认为人应该从自然界中寻求慰藉,接着就发出词人美好的祝愿,在这里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的明月形象,展示了词人孤高出尘的心灵和旷达乐观的个性。词中把深奥的哲理化成了美好生动的形象意境,使读者在心灵的共振中,获得极深的词意感受。“把酒问月”把月和人作参照对比,月是美好的,人的生命同样美好的,然而生命的美却是短暂的,尤其是在与永恒的月的对照中,显得更为短暂。从美的短暂性中,

词人领悟到了永恒是宇宙的一种基本形态。这是一种新的宇宙意识,表明词人已经能从个体生命的巢臼中摆脱出来,放眼无穷的宇宙长河,从中体验到一种超时空的永恒,月是永恒的,无论古人今人,看到的月升月落,都是同样的,然而月又有阴晴圆缺,是无常的,不可捉摸的,月亮的永恒和反复无常,经常出没在咏月词中,形成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在它(《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有体现:“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词人更深一层的对人生目的和宇宙存在的怀疑和喟叹它已不是去追求人的个体的长生,飞升(求仙),不朽,而是去寻问这整个存在本身究竟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目的?它要求超越的是这整个存在本身,超越这个人生、宇宙、世界……词人是在寻求某种达到永恒本体的心灵道路。

词人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选择了“独善其身”的道路,因而词人把“月”当成“情”的载体,以“问月”形式来倾吐自己的一腔峥嵘之气。

苏轼之所以会在哲学上有深的思考和升华,就是因为他的思想在政治上以儒家思想为主,积极从政,宽简爱民,但他也受到了道家任其自然,不为而为等思想影响。在人生态度上,虽然终其一生都未曾放弃过报国、爱民的理想,但由于政治上连遭挫折和不幸,愈到晚年便愈多地接受佛家和道家的思想的影响,形成一种安时处顺,随缘自适,恬淡寡欲,旷达潇洒的性格。佛老思想成为他在艰险环境中的一种精神支柱,成为排解矛盾和苦闷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手段。“儒道互补”成为他处世的主导思想,从生活信仰上他不再去空想追求精神的天国和死后来世,也不羡慕建功立业,或成仙成佛,只求现实的保持和追求世间的幸福和快乐,希冀着于有限中求无限,在现实中得到超越,从人生观念上,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墨老庄以及禅宗极端重视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以求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取得精神的安宁和幸福,在人生快乐中求得超越。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就使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三者合一的思想使他入世而不低俗,出世却不造作,真实而又自然,这是他的全部人格魅力所在和文字魅力所在。

有人说苏轼的内心与月亮之间是一种协调,是鱼与水的关系,相互映衬;是水与冰的关系相互转化。也有人说他们之间是敌人的关系,是水与火的关系,相互不容;是出世与入世的关系,相互矛盾。不管怎么说,苏轼还是用他笔下的月亮诉说了他的心里,并且能够体现出他的艺术风格和鲜明个性特色。他笔

下的“月”意象也让让我们读懂了词人高尚的人格和审美情趣。袁行霈先生指出,“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一个意象的成功地创造出来以后,虽然可以被别的诗人沿用,但往往只在一个或几个诗人的笔下才具有生命力。以至这种意象便和这一个或几个诗人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③在苏轼词中,“月”成为了词人的化身,词人的代言和词人的灵魂归属,同时,这也使得中国文学史中的月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注释

①、张福勋读苏札记[J] 选自《名作欣赏》 2006年6月:38

②、冷成金选注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之苏轼[M] 大连出版社 1998年3月:169

③、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242

参考文献

[1] 冷成金选注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之苏轼[M] 大连出版社 1998年3月

[2] 张福勋读苏札记[J] 选自《名作欣赏》 2006年6月

[3] 王杰主编美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

[4] 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5] 王立群张进德主编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6] 张明非主编唐诗宋词作品选[M] 高等教育出版社

[7] 苏轼著苏轼全集[M]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0年5月

[8] 孙静周先慎主编简明中国文学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9月

[9] 李华主编宋词三百首祥注[M]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0年9月第9次印刷

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

字数统计:9883

写作态度自评:

从论文的选题、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到论文的审阅个修改,本人本着认真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原则, 严谨的治学态度,积极的进行各项准备工作,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及有关资料,通过这些努力为我更好更顺利的完成论文打下了牢固的基石.此论文无不倾注着本人的心血.同时,我向老师在论文的写作中给予的指导和真诚的教诲表示感谢!对于本论文中的不足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

对本人论文内容的自我评价:

本人的论文选题符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内容符合题目,有明确的观点,对资料的使用充分合理,结构清晰,层次明了,合乎逻辑.语言较为流畅,论文各部分相对完整齐备,字数等也都合乎要求.不足之处是虽经过不少努力,但对于苏轼的词中月亮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差距和欠缺,这与个人的文化底蕴有一定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自我提高.

