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春江花月夜》音乐鉴赏作业

(完整版)《春江花月夜》音乐鉴赏作业

(完整版)《春江花月夜》音乐鉴赏作业
(完整版)《春江花月夜》音乐鉴赏作业

《音乐鉴赏》校级选修课期末考试

系部: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春江花月夜》的结构特征和鉴赏心得体会《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是自然、历史、人生之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原名《琵琶古曲》又名《夕阳萧鼓》,1923年,上海“大同乐会”柳尧章、郑觐文根据汪庭昱的琵琶独奏谱《浔阳月夜》,把它改编成为多种民族乐器的合奏曲,曲名也更改为《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中借用《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清”改名为“春江花月夜”,一直没用至今。

丝竹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共分十段,改编者根据乐曲的内容为加了一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有江南丝竹音乐细腻的特点,此曲所刻画内容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船在满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的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使人沉湎其中,沁人心脾。《春江花月夜》优美柔婉的旋律,巧妙的构思和灵活的表现手法,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迷人景色。

《春江花月夜》的旋律节拍为二拍子,是一首变奏曲,采用展衍式变奏曲结构,整个乐曲使用了去头合尾的手法,展现春天夜晚江面的美丽景色。

第一段江楼钟鼓,先由琵琶模拟深沉的鼓声,由慢渐快,然后萧和古筝以轻七、宁静的波音跟随鼓声相配合,之后乐队齐奏出本由的主题,主题以头两小节作为全曲的主导音型,其后都是它的种种模进,本段运用顶针的手法,乐句与乐句的首尾同音连接。主题末句在整首乐曲中被用作为固定终止性乐句,使得全曲融合。统一。

第二段月上东山,此段音乐的主题音调在高四度位置变化出现,开阔流畅。刻画出一轮明月正从东山升起,皎洁的月光平铺在平静江面上,表现出春天夜晚的阴柔之美。

第三段风回曲水在高五度旋律变化再现,在高五度上做自由模进变奏。刻画出一阵阵春风佛面而过,轻轻地吹佛着江面,从而江面开始泛起点点细波,有皎洁的月光下显得格外美丽。

第四段花影层叠中在经过前六个小节的徐缓节奏后,由琵琶奏出四个向相移位模进的乐曲。刻画出江面上花的倒影栩栩如生的景象,很容易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迷人气息。

第五段水深云际开始在低音区回旋,接着八度跳进,运用颤音和泛音将音乐的神韵表现出来。

第六段渔歌唱晚中柔美的洞萧声犹如船歌,之后乐队合奏,速度加快,给人的感觉是渔船由远及近,刻画出人们内心的欢快与喜悦之情。

第七段洄澜拍岸气势磅礴,回然拍岸,用琵琶扫弦和抡子奏出乐章的气势,刻画出一幕群舟竞渡、水花飞溅、江水拍岸、波涛汹涌的惊人场面,这使得旋律由慢渐快,使音乐快速而热烈。

第九段欸乃归舟描绘渔民经过一天的辛苦劳动之后满载而归的

欢快心情,随着音乐节奏由慢渐快,这给人的感觉是船是由远及近。

最后一段尾声与第九段恰好相反,节奏由快渐慢,渔船也是由近及远,慢慢消失在夜幕下江面上,正所谓是归舟远去,万籁俱寂。

在一个和风宜人的夜晚,月亮缓缓地从东山升起,阵阵晚风吹皱一江春水,两岸花影层叠,映在月光荡漾的水面上,远处云水一色,传来魚夫的歌声,滩头的急流翻滚着浪花,随着小船的奖声送向远方。最后,夜深了,人们饱赏了大自然的优美景色,轻快地荡着小舟驰向归途,江面再次呈现出一片宁静。悠雅的笛箫声伴随着游人逐渐远去。

