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稀疏曲线

稀疏曲线

稀疏曲线
稀疏曲线

In Ecology, rarefaction is a technique to compare species richness computed from samples of different sizes. Rarefaction allows the calculation of the species richness for a given number of sampled individuals and allows the construction of so called rarefaction curves. This curve is a plot of the number of species as a function of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sampled. On the left, the steep slope indicates that a large fraction of the species diversity remains to be discovered. If the curve becomes flatter to the right, a reasonable number of individuals is sampled: more intensive sampling is likely to yield only few additional species. [1]

The issue that arrives when sampling various species in a community is that the larger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sampled, the more species that will be found. Sampling curves generally rise very quickly at first and then level off towards an asymptote as fewer new species are found per unit of individuals collected. Rarefaction curves are created by randomly re-sampling the pool of N samples multiple times and then plotting the average number of species found in each sample (1,2, ... N). "Thus rarefaction generates the expected number of species in a small collection of n individuals (or n samples) drawn at random from the large pool of N samples." [1] Rarefaction curves generally grow rapidly at first, as the most common species are found, but the curves plateau as only the rarest species remain to be sampled.

History

The technique of rarefaction was developed in 1968 by Howard Sanders in a biodiversity assay of marine benthic ecosystems, as he sought a model for diversity that would allow him to compare species richness data among sets with different sample sizes; he developed rarefaction curves as a method to compare the shape of a curve rather than absolute numbers of species.[3]

Following initial development by Sanders, the technique of rarefaction has undergone a number of revisions. In a paper criticizing many methods of assaying biodiversity, Stuart Hurlbert refined the problem that he saw with Sanders' rarefaction method, that it overestimated the number of species based on sample size, and attempted to refine his methodology.[4] The issue of overestimation was also dealt with by Daniel Simberloff, while other improvements in rarefaction as a statistical technique were made by Ken Heck in 1975.[5]

Today, rarefaction has grown as a technique not just for measuring species diversity, but of understanding diversity at higher taxonomic levels as well. Most commonly, the number of species is sampled to predict the number of genera in a particular community; similar techniques had been used to determine this level of diversity in studies several years before Sanders quantified his individual to species determination of rarefaction. [6] Rarefaction techniques are used to quantify species diversity of newly studied ecosystems, as well as in applied studies in community ecology, such as understanding pollution impacts on communities and other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Derivation

N = total number of items

K = total number of groups

N i = the number of items in group i

(i= 1, ..., K).

M j = number of N i equal to j

From these definitions, it therefore follows that:

In a rarefied sample we have chosen a random subsample n from the total N items. The relevance of a rarefied sample is that some groups may now be necessarily absent from this subsample. We therefore let:

X n = the number of groups still present in the subsample of "n" items

It is true that X n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K whenever at least one group is missing from this subsample.

Therefore the rarefaction curve, f n is defined as:

From this it follows that 0 ≤ f(n) ≤ K. Furthermore, f(0) = 0,f(1) = 1,f(N) = K. Despite being defined at discrete values of n, these curves are most frequently displayed as continuous functions.[7]

Correct Usage

Rarefaction curves are necessary for estimating species richness. Raw species richness counts, which are used to create accumulation curves, can only be compared when the species richness has reached a clear asymptote. Rarefaction curves produce smoother lines that facilitate

point-to-point or full dataset comparisons.

One can plot the number of species as a function of either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sampled or the number of samples taken. The sample-based approach accounts for patchiness in the data that results from natural levels of sample heterogeneity. However, when sample-based rarefaction curves are used to compare taxon richness at comparable levels of sampling effort, the number of taxa should be plotted as a function of the accumulated number of individuals, not accumulated number of samples, because datasets may differ systematically in the mean number of individuals per sample.

One cannot simply divide the number of species found by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sampled in order to correct for different sample sizes. Doing so would assume that the number of species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present, which is not always true.

Rarefaction analysis assumes that the individuals in an environment are randomly distributed, the sample size is sufficiently large, that the samples are taxonomically similar, and that all of the samples have been performed in the same manner. If these assumptions are not met, the resulting curves will be greatly skewed.[8]

Cautions and Criticism

Rarefaction only works well when no taxon is extremely rare or common, or when beta diversity is very high. Rarefaction assumes that the number of occurrences of a species reflects the sampling intensity, but if one taxon is especially common or rare, the number of occurrences will be related to the extremity of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of that species, not to the intensity of sampling.

The technique does not account for specific taxa. It examines the number of species present in a given sample, but does not look at which species are represented across samples. Thus, two samples that each contain 20 species may have completely different compositions, leading to a skewed estimate of species richness.

The technique does not recognize species abundance, only species richness. A true measure of diversity accounts for both the number of species present an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each.

Rarefaction is unrealistic in its assumption of random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dividuals.

Rarefaction does not provide an estimate of asymptotic richness, so it cannot be used to extrapolate species richness trends in larger samples. [9]

External links

Rarefaction Calculator http://www2.biology.ualberta.ca/jbrzusto/rarefact.php

References

1.^ Gotelli, and R.K. Colwell. 2001. Quantifying biodiversity: procedures and

pitfalls in the measurement and comparison of species richness. Ecology Letters

4:379-391.

2.^ Huber, Julie and Mitchel Sagin. 2007. Microbial Diversity in Deep Ocean.

NASA Astrobiology Institut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9860715.html,/team/index.cfm?page=projectreports&teamID=20&year=9&projectID =1978

3.^ Sanders, Howard. 1968. Marine Benthic Diversity: A Comparative Study.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02(925): 243-283.

4.^ Hurlbert, Stuart. The Nonconcept of Species Diversity: A Critique and

Alternate Paradigms. Ecology 52(4): 577-586.

5.^ Siegel, Andrew F. 200

6. Rarefaction curves. Encyclopedia of Statistical

Sciences 10.1002/0471667196.ess2195.pub2.

