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不同剂型二嗪磷制剂及原药对鸟类的毒性评价

不同剂型二嗪磷制剂及原药对鸟类的毒性评价

不同剂型二嗪磷制剂及原药对鸟类的毒性评价
不同剂型二嗪磷制剂及原药对鸟类的毒性评价

不同剂型二嗪磷制剂及原药对鸟类的毒性评价

韩志华,周军英,单正军,孔德洋(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南

京 210042)

摘要:运用一次性经口染毒法测定了95%二嗪磷原药、50%二嗪磷乳油、10%二嗪磷颗粒剂对鹌鹑、鹧鸪的急性经口毒性,同时运用饲喂法测定了50%二嗪磷乳油对鹌鹑和鹧鸪的急性饲喂毒性。一次性经口染毒法结果表明二嗪磷原药及两种制剂对鹌鹑的LD50在4.61~13.9mg/kg体重之间,制剂与原药之间存在较大毒性差异,对鹧鸪的LD50在22.39~31.67mg/kg体重之间,制剂及原药之间差异不显著。饲喂法结果表明50%二嗪磷乳油对不同鸟类的饲喂毒性差异显著,对鹌鹑的饲喂毒性为高毒,LC50为120mg/kg饲料,对鹧鸪的饲喂毒性为低毒,LC50为1210mg/kg饲料。50%二嗪磷乳油用作拌种剂使用时,10%二嗪磷颗粒剂在田间撒施时容易对鸟类造成危害影响。

关键词:急性经口毒性;饲喂毒性;鸟类

Toxicity Assessment of Different Formulations of Diazinon to Avian Abstract: The short-term risks of pesticides to avian currently are assessed by comparing the LD50 and LC50 determined from the laboratory acute oral toxicity test and dietary toxicity test. This paper assess the toxicity of different formulations of Diazinon to Japanese Quail(Coturnix japonica)and Hill Partridge(Arborophila brunneopectus)First, a rang-finding test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dasage levels of diazinon to birds in acute oral toxicity test,then the definitive test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LD50 of different birds. Duration of definitive test is 7d,during test periods,all signs of intoxication, other abnormal behavior, and mortality were recorded and reported by dosage level, and by da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oral toxicity test ,the toxicity category of differents fomulations of diazinon to birds were educed.In dietary toxicity test, Japanese Quail(Coturnix japonica)and 50% Diazinon EC were selected to determine the LC50.Test period is 8d,including 5 days of exposure to the50% diazinon EC in the diet (exposure period) followed by at least 3 days of additional observation (postexposure period) while the test birds are receiving an untreated diet. Mortality and abnormal behavior were recorded throughout the test period.Aaverage body weight and food consumption per day were calculated and recorded. Finally the LC50 were determined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Key words: acute oral toxicity; avian dietary toxicity; avian

二嗪磷(Diazinon)是一种具有中等毒性的广谱性有机磷杀虫杀螨剂,具有触杀、胃毒、熏

蒸及一定的内吸作用,其作用机理为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1]。二嗪磷是对鸟类具有高毒性和

高风险的农药品种。在美国环保局(USEPA)农药项目办公室的生态事故数据库中,有将近300

起野生生物的死亡事故是由二嗪磷的使用引起的,其中死亡的大多数为鸟类[2]。这一数据几乎

占了生态事故总数的10%。在这些事故中死亡的鸟少则几只,多则数百只,多数事故发生在草

皮上,包括庭院中的草坪。因此,USEPA禁止其在庭院和居室环境使用,有些农作物也禁止使

用二嗪磷[3]。其他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则禁止二嗪磷在水稻上使用。

除急性中毒事故外,鸟类长期接触农药还可引起许多亚慢性及慢性危害,如产蛋率下降、

孵化率下降、求偶行为改变、对外界刺激反应能力降低等。农药对鸟类产生危害的途径很多,主要有:(1)鸟类直接饮用了受农药污染的水源;(2)取食受农药污染的种子、果实、昆虫等;(3)田间喷洒农药时直接污染了鸟类或鸟类的栖息地;(4)作为种子包衣剂或颗粒剂使用时被鸟类误食。

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渔业与野生动物局(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EPA)以及美国地质调查局生物资源处全国野生动物健康中心(The National Wildlife Health Center,Biological Resources Division,U.S.Geological Survey)的资料表明,目前经确认可引起鸟类危害事故的农药约有60种。全球对鸟类死亡事件从未进行过系统的调查,如果进行系统研究,对鸟类可以造成危害影响的农药品种肯定还会增加。据Pimentel等研究[4],在所有因农药引起的10项美国社会和环境危害损失中,鸟类的危害最大,高达21.00亿美元,占损失总额的25.85%。美国每年可直接接触暴露农药的鸟类总数达67200万只,其中约10%即6720万只会因此死亡。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供试生物

日本鹌鹑:(Coturnix japonica)由南京农业大学养殖场提供,选用30天龄、平均体重100g 左右,健康活泼的鹌鹑供试。

鹧鸪:(Arborophila brunneopectus)南京紫金家禽养殖场提供,平均体重370g左右。

供试生物试验前在室内试验条件下预养一周,预养期间鸟类全部生长正常,无病无死亡。(2)供试农药

农药:95%二嗪磷原药、50%二嗪磷EC、10%二嗪磷颗粒剂,由南通江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方法

(1)一次性经口染毒法

试验室温度20~25°C,室内通风透光。饲料采用成鹑饲料,同时喂以清水。试验前隔夜禁食,只供清水。选择鹌鹑与鹧鸪作为试验鸟种,试验前按正式试验条件先做预试,求出农药对鹌鹑和鹧鸪的最低全致死浓度和最高全不致死浓度。正式试验在此范围内进行,分别将95%二嗪磷原药、50%二嗪磷EC、10%二嗪磷颗粒剂设置成若干处理浓度,每个浓度设3个重复,并设一组空白对照,每个处理放置10只供试生物(雌雄各半),雄鹑胸前毛色为黄色,雌鹑胸前毛色为麻灰色;雄鸪泄殖腔皱裂中央位置上有一圆形突出物,雌鸪没有或只有一个小结节。处理后的鹌鹑、鹧鸪按常规方法饲养,观察记录鹌鹑、鹧鸪中毒症状和死亡情况。试验历时7天,死亡数字累积计算。用概率统计法求其对鹌鹑、鹧鸪的半致死剂量LD50值(mg/kg体重)。

(2)喂饲法

试验在温度25±2°C、湿度45~70%之间,自然光照12-16h及通风的条件下进行。选择鹌鹑和鹧鸪做为供试生物,试验前24小时停止喂食。正式试验前先做预试,以较大的间距设置4~5个浓度组,并设空白对照组,使用有机溶剂助溶的还需设置溶剂对照组,对照组及每一处理均设3个平行。随机将供试鹌鹑和鹧鸪引入试验鸟笼中,每笼10只(雌雄各半)。将不同浓度50%二嗪磷EC药液拌入饲料中进行喂饲,试验时间为8天,前5天喂含药饲料,后3天喂正常饲料。给药后连续8d观察受试鹌鹑和鹧鸪的死亡情况与中毒症状,第1天观察记录两次,之后每天一次。根据鹌鹑和鹧鸪的死亡数,求出受试物质对受试鹌鹑和鹧鸪的最低全致死浓度和最高全存活浓度。正式试验在上述浓度范围内按一定间距设置5-7个浓度组,每组10只供试生物,并设空白对照组,使用有机溶剂助溶的还需设置溶剂对照组,对照组及每一处理均设3个平行。喂饲药后保持正常的试验条件,连续8d观察受试鹌鹑和鹧鸪的死亡情况与中毒症状,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求出LC50值及95%置信限。

