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边疆管理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边疆管理

专题中国的民族关系

(一)中国古代史时期

1、两汉时期:①张骞通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族同内地联系,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辟。②西域的葡萄、核桃、胡萝卜等种子传入内地。③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今新疆地区。(七上67)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内迁内迁,鲜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七上94)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原因):①民族融合增强。②鲜卑贵族用落后方式统治人民,矛盾激化,统治面临危机。

(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改变北魏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巩固北魏的统治

(3)措施:①借鉴汉族政治、经济制度,加强管理官吏、经济。②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③学习汉族文化风俗(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推行汉族教育制度,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

(4)作用: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进程

3、唐朝:①唐太宗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被各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威”——派兵迎击叛乱的东突厥,直至将东突厥灭亡;“恩”——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改善同吐蕃的关系;②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唐蕃和同为一家”;③唐玄宗册封南诏(彝族白族的祖先)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改善同南诏的关系;册封回纥(维吾尔族祖先)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改善同回纥的关系。(七下18)

4、元朝:成吉思汗贡献: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

忽必烈贡献:建立元朝,统一中国,采用汉制改革,巩固统治,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盛况。(七下52)

5、明清时期:清朝加强对西藏、新疆、蒙古、东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措施及其作用。(七下77)

管理措施:

对西藏:①顺治帝和康熙帝先后册封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②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③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也由驻藏大臣督办。影响:驻藏大臣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对台湾:统一台湾后康熙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对北部和西北管辖:

(蒙古)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加强对北部统治;

(新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理西北边疆。

共同作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二)中国近代史时期:左宗棠收复新疆(八上14)

背景:1865年,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建立政权;英、俄承认阿古柏政权,妄图分裂新疆。

经过:(1)领命: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入疆:1876年,左宗棠率军西征,讨伐阿古柏。

(3)战绩:清军收复了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后来中国收回伊犁。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意义:粉碎了俄、英侵略者肢解中国的阴谋,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三)中国现代史时期:

1、1951.5,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布西藏和平解放。影响: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同时也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创造了条件,给西藏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

2、基本国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用: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民族事物的政治权利,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方针:因地制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

【提升拓展】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融合、民族友好是中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2、民族融合的意义①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和统一,也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和发展。②加强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3、认识:民族政策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开明灵活的民族政策会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专题对边疆的管理专题

1、新疆:

①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②唐朝: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后回纥改为回鹘。

③清朝:乾隆时,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设置行省,粉碎了俄、英侵略者肢解中国的阴谋,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⑤新中国成立后,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西藏:

①唐朝: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

823年,吐蕃与唐朝会盟。唐蕃会盟碑成为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②元朝: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

③清朝:顺治帝和康熙帝分别册封达赖五世和五世班禅,从此达赖、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正式册封。

雍正时,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驻藏大臣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清朝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乾隆时,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选。

④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⑤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置西藏民族自治区。

3、台湾:

①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

②清初,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东南海防的巩固。

③三次分离,两次回归:

第一次: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回。

第二次:1895年《马关条约》后,日本割占台湾;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回。

第三次: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退台湾。

④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

【专题感悟】:1、西藏、新疆、台湾等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2、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主权,打击分裂势力。

3、民族团结和边疆的稳定是祖国安定繁荣的重要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检测题:

1、清朝政府采取措施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下列选项与此无关的是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立驻藏大臣

C.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

D.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2、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北魏孝文帝,体现这一作用的主要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严惩贪污受贿

C.颁布均田令

D.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

3、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A.唐玄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雍正帝---金奔巴瓶

C.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

D.康熙帝---伊犁将军

4、中国内地的汉族地区开始种植葡萄、石榴等水果,丰富了自己的物质生活是在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5、汉朝时,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世界也开始关注中国,下列史实不正确的是

A.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B.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以到达印度半岛南端

C.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汉朝

D.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和非洲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材料三: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材料四:17世纪,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勾结沙俄,大搞分裂,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大败噶尔丹。18世纪,回部首领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息。接着,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内迁的各族中哪一民族为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影响如何?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概括归纳噶尔丹的分裂阴谋不能得逞的主要原因。清朝设置伊犁将军有何重要意义?

(5)请你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答案:选择题1、A 2、D 3、C 4、C 5、C

材料题:(1)丝绸之路的开辟或者张骞通西域。匈奴。

(2)鲜卑族。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答出二点即可)。

(3)特点:出现民族大融合盛况。原因:元朝实现了全国大统一;元代疆域空前辽阔。

(4)原因:①噶尔丹勾结沙俄分裂祖国的行为是非正义的,违背广大人民的意愿。②康熙帝反分裂态度坚决果断,举措得当。意义: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5)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人教版(部编2019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四)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课题:中国古代史(四)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教学目标: 1、识记: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②金与南宋的对峙;③宋代经济的发展; ④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⑤宋元时期的都市。 2、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到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战争是短暂的,和平交融是历史主流。。 教学重难点: 北宋的中央集权政治和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导入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该皇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湘版《中考历史》P.9考纲,明确学习目标,转入本课教学。 二、教学新课: 1、夯实基础:请学生速读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第6-11课的内容,然后思考完成湘版《中考历史》P.9—11的考点扫描填空题。 (1)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大金。 (2)澶州之战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北宋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3)金灭辽后,对北宋发动了战争,北宋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北宋灭亡后,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之后,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宋代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领先于世界地位,南宋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宋朝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杭州;还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略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文化交流与整合(一)