最后,谨向所有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老师、同学、朋友以最诚挚的谢意!

浅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 江苏省昆山市秀峰中学陈希凤 【摘要】古诗文中,月亮是个常见意象,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她是人们情感的载体,意蕴十分丰富:她的阴晴圆缺,象征了人类的悲欢离合;她清幽柔和的月光,既能表现人的悠闲自在,也能烘托人的凄凉心情;她亘古不变,蕴含时空永恒,人生短暂……这种种不同的意蕴,形成了不同的意境,也烘托出诗人不同的情怀。 【关键词】月亮相思离愁感伤悠闲永恒 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对古代诗文情有独钟。考察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就会发现,“月亮”这个意象频频出现。这是为什么呢?教学之余,我便有意无意地搜索资料,对这一现象作了一个粗浅的分析。 月亮,作为人们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她的阴晴圆缺,象征了人类的悲欢离合;她清幽柔和的月光,既能表现人的悠闲自在,也能烘托人的凄凉心情;她亘古不变,蕴含时空永恒,人生短暂……月亮的种种不同意蕴,形成了不同的意境,也烘托出诗人不同的情怀。 一、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从月亮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何等相似!月亮的圆缺,自然会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宁静的月夜,沐浴在清幽的月光之下,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 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杜甫的《月夜》,安史之乱中,他流离失所,寄居长安,这里借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思念自己,实际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思乡怀人之情。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 月亮还寄托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李白的《静夜思》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客旅他乡,夜不成眠。这时月亮悄悄地升起了,皎洁的月光穿堂入户,来到诗人的面前,恍如在地上下了一层霜。诗人不禁抬头仰望,那凝然不动的月亮似乎也在深情地看着他呢!这样的情景何其熟悉!自然而然,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朋故友,想起了曾经熟悉的一切的一切。这样的望月思乡的过程,很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水调歌头.中秋》是苏轼的咏月名篇,其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上是埋怨月亮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实际上表达了对弟弟子由刻骨的思念。但很快,词人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 第1页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摘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是挥洒不尽的情愁;是诗人高洁人格的化身,是诗人崇高精神的宿营地。月意象之丰富,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即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她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增强了李白诗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为李白诗歌涂上了一层明丽、神奇的艺术色彩。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

目录 一、引言----------------------------------------------------------------3 二、李白与月的不解情缘--------------------------------------------------3 (一)意象的内涵-------------------------------------------------------------------3(二)李白的不解情缘-------------------------------------------------------3三、李白诗中的“月”意象-------------------------------------------------------------------------4 (一)、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4(二)、以明月象征国家、帝王--------------------------------------------4 (三)、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4 (四)、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5 (五)、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5 (六)、以明月抒发孤独、凄清、郁愤之意-----------------------------------6 (七)、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6 四、“月”意象在李白诗中的作用---------------------------------------------------------------------7参考文献--------------------------------------------------------------------9

古诗中月的意象

在古诗中,一些字眼是含着固定的意象的,“月”便是如此。“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里面的“秋月”描写不同凡响。诗歌中共有五次写到“月”。开篇诗歌就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诗句来渲染饯别的悲惨。在枫叶飘飞、荻花凋零、凉风瑟瑟的深秋时节,作者和朋友饮酒作别。月色朦胧,醉意朦胧,一轮昏黄的月亮浸泡在江水里,仿佛是泪眼,又像月会随水流去。这里的月,起到渲染烘托诗人感情的作用,而且还为下文写“忽闻水上琵琶声”的惊喜埋下伏笔。“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使白居易和他的朋友们陶醉。一曲琵琶声息之后,人们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里,声已息而意未尽,甚至连水面都无波痕,皎洁的秋月烘托了四周的寂静,表达了听众如痴如醉的情感。“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秋月春风”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浓缩了琵琶女卖唱人生。感慨幸福人生的短暂,写人的老去、失宠,衬托寂寞与孤独。“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后的生活场景,用月来衬托人的孤独、凄苦。“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作者听了琵琶女的苦诉之后,因同病相怜而自叙身世。这两句诗实际是白居易悲惨孤独苦闷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白居易屡受排挤,被贬官异地,人生旅途上无丝毫快乐可言,再加上忧国忧民,心情自然沉重,怎么还有闲情雅意来沐浴春光,观赏明月呢?美好的场