整首乐曲中不断运用去头合尾的手法,不断地重复主题,围绕着主题展开,使得乐章有序而不混乱,结构紧凑而不凌散,把要表达的感情委婉而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身临其境,让人们充满想像,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尤其是对春天夜晚江边这美好景色的热爱。整首曲子听完之后给人带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却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受。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春江花月夜》课件步骤 一、导语设计(教师导入)(1′)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 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 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 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家作品(1′)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 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 后世。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整体感知(10′) 1、范读提示: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无边的美景。随着时间的推 移,诗人的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思索月亮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学问题,一会儿又 联想到游子和思妇相思相爱的情形。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3、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 (一)(1-8)描绘春、江、花、月、夜美景 (二)(9-16)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三)(17-36)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讲解:整首诗的思路可以用我们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来概括,即触景生情。由美景引发思 考生发情感。下面我们从“景”“思”“情”三方面来研究这首诗。 四、分节赏析诗歌(30′) 第一部分:景:板书:春江花月夜的美景(10′) 1、对于写景的诗歌,要围绕“意象及意境、手法、情感”三要素来鉴赏,开头八句通过对哪些 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幻灯片下划线) 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 意境:幽美恬静 情感:板书:美好,兴奋,快乐。 手法:景中含情 2、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潮水走 到哪里,月光跟到那里,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 野,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光皎洁,使得空中的飞霜不能察觉了.在皎洁的月光下,江滩的白沙也分辨不清了. 3、此时月的状态如何?明确:初升。板书:月升 第二部分:理:哲理思考(10′) 1、过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清

音乐鉴赏春江花月夜

1.《春江花月夜》分几个部分?各部分是什么?该曲是如何用乐器来描述夜景的? 《春江花月夜》分成四个部分,主要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的。各部分内容及如何用乐器描述夜景如下: 一、引子部分:由清脆的琵琶用弹挑、轮指等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了阵阵低沉的鼓声模拟,萧和筝则奏出轻微的波音,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水涟的江边夜景。 二、主题乐段是“江楼钟鼓”。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由萧和琵琶奏出的尾句是一个循环贯穿于每一个段落的固定终止型乐句,好似人们发出“春江月夜美如画”的赞叹之声三、主题的多次变奏 第一段:“月上东山”,乐曲的一头一尾都是用同度音贯穿连接的,再加上琵琶、二胡、洞箫那协调一致又赋予典雅色彩的齐奏配合,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美丽景色。最后,有洞箫吹奏出婉转呜咽的旋律,导人了深远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翩翩。 第二段:“风回曲水”,曲调层层下旋后又回升。呈示出水波涟漪的景色。生动表现了江风拂水和泛舟江上的人们的欢快心情。 第三段:“花影层叠”,在七小节徐缓的旋律之后,琵琶以四组先紧后宽的音型奏出一段华彩的旋律,颇具气势。情绪陡然起伏,然后仍接合尾,与前所描绘的恬静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第四段:“水云深际”,在浑厚中低音区,琵琶、筝和萧齐奏回旋,接着八度跳跃,并运用琵琶轻柔透明的泛音,二胡、筝的长颤音以及曲笛轻巧明亮的波音表达了水天一色的意境。 第五段:“渔舟唱晚”,萧和琵琶在木鱼的伴奏下,吹奏出一段如歌的递降旋律,而其他乐器在每句长音后的齐奏,表达了渔人满载而归的喜悦之情。 第六段:“洄澜拍岸”,一开始,由琵琶以扫和轮奏出一连串由慢至快、顿挫有力、富有生气的模拟音型短句。尔后,萧、二胡及打击乐器等合奏出气势磅礴的旋律,最后,由琵琶奏出尾句,音乐轻弱而收。描绘了群舟竞归,浪花飞溅的情景。 第七段:“桡鸣远籁”,运用流水声、摇橹声等,来刻画众多的渔船在回家的路上。 第八段:“欸乃归舟”,在古筝琶音衬托下,乐队合奏出复线式的旋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不断起伏模进,紧促而有力。表现了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槽声唉乃的意境。当音乐推向高潮以后,即转慢恢复原速。古筝自低向高划奏,紧接着转入尾声。 四、“尾声”,琵琶与二胡、箫先后奏出了悠扬的旋律。此后,洞箫又吹奏出了更加柔和、抒情的主题音调与前面首尾呼应。结尾处轻而缥缈的一声大锣,使音乐更具有深远、悠长的意境。好似轻舟渐渐远去,江天一片宁静的夜色。 2.乐曲的创作年代,历史背景,作者生平。 《春江花月夜》创作于唐代,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约1736~1820)的传抄琵琶谱以及清光绪元年(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 创作背景:《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

