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先生从一九一二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前后六十多年,对于这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详明,写下了大量文章,收在这论集里的就有一百多篇。凡是关心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论集。这本论集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到现在还有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因为里头论述的都是语文教育中的根本问题。

论集里的文章,涉及的面很宽,性质也多种多样,有商讨语文教育的理论原则的,也有只谈论一篇文章或者评议一两个词语的。最重要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那就是他经过半个世纪的思考,而概括出来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至理箴言。早在1922年,叶老就提出“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师授与”的观点,在这之后又多次提出类似的看法。解放后,他在不同的场合又反复强调这一观点。1962年,他又指出:“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叶老在这里对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途径,这种认识,较之早期更加深入、系统。这一思想最完整、最严密、最精确的表述是1977年12月给《中学语文》杂志的题词:“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在这里,叶老对这一观点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一是辩证指出教与学的关系,二是指出教与学应达到的境界,三是实现这一标准的具体方法、途径。此后,叶老又多次围绕这一问题作出过解释。1983年6月他在民进外地来京参观教师茶话会上说:“刚才有一位同志说到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了四个字:‘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觉得这样表述比较明白。是不是不教了,学生就学成了呢?非也。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

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教育哲学思想纲领,是他大半个世纪中对语文教育的真切体认与深刻感悟,是其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他以此为纲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许多认识与新课程标准有着高度的一致。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的。所谓“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换句话说,就是具备了自我教育的本领。叶老认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必须是一个具备足够的自学能力的人,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我教育的人;否则,算不得是个受过教育的人。他认为,在现代社会要做个“够格”的现代人,应该掌握的知识太多,各种教育机构只能取其重要的、基本的,作为例子教给学生;其他的更多的东西,必须由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自己去学习,去研究,去掌握,去扩充。人类的知识财富,其积累主要不是机械相加,而是发展演进。因此,受教育者对于现代的知识,决不可“光知守而不知变”,一定要在接受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改革、有所创新才是。这种发现、改革、创新,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必须在自学过程中逐步到达这样的境地。从这个基本出发点,他主张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一辈子受用不尽。不应该把教育仅仅看成是积累知

识,在现代信息社会,教育首先是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应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与时俱进。叶老认为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他认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叶老认为教学要随时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学生如果总是依赖教师,养成了种种依赖的习惯,这是教育的失败。所以,他竭力主张,教育工作“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这个过程应该是,从扶到放,正如叶老1977年在给《人民教育》编辑部题的诗里所言:“学步导幼儿,人人有经验,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惟令自举足,不虞颠仆患。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似此寻常事,为教倘可鉴。”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必须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叶圣陶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看成是整个教育的本旨。他说:“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他一生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在语文教学方面,鉴于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为特征的学科,他更强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他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略谈学习国文》)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必须以“养成习惯”为桥梁,所以,“养成教育”始终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叶老还具体地分析了阅读和写作各要养成哪些习惯。关于阅读,他说:“所谓阅读书籍习惯,并不是什么难能的事,只是能够按照读物的性质作适当的处理而已。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到此地步,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就差不多了。”(《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关于写作,他说:“写作教学的目的,在养成学生两种习惯:(一)有所积累,须尽量用文字发表;

(二)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工夫。”(《论写作教学》)如果说以上阅读与写作是叶老从语文本体角度提出的习惯,那么在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方面他还提出了许多启人思考的看法。他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健全的公民,就“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术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学生个人修养方面,要养成“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礼貌诚笃的习惯,虚心自强的习惯,阅读书写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等。总之,为人生所需要的、足以充实生活与发展生活的习惯都是必须养成的。叶老教育理论的闪光点,不仅是在强调教育的根本目标在养成够格的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而且是在强调“养成”的关键就是要努力培养各种各样良好的习惯。学会做人,质言之,就是要逐步养成各种各样做人的习惯。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必须树立生活本源观。上世纪20年代,叶圣陶针对当时国文教授“限于教室以内”、“限于书本以内”的弊端,明确指出:“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在脱离生活、脱离实践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20年代,这一见解的确是独具慧眼,振聋发聩。他认为:新式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当时所谓“健全”和“善于处理生活”,主要是指能独立地、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具有为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各种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应付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推动社会的前进。在30、40年代,叶圣陶提出“以生活为中心”来补救“为求学而求学,

