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城市化我们应该做什么

中国城市化我们应该做什么

中国城市化我们应该做什么
中国城市化我们应该做什么

中国城市化我们应该做什么

组长:吉喆

綦光晋

王宏伟

粱勘

孙岩

彭诗祎

张雨恒

苟景晶

摘要:中国城市化率从建国初的10.6%增长到2014年的54.8%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还有更多可以做的。该文章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大环境下讨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法。城市化一定要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为动力,逐步消除政策和制度障碍,关注的问题包括:人口与户籍制度,土地与征地制度,产业结构演进,城市化区域不平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问题,资源与环境问题等。

关键词:城市化;户籍制度;征地制度;产业结构;区域城市化不平衡。

一、中国城市化的背景

城市常被经济学家看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其在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城市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的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化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大的阶段。改革开放前,城市化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 年,是城市化的起步和正常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1958-1965 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1966-1977 年,是城市化的低徘徊停滞时期。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入复苏和加速发展阶段,呈现出“自下而上”特征。历经30 年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 年的17.92% 提高到了2008年的45.68% 。此进程具体可续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四阶段,l978-l984 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推动力的城市化时期; 第五阶段,1985-1991 年,是城市体制改革和乡镇企业双重推动城市化时期; 第六阶段,1992-2007年,是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

(二)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处于缓慢、滞后、拖欠的状态。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人口的快速聚集,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越来越明显,超负荷运转问题非常突出,已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实现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的障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城市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与此同时,城市土地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规模扩展过快、结构不合理、占而不用、侵占耕地等低效使用现象。

目前,中国城市化的主体是农民工群体及其家属,农民工群体就业整体上处于次属劳动力市场,职业向上发展非常困难,而这一状况主要源于多元要素结构化下的就业能力困境。

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一直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缓慢,主要是我国的城市公共产品一下子还不能满足自由迁徙后带来的城市化压力,我国的经济基础还不足以支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均等的社会福利体系。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耕地用地被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占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地征用制度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来很大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现有征地制度暴露出许多问题

区域城市化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重要地位;但是其城市化水平与全

国及东部沿海省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浪费。城市化在使人们逐步感受到日益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同时,长期以来城市经济快速繁荣所延续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却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经济总量与总体素质、城市化速度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反差很大。

二、中国城市化我们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城市化进程中现行户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二元化户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一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是城市化发展必

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当城市化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城市与农村逐渐融为一体是必然趋势。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转型,政治制度结构优化

完善,人们思想观念也在发生转变,社会处于一个大转型的阶段。城乡一体化的需求

十分迫切,但是城乡二元制的户籍对于城乡一体化是极大的阻碍。现行户籍制度作为

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首先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阻碍了农业现代化,不利于我国农业

人口城市化顺利进行。我国城市发展步伐缓慢,城市在户口管理制度保障下通过人口

控制实现社会需求,使城市自我调节控制的功能弱化,市政及城市管理难以满足市场

需求。其次,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保障城市常住人口就业,许多城

市都出台了地方性法规,限制外来人口就业种类,抑制了劳动力、人才的自由流动

2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对策

二元化户籍制度对城乡一体化最不利的影响即其根本问题就是它人为的区分的居

民的身份,一方面不利于居民自由迁徙,另一反面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公民享受

的相关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权益不同。

(1)为了解决二元化户籍制度的问题。短期看,政府必须要逐渐缩小城市与农村户口

之间的享受的各方面权益的差别。人民可以享受公平的权利,在一个公平的条件进行

竞争,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一

体化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公民意识,增强公平意识,使社会更多的关注农民。

(2)长期来看,要建立统一的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阻碍了人口的自由迁

徙,对城市化是一个极大的阻碍。中国实行了几十年的城乡二元化制度,导致城乡之

间的差异巨大。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必须要逐渐废除城乡二元制户籍结构,建立统

一的户籍制度,公民将不需要户口本仅需要一个身份证即可。如日本就是一个人口流

动完全自由的一个国家,法国的户口既有其严格的一面,也有随意的一面,对于人口

的跨区域流动没有任何限制,印度宪法规定公民有在国土内任何一个地方定居的权力。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为了加快城市化。必需要给与人民自由迁徙的权利。

3.户籍改革的新政策

“(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五)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六)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七)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八)有效解决户口迁移中的重点问题。(九)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十)建立居住证制度。(十一)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节选自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14〕25号)从国家公布改革意见看,显然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二元制户籍制度在城乡一体化中的巨大问题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改革户籍制度非常有必要,同时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农民失地问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耕地用地被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占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地征用制度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来很大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现有征地制度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征地范围过宽;补偿标准不合理;安置方式不合理,许多征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这些问题引发了国家政府和被征地农民之间,引起他们的不满,不利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为了适应城镇化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完善便随之引出。