2.结果与讨论

2.1一次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

表1列出了二嗪磷原药及不同制剂对鹌鹑的一次性经口毒性测定试验结果,从表1中可见,50%二嗪磷乳油对鹌鹑的毒性最大,其对鹌鹑一次性经口LD50值为4.61mg/kg体重,95%二嗪磷原药和10%二嗪磷颗粒剂对鹌鹑的一次性经口LD50值分别为13.9、7.38mg/kg体重,根据农药对鸟类的急性毒性等级划分标准,LD50>500mg/kg体重的农药为低毒农药,50~500mg/kg体重的农药为中毒农药,10~50mg/kg体重的农药为高毒农药,<10mg/kg体重的农药为剧毒农药。可见50%二嗪磷乳油、10%二嗪磷颗粒剂对鹌鹑的毒性为剧毒,95%二嗪磷原药对鹌鹑的毒性为高毒。染毒后无论是制剂还是原药均是雄鹑先出现中毒症状,且雄鹑恢复过程较雌鹑缓慢,一般低剂量组的雌鹑出现中毒症状1h后逐渐恢复,而雄鹑需2~3h才能逐步恢复正常;试验初期雄鹑首先出现死亡现象,试验中期雄鹑死亡率也高于雌鹑,说明雄鹑对二嗪磷更为敏感。低剂量组鹌鹑出现的中毒症状为:先窜动奔跑后蜷缩打盹,高剂量组出现的中毒症状为:头频繁蹭动、眼噙泪、喙吐白沫、呼吸短促、身体发抖、约20~30min后开始出现死亡。

表1 二嗪磷原药及不同制剂对鹌鹑的一次性经口毒性 Table 1 Acute oral toxicity of Diazinon to Japanese Quail

农药名称 95%二嗪磷原药 50%二嗪磷乳油 10%二嗪磷颗粒剂

浓度 1d 2d 3d 7d

浓度

1d

2d

3d

7d

浓度 1d 2d

3d

7d

CK 0 0 0 0 CK 0 0 0 0 CK

0 0 0 0 2.4 0 0 0 0 1.3 0 0 0 0 2.0 0 0 0 0 4.8 0 0 0 0 2.5 0 0 0 0 4.0 0 0 0 0 9.5 1 1 1 1 5.0 6 6 6 6 8.0 6 6 6 6 14.3 5 5 5 5 7.5 9 9 9 9 12.0 9 9 9 9 处理剂量 与 平均死亡数

23.8 10 10 10 10

12.5 10

10

10

10

20.0

10 10

10

10

LD 50(mg/kg 体重) 13.9

4.61 7.38 95%可信限 11.6~16.6

3.81~5.58

6.09~8.93

表2列出了二嗪磷原药及不同制剂对鹧鸪的一次性经口毒性测定试验结果,从表2中可见,95%二嗪磷原药对鹧鸪的毒性最大,其对鹧鸪一次性经口LD 50值为22.39mg/kg 体重,50%二嗪磷乳油和10%二嗪磷颗粒剂对鹧鸪一次性经口LD 50值分别为32.01、31.67mg/kg 体重,根据农药对鸟类的急性毒性等级划分标准,95%二嗪磷原药、50%二嗪磷乳油、10%二嗪磷颗粒剂对鹧鸪的毒性均为高毒。二嗪磷原药及制剂对雌鸪、雄鸪的敏感性差异并不显著,雌雄鸟基本同时出现中毒症状,症状恢复情况也基本一致。染毒后低剂量组出现的中毒症状为:行走摇晃、蜷伏不动、闭眼、眨眼缓慢,约1~2小时中毒症状消失,高浓度组出现的中毒症状为:羽毛蓬松、喘气粗短、身体发抖、反应呆滞,约20分钟左右出现死亡现象。

表2 二嗪磷原药及不同制剂对鹧鸪的一次性经口毒性 Table 2 Acute oral toxicity of Diazinon to Hill Partridge

农药名称 95%二嗪磷原药 50%二嗪磷乳油 10%二嗪磷颗粒剂

浓度 1d 2d 3d 7d

浓度

1d

2d

3d

7d

浓度 1d 2d

3d

7d

CK 0 0 0 0 CK 0 0 0 0 CK

0 0 0 0 7.9 1 1 1 1 8.3 0 0 0 0 12.0 0 0 0 0 15.8 1 1 1 1 16.7 1 1 1 1 24.0 0 0 0 0 31.7 9 9 9 9 33.3 3 3 3 3 48.0 10 10101047.5 10 10 10 1050.0 9 9 9 9 72.0 10 101010处理剂量 与 平均死亡数

79.2 10 10 10 10

83.3 10

1010

10

120.0

10 1010

10

LD 50(mg/kg 体重) 22.39

32.01 31.67 95%可信限 19.93~25.15

25.38~40.37

27.77~36.12

鸟类对农药的敏感性受多种因素决定,如剂型、使用方法、作用方式等。同一种农药对鸟类

的毒性大小受剂型影响最大,在所有的农药剂型中,农药对鸟类的室内急性毒性一般为乳油>

悬浮剂、乳剂>水剂、可溶性液剂>可溶性粉剂 [5]。同一农药品种对不同鸟类的毒性差异较大,

一般大型鸟类比小型鸟类对同一农药品种耐受力高,食肉及食腐鸟类比食谷鸟类对同一农药品

种耐受力高,如呋喃丹对日本鹌鹑的LD50为1.0~1.7mg/kg体重,对环颈雉的LD50为4.15mg/kg体重。

有些种类的鸟虽然体型较大,但由于生物学特性的不同,对个别农药品种特别敏感,如野鸭及

美国茶隼,虽然体型较大,但对呋喃丹非常敏感,其LD50分别为0.37,0.6mg/kg体重。[6]

在本试验中所用的剂型中,鹌鹑对95%二嗪磷原药最不敏感,鹧鸪对95%二嗪磷原药最为敏

感;鹌鹑对50%二嗪磷乳油最敏感,鹧鸪对50%二嗪磷乳油最不敏感。原药及两种制剂对鹧鸪

的毒性差异不显著,对鹌鹑的毒性差异显著,制剂毒性比原药毒性要高。鹌鹑与鹧鸪体型差异

较大,鹧鸪体重约为鹌鹑的4倍,对药剂的耐受性上比鹌鹑要高,鹌鹑体型较小耐受力较差,

对不同剂型的敏感性上表现比较突出。

2.2饲喂法毒性试验结果

由表3可见50%二嗪磷乳油对鹌鹑的饲喂毒性LC50为120mg/kg饲料。美国将农药对鸟类饲喂

法毒性等级标准划分为:LC50<50mg/kg饲料的为剧毒,50~500mg/kg饲料的为高毒,501~1000mg/kg

饲料的为中毒,1001~5000mg/kg饲料的为低毒,>5000mg/kg饲料的为基本无毒[7],中国的农药对

鸟类饲喂法毒性等级划分标准为:LC50≤50mg/kg饲料的为剧毒,50<LC50≤500mg/kg饲料的为高

毒,500<LC50≤1000mg/kg饲料的为中毒,>1000mg/kg饲料的为低毒[8],因此50%二嗪磷乳油对

鹌鹑的饲喂毒性为高毒。

表3 50%二嗪磷乳油对鹌鹑毒性试验(饲喂法)a)

Table 3 Dietary toxicity of 50%Diazinon EC to Japanese Quail

1d 2d 3d 4d 浓度

mg/kg饲料平均死

亡数平均体重

(g)

平均食

量(g)

平均死

亡数

平均体重(g)

平均食

量(g)

平均死

亡数

平均体重

(g)

平均食

量(g)

平均死

亡数

平均体

重(g)

平均食

量(g)

ck 0

124.5

9.0

0 122.0

18.0

125.5

19.0

130.520.0

40 0

125.0*

7.0*

121.5*

17.0*0

123.5*17.0*

120.5*17.0*

80 0

124.5

7.0*

1

118.0*

10.0* 1

113.9*11.1*

1

108.8*11.1* 160 0

108.5*

6.5*

2 108.0*

6.5*

2

96.3*

11.9*

5

96.0* 4.4*

320 0

114.5*

3.5*

0 108.0*

3.5*

1

97.2*

1.5* 5

86.6* 2.2*

600 1

120.0*

3.0*

1 116.0*

2.8*

3

105.0* 1.6* 6

97.5* 2.1*

LC50— — >600 254 95%置信限— — 62.8~1020

浓度

mg/kg饲料

5d 6d 7d 8d

平均死亡数平均体重

(g)

平均食

量(g)

平均死

亡数

平均体重

(g)

平均食

量(g)

平均死

亡数

平均体重

(g)

平均食

量(g)

