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气象学与气候学练习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练习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练习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练习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30分)

1.气候系统。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2.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f):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即f=e/E ×100%,相对湿度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3.太阳常数。

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I。= 1370W/m2

4.位势不稳定。

位势不稳定:在实际大气中,有时整层空气会被同时抬升,在上升过程中,气层的稳定情况也会发生变化,这样造成的气层不稳定,称位势不稳定。5.冰晶效应。

“冰晶效应”:在云中,冰晶和过冷却水共存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如果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饱和水汽压之间,会产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即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

6.平流冷却。

平流冷却: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气流本身温度降低。若暖空气与冷地面温度相差较大,暖空气降温较多,也可能产生凝结。

7.高压脊。

高压脊:简称脊,是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在脊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脊线,脊附近空间等压面类似地形中狭长山脊。

8.东风波。

东风波:是副高南侧(北半球)深厚东风气流受扰动而产生的波动。槽前吹东北风,为辐散下沉气流区,湿层较薄,只生成一些小块积云或晴朗无云;槽后吹东南风,为辐合上升气流区,有大量水汽向上输送,湿层较厚,形成云雨。9.切断低压。

切断低压:是温压场结构比较对称的冷性气压系统。切断低压是西风带长波槽不断加深、南伸,直至槽南端冷空气被暖空气包围并与北方冷空气主体脱离而形成的闭合低压。

10. 山谷风。

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比较弱时,在山区,白天地面风常从谷底吹向山坡,晚上地面风常从山坡吹向谷地,即山谷风。

二.计算题。(20分)

1、温度为12℃的未饱和气块在气温直减率r = 0.8 ℃/100m 的气层中作向上运动,其温度按干绝热直减率变化,问气块上升300m 后的温度是多少,这时它周围空气的温度呢,并说明此气块的运动趋势,这时的气层的稳定情况如何?

参考答案:气块温度12-1*3 =9°c ;周围空气温度12-0.8*3 =9.6°c ;气块将有返回原来位置(向下)的运动趋势,气层是稳定的。

2、若未饱和湿空气流经3000m一座高山,已知山脚处t。=20℃,对应的露点温度Td=15℃,湿绝热直减率rm=0.5℃/100m,干绝热直减率rd=1℃/100m,试求:

①凝结高度是多少?

②高山顶温度是多少?

③气流越高山后在背风坡山脚处温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①500m ;② 2.5℃;③32.5℃。

三.图示题。(20分)

1.画出气压系统的基本型式图。

2.图示四种主要逆温形式的形成过程。

?(一)辐射逆温

?(二)湍流逆温

?(三)平流逆温

?(四)下沉逆温

四.问答题。(30分)

1.论述大气环流的基本模式与形成过程。

①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形成单圈环流;

大气环流的基础是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的全球不均衡,低纬大气因净得热量不断增温并膨胀上升,极地大气因净失热量不断冷却并收缩下沉,即形成了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对流层高层出现向极地的气压梯度,低层出现向低纬的气压梯度。若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且没有地转偏向力,则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将使赤道和极地间构成一个大的理想的直接热力环流圈。

②加上地球自转作用形成三圈环流;

地球自转势必会产生地转偏向力,空气在流动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其作用,高空流向两极的空气在运动过程中方向不断偏移,最终在南北纬30°附近变为东西向,这股东西向的气流阻碍了高空气流的运动,使得高空空气聚集在此被迫下沉(副热带高压带),下沉的空气到达地面后分为两支,一支向赤道流动,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成为东北风(东北信风带),南半球成为东南风(东南信风带),而另一支则在地面向极地流动,北半球成为西南风(西南西风带),南半球成为西北风(西北西风带)。由于向极地流动的气流来自低纬度地区相对暖而湿润,因此在南北纬60°附近遇到从极地流出的偏冷气流,出现抬升形成极锋(副极地低压带),被抬升的空气到达高空后也分为两支,一支向南流动汇入副热带高压上层,另一支则向北继续流动补充因下沉而减少的极地高压上层空气,从极地高压下沉的空气流向低纬度,同样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南半球则为东南风(极地东风带),于是这就形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圈环流。

③下垫面不均匀性破坏了环流的纬向地带性。

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有很大差异。夏季,陆地形成相对热源,海洋形成相对冷源;冬季,陆地形成相对冷源,海洋形成相对热源。冷热源分布直接影响到海陆间的气压分布,使完整的纬向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闭合的高压和低压。同时,冬夏海、陆间的热力差异引起的气压梯度驱动着海陆间的大气流动,这种随季节而转换的环流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因素。北半球陆地辽阔,海陆东西相间分布。冬季,大陆是冷源,纬向西风气流流经大陆时,气流温度逐渐降低,到大陆东岸降到最低;气流东流入海后,因海洋是热源,气温不断升温,直到海洋东缘温度升到最高,即大陆东岸成为温度槽,大陆西岸形成温度脊。夏季,温度场相反,大陆东岸为温度脊,大陆西岸为温度槽。

