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特殊平行四边形》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巩固练习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特殊平行四边形》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巩固练习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特殊平行四边形》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巩固练习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特殊平行四边形》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 如图,EF过矩形ABCD对角线的交点O,且分别交AB、CD于E、F,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

是矩形面积的( )

A. B. C. D.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位角相等

B.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C.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D.矩形的对角线一定互相垂直

3.如图,点E在正方形ABCD内,满足∠AEB=90°,AE=6,BE=8,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A.48 B.60 C.76 D.80

4. 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P是BC边上的动点,点R是CD边上的定点。点E、F分别是

AP,PR的中点。当点P在BC上从B向C移动时,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A. 线段EF的长逐渐变大;

B. 线段EF的长逐渐减小;

C. 线段EF的长不改变;

D. 线段EF的长不能确定.

5. 如图是一块矩形ABCD的场地,长AB=102m,宽AD=51m,从A、B两处入口的中路宽都为1m,两小路汇合处路宽为2m,其余部分为草坪,则草坪面积为 ( )

m B.4 9002m C.5 0002m D.4 9982m

A.5 0502

6. 如图,矩形ABCD的周长是20cm,以AB、CD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EF和正方形ADGH,

若正方形ABEF 和ADGH 的面积之和682cm ,那么矩形ABCD 的面积是 )

A .212cm

B .162cm

C .242cm

D .92cm

7. 正方形内有一点A ,到各边的距离从小到大依次是1、2、3、4,则正方形的周长是( ) A.10 B.20 C.24 D.25

8.(2015?陕西模拟)如图,E 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BD 上一点,且BE=BC ,P 为CE 上任意一点,PQ⊥BC 于点Q ,PR⊥BE 于点R ,则PQ+PR 的值是( )

A.

23 B.12 C.2 D.2

二.填空题

9.如图,矩形ABCD 中,AB =3,BC =4,如果将该矩形沿对角线BD 折叠,那么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__.

10.在正方形ABCD 中,E 在AB 上,BE =2,AE =1,P 是BD 上的动点,则PE 和PA 的长度之和最小值为___________.

11.如图,矩形ABCD 的面积为5,它的两条对角线交于点O 1,以AB ,AO 1为两邻边作平行四

边形ABC 1O 1,平行四边形ABC 1O 1的对角线交于点O 2,同样以AB ,AO 2为两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 2O 2……依此类推,则平行边形n n ABC O 的面积为___________.

12. 如图所示,在口ABCD 中,E 、F 分别是边AD 、BC 的中点,AC 分别交BE 、DF 于点M 、N .给出下列结论:①△ABM ≌△CDN ;②AM =

13AC ;③DN =2NF ;④12

AMB ABC S S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__.(只填序号)

13.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6cm,8cm. 则菱形的周长是_____cm, 面积是_____ cm 2

.

14.(2015春?南长区期中)如图,在Rt△ABC 中,∠BAC=90°,AB=5,AC=12,P 为边BC 上一动点,PE⊥AB 于E ,PF⊥AC 于F ,M 为EF 中点,则AM 的取值范围是 .

15.如图所示,菱形ABCD 的边长为4,且AE⊥BC 于E ,AF⊥CD 于F ,∠B=60°,则菱形的面积为________.

16.(2016?怀柔区一模)在数学课上,老师提出如下问题:

如图1,将锐角三角形纸片ABC (BC >AC )经过两次折叠,得到边AB ,BC ,CA 上的点D ,E ,F .使得四边形DECF 恰好为菱形.

小明的折叠方法如下:

如图2,(1)AC 边向BC 边折叠,使AC 边落在BC 边上,得到折痕交AB 于D ; (2)C 点向

AB边折叠,使C点与D点重合,得到折痕交BC边于E,交AC边于F.

老师说:“小明的作法正确.”

请回答:小明这样折叠的依据是.

三.解答题

17.(2015春?富阳市校级期中)有一块形状如图所示的玻璃,不小心把DEF部分打碎,现

在只测得AB=60cm,BC=80cm,∠A=120°,∠B=60°,∠C=150°,你能设计一个方案,根据测得的数据求出AD的长吗?

18.如图,将一张矩形纸片ABCD沿直线MN折叠,使点C落在点A处,点D落在点E处,直线MN交BC于点M,交AD于点N.

(1)求证:CM=CN;

(2)若△CMN的面积与△CDN的面积比为3:1,求MN

DN

的值.

19. 探究问题:

(1)方法感悟: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为DC,BC边上的点,且满足∠EAF=45°,连接EF,求证DE+BF=EF.感悟解题方法,并完成下列填空:将△ADE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G,此时AB与AD重合,由旋转可得:AB=AD,BG=DE,∠1=∠2,∠ABG=∠D=90°,∴∠ABG+∠ABF=90°+90°=180°,因此,点G,B,F在同一条直线上.

∵ ∠EAF =45°∴ ∠2+∠3=∠BAD -∠EAF =90°-45°=45°.

∵ ∠1=∠2,∠1+∠3=45°.

即∠GAF =∠________.

又AG =AE ,AF =AF

∴ △GAF ≌△________.

∴ _________=EF ,故DE +BF =EF .

