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考知识点全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考知识点全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考知识点全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考知识点全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思想道德素质的含义: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们在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养和能力。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它是最重要的素质。

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着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2.法律素质的含义:

法律素质是人们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

3.法律和道德的不同作用及相互关系:

道德规范着人们应当如何行为,它主要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是一种纯粹精神的力量。

法律规范着人们必须如何行为,它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更是一整物质的力量。

法律是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力保证和依靠。道德是执行法律的基础。

4.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意义:

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完全可以成为引领当代大学生做人成才的根本指针,成为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

8.历史使命的含义:

人在社会中生活,总要担当各种各样的任务和责任,其中,人们担负的重大历史任务和责任就是历史使命。

9.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0.理想的含义: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11.信念的含义: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12.理想信念的特点:

理想信念具有思想性与实践性,时代性和阶级性,多样性和共同性。

13.理想信念的类型:

生活领域,职业领域,道德领域,社会领域。

14.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三个方面的作用: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精神动力、精神支柱。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基本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

它们是阶段性理想与最终理想的关系。我们现阶段的奋斗纲领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现价段共产党人的理想,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理想是迈向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一个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17.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与现实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他们是对立的,比如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形成着理想,包含着理想实现的条件和因素。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将会变成新的现实。

18.在确立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

19.爱国主义的含义: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热爱、忠诚和报效自己祖国的一种感情、思想和行为。它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使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20.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首要表现

热爱骨肉同胞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热爱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

2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

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

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

22.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爱国主义的巨大作用: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

23.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核心: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核心:爱国主义

24.时代精神的内涵和核心:

时代精神实在继承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核心:改革创新

25.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集中代表着、实现着、体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26.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统一:

坚持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统一,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基本要求。

27.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防止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妄自尊大、故步自封的狭隘民族主义。二是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

28.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9.爱国主义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首年要做到的就是爱国。以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仅仅体现在个人层面的恪守公民基本道德准则,还体现在国家层面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层面的打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现代社会。

30.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自强的含义:

民族自尊:一个民族坚决维护本民族荣誉和尊严的强烈情感。

民族自信:一个民族对于自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及其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念

民族自强:一个民族在高度自尊、自信的基础上,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英雄气概和创造精神。

31.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32.做一个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刻苦学习,掌握建设国家和保卫国家的过硬本领

端正思想,自觉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统一

躬行实践,在服务祖国和人民中实现自身价值

33.人生的含义:

是指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旅程。

34.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5.人生观的含义: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新城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36.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

37.人生目的的含义:

人生目的指的是人生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

38.人生目的在人生观中的核心地位:

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39.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高尚的人生目的:

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

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大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

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影响的有力武器。

40.人生态度的含义:

人生态度属于人生观的范畴,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

41.人生境遇的含义:

所谓境遇,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具体环境。其中顺利的境遇称为顺境,不顺利的境遇称为逆境。

42.人生态度的类型:

一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二是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

43.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

44.价值观的含义:

是指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集中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45.人生价值的含义:

是指人的生活实践对个人和社会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在生活实践中,人生价值内在的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生的自我价值,二是人生的社会价值。

46.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他人、社会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个体对他人、社会所做的贡献。

47.价值和人的价值:

价值,是人们头脑里的东西,是客观事物的性能在人们头脑里的一种反映。

人的价值,就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自己、他人和社会需要的满足。

48.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基础。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所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越高,为他人和社会创造的财富越多,他所能实现的自我价值就越高。

49.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

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是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提高自我素质和能力,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主观条件。

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50.身心健康的标准:

在生理方面,要有强健的体魄,身体发育匀称,生理功能良好,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抵御一般性疾病的侵袭:在心理方面,要经常保持愉快的心境,适应能力强,自我评价客观,善于与别人相处,能够较好的完成同龄人一般能够完成的活动,具有自我调节以适应自身及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51.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

52.保持身心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

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

注重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3.成功交往的方法与艺术: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注意交往的第一印象

运用适当的沟通方法。

54.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

个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特定的社会条件决定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个人并不是被动地由社会决定,而是对社会具有能动性。

55.正确认识并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把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

在社会发展中认识、调整和充实自我

在个人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

56.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57.道德的科学起源: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不是人主观自生的,也不是神的意志,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58.道德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认为道德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

59.道德的主要功能:

调节功能和认识功能是道德的两种主要功能,道德的其他各种功能都建立在其主要功能的基础上。

60.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

61.道德的发展规律:

道德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道德有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进步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

62.传统美德与传统道德的区别: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含于传统道德之中,但不等于传统道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剔除了传统道德中的糟粕,取其精华,经过提纯、重释,是被当代所认可的优秀道德遗产。

63.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

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

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

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

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

德性修养,重视躬行慎独。

64.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现实要求:

在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中,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需要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

6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当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优势的发挥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作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提供道德的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6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联系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社会主义德治和社会主义法治二者结合,相得益彰。

6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增进我们的文化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充分激发每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能使体现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利于每个中国人道德品质的完善和中华民族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

6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

69.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集体主义

70.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涵:

其一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其二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其三强调重视、保障、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和自觉创造精神。

7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

诚实守信

7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为人民服务体现着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7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集体主义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7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成事之基

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

诚实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75.荣辱观的含义: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重要体现,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通俗的说,荣辱观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辱。荣辱观是道德观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76.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含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对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

77.八荣八耻的内容: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78.学习和践行和会主义荣辱观:

重视荣辱,树立荣辱意识

明荣辨耻,掌握科学内涵

趋荣避耻,贵在践行

79.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含义:

道德规范是对基本道德要求进行的高度概括,是人们判别是非善恶,道德与不道德的基本尺度,也是人们在行为选择中应当怎样做得到基本标准。

80.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81.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

其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

其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

其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82.公共生活的含义: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的领域、公有的环境、公用的场所中,彼此开放透明且相互关联的共同活动。

83.公共生活的特点: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活动结果的相关性

84.公共秩序的含义: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85.社会公德的含义: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它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所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

86.社会公德的特点:

基础性,全民性,相对稳定性。

87.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88.为什么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人们社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有序的公共生活为人们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有序的公共生活体现出人们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的提高,是国家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89.遵守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必然要求:

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

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90.职业的含义:

职业是人们靠劳动以维持生活的一种社会性的位置。简单地说,直液式人们所从事的工作。劳动是职业的基础,职业是劳动分工后的表达形式。

91.职业道德的含义: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到的要求和行为准则。

92.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

规范性和专业性,可操作性和准强制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93.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94.加强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貌的重要手段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95.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努力学习,增强职业道德意识

努力塑造优良的职业品质

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能力。

96.恋爱中的道德要求:

真诚负责,平等互尊,文明相爱

97.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98.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对个体人生的重要意义:

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建立美满温馨的幸福家庭,创造和睦的邻里生活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

加强家庭美德修养,认真严肃地对待两性关系,提高个人生活情趣和道德情操,能净化、美化心灵,提升人生境界,增进人生价值。

99.个人品德的含义:

个人品德是个人的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和特征。

100.个人品德的形成:

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制约

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个体的社会实践

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包含多种心理成分的相应发展。

101.道德修养的含义:

道德修养是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活动。

102.良好个人品德形成的意义:

良好个人品德形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

良好个人品德形成是夯实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

良好个人品德形成是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103.修养个人品德的途径和方法:

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

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

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

104.什么是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即理性化的法治观念,是存在与人们意识之中,引导人们进行法治实践的相关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思想认识的总称,也是一种有关通过法律制约权利和保障权利的理性化的法律意识。

10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法治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根本保证等基本问题的集中概况和系统认识。

106.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标志着党和政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了更为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对执政规律、治国方略有了更为深刻而成熟的认识和把握。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既是我国实行法治的必要步骤,也是我国法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地走上法治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人类法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107.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108.法治思维的内涵: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征和对法治的信仰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109.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意义:

培养法治思维,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是由各级领导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所决定的

培养法治思维,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的新要求

培养法治思维,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是社会现实提出的迫切需要。

110.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

牢固树立法治信仰

加强法制学习培训

高度重视法治实践

11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事关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和国家长治久安。

112.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实现的四个目标: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证体系。

114.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15.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完善立法体制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116.加快法治政府的建设: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117.提高司法公信力:

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推进严格司法

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118.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119.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120.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坚持依法执政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推进基层治理法制化。

121.法的概念:

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122.法的特征: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123.法的规范作用:

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

124.法的社会作用:

法在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是法的社会作用的核心。

法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是法的社会作用的重要方面。

125.法律规范的概念:

法律规范石油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126.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假定,处理,制裁

127.法律规范的种类:

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复合性规范。

128.法律关系的概念: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在人们之间形成的以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129.法律关系的特征:

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是法律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

130.法律事实的概念:

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

131.法律关系的主体:

自然人,组织,国家。

132.法律关系的客体:

物,行为,智力成果。

133.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事件,法律行为。

13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

135.法的渊源的概念:

在我国,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的形式意义上的渊源,即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也称法的效力渊源。

136.法的渊源的特点:

以宪法为核心,以制定法为主

特别行政区法律是我国法的渊源

习惯在我国法的渊源中的意义不大。

137.当代中国法的渊源包括哪些: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经济特区法规,

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国际条约。

138.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是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13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宪法及宪法相关性,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

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140. 法的制定的概念:

是指法定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141. 法的执行的概念:

法的执行,简称执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执法包括法的适用。狭义的执法仅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因此也常被称为行政执法。

142.法的实施的概念:

法的实施是指法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得以贯彻。通过法的实施,法律才有可能由应然状态进入到实然状态,从而实现立法目的。

143.法的适用的概念:

法的适用,也称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144.法律监督的概念:

法律监督由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狭义的法律监督,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广义的法律监督,是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

145.立法机关及其权限: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立法权限

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所属机关的法规制定权限

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法规制定权限

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所属机关的法规制定权限。

146.立法程序:

法案的提出,法案的审议,法案的表决和通过,法律的公布。

147.法律文件的完善:

法的修改、废止,法律解释,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清理,法律汇编,法律编纂

148.法的遵守的主体和条件:

守法主体包括我国的一切组织和个人。

守法的条件包括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一般包括主体的政治意识、法律观念、道德观念、文化程度和心理素质。客观条件一般包括主体所处社会的法治状况、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民族传统、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等。

149.行政执法的特点:

执法主体具有特定性

执法内容具有广泛性

执法行为具有主动性

执法活动具有单方面性。

150.法的适用的特点:

法的适用的主体是司法机关

法的适用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

法的适用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法的适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151.国家监督:

权力机关的监督,

行政机关的监督,

司法机关的监督。

152.社会监督:

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社会组织的监督,

人民群众的监督,

舆论监督和网络监督。

153.宪法的特征:

宪法规定了最根本的内容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的制度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

154.宪法的基本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这会主义法治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155.我国的国家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特别行政区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5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

157.我国的国家机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国家主席,

国务院,

中央军事委员会,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158.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

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特定人的权利。

159.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

160.行政法的概念、基本原则:

概念: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来说,它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基本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程序正当原则。

161.经济法的概念、基本原则:

概念:是调整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基本原则:保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原则,

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

权、责、利统一原则,

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原则,

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62.民商法的概念、基本原则:

概念:民商法是民法和商法的简称,我国采用的是民商合一的立法体制。

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力滥用原则。

163.社会法的概念:

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主要是保障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其他需要扶助的人的权益和法律。

164.刑法的概念、基本原则:

概念: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一律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65.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中权益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着,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166.行政行为:

是行政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行政相对人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167.行政责任:

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因违反或不履行行政法律规范而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168.民事主体:

是参加民事法律关系,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169.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主体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170. 民事责任:

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171.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

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刑罚性。

172.犯罪的构成:

是指依照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犯罪构成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个要素。

173.犯罪的类型:

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174.刑罚:是指刑法规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某种权益的最为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175.我国主要的实体法律制度:

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民商法律制度,社会法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

176.行政诉讼法:

是指规范行政诉讼活动,调整行政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知识产权法考试重点

知识产权法考试重点 总论部分: 一、知识产权是人们对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的智力创造成果和工商业领域的识别性标记与成果享有的法定权益。 二、我国现行法律所规定的X围 (1)专利权。(2)著作权。(3)商标权。(4)发现权。(5)植物新品种权。(6)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7)反不正当竞争。(8)发明权及其他科技成果权。 三、知识产权的特征: 1、专有性:两层含义: (1)知识产权为其权利人所独占; (2)同一项知识产品,不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属的知识产权并存。 2、地域性: 依照某一国家法律确认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原则上只在该国领域内发生法律效力。 3、时间性:发明专利申请日起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10年;商业标识,不少于10年,通常无限制期限;作品,不少于50年。 4、可复制性:是指知识产权所保护的客体(知识、信息、符号、形式)能够重复再现。 5、法定性:知识产权的法定性是指知识产权的种类、内容、获得要件、限制、乃至救济制度等关键内容,须由法明文确定,除立法者在法律中特别授权外,任何人不得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法律之外创设知识产权。 6、非稳定性:对有形财产所有权而言,所有人可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对所有物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并得排斥非所有人对其所有物进行不法侵占、妨害和毁损,故有形财产所有权的权利保护X围是确定的。相比之下,对知识产权权利保护X围的界定就要困难得多。 7.公益上的制约性:应该说任何权利都须受到公共利益的限制,因此禁止权利滥用成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但这里所说的知识产权的公益上的制约性,除了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权利均要受到公共利益的限制外,还包括知识产权所特有的公益上的制约性,如知识产权的法定保护期、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强制许可、权利公示制度、一次用尽原则等等。 四、知识产权侵权救济措施:P13 临时措施: 1、诉前责令停止侵权。 2、诉前证据保全; 3、诉前财产保全。 著作权部分: 一、作品:指文学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二、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必须具备以下两项条件: 1、独创性:也称原创性,是指由作者独立构思而成的,作品的表现不与他人已发表的作品相同,即不是抄袭、剽窃或者篡改他人作品。作品的独创性是指作品的表现形式,而不是作品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或者信息等。 2、可复制性: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是能以物质复制的形式加以表现的智力成果。

招聘管理自考复习资料全

第一节单选 1、甄选是从职位申请者中选出组织需要的最合适的人员的过程P6 2、在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大系统中,招聘管理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且是最基础始发系统P7 3、招聘,一般由招聘主体、招聘载体及招聘对象构成。P9 4、招聘主体就是招聘者,招聘载体是信息的传播载体,招聘对象则是符合标准的候选人,三者缺一不可P9 5、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是招聘者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P10 6、优势心理是指招聘者因处于主导地位而产生的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P11 7、自炫心理是指招聘者的优势心理引发的自我表现心理P11 8、定势心理是指招聘者以自己的思维惯性来判断、评价应聘者的倾向,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成见P129、寻职强度是一个人的经济状况成负相关关系的P13 10、最大限度利用机会者是那些不放弃任何一次面谈机会的人P13 11、有效利用机会者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他们会先获得一个他们中意的职位,然后再寻找一个,目的只是与他们已经选择的职位进行对比,看这个选择是不是更好,比较之后,他们就会选择他们更中意的职位P13 12、公开原则是指把招聘的岗位、需求人数、所需人员的资格条件、招聘工作的起始及截止日期、待遇条件等向社会公开P20 真实性原则,组织在实施招聘计划时,应向应聘者提供真实的组织情况介绍

和工作岗位,包括该职位的优势和缺点,让应聘者比较客观、准确地了解该项工作,这项原则被专家们称为真实性原则P21 全面性原则,在招聘过程中,不但要考核应聘者的才,还要考核应聘者的德;不但要测试应聘者的智商,还要测试应聘者的情商;不但要关注应聘者的身体素质,还要关注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全面性原则既体现了组织的需要,又体现了未来员工个体的需要;既体现了组织近期的需要,也体现了组织长期的需要P21 人岗匹配、用人所长原则,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是组织在招聘管理中应该遵循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P22 效益原则,参与招聘管理的人员应力争用最小的成本招聘到最适合组织的人员,也就是说,应尽量使招聘成本最小化、招聘效率最大化。P22 13、甄选阶段已成为招聘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P23 14、《中华人民国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P27 《劳动合同法》里有一条特别明确,只要员工被招进了企业,就已经与企业建立了劳动关系,企业必须要在一个月之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否则,企业要支付 给新录用员工双倍的工资P27 《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也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P27 15、企业的形象是指通过外部特征(如产品特点、人员风格、行销策略等)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消费者和公众所认同的企业总体印象P42 16、凝聚功能,企业文化能够在企业中创造一种信任、友爱的和谐气氛,能够培育员工对组织的团体意识,促进全体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在企业员工之间形成强

江苏自考06092工作分析-章节重点归纳

第一章工作分析的历史与发展 1、许多中外学者如管仲、荀况、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当斯密等都论述并强调它对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个人能力发展的作用。(多) 2 、工作分析最初产生于美国的工业企业中。1747 年,狄德罗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实施了一次工作分析。系统的工作分析最早出 现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他是在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单、填) 3、1950 年,赛迪范提出了“职能职业分类计划”理论。工作分析被誉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石”。(单) 4、工作分析面临的挑战有:(1)工作分析者面临的挑战;(2)组织体系面临的挑战;(3 )工作面临的困难;(4)工作条件的 变化。(多) 5、工作分析的发展趋势:(1)工作分析的战略化;(2 )工作分析信息来源的扩大化;(3)工作分析技术的信息;(4)对客户 进行工作分析;(5)角色说明书取代岗位说明书。(简、多) 第二章工作分析概述 1、工作分析也叫职务分析,是指在组织中通过采用标准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经过系统的岗位调查,收集有关工作职务的信息,包括职 务的目的、任务或职责、权力、隶属关系、工作条件、任职资格等全面的信息,进行分析与整理,进而制定出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岗位分类图等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文件,为组织的人员甄选、员工培训与开发、薪酬设计、劳动关系、工作设计等一系列基础职能活动提供客观依据的系统过程。(名) 2、工作要素:是指工作活动中不能够在继续分解的最小动作单位,是形成职责的信息来源和分析基础,并不直接体现在岗位说明书中。 (名) 3、任务:是指一系列为了不同的目的所担负完成的不同的工作活动,即工作活动中达到某一工作目的的要素集合。(名) 4 、职责:是指一个人负担的一项或多项相关联系的任务集合,常用任职者的行动加上行动的目标加以表达。(填) 5 、职位:即岗位,是某一时间内某一主体所担负的一项或数项相互联系的职责集合。(单) 6 、职务:是指主要职责在重要性与数量上相当的一组职位的集合或统称。(单)

