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4届《文化生活》第一轮复习思路

2014届《文化生活》第一轮复习思路

2014届《文化生活》第一轮复习思路
2014届《文化生活》第一轮复习思路

2014届《文化生活》复习思路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考点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讲解: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概念,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些狭义的文化)。

△课外阅读:意识形态的文化一般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的文化一般没有阶级性,但有民族性和和区域性。

△文化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①“大文化”(广义):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的含义相近)(用它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②“中文化”: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精神文明”);③“小文化”(狭义):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2)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物质活动、物质载体:书籍、艺术品、历史文物、人们的社会行为等)。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如原始森林);纯经济的东西不是文化(如交换、分配);纯政治的东西不是文化(如政党、选举)。 ▲判断: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属于文化现象;②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③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④有文化就意味着文化程度高;⑤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考点2:文化的形式

①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②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考点3:文化的社会作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③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上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判断: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经典题:〖辨析〗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

参考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③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④文化是重要的力量,生产力、改革、政治活动等也是重要的力量。

考点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经济是基础,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

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政治、经济的发展。)。 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的。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第一,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第二,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第三,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

更加丰富)。 ④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第一,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第二,世界范围内反对

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经济

政治文化决定反作用

决定反作用决定反作用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社会文化的形式,而文化又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政治和文化。

△关于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判断:文化的发展水平完全由经济发展程度决定。

考点5:文化与综合国力★★★★★★

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现代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基本上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主要是由它们制定的,这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不平等竞争的极大压力。冷战结束以后,国外敌对势力把中国当做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

③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①②”:为什么;◆“③”:怎么样。

△课外阅读: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各国面临着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竞争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与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关科技发展的指标,已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科技竞争,归跟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无论是提高经济实力、国防实力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而言,教育都居于基础的地位。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作为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日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课外阅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课外阅读: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优势。

△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物质力量是基础,但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问题解答

A.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说明发展文化产业有什么意义?

第一,从物质生活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了人们的经济收入,改善了人们的消费结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从精神生活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精神产品,优秀的精神产品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你还能从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中感受到一个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第一,美国的高科技:宇航、计算机、生物工程等;第二,美国的电影;第三,日本的教育和科技;第四,日本的卡通漫画;第五,日本、韩国的电视剧;(日流、韩流)

C.中国文化为何能在世界各地赢得尊重与喝彩?

第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魅力独特,能吸引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渗透力。(如唐代文化圈的形成。)

第三,世界各地的华人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四,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日渐扩大,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第五,中国文化包含着能够与世界文化融为一体的因素。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考点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判断: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考点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阅读: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阅读: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

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形成。)

△阅读: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考点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第一,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第二,文化对人的影响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修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第一,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第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什么?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考点4:优秀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如何理解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③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比较: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判断: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长剂。

●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如何?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引言: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文化的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文化传播的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文化传承起着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

考点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含义: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2)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民族节日的文化魅力)。

②文化遗产:a.含义:指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的文物、建筑物、遗址等。b.地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c.作用: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世界遗产分为三类:①文化遗产(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如:长城);②自然遗产(在审美、科学、保存形态上特别具有世界价值的地形或生物,包括景观在内的地域等)(如:九寨沟);③双重遗产(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如:黄山)。

△庐山:文化景观遗产;昆曲、古琴: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判断: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不同的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就世界范围而言,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之分;就某一国家而言,有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考点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考点3:尊重文化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原因):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判断:文化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坚持指导思想多元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3)尊重文化多样性要遵循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①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②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判断:①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②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考点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1)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①商业贸易:第一,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第二,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第三,现代商业还通过广告传播文化)。

②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③教育:第一,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第二,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考点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传媒)的特点

(1)传媒及其发展阶段

传播媒介,简称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特点:①口语的特点: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具有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②报纸、杂志、书籍等,可以通过扫描、编排处理后,显示在互联网上,供广大读者使用;③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④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⑤手机短信用精炼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⑥电子读物实现了文字、图像、声音的完美结合,使人在看图阅文的同时可以听音乐、写文章、做笔记、复制文件,等等。

