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_王儒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_王儒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_王儒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_王儒平

两组住院期间的所需费用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住院期间的所需费用的比较(珋x?s)

组别n住院费用(元)

卒中单元组5008766.73?1136.88

非卒中单元组50010220.07?1020.60

4讨论

卒中单元是指改善住院卒中病人医疗管理模式、提高疗效的系统,为卒中病人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1]。卒中单元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现已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中医卒中单元[2]等概念的提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即在西医卒中单元基础上,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及有效的中医药疗法而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卒中单元医疗模式。它更强调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加入了中药、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有效的中医药疗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本研究中,笔者对两组患者入院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SS-QOL量表评分进行了评定,并于出院时调查患者满意度,记录患者住院费用。结果显示,

修回日期:2009-10-10

作者简介:王儒平(1976-),男,重庆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卒中单元治疗与非卒中单元治疗均能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提高SS-QOL量表评分,说明了卒中单元与非卒中单元的治疗都是切实有效的。从治疗后两组情况比较来看,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比非卒中单元更能改善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卒中单元组的住院费用低于非卒中单元组,于卫生经济学上占有明显优势,对于满意度的分析,考虑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得到了医护人员的优质服务,且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设计中没有明确提及卒中单元与非卒中单元的区别,故造成两组满意度没有明显差别的实验结果。本研究同时证明了中医中药在卒中单元内做起的积极作用。况时祥等[3]分析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发挥临床效益的原因为:通过集中中西医各自的治疗优势,进行优化组合,形成统一、有机的治疗整体,能产生较好的综合治疗效应,早期介入中西医康复疗法能明显降低偏瘫等症的发生率或减轻残损程度。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切实有效,应该加以推广,深入探讨中医中药的优势,不断充实、丰富其内涵,完善其治疗体系,以提高我国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拥军.卒中单元[J].现代康复,2001,5(3):16-17.

[2]范刚启,赵杨,陆艳,等.中医卒中单元之系统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6,27(10):69-71.

[3]况时祥,冯玲媚,蔡伟,等.应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0):926-927.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

王儒平,陈雪梅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糖尿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5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中药汤剂。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及血糖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心功能、血糖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能改善糖尿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提高运动耐力,降低血糖,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6-1089-02

糖尿病(DM)是动脉硬化及其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但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到DM是心力衰竭(HF)重要且独立的危险因素[1]。弗明汉心脏研究发现,DM 患者HF发生率是非DM患者的2 5倍。DM可进一步恶化HF的预后,明显增加HF患者的死亡率及住院率[2]。两者常同时存在且预后很差[3]。如何寻找有效治疗方法为目前中西医学探讨的热门课题。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祖国医学理论运用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法治疗糖尿病心力衰竭(气阴亏虚、瘀血阻络型)患者,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病例均来自2007年4月—2009年4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及其分院门诊或住院的糖尿病心力衰竭(气阴亏虚、瘀血阻络型)患者。病例选择中医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西医按照1999年WHO咨询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诊断标准及治愈标准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4],心功能分级标准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分级。

1.2一般资料共观察病例9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

照组两组。治疗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42 82岁,平均(66.7362?5.2514)岁;心功能Ⅱ级10例,心功能Ⅲ级20例,心功能Ⅳ级15例。对照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44 78岁,平均(65.3426?8.2137)岁;心功能Ⅱ级11例,心功能Ⅲ级22例,心功能Ⅳ级1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接受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给利尿剂、ACEI、洋地黄类、硝酸酯类及抗血小板类药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中药,药用:西洋参(另炖)15g,黄芪30g,党参15g,丹参15g,麦冬10g,五味子5g,红花10g,川芎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0g,葛根20g。每日1剂,煎汁400mL分2次温服。两组均治疗3周。

观察方法:观察指标主要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心功能(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晚期和早期血流峰值速度比值(E/A)、心率(HR)、血糖的变化等,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观察周期为3周。

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3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证候疗效评价标准进行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计分。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见下:①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②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③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则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④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0。

3.2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或加重总有效率(%)

治疗组452023295.56*

对照组451524686.67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室率变化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室率变化比较(次/min)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4598.71?15.3275.42?11.31*

对照组4597.83?16.1481.73?12.5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参数比较,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参数比较

组别n

治疗前

LVEF E/A

治疗后

LVEF E/A

治疗组4538.29?5.070.67?0.1451.01?6.25* 1.31?0.46*对照组4539.01?6.230.66?0.1547.25?7.21 1.14?0.38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变化比较,见表4。

表4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变化比较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4514.36?2.187.12?2.15*

