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曾国藩的三大成功法宝

曾国藩的三大成功法宝

曾国藩的三大成功法宝
曾国藩的三大成功法宝

曾国藩的三大成功法宝

当年,蒋介石的长子蒋经国在莫斯科读书的时候,蒋介石给他写了很多家书,其中有六封专门讲曾国藩。蒋介石说,曾国藩“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仅此一点就足以做我们的老师。

什么是“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这是孟子讲的,也是儒家所倡导的,即:不光自己立得住,也让别人立得住;不但自己要发达,也让别人发达。

我们还知道,台湾现任民选总统马英九的父亲是湖南人,叫马鹤凌。他临终的时候,马英九正经受着一个很大的困扰,马鹤凌老先生就把曾国藩的一幅对联寄给了他,写的是“以天下至诚胜天下至伪、以天下至拙胜天下至巧”。后来马英九当了总统,去拜谒他父亲的陵寝时,《参考消息》特别报道了这一段话。所以,台湾每次举办曾国藩研究会,规格都非常高,而曾国藩在海外的影响也更大。

应该说,曾国藩确实是博大精深的。用蒋介石的话来说,他写的东西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而且文字浅近,读起来琅琅上口。他的很多东西都是写给自己家人的,没有过多的修饰,所以更加宝贵。我总结曾国藩的成功有三大法宝,下面分别讲讲。

打破陈规、敢于担当

我认为曾国藩是一个倡新的人,“打破陈规、敢于担当”是他成功的第一要素。清朝同治五年时,曾国藩已经镇压了太平天国,回到两江做总督,并且已经封侯,处于非常高的位置。他在总督署的后花园跟心腹幕僚倾心交谈,倾诉对象是赵立文。

赵立文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有三种本事。第一种是歧黄之术,他是特别好的医生;赵立文的第二种身份是虔诚的佛教徒;他的第三种身份是一个称职的心理医生。所以,曾国藩有好多跟他亲弟弟、他儿子以及其他人都不能谈的话,会跟集这三种身份为一身的赵立文谈。

正是在这次谈话中,曾国藩预测清朝再过50年必然灭亡。赵立文曾拜曾国藩为老师,他说,“老师走过的路仿佛从严冬到了盛夏,无论是在最顺境的时候,还是在最逆境的时候,你对自己的成功都有没有把握?”我觉得这是一个实质性的问题。人走过的都不会是平平坦坦的一条路,曾国藩最逆境的时候叫天天不灵、呼地地不应,至少有八年之久。但在他最顺境的时候,也就是任两江总督时,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可以说一呼百应,朝廷所有的命令都要看他三分。

赵立文在日记里讲,面对这个问题,曾国藩捋了捋自己的胡须,想了半天才说,“你所说的成功的把握我不敢说,但是我有一条,我不怕死”。赵立文听后非常受感动。他说,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生死二字,一个人能够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什么事情能够达不到?

赵立文又说:“我今天作为一个佛教徒跟老师一起探讨,在佛家看来,人生仍是不了义。佛教讲,你心中还有生死,所以还没有进入到一种无我的境界,所以还是不了义。当你没有生死的时候,就进入到一种了义的境界了。”

曾国藩请他推荐一些书看,赵立文推荐了佛教四大经典之一,《圆绝经》。曾国藩看了一段时间,对赵立文说,“我怎么看不明白啊,里边的内容太深奥了,你能不能跟我讲一讲?”

