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播学第1讲传播学总论

传播学第1讲传播学总论

传播学第1讲传播学总论
传播学第1讲传播学总论

第一讲传播学总论

?传播(communication)即“信息从信源到接收体的传递”(Lasswell,1948) Lasswell, H. D. (1948).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37, 215-228.

?传播是“观念或意义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的到传达”

(Pierice,1933)。

?传播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Cooley,1929)。

?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Gerbner,1967)。

?传播就是“在大部分情况下,传者向受者传递信息旨在改变后者的行为”(G.米勒,1966)?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胡正荣等,2016)。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郭庆光,2013)。

?传播是“建立和阐释可激发回应的信息的关系过程”(埃姆.格里芬著, 展江译,2016, P9)。

?“The three points of conceptual cleavag e are (1) the level of observation; (2)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intent on the part of the sender; and (3) the normative judgment (goodness-badness/successful-unsuccessful)” (Dance,1970).

?“衡量某种定义的利弊,应当看它是否有益于研究者实现自己的目标。不同种类的学术研究需要截然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有关传播的定义。而对于这些定义

的使用也应采取灵活的态度”(李特约翰&福斯,2009,p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传播学研究对象

?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即人类传播的历史,比如传播思想的发展、传播实践和技

术的发展等。对整个人类传播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历史研究和文化分析。

?人类传播的形态,即人类传播活动的不同类型,具体到传播形态的结构、功能和运动机理等。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宏观层面,传播活动过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的互动关系;微观层面,人类传播活动过程的自组织层面。

?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工业化/跨国经营,对信息的要求更高;

?19世纪已经形成的报业+新兴的电影/广播/电视/电话,逐步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独立产业(传播业)

?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科学革命,实则经历了两次思想革命。

认识能力以及广度和深度大幅度扩展,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学说日益多样化。

?美国作为传播学诞生的摇篮

?战争与(选举)政治需要

?1917总统威尔逊成立“公共信息委员会”/战时宣传;

?施杰琳.鲁贝尔特的《宣传是政治武器》;

?伊.普策克的《德国宣传:关于宣传是使用社会科学学说》

?一战后美国成立宣传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of Propaganda analysis)代表性著作《The Fine Art of Propaganda》

?态度改变/大众传播一般效果探讨(个人和社会有何影响)

?学科背景

?新闻学(起于德国/19世纪末兴盛于美国)/新闻学(媒介在新闻采集基础上的内部运行;

媒介制度/媒介机构/媒介活动/媒介内容)——大众传播学(媒介与社会互动)——传播学(普遍的传播规律)

?经济发展的推动

?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需要垄断资本家向国内、国际市场扩展,生产扩大,产品增多,市场拓展和营销行为前所未有增加,20世纪20年代大量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和调查公司等机构产生,并形成一种新兴的产业。

?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日益壮大,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大众传播业(私营产业特征)。发行量/收视(听)率。

?社会背景

?新媒介(广播/电影/电视业)带来的新问题,包括媒介暴力和色情对少年儿童的影响等?传播学的先驱及创立者

?Harold Lasswell(1902-1978)

?Lasswell, H. D. (1927).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propaganda.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1(3), 627-631.

?Lasswell, H. D. (1938). Propaganda technique in the world war.

?Lasswell, H. D., & Blumenstock, D. (1939). World revolutionary propaganda: A Chicago study. Knopf.

?Lasswell, H. D. (1948).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37, 215-228.

?宣传“通过操纵有意义的符号控制集体的态度”。

?洛克菲勒传播研讨班(1939.9-1940.6)

?提出“5W理论”和“三功能说”(监督环境/协调社会对于某种化解下的事件反应/传递文化遗产)。

?开创内容分析方法,实际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如宣传信息和报纸社论)的方法论。

?对传播研究群体的影响。洛克菲勒研讨班重要话语权,统合了包括拉扎斯菲尔德等对传播学有重要影响的学者的传播观,形成学术共同体。其对大众传播领域的划定、对定量方法的重视、跨学科研究传播问题的视角,关于传播模式和社会功能的观点、对宣传的重要性的看法,关于传播必须为政府服务的观念,都成为该学术共同体的共识。

?传播学地位影响,联邦官员强调传播研究的重要。

?Kurt Lewin (1890-1949)

?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B=f(PE)

?把关人理论(gatekeeping theory) /食品习惯变化方面的实地实验“胰脏研究”/家庭主妇是她们家庭消费新食品的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

?Leon 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 积极受众观和有效效果论

?Dorwin Cartwright 信息要引发行为,首先信息要引起特定对象的注意;信息要被对方接受并成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信息要符合对方原有的行动目标;信息所引发的行动要具体可行、方便恰当。

?Paul F. Lazarsfeld(1901-1976)

?Lazarsfeld, P. F., Berelson, B., & Gaudet, H. (1965). The people's choice: how the voter makes up his mind in a presidential campaign, Columbia Univ. Press.