春江花月夜教案板书

春江花月夜教案板书 《春江花月夜》是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 欣赏》第二单元赏析示例课文 。学习之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 的画意诗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标题性器乐曲自身的美及内在的情感表达, 感受乐曲优美、 迷人 的意境,体味乐曲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 的内涵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通过以音乐为主线,对同名诗歌、绘画、舞蹈的欣赏,构建起音乐与其他 艺术门类的联系与互通, 了解它们各自独特的风情和共同的神韵, 加深对包容于 音乐中的广阔文化内涵的体验。 3.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 “鱼咬尾”及 “换头合 尾”的曲调处理变奏手法。 教学重点: 了解民族器乐曲“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民族调式的风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钢琴 教学过程: 一、简介《春江花月夜》 这是一首中国古典乐曲, 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后被改编成民 族管弦乐曲。 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 巧妙细腻的器乐组合, 形象地描绘了“ 夕阳”、 “渔舟”、 “暮鼓”、 “花影” 等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有十部分组成:引子 与江楼钟鼓、 月上东山、 风回曲水、 花影层台、 水深云际、 渔歌唱晚、 洄澜拍岸、

欸乃归舟、尾声。 二 、聆听乐曲 1. 听乐曲引子请学生思考: 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能听出哪些乐器在演奏?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2.琵琶:弹拨乐器,木制,原称“批把”,由演奏方式而得名。 公元四世纪由西域传入内地, 在乐队中应用相当广泛。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 感受。 3.学生随音乐学唱全曲的主要旋律谱例:江 楼 钟 鼓 002 (1) 聆听感受全曲的主要旋律。 结构特点一:鱼咬尾 提示学生注意前乐曲结尾的音与后句开头的音是相同的,乐句间连锁传递, 环环相扣,使得旋律流畅,格调平和委婉。自然引出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常用 手法 “鱼咬尾”。 “鱼咬尾”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 其特点是前句旋律 的尾音与后句旋律的首音形成各种形式的重叠。 (2)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主要旋律两遍,体会旋律的委婉平静,优美如 歌。 4.学唱主题旋律 5.完整欣赏《春江花月夜》 月上东山:(第一变奏) 1.音乐与第一段对比有何变化?(旋律如何走向等) 2.请注意结尾音调 优雅如歌的旋律、 典雅协调的色彩, 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 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情景。 花影层叠 (第二变奏) 1.这段音乐的旋律中最有特点的乐思是哪部分?为什么? 2.结尾有什么特点? 乐曲描写了阵阵清风吹皱一江春水, 葱葱花木掩映月色朦胧的画面, 岸边簇 簇鲜花倒映在江水中,增添了江山秀丽的色彩。 “花影层叠”与“月上东山”的收束句完全一样, 又 与主题的收束基本相同; 而在收束前, 它们的旋律都做了明显的变奏, 这种创作 手法叫做“换头合尾”。 这一创作手法在后面的几个段落 音乐里也被采用或者变化地采用。 结构特点二、换头合尾 《春江花月夜》由引子和主题、主题的六次变奏和尾声组成。尽管前面部分

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法与问题法,学习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 【教学方法】 问题引领,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教学准备】 1.搜集介绍作者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的相关资料。 (1)作者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字号不详。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工诗,尤擅七言。诗以《春江花月夜》着名。今仅存诗两首。其

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空明清丽,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2)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3)资料演示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 教师引入评价——何谓“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不仅有着美好的景,还有深刻的理、感人的情,是景、理、情的完美融合。 3. 搜集自己喜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的名篇名句,了解古典诗词中意象的作用。(每人最少写三句) 4. 读懂诗歌 (1)字音辨识 滟滟()芳甸()似霰()汀上()纤尘()纤夫()皎皎()浦上()扁舟() 扁担()徘徊()()砧上()碣石()潇湘()() (2)词语释义 滟滟芳甸霰穷已但见扁舟离人青枫浦上不胜愁可怜徘徊无限路

《春江花月夜》音乐赏析

《春江花月夜》赏析 原为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幽明《浔阳夜月》等(汪昱庭传谱)。1925年大同乐会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十分成功。解放后又经多次整理改编,艺术形式更为成熟、完善。音质朴柔美,细腻流丽,形象真切生动,表现了江南水乡月夜的迷人景色和泛舟人的怡然自得、恬静闲适的心情。 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此曲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 全曲一般分成10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小标题。这些标题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欸乃归舟和尾声。

