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研究性学习教案湘教版

研究性学习教案湘教版

研究性学习教案湘教版
研究性学习教案湘教版

执教时间:课时:

种子的萌发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学生能再认再现种子结构功能,初步学会全过程的探究实验方法。

能力目标:

(1)锻练和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o

(2)训练学生认识问题和提出假说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材料器械

成熟完好的黄豆种子数粒、11套培养皿、脱脂棉或吸水纸、温箱、冰箱。

三、探究式教学步骤

1.提出问题

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

(1)每组在课前观察种子、植物幼苗的生活环境(土壤是否板结,是否干燥等)

(2)课前查阅资料为作假设提供依据。

参考资料:《百科知识全书》、《十万个为什么》、中学《生物》教材。

2.作出假设

通过交流,自己观察种子、植物幼苗的生活环境和资料依据,对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环境条件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利用器械材料设计方案,用以验证自己的假设。从学生实验方案中归纳以下几个探究方向。

4.实验过程

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种子培养6天,定时观察并作记录,于课前各小组分别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科学小论文和对整个探究学习过程的感想。

5.课堂展现

(1)各组代表交流论文并答疑;

(2)各组代表交流本次探究性学习过程的体会;

(3)教师结合电脑课件讲解并总结实验结论。

6.结果分析

7.实验结论

成熟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8.延伸探究

(1)你能另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索吗?

(2)为什么环境中的温度、空气、水分等能影响种子的萌发?

(3)种子萌发的过程是怎样的?

(4)影响种子萌发还有其他因素吗?

9.结论的运用

探究式学习不能停留于问题的解决,而应将探究过程中形成的新知识、新方法应用于实际,在学习了种子萌发条件之后,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农业生产知识和进行校园植物栽种等实践活动。

执教时间:课时:

课题:湖湘骄子—袁隆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袁隆平的事迹;

能力目标:培养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情感目标:学习袁隆平的科学探究精神努力学习。

二、教材分析(含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点:了解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难点:学会通过研究得出结论。

教法:探究法、查资料法

教具准备:含课件、电教手段等课件

三、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教学步骤:

步骤一:案例导入

引入课题:

有一天,我在电视里看到一则报道,说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爷爷用自己的钱买了一辆小汽车,奖励给手下一位工作成绩突出的年轻人。电视里,袁爷爷那和蔼可亲,谈笑风生的镜头,以及从他身上体现出的崇高的人格魅力,久久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当我从电视里得知,他原来就在长沙工作时,我立即萌发了拜访袁爷爷,向袁爷爷学习的强烈愿望。

步骤二;开展课题研究的

1、确实课题

只要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在生活中你到处都能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2、确立研究计划

有的问题可以从书本上找到答案,有的问题还需要你去研究,也就是你要对你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才能找到答案。如何获得信息,如何分析、总结,这些都应该在你的计划中体现出来。

3、开展研究活动;

4、查找资料

查找资料是一件较繁杂的事,为了便于以后的整理,分析,应及时地把这些资料的来源(即书刊名称、作者、出版单位及时间、具体页码)记录下来。

步骤三:体验与评价

“自然探秘永无休”,这是袁隆平爷爷几十年来的体验与追求。读完有头袁爷爷的图书和资料后,我真正体会到,一位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的科技工作者,在连续7年失败的基础上,最终获得成功的动力,是多么不易。也真正体会到,一位给整个人类带来福音的世界知名的科学家,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依然探索不止的原因。如果我们大家都拥有袁爷爷的这种钻研精神,在学习上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了解了袁爷爷的事迹后,我的学习热情格外高涨,遇到弄不懂的问题,能及时地请教老师,比以前主动多了,在失败面前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气馁了。我想,这多半是因为自己受到了袁爷爷事迹的鼓舞吧。

步骤四:参考课题

1、了解湖湘历史文化名人毛泽东(刘少奇、沈从文、齐白石)的一生

2、探寻湖湘院士(陈国达、何继善、刘筠)的成长足迹。

3、了解张家界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探究纸的发展史。

填好以下报告:

我的问题:

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找答案:

1、

2、

3、

我查到的资料:

我的采访记录:

我的结论和想法:

执教时间:课时:

课题:走进因特网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初步了解Internet和连接Internet的基础。

(2)掌握拨号上网的基本操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走进因特网的常识。

(2)难点:新识识新概念多;建立拨号连接。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或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不断普及,“上网”这个名词对于我们来说,已不再陌生。越来越多人相互打招呼时的问候已变成了:今天你上网了吗?