▲判断:互联网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文化传播方式。

△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大众传媒出现的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3)大众传媒的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成为大众传媒。

(4)大众传媒的特点(功能、作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判断: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手段。

考点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1)意义:①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②促进外域文化向中国的传播;③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④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2)要求: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考点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传统文化的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2)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

△课外阅读:正确区分文化、传统文化、先进文化。

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观念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文化形态的反映,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对经济和社会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3)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关于传统文化特点的一些具体表述: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传统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

(4)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

①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考点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①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②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考点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考点4: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社会制度的更替(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旧文化:A.帝国主义文化(殖民文化)(反映当时帝国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控制中国的殖民文化);

B.封建文化(腐朽文化)(反映封建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的腐朽文化)。新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

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a.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b.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③思想运动(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④教育活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判断: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等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①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选择、传递)。②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创造)。③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文化创新

考点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2)如何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考点2:文化创新的意义(作用)★★★★★★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总之,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判断: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总结: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第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第二,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第三,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第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一些具体表述: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社会实践;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你如何理解?

这个观点错误。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②只有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今天,我们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考点3: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这也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文化创新的渊源和源泉是一回事(×)。(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是唯一的来源,也是文化创新的本质。)

▲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我国当前文化创新的源泉。)

考点4: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①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②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

▲判断:文化创新,表现在为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的努力之中。

考点5:创新与借鉴、融合★★★

(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为什么要交流、借鉴与融合?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③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文化如何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①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②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总结: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

考点6: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怎样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①既要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②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判断:不能否定过去的一切就不会有创新。

●【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

(1)Why: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性

①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②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面,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

(2)What:“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A.“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横向+纵向、社会+个人)。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含义:全民学习,就是人人都有便捷的学习条件、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自觉的学习行为,学习、工作、生活相交融;终身学习,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成为人们实际生活的“第一需要”,伴随人的一生。

B.“学习型社会”的特点:①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事事是学习之机;②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③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人们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学习。

(3)How: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①社会: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②个人: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灿烂的中华文化)

引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

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是文明的标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②汉字的传载;③史书典籍的存传。

C.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①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a.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b.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c.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d.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e.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宏的全盛时代;f.宋元明延续着隋唐文化的辉煌,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g.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②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③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④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①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若是考试题,需多角度展开)。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2)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①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A.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a.作用: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独特的作用。

b.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c.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B.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a.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b.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c.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②中华文化的地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百花争艳,异彩纷呈)。

在中华文化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考点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族文化的关系) ★★★

①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考点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2)文化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A.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B.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3)文化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考点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关于“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具体分析

A.团结统一:a.中华民族的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这种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成为团结统一精神。b.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B.爱好和平:a.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b.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C.勤劳勇敢:a.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优良品格。b.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c.中国共产党在自己长期的奋斗过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D.自强不息:a.自强不息反映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b.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判断: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内涵可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②自强不息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考点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作用)(为什么)★★★★★★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为重要和迫切。)

④有利于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⑤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⑥今天,如何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让我们共同弘扬、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②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③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④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的血脉,那么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判断:①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②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孕育了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③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

考点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怎么办)(在当代中国,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有了“主心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第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第二,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第三,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考点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2)课外阅读:在实际行动中的具体表现:辛勤劳动、建设祖国;反对侵略、保卫祖国;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尊严,展现民族风采等等。

(3)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考点5: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①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②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A.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突出表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B.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突出表现: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引言: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就要提高辨别能力,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和谐文化;做“四有”公民,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需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一、走进文化生活(第八课)

考点1: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1)影响

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a.它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b.它可以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c.它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d.它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a.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b.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级趣味;c.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2)措施:①政府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②企业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③公民个人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当代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特点

①许多文化产品以大多数人的口味为基础,以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为目标;②许多文化产品同其他商品一样,需要消费者到市场上购买,具有强烈的商业性;③借助现代生产和传播手段,一些文化产品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被人们认同和接受;④许多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变化很快,被称为“文化快餐”;⑤许多文化产品的消费者跨越了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等界限。

●文化生产和消费发展的原因(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临多种选择的原因)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考点2: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1)我国目前文化需求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2)什么是大众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判断: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3)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③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⑤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⑥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等。