景,孤独的场面,反衬人的寂寞。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张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四、展示广阔情怀。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 摘要:自李白因母梦长庚而出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其千首诗作中就有月意象336例,涉月诗更高达400多首,月意象之丰富,意蕴之深邃,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且对后来如刘禹锡、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 说到对唐诗的接触,首先是幼时从李白的《静夜思》等诗歌开始的,并由此而一下子喜欢上了唐诗。常为诗人笔下那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所吸引,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1]的大鹏;“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的黄河……深感诗人对那些雄伟、壮观的景象尤为倾心,总是将其放在广阔、苍茫、浩瀚的时空背景下,以其如椽的生花妙笔予以大胆夸张或神奇想像的艺术描绘和表现,构成雄奇壮美的诗歌意象;与此同时,也时常为诗人笔下那清新明丽的优美诗歌意象和意境所倾倒、所陶醉,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的诗情画意;“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游泰山》其六)的清新、明丽等等。特别是诗人笔下那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诸如:“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宿白鹭洲》)、“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等,更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月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出现,其使用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笔者据《全唐诗》统计,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到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这还不算那些如“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时间和月份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对月亮有一种出于本能、超乎常人的特别喜爱之情。对他来说,恐怕最为美好、最感亲切的东西就是心中和笔下的月亮了。诗人之恋长空皓月,不仅因为她有照见离人的情愫,温馨怡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晶莹高洁的品格,而且因为她善解人意,能够慰藉诗人悲苦幽怨的心灵,并伴随其度过孤寂飘零的流落生涯,使之暂时忘记尘世的纷扰纷争,在安宁静谧的世界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寻觅尘世之外大千世界所涵蕴的无穷美感。 一、李白与月之不解情缘 李白的一生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特别的、如同图腾般的崇拜情结,诗人的一生也仿佛和月亮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相互视对方为知音与挚友,将对方作为情感诉说的对象,诗人将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都诉之于月,托之于月,常使得人与月共喜,月和人同忧。月亮成了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李军: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映和负载诗人无限情思的“心灵多棱镜”与“心灵多媒体”。在诗人笔下,有静态的月:清月、明月、圆月、残月……有动态的月:月出、月涌、月升、月落、月圆、月亏……有不同时间的月:古月、今月、春月、秋月、夕月、晓月……有不同地点的月:松月、萝月、林月、江月、海月、山月……也有各种形态的月:玉盘、玉轮、玉镜、玉环、玉钩、玉弓……不一而足。真可谓是多情谁似南山月,天上人间长相知了。试读其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写诗人少年时对明月的认识和理解。因年幼,把一轮圆月当作

苏轼词的意象浅析

苏轼词的典型意象浅析 09中文一班 唐淳 摘要:苏轼是我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词人之一,他的词风格多变,有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词,也有清新的田园词,更有清丽婉转的婉约词。作为一位风格多样的北宋的代表词人,他的词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词中的艺术手法,典故,意象都达到了词作中的最高水准。意象是诗词中作者情感的载体,而本文则旨在通过苏轼词中的几个典型意象来分析苏轼的内心状态和人格理想 关键词:苏轼词、意象、明月、孤鸿、风雨 一、 引言 诗词最重要的在于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词中,作者一般都不会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中间就需要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就是诗词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意象。所谓意象,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南朝梁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① 此为意象一词最早出现。诗词的创作是无法离开意象的,而苏轼的诗词中,则有大量的意象,这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也有很大的关系,下面就选几个苏轼词中最为典型的意象来分析。 二、明月意象:思念、追求与理想、人生波折中的憾恨悲愁。 明月意象是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在历代的诗词曲赋中,写明月的篇章不计其数。“好诗多在明月中”② 清代文学家黄宗羲一语道破了这期中的奥秘。苏轼作为词作大家,其咏月词也是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苏轼对月的意象的描写大多出现在因“乌台诗案”遭贬谪后的词作中。苏轼的词作在“乌台诗案”前后有着一个风格的变化,由前期的豪放超逸,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感悟。在这些词作中,苏轼通过“月”的意象来描写自己一生中所经历的宦海风波,人生旅途中的退与进,沉与浮,荣与辱,苦与乐。“月”这一意象在苏轼词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而这些“月”意象的使用,也使得苏轼的词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婉约的审美色彩

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赏析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赏析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