为读书而读书”使所学者忘记“何所为”的缺点,指出“学习得跟整个生活打成一片”。1948年,更是明确提出“以生活为本位”的观点。可见,叶圣陶经过几十年的思考,日益明确并以理论的形式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二者是源泉与流的关系,教育应以生活为本源,而语文教育尤应如此。作为语文这种工具,尤其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是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的,又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语言离开了生活,既背离了语文的性质,又不可能提高效益。叶老认为,语文是“生活上的一种必要工具”,这种工具决不是用来追求仕途功名的,而是用来增进知识,用来表情达意的,总之是用来更好地应付日常的生活从而更好地做一个健全的公民的。叶老认为,要真正掌握好语文工具,首先要求受教育者有充实的生活,即“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语文的教育必须致力于“训练思想”和“培养感情”的人文教育。这样看来,语文教育又不仅是为了使人们获得一种生活上的必要工具,而且是为了使人们的“思想益正确而完善,情感益恳挚而缜密”,从而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社会公民。叶圣陶强调的语文教育要以“生活为本源”,这与现代国外学者提出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点是异曲同工,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素质教育乃一脉相承。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其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叶老在多种场合谆谆告诫教师要增加“本钱”。这“本钱”是什么呢?20世纪60年代初,叶老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年来常与景山、二龙路、丰盛胡同三校之语文教师接触,时或往观授课,颇感教师增加本钱,最为切要。所谓本钱,一为善读,一为善写,二者实相关而不可剖分。”后来,他在给一位语文教师的信中又说:“语文教学之提高,与教师之水平关系至巨。教师辅导学生者为阅读与作文二事。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故教师不断提高其水平,实为要图。”70年代末,他又说:“教师之所必须自励者,一则自己善读善作,心知其所以然,二则能真知语文教育之为何事(如何以须教学生阅读、何以须教学生作文之类),而不旁骛耳。”所谓“真知语文教学之为何事”,就是指真正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真正懂得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等等。叶老认为,这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

综观叶老所写的大量语文教育论著,绝大多数都是从各个侧面来阐述和剖析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的。他认为,要进入教学的境界,就必须认识语文规律,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叶老在《中学国文教师》一文中说:“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只要不存成见,不忘实际,从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什么课程标准,也自然会提出种种的实施方法来。”叶老这里提出的问题十分精辟,发人省醒。“为什么学”直接关系着“学什么”和“怎样学”,也直接关系着“教什么”和“怎样教”,因此是决定教学领域里其他问题的枢纽。语文教师教的是语文,教的是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思想与情感培育,因此,教师除了必须懂得教育和教学的规律以外,还必须具有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和纯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这样才能“身教”胜于“言教”,实现“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的终极目标。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圣陶先生扼要地指出旧式语文教学的三大弊病,并且在好些处别的地方加以申说。第一是在阅读教学上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说到教育的意义,就牵涉到内容问题了。……笃信固有道德的,爱把圣贤之书教学生诵读,关切我国现状的,爱把抗战文章作为补充教材,都是重视内容也就是重视教育意义的例子。这是应当的,无可非议的。不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等等,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

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篇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惟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在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思想教育,过分强调感悟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显然是背离了学科的性质,最终无法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第二种弊病是在作文教学上要求模仿一套程式。“不幸我国的写作教学继承着科举时代的传统,兴办学校数十年,还摆脱不了八股的精神。”我想:不但是过去,就是现在,教学改革进行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总要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一节课里,总要有复习、学生提问、板书、小组讨论,小组汇报,总要有录像、课件,否则就算不上是优质课,本来教学是为了学生学,结果,我们在教学中却很少关注学生是否已经把该要学的知识技能学到,学得容易还是困难,学得轻松还是辛苦,而是过分关注教师在上课时是否已经达到了某个指标,把学生放在一边了,忘在一边了,这样的语文教育实际上是为教育而教育,应此,我不断地告诫自己,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要驱除程式化,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因人制宜,因文制宜。

第三种弊病就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感情,而是为了应付考试。“从前读书人学作文,最主要的目标在考试,总要作得能使考官中意,从而取得功名。现在也有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还有升学考试。但是,我以为现在学生不宜存有为考试而学作文的想头。只要平时学得扎实,作得认真,临到考试总不会差到哪里。推广开来说,人生一辈子总在面临考试,单就作文而言,刚才说的写封信打个报告之类其实也是考试,不过通常叫作…考验?不叫作…考试?罢了。学生学作文就是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一辈子能禁得起这种最广泛的意义的…考试?即…考验?,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而学习的学生,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而执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现在还大有人在,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优劣的最重要的依据,也是评价老师的最重要的依据。因为这样,不少老师还对教学内容进行擅自取舍,要考试的多讲多练,不考试的内容不提也不练。我想这才是教育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

叶圣陶先生认为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知识课,看成跟历史、地理或者物理、化学一样,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法,其流弊,第一是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其次,“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永远不离开教师是办不到的,毕业了,干什么工作去了,决不能带一位教师在身边,看书看报的时候请教师给讲讲,动笔写什么的时候请教师给改改。那时候感到不能独自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岂不是极大的苦恼?”看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作文批改问题,现在,有很多老师对学生的作文是全批全改,除了总批还有微批,可说是修改的细致入微,学生只要按老师修改的照抄一遍,就是修改了,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学生修改作文全被老师包揽了。这样做老师辛苦,学生也不见长进。由此看来,教学方式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在这本论文集里多次出现,例如:“…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又如:“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倚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例如要求学生预习,给以必要的指导;发起对课文的讨论(主要指语文方面,不是内容方面),予以有效的启发;对学生的作文只给些评论和指点,让他自己去考虑如何修改;如此等等。这一切,作者在《精读指导举隅》的《前言》以及别的篇章里都有详细的论述。这样教学,当然比逐句讲解吃力,但是这才是教学的正经道路。正如圣陶先生所说,“把上课时间花在逐句讲解上,其他应该指导的事情就少有工夫做了;应该做的不做,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自己。”