(2)方法迁移:

如图,将Rt △ABC 沿斜边翻折得到△ADC ,点E ,F 分别为DC ,BC 边上的点,且∠EAF =12

∠DAB .试猜想DE ,BF ,EF 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20.(2016?青岛)已知:如图,在?ABCD 中,E ,F 分别是边AD ,BC 上的点,且AE=CF ,直线EF 分别交BA 的延长线、DC 的延长线于点G ,H ,交BD 于点O .

(1)求证:△ABE ≌△CDF ;

(2)连接DG ,若DG=BG ,则四边形BEDF 是什么特殊四边形?请说明理由.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

【解析】由题意先证明△AOE ≌△COF ,∴S 阴影=S △COD =S 矩形ABCD.

2.【答案】C ;

【解析】A 、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才相等,故本选项错误;B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

形是平行四边形,故本选项错误;C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故本选项正确;

D 、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不一定垂直,故本选项错误.

3.【答案】C ;

【解析】由已知得△ABE 为直角三角形,用勾股定理求正方形的边长AB ,用ABE ABCD =S S S △阴影部分正方形求面积.

4.【答案】C ;

【解析】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EF 长度为AR 的一半.

5.【答案】C ;

【解析】根据平移的性质: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本题可将两侧的草坪分别向中间平移

1m ,向下平移1m ,三块草坪拼成了一个长为100m ,宽为50m 的矩形,因此草坪的面积为100×50=5 0002m .

6.【答案】B ;

【解析】设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x y ,,根据题意得:?

??=+=+106822y x y x , 则222100,x y xy ++=,解得16xy =.

7.【答案】B ;

【解析】1+2+3+4=周长的一半.

8.【答案】D ;

【解析】连接BP ,过C 作CM⊥BD .

S △BCE =S △BPE +S △BPC =BC×PQ×+BE×PR×=BC×(PQ+PR )×=BE×CM×,

∵BC=BE ,

∴PQ+PR=CM,

∵BE=BC=1,且正方形对角线BD=BC=,

又∵BC=CD,CM⊥BD,

∴M 为BD 中点,又△BDC 为直角三角形, ∴CM=BD=

, 即PQ+PR=

. 故选:D .

二.填空题

9.【答案】7516

; 【解析】由折叠的特性可知∠DBC′=∠DBC ,由AD ∥BC 得∠ADB =∠DBC ,因此∠DBC′=

∠ADB ,故BE =DE.可设AE =x ,则BE =4-x ,在Rt △ABE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

222AB AE BE +=,即()22234x x +=-,解得x =8

7,BE =825.因此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16

75382521=??.

10.

【解析】连接CE ,因为A ,C 关于BD 对称,所以CE 11.【答案】?n

25;

【解析】每一次变化,面积都变为原来的1

2

.

12.【答案】①②③;

【解析】易证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ABM≌△CDN.∴①正确.

由BEDF可得∠BED=∠BFD,∴∠AEM=∠NFC.又∵AD∥BC.∴∠EAM=∠NCF,

又AE=CF∴△AME≌△CNF,∴AM=CN.由FN∥BM,FC=BF,得CN=MN,∴CN

=MN=AM,AM=1

3

AC.∴②正确.

∵ AM=1

3

AC,∴

1

3

AMB ABC

S S

△△

,∴④不正确.

FN为△BMC的中位线,BM=2NF,△ABM≌△CDN,则BM=DN,∴DN=2NF,

∴③正确.

13.【答案】20;24;

14.【答案】30

13

≤AM<6;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得四边形AEPF是矩形,

∴AP=EF,

∵∠BAC=90°,M为EF中点,

∴AM=EF=AP,

∵在Rt△ABC中,∠BAC=90°,AB=5,AC=12,

∴BC==13,

当AP⊥BC时,AP值最小,

此时S△BAC=×5×12=×13×AP,

∴AP=,

即AP的范围是AP≥,

∴2AM≥,

∴AM的范围是AM≥,

∵AP<AC,

即AP<12,

∴AM<6,

∴30

13

≤AM<6.

15.【答案】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解直角三角形ABE可求出AE的长,再由菱形的面积等于底×高计算即可.

16.【答案】CD和EF是四边形DECF对角线,而CD和EF互相垂直且平分(答案不唯一);

【解析】解:如图,连接DF、DE.

根据折叠的性质知,CD⊥EF,且OD=OC,OE=OF.

则四边形DECF恰为菱形.

故答案是:CD和EF是四边形DECF对角线,而CD和EF互相垂直且平分(答案

不唯一).

三.解答题

17.【解析】

解:过C作CM∥AB,交AD于M,

∵∠A=120°,∠B=60°,

∴∠A+∠B=180°,

∴AM∥BC,

∵AB∥CM,

∴四边形ABCM是平行四边形,

∴AB=CM=60cm,BC=AM=80cm,∠B=∠AMC=60°,

∵AD∥BC,∠C=150°,

∴∠D=180°﹣150°=30°,

∴∠MCD=60°﹣30°=30°=∠D,

∴CM=DM=60cm,

∴AD=60cm+80cm=140cm.

18.【解析】

(1)证明:由折叠的性质可得:∠ANM=∠CNM,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D∥BC,

∴∠ANM=∠CMN,

∴∠CMN=∠CNM,

∴CM=CN;

(2)解:过点N作NH⊥BC于点H,

则四边形NHCD是矩形,

∴HC=DN,NH=DC,

∵△CMN的面积与△CDN的面积比为3:1,

1

23

1

2

CMN

CDN

MC NH

S MC

S ND

DN NH

??