根据热成风原理(在自由大气中,随着高度的增高,高层风总是越来越趋向于热成风),与温度场相适应的高空气压场则是:冬季大陆东岸出现低压槽,西岸出

现高压脊,夏季时相反。

地形起伏,尤其是大范围的高原和高大山脉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非常显著,其影响包括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两方面。当大规模气流爬越高原和高山时,常常在高山迎风侧受阻,造成空气辐合,形成高压脊;在高山背风侧,则利于空气辐散,形成低压槽。东亚沿岸和北美东岸,冬半年经常存在的高空大槽,虽然其形成同海陆温差有关,但同西风气流爬越巨大青藏高压和落基山的动力减压亦有一定关系。如果地形过于高大或气流比较浅薄,则运动气流往往不能爬越高大地形,而在山地迎风面发生绕流或分支现象,在背风面发生气流汇合现象。地形对大气的热力变化也有影响。如青藏高原相对于四周自由大气来说,夏季时高原面是热源,冬季时是冷源,这种热力效应对南亚和东亚季风环流的形成、发展和维持有重要影响。夏季极冰的冷源作用改变了太阳总辐射所形成的夏季经向辐射梯度,使对流层大气的夏季热源仍维持在低纬,冷源维持在高纬极区。

2.论述台风的结构,天气,形成和消亡以及移动路径。

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具暖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旋。台风(飓风):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32.6m/s(风力12级以上)。

台风大多数发生在南、北纬5°~20°的海水温度较高的洋面上,主要发生在8个海区。北半球台风主要发生在海温比较高的7~10月,南半球发生在高温的1~3月。

(1)结构:台风是一个强大而深厚的气旋性涡旋,发展成熟的台风,其低层按辐合气流速度大小分为三个区域:

外圈(大风区),自台风边缘到涡旋区外缘,半径约200~300km,主要特点是风速向中心急增,风力可达6级以上。

中圈(涡旋区),从大风区内缘到台风眼壁,半径约100km,是台风中对流和风雨最强烈区域,破坏力最大。

内圈,又称台风眼区,半径约5~30km。多呈圆形,风速迅速减小或静风。

台风流场的垂直分布,大致分为三层:

低层流入层:从地面到3km,气流强烈向中心辐合,最强流入层出现在1km 以下的行星边界层内。

上升气流层:从3km到10km左右,气流主要沿切线方向环绕台风眼壁上升,上升速度在700~300hPa之间达到最大。

高空流出层:大约从10km到对流层顶(12~16km),台风中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小于惯性离心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合力,便出现向四周外流的气流。

(2)天气:发展成熟的台风云系,由外向内有:

外螺旋云带(大风区):由层积云或浓积云组成,以较小角度旋向台风内部。云带常常被高空风吹散成“飞云”。

内螺旋云带(漩涡区):由数条积雨云或浓积云组成,直接卷入台风内部,并有降水形成。

云墙(台风眼壁),由高耸的积雨云组成的围绕台风中心的同心圆状云带。云顶高度可达12km以上,好似一堵高耸云墙,形成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

眼区,气流下沉,晴朗无云天气。如果低层水汽充沛,逆温层以下也可能产生一些层积云和积云,但垂直发展不盛、云隙较多、一般无降水。

(3)台风的形成

大多数学者认为台风是由热带弱小扰动发展起来的。

当弱小的热带气旋性系统在高温洋面上空产生或由外区移来时,因摩擦作用使气流产生向弱气旋内部流动的分量;

将洋面上高温、高湿空气辐合到气旋中心,并随上升运动输送到中、上部凝结,释放潜热,加热气旋中心上空的气柱,形成暖心。

暖心的反馈作用又使空气变轻,地面气压下降,气旋性环流加强。

环流加强进一步使辐合上升量加大,向上输送的水汽增多,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继续促使对流层中上部加热,地面气压继续下降,如此反复循环,直至增强成台风。

台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是台风暖心的形成;而暖心的形成、维持和发展需要有合适的环境条件以及产生热带扰动的大气流场:

①广阔的高温洋面

大气层结不稳定成为台风形成、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②合适的地转参数值

热带扰动的发展、壮大,需要依靠一定的地转偏向力使辐合气流逐渐变为气旋性的水平涡旋,并使气旋性环流加强。

③气流铅直切变要小

为使潜热聚积在同一铅直气柱中而不被扩散出去,基本气流的铅直切变要小。

④合适的流场

大气中积蓄的大量不稳定能量能否释放出未转化为台风的动能,同有利流场的诱导关系密切。

(4)台风的消亡

台风减弱及消亡的主要原因:

①高温、高湿空气不能继续供给;

②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流场不能维持;

③风速铅直切变增大。

台风的消失有三种情况:

一是台风登陆后消失:登陆后,高温、高湿空气得不到源源补充,失去了维持强烈对流所需热源。

同时低层摩擦加强,内流气流加强,台风中心被逐渐填塞、减弱以至消失。

二是在海上减弱消失:由于台风移入强盛的副热带高压范围之内,下沉气流破坏了台风的环流,因而台风减弱消失;

或台风移到温带后,有强冷空气从台风北部侵入,导致台风填塞减弱(登陆后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