论集里边谈到的问题很多,有很多好见解,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借阅读这本论集的机会来对照检查我们自己的工作。有许多现在还常常有争论的问题,事实上圣陶先生多年前已经遇到,并且提出了他的看法。

其实语文教学创新不是凭空提出新思想,新操作就能成的,是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断地总结借鉴前人的经验,不断地进行实践和实践反思总结和理论提升,发现了存在问题,改进了,就是创新。所以我说凡是关心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教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教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能认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认清过去语文教学的两点错误。 2、通过学习,亲身体验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的过程,认识过度句,首尾句、中心句等关键句的作用。 3、了解序言的一般特点,明确自序和他序的区别,培养从序言中感知原著精髓的意识 4、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觉叶圣陶的思想和其文章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同目标1、2、3 教学难点:同目标2、3 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介绍有关作者、作品的信息 第一部分:提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论述过去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两点错误认识二、具体分析 (一)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1-2段,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第1段有关作者、作品的哪些基本信息? 明确:介绍了叶圣陶先生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历经时间,研究深度,文章数量,强调这本论集的可读性和它所适宜的’读者对象,并积极评价了集子的内容,表明集子中的大部分文章富有现实意义。 2、文章第2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作简要阐释。 明确:第2段的起始句具有过渡的作用,它既承接上一自然段继续评论集子,谈及文章的涉及面和文章性质,又引出下文的概括性结论,明确指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两点。这一段的末尾句,也是承上启下的句子,其中“以上两点”承上,以“认识不清”启下。(二)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2-10段,筛选文中信息,完成下列表格: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过去对语文教学两点错误认识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思想基础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各种弊病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不良后果 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不清楚语文是工具,日用学习及交流知识都少不了它,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 古典主义 死记硬背古书内容 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 生搬硬套作文程式 养成“人形鹦鹉” 利禄主义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 纲要:改革教学方法 1、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 2、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 启迪: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1)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2)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 3、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4、切实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语感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中的重头戏。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学生受益且一辈子受用;教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学生受罪甚至学了比不学还要糟糕。 叶圣陶极力提倡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他说:“许多东西用语言文字是绝对说不清的。像一只杯子,你怎么用文字来正确的说清楚它的形状呢?……要讲清一个茶杯,恐怕一百个

字还不够;在这一百个字当中,有生字,有虚字,而等到学生把生字认得记得了,把虚字弄清楚了,整个茶杯也就没有了。”又如要让学生认识橘子,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橘”字,旁边再画一个圈圈,再作一番讲解,其结果,“孩子们所识得的只是一个圈圈,那就何不把一只橘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看,岂不简单明了得多。”显然,这种从直观入手进行教育的方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像更为深刻。 叶圣陶曾经严肃地指出,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国文教学受的传统影响最深,书塾的一套办法传到学校的国文课,这是国文教学劳而少功的一个原因。”为着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排除书塾的一套办法,让学生们多多受益,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要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并自觉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课文中字词的障碍,同时能通过预习提出心得、疑问和难点。等到上课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主持和指挥下积极地参加对课文的讨论,由于每个学生在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各不相同,所以课堂讨论时通过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大半,而剩下的那一小半,只要由教师三言两语的指点和引导就能开窍。最后的历练应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历练得多了,学生就能养成学习语文的一系列良好的习惯,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好效果。(三教段理论值得一试)按照叶圣陶的三教段理论,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自己尽量少讲,把大量的时间都让给学生: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记得某次有家媒体采访我,问起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的。对于我,这样的书不止一本,第一种就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一九九二年,因为一所小学缺少师资,所以我提前半年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小学教师的岗位。教了一个学期数学后,我向校长提出,想教语文。校长答应了。可是怎么教呢?心里没底——还是向书本求教。九二年六月三十日,我在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学术书苑买到了上下两册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购书发票一直夹在书里。 一本书,读了二十多年,读出些什么呢?说出来,读者诸君一定会惊讶——第一是感到惭愧。抄几段老先生的话在下面: 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章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唯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 我们经常说,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品社课、历史课、地理课等等。语文课要教授语文本体知识,训练语文本体能力。但有的老师一讲课文,就习惯性地围绕思想教育展开。叶先生说这番话的时候,国家正处于抗战时期,可以想象,那个年代中的青少年思想教育何等重要何等迫切,可他却明确地提出思想教育问题,不是语文一个学科可以承担得起的。 那么语文教学“独当其任”的“任”是什么呢?叶先生说: 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 这种训练是否就是让学生多读多写呢?叶先生说不完全是。 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 多读多写,只是表象,背后是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养成。反观当下,有多少教师能将教法与学法合二为一,能去琢磨学生怎样才能学会,能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其实不要说这些,很多老师连“多读多写”都没有做到。 一九一九年元旦,叶先生与王伯祥先生合写的《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发表在《新潮》杂志上,其中有如下一段: 总之,作文命题及读物选择,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教者有思想欲发挥,有情感欲抒写,未必即可命题,因学者未必有此思想有此情感也。教者心赏某文,玩索有素,未必即可选为教材,因学生读此文,其所摄受未必同于我也。必学生能作之文而后命题,必学生宜读之文而后选读,则得之矣。 读上述引文,反躬自省:编选各种读本时,我们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的吗?开发各种校本课程时,我们有没有深入地想过,这是学生需要的吗?说实话,现在如果有教师自己想写一篇文章,然后要求学生一起写,还真算是不错的了。每学期除了工作计划总结,别的一概不会写或者敷衍了事的小学语文教师大有人在。 所以,每次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百余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到底进步没有?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没有?每次这样想,惭愧焦灼便油然而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笔记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笔记 南市中学朱跃光 1.语文教学:课堂要包含情意,充满人文关怀。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之间更是情意绵绵,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火,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课堂教学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对文本的深入探讨,心灵之间的沟通,就会畅通无阻。“情”忌加外,忌矫揉造作,忌滥。“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对它们所传递的情和意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学生会耳濡目染,就会受到熏陶。教师将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就可激发情感。 2.语文教师:有些国文教师以为教学国文就是把文章一句一句讲明,而讲明就是把纸面的文句翻译成口头的语言。有些国文教师喜欢发挥,可是发挥不一定集中在所讲的那篇文章。有些国文教师忧世的心情很切,把学生的一切道德训练都担在自己肩膀上。有些国文教师喜欢称赞选文,未讲以前,先来一阵称赞,讲过以后,又是一阵称赞,而所用的称赞语无非一些形容词或形容语,如“好”,“美”,“流利”,“明彻”,“典丽矞皇”,“雅洁高古”,“运思人妙”,“出人意表”,“情文相生”,“气完神足”之类。有些国文教师喜欢出议论题教学生作。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只觉得它不通,勾掉愈多,愈感觉满意。这种观念发展到极点,于是整段勾掉的也有,全篇不要的也有。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不问那个地方该用句号或该用读号,都打一个圈,表示眼光并没有在任何地方跳过。 3、关于“美读”:说理的文章大概只需论理地读,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赏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4、学语文目的: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的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进一步说,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思维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必表达得准确;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等。 5、语文基本功:大体上说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识字写字。一个字往往有几个意义,几种用法,要知道得多些,个个字掌握得恰当,识字方面还得下工夫。第二,用字用词。用词要用的正确、贴切,就要比较一些词的细微的区别。第三,辨析

