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外交现状与挑战研究

中国外交现状与挑战研究

摘要

建国60多年来,中国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本文通过对中国外交的理论和布局现状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困局,认为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压缩了中国在亚洲的活动空间,同时复杂的周边关系和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误解,都给中国外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要想为中国的发展赢得和平稳定的外交环境,中国可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对于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中国应该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但也应以更灵活的方式处理。其次,在处理周边国家关系时,要坚持“与邻为善”,营造和谐稳定的周边环境是中国外交的最优选择。最后,中国应该积极完善公共外交,同时在国际社会中承担起响应的国际责任,以此来消除世界对于中国崛起的错误认识,从而在世界人民面前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关键词:中国外交和平发展道路挑战与对策

目录

摘要 ................................................................................................................................................. I 绪论 (1)

一、中国外交战略的理论基础 (1)

(一)和平、发展、合作、进步的时代观 (1)

(二)多维度的外交战略 (2)

(三)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2)

(四)“和谐世界”的理论创新 (2)

二、当前中国外交的布局 (3)

(一)大国外交越发成熟 (3)

(二)周边关系趋于稳定 (3)

(三)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不断巩固 (4)

(四)多边外交持续推进 (4)

三、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 (4)

(一)美国重返亚洲 (4)

(二)周边关系复杂多变 (5)

(三)西方国家的遏制 (5)

四、中国外交路在何方 (6)

(一)有限容纳美国重返亚洲 (6)

(二)巩固完善周边国家关系 (6)

(三)积极完善公共外交 (7)

(四)大力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后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绪论

中国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不断加深,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但由此也触动了国际社会敏感的神经,以西方国家所提出的“中国威胁论”为基础的各种针对中国的行动,给中国的外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通过对中国外交的理论和布局现状进行研究,指出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从而进一步为中国外交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国外交战略的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提出了在各国间建立正常外交关系和进行交流活动时应该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无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也被视为我国坚决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形势不断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在稳步前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引下,中国外交政策也在不断的调整,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构成了当前中国外交战略的理论基础。

(一)和平、发展、合作、进步的时代观

“时代主题是世界主要矛盾的反映,也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1]正确判断时代主题,对于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通过对国际格局进行科学判断,认为“苏美两国打不起核战争,长期的和平稳定是可以争取的”,同时他还认为“发展问题,即南北问题,也是现在世界上的突出问题”,从而提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在党的十四大至十六大的报告中,江泽民先后重申了这一时代主题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认为“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人民要合作,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合作与进步”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时代观,也指明了中国外交的发展方向。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化的今天,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要更快的发展,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间的合作,中国外交需要在不断扩大的国际合作中为中国谋求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杨发喜.邓小平的时代主题观与中国的和平发展[J].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05);1—2.

(二)多维度的外交战略

外交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在与外国交往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制定的方针路线。建国以来,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战略从“一边倒”到“反两霸”,再到“一条线、一大片”,展现了我国越来越开放的一种外交姿态。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我国的外交逐步从以政治为主的单一维度外交,走向了包涵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的多维度外交。新的中国外交战略雏形由此显现: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舞台。相较于之前的外交战略,新的外交战略更符合当今时代的主题,更加全面和包容,充分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和平发展的愿景。

(三)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这是中国外交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历史上大国的崛起总伴随着战争与暴力,西方世界也一直在用防御的眼光看待中国,“中国威胁论”就能代表他们的态度。但是面对西方世界的猜疑和担心,我国始终对外坚称并贯彻执行“和平发展道路”。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再一次表明了中国坚持这一理论的决心“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2]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世界环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也是中国传统“和”文化的体现,同时也与当前世界的发展潮流相一致。

(四)“和谐世界”的理论创新

在2005年4月的亚非峰会上,胡锦涛第一次提出了“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主张。在同年9月的联大会议上,胡锦涛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提出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3]“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既是给全世界人民的和平共处带来了希望,也成为了我国外交特别是多边外交的重要方针,是我国外交在新世纪取得突破的重要指导理论。

[2]金灿荣、董春岭.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J].当代世界,2009年,(09);7—12.

[3]袁鹏.“和谐世界”与中国“新外交”[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4);1—8.

二、当前中国外交的布局

建国60多年来,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中国的外交格局也在不断调整。进入21世纪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表示:“将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继续加强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继续增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继续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4]。这一内容在十七大报告中得到了延续,也奠定了新世纪我国的基本外交布局,被广泛认同为“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重要舞台”。

(一)大国外交越发成熟

“大国是关键”,大国间的外交关系将直接影响世界格局和中国的外部发展环境。当前的中国外交,不仅能够比较稳健地处理与大国之间的矛盾冲突,还保持了与大国之间相对稳定的发展关系。首先,在与俄罗斯的关系上,习近平上任后首访选择了俄罗斯,足见中国对与俄罗斯关系的重视程度。访问期间,习近平强调了俄罗斯是中国最重要的战略伙伴,中俄发表的《联合声明》强调了双方在各种核心利益上的相互支持、合作的决心。其次,在与欧盟国家的关系上,近年来中欧贸易争端不断,李克强2013年的访欧活动可谓迎难而上,他表示“一个繁荣、稳定的欧洲符合中国的利益”,中欧关系一直是从大局出发,和平稳定的发展。再次是中美关系,今年六月习近平会见奥巴马,掀开了中美“跨太平洋合作”新的一页,两国同意通力协作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体现了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的发展状态。

(二)周边关系趋于稳定

我国想要发展国内的经济建设,良好的周边环境必不可少。中国一直奉行“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方针,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周边环境趋于稳定。在东南,我国建立了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了“东盟+中日韩”(10+3)的多边机制,大大改善了中国与东南国家间的关系。在西南,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保持和平友好关系。在东北,中国在组织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上不辞辛苦,为东北创造安全的周边环境发挥重大作用。在西北,中、俄、哈、吉、塔五国共同签署了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和边境裁军协定,并建立五国元首会晤机制,为西北边境的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5]

[4]国务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2002年.