赵立文后来据此整理出了《圆绝经节略》,就是解释概要的意思。

从这些对话中我们看出,曾国藩不怕死,敢于担当,因为他要躬身入局。他自己有一段名言,大意是“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翻译过来就是,天下事情,你在局外呐喊议论,今天怨天、明天尤人,没有任何益处,必须躬身入局,全身心投入进去,把胸膛挺起来,敢于负责任,才有成功的可能性。你不参与进去怎么能成功呢?所以每一个时代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引领潮流的人都是执时代牛耳的人,都是最先投入到时代当中去的人,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

那么他怎么躬身入局呢?清朝发展到咸丰的时候,按照既有的办法已经无法继续统治下去,要钱没钱,要兵有兵。八骑兵、绿营兵数量不少,表面上的空架子还有,但仗没法儿打。洪秀全从广西一路打过来,一直到定都南京,三年时间里,清政府没打过一次胜仗。当时国库存银只有90万两,一个月的薪饷都发不下来。所以就想了一个办法,在政策上允许地方办团练。不过,给办团练规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底线,即自己筹饷、自己找兵源,国家不投入一分钱。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给了政策。咸丰皇帝先后任命了45位团练大臣,包括曾国藩。

当时,曾国藩正在家里为母亲守丧。皇帝下诏,湖南巡抚罗炳章几次邀请,朋友劝,他都坚决不出来。为什么?因为中国古代是以孝治天下,凡是直系尊亲属去世,都要守丧三年,清朝的规定是两年零七个月。如果守丧期间出来,会被认为非常不孝,在整个社会也无以立足,所以他迟迟不来。

但是有一个人把他说动了,他就是曾国藩平生三知己之一郭嵩焘。当时,郭嵩焘到曾国藩的老家为他母亲拜丧,湘乡县县令知道了,就给他备了一顶官轿,让郭嵩焘到曾国藩家里彻夜长谈。郭说,你应该出山。曾国藩说自己有三个难处:第一个就是孝的问题;第二个难处是平生结交的朋友没有富贵之人,没有地方去找钱;第三个难处是,平生读书儒家的东西多,兵家的东西根本没读,打仗是玩命的事,怎么能指挥千军万马?他说,“有这三条,我没法出山。”郭嵩焘跟他讲了一句话,“你平常不是老有澄清天下的志向,现在这天下乱了,是难得的机遇,你再不出来会后悔一生。”这话说到曾国藩的心里去了,他动心了,但还是没有答应他。郭嵩焘非常会做思想工作,请曾国藩的老父亲说服他。曾国藩很讲孝道,父教子,子不得不从。所以他父亲说,你出山吧,曾国藩就躬身入局了,加入到了整个清朝团练大军当中,开始了一个文人带兵的历史新境界。

曾国藩还有一个长处是早见先机。他的心腹幕僚给他总结说,曾文正也是靠团练起家的,但他不以团练作为自己的结束,最后他走的不是团练的路,没有沿着清政府指定的那条道走下去。所以,同为团练大臣的薛服成讲,43个团练大臣走、死、逃、亡,没有一个成功的,要么战死,要么被革职,只有曾国藩一个人成功了,为什么?因为他以团练始,不以团练终。

清政府想办一个地方性小武装,这个武装只是保卫自己的小家乡,当太平天国进入的时候,把他们挡在自己的家乡之外,但团练不能出家乡一步。但曾国藩超越了这个,他跟清政府讲,今天的太平天国跟以往不一样,他是属于定国,有都城,有百万之师。小打小闹的团练,三五千人、一两万人都打不赢。他说,我要练一个军。国家给了一个政策,曾国藩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平台,即湘军。

曾国藩成于湘军,他一生所受的挫折也来源于此,因为湘军是旧体制所不能包容的。清政府所赖以安身立命、镇压太平天国的是国家正规兵——八旗兵、绿营兵,但是他们天天打败仗,没办法。曾国藩一出山就夺下了武汉三镇,是最大的一场胜仗。咸丰皇帝三年没有笑容,这次得到捷报非常高兴,大笔一挥,立刻任命曾国藩为湖北省巡抚,相当于湖北省省长。

当时,皇帝身边有一位大学士宰相,叫齐俊方。他跟咸丰皇帝说,曾国藩是个载籍的侍郎,相当于一个退休在家的副部级干部,有待遇、没实权,跟老百姓没什么差别。他说,“匹夫登高一呼,从者数万,恐非国家之福兆”。言外之意是,他今天能把武汉城打下来,明天也能把南京城给拿下来,后天就能把北京城给拿下来。这句话后面还有话,没有说,咸丰皇帝非常聪明,听到提醒,朱笔颤抖着掉到了地上。所以,咸丰皇帝在位期间始终没有任命曾国藩为任何地方大员,整整八年之久。他打造了湘军,但旧体制不能包容,后来成功之后他就把湘军完全裁撤了,这是后话。