滕王阁序并诗

《滕王阁序》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素材挖掘: 【素材清单】 宴会之盛,景象之壮美,王勃登临滕王阁,因景生情,表达了他对人生路途的感慨,表明他虽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处困顿而情操不移,遇逆境而壮志更坚的执著的人生态度,抒发了他交织于内心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失意与奋进的复杂感情。 【写作素材】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2、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3、王勃才华早露,仕途坎坷。年轻时,做沛王府侍读,因戏为《檄英王鸡》被逐出王府。高阁盛宴,美景良辰,引发了盛筵难再之悲、身世之悲。“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他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心怀明君,却有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悲叹。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对环境的不屈,王勃发出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宣言,他知道不能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自己虽然失意,但济世的信心并未泯灭,内心不平,但绝不学放纵不羁的阮籍为“穷途”而哭。人生总有太多的不如意,可生活还是要继续,太阳每天依旧会升起,要相信:希望永远就在自己心里。 4、王勃,短暂的一生,却馈赠给后人一份丰厚的遗产,这遗产不仅是词章华美的《滕王阁序》,也不仅是唐代诗集中那些闪光的诗篇,更是一种“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心态,一种“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的理想壮志。他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才智,能把握一展锋芒的良机,成就自己。 5、南昌郡器宇轩昂的滕王阁在一个阴雨霏霏的傍晚,终于迎来了神情忧郁的大唐才子王勃。 王勃背着简易的行囊,缓缓地行走在通往江南的崎岖蜿蜒的古道上。沿途的湖光山色让他淡泊的心绪变得透亮,洗尽京城的风尘, 避开人生路途的磨难,大唐的天空忽而就变得清澈瓦蓝。二十六岁的王勃走出喧嚣的京城,走进唐朝美好的春光里来…… 诗意的王勃风尘仆仆,带着心灵的创伤,带着江北的凄凉,带着对父亲的湿热的爱,一头就闯进了洪都新府南昌郡,与满含热泪翘 首以待的滕王阁不期而遇。 唐王李渊的儿子李元婴建滕王阁时做梦也不会想到后来会有个旷世奇才王勃出现,否则,他会结结实实地耗些钱财让滕王阁永远风 光无限。那时的李元婴是个落难的皇子,当其他的皇子们在父皇面前邀宠献媚、投机取巧之时,他被黯然流放到荒远的江南;当宫廷政变,权位易主之时,他仍然无奈地踞于悲凉的山水之间。但他反而把天地看得更加宽阔,放浪形骸之外,流寓山水之间,有时也纸醉金迷,挥金如土,他就是要让京城放心,弃却与他人争位的疑心!暮春之初,他忽而看中了倚江背城的这块风景秀丽的地方。建个阁楼吧,清风明月之时,纵情登览,把酒临风,何其乐也!乐而忘忧,人生几何!李元婴的滕王阁就这样以旷达的胸襟耸立于浩浩荡荡的江水之

