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7章 肝炎病毒

第17章 肝炎病毒

第17章 肝炎病毒
第17章 肝炎病毒

第17章肝炎病毒

学习要点

一、甲型肝炎病毒(HA V)

1.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1)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为27~32nm,呈20面体对称,无包膜。

(2)基因组为单正链RNA,长约7500个核苷酸左右。

培养特性

(1)HA V可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株中增殖,但生长缓慢,不引起细胞病变。

(2)动物模型可用黑猩猩、狨猴及红面猴。

抵抗力

(1)HAV对温度的抵抗力较强,常用消毒剂可将其灭活。

(2)对酸、碱和干燥有较强抵抗力。

2.致病性与免疫性

(1)通过粪-口传播。

(2)病毒进入机体后最终侵犯靶器官肝脏,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在引起肝细

胞损害上起主要作用。

(3)甲型肝炎的预后良好。

(4)感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抗HAV,对该病毒的再感染有免疫力。

3.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学检查

在潜伏期和急性期可用电镜或免疫电镜观察患者粪便中的病毒颗粒;或用ELISA和RIA检测HA V抗原。

血清学检查

(1)抗-HA V IgM可作为早期诊断和近期感染的指标。

(2)恢复期抗-HA V IgG滴度比急性期高4倍或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3)感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抗HAV,对该病毒的再感染有免疫力。

4.防治原则

一般措施

加强粪便管理与水源保护,注意饮食卫生、个人与环境卫生。

特异性预防

(1)人工自动免疫----我国使用H2株甲肝减毒活疫苗,用于1岁以上儿童或

与甲型肝炎密切接触的易感者,预防效果较好。

(2)人工被动免疫----对与甲型肝炎密切接触的易感者或儿童于1~2 周内

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可用于甲肝的紧急预防。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1.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1)病毒,具有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及管形颗粒三种形态。

(2)基因组DNA为双股未闭合的环状结构。

(3)抗原抗体系统有HBsAg、抗-HBs、HBcAg、抗-HBe、HBcAg、抗-HBc、Pre

S、抗-Pre S。

培养特性

(1)目前HBV尚不能在传统的细胞培养中分离培养。

(2)常用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鸭、土拨鼠及地鼠等动物模型。

抵抗力

(1)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有耐受性。不被70%

酒精灭活。

(2)高压蒸汽灭菌或100℃10分钟可将其灭活。氧化剂类可消除其传染性。

2.致病性与免疫性

(1)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2)主要通过血液及母婴传播。

(3)病毒进入机体后最终侵犯靶器官肝脏,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在引起肝细

胞损害上起主要作用。

(4)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无症状带病毒,或引起急性、慢性、

重症肝炎等。慢性肝炎又可促进肝硬化发生,少数可发展为肝癌。

(5)对HBV的免疫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组成。抗体可参与破坏病毒感染

的肝细胞及中和病毒,CTL在清除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中也有重要作用。

3.微生物学检查

血清学方法

(1)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抗HBc(俗称“两对半”)

(2)“大三阳”是指HBsAg、HBeAg及抗-HBc阳性,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

传染性强。

(3)“小三阳”是指HBsAg、抗HBe及抗HBc阳性,为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4.防治原则

一般措施

加强对供血员的筛选,对病人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物品须严格消毒,提

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

特异性预防

(1)注射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2)用高价抗HBs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HBIg)可作被动免疫预防。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

HCV是一类具有包膜结构的单正链RNA病毒,其感染途径、致病机制与HBV

相似,是输血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预防。四、丁型肝炎病毒

HDV须在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其感染常导致乙型肝炎感染者的症状加重与恶化。目前尚无特异性预防措施,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预防其感染。

五、戊型肝炎病毒

HEV通过粪-口传播,常因病人的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所致。可表现为亚临床型或临床型,与甲型肝炎相似。本病呈自限性,常于4~6周内恢复,慢性者罕见。少部分可表现为重症肝炎,病死率高。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防治原则与甲型肝炎相同。疫苗正在研制中,治疗尚无特效药物。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l、Dane particle

2、small spherical particle

3、HBsAg

4、HBeAg

5、HBcAg

6、乙肝"两对半"

7、乙肝"大三阳"

8、乙肝"小三阳"

二、填空题

1.目前发现,引起人类肝炎的病毒主要有、、、

、,近年还发现了、和等。

2.HA V属病毒科,是的病原体,形态为形,基因组为单股正链。迄今,在全世界各地分离出的HA V有个血清型。

3.主要经血液传播的肝炎病毒有、、和等。

4.主要经粪-口传播的肝炎病毒有、。

5.HBV的三种颗粒形态为、和,HBV DNA的结构特殊,为DNA,其中一段为链。

6.目前预防乙型肝炎所用的基因工程疫苗主要成分是,接种后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为。

7.HBV负链DNA上的四个开放读码区分别为、、

和。

8.乙型肝炎的危害性较大,约%的乙型肝炎转变为慢性肝炎,部分慢性活动性肝炎可转化为及。

9.HBV抗原抗体检测"大三阳"的三个阳性指标是、

和;"小三阳"的三个阳性指标是、和。

10.HBsAg阳性可见于肝炎、肝炎或。急性乙型肝炎恢复后,一般在1~4个月内HBsAg消失,若持续个月以上则认为向

慢性肝炎转化。

11.HCV引起肝炎,是引起输血后及的主要原因之一。

12.HDV为单负链环状病毒,呈形。该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或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

13.以引起急性肝炎为主,一般不转为慢性肝炎或病毒携带者的肝炎病毒是

和,感染后最易转为慢性的肝炎病毒是和。

14.HDV感染只发生在有感染的患者体内,其感染类型分为

和。

三、选择题

A1型题

1.下列肝炎病毒中,属于DNA病毒的是( )

A、HA V

B、HBV

C、HCV

D、HDV

E、HEV

2.关于HA 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下述错误

..的是

A、粪-口途径传播

B、很少转化为慢性

C、病后粪便或血中可长期携带病毒

D、可引起散发或暴发流行

E、病后产生抗-HA V,对病毒再感染有保护作用

3.下列可以抗HBV感染的是

A、HBsAg

B、抗-HBs

C、抗-HBc

D、DNA多聚酶

E、HBcAg

4.下列病毒中,引起输血后肝炎最常见的是

A、HA V

B、HCV

C、HDV

D、HEV

E、HGV

5.HB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

A、性传播

B、垂直传播

C、医学节肢动物叮咬传播

D、输血和注射传播

E、接触传播

6.属于缺陷病毒的是

A、HA V

B、HBV

C、HCV

D、HDV

E、HEV

7.患者血清中,不.易检测的HBV抗原成分是

A、HBsAg

B、HBeAg

C、HBcAg

D、PreSl

E、PreS2

8.用于紧急预防乙型肝炎的生物制品为

A、乙型肝炎疫苗

B、胎盘球蛋白

C、丙种球蛋白

D、高效价HBIg

E、人血清蛋白

9.HA V早期感染的重要指标为

A、抗-HA V IgG

B、抗-HA V IgM

C、抗-HA V lgA

D、抗-HA V IgD

E、抗-HA V IgE

10.以下不.是预防甲型肝炎的主要环节的是

A、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B、加强饮食卫生管理

C、管好粪便

D、保护水源

E、婚前孕前检查

11.目前预防甲型肝炎的疫苗为

A、死疫苗

B、减毒活疫苗

C、亚单位疫苗

D、基因工程疫苗

E、新疫苗

12.1988年,我国上海甲型肝炎爆发流行主要是由于

A、水源被HA V污染

B、气候关系

C、使用中央空凋

D、食入被污染的毛蚶

E、食用野生动物

13.HBV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估计目前全世界乙型肝炎患者及无症状HBV携带者达

