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竹垟畲族乡人民政府

竹垟畲族乡人民政府

竹垟畲族乡人民政府
竹垟畲族乡人民政府

竹垟畲族乡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二O一八年一月五日

目录

机构职能………………………………………………………………………………………………………………………………

机构设置002656337-01-2011-0001———002656337-01-2017-0001 领导分工002656337-01-2012-1001———002656337-01-2017-1001 工作规则002656337-01-2011-2001――-002656337-01-2017-2001 政策文件………………………………………………………………………………………………………………………………

乡镇文件02656337-02-2017-0001———002656337-02-2017-0022 业务工作………………………………………………………………………………………………………………………………

工作动态002656337-04-2017-0001———002656337-04-2017-0025 公示公告002656337-04-2015-0001———002656337-04-2017-0001 公开年报…………………………………………………002656337-06-2011-0001———002656337-06-2018-0001 财政信息…………………………………………………………002656337-06-2015-0001———002656337-05-2017-0002

机构职能

机构设置

索引号信息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时间002656337-01-2017-0001 竹垟畲族乡人民政府职能职责竹垟畲族乡人民政府职权2014-01-15

领导分工

索引号信息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时间002656337-01-2017-2001 竹垟畲族乡领导分工竹垟畲族乡领导分工2017-08-16

工作规则

索引号信息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时间002656337-01-2017-3001 竹垟畲族乡内设机构信息竹垟畲族乡内设机构信息2017-08-09

政策文件

乡镇文件

索引号信息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时间

002656337-02-2017-0022竹垟畲族乡关于要求对后排岭等6个村农村土地综合

整治项目旧房拆除对象进行资金补助的报告

竹垟畲族乡关于要求对后排岭等6个村农村土地综

合整治项目旧房拆除对象进行资金补助的报告

2017-12-25

002656337-02-2017-0021关于聘任胡国桃同志为助理农艺师的通知关于聘任胡国桃同志为助理农艺师的通知2017-11-20

索引号信息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时间

002656337-02-2017-0020关于成立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通

关于成立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

通知

2017-11-08

002656337-02-2017-0019关于规范竹垟畲族乡村级报销支付票据的意见(试

行)

关于规范竹垟畲族乡村级报销支付票据的意见(试

行)

2017-09-29

002656337-02-2017-0018关于规范竹垟畲族乡村级项目建设工程管理的意见关于规范竹垟畲族乡村级项目建设工程管理的意

2017-09-29

002656337-02-2017-0017关于印发竹垟畲族乡村级财务有关规定的通知关于印发竹垟畲族乡村级财务有关规定的通知2017-09-29 002656337-02-2017-0016关于推广竹垟畲族乡“路长制”的通知关于推广竹垟畲族乡“路长制”的通知2017-09-27

002656337-02-2017-0015关于成立竹垟畲族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

小组的通知

关于成立竹垟畲族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

导小组的通知

2017-08-18

002656337-02-2017-0014竹垟畲族乡“河长制”工作方案竹垟畲族乡“河长制”工作方案2017-07-27 002656337-02-2017-0013关于成立竹垟畲族乡征兵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成立竹垟畲族乡征兵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2017-07-10

002656337-02-2017-0012关于要求拨付2015年龙泉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前期经费的报告

关于要求拨付2015年龙泉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

目前期经费的报告

2017-06-30

002656337-02-2017-0011竹垟畲族乡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治危拆违”专项行动

领导小组的通知

竹垟畲族乡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治危拆违”专项行

动领导小组的通知

2017-05-08

002656337-02-2017-001 0竹垟畲族乡关于开展食品安全排雷“百日攻坚”行

动的实施方案

竹垟畲族乡关于开展食品安全排雷“百日攻坚”

行动的实施方案

2017-05-17

002656337-02-2017-000

9

竹垟畲族乡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置方案竹垟畲族乡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安置方案2017-05-03

索引号信息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时间

002656337-02-2017-000

8

竹垟畲族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的通知竹垟畲族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的通知2017-04-05

002656337-02-2017-000 7关于要求对竹垟畲族乡异地搬迁实施对象进行资

金补助的报告

关于要求对竹垟畲族乡异地搬迁实施对象进行资

金补助的报告

2017-03-22

002656337-02-2017-000

6

关于申请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报告关于申请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报告2017-03-12

002656337-02-2017-000 5竹垟畲族乡人民政府关于2015年农村土地综合整

治项目拆旧区块旧房拆除补助资金的请示

竹垟畲族乡人民政府关于2015年农村土地综合

整治项目拆旧区块旧房拆除补助资金的请示

2017-02-20

002656337-02-2017-000

4

竹垟畲族乡“治危拆违”专项行动应急预案竹垟畲族乡“治危拆违”专项行动应急预案2017-02-19 002656337-02-2017-000

3

关于调整竹垟畲族乡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调整竹垟畲族乡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通知2017-02-03 002656337-02-2017-000

2

关于印发竹垟畲族乡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通知关于印发竹垟畲族乡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通知2017-01-20 002656337-02-2017-000

1

竹垟畲族乡2017年度“三改一拆”工作考核办法竹垟畲族乡2017年度“三改一拆”工作考核办法2017-02-13

业务工作

工作动态

索引号信息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时间

索引号信息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时间002656337-04-2017-0025乡村网格员搭起便民“连心桥”乡村网格员搭起便民“连心桥”2017-12-20

002656337-04-2017-0024《龙泉市竹垟畲族乡盖竹村美丽宜居示范村

乡村建设规划》获丽水市一等奖

《龙泉市竹垟畲族乡盖竹村美丽宜居示范村

乡村建设规划》获丽水市一等奖

2017-12-11

002656337-04-2017-0023竹垟畲族乡消防队开展应急消防演练竹垟畲族乡消防队开展应急消防演练2017-12-06

002656337-04-2017-0022竹垟畲族乡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宣

讲报告会

竹垟畲族乡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宣

讲报告会

2017-11-27

002656337-04-2017-0021龙泉市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百场巡回文艺演