上网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我们在前面讲过的局域网、城域网等,但那往往是公司或单位所使用的上网方式,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更多的还是使用一种叫做调制解调器的设备来上网,我们把它戏称为:猫。今天我们就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如何使用“猫”进入网络世界。

二、新授

在前面,老师向大家所展示的网络内容丰富多彩,但如果同学们想在家里进入这五光十色的网络世界,可就要做些准备了。在进入Internet之前,我们通常要做两件事:(1)要为计算机配备好“猫”也就是调制解调器,一根电话线以及上网软件;(2)到当地的Internet服务机构办理因特网入网手续,得到一个上网的帐号、口令以及电子信箱地址。准备好这些之后,就可以进入网络世界了。

向学生出示:调制解调器、电话线、RJ11电话插头。

1.建立“我的连接”

首先我们需要在Windows系统中进行一些设置。

(板书:建立“我的连接”)

(1)教师演示建立“我的连接”的过程。

①打开“我的电脑”。

②打开“拨号网络”窗口。

③打开“拨号网络”里的“建立新连接”。

④输入连接名称。(默认为“我的连接”)

⑤输入区号、电话号码。

⑥完成,并把建立好的连接拖放到桌面上。

(2)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建立虚拟的“我的连接”

2.拨号上网

上网前的准备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下面我们就要打开网络世界的大门了,但在此之前我们还需要一把钥匙。这就是:帐号和密码,也就是我们在Internet 服务机构办理的帐号和密码。

(1)打开已经建立好的连接。

双击桌面上已经建立好的连接,进入拨号对话框。

(2)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完成拨号。

好了,下面我们就可以真正进入网络世界了。

三、学生练习

因为学校里所使用的是局域网连接,因为我们同学在学校里不能进行拨号上网,但我们可以在家里使用。

今天,我们同学的任务就是: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回家自己建立一个新的“我的连接”,并用它来上网冲浪。

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 教版 教学目标: 、了解聚落的形式及其形成、发展变化。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小组辩论、分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农村、集镇、城市、林村、牧村、渔村等),他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学生回答) 承转:尽管这些景观差别很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聚落的有关知识。 方案二:播放FLASH动画片段:“秋天到了,小燕子要跟着妈妈到遥远陌生的南方去越冬,他们飞过平原,越过高山,飞过城市,小燕子很奇怪:为什么有的地方房屋又矮又

小又稀,而有的地方高楼林立呢?他们飞呀飞,小燕子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家的房子是平顶的,而这里的房子却是尖顶的?” 带着小燕子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聚落”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51页和52页、53页,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观察教材52页的两组图片,思考: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3)、你喜欢城市还是乡村?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4)、请你总结: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5)、教材53页活动题2、3、4,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为什么有的地方只能形成乡村,而有的地方却能发展成为城市呢? 2、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教师精讲点拨】 、阅读下列信息,试分析每一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地形教案1湘教版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可以分2课时讲授,第1课时讲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第2课时讲地形复杂多样。地形时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教材没有用较多的文字篇幅讲述,而是多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重点讲述,因此,整个教学过程要侧重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探索与研究、发现与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地图上的分布。 3.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基本特征,五种基本地形的分布和特点。 4.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学生回顾已知的地形知识和还想知道哪些有关地形的知识来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分组分享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挂图等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取有关中国地形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的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3.地形基本类型和特点。 (二)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自制课件、挂图。 ●课时安排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名师教案1 湘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 聚落名师教案1 湘教版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在教材第51-55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同时包含着人地关系的协调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3.能举例说明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联系。 4.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对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学习。采取探究、讨论、展示作品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经济规律办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难点 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2.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教学突破 聚落的形态,指导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信息、查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并在课堂上展示成果、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当地素材,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借此阐明人地协调的理念。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建议教师创设一种较为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利用一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总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搜集大量图片、设计课堂教学,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1.课前分组搜集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要求能体现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并查 阅相关的文字资料。 2.查找本地不同时期的地图或景观图片(要求能体现聚落的变化)。 3.课前分组搜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图文资料。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案 教材单元第三章课时1 总课时 1 课题第四节世界的聚落课型新 授 教学目标核心 知识 聚落的形式及其形成、发展变化。 可控 目标 了解聚落的形式及其形成、发展变化。 预设 目标 1、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 境之间的关系。 2、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重点 了解聚落的定义和基本形式,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 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难点 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知识联系纵向 横向 聚落 形态演变过程文化遗产保

