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地理环境与气象条件是影响酸雨形成的基本因素。地形、地貌、气象条件,如各种大气环流、天气系统、风向、风速等对大气污染物的沉降、扩散、输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盆地地形以及低压天气往往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高压控制下的天气、开阔的地形、较大的风速则易于污染物扩散。其中,气象条件对酸雨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化学方面影响污染物的转化速率;在大气物理方面影响有关物质的扩散、输送和沉降。太阳光强和水蒸气浓度的增加促进SO2的转化,形成硫酸在局部地域沉降。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大气中的颗粒物,不同粒径的粒子其来源和性质都不尽相同,所具有的缓冲能力也就不同。随着粒径的减小,Ca2+ 和SO42- 含量的比值均增大,因而小粒径粒子的pH和缓冲能力都低于大粒子。

第三个影响因素是土壤的酸碱性质。空气中的颗粒物部分来自于土壤,碱性土壤的氨挥发量大于酸性土壤等,这些均会造成区域性的酸性降水差异。比如,我国南方多酸雨一定程度上就是南北方土壤性质的差异所致。

酸雨的危害

湖泊、河流酸化;

损害陆生生态系统,土壤酸化、森林和草原因之被毁坏,树木枯死,农作物减产;

腐蚀建筑材料、金属结构、油漆等。

破坏文物古迹。

对水体的影响。酸雨使地面水和地下水变酸。实验证明,pH<5时,鱼类急剧减少。

pH降到4.5以下,鱼卵难以孵化,其繁殖和发育均被严重影响;同时,酸雨将土壤中的活性铝冲洗到河流、湖泊中,毒害鱼类,直至其死亡。目前,美国、加拿大、爱尔兰及北欧诸国已有大量湖泊酸化,水生生物濒临绝迹。

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酸雨对树木的伤害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的伤害是酸雨沉降在植物上,叶子表皮的蜡质保护层将受到破坏,正常的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过程发生障碍。间接的伤害是土壤的性质发生变化,钙、镁成分变成硫酸盐而流失,树木发生营养不足,长势变弱,甚至停止生长。

对文物古迹、建筑材料、金属结构的影响。据统计,全世界因遭酸雨腐蚀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亿美元之巨。一些露天的价值连城的文明古迹和艺术瑰宝因受酸雨腐蚀而变得面目全非。

特别是许多以大理石和石灰石为材料的历史建筑物和艺术品,耐酸性差,易受酸雨腐蚀和变色。如故宫的汉白玉石,大同的云冈石窟等,杭州灵隐寺的“摩崖石刻”受酸雨侵蚀,佛像眼睛、鼻子、耳朵等剥蚀严重,面目全非。

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1.山脉:山脉的阻滞作用,对风速影响很大,尤其是封闭的山谷盆地,因四周群山的屏障影响,往往是静风、小风频率占很大比重,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2.高大的建筑:可造成空气在小范围的涡流,阻碍气流运动,减小风速,使风向改变很大,近地层风场很不稳定。

一般规律是在建筑物背风区风速下降,在局部地区产生涡流,不利于气体扩散。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酸雨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环境公害之一,酸雨污染造成的危害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控制酸雨和全球酸化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本文对酸雨形成及危害进行分析,旨在寻求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关键词:酸雨危害防治措施 1引言 近代工业革命,从蒸汽机开始,锅炉烧煤,产生蒸汽,推动机器;而后火力电厂星罗棋布,燃煤数量日益猛增。遗憾地是,煤含杂质硫,约百分之一,在燃烧中将排放酸性气;燃烧产生的高温还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体SO 2 。它们在高空中为雨雪冲刷,溶解,雨就成为了酸雨;这些酸性气体成为放酸性气体NO X 雨水中杂质硫酸根、硝酸根和铵离子。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敦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最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迅速增长,相应向大气环境排放的酸性物质大幅增加,中国长江以南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1] 2酸雨的形成 大气中的酸性化学物质溶于雨水中,雨就会变成酸性。造成雨水酸化的污染物很多,其污染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自然物质,二为人为物质。前者,如火山喷发出大量的