略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文化交流与整合(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民族共同体。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2%以上,其他55个少数民族合计只1亿人。就人口说,少数民族不到全国人口的8%,但就居处地域而言,民族聚居地区约占中国幅员的2/3。在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并以这一文化为纽带,使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虽然经历过历史上多次的大动荡、大分化,也发生过民族间的相互战争和摩擦,但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仍然把中华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是什么原因能使中华民族具有如此大的凝聚力呢?众所周知,民族是以文化来区别的,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倘若各民族间不能找到文化的共同点,不能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学习和借鉴彼此的文化成果,那么民族的畛域就很难打破。反之,若各民族之间能够有文化的交流与认同,那么民族之间的差异就会被认同感、和谐感所淡化而相近相亲。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正是依靠文化的交流;推进文化的整合和融合,从而形成“一体多元,多元一体”的格局,即各个民族既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文化个性,各民族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关系。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和谐与交流是形成中华民族的主要因素,兹仅就中国民族史上的民族融合与文化整合数例,以探讨和谐与交流在其中的主导作用。一、和谐与交流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变化、发展都与民族融合紧密相关。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民族融合的大浪潮。而每一次浪潮都发端于民族的大迁徙、大汇合、大交流。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以及元代、清代等时期发生的南方、北方民族大迁徙、大交流,都使许多一度活跃于历史舞台的古代民族(部族)融入其他民族之中,例如汉代的匈奴。三国的乌桓、南北的鲜卑、隋唐的吐谷浑、党项等等。还有些古代民族虽然现在还存在,但除了血统的差异外,在文化上已不再具有什么民族特点,例如满族、土家族等等。当满族最初入关。定鼎中原之时,强烈的民族畛域观念,曾因雉发这样的文化习俗差异而大规模流血,但经过300年之后,满汉在文化上已再难找到什么差异。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其实也是一个混合众多民族成分的民族共同体。现今一般将汉族的祖族认定为“华夏族”,祖先认定为炎帝、黄帝。考“华夏”一称始见于周代文献,到了春秋之时才以“华夏”作为民族称呼。“华夏”一词源于炎帝与夏禹。传说炎帝族兴起于“华山”(古代对秦岭的称呼)之野,炎帝与黄帝是“兄弟”。黄帝之后的禹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故中原这一地区的民族被称为“华夏”,《尚书正义》说:“华夏,谓‘中国’也。”《尔雅.释诂》说:“夏,大也。”可知“华夏”一词是用以区别中原地区的民族与其周边的民族(史称“四裔”。即东边被称为“夷”的民族,西边被称为“戎”(羌)的民族,南边被称为“蛮”的民族,北边被称为“狄”的民族)。但“华夏”实际上也并非全为中原之旅,炎帝族、黄帝族都与居于西北高原的“羌”族颇有渊源。“炎帝以姜水成”,而凡从“姜”字均与“羌”有一定关系。黄帝据史载原居于“昆仑之丘”,其先本活动于青藏高原东部,那里亦是“羌、戎”之地。夏代的开国之君禹更是“长于西羌,本西羌夷也”,可见“华夏”之先就已融入了一部分从青藏高原东迁的“羌”系民族成分。此后“华夏”族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融入许多民族成分,而发展成后来的汉族。可以说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一个历史时期汉族所包含的民族成分都不同,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有一些古代民族或部族融合进来。虽然,在汉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依靠强迫力量而使其他民族、部族“同化”于汉族的情况,但从主流和总体上看,则主要是因为文化的交融与吸引而促使民族融合。拓跋鲜卑的汉化就是一个例子:拓跋鲜卑原属于“东夷”民族,最早活动于大兴安岭以北的呼伦贝尔草原一带,以游牧狩猎为生。公元四世纪前期曾一度在今内蒙和林格尔北建立“代国”,不久为前秦所灭。拓跋硅时于公元386年重新建立代国,旋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迁都平城(山西大同)。到孝文帝时又将都城南迁至洛阳,由于北魏国家的统一和扩展,鲜卑民族从边疆逐渐深入中原腹区,与汉族和谐相处,相濡以沫,原有的民族畛域被冲破,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于是,给民族融合创

管理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思想史》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方向专升本)学生的必修课,也可以作为与管理相关的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 1.使学生全面了解管理思想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进而掌握推动管理思想发展的因素、条件和动力,认清管理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便提高学生的管理理论素养。 2.拓宽学生的管理知识视野,为学生研究教育管理理论和从事教育管理及其它管理实践提高借鉴,进而提高学生们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介绍管理学家们的成功之路,引导、激发和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管理思想史》属专业基础课,知识体系具有独立性,应在《教育管理》等相关课程前开设。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全面讲述中外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客观介绍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渊源及在管理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当地联系当前的管理实际,努力增强课程教学的生动性和科学性。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1.通过文字教材的准确叙述和音像教材的精要讲解,使学生对管理思想史有较全面的了解。