学情分析易理解 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 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事例 及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内容。 探究点 1.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聚落的分布及分布特点。 2.不同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 资源 PPT课件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设计 自学阶段确 立 目 标 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聚落的分布及分布特点。 2.不同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自 主 学 习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51页和52页、53页,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观察教材52页的两组图片,思考: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3)、你喜欢城市还是乡村?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4)、请你总结: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5)、教材53页活动题2、3、4,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54页和55页,解决以下问题: (1)、你知道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 内化阶段合 作 探 究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1、为什么有的地方只能形成乡村,而有的地方却能发展成为城市呢? 2、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教师精讲点拨】 1、阅读下列信息,试分析每一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①平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团状,且规模较大,而山谷地区的聚落多呈条带状, 且规模较小。——地形 ②沙漠地区的聚落很少,且集中在绿洲上。——水源 ③石家庄原来只是一个小村庄,京广铁路开通后才逐渐发展成为特大城市。 ——交通 ④东营和大庆是在石油开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资源 2、(课件或图片展示下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民居:热带雨林、北极地区、 热带沙漠地区)

地理优质课《中国地形》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 作者及单位陈立康唐山市玉田县亮甲店中学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本节课在课标中的内容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教材地位: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同时一个国家的地势和地形对这个国家的气候、河流乃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节课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其它章节的基础,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地图上的分布。 3.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学生回顾已知的地形知识和还想知道哪些有关地形的知识来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分组分享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取有关中国地形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二)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结合学校条件和自身特质,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和“小组合作积分法”,采用的学法是“读图分析法”。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学生课前准备“三个一”:一本书,一图册、一学案 3. 学生准备中国空白轮廓图 4. 按固定程序小组内复习提问(1分钟时间) 5. 教师随机提问检查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并给每组加分

中国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 第一课时地势特点和主要山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3)了解中国的名山。(4)学会分析我国地势的优越性。 2、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技能及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山脉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同时激发学生为国家做贡献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室、板图、自制图片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读图指导法、个别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诗词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古代诗人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你们知道这样一句话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家思考一下这些河流的流向,(向东),这种流向说明我国的地势有什么特点?所谓地势,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西高东低) 二、讲授新课 (过渡)这是我们从经验上得出的结论,实际是如此吗?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幅地图上有很多种颜色,大家知道这种按不同的海拔着上不同颜色的地图叫什么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根据颜色我们很容易看出,西面的海拔比东面的要高。(西高东低) 2、〔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 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 着一个哈密瓜,竖着,沿哈密瓜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两个一 半的哈密瓜,切口呈圆形,而不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椭圆形,这就是一个哈密 瓜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哈密瓜上,而是切在地形上。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沿北纬32度所做的剖面图,根据剖面图同学们能不能在纸上画一幅你看到的地势变化图? 3、通过看图请同学们总结我国地势还有何特点?(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地势特点和主要山脉)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提问)根据地势的剖面图,请同学们思考我国地势分为几级阶梯,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米? (板书)1、三级阶梯的分布概况 4、(分组讨论)这样的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等有何影响? (板书) 2、地势分布特点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上册 3_4 世界的聚落教案 (新版)湘教版

世界的聚落 课题世界的聚落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说出聚落的主要形式,描述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会简要分析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重点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保护世 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难点 分析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 关系 预设流程个性化设计一、自主学习 (一)“聚落的形态”(阅读课本60~61页,画记并填写:)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是什么? 3.填表比较乡村与城市聚落的特点: 生产活动人口分布建筑特点交通特点环境污染程度 城市密集 乡村农业生产低矮、稀疏道路较稀疏环境较好 4.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完成课本61页“活动”的第①题。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阅读课本64~65页,完成:) 5.列举3处世界文化遗产:、、 二、合作探究 专题一: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1.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请在下列条件的地区中选择你认为适合定居的地方:

①交通闭塞、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②平坦肥沃的华北平原 ③干旱的撒哈拉沙漠④气候酷寒的南极地区 ⑤水网密集的长江流域⑥资源丰富的地区 2.读右图,回答: (1)三处聚落的选址有什么共同点? (2)图中①②③处最有可能优先发展 成为一般城市的是哪一处?为什么? 3.根据以上分析,说说有哪些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专题二: 1.请你来当设计师。阅读课本63页的内容后,帮助以下地区的居民设计适合 他们居住的房屋,并说明理由。 A、高温潮湿的地区: B、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 C、寒冷、多雨雪的地区: 2.(1)下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做法正确的有: ①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的侵蚀 ②在古代建筑上刻写“×××到此一游” ③在著名的文化遗产地过度发展旅游业 ④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附:学生学案) 【课题】 湘教版义务教育地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 【所需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材及学情分析】 ⒈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①地势西高东低;②山脉纵横交错; ③地形复杂多样。根据课标要求,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出我国地形、 地势的主要特征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及难点。 ⒉对于地形、地势特征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在七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初步认识了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 形图;在七年级下册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学生不止一次学习了运用地 形图、地形剖面图认知地形地势特征的方法。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知识,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进一步进行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自己利用地 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是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 【学习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知道我国的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⑵知道我国的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广。 ⒉能力目标 ⑴能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概括出我国地形、地势特征。 ⑵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地形、地势特征的方法。 ⑶能运用“中国地形图”,认知我国主要山脉、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的分布和相对位置。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具及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案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附:学生学案(见后)

班级:姓名: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1) (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和你认为重要的内容)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出我国地势、地形的主要特征。 米为主 米 为主 米 为主

八年级地理上册 2.1中国的地形练习题 湘教版

2.1中国的地形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6分) 1.我国山区面积广大,下列关于如何实现山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山区风景秀丽,开发生态旅游。 B. 砍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大力发展林业。 C. 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以满足市场需要。 D. 山区急流水能丰富,积极建设小水电站。 2.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关于其地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B. 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C. 不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 D. 使我国的许多大河由北向南流 3.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的山脉是() A. 阴山 B. 大兴安岭 C. 长白山 D. 祁连山 4.我国的地势特点对河流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A. 水流平缓,利于通航 B. 蕴藏着丰富的水能 C. 大江南流,利于南北交通 D. 河流流量大,含沙量小 5.小明暑期想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设计的游览线路如图1,结合图2完成下题 (1)能得到图2地形剖面示意图的旅游线路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沿途能看到森林—草原—荒漠景观的旅游线路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有关此山说法错误的是() A. 农耕区和畜牧业区分界线山脉之一 B.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此处 C.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山脉之一 D. 第二、三阶梯分界线山脉之一 7.下列各区域,描述自然区域的一组是() A. 城市、乡村、农田、林地 B. 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洞庭湖平原、吐鲁番盆地 C. 深圳、珠海、大连、青岛 D. 福建、广东、湖南、河北 8.在图中四个地形剖面图中,最接近我国地势变化特点的是() A. B. C. D. 9.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年代,贵州流传着“袖珍小马有能耐,火车没有汽车快”的说法,这是因为云贵髙原() A. 地面平坦,一望无垠 B. 地形破碎,山道崎岖 C. 土质疏松,沟壑纵横 D. 山巅白雪皑皑,冰川广布 10.如图为“我国北纬32°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的地势特点是()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世界的聚落》设计思路 《世界的聚落》选自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节的内容。本课以楼兰古国为背景展开,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视频、文字材料和图片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课堂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本课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聚落形成的条件”,“聚落的形态”,“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聚落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课前预习部分,教师先请各小组做课前预习汇报并简单点评。教学新课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聚落形成的条件”,学生扮演角色,假如自己是古楼兰的富商,如何选址建房,小组间进行讨论并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紧接着教师提供楼兰古国的视频和文本材料,小组继续讨论建房选址与古楼兰的繁荣之间的联系,讨论期间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读图训练,讨论结束后教师以框架图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并形成知识体系。第二部分“聚落的形态”,根据新课标要求“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教学上主要以小组辩论的形式展开。学生课前先分为三大组,分别是城市组、乡村组和购房组,按分组情况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发言材料,在课堂辩论中各小组分别描述各方代表的优势和对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争取购房组的支持,辩论后教师以表格的形式指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强

调人地协调观。第三部分“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在外出旅行时看到的不同区域民居的差异,结合世界各地典型民居建筑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民居与当地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繁荣的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是否与环境有关。第四部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观看楼兰古国消失的视频,教师组织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再次落实人地协调观。紧接着教师展示部分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接着再展示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的相关漫画,通过对漫画内容的讨论让学生明确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并列举保护相关措施。课堂的最后,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体系。 第二部分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聚落的概念,描述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变化。 (2)通过收集图片和联系生活实际,比较并能举例说明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3)能够分析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分析楼兰古国的消失与环境的关系。 (5)讨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教材,说出聚落的概念和主要形式。 (2)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在古楼兰建房选址的因素,从而分析这与楼兰古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反思一:世界的聚落>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湘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内容《世界的聚落》,是在学习"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由于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所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识内容的排列次序不同,但所遵循的理念相同,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要点也基本相同。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睁大双眼,就是要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使之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通过几个老师的共同研讨,认真研读课标,结合我们教学经验,大家反复研究人教和湘教两个版本的教材,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我们应不拘泥于再有的教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活"的地理,生活中"真"的地理,感受生活中地理的"实",生活中地理的"广",在引入新课这一环节,我们几位教师的预设是用数码相机拍摄一些当地城市和农村的实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但由于种种原因,