不成太大的威胁;后者为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等产生大量的SO 2 及氮氧化物,被空 气中的O 2 氧化后,再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硫酸和硝酸等强酸性物质,使得雨水的pH 值降低,最后降落到地面形成所谓的“酸雨”。[2]其化学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1)酸雨多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含有硫的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S+O 2=点燃=SO 2 二氧化硫和水作用生成亚硫酸SO 2+H 2 O=H 2 SO 3 亚硫酸在空气中可氧化成硫酸2H 2SO 3 +O 2 →2H 2 SO 4 (2)氮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雷雨闪电时,大气中常有少量的二氧化氮产生。 闪电时氮气与氧气化合生成一氧化氮N 2+O 2 =放电=2NO 一氧化氮结构上不稳定,空气中氧化成二氧化氮2NO+O 2=2NO 2 二氧化氮和水作用生成硝酸3NO 2+H 2 O=2HNO 3 +NO (3)此外还有其他酸性气体溶于水导致酸雨,例如氟化氢,氟气,氯气,硫化氢等其他酸性气体。 3酸雨的危害 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 3.1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酸雨对人类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首先酸雨中含有多种致癌因素,能破坏人体皮肤、黏膜和肺部组织,诱发哮喘等多种呼吸道疾病和癌症,降低儿童免疫力。其次,酸雨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在酸沉降作用下土壤和饮用水水源被污染;其中一些重金属会在鱼类体中富集,人类因食用而受害。据统计,欧洲一些国家每年因酸雨导致老人和儿童死亡的病例达千余人。美国国会调查表明美国和加拿大在1990年一年约有5200人因遭受酸雨污染而死亡。1981年瑞典马克郡有一家3名孩子为绿头发,原因是酸雨使其饮用井水酸化,井水腐蚀了铜质的水管,洗涤过的头发被溶出的铜化合物所染绿。在墨西哥pH为3.4~4.9的酸雨并不罕见。该国卫生部调查表明,墨西哥的呼吸器官疾病死亡率为世界最高。[3]

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随着工业的发展,酸雨危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和“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一起被认为是人类面临的三大灾难性的环境挑战。在环保署研究报告中,已统一雨水酸碱值达 5.6以下时,正式定义为“酸雨”。氢离子浓度对数的负值,叫pH值,变化范围一般为0-14之间。纯水(蒸馏水)的pH值为7;酸性越大,pH值越低;碱性越大,pH值越高。未被污染的雨雪是中性的,pH值近于7;当它为大气中二氧化碳饱和时,略呈酸性(水和二氧化碳结合为碳酸),pH值为5.65。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降雨时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因此正常的雨水呈微酸性,PH值约为5.6~5.7。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约占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六十五,硝酸次之,约百分之三十,盐酸约百分之五,有机酸约百分之二左右。 酸雨的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多数情况下,以硫酸为主,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SO2和NOX是形成酸雨的主要起始物。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二氧化硫主要是来自于矿物燃料(如煤)的燃烧,氮氧化物主要是来自于汽车尾气等污染源。其形成过程为:大气中的SO2和NO经氧化后溶于水形成硫酸,硝酸和亚硝酸,是造成降水pH值降低的主要原因。 酸雨酸化水体可导致水生生物减少甚至绝迹,过食物链而危害人

体健康;酸化土壤则使其中钙、镁等元素溶出流失,使土壤的肥力下降,损失一些建筑物和文物胶等产生破坏作用,导致使用寿命缩短。酸雨主要由以下几种危害: 一、对人体的危害: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症。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酶,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多。 二、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体现在对土壤和植物的危害。对土壤的危害,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浇土壤中钙镁钾等营养元素,造成土壤贫瘠化。对植物酸雨将损害新生的芽叶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 三、对建筑物材料和市政设施的危害:酸雨能侵蚀建筑材料,金属结构,油漆等。特别是许多以大理石和石灰石为材料的历史建筑物和艺术品,耐酸性差,容易受到酸雨的腐蚀和变色。 四、对水生环境的危害:酸雨的沉降可造成水质酸化。水质酸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物群落的丧失,会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于水体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有资料表明,水体pH值降到5以下时鱼类繁殖和发育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严重影响。

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李维浩 (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院08级1班选修号165) 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SO2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对人类造成了很大危害。酸雨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减少酸雨、要减少 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 关健词:酸雨危害防治措施 几千年前,地球的主宰是恐龙。到了白垩纪末恐龙全部灭绝,为什么会突然灭绝了,众说纷纭。其中的一种说法是,一天,一颗长长的慧星撞上了地球,细小的慧星雨与大气不断摩擦放电 ,大气中的氮气与氧气化合,形成酸性的NOx,形成酸雨导致森林衰退,恐龙因缺乏栖息场所和食物而灭绝。不仅如此酸雨还会危害人体健康、破坏土壤、植被。 1、酸雨的概念 酸雨这一概念是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于1872年最先提出的。顾名思义,酸雨就是显酸性的雨。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 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水”。又称为“酸沉降”,再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 2、酸雨的形成 酸雨的形成是个由多种因素综合构成的十分复杂的过程,至今还有许多关键的问题没弄清楚。酸雨形成的大体是当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SO2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 上,这些酸性气体与天上的水蒸气相遇,就会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 3、酸雨的危害 酸雨会对环境带来广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国家环保总局表明,中国目前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对生态环境损害和人体健康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100亿左右,今后这种污 染损失还将持续不断地增加。酸雨的危害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3.1 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硫酸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SO2大得多,可以侵入肺的深部组织,引起肺水肿等疾病而使人致死。 3.2酸雨可以使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在美国和加拿大已有几千条河流和湖泊“死亡”(即水生动植物绝迹)。 3.3酸雨破坏土壤、植被、森林。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钙、镁、钾等养分大量流失,导致土壤日趋酸化,贫瘠化,影响植物生长。酸雨还会影响固氮菌