A、2亿之多

B、5亿之多

C、2000万之多

D、3.5亿之多

E、10亿之多

14.HBsAg由下列哪种基因编码( )

A、S基因

B、C基因

C、P基因

D、X基因

E、以上均不对

15. 对HBeAg的叙述错误

..的是

A、阳性提示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

B、持续阳性预示疾病慢性化

C、其抗体阳性即表示疾病好转

D、为可溶性蛋白

E、与Dane颗粒及DNA-P消长一致

16.由C基因编码的抗原是

A、HBsAg

B、HBeAg

C、HBcAg

D、PreSl

E、PreS2

17.在病人血清中不易检出的HBV抗原抗体成分是

A、HBsAg

B、抗-HBs

C、HBeAg

D、抗-HBe

E、HBcAg

18.关于HBV的致病机制,下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

B、兔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伤

C、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病理损伤

D、HBV DNA整合入肝细胞的DNA中,导致部分患者细胞转化而发生肝癌

E、不引起肝外病变

19.血清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为: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IgM(+),该患者为:

A、无症状HBV携带者

B、既往感染者

C、处于急性感染恢复期

D、急性感染者

E、慢性感染者

20.核酸类型为单股负链RNA的病毒是

A、HA V

B、HBV

C、HCV

D、HDV

E、HEV

21.目前惟一用细胞培养获得减毒株的肝炎病毒是

A、HA V

B、HBV

C、HCV

D、HDV

E、HEV

22.能灭活HA V的理化因素是

A、乙醚

B、氯仿

C、Ph=2,1h

D、加热60℃,1h

E、加热100℃,5min

23.Dane颗粒是

A、甲型肝炎病毒体

B、乙型肝炎病毒体

C、流感病毒体

D、EB病毒体

E、脊髓灰质炎病毒体

24.下列物质中,具有感染性的是

A、管形颗粒

B、小球形颗粒

C、Dane颗粒

D、HBeAg

E、HBcAg

25.对HBV核心抗原的错误

..叙述是

A、构成HBV内衣壳

B、可存在于感染肝细胞

C、是CTL识别的主要靶抗原

D、可导致感染肝细胞损伤

E、其相应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26.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性接触

B、共用牙具或剃须刀

C、输血或共用注射器

D、呼吸道

E、分娩及母婴接触

27.下面不.可灭活HBV的是

A、煮沸15~30min

B、高压蒸汽12l℃20min

C、0.5%过氧乙酸浸泡30~60min

D、70%乙醇浸泡30~60min

E、5%次氯酸钠浸泡60~l20min

28.采用HBIG被动免疫的人群除外

A、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

B、输人了HBsAg阳性血液者

C、皮肤伤口接触HBsAg阳性血清者

D、无症状HBsAg携带者

E、接受HBsAg阳性器官移植者

29.目前控制HCV传播的主要措施是

A、接种疫苗

B、注射高效价免疫血清

C、对献血者迸行抗-HCV筛查

D、注射丙种球蛋白

E、注射干扰素

30.HCV与HBV的不.同点是

A、主要经血液传播

B、可转为慢性化、肝硬化和肝癌

C、不能细胞培养

D、HCV易变异,不能有效诱导中和抗体

E、抗原携带者为重要传染源

B1型题

(供1~3题备选答案)

A、HA V

B、HBV

C、HCV

D、HDV

E、HEV

1.属于缺陷病毒的是

2.具有Pre S抗原的病毒是

3.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病毒是

(供4~8题备选答案)

A、HBsAg

B、HBeAg

C、HBcAg

D、抗-HBs

E、抗-HBe

4、血清中不易测出的是

5、对机体具有较强保护作用的是

6、乙型肝炎疫苗的主要成分是

7、提示病毒正在复制的是

8、由HBV C基因编码产生的是

(供9~13题备选答案)

A、27nm二十面体无包膜颗粒

B、33nm,无包膜,表面有锯齿状刻缺

C、36nm,球形颗粒,单股负链RNA

D、40~60nm,有包膜,属黄病毒科

E、42nm,双层衣壳,球形

9、HBV病毒体

10、HEV病毒体

11、HA V病毒体

12、HDV病毒体

13、HCV病毒体

四、问答题

1.目前已发现的肝炎病毒有哪些?从传播途径上可将其分为几类?

2.肝炎病毒中,可引起输血后肝炎的有哪些?怎样预防输血后肝炎?

3.对哪些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其所用疫苗属何种类型?

4.简述HBV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的临床意义。

5. HBV感染导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有哪些?

6.试述HCV的抗原结构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Dane颗粒,即大球形颗粒,为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有感染性。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由Dane于1970年首先发现。

2. 小球形颗粒:是病毒多余的衣壳成分,直径22nm,主要成分为HbsAg,不含

DNA和DNA多聚酶,不具传染性。

3.HbsAg是由S基因编码、分子量为25KD的糖酯蛋白。存在于小球形颗粒、(最多见的形式)、管形颗粒、及Dane颗粒的外衣壳上。是HBV感染的主要指标,也是制备疫苗的主要成分。

4.HbeAg e抗原是由前c基因编码的Pre-C蛋白经剪切加工而成的可溶性蛋白,游离存在于血清中。是HBV复制及具有传染性的指标。

5.HbcAg由c基因编码,分子量22KD,为HBV的内衣壳成分。由于HBV表面包有外衣壳,故在外周血中很难检出HBcAg。其抗体(HBc-Ab),为非保护性抗体,是HBV 正在肝内复制,具有传染性的指标。

6.乙肝"两对半" 是利用血清学方法检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主要包括HBsAg、HBsAb 、HBeAg、HBeAb及HbcAb,俗称两对半。可协助诊断及判断病程、疗效、预后及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7.乙肝"大三阳" 是指HBsAg、、HBeAg及HbcAb阳性,可见于慢性肝炎或无症

状携带者,传染性强。

8.乙肝"小三阳" 是指HBsAg、、HBeAb及HbcAb阳性,常预示急性感染趋向于

恢复。

二、填空题

1.HA V;HBV;HCV;HDV;HEV;HGV;TTV

2.小RNA;甲型肝炎;球;RNA;1;

3.HBV;HCV;HDV;HGV;

4.HA V;HEV ;

5.大球形;小球形;管形;双链环状;单;

6.HbsAg;抗-HBs;

7.S区;C区;P区;X区;

8.10;肝硬化;肝癌;

9. HbsAg;HbeAg;抗-HBC;HbsAg;抗-Hbe;抗-HBc

10.急性;慢性;无症状携带者;6;11.丙型;慢性肝炎;肝硬化;