1.当今政府的措施

当前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工作重点包括,提高存量用地在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比重;扭转城镇建设对新增土地出让收益的过多依赖;建立起有利于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的制度政策体系等。

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的具体内容还大致包括,在保留现有征地制度的前提下,缩小征地范围,改产值补偿为市场价值补偿;在保持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规范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依托现有土地交易机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集约

节约用地,对增量建设用地和存量建设用地出让方式等领域,进行差别化管理等。

2.仍需注重的地方——征地补偿制度

(1)背景:对农业重视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工业发展为重心,对农业发展重视不足。已经完成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第三次工业普查的当下,却只有1996年的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

图1(据下表第一、二、三列数据绘制;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1996-09-19 10:56)

表1

如上图表所示,1996年农业人口年轻化,青壮年劳动力充足,被征地后自我生存能力强。然而,现今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使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被征地人大部分在45岁以上、受教育水平低。这意味着被征地后他们的生活失去保障。因此征地补偿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

(2)最新国家征地补偿政策

“为了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使他们原有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国土资源部专门发布了《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征地补偿标准。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

“二、补偿标准

1、各项征地补偿费用的具体标准、金额由市、县政府依法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规定。

2、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确定(有关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的补偿标准):按当地统计部门审定的最基层单位统计年报和经物价部门认可的单价为准。

3、按规定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增加安置补助费。原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的土地管理规定,已经在2013年3月26日《土地管理法》中删除。”(摘自华律网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5f9021151.html,/topic2012/2013nzxgjzdbcbz/ 更新日期:2016-03-15)

(3)吸取发达国家经验,努力实现征地结束后失地农民成为城市居民的目标

①健全土地产权制度,明确权利划分

②严格控制征地审批权,杜绝滥用征地权的现象

③实行完全补偿制度,补偿形式多样化,增加补偿金额,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具体措施有:建立专业的仲裁机构来裁决征地纠纷;补偿方式以现金补偿为主,其他补偿为辅。补偿时主管土地征用机构或专业评估师要先对被征地客观地评估,如果有争议则由法定机构裁决……

3.产业结构演进

产业结构演进即是产业结构动态变化的过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逐渐高度化及其带来的产业数量比例关系相应变化的演变进化的动态过程。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的关系是产业升级与城镇化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动发展。

双方相互作用存在内在的联系和机制使之统一。互动中存在“技术创新—要素流动—集聚”的机制,在技术创新、要素流动与集聚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新技术出现,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吸引更多投入,引起要素的重新配置促进要素流动,要素在空间内集聚,带来经济效益。反过来也进一步吸引要素的流动,并对技术创新产生积极作用,形成良性循环。

原地区要素在产业部门间和地域空间上转移。经济要素在产业部门间转移表现为产业数量比例关系变化,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产业数量比例的变化表现为产业结构演进,从而大大加深城镇化进程。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因此实现。

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互动面临以下挑战:经济结构失衡的风险;发达国家的再度崛起;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的衰竭;资源环境的约束;区域适度平衡发展的需要。

要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推动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而要实现二者良性互动要从完善互动机制和增强互动内生性入手。这需要我们做到:提高技术自助创新能力,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着力;发挥城镇化的积极效应,从外延型城镇化与内涵型城镇化同步发展着眼。

在城市化建设中具体表现为:

(1)以市场为导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2)结合现实情况扩大第二、第三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和集聚带来大量新建工业园区,从而扩大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范围。

(3)以大城市为依托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坚持内涵式发展,把一大批大城市建设成各具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推动大城市群、城市圈建设,构建支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4)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县城,通过产业的集中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增强中小城市的吸引力,积极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引导人口适当向中小城市和县城集中。

(5)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和城市,郊区大量开发使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使

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和农村地区连成一体,此时应注意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政策统一产业发展互补,城乡居民待遇一致等。

(四)区域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1.背景:全国各地区整体经济情况

由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绝对数值正在逐年拉大(图1和图2)。显然这是由于地区历史问题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倾斜导致东西部发展的起点不同。各地区整体的增长势头是好的。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现状决定了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

图2 1995-2014个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折线图(单位:元)

图3 1995-2014个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表(单位:亿元)[1]

2.各地区城市面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积累,中东部城市化水平较高,西部城市面积较低。

图3 2014年各省市自治区城市面积[2]

3.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

东部已经基本形成以二三产业为核心的经济体系,未来应逐渐强化第三产业,将第二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既可以帮助中西部完成产业转型,又可以创造城市中的生产岗位,加速人口的城镇化。

图5 2014年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3]

4.人口组成

2014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人口74916万人,乡村人口61866万人,各占总人口的54.77%和45.23%。