===

??

V

V

∴MC=3ND=3HC,∴MH=2HC,

设DN =x ,则HC =x ,MH =2x ,

∴CM=3x =CN ,

在Rt△CDN 中,DC =,

∴HN=,

在Rt△MNH 中,MN =,

∴MN DN x

==

19. 【解析】

解:(1)EAF 、△EAF 、GF .

(2)DE +BF =EF ,理由如下:

假设∠BAD 的度数为m ,将△ADE 绕点A 顺时针旋转m °得到△ABG ,如图,此时AB 与AD 重合,由旋转可得:

AB =AD ,BG =DE ,∠1=∠2,∠ABG =∠D =90°,

∴ ∠ABG +∠ABF =90°+90°=180°,

因此,点G ,B ,F 在同一条直线上.

∵ 12

EAF m ∠=°, ∴ 112322BAD EAF m m m ∠+∠=∠-∠=-

=°°°. ∵ ∠1=∠2,∴ ∠1+∠3=

12

m °. 即∠GAF =∠EAF .

又AG =AE ,AF =AF .

∴ △GAF ≌△EAF .

∴ GF =EF .

又∵ GF =BG +BF =DE +BF ,

∴ DE +BF =EF .

20.【解析】

(1)证明:∵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B=CD ,∠BAE=∠DCF ,

在△ABE 和△CDF 中,

∴△ABE≌△CDF(SAS);

(2)解:四边形BEDF是菱形;理由如下:如图所示: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AD=BC,

∵AE=CF,

∴DE=BF,

∴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

∴OB=OD,

∵DG=BG,

∴EF⊥BD,

∴四边形BEDF是菱形.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5章,约需62课时,供八年级下学期使用。具体内容如下: 第16章分式(约14课时) 第17章反比例函数(约8课时) 第18章勾股定理(约8课时) 第19章四边形(约18课时) 第20章数据的分析(约14课时) 本册书的5章内容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 一、内容分析 “第16章分式” 本章主要研究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分式方程等内容。这些内容分为三节安排。 第16.1节类比着分数的概念、基本性质、约分、通分给出了分式的相对应的概念,这些内容为后面两节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第16.2节讨论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并学习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最后,教科书结合分式的运算,研究了整数指数幂的问题,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推广到整数范围,并完善了科学记数法。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其中分式的混合运算也是全章的一个难点。第16.3节讨论分式方程的概念和解法,主要涉及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分式方程,即是本章重点又是难点。 “第17章反比例函数”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以及用反比例函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本章是继“一次函数”后的又一章函数的内容。全章分为两节:第17.1节反比例函数,第17.2节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全章内容紧紧围绕着实际问题展开,实际问题是贯穿全章的一条主线。 第17.1节主要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通过分析画出的函数的图象,得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第17.2节的内容是利用反比例函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的难点。 “第18章勾股定理” 本章主要研究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全章分为两节,第18.1节是勾股定理,第18.2节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在18.1节中,教科书从毕达哥拉斯观察地面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谈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从而发现勾股定理,之后研究了勾股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应用,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是本章的重点。第18.2节是研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它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这在数学和实际中有广泛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本章的难点是这两个定理的综合应用。 “第19章四边形” 本章主要研究一些特殊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对于特殊的四边形,把它们分成两类:平行四边形,梯形。对于平行四边形,除了研究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外,还研究了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有哪些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有哪些 13.2.3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 教学目标 1.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边角、角角边. 2.三角形全等条件小结. 3.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角角边”条件. 4.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 教学重点 已知两角一边的三角形全等探究.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证明.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复习:(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 三个角、三个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 (2)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别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 三种:①定义;②SSS;③SAS. 2.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的四种情况中,我们研究了三种,今天我们接着探究已知两角一边是否可以判断两三角形全等呢? Ⅱ.导入新课

问题1: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有几种可能? 1.两角和它们的夹边. 2.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 问题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80°,它们的夹边为 4cm,?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吗?将你画的三角形剪下,与同伴比较,观察它们是不是全等,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将所得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发现完全重合,这说明这些三角形全等. 提炼规律: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 边角”或“ASA”). 问题3:我们刚才做的三角形是一个特殊三角形,随意画一个三 角形ABC,?能不能作一个△A′B′C′,使∠A=∠A′、∠B=∠B′、AB=A′B′呢? ①先用量角器量出∠A与∠B的度数,再用直尺量出AB的边长. ②画线段A′B′,使A′B′=AB. ③分别以A′、B′为顶点,A′B′为一边作∠DA′B′、 ∠EB′A,使∠D′AB=∠CAB,∠EB′A′=∠CBA. ④射线A′D与B′E交于一点,记为C′ 即可得到△A′B′C′. 将△A′B′C′与△ABC重叠,发现两三角形全等.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思考:在一个三角形中两角确定,第三个角一定确定.我们是不 是可以不作图,用“ASA”推出“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 两三角形全等”呢?