?“媒体只能告知和说服一些关键个人,即被‘应用社会局’的研究者们称作舆论领袖的那些个人,他们转而通过与其追随者的人际传播联系而将这种效果加以扩大,即以一种两级传播流通的模式。”(1940年的伊利县研究)

?有限效果论/开创人际传播途径作用的研究。

?焦点小组访谈/拉扎斯菲尔德-施坦顿节目分析仪。

?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Carl Hovland(1912-1961)

?Hovland, C. I., & Janis, I. L. y Kelley, HH,(1953),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Opinion Change (3rd edn.).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因传播与说服研究而得出的有限效果理论和传播学的实验研究法。

?睡眠效应是指在信源可信性下的传播效果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的现象。

?教育程度和(或)智商低的受众一面理信息有效。

?温和的恐惧呼吁/高可信度信源/自我评价低/信息中陈述结论而不是含而不露/积极参与说服过程的人。

?Wilbur Schramm(1907-1988)

?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

?Schramm, W. (Ed.). (1949). Mass communications.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chramm, W. (1964). Mass media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iebert, F. S., Peterson, T., & Schramm, W. (1956).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The authoritarian, libertarian,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oviet communist concepts of what the press should be and d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可归在其名下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三:

?搭建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框架,并提出了早期的理论。大众媒介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传递信息、拓宽视野、集中精力、树立信息和创造环境等作用。应该被用来塑造国家情感、扮演国家计划的喉舌、教育责任、拓展市场、教育民众具备主权意识等。

?推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1961年出版《电视对儿童生活的影响》,被视为该理论的里程碑式的经验研究。

?在传播体制方面提出独到的见解。世界传播体制大致分为自由的(自由主义和社会责任)与集权的(威权主义和苏联模式)两大类。

?对传播学科建制的贡献:

?在美国创立第一批传播学高等教育机构,让美国大学接纳传播学。1943年担任衣阿华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设大众传播博士课程。1947年在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传播研究所。1955年在担任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主任。

?依托这些办学点培养大批传播学博士。朱谦执教于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余也鲁首创香港浸会大学传理系、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系及广告与公众关系学科。协助创立中国第一个传播为名的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1982年访问中国。

?为美国传播学科的教材建设作出巨大贡献,数十部。

?为美国传播学的学科边界作了最为清晰的界定。“五W”为框架和主要研究领域、定量方法为研究手段。

?将传播发展为为政界和业界服务的应用学科。初步奠定以行政化和商业化的项目和科研带动学科发展的当代社会科学教研模式。

?美国代表的经验学派与欧洲为主流的批判学派

?经验学派关心的是如何传播或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致力寻求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落脚点在传播的效果上;而批判学派关心的是为何传播、为谁传播之类问题,致力揭示人类传播的总体价值,落脚点在传播的意义上。前者侧重事实判断,后者侧重价值判断。

?方法层面,前者强调一切从经验或事实出发,通过量化与统计的过程,步步为营地求得实证性的结论;后者具有思辨特征,以确保其理论思想能从宏观的、联系的和总体的方面把握传播的意义。

?研究取向层面,前者对现状持肯定性立场,后者则持有否定性立场。

?传播学走上历史舞台的轨迹

?1922李普曼(Walter Lippman)《舆论学public opinion》

?1927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

?194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宪章第1条,在国际范围内首次使用“大众

传播”概念。

?1946拉斯韦尔等编著出版《宣传?传播? 舆论》首次明确使用“大众传播学”概念。?1948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首次完整提出传“五W模式”,确定传播学的基本研究范围。

?1949霍夫兰发表《大众传播实验报告》

?1949施拉姆编辑出版《大众传播学》第一次提出大众传播学框架,最早的大众传播学著作。

?修辞学派/作为技巧性公共演说的传播

?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播?尤其是在公共场合?

?如何成为一名好的演讲者(如政治家或部长)?

?为什么由语言符号组成的陈述是“公共艺术”?

?为什么要研究各种文本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借助论点表达、思想组织、语言运用及公共演说技巧等各种有效的方式说服他人的艺术。

?人们如何使用符号来影响周围其他的人?人们如何使用符号来构建他所处的世界??立意/布局/风格/表述/记忆

?修辞学派的六个特征

?相信演讲是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主要特征;

?相信在民主论坛上发表公共演说比法令裁决或诉诸武力,能更有效地解决政治问题;?场景是演讲者试图通过明确的、有说服力的演说来影响听众;

?修辞训练是领袖教育的基石。演讲者学习如何进行激烈的辩论;

?强调语言的力与美;

?公共性的演说能力是男性的私领域(19世纪)。

?人类传播最为基本的技巧和实践。

?符号学派/传播作为通过符号分享意义的过程

?研究具指代意义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以及对它们的阐释如何影响社会。

?符号如何成为意义的中介以及如何运用它们才能避免误解而非产生误解。

?意义是在“物体”或“指涉物”、人或“阐释者”和“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产生的。

?语义(semantic)/句法(syntactic)/语用(pragmatic)

?符号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运用的,及其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符号和符号体系是人们用来进行传播的“工具”。理解和误解

?现象学派/通过对话来感受自我与他者的传播

?从个体自身的立场出发对日常生活进行的意象分析;探索理解自我和他人经验的可能性。

?强调基于自身主观经验的个体认知和诠释。

?知识是在有意识的体验中直接被发现的(我们在体验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世界)。

?事物的意义是由该事物在人们生活中所具有的潜在性构成的(你与该事物有怎样的联系,就决定了它对你具有怎样的意义)。

?语言是意义的工具(我们运用语言来定义和表现世界,通过语言来体验世界)。

?建立和维持可信任的人际关系为什么会如此困难?怎样才能做到呢?