酸雨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介绍

酸雨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介绍 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酸雨的形成原因工业的发 展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所导致的。下面给大家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1.由污染源排放的气态SO?、NO经气相反应生成H?SO?、HNO3或硫酸盐、硝酸盐气溶胶; 2.云形成时,SO?2?和NO?﹣的气溶胶粒子以凝结核的形式进入降水; 3.云滴吸收了SO?、NO气体,在水相氧化形成SO?2?和NO3-; 4.云滴成为雨滴,降落时吸收了含有SO?2?和NO?﹣的气溶胶; 5.雨滴下降时吸收SO?、NO,再在水相中转化成SO?2?和NO3-。 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酸性氧化物,在国外酸雨中硫酸和硝酸之比 约为2∶1,而我国降水中硫酸和硝酸之比约10:1。这说明,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大气中的 二氧化硫造成的。这与两区能源结构的差别有关:美国加强风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 资源的利用,同时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使其大气中含硫的氧化物较少;然而中 国的在风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上普遍较低,仍然以煤、石油、天然气为 主要能源,使我国大气中含硫的氧化物较多。 当前世界最严重的三大酸雨区是西北欧、北美和中国。我国酸雨分布: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200多 万平方公里的酸雨区。 从化学角度看,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增加或碱性物质减少,或两者同时发生都将导致降 水酸化。 1.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较强缓冲能力,一时半时酸化不了。土壤中含有大量 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态铝化合物。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尚 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 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 13% 至 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酸雨 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在酸雨的作 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释放出来,并随着雨水被淋溶掉。 所以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被淋失,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严重不足,从而使土壤变得贫瘠。此外,酸雨能使土壤中的铝从稳定态中释放出来,使活性铝的增加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与预防 摘要: 随着我国及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如何减少与预防硫的排放已成为世界环保的主题。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的形成,危害,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5.65,为弱酸性。而酸雨是指PH 小于5.6的降水。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一、酸雨的形成 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1862年5

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 (一)酸雨的形成过程 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雨”又称“酸沉降”,再考虑到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酸沉降的科学概念还包括干沉降,是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目前人们已把酸雨和酸沉降的概念等同。近年来,也通称以上过程为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由上升的大气污染物质NO、SO2等与大气中的水分在光照或其它条件下反应形成的。还有很多其它含磷、硫、氮的有机污染物,氟化物,溴化物,氯化物等。甚至于CO2 也会在特殊情况下生成酸雨。还原性物质会被臭氧等氧化,进而与水结合形成酸雾或酸雨,同时消耗臭氧导致臭氧空洞,紫外线会乘虚而入,直接杀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氧化性物质会与还原性物质发生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物等则会直接与水结合生成酸雨。 (二)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一般约占60%~65%。

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1、酸雨的形成原因 1.1酸雨的发现 随着工业革命带来了科技的急速发展,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加,这些能源主要来自是煤,进而导致燃煤数量的日益猛增,但煤中含有杂质硫,在燃烧煤的过程中将排放酸性气体2SO ;同时燃烧产生的高温还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促使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性气体x NO 。这些酸性氧化物在高空中被雨雪冲刷,溶解从而形成酸雨。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的概念。 酸雨只是酸沉降中的一种,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迁移到地表,或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的过程,前者为湿沉降,后者为干沉降。 1.2酸雨的形成原因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无机酸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从而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两种。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酸雨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由污染源排放的气态2SO 、X NO 经气相反应生成42SO H 、3HNO 或硫酸盐、硝酸盐气溶胶; 2.云形成时,-24SO 和-3NO 的气溶胶粒子以凝结核的形式进入降水; 3.云滴吸收了2SO 、X NO 气体,在水相氧化形成-24SO 和-3NO ; 4.云滴成为雨滴,降落时吸收了含有-24SO 和-3NO 的气溶胶; 5.雨滴下降时吸收2SO 、X NO ,再在水相中转化成-24SO 和-3NO 。 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酸性氧化物,在国外酸雨中硫酸和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 治措施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酸雨的危害与预防 摘要: 随着我国及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如何减少与预防硫的排放已成为世界环保的主题。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的形成,危害,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为弱酸性。而酸雨是指PH小于的降水。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着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一、酸雨的形成 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

1862年5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 (一)酸雨的形成过程 目前,一般把PH小于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雨”又称“酸沉降”,再考虑到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酸沉降的科学概念还包括干沉降,是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目前人们已把酸雨和酸沉降的概念等同。近年来,也通称以上过程为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由上升的大气污染物质NO、SO2等与大气中的水分在光照或其它条件下反应形成的。还有很多其它含磷、硫、氮的有机污染物,氟化物,溴化物,氯化物等。甚至于CO2 也会在特殊情况下生成酸雨。还原性物质会被臭氧等氧化,进而与水结合形成酸雾或酸雨,同时消耗臭氧导致臭氧空洞,紫外线会乘虚而入,直接杀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氧化性物质会与还原性物质发生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物等则会直接与水结合生成酸雨。 (二)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一般约占60%~65%。