[5]张清敏.六十年来新中国外交布局的发展——党代会政治报告分析[J].外交评论,2009年,(04);34.

(三)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不断巩固

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依靠。中国不管是在国际地位的提高、瓦解西方国家在人权上施加给中国的压力,还是在解决台湾问题等方面,都少不了发展中国家的大力支持。今年习近平访问坦桑尼亚、南非与刚果(布)三国,表明了我国对非洲国家的重视。其实早在2006年,我国就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提出在各个领域上建立“共担、共享、共赢”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为中非关系的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还出席了“金砖四国”峰会以及访问拉美三国,这一系列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事活动,使我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四)多边外交持续推进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多边外交日益成为国际间合作的普遍现象。中国也十分重视发展多边外交关系,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除了上述提到的“10+3”和“上海五国机制”外,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还积极参与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为促进地区的和平稳定和成员国之间的互利合作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中国在中非论坛、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亚欧首脑会议、东亚合作系列峰会、G20峰会以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中也积极展开多边外交活动,[6]持续有力地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

三、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

当前中国外交在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各种理论指导下,外交布局整体呈现出稳定和平的态势。但是国际形势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形势变动的影响,中国外交在和平推进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一)美国重返亚洲

2011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高调宣布了重返亚洲战略,她表示“亚洲将是美国未来外交战略的重心”。最近两年,在军事上,亚洲各国间的冲突和纷争,无论是“天安”号事件还是中日钓鱼岛争议,南海问题还是我国设立防空识别区,都可以看到美国出面干涉的身影。同时,美国还向中国周边国家出售先进的武器

[6]宫力.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优化中国外交布局[J].新远见,2011年,(11);19—25.

装备,并与它们频繁地举行军演。在经济上,美国与东盟成员国签订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国签订《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试图削弱中国在亚洲的经济影响能力。

美国重返亚洲的一层实质,是为了均衡亚洲各国间的发展势力,重夺亚洲的主导权。而其围绕中国的一系列动作,实际上暴露了重返亚洲的另一层实质,即利用伙伴关系拉拢、分化亚洲各国,压缩中国在亚洲的活动空间,从而牵制中国的发展,保证美国在亚洲和世界的霸主地位。面对美国来者不善的包围和挤压,中国如何应对值得思考。

(二)周边关系复杂多变

中国周边关系复杂,单从地缘上说就与15个国家接壤。在和俄罗斯的关系上,虽然双方是最重要的战略伙伴关系,但是目前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是东西兼顾的“两头鹰”,如果发生冲突,其难免会更多地考虑自身利益。在和日本关系上,受历史原因影响,中日关系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近年来钓鱼岛冲突愈演愈烈,中国又在东海建立了防空识别区,中日关系也更加紧张,日本在美国舰队的撑腰下,挑衅行为不会减少。随着美国与东盟国家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势必减小东盟成员国对中国的依赖,中国在东盟地区的话语权有可能产生动摇。同时,在中国南海,中国与菲律宾在黄岩岛问题上小冲突不断,马来西亚、越南等国也趁势以各种形式在南海宣示主权。中国周边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严重考验着中国外交的战略布局和中国与邻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三)西方国家的遏制

2010年,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总是报着怀疑的态度,它们担心“大国崛起导致霸权主义”的历史规律将在中国身上重演。近年来,西方一直极力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等对华不利言论,给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同时,西方国家在贸易、军事、人权等方面对华的针对行动没停止过。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对华遏制的方针很难改变。

此外,近年来西方国家还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企图挑拨它们与中国的关系,同时弱化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影响力。而受能力限制,中国对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帮助已经很难满足它们发展的需求,它们与中国在国际问题上也出现了诸多分歧,外交摩擦时有发生。

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虽然不是同一阵营,但是它们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处理好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中国意义重大。

四、中国外交路在何方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中国外交受到了诸多严峻的挑战,迎接挑战,正确应对形势变化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是推动中国外交和平发展进程的必经之路。制定应对外交挑战的策略,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有限容纳美国重返亚洲

面对美国来势汹汹的重返亚洲,首先,中国应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念,同时吸取前苏联的教训,不走苏美军事对抗和军事竞赛的老路。其次,美国在亚洲的存在会带给亚洲国际安全和经济发展,而中国作为亚洲成员国也将在享受这些公共利益。同时,中美双方维持一定的战略平衡,对双边关系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稳定都是有利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容纳美国的亚洲战略是无害的。再次,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实力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中国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才能积累与美国抗衡的资本,不畏惧任何针对中国的挤压和挑战。而新世纪综合国力的构成,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强大,还包括政治影响力提升、文化价值体系易被世界接受、科学技术的领先、军事平衡等。此外,中国可以通过在全球气候问题、中东地区、非洲地区等问题上发挥作用,从其它方向牵制美国在亚洲的战略,从而分散美国在亚洲给中国造成的压力。

