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有效课堂教学的十种科学行为

有效课堂教学的十种科学行为

有效课堂教学的十种科学行为
有效课堂教学的十种科学行为

有效课堂教学的十种科学行为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和第一责任人,是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和核心,因而其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1、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我们认为,在教学关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支撑学生的学习,使之实现有效教学。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案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同学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2、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我们认为,在师生关系上的和谐,教师的教案行为主要应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案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案策略。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案策略。

所谓“精讲”就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通过“精讲”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等。因为学生注意力集中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讲多了影响教案效果。

要精讲就要突出“重点”,所谓突出重点指: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分析,学懂重点;组织讲评,突出重点;练习设计,紧扣重点;板书设计,标出重点;直观演示,体现重点;课堂提问,问在重点;归纳小结,点出重点等。重点知识解决了,一堂课的任务基本完成。

所谓“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虽然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过量的练习,会产生两个消极作用:一是阻碍技能的掌握;二是导致技能的退化。即产生练习的“高原现象”。所以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练习方法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4、在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

创境。在新课程有效教案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系列的情境,组织大量的刺激要素,以不同形式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维,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在刺激策略上,可有以下几种:

(1)语言刺激。即教师以“奇”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精”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新”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美”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艺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

(2)媒体刺激。即教师以背景内容刺激问题;以核心内容刺激问题;以激趣内容刺激问题;以重复呈现刺激问题等。

(3)演示刺激。即教师以模拟演示刺激问题;以实物演示刺激问题;以图表演示刺激问题等。

(4)情景刺激。即教师以活动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实验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心理体验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故事情景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等。

(5)情感刺激。即教师以成功激励的方法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合理调节情感状态来刺激问题对话;以“移情”手法,刺激问题对话等。设疑。教师要通过设疑,刺激学生对问题探索求知的欲望与热情。通过问题的刺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问题刺激的设疑方法很多,这里提供若干个设疑点,如:在课题上设疑,在重点上设疑,在衔接上设疑,在联系上设疑,在思路上设疑,在实践上设疑,在比较上设疑,在谬误上设疑,在疑难上设疑,在运用上设疑,在深化上设疑等。但设疑应注意;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整体性和主体性等。

5、在关注差异上,表现为:分层与异步

有效教案主要指对全体学生教案有效,不是指对部分基础好的学生有效,否则就要产生新的不平衡,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使学

生之间个体差异更大。我们需要的是让原来的不平衡,逐步趋于平衡,这也是对有效教案的要求。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有多种原因形成的。因为每个学生都受到不同的遗传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这必然使个人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客观差异。其差异主要是:基础性差异、动力性差异,操作性差异和方向性差异等,如何在教案中缩小差异,或在有较大差异的班级(如民工子女多的班级)中如何执教,这是实现有效教案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学生之间具有明显差异的班级中,一定要打破“齐步走”的格局,提倡“异步行”的做法。其中,分层递进,因材施教,仍然是一个好的教案原则。课堂教案中,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功的指导思想下,要协调教案目标和要求,将教案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的易变因素,使教案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通过对学生的分层教案,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调节,以达到各类学生产生接受效应,共振效应,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6、在动态生成上,表现为:促进与应对

动态生成教案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核心理念之一。

所谓“动态生成”或说“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很少关注“动态生成”,很少考虑促进动态生成,应对动态生成。

促进,就是采用生成性策略,促进问题的生成。其中,策略有:生动的讲述策略,技巧性提问策略,引导学生质疑策略,创设问题情境策略,头脑风暴策略等。

应对,就是当课堂动态生成时,要运用教师的教案机制,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其中,策略有:倾听回应策略,因势利导策略,随机应变策略,把握分寸策略等。

7、在媒体运用上,表现为:整合与巧用

整合,指把媒体技术融入教案过程,发挥“技术”的优势,改变教师中心论,把“技术”与学科教案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相应的引导方法。整合的方法有几种:技术与学科整合,技术与学科教案整合,技术与某种知识的整合,技术与某种策略的整合等。通过各方面的整合,使之产生1+1>2的效果。

巧用,就是找准整合之处。要做到整合在关键处,整合在疑难处,整合在情境创设处,新知的生长处,思维的障碍处,操作的要领处,知识的延伸处,思维的拓展处等。“技术”的运用不能占用时间太多,防止产生“技术现代化”而“感情淡漠化”的不良倾向。