12.RNA;球;HBV;其他嗜肝DNA;13.HA V;HEV;HBV;HCV;

14.HBV;联合感染;重叠感染

三、选择题

1.B

2.C

3.B

4.B

5.D

6.D

7.C

8.D

9.B 10.E 11.B

12.D 13.D 14.A 15.C 16.C 17.E 18.E 19.D 20.D 21.A

22.E 23.B 24.C 25.E 26.D 27.D 28.D 29.C 30.D 31.D

32.B 33.B 34.C 35.D 36.A 37.B 38.C 39.E 40.B 41.A

42.C 43.D

四、问答题

1. 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目前公认的有五种类型,包括甲型、

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近年来又发现一些与人类肝炎相关的病毒,如己型肝

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TTV等,这些病毒是否为新型人类肝炎病毒尚需进

一步证实。肝炎病毒从传播途径上可分为两大类,胃肠道传播和非胃肠道传播。

前者主要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传染性极强。包括HA V和HEV。后者主要通过

血液传播(包括输血、输液、注射、手术、针刺、牙科、妇科、纤维内窥镜等操

作及微小伤口感染)和母婴传播。包括HBV、HCV和HDV。

2. 肝炎病毒中,可引起输血后肝炎的有HBV、HCV和HDV。预防输血后肝炎可通过一般措施和特异性预防。一般措施包括:①加强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管理、输血员筛选,禁止静脉吸毒及防止意外受伤,预防血液途径传播。②加强婚前检查及性教育,防止性传播。③防止医院内传播:住院病人普查HBsAg,及时发现和管理传染源;各种医疗器械的严格灭菌以防止医源性感染;在牙科、内镜、妇产科接生等医疗操作及手术时避免意外受伤以防止医务人员感染。对偶发意外伤口及时清洗,挤出血液或组织液,及时消毒等处理。特异性预防包括人工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乙肝疫苗注射是预防乙肝的最有效方法。注射高效价HBIg,可用于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者的紧急预防或HBV 阳性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阻断母婴传播。目前HCV和HDV尚无有效的特异性预防措施。

3. 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的有HA V和HBV。我国使用的甲肝活

疫苗为H2株减毒活疫苗,用于1岁以上儿童或与甲型肝炎密切接触的易感者,

国外已有甲醛灭活疫苗,二者预防效果均好。目前应用的HBV疫苗有血源性疫

苗和基因工程疫苗。前者是从无症状携带者血清中提纯的HbsAg,后者是将编码

的基因转入酵母菌或其他细胞中高效表达,将纯化的HbsAg制备成疫苗。第三

代疫苗(HBsAg多肽疫苗或HBV核酸疫苗)正在研制中。

4. HBV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的临床意义见下表。

───────────────────────────────────

HBsAg HBeAg HBsAb HBeAb HBcAb 临床意义

─────

IgM IgG

───────────────────────────────────

++--+ - 急性肝炎早其或慢性肝炎

(有传染性)

++---+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

(“大三阳”传染性强)+--+-+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阳”)++----急性或慢性肝炎或无症状

携带者(有传染性)--++-+/-肝炎恢复期(传染性低)

+----- HBsAg携带者

-----+感染过HBV

--+---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感染过

乙肝已恢复

────────────────────────────────────

5. HBV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损害并不明显,其抗原成分诱发机体的免疫病理损害导致了肝细胞的破坏。其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肝细胞感染HBV后,膜上可出现HBV 特异性抗原和暴露出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LSP),诱导机体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和肝细胞上相应的抗原结合,继而可通过激活补体、激活巨噬细胞、NK 细胞等诱发ADCC作用,破坏肝细胞。②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通过CTL 的直接杀伤作用和迟发型超敏反应,导致肝细胞的破坏。③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害,在部分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可检出HBsAg-抗-HBs复合物,此复合物可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关节滑液囊等处,激活补体,诱发Ⅲ型变态反应,导致肾小球肾炎、关节炎、皮疹及血管炎等肝外组织器官的损害。另外,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肝内,可使肝内小血管栓塞,大量肝细胞坏死而致重症肝炎。

6. HCV的抗原主要由E1区和E2/NS1区编码的两种高度糖基化的包膜蛋白E1和E2组成。这两个区的基因具有高度变异性,导致包膜蛋白的抗原性快速变异,而原有抗体不能识别,这种变异引起的免疫逃逸作用,是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感染易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也是HCV疫苗研制的一大障碍。

医学全在线https://www.wendangku.net/doc/581112632.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81112632.html,