推荐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语文推荐《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课程改革基础 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01年版。 0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3.《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日)佐滕学,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04.《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05.朱永新《新教育之梦》 班主任工作基础 0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02.《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3.《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04.《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0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张国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6.《班主任兵法》,万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0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0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0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05.《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6.《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07.《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语文教学技能基础 01.《语文教学技能训练》,韩雪屏、王松泉、王相文,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02.《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周庆元、王松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03.《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黄麟生, 林润之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04.《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徐林祥、张悦群主编,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 05.《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彭小明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06.《中学语文微格教学教程》,李颖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07.《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蔡高才,袁光华编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08.《教学技能应用指导》,李冲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09.《教育实习全程解说》(师范院校学生读本),朱绍禹,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 语文教学案例基础 0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李山林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2.《走进课堂——高中语文必修课例分析》王荣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3.《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李镇西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4.《听袁卫星老师讲课》,袁卫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5.《听窦桂梅老师讲课》,窦桂梅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6.《听韩军老师讲课》,韩军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7.《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8.《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郭初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9.《听郑桂华老师讲课》,郑桂华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阅读答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阅读 答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阅读答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吕叔湘(6分) ①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这样一个简单 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 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 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 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旧式教育 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 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 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 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 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 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 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 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 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②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在读文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到了读白话文课本,就"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其实,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不是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 ③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16.根据第①段,指出旧式教育的两大弊端。 17.文中第②段划横线的语句比喻什么? 18.请写出你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2种有效方法并分别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读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读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一、叶圣陶的作文教学的“求诚”思想 读叶老的写作教学理念,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盘旋——“作文先做人”。在他看来,一 个人的德行是一切的基础。就像一棵树,要变成参天大树一定需要坚实的根基、肥沃的土地。如果文如大树,这德性就是树的根基。在叶圣陶这里,被他称为“求诚”。这种理念对我们如今的作文教学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1、有真、善才会美 在《作文论》第二章里,叶老就提出作文应是写“诚实的自己的话”。在叶老看来这是提笔写作的第一前提,必须是心中有所想,并有写下的冲动,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即使所想与前人相同,也不用担心。比如“所写的东西只要是自己的,实在很难得遇到与人家雷同的情形。试看许多文家一样地吟咏风月,描绘山水,会有不相雷同而各极其妙的文字,就是很显明的例子。原来他们不去依傍别的,只把自己的心去对着风月山水 ........................。”这正是返璞归真式的求真,。 如今不少学生的作文,空话假话的虚伪大行其道,玩文字游戏的浮夸在满分作文里还占据着半壁江山。虚情假意、无病呻吟,这些文风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审美上都没有什么意义。而令人担忧在是不少教师还认为这是优秀作文,那将会贻误更多的学生。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何让心中有话想说,并让这话有质量,还得追根溯源,这心中的话到底来自哪里。叶老认为它来自生活的充实,这对我们现今的作文教学依旧有着深远的意义。 现在有不少学生初中毕业依旧不会写作文,因为每次考试前就背几篇备用,完全是应试主义的,他们的成绩往往也不高。如果去观察这些孩子,很多人的眼神是空洞涣散的,只有在下课和同学谈到某款游戏、某部动画片时眼神才会散发出光彩。你问他对生活的感受,他甚至会听不懂你在问什么。他们和真实的生活是疏离的,他们只有在网络电视中才能找到自己。如果让他们去写命题作文,他们完全没有方向,因为他们生活的源头是枯竭的。 在叶老哪里有很深刻的分析:“更有些人对于什么都淡漠,只是消极地对待,觉得什么东西总辨不出滋味,一切都是无边空虚,世界是各不相关联的一堆死物,生活是无可奈何的 消遣。所以致此的原因,在于与生活的核心向来不曾接近过,永久是离开得远远。 .........................” 要写出真正好的作文,必须先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内心与真实的生活贴近。“有了真切的经验、思想,必将引起真切的情感;成功则喜悦,失败则痛惜,不特限于一己.对于他人也会兴起深厚的同情。而这喜悦之情的享受与痛惜之后的奋发,都足以使生活愈益充实。”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如已做到前两点,文章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也来源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还应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视野。仿佛登山,应让自己努力登上山顶,能尽力看到风景的全貌,才不至于一叶障目,并且视野开阔的人才能拥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和气度。落实到具体的文章中,在记叙文写作中,才能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看到波澜所在,并给予它传神的刻画;在议论文写作中,才能有更深刻客观的观点。 “我们如为成见所缚,意气所拘,就会变改议论的态度;虽自以为还准对着求诚。实则已经移易方向了。……事物当前,利害所关。不能不生好恶之心,这好恶之心譬如有色的眼镜,从此看事物,就不同本来的颜色。”从叶老的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拥有了豁达的胸襟,开阔的视野,才会令自己不存或少存偏见,也才会留下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有的人