8、在学习评价上,表现为:发展与开放

发展,指对学生要进行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表现情况的全面考查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与帮助,以达到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目的。同时,发展性评价则更多是一种自我参照的评价,即把评价结果跟学生以前的表现进行比较(个体内差评价)从而发现学生的进步与缺陷,以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并提

出补救的措施。因此,发展性评价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放,指对学生进行开放性评价。“开放”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评价内容的开放。即它不仅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的评价,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品质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二是评价标准的开放。对学生评价不能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而要通过既有一定的共性要求,又有适合各个层次学生且可以供自我选择的评价来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对少数表现出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要进行特殊的评价。

三是评价主体的开放。它既有教师评价,还有自评与互评;将来自各个角度的观察意见交汇起来,最后作出既有定量又有定性的全面评价。

9、在课堂管理上,表现为:反馈与调控

课堂管理首先要有反馈信息,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接受应该敏感,判断应当准确,处理应当果断,对后续落实目标的教案要调节,回授、补偿应及时。反馈的方法可以用提问、观察、质疑、训练等收集信息。反馈包括当堂反馈和课后作业的反馈。

在学习过程中,要提倡学习的“自我反馈”,其具体要求有三:一是自我观察,二是自我分析,三是自我评价。同时,还提倡“同步反馈”,其中“同步”指:与学习内容同步;与学习进程同步;与练习过程同步;与学生心理兴奋点同步等。

课堂中的调控,不一定都是对“问题生”的调控。首先是目标调控,即要考察三维目标的贯彻度和达标度;其次是“度”的控制,即控制思维的密度,内容的深广度,教案的进度,训练的程度,使师生处于“共振”状态。最后是对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控。特别是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调控:(1)当学生精神不佳时,你能使他们振作;

(2)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使他们归于平静;

(3)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给他们指明方向;

(4)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5)当学生有差错时,你能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

10、在对待自我上,表现为:反思与改进

坚持教案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教师的元认知技能。反思产生于问题,要让教师自己审视自己的教案,反思自己的教案,质疑自己的教案,找出教案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反思。可指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课前反思会使教案成为一种自觉地形为;课中反思会使教案活动高效率地完成;课后反思会使教案经验理性化。

改进。指在教案观念上的改进;对教材及“课标”钻研方面的改进;对教案方法与策略的改进;对教师自身素养方面的改进等。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教案要反思,现在人人皆知,但是在反思实践中,出现一些倾向:一是“假反思”,不是“真反思”;二是“浅反思”,不是“深反思”;三是“应付思”,不是“我要思”;四是“空反思”,即只顾反思,不会“决断”,没有行

动,未解决问题。我们认为,要提高教案反思的能力,提高反思品质中的几个“度”是训练的方向,即反思要有广度;反思要有深度;反思要有高度;反思要有创新度;反思要有灵活度。

研究表明:一个不会反思的教师,不可能在课程改革中,转换教师角色,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他的经验也是狭隘的,肤浅的,它的学术水平的发展也将大受限制。

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行为规范

***学校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行为规范 (试行) 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师法》、《中小学教师执业行为规范准则》和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严格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学校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行为规范》,望全体教师严格遵照执行。第一条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中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为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养习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教师应把课堂作为神圣的育人殿堂,做到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用科学精神、精湛专业和人格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条教师应根据学校育人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教学进度计划,坚持每堂课上课前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和讲义,做好各种教学设备、教具、模型等有关教学准备工作。 第三条教师在课堂内应保持衣冠整洁、仪表端正、言行文明、站立讲授。教师进课堂禁止带通讯工具,自觉遵守作息时间,上课期间不得随意外出,不得迟到,不得提前下课,不得自行更改上课时间等。第四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基本流程、基本模式进行教学,体现学科特点,做到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思路清晰、详略得当、逻辑缜密、重点与难点突出,力戒平铺直叙、照本宣科。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优化