写作一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

汉语言专业写作(一)00506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写作活动与写作行为 1、写作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写作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文化交流行为,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都不可或缺的信息记录或传播方式。 2、写作活动的主要特征: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 3、写作活动的操作过程:准备阶段:素材积累、写作动机触发、选题的形成;构思阶段:聚思(写什么)与立意(主旨)、运思(文章整体设计)与谋篇(剪裁与布局);行文阶段:表达与行文(叙述抒情描写议论说明)、文章修改润色。 4、语体:不同的文类和文体有不同的言说方式和表达特点。 5、文艺语体:注重表现力丰富的修辞手段、注重表达的丰富性和高度的内涵;注重语言艺术自身的美感。 6、科技语体:精确严谨凝练。 7、政论语体:严密的逻辑性、注重说服力、感染力和鼓动性。 8、事务语体:表意明确、直接。 第二章写作主体的修养与写作能力建构 1、优秀的写作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和修养:首先应当是一个视野开阔、知识准备丰富或在某个学科领域术有专攻的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应当是一个健康精神价值的坚守者和扞卫者;应当是热爱生活,能体察生命之美的人;应当具有健全的人格。 2、写作者能力构成:对人类情感和心理世界的体察与领悟力;对客观世界和生命现象的感知与想象力;对文本所传达的精神价值与思想哲理的洞察力与批判力;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感受力、组合力、表现力;对所论对象进行逻辑梳理的判断力、分析力与思辨力。 3、对情感的体察在写作中具有怎样的作用:是阅读和写作的基本功,领悟生命价值、理解人性的起点。 4、为什么说“有责任感的作者应当是一个健康精神价值的坚守者和扞卫者”:最能显示作品境界的是作者融入其中的价值判断。 5、提升自身读写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在大量的经典阅读中不断汲取和借鉴,留心领略文章的语言技艺。 第三章写作思维与写作实践 1、写作思维及其意义:为写作做准备的阅读与选材,到构思、赋形和成文的全过程。主要关注写作意识的建立。 2、形象思维:基于事物间相似性和关联性的比较而展开的思考,主要形式是联想和想象。 3、抽象思维: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式和模型。 4、逻辑思维:对于语言表达的指导与规范,运用概念、判断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种属关系-分类-重新整理-建立合理秩序)分为演绎和归纳。 5、灵感思维特点:突发性、偶然性、短暂性、亢奋行、突破性。 6、目的思维:明确写作意图,明确建立两个意识:问题意识和读者意识。 7、形式思维:包括文体、结构、修辞。作用: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纳入形式规范的轨道加以熔铸。 第四章写作素材的积累 1、素材概念:既指为创作需要而收集的原始材料,也指在写作目标出现前,作者生命中的原始事件、事实、表象以及知识、日常经验等。

00226知识产权法自考最新考点

00226知识产权法自考最新考点

第一章总论 【识记】1、知识产权: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 广义: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智力标志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 狭义:著作权(含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 2、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和商标权; 文学产权:包括著作权和领接权。 3、知识产权法:是调整因知识产品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国际上通行的确认、保护、和利用著作权、工业产权以及其他智力成果专有权利的一种专门法律制度。 知识产权基本制度:知识产权的主体制度、知识产权的客体制度、知识产权的权项制度、知识产权的利用制度、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 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著作权法律制度、专利权法律制度、工业版权法律制度、商标权法律制度、商号权法律制度、地理标志权法律制度、商业秘密权法律制度、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领会】1、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财产权的本质属性:客体的非物质性。 2、知识产权区别于有形财产权的基本特征: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 第二章著作权 【识记】1、概念:指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2、1709年《安娜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1910年《大清著作权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法。 【领会】著作权概念在历史上的演变与发展。 【应用】1、著作权与所有权:客体的无形性、利用上的特殊性、权能的可分性、存续的有限性、人身性。2、著作权与专利权:保护对象、保护条件、权利产生程序、适用领域。3、著作权与商标权:权利属性、保护条件、权利取得方式。 第三章著作权的主体 【识记】一、概念:亦称著作权人,即依法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著作权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一定条 件下,国家也可能成为著作权主体。 二、1、演绎作品:指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 作品。 2、合作作品:指两人以上共同创作的作品。 3、汇编作品:是指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不构成作品的数 据或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编排上体现独创性的作品。 4、电影作品:电影作品是指摄制在一定物体上,由一系列有伴音 或无伴音的画面组成,并且借助适当装置放映、播放的作品。 5、职务作品:职务作品通常是指员工在受雇期间和受雇范围内所 创作的作品 6、委托作品:指委托人向作者支付约定的报酬,由作者按照其意 志和具体要求而创作的特定作品。 7、匿名作品:指作者隐去姓名,其中包括不具名或不写明其真实 姓名的作品(作者身份不明)。 【领会】1、作者具备的条件:(1)是直接参与创作的自然人。(2) 确认作者的方法是,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人即为作者。 (3)作者通过创作产生了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 2、外国主体资格的认定规定:A.外国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 版,依照我国《著作权法》享有著作权,其著作权自首次出版之 日起受保护。B.外国主体在中国境外出版的作品,则根据其所属国 或经常居住国与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 著作权,受我国法律保护。C.如果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在中 国境外首次出版后,30天内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视为该作品同时 在中国境内出版。D未与中国签订协议或者共同参加国际条约的 国家的作者以及无国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成 员国出版的,或者在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同时出版的,受我国法律 保护。 第四章著作权的客体 【识记】一、1、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 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造成果。 2、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指在一国国土上,由该 国的民族或种族集体创作,经世代相传,不断发展而成的作品。 3、计算机软件:指计算机程序及有关文档。 【领会】1、作品取得著作权保护的条件:独创性、可复制性。 2、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A、法律、法规及官方文件。法律、 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 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B、时事新闻。C、历法、数表、 通用表格和公式。D、超过著作权保护期限的作品。 3、计算机软件受保护的条件:原创性、固定性。 第五章著作权的内容 【识记】一、1、发表权:是作者依法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和以 何种方式公之于众的权利。是著作权的首要权利。 2、署名权: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3、修改权:是作者修改或授权他人修改其作品的权利。 4、保护作品完整权:是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保护期 不受限制。 5、复制权:指以印刷、复印、临摹、拓印、录音、翻录、翻拍等 方式将作品制成一份或多份的权利。它是著作财产权中最基本的 权能。 6、发行权:指以出售或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价或者复制 品的权利。 7、改编权:改变作品,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的权利。 8、翻译权:将作品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权利。 9、汇编权:将作品或作品的片段通过选择或编排,汇集成新作品 的权利。 二、著作权自动取得原则的含义:当作品创作完成时、作者因进 行了创作而自动取得作品的著作权,不再需要履行其他任何手续。 第六章领接权 【识记】一、概念:即作品的传播者所享有的专有权利 二、1、出版者权:指出版者对其出版的作品所享有的一系列权利 的统称。 2、表演者权:指表演者依法对其表演所享有的权利。 3、录音录像制作者权:是指录音制作者享有许可他人复制、发行、 出租、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并获得报酬的权利。 4、广播组织播放权:广播组织依法对其制作的的广播节目所享有