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及典型例题

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及典型例题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1.1认识三角形 ①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做“△ABC”读作“三角形ABC”。 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以得到如下性质: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②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由三角形一条边的延长线和另一条相邻的边组成的角,叫做该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 1.2三角形的平分线和中线 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三角形的平分线。 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1.3三角形的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垂足在相应顶点的对边上。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上的高分别与另一条直角边重合,垂足都是直角的顶点。而在钝角三角形中,夹钝角两边上的高都在三角形的外部,它们的垂足都在相应顶点的对边的延长线上。 1.4全等三角形 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时,能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 “全等”可用符号“≌”来表示。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5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①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课程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正确用轴表示解集。 (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知识梳理: (1)不等式及基本性质;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解法与应用; (3)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的全体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 但是,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时,必须根据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正确地运用不等式的性质2,特别要注意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步骤:(1)审:认真审题,分清已知量、未知量的及其关系,找出题中不等关系,要抓住题设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小于”、“不大于”等的含义。 (2)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3)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4)解:解出所列不等式的解集。 (5)答: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由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中所有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类似,不同之处在与列出不等式组,并解出不等式组。 7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 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当已知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范围时,可以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确定另一个变量取值的范围。 基础知识练习: 1、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下列关系:(1)X的2/3与5的差小于1;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测试卷

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 学校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分,每小题3分) 第1~10题符合题意的选项均只有一个,请将你的答案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1.斐波那契螺旋线也称为“黄金螺旋线”,是根据斐波那契数列画出来的螺旋曲线,自然界中存在许多斐波那契螺旋线图案.下列斐波那契螺旋线图案中属于轴对称图形的是 A . B . C . D . 2.2019年被称为“5G 元年”.据媒体报道,5G 网络的理论下载速度为1.25GB/s ,这就意味着我们下载一张2.5M 的照片只需要0.002s ,将0.00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 .2210-? B .3210-? C .20.210-? D .30.210-? 3.下列运算结果为6a 的是 A .32a a ? B .93a a - C .()3 2a D .183a a ÷ 4.在下列因式分解的过程中,分解因式正确的是 A .()2 2 242x x x ++=+ B .2 4(4)(4)x x x -=+- C .() 2 2 442x x x -+=- D .()2 2 42x x +=+ 5.如图,经过直线AB 外一点C 作这条直线的垂线,作法如下: (1)任意取一点K ,使点K 和点C 在AB 的两旁. (2)以点C 为圆心,CK 长为半径作弧,交AB 于点D 和E .

(3)分别以点D 和点E 为圆心,大于1 2 DE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F . (4)作直线CF . 则直线CF 就是所求作的垂线.根据以上尺规作图过程,若将这些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其中不一定...是等腰三角形的为 A .△CDF B .△CDK C .△CDE D .△DEF 6.有两块总面积相等的场地,左边场地为正方形,由四部分构成,各部分的面积数据如图所示.右边场地为长方形,长为()2 a b +,则宽为 A . 1 2 B .1 C . () 1 2a b + D .a b + 7.如图,在△ABC 中,AB =AC ,D 是BC 边上的动点(点D 与B ,C 不重合),△ABD 和△ACD 的面积分别表示为S 1和S 2,下列条件不能.. 说明AD 是△ABC 角平分线的是 A .BD =CD B .∠ADB =∠AD C C .S 1=S 2 D .AD = 12 BC 8.如图,左边为参加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的武警摩托车礼宾护卫队,如果将每位队员看成一个点,队形可近似看成由右边所示的若干个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其中与△ABC 全等的三角形是 A .△AEG B .△ADF C .△DFG D .△CEG D C B A 2(a+b ) ab a 2a b b 2 B C F G D E

(完整)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摘自:《慈利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教材总体思路分析 1.本册书的主要内容有:实数、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组;勾股定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四边形、位置的确定;数据的代表。 其中无理数的发现、实数系统的建立和函数概念是本学段知识的重点也是和难点,实数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函数以及函数思想与其他知识的广泛联系也是重心之一。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是初等几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定理之一。通过拼、摆或图形的割、补,使得这一重要几何事实得以确认。由于发现及证实它成立的方式非常多且富于变化,因此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通过学习,可以把静止的图形看成是基本图形经过位移而得到,提供了对复杂图形进行分析的新视角,还可以对“几何变换”有直观的感受。《位置的确定》从源头上突出了坐标法产生的思想,直角坐标系是实现坐标法的一种选择,建立坐标系把数轴拓展到平面,是数形结合与转化的桥梁。“变化的鱼”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加强了几何变换与坐标表示及坐标变化联系起来,从数与形两个方面感受图形变化的数学内涵。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本册提供了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三种量度,力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的方法,更好地处理数据。 2.教材设计与内容的组织有如下考虑。 (1)无理数的发现可以从理论的角度引发,出现在勾股定理之前。教科书遵循了人类认识数学的历史顺序,把勾股定理放在实数学习的前面,成为发现无理数的直观背景,自然地表明无理数存在的客观性,同时对无理数研究的必要性作出合理的解释。实数集中的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并不像想像的那样容易被学生接受,说服的办法也是借助几何解释和理性思考。这样处理须注意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边长的数据应暂时在有理数范围内选取,在此两章学完之后,可以回过头来在实数范围内重新讨论勾股定理及其应用。在我们讨论一个平方等于2的数时,发现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进一步引出无理数的定义。无理数概念的产生,同时也是对有理数概念的强调,应重视在现实背景中对实数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加强对估算的要求。 (2)先研究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再进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这样几何变换就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而且作为一个工具去研究几何图形(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增加了一个考察问题的视角。在《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章中,通过观察和归纳,概括出变换的概念;通过操作和思考,探索出变换的相关性质;通过作图和图案设计体察复杂图形中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在下一章中通过探索四边形的性质加深对变换自身的理解,逐步形成结构性认识。教学中突出其方法特性,充分发挥其数学教育价值。 (3)一次函数的学习放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前面,有两个好处:首先,可以使得学生有机会尝试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特征的过程,以加深对函数意义的理解;其次,用函数的观点来认识和考察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给出方程的一种直观解释,而且从方法的角度更具有一般性和启发性,也体现了函数的运用。教材中介绍了二元一次方