国内大型医学考试网站。致力于为中国医务工作者提供动力,专

注于医学考试培训、医学人文发展、医药数据标准建设。

联系:https://www.wendangku.net/doc/581112632.html,/

邮箱:med126@https://www.wendangku.net/doc/581112632.html,

2016病毒性肝炎试题

2. 1 病毒性肝炎章节练习题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 分) 1、关于肝炎病毒哪项是正确的: ( ) A.HDV是一种RNA病毒 B.HBV正链有四个开放读码区 C.HCV传播方式与HEV相似 D.HEV含双股RNA E.HAV-IgM型抗体可长期存在2、关于HBsAg和抗-HBs,那一个说法是错误的? A.感染HBV后最早1-2周,最迟11-12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B.急性感染时HBsAg多持续1-6周,最长可达20周。C.慢性和无症状携带者HBsAg可持续多年。 D.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出现于HBcAg阴转后。 E.除血液外,HBsAg还存在于各种体液和分泌液中(唾液、尿液、精液)。3、重型肝炎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 ) A.频繁呕吐 B.黄疸进行性加深 C.出现中毒性鼓肠、腹水 D.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E.发热4、干扰素治疗可以用于:( )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丙型肝炎C.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 D.慢性乙型肝炎 E.急慢性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5、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甲型肝炎少见为慢性病程 B.乙型肝炎易呈慢性过程 C.丁型肝炎少见慢性病程 D.丙型肝炎易呈慢性过程 E.戊型肝炎多呈急性过程6、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是否存在HBV复制, 可测: ( ) A.抗-前S2抗体 B.HBsAg C.HBV-DNA D.抗-HBe E.抗-HBcIgG 7、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抗-HEVIgM阳性可诊断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B.HBsAg和HDAg均呈阳性, 可诊断为丁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C.HCV-RNA阳性时可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D.单项抗-HBs高浓度阳性时, 可排除乙肝 E.抗-HAVIgG阳性时可诊断为甲肝病毒感染8、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是否存在HBV复制, 可测: ( ) A.抗-前S2抗体 B.HBsAg C.HBV-DNA D.抗-HBe E.抗-HBcIgG 9、关于重型肝炎的治疗,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 A.并发肝肾综合征者应尽早行血液透析治疗 B.应给予高蛋白饮食 C.肝移植后不会出现病毒性肝炎复发 D.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疗效持久 3. 4. 2 E.胆系感染首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10、在血液中代表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者是:( ) A. 小球形颗粒 B. 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C. 丝状颗粒 D. 管状颗粒E. 核状颗粒11、下列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 ) A.抗HEV阳性可诊断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B.抗HAV-IgG阳性可诊断为急性甲型肝炎 C.抗HBs是保护性抗体D.HCV-RNA阳性时可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E.HBsAg和HDAg均呈阳性可诊断为丁型肝炎和乙肝炎病毒重叠感染. 12、下列指标表示复制, 但除外: ( ) A.HBV-DNA B.HBeAg C.DNA-P D.HBsAg E.e抗原13、下列试验中, 哪项不是反应肝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是: ( ) A.ALT B.胆红素 C.白蛋白 D.谷草转氨酶E.凝血酶原活动度14、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那一个说法是错误的?A.临床符合急性肝炎。 B.有肝掌、蜘蛛痣、腹水、脾大。 C.血清HCV RNA阳性。 D.肝内HCV RNA阳性。 E.或抗-HCV阳性。15、HBV在机体内复制指标阳性的是: ( ) A.抗PreS2 B.HBsAg C.HBeAg D.抗HBe E.抗HBc-IgG 16、下列实验室指标中,哪项对重型肝炎的诊断意义最小:( ) A.胆红素> 171μmol/L B.凝血酶原活动度<40% C.血清白蛋白<32g/L D.丙氨酸转氨酶>500u/L E.胆碱酯酶<2500u/L 17、下列哪一项不是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 ) A.明显低钾低钠血症 B.低蛋白饮食 C.消化道大出血 D.合并感染 E.大量放腹水18、Dane颗粒核心部分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 A.HBV-DNA B.DNA-P C. HBV-DNA+ DNA-P D.抗HBc E.HBsAg 19、最常经母婴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是: ( )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E.戊型肝炎20、乙型肝炎患者以下哪项是正确: ( ) A.重叠感染HDV等其他肝炎病毒可顿挫病情 B.重型肝炎时凝血酶原活动度应>40% C.急性淤胆肝炎易转化为胆汁性肝硬化D.慢性肝炎无肝外器官的损害 E.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21、下面哪一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第二十八章肝炎病毒 一、名词解释 1.Dane颗粒2.小球形颗粒3.HBsAg 4.HBeAg 5.HBcAg 6.pre—S1蛋白7.pre—S2蛋白8.δ因子9.HDV的联合感染10.HDV的重叠感染 二、填空题 1.肝炎病毒有——、——、——、——、——、——、——七种类型。 2.肝炎病毒中,由粪一口途径传播的有———、——;由血液和垂直途径传播的有——、———、——、——、———。 3.肝炎病毒中属于DNA病毒的是——;属于缺损病毒的是——。 4.已有疫苗可进行主动免疫的肝炎病毒是——和——。可用人工进行紧急预防的肝炎病毒是——和——。可进行细胞培养的肝炎病毒是——和——。 5.为防止输血后肝炎,筛选献血员时应当检查——、——、——、——。 6.以引起急性肝炎为主,一般不转为慢性或携带者的肝炎病毒是——和——。感染后易转为慢性的肝炎病毒是——、——和——。 7.肝炎病毒中,感染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的是——;最易发生变异而转为慢性感染的是——。 8.HA V属于——科——属,其形态为球形,直径约——nm。 9.HA V的核酸类型为——,衣壳对称形式为——· 10.HA V的传染源是——和——,其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是——和——。其传染性消失一般在发病后第——周。易感年龄为——和——。 12.HBV感染者的血清用电镜观察可见到——、——和——。其中——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HBV。 13.HBsAg由HBV的——基因编码,以——、——、——三种不同形式存在于患者血清中。 14.临床上HBV两对半指的是——、——、——、——、——。 15.HBV的抗原主要有——、——和——。抗HBV再感染的中和抗体是针对——抗原的抗体。 16.HB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70%的乙醇——灭活HBV。常用于肝炎病房医护人员手消毒的化学消毒剂是——。 17.乙型肝炎最重要的传染源是——,其感染呈明显的家庭集聚性表明,HBV除可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外,还可经——、——、——途径传播。 18.乙肝的转归和预后与机体的——有关。 19.急性乙型肝炎血清中——、——、——抗原抗体滴度较高。如持续高滴度阳性六个月以上,应考虑乙肝由——转为——·HBsAg和HBeAg转阴表示乙肝进入——,预后良好。—— 20.抗一HCV抗体阳性表明被检验者血液中含有——,有传染性,因此,这项检查可作为——的实验室诊断指标,也可作为筛选——的检查项目。 21.HDV感染只发生在有——感染的患者体内,其感染类型分为——和——。 22.HEV与HA V均通过——途径传播,HEV多通过粪便污染——而引起流行。 三、最佳选择题 1.对甲型肝炎的错误叙述是( ) A.病原体是单股正链RNA病毒B.病毒能在组织培养中增殖并传代 C.在潜伏期末和急性初期,患者粪便及血液均有传染性 D.早期诊断可测定特异性IgG E.一般不转为慢性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病毒的诊断 随着对病毒感染从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进展,病毒的诊断技术已由传统方法扩展至新的快速诊断技术。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有利于对病毒感染者的治疗;例如对有些病毒(如疱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已有较特异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控制病毒感染十分重要。此外,从群体感染角度分析,确诊病毒感染的病原在监测病毒的流行病学(如新型流感病毒、肺出血型汉坦病毒的发现等)方面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用于分离病毒或检测病毒及其核酸的标本应采集病人急性期标本。根据不同病毒感染采取不同部位的标本(如鼻咽分泌物、脑脊液、粪便或血液)。由于病毒在室温中很易被灭活,应在采集和运送标本中注意冷藏。如欲检测抗体,早期单份血清可用于检测IgM抗体,而欲检测早期与恢复期的抗体效价的变化,则需采集早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血清抗体检测标本应保存于-20℃。 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细胞培养。在注明欲检测的病毒后,病毒分离培养的实验室将选择适当的原代培养细胞(敏感性高)及传代细胞系(便于在实验室保存)作病毒分离培养。接种标本后,细胞可出现病变或也可并不出现病变而需用血细胞吸附等方法检测是否有病毒增殖,并进一步还需用特殊的抗体鉴定病毒的种类,例如用特异荧光抗体染色或抗体中和试验等。当无病毒增殖时,可能标本中病毒含量较低,未被检出,则需要盲目传代3次后方可明确标本中是否存在病毒。这一分离与鉴定病毒的全过程有时可长达2~3个月,而且仅在有设备、实验条件及合格工作人员的实验室方可进行。虽然这种方法所需时间长、步骤多,但在确定病原上是“黄金标准”,即其准确性高而无误。如我国台湾省确定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多数患儿发生脑膜炎并致死的研究报道,就是由分离培养及鉴定病毒所确诊。如欲提高病毒感染细胞培养的敏感性,可将病毒接种于内有盖玻片的细胞培养瓶,经低温离心后,以增加病毒与细胞接触的机率。再将盖玻片进行培养,并用单克隆抗体染色,藉以通过检测病毒的早期抗原进行诊断。 在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中,最敏感而特异的方法是鸡胚接种,并用血凝和血