《酸雨的危害》结题书

2016-2017研究性学习 结题书 酸 雨 的 危 害 组长:*** 指导老师:罗经雄

学生班级:高一(7) 一、班级 高一(7) 二、组长:黄烨华 组员:陈泳怡莫文勇黄子鹏黄紫荧冯嘉豪 冯灯科欧大全梁凯俊邝雯瑜蓝楚柔 指导老师:池少夫 三、内容摘要 1.成因:酸雨的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 2.危害: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程度的改变了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的规律;此外,城市云量增多的结果,使城区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量均有减少;.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 3.防治:原煤脱硫技术;优先使用低硫燃料;改进燃煤技术;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开发新能源。 四、探究目的 通过对酸雨的成因危害防治3方面探究,关注城市密布区域的酸雨问题,感受酸雨危害的严重性,了解解决方法,树立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 五、1.酸雨的定义 简单地说,酸雨就是酸性的雨。 定义:pH值小于5.65的大气降水被称为酸雨。 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 酸化土壤肥力减退、农业减产。酸雨可使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细菌个体生长变小,生长繁殖速度降低,如分解有机质及其蛋白质的主要微生物类群牙孢杆菌,极毛杆菌和有关真菌数量降低,影响营养元素的良性循环,造成农业减产。特别是酸雨可降低土壤中氨化细菌和固氮细菌的数量,使土壤微生物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能力下降,对农作物大为不利。 森林衰退

比较不同年代树木年轮,可知产生酸雨前后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在我国南方森林地区,50年前树木生长较为粗壮,近年来状况不佳。酸雨可造成叶面损伤和坏死,早落叶,林木生长不良,以致单株死亡。土壤肥力降低,产量下降,造成大面积森林衰退。 酸雨与建筑 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科学家曾收集许多被酸雨毁害的石灰石和大理石建筑材料, 分析发现该样品的碳酸盐的颗粒中总是嵌入硫酸钙晶体, 硫从哪里来? 认定与酸雨有关。沙浆混凝土墙面经酸雨侵蚀后, 出现“白霜” ; 经分析此种白霜就是石膏 (硫酸钙) 。 酸雨与人体健康 人体耐酸能力高于耐碱能力,如经常用弱碱性洗衣粉洗衣服,不带手套,手就会变得粗糙,皮革工人,经常接触碱液,也有类似情况;但皮肤角质层遇酸就好一些。可是,眼角膜和呼吸道粘膜对酸类却十分敏感,酸雨或酸雾对这些器官有明显刺激作用,导致红眼病和支气管炎,咳嗽不止,尚可诱发肺病,这是酸雨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农田土壤酸化,使本来固定在土壤矿化物中的有害重金属,如汞、镉、铅等,再溶出,继而为粮食,蔬菜吸收和富集,人类摄取后,中毒,得病。这是酸雨对人体健康的间接影响。 酸雨与文物 酸雨能使文物面目皆非。碑林文字模糊;著名的杭州灵隐寺的“摩崖石刻”近年经酸雨侵蚀,佛像眼睛、鼻子、耳朵等剥蚀严重,面目皆非,修补后,古迹不“古”。碑林、石刻大都由石灰岩雕成,遇到酸雨立即起化学反应,酸碱中和,即被腐蚀。 我国酸雨主要是硫酸型,我国三大酸雨区分别为:

温室效应产生危害酸雨产生及危害

江苏大学 课程名称:环境化学教程 学院: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姓名:朔豪 班级:J金属1301班 学号: 指导老师:王云龙 2016.06.07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的控制以及酸雨产生危害 摘要本文简述了温室效应的危害及其起源,并从生物技术、能源革新、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几个方面评述了近年来涌现出的二氧化碳控制技术的优缺点和发展前景。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酸雨成为当前全球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在进一步的扩大和加剧,我们有必要认识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危害,以求让大家更加积极地投身到防治酸雨和改善生态环境之中,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建美好的环境。 关键词温室效应温室气体酸雨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甲烷 1.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1.1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剧增因素大气环境污染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森林资源锐减酸雨危害物种加速绝灭 .水污染有毒废料污染 1.2温室效应的危害 危害一:对农牧业的不利影响。如果全球气温升高,首先将导致南北两极上的冰雪和陆地雪山上的冰雪融化,使得全球海平面上升,滨海地区遭受水侵;其次将引起全球雨带移动位置的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将造成农作物发育速度加快、生育周期缩短,因此会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 危害二: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全球变暖将对全球生物的生命造成极大的破坏,不但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产力和边界,还会影响生物的生长、繁衍,直至威胁众多生物的生存。 危害三:对水资源的不利影响。气候变暖不仅可以改变区域

