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计算机网络(第5版)谢希仁-编著-期末复习资料1至5章复习题汇总

计算机网络(第5版)谢希仁-编著-期末复习资料1至5章复习题汇总

计算机网络(第5版)谢希仁-编著-期末复习资料1至5章复习题汇总
计算机网络(第5版)谢希仁-编著-期末复习资料1至5章复习题汇总

计算机网络(第5版)谢希仁编著期末复习资料

问题1-1:“主机”和“计算机”一样不一样?

答:“主机”(host)就是“计算机”(computer),因此“主机”和“计算机”应当是一样意思。

不过在因特网中,“主机”是指任何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也就是连接在因特网中某一个物理网络上的)、可以运行应用程序的计算机系统。主机可以小到PC机,也可以大到巨型机。主机的CPU可以很慢也可以很快,其存储器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但TCP/IP协议族可以使因特网上的任何一对主机都能进行通信,而不管它们的硬件有多大区别。

问题1-2:能否说:“电路交换和面向连接是等同的,而分组交换和无连接是等同的”?答:不行。这在概念上是很不一样的。这点可举例说明如下。

电路交换就是在A和B要通信的开始,必须先建立一条从A到B的连接(中间可能经过很多的交换结点)。当A到B的连接建立后,通信就沿着这条路径进行。A和B在通信期间始终占用这条信道(全程占用),即使在通信的信号暂时不在通信路径上流动时(例如打电话时双方暂时停止说话),也是同样地占用信道。通信完毕时就释放所占用的信道,即断开连接,将通信资源还给网络,以便让其他用户可以使用。因此电路交换是使用面向连接的服务。

但分组交换也可以使用面向连接服务。例如X.25网络、帧中继网络或ATM网络都是属于分组交换网。然而这种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网在传送用户数据之前必须先建立连接。数据传送完毕后还必须释放连接。

因此使用面向连接服务的可以是电路交换,也可以是分组交换。

使用分组交换时,分组在哪条链路上传送就占用了该链路的信道资源,但分组尚未到达的链路则暂时还不占用这部分网络资源(这时,这些资源可以让其他用户使用)。因此分组交换不是全程占用资源而是在一段时间占用一段资源。可见分组交换方式是很灵活的。

现在的因特网使用IP协议,它使用无连接的IP数据报来传送数据,即不需要先建立连接就可以立即发送数据。当数据发送完毕后也不存在释放连接的问题。因此使用无连接的数据报进行通信既简单又灵活。

面向连接和无连接是强调通信必须经过什么样的阶段。面向连接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建立连接→传送数据→释放连接”,而无连接则只有一个阶段:“传送数据”。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则是强调在通信时用户对网络资源的占用方式。电路交换是在连接建立后到连接释放前全程占用信道资源,而分组交换则是在数据传送是断续占用信道资源(分组在哪一条链路上传送就占用该链路的信道资源)。

面向连接和无连接往往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来讨论。例如,在数据链路层,HDLC和PP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而以太网使用的CSMA/CD则是无连接的(见教材4.2.1节)。在网络层,X.25协议是面向连接的,而IP协议则是无连接的。在运输层,TCP是面向连接的,而UDP则是无连接的。但是我们却不能说:“TCP是电路交换”,而应当说:“TCP可以向应用层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可参考教材中5.1.2节更进一步的讨论。

问题1-3:因特网使用的IP协议是无连接的,因此其传输是不可靠的。这样容易使人们感到因特网很不可靠。那么为什么当初不把因特网的传输设计成为可靠的?

答:这个问题很重要,需要多一些篇幅来讨论。

先打一个比方。邮局寄送的平信很像无连接的IP数据报。每封平信可能走不同的传送路径,同时平信也不保证不丢失。当我们发现收信人没有收到寄出的平信时,去找邮局索赔是没有用的。邮局会说:“平信不保证不丢失。怕丢失就请你寄挂号信”。但是大家并不会将所有的信件都用挂号方式邮寄,这是因为邮局从来不会随意地将平信丢弃,而丢失平信的概

率并不大,况且寄挂号信要多花3元钱,还要去邮局排队,太麻烦。总之,尽管寄平信有可能会丢失,但绝大多数的信件还是平信,因为寄平信方便、便宜。

我们知道,传统的电信网的最主要的用途是进行电话通信。普通的电话机很简单,没有什么智能。因此电信公司就不得不把电信网设计得非常好,这种电信网可以保证用户通话时的通信质量。这点对使用非常简单的电话机的用户则是非常方便的。但电信公司为了建设能够确保传输质量的电信网则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使用昂贵的程控交换机和网管系统)。

数据的传送显然必须是非常可靠的。当初美国国防部在设计ARPANET(阿帕网)时有一个很重要的讨论内容就是:“谁应当负责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这时出现了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是主张应当像电信网那样,由通信网络负责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因为电信网的发展历史及其技术水平已经证明了人们可以将网络设计得相当可靠)。但另一种意见则坚决主张由用户的主机负责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这里最重要的理由是:这样可以使计算机网络便宜、灵活,同时还可以满足军事上的各种特殊的需求。下面用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 设主机A 通过因特网向主机B 传送文件(如下图所示)。怎样才能实现文件数据的可靠传输呢?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运输层

应用层

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不可靠的因特网可靠的因特网TCP 协议将因特网的范围扩大到主机中的运输层

IP 协议

A B

如按照电信网的思路,就是设法(这需要花费相当多的钱)将不可靠的因特网做成为可靠的因特网。但设计计算机网络的人采用另外一种思路,即设法实现端到端的可靠传输。

提出这种思路的人认为,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终端设备的性能差别很大。电信网的终端是非常简单的、没有什么智能的电话机。因此电信网的不可靠必然会严重地影响人们利用电话的通信。但计算机网络的终端是有很多智能的主机。这样就使得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有两个重要区别。第一,即使传送数据的因特网有一些缺陷(如造成比特差错或分组丢失),但具有很多智能的终端主机仍然有办法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例如,能够及时发现差错并通知发送方重传刚才出错的数据)。第二,即使网络可以实现100%地无差错传输,端到端的数据传输仍然有可能出现差错。为了说明这点,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这就是主机A 向主机B 传送一个文件的情况。

文件是通过一个文件系统存储在主机A 的硬盘中。主机B 也有一个文件系统,用来接收和存储从A 发送过来的文件。应用层使用的应用程序现在就是文件传送程序,这个程序一部分在主机A 运行,另一部分在主机B 运行。现在讨论文件传送的大致步骤。

(1) 主机A 的文件传送程序调用文件系统将文件从硬盘中读出。然后文件系统将文件

传递给文件传送程序。

(2) 主机A 请求数据通信系统将文件传送到主机B 。这里包括使用一些通信协议和将

数据文件划分为适当大小的分组。

(3)通信网络将这些数据分组逐个传送给主机B。

(4)在主机B,数据通信协议将收到的数据传递给文件传送应用程序在主机B运行的

那一部分。

(5)在主机B,文件传送程序请求主机B的文件系统将收到的数据写到主机B的硬盘

中。

在以上的几个步骤中,都存在使数据受到损伤的一些因素。例如:

(1)虽然文件原来是正确写在主机A的硬盘上,但在读出后就可能出现差错(如在磁

盘存储系统中的硬件出现了故障)。

(2)文件系统、文件传送程序或数据通信系统的软件在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缓存或复

制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故障。

(3)主机A或B的硬件处理机或存储器在主机A或B进行数据缓存或复制的过程中也

有可能出现故障。

(4)通信系统在传输数据分组时有可能产生检测不出来的比特差错或甚至丢失某些分

组。

(5)主机A或B都有可能在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突然崩溃。

由此可看出,即使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文件传送任务,仅仅使通信网络非常可靠并不能保证文件从主机A硬盘到主机B硬盘的传送是可靠的。也就是说,花费很多的钱将通信网络做成为非常可靠的,对传送计算机数据来说是得不偿失的。既然现在的终端设备有智能,就应当把网络设计得简单些,而让具有智能的终端来完成“使传输变得可靠”的任务。

于是,计算机网络的设计者采用了一种策略,这就是“端到端的可靠传输”。更具体些,就是在运输层使用面向连接的TCP协议,它可保证端到端的可靠传输。只要主机B的TCP 发现了数据的传输有差错,就告诉主机A将出现差错的那部分数据重传,直到这部分数据正确传送到主机B为止(见第5章)。而TCP发现不了数据有差错的概率是很小的。采用这样的建网策略,既可以使网络部分价格便宜和灵活可靠,又能够保证端到端的可靠传输。