2.文字教材的编写要全面系统、逻辑严谨、阐述清晰、分析深刻、便于自学;音像教材和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材主要讲授本学科的重点和要点,教材的制作力求准确、生动。 3.学员要掌握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技能,善于使用中央电大提供的多种学习媒体,以自主学习为主;各级办学实体要给学员提供必要的面授辅导等学习支持服务。 4.在教学过程中,中央电大将利用电视直播课堂,网上教学平台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辅导或发布教学信息。 5.除主教材《管理思想史》外,录象教材《管理学名著提要》、IP课程《<管理思想史>复习指导》作为文字主教材的辅助教材,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拓宽教学渠道,进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6.教学过程要统一布置复习思考题和5次以上的作业。 7.本课程54学时,3学分,全年滚动开出。 8.本课程课内学时及配套音像教材分配: 章节名称课内学时录像I P 备 注 绪 论 2 一国外早期管理思想 4 1 二中国的管理思想 3 1 1 三工业革命和管理思想的发 展 3 1 1 四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4 1 1 五古典组织理论 5 1 1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中,共同创造开发了中国的统一、辽阔的疆域与繁荣的民族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泱泱大国,其民族与文化、疆域与统一,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一、地理环境中的民族关系——半封闭内向型的地理环境导致了各民族的内聚趋势 中国的地理环境,从边界的自然环境来看,除东部与南部临海,其他边界大多被山脉、高原、沙漠所阻隔,自然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内向型的地理区域。这种环境,一方面阻断了区域内各民族与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区域内各民族之间密切的交往,使各民族的多元文化能在发展中逐渐走向一体,而中国历史上多次分裂后而统一的版图都基本相似也得益于该地理环境。 而从内部环境来看,内部地形变化多样,又造成了各民族社会、经济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北方是蒙古高原,以草原游牧民族为主,相继有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和蒙古等部落和民族;东北既有茂密的森林丘陵又有辽阔的东北平原,主要以狩猎民族为主,相继有东胡、肃慎(满族祖先)、乌桓、鲜卑(锡伯族祖先)、室韦(蒙古族祖先)、契丹和女真等族;西北地区是一系列的山脉和沙漠,其间有绿洲适合人类发展,不少民族在此孕育了绿洲文化,相继有塞人、乌孙、月氏、匈奴、突厥、回纥和蒙古准葛尔部等居住;西南是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以藏、羌等半农半牧的高原民族为主,自古就有吐蕃(藏族祖先)、门巴、羌、白、苗、傣等几十个民族。 这些周边地区的民族,与边界外的联系被自然地理屏障所阻断,而中原地区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平原、丰富的资源物产和先进的文化对他们充满了吸引力。所以,尽管周边民族之间互相也有一定的流动与交往,如东北的鲜卑、室韦等民族向西进入蒙古草原,蒙古草原上的匈奴、突厥向西北扩张等,但总体来说,中国历史上的四边少数民族总是向着中原方向发展的,这是地理环境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内聚的影响。 二、政治中的民族关系——“中原—四方”的“天下一统”格局和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中国一词作为我们国家的名称,是从辛亥革命以后才开始使用的。在古代,中国是指国家领域的中心部分,而整个国家的概念是以“天下”、“四海”、“海内”等词来称呼的。中国历代皆认为天下既包括中原地区,也包括四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历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不管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都有“天下一统”的思想。尽管在国家之内有华夏和狄夷的区分,有民族歧视的观念和政策,但几千年来,“夷夏一体”、“四海一家”的思想始终与这些民族歧视的观念并存。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都执行或多或少的善待异民族的政策。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中原王朝,境内都包括了众多的民族,“夷蛮狄戎,犹错处内地”,而即便是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也往往是多民族杂居的局面。几千年各民族日益密切的交往,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得华夷之分的概念逐渐淡漠,各民族大一统的思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思想则日益深入人心。至清末民初,各民族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意识和中国的国家概念。 几千年来,中国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之下允许多种类、层次的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并存,也是多民族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占主导地位,皇帝