(二)巩固完善周边国家关系

与邻为善,巩固完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营造和谐稳定的周边环境是中国外交的最优选择。首先,在和俄罗斯的关系上,中俄之间最重要战略伙伴关系的稳步发展,既符合两个新兴经济体的共同利益,又能平衡和牵制美国在世界的霸主地位。但是出于俄罗斯当前的外交政策,我国也应时刻保持警惕,时刻关注其外交动向,对于和俄方违背中国利益的行为要勇于回应。其次,对于棘手的中日关系,两国之间领土纷争由来已久,在世界和平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应在保证主权领土完整的基础上,更多地从大局出发,稳定中日关系,实现更多的共同利益。再次,东盟自贸区尚没有真正的主导者,东盟各成员不具备成为领导人的实力,理论上远在美洲的美国也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实质领导。中国应该趁美国立足未稳,尽早把领导权的的事宜提上日程,在东盟各国中有所作为,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给予它们更多的援助与实惠,进而为从一个学习者提升为主导者创造先机。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应该明白南海各国不是有意对抗中国,而是出于对南海资源的控制。当前尚无成熟的解决问题机制,但是贸然武力解决是不符合时代发展潮

流的,稳中求解才是良计。中国应寻求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利用东盟组织,强调南海的整体利益,最好通过协定的形式来约束各国在南海的行为。

(三)积极完善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是指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各种非经济和武力的形式向外国展示自身的综合素质,凭借文化影响力和文化魅力塑造国际形象,赢得其它国家的尊重,从而达到为自身发展创造有利外交环境。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公共外交的方式,向它们展示中国正面、积极、负责任的真实形象,以此消除它们对中国的顾虑,以“软实力”征服世界。

完善中国的公共外交,第一,要对不同国家民众的思维习惯和目前对中国的印象进行研究,把当地情况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有针对性进行宣传。正如温家宝所指出的,“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对外宣传和交往方式,尽量使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交流,增强宣传的有效性,努力引导各方面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作用,营造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7]第二,公共外交不能局限于政府和官媒,应充分发挥民间组织、企业精英的积极作用,鼓励他们以多种方式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

(四)大力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在世界大舞台上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国所要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外援助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就目前来看,与国际社会期望中国承担的责任还有很大差距,“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塑造任重道远。第一,中国的援助不能再局限于亚非拉国家,要让更多第三世界的国家和人民享受到实惠,让他们切身感受中国的崛起不是霸权主义的掠夺,而是为了让世界各国共同进步。第二,中国外交长久以来秉承“韬光养晦”策略,但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远离国际纷争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应该在“韬光养晦”的基础上,在当事国同意的前提下,在解决国际冲突中承担起响应的责任,有所作为,让“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逐步树立起来。

[7]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J].人民日报,2009年.

结论

建国60多年来,中国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理论上,形成了和平、发展、合作、进步的时代观,提出了“和谐世界”的创新理论,同时始终对外坚称并贯彻执行“和平发展道路”。在实践中,中国和世界大国间的外交关系越来越成熟,周边关系趋于稳定,与发展中国家的友谊得到巩固,多边外交也在按部就班地持续发展中。

但是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国的外交环境也处于变化之中,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压缩了中国在亚洲的活动空间,同时复杂的周边关系和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误解,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对中国期望的日益增加,都给中国外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对于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中国应该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但也应以更灵活的方式处理。在处理周边国家关系时,要坚持“与邻为善”,营造和谐稳定的周边环境是中国外交的最优选择。中国还应该积极完善公共外交,同时在国际社会中承担起响应的国际责任,以此来消除世界对于中国崛起的错误认识,在世界人民面前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从而为中国的发展赢得和平稳定的外交环境。

本文对中国外交的现状与挑战进行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外交发展提供帮助,也为后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当然,受知识结构和阅历水平所限,本文仅对中国外交面临的三个挑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只是抛砖引玉。如何让中国外交在新世纪获得更大的成功,值得学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发喜.邓小平的时代主题观与中国的和平发展[J].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05);1.

[2]金灿荣、董春岭.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J].当代世界,2009年,(09);7—12.

[3] 袁鹏.“和谐世界”与中国“新外交”[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4);1—8.

[4] 国务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2002年.

[5] 张清敏.六十年来新中国外交布局的发展——党代会政治报告的文本分析[J].外交评论,2009年,(04);34.

[6] 宫力.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优化中国外交布局[J].新远见,2011年,(11);19—25..

[7] 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J].人民日报,2009年.

[8] 吴鹏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成就、挑战及对策[D].南京:南京大学,2012年.30—44.

[9] 卢晨阳.中国对多边外交的参与及对策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8年,(02);91—92.

[10] 朱妍.浅析美国重返亚洲战略[J].群文天地,2012年,(14);287—288.

[11] 刘中起.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与中国的对策[J].上海人大月刊,2012年,(08);51—52.

[12] 严培.美国“重返亚太”与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选择[J].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11);191—192.

[13] 周厚虎.公共外交与中美软实力战略[J].国际展望,2012年,(01);44—46.

[14] 李美琴.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建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1年.30—38.

[15] 张蕴岭.中国周边环境的新变化与对策[J].思想战线,2012年,(01);1—3.