浙教版初一数学(上)教学内容整理

第一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 有理数的定义: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自然数的用法:计数、测量、标号、排序 自然数的分类 按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分按整数、分数分 正整数 正有理数正整数 正分数整数零 负整数 自然数零自然数 负整数正分数 负和理数分数 负分数负分数 数轴 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相反数 概念: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其他都相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零除外)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绝对值 概念:把一个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结论: (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 (2)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 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3)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 1、有理数的加法 (1)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送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定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2、有理数的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有理数的乘法 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为零 乘法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分配律a*(b+c)=a*b+a*c 4、有理数的除法 除以一个数(不等于零),等于乘于这个数的倒数。 5、有理数的乘方 a*a*a----*a=a n 个 符号:正数的任何次方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方是负数,偶次方是正数;0的任何次方都是0。 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作a×10n的形式,其中a的整数位数只有一位的数,即 1 ●乘方运算与加、减、乘、除一样,也是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乘方的底数是分数或负数时,应将底数用括号括起来。 ●-1的奇次幂是-1,-1的偶次幂是1 ●(-2)2表示2个-2相乘,结果是4,-22表示22的相反数,结果是-4。 (-3)3和-33的计算结果都是-27,但是意义不同,前者表示3个-3相乘,后者表示3个3乘积的相反数。 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的。 7、准确数和近似数

最新初中数学八年级上下册精品学案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下册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下册)精品学案 12.3.1.1 等腰三角形(一)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A C A B I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最新【浙教版】初中数学7-9年级教材完整目录(精校版)

最新教学资料·浙教版数 学 新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材 完整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1章有理数 1.1 从自然数到有理数 阅读材料中国古代在数的发展方面的贡献 1.2 数轴 1.3 绝对值 1.4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第2章有理数的运算 2.1 有理数的加法 2.2 有理数的减法 2.3 有理数的乘法 2.4 有理数的除法 2.5 有理数的乘方 2.6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7 近似数和计算器的使用 第3章实数 3.1 平方根 3.2 实数 阅读材料神奇的π 3.3 立方根 3.4 实数的运算 第4章代数式 4.1 用字母表示数 4.2 代数式 4.3 代数式的值 阅读材料数学中的符号 4.4 整式 4.5 合并同类项 4.6 整式的加减 第5章一元一次方程5.1 一元一次方程 5.2 等式的基本性质 5.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5.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阅读材料丢番图 课题学习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第6章图形的初步知识 6.1 几何图形 6.2 线段、射线和直线 6.3 线段的大小比较 6.4 线段的和差 6.5 角与角的度量 6.6 角的大小比较 6.7 角的和差 6.8 余角和补角 6.9 相交直线 阅读材料初识“几何画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下册】 第1章平行线 1.1 平行线 1.2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3 平行线的判定 1.4 平行线的性质 阅读材料地球有多大? 1.5 图形的平移 第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2.1 二元一次方程 2.2 二元一次方程组 2.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简单应用 2.5 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选学) 阅读材料《九章算术》中的“方程” 第3章整式的乘除 3.1 同底数幂的乘法 3.2 单项式的乘法 3.3 多项式的乘法 3.4 乘法公式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1 1 1 1 1 1 1 1 11/2 1/2 1/2 1/2 2 1 §2-1数怎么又不够用了(1) 教学目标: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会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一个数不是有理数。 教学重点:借助图形判断一条线段是否是有理数线段。 教学难点:寻找有理数线段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有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正方形。 (1)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a满足什么条件? (2)A可能是整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3)A可能是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通过一个简单的动手活动引入新课,把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是有理数的数。 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进行思考、交流,并适时给予引导:“12=1,22=4,32=9,...越 来越大,所以a不可能是整数”“ 2 1 ? 2 1 = 4 1 , 9 4 3 2 3 2 = ?,…结果都为分数,所以a不可能是分数”“两个相同的最简分数的乘积仍然是分数“等。 结论:在等式a2=2中,a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a不是有理数。 二、做一做 (1)如图,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多少? (2)设该正方形的边长为b,b满足什么条件? (3)b是有理数吗? 数a、b确实存在,但都不是有理数。 进一步丰富无理数的实际背景,使学生体会到无理数在现实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举一些类似的无理数的例子。 三、随堂练习 1、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高为h,h 分数吗?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八年级下全集