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第五条教师在课堂讲课时,要坚持循循善诱,耐心辅导,绝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歧视成绩差的学生,更不得以各种形式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原则,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的反馈,做到课堂“教”与“学”双向互动。 第六条自觉执行课程计划,任何人不能私自调课、停课、占课、拖堂,不能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更不能影响下一节课教师上课。要确保上课时间,教师在上课铃响前,必须提前进入教室,做好教学准备,检查学生学具准备情况,组织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 第七条教师必须注重课堂纪律管理,提高课堂掌控能力,对学生在课堂上睡觉、饮水吃零食、讲小话、打闹等不当行为要及时给予纠正教育,同时要做好学生上课考勤工作,对上课迟到、早退或旷课学生要及时批评。 第八条积极发挥功能室作用,专业课教学如美术、音乐、信息技术、体育和理、化、生、科学实验课尽量在专用教室(场地)授课。要教育学生注意安全、爱护设施,维护场地卫生。要认真指导学生掌握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启动和关闭设备,以确保设备和人身安全。第九条各学科教师都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无论课堂随机练习或是练习课、测试课、书法课、晨读课等都要重视对学生的坐姿、书写等习惯的指导与培养。同时,要确保学生书法课的练习,不得擅自更改书法课内容和晨读内容。 必须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师对授课内容要熟练掌握,力求做到能

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1、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我们认为,在教学关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同学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2、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4、在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 创境。在新课程有效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系列的情境,组织大量的刺激要素,以不同形式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维,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设疑。教师要通过设疑,刺激学生对问题探索求知的欲望与热情。通过问题的刺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问题刺激的设疑方法很多,这里提供若干个设疑点,如:在课题上设疑,在重点上设疑,在衔接上设疑,在联系上设疑,在思路上设疑,在实践上设疑,在比较上设疑,在谬误上设疑,在疑难上设疑,在运用上设疑,在深化上设疑等。但设疑应注意;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整体性和主体性等。

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基本认识

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基本认识 华东师大夏志芳 一、教学行为的界定 行为是在社会、个人及具体场景共同作用下人的心理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一个复杂的整合系统。狭义的行为是指人的外显行为,即可观察或可测量的个体活动。教学行为也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教师的个人素质与观念及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场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教师的教学观是决定其教学行为的关键,而教学观又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与发展的,因而不同的教学理论影响下的教师往往会有不同的教学行为。对于教学行为理论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因而形成不同的界定: .《教育大辞典》将教学行为定义为: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所采取的行为,它不仅包括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教师、学生与整个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i[] .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时的表现,是在特定的外在教学情境下,教师根据自己的素养选择教学模式及自己的角色,然后进行教学,这就产生了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是教师“教“的行为,即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可观察的外显的教学活动方式。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指向教学内容的各种行为,二是为了使上述行为得以顺利实施而对自己和他人行为进行组织管理的行为。ii[].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活动或表现。教学行为是外显的,是可以观察与记录的。iii[]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经验与教学内部关系,对实施的可操作因素的选择、组合、运用与控制的工作行为。它包括对各种教学要素的专业化理解与教学运行中的设计、程序、手段、方式和方法。iv[] 对教学行为的不同定义从一定的层面反映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实质。尽管各种定义表述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几个方面:①教学行为从广义上包括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狭义上看仅限于教师教的教学行为。②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即具有目的性。③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重要影响。④教学行为是受教师专业素养影响,是在一定情境中可观察的,它与教师所处的实践情境密切相关,是随时变化的。 本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概念界定为,主要在课堂时空范围内,教师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与过程中,采取的有教学目的指向的一系列外化表现。 二、教学行为的特征 教学行为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外显性

课堂上教师的10种有效教学行为

课堂上教师的10种有效教学行为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我们归纳为十种有效教学行为: 1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我们认为,在教学关系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支撑学生的学习,使之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