王勃 作文素材

王勃作文素材 王勃在唐代诗歌繁荣的年代非常的有名,但是他才高气盛,导致了他的同僚对他非常的不满,所以,王勃的仕途并不顺利。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王勃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 王勃作文素材篇一:风雅滕王阁 公元675年,王勃去越南看他老爹,九月至洪州(别扭),追被取到广州坐海船到越南。这时候洪州的最高长官是阎都督(阎伯舆),滕王阁重修竣工典礼将在这年的九九重阳这天隆重举行。典礼邀请了洪州党政军各级领导,文学界知名人士,商界知名人士(要买票),音乐界知名人士(就是来跳舞唱歌助兴的),烹饪界知名人士(来做饭的)等,王勃恰逢其会,也被邀请持外卡参加,在宴会上坐在第八十七桌的学界代表M席上。 主持人宣布了典礼程序: 1、领导讲话。 2、歌舞表演。 3、宴饮, 4、公推文笔最好的作家作《滕王阁序》。 5、来宾作诗(大多早就请师爷写好背过了的)。 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第四条,这可是一个巨大的荣耀,因为“滕王阁序”可是要将交相关部门刻石于阁内,作者必将流芳百世,永垂不朽的。 其实作序的人选早已内定,就是唐国作家协会理事、东南文坛领袖、洪州联合大学校长、洪州作家协会会长、著名小说家、诗人、散文家、教育家、孟子第577代孙——孟学士(名不详)。我阴暗地告诉你,孟学士还有一个兼职——阎都督女婿。据说六个月前的一个仲春时节,阎都督家宴上,在桃花树下,阎都督就跟自己女婿说了:“现在滕王阁已经修的差不多了,那个事你可抓紧……”地球人都明白什么意思。 书归正传,迎宾曲中,红地毯上,闪光灯中,领导鱼贯而出,大家起立鼓掌,领导台前就坐,少先队员献花,礼仪小姐献茶。 于是领导讲话,无非称赞圣主,祝我大唐安康繁盛之类的,不再赘述(赘述估计你也不看)。 然后,歌舞表演开始,本埠红星阿英、丹丹、咪咪等表演了自己的代表节目,与会人员齐唱《大唐万岁曲》,把宴会推向第一个高潮。

苏教版选修《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教学设计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 【学习目标】 1. 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并在此基础上说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认清过去语文教学的两点错误认识、各种弊病、不良后果。 2. 了解序言的一般特点,明确“他序”的写作重点,能从序言中了解原著的基本内容。 3.说出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或表达作用。 【学习过程评价】 【积累运用】 1.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及其作者的哪些方面的情况?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叶圣陶先生从一九一二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前后六十多年,对于这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详明,写下了大量文章,收在这个集子里的就有一百多篇。凡是关心当前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集子。按说这本集子里边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全文,完成2—4题。 第一是在阅读教学上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说到教育的意义,就牵涉到内容问题了。……笃信固有道德的,爱把圣贤之书教学生诵读,关切我国现状的,爱把抗战文章作为补充教材,都是重视内容也就是重视教育意义的例子。这是应当的,无可非议的。不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激发抗战意识,等等,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篇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惟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 2.下列说法符合叶圣陶先生思想的一项是() A.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所以国文教学既要重视技术的训练,又要格外强化教育的意义。 B.笃信固有道德的,要把圣贤之书教学生诵读,关切我国现状的,须把抗战文章作为补充教材。 C.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地步,必须读各种学科的书籍与文篇,必须做学科内外的各种练习题。 D.阅读教学既要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又要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重要的地位。 3.文中“强调所读的内容”是指强调什么?“语文本身的规律”主要是指什么?答: 4.叶圣陶先生在本段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 第二种弊病是在作文教学上要求模仿一套程式。“不幸我国的写作教学继承着科举时代的传统,兴办学校数十年,还摆脱不了八股的精神。”所谓八股的精神就是,第一,不要说自己的话,要“代圣人立言”,第二,要按照一定的间架和腔调去写。圣陶先生很形象地加以形容说:“①你能够揣摩题目的意旨以及出题目的人的意旨,按着腔拍,咿唔一阵,就算你的本领;②如果遇到无可奈何的题目,你能够无中生有,瞎三话四,却又丁丁当当的颇有声调,那更见出你的才情。”他并且用自己小时候的经验做例子,“我八九岁的时候在书房里‘开笔’,教师出的题目是《登高自卑说》;他提示道:‘这应当说到为学方面去’。我依他吩咐,写了八十多字,末了说:‘登高尚尔,而况于学乎?’就在‘尔’字‘乎’