出走进竹垟畲族乡

龙泉市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百场巡回文艺演

出走进竹垟畲族乡

2017-11-10

002656337-04-2017-0020市委老干部局组织离休干部赴龙泉市竹垟畲

族乡开展“走基层、看变化、促发展”主题

实践活动

市委老干部局组织离休干部赴龙泉市竹垟畲

族乡开展“走基层、看变化、促发展”主题

实践活动

2017-11-06

002656337-04-2017-0019台湾南投县仁爱乡参访团来竹垟畲族乡访问

交流

台湾南投县仁爱乡参访团来竹垟畲族乡访问

交流

2017-10-30

002656337-04-2017-0018竹垟畲族乡各行政村开展“欢度重阳,传递

爱心”活动

竹垟畲族乡各行政村开展“欢度重阳,传递

爱心”活动

2017-10-28

002656337-04-2017-0017省法制办主任俞世裕到龙泉市竹垟畲族乡开

展结对帮扶活动

省法制办主任俞世裕到龙泉市竹垟畲族乡开

展结对帮扶活动

2017-10-20

002656337-04-2017-0016龙泉市地书协会走进竹垟畲乡龙泉市地书协会走进竹垟畲乡2017-09-01

002656337-04-2017-0015竹垟乡“抓典型、拔钉战”,誓将“三改一

拆”推向纵深

竹垟乡“抓典型、拔钉战”,誓将“三改一

拆”推向纵深

2017-09-26

索引号信息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时间002656337-04-2017-0014竹垟乡“三改一拆”改出畲乡新天地竹垟乡“三改一拆”改出畲乡新天地2017-09-13 002656337-04-2017-0013竹垟畲族乡举办“畲寨音乐泼水节”竹垟畲族乡举办“畲寨音乐泼水节”2017-08-30 002656337-04-2017-0012盖竹村获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盖竹村获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2017-08-04 002656337-04-2017-0011 6.5万亩水稻实行统防统治 6.5万亩水稻实行统防统治2017-08-03 002656337-04-2017-0010“六字”治理小城镇美景引来八方客“六字”治理小城镇美景引来八方客2017-07-21 002656337-04-2017-0009小小鹊山鸡开启山民致富路小小鹊山鸡开启山民致富路2017-07-03

002656337-04-2017-0008畲乡村村都有平安志愿者撑起汛期“平安

伞”

畲乡村村都有平安志愿者撑起汛期“平安

伞”

2017-06-17

002656337-04-2017-00072017浙台邻里节丽水分会场龙泉站“少数民

族大联欢”活动在畲乡竹垟举办

2017浙台邻里节丽水分会场龙泉站“少数民

族大联欢”活动在畲乡竹垟举办

2017-06-16

002656337-04-2017-0006竹垟畲族乡“点线面”打造美好“盖竹”竹垟畲族乡“点线面”打造美好“盖竹”2017-05-18 002656337-04-2017-0005“三月三”畲乡文化3天吸近5万游客“三月三”畲乡文化3天吸近5万游客2017-04-16 002656337-04-2017-0004移风易俗文艺晚会在竹垟畲族乡拉开帷幕移风易俗文艺晚会在竹垟畲族乡拉开帷幕2017-03-23 002656337-04-2017-0003竹垟畲族乡开展"三八"巾帼志愿服务活动竹垟畲族乡开展"三八"巾帼志愿服务活动2017-03-07

索引号信息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时间002656337-04-2017-0002“两美竹垟”志愿服务启动“两美竹垟”志愿服务启动2017-02-14 002656337-04-2017-0001竹垟畬族乡召开三农普查第二次培训大会竹垟畬族乡召开三农普查第二次培训大会2017-01-05

公示公告

索引号信息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时间

002656337-04-2017-2001竹垟畲族乡村级财务有关规定竹垟畲族乡村级财务有关规定2017-08-09

公开年报

索引号信息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时间002656337-06-2017-0001 竹垟畲族乡2017年政府信息公开年度年报公开年报2012-03-11

财政信息

索引号信息名称内容概述生成时间

002656337-06-2012-0002龙泉市竹垟畲族乡人民政府单位2016年度部门

决算

龙泉市竹垟畲族乡人民政府单位2016年度部门决算2017-10-26

002656337-06-2012-0001 龙泉市竹垟畲族乡人民政府2017年部门预算龙泉市竹垟畲族乡人民政府2017年部门预算2017-03-28

一文读懂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

一文读懂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 畲族,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语言、服饰、文化、图腾,关于畲族的起源与发展,一些学术专家们总是难有统一说法,而关于畲族的那些历史文化,同样在吸引着民族学研究领域的关注。关于这个古老的民族,它的历史文化,你知道多少吗?这篇文章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畲族历史文化。 畲族起源 畲族又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多居于山区,民风淳朴,居住环境自然优美。 畲族文化 畲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每逢佳节假日,都能够听到畲民优美动听的嘹亮歌声飞扬在田间地头、山林溪边。 畲族姑娘擅长针织刺绣,彩带和竹编是畲族刺绣中的工艺技术最受赞誉的,畲族姑娘的传统服饰上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的图案,便是自己刺绣而成。竹编工艺品更是在土产市场享有声誉。

在畲族乡众人皆知,畲乡人的特色产品。 畲族风俗节日 畲族人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每年农 历三月初三,是畲族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人们沉浸

在热闹欢快的歌海中。 畲族宗教信仰 畲族有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猎神自古以来就是畲族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盘瓠是畲族图腾崇拜的物件。畲族先民把盘瓠描塑成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为畲族的始祖,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 畲族作为中国古老少数民族之一,为我们留下了更多辉煌的历史文化,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关于畲族的众多历史文化,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探索。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哭丧时,眼泪不得滴在死身者上哭丧 先为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执陶罐到溪河边,点燃三支香,烧化纸钱唱〈〈买水歌〉〉。唱完。向河里舀水,俗称“买水”。舀水时,死者是男,要舀顺流水,以示男在天;是女,要舀逆流水,以示女居地。清水舀回后,要放在火炉上暖几分种,用白布在水中浸湿,在死者胸前揩三下,背后揩四下。死者不论贫富,衣着要新,旧衣和有口袋的衣服以及钱、米和有文字之物不能装殓。死者着黑色衣服,衣服有单、夹与棉的不同,穿衣以重数计算,一般上身9重,下身3重。女性则戴上结婚时竹制的三角形头冠。衣毕,为其理发(一般人病时就已理好头发)或梳头。这个过程均伴哭歌。死者梳穿戴完毕,从卧房移到后厅。用两条板凳、四块木板、一张草席为死者支起一张“灵庆”。而后,用炉灰裹成10个小粽子,缚在一枝桃枝上,放到遗体的旁边,人殓时扔到河里。有“祖图”的畲族村,遇上50岁以上的亡者,在其厅堂悬挂“祖图”3天。吊唁死者,打破哀伤寂寞的局面,增加“红也喜事,白也喜事”的气氛。死者装殓时间要择海水涨潮时分,忌讳“重丧日”和“三丧日”。装殓时,丧女哭唱《落棺歌》。 入殓 超度:为死者设立灵位,有的用纸扎灵屋、马和钱币等为供品,请和尚,亦称斋公(迷信职业者)和八音乐队,念经做斋,超度亡魂,引入天国,使死者安息,并寄托亲朋的哀思。一般做一昼夜,多则三天三夜。

在闽东、浙南,一般在山坡侧挖水平墓葬洞穴,用两根圆木垫着,推棺入穴,石块封口。少数在平地挖穴入棺,俗称“仰天窟”。 一次土葬 原墓穴不合理想,或当时找不到理相墓穴,而临时安葬者,一般在三年后择吉日起棺,捡拾先人骨骸装在陶制的金罂之中,另择风水好地作第二次安葬、修建墓地,俗称“二次葬”。 二次土葬 在近村山野处建三面墙的屋子,用于停棺,畲语叫“起厂”,在棺木四周打上泥墙,停棺数年后在拾骨装陶罐土葬。停棺拾骨土葬,应是迁入闽东、浙南之前的古习俗。 停棺拾骨火化土葬 畲族有悬葬之俗。悬葬又称岩葬。通常的葬法有2种:一是将盛有骨灰的陶瓮置于高处的石洞和田崖的石穴之中,外叠乱石遮挡。罗源县安井村灰瓮岩石洞至今仍保存3个古时陶瓮及部分骨灰;二是在山上的半崖处挖掘土洞,将棺木置其中,洞口用石块和泥巴封堵,过三年或更长些时间取骨(个别还采用焚烧)装于陶瓮,然后移葬他处。此俗,罗源县霍口、飞竹等地畲村仍沿袭。据罗源县内部分畲族相传,此葬俗始于古时的悬棺葬。其说法有二:一种说法是畲族祖先盘瓠为天上“星辰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悬葬则寓其意;另一说法是畲族祖先盘瓠生前被鹿撞死凤凰山崖,葬于崖前,其子孙仿其祖先葬法。 悬棺葬