这样,我们可以这样想像,将因特网的范围稍微扩大一些,即扩大到主机中的运输层(请参考前面的图)。由于运输层使用了TCP协议,使得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成为可靠的,因此这样扩大了范围的因特网就成为可靠的网络。

因此,说“因特网提供的数据传输是不可靠的”或“因特网提供的数据传输是可靠的”这两种说法都可以在文献中找到,问题是是怎样界定因特网的范围。如果说因特网提供的数据传输是不可靠的,那么这里的因特网指的是不包括主机在内的网络(仅有下三层)。说因特网提供的数据传输是可靠的,就表明因特网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主机的运输层。

再回到通过邮局寄平信的例子。当我们寄出一封平信后,可以等待收信人的确认(通过他的回信)。如果隔了一些日子还没有收到回信,我们可以将该信件再寄一次。这就是将“端到端的可靠传输”的原理用于寄信的例子。

问题1-4:在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中,如果下面的一层使用面向连接服务或无连接服务,那么在上面的一层是否也必须使用同样性质的服务呢?或者说,是否我们可以在各层任意使用面向连接服务或无连接服务呢?

答:实际上,在五层协议栈中,并非在所有的层次上都存在这两种服务方式的选择问题。

在网络层由于现在大家都使用IP协议,它只提供一种服务,即无连接服务。在使用IP 协议的网络层的下面和上面,都可以使用面向连接服务或无连接服务。

已经过时的OSI体系结构在网络层使用面向连接的X.25协议。但在因特网成为主流计算机网络后,即使还有很少量的X.25网在使用,那也往往是在X.25协议上面运行IP协议,

即IP网络把X.25网【X.25网络是第一个面向连接的网络,也是第一个公共数据网络.其数据分组包含3字节头部和128字节数据部分.它运行10年后,20世纪80年代被无错误控制,无流控制,面向连接的新的叫做帧中继的网络所取代.90年代以后,出现了面向连接的ATM网络. 】当作一种面向连接的链路使用(见教材5.1.2节的讨论)。

在网络层下面的数据链路层可以使用面向连接服务(如使用拨号上网的PPP协议,见教材3.6节),即IP可运行在面向连接的网络之上。

但网络层下面也可以使用无连接服务(如使用以太网,见教材4.2节),即IP可运行在无连接网络之上。

网络层的上面是运输层。运输层可以使用面向连接的TCP,也可以使用无连接的UDP。

问题1-5:在运输层应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应当使用面向连接服务还是无连接服务?

答:根据上层应用程序的性质。

例如,在传送文件时要使用文件传送协议FTP,而文件的传送必须是可靠的,因此在运输层就必须使用面向连接的TCP协议。但是若应用程序是要传送分组话音或视频点播信息,那么为了要保证信息传输的实时性,在运输层就必须使用无连接的UDP协议(见教材10.1节)。

另外,选择TCP或UDP时还需考虑对连接资源的控制。若应用程序不希望在服务器端同时建立太多的TCP连接时,可考虑采用UDP。

问题1-6:在数据链路层应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应当使用面向连接服务还是无连接服务?答:在设计硬件时就能够确定。例如,若采用拨号电路,则数据链路层将使用面向连接服务。但若使用以太网,则数据链路层使用的是无连接服务。

问题1-7:TCP/IP的体系结构到底是四层还是五层?

答:在一些书籍和文献中的确见到有这两种不同的说法。能否这样理解:四层或五层都关系不大。因为TCP/IP体系结构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靠上面的三层:应用层、运输层和网络层。至于最下面的是一层——网络接口层,还是两层——网络接口层和物理层,这都不太重要,因为TCP/IP本来就没有为网络层以下的层次制定什么标准。TCP/IP的思路是:形成IP数据报后,只要交给下面的网络去发送就行了,不必再考虑得太多。用OSI的概念,将下面的两层称为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是比较清楚的。

问题1-8:我们常说“分组交换”。但又常说“路由器转发IP数据报”或“路由器转发帧”。究竟“分组”一词应当用在什么场合?

答:“分组”(packet)也就是“包”,它是一个不太严格的名词,意思是将若干个比特加上首部的控制信息就封装在一起,组成一个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单元。在数据链路层这样的数据单元叫做“帧”。而在IP层(即网络层)这样的数据单元就叫做“IP数据报”。在运输层这样的数据单元就叫做“TCP报文段”或“UDP用户数据报”。但在不需要十分严格和不致弄混的情况下,有时也都可笼统地采用“分组”这一名词。这点请读者注意。

OSI为了使数据单元的名词准确,就创造了“协议数据单元”PDU这一名词。在数据链路层的PDU叫做DLPDU,即“数据链路协议数据单元”。在网络层的PDU叫做“网络协议数据单元”NPDU。在运输层的PDU叫做“运输协议数据单元”TPDU。虽然这样做十分严格,但过于繁琐,现在已没有什么人愿意使用这样的名词。

问题1-9:到商店购买可一个希捷公司生产的80 G的硬盘。安装到电脑上以后用

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发现在该磁盘的“属性”中只有74.5 G。是不是商店出了差错?答:不是。这个因为希捷公司的硬盘标记中的G表示109,而微软公司WINDOWS软件中的G表示230。74.5 ? 230 = 80 ? 109。即希捷的80 G和微软的74.5 G相等。

问题1-10:有这样的说法:习惯上,人们都将网络的“带宽”作为网络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这样的说法有何根据?

答:我还没有找到这种说法出自哪一个国际标准文件或重要的RFC文件(欢迎读者告诉我)。但是在一些著名国外教材中可以找到类似的说法。例如,

在本书附录C的[PETE00]一书的第18页上写着:

If you see the word “bandwidth” used in a situation in which it is being measured in hertz, then it probably refers to the range of signals that can be accommodated.

When we talk about the bandwidth of a communication link, we normally refer to the number of bits per second that can be transmitted on the link.

又如附录C中的[COME04]一书的第245页上有这样两句话:

Throughput is a measure of the rate at which data can be sent through the network, and is usually specified in bits per second (bps). …In fact, the term bandwidth is sometimes used as a synonym for throughput.

问题1-11:有时可听到人们将“带宽为10 Mb/s的以太网”说成是“速率(或速度)为10 Mb/s的以太网”或“10兆速率(或速度)的以太网”。试问这样的说法正确否?

答:这种说法的确在网络界很常见。

例如,当10 Mb/s以太网升级到100 Mb/s时,这种100 Mb/s的以太网就称为快速以太网,表明速率提高了。当调制解调器每秒能够传送更多的比特时就称为高速调制解调器。当网络中的链路带宽增加时,也常说成是链路的速率提高了。因此在计算机网络领域,“速率”和“带宽”有时是代表同样的意思。

但我们必须对网络的“速度”有正确的理解。。

我们早已在物理课程中学过,速率(或速度)的单位是“米/秒”。我们谈到“高速火车”是指这种火车在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距离增大了。但“网络提速”并不是指信号在网络上传播得更快了(更多的“米/秒”),而是说网络的传输速率(更多的“比特/秒”)提高了。

这里特别要注意,“传播”(propagation或propagate)和“传输”(transmission或transmit)这两个中文名词仅一字之差,但意思却差别很大。

传播速率:信号比特在传输媒体上的传播速率就是电磁波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在传输媒体上的走多少距离。这个速率大约只有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率的2/3左右。或者说,信号比特在传输媒体上1微秒可传播200米左右的距离。

传输速率:计算机每秒钟可以向所连接的媒体或网络注入(也就是发送)多少个比特则是传输速率。若计算机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发送更多的比特也就是“发送速率提高了”,但一定要弄清,这里的“速率”指的“比特/秒”而不是指“米/秒(传播速率)”。

由此可见,当我们使用“速率”表示“比特/秒”时,就应当将其理解为主机向链路(或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这也就是比特进入链路(或网络)的速率。

同理,传播时延和传输时延的意思也是完全不同的。由于传输时延很容易和传播时延弄混,因此最好使用发送时延来代替传输时延这个名词。请记住:

发送时延= 传输时延≠传播时延

问题1-12:有人说,宽带信道相当于高速公路车道数目增多了,可以同时并行地跑更多数

量的汽车。虽然汽车的时速并没有提高(这相当于比特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没有提高),但整个高速公路的运输能力却增多了,相当于能够传送更多数量的比特。这种比喻合适否?答:可以这样比喻。但一定不能误认为“提高信道的速率是设法使比特并行地传输”。

如果一定要用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跑和比特在通信线路上传输相比较,那么可以这样来想像。低速信道相当于汽车进入高速公路的时间间隔较长。例如,每隔一分钟有一辆汽车进入高速公路。“信道速率提高”相当于进入高速公路的汽车的时间间隔缩短了,例如,现在每隔6秒钟就有一辆汽车进入高速公路。虽然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没有变化,但在同样时间内,进入高速公路的汽车总数却增多了(每隔一分钟进入高速公路的汽车现在增加到10辆),因而吞吐量也就增大了。

下面给出一个图,可帮助理解这一概念。

假定一条链路的传播速率为2 ? 108 km/s。这相当于电磁波在该媒体上1 μs可向前传播200 m。若链路带宽为1 Mb/s,则主机在1 μs内可向链路发送1 bit数据。

图中用横坐标表示距离(请注意,横坐标不是时间)。当t = 0时开始向链路发送数据。这样,我们有:

当t = 1 μs时,信号传播到200 m处。注入到链路上1个比特。

当t = 2 μs时,信号传播到400 m处。注入到链路上共2个比特。

当t = 3 μs时,信号传播到600 m处。注入到链路上共3个比特。

链路带宽= 1 Mb/s

或链路速率= 1 Mb/s

0200 m

200 m 200 m 400 m600 m 400 m600 m

200 m

200 m400 m600 m

400 m600 m 200 m400 m600 m 距离距离距离距离距离距离

t= 1 μs

t= 2 μs t= 3 μs t= 1 μs t= 2 μs t= 3 μs 0 0 0

0 0

链路带宽= 10 Mb/s 或链路速率= 10 Mb/s 第1 个比特

第1 个比特

第1 个比特第2 个比特

第2 个比特

第3 个比特

现在将链路带宽提高到10倍,即达到10 Mb/s。这相当于1 μs内可向链路发送10 bit 数据。显然,发送速率提高了。然而这些数据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m/s)并没有任何变化,即传播速率仍然是200 m/μs。这点从图的上下两部分对比即可看出:当t = 1 μs时,信号仍然是传播到200 m处。但注入到链路上已有10个比特。

当t = 2 μs时,信号仍然是传播到400 m处。但注入到链路上已有20个比特。

当t = 3 μs时,信号仍然是传播到600 m处。但注入到链路上已有30个比特。

也就是说,当带宽或发送速率提高后,比特在链路上向前传播的速率并没有提高,只是每秒钟注入到链路的比特数增加了。“速率提高”就体现在单位时间内发送到链路上的比特数增多了,而并不是比特在链路上跑得更快。

问题1-13:如果用时延带宽积管道来比作传输链路,那么是否宽带链路对应的时延带宽积管道就比较宽呢?

答:对的。我们可以用时延带宽积管道来表示传输链路。可以将时延带宽积管道画成如下图所示的长方形管道,它的长度是时延,宽带是带宽。

时延

带宽时延带宽积管道

对于前面的例子,时延以微秒(μs)作为单位,因此600 m长度的链路相当于3 μs长的管道。管道的宽度是带宽,现在以Mb/s作为单位。下图是在不同时间、链路带宽为不同数值时,时延带宽积管道中的比特填充情况。

链路带宽= 1 Mb/s 或链路速率= 1 Mb/s

1 μs

2 μs

3 μs 0

链路带宽= 10 Mb/s

或链路速率= 10 Mb/s

管道宽度增大到10 倍

1 μs

2 μs

3 μs

图中上面的部分是链路带宽为1 Mb/s的情况。下面的部分是链路带宽为10 Mb/s的情况。对比这两部分就可看出,到链路速率提高到10倍时,时延带宽积管道的宽度也相应地增大到10倍。对比图中的上、下两部分,我们可以看出:

当t = 1 μs时,管道中的比特数(即注入到链路上的比特数)分别为1 bit和10 bit。

当t = 2 μs时,管道中的比特数(即注入到链路上的比特数)分别为2 bit和20 bit。

当t = 3 μs时,管道中的比特数(即注入到链路上的比特数)分别为3 bit和30 bit。

问题1-14:网络的吞吐量与网络的时延有何关系?

答:本来吞吐量和时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似乎它们应当是彼此无关的。然而,吞吐量和时延却是密切相关的。

当网络的吞吐量增大时,分组在路由器中等待转换时就会经常处在更长的队列中,因而增加了排队的时间。这样,时延就会增大。当吞吐量进一步增加时,还可能产生网络的拥塞(见教材的5.3节)。这时整个网络的时延将大大增加。可见吞吐量与时延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个问题可参考教材的附录A的图A-8。

问题1-15:什么是“无缝的”、“透明的”和“虚拟的”?

答:“无缝的”(seamless)用于网络领域时表示几个网络的互连对用户来说就好像是一个网络。这是因为互连的各网络都使用统一的网际协议IP,都具有统一的IP地址,就好像所有网络

上的主机和路由器都连接在一个大的互连网上。用户看不见各个不同的网络相连接的“缝”,因此称这种连接为“无缝的”。在这个意义上讲,“无缝的”和“透明的”意思很相近。

当“无缝的”用于计算机程序时,表示有几个程序联合起来完成一项任务,但对用户来说只有一个接口,这样的接口叫做“无缝的用户接口”,表示程序之间的其他一些接口对用户是不可见的。

“透明的”(transparent)表示实际上存在的东西对我们却好像看不见一样。例如,网络的各层协议都是相当复杂的。当我们在电脑上编辑好一封邮件后,只要用鼠标点击一下“发送”按钮,这封电子邮件就发送出去了。实际上,我们的电脑要使用好几个网络协议。可是这些复杂的过程我们都看不见。因此,这些复杂的网络协议对网络用户来说都是“透明的”。意思是:这些复杂的网络协议虽然都是存在于电脑中,但用户却看不见(如果要看,就要使用专门的网络软件)。

我们在使用调制解调器上网时是使用PPP协议。不管我们发送什么样的字符,PPP协议都可以进行传输。那么这种传输方式叫做“透明传输”。

有时我们也说网络是透明的。这表示对应用程序来说,只要将要做的事情交给应用层下面的应用编程接口API,后面的事情就不必管了。网络程序会将应用程序传送到远地的目的进程。因此这个网络的复杂机制对端用户来说也是看不见的,因而是透明的。

“虚拟的”(virtual)表示看起来好像存在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虚拟的”有时可简称为“虚”。如“虚电路”就表示看起来好像有这样一条电路,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虚拟局域网”VLAN表示看起来这几个工作站组成了一个局域网,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读者应当注意到,从字典上看,英文字virtual还有“实际上的”、“实质上的”、“现实的”等意思。这正好和“虚拟的”相差很大。

问题1-16:在教材的1.7.2节提到协议有三个要素,即语法、语义和同步。语义是否已经包括了同步的意思?

答:“语义”并不包括“同步”。“语义”指出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但“语义”并没有说明应当在什么时候做这些动作。而“同步”则详细说明这些事件实现的顺序(例如,若出现某个事件,则接着做某个动作)。

问题1-17:为什么协议不能设计成100%可靠的?

答:设想某一个要求达到100%可靠的协议需要A和B双方交换信息共N次,而这N次交换信息都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在所交换的N次信息中没有冗余的。

假定第N次交换的信息是从B发送给A。

B发送给A的这个信息显然是需要A加以确认的。这是因为:若不需要A的确认,则表示B发送这个信息丢失了或出现差错都不要紧。这就是说,B发送的这个信息是可有可无的。如果B发送的这个信息是可有可无的,那么最后这次的信息交换就可以取消,因而这个协议就只需要A和B交换信息N – 1次而不是N次。这就和原有的假定不符。

如果B发送的这个最后的信息是需要A加以确认的,那么这个协议需要A和B交换信息的次数就不是N次,而是还要增加一次确认(A向B发送的确认),即总共需要交换信息N + 1次。

但这就和原来假定的“双方交换信息共N次”相矛盾。

显然,这个矛盾无法解决。这样就证明了协议不能设计成100%可靠的。

然而在非常重要的任务中,协议可以设计成非常接近于100%可靠。

问题1-18:什么是因特网的摩尔定律?