他认识到了团练这样一个先机,也认识到了事物的本质,即镇压太平天国不是小打小闹能解决的。

破除世俗文法对曾国藩来说也特别重要。在上面那次谈话中,赵立文问曾国藩,“老师你经历这么多年,每天是不是主要的精力都跟长毛斗啊?”长毛就是指太平天国。曾国藩说不是,“我平生精力与长毛斗只占了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斗占十之六、七”。世俗是什么大家都很清楚,文法是指规章制度,写在条条框框上,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法律条规。曾国藩一生中最大的精力都用来破除一个一个的文法,绞尽脑汁。他跟清政府之间既是合作的关系,也是君臣的关系。

曾国藩说,湘军是一张白纸,“我练军要达到…胜者举杯、酒以相庆?的目标”。也就是说,你打了胜仗,我举杯为你庆祝,你打了败仗,我出死力以相救。后来,太平天国的李秀成被抓到,晚上跟曾国藩谈,李说我们太平军最怕的就是曾老虎,因为曾家军打仗不怕死。曾国藩白手起家,从3000人开始练军,最高潮的时候是120万人的军队。但是太平天国被曾国藩彻底打败,不在于数量,在于质量,湘军能以一当百,万人一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曾国藩敢于担当与他的湖南人性格很有关系。台湾中央研究院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研究员讲,湖南人的典型特点是两个字,蛮、智。蛮就是好勇斗狠,不怕死,这是湖南人的典型特点,但又不完全是这样,后面还有一个智,即智慧。光好勇斗狠不行,要既蛮且智,智是精于算计、绞尽脑汁。所以,湖南人最适合当兵,最适合做军事家,两湖崛起了这么多军事家就在这里。

湖南人的这些性格在曾国藩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他跟他弟弟说,祖父教育我们以懦弱无刚为男儿最大的耻辱,懦弱无刚就是没棱角、没性格、没特点、没担当,关键时候靠不住。当时他身边有一个李申夫,说曾国藩蓄图志强,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是曾国藩一生的写照。曾国藩这个人宰相肚里能撑船,能自己把好多痛苦咽下去。

当时还有一位湖南人,经学大家汪含运。他说,读曾国藩的诗,感到连诸葛亮的《前出师表》都没有如此悲痛。其中一句诗讲,在天津城下46个昼夜,曾国藩把人体机能调到了最高的限度,没有合过一天眼。曾国藩说,“看东风之怒吼,寸心欲断”。太平天国的船从上游这边侵犯湘军来了,所以曾国藩看到东风怒吼就寸心欲断。所以汪含运说,曾敢担当。

择友如求师

“择友如求师”是曾国藩的第二个法宝。对于朋友,曾国藩有几个自己的选择,第一条是结人未发迹之时。

最初,曾国藩说在湖南有好多朋友,但在湘乡这个地方实在是朋友太少,特别知心的朋友少。后来,他到了岳麓书院,在那里结识了很多人,那时候他开始感到求友的重要。在岳麓书院,他结下了一生中对他事业有最大影响的两个人,第一个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郭嵩焘。

郭嵩焘是属于诸葛亮似的人物,最大特点就是能出谋划策,自己要担当具体的事务则不行。郭嵩焘跟李鸿章曾是同班同学,后来李鸿章做了很高的位置,一直想提拔这个亲同学,但曾国藩就是不同意。曾国藩跟郭嵩焘是儿女亲家,也是所谓平生三知己,一起历炼沙场,李鸿章很奇怪为什么不同意提拔他。曾国藩说,这个人不胜繁巨。繁的意思是事情一多就抓不到了,巨是说重大担子压在他身上撑不起来。曾说郭不能做封疆大吏。可是李鸿章老是做工作,曾国藩一直说不行。后来,他找郭嵩焘谈话,谈了两天两夜,临走时送他一幅对联,说“你就按照我这个对联去做”。对联写的是“好人半自苦中来、世事皆因忙里错”。意思是,好的人都是从苦堆子当中爬出来的,世上所有的事情皆因忙里错。还给他写了个横批,“莫图变易”。是说不要走捷径。