平均死

亡数

平均体

重(g)

平均食

量(g)

ck 0

135.5

19.0

147.5

20.0

149.5

30.0

147.535.0

40 0

119.5*

17.0*

133.5*19.0*

132.0*30.0

136.0*30.0*

80 1

101.1*

9.0*

2

113.7*14.4*

2

111.0*25.0*

3

118.0*23.7* 160 6 87.5* 3.0* 8 117.5*10.0* 8 125.3**25.3* 8 132.5*30.0* 320 8 79.9* 1.0* 8 95* 12.5* 8 100.0*15.0* 8 105.0*22.3* 600 9 85.0* 0* 10 -- -- 10 -- -- 10 -- -- LC50159 129 129 120 95%置信限111~228 95.8~174 95.8~174 88.0~165 注:a) ﹡当P<0.05时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给药过程中,处理组鹌鹑摄食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处理浓度增加,鹌鹑摄食量呈递减趋

势;处理组中前5天每只鹌鹑平均摄入饲料总量分别为对照组的88.2%、56.7%、38.0%、13.8%、

11.2%。改喂正常饲料后,处理组中每只鹌鹑平均摄入总量分别为对照组的92.9%、74.2%、76.8%、

58.6%。

给药结束后,对照组平均体重增加11克,处理组平均体重分别下降5.5、23.4、21.0、34.6、

35克。第8天试验结束时,对照组及处理组鹌鹑平均体重分别为147.5、136.0、118.0、132.5、

105.0克,与给药结束时相比,平均体重分别增加12.0、16.5、16.9、45.0、25.1。

由表4可见50%二嗪磷乳油对鹧鸪的饲喂毒性LC50为1210mg/kg饲料,按照农药对鸟类饲喂

法毒性等级划分标准,50%二嗪磷乳油对鹧鸪的饲喂毒性为低毒。与一次性经口毒性方法不同

的是饲喂法中鸟类的染毒方式为自由取食,在取食过程中由于农药对鸟类具有一定的趋避作用,

导致高浓度组的鸟取食量明显低于低浓度组,有可能造成低浓度组取食量大从而摄入的农药量

也大于高浓度组。同时高浓度组鸟类由于拒食引起体重严重下降,抵抗力减弱,即使摄入较少

的农药也会造成死亡。

表4 50%二嗪磷乳油对鹧鸪毒性试验(饲喂法)a)

Table 4 Dietary toxicity of 50%Diazinon EC to Hill Partridge

1d 2d 3d 4d 浓度

mg/kg饲料平均死

亡数平均体重

(g)

平均食

量(g)

平均死

亡数

平均体重(g)

平均食

量(g)

平均死

亡数

平均体重

(g)

平均食

量(g)

平均死

亡数

平均体

重(g)

平均食

量(g)

Ck 0

300.0

8.0

0 323.0

17.0

318.3

18.0

320.018.0 400 0

268.5*

7.0*

0 258.5*

17.0

255.0*17.0*

247.5*17.0* 800 0

288.0*

7.0*

0 275.5*

16.0*0

259.5*10.0*

2

248.0*9.5* 1600 0

278.5*

7.0*

0 264.0*

8.0*

246.5* 6.0* 0

224.0* 5.0* 3200 0

262.5*

4.0*

2 251.3*

1.5*

2

226.9* 1.3* 5

212.0* 1.3*

6000 0

269.5*

3.5*

0 247.5*

2.0*

1

227.2*0.5* 4

216.0*0.5* LC50— — — — 95%置信限— — — —

5d 6d 7d 8d 浓度

mg/kg饲料平均死

亡数平均体重

(g)

平均食

量(g)

平均死

亡数

平均体重

(g)

平均食

量(g)

平均死

亡数

平均体重

(g)

平均食

量(g)

平均死

亡数

平均体

重(g)

平均食

量(g)

ck 0

321.6

17.0

308.3

17.0

320.0

25.0

326.730.0 400 0

239.5*

16.0*

251.0*15.0*

248.0*20.0*

255.0*30.0 800 2

235.0*

4.0*

3

250.0*9.0* 3

254.0*22.0*

4

281.0*39.0* 1600 2

206.8*

4.5*

5

226.0* 5.0* 5

224.0*19.0* 6

250.0*24.0* 3200 8

211.0*

0.1*

8

215.0*0* 8

230.0*32.5* 8

240.0*22.5* 6000 6

213.7*

0* 7

235.0* 5.0* 7

242.0*28.3* 7

240.0*28.3* LC502430 1540 1540 1210 95%置信限1830~3210 891~2650 891~2650 674~2160 注:a) ﹡当P<0.05时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处理组中前5天每只鹧鸪平均摄入总量分别为对照组的94.9%、59.6%、39.1%、10.5%、8.3%。

改喂正常饲料后,处理组每只鹧鸪平均摄入总量分别为对照组的90.3%、97.2%、66.7%、76.4%、

85.6%。

给药结束后,对照组平均体重增加21.6克,处理组平均体重分别下降29.0、53.0、71.7、51.5、

55.8克。第8天试验结束与给药结束时相比,平均体重分别增加5.1、15.5、46.0、43.2、29.0、

26.3克。

50%二嗪磷EC用作种子包衣剂时的推荐剂量为1:500拌种,麦种千粒重为42~45g,经计

算拌种后麦种上二嗪磷的粘附量约为0.045mg a.i/粒。据表1,2中毒性数据,鹌鹑只需取食10

粒左右拌种后的麦种即可导致50%群体死亡,鹧鸪取食260粒左右麦种即可导致50%群体死亡,

鹧鸪平均日食量为20~30g,折合麦种约为444~666粒。因此50%二嗪磷乳油用作种子包衣剂时

对鸟类存在较大的危害风险。二嗪磷颗粒剂平均粒重为0.331mg,推算得出10%二嗪磷颗粒剂

平均每粒含有效成分0.033mg,平均体重100g的鹌鹑误食3~5粒就有可能引起死亡,误食14

粒左右即可引起50%群体死亡,体重在20g左右的鸟类更容易受到颗粒剂的危害,只需误食1~2

粒就可引起死亡。

2.3 一次性经口染毒法与饲喂法在鸟类毒性评价中的优缺点比较

一次性经口染毒法与饲喂法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常用的两种鸟类急性和亚急性毒性评价方

法,USEPA,OECD均对上述两种方法制定了详细的测试准则。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采

用一次性经口染毒法开展农药对鸟类的急性毒性评价,上世纪末逐步开展了饲喂法对鸟类的毒

性评价工作。

一次性经口染毒法的染毒方式是直接口注,不同处理浓度的药剂进入鸟体是完全定量的,因此可以直接观察到鸟类对不同处理浓度的反应症状,得出的死亡数字系药剂对鸟类毒性的真实反应。此方法一般适用于原药,也可用于制剂,但用于制剂时所得出的毒性数据为农药及助剂成分的联合毒力。

饲喂法毒性试验中鸟类的染毒方式是将供试农药按一定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供鸟类自由取食。不同的农药理化性质各不相同,如有机磷类农药带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这类农药可引起鸟类拒食反应,在具体的试验过程当中造成各处理浓度鸟类取食量差异较大,高浓度组农药甚至还会因为拒食造成身体衰竭死亡。另外有些农药对鸟类毒性很高,试验中所需剂量较少,因此在拌入饲料的过程中不容易搅拌均匀,从而影响最终的试验结果。

3. 结论

(1)一次性经口染毒法试验中,二嗪磷原药及两种制剂对鹌鹑的毒性存在明显差异,原药对鹌鹑为高毒,两种制剂对鹌鹑为剧毒,毒性等级相差一个级别,其中鹌鹑对50%二嗪磷乳油最敏感,其LD50值为 4.61mg/kg体重。二嗪磷原药及两种制剂对鹧鸪的毒性差异不显著,原药及两种制剂对鹧鸪的毒性等级均为高毒,鹧鸪对95%二嗪磷原药最敏感,其LD50值为22.39mg/kg体重。(2)饲喂法试验表明:50%二嗪磷乳油对不同鸟类的饲喂毒性存在显著差异,对鹌鹑的饲喂毒性为高毒,其LC50为120mg/kg饲料,对鹧鸪的饲喂毒性为低毒,其LC50为1210mg/kg饲料。