医学检验-微生物-肝炎病毒测试题

第29章 肝炎病毒测试题 一.概念 1.HBsAg:乙肝表面抗原。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和小球形颗粒及管型颗粒中。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2.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为乙肝病毒衣壳成分,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但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体,抗体在血清中维持时间较长,低滴度抗体是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时提示病毒有活动性复制。 3.HBeAg:e抗原。游离于血清中,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的消长一致,故可作为病毒有复制及血清具有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二. 填空题

1.肝炎病毒有 、 、 、 和 五种类型。 2.肝炎病毒中,由粪—口途径传播的有 、 ;由血液 和垂直途径传播的有 、 、 ;属于DNA病毒的 有 ;属于缺损病毒的是 ;已有疫苗可主动免疫的是 和 ;可进行细胞培养的是 。 3.HBV的外衣壳由 、 和 蛋白组成,构成HBV的 ;内衣壳由 组成;核心由 和 组成。 4.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 和 ,猩猩和猿猴作为传 染源的意义不大. 5.甲型肝炎的血清抗体中,表示现症感染的抗体是 ,而表示既往感 染的抗体是 .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血清标本,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 到3种不同 形态结构的颗粒,其传染性也不同, 即小球形颗粒和 以及 。 7.乙型肝炎基因组为双股环壮DNA,内含4个开放读框(ORF),分别称为S 区,C区, 和 . 1.HAV,HBV,HCV,HDV,HEV。 2.HAV、HEV, HBV,HCV,HDV, HBV, HDV, HAV,HBV, HAV。 3.S、pre-S1、pre-S2,HBsAg;HBcAg;双股非闭合环状DNA,DNA多聚 酶。 4.甲型肝炎的患者和隐性(亚临床)感染者。 5.潜伏期未期,急性期早期。

第17章 肝炎病毒

第17章肝炎病毒 学习要点 一、甲型肝炎病毒(HA V) 1.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1)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为27~32nm,呈20面体对称,无包膜。 (2)基因组为单正链RNA,长约7500个核苷酸左右。 培养特性 (1)HA V可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株中增殖,但生长缓慢,不引起细胞病变。 (2)动物模型可用黑猩猩、狨猴及红面猴。 抵抗力 (1)HAV对温度的抵抗力较强,常用消毒剂可将其灭活。 (2)对酸、碱和干燥有较强抵抗力。 2.致病性与免疫性 (1)通过粪-口传播。 (2)病毒进入机体后最终侵犯靶器官肝脏,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在引起肝细 胞损害上起主要作用。 (3)甲型肝炎的预后良好。 (4)感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抗HAV,对该病毒的再感染有免疫力。 3.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学检查 在潜伏期和急性期可用电镜或免疫电镜观察患者粪便中的病毒颗粒;或用ELISA和RIA检测HA V抗原。 血清学检查 (1)抗-HA V IgM可作为早期诊断和近期感染的指标。 (2)恢复期抗-HA V IgG滴度比急性期高4倍或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3)感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抗HAV,对该病毒的再感染有免疫力。 4.防治原则

一般措施 加强粪便管理与水源保护,注意饮食卫生、个人与环境卫生。 特异性预防 (1)人工自动免疫----我国使用H2株甲肝减毒活疫苗,用于1岁以上儿童或 与甲型肝炎密切接触的易感者,预防效果较好。 (2)人工被动免疫----对与甲型肝炎密切接触的易感者或儿童于1~2 周内 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可用于甲肝的紧急预防。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1.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1)病毒,具有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及管形颗粒三种形态。 (2)基因组DNA为双股未闭合的环状结构。 (3)抗原抗体系统有HBsAg、抗-HBs、HBcAg、抗-HBe、HBcAg、抗-HBc、Pre S、抗-Pre S。 培养特性 (1)目前HBV尚不能在传统的细胞培养中分离培养。 (2)常用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鸭、土拨鼠及地鼠等动物模型。 抵抗力 (1)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有耐受性。不被70% 酒精灭活。 (2)高压蒸汽灭菌或100℃10分钟可将其灭活。氧化剂类可消除其传染性。 2.致病性与免疫性 (1)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2)主要通过血液及母婴传播。 (3)病毒进入机体后最终侵犯靶器官肝脏,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在引起肝细 胞损害上起主要作用。 (4)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无症状带病毒,或引起急性、慢性、 重症肝炎等。慢性肝炎又可促进肝硬化发生,少数可发展为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病毒性肝炎 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病,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它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病。乙型病毒性肝炎无一定的流行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属散发。近年来乙肝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本文叙述乙肝病毒的四大特性、传播途径、防治。 关键词:乙肝病毒特性传播途径防治 Abstract: Hepatitis B by hepatitis B virus (HBV) caused mainly by the liver inflammation and can lead to multiple organ damage in a disease mainly affects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can be converted to a small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of the liver or liver cancer.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worldwide disease, is the most widely popular in our country, the most serious dangers of a disease. The prevalence of hepatitis B with no fixed term, year-round disease, but mostly distributed. 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hepatitis B showed a rising trend. This paper describes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hepatitis B virus, transmiss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Keywords: preven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3亿。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乙肝的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无黄疸型HBsAg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乙肝疫苗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一、乙肝病毒的四大特性 (1).嗜肝性。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随着血流进入肝脏,通过肝细胞膜上的乙肝病毒受体直接与肝细胞膜结合,先脱去外壳,其核心进入胞浆;然后脱去核壳,其病毒基因进入吒扣胞核内复制(即相当于繁殖)。治疗药物必须是小分子才能进入细胞内,而且还要对肝细胞无毒性作用。 (2).泛嗜性。 随着检验技术的进步,发现乙肝病毒可以感染淋巴细胞不能达到的组织,如周围血单核细胞、脾;骨髓、淋巴结、小肠、胰腺、肾上腺、睾丸、卵巢等。一般人认为将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硬化或肝癌手术切除,换一个无乙肝感染的正常的肝全好些。其实不然,近年肝移置术后结果提示,在没有采取任何预防乙肝预防措施的前提下,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行肝移植术后,乙肝病毒的再感染率高达90%。采取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和拉米呋定联合抗病毒措施,可使其再感染率降低至30%。可见患者体内其他组织潜伏病毒,是术后肝脏再感染的来源。 (3) .变异性。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 百科名片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 西医学名:乙型病毒性肝炎 所属科室:内科- 消化内科 发病部位:肝脏 主要症状:不同类型症状不同 主要病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传染性: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等 目录 疾病介绍 疾病分类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疾病治疗 饮食注意 专家观点 疾病介绍 乙型肝炎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性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肝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HCC)。我国于2006年进行的乙型肝炎流行病毒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9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2000多万。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史等)、母婴传播及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也有一定比例,如纹身、扎耳洞、内窥镜检查等,血液制品现已严格控制,传播可能性大大减少,不规范输血及血制品时才有发生。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也不容忽视。随着乙肝疫苗在新生儿中的大力推广,及其它母婴阻断措施的实施,母婴传播得到极大控制。目前HBV-DNA阳性母亲分娩约有百分之九十通过干预成功阻断母婴垂直传播。HBV感染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