▲流行文化代表着主流文化,就是经典文化(×)。(流行文化不一定代表着主流文化,经典文化可以是流行的,但流行的并不一定是经典。)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考点3: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我们今天面对的文化

A.类型: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等。

B.关系:各种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滲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种思想文化总是相互冲击、交汇、融合,奔腾向前,永不停息)。

(2)落后文化

A.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

B.表现: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C.危害: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D.措施(态度):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3)腐朽文化

A.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B.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C.措施(态度):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判断:①我国坚决抵制、依法取缔“法轮功”,体现了我们严厉打击落后文化的决心;②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4)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

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5)课外阅读:今天,我们辨析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面临的新的形势和特点

①落后文化也会采用现代传播手段肆意扩散;②腐朽文化往往变换新的形式蔓延;③日益开放的文化环境,使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需要面对多种信息渠道。

△我们越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越需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引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紧紧抓住文化建设的根本;只要人人自觉地投身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文明之花就会更加绚丽多彩。

考点1: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①对传统文化:我们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其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保持和发扬;对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

②对外来文化:我们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一方面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

考点2: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1)发展先进文化的含义★★★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性★★★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3)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在指导思想问题上,西方国家也是抓得很紧的,总是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其国民灌输资本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和政治信条);(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

(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主流意识都是一元的。如果缺少正确的理论作支撑,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厦就会倾覆,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政治和政局动荡)。

●课外阅读: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防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化是统一的。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③思想文化越是多样性,越是需要“主心骨”。④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

(4)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什么样的文化建设,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

(5)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③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6)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

①中华文化曾有过辉煌的历史。②但是,当近代西方国家冲破封建制度的罗网,取得日新月异的步伐时,中国仍然处于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③为了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几代中国人经历了艰难的求索。

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⑤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以人民革命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充满了旺盛活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先进文化。第二,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近代中国历史证实了一个结论: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

考点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A.基本内容: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

B.相互关系(各自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②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③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④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为什么)★★★★★★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②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③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我们的社会就会陷入无序或混乱。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怎么样)★★★

①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③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考点4: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原因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阅读:a.离开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对于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究竟哪些需要继承和汲取,哪些需要摒

弃和拒绝,就说不清;b.离开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对自身的地位、性质和功能,就会懵懵懂懂;

c.离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文化创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生机和活力)。

②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2)要求: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广泛发动亿万人民积极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②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③当代青年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3)主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4)形式: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如“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活动)。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社会主义文化根深叶茂的土壤。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九课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1.总论(考点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①教育、科学和文化建设;②思想道德建设。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课外阅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①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机统一、全面发展的社会。②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③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④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教育、科学和文化建设(考点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A.原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B.要求:①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A.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B.要求:①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③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④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3)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A.原因: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

B.要求:①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②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③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判断:①文化生产必须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②文化企业不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

③文化产业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

3.思想道德建设(考点3: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考点4: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考点5: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1)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判断: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要求)★★★

①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显著标志),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是同资本主义思想道德以个人主义为原则根本对立的),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

②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判断: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的;②精神文明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③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环节。

△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秀革命道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总是带有不同时代的印记。道德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今天,我们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A.主要内容(是什么):“八荣八耻”。

①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②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③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⑤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⑥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⑦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⑧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B.为什么?★★★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只有明辨“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才能在全社会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③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

④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仍然在通过各种渠道侵蚀人们的思想、败坏社会道德。因此,确立全社会普遍奉行的道德规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越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越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4.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考点6)

(1)科学文化修养

A.含义: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B.内容: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C.根本意义: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判断: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思想道德修养。

(2)思想道德修养

含义: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

(3)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缺乏科学文化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不注意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以避免人格上的缺失,甚至危害社会)。

③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如何正视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4)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

①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②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

A.区别: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最高理想。

B.联系:①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②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总结1: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加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答加粗的宋体字)(综合探究)★★★★★★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主流意识都是一元的。如果缺少正确的理论作支撑,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厦就会倾覆,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政治和政局动荡)。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此,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文化创作的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人民的生活实践之中。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重视实践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的事业。