浅谈中国外交文化

浅谈中国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环境下,中国需要发展文化外交,同时文化外交的开展也会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外交的含义与历史实践 文化外交是为了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来积累了丰硕的文化成果。文化外交正是文化成果之一。文化外交实践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不会忘记两汉时张骞、班超出西域,开辟了陆路的“丝绸之路”的创举,在海上,郑和七次下西洋也沟通了海上文化与贸易交流,近代历史上梅兰芳的赴美京剧演出,为中美外交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1972 年的“乒乓外交”堪称中国文化外交的经典。近年以来,随着我国影响力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热”,突出表现在“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二个方面。截至2006 年9 月中国已在46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8 所孔子学院来推广中文和中国文化。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己任,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中国文化外交的成功实践 近年来,从改善自身形象、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及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出发,中国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开展文化外交的经验,不断探索自己的文化外交战略。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国的文化外交模式还很不完善,但中国在新世纪的文化外交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化展示、语言推广和文化交流方面成效显著。 (一)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 “文化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外交形式,是国家根据对外关系的整体工作格局与部署,在双边国家约定的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内,以文化为载体,以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为手段来开展的国家公关活动。“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是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外交“文化展示与沟通”的标志性活动。自2003 年始,中国成功地举办了英国“中国文化年”(2003-2004)、法国“中国文化年”(2003-2004)、美国“中国文化节”(2005)、“中印友好年”(2006)、俄罗斯“中国年”(2007-2008)意大利“中国文化年”(2008-2009)及俄罗斯“汉语年”(2010)等文化年(国家年)项目,这些项目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给相关国公众带来了一次中国文化的“集中轰炸”,使他国公众在与中国文化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和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从“心灵”上感知中国,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吸引力。 文化年(国家年)对中国来说还有一个更深远的意义。“中国文化年”项目的广泛开展,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的沟通,将中国的文化理念内化在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准则理念中。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协和万邦”的理念,不仅对中国社会本身有着内化的功能,而且,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必将为国际社会的和谐共处做出贡献,起到“化天下人”的作用,这将是中国对国际社会最大的贡献。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但“9·11”事件后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以来,随着世界安全形势和地缘政治的演变,中国亚太安全态势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这种变化既给中国创造发展的新机遇,也使中国面临许多新挑战。 一,在地缘政治上,中国处于世界政治新版块的中心区域 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深刻调整中,亚太地区无疑是对美国全球利益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核心地区。然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威胁几乎都来自亚太地区:该地区是对美国安全构成致命威胁的国际恐怖势力的滋生地和集中地,是对美国安全构成现实威胁的所谓三个“邪恶轴心国”的分布地,也是因大国崛起可能对美国长远安全利益构成挑战的地区,还是对美国经济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地区。因此,美国已将全球战略重点东移,确保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实现。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在地缘政治上,中国扼守亚洲东部,是美国推行欧亚大战略并企图将东西两线联为一体的重要屏障;在地区局势上,中国是美国解决亚太地区所关注问题时必须借重与合作的重点对象;在双边关系上,中美两国特殊的安全联系和复杂的利益冲突,使美国对华始终怀有一种矛盾心态,对华政策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中国是美国既要进行建设性合作、又需要加以防范的国家。 二,在周边环境上,中国周边主要地缘版块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 亚太地区主要地缘版块战略地位的明显提升,既是该地区成为世界地缘政治中心的导因,又是该地区主导世界政治舞台的体现。 中东地区因其复杂和特殊的矛盾而成为世界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地区。美国以伊拉克为突破口推进所谓“民主化”改造,可是巴以冲突的时起时伏,使该地区成为牵动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火药桶”。国际恐怖势力的猖獗和民族宗教矛盾的泛起,使这一地区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关键地区。国际恐怖势力的全球性、严密性、诡秘性和狂热性,决定了国际反恐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也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亚仍将是世界地缘政治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处在恐怖与反恐怖的矛盾交汇点上,印巴两国在强力扩充军备战略的驱动下,双方的矛盾摩擦将呈现复杂化和长期化的趋势,使南亚大陆笼罩在纷争与冲突的阴云中。 东南亚地区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人文环境,使该地区成为国际恐怖势力泛滥的重灾区和反恐斗争的“第二战场”。东盟区域合作的不断发展,“1O+3”(即泰国、印尼、马来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00字论文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应环境变化和历史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既契合中国利益又符合世界发展利益、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影响的外交新理念。 落实“中国化”或“中国特色”。为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全面深入地总结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当代外交实践中积累的极其丰富的经验,以奠定牢固的实践基础。我们要以中国外交历史和现实问题为中心和出发点,以中国外交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为素材。在总结外交经验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包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还要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华,倡导中国式外交理念和价值观,这是实现外交学中国化的民族文化基础。 在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过程中,还必须落实“系统化”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按照系统方法来全面地总结外交实践经验,构建完整的而不是片断的、互相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系统化还要求我们在大力发掘中国优秀思想宝库的同时,能够海纳百川,具有开放性,充分吸收国外特别是西方外交学的积极成果,使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内涵更加深厚丰富。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必须符合“科学化”的要求,理论概念和范畴要十分严谨,具有科学的内在逻辑。科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发现规律,解释现象,预测未来,指导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科学理论需要用科学方法来构建,在研究程序上至少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概念操作化、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几个环节。外交学应当是兼具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科学理论体系。但迄今为止,无论是国外包括西方的外交学著作还是中国已经面世的外交理论体系,多数更加注重的是外交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而缺少高度的学理性、科学性。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世界格局。现阶段,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各个国家利益集团的斗争暗流涌动,中国的外交布局已然发生了变化。特别在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更是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强调要增强战略定力,坚持和平发展,要始终不渝地走好和平发展这条道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还要切实地维护好自己的核心利益,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决不会屈服于任何的外来压力。可以说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概括起来是四句话,大国是首要,周边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关于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还提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这面旗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合作共赢是国与国之间更好的、更和谐的共处方式,追求的是一种1+1 >2的和谐发展,既利人,又利己;既合作,又竞争;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激励;既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拒绝竞争,是以理性的态度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首先,中国在积极探索新型大国关系之路。近两年,习近平主席多次同美俄领导人会晤,为中国同美俄的新型大国关系发展规划了路线图。新型大国关系核心在于坚持互利共赢,求同存异的理念,抛弃冷战思维。中国同美俄等大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合作,开放合作是现代国家特别是崛起中大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往经验告诉我们,闭门造车是永远行不通的,中国经济已然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在一些地方“中国威胁论”依然存在,但只要中国保持和平发展的势头,在与其他大国开展外交关系中坚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就一定有信心赢得新型大国关系的未来。其次,在与周边的外交关系上,中国致力于塑造一个更加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周边环境。目前,中国周边形势并不平静,无论是“钓鱼岛”问题还是南海问题,都是目前摆在中国政府面前最棘手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中国的迅速崛起导致周边地区的不安,“中国威胁论”依然在某些周边国家盛行。加之某些域外大国的干预和挑拨,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能否和平发展还存有疑虑。然而,只要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和繁荣稳定的方针,诚心诚意地与周边地区开展合作交流,夯实睦邻关系的社会基础,终有一天会解决这些问题。 再次,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上,中国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环境、 新挑战 主讲:王逸舟教授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引子:从近一时期周边动向说起 南海、东海、黄海真的有事? --一种区域格局的震荡调适 ?判断一:中国崛起是周边乃至全球格局变化的主要变量之一。 ?判断二:成败关键在内不在外,尤其体制改革的“进” 或“滞”。典型事例--- ?增长的出国潮(留学生、旅游者和出国务工者) ?国防现代化出现全新的机遇