6.^ Gotelli, Nicholas and Robert Colwell. 2001. Quantifying biodiversity:

procedures and pitfalls in measurement and comparison of species richness. Ecology

Letters 4: 379-391.

7.^ Siegel, Andrew F. 2006. Rarefaction curves. Encyclopedia of Statistical

Sciences 10.1002/0471667196.ess2195.pub2.

8.^ Newton, Adrian C. Forest Ecology and Preservation: A Handbook of

Techniques. Illustrated Edition. Oxford, 1999. 128-131.

9.^ Bush, Andrew M, et al. 2004. Removing bias from diversity curves: the effects

of spatially organized biodiversity on sampling-standardization. Paleobiology 30(4):

666-686.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9860715.html,/wiki/Rarefaction_(ecology)"

Categories: Biodiversity | Measurement of biodiversity

S型曲线比较法

S型曲线比较法 什么是S型曲线比较法 所谓S型曲线比较法,是以横坐标表示进度时间,纵坐标表示累计完成任务量,而绘制出一条按计划时间累计完成任务量的S型曲线,将施工项目的各检查时间实际完成的任务量与S型曲线进行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相比较的一种方法。 从整个施工项目的施工全过程而言,一般是开始和结尾阶段,单位时间投入的资源量较少,中间阶段单位时间投入的资源量较多,与其相关,单位时间完成的任务量也是呈同样变化的,而随时间进展累计完成的任务量,则应该呈S型变化。 S型曲线绘制 S型曲线的绘制步骤如下: (1)确定工程进展速度曲线 根据每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量(实物工程量、投入劳动量或费用),计算出单位时间的计划量值(qt) (2)计算规定时间累计完成的任务量 其计算方法是将各单位时间完成的任务量累加求和,可以按下式计算:

式中:Qj——时刻的计划累计完成任务量; qt——单位时间计划完成任务量。 (3)绘制S型曲线 按各规定的时间及其对应的累计完成任务量Qj绘制S型曲线。 S型曲线比较 S型曲线比较法,同横道图一样,是在图上直观地进行施工项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相比较,如图所示。一般情况,计划进度控制人员在计划时间前绘制出S型曲线。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按规定时间将检查的实际完成情况,绘制在与计划S 型曲线同一张图上,可得出实际进度S型曲线,比较两条S型曲线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1)项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比较,当实际工程进展点落在计划S型曲线左侧则表示此时实际进度比计划进度超前;若落在其右侧,则表示拖欠;若刚好落在其上,则表示二者一致。 (2)项目实际进度比计划进度超前或拖后的时间。 (3)任务量完成情况,即工程项目实际进度比计划进度超额或拖欠的任务量; (4)后期工程进度预测。

离心泵知识,性能参数及特性曲线(参考模板)

离心泵知识、性能参数与特性曲线要正确地选择和使用离心泵,就必需了解泵的性能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有流量、压头、轴功率、效率等。离心泵性能间的关系通常用特性曲线来表示。 一、离心泵的概念:水泵是把原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抽送液体能量的机器。来增加液体的位能、压能、动能。原动机通过泵轴带动叶轮旋转,对液体作功,使其能量增加,从而使需要数量的液体,由吸入口经水泵的过流部件输送到要求的高处或要求压力的地方。 二、离心泵的基本构造 离心泵的基本构造是由六部分组成的,分别是:叶轮,吸液室,泵壳,转轴,托架,轴承及轴承箱,密封装置,基础台板等。 1、叶轮是离心泵的核心部分,它转速高输出力大,叶轮上的叶片又起到主要作用,叶轮在装配前要通过静平衡实验。叶轮上

的的内外表面要求光滑,以减少水流的摩擦损失。 2、泵壳,它是水泵的主体。起到支撑固定作用,并与安装轴承的托架相连接。 3、转轴的作用是借联轴器和电动机相连接,将电动机的转距传给叶轮,所以它是传递机械能的主要部件。 4、轴承是套在泵轴上支撑泵轴的构件,有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两种。轴承的依托为轴承箱。滚动轴承使用牛油作为润滑剂加油要适当一般为2/3~3/4的体积太多会发热,太少又有响声并发热!滑动轴承使用的是透明油作润滑剂的,加油到油位线。太多油要沿泵轴渗出,不利于散热;太少轴承又要过热烧坏造成事故!在水泵运行过程中轴承的温度最高在85度一般运行在60度左右,如果高了就要查找原因(是否有杂质,油质是否发黑,是否进水)并及时处理! 5、密封装置。叶轮进口与泵壳间的间隙过大会造成泵内高压区的水经此间隙流向低压区,影响泵的出水量,效率降低!间隙过小会造成叶轮与泵壳摩擦产生磨损。为了增加回流阻力减少内漏,延缓叶轮和泵壳的所使用寿命,在泵壳内缘和叶轮外援结合处装有密封装置,密封的间隙保持在0.25~1.10mm之间为宜。