畲族人文历史

结合铅山太源畲族乡浅谈畲族人文历史 今年我校暑期“三下乡”义务支教服务队一如既往前去铅山太源畲族乡民族学校。在校团委的主办下,校学生会社团实践部组织我们14人前去进行14天的义务支教与调研等活动。我们在太源生活的过程中,最主要是完成对畲族乡的调研课题,而畲族人文历史、民俗风情、民族体育篇融为一体,是调研课题的方面之一。身处太源畲族乡民族学校,现就结合铅山太源乡浅谈畲族人文历史篇。本文分人、文、历史三部分阐述: 一、畲族的“人” 畲族的人文历史首先要谈及畲族的“人”。 1.畲族的姓氏 来到畲族乡,你会发现畲族大多数人姓氏为盘、蓝、雷、钟四大主姓。畲族的始祖护王龙麒所生的三子一女,后被皇帝赐姓盘、蓝、雷,女姓钟。在福建闽东盘姓主要在日本,而福建省的一些畲族姓金。江西省吉安市东固畲族乡,老辈们说蓝姓有盘、蓝、雷、钟、谷五姓。浙江省畲族有近百户人家,族人也多为蓝、雷、钟三姓。 现今蓝、雷两姓较多,而盘姓现在是少之又少,我们应该多延续盘钟两姓氏,为畲族主姓延续后代,保留畲族祖源。 2.畲族的含义 畲族,可溯源距今四五千年前,是一个古老的族群,历史上他们刀耕火种,“畲”字读音有二,读yú(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时的意思就是刀耕火种(出自:《旧唐书·严震传》:“梁汉之间,刀耕火耨。”)

——古时一种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 3.畲族的人口及分布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有709592人。可见畲族人口还是比较少的,他们自称为“山哈”——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也就有了“先来为主,后来为客”的说法。唐代时的畲人,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解放后,则改称为“畲族”。 4.畲族的人民素质 现在,我们身在上饶市畲族太源乡,结合太源乡的人民来说,每个人都热情友好,民风淳朴。他们勤劳致富,由于太源畲民大多居于山区,耕地较少,山高水冷,大多种植一季晚稻,畲民以林业为主,封山育林,抚育毛竹。白天乡民们上山采畲菇收毛竹,孩子们就来到民族学校学习,在老师的教导下茁壮成长,吸取知识。在校学生有451人,而畲族学生就占40%以上,因为这里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所以住校生占70%。教师21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是老师们都勤勤恳恳,努力付出,视生如子。父母没有时间管好自己的孩子,且父母的文化程度也不高,所以老师们就像孩子们的父母一样,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语重心长的教诲。 二、畲族的“文” 其次,就是畲族的“文”,畲族的文化是畲族的主要组成部分。畲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个畲族人民的身上无不体现出畲族

畲族祖图研究

畲族祖图研究 畲族民间主要有文字和图画来记载盘瓠传说,文字记载有歌本、开山公据、敕书、谱序等,称为字传;以图画形式表现盘瓠传说,为画传。字传注重事件发展序列,画传侧重物形的变化,时间的字传和空间的画传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表现了畲族始祖盘瓠生平事迹的传说,与被具文识字者所垄断的字传不同,绘画易于为群众所接受,尤其是在文盲普遍的畲族社会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为其它艺术形态所无法取代,这种画传艺术即广为人知的祖图。 许多畲村所存秘不示人的祖图,按式样为两类:一、卷轴式,在长达数十米、宽约数十公分的土麻布织物上,绘有数十节始祖盘瓠生平事迹的图画。二、画布式,在几平方米的织布上,描绘盘瓠传说,如广东和平蓝姓畲族的画布,由皇帝出榜、狗扯榜、两军对垒、狗头人身、结婚、打猎、丧礼、坟墓等组成,画布的年代较早。传说越晚,枝叶越茂盛,内容越繁富,逐渐从简单的画布逐渐演变为长轴画卷,以尽虔诚崇拜心理。两种画传,以卷轴为主。祖图以原布色为底,红色为主,兼用黑、绿、蓝、浅、白、金等色。用中国画的技巧和手法描绘的祖图,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闽浙粤各地的祖图可能有个原始的蓝本。 时下流传的祖图多是清代和民国年间绘制的,粤东载为光绪年,福建有咸丰、嘉庆、乾隆的年号,最早为康熙五十八年连江县下白石村的祖图,连江县过洋村祖图称:“明万历年间,吾祖之贵公迁移大岗地场立业安居,迄今十余世矣,虽有图序,长远年没,破坏不胜纪,故予本乡旧叔兄弟侄等,鸠集捐题,喜舍重建图版铁卷”。明正德十二年,王守仁言:畲族起义领袖“谢志珊、蓝天凤各又自称盘皇子孙,收有流传宝印画像“。①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畲民“山中自称盘瓠后,各画其像”。②各地祖图服饰多是明代式样,男者头戴幞头(或乌纱帽),女者上着衣或衫,下套裙子,肩披四合六“云肩”,武将戴头盔,顶插红顶缨。福建省永泰县雁门村刻印祖图中的盘瓠,头戴最有明代特色的飘飘巾。至迟,明朝,祖图已出现于各地。祖图盛于清,流传于民国至今,乾(隆)嘉(庆)之治是祖图绘制的鼎盛时期,乾隆十六年六月初一上谕:“我朝统一区宇,内外苗夷,输诚向化,其衣冠状貌,各有不同。著沿边各督抚,于所属苗、徭、黎、僮以及外夷番众,仿其服饰,绘画送军机处汇齐呈览,以昭王令之盛”。⑧《四库提要·地理类》载:《清职贡图》“乾隆十六年奉敕撰,告成于乾隆二十三年”。收有三百余种的分图系说,“每图各绘其男女之状及部长属众衣冠之别,凡性情习俗,服食好尚罔不具载”。当然,畲族也不例外。《长汀县志》:畲民“楚粤为盛,吾闽有之,然不甚蕃,三五七而已,庚子,陈大丞檄县绘图以进”。《古田县志》也载:“乾隆十七年,督抚绘畲民图册以进奉,朱批‘知道了’。兹以其俗顿异,故附载及之”。⑤对畲族祖图的绘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早期祖图如何具体绘成,不得而知,但清、民国的祖图多由与畲村毗邻的汉族民间画师描绘,福建省连江、罗源两县载明汉族画师有林上宾、郑思轩、高严灿、周御吾、孙先生等,宁德南山和漈头村的四幅祖图也是汉人画的。请人画图需要大量的资金,连江总洋祖图称道:先人法罕“终身不妻,祗以瓠公为念,遂于清初,一身鼎力,筵师绘图,乃愿毕业,而族众见其意图孝思,故□象以遗后世范也。迨至乾隆叁拾玖年秋八月,裔孙行传,睹其图,一二间突破,遂睦族议举请师重绘”。重绘祖图是全村畲民的公益事业,多是“鸠集损题”,由族人共同出资完成,如法罕一人筹资修图,实为罕见。