2.1 中国的地形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4、通过地形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环境观,并让学生感受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使自己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教学难点】地势对其它地理因素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交流合作、讨论探究法 【教学手段】活动、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一、引入:(1)放映一段反映祖国秀丽山河的录像,引导学生观察片中展示的各类地形。(2)认一认,下面分别是哪种地形的景观(请把各自的地形类型名称写在图下 面的横线上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3)请说出你家乡所在的地形区,并描述其地形特征。 二、新授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课件演示:出现一张分层设色地形图,沿北纬320 画出一条地形剖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共同分析下列问题,并进一步观察分析我国地势特点。 (1)图中深浅不同的绿色和浅黄色各代表哪种地形?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什么部位?颜色加深的黄色主要出现在我国的什么部位?代表的是哪几种地形? (2)总结我国地势特点 图表解析:图中深浅不同的绿色和浅黄色各代表的是平原和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颜色加深的黄色主要指的是山地、高原及盆地等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由此可见我国的地势具有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板书: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引导学生读2.2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根据示意图画一张简略示意图,完成以 下活动。填写表格(明确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由哪些山脉构成,三级阶梯的海拔高低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 海拔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分界线: 第二级阶梯 分界线: 第三级阶梯 3、转折过渡: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其水深一般不足200米,总体来看,我国近海大陆架非常宽广,并且我国近海中还散布着众多岛屿,因此,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世界的聚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课题世界的聚落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说出聚落的主要形式,描述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会简要分析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重点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难点 分析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 活动的关系 预设流程个性化设计一、自主学习 (一)“聚落的形态”(阅读课本60~61页,画记并填写:)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是什么? 3.填表比较乡村与城市聚落的特点: 生产活动人口分 布 建筑特 点 交通特点 环境污染程度 城市密集 乡村 农业生 产低矮、稀 疏 道路较稀 疏 环境较好 4.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完成课本61页“活动”的第①题。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阅读课本64~65页,完成:) 5.列举3处世界文化遗产:、、 二、合作探究 专题一: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1.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请在下列条件的地区中选择你认为适合定居的地方: ①交通闭塞、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②平坦肥沃的华北平原 ③干旱的撒哈拉沙漠④气候酷寒的南极地区 ⑤水网密集的长江流域⑥资源丰富的地区 2.读右图,回答: (1)三处聚落的选址有什么共同点? (2)图中①②③处最有可能优先发展 成为一般城市的是哪一处?为什么? 3.根据以上分析,说说有哪些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专题二: 1.请你来当设计师。阅读课本63页的内容后,帮助以下地区的居民 设计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并说明理由。 A、高温潮湿的地区: B、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 C、寒冷、多雨雪的地区: 2.(1)下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做法正确的有: ①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的侵蚀

3.4 世界的聚落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4)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一、学习目标(自学时,你要攻克以下目标,试试看吧) 1、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 2、正确分析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4、、有意识的提取地理信息,学会分析归纳地理事物的规律。 二、重点、难点(这是本节问题的关键,好好把握哦) 1、重点:①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①城市发展的过程、聚落形成的条件 三、学习过程(这里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好好表现哦) ㈠基础知识储备 你的亲戚朋友中有哪些住在城市里,哪些住在城市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一样吗? ㈡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我们大家各来自于城市还是农村? 2、全方位互动 互动1:①我们同学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市,农村和城市都是人们的集中居住地,我们称其为聚落。你能用最简炼的语言总结聚落的概念及形式吗? 聚落: 形式 有无农 ④请大家根据搜集到的信息对乡村和城市未来 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提示:根据其各自存在 的问题) 城市 乡村 ⑤许多乡村聚落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