曲线拟合的方法及过程

一、课程设计题目: 对于函数 x e x x f --=)( 从00=x 开始,取步长1.0=h 的20个数据点,求五次最小二乘拟合多项式 5522105)()()()(x x a x x a x x a a x P -++-+-+= 其中 ∑ ===19 95.020 i i x x 二、原理分析 (1)最小二乘法的提法 当数据量大且由实验提供时,不宜要求近似曲线)(x y φ=严格地经过所有数据点),(i i y x ,亦即不应要求拟合函数)(x ?在i x 处的偏差(又称残差) i i i y x -=)(φδ (i=1,2,…,m) 都严格的等于零,但是,为了使近似曲线能尽量反应所给数据点的变化趋势,要求偏差i δ适当的小还是必要的,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很多,例如,可以通过使最大偏差i δmax 最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使偏差绝对值之和∑i i δ最小来实 现……,考虑到计算方便等因素,通常用使得偏差平方和∑i i 2δ最小(成为最小 二乘原则)来实现。 按最小二乘原则选择近似函数的方法称为最小二乘法。 用最小二乘法求近似函数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对于给定数据),(i i y x (i=1,2,…,m),要求在某个函数类Φ中寻求一个函数)(x * ?,使 [][]2 1 )(2 1 * )()(mi n ∑∑=Φ∈=-=-m i i i x m i i i y x y x ??? (1-1) 其中)(x ?为函数类Φ中任意函数。 (1)确定函数类Φ,即确定)(x ?的形式。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学问题,还与其他领域的一些专业知识有关。在数学上,通常的做法是将数据点),(i i y x 描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判断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判读 山东省利津县第二中学徐光辉 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主要内容包括:流量的大小;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从曲线高峰期了解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从曲线低谷区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河流径流量过程线图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河流流量大小取决于降水量(或冰雪融化量)及流域面积。如河水补给的水量一般较大,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一般较小;但同样是河流补给,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河流的径流量大小差别很大。 (2)河流的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季节变化大,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季节变化小。 (3)汛期出现的时间。如冰川补给汛期在夏季;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汛期大多在春季;同样是降水补给,夏雨型气候区的河流汛期在冬季,年雨型的热带雨林、温带海洋性气候则多无明显的汛期。

(4)有无断流。一般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的河流不会出现断流的情况。内流河往往由于气温低,冰雪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5)曲线变化和缓,多是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还可能是水库的调节功能。 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方法和解题思路。 (1)横坐标—时间变化—分析水文特征: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汛期、冰期、断流等情况 (2)纵坐标—数值特征—分析径流量特征:数值高低(峰值、谷值)、径流量变化幅度、极值出现时间

(3)解题思路分析:结合地理位置与海陆位置——分析气候特征——确定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我国各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分析如下。 (1)东部季风区(华北地区) 降水集中在7、8月,汛期为7、8月或稍晚一些时间;由于冬春降水少,枯水期出现在12、1、2月份。本区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的季节变化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2)东北地区

曲线拟合的数值计算方法实验

曲线拟合的数值计算方法实验 【摘要】实际工作中,变量间未必都有线性关系,如服药后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疾病疗效与疗程长短的关系;毒物剂量与致死率的关系等常呈曲线关系。曲线拟合(curve fitting)是指选择适当的曲线类型来拟合观测数据,并用拟合的曲线方程分析两变量间的关系。曲线直线化是曲线拟合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某些非线性的资料可以通过简单的变量变换使之直线化,这样就可以按最小二乘法原理求出变换后变量的直线方程,在实际工作中常利用此直线方程绘制资料的标准工作曲线,同时根据需要可将此直线方程还原为曲线方程,实现对资料的曲线拟合。常用的曲线拟合有最小二乘法拟合、幂函数拟合、对数函数拟合、线性插值、三次样条插值、端点约束。 关键词曲线拟合、最小二乘法拟合、幂函数拟合、对数函数拟合、线性插值、三次样条插值、端点约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曲线拟合方式及其常用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的拟合。 2.掌握最小二乘法、线性插值、三次样条插值、端点约束等。 3.掌握实现曲线拟合的编程技巧。 二、实验原理 1.曲线拟合 曲线拟合是平面上离散点组所表示的坐标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用解析表达式逼近离散数据的一种方法。在科学实验或社会活动中,通过实验或观测得到量x与y的一组数据对(X i,Y i)(i=1,2,...m),其中各X i 是彼此不同的。人们希望用一类与数据的背景材料规律相适应的解析表达式,y=f(x,c)来反映量x与y之间的依赖关系,即在一定意义下“最佳”地逼近或拟合已知数据。f(x,c)常称作拟合模型,式中c=(c1,c2,…c n)是一些待定参数。当c在f中线性出现时,称为线性模型,否则称为非线性模型。有许多衡量拟合优度的标准,最常用的一种做法是选择参数c使得拟合模型与实际观测值在各点

S型曲线控制法

S型曲线控制法 孟繁胤mfy

目录 S型曲线控制法 (1) S型曲线绘制 (2) S型曲线比较 (3)

S型曲线控制法 S型曲线是一个以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工作量完成情况的曲线图。它是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控制的方法之一。 该工作量的具体内容可以是实物工程量、工时消耗或费用,也可以是相对的百分比。对于大多数工程项目来说,在整个项目实施期内单位时间(以天、周、月、季等为单位)的资源消耗(人、财、物的消耗)通常是中间多而两头少。由于这一特性,资源消耗累加后便形成一条中间陡而两头平缓的形如“S”的曲线。 象横道图一样,S型曲线也能直观地反映工程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项目进度控制工程师事先绘制进度计划的S型曲线。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按项目实际进度情况绘制完工进度的S型曲线,并与原计划的S型曲线进行比较,如图所示。 S型曲线绘制 S型曲线的绘制步骤如下: (1)确定工程进展速度曲线 根据每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量(实物工程量、投入劳动量或费用),计算出单位时间的计划量值(q t) (2)计算规定时间 累计完成的任务量,其计算方法是将各单位时间完成的任务量累加求和,可以按下式计算: 式中:Q j ——时刻的计划累计完成任务量;Q t ——单位时间计划完成任务量。(3)绘制S型曲线 按各规定的时间及其对应的累计完成任务量Q j绘制S型曲线。 S型曲线比较

S型曲线比较法,同横道图一样,是在图上直观地进行施工项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相比较,如图所示。一般情况,计划进度控制人员在计划时间前绘制出S型曲线。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按规定时间将检查的实际完成情况,绘制在与计划S型曲线同一张图上,可得出实际进度S型曲线,比较两条S型曲线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1) 项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比较,当实际工程进展点落在计划S型曲线左侧则表示此时实际进度比计划进度超前;若落在其右侧,则表示拖欠;若刚好落在其上,则表示二者一致。 (2) 项目实际进度比计划进度超前或拖后的时间。 (3) 任务量完成情况,即工程项目实际进度比计划进度超额或拖欠的任务量; (4) 后期工程进度预测。

