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善_与_美_的交织_试探欧阳修的音乐功能观

_善_与_美_的交织_试探欧阳修的音乐功能观

_善_与_美_的交织_试探欧阳修的音乐功能观
_善_与_美_的交织_试探欧阳修的音乐功能观

“善”与“美”的交织

———试探欧阳修的音乐功能观

吴明明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要: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中,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审视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

想,可以发现他音乐观中的矛盾性:“善”与“美”的交织,即强调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也推崇音乐艺术怡悦性情的美感作用和审美娱乐价值。欧阳修坚持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提出音乐“自释”和“平其心”、“养其疾”的

音乐功能观,同时也非常注重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强调“导志”、

“移人”的传统音乐功用观。

关键词:欧阳修;“善”;“美”;音乐;功能观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718(2009)09-0013-03

收稿日期:2009-09-20

作者简介:吴明明(1983-),男,安徽马鞍山人,2007级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具有比较浓重的伦理、功利

色彩,但也特别强调艺术的美感效用和审美娱乐价值,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滋味”,并称颂它“尽善尽美”,也是不仅由于它的教化作用,而且也在于它的美感作用。《论语·阳货》中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强调《诗》的教化作用的同时,其中《诗》可以“兴”,也包含着美感功能;欧阳修论乐,不仅强调音乐的“善”,即教化补世作用,也推崇音乐的“美”,即怡悦性情的美感作用和审美娱乐价值。

一、“自释”:强调音乐自娱价值

古代艺术理论家很早就揭示了音乐艺术具有娱乐的功能。荀子在其《乐论》中云: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嵇康非常反对音乐艺术的教化功能,在其《琴赋序》中云:“推其所由,似元不解其音;览其旨趣,亦未达礼乐之情。”把音乐艺术的鉴赏提高到“趣味”的层面上,强调音乐艺术给人以美感的审美意义。在其《琴赋》进一步说:

“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无倦。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

嵇康在此提出了对音乐艺术赏玩的观点,认为音乐的作用是“导养神气,宣和情志”,使人得到精神的愉悦和解脱。欧阳修同样十分重视音乐的美感效应和审美娱乐功能,强调音乐的“自释”作用,即自娱功能。欧阳修擅琴,他的《书琴阮记后》云:

为夷陵令时,得琴一张于河南刘几,盖常琴。后

作舍人,又得一张,乃张粤琴也。后作学士,又得一张,则雷琴也。官愈昌,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在夷陵,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自释。及作舍人、学士,日奔走于尘土中,声利扰扰,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乃知在人不在器也。若有心自释,无弦可也。[1](P2575)

从这篇短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欧阳修渴望能从琴乐能够“自释”的心情。他的这种“自释”思想,从他给梅臣尧的一首五言诗中更能够得以表现:

“吾爱陶靖节,有琴常自随。无弦人莫听,此乐有谁知?君子笃自信,众人喜随时。其中苟有得,外物竞何为?寄谢伯牙子,何须钟子期。”[1](P129)

他的这种“君子笃自信”,并不求“钟子期”的态度,与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2](P2463)的琴趣观不谋而合,充分反映了他自释、自娱的音乐功能观。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提出了三种对事物的态度:认知态度为“知之”、情感态度为“好之”、审美态度为“乐之”,孔子意在指出认知态度的不如情感态度,而情感态度不如审美态度。欧阳修对于琴乐,不仅“知”琴,也“好”琴,还“乐”琴。除了“乐”琴音以自释外,他还好藏古琴以自娱。《六一居士传》中谈到“六一”之义时云:“有琴一张。”但实际上欧阳修收藏的古琴可能不止一张,欧阳修在嘉祐七年所作的《三琴记》云:

“吾家三琴,其一传为张越琴,其一传为楼则琴,其一传为雷氏琴,其制作皆精而有法,然皆不知是否。”[1](P934)

在对琴乐的爱好和评价上也明显地体现出欧阳修的自释、自娱音乐功能观。欧阳修在《三琴记》又云:

“尤爱《小流水》曲。平生患难,南北奔驰,琴曲率

第30卷第9期2009年9月

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30No.9Sep.2009

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30卷第9期

皆废忘,独《流水》一曲,梦寝不忘,今老矣,犹时时能作之。其它不过数小调弄,足以自娱。琴曲不必多学,要于自适。”[1](P934)

这一曲《流水》中注入了厚重的个人情感和太多人生感悟,因而他特别喜欢弹奏《流水》,尽管“其它不过数小调弄”,却足可以“自娱”了。欧阳修也在此强调弹奏琴曲时没有必要弹过多的曲子,主要是为了“自适”,能够达到怡悦性情的审美作用就足够了。

二、“平其心,养其疾”:推崇音乐怡情、养生的功用

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很早就注意到音乐的养生功用。据《吕氏春秋仲夏·古乐篇》记载:

“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阔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从这篇记载中我们可以明白,处于萌芽状态的养生导引疗法中,已经兼有音乐治疗的内容。《春秋左传·昭公元年医和论乐》记载着秦国著名医家医和对音乐与身心健康关系的深刻论述:

“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繁手淫声,滔湮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物亦如之,至于烦,乃舍也已,无以生疾。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韬心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色,淫生六疾。”