中国历史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民族关系 姓名XXX 学号;学院;班级年级;1 摘要:中国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民族关系形态。从总体上来说,历史上民族关系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民族群体动态平衡过程。由于阶级社会的这一决定性条件,民族关系的调整核心实际上是各民族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调整和关系的调适,而大量的各民族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的调整并不在各朝代政策和制度的调整之列,属于地缘、经济等民间需求的自然结果,只不过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借助了王朝政策的力间需求的自然结果,只不过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借助了王朝政策的力量。 关键词:历史上民族关系主流;历史民族关系调整;历史民族融合 参考文献; 1)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丁龙召,李晶主编.—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 2)单静,中国民族关系和谐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 3)施芳,中国史史学研究论述[D]云南大学,2012. 正文: 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题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虽然在文化上的发展程度不同,但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1.春秋战国时期:此时中原战乱,诸侯争霸,华夏族内部及与其他少数民族之 间的相互交往,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其主要特征是:华夏族(汉族)的形成。 2.秦汉时期:这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 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时由于少数民族的大批内迁,形成了中华民族大 融合的第一次高潮,各民族间的共同斗争及政治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其主要特征是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加快。 4.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此时汉族政权衰微,少数民族政权强盛,各少数民 族为推进自身的发展,纷纷学习汉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使汉化进程加快。元朝的统一进一步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此时期民族融合的特 征是:民族政权对峙和少数民族汉化。 在古代的民族关系中,有民族斗争的一面;也有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一面。民族斗争毕竟不是经常发生的事,不是年年月月天天都要发生的事;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事,确是年年月月天天都在进行的,因而我们认为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各族人民基本生活的需要乃是无声的律令,它能够冲破一切障碍而力求满足。就

管理思想史1

第 1 题: D 《政治学》是古希腊人()的一部著作,该著作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管理者和被管理 者的关系问题。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色诺芬 D. 亚里士多德 选择答案:A. B. C. D. 标准答案:A. B. C. D. 答案解析:1-P12. 分值:2 第 2 题: A 柏拉图的管理思想主要是研究了国家范围内的( )问题。 得分:0
A. 分工 B. 秩序 C. 等级 D. 经济 选择答案:A. B. C. D. 标准答案:A. B. C. D. 答案解析:1-P11 分值:2 第 3 题: C 《家庭管理》,又称《经济论》一书,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专门论述经济问题的 得分:2
第一部著作,该著作是由( )写成的。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色诺芬 D. 亚里士多德 选择答案:A. B. C. D. 标准答案:A. B. C. D. 答案解析:1-P10 分值:2 得分:0

第 4 题: C 《家庭管理》,又称《经济论》一书,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专门论述经济问题的
第一部著作,该著作是由()写成的。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色诺芬 D. 亚里士多德 选择答案:A. B. C. D. 标准答案:A. B. C. D. 答案解析:1-P10. 分值:2 第 5 题: B 在()的建立过程中,积累了集权、分权到再集权的实践经验。 得分:0
A. 古埃及 B. 罗马帝国 C. 古希腊 D. 古巴比伦 选择答案:A. B. C. D. 标准答案:A. B. C. D. 答案解析:1-P14. 分值:2 第 6 题: D 汉穆拉比为了巩固其统治,编制了()作为国家行为的标准。 得分:0
A. 政治学 B. 家庭管理 C. 理想国 D. 法典 选择答案:A. B. C. D. 标准答案:A. B. C. D. 答案解析:1-P8. 分值:2 第 7 题: 得分:0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当前位置:首页>>初中历史>>学生中心>>同步学习资源>>复习检测>>七年级下册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综合检测题 山东冯静 一、单项选择题 1.酷爱旅游的小明准备沿着丝绸之路古道进行一次西部旅游,请你指出他不能游览到的文化遗址 A.四川都江堰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敦煌莫高窟 D.吐鲁番火焰山 2.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3.汉朝时,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世界也开始关注中国,下列史实不正确的是 A.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B.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以到达印度半岛南端 C.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汉朝 D.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和非洲 4.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下列不符合史实的是 A.隋唐时期,日本派学问僧、留学生、专业技术人员来中国学习 B.日本曾大量出土唐朝的货币“开元通宝” C.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生活多年,并在唐朝做了官 D.日本的茶道在唐朝时传入中国 5.如右图:唐朝时,我国和各国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下列原因不符合史实的是 A.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B.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 D.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6.祖国历史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下列史实中,不是为建立和谐民族关系而进行的是 A.昭君出塞 B.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 7.为了写一篇论文,小明同学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辽、西夏、宋的战与和》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国家的统一 C.民族政权的繁荣 D.中华大家庭的团圆 8.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9. 9. 2008年北京奥运会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在四大发明西传的过程中做出最大贡献的是 A.西方传教士 B.大秦安敦王朝使者 C.阿拉伯人 D.中国航海家 10.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著作中(右图)写到:“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这里说的“此城”是指 A.东京 B.临安 C.大都 D.南京 11.西藏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始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对汉族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作用的认识