三是演变成锋面气旋:台风进入西风带后,如有冷空气从台风西北部侵入,则台风有可能演变为锋面气旋。

(5)移动和路径

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作用于台风的外力。外力是台风外围环境流场对台风涡旋的作用力,北半球主要是副热带高压南侧东风带的引导力。因而台风基本上自东向西移动。

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移动路径大体有三条:

西移路径:当北太平洋高压脊呈东西走向,而且强大、稳定时,或北太平洋副高不断增强西伸时,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移动,经过南海在我国海南岛或越南一带登陆。

西北路径:当北太平洋高压脊线呈西北-东南走向时,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硫球群岛,在我国江浙或横穿台湾海峡在浙、闽一带登陆。这条路径对我国影响范围较大,尤其华东地区。

转向路径:北太平洋副高东退海上时,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海区向西北方向移动,然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去,路径呈抛物线型。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及日本影响较大。

3.论述南方涛动的整个活动过程。

南方涛动是指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印度洋赤道低压这两大活动中心之间气压变化的负相关关系。即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增高(降低)时,印度洋赤道低压就比常年降低(增高),两者气压变化有“跷跷板”现象。

为了定量地表示涛动振幅的大小,采用南太平洋塔希堤岛(143°05‘W,17°53’S)的海平面气压(代表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同时期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港(130°59‘E,12°20’S)的海平面气压(代表印度洋赤道低压)差值,经过一定的数学处理来计算南方涛动指数(SOI)。

将历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SST(0°~10°S,180°W向东至90°W)与同时

期南方涛动指数SOI进行对比,发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事件的主要特征是:

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SST出现异常高位相(增暖)时,南方涛动指数SOI却出现异常低位相(塔希堤岛气压与达尔港文气压差值减小)。

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SST连续三个月正距平在0.5℃以上或其季距平达到0.5℃以上,即可认为出现一次厄尔尼诺事件,达到上述数值的负距平时,则为反厄尔尼诺事件。

在涛动的低指数时期,赤道低气压主体减弱,但前端向东伸展,此时南、北太平洋上副热带高压减弱,并向较高纬度移动;结果导致信风减弱,赤道西风发展,此时有利于赤道西太平洋暖水的向东扩展和输送;同时赤道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的现象亦相应减弱乃至停止,造成中、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出现厄尔尼诺事件。在海面高水温作用下,低层大气湿度加大,湿不稳定得以发展;

因此沃克环流发生变化,其上升分支向东移,西太平洋对流减弱,中、东太平洋对流发展。原先的南半球赤道东太平洋干旱带变为多雨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雨量却大为减少。

在低纬度涛动低指数时期,在海面温度增暖作用下,副热带与赤道间海水温度的经向差别增大,必然导致哈德莱环流加强;该加强环流的下沉分支,将产生副热带高压由弱变强的趋势;该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将出现南方涛动指数由低向高转变。

在低纬度涛动的高指数时期,赤道低压主体加强,但其东端西撤;南北太平洋副高加强且向赤道靠拢,由于经向气压梯度大,必然导致信风加强。

在强离岸风作用下,赤道东太平洋海水上翻现象强烈发展,且向西平流,造成大范围海面降温,低层大气变干,层结稳定;赤道主要对流区萎缩在西太平洋,沃克环流上升分支西移,东太平洋又出现少雨气候。

同样,在高指数时期,赤道低水温又使海面经向温度梯度变小,促使哈德莱环流减弱,从而使副热带高压减弱,产生由高指数向低指数的转变。

实现整个过程转变所需要的时间,即南方涛动的平均周期,约为40个月左右。近百年来出现的ENSO主要振荡周期在2~7年内变化,峰值为4年左右。

气象学习题(有答案)

.学习帮手 . 第一章 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 (2) 、氩和 (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4)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5)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6) ,夏天比冬天 (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 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 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3) 千米。 答案: (1)氮 (2)氧 (3)二氧化碳 (4)紫外线 (5)长波 (6)低 (7)低 (8)水汽 (9)温度 (10)降低 (11)平流 (12)升高 (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