这段论述阐明了听音乐、演奏音乐都必须有节制、有选择性的,只有这样才会益于人的身心,否则不仅会对人的身心无益,反而还有害处。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同样也很早就认识到音乐艺术的平心、养性作用,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提出,音乐可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的音乐功能观。魏晋时期的阮籍在其《乐论》中指出:

“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故谓之乐也。”

唐代白居易诗《好听琴》云:

“本性好丝桐,心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也认为音乐艺术可以解除尘世间的烦恼、忧愁,甚至还有养身去病之功用,强调了音乐对人的心理调节功能。

欧阳修也非常推崇音乐的养生怡情功用。他首先认为音乐艺术可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认为音乐和人的身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书梅圣俞稿后》中曰:

“凡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故其疾徐奋动,可以感于心,欢欣恻怆,可以察于声”。[1](P1049)又曰:

“然至乎动荡血脉,流通精神,使人可以喜,可以悲,或歌或泣,不知手足鼓舞之所然。”[1](P1049)在此基础上,欧阳修进一步提出音乐“平其心,养其疾”艺术功能观,其《送杨置序》曾云: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涵,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心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忧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吾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反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1](P628)欧阳修在此以亲身经历来劝导友人杨置学琴来平其“不平之心”,以致疗养病体。他一开始就说自己“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后来,由于跟孙道滋学琴,“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于是“不知疾之在其体也”,强调音乐可以治病、养生之功能。他也特别强调琴乐的特殊作用,琴乐能“道其堙郁,写其忧思”,所以“欲平其心而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欧阳修的这篇序文对于音乐可以平心、可以养生的功能观,作出了精辟的阐释。

三、“导志”、“移人”: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

无论是诗文、音乐,还是书画,注重艺术的教化补世作用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传统之一。《孟子·离娄》云:

“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以蹈之手之舞之。”

先秦时期的荀子大力肯定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意义。《荀子·乐论》中云:

“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屯;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

儒家经典美学著作《礼记·乐记》中云:

“乐者,通于伦理者也。”

又云: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认为可以从音乐中察觉民情、政治情况。班固在《汉书·礼乐志》亦云: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著其教也。”

认为通过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起到移风易俗、使民心向善的作用。儒家坚持文艺的社会伦理意义,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决定了后来作为享受的音乐

14

第9期Interweaving of Kindness and Beauty

——

—A Brief Study of Ouyang Xiu's View of Musical Function WU Mingm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China )

Abstract :Ouyang Xiu had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bout Chinese aesthetic theory of music.It is ex-plored that Ouyang Xiu's views on music were quite controversial.He claimed that kindness was interwo-ven with beauty,emphasizing that music should serve to educate people and improve the defective behaviors in the world,and it should also nurture good personalities and entertain the listeners with its aesthetic value.Ouyang Xiu insisted that music should be of great aesthetic value and proposes that music should function to release one's own unpleasant feelings so as to pacify his /her mind and cure his /her disease,meanwhile he also believed that music would be able to guide one's mind and positively transform him /her.

Key words :Ouyang Xiu ;Kindness ;and beauty ;music ;function

在其眼中的地位。

欧阳修的音乐观在他少年时代就已表露出来。如他在《三琴记)》里说:

“余自少不喜郑卫,独爱琴声,尤爱小《流水曲》。”[1](P943)

这段记载可以说明欧阳修从小就受到儒家“恶郑声之乱雅乐”(《论语·阳货篇》),认为“郑声淫”,主张“乐则韶舞,放郑声”(《论语·卫灵公》)等音乐

美学思想的影响。《乐记

·乐本篇》曾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而欧阳修《书梅圣俞稿后》亦认为音乐“疾徐奋动,可以感于心,欢欣恻怆,可以察于声”[1](P1049),可见欧阳修的这一音乐观与《礼记·乐记》是一脉相承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早期音乐美学思想深受儒家音乐思想的影响,重视音乐的教化的社会功能,重视音乐在政治和教育方面的作用。

儒家美学思想历来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是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孔子作出的著名论断,在《礼记·乐记》、《孝经·广要道》、《史记·乐书》等书籍中均有记载。欧阳修早期接受了这种音乐美学思想,他在《国学试策三道》之第二道中说:

人肖天地之貌,故有血气仁智之灵,生廪阴阳之和,故形喜怒哀乐之变。物所以感乎目,情所以动乎心,合之为大中,发之为至和,诱以非物,则邪僻之将入;感以非理,则流荡而忘归。盖七情不能自节,待乐而节之;至性不能自和,待乐而和之。圣人由是照天命以穷根,哀生民之多欲,顺导其性,大为之防,为播金石之音而畅其律,为制羽毛之采以饰其容,发焉为德华,听焉达天理。此六乐之所以作,三王之所由用,人物以是感畅,心术于焉惨舒也。故《乐记》之文,噍杀啴缓之音以随哀乐而应乎外;师乙之说,以小雅大雅之异礼信而各安于宜。夫奸声正声应感而至,好礼好信由性则然,此则礼信之常也。若夫《流水》一奏而子期赏音,杀声外形则伯喈兴叹,子夏戚忧而不能成声,孟尝听曲而为之堕睫,亡陈之曲唐人不悲,文皇剧谈杜生靡对,斯琐琐之滥音,曾非圣人之至乐,语其悲适足以戚匹夫之意,谓其和而不能畅天下之乐。且黄钟六律之音尚贱于