人力资源(一)第五章(能源管理专)自考要点复习过程

第五章招聘管理 第一节招聘概述 一、招聘的概念和原则 (一)招聘的概念 概念:组织为了发展的需要,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数量与质量要求,从组织内部和外部获取人力资源的过程,它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具体实施。 招聘包含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即招募和选拔聘用。 之间关系:招募是聘用的基础和前提,聘用是招募的目的与结果。(二)招聘的原则 1.公开原则 2.竞争原则 3.平等原则 4.能级原则 5.全面原则 6.择优原则 7.效率原则 8.守法原则 二、招聘的前提与流程 (一)招聘的前提 1.人力资源规划 2.工作说明书 (二)招聘的流程 招募、选拔、录用、评估四个阶段。 三、招聘者职责 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职责不同

第二节人员招募 一、人员招募的过程 招募概念:根据组织的具体要求,发布招募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满足空缺岗位需要人员的过程。 招募的过程:1.制定招募计划;2.实施招募计划;3.招募效果评估 二、制定招募计划 招募信息的分析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一)招募人数:各部门、各岗位分别招募多少人,男女比例如何等(二)招募标准:工作分析基础上所形成的工作说明书中得到体现。(三)招募对象、 (四)招募周期:保证新聘人员准时上岗的重要依据。 (五)招募成本 公式:招募成本=招募总费用÷聘用人数 (六)应征人员的估计 三、实施招募计划 (一)招募人员的选择:是招募成败的关键。 合格招募人员具备的条件:1.良好的个人品质和修养。 2.相关的专业背景. 3.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 4.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 5.对组织内部情况十分了解. 6.对拟招岗位工作特点及要求非常熟悉. 7.了解各种人员素质测评技术.8.能有效面对应征者,掌握招募进程. 9.能公正、客观、准确地识别应征者.10.能充分展现组织形象。

江苏省自考工作分析重点复习资料

江苏省自考06092工作分析重点复习资料 一、单选1*20=20 1. 工作分析最初产生于美国的工业企业中p2 2. 1747年,狄德罗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实施了一次工作分析,据说他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实施工作分析的人 3. 系统的工作分析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p2 4. 系统的工作分析是在美国科学管理之父——F.W.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p2 5. 1950年,赛迪.范提出了“职能职业分类计划”理论p4 6. 工作分析被誉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石”p8 7. 职位即岗位,是某一时间内某一主体所担负的一项或数项相互联系的职责集合p1 9 8. 职务是指主要职责在重要性与数量上相当的一组职位的集合或统称p19 9. 职系又被称为工作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作组成,是职责繁简难易、轻重大小及所需资格条件不同,但工作性质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P19 10. 职组是指若干工作性质相近的所有职系的集合,也叫职群p19 11. 职级是同一职系中职责繁简、难易、轻重及任职条件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集合p 20 12. 职等是指不同职系之间,职责的繁简、难易、轻重及任职条件要求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p20 13.工作任职者是工作分析的一个最关键主体p21 14.工作岗位的任职者是工作分析中的“天然的”最佳主体p21 15.工作分析内容的确定是进行工作分析的一个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要素p26

16.系统原则: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组织中的每一个职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组织系统的一部分p30 17. 动态原则:工作分析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调整p3 0 18. 参与原则:工作分析一般由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实施,但不能把这项工作看成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事p30 19. 经济原则:工作分析是一项非常费心费力费钱的工作,它涉及企业组织的各个方面。P31 20. 岗位原则:工作分析的出发点是从岗位出发分析其内容、性质、关系、环境以及任职资格等,即分析完成这个职位工作的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资格与条件,而不是分析在岗的人员如何,否则会产生防御心理等不利于工作分析结果结果的问题p31 21. 访谈法即适用于短时间可以把握的生理特征的分析,又适用于长时间能把握的心理特征的分析p40 22. 除访谈法外,问卷法也是国内目前运用最广泛、效果最好的工作分析方法之一p 48 23. 一般来说,观察法适用于短时间的外显行为特征的分析,适用于比较简单、不断重复,又容易观察的工作分析 24. 工作评价因子是用来评价管理类工作相对价值的纬度,即用来衡量某一管理工作(职位)相对其他工作(职位)而言对组织的贡献度有多大p88 25. 职能工作分析法最早起源于美国培训与职业服务中心的职位分类系统p90 26. 通用技能就是指是人能够将事、人和信息(数据)有机联系在一起,虽然受个人偏好和个人能力的影响,联系的程度存在差异p91

计算机基础自考知识点总结

基础知识 1946.2 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弹道计算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微型化、巨型化、网络化、智能化 ●第一代(电子馆、电子射线管、机器语言、军事研究科学计算) ●第二代(晶体管、磁芯、高级语言、数据处理) ●第三代(中小规模、半导体、操作系统、广泛应用) ●第四代(大规模、更高的半导体、应用软件、更广泛) 计算机应用: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计算机辅助系统、过程控制、人工智能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 计算机辅助制造;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AT计算机辅助测试)计算机硬件系统五大部件: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冯.诺伊曼思想:计算机由上面五大部件组成、二进制、程序存储 指令的执行过程:取出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形成新的指令地址 RAM随机存取器,断电后内容丢失;ROM:只读存取器,断电内容不丢失 总线:一组连接计算机各部件的公共通信线路。根据总线上传送的信息不同,一般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 总线标准:ISA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ESA扩展的工业标准体系结构PCI 外围元件互联 软件:计算机程序以及开发、使用和维护程序所需要的技术文档资料。 系统软件:管理、监控、维护计算机,并为用户操作使用计算机提供服务的一类软件。 应用软件;利用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为某一专门的应用目的而开发的软件。 编码:采用少量的基本符号和一定的组合原则来区别和表示信息。 采用二进制编码的原因:物理上容易实现、可靠性强、运算规则简单、易于实现逻辑运算和判断 十进制转换为二(八、十六)进制:除R取余法,倒排 二(八、十六)进制转换为十进制:按权展开,求和;二、八、十、十六进制=(B 、O 、D 、H)计算机的数据单位:位、字节、字(计算机一次存取、加工和传送的字节数). ASCII: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A:65 ;a 97; 0:48 汉字编码:汉字输入码-机内码(区位码-国标码-机内码)-字形码 处理速度:cache(高速缓存)-内存-外存 BIOS:PC机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其内容被集成在主板的一块特殊芯片中,该芯片被称为BIOS芯片。串口:串行接口COM接口;并口:并行接口LPT接口; USB接口:通用串行总线接口;可以树状连接127个外部设备,规范USB1.1(传输速率可达12Mbps)