(1)"江楼钟鼓":散起,琵琶模拟江楼的鼓声,叙述着暮色的降临,箫、筝奏出波音,描绘微风起涟漪的鸿波,然后乐队奏出舒展、优美的主题。 (2)"月上东山":使主题旋律高四度的展衍,音乐稍显明亮。 (3)"风回曲水":曲调逐层下旋、回升(此段经常被省略)。 (4)"花影层叠":用琵琶的华彩乐句表现水中花影摇曳的景象。 (5)"水深云际":音乐进入低音区,景象深广,偶而琵琶点出泛音,使人想起近处的水滴。 (6)"渔歌唱晚":箫与琵琶奏出歌唱性旋律,显示超脱凡世悠闲自得的意景。 (7)"洄澜拍岸":琵琶用扫、轮法奏出波浪击岸的景象。 (8)"桡鸣远濑":刻画群舟再归途中,摇撸声与水流声相互掺杂、映衬的意境。 (9)"欸乃归舟":旋律由一个简单乐汇作递升、递降的模进,古筝的琶音模仿出江上的浪花和摇撸声为之作陪衬。音乐慢起渐快,由弱渐强,逐步推向高潮。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现实了大自然景色的变换无穷。 第9段是全曲的高潮,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这

春江花月夜 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完整版)乐曲赏析《春江花月夜》

乐曲赏析《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初为琵琶曲《夕阳箫鼓》,后来有人感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句改名为《浔阳琵琶》或《浔阳夜月》,最终又借用《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的主题句定名为《春江花月夜》。 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丝竹乐曲,又经解放后的多次整理,更臻完善,尤其中央民族乐团彭修文改编的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之诗情画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经常在国际乐坛上发出夺目的光彩。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平稳舒展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以及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仪态。 全曲分为十段,宛如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乐曲在发展中运用了变奏(均以第一段素材为基础)、展衍(在原主题素材自由发挥)、合尾等结构方式,因此各段间既有多次对比又有多次统一;尽管每段旋律新的因素层出不穷、变化多端,从不同角度展示音乐的意境,但结尾处又多殊途同归于同一乐句,听起来自然和谐,有“一生万物”而“万物归一”之象,十段乐曲都配有富于诗意的小标题来引发人们产生联想。 1、江楼钟鼓。夕阳西下,耳畔响起源自江头尽处的阵阵萧鼓。接着优美如歌的主题旋律把一幅斜阳余辉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江上秀丽迷人景色呈现在眼前。 2、月上东山。主题移高四度自由模进,有徐徐飘来的上升之感,将夜色朦胧,江清月白之意境表现出来。 3、风回曲水。它基本上是第二段的变奏,曲调层层下旋又回升,增加了音乐的张力,描写了江风吹拂、流水回荡时泛舟游客的欢快心情。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春江花月夜》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诵读本诗,并学习根据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2、探讨文中月的描绘,引发思考。 3、感受诗人的情思。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对本诗意象的把握。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春江花月夜 一、导入新课 (1) 以“月”的诗句导入(ppt图片) Q:看这幅图片,我们大家都能想起多少描写“月”的诗句?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 ②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愁思)

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团圆)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思念爱人) ⑤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愁) 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思乡) ⑧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⑨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总结:月是个永恒的主题。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是多情的,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象征着团圆,象征着爱情,月亮-----那高悬天际的明月,触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成为永恒的象征。 (2)引出本文《春江花月夜》。(ppt题目) Q:看看在文中作者都表达了那些情感? 活动2【讲授】春江花月夜 二、正文分析 (一)、读一读:(ppt文章+配乐) 1、泛读(找1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听,初步感受情感) 1)适当点评:好,语调上抑扬顿挫,语速上把握到位,表达出了一定的情感,有种哀愁……<注意:不要抠具体的情感>

(初中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标题性器乐曲自身的美及内在的情感表达,感受乐曲优美、迷人的意境,体味乐曲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内涵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通过以音乐为主线,对同名诗歌、绘画、舞蹈的欣赏,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与互通,了解它们各自独特的风情和共同的神韵,加深对包容于音乐中的广阔文化内涵的体验。 3.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鱼咬尾”及“换头合尾”的曲调处理变奏手法。 教学重点:了解民族器乐曲“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民族调式的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简介《春江花月夜》

这是一首中国古典乐曲, 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巧妙细腻的器乐组合,形象地描绘了“夕阳”、“渔舟”、“暮鼓”、“花影”等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有十部分组成:引子与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欸乃归舟、尾声。 二、聆听乐曲 1. 听乐曲引子请学生思考: 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能听出哪些乐器在演奏?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2.琵琶:弹拨乐器,木制,原称“批把”,由演奏方式而得名。公元四世纪由西域传入内地,在乐队中应用相当广泛。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感受。 3.学生随音乐学唱全曲的主要旋律谱例:江楼钟鼓 002 (1) 聆听感受全曲的主要旋律。 结构特点一:鱼咬尾 提示学生注意前乐曲结尾的音与后句开头的音是相同的,乐句间连锁传递,环环相扣,使得旋律流畅,格调平和委婉。自然引出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常用手法“鱼咬尾”。