末节,大武三王之事犹讥于未善,况鼓琴之末技,亡国之遗音,又乌足道哉!必欲明教之导志,音之移人,粗举一端,请陈其说:夫顺天地,调阴阳,感人以和,适物之性,则乐之导志,将由是乎?本治乱,形哀乐,歌政之本,动民之心,则音之移人其在兹矣。[1](P1032)

欧阳修持论的要点主要有:(一)认为“乐可导志”。立乐若能“顺天地,调阴阳,感人以和,适物之性”,则“乐可导志”。因“人肖天地之貌”,才“血气仁智之灵”、“阴阳之和”,所以人有“喜怒哀乐”之感情变化,籍此可以“节之”、“和之”。(二)推崇“圣人”之至乐。圣人因感于人“七情不能自节,待乐而节之;至情不能自和,待乐而和之”,故而“哀民生之多欲,顺导其性,大为之防”,于是“播金石之音而畅其律”,制作了“发焉为德华,听焉达天理”的“六乐”,才可以感畅人物,平和人心。(三)强调非“圣人之至乐”,不能用以导志、平心。所谓“《流水》一奏而子期赏音,杀声外形而伯喈兴叹,子夏忧戚而不能成声,孟尝听曲而为之堕睫”等等涉及到的音乐,只是“语其悲适足以戚匹夫之意”,所以都不过是“琐琐之滥音”罢了,真正可以导志、移人的音乐应该是具有“本治乱,形哀乐,歌政之本,动人之心”的特征。

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音乐观深受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与《乐记》的音乐思想可谓是一脉相承,认为音乐可以“导志”、“移人”的教化补世功能,即强调音乐“善”的方面。与此同时,他以艺术家自由的审美尺度挣脱了传统礼乐制度在音乐艺术功能观方面的束缚,提出“自释”与“平其心,养其心”的自娱、怡情养生音乐功能观,即推崇音乐“美”的方面。尤其是欧阳修关于音乐自娱、怡情养生的功能观,为当代音乐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利于当代音乐治疗的方法的推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音乐功能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欧阳修的音乐功能观冲破了传统音乐美学的羁绊,体现出“善”与“美”的交织,敞开了对音乐艺术价值及其存在更为深层次的思考。参

献:

[1]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155[M].李逸安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2]晋书·列传·隐逸[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吴明明:“善”与“美”的交织(责任校对:刘伙根)15

高中语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之导学案(教师版)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内涵。 2、学会从把握意象入手来把握诗词的内容,领会诗词的主旨。 3、养成注意积累的好习惯,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一、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二、掌握“意象”这把钥匙,打开诗歌世界的大门,能够自主阅读、感悟、探索。 【高考试题】 09年浙江省1B高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1)从5个意象中选取了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3分)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7分)(100字左右) 【意象概念】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带有主观情感的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积累意象】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送别诗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茂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大貌)”。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芳草、春草。在古诗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怀念。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孤鸿、断鸿)。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伤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 1

《音乐美学基础》练习题

《音乐美学基础》练习题 一、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 2、物质材料在构成艺术作品时被称为它是沟通人与艺术作品的媒介。 3、音乐形式的基本要素包括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音色。 4、音乐形式的组织手段包括和,前者一般包括。 5、从音乐存在方式的角度来看,音乐通过自身的特性创造出一种时间的、空间、运动。 6、音乐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两种含义,一种是直觉的/非想象的的内容因素,另一种是非直觉的想象的可以称之为的内容因素。 7、在音乐声音的表现性因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8、音乐中的文学性因素一般包括等。 9、音乐表演的本质是。 二、简答(每题5分,共40分) 1、音乐材料的表现性体现在那些方面? 2、音乐美的范畴一般包括哪些? 3、音乐一般来说包含哪些内容?它们分别包括哪些要素? 4、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有哪些? 5、如何看待美的本质这一问题的? 6、如何理解音乐创作的本质? 7、如何认识音乐功能的三个层次? 8、音乐欣赏过程中涉及哪些心理因素?如何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三、论述(共20分) 1、你认为学习音乐美学有哪些意义?