第25章疾病与免疫检测题(含答案)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25章疾病与免疫复习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列通过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是() A、流行性感冒 B、甲型肝炎 C、乙型肝炎 D、流行性乙型脑炎 2、在控制“非典”过程中,将临床诊断病人和疑似病人进行隔离治疗主要是为了() A、保护易感人群 B、切断传播途径 C、控制传染源 D、增强病人的免疫力 3、南京市为了控制禽流感的发生,对来自疫区的汽车要进行严格的消毒,这主要是为了()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C、保护易感人群 D、上述三项都正确 4、为了预防“流感”传染,我们应该积极参加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是为了()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 C、保护易感人群 D、上述三项都对 5、下列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A、蛔虫病 B、狂犬病 C、沙眼 D、心绞痛 6、下列属于血液传染病的是()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百日咳 D、血吸虫病 7、不随地吐痰,有利于预防() A、血液传染病 B、消化道传染病 C、呼吸道传染病 D、体表传染病 8、冠心病是由下列哪种血管发生病变而产生的() A、主动脉 B、肺动脉 C、冠状动脉 D、冠状静脉 9、治疗癌症的主要方法有() A、外科疗法 B、化学疗法 C、放射疗法 D、以上都是 10、下列不属于人体第一道免疫防线的是() A、皮肤 B、黏膜 C、溶菌酶 D、鼻毛 11、进行预防接种的目的是() A增强人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B控制传染源C保护易感人群D、切断传播途径 12、下列不属于人体免疫器官的是() A、胰腺 B、脾 C、淋巴结 D、扁桃体 13、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A、服用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 B、患过麻疹的不会再患麻疹 C、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D、白细胞吞噬病菌 14、下列属于消化道传染病的是() A、肺结核 B、甲型肝炎 C、乙型肝炎 D、破伤风

乙型肝炎病毒(HBV)实时荧光定量PCR

乙型肝炎病毒(HBV)实时荧光定量PCR [目的要求] 掌握血清中HBV-DNA的提取方法及原理;HBV-DNA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测定原理;HBV-DNA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操作及结果分析 了解核酸测定引物设计原理;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的工作原理及操作。 [教学时数] 讲授2学时,实验6学时。 [讲授内容] 血清中病毒DNA的提取方法和原理;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测定原理;核酸测定引物设计原理;HBV-DNA测定引物设计思路;HBV-DNA荧光定量PCR试剂组成、相应作用及反应混合液配制;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的工作原理及操作 [实验内容] 分组提取血清中HBV-DNA;配制反应液并上机操作,实时观察,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总结 [自学内容] “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 实验指导(自编) 实验乙型肝炎病毒(HBV)实时荧光定量PCR 【原理】 Real time PCR 是普通PCR 的一项改进,使用了针对扩增DNA 的荧光物质,使得DNA 的数量与检测到的荧光强度成线性关系,大致得到DNA 的扩增曲线,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即对DNA靶分子的起始拷贝数进行定量的核酸检测。该方法精确、灵敏、特异性强、污染途径小、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是国际公认的核酸分子

定量的标准方法。它已逐渐代替了Northern blotting 以及semi RT-PCR技术。 本实验从HBV携带者或者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抽提HBV基因组DNA,采用核酸扩增结合TaqMan荧光探针技术, 利用一对乙肝病毒特异性引物和一特异性结合于扩增区另一位点的TaqMan探针, 实现对乙肝病毒模板的扩增和检测。使用商品化试剂盒:HBV实时荧光定量试剂盒,深圳匹基公司(PG,Biotech.)。针对表面抗原S基因,设计一对引物和一个探针。TaqMan荧光探针技术中,两个荧光染料标记在探针上,一个叫报告基团(R),一个叫淬灭基团(Q)。当两个荧光基团都连在探针上时,报告基团的荧光被淬灭基团抑制。在延伸中,DNA聚合酶利用5’→3’外切酶活性把报告基团从探针上切下来。一旦和淬灭基团分开,报告基团释放出荧光。通过监测荧光信号的积累来反映乙肝病毒DNA的扩增.产物的积累,根据扩增反应的动力学特征使用外部标准曲线对初始模板定量(图4)。 图4:TaqMan荧光探针技术原理 R:荧光报告基团Q:荧光淬灭基团 【试剂与器材】 1.HBV-DNA检测试剂盒:DNA提取液1,DNA提取液2,PCR预混合液(含有Mg2+、PCR反应缓冲液、dATP、dUTP、dGTP、dCTP引物、荧光标记的探针)、Taq酶、UNG,强阳性对照血清、阴性对照血清、临界阳性血清,四种不同浓度的阳性参控品、双蒸去离子水。 2.荧光定量PCR仪 3.PCR反应管 4.移液器及移液器吸头 5.高速离心机 6.漩涡混合器