?传播被视为通过交流和对话实现个人体验的共享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派/作为人际互动和影响力的传播

?坚信依靠严谨、系统的观察足以发现传播真相。他们搜寻能够预测传播行为成功或失败的因果关系。回答“我要怎么做才能让对方改变”。

?焦点在“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

?核心是把个人作为社会人来加以研究。

?Carl Hovland 实验研究传播效用的开创者之一。

?试图奠定“关于传播刺激、受众偏好及观念改变三者关系的经验性命题的基本原理”并提供“服务于后续理论建设的初始框架”。

?主要测量观念改变,通过信息出现前后填写的态度量表测量(信源可信度)。

?传播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传统聚焦于劝服、态度改变和信息处理等主题。

?如何预测个人的传播行为?

?个人如何理解和适应不同的传播情境?

?传播者之间如何相互适应?

?制定信息策略时,信息如何被吸收、组织和使用的?

?人们在决定使用哪种类型的信息时,遵循何种逻辑?

?意义是如何在人们的思维中得以再现的?

?人们是如何找出导致其行为的原因的(归因)?

?人们是如何整合各种信息,形成各种信念和态度的?

?人们的态度是如何改变的?

?人们是如何将信息整合到其信念/态度系统中的?

?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是如何形成各种“期望”的?

?控制论学派/作为信息处理系统的传播

?对传播系统中的信息加工、反馈和控制的研究。

?把传播看作连接任何系统,如电脑系统、家庭系统、组织系统或媒体系统的不同部分的联系。

?Shannon, C. & Weaver, W. (1949).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批判学派/传播作为对不公正话语的反思与挑战

?大众传媒的作用是压抑人群的认知。

?文化工业:复制某种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娱乐产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认识不到社会权力的不公正分配;电影、电视、音乐和广告。

?权力、压迫和特权是如何从人类社会中某些形式的传播中产生出来的。人类社会传播把权力赋予了某些特定的群体,同时却剥夺另一些群体所拥有的权力,这过程中出现了哪些符号、规则和意义?这种权力安排模式如何通过传播得以强化?

?信息是如何强化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压迫的?话语和文本是如何宣扬某种意识形态,如何建立和维护某种权力的?如何颠覆某些群体的利益的?

?社会文化传统/传播作为社会现实的创造者与制定者

?人们的对话即为文化的生产与复制。试图解释人们如何共同创造出关于社群、组织和文化的现实的。

?聚焦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互动即人们获得意义、角色、规则和文化价值观的过程和场域。探讨人们如何通过传播中的互动获得理解、意义、模式、角色和规则的。

当代社会文化理论学者声称通过传播过程,“现实被生产、维系、修补与改变”。人们

在沟通中共同建构他们自己的世界。

?身份如何在社会群体和文化的互动中被建立起来?

?“语境”作为另一个核心概念。

?伦理学派/有道德感的人用公正、互益方式互动

?传播领域比大部分学科都关切伦理责任。

?我们倡导把真实、准确、诚实、理性视作传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强调区分传播行为的正确和错误,而不考虑传播本身是否对传播双方有利。

?我们承若对个人传播行为的短期和长期后果负责,并且期待他人也能这样做。

?在评估和回应其他传播者的信息之前,应尽最大努力理解和尊重。强调传播者品德而不是传播行为。

?“是什么”VS“应该是什么”/“一般性法则”VS“差异性”/“定量”VS “定性”

?对传播行为的阐释可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人们的动机

?预测与价值澄清都指向未来,前者指向将来会发生什么;后者指向应该会发生什么。?对学习传播理论的学生,简单就是一种审美诉求。

?验证假设是获得群体一致认同的方式之一。

?还有什么比旨在改革不公正行为的理论更实用?

?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1954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设立,开始新闻学研究;1963台湾开始传播学研究。

施拉姆的学生朱谦博士到该所任教并进行“电视与儿童”的研究项目,这是在台湾第一次进行的传播学研究。进行台湾传播学中的第一个定量研究——电视效果研究(传播与个人的现代性)。

?杨孝溁教授(东吴大学新闻研究所/社会研究所所长)对传播效果的统计研究是里程碑式的,并成书《传播统计学》。

?1965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成立。较为严谨和系统化的研究约始于70年代中后期。

施拉姆到港任访问教授并为香港中文大学创办传播学硕士课程。

?内地:1956年复旦大学新闻系主编《新闻学译丛》将communication 翻译为群众思想交通,这是我国大陆最早接触communication一词。

?1978年后大量翻译和评价西方传播学论文和著作,比较准确地介绍传播学的主要学说、概念、范畴和方法。

?1982年施拉姆访华,向中国大陆介绍传播学理论。1983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辑的《传播学(简介)》;1984年9月施拉姆代表作《传播学概论》中文版。?1982.1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性的传播学座谈会,提出对待西方传播学的16字方针:系统了解,认真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