《音乐美学基础》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美学规律 2、感性材料 3、力度(音强)速度节奏音程(音高)音色 4、传统作曲技法现代作曲技法旋律和声复调配器曲式 5、表象虚幻想象中 6、音乐性非音乐性的 7、表情性 8、过程冲突(戏剧性)抒情 9、二度创造 二、简答 1、音乐材料的表现性体现在那些方面? 音乐的声音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声音,它是一种非自然性、非语义性和非对应性的声音。它建立在创造性的基础上,而这种创造性的因素又蕴涵在模仿、象征、暗示和表情等表现手段之中。因此,从总体上说,音乐的声音是一种表现性的声音,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都没有离开这个原则。即使是现代音乐中的噪音,也没有摆脱这个基本的原则。波兰作曲家潘德列茨基在弦乐曲《祭广岛受难者的哀歌》中,采用弓根和指尖敲击乐器的面部,在琴马和系弦柱上拉奏等手段,由这种新的演奏法所造的噪音,也同样是一种表现性声音。那些尖锐刺耳而又十分奇特的噪音,无疑能造成一种紧张和恐怖的气氛,同时,在这种气氛中又蕴涵着一种极度痛苦的感情。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所谓音乐性就是声音的表现性,没有表现就没有音乐,音乐作品的成功与否也完全取决于它的表现性程度如何。表现性是衡量是否作为音乐的声音的最高标准。 2、音乐美的范畴一般包括哪些? 优美壮美崇高喜剧美欢乐美悲剧美 3、音乐一般来说包含哪些内容?它们分别包括哪些要素?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声韵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八 陈友冰 汉语有一个与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拼音文字显著不同的特点,就是使用单音节字,字与字之间搭配组成词,由词再组成句,由句再组成文。因此,对中国文学来说,最基本的成分就是字。要想文章流畅、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就要考究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声律,这在可以歌唱的诗词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诗词的语言要有乐感:诵唱时金声玉振,听读时抑扬悦耳、声调悠扬,这才是诗词的佳境。声律的重要性,首先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作为文章的外在形式,声音的高下更迭非常重要,他就像物体外表的色彩一样,没有它就会黯然失色。刘宋时期著名的文章家和史学家范晔在给外甥的信中也谈到声律的重要性,他认为论文作诗,首先要“性别宫商,识清浊”,而“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上来”(《狱中与诸甥书》)。到了齐永明年间,诗歌声律上的要求首先被周颙和沈约提了出来:周颙的《四声切韵》,沈约的《四声谱》从理论上皆系统地对此加以阐述,诸如“四声”、“八病”等。谢朓、王融等名诗人则在创作上加以呼应,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永明体”。“永明体”在题材、用事上虽也有自己的要求,但最大的特点就是音律协调、对仗工整。到了唐代,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又在此基础上“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使律诗不仅在音韵对仗、起承转合方面形式更加缜密整齐、新巧工致,而且符合粘附的规则,使律诗完全定型。从此以后,律诗作为音韵协调、对仗工整的新体诗逐渐取代古体,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主要的体裁。 律诗定型后,唐以后的中国古典诗人更加讲究声律之美,杜甫说自己“老来渐于声律细”,又说自己“新诗改罢自长吟”,所谓“长吟”看看能否朗朗上口应当是其主要方面。王昌龄在《诗格》中强调了对仗的重要,并把诗歌的对仗分为五类:“一曰势对。二曰疏对。三曰意对。四曰句对。五曰偏对”。宋代的江西派,明代的前后七子,清代沈德潜的格律派对诗歌的格律声韵从理论到创作实践则提出更多、更为具体的要求。 至于诗歌格律方面的具体要求,各种谈诗歌作法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这里撮其要,讲两个方面: 一、构成诗歌格律的三要素

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徐志摩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是新月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从二十年代初开始,到一九三一年因飞机失事遇难为止的短短十余年时间里,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涉猎多种文学体裁,其中以散文和诗歌的成就最大。尤其是他的诗歌创作,对白话新诗及其格律所进行的有益的探索,为我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徐志摩的大部分诗作,收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这四个集子里,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代表他诗歌创作的全貌。徐志摩诗歌艺术形象鲜明,意境深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腾挪自如;表现手法自由灵活,变幻无穷。然而最能体现徐志摩风格之妙的,还在于他诗歌中浓浓的音乐意味,即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关于诗歌的音乐美,闻一多先生在《冬夜评论》中这样说: 声和音的本体是文字里内含的质素;这个质素发之于诗歌艺术,则为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表象。寻常的言语差不多没有表现这种潜伏的可能性底力量,厚载情感的语言才有这种力量。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所以能将这种潜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现出来。 对这段话,我们可以作如下归纳:⑴诗歌的音乐美来自语言文字的内部,厚载情感的语言才能将这种潜在的美发挥出来;⑵语言文字内部潜在的音乐美须借助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语言形式才能表现出来;⑶只有厚载情感的语言才可能将诗歌内在的音乐美表现

