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通“敛”,收敛。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0.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一词多义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3.发

①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②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开放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②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战》士兵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宏伟的

6.时

①不违农时《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季节

②无失其时《寡人之于国也》名词,时机,机会

7.王

①王无罪岁《寡人之于国也》大王,名词,读wáng

②然而不王者《寡人之于国也》称王,统一天下,度wàng

8.食

①谷不可胜食《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寡人之于国也》前一个“食”为动词,吃;后一个“食”为名词,食物9.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在

10.之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助词,衬音

③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④五亩之宅《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代百姓;助词,的

11.以

①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用

②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按照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把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王无罪岁】: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树之以桑】:树:一般“树”是树木(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一般“食”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吃

动词作名词:

【请以战喻】: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一般“死”是死去(动

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其他

【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这也是逃跑。

2、非我也,岁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非我也,兵也。 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遗憾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 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

2、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2)鸡豚狗彘之畜。 畜鸡豚狗彘 蓄,蓄养

3.介词结构后置句:

(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啊”)

【省略句】

1、何也省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课下注释

1.河内[凶]:收成不好,荒年

2.不[加]少:更

3.[填]:象声词

4.[鼓]:击鼓

5.[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6.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7.谷不可[胜]食也:读sh ēng ,尽

8.[数(c ù)罟(g ǔ)不入洿(w ū)池]:细网不进池塘(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

9.[衣帛]:穿上丝制品的衣服

10.[无如]:没有像......

《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①,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②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 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 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③,鱼鳖不可胜 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④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⑤有饿莩⑥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 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注】①凶:谷物收成不好,指荒年。②加:更,再。③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密网不入深池。④庠序:古代的乡学。⑤涂:通“途”,道路。⑥莩:同“殍”,饿死 的人。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谷不可胜食也胜:超过 B.勿夺其时夺:违背 C.然而不王者王:称王D.王无罪岁罪:归咎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A.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10.依据文本,下列不属于孟子的思想与主张的一项是() A.加强军备,使百姓高枕无忧。 B.让利于民,使百姓休养生息。 C.重视教化,使百姓通情达理。D.施行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小编整理了关于《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寡人之于国也》翻译,希望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这篇文章和内容,也更好的了解关于孟子的事迹和思想等资料,希望《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和裨益,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分享吧!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仅供各位参考,希望对于同学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有所帮助,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 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 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 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例:养生丧死无憾 A.然而不王者 B.王无罪岁 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