?1986全国第二次传播学研讨会,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新闻传播学”。此后传播学实证研究开始展开。

?1997第五次传播学研讨会(包括港澳台学者)《华夏传播论》标志中国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开端。

信息与符号

?信息

?信息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该事物的确定状态(Shannon)。

?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基本要素之一;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产物;

?人与人之间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的统一体的信息。

?噪音(Noise)

?发出的信号和接收到的信号之间的差异,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它降低了信息的精确度。

?冗余(Redundancy)

?是重复配置系统的一些部件,当系统发生故障时,冗余配置的部件接入并承担故障部件的工作,由此减少系统的故障时间。

?熵(Entropy)

?物质系统中的一种不确定性和非组织性,是混乱和无序的度量。熵的状态是一种不可预测的状态。

?信息量

?在一定条件下对不确定性或者熵的测量,信息量是信息熵的值。

?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

?信息论是一种机械性的理论,用来测量某一确定信道所传输的信息总量,并寻求使这个过程的效率达到最大化的途径。

?信息被视为客观世界的第三大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

?所使用的信息概念强调的不是意义,而是信号的物理形式,强调刺激因素或者信号的量化过程,即信息量(用比特计量)。

?系统论(System Theory)

?创始人为生物学家路德希.冯.贝塔朗菲(Ludwing von Bertalanffy)

?处于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和。

?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

?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从全局角度分析问题。

?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任的目的需要。

?控制论(Cybernetics)

?创始人为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 1948年出版《控制论:或关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Cybernetics: 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 )

?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包括生物体、机器以及各种不同基质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

?控制论表明各种系统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机构发出指令,作为控制信息传递到系统的各个部分(控制对象)中去,由它们按指令执行之后再把执行的情况作为反馈信息输送回来,并作为决定下一步调整控制的依据。整个控制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通的过程。反馈对系统的控制和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问题。控制论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控制器,通过信息的变换和反馈作用,使系统能自动按照人们预定的程序运行,最终达到最优目标的学问。

?信息的特征与分类

?客观性信息是物质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产物。

?普遍性事物的运动普遍存在。

?表达性信息是事物运动及存在状态的反映。

?流动性事物运动会带来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和交换。

?内储信息和外化信息(基本存在形式划分)

?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对信息的感知形式划分)

?语言信息和副语言信息(信息的符号表现形式)

?有效信息和冗余信息(信息对人们的实际作用)

?符号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符号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

?代表事物的形式/被符号指涉的对象/对符号的意义解释

?符号的特征

?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发展性

?符号的功能

?表述和理解/传达/思考功能

?信号与象征符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信号的特点

?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

?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象征符的特点

?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象征符能够表示具体事物,且能够表达观念等抽象事物;

?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和学习来继承的;

?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人类的符号体系既包括信号也包括象征符号。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符号体系。

?意义

?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是客观事物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是认知主体赋予认知对象的含义,是符号所包含的精神内容。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外部世界的存在是意义形成的基础;

?积极能动地意识活动是意义形成的基础;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网络红人”是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而从红的人。

?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

1.文化的主要特征: (1)。稳定性 特点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组成了一个体系,虽然不断吸收新的养分,但整体特色不会轻易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共享性 凡文化都是一个群体或社会里的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如语言、风俗、习惯、社会规范、行为模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都是该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承认和遵循的。个别人的怪癖和偏好不为社会承认,不会成为文化。 (3)。流动性 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他人模仿,他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传递下去,从而出现文化流动。流动有两种形式: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纵向流动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代地流传下去,所以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日积月累、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同时每一代人在继承中舍弃传统文化中过时的部分,同时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因而也是不断扬弃的过程。横向流动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展。 2.传播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3.不同文化应对人际冲突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五种取向: 第一;回避。许多文化认为,冲突是应当尽量回避的,回避冲突的能力是成熟的表现,回避的方式可以是提出别的话题已转换对方的注意,或者干脆保持沉默,避开锋芒。如西班牙人。 第二;调节。这种取向侧重于发现,满足对方的需要而不是突出自己的需要,以避免冲突。如津巴布韦人在发表意见之前,总是希望知道对方想听什么,以避免直接表达意见分歧,并可以依靠对方的想法来调节自己的观点。 第三;竞争。这种取向是把冲突视为生活的必然,将竞争看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品质,认为其能够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必受对方需要的左右。比较典型的就是希腊和以色列文化,公开辩论,口角争执是希腊人的生方式,以色列人直接鼓励对抗。——很多研究认为,这种取向可能是对二战前犹太人的调节取向的一种反叛。 第四;妥协。这种取向期望以妥协换取折中的结果,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乃至双方的愿望。美国人比较会运用这种方式,即我得到了想要的,同时你也会觉得不是无功而返。而俄罗斯人认为这则是软弱的表现。 第五;合作。这种取向认为,每个人的目标和需要都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而合作以协商和平等的方式解决冲突的理想方式,因为解决问题的最终结果是实现双赢的目的。 4.社会互动主要包括五个要素: 行动者;社会目标;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社会接触。 5.群体的一致性往往体现为_(从众性_)__________,通常,个体乐于受到所属群体的影响,特别是来自年龄群体、性别群体或民族群体的影响,进而满足从事社会活动的诸多社会和心理需要。 6.库利将自我定义为:——镜中之我。 他人的姿态充当了镜子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身;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和衡量其他事物一样。只有通过社会互动,人们才能对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有一种明确的认知,进而产生对自己的地位、形象、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判定——这即是认同。 7.人际传播学者莎拉·特伦霍姆等将人际交往中的感知划分为四个步骤: 确定处境,传播中的人要确定自己的处境,以消除心理障碍; 品评他人,明白与自己交往的人是谁,有些什么样的特征或特点; 判断关系,确定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 解释行为,找出双方互动行为的原因。 8.偏见的主要类型: 公然型。公开表现出对他群体的厌恶和歧视,认定其他群体天生龌龊、懒惰、落后,有时还会对受歧视的群体成员采取暴力手段; 自负型。认为其他群体不如自己的群体,往往把他群体平庸化,取笑其他群体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 象征型。持有这种偏见的人往往会否认自己有偏见,但会担心权力关系现状受到外群体的干扰; 门面主义型。从本质上讲,门面主义就是送人礼物,施人物品往往被视为没有偏见的证据,但却让受施者免于参加更有意义的平等活动; 若即若离型。往往是很难察觉的,因为在某些情形下,持这种偏见的人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