酸雨的形成原因

摘要 在化学上定义水之pH(酸碱)值等于七为中性,小于则是酸性。酸雨会影响河川或湖泊的pH值,当pH值小于6将影响到水中生物的生存或繁殖,当pH值小于5将导致水中生物大量死亡。 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 土壤的氨的挥发量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 目前仅开发利用了约1%,近8000万千瓦。(2)治理化工, 冶金, 有色, 建材工业二氧化硫污染 化工, 冶金, 有色金属冶炼和建材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硫, 约占二氧化硫总排放量20%左右。可应用甲醇、液化气等干净的代用燃料代替汽油,将明显降低NOx的排放。甲醇分子含有氧,比不含氧的汽油,易于燃烧完全,从而较少排放NOx。 筛选和培植抗酸雨农作物和树种: 筛选和培植抗酸雨农作物和树种。酸雨会影响河川或湖泊的pH值,当pH值小于6将影响到水中生物的生存或繁殖,当pH值小于5将导致水中生物大量死亡。 一,酸雨的含义 酸雨,顾名思义,雨是酸的。其正确的名称应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在化学上定义水之pH(酸碱)值等于七为中性,小于则是酸性。自然大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常温时溶解于雨水中并达到气液相平衡后,雨水之酸碱值约为 5.6,因此大自然的雨水是酸的;但是,在大自然中,仍存在其他致酸的物质,例如,火山爆发所喷出的硫化氢,海洋所释放出的二甲基硫,高空闪电所导致之氮氧化物等,均会使雨水进一步酸化,而酸碱值会降至 5.0 左右。因此,在 1980 年代后期以来,许多国内外研究者,已将所谓酸雨认知为当雨水酸碱值在 5.0 以下时,即确定受到人为酸性污染物的影响。 二酸雨的危害[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均带来严重危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在酸雨区,酸雨造成的破坏彼彼皆是,触目惊心,如在瑞典的9万多个湖泊中,已有2万多个遭到酸雨危害,4千多个成为无鱼湖。美国和加拿大许多湖泊成为死水,鱼类、浮游生物、甚至水草和藻类均一扫而光。北美酸雨区已发现大片森林死于酸雨。德、法、瑞典、丹麦等国已有700多万公顷森林正在衰亡,我国四川、广西等省有10多万公顷森林也正在衰亡。世界上许多古建筑和石雕世术品遭酸雨腐蚀而严重损坏,如我国的乐山大佛、加拿大的议会大厦等。最近发现,北京芦沟桥的石狮和附近的石碑,五塔寺的金刚宝塔等均遭酸雨浸蚀而严重损坏。 1、对人类的影响 酸污染对人类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呼吸方面的问题,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会引起例如哮喘、干咳、头痛、和眼睛、鼻子、喉咙的过敏。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 酸雨间接的影响就是它会溶解在水中的有毒金属被水果、蔬菜和动物的组织吸收,虽然不直接影响,但是吃下这些东西却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例如:累积在动物器官和组织中的汞与脑损伤和神经混乱有所关联;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动物器官中的另一种金属──铝与肾脏问题有关,近来也被怀疑与老年痴呆症具关联性。;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梗等疾病概率增加。 2、物和雕像