《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集及答案解析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天气: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2、干洁大气: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3、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4、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组成的整个系统,以及系统内各子系统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统称为气候系统。 5、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6、黑体:对于投射到该物体上所有波长的辐射都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7、深厚系统:温压场对称的天气系统,如暖高压和冷低压。。 8、大气窗:大气中对地面长波辐射在8-12微米的吸收几乎为零,地面辐射直接透过大气层进入宇宙中。 9、温室效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但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氧化亚氮、氯氟烃等温室气体成分的存在,使大气能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热,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给地面一部分,对地表有保温效应,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亦称花房效应。 10、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 11、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2、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的方式。 13、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14、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的那部分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5、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16、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17、大气稳定度:处在静力平衡状态中的空气块因受外力因子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或程度,称之为大气稳定度。 18、干绝热过程: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作垂直升降运动时,既没有与外界交换热量,又没有发生水相变化的过程。 19、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20、逆温: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增的反常现象。 2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因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的强烈辐射冷却,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的的逆温。 22、阳伞效应:大气中云和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强烈散射和反射作用,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 23、温室效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但大气能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热,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给地面一部分,对地表有保温效应。 24、气温年较差:一年中的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与最热月的平均温度之差。 25、虚温:在同一压强下,干空气密度等于湿空气密度时,干空气应有的温度。 26、露点:湿空气在水汽含量不变条件下,等压降温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27、位温:气块循着干绝热过程移动到同一个标准高度1000hPa 处,所具有的温度。 28、相对湿度: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 29、饱和水汽压:在一定温度下,从水面或冰面进入空气中的水分子数与从空气中进入水面或冰面的水分子数相等时的水汽压。 30、位势高度:是指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抬升到某一高度克服重力所作的功。 3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仅知识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 *教学要点及试题: 绪论 重点: 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 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 ●气象(meteor): ●气象学(meteorology)运用物理学原理和数学物理方法,研究发生于大气中一切物理性质、物理现 象和物理过程的大气学科。 ●气象学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1)大气一般的组成、范围、结构及各种要素等; ●(2)大气现象的发生、发展及能量来源; ●(3)探求大气现象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4)将大气现象中的规律应用于实践。 ● ●气候:某地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的相互作用下,某时段内(一 般指30年以上)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 ●天气与气候简析。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况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 1.气候和天气关系密切,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二个不同概念: ● a. 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的具体状态。 ●例如:三亚市某日的最高气温30°C,最低气温20°C ,午后有雷阵雨 ● ● b.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例如:在中国,东部地区7月较为闷热;北方地区1月和2月多严寒天气;某市年平均气温为25°C, 昆明四季如春,这些都属于气候现象。 ● ●气候学研究任务: ●气候系统及其组成: ●大气的物质组成:(1)干洁空气、(2)水汽、(3)固态、液态颗粒

●什么是气溶胶(Aerosols),其分布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大气的圈层组成及各圈层特点 ●饱和水汽压(E)与温度(t)按指数规律变化。 ●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 ●比湿(q) ●混合比(γ) ●露点(T d)当 ●风(wind) ●云: ●降水变率 ●空气状态方程: ●虚温:T v, ●思考题: 1.某气象台站测得某日某时f=40%,t=15℃,p=1000hPa, 求该时段的e、d、a、q、γ值。 2.北纬30°处有一座海拔1000m高的山,试分析该山地坡麓与山顶在上、下午不同时间各气象要素(T、p、 e、E、 f、t d)的分布及山南与山北的差别。 3.简介大气主要成分在大气层中的作用及微量气体(CO2、O3)影响气温垂直分布的原因及机制。 4.人类用什么方法来限制大气系统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 臭氧层遭到破坏? 5.对流层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存自然环 境有何影响? 6.对流层顶气温分布为何高纬高,低纬低? 7.说明状态方程物理意义. 8.说明各气象要素定义及单位. 9.干湿空气哪个重,为什么? 10.一块湿空气,P=1000hpa,e=23.4hpa,t=20°, 求该湿空气密度. 一、填空题: 1.气象学是研究发生于()中的一切()和()的科学,以()为研究对象。用()表示。 2.天气是指在某一地区,()或()内大气中的()和天气现象的综合。

气象学习题(有答案)

. 第一章 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 (2) 、氩和 (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4)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5)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6) ,夏天比冬天 (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3) 千米。 答案: (1)氮 (2)氧 (3)二氧化碳 (4)紫外线 (5)长波 (6)低 (7)低 (8)水汽 (9)温度 (10)降低 (11)平流 (12)升高 (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 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答案:1.对,2.错,3.错,4.对,5.错,6.对,7.对。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 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 (2) 在对流层中, 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 平均每上升100米, 气温降低0.65℃,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至-85℃; (3) 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 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