1.文化的主要特征: (1)。稳定性 特点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组成了一个体系,虽然不断吸收新的养分,但整体特色不会轻易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共享性 凡文化都是一个群体或社会里的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如语言、风俗、习惯、社会规范、行为模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都是该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承认和遵循的。个别人的怪癖和偏好不为社会承认,不会成为文化。 (3)。流动性 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他人模仿,他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传递下去,从而出现文化流动。流动有两种形式: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纵向流动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代地流传下去,所以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日积月累、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同时每一代人在继承中舍弃传统文化中过时的部分,同时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因而也是不断扬弃的过程。横向流动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展。 2.传播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3.不同文化应对人际冲突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五种取向: 第一;回避。许多文化认为,冲突是应当尽量回避的,回避冲突的能力是成熟的表现,回避的方式可以是提出别的话题已转换对方的注意,或者干脆保持沉默,避开锋芒。如西班牙人。 第二;调节。这种取向侧重于发现,满足对方的需要而不是突出自己的需要,以避免冲突。如津巴布韦人在发表意见之前,总是希望知道对方想听什么,以避免直接表达意见分歧,并可以依靠对方的想法来调节自己的观点。 第三;竞争。这种取向是把冲突视为生活的必然,将竞争看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品质,认为其能够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必受对方需要的左右。比较典型的就是希腊和以色列文化,公开辩论,口角争执是希腊人的生方式,以色列人直接鼓励对抗。——很多研究认为,这种取向可能是对二战前犹太人的调节取向的一种反叛。 第四;妥协。这种取向期望以妥协换取折中的结果,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乃至双方的愿望。美国人比较会运用这种方式,即我得到了想要的,同时你也会觉得不是无功而返。而俄罗斯人认为这则是软弱的表现。 第五;合作。这种取向认为,每个人的目标和需要都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而合作以协商和平等的方式解决冲突的理想方式,因为解决问题的最终结果是实现双赢的目的。 4.社会互动主要包括五个要素: 行动者;社会目标;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社会接触。 5.群体的一致性往往体现为_(从众性_)__________,通常,个体乐于受到所属群体的影响,特别是来自年龄群体、性别群体或民族群体的影响,进而满足从事社会活动的诸多社会和心理需要。 6.库利将自我定义为:——镜中之我。 他人的姿态充当了镜子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身;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和衡量其他事物一样。只有通过社会互动,人们才能对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有一种明确的认知,进而产生对自己的地位、形象、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判定——这即是认同。 7.人际传播学者莎拉·特伦霍姆等将人际交往中的感知划分为四个步骤:

新闻传播学考研基础知识

新闻学、传播学考研要知道的媒体基础知识 字林西报简介、历史地位与主要内容 《字林西报》1864年由《北华捷报》的附张《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改名而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 地位: ①出自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②创刊不久即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该馆公告的发表机关,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 内容: ①内容主要为行情、航运信息、广告等商业信息,但始终有很强的政治性。 ②重视时政新闻。与路透社远东分社签约,在中国长期独享该社的电讯;在中国边远地区广泛聘请当地的外国传教士担任通讯员。该报以消息快捷、材料丰富著称。 ③重视言论,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等问题发表评论。其言论总是站在外国侵华势力立场上,对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持反对态度。 《香港新闻》、《中外新闻七日报》与《华字日报》 1861年7月,《德臣报》发行中文《香港新闻》,刊登行情、船期和新闻,后停刊。1871年3月,开辟中文版《中外新闻七日报》,每周六出,标榜不牟利、广见闻。刊登新闻、评论等。1872年4月,停刊,改出《香港华字日报》。先后为周3刊、日刊,出至1941年才停刊。 《香港船头货价纸》与《中外新报》 1857年由《孖剌报》报馆创刊,为该报的中文版,后改名为《中外新报》,由伍廷芳主持,黄胜参与了编辑工作。 遐迩贯珍名词解释与介绍 《遐迩贯珍》:1853年8月创刊于香港,中文月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奚礼尔、理雅谷先后担任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自1855年起,增出附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该报纸在内容上除少数传教文字外,大量刊载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的文章,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同时重视新闻报道的采写。曾登载新闻图片,为中文报刊之首创。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经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务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出现于1853年,即由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的《遐迩贯珍》月刊。 近代香港英文三大报纸 1881年创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热门专业解析-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 90 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有的几位“老大”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教育,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新闻与传播学院。近 3~5 年内,中国政府对新闻传媒将继续奉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传媒基本上维持现有的规模,对新闻学类毕业生需求量有限。 为了缓和专业点发展过猛带来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教育部多次提出,新闻学类专业属于长线专业,要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应在现有专业点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为广大有意于新闻传播学的学员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专业介绍 新闻传播学为文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它又下设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传统的二级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