对照组4513.78?3.429.28?2.88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4讨论

糖尿病心力衰竭属于祖国医学“消渴、心痹、怔忡、咳喘、支饮、水肿”等病症的范畴,多属气阴两虚,以心肺气虚为主,心气虚弱,气不运血,血液瘀滞,而致气阴两虚,心脉瘀滞,水湿停聚,证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治疗上应以扶正益气为主,兼以养阴,并要注意标实,故应配以活血利水之剂,以标本兼治。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心力衰竭具有能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运动耐力,降低血糖,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以及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等优点。方中西洋参益气养阴,黄芪、党参益气补血,麦冬、五味子滋阴,丹参、红花、川芎活血化瘀,茯苓、猪苓、泽泻利水,葛根生津止渴。现代医学认为[5]:西洋参具有强心、扩张血管、抗心肌缺血、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降血糖等作用[5-6]。黄芪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强心,扩张冠状动脉。党参具有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抗心肌缺血,调节血压,降血糖作用。麦冬、五味子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降血糖。丹参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而不增加心肌耗氧量,能扩张冠状动脉,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7]。红花、川芎可扩张冠脉,增加心血流量,改善局部微循环,抑制凝血,抑制血小板聚集。茯苓、猪苓、泽泻有利尿之功。葛根所含的葛根总黄酮和葛根素有明显的扩张冠状血管的作用,并能使血压降低,心率减慢,总外周阻力减少,从而使心肌耗氧量降低[8],同时还能改善心肌氧代谢和乳酸代谢,提高心肌工作效率;抗心律失常;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降血糖等作用[9]。

参考文献

[1]Nesto R.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heart failure in the diabeticpatient[J].Rev Cardiovasc Med,2004,5:1-8.

[2]van de Veire NR,de Winter0,Gilleber TC.et a1.Diabetes and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as predictors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ma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J].Acta Cardiol,2006,61(2):137-143.

[3]Tang WH.Glycemic control and treatment patterns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Heart Fail Monit,2006,5(1):10-14.

[4]吴少祯.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S].北京:中国中西医药出版社,1999:55-57.

[5]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6,59,128,163.

[6]睢大员,于晓风.西洋参叶20s-原人参二醇组皂甙对犬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医杂志,2001,26(6):416-419.[7]刘启功,王琳,陆再英.丹参注射液对心肌梗塞犬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7):605.

[8]刘启功,王琳,陆再英.葛根素抗心肌缺血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8,14(5):292-295.

[9]李妮.葛根素对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J].广西医学.1997,19(6):963-965.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的区别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的区别 黄衍强 4月9日,博山70岁的刘金花老人来到淄博延强医院找我看病。一进诊室的门,便不顾我正在给病人把脉,还有更多的病人在一边排队等候,直接拉住我的手说了几声谢谢。她一边说“谢谢”,一边伸出大姆指,称赞我是“神医”。我被她突如其来的举动搞懵了,更觉自己受不起“神医”这一称呼,急问站在老人身后的子女是怎么回事。 原来,刘金花老人是一位肾癌转移膀胱癌患者,查出癌症之前血尿严重,受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困扰多年,长年服用降血糖药物,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查出癌症后,儿女考虑到老人的身体情况,加上年事已高,便决定放弃西医治疗,转而求助于中医,于今年3月7日到我院第一次就诊。利用中医治疗癌症一个月后,再去查体,癌细胞和来时一样,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而血糖却接近正常。 听明白了原委,我只是淡淡一笑,对她说:“我可不是什么神医,经过一个月中医的治疗,血糖水平接近正常的情况并非偶然。”其实病人还不知道,我在给病人开药的时候,仍然是以治疗肿瘤为主,兼顾全身,并没有专门针对糖尿病进行治疗。然而,为什么病人的血糖能达到正常。这要从中西治疗的理念上加以阐释。 西药治疗糖尿病以降血糖为主,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治疗效果欠理想,而且由于西药中含很多对人体毒副作用强的化学成份,长期服用对人体的肝、肾损伤严重。与服用降糖西药相比,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能减轻损伤人体的肝、肾等脏器组织,但却不是每个糖尿病人都能使用胰岛素。更为重要的是,使用胰岛素和服用西药一样,只有降糖作用,没有固本的功效,对糖尿病并发症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而中医治疗虽然没有直接和迅速降糖的作用,但是可以调理脏腑、达到阴阳平衡的重建。主要方法,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証治之。人体的脏腑机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血糖的检验数字也就下降,身体其它的疾病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从体质上治疗了糖尿病,使患者恢复健康。 可以做这样的实验,取两个100毫升的杯子,其中一个杯子加入100毫升的水,另一个杯子加入50毫升的水。100毫升杯子中放入5克糖,则糖的含量是5%;而50毫升杯子中放入5克糖,则糖的含量是10%。从现象上看我们假设100毫升糖的含量5%是正常的,那么50毫升糖的含量10%则非正常。我们凭直观感觉这种非正常,就是缺少50毫升水的原因。中医认为这种不正常是阴虚所致,可用滋阴补水的方法治疗。这是治病求本的方法,不是根据化验的数据,单纯的降糖。由此我们认为糖尿病人,糖的浓度是相对高,体质阴虚是发病的重要内因,调整阴阳的相对平衡,对许多疾病都有较好的效果。由此看到,中医要做的是往这个杯子中加水,让人的体液达到正常水平,人体中的血糖自然也就恢复到了正常;而西医做的不是加水而是降糖,病人服药后糖的浓度当时少了,而人的体液相对更少了,当食物再转化为糖分,血糖立马就会高起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听了我的解释,刘金花老人和她的家人对以后的治疗充满信心。 中医药来源于生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经过无数医学家不断的总结、提炼、升华,上升到理论;缺点是很多经典的书籍用文言文书