挑战一:新的发展危机 中国发展处于十字路口 --低端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海外能源供给与通道出现麻烦;?环境生态恶化、国际压力增大;?粗放增长的模式加剧对外依赖;?全球制造业金字塔的中低位置。?案例一:从石油进口国名单看安全隐患 安哥拉,沙特,伊朗,俄罗斯,利比亚阿曼,苏丹,伊拉克,科威特,哈萨克 ?案例二:原料进口的巨大压力---中国占全球粗钢生产的47%; 三分之二的铁矿石需要进口; 现有产品结构中低端占大头。 王选先生的一个评估: “我们造壳,别人造芯“。

挑战二:新的安全威胁 A类:传统安全威胁 公众常识小测试--- 中国的面积、民族和邻国新一轮全球蓝色圈地后果;涉我主权争端的复杂难解;跨界民族问题的微妙棘手;建国以来主权冲突的启迪;国际法与制度的更多约束;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道义律。B类:非传统安全威胁 形态及特点: 1.威胁形态的变幻莫测 2.无法用军事手段解决 3.内部矛盾与外部介入 案例一:SARS等恶性传染病 案例二:金融海啸造成严重损害 案例三:三股势力坐大的恶果

挑战三:新的国际压力 ?中国崛起的正负效应;?内外认知的巨大反差;?可畏不可亲的经济龙;?消极形象的复杂成因;?风范大国的成长方向。案例分析--- ?新殖民主义的夸张想象;?外援与公共产品的匮乏;?创造性介入的增强方向;?国际贡献度金字塔观测;?姚明高大形象的新隐喻。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中国外交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 e y w o r d s (1) 一、儒家思想 (1) 二、道家思想 (3) 三、佛家思想 (4) 小结 (6) 致谢 (6) 参考文献 (6)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中国外交 06级国际政治专业学生林超 指导教师杜宪兵 摘要:这几年国学的复兴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在外交领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提出要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重要外交理念。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学说出发,从传统文化角度来建设中国特色的外交事业以及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和谐世界传统文化中国外交文化软实力 Learn China's diplom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tudent majoring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in Chao Tutor Du Xianbing Abstract:Learning the revival of Rang of the past few years,for the pai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 hav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Especially in the diplomatic field, the face of the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we propose to build a lasting peace, common prosperity and harmony in the world the important diplomatic philosophy. This article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ory,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enhance the diplomatic cause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Key word:Harmonious world ; Traditional Culture ; China's diplomacy ;Soft Power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中国正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我们如何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做到和平发展,如何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正如儿女有困难就会找父母,我们需要从祖先的智慧中汲取营养。[1]首先引用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2]以上是有关和谐世界理念的阐述,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等方面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思想。下面分别从儒释道三家学说分析其蕴含的广博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 一、儒家思想 儒学在2000年前产生于古老的东方中国,当初是鲁文化,后来被中原和周边民族所接受,成为中华文化。大约在1000年前逐渐被东亚与南亚地区所接受,成为亚洲文化。[3]近百年来又传播到西方,被某些西方人筛选认同,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儒学作为天人之学、道德人文之学、群体和谐之学、忠恕宽人之学、义利调适之学、大同小康之学,对于改善21世纪人类生存环境、建设人类的普遍伦理、共同道德,提高人们