传媒大学等学校又增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传媒经济学、国际新闻学、 舆论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学、传媒生态学、传媒教育学、传媒政策与法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等。 (一)研究方向 新闻学: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网络新闻及新媒体、 报刊理论与实践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传播学研究方法、电视文 化传播、媒介与女性、国际传播 (二)职称资格考试 1.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2.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 综合知识是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公共科目,重点 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要求考生了解所列知识点。综合知识考 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 100 分。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三、重点院校推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 四、就业方向 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主要到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

传播学概论(1)

0984]《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的兴起和发展 [论述题] 题目:传播学为什么在美国产生 参考答案: 1.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力 美国政治家向来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其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选民的支持。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国家也充分利用了大战传媒进行战争宣传,也使民众看到了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大战 1917年,美国成立"公共信息委员会”,负责美国的战时宣传,宣传了战争的意义,协调协约国之间的关系。战后,人们对宣传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宣传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有了相当的认识。代表的研究成果是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小结:从严格的学科范畴来说,二战之前美国的宣传研究并不属于传播学,但是宣传研究使民众认识到大众传媒对于战争、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战 二战期间,参战各国有意识地普遍重视战时的宣传工作。1942年美国成立军事情报局,监督国内宣传,负责对国外的官方宣传。美国陆军部新闻与教育署聘请专家卡尔?霍夫兰,研究部队为士兵精心制作的电影是否影响士兵对战争的认识、鼓舞士兵参战的士气。以霍夫兰为代表的耶鲁学派对传播技巧、传播与态度改变等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 小结:二战间,美国军队空前广泛地利用电影和其他大众传播媒介,客观上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研究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实践基础。 (3)和平时期 美国政治家非常重视传媒,总统大选期间,候选人往往通过广告、演讲、公关、活动等,在所有媒介上展开竞选攻势。肯尼迪被称为"电视总统”,他非常善于利用传播媒介塑造公共形象。 2.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力

两次大战,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能力2\3集中在美国手中。经济的发展使得美国的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1)经济发展需要资本进行国际市场的拓展,因此,原材料和消费市场的拓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重要环节,营销行为也就前所未有活跃。为了判断大众媒介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消费心理的影响,广告商、公关专家、民意调查人员、新闻工作者和学者等在垄断财团和企业的资助下不断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 (2)大众传播业在两次大战中也日益壮大,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共同形成一个产业――大众传播业。 随着美国大众传媒事业逐渐成为支柱产业,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媒介与社会的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作用也显现出来,学界必须应对传播业提出的新问题。如:媒介与受众、社会的关系;媒介如何影响青少年的观念与行为等。 4.其他人文与社会科学发展为传播学的产生奠定了学科基础 (1)交叉学科的性质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具有多学科综合而成的特点。它既属社会科学,又被认为是人文科学,而且带有自然科学的痕迹;它既有自己的理论范畴、学术话语,又很多地借用了其他学科的理论。 [论述题] 论述传播学、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区别 参考答案: 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起源于19世纪德国,在美国兴盛。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媒介种类增多,新闻学原有的研究范围无法涵盖日益发展的新闻业,新闻事业扩大至大众传播媒介业。"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 新闻学研究:人类社会的各要素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和影响以及新闻活动的自身发展、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大众传播学。它以人类社会的所有大众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聚焦于在大众媒介中的及围绕它们的人的活动,大众媒介中的人的活

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

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 1、《传播学史——一种传记的方法》,[美]罗杰斯著 2、《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 3、《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著 4、《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 5、《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著 6、《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著 7、《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麦克卢汉著 8、《未来之路》,[美]盖茨著 9、《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帝著 10、《信息崇拜》,[美]罗斯扎克著 11、《第三次浪潮》,[美]阿尔温·托夫勒著 12、《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 13、《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 14、《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喻国明、李彪 15、《媒介革命:互联网逻辑下传媒业发展的关键与进路》,喻国明 16、《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Klaus Bruhn Jensen)、吴信训 17、《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 18、《传播学引论》李彬 19、《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陈昌凤 20、《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斯坦利·巴兰(Stanley J.Baran)、丹尼斯·戴维