畲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四大问题及对策建议

畲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四大问题及对策建议 浙江省云和县是全省9个少数民族工作重点县之一,设有2个畲族乡,26个畲族行政村,共有少数民族人口993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8.91%。随着社会发展,强势主流文化的推动和渗透,畲族文化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部分传统畲族文化内容渐渐消失。从畲族传统文化创新着手,注重传承与弘扬畲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营造畲族文化研究工作的良好氛围。我们一定要把畲族文化研究与开发工作列入重中之重的位置,努力抓突破,抓成效,创新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畲族文化研究与开发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一、畲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四大问题 一是畲族语言使用人数逐渐减少。畲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自称其为“山哈话”,全国99%以上畲民之间语言相通。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畲汉杂居、下山搬迁、子女外出就读、务工、通婚等与外界交流、交往的增加,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机会大大减少,青少年更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云和在校畲族初、高中生100人中,真正会讲畲语的只有50人左右,小学生100人中,只有35—40人左右。会讲畲语的畲族群众也呈下降趋势,保护与传承畲族语言迫在眉睫。 二是畲族服饰逐渐消失。在畲族传统服装中,女性沿袭凤凰鸟的装束,十分精致美观且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现代服饰比较,传统服饰制

作、穿戴较为繁琐,样式较为单一,加上畲民已渐渐汉化,日常服饰基本都是当代时装,只有在重大节日时才有部分畲民穿戴本民族的服饰。年轻一代畲族妇女已不穿戴畲族服饰。随着老一代妇女退出历史舞台,畲族传统服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三是畲族文艺渐渐萎缩。畲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有优美的神话传说、特色鲜明的民歌、传统的畲族民族体育项目以及民间工艺如刺绣、编织等,但目前,畲族文化艺术正在萎缩。据调查显示,目前云和60岁以上畲民约有20%会唱山歌,50岁以下唱山歌较少,而40岁以下的畲民有相当一部分已不能听懂歌曲内容。刺绣、编织等复杂工艺更是面临失传。 四是畲族文物逐渐流失。畲族文物是畲族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是畲族传统文化得以验证和传承的依据。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把黑手伸向畲族文化遗产,他们盗掘古墓,盗窃、倒卖、走私畲族文物,以获取暴利,导致畲族文物不断流失。而融入了畲族自身的生活内容和审美情趣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也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程度的加快,正在不断消失。 二、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增强畲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充分认识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增强政府保护畲族文化遗产的意识引导和鼓励广大民众参与畲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强化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挖掘和整理,保护和弘扬畲族民间文化,建立起由政府主导、 民间参与的保护体系。 二是加大畲族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成果展览、畲族工艺展览、举行畲族民间文艺展演等宣传,弘扬优秀的畲族文

畲族起源传说与史实的探讨

2009年第3期(总第72期)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OFFUJIANINSTITUTEOFSOCIALISMNo.32009serialNo.72 谢丁宁 (福建行政学院宁德分院,福建 宁德352100) 畲族起源传说与史实的探讨 收稿日期:2009-04-22 作者简介:谢丁宁,男,福建行政学院宁德分院教务科长、副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但有本民族语言,以口头流传民族历史,祭盘瓠为其始祖。《盘瓠歌》是畲族的民族史诗。但与许多民族史诗一样,《盘瓠歌》夹杂着一些神话传说,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传唱的过程中被增饰,是历史与美好愿望相结合的产物,不能完全当作史书来读。如果要以其为线索来探视该民族的历史,需要做一些考证与还原的工作。 一、畲族的祖先盘瓠是部族首领,并有和亲的史实 关于畲族的起源,《盘瓠歌》的叙述是:上古高辛帝患耳疾,从中取出一条虫,弃之篱门外,即成一条龙犬。时番王入侵,无能抵挡,遂出榜文:凡能取番王首级者,与第三女为妻。悬榜数日,无人敢揭。龙犬后揭之,潜入番营,趁番王醉酒,咬断其首,献于帝。帝以犬变人身后许婚。经九日九夜遂成人身犬首。帝女践约,与之成婚,远避山林,生三子一女,子分别姓盘、兰、雷,招婿姓钟。[1] [晋]郭璞《玄中记》也记载:“高辛时代,犬 戎为乱。帝曰:有讨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户。帝之狗曰盘瓠,去三月,杀犬戎,以其首来,帝以女妻之,不可以训,浮之会稽东海中,得三百里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女,是为犬封民。”[2] 如果要还原历史的话,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考证:一是“盘瓠”是“人”,还是“龙犬”;二是公主下嫁是否有史实依据。 有专家认为,远古有许多民族部落都崇拜犬,盘瓠部族便是其中的一支。其不但以犬为图腾,而且以图腾为部落的代称,族人穿戴也模仿犬,当时人们便直接以“狗”称呼他们。那时人类处于狩猎时代,犬是人类的好朋友,称人为“狗”就像称人为“雄鹰”一样,具有神圣的意义。原始社会,人类组成了族群,生产、生活、彼此打斗,以争夺生存空间。那时的人们还不会使用抽象的名字,常常以实物来标识自己和族群,什么动物啦、植物啦、矿产啦、天象等等,大多数图腾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原始社会,图腾可以说就是名字。以咱们炎黄子孙为例,黄帝族群最初的名称是有熊族,炎帝族群最初为羊人族。[3] [摘要]与许多民族史诗一样,《盘瓠歌》夹杂着一些神话传说,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传唱的过程中被增饰,是历史与美好愿望相结合的产物,不能完全当作史书来读。如果要以其为线索来探视该民族的历史,需要做一些考证与还原的工作。有史实表明:畲族的祖先盘瓠是部族首领,并有和亲的史实;.盘、蓝、雷都是远古的姓氏,由高辛帝赐姓有可能;《盘瓠歌》中描述的畲族迁移路线,只是主要的一条迁徙路线,而且人们对其出发地的理解有误,“南京”是“南荆”之误。其中盘氏迁移的一条路线是从南荆或广东凤凰山往漳州到罗源再往台湾。 [关键词]畲族;传说;史实;探讨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563(2009)03-0032-05 32