知识产权法自考重点

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人们对于自己的创造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 知识产权法:调整因知识产品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一种专门的国际制度 原是主体:在作品创造完成后,直接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著作权的人。 继受主体;通过受让、继承、或法律规定的其他地方式取得全部或一部分著作权的人 委托作品:委托人向作者支付约定的创作报酬由作者按照他人的意志和具体要求而创作的特定作品 合作作品:两人以上共同创作的作品 作品:指文学、文艺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孟中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造成果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一国国土上,由该国的民族创作,经世代相传,不断发展而构成的作品 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程序及有关文档 文档:用来表述程序的内容、组成、设计、功能等 著作人生权:作者基于作品创作所享有的各种与人生相连而无直接财产内容权利 发表权: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署名权;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修改权:修改或者授予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 著作财产权:著作权人自己使用或者授予他人以一定方式使用作品而获得物质利益权益 复制权:以印顺、复印、录音、录像等方式将作品制成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 领接权:指玉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 出版权;出版者对出版的作品所享有的一系列权利的统称 表演者权利:依法对表演所享有的权利 广播组织:通过无线电播由或图像构成录音作品的人 合理使用在特定条件下法律允许他人自由使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 植物新品种:经过人工培育或则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可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植物新品种权:育种者对于植物新品种所享有的专有权利 著作权的转让:著作权人将其作品财产权全部转移给他人的法律行为 著作权行政管理;国家著作权行政管理机关,代表国家对著作权工作进行管理的行为 著作权集体管理;著作权人授权有关组织,代为集中管理著作权、领接权的制度 著作权侵权行为:未经著作权人的同意,擅自对著作权作品进行使用

江苏自考本科招聘管理试题

2010年4月0596 2 一、单项选择题1’ 1.未来的人员选拔导向是( ) A:服务导向 B:产品导向 C:个人导向 D:绩效导向 2.从气质类型来看,具有精力旺盛,行动迅速,易于激励,性情直率,进取心强,但自制力差,性情急躁,主观任性,易于冲动等特点的人,属于( A)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3.由负责组织预测的人员将要解决的问题及相关信息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发给各 位预测专家,由他们进行预测,并将预测方案在规定时间内收回,此种人力资 源的需求预测方法称为( A ) A:德尔菲法 B:经验预测法 C:工作负荷法 D:比率分析法 4.当企业中有些比较重要的岗位需要招聘人员时,让企业内部符合条件的员工 从一个较低层级的岗位晋升到一个较高层级的岗位的过程就是( A ) A:内部提升 B:内部竞聘 C:内部调用 D:主管推荐 5.对人在工作中所体现出的态度、兴趣、气质、自信心、价值观、动机与品德 等的测验,称为( A ) A:人格测验 B:智力测验 C:成就测验 D:能力倾向测验 6.在人员甄选过程中,以事业的需要、岗位的空缺为出发点,根据岗位对人员 的资格要求来选用人员,这体现了人员甄选中的( A ) A:因事择人原则 B:人职匹配原则 C:用人所长原则 D:德才兼备原则 7.霍兰德的职业人格分类包括现实型、常规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 ( B ) A:理想型 B:调研型 C:完美型 D:情感型 8.假设某厂生产一件产品平均需要0.2小时,计划每天生产20000件产品,每 人每天工作8小时,按1%的平均缺勤率计算,该工厂的工人人数为( B ) A:500人 B:505人 C:1000人 D:1010人 9.在校园招聘中,中小企业通常采用的招聘方式为( B ) A:直接到相关学校院系招人 B:参加学校举办的专场人才招聘会 C:派人到学校进行专场招聘会或宣讲会 D:参加人才市场招聘会 10.在笔试的技巧中,对归纳提炼出来的知识点,进行聚同去异,使之成为系统 的排列过程,此种方法称为( B ) A:归纳提炼法 B:系统排列法 C:“厚书变薄”法 D:串联建构法 11.心理测验的测量对象为( B ) A:个体文化 B:个体行为 C:组织文化 D:组织行为 12.根据《劳动法》和相关规定,劳动合同期限满六个月但不满一年的,对试用 期的限定是( B )