◆总结2: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综合探究)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判断一种文化是不是先进文化,要看这种文化是否站在时代的前列,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受经济、政治的制约,代表先进的经济、政治力量的文化,就是站在时代前列、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迄今为止,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最先进的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也是先进的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就在于它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面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满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是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③面向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开放精神的重要体现;(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既要充分重视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挑战,又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博采众长,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既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积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④面向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鼓励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能够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指导文化建设面向未来,顺应历史的潮流,响应时代的呼唤;只有不断融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开辟中华文化的新境界;只有不断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才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它代表和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它渊源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的风格和中华民族的气派,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特征;它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反映中国人民创造自己新生活的进程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立身之本)。

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文化;(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主张实事求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它反对一切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它积极吸收所有科学的、进步的思想文化,与各种错误的思想文化划清界限)。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它来自于人民大众,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服务于人民大众,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它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求;它强调人民大众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主体,又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服务对象。中国老百姓喜爱不喜爱、欢迎不欢迎,是判断文化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规定着我们文化创新的方向和方法)。

▲判断:面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鼓励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

2014届高三上第一轮复习《经济生活》最新主观题知识归纳

2014届高三上第一轮复习(新) 2013.10.18 (预测指数★★★★,同学们一定要逐题过关) CPI、PPI、房价) 1 ①价值(或社会劳动生产率)决定价格,②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包括供给影响价格、需求影响价格) 其它因素有-----国家的宏观价格政策、货币的价值(反比)、纸币的发行量(正比)、人们的购物心理。 2、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一影响供给即生产、二影响需求即消费) (1)价格变动对供给(生产)的影响(新修改):①调节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生产产品,生产者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财、物。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2)价格变动对需求(消费者)的影响: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变动成反相关变动,与该商品的互补品价格变动成反相关变动,与该商品的互替品价格变动成正相关变动。 3、价格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如居民收入不变,物价上涨会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4、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价格、供求、竞争等信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当某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流入该领域,竞争加剧;相反,价格下降,资源则流出该领域。 5、宏观调控—价格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如国家实行价格管制(如限制药品最高价、保证粮食最低价、实行阶梯水价) 6 1主要的是居民的收入(正比)。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完善分配格局,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收入预期。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要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此外,物价水平、消费心理和消费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 ④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⑤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⑥要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商品的质量监管,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既不超前也不抑制。)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以保护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 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概括为“5R”。我们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民族自立自强、个人成就 事业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精神) 3、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会促进生产的发展: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 创造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4、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答:①要以经济建设这个中心。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 1 。一方面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个体经济、民营(草根经济)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的作用。 2、怎样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文化生活期末考试]高二文化生活期末试卷

[文化生活期末考试]高二文化生活期末试卷 绝密★启用前《文化生活》期末考卷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 一、单选题 1、“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来时给你一阵芳香,走时还我一片洁净;小草有生命,足下多留青”。这些都是我们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如今公益广告已成为社区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社区居民的言行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能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强制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持久的 2、人才是立国之本,教育乃强国之路,教育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世界物质、文化的传承延续中具有特定的功能。这些特定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A、它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特定功能 B、它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强大功能 C、它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D、它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准确的科学信息快城市,慢生活闲不住的休闲成都。据此回答下题。 3、快城市,主要是指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快。慢生活,主要是指成都市民有安逸的心态、休闲的生活节奏、快乐的生活质量。慢,并非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这种理念,并加入到休闲的生活方式中去。这反映了①文化会影响人的生活方式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和发展④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品茶是成都慢生活最具典型象征的生活方式。 四川人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包括茶俗、茶礼、茶艺和茶理等在内的茶文化。成都市民在茶舍里品茗、看报、聊天,享受休闲安逸的生活。这说明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② B、①④