介绍21种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

介绍21种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已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近30年来,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了不可替代的优势。 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由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约占80%,并使其预期寿命减少1/3。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升高者在80%以上,血粘度升高者达90%。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缓慢,但属治本范畴,在血糖下降的同时使体质同步增强,对慢性并发症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阴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实质,脾虚是糖尿病不愈的根本,血瘀是糖尿病合并症产生的关键。中药可以把养阴健脾益气活血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从而使糖尿病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疗。使用中药可使血糖、尿糖长期稳定在正常范围。 中医药的整体调可以在降糖的同时,增强患者体质,纠正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调节胰岛素受体的数目或亲和力,以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抗胰岛素抵抗。 中药的整体调节可以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产生。糖尿病患者多数存在着血液粘滞度增高、高血脂及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这些因素,造成了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变以及重要脏器损伤的基础。中药在降糖的同时,可以通过益气活血降低血液粘滞度和血脂等,从而防治并发症。 在临床诊疗中时常看到有的病人以往口服西药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但加用中药后血糖下降;有的患者血糖控制较好,但症状明显,加用中药后症状改善或消失;现在很多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或单用中药治疗或中药再加西药治疗。 对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肥胖的中老年人、空腹血糖损害者、糖耐量降低者服用中药可以降低他们最后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性。当然这时服用中药属预防和保健性质。 中医治疗糖尿病同样强调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同时强调情志舒畅,勿忧、勿怒。 中药抗高血糖的作用是弱而缓慢的,就单一降血糖的作用而言不如西药。 在治疗糖尿病时,西药加中药的与单用西药的相比,可使西药的用量下降,西药的失效期向后推延。 据统计,专用于抗高血糖的中成药己有近40种,其中绝大多数是纯中药,少数几种是加了降糖西药的,凡加西药者,其说明书中均有标示,如消渴丸。 用于糖尿病的中成药一般价格在300-600元/月,价格偏高。如经济条件好者,特别是早期、轻型糖尿病患者应在控食、运动的基础上只服用中药,对于病情较重单用中药不能控制时,再加服西药。 现将用于糖尿病的部分中成药简介如下,同时提供了药价和生产厂家,供挑选参考。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x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本共识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证据并结合专家经验制订,主要涉及成人慢性心衰的诊断和药物治疗,力争在符合临床实际的基础上,做到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供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参考使用。本共识并非医疗行为标准或规范,仅根据现有研究证据和专家经验形成,随着临床实践发展以及新的证据不断出现,将会不断更新和完西医学认为,心肌病理性“重构” 是心衰发生发展善。推荐本共识的目的是帮助医师进行临床实践,但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个体化诊疗的需求,且就共识本身而言,并不包括所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也不排斥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具体治疗措施需医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经验及患者意愿做出决定。 关键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维持心功能,减少再住院率。(2 )慢性心衰中医学认为属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益气、活血、利水为心衰的治疗大法。(3)慢性心衰A、E阶段中医主要针对原发病辨证论治,E阶段尚可酌情选用具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的中药。(4 )慢性心衰C、D 阶段中医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疲最多见,其次为阳虚、阴虚、水饮、痰油。各证候要素常以复合证型兼夹出现。(5)慢性心衰C、D阶段常见中医复合证型有气虚血疲证、阳气亏虚血疲证、气阴两虚血瘀证。①气虚血振证处方选用桂枝甘草汤或保元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芪参益气滴丸(推荐用于冠心病)心等;②阳气亏虚血瘀证处方选用参附汤或四逆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芪苈强心胶囊、参附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等;③气阴两虚血瘀证处方选用生脉散加味,中成药可选用生脉胶囊、生脉饮口服液、生脉注射液等。(6)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治疗需 注意潜在的中西药间相互作用。 1.前言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所致

中医糖尿病该怎么治疗

中医糖尿病该怎么治疗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医糖尿病该怎么治疗》的内容,具体内容: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内分泌代谢病。那么,中医该如何治疗糖尿病呢?今天我为大家推荐中医糖尿病治疗的方法。中医糖尿病治疗的方法1、首先要控制饮食中医认...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内分泌代谢病。那么,中医该如何治疗糖尿病呢?今天我为大家推荐中医糖尿病治疗的方法。 中医糖尿病治疗的方法 1、首先要控制饮食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疗的先驱,他曾提出糖尿病患者"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唐王焘还提出了限制米食、肉食及水果等。他们均强调,不节饮食"纵有金丹亦不可救!"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药膳验方。如猪胰子1只,低温干燥,研成粉状,每次服9克,每日2次;三豆饮:绿豆100克、黑豆50克、赤小豆50克,煎汤服用;苦瓜炒肉:鲜苦瓜100克、瘦猪肉50克,武火炒后食用等等。但服用这些验方时也应将其计算在每天摄入的热量之中。 2、必须配合运动 《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