第四章习题-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 [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研究大气运动产生的原因,大气运动的形式、状况和大气环流。大气运动是气压分布的不均匀所造成的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重力以及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范围的大气运动就是大气环流,气压带、全球的行星风带、平均经圈环流、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大气活动中心构成了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 [名词解释] 静力方程:gdZ dP ρ=- 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称为气压场 等压线: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各气压相等点的连线 等压面:指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位势取为零)抬升到 Z 高度时,克服重力所作的功,又称重力位势,单位是位势米位势高度 位势米:重力位势的单位,是表示能量的单位,1 位势米定义为1 kg 空气上升1 m 时,克服重力作了9.8 J 的功,也就是获得9.8 J/kg 的位势能,即1位势米= 9.8J/kg 低压槽:是低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的方突出的部分 高压脊:是高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的方突出的部分 气压系统:在天气图上,用等压线表示的高、低气压或槽、脊系统 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是一个向量,它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等压面间的气压差△P 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N 地转偏向力:空气是在转动着的地球上运动着,当运动的空气质点依其惯性沿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运动时,对于站在地球表面的观察者看来,空气质点却受着一个使其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力的作用,这种因地球绕自身轴转动而产生的非惯性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或科里奥利力 惯性离心力:是物体在作曲线运动时所产生的,由运动轨迹的曲率中心沿曲率半径向外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地转风: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 梯度风: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旋衡风:在低纬度地区或小尺度低压中,如果气压梯度力和惯性离心力都很大,而地转偏向力很小时,则可出现旋衡风 大气活动中心:冬、夏季在平均气压图上出现的大型高、低压系统,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哈德莱环流圈:低纬环流圈,直接热力环流圈(正环流圈),又称哈得莱环流圈 费雷尔环流圈:中纬环流圈,是间接热力环流圈(逆环流圈),又称费雷尔环流圈 极地环流圈:高纬环流圈,又称极地环流圈,也是一个直接热力环流圈,是三个环流圈中环流强度最弱的一个 沃克环流圈:由于赤道地区存在着大尺度的东西向热力差异引起的 急流:急流是指风速30 m/s 以上的狭窄强风带 环流指数:经向环流型,即500hPa 西风带上发展出深槽大脊,能引起强烈的冷、暖空气活动。纬向型和经向型环流经常交替出现,其交替周期大约2—6周。这种交替演变规律一般用环流指数来表示。环流指数分纬向环流指数(IZ )和经向环流指数(IM )两种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增温慢,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着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G、A、C这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 24、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具有的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5、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26、台风:当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6m/s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重要说明:复习应该扎实全面进行,此复习题只作为复习的重要线索和提示,并非考试的范围。 一、名词解释 1.天气:某地短时间气象要素和大气现象的综合表现。 2.风压定律:风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相反。 3.小气候:在一个大范围的气候区域内,由于局部地区地形、植被、土壤性质、建筑群等以及人或生物活动的特殊性而形成的小范围的特殊气候。如农田、城市、住宅区的气候。 4.对流层:大气垂直分层的最下层,平均厚度13-14千米左右。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5.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的水平分量。是一个向量,其方向与等压面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等于作用于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力。 6.地转风:自由大气中运动的空气,当G、A这两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地转风。 7.气团:在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相对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 8.气候分类:在对全球气候形成因素综合分析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对全球气候进行类型划分,使全球复杂的气候简单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分类的结果是把全球气候划为若干气候带和气候型,目的是便于气候研究和气候应用。 9.热成风原理:热成风与等温线平行,在北半球背热成风方向而立,高温在右,低温在左。南半球相反。10.高地气候:高原山地的气候,由于随着高度的变化水热组合发生相应变化,形成具有明显垂直带性的气候,叫高地气候。 11.气象学:研究大气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并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12.露点(温度):是当时条件下,使空气达到饱和时应有的界限温度。 13.寒潮:强冷空气活动所产生的大范围的剧烈大风、降温、霜冻和降雪等灾害性天气。 14.天气:某地短时间气象要素和大气现象的综合表现。 15.风压定律:风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相反。 16.小气候:在一个大范围的气候区域内,由于局部地区地形、植被、土壤性质、建筑群等以及人或生物活动的特殊性而形成的小范围的特殊气候。如农田、城市、住宅区的气候。 17、饱和水汽压: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含达到最大值时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也叫最大水汽压。 18、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比它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少一些,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二、填空题 1、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2、由太阳喷焰中发射的高能粒子与高层大气中的空气分子相撞,使之电离,并在地球磁场作下偏于两极上空形成,这种现象称为极光-。 3、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光谱。 4、暖气团温度高于所经过地区温度,暖气团使所经过地区变暖,气团底部失热、冷却、气温直减率减小,气层趋于稳定。 5、气团形成的条件是(1、大范围性质比较均一的下垫面,(2、有利于空气停滞和缓行的环流条件。 6、锋两侧的温度、湿度、稳定度以及云、风、气压等气象要素有明显的差异。

2015年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答案---cuit

第一章 引论 1、说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并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天气性的,哪些是气候性的。 (1)室外棒球赛因雨而被取消; (2)今天下午最高气温25℃ (3)我要移居昆明了,那里阳光明媚,四季如春。 (4)本站历史最高温度为43摄氏度; (5)成都明天天气阴有阵雨。 答:天气与气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1)概念不同 天气:某地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的长期作用下,某一地区多年间 大气的一般状况,既包括大气的平均状况,也包括极端状况。 (2)变化周期不同 天气:变化快,周期短;气候:变化慢,周期长。 联系: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结和概括。 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气基础上所得出的总结和概括,是在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的长期大气过程, 二者之间存在着统计联系,从时间上反映 出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判断:属于天气的为(1、2、5),属于气候的为(3、4) 2、(1)某一中纬度城市的海平面气温为10℃,探空资料显示大气温度直减率为6.5℃/km ,对流层顶部气温为-55℃,试问其对流层顶的高度是多少? (2)同一天赤道地区某地的气温是25℃,探空资料给出大气温度直减率为6.5℃/km ,对流层顶高16km ,那么对流层顶部的气温是多少? 答:(1)已知:T 0=10℃, γ=6.5℃/km ,T=-55℃, 根据T= T 0 +γZ → Z=10km (2)已知:T 0=25℃, γ=6.5℃/km ,Z=16km , 根据T= T 0 +γZ → T=-79℃ 3、已知在0℃、10℃、20℃、30℃和40℃时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分别为6.1hPa 、12.3 hPa 、23.9 hPa 、42.3 hPa 、73.9 hPa 。假设一教室内气温为30℃,经测定其露点温度为10℃,那么该教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是多少? 答: 4、已知空气温度在13.4℃时,饱和差为4.2hPa ,那么空气要冷却到多少度时才达饱和? 答:已知t=13.4℃ 5、已知相对湿度f=40%,气温为15℃,大气压为p=1000hPa ,求实际水汽压e 、比湿q 和水汽混合比γ。 答: 6、某湿空气气块的P=1000hPa ,e=25hPa , t=32℃,其中干空气为3000g ,试问: 17.2717.2713.4237.313.4237.36.11 6.1115.4t t s e e e hPa ????? ? ?++????=?=?=12.342.3 100%29.1%a s e RH e = = ?=s a a s d e e e e d hPa =- ? =- = 15.4-4.2=11.217.276.11exp()8.63237.3a t e hPa t t =11.2=? ? =+℃17.271540% 6.11exp() 6.8215237.3a a s s e RH e RH e e ?= ? =?=?? =+hPa 36.820.6220.622 4.2410/1000a e q g g P - = ==?36.820.6220.622 4.2710/1000 6.82a a e g g P e γ- = ==?--