答:因特网的三十年发展历史的统计资料表明,因特网上的通信量大约每年要翻一番(“大约”是指每年大约增长75%至150%),这被称为因特网的摩尔定律(Moore’s Law)。

年TB/月

1990 1.0

1991 2.0

1992 4.4

1993 8.3

1994 16.3

1995 ?

1996 1,500

1997 2,500-4,000

1998 5,000-8,000

1999 10,000-16,000

2000 20,000-35,000

穆尔定律本来是说明集成电路芯片上的元器件密度平均每隔18个月翻一番。穆尔定律不是自然定律,而是来自技术、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许多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

问题2-1:“规程”、“协议”和“规约”都有何区别?

答:在数据通信的早期,对通信所使用的各种规则都称为“规程”(procedure)。后来具有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就开始使用“协议”(protocol)这一名词。以前的“规程”其实就是“协议”,但由于习惯,对以前制定好的规程有时仍常用旧的名称“规程”。

“规约”则是另一个名词。根据《现代汉语辞典》,“规约”是:经过相互协议规定下来的共同遵守的条款。因此按这种解释,“规约”和“协议”应当是可以混用的。但是,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中[MINGCI94]已经明确规定了:protocol的标准译名是“协议”

specification的标准译名是“规约”和又称“规格说明”(这里的“又称”是“不推荐用名”)。

因此最好不要将“规约”来表示protocol。

在[MINGCI94]中,procedure的标准译名是“规程”。

问题2-2:在许多文献中经常见到人们将“模拟”与“仿真”作为同义语。那么,“模拟信道”能否说成是“仿真信道”?

答:在[MINGCI94]中规定了:

“仿真”对应的英文名词是:“emulation”和“simulation”

“模拟”对应的英文名词是:“simulation”和“analogy”

可见在计算机仿真领域里,“仿真”和“模拟”是同义语。

但是,“模拟”对应的英文名词却有两个。所以见到“模拟”二字还不能立即确定它的意思是“simulation”还是“analogy”。这必须看上下文。

“模拟信道”(analog channel)是和“数字信道”(digital channel)相比而言的。因此,将这里的“模拟信道”说成是“仿真信道”是不可以的。

问题2-3:为什么电话信道的标准带宽是3.1 kHz?

答:人耳所能够听到的声音范围约在16 ~ 20000 Hz之间(实际上,很多人能够听到的声音

范围只有20 ~ 16000 Hz 左右)。经过实际测量,发现只要保留话音频谱中300 ~ 3400 Hz 这段较窄范围内的声音(即切除频率在300 Hz 以下和3400 Hz 以上的声音),仍可以相当清晰地听清楚这样的话音信号。这就是说,反映话音主要特征的能量是集中在300 ~ 3400 Hz 这一范围内。于是人们就将电话信道的标准带宽定为3400 – 300 = 3100 Hz 。

在传输电话信号时由于只需传输3100 Hz 的信号,就可节省很多传输带宽,使得同一个传输媒体可以同时传输更多路数的电话信号。由于过去的电话传输都是采用频分复用,为了使每一路电话信号不干扰相邻的话路,在每一路电话信号的频谱两侧要留有几百赫兹的保护带宽。因此实际上每一个话路占用的标准带宽是4000 Hz ,即4 kHz 。这样,我们可能见到关于电话带宽的两种说法,即3.1 kHz 和4 kHz 。这两种说法实质上是一样的,即一个不包含保护带宽而另一个包含保护带宽。为了便于讨论问题,“4 kHz 带宽”这种说法使用得非常广泛。

问题2-4:奈氏准则和香农公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这两个公式对数据通信的意义是什么?

答:奈氏准则指出了:码元传输的速率是受限的,不能任意提高,否则在接收端就无法正确判定码元是1还是0(因为有码元之间的相互干扰)。

奈氏准则是在理想条件下推导出的。在实际条件下,最高码元传输速率要比理想条件下得出的数值还要小些。电信技术人员的任务就是要在实际条件下,寻找出较好的传输码元波形,将比特转换为较为合适的传输信号。

需要注意的是,奈氏准则并没有对信息传输速率(b/s )给出限制。要提高信息传输速率就必须使每一个传输的码元能够代表许多个比特的信息。这就需要有很好的编码技术。

香农公式给出了信息传输速率的极限,即对于一定的传输带宽(以赫兹为单位)和一定的信噪比,信息传输速率的上限就确定了。这个极限是不能够突破的。要想提高信息的传输速率,或者必须设法提高传输线路的带宽,或者必须设法提高所传信号的信噪比,此外没有其他任何办法。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听说有谁能够突破香农公式给出的信息传输速率的极限。

香农公式告诉我们,若要得到无限大的信息传输速率,只有两个办法:要么使用无限大的传输带宽(这显然不可能),要么使信号的信噪比为无限大,即采用没有噪声的传输信道或使用无限大的发送功率(当然这些也都是不可能的)。

问题2-5:传输媒体是物理层吗?传输媒体和物理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传输媒体并不是物理层。传输媒体在物理层的下面。由于物理层是体系结构的第一层,因此有时称物理层为0层。在传输媒体中传输的是信号,但传输媒体并不知道所传输的信号代表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传输媒体不知道所传输的信号什么时候是1什么时候是0。但物理层由于规定了电气特性,因此能够识别所传送的比特流。下面的图说明了上述概念。

传输媒体物理层

物理层物理层物理层第一层0 层

1 0 0 1 1 0 1 0 1 1 0 0 比特流

信号

问题2-6:同步(synchronous)和异步(asynchronous)的区别是什么?

最新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谢希仁著-第五六章补充练习题(带答案)

第五章 1.常说的两台主机进行通信,精确地说是指()。 A.两个用户在通信 B.两台主机的CPU在通信 C.两台主机的网络层在通信 D.两台主机中的应用进程中互相通信 2.下列对于传输层端口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传输层端口的概念与交换机或路由器硬件端口的概念一样 B.端口是用来标识不同的服务的,不同的服务使用不同的端口 C.TCP/IP的传输层使用一个16位的端口号来标识一个端口,因此端口的范围是0~65535 D.服务器使用的端口号的范围是0~1023 3.在TCP数据段的布局格式中,头开始的固定格式长度是()。 A.20B B.24B C.32B D.36B 4.以下TCP熟知端口号错误的是()。 A.TElNET:23 B.SMTP:25 C.HTTP:80 D.BGP:161 5.TCP/IP的传输层协议使用()形式将数据传送给上层应用程序。 A.IP地址 B.MAC地址 C.端口号 D.套接字地址6.下列关于TCP和UDP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TCP和UDP均是面向连接的 B.TCP和UDP 均是无连接的 C.TCP是面向连接的,UDP是无连接的 D.UDP是面向

连接的,TCP是无连接的 7.UDP报文中,伪首部的作用是()。 A.数据对齐 B.计算校验和 C.数据加密 D.数据填充 8.一条TCP连接的建立过程包括()个步骤。 A.2 B.3 C.4 D.5 9.主机甲向主机乙发送一个(SYN=1,seq=11220)的TCP段,期望与主机乙建立TCP连接,若主机乙接受该连接请求,则主机乙向主机甲发送的正确的TCP段可能是()。 A.(SYN=0,ACK=0,seq=11221,ack=11221) B.(SYN=1,ACK=1,seq=11220,ack=11220) C.(SYN=1,ACK=1,seq=11221,ack=11221) D.(SYN=0,ACK=0,seq=11220,ack=11220) 10.主机甲和主机乙间已建立一个TCP连接,主机甲向主机乙发送了两个连续的TCP段,分别包含300字节和500字节的有效载荷,第一个段的序列号为200,主机乙正确接收到两个段后,发送给主机甲的确认序列号是()。 A.500 B.700 C.800 D.1000 11.以下关于TCP可靠传输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TCP在传输用户数据之前必须进过传输连接建立、维护和释放的过程 B.TCP传输连接建立过程中需要协商双方的通信参数 C.通信参数主要是指带宽、延时以及延时抖动等 D.TCP协议在客户进程与服务器进程连接建立需要经过“三次握手”的过程