西部大量的乡村人口只服务于份额较小的第一产业,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在未来我们应该吸引更多的中西部地区的乡村人口到东部和南部城市来,在促进城市化的同时解决三农问题。

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大西北地区2014年城镇人口(单位:

万人)10,937.20 12,133.36 9,702.53 2,865.59 2014年乡村人口(单位:

万人)4,956.54 8,708.23 9,661.36 3,586.17 城镇人口比例68.81% 58.22% 50.11% 44.42% 表2 2014年地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4]

(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它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

生产条件、生活条件以及投资环境(段娟,文余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基础》)。然

而就目前看来,我国城市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但长期低于联合国推荐的标准,与

几个发达国家相比,也是处于低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处于缓慢、滞后、拖欠

的状态,随着近10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人口的快速聚集,基础设施的落后状

况越来越明显,超负荷运转问题非常突出,已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实现城市现代化

与国际化的障碍。为了促进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1.以制度创新为手段,建立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评估机制

目前的规划、建设和使用是中流向的线性流程,控制效果差,要克服这种弊端,必须建立规范的评价机制,形成闭合的环状流程,通过使用效果的实践检验和监督机制,保证规划和建设目标的实现,提高规划、建设的决策水平。

2.新城区建设要与老城区充分衔接

在新城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只要通过与附近老城区的衔接能够满足本区域的长

期规划要求,就不必在本区域重复另行安设类似设施。这样不仅有利于地区的基础设

施管理,而且减少了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

3.加强对基础设施运营建设的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客观上存在一个科学、合理

的比例关系。(周丽萍:《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建设》)在进行制、销分离的前

提下,可以采取国家控股、合同管理、法规约束等方式将适当的竞争机制引入供水、供气的输配管网。同时,要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支持各类经营主体以各种合法

的经营形式参与市政市场的竞争。政府也应通过市场机制对现有的公用事业企业进行

彻底的改组改制,激发基础设施运营建设的活力。

(六)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规划问题及对策

1.城市规划简述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引擎。城镇化也将增加宏观经济内需,协助重新平衡中国的经济增长。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历史,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规划是一种设计性质的、“被动式”的工作。它是在政治领导下的机械化发展;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规划演变为“主动式”的工作,在市场调节对绝大部分资源起决定性配置作用的条件下,城市规划起着宏观控制的作用。

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已取得重大成果的阶段内,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新涌现出的问题。构成城市性的基本特征是人口规模、密度和异质性。

2.中国城市规划中的问题

图2.中国主要城市规模分布图(2014(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5f9021151.html,)

图6.2 中国人口密度图(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5f9021151.html,)

从两图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化发展地区不平衡且差异较大。为此我们需要加快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西部经济发展环境,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吸引人口流动。同时还要限制超大城市的过度发展,建设周边卫星城。

规模和密度是现象性的,而异质性才是本质,尽管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关联的关系。正是有了异质,才有可能多元;有了多元,才有可能具有真正的城市性,城市也才能真正的发展。多元之“元”,是指其内部有着自身的基础,自成体系,具有与其他“元”不同的本底与逻辑和价值观。它们在城市中共存着,它们为谋求更好的存在而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由此而在共同的城市生活中发生交互的作用,时而对抗,时而交融。城市的活力就源自于这种多元的竞合作用,源自于这种竞合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由此而推动了城市在社会、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发展。

中国只有明确的城市建制的行政地域。而且,行政地域远远的大于城市实体地域;行政地域与功能地域的关系复杂。中国没有城市实体地域的标准和空间表达;完全没有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代之而起的是各种五花八门的以“城市群”为代表的城市概

念。

我认为,中国城市规划目前需要着重关注的几点在于:其一,刺激城市内部的多元化发展。第二,明确“城市”的地域。第三,认清城市的独立特征性。细分来看,有以下问题:

(1)城市规划的编制环节的问题。第一就是科学性问题,现有蓝图有缺陷;第二是多张蓝图不衔接;第三是权威性问题,有了蓝图难坚守。

(2)狼烟四起的“圈地运动”,导致城市近郊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民的非农化问题比较突出。

(3)有的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体现历史文化传统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遭到破坏、甚至完全消失。

(4)不顾区域一体化趋势,城市搞“诸侯规划”。

在城市规划体系中,我们也存在以下不足:

(1)行政判断和长官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城市规划。

(2)规划管理、监督欠缺。

(3)规划决策的封闭性,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3.中国城市规划问题的对策

宏观方面城市规划有三个方法:第一,城市研究,城市的经济、社会、空间、环境等方面都需要具备其独立性,从而提出以目标为导向的规划大纲。第二,城市设计,现代的规划目标是设计出宜人的三维城市实体空间。第三,城市管理,现代城市管理要融入法制与人治相结合的理念,并积极落实城市设计,打造秩序井然、舒适宜居、拥有温馨氛围的城市环境。