高考政治大二轮复习文化生活综合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3

文化生活综合提升 一、选择题 1.(2018·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联考)“世界阅读日”系列活动让公众对读书话题的关注热情不 断升温。“世界阅读日”的文化依据是(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与政治相互影响②全民阅读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基础工程③文化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全民阅读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和社会的道德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符合题意;教育是一项百 年树人的基础工程,②错误;只有优秀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表述不科学。 2.我国西部各族人民在久远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形成了包括语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舞蹈、节日、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 在内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 ) ①来自于西部各族人民的社会实践活动②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特色③相互吸收,成 为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④能够集中反映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①正确;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 的特色,②正确;中华文化不只是西部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认为这些民族文化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说法错误,③排除;题干未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项。 3.(2018·山东济宁二模)《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以汉语拼音的形式在国外的接触度和理解度大幅提升,拼音和汉字“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比如饺子、八卦、孟子等都直接以汉语拼音的方式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这是因为( ) ①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吸收借鉴外来 文化优秀成果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加 快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会使得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所以“文化自信增强”是结果,不是原因,①不选;题目并未涉及吸收借鉴外来文化,②不选;③④符合题意。 4.《超级中国》《鸟瞰中国》《美丽中国》《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等一系列纪录片在国外电视频道的播出,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这一现象表 明( ) A.大众传媒有利于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B.利用外媒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 C.文化创新是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生活与哲学复习总结

《生活与哲学》重点分析与预测 一、绪论(第一单元侧重选择题) 1.哲学的产生 2.哲学的作用(不等于哲学的任务)(1)总体(2)宏观(3)微观 3.哲学与时代的关系(1)哲学源于时代,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对社会的变革作用 4哲学含义的理解(1)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本质: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3)特点:关于方法论的学问,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4)产生: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5)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5.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两个划分标准)(2)为什么 6.哲学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A根本观点B基本形态:进步性与局限性 (2)唯心主义A根本观点B基本形态:主观(目意感经心)、客观(上帝理念绝) (3)注意A克服庸俗化理解B理解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区别与联系C理解二元论 注:把握常考人物观点、派别 7.马哲(了解) 二、唯物论(第四、五课) 1.物质概念理解(1)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与客观存在的不同);可知性(2)区分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3)区分哲学上物质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自然界(2 意识是物质派生的 总结:A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关系 9.物质、运动和规律之间的关系 三、认识论(第六课)

哲学知识重点分析与预测(唯物辩证法也即思想方法) 一、联系观 1.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起点和开端,也是与形而上学分歧之一。 2.含义注:哲学上的联系与日常生活中的联系不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特点及各自方法论(1)普遍性:注: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直接的联系。普遍联系只是说明世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某事物是否与他事物有联系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客观性:根本原因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分为自在事物联系和人为事物联系。要注重理解并应用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3)多样性和条件性 4.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区别、联系与方法论(应用时可根据材料答相应原理对应相应方法论)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整体一定大于部分,但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当部分以最优化的方式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5.系统优化方法:系统的含义、特征、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和方法论。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一定意义是说这两对关系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完全等同。这里指具有共性方面,但系统和要素中的层次性原则在整体和部分中就没有。 二、发展观 1.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总特征,也是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永恒发展的,二者是统一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发展;运动变化发展本身就表现了联系,没有运动变化发展就没有联系 注: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2.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注:绝不是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变动。其本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1)新旧事物的含义(2)划分标准 3.发展的普遍性及方法论 4.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及方法论(发展的途径)注:前途是光明的与道路是曲折的原因分析要理解识记。注:A发展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新替旧,不能说是彻底全盘否定。B事物发展方向前进上升是指总趋势,非某一阶段时间,在某点上可能是停滞或倒退,这正体现了曲折性C趋势不等于途径,前者指前进上升,后者指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 反对直线论和循环论 5.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及方法论(发展的状态)(1)区别A含义B状态C呈现状态D结果E地位(2)联系A B C 注:A质变不等于发展B不能说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需要达到一定程度、界限,即度,是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所以要坚持适度原则。C说质变更重要是有条件的,是说质变能促进事物的民展。D循环往复是指一次比一次更高级的量变和质变E反对否认量变或质变的形而上学两种表现形式。 6.内外因辩证关系(发展的原因)见综合探究,了解即可 三、矛盾观 1.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理解为什么),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也是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观点的比较(见综合探究) 3.联系、发展与矛盾三者关系(可用图示说明) 4.矛盾含义及方法论注:A不能认为矛盾只是事物内部,还有事物之间,这里事