《春江花月夜》赏析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以佚。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最为出名《春江花月夜》的是初唐、盛唐之交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以孤篇盖全唐”,历来为人们所传颂。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张若虚在诗中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而在明净的诗境中,又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诗人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形象,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生自由回答。)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说出了这么多写月亮的诗句,并且这些诗句中的月亮各有独特的含义,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以下这么多的月亮大体有哪几种含义。 1、征夫游子思乡之情。例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女子相思怀远之情。例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离愁别绪之情。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怀古伤今之情。例如: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5、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师: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诗人笔下的月下美景。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

初中音乐《春江花月夜》音乐课教案分析

《春江花月夜》音乐课教案分析 教材分析: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的。这首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奏曲,每个乐段前面都有一个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教学重点: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中国古曲,这首作品我们每个同学都听过。有同学会问:“老师为什么会这么肯定地说呢?因为我们每天在上课间操时,都要做一套太极操,这套操使用的音乐就是今天我们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你们猜猜这首乐曲的曲名是什么?《春江花月夜》二、《春江花月夜》作品简介:“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独奏曲,早在1875年前即有传抄本,距今1999年,同学们算一下已流传了多少年?学生答:“1999-1875=124年”。原曲名为《夕阳箫鼓》,并列有一系列的小标题如:夕阳箫鼓、花蕊散回风、关山临却月、临水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一些音乐家将这首曲子改编为丝竹合奏,取名为“春江花月夜”,并组合若干段落,每个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请同学们打开书P14页,划下各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家们又在丝竹合奏曲的基础上,将此曲编配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 三、《春江花月夜》的结构特点: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1、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3单元 欣赏《春江花月夜》教案3 新人教版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材分析: 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天月夜和江边水乡夜色的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的。这首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奏曲,每个乐段前面都有一个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桡鸣远濑、欹乃归舟、尾声。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特点:换头合尾。 2.能否感受“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意境。 教具准备: 音响、VCD、碟片、钢琴等。 教学过程: 1、播放中国古曲《高山流水》。老师请同学们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刚才播放的乐曲的曲名吗?”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准确。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有着丰富的艺术创造和健康的审美观念,特别强调艺术作品的文与质的和谐,情和理的统一。它的文学精髓不仅渗透在诗、词、散文和字中间,同样也渗透在我国的古典音乐中。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民族管弦乐队演奏的古曲《春江花月夜》,看看同学们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什么? 2、《春江花月夜》作品简介: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明清时期的琵琶独奏曲。原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夕阳萧鼓》等曲名。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首次将它改编成民族乐合奏,后又改为《春江花月夜》乐曲共分为十段,每个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作品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的艺术享受。 3、下面请同学们借助多媒体画面初次聆听《春江花月夜》,听完后谈谈音乐带给你的心

春江花月夜音乐教案

课堂教学讲赛教学设计 讲课课题:《春江花月夜》 讲课课型:授新 讲课年级:七年级 讲课老师:王晨霞 【导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民族管弦乐都有哪些乐器? 2、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导学重难点】 1、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特点:换头合尾。 2、能否感受“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意境。 【学法提示】 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合作、探究、展示等方法进行学习 【导学过程】 1、欣赏《春江花月夜》古诗,巧用藏头诗导入课堂。 2、《春江花月夜》作品简介:《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明清时期的琵琶独奏曲。原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夕阳萧鼓》等曲名。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首次将它改编成民族乐合奏,后又改为《春江花月夜》乐曲共分为十段,每个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