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同学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2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我们认为,在师生关系上的和谐,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应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内涵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工业心理学。人际关系理论及行为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从20世纪60年代作为独立的学科,到80年代分化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一贯的核心基本问题,也有各时代的一些热点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现在,组织行为学在国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研究水平相比仍具有较大的差距。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管理心理学与组织心理学有时会使用同样的教材,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两者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所以在一些时候,管理心理学也称为组织行为学、组织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 一.组织与组织行为学 1 组织 组织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所以需要首先了解组织的概念。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安排。 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不知道组织的概念,但大部分人认为他们知道“组织’’意味着什么。不论理想中还是现实中,组织都有下列特点: 特定的目标。任何组织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使命和目标。企业是为了提供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需求。教育机构是为了提供教育服务来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医疗机构是为了提供健康服务来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 组织成员。组织目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个人无法完成,所以需要吸纳组织成员帮助实现组织目标。为此,需要形成开放的,可见的、正规的组织结构,在组织成员之间进行专业分工和协调。 清晰的边界。一个比较清晰的关于它们自己的物资、人力、资金这些资源的边界。当目标被清晰地确定下来,其他的目标要么处在组织范围以内服从于总目标,要么转给其他组织或社会生活圈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理性的组织。 当我们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建立了组织之后,雇员不会自动地按照组织的意图完成组织目标,所以管理者和学者致力于研究如何让雇员多干活,让雇员提高效率,由此导致了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2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Organizantion Behavior , OB)是系统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和组织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一门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个方向、目标。研究的第一个方向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毫无疑问的是,组织会对我们观察世界的方法、对待工作的方式,而这些方式是对我们自己的看法产生影响。组织行为学试图阐明组织影响其成员的各种方式,而这种方式是为了创造更有效地组织。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第二个方向是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极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以研究组织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规律为研究对象,了解行为背后的动因,目的提高对雇员的预测能力,以引导、控制雇员的行为,提高组织的绩效。也就是说,组织行为学是重视人的作用的结果,它将人作为研究的中心,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代替直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

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一、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我们认为,在教学关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同学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二、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三、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四、在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 创境。在新课程有效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系列的情境,组织大量的刺激要素,以不同形式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维,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 设疑。教师要通过设疑,刺激学生对问题探索求知的欲望与热情。通过问题的刺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问题刺激的设疑方法很多,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问卷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问卷 从未有时经常总是 1.开始讲授新课的方法不对………………………………………( )( )( )( ) 2.口头语言表达流畅、清楚、准确………………………………( )( )( )( ) 3.将新授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 )( )( ) 4.教学生死记硬背而非理解、掌握………………………………( )( )( )( ) 5.明确规定讨论的主题和提出讨论的目的………………………( )( )( )( ) 6.提出的问题是大多数学生能通过思考正确回答的……………( )( )( )( ) 7.准备上课或开始上新课的开场白占用了过多时间……………( )( )( )( ) 8.教师和学生都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活动……………………( )( )( )( ) 9.向学生提出既使学生感到有一定难度又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教学要求……………………………………………………………………( )( )( )( ) 10.不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忽视学生的水平、能力、需要及兴趣 ……………………………………………………………………( )( )( )( ) 11.创设没有恐吓、威胁的课堂教学环境…………………………( )( )( )( ) 12.与学生共同制订课堂规则………………………………………( )( )( )( ) 13.使课堂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 )( )( ) 14.自然、恰当地运用注视、凝视、监视等眼神辅助教学………( )( )( )( ) 15.布置太难或太容易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 )( )( ) 16.简述教学目的、任务及重要性…………………………………( )( )( )( ) 17.模糊、含混地讲授教学内容……………………………………( )( )( )( ) 18.将新知识置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内………………………………( )( )( )( ) 19.重视教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而非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 )( )( )( ) 20.适时引导学生的讨论,保证讨论围绕主题和有明确的方向…( )( )( )( )

十种有效教学行为

十种有效教学行为 一、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二、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让课堂变得和谐幸福。 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三、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所谓“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虽然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过量的练习,会产生两个消极作用:一是阻碍技能的掌握;二是导致技能的退化。即产生练习的“高原现象”。所以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练习方法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所谓“精讲”就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通过“精讲”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等。因为学生注意力集中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讲多了影响教学效果。

甘怡群《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笔记和习题详解(t统计量简介)【圣才出品】

第8章t统计量简介 8.1 复习笔记 一、t统计量简介 (一)样本方差与标准差 样本方差 样本标准差: (二)t统计量 由于总体方差未知,需要将原有公式中的总体方差σ替换为样本方差S。样本方差的标准误的估计值用表示,区别于总体方差的标准误估计值: 将标准误的估计值代入z分数的计算公式,即得到t统计量: 即 二、t统计量和z统计量的比较 表8.1 z统计量和t统计量的比较

(一)z统计量和t统计量的适应规则 当总体方差σ2已知时,用z统计量;当总体方差σ2未知时,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使用t统计量。 (二)z统计量和t统计量的不同 二者的差异全部来自于样本方差S2对总体方差σ2的替代。而如果进一步对S2和σ2的计算公式进行考查,二者的替代过程与自由度的变化有关。 三、t统计量的自由度 广义的自由度(df)描述了一个统计量中可以自由变化的分数的数目。在计算样本方差S2之前,必须知道样本的均值。由于样本均值的限制,其中的一个分数不能再自由变化,因此t检验中的自由度df等于样本容量n减去1,即: df = n-1 对样本方差的公式可转化成: S2=SS/n-1=SS/df 四、t分布 (一)t分布的形状 1.样本容量n的数目越大,S2是σ2更好的估计值,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就越好。t