对汉族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作用的认识 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元文化大国,其中,汉族是占有人数最多的大族。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汉族占全国人口91.51%。并且这大约13亿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9%,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人口90%以上都分布在中国,在中国大陆,汉族分布于各个省份;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汉族这个人口多、分布广的民族,在中国民族发展史上产生的影响一定是不容小觑的。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族融合了大量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乌桓、柔然等。汉族与匈奴的融合过程十分曲折,为求得政治上的联合或曰双方关系的和平,汉匈统治阶级上层间开始“和亲”。这种“和亲”表面上是汉族人口的外向迁移,实质上却是匈奴民族汉化的开始。这是因为“和亲”不仅是汉朝宗室的公主嫁到匈奴,与此同时还有大批的使者、奴婢、匠人等随行,并带去大量的农产品、织物等,传播了汉族的文明,从社会生活、政治制度等多方面影响匈奴,对推动匈奴上层的汉化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战争流散在匈奴的汉人充实了匈奴的力量,占据了其人口的相当比例,同时也带去了新的生产技术,从而向匈奴社会的下层传播汉文化,并与部分匈奴人融合。汉末,百余部近五十余万匈奴人归附汉朝。他们中有的直接融入汉族,有的融入当时北方的其他民族中(如鲜卑等民族),但最终还是融入到汉族中。汉族融合北方游牧民族的过程与融合匈奴的过程极为相似,即向上层输出汉文化,而对其下层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流散在北方草原地区的大量的汉族兵士和边民。实际上农业经济和牧业经济极大的互补性是汉族与草原游牧各族相互接近、相互联系的基本动力。 而汉族对于百越、蛮、夷等民族通过设县置郡,将其置于汉人的政治统治下,而后通过汉族人口的大量迁徙,使汉族与南方各族交相杂处,逐步同化,进而融合。由于南方各民族大都是农业民族,因而汉化和与汉族融合的速度更快、更顺利。 汉族将多个民族融合起来,这种融合并不是汉族和某个民族的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多个民族的经济、文化等相互碰撞,互取长处,共同发展。 从衣着来说,“胡服骑射”给汉族的影响极大。唐以后,胡装以其舒适、便利的特点征服了汉民族,官庶上下乃至女子都尚穿此服。而如今,少数民族的日常着装大多与汉族的相同,只有在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地区还会保留着穿本民族特有的日常服装的风俗;在饮食方面,汉族不仅从北方游牧民族那里学会了多种食用牛羊等大畜肉食的方法,还从西域各族那里学会食用“胡饭”、“胡饼”、“胡椒酒”、“胡羹”、“胡麻羹”等及高昌酿法和波斯酿法的葡萄酒,这些使汉族的食品种类大大地丰富起来。而现在这些食物基本成为了各族人民生活中常见的品种,除了部分民族禁忌一些特定的食物,比如猪肉、狗肉等;在住的方面,从东汉时起,游牧民族使用的折叠坐榻——胡床传入汉族地区,晋以后不仅流行北方,而且推广到江南。胡床的使用促使高足家具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现在,椅子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各地区各民族还衍出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花纹或造型的椅子。 在我看来,汉族凭着人口多且分布广的优势,以及它的民族血统多元性,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相当于一个民族文化“大熔炉”。汉族在各方面被周围的各种民族影响,又将这些