郭嵩焘最后到广东做了巡抚。清朝官场中有句话叫“运气通、选广东”,即运气最好的人才能选到广东做官。广东那时是清朝唯一对外开放的口岸,钱真是太多了,所以叫运气通。结果后来一年多就被革职了,应了曾国藩的那句话,不胜繁巨。不过,郭嵩焘在曾国藩的阵营中起到过最重要的作用,几次最重要的点子都是他出的。比如最初湘军跟太平天国打仗,处于不利的地位,后来郭嵩焘搞调查研究,抓到太平天国好多水兵,问“你们为什么能胜啊”,这些水兵说,“汪洋大海,跟我们较量只有用船”。于是,湘军打造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水军力量,这个就是郭嵩焘出的点子,这是湘军打翻身仗的重要一点。

更重要的,曾国藩说结交的都是有志人。他说,凡是不甘于庸碌的人他就结交。所以,曾国藩在京城时,朋友里人文荟萃。他说,不求则无知,欲求则欲出。后来他找到了各方面学习的榜样,成就了一个新的天地。

第二,曾国藩概括一生时说,成败关乎朋友,这是他给九弟的一封信中讲的。

一般人是这样的,你经常交往的最亲密的人可能对你将来的命运影响是最大的。一个人的交际圈里最核心的部分是无所不能谈、无所不能共的一些人,这个朋友圈是最小、最狭隘的,但也是最重要的。曾国藩讲了一个史记中的典故,说以前楚国有一人相面相得最好,某天庄王把他招进来,说“听说你相人相得非常准,预测祸福从没有失信,你到底用什么办法?”那人说,我其实没有什么办法,我相人就是相他的朋友,特别看他核心圈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就知道他在做什么,将来能做什么,会达到什么样。他还说,相平民百姓我用三条,平民之交用三个字,勤、孝、教,如果这样的人和他交往就不会出差错,肯定是有福之人,没有什么大的闪失;贵友之交也有三个字,信、德、法。

曾国藩对深交之人的态度是宁缺毋滥。他说,人生的过程就是在寻找自己的导师,寻找

自己的榜样。他一生当中最愿意读的四种书是《易经》、《庄子》、《韩昌黎集》、《史记》,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四大部门。孔子讲,五十而学易,人生无大过,所以曾国藩早年研究《易经》,后来他的著作几乎都在引述《易经》的东西。他引用韩昌黎的话说,“善用强人之弩”,即别人好的东西就是对我有用的东西。如果对我有害,我要进行抗拒。所以很多人跟他关系绝对地好,这跟李鸿章的交人处事就不是一个样子。《清史稿》中讲,李鸿章是“以利禄取人”,“缓急不可失”。就是说,拿着这个悬赏,你到这个山头我给你多少钱,到那个山头我给你多少钱,但是关键时候能够靠得住。所以李鸿章交人都是环围大炕,喝酒吃肉,是酒肉朋友。曾国藩不是这样,他是以儒教交人,自立立人、自达达人。曾说,朋友之间也要有界限,如果没有界限,人就没有一个畏禅之心,关键时候别人提出的话你可能当作耳旁风,就不会做认真的思考。他还说“不轻疏人、不轻亲人”。即不轻易地跟别人唠得非常亲近,甚至自己家的什么事情都清楚了;也不能轻易地疏远别人。