具体到各项问题,相应的对策是:

(1)通过城市研究以大数据形式呈现城市整体风貌,找准发展定位,实现独特性(2)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削弱农民对土地的人身依附关系,做好农村农民土地经营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工作,让农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转换。

(3)在环境和文化保护方面需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辅之以行政手段。(4)厘清人治与法制的界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完善地方权力监督体系和机构,疏通民众反馈渠道。

(5)研究城市自身的客观发展规律,建立城市发展“核心价值观”,实现跨界的价值观的校验与协同,建立横向的逻辑链,这种校验既渗透于前期的依据研究,也渗透于整个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的过程性运作,并延展到所谓的后评估。

(七)城市化与环境污染、资源匮乏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大幅度增加,在利用过程存在着大量破坏环境的行为,环境污染也直接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匮乏,通过研究世界资源的现状,推出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有效做法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土地资源:

1.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房屋拆迁使建筑垃圾大量产生,而应对方法就是移地搁置,占用土地资源,造成环境破坏和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2.随着城市化脚步,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生活垃圾和工业废物的无节制排放加剧了土壤侵蚀,农业生产过程中效率低下,过多投入和不匹配的产量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还由于使用时不对土地采用保护措施,土地中各种有机质和大量元素流失,使我国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土地生产力也持续降低。

3.城市发展中对于GPA的盲目追求也导致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性——生活用地,交通用地,园林绿化用地偏小,商业工业用地偏大,大大缩减了供给市民生活的必要土地面积,使生活用地减少,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4.工业用地虽然随着城市化建设面积不断增加,但有些工业土地的集约化程度不高,大量占地却低效生产,也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

5.最后由于城市化不断发展,许多农民外出务工,造成土地闲置,工地乱建,乱占,很多工程项目盲目上马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的同时闲置土地数量巨大。

环境污染和不合理占用,导致了土壤资源的严重匮乏。

土地资源的匮乏呼唤农业科技的重大进步与革新,如果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得到提高,那么农业商品就会减少在市场上的流通量,造成与确保粮食安全之一战略性资源的根本性矛盾。人们生活用地不断减少,人口却不断增加,不利于人类自身长久和谐的生活发展。

针对土地资源的匮乏可提出如下几点发展建议:

1.在土地利用中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控制建设用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合理安排劳动力并合理调配投入资金及劳动力,将整体的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保障资金的控制性。

2.依据土地开发状况,挖掘城市土地潜力。在土地的开发中发展以内涵为主体的土地资源管理,发挥其城市土地的利用潜力,重视发展以内涵为主体的土地资源管理,合理的控制整体土地资源中出现的问题。

3.完善城市土地管理体制,惩治违法用地行为,逐步实现土地资源分配及使用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严格执行征地听证及公告制度,适当提高农民的生活保障,减少闲置浪费的耕地资源。

4.强化个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保证耕地面积,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合理有效的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在有关耕地占用的过程中,通常以占补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占用耕地的同时,要实现其他位置对农用耕地的弥补,在建设用地的过程中,要充分协调好控制好还耕的互补力度,严禁乱占滥用耕地。在土地管理中,要真正加大管理力度,对于乱占耕地的不法现象要予以严惩。

土地资源可谓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基础所在,对于土地资源的有效规划和合理有利于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政府行政管理。

水资源:

水资源匮乏已成为世界资源匮乏问题最为棘手、潜在危害最大的问题。而水污染是导致水资源匮乏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原因:1.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发展排放出大量有毒化学元素酸,碱,氧化剂,及铜汞等化合物导致河流水质恶化,环境污染。

2.地下水超采,也引发了地表塌陷等一系列地质问题。大量氮,磷,钾等元素排入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衍,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

3.在城市化建设中,工业发展的需求增大,但是由于落后的生产方式,效率底下,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但是产出低下,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

4.缺乏有力的城市监管机制,由于缺乏资金,人员技术等,部分城市的监管机制不够健全,极大的弱化了监管力度,因此仍有部分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私自排污。

5.城市污水治理工作不到位,由于资金技术有限,一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得不到有效利用,因此污水处理并不完全,有的污水甚至直接被排到河流或者地下。

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水资源的匮乏也不利于长久可持续的生产和发展。因此对于水质污染和水资源的匮乏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

1.转变观念,增强环保意识。各级地方政府要转变传统观念,不能够先污染后治理,要增强环保意识,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改变群众的传统观念,让个人群众明白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对于我国城市中的排水设施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争取得到群众的财力支持。