气象气候1至8章复习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题 第一、二章 一、选择题 1、300千米以上大气层气温达1000℃以上,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烧毁,原因() a 卫星与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 b 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动,能很好地散热c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及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有限 d该层大气密度很大,有利于卫星散热 2、关于大气层中的臭氧,正确的说法是() a 只有臭氧层有臭氧 b 臭氧在大气层中均匀分布 c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d臭氧层分布在对流层中,所以与人类关系很密切 3、当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时() a 太阳辐射最强 b 地面辐射最强 c 大气辐射最强 d 气温最高 4、层具有无线电波的反射能力。() a 中间层 b平流层c暖层 d散逸层 5、关于等温线与等高线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等高线数值越大,等温线数值越大 b 等高线数值越大,等温线数值越小 c等高线数值越大,等温线越稀疏 d同一海拔高度上,气温相等 7、当天空出现青蓝色时,说明大气中的微粒直径是() a大于入射波的波长 b小于入射波的波长 c等于入射波的波长 d与入射波的波长无关 8、“大气保温效应”中起作用的是() a水b大气逆辐射c二氧化碳d尘埃 9、关于气温空间分布,正确的说法是() a 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b 气温从山麓向山顶降 c 夏季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低 d 冬季大陆气温比同纬度的海洋高 10、夏半年,北半球的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是()。 a.赤道 b.20°----25°N c.30°N----25°N d.副热带 11、在干洁空气中能够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的气体成分是:() A、氮气; B、氧气; C、臭氧; D、二氧化碳。 12、在低纬度对流层顶的高度是:() A、8-9公里; B、10-11公里; C、11-12公里; D、17-18公里。 13、一天中大气逆辐射最强的时刻在:() A、太阳高度最大时; B、12-13时; C、气温最高时; D、云量最多时。 14、我国年总辐射量最大的地区在:() A、新疆; B、西藏; C、长江中下游 D、海南岛。 15、空气与地面交换热量的主要方式是:() A、辐射交换; B、传导; C、对流运动; D、潜热交换。 16、有关空气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饱和差越小;

气象学与气候学题库

答案:1、简述干洁空气的概念及其主要成分。(答案) 1、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2、虚温含义,它可直接测量吗? (答案) 2、在等压条件下,当干空气具湿空气密度时之温度即称为虚温,由此可知其代表干空气的温度,一般由Tv表示。定义虚温的用意在于,湿空气的分子量会随环境水气量改变而改变,使气体常数(R)成为变数,而较难正确计算出来。为使计算方便,所以利用干空气的气体常数来计算,因此定义虚温来代替湿空气的温度,如此就不用考虑变动的气体常数了,亦即可以处理掉复杂的水气效应,由此可知,虚温为水气的函数。因为实际观测环境大气所得的温度为湿空气温度,而所使用的气体常数为干空气气体常数(R),所以实际上状态方程(P=ρRT)(其中R=R*/md) 并不成立(因为其使用干空气气体常数(R),而温度却用湿空气的),所以为使其成立需使用虚温(即干空气之温度),如此才可使R与T均为干空气之值。由于虚温与实际观测之温度误差不算大(仍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因此目前大多数的人仍直接利用实际观测之温度来代替虚温。 Tv=T+W/6。其中T为实际大气温度,W为饱和混合比值。表示虚温与实际温度之差距,等于露点温度所在的饱和混合比数值的六分之一。 6、当气温为25 ℃,气压为 1080hPa,相对湿度f=65%时,求e(水汽压)、E(饱和水汽压)、d (饱和差)、a(绝对湿度)、q(比湿)。 (答案) 6、25℃时,饱和水汽压E=31.668,f=e/E,则e=fE=65%*31.668=20.5842 d=E-e=31.668-20.5834=11.0838, a=289*e/T=289*20.5834/(25+273)=19.9625 q=0.622*e/P=0.0119 7、若相对湿度f,气压p不变,增温时,绝对湿度a和比湿q前后是否相同? (答案) 7、当温度升高时,饱和水汽压E要增大,而f不变,所以水汽压e也要增大,q是比湿,q=0.622e\P,P不变,e增大,所以q要增大。a是绝对湿度。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量,也是增大的。 8、对流层的特征如何,为什么? (答案) 8、对流层有三个基本特征: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高山常年积雪,高空的云多为冰晶组成,就是这一特征的明显表现。 (2)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对流运动的强度主要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情况是:低纬较强,高纬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因此对流层的厚度从赤道向两极减小。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很大,而地表面有海陆分异,地形起伏等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 9、臭氧层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怎样? (答案) 9、臭氧层的形成:臭氧层(ozone layer)是指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层次。一般指高度在 10-50km之间的大气层,也有指20-30km之间臭氧浓度最大的大气层。即使在浓度最大处,臭氧对空气的体积比也只有百万分之几,因此它在大气中是痕量成分。将它折算到标准状态(气压为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风由山谷吹向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增温慢,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 黄秀英 佳木斯大学理学院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 佳大理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系黄秀英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 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演变和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的基本规律;了解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 使学生能胜任中学的教学任务,带领中学生开展课外气象活动? 教学任务: 第1-4章:气象学基础理论(讲授54学时,实习20学时) 第5章:天气学基础理论(讲授18学时,实习4学时) 第6-8章: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讲授38学时,实习12学时) *课程安排如下: *试题类型 1.选择题(含多项选择和单项选择)15 - 20 分 2.填空题20 - 25 分 3.判断并改错(找出唯一的一处错词或字并改成正确 15 - 20 分 的) 4.根据要求作图10 - 20 分 5.连线题 5 - 10 分 6.根据要求填图10 - 20 分 7.根据温度、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 5 - 10 分 8.根据所给温度、降水资料回答问题10 - 15 分 9.简答题10 - 20 分