(3)50%二嗪磷乳油用作种子包衣剂,10%二嗪磷颗粒剂在田间撒施时对鸟类存在较大的危害风险。

参考文献:

[1] 刘乾开,朱国念《新编农药使用手册》第二版 ISBN 7-5323-5090-8/S.520, 24-26

[1] Liu-qian kai,Zhu-guo nian 《New manual of pesticides》Secondly edition ,ISBN 7-5323-5090-8/S.520, 24-26

[2] Mastrota FN. Wildlife mortality incidents caused by pesticides: analysis of the EIIS database. 1999

[3] 李富根. 二嗪磷的环境问题及管理情况.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4,25(12):31-32

[3] Li-fu gen. Environment problem and manage of diazinon. Pesticide Science and Administration, 2004,25(12):31-32

[4] Pimentel D,McLaughlin L,Zeep A,et al,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effects of reducing pesticide use in

agriculture[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1993,46:273-288

[5] 朱忠林,龚瑞忠,韩志华. 农药对鸟类的毒性及其安全性评价。农村生态环境 2003,19(3):55-56 [5] ZHU Zhong-lin,GONG Rui-zhong,HAN Zhi-hua, et al, Toxicity of pesticides to birds and their safety

evaluation.Rural Eco-Environment 2003,19(3):55-56

[6] 蔡道基,朱忠林,单正军. 建议加强对克百威的环境管理[J]. 农药科学与管理,1997,16(3):30-32 [6] Cai-dao ji,Zhu-zhong lin,Shan-zheng jun Advise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diazinon[J]. Pesticide Science and A ministration,1997,16(3):30-32

d

[7] USEPA,Avian Dietary Toxicity Test . OPPTS850.2200,Ecological Effects Test Guidelines, EPA

712–C–96–140 April 1996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2004

[8]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uideline for testing and environment safety assessment of chemical pesticide. 2004

农药毒性分级标准

农药毒性分级标准 如何测定农药药剂的药效好坏?中国农药网相关专家总结有: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药效试验。 室内毒力测定室内毒力测定主要是测定一种药剂的毒性、毒力或比较几种药剂毒力的大小。室内试验的结果,除可作为药剂的初步筛选的根据外,还可为林间试验提供参考。有时在林间发现的问题必须拿回室内作比较精细的试验研究。 进行室内试验要注意:①供试生物应该是由同一环境下培养得来的,或采自林间同一环境的,在生理、发育上愈一致愈好。②供试药剂必须纯净(原油或原粉),至少要有确切的有效成分含量。③在控制的条件下进行试验,施药要均匀一致。④试验一般要求每种处理有3-5个重复,每个处理要有50-100头昆虫(菌类孢子一般为在显微镜10×10视野内有100个左右,每次计算必须移动玻片检查3次)。⑤各种试验必须设立对照。所设对照有:完全不处理的(在自然状况下的),即所谓“空白”对照;不含有效成分的制剂或清水对照,用标准药剂处理的对照。 在测定药剂毒力时,一般常用一系列的剂量(或浓度)对多组生物分别测定死亡百分率,再以不同剂量与相应的死亡率画成“剂量-死亡率毒力曲线”。在纵坐标从死亡率50%处引出一平行于横坐标的线与曲线相交。该处的剂量(或浓度)即为LD50(或为LC50)。但是由于这一曲线是S形的,不易精确地求得LD50或LC50的数值,同时用S形曲线也不易与其他曲线进行比较。因此,必须把这一呈S形曲线改成一条直线,常用统计方法是将剂量用对数值表示,将死亡率用机率值表示,就可以将S形曲线改为一根直线,这一根直线常称“剂量对数-机率值直线”。死亡率查机率(见附表2机率与死亡百分率换算表)。从这一直线的坡度,还可得知供试生物对该种药剂敏感性差异的程度,即坡度越大,表示供试生物个体间差异越小;坡度越小,表示差异越大。室内毒力测定时,在不施药的对照组中,出常出现少数自然死亡的个体,如果自然死亡率在5%以下,一般仅把处理组的死亡率减去自然死亡率即可得到校正死亡率。当自然死亡率达到5%~20~时,就不能用直接相减的方法,应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处理组的校正死亡率,如果自然死亡率超过20%时,则该批供试生物不宜作试验或试验应重做。 林间药效试验林间试验主要测定或比较药剂在林间条件下的药效,其结果比较接近实际情况,为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执行委员会制订了一个区分农药危害性的分类法,并于1975年在第二十八届世界卫生会议上通过(表1)。农药毒性分类主要是根据对大鼠的急性经口和经皮毒性进行的,这在毒理学上已成为决定毒性分类的标准方法。 表1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农药危害分级标准 级别(class) LD50大鼠(毫克/公斤体重) 经口经皮

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简介 安全性评价在国外也称为危险性评价或风险评价,安全性评价的定义是:综合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度量和预测,通过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或称之谓不安全因素进行辨识定性和定量分析,确认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对该系统的安全性给予正确的评价,并相应地提出消除不安全因素和危险的具体对策措施。通过全面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这些措施,达到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超前控制事故的发生。 我国的安全评价制度根据《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和国务院颁布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2004年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为此制定和发布了《安全现状评价导则》、《安全预评价导则》和《安全验收评价导则》。从事安全评价需由具备国家规定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承担。 安全性评价方法的分类 1、定性安全性评价 定性安全性评价是对系统的危险性、事故或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并且熟悉评价系统的专家凭借各自理论知识、丰富经验,以及掌握的同类或类似系统事故资料共同讨论确定的。定性安全性评价方法的结果的准确性可能较差一些。国内制定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大多属于这一类。 2、半定量安全性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是对系统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给予适当的指数(或点数),根据指数或所属等级确定其安全程度。 3、定量安全性评价 定量安全性评价方法是以系统发生事故的概率为基础,求出风险率,以风险率的大小衡量系统的安全度,也称概率评价法, 定量安全性评价这种评价法能够准确地描述系统危险性大小,我国由于缺乏各类事故、故障数据 ,实际应用中尚有一定困难。安全性评价中,有时一种评价方法不能满足评价系统的需要,可同时采用几种方法进行危险性分析和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的基本程序 该基本程序既适用于企业自评,也适用于专业安全评价机构的安全评价。 1、熟悉系统 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并熟悉这些资料,包括工艺流程、物料的危害特性、操作条件、设备结构、平面立面布置、环境状况等,以及有关的法规、标准、制度、相似事故案例。为了防止发生漏错,一般将系统划分成若干子 系统(称为单元)进行评价。 2、识别危险 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充分地辨识和查找系统内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 包括固有的、潜在的,以及可能出现的和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新的危险。 3、危险的量化 将找出来的危险因素,尽可能给予量化,并以数量大小说明其危险程度。对于定量安全性评价,还要求给出事故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 4、计算危险度或风险率

遗传毒性试验-动物中心

致突变试验:根据受试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及对遗传物质作用终点(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的不同。要求新药必须做下列三项试验。(1)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 菌株: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四株(TA97、TA98、TA100、TA102),亦可采用大肠杆菌(E.Coli)WP2若干株(大肠杆菌试验)。 剂量:决定受试物最高剂量的标准是细菌毒性和溶解度。一般最大剂量可达5mg/皿。受试物至少应有五种不同剂量否则应说明选定剂量的理由。 代谢活化:应用诱导剂处理后的哺乳动物肝脏微粒体酶(S9)进行体外代谢活化试验,即在加S9混合物和不加S9混合物平行的条件下测试。 对照组:用溶媒作阴性对照,用已知突变原作阳性对照。 结果判定:受试物的回复突变菌落数的增加与剂量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或至少某一测试点呈现可重复的并有统计学意义的阳性反应时记为阳性。 (2)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细胞:哺乳动物原代或传代培养细胞。 剂量:至少应用三种不同剂量,高剂量以50%细胞生长抑制浓度为基准,否则应说明选定剂量的理由。