浅谈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浅谈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经济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当然不排除一些小的波澜。与此同时,世界的形势也在不断发生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继续在曲折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国的综合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前进,致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就局部来讲,并不和平。但世界需要和平,这更是世界上每个人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意识潮流。 以下是鄙人就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些拙见。主要就4方面的问题来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对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积极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与国际接轨。发展中国家也应加强团结合作,维护自身的利益,推动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规则和制度的改革,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这是中国的态度也是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态度。发展中国家要结成友好联盟,共同奋进,充分利用这把双刃剑,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世界竞争力,向发达国家的行列进军。 二、世界多极化发展 二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的两极格局,支配世界场大半世纪之久。但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彻底被打破,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旧格局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转化期。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并且逐步形成了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多个世界强国共存的多极化格局。 面对多极化发展,中国作为其中的一级该如何面对,并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去积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塑造大国形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以此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声张正义,维护世界公正。 《人民日报》 课本《形势与政策》

中国外交战略

中国外交战略 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和差不多原则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进展观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指导方针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断,爱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 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洁净房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洁净房子再请客”,是指:往常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努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显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布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方针,我们不仅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不仅同进展中国家,也要同发达国家进展友好合作关系。如何处理意识形状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党在对外交往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咨询题。邓小平同志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拓展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大局动身,明确提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紧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动身”,“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状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咨询题和处理咨询题”。(12)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国家关系和党际关系中的意识形状咨询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所谓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状差异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外交也在探索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形成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果断地把国家的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如今中共中央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这两个大局出发,在“和平与发展”的表述中加上了“合作”二字,在丰富了时代观内容的同时,也为下一步中国外交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2形成了“全方位外交”的外交战略。中国外交的新战略被定义为四大块: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舞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战略相比,新的外交战略紧扣时代主题,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真诚地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愿望,指明了未来中国外交的发展方向。 再次,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面对一度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用“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外交实践有力地予以回应。“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由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也是由中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决定的。 最后,构建了“和谐世界”理论。这是中国外交最新的理论创新。构建和谐世界,就要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准则,在国际事务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倡导国与国之间政治上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互相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在全球公共问题上相互帮助、协力解决。 中国外交未来的发展战略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获得了世界各国的一致认可,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全新的大国形象。金融危机的爆发冲击了现有的国际金融和国际关系格局,各国的实力对比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中国的表现备受世界各国瞩目,外界对中国抱有极高期待。然而,这些期待和评价的到来比我们预想的要早,一些潜在的矛盾和问题被较早地提上了议程,中国外交不得不提前面对这些困难并加以解决。 当前中国外交在同世界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三对矛盾已经显现。 首先,在主观上,中国对自身的身份认同存在内部冲突。目前,中国自我定义为发展中国家,但很多具体的利益又和发达国家趋同。中国在现有的国际体系权力结构中处于重要位置,但在现有国际制度结构中却处于弱势地位,中国以何种身份继续融入现行国际体系,以何种身份要求改造现行的国际秩序,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的利益,成为中国外交主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中外对中国的认知差异问题已经凸显。外国人习惯从集体的角度看中国,看到的是中国GDP总量,是中国日益增长的力量;中国人习惯从个人角度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的新挑战解析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的新挑战 机械学院41100328 刘威 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地区影响力不断加大,国家声望也不断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的世界局势也变的很微妙。在苏联解体后,美国要谋求世界超级大国地位,企图建立单极世界。中国势不可挡的成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绊脚石”。 在上个世界90年代末美国就已经把矛头对准了中国,但是在2001年美国本土发生911事件,使得美国把战略重心转移到反恐和西方伊斯兰世界上。就在这十年里中国的国力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不知不觉在经济上已经赶超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随着本拉登被击毙,伊拉克战争结束,美国从伊拉克战场撤军。美国自然而然的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在亚太地区,美国首先巩固了和传统盟友日本和韩国亲密的战略关系,并且在东南亚扶持菲律宾。 为了对中国实现战略包围的形式,美国也积极拉拢曾经的敌人越南。并且在最近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还访问了缅甸,这是美国官方50年来第一次访问缅甸,美国的目的在明显不过,就是拉拢各种力量,对中国进行战略合围。 貌似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已经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但是中国要怎么从美国的包围中突围已经成为摆在中国领导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认为现在中国领导人用的是一个“忍”字。在美国咄咄逼人的前提下,中国船员也在日本,韩国还有菲律宾等附近的海域屡次被补,中国却没有对其做出强有力的回应而是选择了忍,只是回应对中国被抓渔民要进人道主义。而且在菲律宾受灾的时刻中国政府主动捐赠了100万美元的救助金,有种“农夫与蛇”的味道中国政府的主要任务不是和美国做斗争而是发展我国的经济,而是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地区影响力。

中国外交政策及特点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指的是我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各方面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边界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他政策措施处理办法,在我国外交政策的指导下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000年7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就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阐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四项原则。 原则 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目标 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成果 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增强外交软实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浅谈民间外交的发展及其意义