管理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美国管理思想史学家丹尼尔·A·雷恩博士(Daniel A.Wren)所著的《管理思想的演变》书于1979年出版。P6 2.研究历史问题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地总结、辩证地否定、批判地吸收,在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P7 3.体现古巴比伦人的许多管理思想的著名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P18 4.希伯来人很善于利用宗教来控制人和管理国家。P19 5.古巴比伦人的许多管理思想都体现在法律上,他们在法律上做出了民事控制、事故责任、生产控制与激励以及最低工资等规定。P35 6.巴比伦人首先认识到责任不能推诿给下级这一原则。P18 7.古埃及人在管理中已有了萌芽状态的管理咨询制度、例外原则、授权等思想。P17 8.都江堰工程,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科学合理,兼有防洪、排灌、航运三种作用,在世界古代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充分展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工程设计和管理水平。P41 9.“为政以德”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治国思想。P44 10.孟子全部管理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和前提是对人及人性的认识和理解。P46 11.“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是管子所强调的管理者应有的创新精神。P50 12.管子的“四民分业”,强化了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P52 13.工业革命之前,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是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P62 14.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的观点对早期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突出的意义。P65 15.萨伊第一个明确承认生产力继土地、资本、劳动力之外还存在第四种要素——管理 P63 16.尤尔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著作是1835年出版的《制造业的哲学》。P65 17.普尔发现了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三个原则,它们是组织原则、沟通交往原则、信息原则。P73 18.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P83 19.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P86 20.在组织管理方面,泰勒认为应该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传统的凭经验工作的方法。P89 21.甘特特别出名的原因是他发明了甘特图(生产计划进度图)。P94 22.泰勒认为,必须在雇主和工人之间进行一场“心理革命”,双方才能变相互对立为相互协作,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P90 23.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P107 24.韦伯在管理思想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集权制理论”。P118 25.韦伯提出的法定权力是指理性—法律规定的权力。P121 26.古尔德纳提出了实证的行政集权制理论。P122 27.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它正式被命名为行为科学,是在1949年美国芝加哥的一次跨学科的科学会议上。P133 28.行为科学是由人际关系学说发展起来的,它和工业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后来又融入了人力资源学派。P141 29.霍桑实验是在位于美国芝加哥城郊的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中进行的。P143 30.霍桑实验得出了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企业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提高其士气的主要结论。P147 31.许多行为科学家对行为科学做了更细致深入的研究,从“社会人”假设发展到“自我现实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等,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P152 32.梅奥指出,人除了有经济方面的需要以外,还有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的需要。P157 3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的。P160 P190 34.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埃德加·沙因在1965年出版的《组织心 理学》中对人性进行了归类并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 P169 35.团体动力学所研究的团体指非正式组织。P172 36.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社会关系计量学,又叫做团体成 员关系分析法,是一种分析和计量团体中人际关系的学说和方法。 P180 37.雷定认为,领导效率的模型,取决于对工作的关心、对人的关 心和效率高低三种因素。P198 38.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认为,不存在“最好的”领导方式, 一切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因素。P199 39.王经理的信息传播者角色面向的是组织内部,而其发言人角 色则面向外部,把本组织的信息向组织周围的环境传播。P207 40.在所有的管理工作中,对人的领导是最重要的中心工作。其 他工作都取决于它。P213 41.当一个大企业经过短时期的激烈变革以后,必将继之以一个巩 固时期,经理也将从“企业家”变为“内当家” P209 42.一般认为现代管理理论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直到20 世纪80年代初的整个历史阶段中西方的管理理论。P221 43.“老三论”是指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P224 44.“新三论”是指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理论。P224 1.管理学者一般认为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P238 45.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其研究对象就是过 程和职能。P238 46.切斯特·巴纳德使用社会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管理问题, 后人称他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P244 47.西蒙用“管理人”来代替最优准则的“经济人”。P252 48.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热潮的兴起源于日本经济的腾飞。P272 49.彼德斯在分析了美国的许多大小企业后,提出了成功的公司必 须遵守的八条原则。P291 P326 50.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以 儒家为主导,儒、道、佛互补的文化。P318 51.知识型企业是以知识为主要的投资主体,以知识投入、知识 传播、知识转化和创新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P301 52.知识管理的两个直接目标是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P301 53.圣吉认为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这两项修炼是基础;自我 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这两项修炼形成向上的张力;系统思考是核心。P307 54.企业再造理论是由哈默和钱皮提出的。P342 55.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是管理的第一次飞跃。从科学 管理到文化管理是管理的第二次飞跃。P334-335 56.管理创新作为一个过程和一个结果,可将创意分成创意形 成阶段、创意筛选阶段、创意验证实施三个阶段。P340 57.文化管理的激励方式是以塑造企业文化为主。P334 58.企业再造与事业重组的区别在于,企业再造着眼于任务是怎 样完成的,以及如何相应地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从而带动整个组 织的全面变革;事业重组则是通过改革事业结构提高经营效益, 并没有触及业务流程,它只适用于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P344 二、选择题 1. B 美国的管理思想史学家克劳德·小乔治(Claude S.George)撰写的《管理思想史》于1972年正式出版。P6 2.对管理思想史的研究总体上可分为 A两个阶段。P4 2.《理想国》是 D柏拉图的代表作。P21 3.最早用音乐来规定劳动动作、愉悦劳工心态是 C古希腊人。 P21 4.色诺芬首先提出了管理水平优劣的判别标准。他认为,检验管 理水平高低的标准是 A财富是否得到增加。P22 5.巴比伦的商业交易大都是在 B石板上刻上文书作为控制手段。P18 6.古巴比伦的纺织女工工资是以食物形式支付的,而其数额则取 决于每个女工的 C生产量。这是早期的计件工资制,的确是一 种基本的和有高度刺激性的工资制度。P19 7.罗马人发展了一种类似工厂的体制。第一个类似公司的组织以

管理思想史复习题

管理思想史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言 一、单选,填空 1.自从有了人类就出现了管理问题。管理思想来源于管理实践。 P2 2.从人类开始从事管理实践到18世纪前是管理理论的奠基时期。 P2 3.“管理是知识”,“管理也是一种技术”——邓小平 4.18世纪到19世纪末,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 P3 5.只有通过管理才能将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合理组织起来,加速生产力的发展。P1 6. 18世纪到19世纪末,是近代管理理论的萌芽阶段。P3 7.詹姆斯.瓦特被称为蒸气机之父。P4 8.空想社会主义代表罗伯特.欧文被称为“现代人事管理之父”P4 9.科学管理形成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初。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勒、法国的法约尔和德国的韦伯。P6 10.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产生了“人际关系学说”。P7 11.20世纪60年代进入现代管理理论时期。通常说的老三论是“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被广泛研究和运用。 P7-8 二、多选题 1.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A.研究不断发展的管理实践 B.研究管理思想的演进规律C研究社会生产方式与管理思想的关系。P9

2.管理理论发展经历了:A.古典管理理论B.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C.现代管理理论P6-7 三、名词 △1.管理P1 四、简答 1.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P9 2.理解管理思想史的学科特点?P10 五、论述 △3.试述学习《管理思想史》的意义P11-12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史 一、单选、填空 1.儒家管理思想的纲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先秦时期属于管理思想的产生时期,可以分为春秋前和春秋后两阶段。 P15 3.《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料总结,共28篇。其中《洪范》篇最为系统地阐述了当时的国家宏观管理思想。P15 4.《易经》中包含了中国最古老的管理思想。P15 5.《周礼》是中国最早详细论述中央政权的专著。P16 6.孙武被后人尊称为“东方兵学鼻祖”,其著作《孙子兵法》被称为“世界第一兵书” P17 7.孟子性善论强调“德治”“仁政”的管理方针,其核心是“以德服人”。