2.加大科研攻关,提高污水资源处理水平。我国污水处理方法分为二级处理,二级强化处理,三级处理,消化处理等。我国各城市实际情况不同,城市污水治理工作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选择相应手段。具体措施有:重视对水污染治理的技术科研。提供财政鼓励和支持;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快环保产品的生产;积极厌烦城市污水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方面的先进技术。

3.健全法律法规,力争从根源治污。为工业污染源的排放制定的标准,并严格监督其排放情况。对于工业发展模式进行要求,支持高效工厂限制低效工厂。此外,逐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遵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原则。

大气资源:

大气污染是城市发展必须要面对的一个课题,不仅会危害人体健康,还会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同时大气污染还对城市植物产生损害影响。当大气污染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时候能够使得植物枯萎甚至死亡。二氧化硫浓度过高时会破坏建筑层表面。对于城市生产生活危害巨大。

城市化进程中,大气污染的缘由有多个方面:

1.工业化自改革发展以来就成为了促进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力量。我国目前发展水平还不高,工业生产效率仍旧低下,生产方式也不够先进。绝大部分工业生产的原料仍旧是煤炭,燃烧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氮,对大气环境造成极大影响,且短时间内都不能得到解决。

2.城市布局的不合理性也严重影响了大气质量。工业区布置在城区的上风向,污染气体则顺风飘进城区,对城市空气造成污染。另外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马路两侧的人行扳道显著高于路面,且与路面垂直,造成了马路上的积尘不能吹走,从而形成扬尘天气,诸如此类。

3.居民水平随着城市化建设也不断提升。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加造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排放量过高,一些温度较低的城市使用的生活炉灶和采暖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区的大量污染,尤其在供暖季节,将会消耗大量煤炭,使空气污染现象得到进

一步加剧。

大气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要素,然而人口增多,环境污染,自然因素影响使大气资源匮乏严重。保护大气环境使我们刻不容缓的义务。应对大气污染的举措列出如下:

1.根本措施是从大气源头进行解决,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更多利用天然气及其他二次能源。例如煤气,液化石油,以及电能等能源。另外,随着科技不断发展,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新型能源也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且其清洁率远远高于传统资源。

2.对城市功能区予以合理布置,改造传统工业,搬迁重污染企业,以此来改造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市民生或质量,主城区的舒适程度与工业用地的洁净程度应尽量得到保证,高新技术产业应得到发展,三类工业用地应得以减少。确定功能定位的时候也应该合理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分布商业区和工业区,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降低大气污染的同时保证功能区的有效发挥。

3.加强市民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活动。从观念上影响个人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的运动中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采取更加高效节能的供暖措施,同时相关部门可借助经济杠杆原理,适量限制私家车出行,提升中心城区的停车费,适量增收拥堵费,来限制私家车出行。

总结:

应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发掘新的城市发展路径。城市化健康发展与自然资源的保障程度密切相关,健康的城市化应要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人居条件改善与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相结合。必须走资源集约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使城市化建设步伐更加成熟稳健,使得城市化建设着眼长期效益取得长足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本毅.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及展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1(3)

[2]薛立强.论中国城市治理结构的优化[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2,(03)

[3]林依标.被征地农民差异性受偿意愿研究——以福建省为例[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7

[4]同春芳.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

[5]金丽馥.中国农民失地问题的制度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6]易善策.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73-75,224-249.

[7]王岳平.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研究[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107-126.

[8]王可侠.经济学家[EB/OL].https://www.wendangku.net/doc/5f9021151.html,/QK/97161X/201209/43080897.html,

2012.9/2016.5

[9]国家数据[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f9021151.html,/,2015.1.1/2016.5.9

[10]国家数据[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f9021151.html,/,2015.1.1/2016.5.9

[11]国家数据[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f9021151.html,/,2015.1.1/2016.5.9

[12]国家数据[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f9021151.html,/,2015.1.1/2016.5.9

[13]周丽萍.《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建设》[J].《人口学刊》,2013

[14]胡乃龙.《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研究》[M],2009

[15]段娟,文余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探讨》[M],2007

[16]孙施文:城市发展的方向及其基础是多元.中国城市规划网.2016-02-04

[17]周一星:高清城市发展状况理清城市基本概念.中国城市规划网.2016-03-15

[18]邹德慈:城市规划核心价值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中国城市规划网.2016-03-09

[19]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增设超大城市.观察者.2014-11-20

[20]汪志民.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九大城市群整体比较.中国规划网.2016-05-11

[21]Susan.F.Fainstein.Urban Plann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5f9021151.html,/topic/urban-planning.