作品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的艺术享受。 3、了解中国的民族管弦乐,分为吹、拉、弹、打 4、下面请同学们借助多媒体画面初次聆听《春江花月夜》其中几个音乐片段,听完后谈谈音乐带给你的心情和感受(先分组讨论,再全班自主发言)。 a.每段音乐带给的怎样的情绪? b. 你联想到了什么? c. 乐曲的意境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表达的呢? 小组一回答:乐曲带给我们典雅、优美、抒情,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的心情。 小组二回答:乐曲中多次出现了琵琶、洞萧、古筝、二胡等中国民族乐器。 小组三回答:应该是通过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来表达的。 小组四回答:我们听完这段音乐,让人轻松、惬意,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卷中,其中笔情墨趣是那样的清秀高雅,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欣赏完后,同学们通过讨论,他们发现乐曲的旋律有一个特点,即每段的旋律与标题都有区别,但是每段音乐的最后一个乐句都是相同的,这中创作手法叫什么呢?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2、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教学难点 1、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2、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学案导学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一、情境导入 我们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现在我们展示、交流一下课前分组搜集到的古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小组展示。出示powerpoint)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而月也因此成就了不少诗人的千秋美名。唐代的张若虚就是如此。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光照千古的明月吧。 二、板书课题 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赏析 三、知人论世 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发言,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 教师补充(出示powerpoint):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如痴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此诗自明代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有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四、置身诗境 1、播放音乐,诵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控制音量,不宜大)。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诵读诗歌。 2、设置问题,交流感受。设问:读后觉得这首诗美吗?美在哪些方面? 学生发言。师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五、缘景明情 (对照导学案预设的思考题,分组推选代表发言;学生互评,补充完善;教师相机点拨) 1、作者在前八句中集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第一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 明确: 作者依题摹写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景物,它们构成一幅美妙的花月图。景物的特点是:空明澄澈,幽美恬静。这部分写出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方法: 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明确: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妇

春江花月夜音乐赏析

《春江花月夜》音乐赏析 我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光辉灿烂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优秀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它犹如一朵瑰丽的鲜花,以它的芬芳沁透着人们的心灵,从而激发起我们对伟大袓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和崇敬。为发扬光大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我将把传统乐曲“春江花月夜”作一介绍与分析,以期与爱乐者共享之。 《春江花月夜》最早叫《浔阳箫鼓》。它原先并不是由多种民族乐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该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尽管此曲与白诗无内在联系,但曲中的“皎皎空中孤月轮”等不少情景,却使人生发出诗意的联想。后人依据乐曲的风格内容,更是直接借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作《春江花月夜》为该曲命名。可见此曲确实富有诗情画意、典雅精致。 这首曲子是我很喜欢的民族音乐,它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抒情乐曲,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一首词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诗章,在舒缓明快的旋律中,把我们带入春天夜晚那个静谧甜美天地。 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啊!瞧,月亮正从东山冉冉升起,小舟一叶静静地在江面荡漾着,和风微微吹拂,随风的杨柳轻飏着柔美,西岸的花影婆娑摇曳着温馨,万物浸润在袅袅的芬芳绮旎气息中。让大自然将其迷人的艳丽、勃勃的生机、盎然的春意,一幅幅,一幕幕的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其旋律古朴和谐、雍容典雅、节奏平稳、音韵舒展,用含蓄多姿的现实与浪漫相结合手法,表现了深远恢弘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与唯美的感染力。随着音乐主题的摇曳变化和起伏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恬淡,时而热烈奔放,将大自然更换不已胜景,变幻无穷的色彩一一呈现。 全曲原分為十段,分别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唉乃归舟和尾声。委婉優美的旋律,流暢生動的樂韻,描繪出春、江、花、月、夜的迷人景色,也表達出作者對祖國江山如此多嬌的讚美與熱愛。 開頭,琵琶用彈挑和輪指手法,模擬陣陣鼓聲,蕭和箏則用波音模仿那迴響的鐘聲,樂韻交響成"江樓鐘鼓",描畫出夕陽暖風聞鐘鼓的春江畫面。隨著樂曲主題高移的模造上行,音樂有著徐徐上升的動感,形象地描繪出門上東山",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美景。主題旋律在層層下旋後又回升,表現出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花影層疊"之春景。 接著,琵琶、胡琴在低音區迴旋,而洞簫則吹奏出活躍的打音,忽而又飄出琵琶清越悠然的泛音。高低音的交響,動與靜的對比,構成"水雲深際"水浸遙天雲弄影的境界。 然後,簫在琵琶和木魚的伴奏下,吹奏出一段悅耳如歌的樂段,樂隊齊奏,節奏漸快,猶如白帆逐波、漁歌陣陣,描繪出漁民滿載而歸,"漁舟晚唱"的熱鬧場面。 接著,琵琶用橫掃輪彈奏出一連串由慢而快,頓挫有力的模進音型,形象地表現出漁舟由遠而近而回瀾拍岸"的情景。在古箏琶音的牽引下,各種管弦樂器逐漸地加入,主題旋律由慢而快,弱到強,聽眾彷彿見到百鳥歸巢、百帆競渡,猶如聽到櫓聲"欸乃",浪花歡唱,樂曲推向"欸乃歸舟"的高潮。

音乐教学教案-《春江花月夜》

音乐教学教案-《春江花月夜》 第一课 课题古代音乐(下)《春江花月夜》 教具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重点难点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

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二、授新课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 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