1.1二次根式 目标: 1.理解二次根式的含义,掌握二次根式中根号内字母取值氛围的求法。2.能运用二次根式的概念解决有关问题。3.体会数学知识的不断拓广是为了工作、生活的需要,提高学好数学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二次根式的概念。 教学难点:例1的第(2)(3)题学生不容易理解。 教学过程: (1)4的平方根是 ; (2)0的平方根是 ; (3)-16的平方根是 ; (4)9的算术平方根是 ; (5)面积为5的正方形的边长是 . 答案:(1)2±;(2)0;(3)没有;(4)3; (5)5. 师:(5)面积为5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 生1:2.5。 生2:2.5的平方等于6.25,生1把2 5.2算成5.25.2?了。 师:生2分析得非常不错,那么哪个正数的平方等于5呢? 生(部分):找不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1.1二次根式,象“5”一样找不到一个数的平方为5时,我们就用符号“”来表示。“5”的算术平方根用“5”表示。 设计目的:让学生通过填空,回忆起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5)的主要设计意图是为符号“ ”的引入埋下伏笔(当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无法用学过的数表示时,必须引 进新的知识)。 平方根的概念: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数的正平方根和零的平方根,统称算术平根。用)0(≥a a 表示。 合作学习: 根据下图所示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完成以下填空: 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是: ; 正方形的边长是: ; 即课本P 4 的填空:s 2。 师:你认为所得的各代数式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各代数式的共同特点: (b – 3)cm2 ) (2cm s

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实验版(上)

年级数学实验版(上) 第13章测评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2.如图所示,是一块三角形的草坪,现要在草坪上建一凉亭供大家休息,要使凉亭到草坪三条边的距离相等,凉亭的位置应选在() A.△ABC的三条中线的交点 B.△ABC三边的中垂线的交点 C.△ABC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D.△ABC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 3. 下列图案中有且只有在条对称轴的是() 4.已知点P(2,1),那么点P关于x轴对称的P'的坐标是() A. P'(-2,-1) B . P'(-2,-1) C. P'(-,2) D. P'(2,1) 5.下列两个三角形中,一定是全等的是() A. 有一个角是40°,腰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B. 两个等边三角形 C. 有一个角是100°,底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D.有一条边相等,有一个内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6.如图△ABC中,AB=AC=10,BC=8,AD平分∠BAC交BC于D,点E为AC的中点,连接DE,则△CDE的周长为() A. .20 B. 12 C. 14 D. 13 A B C D A B C D E C B D A

7. 如图△ABC中,AB=AC,以AB、AC为边在△ABC的外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ABE和△ACD,且∠EDC=40°,则∠ABC的度数为() A. 75° B. 80° C. 70° D. 85° 8.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2,-2),在y轴上确定一点定P,使△AOP为等边三角形,则 符合条件的点P共有() A. 2个 B. 3个 C. 4个 D.5个 9.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50°,它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 A. 25° B. 40° C. 25°或40° D.不能确定 10.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中线AD、BE交于F, 则图中共有等腰三角形共有()xK b1.C om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11.如图,直角三角形纸片ABC中,AB=3,AC=4,D为斜边BC中 点,第1次将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D重合,折痕与AD交于点 P1;设P1D的中点为D1,第2次将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D1重 合,折痕与AD交于点P2;设P2D1的中点为D2,第3次将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D2重合,折 痕与AD交于点P3;…;设P n-1D n-2的中点为D n-1,第n次将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D n-1重合, 折痕与AD交于点P n(n>2),则AP6的长为() A. 5 ×35 212 B. 36 5×212 C. 5 ×36 214 D. 37 5×211 12.如图,等边△ABC中,AB=2,D为△ABC内一点,且DA=DB, E为△ABC外一点,且∠EBD=∠CBD,连接DE、CE则下列结论: ①∠DAC=∠DBC;②BE⊥AC;③∠DEB=30°;④若EC∥AD,则 S△EBC=1,其中正确的有()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3.如图,若△ACD的周长为7cm,DE为AB的垂直平分线,则AC +BC=. 1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80°,则它的底角 是°. 15. 如图,在△ABC中,∠B与∠C的平分线交于点O,过点O作DE∥BC,分别交AB、AC 于点D、E.若AB=5,AC=4,则△ADE的周长是. A B D C E A B E C D

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法(基础)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2016?河南模拟)某市一天的最高气温为2℃,最低气温为﹣8℃,那么这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 A.﹣10℃B.﹣6℃C.10℃D.6℃ 2.(2015?吉林)若等式0□1=﹣1成立,则□内的运算符号为() A.+ B.﹣C.×D.÷ 3.两个有理数相加,和小于其中一个加数而大于另一个加数,需满足()A.两个数都是正数B.两个数都是负数 | C.一个是正数,另一个是负数D.至少有一个数是零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正数加负数,和为0 B.两个正数相加和为正;两个负数相加和为负 C.两个有理数相加,等于它们的绝对值相加 D.两个数的和为负数,则这两个数一定是负数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零减去一个数,仍得这个数 ~ B.负数减去负数,结果是负数 C.正数减去负数,结果是正数 D.被减数一定大于差 6.某粮店出售的三种品牌的面粉袋上,分别标有质量为(25±kg,(25±kg,(25±kg的字样,从中任意拿出两袋,它们的质量最多相差( ) A.B.C.D. 7. -3+5的相反数是( ). A.2 B.-2 C.-8 D.8 二、填空题 ; a b c c在数轴上对应点位置如图所示,用“>”或“<” 8.有理数,, (1)|a|______|b|;(2)a+b+c______0: (3)a-b+c______0;(4)a+c______b; (5)c-b______a. 9.(2015?上海)计算:|﹣2|+2=________. 10.某月股票M开盘价20元,上午10点跌元,下午收盘时又涨了元,则股票这天的收盘价是_______. 11.列出一个满足下列条件的算式:(1)所有的加数都是负数,和为-5,________;(2)一个加数是0,和是-5________;(3)至少有一个加数是正整数,和是-5,________. 12. 数学活动课上,王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规定一种新运算“☆”对于任意两个有理数a和b,有a☆b=a-b+1,请你根据新运算,计算(2☆3)☆2的值是. ~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的定义: (0 a≥)的式子叫做根式; a 叫做二次根号; 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根式为零被开方 数为0; 2.二次根式的性质: ①0 a≥ 0(双重非负性) ② 2= a(0 a≥) 运算顺序:先做开方运算,再做乘方运算; ③ a(0 a≥) a =(0 a≥) 运算顺序:先做乘方运算,再做开方运算; 3.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 b ab ?a b =(0,0 a b ≥≥) (主要用于化简) a b a b ==(0,0 a b ≥≥) 2002年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学习