分布的形状是自由度df的函数。对每一个自由度df,都有一个特定形状的t分布与之对应。n或df的数目越大,t分布的形状越接近正态分布。当自由度趋近于正无穷的时候,t分布曲线与正态分布曲线重合。同正态分布相比,t分布的曲线相对扁平,表明其变异性相对较大。 2.t分布曲线的尾部,即极端值的区域,始终是在正态分布曲线之上。这表明对于给定的α水平,t分布的临界值大于正态分布的临界值,使得z检验总是比t检验更加敏感。随着自由度df的值逐渐增大,两种分布的临界值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 图8.1 t分布与正态分布 3.在运用t统计量进行假设检验时,也需要使用t分布表确定临界值。 (二)t分布表 t分布表描述了若干个不同的分布。表中的每一行都对应着一个自由度df,相应地也就对应着一个不同的t分布;t分布表的使用比标准正态分布表稍微复杂。因为t分布表的临界值会随t分布函数而变化,也就是随df值而变化,查表时应同时关注横、纵两个方向的标度。 五、t检验

课堂教学行为规范

烟台理工学校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行为规范 为规范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特制定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行为规范,希望全体教师严格遵守执行。 一、课前规范 1. 课前准备 (1)教师上课前,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写好教案、实训任务书 或工作页(要有不少于2课时的提前量),做好各种教学设备、教具、实验实训材料的准备和情绪调控工作。做好教学活动场地、设备安全检查工作。禁止教师备课不充分上课现象的发生。 (2)注意教师形象,重视课堂仪表,上课要精神饱满,衣着要干净整洁、朴素大方,不允许穿奇装异服和拖鞋进教室,男教师不允许穿背心进课堂,女教师不宜画浓妆。 2. 课前组织 (1)文化理论课教师应在上课前2-5分钟进入教室,督促、检查学生课前学具准备情况,及时督交手机,及早纠正各种问题。 (2)实训课(上机课、体育课等)上课,任课教师必须在预备铃指导学生在教学楼前列队,上课铃响前整齐、安静的进入场地。 (3)上课铃响后,师生间互行问候礼,行礼过程中,气氛应庄重,感情要亲切。 二、课中规范 1. 教学内容 (1)教师应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规定,上足、开齐学校设置

的学科和内容,全面地把握好课程深度、广度、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恰当安排教学内容。 (2)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教学任务,无特殊情况,不得挪为他用。不得随意在课堂教学时数内,安排学生长时间预习、复习或自习。对于教学大纲要求的习题课或讨论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指导学生演练和讨论。 (3)不得散布违背党的基本方针政策、民族分裂、封建迷信以及淫秽等其他思想内容不健康的言论或进行传销、推销等营利活动。 2. 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做到图、文、声、像、实物并茂,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尽量米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内驱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及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严禁放弃对学困生的教育。 (2)课堂讲授应当做到理论阐述准确,概念交代清楚,教学内容充实,详略得当,逻辑性强,条理分明,重点、难点突出;既要注重基础,又要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动态。 3. 课堂管理 (1)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维护课堂教学秩序,时刻关注学生 的学习状态,对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不注意听讲、说话、睡觉、搞小动作、使用通讯工具等扰乱课堂教学秩序的现象要坚决制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问卷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问卷 从有经总 未时常是1.开始讲授新课的方法不对………………………………………( )( )( )( ) 2.口头语言表达流畅、清楚、准确………………………………( )( )( )( ) 3.将新授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 )( )( ) 4.教学生死记硬背而非理解、掌握………………………………( )( )( )( ) 5.明确规定讨论的主题和提出讨论的目的………………………( )( )( )( ) 6.提出的问题是大多数学生能通过思考正确回答的……………( )( )( )( ) 7.准备上课或开始上新课的开场白占用了过多时间……………( )( )( )( ) 8.教师和学生都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活动……………………( )( )( )( ) 9.向学生提出既使学生感到有一定难度又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教学要求……………………………………………………………………( )( )( )( ) 10.不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忽视学生的水平、能力、需要及兴趣 ……………………………………………………………………( )( )( )( ) 11.创设没有恐吓、威胁的课堂教学环境…………………………( )( )( )( ) 12.与学生共同制订课堂规则………………………………………( )( )( )( ) 13.使课堂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 )( )( ) 14.自然、恰当地运用注视、凝视、监视等眼神辅助教学………( )( )( )( ) 15.布置太难或太容易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 )( )( ) 16.简述教学目的、任务及重要性…………………………………( )( )( )( ) 17.模糊、含混地讲授教学内容……………………………………( )( )( )( ) 18.将新知识置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内………………………………( )( )( )( ) 19.重视教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而非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 )( )( )( ) 20.适时引导学生的讨论,保证讨论围绕主题和有明确的方向…( )( )( )( ) 21.提问后3~5秒再叫学生回答…………………………………( )( )( )( ) 22.让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教学内容………………………………( )( )( )( ) 23.教学活动几乎占用了课堂教学的全部时间……………………( )( )( )( ) 24.提供有趣和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 )( )( )