畲族的传统体育运动是畲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畲族的传统体育运动是畲族文化的一大特色,畲族体育运动形式多样,主张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畲族在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与世界体育文化相融合。小编很好奇畲族的传统体育运动都有些什么,你们也跟小编一样想知道吗?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畲族武术 畲族武术基本上可分作棍术和拳术两大类。由于根术器械的长短及其功用有别,又有不同的名称:一种叫“丈八棍”,长一丈二尺,由单人耍弄;另一种叫“齐眉棍”(或称“盘柴槌”)长六尺(或四尺八寸),供两人对打。棍术动作复杂多样,有双头槌、三步跳、四步半、七步、九步、猴子翻身、天观地测等。 拳术(又叫“打工头”)在一些合族山村十分普及。做为拳术的一部分,还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有这种绝技者多是德高望重的老拳师。畲族拳术流传于金涵、七都、九都、八都、飞鸾、漳湾、城南一带畲族聚居村落。主要有龙尊拳、虎尊拳等。其主要动作有冲、扭、顶、搁、削、托、拔、踢、扫、跳,其步型稳健,坐马前轻后重,用三角连环马,利于攻守转换,出手则多用短打即收。使用器械有锄头、扁担、棍剑等。金涵乡畲民曾在第三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表演过拳械对练和对棍。 二、舞龙头 宁德畲族同胞,每逢节日,必有舞龙头活动,流传八都的猴盾和飞鸾的南山一带,用以纪念民族图腾,祝福村寨平安、庄稼丰收、族人欢乐。舞龙头曾在第三届民运会上表演并获表演奖。 舞龙头来源:一种舞龙运动,原是畲族的一种祭祀活动。器械只有龙头,没有龙身和龙尾。龙头和绣球用篾子编扎,用彩纸糊裱而成,直立安在木桶上。运动参加者为七至十人,一人持绣球,其余持龙头。在锣鼓声中,龙头随绣球翻滚、跳跃,该运动集技巧、武术、杂技、体操运动为一体,有各种造型,如迎龙伞、龙抢珠、龙珠伞大会串等。其运动形式有平地和桌子上两种。平地套路有龙王滚车、鲤鱼翻白、鲤鱼翻梁、猴子翻梁、小合包、大合包、雪花介顶、龙王成楼等。桌上套路有开四门、画眉四角、画眉跳对门、鲤鱼上滩、鲤鱼下滩、鲤鱼跳龙门等。 三、舞铃刀 又叫舞铜铃、舞钢刀。流传在闽坑、八都一带山区畲村。有跑、跳、冲、刺、劈等动作,由驱鬼待平安仪式而来。传统习俗只许男畲民参加。1949年后,经过整理,摒弃了封建传统,吸收女畲民参加活动。成为一项活泼、有力的传统体育项目。曾在全国首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 四、摇锅 摇锅是源于浙江一带的畲族民间体育游戏。古时畲民为了强身健体,空闲时经常聚集在一起,用已破旧的锅当器材,一个或多个人站、坐在锅里,运用身体重心的变化和四肢、腰腹的力量,协调配合,使锅按不同的方向移动,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这就形成最早的摇锅活动。发展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了畲族传统体育项目。摇锅项目集健身、竞技、娱乐、观赏于一体,简单易学、形式多样,适合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练习。 五、打尺寸 尺,代表断弓,寸即是残矢之意。其中“尺”长约一米,直径约2厘米的木棍。“寸”

龙麒

畲族的史歌名为《高皇歌》,是一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它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畲族始祖龙麒立下奇功以及不畏艰难繁衍出子孙的传说。 相传帝喾高辛氏是畲族的元祖,始祖龙麒便是帝喾之子,为帝喾高辛氏第五个妻子君秀所生。 传说龙麒出生于五月初五日。刚出生的龙麒身上有120点斑纹,外形既像龙鳞,又像豹的花纹。《帝王世纪》说:“高辛帝喾生面神异,自言其名夋(传说是东方天帝名)。”依据《易经》的命名方式,婴儿蒲月初五日生的,是龙日,龙与虎相斗,龙与麒麟相合,帝喾便将婴儿取名为龙麒。 《高皇歌》说:“一天三时看他大,两个月到地上爬。三个月来会叫妈,四个月后会叫爸。”可见龙麒在良好的照顾下成长得很快。4个月后,原本用于托龙麒的金盘容不下他了,而当时的人们很迷信婴儿的生辰八字,以为龙麒离不开金,一分开金就会养不活。于是,他们把龙麒放在金床上睡觉。所以,畲族宗谱记载:龙麒是“金床内里养成人”。龙麒的童年、少年都在习武练功中度过。到了青年,成为身高一丈二尺,襟怀数围、聪明机武艺超群、英勇过人的堂堂男子汉。 高辛氏62年(公元前2367年),北方的燕部落和犬戎部落联盟入侵高辛领地,直接危及帝都,形势十分严峻。帝喾出榜征将,“谁能平得畲将,愿将三公主(刘氏娘娘的继女)嫁他”。当年21岁的龙麒揭榜出战,第二年,龙麒趁燕王酒醉甜睡咬死燕王,含颅奔回本营。 帝喾非常高兴,即封龙麒为忠勇王,择日与三公主完婚。龙麒与三公主婚后,生三男一女。每逢子诞生,都要请帝喾赐姓。长子生于公元前2344年,盘装上殿,赐姓盘,名自能。次子生于公元前2343年,篮装上殿,赐姓蓝,名光辉。公元前2342年再生三子,巧逢帝喾外巡回朝,公主速抱子拦路求父赐姓,帝见三子非常可爱,忽然天上雷鸣,帝即赐姓雷,名巨佑。后公元前2341年生一女,龙麒大喜,抱女上殿,帝问:“何时降生?”龙麒答:“辰时。”帝大笑:“今龙抱龙上殿,乃二龙戏珠。”赐姓龙。长大后赘军丁钟志琛为婿。 龙麒喜捕猎,不愿为官,公元前22世纪初,高辛帝赐广东潮州地带为其领地,并建祠凤凰山,赐盘、蓝、雷、钟四姓为族。从此,畲族有了本民族的姓氏和地域,也有了本民族的风情民俗。 对于畲族起源的传说,除了《高皇歌》中所述,《传师学师》以及宗谱、祖图等均有提及这个传说。

闽东畲族画册策划案

《闽东畲族——山哈记录》画册制作策划方案 一、画册风格及版块设置: 1.开本规格:26*25 封面封底:250克特种纸 衬页:空白硫酸纸 扉页:封面设计的黑白处理(2页) (呈现画册的品质感) 2.目录(3页) 3.畲族祖图:跨版设计,古朴深远,体现历史感。(4-5页) 4.前言(6-7页) 这个刀耕火种的勤劳民族,时间与空间在纸间穿梭,以一种极致浓缩的方式呈现,畲族的风呤水咏,畲族的风语山颂。聆听流行与古朴的对话,翻阅间,寻求仅存的感动与慰藉……” …… 在近代民族文化的变迁中,我们不经意的丢失了自己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情怀。今天,文化的复兴和繁荣,更应该以人文传统的回归作为标志。此画册试图寻找这回归的途径和脉络,或许能有所收获。 5.领导视察闽东各畲乡情况:图文的形式展现(8-13页) 6.国画的隽永——畲乡长卷(13-40页) (通过图文的方式展现新时期畲乡的新风貌) “把她看做画家的话,那么畲乡的手法,自成一家。朴素的姿态,俊雅的清寮,飘逸的,缠绕的,流动着国画的韵致。在这里,温习曾经的原色,寻找消失的千枝,在荒芜的繁华中,留一处可以归隐的田园。” 参考图片: 蕉城:上金贝畲家寨;中华畲族宫;八都猴盾村。 福鼎:白琳镇牛埕下村(有雷钟诸姓);桐城浮柳洋村(有蓝李诸姓);佳 阳乡双华村(有蓝雷两姓);佳阳乡佳阳村单桥(主姓钟);前歧镇凤桐箐寮村 (有雷姓);仙都德缙云县;佳阳乡周山村。 霞浦:崇儒畲族村;一贝畲寨;半月里——现存畲族古迹最多的村庄;水门乡半岭村;水门乡茶岗村;溪南镇白露坑畲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盐田