4.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a a b b = ?a a b b = (0,0a b ≥>) (主要用于化简) 5.二次根式的乘方法则:2= a a a a a a == (0a ≥) 2= ()a a a a = (0a ≥) 6.最简二次根式: ① 被开方数不含有分母(小数); ② 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可以开方开得出的因数或因式; 7.同类二次根式:化简后的最简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相同; 8.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方法:① 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要先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② 是最简二次根式,只把二次根式系数想加 减,二次根式不变照写; 9.二次根式乘除混合运算:把系数相乘除,被开方数相乘除,再把它们的结 果相乘。 10.运用:① 二次根式概念运用; 字母有意义的取值范围。 两个字母组成的等式;(抓住被开方数≥0) ② 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这几个非负数都为0; ③ 分母有理化 ④ 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

浙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2.7

浙教版初中数学 重点知识精选 掌握知识点,多做练习题,基础知识很重要!浙教版初中数学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

2.7准确数和近似数 柳市三中李欣欣 教材分析 “准确数和近似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教版七年册第二章的内容。教材通过一则科技报道引入准确数和近似数的概念,在学生已有的运算能力的基础上,给出近似数的精确度的两种表示方式,及近似值的取法。准确数和近似数是运用有理数进行实际计算所必需的,本节课也培养了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准确数和近似数。 学生分析 学生往往存在着一些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但其中也有一些是错误的,必须让学生在正确区分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基础上,明确近似数的角度有两种表示方式以及学会近似值的取法。教学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以便调整教学。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经历近似数和准确数概念的产生过程。 2. 了解近似数的精确度的两种表示方式。 3. 能说出由四舍五入得到的有理数的精确位数和有效数字。 4. 会根据预定精确度取近似值。 教学重点 近似数的两种表示方式及近似值的取法 教学难点 近似数所表示范围及有效数字如何表示近似数的精确度 教辅工具 投影仪、卷尺、“神舟五号飞船”图片、投影片6张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入数学概念。通过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然后通过老师讲解、学生练习,使学生学会近似数的两种表示方式及近似值的取法,最后再配以练习巩固,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这一部分知识。 教学流程 一、实践操作,引入课题 问:我想知道我们教室里有多少张课桌?黑板长为多少? 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为多少?你们能帮老师解答吗? (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操作、讨论)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引起学生的兴趣] 问:上面所出现的数据中,哪些跟实际完全符合,哪些跟实际是接近的? (学生回答) 板书:像这样与实际完全符合的数称为准确数 像这样与实际接近的数称为近似数 通过测量或估计得到的都是近似数 板书课题:准确数和近似数 [设计说明:通过实例使学生充分体验准确数和近似数的概念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 二、导入新知 师:21世纪进入太空是很多人的梦想,同学们有想过吗? (学生开心的各抒己见) 展示:“神舟五号飞船”图片 投影片A:“神舟五号飞船总长9.2米,总质量为7790千克,装有52台发动机,在太空中,该飞船大约每90分绕地球一圈,其间要经受180℃的温差考验。 [设计说明:跟时尚接轨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问:上面叙术中的各数,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并说明你的理由。 (只要学生根据准确数和近似数的概念和自身的经验说出理由,均可以认

最新浙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

七年级上 章节知识点重难点 第一章有理数 1.自然数及其四大应用、有理 数分类; 2.数轴的定义、几何意义及三 大要素,相反数及几何意义; 3.绝对值的定义及性质、取绝 对值; 4.有理数比较大小(正负零的 大小比较、整数负数间大小比 较、作差比较法、作商比较 法)。取绝对值、带绝对值的方程解法。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加法运 算律;2.有理数减法法则;3. 有理数乘法法则、倒数、乘法 运算律;4.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5.乘方、 幂、底数、指数;6.有理数的 混合运算法则;7.准确数(可 以计数的)、近似数(测量或 估计的)、精确度选择合理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理解并掌握乘方的定义; 负数的奇数次方为负,负数的偶数次方为正; 常用()n1-或()1n1-+来调整正负符号; 计算24点。 第三章实数 1.平方根(非负数a的平方根 a ±)、开平方、算术平方 根(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 a);2.无理数、无理数分 类、实数的定义、实数的分类、 实数间比较大小;3.立方根、 开立方(实数a的立方根是 3a);4.实数的运算(运算 律同有理数)。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定义的把握;无理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实数的简便运算。 第四章代数式 1.用字母表示数(把数和数量 关系一般化);2.代数式(注 意代数式的书写规范);3.代 数式的值;4.整式、单项式、 多项式;5.同类项、合并同类 项及其法则;6.去括号法则熟练掌握单项式、多项式的系数、次数、项数(注意:计算次数的时候只算字母的次数);规律题;应用题(电费、收入等)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 程的解;2.等式性质一和二、 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3.解一 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4.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熟练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解题;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各种类型。