出庭散步。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的选择要适当。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所不能"。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极拳、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运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时间太长引起劳累,会使病情加重。尤其是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该限制活动量。但运动强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特别值得推荐打太极拳,它具有轻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3、注重调摄情志 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和情绪有一定关系。因此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以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4、适当的中药治疗 传统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分析三消水平上,应该纳入包括现代医学检查项目在内的,所有能反映病情多方位的指标,用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相结合。 中医治疗糖尿病,应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症。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绝对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及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但对胰岛素依赖型患者中药就不适合,因为胰岛素依赖型患者自身没有或仅有极少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6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63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将63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均予相同的基础治疗、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补阳还五汤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0.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4.5%,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较可以看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治疗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的临床效果(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足能明显提高疗效。 标签:糖尿病足;补阳还五汤 糖尿病足是威胁糖尿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目前伴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和治疗手段的进步及患者寿命的延长,该疾病的严重性日益受到明显重视。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糖代谢紊乱,导致脂代谢异常,引发微血管基膜病变,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出现坏死和感染,进而引发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微小创口即可诱发溃疡及感染[1]。糖尿病并发肢端坏疽很难治愈,是医疗难题,多年来对严重的肢端坏疽多采取高位截肢手术的办法,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多种方法联合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致死率意义重大。本资料主要分析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我科住院糖尿病患者中63例并发糖尿病足,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组织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62~85岁,平均(69.8±5.7)岁,糖尿病病程8~24年,平均(15.1±3.7)年。按糖尿病足wagner分级法,本组患者均在0~4级之间,其中0级18例,1级20例,2级15例,3级8例,4级2例。63例患者随机(经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及患者知情同意)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病情、年龄、性别、足溃疡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基础治疗两组均给予患者糖尿病健康教育、严格糖尿病饮食、戒烟,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J20080095)早、中、晚餐前15min 皮下注射及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J20040012)晚10点皮下注射控制血糖,每周至少1次检查三餐前、后微量血糖及睡前、凌晨3点微量血糖(血糖仪为罗氏卓越型血糖仪ACCU-CHEK Performa),使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h<11mmol/L,有高血压者控制血压,使血压控制在≤130/80mm Hg,合并高血脂者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贫血,SUNDOM-300IB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深圳瑞光康泰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号: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5-03-25T15:34:18.0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1期供稿作者:王悦 [导读]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为慢性心衰)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疲乏、呼吸困难。 王悦 (博白县东平中心卫生院广西博白 537619)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慢性心衰(CHF)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慢性心衰患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的益气养心汤加减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住院时间、再次住院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3%、77.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2.58±4.09)d明显短于对照组(15.15±4.06)d,且观察组患者再次住院3例(8.6%)明显少于对照组9例(25.7%),差异对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慢性心衰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再次住院率,且不良反应较轻,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1-0089-0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为慢性心衰)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疲乏、呼吸困难[1]。慢性心衰的发病率、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慢性心衰的发病率也有明显升高的趋势,如何有效提高慢性心衰的治疗效果已经成为临床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2]。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西医治疗手段,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患者预后普遍较差,再次住院率较高[3]。近几年来中医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医疗法注重中医辨证施治,更加突出治疗的针对性以及个体化,在慢性心衰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很多学者尝试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结果均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现将我院收治的70例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70例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了合并有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患者、严重心率失常患者、病情反复发作患者、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药物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现将70例患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20例;患者年龄介于43-78岁,平均(60.3±2.5)岁;患者病程介于2-16年,平均(5.2±2.1)年;病因:风心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冠心病11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9例;患者年龄介于42-79岁,平均(60.2±2.4)岁;患者病程介于2.2-16.1年,平均(5.1±2.4)年;病因:风心病6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冠心病1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因等)方面通过统计学处理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比性较强。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积极处理原发疾病,采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强心剂等综合治疗,具体药物的用法以及给药剂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 观察组患者应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自拟的益气养心汤加减治疗,具体药方组成如下:黄芪50g,川芎20g,丹参20g,瓜蒌20g,生牡蛎20g,生龙骨20g,赤芍15g,柴胡15g,苏子15g,檀香15g,薤白10g,半夏10g,沉香10g。若患者胸痛严重应加丹参、延胡索;若患者胸闷明显应加枳实、石菖蒲;若患者心悸严重应加白芍、紫石英、远志等。将上述中草药加水煎煮至300ml,每天分2次温服。 两组患者均服用2个月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改善,各项检查基本恢复正常,心功能改善至I级。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心功能改善I级,但是并没有恢复正常。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并无显著改善甚至进一步恶化,心功能也有所下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两组数据,计量数据用(x-±S)表示,并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对比。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3%、77.1%,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26例,有效7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疗显效10例,有效17例,无效8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对比(n,%)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 35 26(74.3) 7(20.0) 2(5.7) 33(94.3) 对照组 35 10(28.6) 17(48.6) 8(22.9)27(77.1)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再住院率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2.58±4.09)d明显短于对照组(15.15±4.06)d,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再次住院3例(8.6%)明显少于对照组9例(25.7%),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3.讨论 西医往往是在针对病因基础上采用正性肌力药物治疗,也即是根据心肌重构机制,缓解心肌重构发展,从而降低患者死亡率以及再次住院率[3]。在中医学者认为[4],慢性心衰应属于祖国中医学中“肺胀”、“水肿”、“心悸”、“痰饮”、“胸痹”等范畴,虽然病灶在于心,但和患者的肝、脾、肾、肺等存在密切联系,该病的病因机制应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实为瘀血阻滞,痰浊内阻,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虚主要是因为气血阴阳亏损,导致心神失养。本次采用的益气养心汤中黄芪和丹参为主药,其中黄芪具有利水消肿、温脾养肺、益卫固表、补气升阳等作用;丹参是活血化瘀的良药。众多中草药可共奏活血化瘀、益气温阳、利水消肿等作用。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5],黄芪具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学,曾在世界医学史上留下了许多辉煌的记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20世纪初,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使中国得以建立起自己的现代医学,与此同时中西医学的接触和交流加深了两个医学体系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一条新的医学发展道路——中西医结合开始在中国不断的扩展、发展,至今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糖尿病.消渴病的由来 公元前四百年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就记载过消渴症这一病名,据考证糖尿病在古代为帝王贵族之病多发生在肥胖多食富有者之中。世界上最早确认和治疗糖尿病的医生是中国唐代名医王焘,王焘根据其父患口渴难忍饮食大增,身上有疥疮,小便水果味,并根据其制定了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故父亲病情得到控制。他把这些经验写到《外台秘要》一书当中,这是世界最早的医学记载。 古代埃及:公元1550年人们在法老王贵族墓群里发现了一张珍贵的莎草纸古抄本,里面记载了多种贵族疾病,其中包括一种叫多尿的疾病,并对这种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直到17世纪英格兰医生才终于发现甜尿这一事实把这种病命名为Diabetes。 一百年以后,英格兰医生才进一步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竟然同尿液一样含有糖分,这一发现糖尿病是单纯脏器病变所引起疾病的理论被改变了。