甘怡群《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章节题库(二项分布)【圣才出品】

第7章 二项分布 一、单项选择题 1.某学业成就测验由100道五选一的单项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如果要从统计上(99%的把握)排除猜测作答的情形,考生正确回答的题目数量至少应该是( )。[统考2009研] A .24题 B .25题 C .26题 D .27题 【答案】D 【解析】1100205np μ==?=,45 451100=??==npq s 若完全凭猜测,则能对20题。如果以95%为置信度,则猜测的范围在 1.96207.84s μ±=±,即12.16~27.84之间。考生答对27题以上的猜测概率只有5%,在统计上一般认为小概率事件不发生。因此,答对27题以上则认为是自己真正会而不是凭猜测。 2.某测验包含32个选择题,该选择题四择一,若受测者随机作答,其成绩分布方差应为( )。 A .10

B.8 C.4 D.6 【答案】D 【解析】此问题服从二项分布C(32,0.25),方差为npq,即32×0.25×0.75=6。 3.在一个二选一的实验中,被试在12次中挑对10次,Z值等于()。 A.4.05 B.2.31 C.1.33 D.2.02 【答案】B 【解析】μ=np=12×0.5=6 σ2=npq=12×0.5×0.5=3 根据,由于X=10, z= 则 二、计算题 1.在特异功能实验中,五种符号不同的卡片在25张卡片中各重复五次。每次实验自25张卡片中抽取一张,记下符号,将卡片送回。共抽25次,每次正确的概率是1/5。写出实验中的二项式。问这个二项分布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各等于多少?

解:已知10.25 p ==,250.25np =?=,二项分布接近正态分布。 实验中的二项式为:(), ,x x n x n b x n p C p q -= 5np μ== σ===2 答:这个二项分布的平均数是5,标准差是 2。 2.今有四择一选择测验 100题,问答对多少题才能说是真的会答而不是猜测? 解:n=100,p=0.25,np=25>5所以这个二项分布近似正态分布。 25np μ== σ===4.33 在统计学中将p ≤0.5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随机事件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反过来说,如果小概率事件发生了则这个事件不是随机的。因此X Z μσ-= ≥1.96,X ≥32.1, 取整数33。 答:当回答对33道题才能说是真会不是猜测。 3.一张考卷中有15道多重选择题,每题有4个可能的回答,其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答案。一考生随机回答,(1)求答对5至10题的概率,(2)答对的平均题数是多少? 解:有4个选项的多项选择题,回答正确的概率为:123444441C C C C +++=0.067 n=15,p=0.067,np=1所以这个二项分布不近似正态分布,只能根据二项分布求解。 (1)答对5至10题的概率 {}()()()()()105,15,0.0676,15,0.0677,15,0.0678,15,0.0679,15,0.067p X b b b b b =++++5≤≤ ()10,15,0.067 b + =0.002 (2)由于这个二项分布不近似于正态分布因此无法求答对的平均题数。