” 畲族乡瓦窑头村。 柘荣:湾里村。 福安:穆云乡溪塔村——蓝姓山客村(南国刺葡萄之乡);高岭村;王楼村; 虎头村——吴姓山客村(水蜜桃之乡);仙岫山;大林畲村;金斗洋村——畲家 拳发祥地;廉岭;坂中畲村;黄沙竹海——白沙民族村;林岭畲族村;凤洋畲 村——畲山里的“百艺村”;竹洲山村——红色根据地;康厝畲乡红坪畲村—— 畲族生态村;江家渡民族村的古塔凌霄;瓜溪民族村——植物“活化石”桫椤 之乡。 罗源:八井村;大坪村;福湖畲族风情园。 以及千柱落脚,千枝落地,土墙厝金,门洋村民居;山头庄民居;坂中村 仙岩村;灶间,扶扇,上梁等居民建筑。 7.精神的舞蹈——畲族风情(41-70 页) 人文,使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历史绵延,文化积累的印迹,形成了畲 族独特的精神文化。 “最神圣的仪式,以一种最美丽的姿势舞蹈,一页浮漂隐现出一个感人至 深的身影,一曲天外的畲歌,缓唱出永恒的美与传奇。这里的畲风畲俗以最华 丽的质朴,让历史动容。 参考图片: ①婚礼仪俗: 穿凤凰装的畲族新娘;佳期酒;出嫁前三天的“赖床”;新妇酒;讨凤凰 蛋;难为赤郎——借镬(寿宁);闹八仙;请亲家舅;接新妇的鼓溜班。 福安红坪村:出嫁前夜请祖公;新娘上轿前祭祀轿神;次日凌晨小姑陪新 娘下厨讨衣食;梳妆完毕分灶仪式——分散;婚礼茶为最;新娘向舅公敬“九 节茶”;吃糍粑——订婚时一种热闹的形式。 霞浦婚俗:婚礼畲歌贯穿始终;新娘出嫁前“做表姐”陪客唱歌;“做亲 家伯”;男跪女不跪;哭嫁;调新郎;做暖房。 ②民俗: 屏南畲族的凤凰茶道;病逝带茶归;正月初五拜年;客来茶当酒有“一碗 苦,两碗补,三碗补补胃”的说法;婴儿缚手;福安市高山村的皇帝茶;头饰 别柳条;踏路牛;农具做嫁妆;香袋彩带定情物;七月七炒豆;虎猴相克之说; 焐年猪;福安柏柱洋的屏峰山上的仙脚迹畲村;福安坂中后门坪鼓楼山上的二

汉族与畲族服饰色彩文化比较

2011年10月学术探讨 汉族与畲族服饰色彩文化比较研究 文/何倍贝 於晟 陈丽花 摘 要:民族服饰色彩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服饰颜色是一个民族对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反射,通过色彩来激发人的想象和情感体验,来表达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民族文化心理。汉族与畲族这两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在服饰色彩文化上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彰显着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服饰色彩;文化;畲族;汉族 中图分类号:I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312-02 象,她要自己去审视自己。同时也让大众去解读她给自己设计的形象。她从镜头开始,反抗男性主导了几千年的艺术审美观,并用自己的理解去塑造女性心目中更真实、更具有典型性和思考价值的女性形象和心理感受。 三、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来解读辛迪?舍曼的摄影创作 在《无题电影剧照》摄影系列中,它扮演形象的原型虽说是各种电影里的角色,但是其实是在拍摄社会中不同女性的形象,在她的作品中,隐去了自我,变身成无数女性真实状态的定格,作品中,没有男人,只有“她”,而这个“她”,又是集体意义上的“她们”。她真实的诠释了女性在当下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辛迪?舍曼通过暗示,通过那些已成为观众目光关注的对象的姿势来鼓励我们参与到这一创作过程中,这些形象能激起窥伺者的本性和电影的联系,可以让我们将这些形象视为心理分析的图例,尤其是可以参照劳拉?慕尔维在1975年完成的著名论文《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将银幕上的女性形象描述为控制男人眼光的主题和男性欲望的客体。舍曼的《无题电影剧照》不仅意味着我们自己和摄像机的盯视,而且也暗示在同一间屋子里还有另外一个人和她在一起。[4] 辛迪?舍曼从不承认自己的创作受女权运动影响,不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女性主义的体现,但是,或许“无心插柳柳成荫”,她的行动却提醒了被男权社会思维模式控制了太久的大众,到了挣脱桎梏,转换思维的时候了。她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以一个处在现实文化中的女性的角度进行观察的结果。她用反男权的形式(自拍)塑造男权制度下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都是被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的大众传媒传播的理想形象。她们符合男性的各种幻想,她们的塑造都是以男性诉求为切入点的。可是,传统的,一成不变的传播形式,已经麻痹了大众的大脑,大众不会觉得这有什么异常,有什么不妥,可是,舍曼通过这种比较极端的方式,将人们习以为常的形象用异乎寻常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就刺激了人们的神经。引导了人们用不同于男权思维的女性主义思维去理解这些作品,这些形象。从而,让人们认识到,女性在这个社会中也有自己的心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权力。女人是独立于男人的,而不是男人的工具;女人是不同于男人的,拥有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评价女人,评价女性,评价女性艺术都不能以惯有的男性指定的标准来衡量。 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在这个女性意识越来越强烈的社会正在一步一步朝着规范、合理、科学、全面的方向发展。它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从最初的文学领域,到当今的艺术领域和社会学领域。一个思潮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都是扎根于社会的。通过对辛迪?舍曼摄影作品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进行的分析,我们对这一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运用这一理论来审视辛迪?舍曼的摄影作品,我们也对她及其创作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作者简介:范萌,(1984.07— ),女,汉族,河南安阳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影像传播。 参考文献: [1]李建群.女性主义艺术走了多远?——女性主义革命在西方当代艺术中的意义[J].世界美术,2009,(2):87. [2]周青.另类的尖叫——世界女性主义艺术思潮[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115. [3]翟永明.天赋如此[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63,65. [4]张朝晖.当叛逆沦为时尚[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145. 畲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福建、浙江的广大偏远山区,其余少数分布在江西、安徽境内。他们虽然人数较少,却有其独特的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汉族主流强势文化逐步渗透并使其发生了改变。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也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一点。 经过对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及其下辖的大均村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了畲乡民族服饰现存的两个问题:第一,汉化程度较深且广。绝大多数畲族人民着装与汉族无异,在年轻一代中更是如此。他们大部分人都没有一套完整的畲族传统服饰,也不清楚其代表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即使在某些大型民族主题活动和民族节日里见到的,也多是改良后的畲服,与真正的传统畲族服饰存在一定差异。第二,在当地许多民俗陈列馆中,虽然有一些的畲族传统服饰展出,但是其数量较少,色彩单调陈旧,款式单一,不足以表现其文化底蕴,难以让人全面、系统地了解畲族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 出于对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促进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我们应该正视畲族服饰所面临的严峻现状,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而色彩作为服饰的灵魂和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为切入点探讨畲族与汉族的文化异同,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一、畲族服饰色彩文化 畲族虽然是典型的散居民族,不同地域的畲族服饰有细微差别,但基本上是“男女椎髻跌足”,着自织的麻布。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高望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璎珞状,谓之“凤凰装”。 在色彩方面,畲族崇尚并广泛使用黑,蓝两色。在以黑蓝色作为服装主色调的基础上,在领口、袖口、衣襟等地方加上由红、黄、绿、白等颜色组成的花边或刺绣,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显得明快活泼,但又不浮不跳,与基本色相呼应,整体感觉协调统一。特别是畲族妇女在腰间所绑作为饰品的彩带,配色和纹样丰富多彩,一般以白色为纬线,而经线则色彩丰富,用色不拘,大胆使用红、绿、蓝、黄、黑等 312 2011.10