1788年英格兰在一起意外事故病人救治过程中,发现胰腺损伤竟然可以引起糖尿病。 二、发病率 我国80年代初患病率0.67%,而在1996年已经增长到3.67%而到2009年我国城市人口中,成年人患病率已达9.7%,目前糖尿病发病率约为5%,糖尿病人数仅次于印度,世界第二,糖尿病前期德患病率为15.5% 糖尿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但从来没有象当今这样有如此高的患病率,以及惊人的增长速度,其致死及致残率已成为世界医学家棘手的问题,每年世界各国耗费巨资对此进行研究,由于其病因的复杂性,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自从1921年班替从动物胰腺提取出来胰岛素,从而给糖尿病人带来了可以生存下去的希望,目前已有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问世,但仍未有突破性的进展只有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治疗才能更有效。 三、糖尿病发病原因 1、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 在公元400年-500年《皇帝内经》在解释消渴病何以得知时曾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心衰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心瘅(心热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高>(16cmH 2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中青年应更大。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 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作者单位:410008 长沙市开福区黄勍诊所 通讯作者:黄勍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与单用西医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和单纯西医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总有效率83.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症状改善率对照组总有效率75.0%,治疗组总有效率94.2%,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较单纯西医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尿糖,改善血脂状况,且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总结及推广。 标签: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辩证;治疗 2型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病,多见于成年人,发病缓慢。中医认为其属于“消渴病”范畴,虽然对消渴证的认识中医学内部也有学术分歧,但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阳[1]。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本诊所近年来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2010年笔者所在诊所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100例,均有口干症状。随机分为两组,即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和单纯西医组(对照组),治疗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42~71岁,平均55.8岁,病程1~22年,平均10.6年。对照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40~74岁,平均56.2岁;病程1~18年,平均9.2年。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伴气短乏力、倦怠劳累、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组12例伴有高血压,21例血脂异常。对照组11例伴有高血压,22例血脂异常。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控制饮食,坚持适量运动锻炼,减轻体重。同时要求戒酒戒烟。 1.2.2 药物治疗二甲双胍每日500~2000 mg,分2~3次口服。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与其他降糖药物合用。严重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 ——思路与方法 前言: 中、西医两种医学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不同地域、社会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各自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同医学文化的交流影响,可追溯到隋唐时代,印度医药学随佛教传入中国;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之后逐渐形成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在中华沃土上并存的局面。由于中、西医学各自都具有特点和优势,遂能各自鼎足发展,而且相互渗透,以不同的学术思想彼此靠近,折中归汇乃至逐步兼容结合。下面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为例来谈谈其思路与方法。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综合征。临床特征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同时伴有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代谢障碍,且可以并发眼、肾、神经、心脑血管等多脏器和组织的慢性损害,引起其功能障碍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而威胁生命。 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糖尿病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I型糖尿病:多发于小儿及青少年,起病较急,病毒感染为重要诱因。由于胰腺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被大量破坏,故胰岛素生成明显减少。病人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过去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在我国,超过90%的病人属于2型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起病缓慢,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生活方式的“西方化”等为主要诱因。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不足,这类糖尿病病人一般不需要用胰岛素治疗,仅用饮食调整加用口服降糖药即可控制血糖,过去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一般在妊娠后期发生,占妊娠妇女的2-3%。发病与妊娠期进食过多以及胎盘分泌的激素抵抗胰岛素的作用有关。大部分病人分娩后可恢复正常。 特异型糖尿病:指的是某些内分泌病、化学物品、感染以及其它少见的免疫综合征所致的糖尿病。国内非常少见。 糖尿病与中医学“消渴病”相类似,其并发症可归属于“虚劳”、“胸痹”、“中风”等范畴。 西医治疗糖尿病:口服降糖西药,常用有以下三大类:⑴磺脲类常用的第一代药物有甲苯磺丁脲(D860),第二代药物有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优达灵)、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肾平)等。这类药物宜在餐前服用,一般口服30分钟后发挥降糖作用。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糖且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副作用较大不宜长期服用。