特点,比如欧洲、非洲、亚洲的乡村聚落就有明显的差异,如图,你能将下列的乡村聚落对号入座吗? 互动2:乡村和城市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先有城市还是先有乡村?带着这些问题,分头行动,利用P52活动所提供的图文资料,体会乡村发展为城市的四部曲,完成活动1中所设计的问题。 互动3:①世界各地的民居是不同的,读P52活动2材料完成活动要求。 ②观察图3-22图3-23,总结东南亚民居、北非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③根据①②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 是与当地的和密切相关的。 ③有人在古代建筑上刻写“×××到此一游。”这种做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④请同学们搜集信息,谈谈应该怎样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1、实践探索 世界许多大城市往往临河、临湖、临海分布,或者在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者在河流人海处。结合实际,请你谈谈对这种现象的理解。 五、学习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自我展示,相信你会有很多的收获,同时也可能仍存在一些困惑,交流一下吧。) 1、我的收获: 形式及差异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 学习后记: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二、地形复杂多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 〔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 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那边低的问题。b5E2RGbCAP 〔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 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那边高那边低?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同学们各抒 己见。p1EanqFDPw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 4000 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 1000――2000 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 500 米以下。DXDiTa9E3d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教师用手势来说明西 部高东部低) 。 〔板书〕一、 地势西高东低 〔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 地图――地形剖面图。RTCrpUDGiT 〔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窝头,竖着,沿窝 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窝头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过这 一刀不是切在窝头上, 而是切在地形上。 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将窝头画一幅俯视图, 画出的是什么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5PCzVD7HxA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沿北纬 36 度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剖面 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jLBHrnAILg 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图,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西

〔启发提问〕观察这幅图高低起伏的趋势,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板书总结〕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转折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那每一级阶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区呢?阶梯 的界限又在何处呢?xHAQX74J0X 〔板书〕1、三级阶梯概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对照教科书第 24 页的地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教师绘制中国轮廓板图〕教师在板图上填绘阶梯分界处的山脉,请一名同学说出山脉的名称,其 他学生将山脉名称在书上画出。LDAYtRyKfE 组织学生完成第 20 页的“活动” 〔转折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限,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案

世界的聚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措施。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与方法以典型事例的列举感受传统聚落是早先人类遗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点: 3. 教学难点:重要世界文化遗产分布。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 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导入新课] 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4.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 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 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X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节知识要点: 3.世界重要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课堂巩固]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农村——放牧 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 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 板书设计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课后反思:

2.1 中国的地形(第三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3课时 一、本节课标内容要求: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界线上的主要山脉以及界线两侧的主要地形区。 2、教学重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本节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运用投影仪、投影片、中国地形剖面图、板图,精讲点拨、拓展延伸、系统总结,让学生掌握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生了解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阶梯交界处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的特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 中国地形的第二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那边低的问题。 〔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那边高那边低?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教师用手势来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 〔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窝头,竖着,沿窝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窝头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窝头上,而是切在地形上。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窝头画一幅俯视图,画出的是什么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沿北纬32度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

中国的地形 整体感知 本章包括地形概况、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及地震、火山和泥石流五节,全面而细致地介绍了中国的地形、地貌及地震等自然灾害。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初一“世界地理”,了解了什么是地形、地形的类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气候、河流等章节,并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 “地形概况”是本章的“概论”,概括性地介绍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和地形种类多样、山区面积大是我国地形的总体特征,从而进一步弄清楚我国河流百分之九十以上自西向东流淌的原因。 “主要山脉”介绍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通过教学使学生记住我国山脉的“三纵三横”指的是哪些山脉,以及它们的地理意义。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介绍中国四大高原和盆地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及其气候条件,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分布及其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 “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介绍我国三大平原及主要丘陵的地理分布,通过教学,使学生弄清楚三大平原及主要丘陵的地理位置、三大平原的成因及其主要特点,农业经济状况等。 “地震、火山和泥石流”则介绍这三大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常发地带。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这三大自然灾害的成因、造成的危害及其活动的规律性。 以上各节由于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各异,故宜借助于不同的教学媒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第一节地形概况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教学生学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成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我国大陆架的分布,使学生能说出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2.使学生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理解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以及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了解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

(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案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教学重点 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一、聚落的形态 (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的两种形态是哪两种?能举出例子来吗?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学生观察课本P62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讨论城市发展过程。简要分析城市发展条件。 (教师提问)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那么,结合人口的分布情况,分析讨论: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 (启发)世界人口密集区域分布在哪些区域?为什么?那些地区的地形如何?气候如何呢?如:我们绥阳的地形如何? 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讨论。 (小结):聚落的形成受水、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承转)由于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房屋)风格不同。为什么呢? (讨论)把学生分成3组,观察“东南亚的高脚屋”、“北非的平顶屋”、“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冰屋”的图片,讨论不同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后,展示下表,要求学生归纳各组的意见。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