肝炎病毒练习题

肝炎病毒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可导致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毒为 A. HA V、HBV和HCV B. HBV、HCV和HDV C. HCV、HDV和HEV D. HDV、HEV 和HA V E.HEV、HA V和HBV 2.关于病毒性肝炎,下列叙述哪项正确 A.甲型肝炎急性期血中难以检测到特异性IgM抗体 B.乙型肝炎急性期血中可检出抗-HBs C.病人血清中检出抗-HBs和抗-HBe,表示预后较好 D.病人血清抗-HBc阳性时,无传染性 E.献血员HBsAg(—)即无输血传播病毒性肝炎的危险 3.关于肝炎病毒与传播途径的组合,哪项是错误的 A.HA V一消化道传播 B.HBV一输血和注射 C.HCV一输血和注射 D.HDV一输血和注射 E.HEV一输血和注射 4.HA V感染者粪便排毒高峰期是 A. 潜伏期早期 B. 潜伏期末期 C. 黄疸期 D. 转氨酶高峰期 E. 急性末期 5.甲型肝炎病毒隐性感染后的结局是 A.免疫力下降时会重复感染 B.病毒长期潜伏于机体某部位 C.成为慢性肝炎 D.血液中检测不到甲肝病毒 E.一般不会再感染该病毒 6.惟一用细胞培养获得减毒株的肝炎病毒是 A. HA V B. HBV C. HCV D. HDV E. HEV 7.关于甲型肝炎叙述错误的是 A. 是单股正链RNA病毒 B. 能在体外组织细胞中培养 C. 接种疫苗可特异性预防 D. 抵抗力弱,对脂溶剂敏感 E. 隐性感染多见 8.HA 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输血 B.母婴传播 C.共用注射器 D.媒介昆虫 E.粪—口 9.诊断甲型肝炎最实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是 A.免疫电镜法检测粪便标本中病毒颗粒 B.ELISA法检测血中抗-HA V IgM C.取粪便标本作病毒分离培养 D.PCR检测血液中HA V RNA E.粪便标本中特异性抗原的检测 10.关于HA V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形态结构与肠道病毒位置 B.经粪—口途径传播 C.只有一个血清型 D.感染易转变成慢性 E.病后免疫力牢固 11.下列理化因素中,能杀死HA V的是 A.乙醚 B.加热60℃,lh C. pH3 D.氯仿 E.加热100℃,5分钟 12.HBV的核酸类型是 A. 单股RNA B. 双股RNA C. 双股线状DNA D. 双股环状DNA E.单股DNA 13.与HBV致病机制不相符的叙述是 A. 病毒蛋白对细胞的直接杀伤 B. 病毒抑制机体免疫功能 C. 病毒改变细胞表面抗原 D. 免疫复合物引起的Ⅲ型超敏反应 E. 病毒基因的整合引起细胞转化 14.下列哪种途径不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正嗜肝DNA 病毒属(Orhtohepadnavirus),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HBV感染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估计全世界HBV携带者高达3.5亿。我国人群HBV携带率约为10%,HBV携带者超过1.2亿。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电镜下HBV感染患者血清中可见三种形态的病毒颗粒,即大球型颗粒,小球型颗粒和管形颗粒。 (1)大球型颗粒:又称为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直径42mm,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型颗粒。外层相当于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病毒基因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包膜蛋白包括HBV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前S1抗原(Pre S1)和前S2抗原(Pre S2)。内层为病毒的核心,相当于病毒的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核心表面的衣壳蛋白为HBV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 ,HBcAg)。病毒核心内部含病毒的双链DNA分子、DNA多聚酶等。 (2)小球型颗粒:直径为22nm,为一种中空颗粒,成分为HBsAg,是HBV 在肝细胞内复制时产生过剩的HBsAg装配而成,不含病毒的DNA及多聚酶,无感染性。这种小球型颗粒大量存在于血液中。 (3)管形颗粒:由小球型颗粒聚合而成,颗粒长100~500nm,直径22nm,成分与小球型颗粒相同,具有与HBsAg相同的抗原性。 2.基因结构与编码蛋白HBVDNA分子为不完全双链环状DNA,两链长短不一。长链是负链,约有3200个核苷酸,短链为正链,是长链长度的50%~100%。HBVDNA负链含4个开放阅读框(ORF),分别称为S,C,P,X区。其中S区有3个启动子,分别编码主蛋白(含HBsAg)、中蛋白(含PreS2Ag和HBsAg)和大蛋白(含PreS1Ag、PreS2Ag、HBsAg)。C区中有2个启动子,分别编码HBeAg和PreC蛋白和含HBcAg的C蛋白(衣壳蛋白)。P区最长,约占基因组的75%以上(与其他区重叠),编码DNA多聚酶(含反转录酶和RNA酶H 活性)。X区编码含154个氨基酸的碱性多肽(HBxAg)。RreS2和PreS1为病毒的主要吸附蛋白,可与肝细胞病毒受体结合。HBxAg可反式激活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及HBV基因,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长链的裂口亦位于此区。 3.培养特性黑猩猩是HBV的易感动物。HBV的组织培养尚未成功,目前采用的是DNA转染细胞培养系统,将病毒DNA导入肝癌细胞株,使这些细胞株可分泌HBsAg、HBcAg、HBeAg和Dane颗粒。DNA转染细胞培养系统可用于抗HBV药物的研究。 4.抵抗力HB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均有耐受性。不被70%乙醇灭活。高压蒸汽灭菌法、100℃加热10分钟可灭活HBV,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和环氧乙烷等常用于HBV的消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主要传染源为乙型肝炎患者或无症状HBV携带者。乙型肝炎患者潜伏期、急性期或慢性活动初期,其血清都有传染性。HBV携带者因无症状而不易被察觉,作为传染源的危害性比患者更大。 2.传播途径HB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中:①血液和血制品传播:极微量带HBV大球型颗粒的血经微小伤口进入人体即可导致感染。②垂直传播:多发生于胎儿期和围生期。HBV 也可通过哺乳传播。③性传播及亲切接触传播:从HBV感染者的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可检出HBV,HBsAg阳性的配偶较其他家庭成员更易感染HBV,表明HBV可以经性途径传播。 3.致病机制与免疫机制HBV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免疫病理反应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 前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道振、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3.1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2 诊断标准 3.2.1 急性肝炎 3.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3.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a)同3.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分析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我国亦为乙型肝炎病毒(HBV)高流行区,根据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我国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HBsAg的携带率为0.96%[1]。目前HBV分为A~I共9个基因型,各基因型又可分为不同亚型。基因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理特征,且与HBV感染后的临床表现、预后及治疗应答等都有密切关系,能影响HBV感染自然病史、乙肝e抗原(HBeAg)血清转换、抗病毒药物耐药性的发生和病毒变异的方式等。因此,了解HBV基因型的分布对于疾病的诊断、病情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都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HBV基因分型时,大多数的研究对象来自于临床,对自然人群感染HBV标本的基因分型进行研究的不多。在对深圳地区居民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HBsAg阳性血清做进一步基因型分布研究,以初步了解本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的流行特点,为指导乙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按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课题《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要求,以深圳市居民作为目标人群,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选择1岁~59岁深圳户籍人口和在深圳居住6个月以上的暂住人口作为抽样对象。 1.2仪器与试剂MultiskanMK3酶标仪(芬兰);ELx50型洗板机(Bio-Tek公司);7500型荧光PCR仪(ABI公司)。HBV血清学标志物试剂盒(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批号:B20101102);HBVDNA检测试剂盒(深圳匹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批号:20100501);HBV基因分型PCR检测试剂盒(广州华银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100910)。 1.3方法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预防教案 1、教学内容 学生们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微生物概述及病毒概述,此次课是由面到点的学习,其重点更加突出,并且通过此次课的学习,也为护生们将来学习相关传染病临床及护理学知识奠定了基础,可谓承上启下。 2、学情分析 中学生年龄较小,文化基础薄弱,而在学生们所要接触的大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病原生物,理论知识专业性强且较为抽象,学生们普遍反映难学、难懂、过于抽象化,甚至有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所以,如何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如何将生涩的专业术语通俗化,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完成预防乙型肝炎。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乙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熟悉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 ②通过学习使护生对乙型肝炎病毒以及乙肝的了解更深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传染病的职业防护意识。 (3)【情感目标】 ①通过身边的故事与情景设臵,激发学习的兴趣。 ②通过学习,培养护生职业防护意识。 4、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对本节内容我设计的重、难点是: (1)重点: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难点: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及其临床意义。 5、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乙型肝炎病毒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提前将学生分组布臵探究性活动。 (2)学生准备:分组探究以下几个问题了解自己周围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现状,了解自己或他人对乙肝病人的看法,了解自己或他人接种乙肝疫苗的现状。阅读教材并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目前我国及全球乙肝病毒感染现状。 问题2: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与乙肝患者进餐会不会感染乙肝病毒? 问题3: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问题4:什么是乙肝大三阳、乙肝小三阳? 问题5:怎样防治乙肝? 目的:乙肝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及临床上经常碰到的疾病,如此让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为下次导入新课意在激发他们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愿望。 教学过程: 1导入:故事(插入视频):乙肝病毒携带者“锄草”走遍各大城市征集饭友共餐的事迹。“你愿意和我一起吃饭吗,我是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锄草”举着“征人吃饭”的牌子对一名男孩微笑着发出邀请。 并引出以下问题:你了解乙型肝炎么?你了解乙型肝炎病毒么?你身边有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么?乙型肝炎病毒是否会通过共餐而引起传播?分组讨论,并由此引出目前全球及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现状。以问题串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入教学主题。 阅读教材,呈现乙型肝炎病毒结构图,让学生读图,总结、归纳乙肝病毒的结构。 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引入图片及视频,动与静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