前锋线比较法 网络图调整(练习)

一、判断题 1、采用匀速进展横道图比较法时,若实际进度的横道线右端点落在检查日期的左侧, 表明实际进度超前。() 2、当用S曲线法比较工程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时,如果工程实际进展点落在计划S曲 线的右侧,表明此时实际进度拖后。() 3、前锋线比较法是一种适用于网络计划的比较方法。() 4、利用前锋线比较法既可以判断网络计划中工作是否出现进度偏差,同时还可以根据 工作进度偏差判断其对后续工作及总工期的影响程度。() 二、单选题 1、为了判定工程计划中某项工作实际进度偏差并能预测该偏差对工程总工期的影响程 度,可利用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比较方法是()。 A、匀速进展横道图比较法 B、非匀速进展横道图比较法 C、S曲线比较法 D、前锋线比较法 2、当采用匀速进展横道图比较法比较工作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时,如果表示工作实际 进度的横道线右端点落在检查日期的右侧,则检查日期与横道线右端点的差距表示()。 A、超额完成的任务量 B、拖欠的任务量 C、进度拖后的时间 D、多花费的时间 3、对大多数工程项目来说,单位时间的资源消耗在整个使用范围内,通常是()。 A、中间多,两头少 B、中间少,两头多 C、前期少,后来逐渐增多 D、前期多,后 来逐渐减少 三、多选题 1、进度计划的调整方法主要有()。 A、缩短某些工作的持续时间 B、调整非关键工作的持续时间 C、利用非关键工作的 总时差D、利用非关键工作的自由时差E、改变某些工作间的逻辑关系 2、通过比较实际进度S曲线和计划进度S曲线,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A、工程项目实际进度超前或拖后的时间 B、工程项目中各项工作实际完成的任务量 C、工程项目实际超额或拖欠的任务量 D、预测后期工程进度 E、工程项目中各项工作实际进度超前或拖后的时间 一、判断题 1、× 2、√ 3、× 4、√ 二、单选题 1、 D 2、A 3、A 三、多选题 1、AE 2、ACD 三、多选题: 1、在工程网络计划中,关键线路是指()的线路。 A、双代号网络计划中总持续时间最长 B、单代号网络计划中相邻两项工作时间间隔均 为零C、双代号网络计划中由关键节点组成D、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中没有波形线E、单代号网络计划中由关键工作组成

高中地理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判读

高中地理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判读 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主要内容包括:流量的大小;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从曲线高峰期了解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从曲线低谷区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河流径流量过程线图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河流流量大小取决于降水量(或冰雪融化量)及流域面积。如河水补给的水量一般较大,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一般较小;但同样是河流补给,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河流的径流量大小差别很大。 (2)河流的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季节变化大,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季节变化小。 (3)汛期出现的时间。如冰川补给汛期在夏季;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汛期大多在春季;同样是降水补给,夏雨型气候区的河流汛期在冬季,年雨型的热带雨林、温带海洋性气候则多无明显的汛期。 (4)有无断流。一般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的河流不会出现断流的情况。内流河往往由于气温低,冰雪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5)曲线变化和缓,多是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还可能是水库的调节功能。 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方法和解题思路。 (1)横坐标—时间变化—分析水文特征:河流径流量季节

变化、汛期、冰期、断流等情况 (2)纵坐标—数值特征—分析径流量特征:数值高低(峰值、谷值)、径流量变化幅度、极值出现时间 (3)解题思路分析:结合地理位置与海陆位置——分析气候特征——确定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我国各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分析如下。 (1)东部季风区(华北地区) 降水集中在7、8月,汛期为7、8月或稍晚一些时间;由于冬春降水少,枯水期出现在12、1、2月份。本区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的季节变化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贝塞尔曲线和B样条曲线(优质参考)

§4.3 贝塞尔曲线和B 样条曲线 在前面讨论的抛物样条和三次参数样条曲线,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生成的曲线通过所有给定的型值点。我们称之为“点点通过”。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给出的型值点并不是十分精确,有的点仅仅是出于外观上的考虑。在这样的前提下,用精确的插值方法去一点点地插值运算就很不合算;另外,局部修改某些型值点,希望涉及到曲线的范围越小越好,这也是评价一种拟合方法好坏的指标之一。 针对以上要求,法国人Bezier 提出了一种参数曲线表示方法,称之为贝塞尔曲线。后来又经Gorgon, Riesenfeld 和Forrest 等人加以发展成为B 样条曲线。 一、 贝塞尔曲线 贝塞尔曲线是通过一组多边折线的各顶点来定义。在各顶点中,曲线经过第一点和最后一点,其余各点则定义曲线的导数、阶次和形状。第一条和最后一条则表示曲线起点和终点的切线方向。 1.数学表达式 n+1个顶点定义一个n 次贝塞尔曲线,其表达式为: )()(0,t B p t p n i n i i ∑== 10≤≤t ),...,2,1,0(n i p i =为各顶点的位置向量,)(,t B n i 为伯恩斯坦基函数 i n i n i t t n i n t B ---= )1()! 1(!! )(, 2.二次贝塞尔曲线 需要3个顶点,即210,,p p p ,将其代入曲线表达式: 2,222,112,00)(B p B p B p t p ++=

220202,021)1() 1()! 02(!0! 2t t t t t B +-=-=--= - 21212,122)1(2)1()! 12(!1! 2t t t t t t B -=-=--= - 22222,2)1()! 22(!2! 2t t t B =--= - 221202)22()21()(p t p t t p t t t p +-++-= [ ] ?? ?? ? ???????????????--=2102 0010221211p p p t t 10≤≤t 2102)21(2)1(2)(tp p t p t t p +-+-=' )(222)0(0110p p p p p -=+-=' 0)0(p p = )(222)1(1221p p p p p -=+-=' 2)1(p p = 当2 1 = t 时: 21021041214141)412212()412121(21p p p p p p p ++=+?-?++?-=?? ? ?? )](2 1 [21201p p p ++= 02210212)2121(2)121(221p p p p p p -=?+?-+-=?? ? ??'