曾国藩最推崇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是生死之交,齐桓公请鲍叔牙做宰相,他说做不了,但推荐管仲去做。齐桓公问管仲,春秋五霸,我怎么能够争夺天下?管仲给了他八个字,也是管理学上的最高境界,叫做“界而礼之、厚而勿欺”。界就是授权,礼是给他一个很高的礼遇。这里有一个典故,萧何把韩信追回来,刘邦要拜大将,箫何说一定要登坛拜将,让天下人都知道这是一件最大的事情。“礼遇”用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造声势、造舆论。坛子搭好,开始登坛拜将。这一天,所有人都以为自己能当大将,没想到拜的是韩信,这一下子就把韩信彻底收服了。“厚而勿欺”讲的是待遇。打江山闯事业,大家在一起风平浪静都可以,当蛋糕越做越大的时候就打起来了,古代帝王将相没有一个在这方面做得好。厚是非常高的待遇,勿欺是要兑现的意思,不能欺骗他。后来鲍叔牙死去,管仲痛哭流涕,别人说你哭什么呢?管仲说,你们不知道,我在南阳跟他开始做小买卖的时候,经常受到那些富人的欺负,那时我受到的耻辱非常多,但是鲍叔牙从来没认为我这个人性格没有担当;我屡次向先王提出自己的建议,但都没被采纳,鲍叔牙也从来没有认为是我的建议不好,他说是不逢其时,你的计策采纳不了;我们两个最后挣了钱,分的时候我要的比他多,他也没认为我这个人贪,因为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和六个弟兄,我需要的钱比他多。如今他死了,我怎么能不痛哭、不伤心呢!

人到了特别高的位置很少能听到真话。曾国藩去世后,最有名的对联是谁送的?是左宗棠,写的是“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意思是说曾国藩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老臣自愧不如元辅(即宰相);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像金子一样,任何人也没有办法把我们分开,我对你的错误和缺点像石头一样砸,绝不留情面,但我们的大目标是一样的,都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就是不能在人世间白走这么一回,相期不负平生。

当时很多人说曾、左交恶,这两个昔日同甘苦共患难的朋友后来闹得不可开交。左宗棠在曾国藩去世时写了这幅挽联表明不是这个样子。左说,那些俗人没有看到本质,我生平只要对曾国藩不满意,甚至弹劾他,上奏之前一定把我的奏本誊录一份,先给曾老夫子看一遍,让你知道我要写什么东西;“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这两句话不是今天讲的,查一查我给朝廷的奏报,我讲过多次,不是说过去跟他关系不好,死后才跟他关系好,不是这样。

曾国藩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候就是他父亲去世,那是咸丰七年四月。那时,朝廷已让他打了三四年的仗,但是不给他任何权力,这个时候他没有办法,尥蹶子了,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批准就回家了,“弃君奔丧”,这是很大的事。前方将士不干了,左宗棠第一个骂他。后来,曾重新出山时第一个拜访的人就是左宗棠,他恭恭敬敬地说,“左公,过去的错误都是我的,我们和好如初吧,你给我写几个联吧,我放到自己的卧室里当座右铭。”左宗棠给他题了12个字,“静胜待,易胜遇,知其雄,守其次”,曾国藩说一生受益无穷。

曾国藩自己总结一生,说有“八交九不交”。“八交”包括胜己者、盛德者、趣味者、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什么叫惠在当厄?厄就是走了背字儿,走了逆境,当你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候,别人给你恩惠,使你的人生路途从此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交往吗?

曾国藩总结有九种人不能交,包括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不孝不悌者、愚者、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朋友之间有五个层次,这是《吕氏春秋》中的一段话,“同气贤于同义、同义贤于同力、同力贤于同居、同居贤于同名”。曾国藩把同力这个层面作为一个基准,同力的意思就是优势互补、各有借重,你的力量和我的力量加在一起是更大的力量。同气和同义是更高层面的合作,更靠得住,更加长远,是赴汤蹈火的那种。什么叫同居呢?就是家乡人。有一次曾国藩跟赵立文谈话,他说他弟弟之所以失败,是由于用人不出家乡20里之外。曾国藩用的人是五湖四海,不找自己的兄弟,不找自己亲近的人,所以他能够把湘军带起来,而且薪火相传,接班人找到了。