[22]Puja Mondal. Three Main Problems Faced in Urban Plannin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f9021151.html,/problems/3-main-problems-faced-in-urban-planning/ 4695/

[24]《土地资源管理的措施及方法》摘自《科技与企业》

[25]《城市水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摘自《华东科技》

[26]《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气污染与环境污染评价》摘自《经济与社会》

[27]《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气污染与环境影响评价》摘自《经济与社会》

备注:图2 由图3 的数据生成,见附录1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 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建设出现新的契机,进入了城市、城镇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世界上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和城市发展不平衡等不可持续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本文将从城市化等的概念入手,阐述现有城市化指标的问题,并构建恰当的城市化指标体系,分析过去十年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正确评价中国城市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并对未来的城市化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城市化经过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发展过程。在过去30年间,中国保持了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但它是以发展的不平衡为代价的。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的过快增长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资金的需求都迅速增长,很多地方将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城镇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到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少数地区,使得中国城市化布局极不平衡,城镇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不相适应,使中国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不断涌现出来,给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人类不能无限制的发展下去,1989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1996年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了人类住区第二次大会,并在会议上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1、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社会文化的提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反过来,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对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控制能力增强,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并使劳动效率提高,也就是说,城市化同样能够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表明,城市化水平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过度城市化或者城市化不足都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便于计算,在统计分析中,我们选择单项指标城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 Chinese urbanization progress is circuitous. As aggressed by west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was in imbalance. After PRC was found, the government started to make a layout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But unfortunately,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1960s move urban population to the village, which made Chinese urbanization be in dead state. Normally speak, from 1949 to 1978, the urbanization in China was very slow. In 30 years from 1950 to 1980, the urban population rate in the whole world raise from 28.4% to 41.3%, the rat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aise from 16.2% to 30.5, but Chinese rate was only raise from 11.2% to 19.4%. 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At this period, Chinese urbanization present these features. Firstly, the government was the main body in urbanization, and the urbanization area was limited by the planned economy. Secondly, the urbanization was lack of competence to absorb nonagricultural work force, and the market was not in commodity economy. All above made a bad result. The city and the village were likely separated. For example, the government put government-planning assignment into practice in city, while it control rural population and limited it. This hold back the freely mobility of population.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摘要:小城镇的道路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战略 城市化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而且城市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解决农村劳动力出路的有效办法。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城市668座,城市人口4.56亿,城市化率达到了36.9%。根据世界多数国家城市化发展规律,中国已经进入了从30%到70% 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亦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实践证明:积极发展小城镇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上,放在提高城市质量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上来。因此,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建制镇适当集中,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步伐非常缓慢。1949~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政府发动和包办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广大农村和众多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的进程之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能进入城市化的进程,这就使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仅从建国初的10.6%、136个建制市增加到1978年底的17.9%、193个建制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以市场导向的改革进程中新出现的由民间力量或社区组织发动并得到政府认可或支持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这期间城乡之间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各种生产要素开始在城乡之间跨地区流动。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摆脱了土地和农业的束缚,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市为纽带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尽管如此,但是由于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准仍有较大的差距。可见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处于由初期起步阶段向中期加速发展阶段转换的时期,伴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也必将与世界性潮流接轨,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因此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道路新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的迈进。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 城市化水平较低 按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到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6.06%,这个指标,不仅低于世界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也与自身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

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孔德余 并不认同所谓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已经基本饱和,未来将转向改善性需求的观点。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还不到50%,也就是说,中国与美国大致面积相等的国土面积,还养育着相当于美国20倍左右的农民,说明中国农民的人均可利用耕地面积可能达不到美国农民的1/20,那么中国要真正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还很漫长。 未来持续漫长的城市化,就是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那么,未来城市化的路径到底是让现在的大城市无限扩大,还是发展中小城市?如果说让大城市无限扩大,依据中国的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未来上3000万、5000万甚至更多人口的城市在中国会有很多。而就现状来看,大城市最大的优势是商业设施、商务设施、就业条件、政府服务、教育、医疗的优势集中;但超大的、在全世界没有先例的城市规模,也会面临全世界的城市都未出现过的严峻问题,比如交通问题、空气质量问题等。一个超级大的城市,仅仅一个超级大的交通压力完全可以让整个城市瘫痪,而交通压力的出现,同时就导致一个大城的整体效率大大降低。如果继续放纵各种优势向大城市集中,让人口也继续向大城市集中,很显然,终究有一天那些超级大城市的问题将无法解决,到那时,再来发展中小城市恐怕将要付出昂贵的代价。也可以说,中国的城