畲族风俗文化

历史文化: 增城正果镇畲族村,是广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也是广州地区最大的畲民聚居村落。正果畲族村由吓水、通坑、榕树窿三个自然村组成,村民共300多人。他们居住的这片土地不仅有着崇山峻岭,也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畲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正果畲族村有本族姓氏三个,分别是盘、雷、来。他们自称“山哈”或“山特”,意思是山里的人。这个名字极富表现力,它深刻地表现了畲族先祖的生活生产方式。在岁月冲洗下,畲族传统习俗已难得一见,但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与这传统语言相伴的是简单淳朴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这里的村民多从事山区农业,同时从事一些传统天然加工产品,如蜂蜜、米酒,畲族村酿造的米酒格外香醇,令人赞不绝口。 据《增城县志》记载,畲族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聚居于县北正果镇东南部的兰溪山区,族人常居深山大岭中,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根据该村保存的族谱及千年的族图来看,畲族先祖在漫长的迁徙路上已经走得相当久远。关于畲族的来源传说,村党支部书记来锦新告诉记者,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人身狗头,称为龙犬,当时高辛帝与邻国(番王)处于战争中,辛帝无法获胜,于是公榜三日昭示谁能杀死番王便可迎娶三个公主之一。畲族祖先看到公示后掀榜过海刺杀番王,祖先用其智慧刺杀番王成功。高辛帝见到龙犬是一只狗便想悔婚,龙犬突然用人语说:“将我放在金钟内,七日七夜便可成人。”龙犬入钟6日,公主怕其饿死,打开金钟察看,见其身已成人形但头未成人形,龙犬只得带着人身狗头与公主完婚,婚后育有三男一女,是为畲族祖先。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现在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风俗习惯: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尤其是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

少数民族文化--畲族

少数民族文化--畲族 畲族,现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 畲族地区处于中国东南丘陵地带,山不高但苍翠,水不阔却纵横,气候湿润,资源丰富,除品种多而优的水稻和薯类等农作物外,景宁香菇和惠明茶最负盛名。 畲族人民早在唐代就在闽、粤、赣交界地区繁衍生息。南宋时期"畲民"的族称见于史书。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精巧的编织工艺 畲族的编织工艺赞誉的是彩带和竹编。彩带即花腰带,又称合手巾带。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姑娘定婚时,在送给男方的回礼中,必须得有亲手织的彩带。彩带既是装饰品,又是擦汗掸尘的生活用品。彩带一般长1.3米,宽0.2米。图案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柳条纹组成的两方连图案;另一种是印染的蓝底白花图案。从内

容上来说,有"十三行"、"十二生肖"、"水击花"、"铜钱帮"、"五字带"等。直接在彩带上绣吉祥祝福等内容的在畲乡更为流行。 畲族地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精巧的竹编工艺品从材料破竹到染色喷漆需几十道工序。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风、挂联、枕头、席子、椅子等外,还有许多造型生动,美观精巧,色彩鲜艳的筐、篮等。如鹅形筐,以鹅身为容体,以回首的曲颈为提梁,以乳白原色竹篾为羽毛,栩栩如生,美观实用。许多竹编工艺品已远销海外,深受人们的青睐。竹编中堪称畲族一绝的是斗笠。其竹篾细若发丝,一顶斗笠的上层篾就有2 2 0 至2 4 0 条之多。从斗笠的外缘看,有两条边和三条边两种。从斗笠的上面看,有斗笠燕、顶、四格、三屋檐、云头、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种不同的花纹。斗笠以五彩九重篾编织而成,既精致轻巧,又滴水不漏,配上水红绸带及各色珠子,更加耀眼夺目。畲族妇女在外出赶集或走亲访友时,都要戴上花斗笠。 男女互嫁的婚俗 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中留"招儿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几年之后,才能确