压射过程及曲线教案

职业教育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 教学资源库 《铝合金铸件铸造技术》课程教案 压力铸造 —压射过程及曲线 制作人:刘洋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压力铸造——压射过程及曲线 压射过程就是将金属液压入型腔的过程,这一过程很大程度上影响压铸成形的质量。压力和速度是压射过程的两个重要参数。记录压射过程中压力和速度动态特性的曲线,称为压射过程曲线。能够理解和分析压射过程曲线,对评价压射过程非常重要 一、压射过程 压射过程是从压射冲头开始移动至型腔充满保压(热室压铸机),或至增压结束为止(冷室压铸机)。压射过程中,随着压射冲头的位移,压力和速度都按设定模式变化。压射模式设定是根据压铸件特点,对速度和压力进行合理控制,以达到生产合格压铸件的目的。对于冷室压铸机压射过程分为三级,有时也称为四级。对于热室压铸机压射过程分为二级。 图1为卧式冷室压射压射各阶段冲头位置及压力与速度的曲线,即压射过程曲线。表1为卧式冷室压铸工艺压射阶段的划分及进程描述。 表1 卧式冷室压铸工艺压射阶段的划分及进程描述

第Ⅲ阶段 起始位最:从金属液充满至内浇口处至型腔完全充满 参数:压射速度v3,压射压力p3 特征:压射压力再次升高,压射速度最快 说明:金属液流经内浇口充填型腔。由于内浇口处截面面积大幅缩小,流动阻力剧增,要保持足够的填充速度,需更高的压射压力,用于克服浇注系统主要是内浇口处的流动阻力。压射速度快慢非常重要,主要取决于压铸件复杂程度、壁厚和质量要求等 第Ⅳ阶段 起始位置:充型结束 参数:压射速度迅速减至零,增压压力p4建立 特征:压射冲头停止运动,压力剧增,达到全过程的最高值 说明:金属液完全充满型腔。增压压力对凝固中的金属液进行压实,压射冲头可能稍有前移。金属液凝固后,增压压力撤除,压射过程结束。通过增压使压铸件密度增加,获得清晰铸件 图1冷室压射压射各阶段冲头位置及压射过程曲线 需要说明的是压射阶段的划分来源于长期的压铸实践,但并非必须完全遵循。早期压铸机的压射参数在压射过程中并不变化;后来随着对压铸工艺的认识,以及压铸机设计的改进,使压射参数在压射过程中可以变化,

前锋线比较法 网络图调整(练习)

前锋线比较法网络图调整(练习) 一、判断题 1、采用匀速进展横道图比较法时,若实际进度的横道线右端点落在检查日期的左侧,表明实际进度超前。() 2、当用S曲线法比较工程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时,如果工程实际进展点落在计划S曲线的右侧,表明此时实际进度拖后。() 3、前锋线比较法是一种适用于网络计划的比较方法。() 4、利用前锋线比较法既可以判断网络计划中工作是否出现进度偏差,同时还可以根据工作进度偏差判断其对后续工作及总工期的影响程度。() 二、单选题 1、为了判定工程计划中某项工作实际进度偏差并能预测该偏差对工程总工期的影响程度,可利用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比较方法是()。 A、匀速进展横道图比较法 B、非匀速进展横道图比较法 C、S曲线比较法 D、前锋线比较法 2、当采用匀速进展横道图比较法比较工作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时,如果表示工作实际进度的横道线右端点落在检查日期的右侧,则检查日期与横道线右端点的差距表示()。 A、超额完成的任务量 B、拖欠的任务量 C、进度拖后的时间 D、多花费的时间 3、对大多数工程项目来说,单位时间的资源消耗在整个使用范围内,通常是()。 A、中间多,两头少 B、中间少,两头多 C、前期少,后来逐渐增多 D、前期多,后来逐渐减少 三、多选题 1、进度计划的调整方法主要有()。 A、缩短某些工作的持续时间 B、调整非关键工作的持续时间 C、利用非关键工作的总时差 D、利用非关键工作的自由时差 E、改变某些工作间的逻辑关系 2、通过比较实际进度S曲线和计划进度S曲线,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A、工程项目实际进度超前或拖后的时间 B、工程项目中各项工作实际完成的任务量 C、工程项目实际超额或拖欠的任务量 D、预测后期工程进度 E、工程项目中各项工作实际进度超前或拖后的时间一、判断题 1、× 2、√ 3、× 4、√ 二、单选题 1、 D 2、 A 3、A 三、多选题 1、AE 2、ACD 三、多选题: 1、在工程网络计划中,关键线路是指()的线路。 A、双代号网络计划中总持续时间最长 B、单代号网络计划中相邻两项工作时间间隔均为零 C、双代号网络计划中由关键节点组成 D、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中没有波形线 E、单代号网络计划中由关键工作组成 2、标号法是一种快速寻求网络计划( )的方法。 A、计划工期 B、计算工期 C、要求工期 D、关键线路 E、最短工期 3、工程网络计划费用优化的目的是为了寻求()。 A、工程管理费最低时的工期安排 B、资源合理使用时的计划安排 C、工程总成本最低时的工期安排 D、工程直接费最低时的工期安排 E、最低成本(按要求工期)的计划安排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二、单选题: 1、C 2、B 3、C 4、B 5、B 6、C 7、B 8、D 9、C 三、多选题: 1、ABD 2、BD 3、CE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1.了解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主要内容 (1)河流流量的大小; (2)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 (3)从曲线高峰区了解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4)从曲线低谷区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2.根据流量过程曲线分析 (1)流量是由河水来源(即补给类型)决定的。 (2)丰水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出现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则相反。 (3)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 (4)出现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5)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6)流量曲线变化和缓,河流可能以地下水补给为主,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3.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方法 (1)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单位及数值,特别是纵坐标。两图中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甲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降雨量,乙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温度。 (2)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分析其水文特征。注意过程曲线弯曲变化的时段、峰值的流量。如图,甲河流量较大,汛期出现在4~7月份,冬季是枯水期。乙河流量较小,温度越高,流量越大,冬季出现断流。