标本制作时间:药物与细胞接触后应有适当时间最好包括整个细胞周期,通常在药物处理后24和48小时制作染色体标本。 代谢活化:应用适当的代谢活化法。 对照组:用溶媒作阴性对照,已知突变原作阳性对照。 镜检:每种浓度至少观察100个中期分裂相细胞的染色体结构的异常及多倍体的出现率。 结果判定:受试物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的出现率较阴性对照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加,并有剂量反应关系时记为阳性,同时标明异常细胞出现的频度和种类。 (3)体内试验 一般选用微核试验,但作用于生殖系统的药物进行显性致死试验等。a.啮齿类动物微核试验 动物:一般用小鼠,每组10只性成熟动物(雌雄各半)或至少6只性成熟雄性动物。 给药剂量及途径:至少采用三种剂量,最高剂量从1/2LD50为基准,腹腔和/或口服一次给药,必要时可连续给药。否则应说明选定剂量的理由。 对照组:用溶媒作阴性对照,已知能诱发微核阳性的物质作阳性对照。标本制作:给药后18—30小时或12—72小时处死动物,取骨髓,离心、涂片,Giemsa染色或吖啶橙染色。 镜检:每只动物至少观察计数1000个多染红细胞,观察其微核出

切实推进安全性评价工作参考文本

切实推进安全性评价工作 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切实推进安全性评价工作参考文本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电力企业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电力企业的设 备系统、劳动安全与作业环境、安全管理三个方面,其 中,设备系统包括输电、变电、配电、调度、通讯等15个 方面;劳动安全与作业环境包括劳动安全、作业环境、交 通安全、防火等16个方面;安全管理包括安全责任制、安 全监察机构及安全监察网、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培训 及考核等14个方面。电力企业安全性评价内容应综合八个 方面因素进行考虑:一是生产设备是否符合安全条件;二 是主要生产工具是否符合安全条件;三是反事故技术措施 落实情况;四是生产设备、机器具管理水平;五是安全生 产主要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和贯彻执行情况;六是人员技 术素质是否符合安全要求;七是劳动环境是否符合安全要

毒性分级

有毒有害物质分类参考 一、化学药品、试剂毒性分类参考举例 (一)剧毒物质(*为致癌) *六氯苯;羟基铁;氰化钠;氢氟酸;氢氰酸;氯化氰;氯化汞;砷酸汞;汞蒸气;砷化氢;光气;氟光气;磷化氢;*三氧化二砷;有机磷化物;有机砷化物;有机氟化物;有机硼化物;*铍及其化合物;蛇毒;*羰基镍;砷酸盐;*四甲基联苯胺(TMB);四氯化饿;二甲砷酸盐;*异硫氰酸苯脂;丙烯酰胺;马钱子碱;毒毛旋花素—G;*二氨基联苯胺(DAB);二甲亚砜;二甲砷酸钠;甲酚。 (二)致癌物质 黄曲霉素B13—4苯并芘;芘及苯并芘;苯及葸类;2—乙酰胺基芴;1—(或2—)萘胺;4—联苯胺类及其硫酸盐;4—氨基联苯;2,3—二甲基—4—氨基偶氮苯;磷甲苯胺;2,4—二氨基甲苯;乙酰胺N一芴基取代物;乙酰苯胺取代物;环磷酰胺;3,3—二氯联苯胺;4—二甲基胺基偶氮苯;4—硝基联苯;4—甲叉(双)—2氯苯胺;乙撑亚胺;间苯二酚;亚硝胺;二硝基萘;N—亚硝基二甲胺;甲基亚硝基脲;二甲(或乙、丙)基亚硝胺;N一甲基一N一亚硝基氨基甲酸乙酯;N—甲基一N—亚硝基丙烯胺;N—甲基—N一亚硝基—N’一硝基胍;N—甲基一4—亚硝基苯胺;B一丙内脂;甲烷磺酸甲酯(或乙酯);丙磺内脂;重氮甲烷;1,4—二恶烷;二氯二甲硅烷;硫酸二甲脂;双氯甲基醚;氯甲甲醚;氯乙烯;溴乙烯;氟乙烯;砷;三氧化砷;砷酸钙(或铅、钾);铍及其盐类;镉及其盐类;镍及其盐类;羰基镍;铬;氧化铬;铬盐类;石棉;氘代试剂。 (三)高毒物质 四氯化碳;三氯甲烷;溴甲烷;三氯乙烷;二溴氯丙烷;二氯乙烷;六氯乙烷;溴苯;氯苯;对二氯苯;氟乙酸;氯乙酸;氯乙酸乙酯;溴乙酸乙脂;氟乙酰胺;乙腈;丙烯腈;甲基丙烯腈;偶氮二异丁腈;丙酮氰醇;甲苯二异氰酸脂;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脂;肼;甲基肼;苯肼;二苯肼;甲(或乙、丁)硫醇;二氯硅烷;三氯甲硅烷;硼烷;四乙基铅;四乙基锡;丙烯醛;乙烯酮;二乙烯酮;对苯二酚;苯胺及甲苯胺;三氯甲硅烷;碘乙酸乙脂;硫酸二甲脂;芳香胺;叠氮钠;三氯氧磷;五氯化磷;三氯化磷;五氧化二磷;黄磷;氧化亚氮;铊及其盐类;三氯化锑;二氧化锰;五氧化二钒;砷化钠;氟化钠;氯化氢;氯气;溴水;硫化氢;秋水仙碱。

参麦注射液及参附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评价现状

参麦注射液及参附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评价现状标签: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安全性;综述 中药上市后再评价是运用最新中医药技术成果,从临床、中医理论、现代医学、中药药理学、药剂学、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药物政策、质量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的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不良反应、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效益等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做出科学的评价和估计,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1]。中药注射剂是从传统中药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制剂,由于所用药材质量的不稳定、生产工艺的差异等各种因素,造成了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高发性及多样性。据统计,2003-2005年80篇12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道中,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增至66.7%,而且前6个品种均为中药注射剂[2]。 参麦注射液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于1992年被列为首批急诊科(室)必备用药之一,并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及中医急症必备中成药之一;参附注射液于1993年上市,同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必备急救中药”。这两个品种自上市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相关不良反应亦时有报道,但因文献质量参差不齐,各方取得的观察结果并不完全一致,难免令临床医务工作者产生困惑。因此,对参麦注射液及参附注射液进行多基地ADR监测,以取得相对准确完整的数据,并进行客观的安全性评价,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不良反应监测现状 1.1 参麦注射液 1.1.3 不良反应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一些研究发现,参麦注射液ADR的发生与性别无关,与原患疾病无显著关联[20-21],与是否有敏史无明显关系[6-7]。年龄的差异对ADR的发生没有明显影响[5]。宋氏等[22]总结了446例使用参麦注射液的病历资料,结果显示,溶解介质对参麦注射液用药安全性无明显影响,在常用剂量范围内,ADR的发生与剂量无显著相关[6-7,21]。 1.2 参附注射液 迄今参附注射液ADR的报道较少见,说明参附注射液的安全性较好。李氏等[16]研究发现,除2例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1例)外,均为轻度不良反应,一般经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症状可明显改善,不需特殊处理。在576篇关于参附注射液的文献中,提及ADR的文献有45篇,过敏性反应8例,其中2例(1例为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并及时治疗后好转,其余6例表现为皮疹、过敏性胃肠炎、周身发痒等,经停药及对症处理后好转;7例血压升高者,具有高血压病史;局部疼痛者8例,其中4例均出现在参附注射液用量80~100 mL/d,且未加溶媒直接静脉滴注的患者。

遗传毒性试验指导原则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第二稿) 二○○六年十月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3) 二、基本原则 (4) (一)实验管理 (4)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三)随机、对照、重复 (4) 三、基本内容 (4) (一)受试物 (4) 1、中药与天然药物 (3) 2、化学药物 (3) (二)试验设计的总体考虑 (5) 1、体外试验基本要求 (6) 2、体内试验基本要求 (9) (三)标准试验组合 (10) 1、标准组合试验应具备的特征 (11) 2、推荐的标准试验组合 (8) 3、标准试验组合的调整 (12) (四)与致癌试验相关的附加遗传毒性试验 (9) 四、结果分析与评价 (14) (一)体外试验结果的评价 (15) 1、体外试验阳性结果 (15) 2、体外试验阴性结果 (15)