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综合测试卷 一、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8分。1.“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恩格斯的这句话意思是( )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 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之所以说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因为真正的哲学( ) ①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中的一切事物②可以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③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和开启人的智慧④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3.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因此,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在感觉之外有什么东西,人们无法知道。我们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也是不知道的。”休谟的上述观点属于( ) ①客观唯心主义②主观唯心主义③可知论④不可知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恩格斯是要告诉我们,哲学对社会变革可以发挥下列作用( ) ①制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②改变和控制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④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塞翁失马”等。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智慧( ) A.源自于古典文献的流传 B.源自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C.来自于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D.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6.李载仁是唐朝皇族的后裔,他生性迂腐,从不吃猪肉。有一次,家里的仆人打架了,李载仁大怒,叫人立即从厨房里拿来大饼和猪肉,让打架的人当着他的面吃下去。并且警告说,以后如果胆敢再打架,一定要在猪肉里加上酥油来重重地惩罚你们。李载仁用吃肉来惩罚仆人的错误,从哲学角度看这种行为( ) A.脱离了客观实际,以个人好恶来办事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说明意识可以脱离客观实际而起作用 C.体现了人们由于利益的不同,对事物的反映不同 D.用一种物质手段来惩罚别人,是朴素唯物主义 7.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了( ) A.人脑会对外界刺激作出一系列反映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C.知识来自人脑,而不是天生就有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毛泽东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一看法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 ) ①真理和谬误总是相伴而行的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对同一个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0.“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主要说明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必修三《文化生活》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必修三《文化生活》基础知识 一、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形式,再认)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人们进行文化的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所创造的,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社会生活实践和教育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4)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任何文化和精神产品都有其物质载体,但人们欣赏文化载体(艺术品、文物、书籍等)时,关注的是文化载体所承载的精神实质。 2,文化的社会作用 (背诵)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历史证明,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重要原理,背诵)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引导和制约经济、政治。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②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传承性。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并非同步发展。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好,精神文化水平就高,物质生活条件差,精神文化水平就低”的观点是错误的。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重要原理,背诵)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建设;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居于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 经济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防止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西化分化我国,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更加重要。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要原理,背诵) (1)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文化是发展中国家维护其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3)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运用: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重视提高我国(或当地)文化竞争力?可选用“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的知识作答。结合后面的“中华文化的力

新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阶段训练三 文化生活 Word版含解析

阶段训练三文化生活 阶段训练第32页 1.(江苏南京、盐城一模)陶刻作为紫砂壶的装饰,内容以文字、花鸟、山水、人物为主,不同题材的选择和运用,需要与紫砂壶的造型和神韵相统一、相融合,方能营造出“一砂一世界”之妙趣意境。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让紫砂壶畅销世界。这表明() ①文化价值决定着商品的经济价值②文化内涵能够提升商品的竞争力③文化内涵比商品自身更具有价值④文化内涵依托特定物质载体呈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文化价值不能决定商品的经济价值,①错误;③错误,文化内涵可以让商品更具有价值,但认为“比商品自身更具有价值”则是错误的。紫砂壶陶刻文字、花鸟、山水、人物等,可以营造出妙趣意境,说明文化内涵依托特定物质载体呈现,④符合题意;丰富的文化内涵让紫砂壶畅销世界,表明文化内涵能够提升商品的竞争力,②符合 题意。 2.(浙江选考模拟)央视热播的节目《国家宝藏》通过具有艺术观赏性的设计为观众展出“国宝”,观众在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触摸到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所延续的精神内核。这表明() ①一定的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③传播手段的创新是文化传承的关键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创造的功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①②符合题意。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的关键,③错误;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不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 ④错误。 3.(广东二模)某公司近年开发的花鼓、鸽子花、百苗图、民间故事刺绣等六大系列220个品种的苗绣产品出口到了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等67个国家,一年产值3 000多万元,带动中国苗绣文化走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见() 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②商业贸易促进了文化创新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④商业贸易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从刺绣创造产值可以看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从产品出口看出商业贸易的 作用,③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文化产业能带来经济收益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没有体现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①与题意不符。材料反映商业贸易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没有体现商业贸易促进了文化创新,②与 题意不符。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提纲人教版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 文化的反作用: 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特殊性: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5.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地位和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我国在当前国际竞争中提高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潜移默化: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的无形影响(潜移默化≠虚无飘渺);人们积极主动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潜移默化≠消积被动)。 ②深远持久:“三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三观”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影响深远持久。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3.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作用 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6.文化竞争力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2020年