10.读图并回答问题 10 -15 *教学参考书: *教学要点及试题: 绪论 重点: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 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 .选择题: 1. ( )是气象学的研究范围 a. 风 b. 雨 c. 冷却 d.台风 e.雪 f. 龙卷 g. 烝发 2. ( )是天气学的研究范围 a. 霜 b. 台风c .凝结d.龙卷e. 温度 3.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关系是() a 气候学包含气象学 b. 气象学是气候学的基础 c. 气象学和气候学是独立的 、填空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卷.doc

2012年春季学期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考试试卷(B卷) 注意: 1、本试卷共 4 页;2、考试时间 :120 分钟; 3、姓名、学号必须写在指定地方;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线 得分 名 姓 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5 分) 1、按照大气的温度结构,将大气依次分为、、中间层、暖层和散 逸层。 2、一年当中,北半球陆地上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月,最低值一般出 号 现在月。 封 (增强、减弱)。 学3、相比晴朗的夜晚来说,有云的晚上大气逆辐射 4、干绝热变化中气块绝热上升,气压下降,温度呈指数(升高、下降)。 5、自由大气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的等速直线水平 运动称为风,根据风压定律,北半球低压在(左、右)。 6、初夏中国江淮流域或日本一带经常出现的一段持续时间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 时正好是江南梅子的黄熟期,故称这种连阴雨天为“”。 7、全球台风出现最多的地区是在洋面,它带来的天气特征是。 8、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大约升高了℃,其中人类活动大量排放出来的温室气 级体、CH 4、氟利昂、水汽等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 9、在世界各地的季风中,以季风和季风最为强盛。 班 密 得分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卷 试 学 1、大气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 大 峡 A 、氧B、氮C、二氧化碳D、臭氧三 2、我国太阳辐射年总量最高值出现在()。 A 、海南岛 B 、华北地区C、四川盆地D、西藏 3、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 A、 12 时 B、 13 时 C、 14 时 D、 15 时 4、空气产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和动力是()。 A、气压梯度力 B 、地转偏向力C、惯性离心力D、摩擦力 5、特大暴雨的强度是大于()mm/日。 A、 50 B 、 100C、 150D、 200 6. 下列地区中,进入雨季最早的是()。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长江中下游地区 D、华南沿海地区 7、如下图所示某地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由此判断该地应属于()气候。 A 、温带季风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亚( C、地中海气候 D、副)热带季风气候 8、每年 6 月中旬至7 月上旬长江流域连续阴雨天气是()锋面天气形成的。 A 、冷锋B、暖锋C、准静止锋 D 、锢囚锋 9、气候形成和变化的最主要的因子是()。 A 、太阳辐射 B 、大气环流C、下垫面条件 D 、人类活动 10、下列天气系统中,属于中高纬度天气系统的是()。 A 、副热带高压B、温带气旋C、东风波D、台风 得分三、判断(正确√,错误X,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在大气组成成分中,唯一能够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是水汽。() 2、对流层气温直减率约为0.65℃。 () 3、太阳辐射主要能量集中在紫外区。() 4、赤道地区的气温年较差一般要比两极地区大一些。() 5、根据风压定律,北半球低压区在右,高压区在左。() 6、气团温度低于流经地区下垫面温度的气团称为冷气团。() 7、寒潮一般多出现在隆冬季节,秋末、春初相对较少。() 8、一般来说,同纬度地区的海洋气温年较差要比内陆大一些。()