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赏析教学内容

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赏析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赏析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

李白用月亮表达思乡的诗句

论文编号 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准考证号010********* 论文题目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姓名张树新 指导教师石海光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作者:张树新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内容摘要]: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自古以来月亮就很浪漫,而诗人对月亮的那份独爱,那份真挚,那份同生共死,使笔下的月亮更加风情万种,千姿妩媚。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乡思乡闺的,感慨人生的,感叹历史的,清幽淡雅的,伤感时事的……无所不及。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 自古以来泱泱华夏民族对月亮就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人们喜欢月亮,崇拜月亮。尤其是文人骚客们对咏月亮诗歌更是数不胜数、千姿百态并且还都赋予了她无数风情。月亮,从而被卷入中国的文学殿堂。千百年来,使历代文人所传唱。在诗歌的国度里写月亮的诗歌灿若星河,名篇佳句更是层出不穷,在这其中李白便是佼佼者。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在李白的诗歌中涉及月亮诗歌高达三百多处。月亮就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的诗情画意,“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感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千姿万态的风情万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月亮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美。 一、月亮的独特——情感 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它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文化海洋中,尤其是在灿若星辰的诗歌中,早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月亮本无情,但文人骚客们面对皎洁的月亮变产生了无限的畅想,并赋予了月亮真挚的亲情。把自己的满腔真情,无限乡思都赋予了广袤天空中的那轮优美的月亮之上。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诗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一)望明月抒思乡之情 自古以来,就把月亮作为思乡的一种寄托被历代文人所使用。人们追求和睦、美满的幸福家庭,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在这种强烈的回归故里中望月思乡变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无论是客居他乡、孤寂漂泊的游子,还是久戍边关、悲壮凄凉的边塞战士 ,月亮都是诗人借用的寄托手法。李白的乡思最著名,甚至人人皆知。如《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 这是一首抒情诗,描写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在秋夜望月时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在深夜人静,辗转难眠思乡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背井离乡游子的共同心声。诗中没有神奇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巧华美的词语,有的只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望月就将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一一表露出来。他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寄托在这质朴无华、平淡如素的文字上,全都寄托在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之上。正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思乡的千古名句,所以月亮便成了那些漂泊他乡的游子对家乡思念的寄托。在几个明月高照

论 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教材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晋中分校太谷辅导站 本汉语言专业 师范类方向题目论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 发表日期2009 年12 月20 日 撰写日期2009 年12 月22 日开始 2010 年4 月25 日结束答辩日期年月日 学生姓名魏晓智学号081080852 指导教师白润仙职称中一

目录 论文提纲……………………………………… 3-6页内容摘要、关键字(中、英文) …………………… 7-8页正文…………………………………………… 9-17页参考文献…………………………………………… 18页