市化绝不应该把超级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小城市,最大的优势就是交通优势和空气质量的优势;但是,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大城市的优势,却恰恰成了中小城市的劣势,因此,中小城市目前因为政府服务水平、商业商务配套、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落后于大城市,而失去竞争力。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出现大城市的人口聚集能力持续增强,中小城市的聚集能力还在不断减弱的态势。如果中小城市从抓政府服务的提升开始入手,并将商业、商务功能,医疗、教育水平都提升到与大城市的水平基本一致,再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匹配相适应的产业规模来解决好就业问题,中国中小城市还会继续像现在一样不能与大城市竞争?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方向还会是大城市? 中国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持续的城市化进程无法回避对中小城市的依赖,尽早解决好中小城市发展中的服务水平,提升商业、商务、教育、医疗等功能,促进中小城市的就业能力,才是出路。同时也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中小城市的发展,也会成为商业、医疗、教育、以及与城市规模和满足就业相匹配的产业经济将具有巨大的成长潜力。 2015年9月11日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主讲人:李津逵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一方面人们尽情的享受着城市化所带来的文明与舒适,另一方面人们也感到了城市发展过快所带来的切肤之痛。作为世界人口最大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学者把中国城市化列为21世纪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两大因素之一。那么中国的城市化将是中国人民的福音呢还是全世界的祸水?确实有学者提出了这么严肃的问题。那么面对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怎样才能使人口数量、结构分布与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李津逵先生。李先生您好! 李津逵:您好! 王鲁湘:欢迎您作客《世纪大讲堂》! 李津逵:谢谢。 王鲁湘:我看了一下李先生的简历,突然发现我们两个之间惊人的相似。我们两个人年龄相仿,李先生比我略微大几个月。我们都是从城市里头在那个时候下乡做知青,然后在知青里面过着一种很艰难生活。所以的话我们这一代人又后来由于1977年恢复高考给了我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们两个同时在那一年参加了那一次决定历史命运决定个人命运的那一次高考,我们都成了大学生,这样的话我们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最后在城市里面工作,在城市里面生活,在城市里面安家成了一个城里人。所以对于城市化我们是有双重理解的,因为我们曾经在农村里面干过。那么您的经历使您对城市有一个什么样的向往? 李津逵:那个时候我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分子代表大会是在东城区的一个招待所里面开,那个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常常在干活的时候,我要能在那个招待所里当一个服务员该多好? 王鲁湘:对。 李津逵:就想这个事。 王鲁湘:对,当时我们知青所有的梦就是回城,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不择手段就是要回城。为什么要回城?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社会里面,城市比农村具有太多太多的优越性了。所以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变成一个城里人,然后到城里面生活。那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突然以我们预料不到这样一种发展的速度突飞猛进发展起了,那么您也见证了这样一个过程。您觉得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间,中国的城市化的发展在这30年中间有阶段性的区分吗?比如说什么时候是一个阶段,什么时候是一个阶段。 李津逵:我感觉是1992年小平南巡之后大量的这种三来一补的工业在沿海地区落户之后,创造了城市中间巨大的就业岗位,这个时候农村中间大量的青年走向城市,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飞跃。 王鲁湘:我们产生了城市化要求的一个推动力。 李津逵:对。 王鲁湘:社会的一个推动力。 李津逵:就是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一直是向往城市生活,但是他走不进城市。 王鲁湘:走不进。 李津逵:比如说明清的时候有那个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因为城市里面没有就业岗位,农村又没有余粮供养城市,农村的这个耕织结构又非常的顽固,这种情况下一直就没有突破。但是当我们中国加入了全球的经济分工之后出现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一天到来了。 王鲁湘:对,这是一个历史机遇。您是学工科的。