出来。因此,诗歌的音乐美是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的统一,它既是诗歌总体美的不可分割的侧面,又在强调形式美的基础上促进诗歌主题情感的表达,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不难看出,闻一多先生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诗歌音乐美的本质、表达途径和表现形态,可以作为我们解开徐志摩诗歌音乐美的“钥匙”。 一 作为“中国布尔乔亚‘开山’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徐志摩可以象《雪花的快乐》那样,表现对爱情对理想热烈追求的狂热,也可以象《我不知道风——》那样,为理想幻灭和前程迷茫流露出郁郁哀愁;他可以在俄国公使馆的红旗下,为正义事业高歌颂赞,却又冷不防从“西窗口”扔出几片污言秽语。尽管诗人也认为,“感情不能不受理性的相当的节制和调剂,而实际上,他却又很少以理性来衡量自己的感情。他把自己比作是不到呕血不住口的“痴鸟”,凭着青年的血性,吟唱着多情的诗句,陶醉在所谓“诗化”的生活里。无怪乎梁启超要把他称之谓“多愁善感之人”。但这种太热烈的感情,对于徐志摩的创作来讲,倒是不无裨益的。他很少会煞费苦心地去经营那些艳丽的辞藻和雕琢的语句,而总是将心头“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直接喷入诗中,凝聚成明媚清丽的诗行。诗人追求的是“在梦的轻波里依回”的境界,他的诗歌常常是漫不经心地唱出来的,没有雕琢,没有造作,潇洒淡远,一片天籁: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以李白为例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到处是产生诗歌的理想土壤。放眼望去,每座山每处水每一个地方,都是一篇篇精美的诗章。放眼望去,慢慢历史长河中,无不闪烁着诗歌的璀璨。说起汨罗江,谁都会想到五月端阳,诵读屈原的《离骚》、《橘颂》等;说起古浔阳,谁都会想到枫叶芦花,看到琵琶声中白居易湿透的青衫;说起黄河,谁都会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万里黄河绕黑山……忆秦汉,说唐宋,游长城,渡乡关,饮美酒,唱幽情,抒抱负,谁都会看到听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歌,“靖康耻,犹未雪”时的岳飞冲起的帽冠,水调歌头苏东坡多情的婵娟,王维渭城客游时青青的柳……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艺术瑰宝。中华民族以汉字为载体,按照符合美学规律的格律规则,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美好诗篇,形成了一种大美诗体。其意境之深邃,思想之丰富,情感之深切,操守之坚贞,品格之高雅,普及之广泛,流传之久远,影响之巨大,是世界许多拼音文字为载体的诗歌所难以比拟的。下面我以诗仙——李白为例,浅析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之所在。 一、美在感染力和说服力上。有人概括说诗美在形象上。诗是情感的象征性图画,诗歌创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形象的可感性。通过物象的塑造,使读者受到感染,进而再心灵上达到共鸣。《周易》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文心雕龙》中也有“神与象通、神与物游”的主张。我国古代诗人善用形象思维者,三李也。这三李即为李白、李商隐、李贺。其中李白的形象塑造更是出神入化,例如:“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郢门秋怀》)运用不同空间的山衔落日、江汉晚天烘托秋景,又把洞庭湖上的游客与南飞的大雁映衬对照,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漂泊的孤苦情怀。犹如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中,“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唱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蜀巴。”子规鸟又名杜鹃,而映山红因杜鹃啼叫时开放而名杜鹃花,诗人巧妙的将不同性质的意象组合起来,表达两地相思,委婉动人,给人以尺幅千里之感,意蕴深远。 二、美在情感上。黑格尔说过“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自在自为地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力量……”任何文学体裁,都不能缺少情感因素,而诗词的情感因素,比起其他体裁来说,显得更集中,更浓郁,更强烈。诗的本质是抒情,是思想感情的抒发。“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精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就可以看出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能感受到诗人坚定不移的冲破重重阻碍的意志。 三、美在风格上。中国诗词有直与曲,露与藏的风格之分。直露型的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刚健质朴,其诗风往往是阳刚豪放,其诗以阳刚美取胜。曲藏型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委婉曲折,其诗风往往是含蓄细腻,以阴柔美取胜。当然,无论是阳刚美的诗,还是阴柔美的诗,其风格审美效应是可以并存于一体的,古今往来的一些诗人也往往做到阳刚美与阴柔美的兼济互补,实现豪放与婉约并举,阳刚与阴柔互济、直露与曲藏风格的完美统一。如豪放派代表人物李白写了不少美诗,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洒