(3)结合河流的径流量,并对照河流补给确定河流的补给形式。甲河流量与降雨量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雨水补给为主;乙河流量与气温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4)确定河流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甲河水量丰富,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季风气候区;乙河水量较小,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内流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4、河流径流量与河流补给类型的关系 1.大气降水:为河流的最主要补给形式,以雨水补给为主,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河流的汛期出现在雨季(见下面的图1)。如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因而河流的汛期多出现在夏秋季节,枯水期多在冬春季节;地中海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冬季,河流的汛期为冬季;热带雨林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年降水较均匀,河流的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 2.季节性积雪融水:河流流经地区,冬季往往严寒多雪;随着气温的回升,积雪融化汇入河流,汛期多出现在春季或初夏(见上面的图2)。如由于积雪的融化,我国东北的河流会形成春汛。 3.冰川融水:多为内陆地区的河流,水源来自高山地区的冰川,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汛期出现在夏季,见下面的图3。如我国西北地区有些河流夏季大部分水量来自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的冰川融水。

极化参考资料曲线的测定

实验八 极化曲线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稳态恒电势法测定金属极化曲线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方法。 2、了解极化曲线的意义和应用。 3、掌握恒电势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极化现象与极化曲线 当电极处于平衡状态,电极上无电流通过时,这时的电极电势称为平衡电势。当有电流明显地通过电极时,电极的平衡状态被破坏,电极电势偏离平衡值,而且随着电极上电流密度的增加,电极反应的不可逆程度也随之增大,电极电势将越来越偏离平衡电势。这种由于有电流存在而造成电极电势偏离平衡电极电势的现象称为电极的极化。 在某一电流密度下,实际发生电解的电极电势与平衡电极电势之间的差值称为超电势。阳极上由于超电势使电极电势变大,阴极上由于超电势使电极电势变小。超电势的大小与流经电极的电流密度有关,电极电势(或超电势)与电流密度的关系曲线称为极化曲线,极化曲线的形状和变化规律反映了电化学过程的动力学特征。除电流密度外,影响超电势的因素还有很多,如电极材料,电极的表面状态,温度,电解质的性质、浓度及溶液中的杂质等。 金属的阳极过程是指金属作为阳极时在一定的外电势下发生的阳极溶解过程,如下式所示: M →M n++n e 此过程只有在电极电势正于其热力学电势时才能发生。阳极的溶解速度(用电流密度表示)随电势变正而逐渐增大,这是正常的阳极溶出,但当阳极电势正到某一数值时,其溶解速度达到最大值,此后阳极溶解速度随电势变 正反而大幅度降低,这种现象称为金属的钝化现 象。 图3-8-1为钢在硫酸溶液中的阳极极化曲 线。图中曲线表明,从A 点开始,随着电势向 正方向移动,电流密度也随之增加,电势超过B 点后,电流密度随电势增加迅速减至最小,这是 因为在金属表面生产了一层电阻高,耐腐蚀的钝 化膜。B 点对应的电势称为临界钝化电势,对应 的电流称为临界钝化电流。电势到达C 点以后,随着电势的继续增加,电流却保持在一个基本不变的很小的数值上,该电流称为维钝电流,直到 电势升到D 点,电流才有随着电势的上升而增 大,表示阳极又发生了氧化过程,可能是高价金属离子产生也可能是水分子放电析出氧气,DE 段称为过钝化区。 2、极化曲线的测定 (1) 恒电势法 恒电势法就是将研究电极依次恒定在不同的数值上,然后测量对应于各电势下的电流。极化曲线的测量应尽可能接近体系稳态。稳态体系指被研究体系的极化电流、电极电势、电 图3-8-1 极化曲线 A -B :活性溶解区;B :临界钝化点B -C :过渡钝化区;C -D :稳定钝化区;D -E :超(过)钝化区

origin两条曲线拟合步骤

o r i g i n两条曲线拟合步 骤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以英文版origin75为例: 首先是输入数据(以两个拟合曲线为例): 一、在origin里面增加两列:点击鼠标右键,选择add new column, 二、选择C列,并将 其设为X(点击鼠标 右键选择) 三、从excel表格中选择需要的数据复制过来 然后是曲线拟合: 一、画散点图 全选数据后点击表格左下角的散点符号即可画出散点图 二、断开两组数据的关联 任选一点,双击,将dependent改为independent 三、第一条曲线拟合 单击最小梯度数据点,然后选择analysis→fit exponential decay→ first order 这样第一条线就拟合出来了 四、第二条曲线拟合 拟合之前需要将第一条线的拟合方程剪切,因为直接拟合第二条会将第 一条曲线方程覆盖 先选择需要拟合的数据,选择data→2g1 data1:C(X),D(Y) 然后依旧是analysis→fit exponential decay→first order,然后将剪切的方程粘贴上去,这样两个方程 然后双击进行修 改。

去掉方程的文本框:鼠标放在文本框上,右键→properties→选择none即可 增加图名,右键add text即可。 最后是输出图件 一、输出图片格式 二、输出工程文件 file→export page file→save project as 单曲线拟合在输入数据的时候不需要增加列数,直接输入,然后拟合即可。 带有异常值的数据在输入时就要再增加两列输入异常值,并将其中一列设置为X,然后和两条曲线一样进行拟合即可。