《气象学与气候学》期末考试B卷及答案

黄冈师范学院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考试课程:气象学与气候学考核类型:考试B卷 考试形式:闭卷出卷教师: 考试专业:地理科学考试班级:地理201001-03班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太阳高度角: 2.绝对湿度: 3.辐射: 4.绝热直减率: 5.风: 6.凝结: 7.锋: 8.相对降水变率: 9.气候系统: 10.阳伞效应: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起到了“”效应的作用,因此,二氧化碳又称为气体。 2.大气静力学方程的表达式为,压高公式的表达式为 。 3.太阳辐射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微米,太阳辐射量最大值在可见光中的 光部分。 4.近地层气温在一日有一个最高值,一般出现在(时间)左右。中高纬度的内陆的气温以月为最高。 5.判断某一气层是否稳定,实际上就是判断某一运动的气块比周围空气是轻还是重的问题。比周围空气重,倾向于,比周围空气轻,倾向于。 6.地转偏向力的作用(科里奥利力)只能改变空气运动的,而不能改变它的运动。 7.在云中当冰晶和过冷却水并存时,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 B卷【第 1 页共 3 页】

8.水汽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冰或者水转变为水汽的过程称 为。 9.大气中的水汽发生凝结或者凝华的条件是:①;②。 10.赤道气团的原地主要是在,冰洋气团则主要分布在地区。 二.读图解答:(此题10分) 读下面的图,回答如下问题: 1.说明此天气系统的名称。 2.说明此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3.说明此天气系统的内部结构。 4.说明此天气系统的天气模式。 B卷【第 2 页共 3 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 简答题系列

简答题系列 05年 1、简述大气的垂直结构及其特点 答: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①对流层特点:a.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0.65℃ b.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 c.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②平流层特点:a.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 b.到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存在大量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③中间层特点: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 b.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 ④热层特点: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 b.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其电离的程度是不均匀的 ⑤散逸层特点:a.大气粒子经常散逸至星际空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 2、简述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答: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气体及其悬浮其中的液体和固态杂志所组成 ①臭氧:大量的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温,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从而对地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重要。 ②温室气体CO2、CH4、N2 :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却能强烈的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波辐射,使空气和地面增温的效应 ③大气气溶胶粒子:散射、漫射和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减少地面长波辐射的外溢,对地面和空气温度有一定影响。 ④液体微粒:以云、雾形式出现,不仅使能见度变坏,还能减弱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 ⑤H2O: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 3、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而早晨和傍晚的太阳呈红色 答:1)晴天,主要是空气分子有选择地对波长较短的蓝色、紫色光进行散射,使天空呈蔚蓝色。 2)早晨和傍晚的太阳呈红色: ①太阳高度不同,太阳光通过大气厚度不同;②大气层愈厚则大气的吸收、散射、反射作用也愈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愈少;③太阳高度越小,日光垂直投射时穿过的大气质量就越大;④日出,日落时,日光通过的大气质量数最大,短波光散射增强,红色光在太阳光的比例增加。

气象学与气候学作业题答案

第一次作业家庭作业一 1、大气组成 2、大气分层(结构)

家庭作业二 一、以下描述哪些是指“天气”哪些是指“气候” 1. 今天的足球比赛因下雨停赛。 2. 北京的1月最冷。 3. 今天下午最高气温15℃。 4. 昨晚台风从广东省登陆。 5. 昆明是个旅游胜地,因为那四季如春。 6. 昨晚最低气温-20℃,是这个地方记录到的最低气温。 7. 今天多云。 答: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气候是指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天气”:1、3、4、7 “气候”:2、5、 6、昨晚最低气温-20℃,是这个地方记录到的最低气温:前半句是天气,后半句是气候。 二、某地区海平面气温23℃,估计其2km上空大气温度多少 解:已知气温直减率为℃/100m 2km上空大气温度T=×2000/100=10℃ 答:其2km上空大气温度约为10℃。 三、某地区春季海平面气温10℃,假设气温直减率为℃/100m,对流层顶温度为-55℃,求该地对流层顶高度,并说明该地区所在纬度是:高、中、低纬哪个纬度 解:该地对流层顶高度h=[10-(-55)]÷×100=10000m=10km 因为对流层在中纬度地区的厚度平均为10~12km,所以该地区为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低纬平均高度17-18Km,中纬10-12km,极地8-9km) 答:该地对流层顶高度为10km,是中纬度。 四、位于赤道某地区海平面气温25℃,假设气温直减率为℃,其对流层顶高度为16km,求该地对流层顶温度 解:该地对流层顶温度T=×16000/100=-79℃ 答:该地对流层顶温度是-79℃ 第二次作业 家庭作业一 一、设到达大气顶界的太阳辐射为100个单位,根据下图,描述地-气系统辐射平衡过 程。 答:设到达大气顶界的太阳辐射为100%。 ①未到达地面部分:被大气和云滴吸收20%(其中18%被大气吸收(主要被水汽、臭氧、 微尘、二氧化碳等选择吸收),2%被云滴吸收),被云反射回宇宙空间20%,被大气散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