中国民族关系史论文

论辽朝的历史定位 中国民族关系史姓名:梁铁芹学号:2009210035 专业:历史学 概要:辽朝(916—1125)是一个以游牧经济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历时九帝,传国209年。它在极盛时期的版图,东临黄海,西近阿尔泰山,南至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北至克鲁伦河、鄂尔昆河、色楞格河流域。地域上辽阔的疆土,北方地区的广泛开发,政治上蕃汉体制的推行,文化上契丹文字的创制,民族关系上南北地区纵向联系和东西地区横向联系的加强以及各个民族的相互交融和碰撞,都使辽朝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民族;此外,辽朝与中原地区频繁交往的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深受先进的汉文化的吸引,而辽朝又是一个谦卑好学的民族,兼收并蓄的结果使辽朝内部被打上了浓厚的中原文明的烙印。总之,各种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使辽朝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具有一股强大的影响力,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在中国古代发展史上划下了不可替代的一笔。 关键词:蕃汉体制汉化文化边疆开发民族融合 在正文开始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辽朝的族源及历史演变概况:辽朝的前身是契丹,源出于鲜卑宇文部,居于辽水上游一带,以游牧经济为主,辅以渔猎。在古八部时期和大贺时期,契丹实行土地共有制和公社公田制,统治形式上推行军事民主制,生产资料和社会组织形式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大体上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贵族势力急剧增长,传统的军事民主制受到严重冲击,而各个部落社会公职的世袭制却得以强化,阶级分化进一步向纵深处发展。强大的世里家族取代遥辇家族积极对外进行扩张和掠夺,削弱了以血缘关系为主的氏族组织,取而代之的是地域联系的加强。九世纪末到十世纪初,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社会开始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过渡,部落联盟逐渐解体,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国家产生。后梁贞明二年(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建元神册,是为辽太祖,为辽朝在历史舞台上的积极活动拉开了序幕。 一、辽朝的特色制度—蕃汉体制 辽朝是北方游牧民族,其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中原地区,而落后民族总是被先进民族的文明所绊倒,辽朝也不例外。在与中原王朝频繁的经济贸易和朝贡往来中,深受中原文明的影响,在汉人接受契丹人某些文化因素的同时,契丹更多地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因素。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文化传统等陆续传播到辽朝,使其汉化程度不断加深,封建化进程进一步推进。而辽朝又是一个谦卑好学的民族,兼收并蓄,博采中原文明之长,补己不足之处,创造了具有民族个性和地方特色的蕃汉体制。所谓的“蕃汉体制”在这里仅指辽朝在官制方面推行的南面官和北面官制度以及在法律方面实行的蕃汉二律制度,鉴于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南面官和北面官制度及蕃汉二律制度都是辽统治者为适应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生产方式,协调辽与汉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相对和谐的民族关系而采取的上策,都是根据各自的地区差异,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因俗而治”,不仅带有浓重的汉化色彩,而且也是构建不同民族之间和谐关系的典型范例和一大创举,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方向提供了一副蓝本,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和很强的实践性。 (1)南面官和北面官制度的推行 辽太宗时,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争取契丹的支持,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辽太宗全盘接收了当地的一整套政权组织机构,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性代表人物大量涌进辽的国家机构中,汉制得到保留并予以发展。会同九年(946年),辽灭后晋,占领其地盘。由此,为便于行政管理和统治,辽朝确立了汉制和辽制的双轨统治机构,即南面官和北面官制度。所谓的南面官和北面官制度最简单明晰的解释就是“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南面官官署位于皇帝牙帐之南,北面官官署位于皇帝牙帐之北,二者都是辽的中央官制,但也存

管理思想史

期末作业考核 《管理思想史》 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古罗马政治家和作家贾图的主要著作是论农业在此书中,他提出了挑选管家的九条守则。 2、至今为止,整个人类的管理思想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即早期管理阶段、古典管理阶段和现代管理阶段。 3、泰勒的三项实验将他的科学管理思想理论深深地扎根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4、亨利·法约尔的划时代的名著是 5、行为科学是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以及低等级动物的行为的一切科学。 6、霍桑实验中一个主要的实验是照明实验,它拉开了著名的霍桑实验的序幕。 7、现代管理理论是从 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整个历史阶段中形成的西方管理理论。 8、管理过程学派的研究对象就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幕僚职能 答:第二为决策过程中"幕僚职能"(staff function)的运用,即各地教会在进行某项决策时,不能由一个人主持决定,小事情必须事先征询长老的意见,大事情必须征得全体僧侣的意见. 2、差别工资制 答:即对同一个公司内不同的雇员群体采用差别支付。 3、法约尔跳板 答:在贯彻等级制度原则中,为了使组织既能坚持统一指挥原则,又能缩短信息联系的路线,法约尔提出可以在需要进行沟通的两个部门之间建立联系的渠道,即法约尔天桥.通过这个"法约尔天桥"就可以使需要进行联系的两个部门取得联系,从而缩短相互之间信息沟通的时间,有利于企业迅速决策.但其中不利因素是会造成"多头指挥"的局面. 4、行为科学 科,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生理学、哲学、医学等。这些学科