浅谈中国民间外交的发展 【摘要】民间外交作为外交中的特殊形式,在国际关系的发展历史中散发出独特的光芒,人们日益认识到主权国家委派的代表之间正式的、官方的、政府对政府的互动,未必是保障国际合作、消除分歧或者平息冲突的最有效方式。本文就中国的民间外交探讨其历史发展及意义。 【关键词】民间外交国际关系 对民间外交的界定和称呼没有非常统一和确定的解释,一般认为,所谓“民间外交”是指“在复杂多元的国际社会中,由不具有国家外交正式资格的法人组织或自然人为本国国家利益、本同官方外交目标或补充官方外交行为不足或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利益而主动进行的对外交往或交涉活动。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世界体么一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事国际事务的政治行为主体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非官方的跨国行为体和次国家行为体在外交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特别是民间外交旱现出强劲发展的状态。 一、民间外交兴起的原因 冷战后民间外交的兴盛,是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动所引起的,其中既有同际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有官方外交的主观需要;既有历史的经验,也有现实的理论基础。 首先,国际政治民主化促进了民间外交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使得世界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从而促进了世界各国在相互交往中加强协调合作,并通过国际组织按照国际惯例、国际规则解决彼此间的合作和争端问题;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始终伴有文化渗透、制度移植等现象,以及与其发展进程相适应的政治变迁,这就使世界形成一个超越国界的“社会世界”。“社会世界”的本质足公民社会在令球的拓展,它容纳,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国际行为体,推动着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国际政治民主化反过来又使新的“文化”、身份和民间力量进入了以前封闭的国际政治体系,以往参与外交和国际事务的国家主体越来越多地被非国家主体补充或代替。这一切使民间外交作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对国家问关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其次,弥朴外交工作中“政府失灵”的需要。所谓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并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或像理论上所说的那样“有效”。为解决“政府失灵”问题,就要发展由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构成的“第三部门”来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民间外交的出现也有着“政府失灵”的动因:一是对于某些国际敏感的问题,官方来应对处理常常比较尴尬,进退空间不大;二是对一些长期性、全局性 1徐大超,<论民间外交的勃兴及其发展困境——兼论对中国外交的启示>,载于《当代世界》2009年第12期

新中国的外交,重大事迹,足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浅谈中国目前的外交关系

浅谈中国目前的外交关系 现代的中国,从相对近的历史沿革来说是在辛亥革命后在清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华民国以及后来通过解放战争所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统一)。在清王朝统治中国的历史阶段,同时期的世界,西方正值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而中国相对与世界,社会经济与科技等综合实力正在被西方拉开差距,以至于在1840年以后饱受外辱。但它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还是有不少历史功绩的,如清朝满族统治者通过对蒙古的和亲与积极协调满汉关系,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可以说它在世界东方建立统一了统一的多名族国家,奠定了我国现今版图在国际上的法律地位,建立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的轮廓,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今天,我们处理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特别是与周边各国的关系,是要以我国古代历代王朝特别是清朝的历史为依托。但是进入十九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局势在动荡中前行,使的国际关系一体化加强。特别是通讯和交通等新技术与事物的发展,使一地发生突发事件,远隔重洋的大国领导层迅速了解情况并干预局势成为可能。这就使国际局势溶为一体,地区界限渐趋模糊。迫使我们必须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由于近代文明在西方起源,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迅速成长为世界强国,进而在全球殖民扩张,并且侵略势力很快染指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又经过解放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外国侵略势力才基本上退出了中国。日本通过侵略所得中国领土,悉数归还。沙俄所割中国领土则由于有政府间协议,只能是暂时搁浅。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新领导层奉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与“一边倒”的政策。一方面,使所谓西方民主国家在华势力暂时退出中国大陆,并得到苏联一定帮助;但另一方面,却导致西方对我进行封锁和禁运达二十年左右的时间。 后来中苏关系破裂,说明意识形态领域一致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面前,国家利益仍然高于一切。可见,国家利益仍然是外交之阿基米德杠杆的唯一支点。一般说来,国与国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并存,但从根本上说,竞争是本质的,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竞争,当竞争所产生的矛盾冲突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时,也许就已经不远了! 我国在邓小平新政前,依靠自力更生,发展了“两弹一星”,也发展了除印度以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没有的、独立的、齐备的工业体系。虽然它是相对落后的,是计划经济的,但它毕竟是有了这样的工业体系。这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各种努力引进了一批具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并通过合资等多种方式使自身工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过二十五年的努力,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也与第三世界国家保持了一段距离。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我国经济增长率高,但由于基数小,所以绝对生产总值仍然在拉大。 我们现在谈如何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那么我们以前的,现在的地位又如何呢?从西汉的“文景之治”,汉武帝统治时的强盛及“昭萱中兴”到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我国是世界上是一流的大国,强国。就算到了清朝,也还有“康乾盛世”,在世界上虽然已谈不上强,但绝对是一流大国。可是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毛泽东在划分“三个世界”时,我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赫然列在“第三世界”国家名册里。这虽有历史之原因,也是实事求是之表述,但还是让人感到十分的悲凉。因为“第三世界”,