作文范文之爬腾王阁作文

爬腾王阁作文 【篇一:作文2,洪府滕王阁】 洪府滕王阁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这一首诗描绘的是滕王阁在黄昏时刻的雨帘鸾鸣图。而这——美妙的滕王高阁乃是我最喜欢的一座楼阁。 在外面来看这座楼阁,比起周遭的现代化建筑,显得矮小。但在他 的前广场上来看,才知什么是“不识泰山”。滕王阁的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其意就从外看 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就是三个明层,三个暗层, 另加屋顶中的设备层。 在一级高台的南北两翼,有碧瓦铺成的长廊。长廊北面有四角重檐“挹翠”亭,长廊南面则为四角重檐“压江”亭。从正面看,这南北两 亭与主阁组成了一个倚天而耸的“山”字。而从天俯瞰,更像一只平 展两翅,欲搏长空的巨大鲲鹏。这种绝妙的布局,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上这高阁的入口共用三处。正东一处,南北又各一处。三处汇集之处,又青铜铸造的“八怪”宝鼎,其座由汉白玉所打制而成,鼎高2.5米上下,下部为三足古鼎,上方是一座攒尖宝顶圆亭式鼎盖。此鼎 的设计,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进入大厅,映眼帘的是幅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这 座浮雕的最大特点是整个构图采用时空合成的现代观念,将不同时间、地点、人物、故事融合在同一画面,通过朦胧灯光的处理,把 我带入了幽远醉人的意境中。 想看水景的话,那第六层是最好的了。因为它是滕王阁最高的浏览层,景色甚好。并且这里还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绝唱呢。 相传上元二年秋,王勃路过南昌,受当地的阎都督邀请参加宴会。 阎都督此次宴会,是为夸耀其女婿孟学士的才学。在阎都督的假意 让大家作序时,王勃以其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后辈,当众不推辞。 让阎都督大为不高兴。然在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绝唱时,立改原先的观念而叹:“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先生从一九一二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前后六十多年,对于这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详明,写下了大量文章,收在这论集里的就有一百多篇。凡是关心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论集。这本论集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到现在还有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因为里头论述的都是语文教育中的根本问题。 论集里的文章,涉及的面很宽,性质也多种多样,有商讨语文教育的理论原则的,也有只谈论一篇文章或者评议一两个词语的。最重要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那就是他经过半个世纪的思考,而概括出来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至理箴言。早在1922年,叶老就提出“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师授与”的观点,在这之后又多次提出类似的看法。解放后,他在不同的场合又反复强调这一观点。1962年,他又指出:“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叶老在这里对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途径,这种认识,较之早期更加深入、系统。这一思想最完整、最严密、最精确的表述是1977年12月给《中学语文》杂志的题词:“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在这里,叶老对这一

《阿房宫赋》+《滕王阁序》

《阿房宫赋》 《滕王阁序》 复习目标: 1、17个活用的文言词语; 2、翻译3个文言句子; 3、18个名句默写; 阿房宫赋

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 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滕王阁序 王勃 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 地势极而南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志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摘录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摘录 第一部分:通论 一、什么是“语文” ●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个名称是从一九四九年下半年用起来的。解放以前,这个学科的名称,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解放以后才统称为“语文”。 ——《认真学习语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38页 ●“语文”一名,使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语文教育书简》二十,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30页 二、“语文”的性质 ●(语文)“从思维科学角度来说,它是思维工具;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它是表达、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从教学论的角度,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 ——邹贤敏《科学精神,人文情怀》,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丛书主编视点”第1页 ●“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必不可缺的工具,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语文教学“现在可不是让他们去应付考试,而是要让他们掌握生活和工作必要的本领。”——《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2页 ●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比如说锯子、刨子、凿子是工具,是用来做桌子一类东西的。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思想和语言是分不开的,想心思得靠语言来想,不能凭空想。可以说,不凭借语言的思想是不存在的。固然,绘画、音乐、舞蹈表达思想内容是不凭借语言的,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音乐凭借声音和旋律,舞蹈凭借动作和姿态,可是除了这些以外,表达思想都要依靠语言。 ——《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38页 三、语文教学的目标或任务 ●语文教育应“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邹贤敏《科学精神,人文情怀》,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丛书主编视点”第2页 ●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篇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惟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当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要的。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6-57页 ●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需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上的缺陷;吃亏的不是个人,同时也影响到社会。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页《略谈学习国文》 ●学童所以需要国文,和我们所以教学童以国文,一方面在磨练情思,进于丰妙;另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方法,不至有把捉不住之苦。这方面,前者为泉源,为根本,所以从事

读《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有感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作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7页“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57页一则材料的启示:日本早稻田大学曾经做了一项实验,将两粒相同品种的西红柿种子进行不同生长环境的实验,一粒按照常规养植方法,种在普通的泥土里,施以普通的化肥和农家肥,一粒种植在采光充足、温度适宜的玻璃暖房的大水盆中,并根据科学分析,供给其不同生长期所必须的经过严格配方的养分,还要定期给以西红柿喜欢的红色光线的照射。结果呢,按照常规种植的一棵,植株高1.5米,树冠直径也是1.5米,果实仅有10多个;而水中养植的一棵树冠占地面积竟达到了12平方米,且果实累累,无法计数,只好用贴序号的方法进行统计,最后,惊人地发现它竟然结下一千三百多个西红柿,且果味十分甘甜。 它虽是一则植物学上的实验,但看到这则材料后,笔者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对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何尝不是这样,如果我们语文老师是科学家,学生是那养植在水盆中的西红柿,我们语文老师能够适时的提供适宜成长的必要的营养,他们就一定能够健康地成长,其潜在的能量就可以充分地挖掘和发挥,并创造出智慧的奇迹来。