酸雨是怎么形成的

酸雨是怎么形成的?对环境和人有什么危害?有什么减少酸雨的办法? 当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这些酸性气体与天上的水蒸气相遇,就会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煤和石油的燃烧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祸首。 酸雨会对环境带来广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危害的方面主要有: 1) 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 2) 破坏露天的文物古迹; 3) 损坏植物叶面,导致森林死亡; 4) 使湖泊中鱼虾死亡; 5) 破坏土壤成分,使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6) 饮用酸化造成的地下水,对人体有害。 减少酸雨主要是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 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以下方面: 工厂应采取的措施: 1) 采用烟气脱硫装置; 2) 提高煤碳燃烧的利用率。 社会和公民应采取的措施: 1) 用煤气或天然气代替烧煤; 2) 处处节约用电(因为大部分的电厂是燃煤发的电); 3) 支持公共交通(减少车辆就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4) 购买包装简单的商品(因为生产豪华包装要消耗不少电能,而对消费者来说包装并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5) 支持废物回收再生(废物再生可以大量节省电能和少烧煤炭〕。 大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大气污染最直接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进入大气的 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烃类、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等,其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酸雨的主要来源。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雨,比较纯净的雨水因溶有二氧化碳(CO2)而其PH值约为5.6。大多数酸雨中的酸性物质最主要的是硫酸(可占65%-70%),其次是硝酸(可占 25%-30%)。 人们曾经认为,空气中的SO2主要来自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厂和硫酸厂。事实上 空气中二氧化硫(SO2)最主要的来源是燃烧含硫的燃料。据估测,大气中的SO2有70%来 源于工业燃煤,12%来源于工业燃油,其余则来源于生活燃煤等。进入大气中的SO2气体在 氮氧化物或悬浮颗粒中的某些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合的催化下,部分地被空气中的氧气等氧化为三氧化硫(SO3),降水时形成硫酸(H2SO4)而降下酸雨。 燃料的高温燃烧是大气中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和供热供电用燃料 燃烧的产物。在1200℃或更高温度(内燃机内部能达到的温度可超过2000℃),空气中的N2(氮气)和O2(氧气)可生成可检出量的NO(一氧化氮),后者慢慢与氧气反应而生成 NO2(二氧化氮),降水时形成硝酸(HNO3)而进入水中形成酸雨。 自然界对酸性有一定抵御能力,如土壤中的碳酸钙,大气中的氧化钙、碳酸钙微粒 (风沙天气时更多),大气中天然和人为来源的氨等,碱性物质可与酸雨起中和作用,但超过其抵御能力,就会出现种种灾害。酸雨酸化水体可导致水生生物减少甚至绝迹,另一方面,底泥中沉积的某些重金属元素化合物会溶出,进入鱼、贝体中的有毒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体健康;酸化土壤则使其中钙、镁等元素溶出流失,使土壤的肥力下降,酸雨对某些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比海水还强,大理石、汉白玉、砂岩、板岩都能被腐蚀,因此而损失一些建筑物和文物。如古埃及方尖碑在埃及的亚历山大三千多年能保存完好,但移至伦敦只有八十年就面目全非。酸雨还加速金属材料的腐蚀,对暴露的油漆、涂料及橡胶等产生破坏作用,导致使用寿命缩短。 我国对酸雨研究较晚,1972年开始了对酸雨的监测,1982年进行了酸雨普查,其中重庆、贵阳雨水的PH小于5。现在以重庆、贵阳为中心的酸雨区已在西南地区逐步扩大,并扩 展到长江下游。长江以北在青岛已发现过酸雨。 酸雨的危害如此严重,所以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防治:一是减少污染,如为减少 SO2的排放,可采用低硫的煤、石油、天燃气等燃料,以及加工制成低硫或脱硫的燃料;或 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等。二是进行回收处理,综合利用,如硫酸厂的尾气可采用氨吸收法、石灰乳吸收法等进行回收。硝酸厂尾气可采用碳酸钠溶液吸收法、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法等。

酸雨成因及防治措施 (1)

《化工环境工程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酸雨的成因及防治 学院:石油化工 专业:能源化学工程 班级: 1302班 学生姓名:杨勇林 学号:

摘要: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出发,阐述了酸雨的形成。酸雨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建筑材料等具有很大危害,从土壤性质、氨气、大气颗粒物和天气形式等自然因素方面探讨了酸雨现状的形成原因。最后结合当前酸雨的状况及特点,提出了可行的防治防治酸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酸雨;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1 引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的大气降水。其酸性成分主要是硫酸,也有硝酸和盐酸等。酸雨不但污染土壤环境,使土壤酸化和贫瘠化,还会影响水体、森林,破坏其生态循环[1]。此外,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因此,酸雨控制已成为中国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 我国酸雨现状研究 酸雨的定义[2] 在正常情况下, 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 降雨时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 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 因此正常的雨水呈微酸性, pH值约为。在1982年6月的国 际环境会议上, 国际上第一次统一将pH值小于5. 6的降水( 包括雨、雪、霜、雾、雹、霰等) 正式定为酸雨。酸雨中的酸绝大部分是硫酸( 可占65%~ 70%) 和硝酸( 可占25%~30%) 。 我国酸雨现状及分布状况[3] 中国酸雨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其特征总的趋势是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降水pH值偏高,多呈中性或碱性,长江以南呈酸性。截止到2011年一季度对中国329个地级城市雨水质量监测表明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主要包括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重庆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中部地区、四川东南部、湖北西部的少数地区。全国酸雨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酸雨(降水pH 均值<城市比例略有降低,降低了%;较重酸雨(降水pH均值<)城市比例有所降低,降低了%;重酸雨(降水pH均值<城市比例基本持平;全国酸雨面积与上年持

初中化学酸雨的危害与防治

酸雨的危害与防治 (1) (2) 众所周知,当今人类面临着:水资源出现危机、土地荒漠化日益扩大、臭氧层遭到破坏、有增无减的温室效应、酸雨面积扩张、水土流失严重、物种灭绝迅速、垃圾堆放成灾、有毒化学物品污染等十大环境问题,确实令人防不胜防,你可知道?酸雨的危害却是跨地区的,