糖尿病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标签:糖尿病;中西医;研究 糖尿病在中医里被称为消渴,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药治疗消渴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善于早期干预,在稳定血糖方面有独到的方法。而且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的苔脉情况来辨证用药,并不是像西医一样标准化,根据不同情况辨证论治更具有科学性。同时在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处,除了传统的中药汤剂外,还可以根据病人病情,具体制定诸如针灸、按摩、理疗及养生调护等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在改善临床症状、治疗并发症方面有明显效果。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传统医学也在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的进步,取得各个方面的新进展,在治疗糖尿病方面亦是如此。本文将细致论述中西医在治疗消渴及其并发症的研究性进展。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治疗的研究 糖尿病的病因有遗传因素、精神神经因素,生活环境与肥胖等。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是控制血糖,治疗方式主要分包括药物治疗、患者教育、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即大体分为药物疗法或非药物疗法。 1.1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常用药物有:①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可以保护胰岛,但副作用较大;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主要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常使用的主要有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②胰岛素增敏剂:如吡格列酮、双胍类;③胰岛素类: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④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米格列醇,米格列醇⑤肠促胰岛素及DPPIL抑制剂。以上药物具有疗效明显的优点,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控制血糖,但长期服用对于肝脏和肾脏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1.2 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 治疗糖尿病除药物治疗外,应该综合治疗:①糖尿病教育:做好基础知识的宣教,贯彻三级预防,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对糖尿病的治疗尤为重要。②运动治疗:坚持适当的中强度运动可以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③饮食治疗:糖尿患者应严格控制饮食并避免进食含糖食物,食用低盐低脂的食物,少食多餐。非药物治疗疗效明显且没有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2 中医对糖尿病治疗的研究 消渴多以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为病因,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为病机。因此,治疗上因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治疗原则,注意血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西药不可替代的优势。 首先,中药作用广泛,在降血糖的同时,可以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微循环等,从而减轻糖尿病症状,并有效地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其次,中药疗效比较稳定,作用温和持久,基本无毒性和不良反应。此外,由于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涉及全身多脏器病变的复杂疾病,中药特别是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种作用机制的特点,符合复杂疾病的治疗要求。在我国,运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明确指出西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症可以参考本病辨证论治。可见,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临床易将“消渴”和“消渴病”混为一谈。前者主要强调多饮、多食、消瘦之症状,包括现代医学的尿崩症、神经性口渴症状等;后者指以“消渴”为主要症状的病名,与今之糖尿病相接近。故此,糖尿病的中医病名以统称为“消渴病”较为合适。病名是对疾病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是共性和个性的复合体。对于糖尿病并发症诸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等的中医病证范畴,应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整理、分析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确定。经临床反复验证、推敲加以统一。目前糖尿病诸多并发症应分别归入中医学不同病证范畴讨论。见下表: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病名范畴 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范畴 糖尿病消渴病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秽浊、脱证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中风 糖尿病性心脏病心悸、胸痹 糖尿病性肾病水肿、虚劳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瞻昏渺、暴盲、云雾移睛糖尿病性白内障银内障、圆翳内障 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血痹、脱疽 糖尿病性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痹证 糖尿病性非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痿证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气淋、劳淋、癃闭 糖尿病性高脂血症痰证 糖尿病性性功能障碍阳痿( 男) 、阴冷 ( 女) 糖尿病性口腔病变口疮、龈肿、齿摇 糖尿病性皮肤病变痈疽、瘙痒、疖肿 糖尿病性胃肠功能紊乱腹泻、便秘、呕吐 第二,病因转化: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中医认为,消渴病主要由于禀赋不足如素体阴虚,饮食失节,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是一种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病因的复杂性,导致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中医研究糖尿病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 一、概述 糖尿病(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胰岛素分泌缺陷),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作用 缺陷)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DM血糖严重升高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 等急性并发症;长期血糖升高可导致视网膜、肾脏、周围神经或血管等全身微血管、大血管病变,是DM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基本相当于中医“消渴病”。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引隋甄立言《古今录验》云:“消渴,病有三:一渴而引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此皆消渴病也;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有油者,此消中病也;三渴而饮水不能多,小便数,阴痿弱,但腿肿,脚先瘦小,此肾消病也”。明确指出:消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消渴病表现为多饮、多尿、尿有甜味,即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二、西医诊断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在我国人群中采用WHO(1999)诊断标准。 (一)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见表1及表2 表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 ≥11.1mmol/l(200mg/dl)或 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