汉族在民族关系史中的作用

汉族在民族关系史中的 作用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我对汉族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中的作用的理解 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也是中国56个民族及其祖先在儿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其中汉族居于主导地位,每一个少数民族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之中。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两千多年来,尽管出现过多次分裂,但与统一相比,分裂的时间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而且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巩固。那么为什么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未曾把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分列开来反而继续朝前发展呢我认为最主要还在于汉族在各民族中间所起的作用,当然任何事物都是相互的,汉族的作用也是建立在个少数民族的相互融合和促进的基础上得以体现的。 以下我从三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分别阐述汉族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中的作用以及我对这三方面作用的理解。 一、政治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和世界上其他几个文明古国一样,几千年来历经沧桑。国内的动乱,自然的灾害,民族的纷争,特别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对她的摧残与瓜分。但中国一直绵延不绝,她的疆域能够基本维持,她的众多民族不仅未曾分散,而且日益团聚,这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虽然原因有众多,但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几千年来中国政治始终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允许多种类、多层次的管理制度与多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并存,比如在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或半自治的(册封)封国制和羁廉府州(土司)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也是保证中国数十个发展既不平衡,经济文化又有很大差异的民族能够统一于一个国家之内的重要原因。因此,如果没有汉族建立的中央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个备

课时学导设计方案 姓名课题课型时间 袁振兴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专题回归评价课2015.4.20 学导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我国古代各时期与新疆、西藏、台湾、交往和管辖的史实。 2.技能目标:归纳我国各个时期民族交往的方式。 3.情感目标: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学导重点及方法 本课的重点是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的管理的措施;内容较多,容易混淆。因此学习时对边疆问题先按方位,再按朝代进行梳理。 本课的难点一是分清民族问题和对外关系问题,二是总结民族交往与对外交往的不同特点。学历史,要有大民族观,概念明确,有助于辨别史实。 指导自学和质疑、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展示、教师预设突出重点。 问题预设 1.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根据所学,归纳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从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2.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追求,历史上各朝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结合所学说说清朝前期是怎样加强统治的?你有何认识? 过程时控学导内容设计 情境创设1分钟 学生诗朗诵《满江红》 设计问题:(1)《满江红》反应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该事件发生在哪一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是什么? 南宋与金的抗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缩影,那么处理民族关系还有哪些方式? 目标咀嚼2分钟师:请同学们朗读《专题回归—评价单》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学生速读《问题导读—评价单》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个人展示,能生成个人目标。 自学指导8分钟1.要求学生运用查(课本、工具书)、划(划出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写(写下自己的疑问)、记(记下有价值的问题)、练、思六字诀认真阅读文本,使学生有 效走进文本。

管理思想史阶段测试1-5答案

第1题: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中体现出一些重要的管理思想,并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问题。 A. 政治学 B. 国富论 C. 理想国 D. 法典 第2题:首先意识到“管理跨度”的实践者是() A. 罗马人 B. 埃及人 C. 希腊人 D. 中国人 第3题:古希腊历史上从公元前11世纪到前9—8世纪因荷马史诗而习称() A. 奴隶时代 B. 议会时代 C. 荷马时代 D. 理想国时代 第4题: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人分为三等,第一等人是() A. 治国贤哲 B. 卫国的武士 C. 民间艺工 D. 贫民和奴隶 第5题:“精神接生术”即通过谈话、提问、揭露矛盾而从个别求得一般的方法是由()提出

的。 A. 苏格拉底 B. 色诺芬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第6题:奴隶主思想家()对管理人员达到选择标准进行了论述,他在其著作《论农业》中,提出了挑选管家的九条原则。 A. 贾图 B. 瓦罗 C. 莱恩 D. 阿奎那 第7题:“神学之父”()的著作《神学大全》被誉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 A. 色诺芬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阿奎那 第8题:汉穆拉比为了巩固其统治,编制了()作为国家行为的标准。 A. 政治学 B. 家庭管理 C. 理想国 D. 法典 第9题:以下不是古希腊的改革家、思想家的是( )

A. 色诺芬 B. 亚里士多德 C. 阿奎那 D. 柏拉图 第10题:埃及人是首先意识到()的实践者。 A. 管理跨度 B. 管理层次 C. 管理组织 D. 管理职能 第11题:《家庭管理》,又称《经济论》一书,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专门论述经济问题的第一部著作,该著作是由()写成的。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色诺芬 D. 亚里士多德 第12题: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体现的管理思想之一是: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的关系问题。 A. 所有者和经营者 B. 领导者和被领导者 C.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D. 奴隶主和奴隶 第13题:色诺芬的《家庭管理》在管理思想上的主要贡献不包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