论文提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议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一序论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作为大自然最美丽,最可爱,最撩人情怀的物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的最多的意象之一。她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的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意象在苏轼词中反复出现,成为鉴赏苏词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二本论 岷江水流的流动不息与峨嵋山峰的峥嵘含蕴,融入了苏轼的血液,造就了他既稳重又洒脱,既执着又旷达的气质,母亲程氏的教育深深的影响了他,家庭的熏陶和先贤的榜样激发了他,使他少时便有“奋力有当世志”的理想,这一理想贯穿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因此成人后的苏轼,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宏大志向,开始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但是现实很不如意,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认为有很多弊端,结果被一贬再贬,“乌台诗案”如晴天霹雳加害于苏轼,使他险些丧命,大难后的苏轼感到了现实的无情和幻想的破灭,促使他从儒家思想走向道与禅寻求安慰和寄托,面对这么多的不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月亮这一意象是作者寻求出路的一条道路。 一通过把月亮人间化,人格化的描写,来张显词人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 首先,词人拉近天上事,使之人间化,借此传达词人的人生理想。以《水调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明月千古,亘古不变,清辉永存的明月勾起人们不同的思绪,引人探索宇宙的奥妙和人生哲理。高悬于空,千里共赏让人不禁将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融入皎洁的月光;美妙的传说,诉说不尽的人文烙印都让渺远如冰镜玉璧般的明月灵动,多姿,成为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让历代文人吟咏不厌。当然,这也与实现李白对明月意象的灵性魅力的开发分不开。 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放翁的“梅”一样,李白的“月”也融化了诗人的风格,成为诗人理想的化身。大诗人李白现存的诗中涉及咏月的就有382首,占总数的38%。“酒缺月无味,景无月不美”明月在诗人的点染下姿态万千,其创造的明月意象多达八十多种。 一、千姿百态的明月 李白诗中之月,千变万化,姿态万千。就月之形状而言,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的圆月,“悠忽城西月,清天玄玉钩”(《挂席江上待月有怀》)的弯月;就月之位置而言,有“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送崔氏昆季之金陵》)的山上月,“玉蟾离海上,白露混花时”(《初月》)的海上月;就观月角度而言,有“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才归深山》)的树梢挂月,“摇荡女萝枝,半挂清天月”(《忆秋浦旧游》)的半挂之月,等等。 李白诗中的月亮,有朝夕夜昼的变化,升降起落的变化,阴晴圆缺的变化,还有时令季节的变化,情态意味的变化,色彩斑斓的变化,也便有了:晓月、夜月;升月、落月;满月、新月;春月、秋月;凉月、寒月;皎月、清月。 诗中月辉映在城楼阁户,有城月、楼月、闺月、户月;诗中月摇曳在花明绿影之间,有花月、萝月、松月、绿萝月;诗中月洒落在山石滩涂之上,有山月、石上月、沙上月;诗中月辉映在溪池湖海,有溪月、池月、湖月、江月、水月、冰月。[2] 李白与明月相伴,浪迹天涯,有巴月、淮月、秦地月、楚关月、边月;明月与诗人相随,漫游神州,由峨眉月、潇湘月、秋浦月、金陵月、天门月、苍江月、洞庭月。此外,还有新月、高月、归月、梦月、禅月,悲怆凄凉的坟上月,充满神话色彩的瑶台月,等等。诗人把月比作白玉盘、飞天镜、瑶台镜,诗人还泛月、步月、乘月,甚至揽月、寄月、借月、赊月。在李白诗中无不可入月,如:“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越女词》其五),“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三),“闲窥石镜清我心,绿萝开初玄明月”(《庐山谣》),“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举杯邀明月,对影城三人”(《月下独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晔及贾至游洞庭》其二)等。 李白的“沙月”、“石上月”迥异于前人,创造了新的明月意境。如:“目皓石上月,心清月下风”(《秋夜宿龙门香山寺》),“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独酌》)。前人多从流动的角度描写和刻画明月,将月光比作流水,而李白之“沙月”“石上月”则是凝固性多于流动性,诗人希望通过这些物像映衬出月之皓月之皎。月光虽白于沙石,但当其投射在沙石上时,却愈显其皓其皎。与其说,这时光之色彩,倒不如说是心之感受。诗人以沙石作月之陪衬从通常流动的意象中发掘出超流动的意象。 不仅如此,其复合意象秋月、闺月和乡月也异于前人。自宋玉《九辩》叹息“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就成了诗学中一个重要母题,至建安曹丕将秋与月结合为统一的意象,除南朝秋月所照是甜俗的男女之情,其余皆是借月悲秋。李白一改宋玉以来的悲秋情调,使秋月复合意象蕴含着清苦而慷慨的复合情感,如《古风》第三十二的“西陆玄海月”。

月亮意象的含义精编版

月亮意象的含义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赏析

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赏析 摘要:月亮挂在夜空,离我们那样近,又那样远,始终可望而不可及。这中间 隔着的,是文化的距离,是情思感悟的距离。也许,透过下面对古诗词中有“月亮”意象的相思情歌的赏析,我们可以看清月亮的复杂表情,缩短与月亮之间的心理 距离,对全面认识和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个性特色有 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月亮相思意象 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 谐地融合在一起。”的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相思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 一、有离别和思念的相思。白居易曾叹息“商人重利轻别离”,可生性浪漫的 诗人们正好相反,常常为生离死别而叹息不已。不管是与亲人、友人、恋人还是 与故国家园的分离,当时的情怀都会在诗人心中久久萦绕——成灰亦相思,从而 创作出大量的离怀诗。早在诗经《陈风·月出》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恋人间的 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 遣相思之情。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 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 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超越常规,但仔细品味,却很有一番深意。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 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 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 过于南宋吕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 作者写一位思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了无尽的离愁。 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可恨我的夫君,他 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 二、有对故乡和友人的相思。在众多的诗词中,诗人思乡、怀友的情思常寄 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 出来的。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 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 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 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 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思念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清风代劳去夜郎转达自己的问候,寄托自己对老友的牵挂与思念,堪称借咏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 三、有“边塞”相思。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 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诗人