自考《工作分析》主观题重点内容1

自考《工作分析》主观题重点内容 名词解释: 1.工作描述:工作描述主要是解决本工作主要干什么的问题,它是对有关工作职责、工作活动、工作条件、工作对人身安全危害程度等工作特征方面信息进行描述。 2.工作丰富化:也叫充实工作内容,是指在工作内容和责任层次上作具体改变,使得员工对计划,组织,控制和个体评价承担更多的责任。 3.工作评价因子:是用来评价管理类工作相当价值的维度,即用来衡量某一管理工作(职位)相当其他工作(职位)而言对组织的贡献度有多大,通常薪酬专家们应用他们来确定职位或工作的薪酬等级,并最终确定他们的薪酬水平。 4.关键事件法:是一种由工作分析专家、管理者或工作人员在大量收集与工作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详细记录其中关键事件以及具体分析其岗位特征、要求的方法。 5.报酬要素:是指一个组织认为在多种不同的职位中都包括的一些对其有价值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组织战略的实现以及组织目标的达成。 6.工作分析系统的实用性:是指运用某种工作分析系统进行工作分析的可行性与难易程度。 7.工作要素法:是一种典型的开放式的人员倾向性工作分析系统。他的目的是确定对成功完成特定领域的工作有显著作用的行为及此行为的依据。他的开放性在于它研究的行为或行为的特征要素与其他工作分析系统所研究的行为或行为的他在要素有所不同。 8.管理工作因子:是一组描述工作内容的因素,根据不同职位工作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分管理工作因子,可以使工作描述更容易。 9.工作说明书:就是对有关工作职责、工作活动、工作条件、工作对人身安全危害程度等工作特征方面信息进行描述,以及规定工作对从业人员的品质、特点、技能和工作背景或经验等发面要求的书面文件。它由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任职要求)两部分组成。 10.工作任务:是指在工作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要素,是职位分析的基本单位,是对工作要素的进一步分解。例如:回答客户的电话咨询。 11.工作要素:是指工作中不能再继续分解的最小活动单位,工作要素是形成职责的信息来源和分析基础,并不直接体现于职位说明书之中。例如:接电话。 12.面谈法:又称访谈法,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工作分析方法,工作分析者就某一职务或职位面对面地询问任职者、主管、专家等人对工作的意见和看法。面谈的程序可以标准化,也可以非标准化。 13.管理工作因子:是一组描述工作内容的因素,根据不同职位工作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分管理工作因子,可以使工作描述更容易。 14.任务清单分析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工作倾向性的工作分析系统。任务清单系统一般由两个子系统构成:一是用于收集工作信息的一套系统的方法、技术;二是与信息收集方法相匹配的用于分析、综合和报告工作信息的计算机应用程序软件。 15.工作调查:是指为了改进已经与现实状况不相适应的工作说明书,重新进行工作再设计而进行的调查活动。 16.工作要素:是指工作中不能再继续分解的最小活动单位,工作要素是形成职责的信息来源和分析基础,并不直接体现于职位说明书之中。例如:接电话。 17.观察法:是指由有经验的分析者在工作现场运用感觉器官或其他工具观察员工的实际工作过程,用文字或图表形式记录某一时期工作的内容、程序、形式和方法。 18.工作分析系统的效度:效度是指测量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所要测量内容的真实含义。对工作分析系统而言,就是指某工作分析系统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被分析工作的内容以及工作对任职者的要求。 19.工作评价:是指通过一些方法来确定企业内部工作与工作之间的相对价值。具体来讲,

自考马原知识点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就是一八四几年);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体现是(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积极作用的有以下几个内容: 德国古典哲学(起到最重大、最直接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代表人物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李嘉图; 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代表人物傅里叶、圣西门、欧文; 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巨大的自然科学: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三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露了资本主义发展规律,是通向实际生活的中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处于核心地位),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

础创立的,是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引出的结论; 标志这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1、1845年春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标志这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著作: 1、1847年7月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2、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列宁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理想从内容上划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等,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 就我们人民的社会理想而言,长期的远大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相对于最高理想近期的具体理想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4、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含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也包含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

自考《知识产权法》复习资料(第一章)

自考《知识产权法》复习资料(第一章) 一编:总论(选、简) 一、知识产权: 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最早见于17世纪法国卡普夫,后为比利时皮卡第所发展) 广义: 著作权、邻接权(或相关权)、商标权(包括服务标志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专利权(包括工业品外观设计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新植物品种权等各种权利。 狭义: 即传统意义上的。著作权(包括邻接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三部分。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文学产权,包括著作权与邻接权;另一类是工业产权,有专利权和商标权。 二、性质与特征 一、性质: 知识产权是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是一种有别于财产所有权的无形财产权。即知识产权的客体(知识产品或智力成果)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客体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也是该项权利与有形财产所有权的最根本区别。知识产权的无形是相对于动产、不动产的有形而言的。它具有不同的存在、利用、处分形态,具体表现为: 1、不发生有形控制的占有。 2、不发生有形损耗的使用。 3、不发生消灭智力成果的事实处分与有形交付的法律处分。 基于上述特征,国家有必要赋予知识产品的创造者以知产,并对这种权利实行有别于传统财产权制度的法律保护。 二、特征: 基于其无形财产权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具有以下特征: 1、专有性:是一种专有性的民事权利。同所有权一样,具有排他性和绝对性的特点。不过,由于知识产品是精神领域的产品,知识产权的效力内容不同于所有权的效力内容。 2、地域性:知权作为一种专有权在空间上的效力并不是无限的,而要受到地域的限制,即具有严格的领地性,其效力只限于本国境内。该处的地域既可是一个国家,也可是一个地区。 3、时间性:其不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永恒的权利,其时间性的特点表现:它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受到保护,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这一权利就自行消灭,相关知识产品即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为全人类所共同使用。 从本质上看,只有客体的非物质性才是知产所属权利的共同法律特征。 三、知产法概念、体系及地位 是调整因知识产品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是国际上通行的确认、保护和利用著作权、工业产权以及其他智力成果专有权利的一种专门法律制度。 (一)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一般应当包括如下法律制度: 1、著作权法律制度。 2、专利权法律制度。 3、工业版权法律制度。 4、商标权法律制度。 5、商号权法律制度。 6、产地标记权法律制度。 7、商业秘密权法律制度。8、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二)知识产权法的地位: 知识产权法基本上采用单行法的立法体例。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知识产权法属于民法的范畴。其没有独特的,仅属于它自己所有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手段,因而不具有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

自考招聘管理复习资料全套

自学考试招聘管理复习资料第一章 第一篇概述 人力资源招聘是一个企业补充新鲜血液的主渠道,也是获取优质人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录用是继招聘之后导引新员工上岗或提升优秀管理者到新的领导岗位的过程。 招聘和录用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整个流程中的前端,企业的全部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可概括为六个字:获取、保留和发展。获取就是招聘与录用,处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前端;用一系列规范、科学、人性化的管理手段保留住优秀人才不流失,是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核心部分,处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中端;关心人的发展就是关心企业的发展,因此,关于发展的研究应贯穿管理的始终。 第一章概念的界定 招聘——是企业获取合格人才的渠道,是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组织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数量与质量要求,通过信息的发布和科学甄选,获得本企业所需合格人才,并安排他们到企业所需岗位工作的过程。 人力资源招聘有两个前提: 1.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是对企业需求和供应的分析和预测的过程,人力资源规划决定了预计要招聘的职位、部门、数量、时限、类型等因素。 2.进行工作分析,是对企业中各应聘者提供关于该职位的详细信息。 人力资源招聘必须发布招聘信息,其目的在于让所有具备条件的人员周知并吸引他们前来应聘,从而为甄选录用提供前提条件。 成功的招聘活动应该是“职得其才,才适其用”,也就是能力和岗位匹配。 有效的人力资源招聘的意义: 1.确保录用人员的质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降低招聘成本,提高招聘的工作效率 3.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企业创新力 4.扩大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5.减少离职,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6.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人力资源潜能发挥的水平