甘怡群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知识点总结归纳课后答案

第一部分笔记和习题详解 第1章统计和度量的基本概念 1.1 复习笔记 一、统计、科学和观察 在心理学研究当中,研究者通过发问卷、做实验等方式来收集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研究,得到支持研究假设的证据,这其实就是一个统计的过程。统计学包括描述统计、推论统计和多元统计。统计学是心理与行为科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科学工具。统计方法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有效地获取信息、得出结论,而且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学习、理解他人的研究,促进学术交流和发展。 二、实验设计和科学方法 (一)实验设计 科学涉及到对不同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在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研究变量间的关系: 1.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即观察在自然情境中存在的两个变量,是寻求变量之间关系的最简单的方法。相关研究只能够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却不能提供因果关系的证据。如果想要进一步研究因果关系,则需要进行实验研究。 2.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即一个变量的变化是不是由另外一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实验研究一般具有两个特征:① 研究者需要操纵一个变量,然后观察另外一个变量,看这种操纵是否带来了变化;② 要对研究中的其他一些无关变量进行控制,以确保这些变量不会对研究的结果产生影响。 3.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是介于真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之间的一种研究,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好于非实验研究,但它又不没有真实验研究控制得那么充分和严格。在准

实验研究中,自变量是一些研究者无法控制的、自然存在的因素,研究者考查已有的各组被试间的差别或在不同时间内采集的数据的差异。 4.非实验研究 非实验研究比准实验研究在控制的严格性上弱一些,一般用于考查自然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对现象的描述。常见的方法有观察法、问卷法等。 (二)科学方法 在心理学乃至大部分科学研究中,理论和假设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概念。心理学理论是对行为的潜在机制的一系列陈述,它可以用来解释心理学各个领域中的问题。假设是针对每次研究更加具体的一种预测,它会提出不同变量之间可能的关系。事实上,研究就是要来验证某假设正确与否。当研究的结果与其假设相符,那么假设成立,原来的理论得到加强或补充;如果研究的结果与其假设背道而驰,那么假设被推翻,研究者需要将这个新的发现填充到理论中,对理论进行修订,然后从中得到一个新的假设,继续进行研究。 三、心理统计中常用的一些概念和统计符号 (一)总体、样本和随机取样 1.总体 总体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的、可观测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称为个体。在心理学研究中,总体是特定研究所关注的所有个体的集合,研究者一般根据研究的兴趣和目的规定研究的总体,其特征和范围也随目的和要求的变化而不同。总体既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 2.样本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作为真正的研究对象的一些个体的集合。从总体中抽取的样本有大有小,一般来说要依据研究的目的而定。 3.随机取样 随机取样是指从总体抽取样本的一种策略,要求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均等。只有对总体的分布、特征等有了全面的认识,才可能选取恰当的随机取样方法,保证所抽取的样本在最大可能上具有同总体一致的分布和特征,达到采取随机方法所希望的效果。 (二)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 1.描述统计

-----有效教学行为_促进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条件

有效教学行为:促进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条件 [ 作者简介]陈晓端(1958-),男,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建华(1976-) ,女,山东乳山人,硕士,助理研究员。陈晓端1 马建华2 (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2.山东省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23 )[摘 要]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主体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学生成长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尽管,教学活动的效率与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在教学活动的整个进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选择与实践无疑是关键的因素。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学行为是体现教学理念、落实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质性行动。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 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效果的高低和好坏。因此,课堂环境中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师有效教学行为为前提的。 [关键词]有效教学行为;有效学习;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 G 42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02-1477(2011)06-0009-04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主体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学生成长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体现教学哲学和教学决策、落实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质性行动。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效果的高低和好坏。可以说,课堂环境中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发生在相当程度上是以教师有效教学行为为前提的。 一、有效教学行为———体现稳定操作规范与教师个体艺术统一的行为 教学行为的选择和确定并不是随意的,要依据儿童认知与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要依据一个社会的文化、制度、历史传统等对教育的基本诉求。儿童的认知与思维发展规律要求教学行为必须包含一定的操作步骤,例如,课堂提问一般包括引入( 表示即将提问,使学生做好心理上的准备)、陈述问题、提示与追索答案、评价等基本环节。这些总是相对稳定地按一定程序予以完成的动作,使得教学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 周期性。[1] 一种教学行为形成后很少会因时空和 情境的变化而发生质的变化,其核心的特征是稳 定性,即其行动序列是相对稳固的。我们不曾见到过一位教师使用的提问行为是另一位教师的讨论行为,也不曾发现陈述行为随着千百年的时间的推移而具备了其他教学行为的特征。因此,对一种教学行为是否为有效教学行为进行评判,必须依据由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推演出的相对稳固的标准化的技术指标。 社会的文化、制度、历史传统等对教育的基本诉求要求教学行为能够渗透一定的价值观念,能够把社会要求转化成为儿童的观念和行为。社会诉求总是通常以国家教育方针、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教学法规等为表现形式,从各个层次和角度对教学行为应达到的目标进行了阐释和规范, 也间接地规定了教师必须依据这些内容对其教学行为进行规划和设计。教学行为的这种计划性在教学活动中是十分明显的,如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而提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而做演示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而示范等等。在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性评判时,这些要求总是直接物化为一些行为操作指标, 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影