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_廖宏斌

2007年第5期N o 5 2007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 i chuan U niversity(So cia l Science Ed iti on) 总第152期 Sum N o 152 公共管理研究 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廖宏斌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74) 摘 要:在初步厘定公共外交概念的基础上,对公共外交的地位、作用和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公共外交;中国公共外交现状;公共外交的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8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 0766(2007)05 0111 04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国外情况和影响国外公众,以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公共外交的确切含义存在许多争议 ,对于其形成的原因和在现代外交战略中的作用,也缺乏应有的重视[1]x iii。这给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 和实践 造成了诸多不便。本文在全面梳理相关概念,初步厘定公共外交定义的基础上,对公共外交的地位、作用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初步分析,并就现阶段我国公共外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公共外交的界定 自1965年公共外交一词 出现以来,人们对于它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至今仍见仁见智,众说不一[2]2。从总体上看,学界关于公共外交概念的歧见,主要集中在行为主体、行为方式和活动目的等领域[3]42。其具体表现在: (一)关于公共外交的主体。一种意见认为,公共外交的主体只能是一国政府;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凡针对他国公众开展外交活动的行为主体,都是公共外交的主体。例如,卡特政府时期美国国际交流署第一任署长约翰 莱茵哈特(John R ei n hardt)认为,公共外交是指美国政府旨在进入国际观念市场的行为[2]2。显然,此处界定的公共外交主体仅指一国政府。而美国学者阿瑟 S 霍夫曼(Arthur S.H off m an)却认为,公共外交就是政府、个人和社会团体直接影响外国公众的态度和舆论的努力[4]3。埃尔默 斯塔尔茨(E l m er Staats)也认为,公共外交就是 公众 参与的国际信息、教育和文化活动 [2]2。显然,霍夫曼和斯塔尔茨定义的公共外 如欧洲一些主要国家一般将公共外交与文化外交视为同一个概念,而美国学者多数认为公共外交不仅包括文 化外交,还包括政府直接或间接资助开展的国际信息活动项目等;在我国,公共外交又被称作 公众外交 ,它主要包括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工作。另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仅美国学界和官方关于公共外交的定义就多达20余种。对此,美国学者伯纳德 罗希科(Berna rd R oshco)认为,人们对公共外交的定义,好比 瞎子摸象 , 他们所描述的只是其所触摸到的那一部分。 参见文末参考文献[1]。 例如,美国资深公共外交官艾伦 C.汉森(A llen C.H ansen)认为,公共外交的概念令人费解,无论是普通公众还是国会议员,对公共外交的确切含义都毋庸置疑地抱有某种程度的神秘感。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室官员小阿尔弗雷德 H.帕多克(A lfred H.P addock Jr.)在一次关于公共外交的专题讨论会上也明确指出,公共外交的概念之争 令人苦恼不堪 。参见文末参考文献[2]。 如美国约翰逊政府时期的一位大使认为,公共外交就是要新闻处工作人员报道他所参加的外交活动,以便保持他在国内的知名度;另一名非职业大使则认为,公共外交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取悦他想取悦之人,等等。参见文末参考文献[3]。 公共外交一词是由美国前外交官艾德蒙特 古里昂(Ed m und G ullion)在1965年发明并率先使用的。 收稿日期:2007 07 01 作者简介:廖宏斌(1972-),男,四川宣汉人,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西方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制度。

中国外交威胁与挑战

国际 1、美国重返亚洲,合围中国。 如今,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正在大幅上升,甚至可以说亚太地区已逐渐成为世界地缘政治中心,基于此,美亚太战略调整以恢复、保持和强化美在亚太的主导地位、影响为目标,以平衡、制约中国不断上升的地区地位、作用和影响为内容,以维护、强化与盟国的关系并争取东南亚、中亚和南亚国家为手段,对中国在亚太的利益、地位、作用和影响构成挑战和威胁。美国一方面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另一方面,加强与日韩等国的盟友关系,向东南亚国家进行军售,以及在亚太部署大量先进军事装备。美国已经在中国周边构建起了全方位的包围圈。中国在亚洲尤其是东亚的生存空间受到很大挤压,如何顺利实现突围至关重要。 2、地缘环境恶化,周边局势复杂多变 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也是主权纠纷关系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除了海上的争端,中国还与印度、不丹等国家在陆地疆域上存在争议。另一方面,中国周边强国多,历史遗留问题多,其中中日两国之间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俄罗斯采取东西兼顾的双头鹰政策,印度则抱定既生瑜,何生亮的心态。如果中国坚持和平政策,中国领土便极易被侵占;而如果中国最终选择非和平方式,作为强者的中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国际上将掀起新一轮遏制打压中国的狂潮。因此,化解周边困境、营造和谐周边的确要认真考量、谨慎应对。 3、结构性压力与挑战日益严峻,发展中国家集团出现分化 新兴大国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冲击现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因而,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的结构性冲突不可避免。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许多国际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中国的参与;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竭力遏制中国的发展,既通过鼓噪中国威胁论为中国的现代化营造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又围绕贸易、环保、人权、军事等方面不断向中国施压 与此同时,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厚的传统友谊正在经受考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利益日趋多元化,中国的快速发展也难免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生局部碰撞或冲突。 当中既有西方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的挑拨离间,也有因中国无法完全满足发展中国家的期待而招致的不满。 国内 1、中国自身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自身实力的壮大既是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战略的落脚点,也是其实施的必要条件。目前来说,中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进: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产业结构亟待完善,创新能力不强,政治改革明显迟缓,社会管理水平亟待提升,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为中国外交的突破带来困难 2、中国外交体系亟待完善 中国的现代外交起步较晚,而且是在探索一条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道路,因而,中国外交不可避免地存在若干不足。其一,外交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外交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仍显不足,外交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依然突出。其二,外交方式亟待丰富和拓展。目前,中国仍以传统外交方式为主,以官方形式为主,外交意识不足。其三、外交透明度和公信力急需提高。这极易造成民众对于中国外交的误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外交的公信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