计算机网络复习题1

要求:计算题要写清每一步的步骤,要简单到1+1=2这样1.假设你已经将你的狗训练成可以携带一箱3盒8mm磁带,每盒磁带的容量是7GB字节,狗的速度是18km/h,在什么距离范围内, 狗的数据传输速度会超过一条数据速率位150Mbps的传输线? 答:狗能携带21千兆字节或者168千兆位的数据。18 公里/小时的速度等于0.005 公里/秒,走过x公里的时间为x / 0.005 = 200x秒,产生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68/200x Gbps或者840 /x Mbps。因此,与通信线路相比较,若x<5.6 公里,狗有更高的速度。 2.试将TCP/IP与ISO/OSI七层模型相比较。 答:相似点:都是独立的协议栈的概念;层的功能也大体相似。 不同点:OSI更好的区分了服务、接口和协议的概念,因此比TCP/IP 具有更好的隐藏性,能够比较容易的进行替换;OSI是先有的模型的概念,然后再进行协议的实现,而TCP/IP是先有协议,然后建立描述该协议的模型;层次数量有差别;TCP/IP 没有会话层和表示层,OSI不支持网络互连。OSI在网络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而在传输层仅有面向连接的通信,而TCP/IP在网络层仅有一种通信模式(无连接),但在传输层支持两种模式。 3.TCP与UDP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答:TCP 是面向连接的,而UDP 是一种数据报服务。 4.一个8kHz的无噪声信道,当每次采样产生16bit时的最大数据传输率是多少?如果每次采样产生1024bis,则最大传输速率以是 多少? 答:无噪声信道最大数据传输率公式:最大数据传输率=2Hlog2V b/s。因此最大数据传输率决定于每次采样所产生的比特数,其中H 是信道带宽,V是采样位数的所有状态数,所以每次采样16bit时,最大传输速率为226kbps,每次采样1024bit时,最大传输速率为 16.4Mbps 5.一个3kHz的信噪比为20dB的信道的容量是多少?如果发送二进制信息,则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以是多少? 答:噪声信道最大数据传输率公式:最大数据传输率b/s,其中H是频带宽度,S/N是信噪比,所以有H=3kHz,S/N=100,所以信道容量=最大传输速率=20100 6.在一条50kHz 线路上需要多少的信噪比才能使用T1 载波。(T1载波1.5436Mbps) 答:为发送T1 信号,我们需要

计算机网络期末试卷(已看)

学 院 : 专 业 : 学 号 : 姓 名 : …

虚电路方式的原理及特点为:虚电路方式试图将数据报方式与线路交换方式结合起来,处分发挥两种方法的优点,以达到最佳的数据交换效果;数据报方式在分组发送之前,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不需要预先建立连接。虚电路方式在分组发送之前,需要在发送方和接收方建立一条逻辑连接的虚电路;虚电路方式与线路交换方式相同,整个通信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虚电路建立、数据传输与虚电路释放。 2 简述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及其实现 答: (1) 链路管理 & (2)帧同步 (3)流量控制 (4)差错控制 (5)寻址 七论述(10'*2=20分): 1 结合OSI/RM和TCP/IP参考模型,谈谈你对网络分层体系结构的理解。 2 结合HDLC和TCP的协议数据单元格式,谈谈你对网络协议的理解。 @ 源端口(16位)目的端口(16位) … 顺序号(32位) 确认号(32位) 报头长度保留码位窗口大小(16位) 校验和(16位)紧急指针(16位) 任选项填充~ 数据域 TCP报文格式 答:OSI参考模型按功能划分为五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物理层主要功能:利用传输介质为通信的网络结点之间建立、管理和释放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为数据链路层提供数据传输服务;物理层的数据传输单元是比特。(1)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基础上,数据链路层在通信的实体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传输以“帧”为单位的数据包;采用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1)网络层的主要功能: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为数据在结点之间传输创建逻辑链路;实现拥塞控制、网络互连等功能。(1)

计算机网络试卷-(1)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 1.因特网的协议栈由5个层次组成,从上到下依次是应用层、运输层、__________、链路层和物理层。 2.分组交换网络包括数据报网络和_____________两大类。 3.使用FTP进行文件传输时,FTP的客户和服务器进程之间要建立两个连接,即___________和数据连接。 4.域名系统DNS主要用来实现主机名字与之间的转换。 5. TCP的重传机制采用了一种自适应算法,若旧的估计往返时延为96ms,新的往返时延样本为104ms,权值α为1/8,则新的估计往返时延值为 ms。 6.对GBN(Go Back N)而言,当采用5bit对窗口序号进行编码时,发送窗口的应不大于。 7.路由器的交换结构可以通过经内存交换、经总线交换和经______________来完成。 8. IPV6相比IPV4的变化之一是其IP地址的位数变为________bit。 9.常见的多址访问协议包括信道划分协议、随机访问协议和____________。 10.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所采用的MAC协议是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选错或未选的小题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IP地址中哪一个和网络前缀86.3 2.0.0/12匹配______________。 A.86.79.65.216 B.86.33.224.123 C.86.58.119.74 D. 86.68.206.154 2.能使电子邮件包含图形和多媒体信息的协议是____________。 A.MIME B.FTP C.SMTP D.PPP 3.下列传输介质中带宽最宽、信号衰减最小、抗干扰能力最强的传输介质是。 A.双绞线 B.光纤 C.无线信道 D.同轴电缆 4.对虚电路服务而言,。 A.不能保证每个分组正确到达目的节点 B.能保证每个分组正确到达目的节点,且分组的收发顺序一致 C.能保证每个分组正确到达目的节点,但分组的收发顺序可能不一致 D.必须为每个分组建立一条虚电路 5.利用载波信号频率的不同来实现传输线路复用的方法有。 A.FDM B.TDM C.WDM D.CDMA 6.下面哪种不是解决IP地址耗尽问题的措施。 A.CIDR B. NA T C.IPv6 D.MPLS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题(带答案)

第一章 1、(09-33)在OSI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 A.数据链路层??B.传输层??C.会话层??D.应用层?? 2、(10-3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 A.网络的层次 B.每一层使用的协议 C.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 D.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 3、(10-34)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分组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0Mbps,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20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000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H1发送到H2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 A:80ms B:80.08ms C:80.16ms D:80.24ms 4、(11-33)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提供的是() A.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B.无连接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C.有连接不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D.有连接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5、(12-33)在TCP/IP体系结构中,直接为ICMP提供服务协议的是:() A. PPP B. IP C. UDP D. TCP 6、(13-33)在OSI参考模型中,下列功能需由应用层的相邻层实现的是() A.对话管理 B.数据格式转换 C.路由选择 D.可靠数据传输 7.(13-35)主机甲通过1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联,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10Mbps,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和分组大小为10kb的分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1个大小为8Mb(1M=106)的报文。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 A.800ms、1600ms B.801ms、1600ms C.1600ms、800ms、 D、1600ms、801ms 8.(14-33)在OSI参考模型中,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的是() A.应用层 B表示层 C传输层 D网络层 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复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复习题 第一章概述 一、选择题 1. 以下不属于协议组成要素的是()。 A. 语法 B. 语义 C. 时序(同步) D. 字符 2.局域网的简称为()。 A. LAN B. WAN C. CAN D. MAN 3. 完成路径选择功能是在OSI模型的()。 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网络层 D. 传输层 4.OSI参考模型将整个网络的功能划分()个层次 (A)1 (B)3 (C)5 (D)7 5. 在同一个信道上的同一时刻,能够进行双向数据传输的通信方式是()。 A.单工 B.半双工 C.全双工 D.上述三种均不是 6. TCP/IP体系结构中的TCP和IP所提供的服务分别为( )。 A. 链路层服务和网络层服务 B. 网络层服务和传输层服务 C. 传输层服务和应用层服务 D. 传输层服务和网络层服务 7. 用于网络互连的设备一般采用()。 A. 中继器 B. 交换机 C. 路由器 D. 网关 8. IP协议提供的服务是( )。 A. 可靠服务 B.有确认的服务 C. 不可靠无连接数据报服务 D. 以上都不对 9.把两个报文发往同一目的地时,先发的报文() (A)先到(B)后到(C)不一定先到(D)同时到达 10. 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单位称为()。 A.比特 B.字节 C.帧 D.分组 11. 在OSI参考模型中,实现端到端的应答、分组排序和流量控制功能的协议层是()。 A. 数据链路层 B. 网络层 C. 传输层 D. 会话层 12. 在OSI参考模型中,对等实体在一次交互作用中传输的信息单位称为(),它包括控制信息和用户数据两部分。 A. 接口数据单元 B. 服务数据单元 C. 协议数据单元 D. 交互数据单元 13.()是各层向其上层提供的一组操作 (A)网络(B)服务(C)协议(D)实体 14.Internet的核心协议是( )