讲求大格局

曾国藩说,人生是个大格局。他说,天道恶盈,盈就是满。一个人占尽了天下所有的好事,造物主不会这样。天下哪有这么不公平的事情?曾国藩经常看《易经》。他说,读《易经》知人不可无缺欠,芸芸众生有很多缺欠,我们曾家现在挺好,没有死去的人,已经是万全了,我现在所求的就是所缺欠的。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叫“求缺斋”。他经常讲,花开七分是最灿烂的,下得池塘要晓得上岸的那一天,人要有一定的界限,要有一定的尺度和把握。

天道恶二,二是不忠诚,脚踏几只船。曾国藩用人有很宽厚的一面,但有一条,一旦一个人有二心,脚踏两只船,他绝对不重用。他培养自己的湘军队伍,忠诚度是放在第一位的。民国有一个叫何义坤的人总结湘军特点,就是忠诚,战死也不逃。

曾国藩说,人修养不足也会导致失败。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长傲。意思是人越在上升的时候越以为自己走的是顺境,骄傲的情绪逐渐滋长,久而久之会导致一种后果,大江大浪都翻过去了,但是小河沟里翻船了。第二个是多言,中国人讲“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老跟别人辩论,老想把自己这套东西强加给别人,不该表态的时候表态,必失。第三个是怨天尤人。他说,古往今来在这三个方面修养不足都会招致失败。

曾国藩说,他深居高位之道有三条。一是不参与,就像是与自己没有丝毫关涉,此疆彼界划得很清楚。他说,古人老说当官不容易,不就是三个字嘛,清、深、勤。清是清廉;深

是深思熟虑,不能出政太快,出政太猛,没有调查研究就弄出来一套办法,那不被老百姓骂才怪,还有一个是深思。

第二条是没有终局。我有一次在厦门大学讲课,学员问我,“曾国藩是不是活得很累啊?”我说是很累。在曾国藩那里,只有到了闭上眼睛的时候才是终局的最后一天。这是什么概念?我们做企业,一辈子做,如果想即使到了80岁也做不到李嘉诚、世界500强,难道就不做了吗?官员如果做不到国家的什么位置就不做了吗?他说,人生没有终局,不要一下子把自己看到最后,只要你生命一息尚存就要奋斗不止。

第三条是不胜任。如果一件事情你觉得非常胜任,驾轻就熟,就容易出问题。曾国藩一生中最佩服的人是郭子仪。安史之乱使唐朝盛世立刻扫地,再造唐朝的就是郭子仪,他把安史之乱平定下去,得到了最大的功赏。但是郭认为这些功劳跟他没关系似的,他任朝廷挥之即去、招之即来。朝廷需要他来的时候,没有讨价还价,没有商量,立刻出征上马;朝廷不得意你的时候,抛弃你的时候,他跟平民百姓一样走人了,没有说对功劳讲一讲,没有这样。有一次他正在打仗,家里的祖坟被士兵给掘了,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同寻常,所以大家都猜测郭子仪要发威了,要发怒了。结果他在朝廷中承认自己有错误,这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曾国藩说,郭子仪为什么是我学习的榜样?就是有功不认为是自己打下来的,有名也不独占。

曾国藩写了三次遗嘱,这些遗嘱最能代表老夫子的心境和他一生的总结。他说,我静中细思,人跟大千世界比,太渺小、太微弱了;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一生所能读到的东西不过九牛一毛;人生财力所能办的只能是太仓一粟;知天之长,而吾所力之短,遇到忧患横逆而来的时候,当忍耐以待其定。

所以,曾国藩讲做官有一个字叫“耐”字诀。他说,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昼仅一室,夜仅一塌,太小了;当遇到荣利争夺的时候,当退让以守其次;知世变之多,而吾所办之事不敢以功名自居,当斯举贤共图之。他说,如此这样办的话,自私自满之见就可渐渐地去掉,人生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