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 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 B. ②③⑤相同 C. ①⑤相同 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 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10、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3)国也,尽心焉耳矣(4)。河内(5)凶(6),则移其民于(7)河东(8),移其粟(9)于河内;河东凶亦然(10)。察(11)邻国之政(12),无如(13)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14),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15)曰:“王好(hào)战(16),请(17)以战喻(18)。填(19)然鼓之(20),兵刃既接(21),弃甲(22)曳(yè)兵而走(23),或(24)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25)何如(26)?” 曰:“不可!直(27)不百步耳,是(28)亦走也。” 曰:“王如(29)知此,则(30)无(31)望(32)民之多于(33)邻国也。”“不违(34)农时(35),谷(36)不可胜(shēng)(37)食也。数(cù)罟(gǔ)(38)不入洿(wū)(39)池,鱼鳖不可胜(shēng)食也。斧斤(40)以时(41)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ē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ēng)食,材木不可胜(shēng)用,是使民养生(42)丧(sāng)死(43)无憾(44)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45)之始(46)也。 “五亩(47)之宅,树(48)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49)矣。鸡豚(50)狗彘(zhì)(51)之(52)畜(xù)(53),无(54)失(55)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56)庠(xiáng)序(57)之教(58),申(59)之以孝悌(tì)(60)之义(6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63)不饥不寒,然而(64)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65)。 “狗彘食(66)人食(67)而不知检(68),涂(69)有饿莩(piǎo)(70)而不知发(7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72)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73)也。’王无(74)罪(75)岁,斯(76)天下之民至(77)焉。”[1] 字词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于:介词,对于。 (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 (5)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6)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7)于:到。 (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9)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10)亦然:也是这样。 (11)察:考察。 (12)政:当权者。 (13)无如:没有像……。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全市公开课)(整理精校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全市公开课) 必修教案 0405 17:37 ::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简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梁惠王(1)曰: “寡人(2)之于(3)国也,尽心焉耳矣(4)。河内(5)凶(6),则移其民于(7)河东(8),移其粟(9)于河内;河东凶亦然(10)。察(11)邻国之政(12),无如(13)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14),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15)曰:“王好(hα0)战(6),请(17)以战喻(18)。填(19) 然鼓之(20),兵刃既接(21),弃甲(22)曳(ya)兵而走(23),或(24)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25)何如(26)?” 曰:“不可! 直(27)不百步耳,是(28)亦走也。” 曰:“王如(29)知此,J则(30)无(31)望(32)民之多于(33)邻国也。” “不违(34)农时(35),谷(36)不可胜(Sh e ng) 37)食也。数(C U)罟 (g u)38)不入洿(W U) 39)池,鱼鳖不可胜(Sh e ng)食也。斧斤40)以时(41)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 e 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 e ng)食,材木不可胜Sh e ng)用,是使民养生(42)丧(S a ng)死(43)无憾(44)也。养生丧死 无憾,王道(45)之始(46)也。 “五亩(47)之宅,树(48)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 i)帛49)矣。鸡豚(50)狗彘(Zh 1 )(51)之(52)畜(X U)(53),无(54)失(55)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56)庠(Xi αng)序(57)之教(58),申(59)之以孝悌(t 1 ) 60)之义(6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63)不饥不寒,然而(64)不王(W d ng) 者,未之有也(65)。 “狗彘食(66)人食(67)而不知检(68),涂(69)有饿莩(Pi αo)(70)而不知发(7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72)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兵(73)也。'王无(74)罪(75)岁,斯(76)天下之民至(77) [1] 丿焉。 字词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 )。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于:介词,对于。 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 (5)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6)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7)于:到。 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 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9)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孟子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古今异义。古义: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辞。今义:孤单无伴的人。之:助词,取独。于:介词,对于。尽心:竭尽心力。焉耳矣:焉、耳、矣均为语气词,可译为“啦”。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竭尽心力啦。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河内:黄河以北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连词,便,就。移:使动用法,使??迁移。其:代词,那里。民:百姓。于:介词,到。粟:小米。此处泛指粮食。河东:指黄河以东的魏地,今山西安邑一带。亦:也。然:这样。 黄河以北遭了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遭了饥荒,也是这样。 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察:考察。之:助词,的。政:政事,政令。无:没有。如:像。之:代词,这样。民:百姓。加:更。何:为什么。 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谁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更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更多,为什么呢?” 4.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对:回答,对答。好:喜好,喜欢。战:动词作名词,打仗,战争。请:请允许我。以:介词,用孟子回答说:“大王喜好打仗,请允许我用战争比喻吧。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填然鼓之: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填:拟声词,咚咚咚。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击鼓为进军的信号。之:助词,用在动词后面补 足音节。兵:兵器。刃:刀锋。既:已经。接:接触。弃:抛弃,扔掉。甲:铠 甲。曳:拖着。兵:兵器。而:连词,表修饰。走:逃跑。或:有的人。而:连词,表修饰。止:停止,停下脚步,不跑。 咚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刀锋已经接触,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后停下来。 6.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以:介词,凭。笑:嘲笑,耻笑。则:那,那么。何如:怎么样。 凭自己只逃跑了五十步而嘲笑别人逃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7.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是,不过。耳:语气词,而已,罢了。是:代词,这。走:逃跑。(梁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 8.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如:如果。知:知道,懂得。此:代词,这个道理。则:那么。无望:古今异义。古义:两个词。无:同“勿” ,不要。望:希望,奢望,指望。今义:是一个词,“没有希望”的意思。民:百姓。之:助词,取独。于:介词,比。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指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二)_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二) 一、教学要求: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二、教学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三、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文言文分析与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六、教学时数:2课时七、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讨论分析1-3段。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有哪些发展。二.孟子及《孟子》介绍: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三.预习检测:1.正音练习。数罟(gǔ)洿池(wū)鱼鳖(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饿莩(piǎo)2.朗读课文,注意断句。①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斯\天下之民\至焉四.分析课