计算机网络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试题及答案(一) 一、.填空题 1.所谓计算机网络,会议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数据通讯的系统。 2.计算机网络如果按作用范围进行分类,可分为广域网(WAN)、局域网(LAN)和城域网(MAN)。 3.网络协议通常采用分层思想进行设计,OSI RM中的协议分为7层,而TCP/IP RM中协议分为4层。 4.在TCP/IP RM中,用于互联层的协议主要有:ARP、IP、RARP、ICMP和IGMP 协议。 5.用于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媒体有两类:有导线媒体和无导线媒体;光纤可分为两种: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MMF)。 6.构成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有很多种,通常有星形、总线型、环型、树型、和网状型等。 7.CSMA/CD技术是一种随机接入(所有的用户根据自已的意愿随机地发送数据),冲突不可避免;令牌技术是一种受控接入(各个用户不能任意接入信道而必须服从一定的控制),冲突避免。 8.10BASE-T局域网的数据速率是10mbps,100BASE-TX局域网的数据速率是100mbps。 9.在用双绞线时行组网时,连接计算机和计算机应采用交叉UTP电缆,连接计算机和集线器用直通UTP电缆。 10.在将计算机与10BASE-T集线器进行连接时,UTP电缆的长度不能大于100米。 11.在将计算机与100BASE-TX集线器进行连接时,UTP电缆的长度不能长于100米。 12.以太网交换机和数据交换和转发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交换、存储转发交换和改进的直接交换。 13.VLAN的组网方式有两种:静态根据以太网交换机端口进行划分VLAN,动态根据MAC地址、逻辑地址或数据包的协议类型进行划分VLAN。 14.在Internet中,运行IP的互联层可以为其高层用户提供的服务有三个特点:不可靠的数据投递服务、面向无连接的传输服务和尽最大努力投递服务。 15.IP地址由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组成,其中网络号表示互联网中的一个特定网络,主机号表示该网络中主机的一个特定连接。 16.主机的IP地址为202.93.120.77,主机B的IP地址为150.23.55.200。若主机A要向主机B所在的网络进行广播,则直播广播地址为150.23.255.255;若主机A要在本网络中进行广播,则有限广播地址为255.255.255.255。 二、选择题 1.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__________相结合的产物。->B A) 网络技术 B) 通信技术 C) 人工智能技术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答案 第一章概述 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答:连通性和共享 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 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 答:(1)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 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2)城域网:城市范围,链接多个局域网。 (3)局域网:校园、企业、机关、社区。 (4)个域网PAN:个人电子设备 按用户:公用网:面向公共营运。专用网:面向特定机构。 1-09 计算机网络中的主干网和本地接入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主干网:提供远程覆盖\高速传输\和路由器最优化通信。本地接入网:主要支持用户的访问本地,实现散户接入,速率低。 1-10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答:线路交换时延:kd+x/b+s, 分组交换时延:kd+(x/p)*(p/b)+ (k-1)*(p/b),其中(k-1)*(p/b)表示K段传输中,有(k-1)次的储存转发延迟,当s>(k-1)*(p/b)时,电路交换的时延比分组交换的时延大,当x>>p,相反。 1-11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提示:参考图1-12的分组交换部分,观察总的时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答:总时延D表达式,分组交换时延为:D= kd+(x/p)*((p+h)/b)+ (k-1)*(p+h)/b D对p求导后,令其值等于0,求得p=[(xh)/(k-1)]^0.5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复习题(1)带答案

1. 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是(A、ARPANET) 2.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 s m/ 10 28 ,数据的传播时延为 C.0.005s 3. 香农公式可以近似求得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C,如果S/N=15,信道的带宽W为3kHZ,那么该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为( C.12kb/s )。 4. 在下列多路复用技术中(B.异步时分多路复用;)具有动态分配时隙的功能 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采用虚拟网络技术,网络中的逻辑工作组的结点组成不受结点所在的物理位置限制 B. 采用虚拟网络技术,网络中的逻辑工作组的结点组成受结点所在的物理位置限制 C. 采用虚拟网络技术,网络中的逻辑工作组的结点必须在同一网段上 D. 全错 6. 一个VLAN可以看作是一个(B、广播域C、管理域)BC??? 7. CSMA/CD是IEEE802.3所定义的协议标准,它适用于(D. 以太网) 8. 对于基带CSMA/CD而言,为了确保发送站点在传输时能检测到可能存在的冲突,数据帧的传输时延至少要等于信号传播时延的( B. 2倍) 9. IP地址为172.16. 101.20,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则该IP地址中,子网号共占用了( )位。 A.6 B.8 C.16 D.24 10. 以下(B、200.56.1.105 )IP地址属于C类地址 11. 下面IP属于D类地址的是(C 224.0.0.2 ) 12. 当一台主机从一个网络移到另一个网络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必须改变它的IP 地址,但不需改动MAC 地址 ) 13. IP地址:192.168.2.16,子网掩码:255.255.255.240,则最多可以划分出( )个子网。(允许全0全1的子网号)。 A. 14 B. 15 C. 16 D. 18 14. 划分子网时,如果每个子网所能容纳的计算机大于60台,最合适的子网掩码为( )。 A. 255.255.255.192 B. 255.255.255.248 C. 255.255.255.224 D. 255.255.255.240 15. 在TCP/IP协议集中,ICMP协议工作在(C.网络层)。 16. 对网际控制协议(ICMP)描述错误的是() A、ICMP封装在IP数据报的数据部分 B、ICMP消息的传输是可靠的 C、ICMP是IP协议的必需的一个部分 D、ICMP可用来进行拥塞控制 17. TCP的协议数据单元被称为(C. 分段)。 18. 下面提供FTP服务的默认TCP端口号是(A. 21)。 19.在同一个信道上的同一时刻,能够进行双向数据传送的通信方式是(C. 全双工)。 20. ARP协议的主要功能是( A. 让主机在知道通信对方的IP地址的情况下获取对方的MAC地址 )。 21. RARP协议用于(C.把MAC地址转换成对应的IP地址)。 22. 集线器、三层交换机、路由器分别工作在TCP/IP协议的哪个层?(A.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 23. 以下路由协议中,哪一个是“链路状态”的分布式路由协议?(B.OSPF) 24. 下列路由协议中,(C.RIP )是一种距离向量协议。 25. OSPF协议是(A.域内路由协议)。 26. 路由选择协议位于(C. 网络层、应用层)

计算机网络期末试题及答案计算机网络期末试题

计算机网络期末试题及答案A卷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30 分) 1、在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中,一个计算机网络包含多台具有__自主____功能的计算机;把众多计算机有机连接起来要遵循规定的约定和规则,即__协议_____;计算机网络的最基本特征是__资源共享_______。 2、常见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有:__星型________、__网状________、总线型、和___树型________。 3、常用的传输介质有两类:有线和无线。有线介质有__双绞线______、____同轴电缆______、__光纤________。 4、网络按覆盖的范围可分为广域网、_局域网______、___城域网____。 5、TCP/IP协议参考模型共分了_4__层,其中3、4层是_应用层______、___传输层____。 6、电子邮件系统提供的是一种___存储转发_______服务,WWW服务模式为____B/S__________。 7、B类IP地址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目前无线局域网采用的拓扑结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分类方法主要有:根据网络所覆盖的范围、根据网络上主机的组网方式,另一种是根据____信息交换方式_____。 10、数据传输的同步技术有两种:_同步传输___________和异步传输。 11、用双绞线连接两台交换机,采用_交叉线______线。586B的标准线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多路复用技术是使多路信号共同使用一条线路进行传输,或者将多路信号组合在一条物理信道上传输,以充分利用信道的容量。多路复用分为:_______频分_________、 ______波分__________、______时分__________和码分多路复用。 13、VLAN(虚拟局域网)是一种将局域网从_逻辑_____上划分网段,而不是从__物理____上划分网 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新兴数据交换技术。 二、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4、计算机网络拓扑是通过网中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网络中各实体间的 ____B_____。 A、联机关系 B、结构关系 C、主次关系 D、层次关系 15、双绞线由两根相互绝缘的、绞合成均匀的螺纹状的导线组成,下列关于双绞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A___。 A、它的传输速率达10Mbit/s~100Mbit/s,甚至更高,传输距离可达几十公里甚至更远 B、它既可以传输模拟信号,也可以传输数字信号 C、与同轴电缆相比,双绞线易受外部电磁波的干扰,线路本身也产生噪声,误码率较高 D、通常只用作局域网通信介质 16、ATM网络采用固定长度的信元传送数据,信元长度为___B__。 A、1024B B、53B C、128B D、64B A、广播地址 B、回环地址 C、本地链路地址 D、网络地址 18、HTTP的会话有四个过程,请选出不是的一个。(D ) A、建立连接 B、发出请求信息 C、发出响应信息 D、传输数据 19、在ISO/OSI参考模型中,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__B___。 A、提供可靠的端—端服务,透明地传送报文 B、路由选择、拥塞控制与网络互连 C、在通信实体之间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D、数据格式变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恢复 20、下列哪个任务不是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任务?_A___