古诗中常见意象_整理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文化含义及理解(第一编) (一)树木类 1.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子 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 3.杨柳 “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4.梧桐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5.芭蕉 “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二)花草类 1.红叶 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范摅《云溪友议》: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2.黄叶 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常给人凄凉孤独之感,故古典诗歌中黄叶常常指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刘长卿《酬李穆见寄》:“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温庭筠《送人东归》:“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3.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

浅谈苏轼词中的意象

浅谈苏轼词中的意象 孙利兰 【摘要】本论文以苏轼的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词作中常见的明月、孤鸿、风雨三种意象展开分析研究。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本文正是通过苏轼贬谪时期词作中的几个意象来探索其贬谪心态。通过对这几个意象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词人身处贬谪时期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理想。 关键词:苏轼词意象贬谪心态 一、引言 诗词是侧重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但感情并不是诗,从感情到诗,这中间有一个具体外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意象来发挥作用。一首诗词有无诗味,说到底是看这首诗有没有优美巧妙的意象。诗词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不同于物象,它注入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意象把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中的多种物象相交相融,相契相合,在勾画出整个诗篇脉络的同时,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词的艺术境界。在苏轼的词中存在着大量的意象,下面就其中三个意象展开研究。 二、苏轼词中的意象研究 (一)明月意象:广漠时空下的人生诘问和苦难排解 明月意象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历代的诗词曲赋中,明月意象“大放异彩”,让文人百写不厌。清代黄宗羲一语道破:“好诗多在月明中。”在苏轼的词中,有大量的月意象,他一生咏月、赏月、问月,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有很好体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正是他仕途上不如意的时期,由于当时变法派当政,他的改革意见不被采纳,且感觉朝内政治争斗激烈,受到外放冷遇,于是他在丙辰(熙宁九年)中秋之夜欢饮达旦,大醉。作者在全词一开篇就问“明月几时有?”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问话?在词人心中,月亮是光明、高洁的象征,

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 诗歌中的意象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的多处使用唐朝的社会现实以及李白的个人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富贵明丽,边塞建功的积极意义高洁不群,淡视财富嘲讽权贵,抑郁愤慨的失意之情满眼富贵的落寞色。 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诗必有所本,本为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合,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1。关于意象,古今文人论者多有精彩评论,胡应麟曾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明〃胡应麟《诗薮》)“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2 。意象不独是诗歌写作的焦点,同时也是诗歌艺术的灵魂所在。诗仙李白的诗歌创作中,同样留下了众多形象鲜明、内蕴丰厚的意象。在李白的笔下,意象是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其独特人格意识、卓绝生命体验的再现,焕发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蕴和复杂的人文精神积淀。本文将联系唐朝的社会现实以及李白的个人性格浅析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表达的多重意义。 青少年时期的生存环境往往会影响着这个人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青年是的李白所处的唐朝有着怎样的一个社会现状。玄宗前期是唐朝最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之治。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城市繁荣,交通发达,国力强盛,文化的发展也到了高峰,同时,唐代突破力以往的取士制度,以科举取士为主,兼具其他方式。这使得中小地主家的子弟也有可能登上仕途,从而光宗耀祖,因此这个阶层的人普遍都有一种昂扬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入市的态度,都想“觅封侯”,这个时期

的人们都充满了希望,李白的青年时期就处于这样一种充满希望的大环境中。同时,李白本身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商贾之家,在物质上比较富足。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李白的诗歌大都充满了浪漫、明丽的色调。金玉意象的使用就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然,金玉意象的使用并不仅仅表达富足之气,也有嘲讽权贵等多种意义。 一、富贵明丽,边塞建功的积极意义 提到李白,我们立刻联想到的关键词就是浪漫、豪放。他的诗歌色彩明丽,尤其是其早期作品,更是充满了一种富贵之气,当然这也与盛唐繁荣的经济状况有关系。他做于开元八年的《登锦城楼散花楼》《江上吟》中分别提到“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金窗银钩、玉箫金管,明丽的色彩背后也透露出了盛唐的雍容富贵之气。他在称赞别人时说:“昔亿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城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一年散金三十万”,这是何等大的手啊!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长安后,一时间,备受恩宠,“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绮席黄金盘”(《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此时的李白早已不复当年的风光,但当年的富贵、恩宠却是跃然纸上的。然而,富贵并不是李白所追求的,他要的是建功立业。虽然他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但在诗歌中却留下了他的殷切期盼“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其一》)“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行行且游猎篇》)。名贵的“玉鞍”“金鞭”所承载的正是李白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意愿。 二、高洁不群,淡视财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