≥7.0mmol/l(126mg/dl)或3. OGTT 试验中,2小时PG 水平≥11.1mmol/l(200ng/dl) (二)糖尿病的分型 表2糖尿病分型1、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①免疫介导性 ②特发性 2、2型糖尿病(从主要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不足 到主要以胰岛素分泌缺陷伴胰岛素抵抗)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如β细胞功能的遗传缺陷、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等4、妊娠糖尿病(GDM )三、辨证分型(一)燥热伤津证 此型多见于糖尿病早期。烦渴多饮,甚则渴饮无度,咽干舌燥,形体消瘦,小便频数色黄。大便秘结或干燥。舌苔薄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弦滑。 (二)气阴两虚证 此型是本病的基本型。倦怠乏力,心慌气短,头晕耳鸣,失眠 多梦或心悸健忘,自汗盗汗,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形体消瘦,唇红咽干,尿频色黄,大便干。舌苔薄白或少苔,舌质红少津,脉程中工况下试卷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须知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须知 发表时间:2019-10-24T10:47:15.49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9期作者:陈频 [导读] 结论:妊娠高血压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其抑郁情绪,并维护母婴安全。 隆昌市界市中心卫生院 642155 糖尿病已经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当前这种疾病的患病率正在快速的增长,该疾病在致残率和致死率上也很高,导致患上该疾病的病因很复杂,这就增加了治疗的难度,胰岛素的出现虽然能够治疗,但是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因此,要想对该疾病以及其并发症进行有效的治疗,就需要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 1、什么是糖尿病? 该疾病属于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属于内分泌类疾病,其主要症状就是三多一少,该病的发病肌理就是因为各方面因素导致体内的胰岛素相对或者是绝对缺乏,还有程度不一样的胰岛素抵抗,进而让患者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继发的水、电解质正常代谢受到影响,产生紊乱的情况,病变会影响全身,严重的话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2、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须知 中医以及西医治疗在对该疾病进行治疗方面可以说是存在差异的,因此,这里简单介绍下二者的不同,希望患者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在该疾病治疗中采取中医治疗方式,第一,其主要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依据相关的治疗原则,比如,清热活血、益气养阴等,对患者身体中的环境进行调整以及改善,让其代谢情况进行得到缓解。在糖尿病治疗中,降血糖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对于这方面的效果,西药相对来说要比中药的效果更好,然而中药作用缓和且效果保持时间较长,有一些中药能够双向调节,通常不会让患者产生低血糖的情况。在对患者症状的改善以及并发症治疗方面,显然中药要比西药效果好,使用中药治疗对患者来说也是没有显著副作用的。第二,该疾病的西医治疗就是利用药物对胰岛素进行刺激,增加其分泌,促进胰岛素生物活性的提升,可以对患者肠内吸收葡萄糖的速度进行降低,这样就可以让患者体内组织更好的利用葡萄糖,有利于合成肝糖原,也可以直接给患者注射外源性胰岛素。西药在降血糖方面的效果比较理想,速度较快而且效果好,能够对急性和慢性并发症进行防治,然而其也是存在不足的,特别是治疗和预防该疾病的并发症方面,效果不理想。第三,在糖尿病治疗中采取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结合的方式,就能够充分发挥出这两种治疗方式的优点,做到取长补短,高效的让患者血糖降低,改善患者的症状,对患者的并发症发生以及发展进行有效的抑制,所以,中西医结合是该疾病最好的治疗方案。在实际临床中,对于轻型和中型患者,就需要基于运动以及饮食疗法,再配合中药治疗,充分发挥出中药的优势。而对中型以及重型患者,他们的血糖比较高、病程长,那么就需要将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进行结合,用西药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配合中药,这样治疗能够减少患者的胰岛素或者是口服降血糖药物的使用量,还能够对患者机体代谢和微循环等方面进行调节,改善患者的症状,一起抑制或者是延缓合并症的产生以及发展,所以,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最好采取中西医结合。 3、如何预防糖尿病? 经常运动。这一点很重要,能够对1型糖尿病进行预防,每天运动半个小时。胰岛素抵抗是该疾病的一个主要特征,也就是说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进而影响正常利用胰岛素,但是运动就能够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能够对2型糖尿病进行预防。 控制好血压。要合理饮食以及运动来减重,尤其需要注重腹部的脂肪,这可以促进糖耐量的提升。要对高血压进行控制,这关系到病情发展。 控制饮食。要想预防该疾病的发生,就一定要控制好饮食,多食用高纤维素、低热量的饮食,常吃粗粮以及水果、蔬菜。每天最好可以吃大豆、奶类或是其制品,这样就能够补充体内所需的大多数营养素,可以补钙,每天可以摄入半斤到一斤的奶制品。 注意控制体重。腹型肥胖也是容易引发糖尿病的一个因素,特别是2型糖尿病。当前生活质量提升,胖孩子也不断增加,这也让青少年也会患上糖尿病。要想对1型糖尿病进行预防,就需要先减体重。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1月收治的心衰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一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超声心电图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结果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左室舒张期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标签:中西医结合;西药;心衰 心衰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肺淤血、外周水肿等。主要是由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心肌病、炎症等原因导致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脏收缩功能受损,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1]。为帮助患者更好的治疗,提高其生活质量,我院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与单用西药治疗心衰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5年1月收治的心衰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56.25±3.26)岁。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6.32±3.29)岁,病情分类:高血压性心脏病27例,冠心病30例,肺心病15例,持续房颤22例,心肌病6例(其中扩张型心肌病4例,肥厚性心肌病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一西药治疗。口服贝那普利,起始量5~10 mg/次,1次/d,如能耐受且血压稳定可加至20 mg/d,如无禁忌症,可同时服用倍他乐克(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5392)0.1 g, 从小剂量起始,6.25~12.5 mg/次,2次/d,逐渐加量,达到最大耐受量。螺内酯(张家口云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2194)20~40 mg/d,1次/d,治疗4个月。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芪苈强心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40141)0.3 g,主要成分:黄芪、人参、附子、葶苈子、泽泻、玉竹、桂枝、红花、香加皮等,3次/d,4粒/次,治疗4个月。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 糖尿病是以持续性高血糖为基本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不足)或者生物作用障碍(机体对胰岛素生理作用敏感性降低),或者两者同时存在所引起的。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经历了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糖尿病前期 糖耐量减低,即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7.8mmol/L但低于11.1mmol/L,是糖尿病的一种前期阶段,其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比正常糖耐量人群约高100倍,并且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具备与2型糖尿病相同的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糖耐量减低相当于中医学的“消渴”“睥瘅”等范畴。早在《内经》就有“上工治未病”等预防思想,许多研究也表明,通过中医药健脾、化痰、活血干预治疗,不仅可降低糖耐量异常患者的血糖、血脂,同时可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逆转糖耐量异常,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 2.减轻或改善临床症状 有些糖尿病患者服用西药血糖虽然控制良好,但口干、疲乏、多汗、四肢麻木、水肿等症状长期存在,对此西药常感无能为力。但中医能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辨证治疗、对症下药,一般很快可以消除或减轻症状,使患者可以像健康人一样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延缓或逆转早期慢性并发症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具有最突出、最显著的优势。糖尿病实际上血糖只是一个表象,最根本的就是要看到它的最终结局,就是并发症。糖尿病危