福建宁德畲族地区的文化与发展

福建宁德畲族地区的文化与发展 家在福建龙岩的我,暑假和一个同学去了去了他一个在龙岩学院读书的宁德市的畲族同学家里,了解了畲族的文化下面是一些了解的内容。 宁德为畲族主要聚居地区,有畲族人口18.1万人,约占全国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全省畲族人口的二分之一。畲族历史悠久,是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畲族人民创造并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故事、诗歌、音乐、舞蹈、节庆礼俗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以前我只知道广西壮族有三月三的节日,其实畲族也有过三月三的习俗。他们主要是全家在一起吃“乌米饭”。那么什么才是畲族的“乌米饭”呢?据有关史料记载:畲族乌米饭唐朝(公元669年)以来是畲族同胞“三月三”过节的传统食品,它来自大自然乌稔树(也叫乌饭树)的绿色树叶泡制而成的色香味和开脾健胃驱湿膳疗作用,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的绿色食品,现已成福建九地市和浙南等地设宴的佳肴,分别有红鲟乌米饭、竹桶乌米饭、太极乌米饭、荷叶乌米饭、菠萝乌米饭、草包乌米饭、乌米卷、八宝乌米饭(甜、咸)等品种。 每逢农历三月初三。畲族都过“乌米饭”,阖家共餐,办歌会山歌盘答,通宵达旦,沉醉在一片欢乐、纯朴的乡情之中。 乌饭是畲民从山地里采来的野生乌稔树的嫩叶,置于石臼中捣烂后用布包好放入锅中浸,然后捞出布包将白花花的糯米倒入乌黑的汤汁里烧煮成的饭。 畲族乌饭得名副其实,吃起来连碗筷也被染粘成乌黑色。不过它的味道相当不错,吃一口清香糯柔,细腻惬意,别有情趣。倘若将乌饭贮藏在阴凉通风处,则数日不馊。食用时,以猪油热炒,更是香软可口,堪称畲乡上等美食。 畲族乌米饭的传说不一:其一,“三月三”为米谷生日,畲民要给米谷穿上衣服,故涂 上一层颜色,祈祝丰年。其二,三月三虫蚁不作,畲民吃了 乌饭,上山下山不怕虫蚁。其三,古时畲民与敌兵交战时, 敌人常来抢米饭,畲民故意将米饭染黑,敌人怕中毒,不敢 问津,畲民便安稳吃饭,有了气力,打败敌兵。其四,唐代 畲族英雄雷万兴被关在牢房,他一顿能吃一斗米,母亲送来 的饭却都被狱卒抢去,雷万兴想办法让母亲将米饭染黑,从 此,狱卒再也不动乌饭。以后,雷万兴越狱,于农历三月初三战死沙场,族人每年以乌饭悼念他。其五,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抗击官兵,他们被围困在大山里,粮食断绝,以乌稔果充饥,为畲军度过断粮关,并取得反围剿的胜利。雷万兴回军营吃尽鱼肉酒菜都感乏味,时值三月初三,他想吃乌稔果,就吩咐兵卒出营采撷。可是,这时乌稔尚未开花,那些兵卒只好采些乌稔叶子,有人出了个主意,将乌稔叶和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饭呈现乌黑色,而且味道特佳,雷万兴吃了食欲大振,于是下令大量制作乌饭,以纪念抗敌胜利。从而衍成风俗,世代相袭。因为节日已经过去了,所以就在百度上找了一张图片。 听他说三月三过后就是另一个节日,叫做“四月八牛歇节”,听其名故知其义为让牛歇息一段时间。“四月八”牛歇节是畲族在生活中创造的一道极为高尚、极为质朴的民俗风景线。节日当天凌晨,畲民牵牛上山吃露水草,俗称“玉露仙草”,又把牛牵往水边,用竹制的牛梳洗刷牛身,以除虱定心,并解缰卸犁一天,拿泥鳅或鸡 蛋泡酒,用竹筒灌喂又以米粥或番薯丝粥等精细饲料喂养,以 酬耕作之劳。 虽然福建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落后,但是在福建宁德的畲

说说畲族历史

说说畲族历史 广东是多民族居住地区之一。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建设广东,共创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文化,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先秦,广东境内原住南越、西瓯、骆越、闽越等族群居民,史称“百越”,内中“各有种姓”。秦统一全国后,经略岭南,中原人陆续南迁入粤。广东境内有黎、壮、畲、满、回、苗、瑶等七个少数民族聚居 但只有壮、黎、畲是广东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 其中壮、黎二族是岭南百越古族的后裔。 潮州土著的畲族,从唐代以来,即著称于史册。华南畲民分布,据专家调查,皖、浙、赣、粤、闽五省,畲族保存了不少的祖图和族谱,无不记载着他们始祖盘瓠的传说和盘王祖坟的地点均在饶平的凤凰山,换句话说,凤凰山是该族祖先策源地。” 美丽的凤凰山是少数民族----畲族的发源地之一。传说,上古时代,人身犬头的盘瓠带着高辛帝的三公主,来到凤凰山落户,开创了畲族一宗。至今,畲族社会中还广泛流传着盘瓠神话,以及与此有关的图腾、习俗、礼仪、标志、禁忌等,形成了畲族独特的文化特色。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招兵节、祭祖图了。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哈”畲语意为“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户。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畲族”。根据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早在春秋时候《易.无妄》就有“不耕获,不灾畲”之句。汉前史籍上的“畲”意为刀耕火种。《集韵》有“畲,火种也”。唐朝文学家刘禹锡的《竹枝词》云:“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这是古代文人墨客以诗来描绘畲民的劳动生活。“畲”字被作为民族名称,始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史书的记载,于1956年正式把畲族确定为这一民族的名称。 畲族《起源歌》里述说了迁徙的缘由:“田差难种吃,田好官来争;官多难生养,思量再搬迁。”畲族从广东至福建、江西、浙江频繁地迁徙,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在山区森林中搭寮居住。他们从事狩猎、种山,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在景宁敕木山和云和

第二节 福建畲族经济与文化

第二节福建畲族经济与文化 一、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一)古代社会经济 福建畲族分布的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山脉纵横交错,峰峦起伏,丘陵密布,地势大致自西北向东南沿海倾斜,山脉为东北-西南走向。主要有闽、赣两省边境的武夷山、仙霞岭、杉岭等。武夷为福建第一名山,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此外,还有闽北的鹫峰山和闽东的太姥山等。多山峦叠嶂,奇峰险谷,为著名的游览胜地。畲族地区溪流回绕,溪水多集诸山两侧之水,从深山峡谷中跌宕奔流出来,汇入闽江、瓯江、汀江。闽江源于武夷山,流经福州,注入东海。瓯江源于龙泉溪,汇丽水大溪与青田小溪后,流经温州,注入东海。江长、流域面积广,为畲族地区的水运交通提供了便利条件。畲族地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很大,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约在16℃左右,一般冬季比较寒冷,霜期短,少下雪。但各地畲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又有一定的差异。闽东畲族最多的福安市,年平均气温16~18℃,无霜期260~270天,年降雨量在1540~1700毫米左右。畲族地区物产资源丰富。农作物品种繁多,稻谷有面稻、光稻、早晚稻、六月黄、八月白、早晚糯、重阳糯、师姑早、大早、小早、无芒秫、麻子秫等。还有“山稻”,又称“畲米”,米质上乘,煮食味香。畲民在近山之地普遍种植薯芋,产量高,是畲民不可或缺的粮食作物。林区面积大,树木种类多,常见的有松、杉、樟、楠、柏、桉、青冈栎、泡桐、竹等,也有世界稀有的珍贵树种——检皮栎、檫树和柳杉等。木材蓄积量以松、杉为最大。用材林有松、杉、杂木等,经济林有厚朴、茶叶、油桐、油茶、柑桔、乌桕、雪梨等。闽北畲族居住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林区之一,素有“绿色金库”之美称。畲族居住地区的土特产以香菇、茶叶、油桐、蓝靛最负盛名。此外,名贵药材和南方水果也都有出产。畲族山区地下矿藏有铁、煤、金、铜、钼、明矾、石墨、石膏、硫磺、滑石、云母石、瓷土以及其他多种有色金属。有的储量相当丰富,根据1977年福建省地质局调查,闽东畲族地区藏有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黄铁矿、磁铁矿和镜铁矿等多种矿石矿物成分。 自古以来,农业经济是畲族的主导经济。唐朝时,畲族先民主要在漳(州)汀(州)一带活动。他们和汉族一起,拓荒垦殖,使林木阴翳、荆棘丛生的荒地,“渐成村落,拓地千里”,山区得到开发,生产得到发展。随着唐王朝在畲族地区设治,对畲族先民“劝农桑,定租税”,要求畲民“纳贡赋”,畲族地区的封建地租原始形态出现。宋元时期,畲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比唐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汉族地主和封建官吏对畲民进行赋税征收,土地掠夺也随之加重,畲民丧失赖以生存的资料,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由于封建统治势力在畲区日益加强,促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