音乐的和谐之美

音乐的和谐之美

镇。1897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小南门,毕业于同济大学,1986年12月20日逝世。中国现代新道家代表人物、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南大哲学系代表人物。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2.文体知识——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常用象征、衬托的手法,借助一些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寄托某种思想感情或生活哲理。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一般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立意的角度而言的,就是要求立意高远,主题集中。 (二)理解词语 寄寓:寄托。 流逝:像流水一样消逝。 风姿绰约:形容气质优雅,体态柔美。 窈窕:(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 韵律: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 凝冻:凝结;冻结。 周旋:回旋,盘旋;与敌人较量。 (三)整体感知 1.同学分组朗读课文朗读课文。 2.文章分为几部分?分别介绍了哪些内容?信息,积累散 文相关知识。 读生词, 解释词义。 通过朗读 的方法让学生 从整体上把握 者生平让学生更 深入的了解文章 背景,有助于更 好的理解课文。 帮助学生巩 固易错生词。 分组读课 文,根据课文内 容回答问题。通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分为三部分。(1段:引出话题音乐的神秘;2段:通过两个故事论述音乐和建筑的关系;3段:总结音乐、建筑、生活间的三角关系。) (四)阅读文章第一、二部分 1.阅读第一段,找出人们通常会用哪些方式来寄寓对音乐的领悟和理想? 神话、传说。 2.作者介绍歌者奥尔菲斯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与文章的第一段相呼应,表现音乐的深厚感染力,进而引出音乐与建筑的关系。 3.作者引用姆尼兹豪普德话“音乐是流动着的建筑。”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增强文章说服力,进一步阐述音乐的深厚感染力。 4.为什么说“音乐是流动着的建筑”? 音乐虽是在时间的流逝里不停的演奏,但他的内部结构却有着极严整的形式,间架和结构,依顺着和声、节奏的规律,像一座建筑物一样。 5.为什么人们在罗马彼得大教堂里散步会觉得自己是游泳在石柱林的乐奏中享受? “建筑是凝冻着的音乐”,石柱林是形象化的音乐,通过空间比例、间架结构把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生动的表现出来,所以人们会觉得是游泳在乐奏的享受。 6.分析“假使你知道,他对我的意义是什么?……它回赐给我。”一段有什么深刻含义。 通过这段对话抒发了建筑师对这座小庙的深厚感情,在他的设计下小庙忠实的复示着珂玲斯女郎身体的特殊比例。同时,在建筑师眼里,这文章,并划分 文章结构层 次。 根据文章 回答问题。 反复朗 读,体会句子 的深刻含义。 过划分结构更完 整的把握作者的 写作思路。 培养学生仔 细阅读的能力。 学会赏析句 子含义,深入的 理解课文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的文体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的文体常识 一、古代诗歌的文体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按形式分为: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如:《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迢迢牵牛星》、曹丕《燕歌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昌龄《出塞》、李白《蜀道难》、白居易《琵琶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渭川田家》。 2、近体诗 包括律诗和绝句。 ①绝句:五言或七言,全诗四句;无须对仗。押韵:五绝首句一般不入韵,七绝首句入韵较多;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柳宗元《江雪》等。七绝如王昌龄《从军行》、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牧《泊秦淮》等。 ②律诗:五言或七言,全诗八句;押韵、对仗(对偶):三、四句对仗,五、六句对仗。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杜甫《春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七律如杜甫《登高》、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李商隐《锦瑟》等。 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 3、词 ①词的名称: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如《东坡乐府》、《白石道人歌曲》、《稼轩长短句》。词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词的分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③词的分类: 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④词的牌与题:词牌与词的形式有关,规定词的调、字数、平仄等;词题与内容有关。 4、曲 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

15首经典古诗词歌曲天籁之音美翻了

15首经典古诗词歌曲天籁之音美翻了

15首经典古诗词歌曲,天籁之音,美翻了! 提示:点标题下太湖之南,关注有思想的微信杂志《15首经典古诗词歌曲》唱出来的古诗词,才是最美的古诗词。15首天籁之音,足以震撼你的耳朵。震撼人心的天籁之音,真的非常好听!1.人约黄昏后歌曲《人约黄昏后》,歌词为朱淑真《生查子·元夕》(一说为欧阳修所作),邓丽君演唱。《生查子·元夕》 【宋】朱淑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清平调歌曲《清平调》,歌词为李白《清平调》三首,邓丽君、王菲演唱。 《清平调》 【唐】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3.但愿人长久歌曲《但愿人长久》,歌词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菲演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月满西楼歌曲《月满西楼》,歌词为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龚玥演唱。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思君歌曲《思君》,歌词为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邓丽君演唱。 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6.几多愁歌曲《几多愁》,歌词为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邓丽君演唱。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音乐性的美阅读答案

音乐性的美阅读答案 音乐性的美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或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婷婷玉

立么?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这与诗中的陈子昂一样,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并非偶然。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叶嘉莹先生在国家图书馆的演讲叶嘉莹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54年开始,在台湾大学任教15年,其间先后被聘为台湾大学专任教授、台湾淡江大学及辅仁大学兼任教授,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现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馆馆员。 四言诗的典范——《诗经》 李白的诗作有出尘脱俗之意象,而杜甫的诗则朴实无华。然而,两人的诗歌皆为上乘之作。图为李白与杜甫。 演讲人:叶嘉莹时间:2012年3月17日地点:国家图书馆 今天很荣幸在这里,跟大家谈一谈“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与吟诵”。目前我国正在提倡吟诵,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我却产生了一点点的忧虑。年轻人没有听过古人吟诵,常把吟诵与朗诵或歌唱混为一谈。虽然唱歌很好听,有节拍、韵律,学起来也更加容易,但那并非传统的吟诵。 中国的传统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一个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吟诵的音调,虽然现在听来会觉得奇怪、甚至于单调,但是却为中华民族所独有。因此,我认为中国的传统吟诵很重要。 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色 中国语言文字最大的特色是“独体单音”,不似西方的拼音语言。比如,我们说“花”,属于单音,一个声音;独体,一个方块字。但是英文的flowers是由很多音节组成的。这种独体单音的语言文字特色为我们所特有,因此只有中国才有