文第一段: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①凶A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D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E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②加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4.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小结: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五.分析解读二三段。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我们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学过这种用法?答:“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用法与此相同。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或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B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时C莫之或止表示不定D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直A直不百步耳只不过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曲”相对C 理直气壮正确D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E直上载公子上座径直3.孟子为什么要以打仗来说明治国之道?答: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好战”。小结:这两段写孟子以打仗为例引导梁惠王认识自己治国政策的错误。六.学生自主翻译前三段,教师加以指点。七.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自实施高中新课改以来,我们高一语文集备组在校领导帮助和督促下,进行“学会学习,习惯学习,乐于学习”教与学模式的实验。实验的构想是以系统而长期的量化评价带动学生自主积累,自我检测,自我探究;以小组合作,探讨等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把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做到对不同体裁的文本运用不同的方法深入理解,把握,逐步养成自我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感受学习的快乐,进而乐于主动地学习。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但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等于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对教师相关教学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教师具体深入地研读文本,并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程序,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求,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自主、探究才能成为实实在在的行为过程。所以教师备课的密度或曰含金量其实是加大了。现在有一个词很热,叫“煮课”,很形象地概括了教师课前活动的特点。把文本琢磨透,选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才能满堂皆活。我选择文中三个关键短语作为切入点,以此步步推进,是个很好的设想。当然,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往往是不尽相同的,这里面没有固定一律的标准,只要能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并把握其精华,只要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就是最佳的选择。既是探究,总要有所收获(亦即生成)。课堂生成的质量高低与教师的设问、引导、点拨是分不开的。这节课有几个地方很让人为之眼睛一亮。比如,该章最后孟子列举当时的虐政并批评惠王的罪岁,我的启发使学生能想象出孟子说话时的语气及表情,进而对孟子的刚正与浩然之气有了初步的感知;再如对孟子仁政思想作评价,我的启发使学生能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今天的视角做较为合理的评析。这样的生成多了,课堂也就有了张力与活力。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我还是非常重视诵读的。曾经有人批评过,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课堂上居然没有读书声。我一直主张,让语文课回荡着琅琅书声,是语文教学返朴归真的基本途径。尤其是诗歌、散文的教学,就更离不开这“琅琅书声”。个读、齐读、分角色读、背诵,诵读方式多样,这是很值得大家借鉴的。当然,如何让诵读更合理、更精到,还里面还有很多需要斟酌的地方。肯定如上几点并不是说这节课就已经完美无缺了。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着打造精品课堂的愿望,我想提两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1、教师的阅读视野与文本素质 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即教师独立解读文本的素质如何提高。教师解读文本要突破两点:一是深度,一是宽度。