No.5 —— 溶出曲线的测定与比较

上海市药品检验所
谢沐风
撰写
【No.5 —— 溶出曲线的测定】
—— 上海市药品检验所 谢沐风 撰写
1. 关于测定时间点和结束时间点的设定 对于测定时间点,普通制剂与肠溶制剂可为 5、10、15、20、30、45、60、90、120 分钟,此后每隔 1 小时直至 6 小时止;缓控释制剂可为 15、30、45、60、90、120 分钟,3、 4、5、6、8、10、12、24 小时。当连续两点溶出率均达 90%(调释制剂为 85%)以上、且 差值在 5%以内时,试验则可提前结束。 对于结束时间点,在酸性介质中(如 pH 值 1.0)最长测定时间为 2 小时,在其他各 pH 值介质中普通制剂为 6 小时,缓控释制剂为 24 小时。
2. 其他事项 (1) 试验样品 用于比较的两种制剂含量差值应在 5%以内;每个品种各取 12 个单位。 取三个批号样品,在最终溶出率均可达 90%以上的溶出介质
(2) 参比制剂标准批号的选择
中,取溶出率在约 70%处、位于中间批号的样品进行试验。 在进行仿制药研发时,考虑到原研品批间差异与耐受性,建议从市场流通渠道获得有效 期内不同时间段的 3~5 批样品,分别测定后,取结果均值用于比较;并同时确定参比制剂在 各 pH 值溶出曲线的波动范围,以更为有效地评估原研制剂内在质量和自身仿制制剂的研发 深入程度。 如果主成分是在溶解状态下进行溶出度试验的(如一些散剂、颗粒剂) ,则适当选择某一 批号,即可。 (3) 试验样品的生产规模 由于固体制剂生物利用度与生产规模密切相关, 故一般情况下应不
少于今后工业化最大生产规模的 1/10 或不少于 10 万个单位。
3. 累积释放度校正计算公式 在多次取样时、可采取及时补充相同体积同温度溶出介质亦可采取不补液两种方式,但 必须保证每次抽取体积的固定性。累积校正计算公式如下: (1)补液时:
(C n?1 + ? ? ? ? ? ? +C 2 + C1 ) × V1 Cn L / V2 各时间点校正后的累积溶出量(%) = [ + ] × 100% L / V2 V2
其中 Cn为各时间点取出后的样品浓度(即稀释前的) ;
上海市药品检验所 谢沐风
L为制剂标示量(单位需与Cn一致)
撰写
1

九种常规曲线测井方法(苍松参考)

常规测井曲线方法及应用 项目符号单位 测量的物 理量 理论基础分辨率主要应用影响因素影响结果表现 井 径测井CAL In/ cm 测量井眼 直径的变 化 机械式直 接测量 井径的 大小 ①辅助区分岩性 ②井眼形状 ③计算固井水泥 用量 ④其他曲线的环 境校正参考 ⑤检查套管变形 和破裂情况 ①岩性 ②裂缝 ①泥岩段或裂缝发育段易 发生扩径。 自然 伽马测井GR API 或μ R/h ①地层中 天然GR 射线放射 性强度 ②计数率 (地面仪 器接收到 的每分钟 形成的电 脉冲数) ①岩石具 有自然放 射性 ②不同地 层具有不 同的自然 放射性 垂向: 12~16 In 径向: 4~6 in (1 in = 0.0254 m ) ①区分岩性 ②进行地层对比 ③估算泥质含量 ④判断放射性矿 物 ⑤划分储集层 ①υτ影响 (υ为测井 速度,τ为时 间常数) ②放射性涨 落的影响 ③层厚对曲 线幅度的影 响 ④井的参数 (井径、泥浆 比重,套管, 水泥环等) ①表现在GRmax下降,且 GRmax的位置不在地层中 心,而向上移动 ②GR曲线上具有许多“小 锯齿”独特形态 ③厚度小于3倍井径时,地 层变薄,泥岩的GR曲线值 会下降,砂岩层的GR的曲 线值则会上升 ④泥浆、套管、水泥环吸收 GR射线,使得GR值降低 自然 电位测井SP mv ①钻开岩 层时井壁 附近产生 的电化学 活动而形 成的自然 电场。 ②电极和 地面参考 电极间的 电位 ①井壁附 近两种不 同矿化度 的溶液 (泥浆和 地层水) 接触产生 电动势 垂向: 6~10 in ①划分渗透层 ②估计泥质含量 ③确定地层水电 阻率Rw ④判断水淹层 ⑤判断岩性 ⑥地层对比与沉 积相研究 ①地层水和 泥浆滤液中 含盐度比值 Cw/Cmf ②岩性 ③温度 ④地层水和 泥浆滤液含 盐性质 ⑤地层电阻 率 ⑥地层厚度 ⑦井径 ⑧泥浆侵入 ①Cw>Cmf 砂岩层SP负异 常;Cw

SPSS 10.0高级教程十二:多元线性回归与曲线拟合

SPSS 10.0高级教程十二:多元线性回归与曲线拟合 回归分析是处理两个及两个以上变量间线性依存关系的统计方法。在医学领域中,此类问题很普遍,如人头发中某种金属元素的含量与血液中该元素的含量有关系,人的体表面积与身高、体重有关系;等等。回归分析就是用于说明这种依存变化的数学关系。 §10.1Linear过程 10.1.1 简单操作入门 调用此过程可完成二元或多元的线性回归分析。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用户还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筛选自变量的方法(如:逐步法、向前法、向后法,等)。 例10.1:请分析在数据集Fat surfactant.sav中变量fat对变量spovl的大小有无影响? 显然,在这里spovl是连续性变量,而fat是分类变量,我们可用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此处我们要采用和方差分析等价的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来解决它。 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都可以被归入广义线性模型中,因此他们在模型的定义、计算方法等许多方面都非常近似,下面大家很快就会看到。 这里spovl是模型中的因变量,根据回归模型的要求,它必须是正态分布的变量才可以,我们可以用直方图来大致看一下,可以看到基本服从正态,因此不再检验其正态性,继续往下做。 10.1.1.1 界面详解 在菜单中选择Regression==>liner,系统弹出线性回归对话框如下:

除了大家熟悉的内容以外,里面还出现了一些特色菜,让我们来一一品尝。 【Dependent框】 用于选入回归分析的应变量。 【Block按钮组】 由Previous和Next两个按钮组成,用于将下面Independent框中选入的自变量分组。由于多元回归分析中自变量的选入方式有前进、后退、逐步等方法,如果对不同的自变量选入的方法不同,则用该按钮组将自变量分组选入即可。下面的例子会讲解其用法。 【Independent框】 用于选入回归分析的自变量。

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 导过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2.试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答: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满足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和满足资本市场的均衡条件时,价格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下面从收入一支出曲线和IS -LM 曲线这两种方法来导出凯恩斯模型的总需求曲线。 (1) 根据简单收入决定模型推导,如图6—2l(a)和6—21(b)所示。 当价格水平为0P 时,均衡的总支出或收入为0Y ,于是在图6—21(b)图中得到与0P 相应的0Y ,即图6—21(b)中的A 点。A 即为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如从0P 上升为1P 。在构成总支出的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价格上升将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下降,从而使总支出下降,表现在图6—21(a)图中,总支出从0AE 下降为1AE ,从而使均衡收入从0Y 下降为1Y ,于是又得到了图6—21(b)图中的B 点,B 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将A 、B 等这类的点用曲线连接起来,便得到图6—2l(b)图中的总需求曲线。 (2) 根据IS -LM 模型推导,如图6—22(a)和图6—20(b)所示。 图6—22(a)为IS -LM ;图6—22(b)表示价格水平和 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为1P 时,此时的LM 曲线(1P )与IS 相交于1E ,1E 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1Y 和1r 。将1P 和1Y 标在图6-22(b)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1D 点。 现假设P 由1P 下降为2P 。由于P 的下降,LM 曲线右移到(2P )位置,它与IS 的相交点为2E 点,又可在图6—22(b )中找到2D 点。2D 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 的变化,LM 曲线和IS 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标志着一组特定的Y 和r ,于是就有许多对P 和Y 的组合,从而构成图6—20(b)中的一系列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便得到总需求曲线。 图6—21 根据简单收入决定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6—22 根据IS -LM 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溶出曲线的测定与比较

上海市药品检验所 谢沐风撰写 xiemufe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5c9860715.html,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个人或团体使用本文内容,请与作者联系。
【No.5 —— 溶出曲线的测定】
1. 关于测定时间点和结束时间点的设定 对于测定时间点,普通制剂与肠溶制剂可为 5、10、15、20、30、45、60、90、120 分钟,此后每隔 1 小时直至 6 小时止;缓控释制剂可为 15、30、45、60、90、120 分钟,3、 4、5、6、8、10、12、24 小时。当连续两点溶出率均达 90%(调释制剂为 85%)以上、且 差值在 5%以内时,试验则可提前结束。 对于结束时间点,在酸性介质中(如 pH 值 1.0)最长测定时间为 2 小时,在其他各 pH 值介质中普通制剂为 6 小时,缓控释制剂为 24 小时。
2. 其他事项 (1) 试验样品 用于比较的两种制剂含量差值应在 5%以内;每个品种各取 12 个单位。 取三个批号样品,在最终溶出率均可达 90%以上的溶出介质
(2) 参比制剂标准批号的选择
中,取溶出率在约 70%处、位于中间批号的样品进行试验。 在进行仿制药研发时,考虑到原研品批间差异与耐受性,建议从市场流通渠道获得有效 期内不同时间段的 3~5 批样品,分别测定后,取结果均值用于比较;并同时确定参比制剂在 各 pH 值溶出曲线的波动范围,以更为有效地评估原研制剂内在质量和自身仿制制剂的研发 深入程度。 如果主成分是在溶解状态下进行溶出度试验的(如一些散剂、颗粒剂) ,则适当选择某一 批号,即可。 (3) 试验样品的生产规模 由于固体制剂生物利用度与生产规模密切相关, 故一般情况下应不
少于今后工业化最大生产规模的 1/10 或不少于 10 万个单位。
1

高考一轮复习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同步训练题(解析)

高考一轮复习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同步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读某河相对流量过程曲线示意图,该河以雨水补给为主,回答1~2题。 1.该河流域内的气候类型不可能是( ) A.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地中海气候 2.该河可能位于图中的( )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解析]1.C 2.D 第1题,结合该河的补给类型知,该河流域内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据此推知该河流域内降水季节差异大,故不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第2题,结合图示及上题分析知,该河流域可能是北半球地中海气候或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结合选项和全球气候分布规律即可确定结论。 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 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 B.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 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4.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 A.蒸发 B.下渗 C.蒸腾 D.地下径流 [解析]3.D 4.B 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森林火灾使森林面积减小,植被的涵蓄水源作用减弱,水降落到地面以后,下渗减少,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汇入河流,所以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所以D正确。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同一流域不同年份的降水量相差不大,据图可知,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森林减少后对径流的涵蓄作用减小,下渗减弱,所以B正确。 读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丙三条河流的径流量季节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 甲乙丙 5.形成①②③⑤四处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处——冰川融水增多 B.②处——大气降水增多 C.③处——积雪融水减少 D.⑤处——湖泊补给减少 6.导致④⑥两处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④处——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减少 B.⑥处——上游用水量减少 C.⑥处——下游截水灌溉农田 D.④处——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 [解析]5.B 6.D 第5题,结合三条河流径流量变化特点知,甲河位于我国东北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