吟诵,而这样的特色也形成了一个要求,即中国的诗歌语言一定要有节奏。 那么,独体单音的语言文字要形成节奏感,最简短、最原始的一种句式就是四言体。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以四言句式为主,比如《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个字一个音节,这就是有节奏的、最短的句子。这种句式并非是强加的规定,而是自然形成的。因为一个字没有音节,两个字或三个字,音节还很单调,四个字才有双音节。 中国的语言文字不像西方的拼音语言,可以因字母的拼合而有音节多少和轻音与重音的许多变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以独体单音的语言文字寻求一种诗歌语言的节奏感,中国诗歌自然就形成了对诗句吟诵时之节奏顿挫的重视。一般说来,四言诗节奏以二、二之顿挫为主,五言诗以二、三之顿挫为主,七言诗就以二、二、三之顿挫为主。 另外,因中国语言文字之独体单音的性质,要在形式方面产生一种抑扬高低的美感效果,那么声调的讲求必然是一项重要的要求。把吟诵时声律的自然需求加以人工化,就形成了近体诗的平仄声律。而近体诗格律的完成,也正是为了吟咏诵读的需要。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 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说到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作者看到了外部的景物,进而引起了内心的感动,然后写出诗作。所以说,人心是不能够死的。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鸟、一朵花都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情景交融;含蓄;动态;虚实结合 【正文】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本文结合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一、意境定义的界定 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刘禹锡曾经对意境下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最基本的定义——“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象”,但它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无限延伸的“象”。司空图进一步指出“思与境偕”,标举意境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些古代学者对意境的认识都被后来的学者很好地继承下来。象“境生于象外、意外之象、味外之旨”都是经典的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我们还是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意境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意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比如《辞海》就是这样给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欣赏者通过想

2019届中考音美试卷

2019届精品地理资料 2019.4 宁海县初中毕业生学业诊断性考试音美试题 音乐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听辨音乐片段,将正确答案 写在括号内。(每题播放一遍音乐,每题0.5 分,共4分) 1.这段音乐的节拍是……………………………………………………( ) A . B . C . 2.这段音乐所属的体裁是………………………………………………( ) A .进行曲 B .波尔卡 C .圆舞曲 3.这段音乐所属歌剧剧名是…………………………………………… ( ) A .《江姐》 B .《卡门》 C .《茶花女》 4.这段音乐选自音乐剧…………………………………………………( ) A .《猫》 B .《音乐之声》 C .《悲惨世界》 5.这段音乐的作曲者是…………………………………………………( ) A .舒伯特 B .莫扎特 C .贝多芬 6.这段乐曲的音乐风格属于……………………………………………( ) A . 江南丝竹 B .河北吹歌 C .广东音乐 7.这段音乐其所属的民族是………………………………………………( ) A .藏族 B .蒙古族 C .苗族 8.这个唱段所属的曲艺种类是……………………………………………( ) … …………… … …………… … … … ……… … 密…… …… … …………封 … ………… … … … ………线 … ………… … … … ………… … ………… __________县(市) _____学校 班级_____ 姓名____ 考号__________ 42 4344

A .天津快板 B .京韵大鼓 C .苏州弹词 二、听记题:根据所提示的音符,听记出括号中的另一个音 。 (每题播放三遍,每题0.5分,共1分) 第一组:( 3 )( ) 第二组:( 2 )( )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在括号 里打“×” 。 (每题0.5分,共2分) ( )1.在歌唱的间歇处,由伴奏乐器演奏的音乐叫间奏。 ( )2.西洋管弦乐队中的木管乐器有长笛、双簧管、大管、管子、竖笛等。 ( )3.《辛德勒的名单》《奥林匹克号角》都是由美国的约翰.威廉姆斯作曲。 ( )4.协奏曲是一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乐曲。

浅论诗歌的音乐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49806735.html, 浅论诗歌的音乐美 作者:陈玉瑶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7期 【摘要】一切民族最原始的诗,都是以歌的形式出现的。在萌芽时期,诗歌、舞蹈、音乐三种艺术形式是合一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作为有意识的艺术创作,达到正式的 所谓诗,便是舞的取消,这样就变成了纯粹的歌。在歌中,诗是音乐的内容,音乐是诗的形式。在古代,诗即是歌,歌即是诗。本文选取了诗歌音乐性的这个特点,从诗歌音乐性历史发展进行回顾,剖析了诗歌音乐美的特点,最后总结出有了音乐美的诗歌才能继续受到人们的喜欢,更加繁荣地传唱下去。 【关键词】诗歌;音乐;音乐美 从古至今,诗词的音乐性和文学性就被人们看做是它的两种基本属性。随着时代的变迁,诗词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改变,有些人提出了诗词的音乐性是否能够与文学性并驾齐驱,音乐性是不是成为文学发挥的羁绊这个问题。不管如何争论,我们很肯定的说,诗词是具备音乐性的,因此,词才可以通音律、被歌唱,且绵延不绝。 一、诗词的音乐性回顾 (一)诗词的定义 查阅了词典里面对古代诗词的定义,所谓诗词,是指主要以唐诗和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 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二)诗词与音乐相依相伴 其实中国古代诗歌诞生之日起,就和音乐有不解之缘。在中国古代,诗即是歌,歌即是诗。发展到了后来,歌还是诗,诗不必是歌。诗歌与音乐相依相伴,相互补充相互结合。比如,《诗经》三百篇,“《风》”、“《雅》”、“《颂》”以音别,他们之中几乎是每一篇都可以合乐歌唱。再比如《楚辞》里面的《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国民间祭神的巫歌。在后来,我们可以看到汉乐府诗都是以“横吹”、“鼓吹”、“清商”等乐调为诗歌名字;宋朝以后更盛,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胜。”这里所谓的“曲子”就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教学设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内涵。 2、学会从把握意象入手来把握诗词的内容,领会诗词的主旨。 3、养成注意积累的好习惯,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一、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二、掌握“意象”这把钥匙,打开诗歌世界的大门,能够自主阅读、感悟、探索。 【高考试题】 09年浙江省1B高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1)从5个意象中选取了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3分)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7分)(100字左右) 【意象概念】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带有主观情感的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积累意象】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送别诗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茂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大貌)”。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芳草、春草。在古诗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怀念。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孤鸿、断鸿)。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伤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 1