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而教师自身若不具备高于学生若干倍的自主、探究能力,恐怕是不敢也不能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的,因为,一旦学生思维的闸门洞开,课堂将呈现很大的开放性,此时教师如果在广度与深度两方面没有充足的准备,那么往往就会捉襟见肘,就只能用左一个很好右一个不错等鼓励性的词语来润滑课堂。鼓励性原则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原则,但绝不是逢人伸拇指,你好我好大家好,毕竟是吹牛式的广告。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维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探究”并不不能都是正确的,所以需要教师明确的时候,教师还须“终极裁度”。教师的阅读视野宽阔,会为教师独立解读文本提供一个自如的平台。道理很简单,“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江面浩瀚,才能任舰船逍遥飞渡。由于种种原因,为数不少的教师阅读视野是不够开阔的,有的甚至远远下于优秀的学生。单就“新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学生课外应读书目(30本)而言,别说学生,究竟有多少教师全部读过?能读过内容简介或压缩本的可能就算很不错了。有的语文教师缺乏汲水充电的意识与动力,课外阅读量小得可怜,基本是守着上大学或进修时的那点老本儿在“勉强支撑”。不知王小波,没读过周国平,与米兰·昆德拉更是无缘,与其谈尼采、谈康德、谈荣格、谈海德格尔、谈罗伯·格里耶、谈陈寅恪、谈弘一法师,统统没兴趣,因为“从没听说过这些人”。如果不是教材选了卡夫卡、贝奈特、清冈卓行、海子等人的作品,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河东凶亦然。或百步而后止,弃甲曳兵而走,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孟子对曰:“王好战,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翻译总算尽心了。河内—带遇到饥荒,我就迁移那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对于我的国家呀, 我也用同样的办河东遇到饥荒,里的老百姓到河东一带居住,又搬运那里的粮食到河内来;我国的百法。我看邻国的政府,都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但相邻各国的百姓没见减少,姓没见增多,为什么呢?”请允许我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鼓咚咚地一敲响,两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 有的跑了军士兵的刀枪—接触,丢盔卸甲,拖着兵器就逃跑,有的跑了—百步之后停下来,五十步之后停下来。那些跑五十步的人耻笑跑一百步的人,这怎么样?”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翻译:梁惠王说:“不应该,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嘛!”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那就不要盼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增多。”细密的鱼网只要不到大的池塘里去捕粮食就吃不完。“种庄稼不耽误农业的时令节气,捞,鱼鳖就吃不完。砍伐树木按照一定的时间有计划地进入大山森林,木材就会用不完啦。安葬死者没有顾虑了。老百姓木材用不完,这就会使老百姓供养活人、粮食和鱼类吃不完,对自己终身的生养死葬不担忧,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 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 ?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剌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翻译鸡、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衣服了。“在一家五亩住宅的场地上栽种桑树,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就能够吃上肉了。—家百亩的耕狗、猪的饲养,足以不受饥饿之苦了;认真地办好学校的地,不要去妨碍他们按时耕种的时机,几口之家,头发花白的老人不再背着或者顶着沉拿孝愤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地给老百姓讲,教育,老百吃着香味可口的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穿着丝织衣服、重的东西艰难地步行在道路上。姓不再忍饥不再受冻,照这样为王如果还不能使天下人归顺的,是没有的。1 / 2 “诸侯贵族家的猪和狗吃掉老百姓的粮食却不知道加以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 ‘这不是我的过错呀,是由于年成不好懂得去打开粮仓赈济百姓。百姓饿死了,国王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呀,而是刀的过错啊。和拿刀杀人有什么不同?再说:啊。'这种说法,国王不要归罪于年成好坏,这样,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来归顺你了。”内容分析都苦于劳动力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只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文章有破有立,笔锋犀利,极富说服力。文章在写法上颇具特色:.善于运用比喻加强驳论的力量。用同样是临阵脱逃,只是跑五十步和一百步之差, 1这个问题让对方自则何如”,