统一了认识后,我们决定改变语文学习被动落后的环境,把学生放在一个能动求知、潜移默化的氛围中。过去课本中都曾学到三天不写手生,两天不读口生,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同样如此。于是我们根据叶圣陶有关阅读、写作、作文批改的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该自主参与式作文批改模式,实际上是以自主批改为中心,以改促写、以改促读,使评改、写作、阅读自然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是一个以自主评改为中心,以读写为“两翼”,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教学体系。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综述【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综述 一、文献来源 本次论文的文献资料主要来自图书馆及其数据库、个人藏书和互联网,就文献类型而言较为广泛,有专著、报纸文章、期刊文章、论文集、学位论文以及电子参考文献,其中报纸文章和期刊文章等电子材料大多来自于CNKI期刊网。 二、研究动机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语文学家,作为从事语文教育与研究工作长达七十余年的语文学界老前辈,他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语文学著述。在长期的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他认真总结和汲取我国古代及国外著名教育家的先进理论,不断地对传统教育理论进行批判与创新,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前辈教育家的思想,不仅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建树,而且表现出鲜明的独创性和大胆的创新意识,创建了特色鲜明而又洋溢着创新意识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并将对中国21世纪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希望通过阐述他在语文学科性质、语文教学目的与任务、教材编写、教师学养和修养及创新意识培养等各个方面的精辟独到的见解,探析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论特色,并论述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母语教育,把它看作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也把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看作是文化科学素质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时刻关注、认真考虑着:怎样使语文教育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提高人的素质的要求。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指挥,脱离实际,致使学生学习能力差,创造能力差。学生可以在语文试卷上得高分,可在实际生活中,却不会与人交流,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改变这种现状,在于语文教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妥切地运用策略。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正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引领和支撑,他七十多年的语文教育生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 从目前笔者检索搜集到的资料看,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历来受到语文教育界的关注,多年来人们对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在不断深入,涉及各个方面,这给我们的

学习从教材中挖掘写作素材:课内写作素材积累

学习从教材中挖掘写作素材:课内写作素材积累 1. 风雨任平生的苏轼 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苏轼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和人们的心坎上。 在那三国人物曾经风流的赤壁面前,他便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 马蹄扬起漫天的黄沙,号角吹落最后一丝夕阳。大丈夫自当在国家危难之际,投笔从戎,将报国的忠勇当作行囊。于是,稼轩换上战袍,平添了一份英雄豪气。 然而,一腔热血,怎敌满朝苟且偷安之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壮志难酬的他空有一腔报国热情。虽然,没有谁能懂他的宏图大志,他却始终挺直了腰身,为宋朝、为百姓、为天下而鞠躬尽瘁。 【应用角度】“态度”“爱国”“人生价值”“信念”等。 2.在反思中成长 唐太宗有句名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螺旋式发展的,它重复出现,但又不完全重复。了解历史,了解传统,借鉴经验,就能避免重蹈覆辙,少走弯路。苏洵在《六国论》中阐述的道理适用于国家的发展,同样亦适用于个人的成长。在人生的发展中,我们要时刻反省与深思,回望过去,总结经验,避免不必要的失败,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更快地成熟。 【应用角度】“反思”“以史为鉴”“反省与成长”等。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翻看历史,几乎所有覆灭的王朝、政权的警示牌上都写着“骄奢淫逸”“荒淫误国”等诸如此类的字眼。历史是面镜子,前人的教训警醒着后人。当今中国,党和政府懂得以史为鉴,清楚地认识到了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的危害性。 只有勤政廉政,才能取信于民;取信于民,才能安定、和谐;安定、和谐,才能长久发展。诵读《阿房宫赋》,历史的回声从阿房宫的熊熊大火中传来,告诉今人,也告诉后人,戒之慎勿忘。 【应用角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4.谁造就了金字塔 夏多布里昂认为,建造大金字塔的国王不是一个疯子,而是一位宽宏大量的君主。 金字塔这么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很难想象一群有懈怠和对抗思想的人,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刀片都插不进去。 每一个人只要有了心灵的力量,就会像建筑金字塔的那些自由人一样,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不会把工作看作一种任务,更不会看作一种桎梏,而是热爱工作,享受工作,醉心创造,一个人的情绪对自己潜能的发挥有着何等重要的影响! 【应用角度】“苦难”“意志”“热爱生命”等。 5.勇于表现自己的王勃 勇于并善于表现自己,是当代青年应该具备的一项素质。无必要的谦虚反而是虚伪和懦弱的行为。毛遂自荐,成就了大业;王勃路经滕王阁,毫不推辞,一挥而就,写下了四座惊叹的美文《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些精彩的语句,使得他在文学史中占有光辉的一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