(二)体内试验结果的评价 (16) 1、体内试验结果阴性时,确定靶组织暴露水平的原则 (16) 2、生殖细胞诱变剂的检测 (18) (三)综合分析与评价 (18) 五、遗传毒性研究进行的时间 (12) 六、参考文献 (19) 七、著者 (20) 八、相关注释 (21) 九、附录 (26)

一、概述 遗传毒性研究(Genotoxicity Study)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它与其他毒理学研究尤其是致癌性研究、生殖毒性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及上市的重要环节。拟用于人体的药物,应根据受试物拟用适应症和作用特点等因素考虑进行遗传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是指用于检测通过不同机制直接或间接诱导遗传学损伤的化合物的体外和体内试验,这些试验能检出DNA损伤及其损伤的固定。以基因突变、较大范围染色体损伤、重组和染色体数目改变形式出现的DNA损伤的固定,一般认为是可遗传效应的基础,且是恶性肿瘤发展过程的环节之一(这种遗传学改变仅在复杂的恶性肿瘤发展变化过程中起了部分作用)。在检测此类损伤的试验中呈阳性的化合物为潜在致癌剂和/或致突变剂,即可诱导癌和/或遗传性疾病。由于在人体中已建立了特殊化合物的暴露和致癌性之间的关系,而对于遗传性疾病尚难以证明有类似的关系,故遗传毒性试验主要用于致癌性预测。但是,因为已经确定生殖系统细胞突变与人类疾病有关,所以对可能引起可遗传效应的化合物与可能引起癌症的化合物应引起同样的关注;此外,这些试验的结果可能还有助于解释致癌性试验的结果。因此,在药物开发的过程中,遗传毒性试验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试验来预测受试物是否有遗传毒性,在降低临床试验受试者和药品上市后使用人群的用药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指导原则重点阐述遗传毒性试验体内外试验的基本原则,并介

安全性评价工作总结

安全性评价总结报告 一、营头供电所基本概况 全所共有职工7人,平均年龄36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人,助工1名,技术员2名,技师2名,高级工2名,职工队伍真正实现了年轻化、知识化,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是一支素质强、业务精、打得赢、过得硬的企业团队。 全所共维护10KV线路4条,公网2条、29.80KM,农网2条、108.50KM,共计138.8km,配变240台共计20673KVA,其中企业专变90台,抗旱变60台,公用变6台,综合变84台。0.4KV线路93.9KM,供电户数5150户。 二、安全性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为了不断提高农电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准确找出和诊断出生产过程中的主要隐患和薄弱环节,对症下药,着力整改,不断夯实安全工作基础,促进和提高我所的安全管理工作水平,根据《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公司县级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细则》,并结合县公司眉电发(2011)80号文《眉县供电分公司关于开展安全性评价活动的通知》的要求和部署,将我所纳入此次县级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工作范围之内。 1、精心组织、健全机构 2011年9月初接到市公司《关于县级供电公司完成安全性评价自评价报告的紧急通知》后,公司领导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立即组织相

关人员召开了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专项会议,对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将这次工作搞好进行了部署,使本项工作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程序紧凑、有条不紊。各供电所成立了安全性评价领导小组,负责安全性评价具体的落实、宣传、检查、整改工作。我所成立的安全性评价领导小组由所长梁建波任组长,副所长赵永强任副组长,王彩刚、张丰喜、郭宝善、张慧敏、赵昌慧为成员,并下设线路设备、安全生产管理、劳动安全和作业环境三个评价小组,负责督促、指导和协调安全性评价工作,并制定了安全性评价的实施办法、具体要求和时间安排,为安全性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2、全面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 为使安全性评价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结合今年采取的“三查、三改,两评价”的模式,即:站所自查、县公司核查、市公司评查、站所整改、县公司整改、市公司整改、县公司评价、市公司评价。现分为3个阶段:9月12日—9月25日为站所自查阶段,供电所做好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宣传、动员、学习工作,通过培训、安全活动、板报、标语、口号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明确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提高认识,调动所长、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人人皆知,全员参与,从而促使职工真正支持、关心、参与安全性评价工作,解除职工中可能存在的思想顾虑和厌烦情绪,以便在“自查”时能够做到主动、积极、深入、详实地检查和提出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为正确地评价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阶段:9月25日—10月10日为检查、整改、评价阶段,从9月25

国内外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国内外有关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以下为收集到的国内外有关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的一些标准。从这些分级标准可以看出,各标准之间无论是分级还是界限值都有较大差别,这给化学品的国际贸易和化学品危险信息的传递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消除分级标准之间的差别,建立协调、统一的化学品分级标准,由国际劳工组织(IL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及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TDG)三个国际组织共同提出框架草案,建立了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与标签制度(GHS)。2002年9月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出:各国应在2008年全面实施GHS。为适应国际化学品分类统一的这种必然趋势,结合国内化学品管理的实际需要,《剧毒目录》在剧毒化学品判定标准上参照了GHS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表1 GHS关于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注:1) 1h 数值气体和蒸气除2,粉尘和雾除4;2)某些受试化学品在试验染毒时呈气液相混合状态(有气溶胶),而有些则接近气相,如为后者按气体分级界限分级(ppm ) 表2 TDG 第14修订版关于危险货物急性毒性判定标准 * LC 50(4h )×4=LC 50(1h ) 表3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注:上述标准出处是WHO/IPCS. The User’s Manual for the IPCS Health and Safety Guides, 1996. 表4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农药危险性分级标准

注:上述标准出处是The WHO Recommended Classification of Pesticides by Hazard and Guidelines to Classification 1990-1991. 表5 欧盟化学品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注:上述标准出处是欧盟理事会《关于统一危险物质分类、包装与标志法律法规指令(2000/33/EEC)》.

安全现状评价导则

安全现状评价导则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导则依据《安全评价通则》制订,规定了安全现状评价的目的、基本原则、内容、程序和方法,适用于生产经营单位(矿山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生产企业除外)安全现状评价。 2.安全现状评价目的 安全现状评价目的是针对生产经营单位(某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总体或局部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现状进行的安全评价,通过评价查找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确定危险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3.定义 安全现状评价 安全现状评价是在系统生命周期内的生产运行期,通过对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状况及管理状况的调查、分析,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其危险度的评价,查找该系统生产运行中存在的事故隐患并判定其危险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使系统在生产运行期内的安全风险控制在安全、合理的程度内。 4.安全现状评价内容

安全现状评价是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定或者生产经营单位的要求进行的,应对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设施、设备、装置、贮存、运输及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安全评价。主要内容包括: 1)收集评价所需的信息资料,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2)对于可能造成重大后果的事故隐患,采用科学合理的安全评价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事故模拟,预测极端情况下事故的影响范围、最大损失,以及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概率,给出量化的安全状态参数值; 3)对发现的事故隐患,根据量化的安全状态参数值,进行整改优先度排序; 4)提出安全对策措施与建议。 生产经营单位应将安全现状评价的结果纳入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整改计划和安全管理制度,并按计划加以实施和检查。 5.安全现状评价工作程序 安全现状评价工作程序一般包括: 1)前期准备; 2)危险、有害因素和事故隐患的识别; 3)定性、定量评价; 4)安全管理现状评价;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8

附件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遗传毒性研究(Genotoxicity Study)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与其他研究尤其是致癌性、生殖毒性等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及上市的重要环节。拟用于人体的药物,应根据受试物拟用适应症和作用特点等因素考虑进行遗传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是指用于检测通过不同机制直接或间接诱导遗传学损伤的受试物的体外和体内试验,这些试验能检测出DNA损伤及其损伤的固定。以基因突变、较大范围染色体损伤或重组形式出现的DNA损伤的固定,通常被认为是可遗传效应的基础,并且是恶性肿瘤多阶段发展过程的重要因素(恶性肿瘤发展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遗传学改变可能仅在其中起部分作用)。染色体数目的改变也与肿瘤发生有关,并可提示生殖细胞出现非整倍体的可能性。在遗传毒性试验中呈阳性的化合物为潜在的人类致癌剂和/或致突变剂。由于在人体中已建立了某些致突变/遗传毒性化合物的暴露与致癌性之间的相关性,而对于遗传性疾病尚难以证明有类似的相关性,因此遗传毒性试验主要用于致癌性预测。但是,因为生殖细胞突变与人类疾病具有明确的相关性,所以也应同样重视化合物引起潜在可遗传性效应的风险。此外,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可能对致癌性试验的结果分析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药物开发的过程中,遗传毒性试验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试验来预测受试物是否有遗传毒性,在降低临床试验受试者和药品上市后使用人群的用药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指导原则重点阐述遗传毒性试验的基本原则,介绍标准试验组合方案,阐述体内外试验的基本原则,以及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评价与追加研究策略。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 二、基本原则 (一)实验管理 药物遗传毒性试验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遗传毒性试验的设计,应该在对受试物认知的基础上,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应根据受试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已有的药理毒理研究信息等选择合理的试验方法,设计适宜的试验