计算机网络技术模拟试题1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模拟试题1及答案 一. 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 局域网可采用多种通信介质,如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等。 2. 世界最早投入运行的计算机网络是_______ 。 3. 计算机网络系统由通信子网和组成 4. 在TCP/IP协议簇中,运输层的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数据流服务。 5. Internet采用的工作模式为。 6. 串行数据通信的方向性结构有三种,即单工. 和。 7. 一个WEB站点由,和参数组成。实现多个WEB站点的方法有三种,分别是,和。 8. TCP/IP模型由低到高分别为. . . 层次。 9. 大多数网络层防火墙的功能可以设置在内部网络与Internet相连的上。 二.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 1. 以下的网络分类方法中,哪一组分类方法有误()。 A. 局域网/广域网 B. 对等网/城域网 C. 环型网/星型网 D. 有线网/无线网 2. 将一条物理信道按时间分成若干时间片轮换地给多个信号使用,每一时间片由复用的一个信号占用,这可以在一条物理信道上传输多个数字信号,这就是()。 A.频分多路复用 B.时分多路复用 C.空分多路复用 D.频分与时分混合多路复用 3. Internet的网络层含有四个重要的协议,分别为()。 A. IP,ICMP,ARP,UDP B. TCP,ICMP,UDP,ARP C. IP,ICMP,ARP,RARP D. UDP,IP,ICMP,RARP 4. 一座大楼内的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属于()。 A. PAN B. LAN C. MAN D. W AN 5. 在OSI中,完成整个网络系统内连接工作,为上一层提供整个网络范围内两个终端用户用户之间数据传输通路工作的是()。 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网络层 D. 运输层 6. ATM采用的线路复用方式为()。 A. 频分多路复用 B. 同步时分多路复用 C. 异步时分多路复用 D. 独占信道 7. 把网络202.112.78.0划分为多个子网(子网掩码是255.255.255.192),则子网中可用的主机地直总数是()。 A. 254 B. 252 C. 128 D. 124 8. UTP与计算机连接,最常用的连接器为()。 A. RJ-45 B. AUI C. BNC-T D. NNI 9. 在中继系统中,中继器处于()。 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网络层 D. 高层 10. 数据链路层可以通过()标识不同的主机。 A.物理地址 B.端口号 C.IP地址 D.逻辑地址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题带答案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复习题带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第一章 1、(09-33)在OSI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 A.数据链路层B.传输层C.会话层D.应用层 2、(10-3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中所描述的内容是() A.网络的层次 B.每一层使用的协议 C.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 D.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 3、(10-34)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分组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0Mbps,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20B,若主机H1向主机H2发送一个大小为980000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 H1发送到H2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 A:80ms B: C: D: 4、(11-33)TCP/IP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提供的是() A.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B.无连接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C.有连接不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D.有连接可靠的虚电路服务 5、(12-33)在TCP/IP体系结构中,直接为ICMP提供服务协议的是:() A. PPP B. IP C. UDP D. TCP 6、(13-33)在OSI参考模型中,下列功能需由应用层的相邻层实现的是() A.对话管理 B.数据格式转换 C.路由选择 D.可靠数据传输 7.(13-35)主机甲通过1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联,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10Mbps,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和分组大小为10kb的分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1个大小为8Mb(1M=106)的报文。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 、1600ms 、1600ms 、800ms、 D、1600ms、801ms 8.(14-33)在OSI参考模型中,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的是() A.应用层 B表示层 C传输层 D网络层 参考答案: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概述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述习题集 一、选择题 1.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量的微型计算机是通过局域网连入广域网,而局域网域广域网的互连是通过_______ 实现的。 A. 通信子网 B. 路由器 C. 城域网 D. 电话交换网 2.网络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独立的_______ 的集合。 A. 局域网系统 B. 多协议路由器 C. 操作系统 D. 自治计算机 3.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________技术的产物; A.通信技术 B.电子技术 C.工业技术 4.计算机网络拓扑是通过网中节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网络结构,它反映出网络中各实体间的_______ 。 A. 结构关系 B. 主从关系 C. 接口关系 D. 层次关系 5.建设宽带网络的两个关键技术是骨干网技术和_______ 。 A. Internet技术 B. 接入网技术 C. 局域网技术 D. 分组交换技术 二、选择 1.在OSI参考模型中,在网络层之上的是_______ 。 A. 物理层 B. 应用层 C. 数据链路层 D. 传输层 2.在OSI参考模型,数据链路层的数据服务单元是_______ 。 A. 帧 B. 报文 C. 分组 D. 比特序列 3.在TCP/IP参考模型中,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对应的是_______ 。 A. 主机-网络层 B. 互联网络层 C. 传输层 D. 应用层 4.在TCP/IP协议中,UDP协议是一种_______ 协议。 A. 主机-网络层 B. 互联网络层 C. 传输层 D. 应用层 三、简答题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 计算机网络凡是地理上分散的多台独立自主的计算机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通过软硬件设备互连,以实现交互通信,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协同工作以及在线处理等功能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分布式操作系统与网络操作系统的设计思想是不同的,因此它们的结构、工作方式与功能也是不同的。 分布式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区别不在它们的物理结构上,而是在高层软件上。分布式系统是一个建立在网络之上的软件系统,这种软件保证了系统高度的一致性与透明性。分布式系统的用户不必关心网络环境中资源分布情况,以及连网计算机的差异,用户的作业管理与文件管理过程是透明的。计算机网络为分布式系统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而分布式系统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分布式操作系统与网络操作系统的设计思想是不同的,因此它们的结构、工作方式与功能也是不同的。 分布式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区别不在它们的物理结构上,而是在高层软件上。分布式系统是一个建立在网络之上的软件系统,这种软件保证了系统高度的一致性与透明性。分布式系统的用户不必关心网络环境中资源分布情况,以及连网计算机的差异,用户的作业管理与文件管理过程是透明的。计算机网络为分布式系统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而分布式系统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