人教版必修3高一语文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拓展阅读

寡人之于国也 【拓展阅读1】 梁惠王章句上·第一节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地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一句话感悟: 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鴈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一句话感悟:

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國也 原文繁體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hào)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a)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1]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shang)食也。數(cù)罟(gǔ)不入洿(w ū)池[2],魚鱉不可勝(shang)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shang)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shang)食,材木不可勝(shang)用,是使民 寡人之于國也插圖養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 ì)之畜(xù),勿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piǎo)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简体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hào)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a)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a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2],鱼鳖不可胜(shang)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shang)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sh ang)食,材木不可胜(shang)用,是使民 寡人之于国也插图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作品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了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解读)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解读) 1 全文解读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这句话表明,梁惠王对自己的国家管理还是挺满意的,认为自己已经尽心了。魏惠王九年时迁都到大梁,所以魏国也称梁国,魏惠王也称梁惠王,是很有野心的一个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句话是梁惠王治国手段的具体体现,即关心百姓在灾荒中的生存问题。他认为这是他尽心的结果。)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于是就提出了这个很关键的问题:他这样好,为什么周围邻国的老百姓不认帐?不踊跃的来投奔自己呢?言语之间似乎很委屈的样子。因为在他看来,邻国的国君并不像自己那样尽心,老百姓在那儿似乎过的也挺好。他就有点不理解了。当时的战国,诸侯间的吞并与反侵略的战争很频繁,百姓的伤亡很大,所以,希望自己国家的人口增多,是各国国君的当务之急。)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的这句话其实一下就点出了梁惠王的治国倾向:好战。一个好战的国君怎能赢得百姓的拥护呢?但孟子并没有先点出来,而是为自己要说的比喻找一个借口,这是孟子的高明之处。)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这就是成语?五十步笑百步?的由来。孟子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自己并不说出真正要说的话,而是通过比喻来让对方去猜。梁惠王好战,用战争作比,他自然

就容易猜出。孟子一向好用比喻,这种方法常常诱使问者不自觉的陷入困境。)?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果然就上了孟子的圈套,把孟子心里要说的话自己就说出来了。梁惠王已经陷入困境了。)?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就是这样来解答君王的疑问的,按照上面的问话思路,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论。不知梁惠王听了这话心里怎想,面上是怎样的表情,文中没说,但我们不妨可以设想一下,肯定是很尴尬的,他等于是自找没趣。)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今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嘲讽梁惠王,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马上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及时地宣传他的治国主张。他推行的?王道?的第一步就是让老百姓有最起码的物质生活保障。在孟子看来,仅仅在灾荒到来的时候才去救济百姓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在平时就给百姓以生产劳动的时间,不穷兵黩武,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文中三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高一语文下册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原文及翻译_寡 人之于国也原文 高一语文下册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 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 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 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 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高一语文下册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翻译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够尽心的啦!黄河北岸魏地 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 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

哪个国家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 并不因此而加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 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著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 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 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尽(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 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下池沼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尽(按, 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 止下池沼内捕鱼)。斧子按一定的季节(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 生长时节已过)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供养老人孩子和为死者办丧事都没有什 么遗憾了,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大的宅园(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在里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等家禽、家畜的饲养(豚: 小猪。彘:大猪),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可以吃 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没有挨 饿的情况了。认认真真地办好学校教育,反覆进行孝敬父母、敬爱 兄长的教育(庠序: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须发花白的老人 就不会头顶著或背负著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岁的人穿衣吃肉,普 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 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富贵人家让猪狗吃人吃的东西,而不知道加以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 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著刀子刺人,把 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 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就会前来归 顺了。” 1.高一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汇总

【课外阅读】《寡人之于国也》悟读

【课外阅读】《寡人之于国也》悟读 一、课文悟读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之本也。”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 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孟子》认为:“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把“仁”推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领域中,创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一段与前文“王道之始”呼应,深刻阐述了“王道之成”的道理,为梁惠王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美好的社会前景。在孟子看来,理想的治国策略必须具有几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第一,要有众多的人口,要积极努力“使民加多”,否则治国必需的物质财富和守卫力量便无从获得;第二,要恢复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减免赋税,实行井田制,使百姓有固定的“恒产”,恤民保民,休养民力,使人民富裕起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否则国家便无从获得可以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以保证富强,因为民穷财尽是不能治理国家、保住政权的;第三,当权者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以“仁德”行“仁政”,以仁义治天下,以德去引导,以礼去规范,选贤任能,宽省刑罚,博施广济,缓和社会矛盾,节制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推恩于民,施惠于民,与民同乐,使天下归心,否则便无从获得强国富国的坚定保障和政策后盾;第四,发展文化,普及教育,使百姓“仓廪实”后懂礼义、明人伦、知廉耻,形成尊老爱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