安全性评价自查报告

2015年安全性评价自查报告 首先,我代表公司全体职工对各位领导专家亲临我公司指导安全性评价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省公司各项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规范管理、落实责任、夯实基础、创新提高”的安全生产工作思路,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精细化管理,开展标准化建设,严把事前防范、过程控制、责任追究三个环节措施落实关,全面加强安全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安全生产局面的可控、在控和能控。现将公司各项情况概述如下: (一)公司机构设置与资质目前,公司下设八个部门,分别为综合部、营销部、工程部、质安部、项目部等八个部门。职工总人数133 人,公司具有110kV 及以下输变电工程三级总承包施工资质,主要负责110kv 及以下输变电、线路工程、安装、施工及维修,施工合同按期履约率达100% ,工程质量合格率100 %,优良率90 %,已于2006 年通过“三标一体”质量认证。07 、08 年我公司实现了全年无事故,至2009 年7 月30 日连续安全记录达到2027 天。 (二)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及特色 一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措施。首先与职工签订安全承包责任书和“四不伤害”责任书,其次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职工职责分明,各司负职,各负其责。 二是以“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为契机,以反“三违”为重点,坚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原则,开展春秋两季安全大检查,并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按照“评价、分析、评估、整改”的过程循环推进,实行闭环动态管理。 三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从三个方面进行安全基础教育培训: 1 、从理论上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确保全员认识并提高安全生产。2 、组织职工实际操作,以比促学,组织参加各类技术比武,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3 、送教下一线,对新进大学生进行集中式训练,培养新进职工自我学习钻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是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机制,出台《安全积分制度》,加大外协队伍的考核管理,规范外协工程单位资质初审流程,创新推出“移动警示牌”这项补充安全措施,实现全程“有形”监督。严格按照《施工合同》、《施工安全协议》的约定职责和义务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管,对外协队伍实行优胜劣汰机制,从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施工质量等方面对其进行考核。 五是认真开展例行安全活动,增强执行力文化,制定、完善并坚持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培训、检查和巡查系列规章制度,细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规范行政行为,明确操作流程,落实工作责任,整治安全隐患。目前,面对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局面,我们将时时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针对问题、制定措施、落实整改;确保安全生产目标的完成。 根据浙电综产[ 2007 ] 494 号《关于在电力多经施工企业继续开展安全性评价的通知》和杭电集

国内外安全评价现状

我国安全评价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期,安全系统工程引入我国,受到许多大中型生产经营单位和行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吸收、消化国外安全检查表和安全分析方法,机械、冶金、化工、航空、航天等行业的有关生产经营单位开始应用安全分析评价方法,如安全检查表、事故树分析、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预先危险性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等,有许多生产经营单位将安全检查表和事故树分析法应用到生产班组和操作岗位。此外,一些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危险性较大的生产经营单位,应用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方法进行了安全评价,许多行业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安全检查表和安全评价标准。 为推动和促进安全评价方法在我国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中的实践和应用,1986年原劳动人事部分别向有关科研单位下达了机械工厂危险程度分级、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冶金工厂危险程度分级等科研项目。 1987年原机械电子部首先提出了在机械行业内开展机械工厂安全评价,并于1988年1月1日颁布了第一个部颁安全评价标准《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1997年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修订版。该标准的颁布执行,标志着我国机械工业安全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修订版则更贴近国家最新安全技术标准,覆盖面更宽,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更强,计分更趋合理。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分为两部分,一是危险程度分级,通过对机械行业1000多家重点生产经营单位30余年事故统计分析结果,用18种设备(设施)及物品的拥有量来衡量生产经营单位固有的危险程度并作为划分危险等级的基础;二是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包括综合管理评价、危险性评价、作业环境评价三个方面,主要评价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绩效,方法是采用了以安全检查表为基础、打分赋值的评价方法。 1991年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中,安全评价方法研究列为重点攻关项目。由原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技术研究”,将重大危险源评价分为固有危险性评价和现实危险性评价,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考虑各种控制因素,反映了人对控制事故发生和事故后果扩大的主观能动作用。固有危险性评价主要反映物质的固有特性、危险物质生产过程的特点和危险单元内、外部环境状况,分为事故易发性评价和事故严重度评

遗传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能检出DNA损伤及其损伤的固定。 根据检测的遗传学终点分为4种类型: 1检测基因突变(比如:Ames试验); 2检测染色体畸变(比如:微核试验); 3检测染色体组畸变(比如:体外CHL细胞染色体畸变、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4检测DNA原始损伤(比如:单细胞凝胶电泳分析(singlecellgeleletrophoresis,SCGE))。以上检测结果为呈阳性(除外假阳性)的化合物,为潜在人类致癌剂和/或致突变的物质。 FDA于2006年制定了遗传毒性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法指导原则(Guidanceforindustyandreviewstaff:Recommendedapproachestointegrationofgenetict oxicologystudyresults) 对遗传毒性试验的阳性结果评价和处理: ICHS2(R1)中的遗传毒性结果评价和追加试验策略。 目前已建立的遗传毒性短期检测法已超过200种。 1 现行组合试验方案,用一组试验配套进行试验。200多种检测方法中,真正经过验证有合适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大概不到10种。目前多数国家规定,如体内诱变试验显示1个或以上试验呈阳性结果,则需要进行生殖细胞遗传毒性测试。 2 各类遗传毒性试验方法的研究进展 2.1 检测基因突变 2.1.1 Ames试验Ames试验是检测化学物质基因突变的常用方法。常规的Ames试验选用四个测试菌株(TA97、TA98、TA100、TA102),最近有人提出增加TA1535测试菌株,该菌株特别适用于检测混合物的致突变性。目前出现的新生菌株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 YG7014、TG7108,缺乏编码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化转移酶的ogtST基因,专用于对烷化剂引起的DNA损伤检测;引入乙酰转移酶基因的YG1024、YG1029菌株,对硝基芳烃和芳香胺的敏感性比原菌株高100倍以上[4]。测试代谢活化系统一般采用由Aro-clor1254(PCBs)诱导大鼠肝微粒体酶的S9;国外也有用人肝S9的报道,试验证明其代谢活性明显高于鼠S9[5,6]。为了克服S9制备上的困难和不稳定性,Josephy等将沙门氏菌的芳香胺N-乙酰转移酶基因和人类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1A2引入细胞,构建了在无外源S9时也可检出芳香胺诱变性的Ames测试菌株如DJ4501A2[7]。 2.1.2 TK基因突变试验TK基因突变试验是一种哺乳动物体细胞基因正向突变试验,近年来其应用价值有明显的提高。TK基因编码胸苷激酶,该酶催化胸苷的磷酸化反应,生成胸苷单磷酸(TMP)。如果存在三氟苷(TFT)等嘧啶类似物,则产生异常的TMP,掺入DNA中导致细胞死亡。如受检物能引起TK基因突变,胸苷激酶则不能合成,而在核苷类似物的存在下能够存活。TK基因突变试验可检出包括点突变、大的缺失、重组、染色体异倍性和其他较大范围基因组改变在内的多种遗传改变。试验采用的靶细胞系主要有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Y以及