中国城市化的三大问题与三大对策

刘勇:中国城市化的三大问题与三大对策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博士 “十五”时期,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城镇化发展战略。“十五”即将过去,在这期间以及此前的城市化进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十一五”即将开始,未来的城镇化目标和道路应该如何选择?可能面临哪些难题?应该采取哪些对策?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 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刘勇博士。 中国经济时报: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城市化目前的水平以及它所处的宏观经济发展背景。 刘勇:统计显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2004年为41.3%,处于30%—70%这一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我认为,城市化本身由两种力量推动:一是大城市的拉动;二是农村人口收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城市化进程。 30%到70%之间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是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相配合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各种产业特别是城市里面都兴旺发达,所以人口向城市集中。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过,21世纪将由两大力量或者说是两个基本因素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一是美国的高科技,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城市化对中国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也是一种发展趋势,也是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要求。大的背景就是如此。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确定城市化发展战略已有五年,您如何评价这五年的发展? 刘勇:第一,城市化的确成为推动我国十五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是符合国际潮流的。第二,在“十五”这五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主要有哪些问题,我们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刘勇:第一个问题,也是中国城市化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也就是说虽然土地非农业化了,但是人口并没有非农业化。实际上城市化就两点,一个是人口向城市集中,职业从农业转到非农产业,这是从人口上说的;第二个是土地的非农业化,即土地由原来的农业用地变为二产和三产用地。 第二个问题就是经营城市的误区。所谓经营城市,说白了就是借钱去搞建设,或者说是卖地去搞建设。这是完全不对的。问题就在于它把城市化仅仅理解为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当然是必须的然而城市建设毕竟是公共产品,过分依赖于非财政性资金是存在风险的。 中国经济时报:这会产生哪些问题呢? 刘勇:经营城市误区造成的典型问题就是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开发区遍地开花这是绝对绝对的错误。开发区是重要的,有的城市老城推不动,就搞新城来开发,这是对的,但遍地开花就不可行。举个极端的例子,某沿海省份的一个县,本来有十二个乡镇,为了使各个地方都发展起来,就把乡镇都改为街道,因为有街道就可以搞开发区,就大量地开发土地,小小的县搞了十二个开发区,且不说底下的村镇都可以搞开发区。 中国经济时报:这确实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刘勇:基础设施的钱从哪里来且不说,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核心就是集中,而那十二个分散的开发区是分散的,人口离土不离乡,一点经济效益都没有,反而会造成土地大量的浪费。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 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以后,中国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 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特征措施 1 中国城市化概述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 年代中期以 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三大标志 (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3. 中国城市化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中国城市化进程word版

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 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约为47% ,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 ,发展中国家在38% 左右,最不发达国家大约为22%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是31% ——中国要不要比学赶超? 今年,各方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纷纷出笼:国家统计局说,未来5 年将达到3 3%—35% ,新世纪前10年将达到4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说,20 年内将提高到60% ;最新的说法是,在未来30~40年内达到70% 。 9 月,“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从上海一直开到广州,以 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和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 将在2015年进入亚洲最大的三大国际城市群之列,专家们为中国的城市圈欢欣鼓舞。 且慢!几年前“珠三角迷乱都市化”的警告言犹在耳,都市里的村庄还赶不上现代化的快舞,撤县改市的换牌运动和城市圈的圈城运动是否另一场“大跃进”? 在2001年8 月之前,珠海斗门县还是广东珠三角庞大的城镇群中的最后一个盲点。8 月1 日斗门县撤县成为珠海市的一个区,中国港—澳—珠三角地区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落。

作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珠三角,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是50% ,规划中2020年将达到70% ——达到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而在更广袤的中国内地,新一轮的大规模城市化运动才刚刚开始。 城市化: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 尽管中国城市化历程曾经教训惨痛,但在中国,起码是目前,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仍然富裕程度最高。绝大多数人都因此坚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必成正比。有专家预算,在现有水平上,城市化每增长1 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 增长1.5 个百分点,是推动我国经济再高速发展20年最基本的动力之一。“如果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即达到50% 以上,每年可望增加上万亿元的消费需求! ”类似的乐观论调充斥了媒体,似乎城市化是扩大内需振兴经济的唯一途径。中国城市化的常用方法是“摊大饼”,围绕中心城市,像摊饼一样布局,乡改镇,县改区,县改市,每一级改制升格都有相应的经济与人口指标为依据,客观上也形成一种错觉:高速城市化不仅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彰显经济发展的“业绩”。但真实情况远非于此:珠海本地的报纸上,扑面而来的是斗门改制给当地政府百姓带来的欣喜与“振奋”云云。学者杨云彦1994年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湖北省小城市的人口增长中,60% 是由政区扩展而增加的。有些甚至占到80% 左右。结果不仅农村没有变富,城市反而变穷了,有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乡村化”。也难怪普通人有这样的看法:城市化嘛,不就是换块牌牌吗? “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依靠传统的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 李京文/吉昱华 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的关系,理论界的判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有观点认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有观点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略有滞后,但还在正常范围内;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存在着隐性超城市化。 下表可见1999年世界收入类别国家GNI 、按PPP 调整的GNI 以及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1999年城市化率为3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比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比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考虑到中国1999年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NI 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无法就中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得出中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的结论。1999年,中下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为1200美元和4250美元,分别高于中国420美元和700美元,如果考虑到中国正进入一个加速城市化的阶段,1995—2001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44个百分点,中国的人均GNI 如果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达到1200美元需要5年多的时间,五年中如果中国城市化水平以年均1.44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则五年后中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9.2%,低于中下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得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结论。如果使用购买力平价调整的人均GNI ,中国的城市化的滞后程度大约不到8个百分点,同样无法支持严重滞后的观点。如果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东亚和太平洋国家,情况就更为明显。1999年,该地区人均GNI 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GNI 分别为1010和374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34%,与中国的情况大体相当。如果运用2002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99年,中国城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1978 年到 2008 年的 30 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 30 年,是我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