计算机网络期末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2×15=30分) 1.在下列功能中,哪一个最好地描述了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A) A、保证数据正确的顺序、无错和完整 B、处理信号通过介质的传输 C、提供用户与网络的接口 D、控制报文通过网络的路由选择 2.在TCP/IP参考模型中,TCP协议工作在(B )。 A、应用层 B、传输层 C、互联网层 D、网络接口层 3.下列(A )是合法的E-mail地址。 A、mnetwork@https://www.wendangku.net/doc/579506738.html, B、https://www.wendangku.net/doc/579506738.html,@mnetwork C、mnetwork.ecjtu.jx@online D、https://www.wendangku.net/doc/579506738.html, 4.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计算机资源主要指(C )。 A、软件与数据库 B、服务器、工作站与软件 C、硬件、软件与数据 D、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 5.对于IP地址为202.101.208.17的主机来说,其网络号为(D)。 A、255.255.0.0 B、255.255.255.0 C、202.101.0.0 D、202.101.208.0 6.目前交换机中使用最广泛的局域网交换技术是(D)。 A、A TM交换 B、信元交换 C、端口交换 D、帧交换 7.以下路由协议中,基于L-S算法的是(D)。 A、RIP B、IGRP C、EGP D、OSPF 8.纯ALOHA信道的最好的利用率是(A)。 A、18.4% B、36.8% C、49.9% D、26.0% 9.Ping用户命令是利用(B)报文来测试目的端主机的可达性。 A、ICMP源抑制 B、ICMP请求/应答 C、ICMP重定向 D、ICMP差错 10.802.3网络中MAC地址长度为(C)。 A、64位B32位C、48 位D、128位 11.在Internet域名体系中,域的下面可以划分子域,各级域名用圆点分开,按照(A)。 A、从右到左越来越小的方式分多层排列 B、从右到左越来越小的方式分4层排列 C、从左到右越来越小的方式分多层排列 D、从左到右越来越小的方式分4层排列 12.当A类网络地址34.0.0.0使用8位二进制位作子网地址时子网掩码为(B)。 A、255.0.0.0 B、255.255.0.0 C、255.255.255.0 D、255.255.255.255 13.CSMA的p坚持协议中,当站点侦听到信道空闲时,它是(B)。 A、立即发送数据 B、以概率P发送数据 C、以概率(1-P)发送数据 D、等待随机长时间后再侦听信道 14.下列关于UDP和TCP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C)。 A、UDP和TCP都是传输层协议,是基于IP协议提供的数据报服务,向应用层提供传输服务。 B、TCP协议适用于通信量大、性能要求高的情况;UDP协议适用于突发性强消息量比较小的情况。 C、TCP协议不能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不提供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D、UDP协议开销低,传输率高,传输质量差;TCP协议开销高,传输效率低,传输服务质量高。15.在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中,工作在第三层以上的网间连接设备称为(C)。 A.交换机B.集线器C.网关D.中继器 二、填空题(2×15=30分) 1. 实现防火墙的技术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包过滤)和(应用级网关)。 2. RS-232-C接口规范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特性,即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和(过程特性)。 3. 在大多数广域网中,通信子网一般都包括两部分:传输信道和(转接设备)。 4.IPV4报文的头部长度最大是(60)字节,IPV4报文的最大长度是(65535)字节。 5.FTP服务器进程的保留端口号是(21 )。 6.计算机网络常用的交换技术有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7.使用FTP协议时,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要建立(控制)连接和数据连接。 8.以太网采用的拓扑结构是(总线结构),FDDI网络采用的拓扑结构是(反向双环结构)。 9.网桥一般具有存储转发、(帧过滤)和一定的管理功能。 10. IP的主要功能包括无连接数据传送、差错处理和(路由选择)。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及试题1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及试题1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资源子网:由负责处理数据的计算机与终端构成,功能是信息处理与资源共享。 通信子网:由负责数据通信处理的通信控制处理机与通信线路组成,功能是实现数据通信任务。计算机网络: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讲多台计算机系统相互连接起来,实现 远程操作并达 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上计算机或设备与传输媒介形成的结点与线的物理构成模式。综合业务数字网:一种既能综合提供各种服务,又能扩展服务能力的网络。 多路复用:为了充分利用传输介质,两个或多个用户在一条物理线路上建立多条通信信道的机 帧中继:是一种用于连接计算机系统的面向分组的通信方法。 网络协议: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约定与标准,是一组规则的集合。 网络体系结构:为了完成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合作,把每个计算机互联的功能划分成定义明确的 层次,规定了同层次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之间的接口及服务。将这些同层 间通信的协议以及相邻层接口统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局域网:在较小的地域范围内,将有限的通信设备互联起来的计算机网络,其覆盖的地域处约 10M-10KM或更大些。 ①两种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的比较(见讲义) ②ISO/OSI模型及各层功能(与TCP/IP区别)(P54、P77) ③拓扑结构优缺点(P82) ④CSMA/CD工作原理:某站点想要发送数据,必须首先侦听信道。如果信道空闲,立即发送数据

并进行冲突检测;如果信道忙,继续侦听信道,直到信道变为空闲,才继续发送 数据并进行冲突检测。如果站点在发送数据过程中检测到冲突,它将立即停止 发送数据并等待一个随机长的时间,重复上述过程。 ⑤IP计算(见讲义最后及书P145) 1、数据通信: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或其他数据装置与通信线路,完成数据编码信号的传输、转接、存储和处理的通信技术。 2、数据传输率:每秒能传输的二进制信息位数,单位为B/S。 3、信道容量:是信息传输数据能力的极限,是信息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 4、自同步法:是指接收方能从数据信号波形中提取同步信号的方法。 5、PCM:称脉码调制,是将模拟数据换成数字信号编码的最常用方法。 6、FDM:又称时分多路复用技术,是在信道带宽超过原始信号所需带宽情况下,将物理 停产的总带宽分成若干个与传输单个信号带宽相同的子停产,每个子信息传输一路信号。 7、同步传输:是以一批字符为传输单位,仅在开始和结尾加同步标志,字符间和比特间 均要求同步。 8、差错控制:是指在数据通信过程中能发现或纠正差错,把差错限制在尽可能小的允许 范围内的技术和方法。 9、FEC:又叫向前纠错,是一种差错控制方法,接收端不但能发现错误,而且能确定二 进制码元发生错误的位置,从而加以纠正。 10、信号:是数据的电子或电磁编码。 11、MODEM:又称调制解调器。其作用是完成数字数据和模拟信号之间的转换,使传输 模拟信号的媒体能传输数字数据。发送端MODEM将数字数据调制转换为模拟信号,接 收端MODEM再把模拟信号解调还原为原 来的数字数据。 12、信号传输速率:也称码元率、调制速率或波特率,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信道传输的 码元个数,单位记做BAND。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第三章课后答案完全版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嵌入18-1杜国龙20180307008 3-01数据链路(即逻辑链路)与链路{即物理链路)有何区别?“电路接通了”与"数据链路接通了”的区别何在? 答:数据链路与链路的区别在于数据链路出链路外,还必须有一一些必要的规程来控制数据的传输,因此,数据链路比链路多了实现通信规程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电路接通了”表示链路两端的结点交换机已经开机,物理连接已经能够传送比特流了,但是,数据传输并不可靠,在物理连接基础上,再建立数据链路连接,才是"数据链路接通了”,此后,由于数据链路连接具有检测、确认和重传功能,才使不太可靠的物理链路变成可靠的数据链路,进行可靠的数据传输当数据链路断开连接时,物理电路连接不- -定跟着断开连接。 3-02数据链路层中的链路控制包括哪些功能?试讨论收据链路层做成可靠的链路层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答:链路管理帧定界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将数据和控制信息区分开透明传输寻址可靠的链路层的优点和缺点取决于所应用的环境:对于干扰严重的信道,可靠的链路层可以将重传范围约束在局部链路,防止全网络的传输效率受损:对于优质信道,采用可靠的链路层会增大资源开销,影响传输效率。 3-03网络适配器的作用是什么?网络适配器工作在哪- -层? 答:适配器(即网卡)来实现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这两层的协议的硬件和软件网络适配器工作在TCP/IP协议中的网络接口层(OSI 中的数据链里层和物理层)

3-04数据链路层的3三个基本问(帧定界、透明传轴和差错检测)为什么都必须加以解决? 答:帧定界是分组交换的必然要求透明传输避免消息符号与帧定界符号相混淆差错检测防止合差错的无效数据帧浪费后续路由上的传输和处理资源 3-05如果在数据链路层不进行帧定界,会发生什么问题? 答:无法区分分组与分组无法确定分组的控制域和数据域无法将差错更正的范围限定在确切的局部 3-06 PPP协议的主特点是什么?为什么PPP不使用帧的编号? PPP适用于什么情况?为什么PPP协议不能使数据链路层实现可靠传输? 答:简单,提供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检错,无纠错不使用序号和确认机制地址字段A只置为0xFF.地址字段实际上并不起作用。控制字段C通常置为0x03。PPP 是面向字节的当PPP用在同步传输链路时,协议规定采用硬件来完成比特填充(和HDLC的做法-一样),当PPP用在异步传输时,就使用一种特殊的字符填充法PPP适用于线路质量不太差的情况下、PPP没有编码和确认机制 3-07要发送的数据为1101011011.采用CRC的生成多项式是P (X) -X4+X+1. 试求应添加在数据后面的余数。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一个1变成了0,问接收端能否发现?若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两个1都变成了0,问接收端能否发现?采用CRC检验后,数据链路层的传输是否就变成了可靠的传输? 答:作二进制除法,1101011011 0000 10011得余数1110,添加的检验序列是1110.作二进制除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