创新安全性评价工作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安全管理编号:LX-FS-A14099 创新安全性评价工作全面提升管 理水平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创新安全性评价工作全面提升管理 水平 使用说明:本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山东省济阳县供电公司担负着全县工农业生产及53万居民生活供电任务。拥有110千伏变电站4座,35千伏变电站11座,主变总容量342100千伏安。目前,济阳电网形成了以110千伏线路为主网架,35千伏线路环网供电,调度灵活,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坚强电网。 不断吸收先进的科学管理经验,提高执行力,把安全制度正确及时地贯彻到基层,以确保企业安全健康持续发展,是县供电企业探索的重要课题。20xx

农药常识之农药的毒性 毒力 药效

农药的毒性、毒力、药效在使用农药时,必然要遇到毒性、毒力、药效三个问题。三者的含义不同,但又是经常容易被混淆的问题。 (一)毒性是指药剂对人、畜等的毒害程度。我国现行对农药毒性测定是用纯药原药或制剂在大白鼠、小白鼠、兔、狗等试验动物身上测定,分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 1.急性毒性是指药剂经皮肤或经口、经呼吸道一次性进入动物体内较大剂量,在短时间内引起急性中毒。 农药毒性分级标准是以农药对大白鼠“致死量”表示,目前国内外通常用“致死中量”或叫半数致死量(LD50)表示。致死中量是指毒死半数受试动物剂量的对数平均数,即每千克(公斤)体重的动物所需药物的毫克数,记作“mg/kg(毫克/千克)”。LD50愈小,药物毒性愈大。根据我国《农药安全使用规定》,依致死中量分高毒、中等毒、低毒3种。高毒农药的使用范围有一定限制,国家有规定,使用时要遵守。 最小致死量(MLD):即受试动物开始出现中毒症状而死亡的剂量; 全致死量(LD100):指受试动物全部死亡所使用的最低剂量; 无作用剂量(NoEL); 致死中浓度(LC50):即在一定时间内受试动物死亡50%吸入剂量(毫克/立方米); 耐药中量(TLM):表示农药对鱼的毒性,一般用48小时内引起鱼半数死亡的浓度。标记为TLM48小时LC50(毫克/升)或用ppm(百分之一); 致死中时间(LT50):在一定条件下能杀死被试生物群体中一半数量所需的时间; 击倒中时间(KT50):一定量药剂能击倒50%被试昆虫所需要的时间; 每日允许摄取量(ADI):每天按人的体重(公斤)计算所能摄取的农药重量,在人的一生中不会造成对人体有害,单位mg/kg体重/天;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四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遗传毒性研究(Genotoxicity Study)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它与其他毒理学研究尤其是致癌性研究、生殖毒性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及上市的重要环节。拟用于人体的药物,应根据受试物拟用适应症和作用特点等因素考虑进行遗传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是指用于检测通过不同机制直接或间接诱导遗传学损伤的受试物的体外和体内试验,这些试验能检出DNA损伤及其损伤的固定。以基因突变、较大范围染色体损伤、重组和染色体数目改变形式出现的DNA损伤的固定,一般被认为是可遗传效应的基础,并且是恶性肿瘤发展过程的环节之一(这种遗传学改变仅在复杂的恶性肿瘤发展变化过程中起了部分作用)。在检测此类损伤的试验中呈阳性的化合物为潜在致癌剂和/或致突变剂,即可能诱导癌和/或遗传性疾病。由于在人体中已建立了某些化合物的暴露和致癌性之间的关系,而对于遗传性疾病尚难以证明有类似的关系,故遗传毒性试验主要用于致癌性预测。但是,因为已经确定生殖细胞突变与人类疾病有关,所以对可能引起可遗传效应的化合物与可能引起癌症的化合物应引起同样的关注;此外,这些试验的结果可能还有助于解释致癌性的机制和试验结果。因此,在药物开发的过程中,遗传毒性试验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试验来预测受试物是否有遗传毒性,在降低临床试验受试者和药品上市后使用人群的用药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指导原则重点阐述遗传毒性试验体内外试验的基本原则,并

介绍标准试验组合方案,以及对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及评价。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的遗传毒性试验研究。 二、基本原则 (一)实验管理 药物的遗传毒性试验属于安全性评价研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遗传毒性试验的设计,应该在对受试物认知的基础上,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应根据受试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已有的药理毒理研究信息、适应症和适用人群特点、临床用药方案选择合理的试验方法,设计适宜的试验方案,并综合上述信息对试验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 (三)随机、对照、重复 遗传毒性试验应符合毒理学试验的基本原则,即随机、对照和重复的原则。 三、基本内容 (一)受试物 1、中药、天然药物 受试物应能充分代表临床研究受试物或上市药品,因此受试物应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符合临床研究质量标准规定的样品,一般用中试样品,并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如不采用中试样品,应有充分的理由。如果由于给药容量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进行试验。试验中所用溶媒和/或辅料应标明批号、规格及生产厂家。

安全性评价汇报材料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安全性评价汇报材料 篇一:安全评价报告 滨州学院第三餐厅三楼 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1.概述 1.1评价依据 1.《安全标志及使用导则》gb2894-20XX 2.《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20XX 3.《企业员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 4.《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4-89 5.《餐饮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范》Db42/T413-20XX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XX 7.《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50058-1992 8.《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04-20XX 9.《消防法》20XX年10月28日修订 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XX

11.《燃气管道设计规范》gb50028-20XX 1.2评价目的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安全评价,对学院餐厅在业务活动中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指出安全隐患,提出补充和完善的对策、措施、建议,以提高经营过程的安全程度,满足安全运营的要求,保证人的安全,更加完善餐厅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特作此报告。 1.3评价范围 本次评价仅对滨州学院三餐三楼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将餐厅建筑、厨房燃烧 设备、液化气的应用以及消防设施存在的问题作为课题内容研究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并进行评价,并不涵盖餐厅内食品安全的评价。 凡涉及该项目的消防问题,以当地消防部门验收意见为准;由改建、扩建引起现有设施的改动或地址变更等不包括在本评价范围内。 本次评价报告有效期一年。 1.4评价程序 本次评价程序如图所示。 2.学校餐厅基本情况 2.1餐厅基本情况

安全性评价工作

安全性评价工作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规定第十一条安全性评价分为企业自查、专家查评和复查评估三种形式第十二条安全性评价工作实行闭环动态管理,以四年为一个周期在一个评价周期内,基层企业应进行企业自查一次及专家查评一次各企业应合理安排,一般情况下保证每二年进行一次企业自查或专家查评第十三条每一次的企业自查、专家查评、复查评估工作均应形成评价报告书评价报告书应包括评价情况、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整改建议及需要列入下一轮评价工作的内容等相关材料第十四条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进行分析,根据危害程度对发现问题进行评估和分类,发现问题分为一般问题和重大问题一般问题,是指危害程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设备缺陷及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监督体系的问题重大问题,是指危害程度较大,需经过技术改造方能排除的设备隐患及可能直接影响生产安全的管理问题第十五条企业自查、专家查评后的整改计划应落实整改项目、完成时间、整改责任人、整改复查人第十六条被评价企业在专家查评后一个月内应将评价报告书、整改计划书一起报上级公司第十八条煤矿企业安全性评价标准分为井工矿、露天矿二类煤矿企业安全性评价标准必须以国家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为基础,并涵盖其全部内容第十九条企业自查

和专家查评要严格按查评依据和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危险因素尚未消除或尚未彻底消除,都应按标准扣分第二十条各企业可结合生产设备状况和安全工作需要组织开展各专业、各种层次的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工作最佳实践报送单位:XX县供电公司专业名称:安全管理--安全性评价管理报送日期:2008年7月摘要:运用安全性评价这一先进的现在风险管理方法,全面、准确掌握供电企业生产设备、劳动安全和作业环境、安全生产管理三个方面存在的隐患和不足,从而有重点、有计划地制定整改措施和采取有针对性地反事故措施,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实现安全工作由“可控”到“能控”的转变,实现企业员工安全理念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实现最低的事故率、最小的事故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效益 1 专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发展对专业管理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电网规模的日益扩大,对供电企业的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季节性安全检查、专业安全检查等安全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安全管理的要求安全性评价作为检验和评估安全生产系统工作的科学手段,将逐渐被纳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当中目标描述通过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把安全性评价的标准和要求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标准,来规范我们的运行、检修和生产管理;通过开展安全性评价,真实地反映电网、设备运行和安全生产管理的状况;结合生产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