害最大的并发症,一个是大血管的并发症,一个是微血管的并发症。大血管的并发症主要出现在心脏、脑,还有足部大的血管并发症,比如心梗、脑梗,糖尿病足这都属于大血管的病变。还有微血管病变,比如眼睛视网膜的病变,可以导致失明;肾脏病变可以导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采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的方法治疗,能够明显缓解肢体凉、麻、痛的下肢血管、神经病变症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采用补益肝肾、活血通脉等方法治疗,可以促进眼底出血渗出的吸收,提高患者的视力,延缓其发展;采用补肾固摄等方法治疗,可以使患者尿蛋白排出减少,保护肾功能,减少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 4.防治糖尿病足优势独特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据报道,全球约1.5亿糖尿病患者中15%以上将在其生活的某一时间发生足溃疡或坏疽。因糖尿病足造成的截肢者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每年的截肢患者中约50%是糖尿病患者,严重威胁着糖尿病病人的健康。 那么,糖尿病足会有哪些临床症状?通常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症状表现为:脚凉、麻木刺痛、走路的感觉好像踩着棉花一样、运动后下肢不适,短暂休息后症状减轻;中期则表现为下肢疼痛,就是坐着不动的时候也会出现疼痛,尤其在夜间疼痛较重;晚期则为下肢疼痛,并伴有局部溃疡、坏疽。对此,我们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在出现糖尿病足早期症状时要及早就医,因为“早期治疗最关键,效果也最好。” 糖尿病足属于中医学“消渴脱疽”范畴,中医整体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市中医院经过数十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探索出了“五个结合,突出中医特色”的临床治疗经验,即中医和西医结合、内治和外治结合、整体和局部结合、预防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