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补充材料】常用哲学主观题解题方法总结 (一)、解题三部曲:世界观→方法论→联系实际。 (二)、注意答题范围:①(辨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生观与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②哲学道理(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原理(世界观)、哲学依据(世界观)、哲学启示(方法论)的区别。 (三) 、注意答题角度 1、是什么: ①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或运用哲学道理分析上述材料: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②运用具体哲学道理分析: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③哲学启示型:方法论+原理名称+联系材料。 为什么: ①哲学依据(哲学原理);②书本中的含义、地位和现实意义;③归纳材料,提炼要点。 3、怎么办:①含义;②书本要点;③提炼材料,作为要点。 ——————————————————————————————————————— 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的唯物论(即唯物论)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探究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⑴【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⑵【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具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①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规律具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规律具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原理】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浙江省温州市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2016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末考试联考 高二联考政治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其中加试题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 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将答题纸相应题号后的T涂黑,错误的请将答题纸相应题号后的F涂黑) 1.人们欣赏海昏侯墓出土的精美文物,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2.外来文化是先进文化,应该照搬过来的观点,犯了“守旧主义”的错误。 3.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4.对待“重男轻女”、“多子多福”思想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6.“物是观念的集合”与“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反应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对立。 7.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8.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因而不能以实体的形式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9.“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主张,符合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 10.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1.生活中,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韩国国会通过总统弹劾案 B.安徽黄山呈现精彩雾凇奇观 C.温州马拉松赛成功举办 D.国家发改委上调成品油价格 12.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7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未扣除

【解析版】【2014泰安市一模】山东省泰安市2014届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2014.3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铅笔涂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45分) 注意事项: 1.第I卷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D.专制王权强大 【答案】B 【解析】考点:宗法制。本题考查学生对西周时期宗法制的准确理解,由材料可得出姓氏和血脉、家族相联在一起,中国人将姓置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而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故B符合题意。 2.右图为《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选官制度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世卿世禄制度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D 【解析】考点:科举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 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在唐代 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中世族子弟依然占据支配地 位,下层民众所占比例较低,说明唐代的科举制尽管较九品中正制有很大的进步,但在人才选拔上依然不够公平、公正,仍然须进一步完善,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表述错误,与科举制本身的史实不符。 3.两千多年前雅典就产生了“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形式: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行使相应权力的机构是 A.总统、国会、最高法院 B.议会、首相、上议院 C.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文化生活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文化与生活试题(必修3)出题人:高三政治组审题人:高三政治组适用范围:普通班 1.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说明:B ①文化包括礼仪、语法、逻辑等意识形态部分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后天逐步培养出来的④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追溯中国结的渊源应从远古年代的结绳记事开始。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与“吉”谐音,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小小绳结被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同心结”、“平安结”、“团圆结”,一个个美丽的中国结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上述材料中文化现象的正确解读是(A)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追求真善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③从绳结之中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④结绳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④ 3.中国历史上素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理念。和谐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中国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价值观。这反映了(A)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B.文化决定人们的价值选择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D.文化支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4.《墨子·所染》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下列句子与此句包含的文化生活道理相同的是D A.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 B.以自身自强,则名配尧舜 C.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见贤则思齐,则不贤而内自省也 5.著名作家龙应台在谈及有关“文化”话题时,说道:“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上述观点说明:C ①文化是可以通过人的社会行为体现出来的②文化是在人的成长中自然形成的 ③文化是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出来的④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塑造着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6.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在对外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入乡随俗”。这表明了:B A.传统文化要因时而变B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C.不同的文化具有共性 D.要用优秀文化改变落后文化 7.2012年5月,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李汉秋教授说,不能把美国母亲节视作世界母亲节。法国、泰国、阿拉伯地区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母亲节,中国也应确立自己的中华母亲节,这是因为A ①它能更好地表达中华民族的情感②有利于强化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 ③是抵御西方文化的有效措施④有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A.①④B.②④C.①③D.③④ 8.2012年6月讯,继“三轮哥”、“奔跑哥”、“火车哥”、“装醒哥”之后,“托举哥”在网络上火爆登场。各地英勇救人的“托举哥”事迹通过一段段小小的视频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视频纷纷被转载,“托举哥”通过网络一夜走红。这说的是D