第 章 肝炎病毒

第 29章 肝炎病毒 一、选择题 【A型题】 1、 HA V的血清型别有: A. 1 个 B.2 个 C.3 个 D..8 个 E.24个 2、 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 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血液接触 D.蚊虫叮咬 E.性接触 3、 甲型肝炎病毒颗粒首先是使用什么方法发现的? A. 电镜直接观察 B.免疫电镜检查法 C.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包涵体 D.免疫荧光技术 E.PCR 技术 4、 Dane颗粒是指: A. HA V颗粒 B.完整的 HBV颗粒 C.HBV球形颗粒 D.HBV管形颗粒 E.狂犬病病毒包涵体 5、 HBV的核酸类型为: A.单正链 RNA B.单负链 RNA C.双链分结段 DNA D.双链环状 DNA E.双链 RNA 6、 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 消化道传播 B.血液、 血制品传播 C.呼吸道传播 D.蚊虫叮咬 E.直接接触 7、对 HBV最敏感的动物是: A. 幼猪 B.黑猩猩 C.大白兔 D.豚鼠 E.鸭 8、HBsAg在血清中的主要形式是: A. 球形颗粒 B.管形颗粒 C.Dane颗粒 D.免疫球蛋白 E.免疫复合物 9、Dane颗粒的直径为: A. 27nm B.34nm C.42nm D.0.120nm E.80nm 10、HBV感染的主要标志是: A. HBsAg B.抗-HBs C.HbcAg D.HbeAg E.抗-HBe 11、与原发性肝癌相关联的病毒是: A. HA V B.HBV C.HIV D.EBV E.HSV-2 12、诊断甲型肝炎最实用的病原学检查方法是: A. 免疫电镜法检测粪便中标本中病毒颗粒 B.ELISA检测血中抗-HA V IgM C.取粪便标本作病毒分离培养 D.PCR 检测血液中HA V RNA E.粪便标本中特异性抗原的检测 13、某患者血清检测HBsAg(+)、HBeAg(+),则说明该患者: A. 无传染性 B.正向好的方面转化 C.曾经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 D.对 HBV具有免疫力 E.具有较大的传染性 14、下列哪种病毒为缺陷病毒? A.HA V B.HBV C.HCV D.HDV E. HEV 15、关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下列叙述哪项是正确? A. 有感染性,有免疫原性,能产生保护性抗体 B. 无感染性,有免疫原性,能产生非保护性抗体 C. 有感染性,有免疫原性,能产生非保护性抗体 D. 无感染性,有免疫原性,能产生保护性抗体 E. 有感染性,无免疫原性,不产生任何保护性抗体 16、关于HA V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形态结构与肠道病毒相似 B.经粪-口途径传播 C.只有一个血清型 D.感染易转变成慢性 E.病后免疫力牢固 17、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系统,血清中不易检测到的是: A. HBsAg B.HBcAg C.HBeAg D.Pre S1 抗原 E.Pre S2 抗原 18、关于乙型肝炎病毒 e抗原,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16-肝炎病毒

医学微生物习题 第29章肝炎病毒测试题 一. 概念 1.HBsAg 2.HBcAg 3.HBeAg 二. 填空题 1.肝炎病毒有、、、和五种类型。 2.肝炎病毒中,由粪—口途径传播的有、;由血液和垂直途径传播的有、、;属于DNA病毒的有;属于缺损病毒的是;已有疫苗可主动免疫的是和;可进行细胞培养的是。 3.HBV的外衣壳由、和蛋白组成,构成HBV的;内衣壳由组成;核心由和组成。 4.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和 ,猩猩和猿猴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5.甲型肝炎的血清抗体中,表示现症感染的抗体是 ,而表示既往感染的抗体是 .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血清标本,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3种不同 形态结构的颗粒,其传染性也不同, 即小球形颗粒和以及。 7.乙型肝炎基因组为双股环壮DNA,内含4个开放读框(ORF),分别称为S区,C区, 和 . 8.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经4种传播途径,即血液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和 . 二. 单选题 1.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A.单股RNA B.双股RNA C.双股线状DNA D.双股环状DNA E.单股DNA 2.可致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毒为 A. HAV,HBV和HCV B. HBV,HCV和HDV C. HCV,HDV和HEV D. HDV,HEV和HAV E. HEV,HAV和HBV 3.可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途径有 A.分娩和哺乳 B.共用牙刷, 剃须刀等 C.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 D.性接触 E.以上均可 4.不符合血清HBsAg(+), HbeAg(+)和抗HBc(+)的解释是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乙型肝炎; C.乙型肝炎恢复期; D.无症状抗原携带者; E.血清有强传染性。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B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归属于病毒性肝炎?(B15-B19) B18 中慢性病毒性肝炎之B18.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没有丁型肝炎病毒、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害为主的传染病,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及戊型肝炎(hepatitis E)。另外一种称为庚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 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又称血清性肝炎,简称乙肝、乙型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台湾又称为B型肝炎(简称B肝)。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乙型肝炎病毒通过受感染者的血液或其它体液传播。 乙肝的发病原因 乙型肝炎是由于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英文为hepatitis B virus,缩写HBV)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根据目前所知,乙型肝炎病毒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HBV) 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径42nm 的球形颗粒。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外壳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核心直径27nm,含有部分双链,部分单链的环状DNA,DNA

聚合酶,核心抗原及e抗原。HBVDNA的基因组约含3200个碱基对。长链的长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处为DAN聚合酶;短链的长度不定。当HVB 复制时,内源性DNA聚合酶修补短链,使之成为完整的双链结构,然后进行转录。HBV DNA的长链有4个开放性读框(ORF),即S区、C区、P区和X 区。S区包括前S1前S2和S区基因,编码前S1、前S2和S三种外壳蛋白;C区以包括前C区,C区基因编码HBcAg蛋白,前C区编码一个信号肽,在组装和分泌病毒颗粒以及在HBeAg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P基因编码DNA聚合酶;X基因的产物是X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HBVDNA的短链不含开放读框,因此不能编码蛋白。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在显微镜的观察下可查见3种颗粒:①直径22nm的小球形颗粒;②管状颗粒,长约100~700nm,宽约22nm;③直径为42nm的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及管状颗粒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含表面抗原,大球形颗粒即病毒颗粒,有实心与空心两种,空心颗粒缺乏核酸。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HBsAg存在于病毒颗粒的外壳以及小球形颗粒和管状颗粒。于感染后2-12周,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前,即可由血内测到,一般持续4~12周,至恢复期消失,但感染持续者可长期存在。HBsAg无感染性而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s。在HBsAg 自血中消失后不久或数星期或数月,可自血中测到抗—HBs,抗HBs出现后其滴度逐渐上升,并可持续存在多年。抗-HBs对同型感染具有保护作用。近期感染者所产生的抗-HBs属IgM,而长期存在血中的为抗-HBsIgG。 2.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 HBcAg主要存在于受染的肝细胞核内,复制后被释至胞浆中,由胞浆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