音 乐 鉴 赏 必修部分 参考答案

音乐鉴赏 (必修)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作业

第一单元 (p11)1、答: 《草原放牧》-欣赏中感受一种风格的两个主题的不同性格所表达的两种不同情绪。可以感受到天很蓝,草原一望无际,然后《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草原放牧>在情绪上表现出欢快,奔放,时而悠绕.让人联想到蒙古的人,草原,放牧的场景... 《第六(悲怆)交响曲》在情绪上表现出,叹息,悼念,安静,悲壮.让人联想到某某逝去,回顾某某逝去前的岁月。 《第六交响乐》是我联想到了:当时,俄国俄国人民过着艰辛的生活,受到残暴的沙皇统治。但是,一道黎明的曙光划破黑暗,人们觉醒了——他们开始走向反抗农奴制的高峰。 (p12)3、答: 第二单元 P27:5、答:西藏地处遥远的高原,并且有悠久的历史,地域特点与文化传统决定了民族音乐的特殊性。 特点:1、质朴,这是民族音乐的共同特点; 2、藏传佛教影响,解放前是政教合一的农奴社会,宗教是唯一文化生活。

P33:4、答:具有农耕的地方特色,歌颂是对土地的热爱,具有豪迈、雄壮的感觉,又加上生活的元素。 P33:5、 P39:2、答:歌曲旋律婉转、飘逸、富有南北方山歌的独特风格。 弥渡,曾名迷渡。相传这里原是一片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弥渡”。为讳水患,清代改称弥渡。它犹如一块翡翠镶嵌于滇西高原。唐代,弥渡是南诏王国腹心之地。10多万中原将士和商贾游民,不仅给这片丰腴的土地带来了农商技术,也给这块多情的地方传播了黄河文化。于是,弥渡便有了“灯从唐朝来,艺从唐朝起”之说。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军屯、民屯、商屯和开疆移民活动连绵不断,又给这里带来了缠绵婉转的长江文化。经过历史的沧桑,弥渡以其境内汉族和彝、回、白等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综合自己地方民族文化的长处,博采祖国南北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 3、答:它曲调高亢、响亮、悠扬,旋律清新爽朗、优美舒缓,节奏自由、舒展在生活中被广泛传唱,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经久不衰。这首用方言传唱、旋律优美的民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一直以手抄本的形式代代相传,自三十年代后,才见诸铅字。 山区分散的居住环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间劳作,是乐清山歌产生的根源。 4、答:歌曲采用了领、合的演唱形式。前半部分的合腔用重复的手段巩固了主腔的地位、后半部分的合腔以扩充的手法将情绪推向高潮。与社会变革紧密联系的,在风格上继承传统并发扬光大。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说到中国古典诗词,也许大多数人会和我一样,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美?字。 毋庸置疑,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诗经》便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歌怎么来的?当人们看到美丽的桃花,想到美好的人生时,便吟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当人们看到苕叶凋零,觉得人生无常时,便感叹?心之忧矣,维其伤矣?。最早的诗歌,总是和人们的劳作生活息息相关,累的时候唱首歌放松自己;忧的时候,作首诗抒发情感,这便是诗歌最早的形式。时隔两千多年,为何那时的诗还能如此真切地打动着我们,它有怎样的魅力让人吟咏之后觉得齿颊留香?那么,让我们一同来探讨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首先,我想谈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绘画美。说到绘画美,最典型的要算诗佛王维了,大词人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翻开王摩诘的诗卷方知此言不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直?,一个?圆?,便让无形的豪情与壮阔跃然纸间了,难怪连不懂诗的香菱都要赞他,?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朗朗清辉洒落在松林里,潺潺的清泉将诗人吸引过去,却见到月光将泉水映得流光飞舞,这多像一副流动的画面。此外,宋词与元曲中也有许多借景抒情的句子,如?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句当中包含了这么多色彩,碧蓝的天,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林,融合在一块,竟是悲恸的离愁。这又让我们悟到了诗歌的另一个特点——抒情。一首诗词千行泪,一首诗词寄相思,一首诗词话离别。克罗齐在《美学》中说过:?凡是艺术就是抒情的,都是情感的史诗和剧诗?。这种抒情往往又是和景致联系在一起的,眼前之竹经过诗人的艺术加工变成了胸中之竹,于是我们读到的也是糅合了情感的景物,这景便显得更加动人。 说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音乐美,又是一番值得品咂的滋味。众所周知,在历史上诗与乐有着很大的渊源,诗歌起源时便是与音乐和舞蹈融合在一起的。《诗经》中的《国风》便是最早的民歌,《大雅》和《小雅》是最早的宫廷乐曲;汉代宫廷中以乐配词的形式,让中国诗词史上出现了一个经典的体裁——乐府;我们现在所读到的宋词,大部分却是宋朝时期的?流行歌曲?,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可见一斑。 为什么我们读诗词的时候会觉得朗朗上口,很好背诵?因为许多诗词都讲究韵律和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