人教版 新课标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期末精品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 新课标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期末精品试题(附答案) 本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请将唯一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在下面表格内。 ★1. 有理式 6 3 ,23,55,5y x x x x x + -++π中,分式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 成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的平均直径一般为0.000007245m 保留三个有效数字的近似数,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 A,5 7.2510m -? B.6 7.2510m ? C.6 7.2510m -? D.6 7.2410m -? 3. 若将分式ab b a 2-( b 、a 均为正数)中的字母b 、a 的值分别扩大为原来的2倍,则分式的值 ( ) A.扩大为原来的2倍 B.缩小为原来的 21 C.不变 D.缩小为原来的4 1 ★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有 ( ) ①已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2,两直角边的比为1:2 1; ③在ABC ?中,若::1:5:6A B C ∠∠∠=,则ABC ?为直角三角形; ④等腰三角形面积为12,底边上的高为4,则腰长为5。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5. 已知反比例函数x y 2011 - =的图象上有三点1122(,)(,)A x y B x y ,C(33,y x )且1x <2x <0<3x 则有( )

A. 321y y y ?? B. 213y y y ?? C. 123y y y ?? D. 231y y y ?? ★6. 如图,在三角形纸片ABC 中,AC=6,∠A=30o,∠C=90o,将∠A 沿DE 折叠,使点A 与点B 重合,则折痕DE 的长为( ) A .1 B .2 C .3 D .2 ★7. 下面题中,计算正确的是( ) A. )(212121b a b a +=+ B.ac b c b a c 2=+ C. a a a c a c 1=+- D.011=-+-a b b a ★8.如图,在□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E 、F 是对角线BD 上的两个不同点,当E 、F 两点满足下列哪个条件时,四边形AECF 不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 A .BE=DF B .AE=CF C .∠ADE=∠CBF D .∠AED=∠CFB ★9.如图,在矩形ABCD 中,P 是边AD 上的动点,AC PE ⊥于E ,BD PF ⊥于F ,如果AB=3,AD=4,那么( ) A .512=+PF PE ; B .512 <PF PE +<5 13;C .5=+PF PE D .3<PF PE +<4 ★10.矩形的面积为9,一条边的长为x ,另一条边的长为y ,则y 与x 的函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大致应为( ) A B C D D C A B C D E 第6题图 第9题图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 ——教学设计 数计1302班 姓名:陈倩倩 学号:2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认识到引入加权平均数的重要性;正确理解平 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内涵;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加权平 均数;会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事情;准确理解“权”的 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 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统计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感受数学在实际生 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培养数学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培养用样 本数据的特点代表总体数据的思维,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课标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对平均数提出的具体目标是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三、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的。通过七年级下册数据那一章的学习,了解、掌握了有关数据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并对统计学的一些基本的思想有了一些了解。接下来的内容,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使得一些实际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也让学生对用样本估计总体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所以《平均数》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对比华东师大版教材会发现,华东师大版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到了第二十一章,标题也改为了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并且第二节还专门提到了平均数的选用。人教版是通过一个例题思考一下“小明的做法对吗?”有了认知冲突来引出本节课的加权平均数的。而华东师大版是先给一个例子回顾一下算术平均数,然后通过生活中的一个算学生成绩的例子来给出加权平均数的。这两种方式都是各有千秋,各有利弊。 对比北师大版教材会发现,北师大版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到了八年级上册第八章的第一节,并且利用计算机求平均数放在了第三节,而人教版和华东师大版都是放在了第一节。北师大版给出了算术平均数的定义,也是通过一个例子引出了加权平均数。三个版本的例子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以实际生活为背景来进行讨论的。 地位和作用:这章内容是八年级数学最后一章,与八年级数学下册前几章没有什么

2015年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a ≥ 0) ;注意使用 a = ( a ) 2 (a ≥ 0) . a ) 2 = a (a ≥ 0) ,(2) a 2 = a = ? - a (a < 0) = (a ≥ 0 , b > 0)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 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第一章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 a , (a ≥ 0) 叫做二次根式.注意: (1)若a ≥ 0 这个条件不成立, 则 a 不是二次根式; (2) a 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 a ≥0. 2.重要公式:(1)( ?a ? 3.积的算术平方根: ab = a ? b (a ≥ 0, b ≥ 0)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 平方根的积;注意:本章中的公式,对字母的取值范围一般都有要求. 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a ? b = ab (a ≥ 0, b ≥ 0) . 5.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近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平方,然后比大小. 6.商的算术平方根: a a b b 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1) a = a (a ≥ 0 , b > 0) ;(2) a ÷ b = a ÷ b (a ≥ 0, b > 0) ; b b (3)分母有理化:化去分母中的根号叫做分母有理化;具体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 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8.常用分母有理化因式: a 与 a , a - b 与 a + b , m a + n b 与 m a - n b , 它们也叫互为有理化因式. 9.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①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 是整式,② 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 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10.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 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