自考工作分析理论与应用复习资料资料

工作分析理论与应用 1.工作分析的内容是什么?工作分析内容包括工作职责分析、工作流程分析、工作权限分析、工作关系分析、工作环境条件分析、任职资格条件分析. 2.工作分析系统的选择应慎重,主要应考虑哪几种因素?①工作的结构性.工作分析系统的选用首先取决于工作的结构性.②产业的类型.工作分析系统的选择与产业的类型相关.③工作结果和过程特征.工作结果和过程特征也影响工作分析系统的选择.④企业价值观.工作分析系统的选择取决于企业价值观中对人性的假设.⑤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对象也与工作分析系统的选择密切相关. 3.工作说明书的内容,其含义以及作用?内容:工作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标识、工作概要、工作职责和任务、工作联系、工作的绩效标准、工作环境条件、工作规范. 含义及作用:工作说明书是对企业各类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任务、责任、权限、工作内容与方法、工作应用实例、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以及人员资格条件等所做的统一要求. 工作说明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 4.科学编写工作说明书,应注意哪几方面?1.高层的支持和认可.在编写工作说明书之前,人力资源的经理一定要和相关的高层领导进行讨论,明确工作分析的意义,正确定位工作说明书的编写工作,取得领导对工作分析和工作说明书编写的理解和支持.2.员工的参与和配合.企业在编写工作说明书时,各部门的主管以及员工应该积极参加人力资源部提供的编写技术培训、指导和审核.人力资源部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向员工宣传制定工作说明书的意义,界定说明书中各项内容的含义.3.逐步分层实施.(1)开展工作分析与调查.(2)界定部门职责(3)分析部门职责(4)分解部门工作任务.4.使用规范用语.规范工作说明书的描述方式和用语关系到工作说明书的质量,因此这一工作不容小视. 5.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工作说明书的管理工作相当重要,行业的发展、企业的变革会给工作岗位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企业编写出规范的工作说明书后,人力资源部门应建立工作说明书的动态管理机制,由专人负责管理更新. 5.编制工作说明书的一般准则是什么?(案例分析题)1.确定工作说明书的内容.工作说明书的内容要依据工作分析的目的加以调整,可简可繁.2.选择工作说明书的格式.可以采用叙述式,也可采用表格式.3.界定岗位.必须指明工作范围和性质,可以使用“为部门”或“按照经理的要求”这样的词语来说明.4.使用专业词汇.在编制工作说明书时,选用最专业的词汇来表述,比如分析、收集、分解、监督等.5.使用规范文字.工作说明书应使用规范文字填写,字迹要清晰,地方不够可续页. 6.使用正确的表述方式.如使用简明、直接的语言;每个句子应该以动词开头;每个句子必须反映出一定的目的,应该使用让读者一目了然的表达方式;不必要的词语应省略,在使用那些只有唯一含义的词语以及用来详细描述工作方式的词语时,要小心谨慎;对于工作任务的描述应能反映所分配工作的执行情况以及任职者的性格特征. 7.使用统一的格式.所有的工作说明书最好都用统一的格式,注意整体的协调,做到美观大方. 8.多层次、多角度审核把关.为了搞好工作说明书的编写工作,需要企业最高层领导、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典型岗位代表、部门经理及主管和员工代表、外聘工作分析专家协同工作,共同审核把关. 6.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在安排各类岗位及人员的比例时,应处理好哪几个关系?1.企业直接与非直接生产岗位的比例.直接生产岗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处在生产第一线,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非直接生产岗位,为直接生产岗位提供服务,对于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也是必不可少的.2.企业中生产工人内部基本工人岗位与辅助工人岗位的比例.基本工人岗位与辅助工人岗位都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岗位,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它们两者之间的比例,要根据生产条件和各自的工作量大小进行合理安排.3.基本生产工人和辅助生产工人内部各工种之间的比例.在生产工人和辅助生产工人内部,由于劳动分工的不同,又可分为许多不同的工种.这些工种需相互协作,才能使生产经营活动协调地进行.4.管理人员与全体员工的比例.企业在保证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减少管理工作失误的前提下,应力求降低管理人员的比重,消除机构臃肿和人浮于事地现象.5.服务人员与全体员工的比例.企业内部的各种服务性岗位,应

自考法律概论知识点

1、决定国家意志即法律内容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方式 2、根据法律规定的内容的性质,可将法律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3、一切剥削阶级法律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维护私有制 4、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和民法法系 5、划分法律历史类型的依据是法律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和法律体现的阶级意志 6、按照法律规范所表述的行为规则的确定程度来划分,法律规范可分为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7、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这一规定属于授权性规范、确定性规范、任意性规范 8、“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数人继承”。这是一项授权性规范、任意性规范、确定性规范 9、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有适用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10、法律的构成要素有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概念 11、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包括事件、行为 12、国家性质指的是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13、我国宪法修改程序组成是1/5以上全国人在代表提议,全国人大全体代表2/3以上多数通过 14、上下级之间为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是人民政府、人民检察院 15、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16、我国行政许可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保障当事人权利原则 17、我为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原则上不得收取费用,一律不得收受财物 18、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除了法律对申请期限另有规定外,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19、公务职位类别可以划分为专业技术类、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 20、行政机关的法定代表人通常是该行政机关的正职行政负责人 21、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是2004年宪法修正案,会议是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22、我国第一部选举法颁布于1953年 23、根据行政立法内容的分类,1985年1月19日国务院批准的中国专利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属于执行性立法 24、决定一国国家性质的首要因素是该国的社会经济制度 25、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内容中,变戒严规定为紧急状态的规定是在2004年宪法修正案 26、行政一词源于拉丁文 27、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许可法出自中国 28、资产阶级国家宪法的先驱是英国宪法、美国宪法、法国宪法 29、在我国,民事违法行为不属于民事法律行为,但是能够发生民事法律后果 30、依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设立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性有限责任公司必须具有注册资本人民币10万元 31、我国公司法规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国有企业改建为股份有限公司除外),其发起人应当在5人以上 32、依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1000万元 33、在我国,人民法院处理破产案件,一律适用裁定形式 34、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在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时候,应当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3年以上10年以下 35、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而宣告缓刑的,其缓刑考验期限应为原判刑期以上5年以下但是不得少于1年 36、买卖合同属于诺成法律行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