甚至于是跨国界的全球性的灾难问题。不得不令人们引起高度的关注和谈论最多的焦点之一。 一、酸雨的罪魁祸首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众所周知,正常的降雨是呈微酸性,其PH值大约是6—7的范围,其实它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在雨水中,从而形成部分的电离的碳酸,而呈微弱的酸性,它可以让土壤中的养分溶解,确保生物的呼吸。如果说雨水、冻雨、雹、雪、露等大气的降水的PH值小于5.6,则不是一般的雨水,它却是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物,那就是家喻户晓的“酸雨”。那么酸雨是如何的形成的呢?目前公众普遍一致认为:主要是由于人类生在进行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过程中,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所造成的,其结果是不断地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根据科学家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排放给大气环境的二氧化硫的总量大约在1亿吨左右,氮氧化物的总量大约在5000万吨上下。其中二氧化硫停留在大气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则形成了酸雨。 二、三大区域分布,态势明显 根据目前大量环境监测资料表明,由于向大气中排放的酸性物质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地球上大部分地区上空的云和水正在进行着变酸的过程,不容置疑,如果人类不加以有效地控制,采取果断的措施,酸雨区的面积将会日益扩大,其扩展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三大酸雨区,一是以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为中心的,基本上可以说是遍及大半个欧洲的酸雨区;二是在20世纪50代后期形成的,主要包括以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北美酸雨区;据推算,这两个酸雨区的总面积已经超过了1000多万平方千米,它们降水的PH值小于5.0,有的地区的降雨的PH值甚至于比4.0还要小。第三个酸雨区就是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形成的,主要涵盖江苏省、湖北省、四川省、贵州省、广西省、湖南省、广东省、江西省、浙江省、和青岛等十个省市的部分地区,根据统计,这些地区的酸雨面积已经达到了200平方千米,虽然我国的酸雨区的面积现在看起来,并不十分的庞大,但是根据科学家的推测:其发展迅速,面积扩张速度惊人,降水的酸化程度愈来愈高,在全球范围而言,可以说是并不多见的,这不得不令国人们担忧。 三、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无形杀手”

酸雨的形成机理

酸雨的形成机理 摘要:酸雨通常是指PH值低于的降水,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酸雨的形成机理主要是化石燃料等排放的产物与空中的水起一系列的反应使得降雨为酸性。 关键词:酸雨形成机理 前言:当今社会酸雨日益突出,酸雨对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危害越来越明显,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因此对酸雨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国内外对酸雨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要想把酸雨问题解决好第一步应该是要搞清楚酸雨的来源,酸雨的形成因素,也就是酸雨的形成机理。我们要研究酸雨的形成机理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酸雨。所以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是酸雨,从化学上分析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主体: 什么是酸雨 酸雨通常指PH低于的降水,但现在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湿沉降是指酸性物质以雨、雪形式降落地面;干沉降是指酸性颗粒物以重力沉降、微粒碰撞和气体吸附等形式由大气转移到地面。酸雨被认为是“空中死神”,已成为重要的国际问题。 酸雨是化石燃料燃烧的结果。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硫化物类物质(SO 3 ) 和氮氧化合物(NO X ),它们能分别与大气中的水分结合而形成硫酸(H 2 SO 4 )和硝 酸(HNO 3 )。这种现象称为“酸降”更为恰当,因为酸也会以雪、雨和雾的形式从空气中降沉下来。酸雨降低土壤和湖泊的PH值,同时酸化也能导致树木的死亡,并有毒金属(如铅和汞等)从土壤和沉急务、沉积物中释放出来。

酸雨的形成原理 1、简述国内知名人士研究中国酸雨的形成机制。黄美元研究了中国西南地区酸雨的形成过程,认为在重庆和贵阳等重污染城市,云下过程对雨水的酸化起主要作用,在污染较轻的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雨水酸度主要取决于云内过程。俞绍才等对厦门地区进行多年的降水研究后,认为该地区的酸雨以外来源为主。 王文兴等从我国大陆人为源!"SO 2和NO x 的排放强度和地理分布、年降水量、平均 气温、大气扩散能力、大气颗粒物酸化缓冲能力、土壤的碱金属及碱土金属含量、土壤的酸碱性质、酸雨前体物排放强度和酸性物雨洗能力等因素分析了中国长江以南出现酸雨的原因。并指出,由于自然因素的重要作用,占酸雨前体物!"SO2和NOx的排放量40%,:的排放强度很大的渤海和黄海地区未出现区域性酸雨,排放强度不大的长江以南地区却出现了很强的区域型酸雨,其他一些敏感地区,如云南东部、东北东部和北部、山东半岛东部等地区可能出现酸性降水,南方重污染城市的酸性降水主要来源于城市高浓度大气污染物的局地冲刷,广阔区域和清洁地区的酸性降水则主要来源于大气污染物的中、长距离传输。 2、酸雨具体的形成:酸雨的形成机制相当复杂,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来源于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就某一地区而言,酸雨发生危害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发生地区域有高度的经济活动水平,广泛使用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硫化物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污染物,并在局部地区扩散,随着气流向更远距离传输;二是发生区域的土壤、森林和水生生态系统缺少中和酸性污染物的物质或对酸性污染物的影响比较敏感。如酸性土壤地区和针叶林就对酸性雨污染物比较敏感,易于受到损害。 酸雨的形成包括两个大过程,即排入大气中的酸性物质(SO 2、NO X )被氧化 后与雨滴作用,或在雨滴形成过程中同时被吸收氧化,雨滴降落(冲刷)过程中 把酸性物质一起冲刷下来;二氧化硫变为硫酸的关键的一步是被氧化成三氧化硫,然后再与水作用成硫酸,其形成机理如下: (1)被光化学氧化剂氧化。SO 2 经过波长290至400nm光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 反应,形成SO 3 ,其简化的反应为: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编号:AQ-Lw-08774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Harm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acid rain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备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安全生产文化之路。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是其根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规范缺失、自我防范能力不强。 摘要:酸雨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环境公害之一,酸雨污染造成的危害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控制酸雨和全球酸化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本文对酸雨形成及危害进行分析,旨在寻求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酸雨危害防治措施 1引言 近代工业革命,从蒸汽机开始,锅炉烧煤,产生蒸汽,推动机器;而后火力电厂星罗棋布,燃煤数量日益猛增。遗憾地是,煤含杂质硫,约百分之一,在燃烧中将排放酸性气体SO2;燃烧产生的高温还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性气体NOX。它们在高空中为雨雪冲刷,溶解,雨就成为了酸雨;这些酸性气体成为雨水中杂质硫酸根、硝酸根和铵离子。1872