斯(Dannis K.Davis) 21、《人类传播理论》,李特约翰(Stephen W.littlejohn)、福斯(Karen A.Foss) 22、《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丹尼斯·麦奎尔、崔保国 23、《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李良荣 24、《网络传播案例教程》,彭兰 25、《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Shearon A.Lowery)、德弗勒(Melvin L.DeFleur) 26、《新新媒体》,保罗·莱文森 27、《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汤姆·斯丹迪奇 28、《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Klaus Bruhn Jensen) 29、《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尼克·库尔德利(Nick Couldry) 30、《数据新闻大趋势:释放可视化报道的力量》,西蒙·罗杰斯(Simon Rogers) 31、《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马歇尔·麦克卢汉 32、《帝国与传播》,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 33、《传播的偏向》,哈罗德?伊尼斯 34、《六度分隔:一个相互连接的时代的科学》,邓肯·J·瓦茨(Duncan J.Watts) 35、《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哈罗德·D·拉斯韦尔 36、《自我技术》,米歇尔·福柯 37、《人民的选择:选民如何在总统选战中做决定》,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 38、《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崔保国 39、《大众传播与美帝国》,赫伯特·席勒(Herbert I.Schiller)

传播学概论(试题试题合集)

第一章 1、传播学起源: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专门加以论述。 美国学者皮尔士也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一个题为《传播》的短章。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将单个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一直和社区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 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无论其参与者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转化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而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行为”的时候,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解释为“过程”的时候,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视为“系统”的时候,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3、确立唯物史观的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至1846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了“交往”的概念。 文中并没有明确作出一个总体定义,但从论述中可以看出:(1)“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2)如“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同时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可以说,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 第二章 1、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详细地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迄今为止的传播活动可区分为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符号传播时代。 3、公元105年,东汉蔡伦造出了结实耐磨的植物纤维纸。 4、1045年,宋代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5、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1)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 1、爱德华·霍尔的非语言传播理论 1955年在《科学美国》(Scientific A merican)发表了第一篇跨文化的非语言传播论文,即《举止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Manners),通过日常沟通行文来分析文化。扩展此文章思路,形成通俗读物《沉默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他将文化看作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习得的行为模式、态度和物质的总和”,并认为他从深层持续稳定地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掩藏着人们行为方式的很多层面。 分析方法:通过定义文化的基本单位或“元素”(isolate),然后把这些元素联系到生物基础上,这样就能在不 同文化间进行对比,从而建立统一的文化理论。 核心意义:学习理解眼意识层面的交流过程,即理解我们的潜意识文化(unconscious culture),因为“理解和洞见他人心理过程的工作比我们多少人愿意承认的困难得多而且情况也严重得多。”霍尔所揭示的作为文化隐藏之物的无声的语言——声调、手势、表情、时间与空间等,无不蕴藏这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心理,尤其是非语言传播的文化无意识特点。 其他著作:《潜藏的层面》(The Hidden Dimension,1966)、《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 1976)、《理解文化差异》(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 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 1990)等。 归纳出两种奠基性的跨文化传播学思想与方法: 1、将人类学对单一文化的研究扩展为比较文化研究,关注不同文化的人之间如何互动。最具启发的思想是:文 化是人类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是他们与他者互动的方式。(这成为后来文化差异与互动研究的理论来源,如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 2、将文化研究从宏观视野转为微观视野转向了微观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界定了文化的“基本讯息系统”(Primary Message Systems),即互动、联合、生存、两性、领土、时间、学习、消遣、防卫、利用,构成了对文化的立体化理解。其空间行为模式(proxemics)把空间当做文化的特殊表现方式,认为来自不同的感官世界中,一种文化中的人根据其文化感知模式而获得的体验会完全不同于其他文化。同时,在文化身份确认笼罩下的人们往往把他者视为他们自己的不可预测的、不可控制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交流障碍,为此,必须超越文化,把自己从潜意识中的文化网络中解脱出来。 2、霍夫斯特德的“文化差异的维度” 荷兰学者霍夫斯特德(Greet Hofstede)在20世纪70年代末,进行了一次迄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文化价值调查研究,调查了66个国家117000位IBM员工

201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与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与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年复旦大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五册)由鸿知复旦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鸿知教学研发团队与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复旦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复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本书依据以下参考书目:《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原理》张国良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 本书结合复旦大学考研专业课的往年真题及答案解析,旨在帮助报考复旦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新闻学院: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管理学 适用科目: 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 考试重难点: 通过总结和梳理《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

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Part 2 - 教材配套课后/经典习题与解答 针对教材《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课后/经典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复旦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Part 3 -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汇编: 根据教材内容和考试重难点,精选本专业课考试科目相关的名校考研真题,通过研读参考配套详细答案检测自身水平,加深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并更好地掌握考试基本规律,全面了解考试题型及难度。 Part 4 - 复旦大学历年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 汇编复旦考研专业课考试科目的1999-2017年考研真题试卷,并配备2006-2017年真题答案详解,方便考生检查自身的掌握情况及不足之处,并借此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培养应试技巧与解题能力。 2017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6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5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4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3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2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1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0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 2009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8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7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6年复旦大学320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1、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2、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观点: ①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②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作为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的库利突出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③值得一提的是,库利把“铁路”也视为重要的传播手段。在他看来,铁路交通是人和物的流通,这种流通业必然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 3、美国学者皮尔士的观点: ①关于传播的论述:“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②皮尔士认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达 ③作为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士更强调符号作为精神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4、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 ①社会学传统 ②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5、信息学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6、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①提供信息概念 ②扩大传播学视野。从信息科学的观点来看,传播并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它作为一种客观的机制在维持物质的运动和系统的运行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个观点,使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考察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概念: ①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②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2、信息分类:

陈霖《新闻传播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新闻真实的最基本要求是,构成新闻报道的事件的所有具体事实,必须实有其事,不能随意捏造。新闻客观性原则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要尊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世界的外部实在性,竭力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进行报道,避免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公开地表达新闻传播者自身的观点和倾向。新闻的时效性原则要求新闻从报道内容上来讲,所反映的事实要新,从报道活动上来讲要迅速及时。 新闻真实的含义 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 完善新闻传播机制 真实性原则 应对虚假新闻 提高新闻职业道德,遵从职业规范 与失实报道的策略 受众提高媒介素养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新闻真实的限度 什么是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时效性的含义 新闻时效争夺 时效性原则 争夺新闻时效的负面效应 新闻时效的相对性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1.新闻真实的含义 新闻是公开传播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真实是人们对新闻的最基本的要求,传播真实可靠的信息、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就成为新闻传播者最基本的工作原则之一。 新闻所要求的真实是以事实的真实为基础和参照标准,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必须符合事实的实际状况,是把“全部叙述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的。 具体说来,新闻真实性要求包含五个层次和方面: (1)新闻真实的最基本要求是,构成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的所有具体事实,必须实有其事,而不能捏造、夸大、歪曲。 (2)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必须如其所是。这要求新闻传播者准确地报道事实: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对事实的认知和判断要是准确的;另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时所采用的符号化手段能够准确地再现事实。 (3)新闻的真实不仅体现在单个事件的报道之中,而且应体现于报道的连续性。 (4)新闻的真实在更高的层次上要求准确揭示事实之间的联系。 (5)新闻的真实在更高的层次上还要求新闻报道在整体上对客观世界准确再现。新闻的真实不能仅限于单独的报道的真实,而是应该在此基础上追求整体的真实。 2.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从业者的工作准则,同时也是评判新闻作品的重要依据。但是近些年来,新闻失真失实现象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形式也多种多样。 对传统媒体的失真失实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区分出两大类:一类是虚假新闻,一类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 4,传播学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构成:信号和象征符 3,符号的特性:随意性 4,非语言符号:①伴生符②体态符号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时空化的符号 5,符号意义的分类: ①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 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 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式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 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传者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可能出大题):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①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学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它界定 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 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作 为早期的过程模式,它是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 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②与拉斯韦尔同时,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 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即“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 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 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这个模式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 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也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 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个模式也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

2011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厦门大学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 一、填空题(每格3分,共30分) 1.现存的两份唐代的“进奏院壮”分别收藏于______。 2.______年4月30日<<申报>》(初名<<申江新报>>)创刊。 3.于佑任创办的“竖三民”报是______三家报纸。 4.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复刊,当天发表<<本社同人之志趣>>,提出______的办报方针,以后长期以此为标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5.______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宣告了我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6.标志着古代新闻传播开始向近代新业过渡的两种传播样式是______。 7.英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创办于______年。 8.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是______。 9.美国广播业的“三强”指的是______。 10.______有“电视之父”之称。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舆论

2.社会责任论 3.新闻价值 4.意见领袖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2.简述世界新闻传播的不平衡状态。 四、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试述我国加入WTO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2.美国学者德弗勒把媒介内容按“趣味”分为三个范畴。请用德弗勒的理论举例分析当今中国的电视节目中存在的低级趣味的节目及其存在的原因。 参考答案: 厦门大学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 一、填空题(每格3分,共30分) 1.现存的两份唐代的“进奏院状”分别收藏于______。 答:伦敦大英图书馆东方及印度部和巴黎国立图书馆。

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讲传播与传播学 什么是传播? 传播的两个要素及界定: 1、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 2、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的历史演变? 1、符号和信号时代 2、口语时代 3、文字时代 4、印刷时代 5、电子传播时代 6、数字传播时代 什么是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为什么要学习传播学? (1)有助于解释传播现象 (2)有助于解决传播问题 (3)有助于利用传播的功能 第二讲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 传播学诞生于何时? 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为什么首先诞生在美国?1、媒介 大众传播的空前扩张 2、政治 美国的政治生活;两次世界大战。 3、经济 广告的发展;大众传播业的发展。 4、社会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5、学术 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等。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是谁?他们最主要的研究和贡献是什么? 1、政治学家拉斯维尔 战争宣传理论; 五W模式; 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 内容分析法。 2、心理学家卢因 场论,团体动力学; “把关人”;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哥伦比亚学派;两级传播论;调查研究法。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态度说服理论; 耶鲁学派; 实验法。 传播学的鼻祖和创建者是谁?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威尔伯·施拉姆 ▲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了传播学。 ▲一生写了30多部传播学论著,贡献了众多的理论成果。 《报刊的四种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 《传播学概论》 ▲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了“施拉姆学派”。第三讲传播类型分析 传播的类型: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就是指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对话。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