2019届高三二轮政治大题专练:(6) 文化生活(二)

文化生活(二)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依托文物、建筑群、遗址等文化遗产,通过节庆、研讨、演出、展览、交流合作等形式,各地纷纷借助文化遗产地,打造文化名片。福建省通过实施文化与旅游融合工程,建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文化旅游项目,如福州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漳州的平和林语堂文化博览园,采州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等;打造了《闽南传奇》《武夷水秀》等一批大型旅游演艺节目,极大提升了旅游产品竞争力。此外,大力发展工业文化旅游,依托各地特色优势产业创建观光工厂,培育老字号和传统手工艺旅游商品,着力打遣文化道存旅游品牌。持续举办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世界闽南文化节、南平朱子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推动海峡旅游博览会转型升级。通过进一步推进以文化促旅游发展工作,福建正走上文化旅游快速发展通道。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文化与旅游融合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作用。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又是一年“8·15”。2018年8月15日,从各地的纪念活动,到网上的缅怀致敬,人们共同重溫那个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时刻。回望那场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儿女在敌强我弱、物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侵略者。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政治和军事的胜利,更是精神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仍然需要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在新时期如何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3、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2018年大年初一,央视一套的原创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惊艳上线,该节目“和诗以歌”,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挖掘诗词背后的深厚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引起观众强烈共鸣,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乡村教师和贵州大山里的孩子一起表演了小诗《苔》,孩子们朴质的天籁之声直击人心,感染了无数人。《苔》诗的选取,“活出自我”立意的挖掘,经典传唱人的寻找,诗、歌、舞、乐、声、光、电等各种视听元素的运用,体现着节目创作者的匠心独运。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经典咏流传》节目成功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启示。

2021年高考总复习《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复习梳理

2021年高考总复习《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复习梳理 一、哲学是什么(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观的含义: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零散的、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两大阵营:①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②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①可知论:思维能认识存在 ②不可知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1)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三、唯物主义及其形态: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四、唯心主义及其形态: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成世界的本原。 代表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万物皆备于我;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我思故我在。。。。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期末试题(文)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建设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应当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③以“三个面向”和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为时代品 格④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为目的⑤以社会主义为核心要求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②③ ④⑤D、①②③④⑤ 2、2005年6月20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使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关系的建立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表明 A、我们要积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B、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 C、我们应该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传播和建设的志愿者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鼓励创新 3、20世纪初,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浪潮的冲击,中国文化界的回应是 ①全盘西化论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封闭主义④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4、陆游《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道理是: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C、书本和实践都是文化创新的来源 D、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能否创新 5、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折射出 A、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B、中华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世界上最可贵的精神 D、不同的民族精神有不同的时代特色 6、有人认为:“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上述观点 A、否认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B、肯定了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C、认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D、认为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7、2002年,日本漫画卡通相关产业在美国的市场规模约为43.59亿美元,文化娱乐业的赢利已超过汽车工业的赢利,这说明 A、先进、科学的文化对社会有促进作用 B、文化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C、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D、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8、2005年,第三届“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在北京和青岛举行。文化节期间,陆续举办奥运文化广场活动、“奥运节拍”公园音乐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和书画展览、奥运论坛、残疾人艺术表演及奥运项目体验活动等。这表明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9、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往往不同,藏族同胞为尊贵的客人献哈达,泰国人会见客人行“合十礼”,拥抱是欧美常见的见面礼节,材料说明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