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敦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最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迅速增长,相应向大气环境排放的酸性物质大幅增加,中国长江以南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1] 2酸雨的形成 大气中的酸性化学物质溶于雨水中,雨就会变成酸性。造成雨水酸化的污染物很多,其污染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自然物质,二为人为物质。前者,如火山喷发出大量的硫化物、动植物分解产生有机酸二甲基硫及氮化物等,由于是弱酸性,所以对生态环境构不成太大的威胁;后者为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等产生大量的SO2及氮氧化物,被空气中的O2氧化后,再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硫酸和硝酸等强酸性物质,使得雨水的pH值降低,最后降落到地面形成所谓的"酸雨"。[2]其化学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地理环境与气象条件是影响酸雨形成的基本因素。地形、地貌、气象条件,如各种大气环流、天气系统、风向、风速等对大气污染物的沉降、扩散、输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盆地地形以及低压天气往往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高压控制下的天气、开阔的地形、较大的风速则易于污染物扩散。其中,气象条件对酸雨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化学方面影响污染物的转化速率;在大气物理方面影响有关物质的扩散、输送和沉降。太阳光强和水蒸气浓度的增加促进SO2的转化,形成硫酸在局部地域沉降。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大气中的颗粒物,不同粒径的粒子其来源和性质都不尽相同,所具有的缓冲能力也就不同。随着粒径的减小,Ca2+ 和SO42- 含量的比值均增大,因而小粒径粒子的pH和缓冲能力都低于大粒子。 第三个影响因素是土壤的酸碱性质。空气中的颗粒物部分来自于土壤,碱性土壤的氨挥发量大于酸性土壤等,这些均会造成区域性的酸性降水差异。比如,我国南方多酸雨一定程度上就是南北方土壤性质的差异所致。 酸雨的危害 湖泊、河流酸化; 损害陆生生态系统,土壤酸化、森林和草原因之被毁坏,树木枯死,农作物减产; 腐蚀建筑材料、金属结构、油漆等。 破坏文物古迹。 对水体的影响。酸雨使地面水和地下水变酸。实验证明,pH<5时,鱼类急剧减少。 pH降到4.5以下,鱼卵难以孵化,其繁殖和发育均被严重影响;同时,酸雨将土壤中的活性铝冲洗到河流、湖泊中,毒害鱼类,直至其死亡。目前,美国、加拿大、爱尔兰及北欧诸国已有大量湖泊酸化,水生生物濒临绝迹。 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酸雨对树木的伤害有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的伤害是酸雨沉降在植物上,叶子表皮的蜡质保护层将受到破坏,正常的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过程发生障碍。间接的伤害是土壤的性质发生变化,钙、镁成分变成硫酸盐而流失,树木发生营养不足,长势变弱,甚至停止生长。 对文物古迹、建筑材料、金属结构的影响。据统计,全世界因遭酸雨腐蚀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亿美元之巨。一些露天的价值连城的文明古迹和艺术瑰宝因受酸雨腐蚀而变得面目全非。 特别是许多以大理石和石灰石为材料的历史建筑物和艺术品,耐酸性差,易受酸雨腐蚀和变色。如故宫的汉白玉石,大同的云冈石窟等,杭州灵隐寺的“摩崖石刻”受酸雨侵蚀,佛像眼睛、鼻子、耳朵等剥蚀严重,面目全非。 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1.山脉:山脉的阻滞作用,对风速影响很大,尤其是封闭的山谷盆地,因四周群山的屏障影响,往往是静风、小风频率占很大比重,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2.高大的建筑:可造成空气在小范围的涡流,阻碍气流运动,减小风速,使风向改变很大,近地层风场很不稳定。 一般规律是在建筑物背风区风速下降,在局部地区产生涡流,不利于气体扩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