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具体体现

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具体体现 教学园地 12-25 1822 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具体体现 有效教学行为是教师为更好地实现既定教学目标,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实施的行为。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 一、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其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 所谓帮助,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二、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和独特性;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三、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所谓“精讲”就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所谓“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向学生提供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问卷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问卷 本次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调查结果仅供教学研究用。因此填写时不要有任何顾虑。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取决于您回答的真实性。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在下列各题中选择一个与您平时教学最符合的选项。 1、您在上课过程中,会以适当方式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吗? _________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2. 您在备课过程中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 A.教科书 B.揣摩命题考试要求 C.课程标准 3.对于一堂新授课,您一般怎样安排教学时间? _________ A.以讲授为主 B.部分时间自己讲,部分时间让学生练习 C.以与学生共同讨论为主 4.您会因个人私事耽误自己的课吗? _________ A.什么情况下都不会的 B.不得已时,也会耽误 C.有时本可以不耽误的,但也耽误了 5.每节课结束时,您是否告诉学生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_________ A.一般不 B.偶尔 C.经常 6.在上课过程中您主要根据_________来把握讲课的快慢。 A.时间和内容多少 B.教材的难易程度 C.学生的接受情况 7.在引入新课时,对于创设情境的做法,您是_________。 A.每次都采用 B.经常采用 C.偶尔采用 8.备课时您是否经常与其他教师探讨有关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 _________ A.从不 B.经常 C.有时 9.您在辅导学生功课时,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反应是_________。 A.直接予以讲解,给出答案 B.耐心地给出答案 C.启发学生思考,循循善诱 10.您在教学中有时会把本该今天能做的事拖到明天去做吗? _________ A.不会 B.这种情况很少 C.这种情况很常见 11.在复习课上回顾所学内容时,您一般是_________。 A.先复述,学生跟着说 B.提出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C.让学生回顾、复述,其他学生补充 12.您经常提问哪一类学生? _________ A.优等生 B.中下等生 C.全班一样,根据问题情况找不同学生 13.在新授课中,您认为那些提出与新课内容无关问题的学生是_________。 A.标新立异,引起别人注意 B.创新能力强,思维活跃 C.扰乱课堂秩序,故意为难老师 14.您在教学中是否自然、恰当地运用注视、凝视、监视等眼神辅助教学?_________ A.从未 B.有时 C.经常 D.总是 15.您在教学中是否适时引导学生的讨论,保证讨论围绕主题和有明确的方向?_________ A.从未 B.有时 C.经常 D.总是 16.您在教学中是否自然、恰当地运用微笑、惊讶等面部表情辅助教学?_________ A.从未 B.有时 C.经常 D.总是 17.您在教学中是否自然、恰当地运用说话节奏、声调高低变化等辅助教学?_________ A.从未 B.有时 C.经常 D.总是 18.您在教学中是否自然、恰当地运用走动、与学生交往的空间距离、接触等辅助教学?_________ A.从未 B.有时 C.经常 D.总是 19.您在教学中是否有提问后延时3~5秒再叫学生回答的习惯?_________ A.从未 B.有时 C.经常 D.总是 20.您在教学中是否在学生回答后不立即评论,而是留下时间让学生继续补充、完善回答?_________ A.从未 B.有时 C.经常 D.总是 21.您在教学中是否对学生的回答及时作出简洁反馈?_________ A.从未 B.有时 C.经常 D.总是 22.您在教学中是否在学生做课堂作业时轮流检查和指导学生?_________ A.从未 B.有时 C.经常 D.总是 23.您在教学中是否对课堂讨论进行小结或归纳?_________ A.从未 B.有时 C.经常 D.总是 24.您在教学中是否及时反馈和必要时讲评作业,指出共同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_________ A.从未 B.有时 C.经常 D.总是 25.从整体上说,您对自己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是 A.从未有效 B.很少有效 C.经常有效 D.总是有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